大学政治

2024-08-06

大学政治(精选12篇)

大学政治 篇1

“政治正确”本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保守派对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关注种族、性别、阶级等背景的社会倾向的一种不无贬义的“概念制造”。现在这个语词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在任何国家都有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这个语词的制造,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但又长期未得命名的客观现象。其核心问题涉及价值、权利、权力、意识、诠释、交往和行动等范畴。虽然各国政治传统和现实问题不尽相同,但从一般形式上看,政治正确总归是针对一些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带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受制于诠释者的价值立场。贬斥“政治正确”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他们本身就有一套政治正确标准。如果换位思考,在“政治正确”的拥护者看来,“政治正确”的批判者无疑也有自己的“政治正确”主张。在现实中,政治中立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和自由派的政治正确同息,就是和保守派的政治正确共舞。每个人、每个派别都是自己的价值立场的囚徒,超越个人价值偏好和族群意识形态的纯客观主张是不存在的。在政治气候晴朗的日子里,“政治正确”可能限制于理性论辩的场域。但当政治气候变换不定,甚至“山雨欲来”时,“政治正确”就会缺少理性商谈的从容,转而显现出必须马上表态的匆促。暴力(宝剑)、金钱(宝瓶)和智慧(宝镜),都是播报政治气候的基本元素。在暴力和金钱面前,“智慧”的发言极为重要。个体是失语还是放号,是献媚还是守身,是刚正还是逢迎,是隐忍还是张弩,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智慧取向。智慧既可以被金钱所收购,也可以被暴力所利用。但它不同于暴力和金钱的显著特征是,智慧有言说的相对独立性。如果智慧发言,那是什么视角?什么素材?什么腹稿?怎样演讲?无疑,对现实的严正而澄明的诠释和雄辩力量,是独立智慧的重要品质,也是政治博弈的重要资本。

一、大学的政治迷雾

长期以来,大学被想象为一处屏蔽尘风世俗的世外桃源。“象牙塔”是对大学的白描,大学人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仙人。作为学术性组织,客观、理性、独立是大学的基本精神。追求真理、发现奥秘、发表新说、传播知识,固然是大学人作业的一般写照,但大学人从来没有“在别处生活”,大学从来没有与世隔绝,也从来没有完全独立过。神权、政权、人权,即使不是同时,也是间歇性地、交替地为大学的运行谱曲。大学人或许对外界事态反应迟缓甚至冷淡。甚至,作为某一特定领域的专门化的学术人,物我两忘,“不识时务”的钻研精神是值得推崇的科学境界。但大学当局,尤其是“首席执行官”,如果看不清气候,就难识冷暖;不破迷雾,就难辨方向;不遏制乱流,就难守护大学的核心价值。大学是学术组织,兼具政治属性。大学政治是外部政治和内部政治的聚合。外部政治是大学政治的胶片,内部政治是大学政治的底板。大学的内部政治和外部政治处于共生状态。在外部政治强势情境下,内部政治为外部政治所笼罩,内部政治或为外部政治的缩影,或为内部政治曝光的涂料,或为内部政治结构变移的引擎。外部政治对内部政治的影响源于思想,始于法令,成于活动。在外部政治弱势情境下,内部政治表现为封闭自足的价值碰撞、权力较量和利益计算。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大学生风潮,可谓大学政治发烧以及内部政治和外部政治互动的浓缩标本。

在美国,一伙青年运动积极分子于1960年成立了民主社会学生联盟(Students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1962年,汤姆·海登为该组织起草了宣言《休伦港声明》,既对大学生对时事的冷漠予以批判,也对军工合作予以痛斥。海登呼吁消除贫困、扩大民主,主张个人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言论自由的旗帜下爆发大规模学生运动。1965-1968年间,民主社会学生联盟在100多所高等院校组织领导了成百上千次示威活动,参加学生达5万多人。1968年,在学生从军、民权和越南战争催化下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为学生抗议活动震响。1969年,常春藤的其他名校不甘寂寞,纷纷卷入。尽管学生运动的组织策划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活动的结果却颇为相似:大学校长或引咎辞职,或被当局解雇。其中,康奈尔大学校长詹姆斯·珀金斯在荷枪实弹的学生威逼下抉择的情景,最是耐人寻味。如果不看外部政治大图,不究内部政治细节,就难以理解康奈尔发生的惊人故事。

珀金斯于191 1年10月1 1日出生在费城。193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斯沃斯莫学院。193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学位。1937-194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任教。二战期间,在价格管理和对外经济管理局供职。1945年-1950年任斯沃斯莫学院副校长。此后,调任卡内基基金会副主席。从肯尼迪任参议员开始,即为国家安全顾问。肯尼迪当选总统后,被任命为国家外事研究院顾问团主席。1963年的一份调研报告获认可并得公开批复。左约翰逊就任总统后,他于1967年被总统任命为世界教育危机国际大会副主席。此外,他还兼任许多诸如兰德公司这样的机构的董事会成员的虚职。1963年10月3日,他就任康奈尔大学第7任校长。他在康奈尔治校的方略,既关大学的核心使命,也着外部政治的颜色。他和肯尼迪以及约翰逊两位总统的往来,无疑拉近了大学和国家政治的距离。1961年,时任总统的肯尼迪在一项行政规定中禁止政府部门用人时在“种族、信仰、肤色或来源国”等方面有歧视行为。他还要求政府部门采取积极的行动(Affirmative action)阻止这样的歧视。1963年约翰逊接替被暗杀的肯尼迪,出任美国总统。1964年,约翰逊呼吁对美国的贫困进行无条件宣战。随后,国会颁布了《经济机会法》,并拟从1965年起连续三年共斥资10亿美元,增设消除贫困的项目。为此,还成立了专门的“经济机会部”(Office of Economic Opportunity)。1964年,他成功说服国会通过最为全面的《民权法案》,保证所有人在诸如餐馆、酒吧、宾馆和剧院等公共场所能够平等进出。在消除雇用歧视和学校种族隔离以及增加投票权等方面,该法案远远超越了肯尼迪最初的动议。1965年,约翰逊在霍华德大学演讲时指出,“仅有自由是不够的。你可以说‘现在你们想去哪就去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选择你们中意的领导去吧’。但这么说无法清除掉几个世纪以来结下的伤疤。你不能不加任何补偿地使一个多年来镣铐加身的人获得解放。你不能仅仅将他带向赛跑的起点,然后对他说,‘跑吧,你现在可以和所有的人自由竞争了’。这样貌似公平,其实不然”。该年,约翰逊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将非歧视的原则贯彻到联邦政府人员任用的实践中。国会还成立了一个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此后一直到70年代,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定,要求制定旨在增加少数民族裔成员在联邦政府部门就业机会的时间表和具体目标。此举意在补偿由于种族隔离而对非裔美国人带来的伤害。后来,这样的理念由种族问题延伸到妇女政策,由就业机会延伸到教育公平等领域。这就是“平权法案”的由来。[1]这也是珀金斯及其供职的康奈尔大学镶嵌其中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地图。

珀金斯在康奈尔大学的领导愿景既有学术创新,也涉政治潮流。他追寻康奈尔大学缔造者的路线,积极开发大一新生研讨班项目,推进人文学会发展,实施“安德鲁·D·怀特外聘教授计划”。在征询了全国顶尖生物学家的意见后,他在康奈尔大学成立了生物科学部,融入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农学院的课程。循同样的思路,成立了新的计算机科学系,将艺术学院和工程学院的课程纳入其中。他广募资金,为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国际问题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在任职期间,教职员工的工资迅速增加,23个捐赠教席得以创设,校园建筑此伏彼起。与此同时,一方面源于贵格会成员对黑人遭受不公对待历史的深深负疚感,一方面作为洞悉民权导向的社会公共人物,他积极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就读机会。1964年争取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不菲资金,成立了特别教育项目委员会,旨在显著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人数。结果,黑人学生由他上任初的不足10人增加到离任时的250多人。[5]只不过,有的位置“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时时为政治博弈算计;有的位置则或拥有“天高皇帝远”的物理距离,或拥有“心远地自偏”的心理屏障,故而更接近自然的秩序。无论在哪里,有没有不同的声音,能不能听到,如何听,如何评价,如何做出反应,都可以在政治的视角下加以审察。

1969年5月28日,珀金斯给康奈尔大学的全体教师发了一封信。信中对未来一年大学将面临的挑战做了预测,同时祝愿教师们在即将开始的暑假过得快乐,最后招呼“九月见”。5月31日下午4点,应珀金斯自己的要求,他的辞职信由康奈尔大学的新闻发言人汤炳公布。为什么仅仅隔了两天,珀金斯和康奈尔人“九月见”的期待转而成了校长谢幕的告别预演?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突变风云让珀金斯深陷危机而不得不撤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校长,珀金斯的个人危机是康奈尔大学危机的出口。康奈尔大学的危机是校内日积月累诸多事件的串联。链接这个串联电路的系统是更大的美国社会。

康奈尔大学是美国《莫里尔法案》的产物。该法案于1862年颁布后,伊兹洛·康奈尔与安德鲁·怀特联手奔走游说,最后在伊萨卡(Ithaca)建立一所大学的议案获得通过。康奈尔出资出地,怀特出力,最终使康奈尔大学得以于1 865创建。具有公立性质的康奈尔农业学校和具有私立性质的人文科学学院,结合成康奈尔大学,这是康奈尔大学的组织特色。由于在康奈尔大学的奠基性贡献,怀特被选举为首任校长。怀特曾在欧洲游历,此间,他考察了德国大学的模式。在康奈尔大学成立后,他借鉴德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融传统人文学科与现代科学于一体,为这所新大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百年华诞的时候,珀金斯入主康奈尔大学已近两年。掌校初期,学校在方方面面都显发达景象,但随后美国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整个社会陷入空前躁动,已逾百年的康奈尔大学也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1968年1月30日,来自菲律宾的访问教授迈克尔·曼克菲林神父开始讲授有338名学生在座的大课“经济发展”。这是他在康奈尔大学授课的第二个学期。该课涉及贫困、贫民窟经济学、影响经济成功与发展的生物和文化因素、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等问题。在潜在的意义上,这门课与种族问题有一定关联。在此前的一个学期,曼克菲林的课风平浪静。但是,本学期不同了。包括约翰·戛纳、罗伯特·鲁尼和波特·库伯在内的七八名黑人学生选修了这门课。而他们三人是非裔美国人协会的铁杆成员。曼克菲林在3月19日的课上像往常一样讲授,这次课成为戛纳等人向所谓“机构性种族歧视”或“隐性种族歧视”发动进攻,进而酝酿对整个大学发动进攻的前奏。戛纳认为,曼克菲林的课从一开始就贯彻了一种种族歧视的哲学思想。这种种族歧视不是个人层面的或显性的歧视,而是机构层面、制度层面的歧视,是隐性的歧视。它是一种态度,是深层的无意识假设,表现为白人至上的优越感。“在经济逻辑的论题上,教师假定并重点强调这样的所谓‘事实’,即经济学关涉理性决策,而这样的经济学研究只是西方人的产物”。“美国的黑人被排除出西方人的范围,非洲的经验在经济学研究中没有任何位置”。曼克菲林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毫无准备。要不是学生的质疑,他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的课居然和种族主义“有染”。在3月21日的课上,作为回应,曼克菲林一方面向戛纳及其同伙表示歉意,一方面友善地正告他们,太过敏感会成为他们倾听的障碍。戛纳对曼克菲林的道歉并不满意,他对“隐性种族歧视”的追究也没有善罢甘休。他们从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到学生事务处主任、人文学院院长找了一圈人,最后约定在4月2日和经济系主任戴维斯会晤。其间,人文学院院长布朗曾向他们解释,他们有权利抱怨,但是必要的程序还要遵守。戛纳等人认为校方在敷衍搪塞,极为气愤。他们和戴维斯的对话更是一团糟。戴维斯一方面向他们解释学术自由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对他们就曼克菲林的处置诉求不做积极回应。戛纳将曼克菲林案交非裔美国人协会讨论,最后决定在4月4日的课上由戛纳宣读一份声明。那天,曼克菲林的讲授刚开始不久,戛纳及其同伙走进教室要求宣读小组拟好的声明。曼克菲林要先看一下声明的文稿。当他自己还在默读的时候,戛纳就向全班宣读了。曼克菲林要戛纳停下来,但无济于事。之后他问学生是否想听这份声明,班里发出杂七杂八的声音。为了压制戛纳的声音,曼克菲林领学生唱起了美国国歌《星条旗之歌》。戛纳根本不理会曼克菲林对课堂秩序的维持,继续大声宣读。最后,曼克菲林万般无奈,取消了这次课。随后,戛纳等人在斯特莱特大楼前集结。在激烈的争论后,非裔美国人协会决定占领位于戈德文·斯密斯大楼的经济系。抗议的学生们走进大楼,关上楼门,贴上“办公室关闭”的告示。系主任戴维斯和三个秘书被挟持在办公室里。抗议者向戴维斯就曼克菲林案提出三项要求,并称如果不约校方对话,他们就别想走出这个大楼。当时,校长珀金斯还在威廉姆斯堡,学校总教务长康森同教授会负责人以及经济系的几个教授,同学生代表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判。最后,康森承诺和学生会面并着手回应他们的要求,同意投入一定的资金外聘经非裔美国人协会选择的讲师,并对整个事件展开调查。

4月8日,学校行政人员与戛纳小组就曼克菲林问题进行对话。珀金斯还成立了由罗宾·威廉姆斯挂帅的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教授、行政人员和学生代表组成,共计9人。调查包括曼克菲林课、学生占领经济系以及康奈尔大学的种族问题在内的相关事宜。此外,经济系主任戴维斯已经同意外聘持不同视角授课的教师。而学校安全与纪律委员会也就占领经济系的学生可能存在的三项指控展开调查,包括打断曼克菲林的课堂教学,挟持戴维斯和秘书作为人质,以及攻击保安人员。威廉姆斯是群体关系专家。他提出调查委员会工作的程序性和构成性问题。按照常规程序,要解聘一位教授,需要由学院院长组织首轮调查。之后,如果院长确认获得继续追究的充分证据,还要由当事人的同伴组成的小组进行继续调查并召开听证会。同时,整个过程还要包括和原告对质环节。委员会临危受命,虽然获得展开调查的权力,但是,学校行政要求越过第一个环节,直接进入第二个程序。显然,学校未经第一轮核实就认可了戛纳的一面之词。

程序性问题还涉及委员会的任务和对学生纪律展开独立调查之间的关系。学校行政指示保安部门暂缓纪律调查,要求在委员会调查结束后再启动他们的调查。根据保安部负责人乔治的说法,这样他们丧失了收集证据的极佳时机。而且,从专门训练的角度上讲,他们毕竟比临时性调查委员会有经验。乔治指出,学校行政的信号是,“学校已有的法律规范和惯例不适合当时的情境”。这样的解决路径满足了非裔美国人协会的逻辑:“我们的委屈如此深重,以至于虽然我们举动大胆,但校方无法用严明的纪律对我们加以苛责”。就第二个环节而言,确切地说,委员会的成员并不都是曼克菲林的“同伴”。在这个委员会里,既有维护学术自由的法学院教授诺曼·潘尼和经济学教授乔治·海德布兰德,也有对委员会在机构性种族歧视方面表现出温和立场不满的行政人员格洛丽亚·约瑟夫和学生代表伊尔·阿姆斯特朗等人。调查委员会就机构性种族歧视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焦点在学术自由和种族主义的冲突上。约瑟夫认为委员会无视学生感受到的在教育中存在的歧视问题,相反,过分拘泥于技术和程序问题。当委员会里有成员强调学术自由的重要性的时候,约瑟夫回应道,“种族主义正在戕害我们”。

调查委员会听取了19个目击证人的证言,最后在4月26日提交了报告。委员会大多数成员虽然也关注康奈尔大学在种族问题上的大背景,但最终接受了传统的关于种族主义的狭义性解释。由此推断,就意识层面上的种族主义而言,曼克菲林是无罪的。这一点连委员会里的少数派也表认可。但在无意识层面呢?这正是机构性种族主义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少数派和多数派的意见存在分歧。在讨论曼克菲林问题的同时,委员会还谴责学生的违纪行为,并将这个案子提交学校学生行为委员会处置。该委员会建议对学生不做处理,以免牵连从教师到行政人员在内的更多的人。关于学生纪律问题的“皮球”最后踢给学校高层。学校高层也选择了对学生的过激行为不予追究的策略。而对曼克菲林的判决是,他本人是无罪的。因为整个大学存在机构性歧视,所以大学是罪人。由于大学是罪人,大学中的所有人都是罪人。因为所有人都是罪人,所以不应该只对曼克菲林治罪。不是要曼克菲林个人消除种族主义言论,而是康奈尔大学要清除种族主义倾向。

曼克菲林事件对大学而言具有象征意义。该事件的前前后后涉及到了大学内部的许多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从大群体上说,学生、教授和行政领导是三大群体。在学生中间,如果按种族分,又分为黑白两大群体。在两大学生群体中,在极端的意义上存在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疏远政治两大类。其中,种族意识“觉醒”的黑人学生在整个事件中发挥了领导作用。从总体上看,学生斗争的矛头是作为机构的大学,而导火索是作为个体的教师。就教授群体而言,有的教授专注于学术自由空间中的真理探索,有的对弥漫于社会的正义和公平等问题表示关切。学术自由问题因其有历史传承而意义澄明,而社会正义则由于原则模糊而处于论争之中。既然在论争之中,教授们在站队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张力。对学校行政当局来说,如果坚守学术性组织的立场,那么自有基本的原则可循。如果将大学作为社会正义的工具,无论在理论上还在实践操作上,都将面临意义诠释的挑战。同样的事件,在对意义的诠释结构没有受到挑战的情境下,也许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意义诠释的结构受到冲击和挑战的前提下,许多事件就变得不同寻常。

曼克菲林事件发生之前,他已经上了一个学期的课。那时,经济系并没有接到类似的抱怨。即使在事件发生之后,威廉姆斯调查委员会在对课上其他同学进行调查时,不少学生认为“对曼克菲林的指责是不公正的,站不住脚的。我们全力支持曼克菲林,并建议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也能支持他”。可见,对同样的事件的诠释有完全不同的声音。在意义模糊的“熟地”,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它有利于重新评估对所谓“熟地”的知识,进而深化人们的认识。但是,如果不同的声音超出了理性的论争,尤其是被极端情绪所奴役,就可能损害一些久经考验的价值体系,至少是损害真理探究所依赖的宽松环境。而当真理探索为政治权力追求所遮蔽、理性论争演化为权力的对撞时,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就可能被激化,大学的正常秩序就可能被打破,大学的核心使命就可能受到威胁。果真如此,重申并合奏大学的“主旋律”就应是大学当局的首要任务了。

三、校长的政治突围

曼克菲林事件不过是康奈尔大学危机的预演,更大的危机还在孕育。作为曼克菲林案的延伸,黑人学生积极分子加速推进传达黑人声音的教育项目。校方对黑人学生的要求也做出积极的回应。围绕黑人学生项目的分裂与融合的不同导向,在非裔美国人协会中产生了分歧。该协会成员保罗·杜波伊斯是校长珀金斯的顾问,他的态度比较温和,主张走融合的道路。他还在珀金斯的支持下起草了旨在实现扩大黑人招生、提高黑人项目教育质量、开设和实用经济学及职业技能并行的黑人问题研究课程、增设用于特别教育项目委员会学生的奖学金等目标的具体方案,成为黑人教育项目的蓝皮书。以戛纳和汤姆·琼斯为一方的强硬派主张分裂,对杜波伊斯的方案嗤之以鼻,认为是珀金斯背着他们耍的手段,他们和杜波伊斯的隔阂因此而加深。虽然戛纳和琼斯一度为争夺黑人学生的领导权彼此剑拔弩张,但最后尽弃前嫌,结成统一阵线,坚持走分裂道路,联手对抗校方。他们要求开设独立的黑人项目,并拒绝白人学生参加,甚至提出筹建自治的黑人学院的计划。为此,他们毫无商量余地地断然要求学校提供100万资金,并提供一处办公建筑。珀金斯对激进黑人学生的分裂要求深感沮丧,对他们“最后通牒”式的威逼方式甚为不解,对大学由“康奈尔社区”滑落为“康奈尔丛林”的趋势不无忧虑。珀金斯在为整个大学忧思的时候,激进学生对他的个人挑衅也在不断升级。

1968年12月8日,琼斯深夜11点给珀金斯家打电话,追问能否出席次日校方和学生代表的对话。由于珀金斯患了感冒已经入睡,其夫人代接电话。她在电话中和琼斯发生争执。12月17日,应学生催逼,珀金斯在校长办公室等待对话的非裔美国人协会代表。办公大楼只留下他和一个便衣、一个顾问。他预期的学生代表为3人,而实际上来了17个人。珀金斯知道来者不善,要求只准6个人进来,但进来了10个人。学生们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交换着纸条,有个带着刀子的学生还走到珀金斯的沙发后示威,最后坐到珀金斯旁边,还用胳膊将其搂住。面对如此威胁,珀金斯镇定自若,争取主动,据理力争,很好地掌控了局势。但在黑人学生眼里,他屈尊恩惠的口吻进一步暴露出白人至尊的优越性。1969年2月26日,作为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资助的南非论坛的一项活动,安勒德·罗文斯坦应邀做一个报告。按照计划,由校长珀金斯介绍罗文斯坦。当时,珀金斯刚要走到主持台前作介绍,学生领袖伊万斯拿起话筒,当众宣布要和珀金斯理论。他的一个同伙丹西斯走向主持台要他交代学校的投资情况。当珀金斯解释的时候,狄金森和帕顿分立主席台两侧。狄金森手握4英尺长的木棒,他曾有骚扰《太阳报》记者的不良行为,正待民事法庭听证。帕顿则一只手抓住珀金斯的衣角,将他拎了起来,另一只手去抢话筒。台下一位黑人学生喊“抽他!”当乔治企图到主席台帮助珀金斯时,狄金森用木棒指着他,示意其止步。几秒钟后,帕顿放开了珀金斯。珀金斯冲忙离开主席台,乘保安的车回家。此后,学校还发生了一连串事件,包括白人学生受袭、黑人学生擅自挪用一个大厅里的沙发长椅。而一天晚上离奇地出现在黑人女学生宿舍前点燃的十字架,成为康奈尔更大危机的导火索。

1969年4月19日,由于不满教授会决定拟处理曾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另称十字架事件表明种族主义在行动,非裔美国人协会占领了斯特莱特大楼。当时正值周末家长日,许多住在那里的家长被迫撤出大楼。学生和校方对峙,逼校方就范。不久,一批枪支被带进大楼,学生以武力威胁,事态恶化。校方临时组成危机应对小组,最后派负责公共关系的副校长穆勒等人进楼和占领大楼的协会学生谈判。协会的条件是免除对违纪学生的惩处。校方承诺,如果他们撤离,就保证劝说教授会网开一面。20日学生撤出斯特拉特大楼。当晚,珀金斯在听完一场音乐会后回到家中,读到了穆勒等和学生谈判的协定。他并不表示赞成,但也没有表示绝对不去执行。该协定涉及三大问题:对学校的司法程序予以调整、调查火烧十字架案、免除担忧和责罚违纪学生。第二天,在21日周一的《纽约时报》上赫然登出“康奈尔学生抢占斯特莱特大楼36小时后撤退,校方让步屈从”的报道。教授会如何对违纪学生表决成为整个事件了断的关键,而由谁来决定违纪处罚的司法程序则是更深层的问题。辛德勒是学校司法小组的重要人物,他主张坚持学校已有程序,严正执法。20日晚,在英语系教授麦克·埃布拉姆家中包括斯特劳、拉斐波、辛德勒、罗希特等人在内的一些资深教授集会商讨对策。此次集会的教授群后来被称为“埃布拉姆-斯特劳小组”(也称41人小组)。21日下午4点,1200名教授召开会议,正式议定对策。其中,教授会主席罗伯特·米勒主张从宽处理学生。在学生占领斯特莱特大楼时,他是谈判小组的核心成员。当时,他就向学生领袖表示,如果不能劝说教授们投票取消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他就辞去教授会主席的职位。而斯特劳及其小组的意见是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不能姑息,对持械占领斯特莱特大楼的学生应予以开除。不同意见针锋相对,辩论激烈。此时在场的珀金斯介入,提出倾向斯特劳的七点意见。但其中少了斯特劳提出的对燃烧十字架事件的谴责。最后会议以540对360票通过经珀金斯修正的斯特劳方案。由于米勒对学生的承诺没有兑现,他提出辞职的请求。此时罗希特提议,“教授会支持米勒主席,不想让他辞职”。大家鼓掌通过。

22日,琼斯代表非裔美国人协会接受康奈尔大学校外一家电台的采访。在这次采访中,琼斯通过电台发出恐怖威胁:“过去许多年里,一直是黑人饱受屈辱,命运多舛。现在,该是猪们去死的时候了”。如果不答应条件,“我们今晚就要行动。9点之前康奈尔还有幸存机会。现在是8点过3分”。

在这次采访中,琼斯列出了一批所谓种族主义分子的名单,包括校长珀金斯、总教务长康森、副教务长肯尼迪、政府系主任辛德勒、历史学教授罗希特等人在内。受琼斯的威胁,一时学校里恐怖森森。23日一早,“41人小组”的多数教授们再一次在埃布拉姆家聚会,希望议定一个介于小组和行政人员之间的方案。与此同时,珀金斯及其幕僚也紧急商议,寻求应对策略。哲学家麦克斯·布兰克的立场和行政领导一致,他建议淡化责任,既往不咎。珀金斯组建了包括穆勒、布朗和布兰克三人在内的决议起草小组。此外成立了由三名学生、三名行政人员和三名教授组成的特别顾问小组。保罗·奥勒姆教授在决议的导言中写道:“我们倾听你们,关心你们,努力理解你们,热望与你们共事”。珀金斯坦言他想象得到这份决议是他在康奈尔“最后的官方行动”,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我不这么做,整个校园就将陷于一场内战,无人能够幸免”。学校的行政主管们对他的判断表示认可,并鼓励他,“我们将协助你签这份生死状”。康森主持了当日由1100多人参加的教授大会。珀金斯首先发言,他指出,康奈尔大学正在遭受建校以来最大的危机。大学正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我希望我们能够将斯特莱特大楼事件和相关问题从大学的档案里抹去……我希望我们能将过去的事件一笔勾销,这样才好同舟共济,勇往直前”。最后,他呼吁,“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和我站在一起,努力将大学从灾难的边缘领向新的更加和谐的社区……我们现在应对挑战的出路是:作为理性人,要团结起来共度难关。”随后,教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宣读了事先起草好的“废止”惩罚违纪学生决定的议案。在审议过程中,历史系教授詹姆斯·约翰站起来宣读他和斯尔布雷、马科姆等人商议过的意见。他对汤姆·琼斯在电台中的威胁表示强烈谴责。他愤慨地说,“琼斯先生要摧毁整个大学,让他来试试好了。珀金斯校长允诺维持大学的秩序。我毫不怀疑,如果确有诚意,方法还是有的。”他指出,“开除无论多少学生,或不管多少学生退学,康奈尔大学不会垮掉。但是,如果大学丧失了基本原则,就离死期不远。”“在大学出现以来八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著名大学出现又消失,但世界没有因为他们的离去而停止脚步。不过,那些消失的大学由于没有任何坚守的原则和理想而不被人们记起”。“我们应该否决短视的妥协方法,要为全国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树立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约翰的发言受到罗希特的干扰。此时,罗希特已经改变了主意。他声称经过再一次理性的考量而不是暴力的威胁,他选择废止惩罚的决议。而布兰克则指出约翰违反了大学里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即在教授大会上不能宣读事先拟好的声明。在随后的表决中,罗希特-罗伯特的议案获得全面通过。和周一的表决比较,不少人改变了立场。有的是出于审慎思考,有的是受制于死亡威胁。“废止”决定很快传到正在巴顿大楼等候的九千多名学生那里。学生们大获全胜,欢呼雀跃。当珀金斯前来表示祝贺时,学生们是不会将主席台让给校长的。琼斯的解释是,“教授会接受这里的委员会的指示,废止了惩罚的决定……现在,旧的秩序终结了。”

斯特莱特的危机波峰过后,珀金斯终于获得喘息的机会。但余波未平,他既面对治理难题,又深陷教授们的重围。在治理问题上,温和派力推旨在扩大民主的治理改革,学校还成立了一个覆盖大学各个利益团体的代表大会。潘尼虽然对大会的效力表示怀疑,但是他还是担任了大会主席的角色。行政负责人鼓励更多的温和学生参与对学校秩序的控制,以削弱好斗学生们的影响。激进分子则批评代表大会是反革命。此外,在平等的名义下,包括人类学系和经济系在内的许多学系开始治理改革。学生和年轻教师的声音在新的结构中得以放大,终身教授的权力受到限制。在校系两级层面上的治理改革何去何从,一时“剪不断理还乱”。与此同时,另外两股力量也在行动。一方面,一些教授纷纷和董事会、报刊媒体联络,从事“倒珀金斯”的活动。其中,《纽约时报》记者贝格特对康奈尔大学以学术自由为代价保全性命的批评,最具煽动性。另一方面,一些教授和学生联合起来维护学术自由,对抗学校行政。先是包括罗纳多·卡根、阿伦·布鲁姆、沃尔特·伯恩斯在内的历史系和政治系的著名教授纷纷辞职。继而,法律学院15名教授因对珀金斯失去信任联名上书,向其“逼宫”。在那份名单中,居然有刚正不阿、极具智慧的、品质获得普遍认可的斯莱辛格的名字,他是珀金斯的老朋友。再没有腹部受敌更置人于死地的了。虽然珀金斯一刻也没有放松和董事会、校友们的沟通,他在学校也并不是孤立无援,但在危机余波凶猛的荡涤下,他最终无奈辞职。

康奈尔大学的斯特莱特大楼危机已为旧事。在这个事件中表现“突出”的著名史学家罗希特,由于他的同事的反目和白眼,一度以酗酒打发时光,而且常常带着酒气走上讲台。在系主任礼貌地劝说休息后,郁郁寡欢,1970年6月19日服用大量安眠药自尽。当时的激进分子戛纳在斯特莱特危机前就离开康奈尔大学到一个黑人贫民窟服务,不久因肾脏病早逝。而他的政敌兼盟友琼斯早已放弃了大学时的激进理想,融入美国上流社会,已成为美国大公司的总裁。1995年,作为康奈尔大学董事会成员的他捐赠给了母校一笔资金,并以珀金斯的名字设立了捐赠教席。珀金斯居然积极回应了他的求和信号。不知这是康奈尔大学的宽容还是珀金斯的宽厚?危机时的公共关系副校长穆勒后来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为那里的掌门人。并在掌校期间使该大学迅速发展,他本人也一时名声鹊起,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校长之一。

珀金斯于1998年离开人世。他一生悲喜交加的经历,凸显了风云变幻中一个公共人物的荣辱沉浮。他和1969年的康奈尔大学,无疑是解剖大学政治的重要标本。根据《1969年的康奈尔》的作者,当时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现为威斯康星大学政治系的教授唐纳德·亚历山大·道恩斯的描述:作为一个贵格会会员,他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责任感。但是,他缺乏对大学学术生活的兴趣,他对大学在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首要责任缺乏真正的投入。在阐述这些责任方面,他既缺乏主动性,也力有未逮。尤其是在面临压力的时候,他未能坚决支持履行这样的责任。他错误地相信,如果向激进黑人学生做出让步,就可以使校园革命最终走向理性。他像一个软弱无力的家长,努力安抚和取悦心怀敌意的孩子,结果使处境变得更糟。著名的60年代作者詹姆斯·米勒指出,珀金斯使“怯懦的自由主义”人格化。珀金斯的个人悲剧警示,自由民主有时需要一种战斗性的坚定信仰,而这正是珀金斯所缺乏的。[6]

发生在康奈尔大学校园的事件根本上说是权力的三角对撞和校长的政治突围。珀金斯面对着“学生权力”和“教授权力”。从学生权力的突围中,有人认为珀金斯走了一条“钱伯伦式”的绥靖姑息道路。[7]他的决定一方面有崇尚和平的价值作为根据,另一方面还有社会上汹涌澎湃的“民权运动”作为支持背景。在形式上的“屈从让步”或许在内容上可以找到维护“种族正义”的诠释。珀金斯的忠实跟随者、著名哲学家布兰克在后来的反思中就曾写道,“如果大学的幸存依赖于拿学生的生命赌博,那么,大学存在的理由就很成问题。”“在康内尔和在其他地方一样,学生们对教师们和年长者的价值观普遍不满。鉴于当前世界的状况和未来的可能性,学生的不满从表现形式上看无论多么不可思议,在我看来都是一件好事。面对原子弹、化学武器、环境污染和地球破坏的威胁,面对位居高官的政治家们连篇累牍地嚷嚷着的一些陈词滥调,如果学生们无动于衷,心安理得,麻木不仁,那才让我担忧。”[8]布兰克的评论也许有些道理,但从单一角度孤立地看康奈尔危机,无法看清全貌。事实上,珀金斯除了要左冲学生权力,还要右突教授权力。在从教授权力的突围中,他无法就学生们的暴力威胁给教授们提供任何说得通的解释,至于像“机构性种族歧视”这样更为深层的复杂的前提性问题,他更没有站在学术自由的立场上予以有力回应。从历史效果上反视,他向激进学生让步,似乎是对学生权力的尊重。但受制于暴力的威胁,这种尊重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同时,他和部分在思想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授相对撞,在关键时候无法对教授的尊严和权力予以维护和尊重,从而陷于另外一种类型的紧张之中。由于缺乏坚持大学一贯的理性原则,他在应对大学内部政治危机过程中缺少为大学所认同和接受的灵魂和气魄,表现出明显的犹豫和摇摆,结果不能不使他在政治突围中败下阵来。一个对外部政治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的公共人物,却在大学的内部政治漩涡中下坠。而一些平素坚持理性原则并以此作为身份划界的教授,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选择了“识时务”的缩身策略,结果不得不为痛苦的人格分裂感所撕绞。大学的政治迷雾最终演化成大学的政治地震。

大学校长的领导力不是真空中的领导力。政治环境是大学领导的基本背景,政治正确是领导力的基本要素。最普遍的政治不正确就是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这个原则的核心是包括生存和自由在内的人的自然权利的神圣不可侵害性。面对既往历史,在善恶问题上保持政治正确尚且不易,而对处于特定历史世界中的当事人来说,即使面对明显的“善恶”,进行正确选择恐怕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容易;何况,在许多情境下善恶并没有清晰的边界。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警句道出“善恶”是个区间的道理。但是,善恶有所不同。“恶”是人性的底线突破,而“善”则是人性上限的无限延伸。前者容易测量,后者则难以定性。“恶”有限而“善”无边。罪大恶极、穷凶极恶是对“恶”的有限性的生动形容,而“止于至善”却是人类的永恒理想。或许,这正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不朽缘由吧。

参考文献

[1].L·Hall Kermit.The Oxford Guide to American Law[M].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0-12.

[2].Cornell University.Cornell Presidents[EB/OL].http://www.news.cornell.edu/campus/PresBios2002.html.

[3].William·H·Honan.James·A·Perkins,86,Adviser O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N].New York Times,1998-08-22.

[4].本文关于康奈尔大学1969年校园骚乱的资料主要来源于Donald Alexander Downs.Cornell'69:Liberal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New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5].Robert·A·Dahl,Bruce Stinebrickner.Modern Politics Analysis(6th Edition)[M].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 Hall,2002:3.

[6].资料来源:作者对《Cornell'69:Liberal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一书的作者Donald Alexander Downs教授通过电子信件进行的访谈。

[7].Donald Alexander Downs.Cornell' 69:Liberalism and the Crisis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Newyork:CornellUniversity Press,1999:291.

[8].Max Black.Some Reflections about Cornell Disturbance:a letter to interested friends of Cornell University,June 1969[EB/ OL].http://profiles.nlm.nih.gov/LL/B/B/F/Y/_/llbbfy.pdf.

大学政治 篇2

一、简答题

1.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方面,显示国家财富和国民财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发展的角度看,是前进的,进步的,必然带来物质和精神的新的更高的需要,所以说是黄金期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从国情来看,人均的概念掩盖了底下不均衡的现实,而且随着发展,这种不均衡,失衡的状况会相对量的扩大,另外,总体的发展也会掩盖局部的不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必然会拖累和牵制发展,但付诸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所以政府会陷入两难境地,所以又是矛盾的凸显期

2.为什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改革开放应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在实践中开创新路。

3.作为公民,你认为应如何有序地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献计献策?

1、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积极行使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与自由,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站在国家立场上献计献策,确保有序参与。

2、增强参与决策的热情、信心和责任感,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途径参与民主决策

4.如何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二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

5.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哪些重大关系?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7.用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理谈谈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发展权的根本支撑,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以八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紧要的是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发展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不仅关注人的生存,而且关注人在生存基础上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王业社会以后,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发展观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的发展观,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实现了发展主体与主体发展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的结合,大大地扩展了发展的繁荣。

人们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中,从人类历史发展躺宰来解读,就会发现,科学发展观是含规律性与含目的性的统一.

发展就是要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调解人和世界的矛盾,就是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同时尊重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尊重自然并不是要犯自然的地位放在人之上,不是为了保护自然而保护自然,为了保护自然而节制人类的欲望,使人类重新回到蒙昧状态,这不是发展,是倒退。我们的发展走要按照人的发展目的和需要来重新设计和改造自然,这种设计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的必然性。这就受科学发展观的含规律性与含目的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就是用什么方法解决发展的问题,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离开了这个本质和核心,发展就有了问题。比如,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关注的是一些指令性计划,改革开放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关注的走CDP的增长速度,惟独忽略了人的发展,忽略了人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关注的是人的利益,是为了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就体现到人的身上,而发展只有落实到人的身上,发展才有意义。而发展又是无限制的,所以现在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8.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和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1)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运用事物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提出了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2)这一战略构想的内容是: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较快的发展起来。但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地区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

(3)这一地区经济梯次推进发展的战略使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并带动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4)实施西部开发的必要性在于: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9.我们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为什么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支点和梁柱?

因为建国以后我们学习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尽管计划经济有它的历史作用,但它带来了许多弊端,而市场经济有如下几个优点:从信息机制来说,通过市场交易和相对价格的确定,每个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可以分享分散发生在整个经济各个角落的供求信息,从而解决了社会化生产中信息广泛发

生同集中处理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激励机制看,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配置决策是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活动当事人根据市场信号,通过自己的计算自主作出并自愿地执行的决策,来达到局部利益同社会利益的协调;从创新机制来看,市场比政府更灵活,更能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自发地刺激增长、创新和结构变革。当然,市场经济也有失灵之处,所以,我们要建立有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有两个要点:第一,有效地实现出资人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第二,建立现代的企业组织制度,理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还可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使企业成为能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关系。三是建立有效地选择经营者的机制。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支点和梁柱。

10.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能在国际竞争中落伍。②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A.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悦的体制。

B.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①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②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年份1978年 1990年1994年1996年2005年2009年

基尼系数0.180.340.370.4240.45约0.46

注:基尼系数是反映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为过分平均状态,0.3—0.4属于正常合理区间,大于0.4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材料二: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要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问题:从经济生活角度谈一谈怎样解决材料一、二中反映出的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社会

保障支出,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份公报体现出三个重点,即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对民生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二五”规划“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试分析怎样实现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正义?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③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⑤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

⑥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676.2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18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80.6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860.2亿元,集体成分1656.9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和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l.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l.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

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材料请回答:

(l)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说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2)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因而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中。

(3)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3)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4)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

(4)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党的十六大曾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显示出我党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的一贯立场。

下表反映的是我国2000年农业现状及2020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

时间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城镇化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0年15.9%50%36.2%6280元2253元

2020年11.5%29%56%18000元8000元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为什么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对比表中有关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Ⅰ: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

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l/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 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Ⅱ:

指标内容目标指标性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增加到0.5预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55.8%提高到60%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内容2010年与2005年相比指标性质

耕地保有量减少0.3亿公顷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增加l.8%约束性

根据材料请回答:

(l)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何种要求?

(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巴黎政治大学的清朝留学生 篇3

1889年2月18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个学生看完了一场中国人的演讲,他以往对“东亚病夫”的印象被颠覆。那个中国人穿着华贵的紫色长衫,他年轻而快乐,精神饱满地微笑着,露出洁白的牙齿,法语说得低沉有力却清新明快。在观众的鼓掌声中,这个师范生却感觉到——“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他内心的轻蔑,他自知高我们一等,把法国公众视作小孩。”回到寝室以后,他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一笔,这个学生名叫罗曼·罗兰。而那个演讲的中国人,名叫陈季同,他在法国的身份,是巴黎政治大学(当时称为巴黎自由政治学院,下同)的留学生。

这个英俊的福建人少年时就读于福州船政局附设的学堂,因为教员大多是法国人,教材是法文的,上课的通用语言也是法语,毕业的时候,陈季同因为“西学最优”而被录用。那一年,清廷第一次派遣留学生前往欧洲,陈季同也在此列,与他同行的还有严复、邓世昌等人,他和马建忠成为了巴黎政治大学的第一批中国学生。

在巴黎政治大学,陈季同学习的是“公法律例”, 按照清政府的初衷,正缺大量的外交人才,所以决定将二人按需培养,以为国尽忠。当时政治学堂专业课程有16种,陈、马二人择其要者学习了8种,另外又学习有关各国历史及英文写作等。

因为陈季同天性活泼,又精通法语,并且在来巴黎政治大学之前有过出国的经历,所以很快就和巴黎人打成了一片,除此之外,陈季同又在法律学堂攻读,并获得这个学校的学士学位。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翻译《拿破仑法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季同在政治大学读书的同时,开始在中国驻欧使馆任翻译。他的外交官生涯最初一帆风顺。当时清朝使臣常被邀请出席各种庆典、阅兵、宫廷舞会和音乐会等活动,而出使大臣及参赞多不通外语,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往往都会想到陈季同:陈季同很受欧洲上层社会的欢迎,还与其中一些人建立了友谊。

为国借款的“巴政”学生

与此同时,万里之外,清政府正在发展近代工业,但因为缺少资金的运转,对外借款颇多,中法战争以后,各省督抚举借外债已非罕见。但由于借款渠道不一,所以利息较高,一般在6厘以上,甚至有高于9厘的。各省借债由于并不通过中枢机构,清政府亦无筹措资金的更好渠道,只有听任其行事。

因为陈季同久在欧洲,而且在巴黎政治大学学过不少相关的课程,深深知道这样做是不利于国家的,而且因为与欧洲工商界人士多有交往,他甚至默记了当时各省所借的外债,并仔细计算出与其各省所贷款利息不等还不如合借一家,每年可减少几百万两银子的利息,如政府出面借银,可降低利息,有利于国家。

他为此事写了封信给李鸿章,当时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在欧洲,也非常支持陈季同。李鸿章赞同此议,而主政者为醇亲王奕譞。李以此事告之,奕譞也赞同,并与李商议借银三千万两,在1889年创修了芦汉铁路。

于是从1890年开始,陈季同在欧洲除了处理日常外交事务之外,主要忙于与银行家谈判借款事。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至十七年二月,陈季同与李鸿章之间电报往还频繁,均讨论借款。

陈季同所接洽的银行家是奥地利人伦道呵。李鸿章随时把指示通过电报告诉身在巴黎的陈季同,他随时与伦道呵谈判。这一年的三月,李鸿章给了陈季同一份指示,按照李鸿章的指示,与以往各省借款相比,年息四厘半应属较有利的条件。经过陈季同近八个月的艰苦谈判,伦最终让步,全部答应了李鸿章的要求。

然而,事情却突然发生了变化:醇亲王奕譞突然死亡,无人主持借款,而李鸿章权力有限,国内的反对派趁机唱衰。于是,陈季同耗时一年苦心经营的借款以失败告终。

这里出了中国参赞

在法国,陈季同的生活方式相当西化,他的婚姻与感情生活也颇为传奇,他的法国妻子曾为他的英国情人而醋意大发,甚至差点决斗。他和后来的辜鸿铭在某些地方有点类似:有一次,在法国大歌剧院广场穿行,一辆大马车猛冲过来,差点将他撞翻在地。车夫对陈季同大吐脏词,但陈季同竟然用最纯的巴黎口音和土语回敬他道:“滚开,苟狸侬!”(“苟狸侬”(collignon)一词本出自19世纪一个车夫的名字。这个车夫因与两位乘客发生口角,一怒之下将二人杀害,1855年被判死刑处决,恶名留传后世,相当于英语中的“开膛手杰克”或者“汉尼拔”,并最后变为巴黎人对车夫的蔑称。)陈季同居然说出只有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才懂的土语,令此事一时纷纷登上了法国小报。

那时候陈季同在帮当时的政府借款,但自己也正面临私人的债务危机。因为交游甚广,他日常生活入不敷出,沙龙、舞会的开销令他的参赞薪俸不足以维持。到1889年7月,陈季同从“巴黎-荷兰银行”累计借款达到了10万法郎,此外还向一家名叫“克磊索(Creusot)”的公司借款3万法郎。

最终,“巴黎-荷兰银行”的催款信彻底让陈季同与法国分别,尽管当时陈季同答应尽快结清所欠账目,但他已经完全没有力量偿还欠款了,因此,他被清政府撤职,黯然回国。此后他经历宦海沉浮,但再也没有回过欧洲了。

在戊戌维新前夜,为了帮助国人效法西方民主国家以法治国的实践,陈季同翻译了法国的《拿破仑法典》。在1897年他与其弟陈寿彭在上海合办的《求是报》上,宣传维新思想。这份报纸上先后刊登过《法兰西民主国立国律》(又作《拿布仑立国律》)、《拿布仑齐家律》、《法兰西报馆律》等12篇律法书,都是陈季同的手笔,也可以说都是他在巴黎政治大学所学的精华。

他晚年住在上海,当时有些法国人要打官司都要来和他商量,据说他对法国政治律法掌握的精准度,远远高于当时的众多法国律师。

《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称陈季同是他学习“法国文学的导师”,说自己译介外国文学的活动,乃至发文学狂的主因,大半还是被陈季同先生的几句话挑激起来。

那时教些什么课程

当陈季同在巴黎的舞台上长袖善舞的时候,马建忠的表现则显得中规中矩。和陈季同相似,少年时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的马建忠也曾学习法文和拉丁文课程,不同的是,马建忠进入巴黎政治学院时已经32岁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马建忠开创了中国成人留学的先河。

因为马建忠留学前已稍有地位,且拥有官方身份,其留学经历是亦学亦官。

在巴黎政治大学读书的时候,马建忠写了一封信给李鸿章,这封信是一篇“读书报告”,从这封信里,我们可以窥见当年这家“法国政治家的摇篮”是怎么样教育学生的。马建忠提到了“4月以来,政治学院功课甚紧”,也说到了5月是巴黎政治大学的考试,当时马建忠就读的专业要考8门,第一门是各国的根本宪法,光是教材就有1800页,第二门考的是“各国通商、译信、电报、铁路、权量、钱币、佃鱼、监犯及领事、交涉各事”,第三门则是商业法律,第四门是各国的外交历史以及外交情况,第五门是比较英美法三国的政治的异同及其利弊何如,第六门是研究普鲁士、比利时、瑞士和奥匈帝国的政治,第八门则是考税务和国债。

从这种高强度、涵盖广泛的学业训练,我们可以看出,巴黎政治大学的学生何以大多能获成功,出类拔萃甚至出人头地。马建忠勤于功课,精于思考,在当时吸引了当地的学界名士,他们纷纷劝其考取学位。但马建忠认为“以远来学习,只求其实,不务其名”,对一纸证明并不在意。

回国以后李鸿章也特地上奏,称赞马建忠“精通外语、兼习科举、出洋数年、周历各国、志趣端正、心地明敏、历著辛劳”,请求朝廷给予二品官,准备任用为出使大臣。这一请求很快得到批准——著名的容闳为清廷做了那么多事情,最后也不过近似到这个级别。而后来的百余名留美幼童里,除了唐绍仪等优异者外,终其一生也没到这个地位。

1880年(光绪六年),马建忠回到天津,重新在李鸿章幕下办理洋务。翌年,奉李鸿章之命赴英属印度,与印度总督里蓬交涉鸦片专卖及税收问题。

由于当时外贸逆差很大,马建忠建议当时的政府采用保护关税制度加以补收,“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少”。在此前的巴黎世博会上,他就发现了中国当时最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就是茶叶和丝绸,为鼓励丝茶出口,他认为必须“经减丝茶之重税”,并且严格按“值百抽五”的规定征课出口税,“税轻厘减则价贱,价贱则出口货增,出口货增则税厘更旺”

关于进口税,他主张原则上应“重征进口货”,以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对进口关税也要区别课征,对国内所产者甚少、必仰给于别国者,则减征进口税;对“外来制成之货,本国亦有者,重其征以护商民”;对“乃其货为民生所必需者,则宽其征”;对“民虽不得不用,而究不能多用者,补重征之”。这些治理关税的思想,为我国现代关税理论奠定了基础。

1890年,马建忠开始撰写《富民说》,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并将《富民说》上呈李鸿章。不久,受李鸿章委派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旋因资金周转等问题去职回籍。但李鸿章没有忘记他,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到了北京,襄助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议和。

在与梁启超相识以后,马建忠一直埋头整理《文通》一书,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马氏文通》,该书以西方语文(特别是法语)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建忠尽管精通西学,但一直以中国的典籍为第一要务,后来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正是听从他的劝说,才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中国。

创立于1872年的巴黎政治大学的初衷在于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打开眼界,那时普法战争刚刚结束,法国人正在为自己的失败而思考。在晚清飘摇的岁月里,这座为法国培养了70%的政治家、80%的企业管理者的学校,依然宽厚地接纳了来自遥远东方的求知的人,即便后来,它的祖国与中国发生了战争。

甚至直到现在,巴黎政治大学的基因,依然静静流淌在中国的语法、税法、甚至文学领域里。

巴黎政治学院的著名中国校友: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在巴黎政治大学的时候,偶然看到国内报纸,见有人提议袁世凯为终身总统,而当时巴黎正在举办选花魁之会,陈寅恪作诗讽喻:“岁岁名都韵事同,又惊啼鳺唤东风。花王那用家天下,占尽残春亦自雄。”

王景岐:中华民国外交官,也是在法国期间,他和周恩来一起促成了海外最早一次国共合作。

大学政治 篇4

一、“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改革开放已显现出明显成效, 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充分享受国家飞速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同时, 这也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思想、生活理念层出不穷, “90后”可以说是富裕的物质生活和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与之相对应的就是“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新特点。曾有人用“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来描述他们, 用“新人类”、“新新人类”、“另类”来界定他们, 用“小资”、“愤青”、“啃老族”来形容他们。然而, 从抗击雨雪灾害到反对“藏独”分裂, 从护卫奥运圣火传递到参与抗震救灾, 他们正在以实际行动改变人们的看法, 呈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鲜明个性特征, 是“缺点突出、优点也突出”的一代[1]。

(一) 积极进取, 大胆追求, 热爱思考, 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

“90后”大学生大多具有较优裕的条件, 这让他们更加大胆追求, 无所畏惧。他们具有年轻人的热情和新一代青年的创造力且热爱思考, 做事喜欢探索新方法, 但缺乏持久动力, 往往理想空泛甚至没有理想, 对人生的追求没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给青年人一些理想、成才、奉献方面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 时代感强, 竞争意识增强, 功利主义浓厚

“90后”大学生生长的年代恰逢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时期, 这让“90后”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把握机遇的重要性。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 竞争的普遍化、规范化, “90后”大学生也意识到激烈竞争存在的必要性, 同时自身竞争意识增强, 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 正确对待竞争和友情, 理性处理好人际关系。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他们体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 通过竞争, 他们得到了锻炼, 增长了知识, 促进了奋发向上。但竞争也使一部分人对功利的概念愈加片面, 做事目的性过强, 用一种“应试”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工作。有些人甚至过分注重实效性而忽视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无法体会做事的乐趣和它能给自己带来的成长。当问及“你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设想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 学生的选择依次是白领 (42%) 、企业家 (25%) 、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 (15%) 出国发展 (8%) 。在关于偶像和榜样的调查中, 八成“90后”大学生在选择文体明星为偶像的同时, 还表示自己崇拜政界、商界的成功人士, 并以他们为偶像或榜样。

(三) 个性特征强, 主体意识强, 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心理抗挫能力不足

“90后”大学生大多具有较明显的个性并且以此为骄傲, 敏感好奇, 追求时尚, 极力想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干扰, 他们有着较强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期待被了解和认同的内在需要。只有尊重他们的个性, 才能与他们进和溺爱。尤其一些孩子在夸奖和赞美中长大, 心理抗挫能力严重不足。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 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 心理会留下阴影, 甚至有5.1%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只有9.4%的学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四) 人际关系网庞大, 获得信息的能力强, 自制力不足

手机、电脑、相机等数码产品非常普及。“90后”新生中, 91.9%的学生配有手机, 几乎实现“人手一机”, 各大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供应, 网络使用方便。这些通信工具为他们创造了联系同学、结交朋友的基本条件。学生可以方便地联系同学、老师, 主动获取各种需要信息。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靠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大学生青睐, 仅有17.4%和13.8%的“90后”大学生愿以这种方式交朋友。同时, 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 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调查显示, 100%“90后”大学生至少有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 80%的“90后”玩过网络游戏, 还有20%的“90后”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 10%的“90后”随身携带电子图书。但是由于自制力不足, 手机和网络的娱乐功能也被广泛应用, 有42.3%的被调查者认为互联网娱乐多于学习[2,3,4]。

二、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特点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教育机制和指导思想应结合“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 积极作出响应。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贴近学生实际,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 注重教育内容的真实性

教育内容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引导的力量和源泉所在, 没有科学的教育内容, 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收到实效。因此, 教育内容是教育过程的关键, 更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最贴近事实的道理、理论也最能打动人, 有说服力, 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能够收到实效。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对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上的有机统一。因此, 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不可能来自于对客观事实真相的掩盖, 来自于对教育对象的欺瞒, 而是来自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5]。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上一些弄虚作假现象十分反感, 他们要求了解事实真相, 强调务实精神, 这些都是好现象, 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保护他们的同时, 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 积极搭建政治思想教育平台, 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课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务必将课堂时使他们受到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引导, 增强学生的服务精神, 让学生在奉献中升华自己;充分发挥大学的党团等先进组织的作用, 保证爱国且思想先进者入党, 党员带动整体的进步;运用多媒体等硬件资源进行爱国教育片等积极思想的宣传, 让学生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下熏陶爱国情操;开展实事研讨会等具有参与性的活动, 真理愈辩愈明……

(三) 重视网络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 并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接触社会, 仅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很难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如果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具体操作比较困难, 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宣传片进行引导、教育。尤其需要注意避免一些消极宣传品的负面影响。例如, 住房是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 房奴问题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大学中也引起不少讨论。很多学生甚至已经坠入“蚁族”的担忧之中, 这对政治思想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在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说过:“就像牧师是上帝的阐释者一样, 教师是他的时代和国家伟大道德观念的阐释者。”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效果。

(一) 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江泽民同志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 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三个方面、24字要求, 希望广大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6]。精辟地概括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我国文化传统讲究言传身教,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威望和形象。随着时代的进步, 教育工作者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 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自学, 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储备, 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另外, “90后”大学生大多有比较明显的个性, 讨厌空洞的理论说教, 因而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用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一些教师通过人人网、QQ、BBS等与学生进行交流, 贴近学生的生活, 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另外, 教育工作者面对个性的“90后”必须要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美国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间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 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二) 各个年龄段的教育者各尽其才

年轻的“80后”教师与学生的成长环境更相似, 思想也更接近, 更容易和学生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因此, 教高的科学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思维敏捷, 接受新事物快, 但由于其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 有的青年教师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深刻理解, 容易产生认识误区, 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对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7]。保证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等于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铺平了道路。

一些资历很深、又颇具人格魅力的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也备受学生的欢迎。尤其是那些专业知识广博又在科研领域有一定成果的老师, 很受学生的拥戴。如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老教授资源, 进行一些基本思想教育, 或者在课堂教育中渗透或者开展一些德育方面讲座, 会有很好的效果, 让学生感受学者风范的同时又得到思想的洗涤, 常常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三) 教育者也是管理人员

辅导员兼任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 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 责任重大, 需要努力将思想教育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细节, 保证思想端正、爱国爱民的学生得到鼓励和表彰, 思想上不到位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辅导员教师应该具备一些管理学知识, 甚至专门进行一些这方面的学习, 将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正规化, 这样可以让教育者少走弯路, 自身获得更多科学可靠的工作经验。

四、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新加坡道德教育及启示

把公民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重视儒家伦理对公民的教育作用。仅有公民道德意识并不能真正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 关键在于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强调国情, 强调国家利益, 强调新加坡特色, 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8]。新加坡的公民素质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如果我国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德育, 不仅会为我们培养合格接班人, 而且能使我国全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二) 日本青少年教育及启示

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国家全面干预“道德教育”, 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感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相结合, 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大力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活动, 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9]。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日本教育的成功, 而日本教育的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应该在向外学习的同时深挖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让我国青年充分享受这无价的文化遗产资源。

(三) 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

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公民教育”大多由政府间接管理、指导调控, 教育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 思想控制是非常严密的, 但在组织上则是进行间接调控;把宗教信仰与政治信念巧妙地联系起来, 并采取多种方法营造公民宗教的浓厚氛围, 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以及参与政治的能力;着眼于全球化和多元主义, 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比较鉴别中增强青少年对美国精神和信仰的认同;德育工作大都围绕青少年“品质教育”活动展开, 旨在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采取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工作的方式,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10]。

综上所述, 随着新时代的带来,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 主动去了解、剖析新一代青年的心理特点, 及时改进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才培养目标展开教育工作, 力求使“90后”新一代青年人发扬新时代的优点, 摒弃负面影响, 成为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摘要:由于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90后”具有很多特有的特征。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遇到许多新的挑战。本文结合“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 针对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方面提出建议, 并介绍国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验, 以期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90后”大学生,启示

参考文献

[1]马永春, 李洁.“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5) .

[2]万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S1) .

[3]张莉.“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员工作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 2009, (22) .

[4]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 2008-11-12.

[5]王秉琦, 王成文.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针对性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2) .

[6]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2-09-09.

[7]马辉, 魏薇.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

[8]史永隽, 李海凤.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

[9]李望舒.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4, (6) .

政治经济学 - 吉林大学 篇5

专业

复试名单

复试地点

政治经济学

毛矛姚毓春于浚湜兰玲刘星关丽洁

丁瑞生董蕾洪非梁凯膺孙锋

东荣大厦0805

顾棽徐刚马建平王可强刘艳龙

孙浩进迟铁张大龙程秀梅

东荣大厦0802

西方经济学

刘静暖张怀坤贾成中李长璐夏天王辉

徐勇刘雪莲魏晓彬孟林梁海音

东荣大厦0815

世界经济

王晓冬陈虹崔冬初侯蕾王振山李东光张东奎姜华未李军睿陈媛曹国慧潘爽张长新周玲玲陈庆海梁立群郭天威孙锐蒋抒博王达陈阵单喜久李季

东荣大厦0809

制度经济学

崔英波曹霞郭士国李志刚应炬锋赵连明黎晓春齐超李国荣 王治琴杨宏力韩晓琴马永志王勇曹雪松王志刚童欣 东荣大厦0109

法经济学

王东辉张俊峰徐东辉高鹤文郑立立石纬林 王鹏徐唐棠邢栋龚艳娜宋浩孟晓超吕航孙法柏全小莲罗斯丹陈萍

东荣大厦0814

管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解决方案

当代大学生有显著的几大特点,如: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能力强等几方面的优点,他们生活在经济政治多元化的今天,他们接受着全新的社会,有着独具一格的想法,再加上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极其容易被感染。当然除了这些优点以外,当代大学生也有着集体观念淡薄、自私自利、责任心弱等相关的缺点,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有的家长独一无二的关爱,家里人对孩子疼爱有加,这就使得学生,过多的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变得自私、没有集体观念。大学生有着如此的鲜明特点,那么针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成了重中之重。

一、系统的组织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而如果需要此项工作达到一定的效果,则需要依靠极其严密系统的工作组织。

为克服理论以及实践的差异问题,在系统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务必将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实践工作相结合,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全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特点,全面加强教学育人工作的运转体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组织工作方面,除了需要完善校内的工作体系,更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机制。这样能全面地促进大学生发展,尤其注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例如:学校在开展公共选修课时,可以相应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从学校层面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种将学校与家长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生观,而且能帮助家长与学校相联系,形成家长学校结合进行教育的体系。构建完善的预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感恩、人才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科学的教育内容

“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发展要求下,学校应当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形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其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容间相辅相成。逐步建立起与学生教育的运行规律以及发展规律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解决传统教学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完善的现状问题。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的全面、整体、富有层次感。因而,学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贯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目标,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1.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务必注重思想整合教育理论的发展,并实现与课外实践理论的有效统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务必需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应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作用。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

2.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为进一步细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扩大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因此,务必建立全面的“以人为本、德育为本”的工作理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校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划分不同的教育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班会,如大一学生开展“梦想起飞”的主题班会,大二的学生开展“实践出真知”的主题班会,大三学生开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题班会,而大四学子则开展“现实”的主题班会。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现状,同时制订有效的学习方案,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现代的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积极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在不断继承原有优点的同时不断进行优化创新。务必应该随时代改变而改变,不断进行创新,随即应当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其一,应当注重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不断地进行更新、创新,其二,应当积极寻找新的方式方法,不断地扩宽教育教学的渠道,从而扩大教育教学的渠道。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其目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大学生一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受社会影响极深,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着不完全、不完整的特点,现今,社会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工作、进行科学的教育内容教育并且采取现代的教育手段。建立新型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杨亚非.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

[2]黄蓉生,白显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

[3]毛殊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90后”思维评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大学政治 篇7

所谓政治环境, 就是以特定政治主体为中心, 围绕其从事政治生活所接触的众多条件和现象展开, 为政治主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以及会直接或侧面影响政治主体活动的各种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笔者认为, 高校政治环境, 是指对高校师生及员工的工作、学习及其品德、思想、政治信仰、和观点等, 形成发展并且具有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所有特定因素的总和。

1. 高校政治环境具有复杂性

高校政治环境的结构和互动关系十分复杂, 它包含有很多的要素, 所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 而这些因素总是混合一起同时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2. 高校政治环境具有开放性

影响高校政治环境的因素虽然很多, 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却是不固定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人们的沟通越来越便捷,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 而不断丰富的信息和信息传播主体的增加,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的问题。

3. 高校政治环境具有动态性

时代在发展, 世界在不断变化中前进, 政治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而环境变化的内涵和节奏也因思想政治环境的开发性而发生改变, 所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政治教育环境中的。

4. 高校政治环境具有可塑性

高校政治环境的各个构成要素虽然性质、状态及作用各异, 但是都是互相关联, 相辅相成的, 而复杂的政治环境的整体构造也是由这些构成要素组成的, 并且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高校政治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 直接教育作用

在高校政治环境中, 政治活动、政治体制、政治设施、政治氛围等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直接的教育作用。构成高校政治环境所包含的活动、体制、设施和氛围等, 其本质就是一种教育的氛围和力量。

2. 保证作用

在高校政治环境中,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成和发展所要求的条件起保证作用。以下两方面可以分析这种作用, 一方面, 我们以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内部结构分析, 各种素质中, 政治素质排列首位。另一方面, 我们以政治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作用分析, 政治环境以自身在社会环境中的所处的首要地位和所发挥的制约作用, 保证着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3. 导向作用

导向作用表现为以下五方面, 第一, 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是由国家性质和高校领导体制决定的。第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创新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第三, 依法治校、发展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向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第四,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会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第五, 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 在高校中,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大举措, 所取得的成果增强了大学生对党的信任。

三、实现高校政治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

1. 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和引导大众传媒环境建设

大众传媒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影响和改变, 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环境的渗透与互动

要以开放正确的态度及时改进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与时俱进, 以便更好地适应政治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 这已经成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 要加强和扩大思想政治环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因大学生对待政治的意识、热情、态度以及行为都是根据政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所以, 要对这种影响具体分析和研究, 在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和发展要求的前提下, 才能加强思想政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坚持培养大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政治环境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 而这两者则能使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而近年来, 随着社会开放性的范围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社会变迁速度不断地加快, 造成了高校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逐渐上升。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 对于大学生自我选择和教育的能力更应被重视,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标准。

4. 提高高校政治文化建设水平

大学政治 篇8

一、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一) 政治参与的内涵

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治活动, 是政治学和政治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政治参与作为概念被提出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 尤其从60年代起, 伴随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和发展, 学界对于政治参与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2]我国对于政治参与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 在古代中国, 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而在当前的国家政治中, 政治参与不再只属于统治阶级, 相关学者和著作对于政治参与的界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本文认为政治参与指的是生活在一个国度中的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个人或集体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方式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行为。在政治生活中, 大学生有理论知识却缺乏社会经验, 有浓厚的爱国热情却缺少真正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 通常而言, 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界定, 并不同于广泛意义的政治参与,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不仅指行动上的实际参与, 也包括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政治思想的形成与完善, 政治参与行为容易理解, 而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政治思想的形成主要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学校教育, 主动的关心国家社会的政治状况, 积极主动地树立主人翁意识, 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真正参与到政治生活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而这个过程也恰恰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政治参与的类型

学者的研究表明, 根据不同的标准政治参与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主体的不同, 可划分为个人参与和集体参与; 根据参与者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影响力划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 根据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划分为合法参与和非合法参与; 根据程序是否正规及行为呈现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2]“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高知识、高层次群体, 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3]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方式结合了不同标准下的政治参与类型,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方式:

1、网络方式: 新媒体时代, 网络化的政治参与方式成为大学生常见的政治参与方式, 大学生以网络媒体为平台参与政治决策、监督政府行为、表达个人的政治诉求及政治意愿, 利用新闻、微博、微信、贴吧、QQ等媒介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这种现代化的政治参与方式直接有效的影响到了政府的决策。[4]

2、直接行动方式: 大学时期, 一方面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 另一方面, 学生政治参与的经验不充分, 在特殊的年龄阶段, 大学生对某一个政治事件或决策有着敏感的捕捉能力, 而且热血冲动, 在形成一定认识的同时会伴随着一系列行为的产生, 这些行为有的是通过正常渠道产生, 有的是通过非正常渠道。比如: 在校大学生会根据个人需求或爱好参与校园内的社团组织, 通过社团组织活动的方式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对待敏感事件如钓鱼岛事件, 学生极易因为爱国情怀而自发组织游行示威活动, 向政府表明他们的态度; 对于当地政府和学校颁布的决策持以怀疑的态度时, 会以“联名上书”或者“罢课、罢饭”等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些直接的行为也是构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 一)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指的是大学生作为个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 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学习获得对政治生活的认识, 并且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进而成为一名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的合格的公民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健全大学生的政治人格, 端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凝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行为能力, 使其能够有序地参与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与政治实践活动。这其中, 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国家对大学生的政治培养, 一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5]

( 二)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对于个人而言, 是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对于国家而言, 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因此, 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地进行解决。当前,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国家的政治事件关注度低, 对政治理论认识不全面。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一个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种间接的理论学习, 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颇为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是缺乏思考的过程, 忽略了对政治理论知识地深入理解过程, 造成了学生对实际发生的政治问题缺乏自己的理解, 而且现代的大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 各种网络资源蜂拥而至, 各种政治思潮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 部分学生只会人云亦云; 同时,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少关注时事政治, 认为政治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对国家所发生的事漠不关心, 已经明显背离了国家对于大学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目标。

2、政治态度不端正, 政治方向不明确。目前大学生中的“入党热”与革命时期英雄先烈的初衷有着很大的不同, 许多同学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没有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 只是“随大流”或者为了以后找工作提供一个保障; 同时, 近几年考公务员的热度也是一直不消退, 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公务员在体制内, 公务员工作是铁饭碗, 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稳定的保障。这两种“热”都部分源于当代大学生受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过大, 从而产生了不良的政治思想, 动摇了政治信念。

3、政治参与度低, 政治实践能力差。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受到年龄、 环境、个人认识等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平时主要是加入学校的党团组织、参与校内有限的民主管理等, 缺乏政治实践机会, 政治参与能力自然也不高。

三、政治参与视角下促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完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 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 针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 一)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大学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有效地获得政治理论知识的政治社会化渠道。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大学教育不仅要坚持上好两课,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更应该改变思想教育理论课的授课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仰, 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素质。

( 二) 在政府的引导下,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实践能力。政府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高校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当地的党政机关、 社团组织中去, 引导大学生在实际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并从实践中获得参与政治生活的经验, 同时, 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三)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 发挥其政治导向功能。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与大众媒体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网络上的大量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 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不乏充斥着动摇我国意识形态、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整改网络秩序, 促进其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 能对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 不仅有利于自身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 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 而且有利于促进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 关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解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要途径, 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大学时期对于青年人的成长而言是一个思想不断完善的时期,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准接班人, 其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也在大学期间不断形成和发展。在青年人政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应该引导他们在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认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念、提高政治参与水平, 这不仅是个人作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 也是国家给予青年人的热切期望。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的内涵进行界定, 并研究分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拟找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

参考文献

[1]秦燕, 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 , 2010 (3) :136.

[2]梁丽萍.政治社会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167-181.

[3]顾晓英.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6) :7.

[4]季海菊.试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发展趋势[J].南京社会科学, 2014 (7) :129.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篇9

1.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是美国政治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美国学者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1]我国政治学者近年来也重视这一概念的运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者把政治社会化定义为“一定的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化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教化和社会成员接受这种政治教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任何政治体系要维护并巩固其政治秩序就必须设法提高其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

2.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功能

任何政治体系要维护并巩固其政治秩序,就必须设法提高其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培养和造就合格的政治角色。具体来说,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有:

第一,传播和传递政治文化。按照阿尔蒙德的说法,“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1]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系统和政治生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赋予政治制度以规则,给予个人行为以社会意义,使政治体系具有价值取向,维护和保证政治体系的运转。但是,“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又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社会内部的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和代际传播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能得以维持、传播、继承、和发展、改造。”可见,“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手段。”[2]

第二,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政治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的政治社会成员。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政治成员,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行。

第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社会成员形成和具备被现有政治体系所接受和认可的态度和信念,是社会政治体系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因此,任何政治体系要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就必须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政治态度以及政治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接受社会的价值标准,承担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从广义而言,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首先是指大学生接受政治文化的过程,包括各种政治学习——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学习并内化政治文化的过程;其次是指大学生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应和倾向的政治人。狭义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指负责高等教育的机构对其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实践的反复教育与训练的过程。它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的教育指导着学生的政治取向,二是大学生自身能 动地内化主导政治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政治情感的表达、政治态度的呈现、政治价值的选择和政治信念的稳定度,大学生与教育者形成连续的互动,促使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在政治上成为合格公民的需要。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讲,政治社会化是使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能力,进而形成政治人格。

其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国家社会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要素。对于政治体系本身来讲,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政治意识,并按照基本(四个坚持)模式进行政治活动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力军,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接力棒能否一代一代传下去的问题。

再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高校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形成的主要场所,高校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将一定的社会制度所倡导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形成其科学的政治观、政治情感、价值取向,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学习或接受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过程。一方面是大学生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学习社会的主导政治文化,提高政治素质,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和高校等培养、教育、训练大学生接受社会的主导政治文化,为社会培养政治上合格人才的过程。具体来说,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内容:

1.政治知识的社会化

政治知识是政治素质的基本要素,政治知识的有无和多少是制约、影响甚至是决定个人政治态度、政治选择、政治方向、政治信仰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说,政治知识的社会化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础。而政治知识社会化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宣传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形式、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关系等知识。二是,向大学生介绍和评价各种主要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因为对于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去接触并了解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2.政治方向的社会化

青年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该以德为首,而“德”中最关键的则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因为一个大学生具有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只是具备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方面的条件,至于能否把知识贡献给祖国和人民,并且这种知识在社会上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则主要取决于他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觉悟。可以说,只有政治方向明确了,才能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始终如一地为之奋斗。

3.政治情感的社会化

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情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有意识地培养政治认同感。政治认同感是个人对政治单位的归属感,政治单位有多个层次,居于其最高层次的是国家,因此,政治认同感的培养主要就是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于祖国的国家情感。二是,有意识地培养政权情感。国家政权是国家政治的核心,政权情感是政治情感的内核。大学生政权情感的培养,关键是使大学生树立支持、赞同国家政权的观点,避免大学生对国家政权产生疏离、冷漠、反对的倾向。三是,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热爱党、拥护党的正确领导。

4.政治规范的社会化

政治规范是人们处理政治关系和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维系政治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转的重要纽带。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与否,对国际形势与国内政治生活态度如何,都会对社会上的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促使大学生政治规范社会化是至关重要的。

5.政治能力的社会化

政治能力是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政治能力不仅影响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质量,而且影响个人的政治情感、政治方向和政治规范意识。由于大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经验不丰富,致使当前大学生政治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因此,大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能力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三点:一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纷繁复杂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分析、评价、判断的政治能力,才能对各种政治信息进行辨别和选择,才能确保政治方向,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减少和避免对各种政治信息的盲听、盲信和盲从。二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政治运行的过程,掌握并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政治参与的渠道、形式和手段,学会总结政治参与的效果,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三是丰富大学生的政治实践经验。使大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校园、家庭、大众传媒等桥梁,把自己的政治意识勇敢地投入到社会的政治实践中去。

四、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政治理想、信念、情感、方向、立场、纪律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民主与法制教育、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感情和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国家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行;心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 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为了科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优化内容结构。

(1)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建立层次分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丰富,但其地位与作用并不是平行的,思想教育是先导,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创造必要的思维条件。道德教育是重点,日常的思想行为大量地表现为道德现象,因此道德规范具有普遍的、经常的约束作用。心理教育是基础,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2)适当区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是内化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其内容通常以民族文化为背景,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和渐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治教育则紧紧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现实政治生活关系紧密而直接,其内容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动性。为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适当区分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并确立适应于时代发展的新的道德评价标准和道德约束制度。实施德、法并举,依靠法律手段促进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

(3)将道德教育融于专业课教学中,拓宽道德教育的渗透范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2.优化政治社会化的主客体双向互动机制

社会个体是具有主体性质的客体,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和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以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于学生。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够蓬勃发展,首先,要优化外界环境,一方面各高等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要以平常的、宽容的心态对待这项工作,使学生不神秘、不自卑、不讳疾忌医。其次,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三,进行必要的心理检测,使心理辅导和咨询矫治能够有的放矢。第四,要提倡学生自助与互助,让学生在同龄人的相互关心、宽容、接纳、支持、尊重中化解心理压力,矫治心理缺陷与不足。

3.优化和丰富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教育活动

政治社会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的过程。身体力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传统,也是人生哲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应积极倡导知行统一,通过实践把学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升华、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方面。

(1)丰富和规范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

(2)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动力与能力,促进大学生把各种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融洽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防御机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等学校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采取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勤工助学、见习就业、社会考察等各种方式,拓宽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渠道。

(3)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奉献自己的环境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把奉献的品格植根于灵魂深处,起到引领社会精神的作用。

4.优化政治社会化的环境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部分:一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由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组成。二是观念文化,它是精神文化的延伸,主要包括闲暇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交际方式等。三是行为文化,它是精神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具体表现,以各种课余文化为主的娱乐方式组成。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抓校风,用良好的校风约束和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其次,抓学风,以培养学生勤奋、扎实、谦虚、创新的学习态度和风格。第三,抓教风,用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第四,孜孜以求地营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校园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它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和敏锐的时代精神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思想导向的作用。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区的工作。

大学生社区即学生生活园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薄弱的地方。要加强大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该从党、团组织进社区入手,加强对学生社区的管理与协调。其次,要在社区建立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己管理过程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第三,要把“校园精神”导入学生社区,在学生社区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

5.优化和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

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开辟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

(1)利用校园网,构建新型的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红色网站,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加强网络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教育工作队伍。这样,才能用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空间,增强网页的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正确性,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参考文献

[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其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2).

[5]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浅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篇10

一、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政治参与是指参与制订、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动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政治成员以各种方法直接、间接介入政治事务,主要目的是经由政治参与或满足自我心理、物质的需求,或尝试影响政府决策以促成自我或团体目标的达成。

所谓网络政治参与,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利用网络来进行的政治参与”。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和途径,发生在网络空间,目标指向现实社会政治体系,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切行为,特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对话和讨论、网络选举、与政府或政党及政界人士进行政治接触以及网络政治动员等各种政治参与活动。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在强调研究主体为当代在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总和。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缘由与形式

网络成为政治参与的渠道,最早起因于1990年代的美国的选举。1995年美国的南加州开始提供电脑辅助投票登记,选民自网络中下载登记表格,打印并签上个人姓名后再寄还给选举机关。至于借由网络空间表达政治意見,则同样起源于1990年代。英国国会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汉萨学会”,其网站中设立了一个民主论坛,试图让民众的意见参与立法过程。苏格兰议会则在1999年开始接受大众通过网络提出的请愿。由早期网际网络发挥的功能看,网络除了可以便于选民投票外,其论坛功能也使得民众多了一个传统媒体之外的政治意见发表管道。

在网络出现之前,传统大众媒介所开放出来的政治参与空间是相对狭小的,加上传统媒介的守门人筛选机制,因此大众只能够通过有限的渠道参与与政治活动来表达自我意见。而且整体来說资讯的传送是单向的、缺乏互动的;网络出现之后,免除了守门人筛选的机制,开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大众自由的表达意见,在意见的沟通上是双向互动的。

同样的,在网络时代之前,大学生因为身在校园,有其特殊性,更多的是按学校各级党团组织的要求、安排通过传统渠道参与政治,通过传统媒体了解政治,缺乏主动参与的进取精神,很多行为有被动之嫌。效果亦不尽人意。

而自从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开始,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网民数量飞速增长,通过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以现阶段电脑、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及大学生因为年龄、兴趣、文化等其他诸多因素,我们几乎可以认定,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网民队伍中的一员。

以网络作为政治参与、沟通与回应之途径,和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明显不同。它可以提升政治相关资讯的传播速度,因此可以有效聚集在不同地区但在政治层面兴趣相投的网友。比如以环保议题为例,可以通过网上的环保议题讨论区去联接各类相关网站,也可以提供投书对象的电子邮件信箱,也可以组织民众去担当环保义工来支持环保行动,因此网络这项媒介不但可减低参与成本,更提供多元参与管道。

虽然网络或许缩减、取代真实世界中参与社区活动和政治活动的部分时间,但它的便利性对于动员和沟通來說,会更有利于政治活动的运作;过去的政治资讯要透过媒体报导才能获得,大众参与政治活动时往往需要政党或民意代表来进行政治动员,在网络普及后虽然局部降低组织在政治动员上扮演的功能,也增进民众不需要借由组织中介去参与政治的可能性。

大学生作为有一定文化的社会公民,法律给予并保护他们通过合法途径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但是就目前而言,他们通过这种渠道进行政治参与相对有限,基于网络政治参与的上述优点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成为他们重要的政治表达方式。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分别为“政治资讯搜集”、“政治意见交换”与“政治意见表达”。其中,“政治资讯搜集”是透过网络搜寻以获得政治相关资讯,“政治意见交换”指透过网络和网友、朋友去讨论相关的政治议题,“政治意见表达”指透过网络直接和媒体组织、政治组织或民意代表进行联系并且传达自己意見。其阵地主要包括政府网站、网络社区论坛、微信、微博、博客、贴吧等等。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去权威化的自由平等开放空间,大学生比较年轻,且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和反权威性,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可谓“如鱼得水”,其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也有一定特点。

(一)匿名性

网络的匿名特质让个人和个人的关系很少存在私人或组织利益的冲突,因此现实社会中难以摆脱的政治、经济、甚至是意识形态上的群体影响就有卸除的可能性。由于网友进入网络搜寻资讯、交换意見时彼此是不会见面的,因此不需顾虑自己和他人所处的群体差异性,可以畅所欲言。这种自由表达的意见环境和机会平等的空间与18世纪的沙龙、咖啡馆具有功能上的相似性。

(二)自主性

网络上个人接受资讯、表达意见都是出于自主的。由于网络中有许多兴趣类型的讨论区和针对时事讨论的版块,除了让网络大众在阅读或是发表意見感受到情绪抒解并满足自我表达欲望,发表的意见还能得到其他网友的回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有说服他人的倾向,即使获得的是不同立场的回应,也会引发积极的讨论,这种表达欲望的被满足与即时得到反馈的网络机制让意见的表达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三)公共性

网络就如同为每个进入者提供了一张桌子,人们围坐在周围进行多元化的讨论,彼此意见交流又可不受到外来的权力干扰或压迫,让网络参与者坐在桌前,能够自由接受与自己立场一致的资讯或反省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资讯,并且自由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不足

网络空间虽然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十分开放,但是也容易因为使用者的高度流动性,使得参与者缺乏耐性作较长时期的参与。由于网路有无穷的选择,每个人可以方便而自在地在自己有兴趣的网络空间中切换。过于方便的自由进出,使得网友对没兴趣的网络空间不会长期停留。他们往往很快地切换到有兴趣的界面,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此一来,虚拟社区的选择性虽然增加,但参与者的同质性也同样越来越明显,如此造成不同意见与立场上的冲突愈來愈少。对绝大部分网友而言,与其受到怀疑与批评,宁可选择和自己态度、立场相符的地方去表达意见,在认同感中肯定自己的价值。由于这个缘故,使得网路中,意见或论点的交流与共识的形成,往往出现“群体极化”的态势。

从网络中的语言沟通型态可以发现具有语言碎裂化的倾向。网络中的讨论是往往呈现扭曲的状态,有多义性、真实被窜用的现象。而在这样的过程里,网络语言的使用逐渐的被碎裂化,网络议题逐渐被切割、碎裂,甚而将阻扰公民自由讨论的机会。而且网路公共领域因为沟通工具的关系,语言使用倾向简短,有中断、片段化的趋向,因为将许多的意义压缩在简短的文字中,容易造成意义的流失和模糊化,进而可能对理性沟通造成阻碍。

另外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政治理论水平一般,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分析缺乏成熟性与全面性,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认知呈现出易情绪化的不成熟倾向。面对网络中的海量信息难以正确的筛选过滤,再加上网络的隐蔽性,容易利用网络发泄不满的情绪,匿名在网上发表低俗言论或过激言论,或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导致这些信息在网络上被无限的放大,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围观甚至进一步恶化。

五、结语

网络政治参与开拓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空间,鼓励大学生利用网络的途径进行政治参与,是推动政府改革的重要实践之一,具有划时代意义。在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正视网络给当代大学生们政治参与带来的挑战和给予,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所实现的价值和存在的相关问题。大学生是进行社会政治实践的主体之一,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的网络政治参与程度,对中国的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促进大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大学、网络等多个因素共同努力和大学生自身积极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沿着健康、有效、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波格丹诺,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大学政治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思维力;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34-03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思维力现状分析

在新媒体流行的当代,各类资讯、新闻充斥于人们的视野中。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处处可见的“低头族”。近几年“微博”成了大学生交流的新媒介,关于社会、时事、娱乐等主题的讨论话题不胜枚举。人们肆意享受着这个智能时代所带来的信息风暴。“微博”中的评论也可谓是各抒己见,褒贬不一。评论者中不乏大学生等青年朋友,他们在看待各式各样的“话题”时,能否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还是仅仅依从于他人的见解?这只看不见的“网络”无形之中影响着大学生们对事物的判断力。而大学生群体是这个智能时代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是引领者。智能时代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可是在享受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他们鲜有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学会政治思维。大学生政治思维力的缺乏却像身体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缺乏某种维生素一样普遍。部分大学生对政治淡漠或者政治短视,由于缺乏清醒的政治头脑,追求所谓的“自由、民主”却不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因而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蒙骗。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扑面而来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都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反映出来。部分大学生不懂时局,不问政治,总是处于“听人说梦”的状态。大学4年,却没有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盲目从众,分不清大是大非。

究其原因,一是高校课程设置更多地顾及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了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思维力培育的作用。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将大学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课,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另一类则是公共课或者大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和意义,只是将其归为“公共课”或者“大课”,表明大学生对这类课的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可想而知。二是在学校整个教育环境中,轻视甚至漠视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其具体环境密切相关。现阶段,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西方思想的大量涌入,使很多学生认可了西方的“趋同论”,他们关注全球、人类整体的利益已经超过关注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国家、民族意识的淡化,这种现象导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号召力。三是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造成的误导。一些不良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通过新媒介不断涌入学生的视野,加大了国内控制舆论导向的难度,也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一些媒体在利益驱使下,迎合一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和猎奇心理,宣扬消极、落后、反动言论,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成。还有一些媒体过多地宣扬享乐主义以及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四是一些青年学生有意无意的远离“政治”,这同国家社会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应该极力改变这种情况,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政治思维力。

大学生关注各种新闻包括政治新闻,虽然会形成一定的“政治思维力”,但并不是自觉的,而且容易在各种资讯中迷失方向。高校其他课程虽说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但是并不是系统地培育大学生政治思维力的。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形式,是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二、基本概念界定

所谓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通过思维,从客观世界获取大量相关的信息,经过分析、综合,进而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思维力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间接的概括反映能力。政治思维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社会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并以此指导政治行为的思维过程。政治思维是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选择行为时不可缺少的客观需要。它属于理性认识范畴,为每一位思维健全的个体所拥有[1]。政治思维要求对社会纷纭复杂的一切现象,以政治为本位,非线性地动态地进行思考[2]。政治思维力,则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社会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并以此指导其政治行为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形式,是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徐瑞方在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及其作用》一文中提到:“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须课,说明了该课程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分4门必修课,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4门课都有其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从基本理论角度阐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角度,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是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角度,说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政治思维力的功能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政治思维力的求信功能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既艰巨又艰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不懈奋斗。作为国家培养的未来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是最受党和国家重视、期待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形态各异的国内思潮,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维力和价值判断力,勇于承担起党和国家的建设重任。这个群体的培养质量如何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等做出统一部署。胡锦涛也发表重要讲话:“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是关键。要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才培养是关键。因此,大学生不但要具备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很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二)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社会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最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现代的大学生多为“90后”、“95后”,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他们思想更为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更强。他们的成长环境刚好处在国家发展转折期,社会大众都在讲经济、讲利益、讲生活质量,而绝少有人讲信仰谈信念,这难免会影响他们。绝大多数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受物质社会的熏陶,更注重物质利益,更在乎个人感受,唯“自我为上”,凡事以“我想”、“我要”为价值标准,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现实生活中跟着网络走的大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都是来源于网络,没有对是非辨别能力,缺少对错和荣耻的正确评价力,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都在远离他们。社会竞争压力也深刻影响着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面对残酷现实,大学生的抗挫能力和意志精神受到巨大挑战。中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消解了很多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坚守和继承,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都在发生着动摇和变化,其中一些人国家意识、民族观念越来越淡薄,对国家、社会的价值评价飘忽不定,标尺不一。大学生面对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与现实利益的冲击,要有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就必须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就要培养很强的政治思维力。

(三)提升大学生政治思维力有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功能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大学生的自身需求。所谓成才,就是在某一个工作岗位上,能够对国家、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能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和利用成为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成为发展的动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社会发展的紧急需求,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务实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新时期对一个人才的检验还要看是否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一个有个性发展的人。对人才的评价应该涵盖品质、才能、知识、价值等多方面。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不仅需要有科学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需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的道德认知能力和积极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要想成才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远大,信念崇高而坚定。要想成才先要成人,这是成才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远,郑天宁.泛论政治思维[J].辽宁大学学报,1996,(5).

〔2〕祖国华.大学生政治思维泛论[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5).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12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内容和对象的特殊性具有极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是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力争从政治、思想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已经相对健全。但是, 在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 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指导思想不统一。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式, 一方面需要坚持着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另一方面, 又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引入社会资源, 建设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路径, 通过提升路径的社会化程度, 来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潮的冲击。

第二, 工作目标和要求落实不力。很多人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很乏味和空洞, 完全是形势、是政治的需要, 往往忽略了人格教育和培养。使工作目标及要求落实不到位, 所以知识水平和人格素养都要抓, 而且都要硬。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机制不完善。想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必须在同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整合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 并不断地创新、优化、完善工作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工作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工作机制落后, 一些工作处于自发自流状态, 甚至出现制度废弛、队伍松散、阵地缺失等现象, 这些问题都亟待完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机制。

第四, 重视课堂理论输送而忽视课外或校外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上缺乏与具体实际的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理论从实践中产生, 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并指导实践不断发展。

第五,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单一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专业化程度低四个方面。

2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必须从实际出发, 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秉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原则

(1) 时效性原则。一种教育手段方法是否有创新, 不是看它的新旧变化, 而是要看它是否具有时效性, 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效果和价值都不同。这个原则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估。

(2) 实践性原则。通过研究, 可以总结出一个系统可行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工作的作法, 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和引导,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实践的实效, 提高社会实践目标的完成率, 使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的成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校内专业知识学习有机互补, 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3) 针对性原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有针对性的进行, 针对不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针对教育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创新和提高, 从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2.2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路

(1) 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队伍。提高认识, 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充实的后勤保障。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培训,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摆脱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影响, 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对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2) 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自觉地创建和运用新的载体。一是文化载体, 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三个方面;二是管理载体, 包括对人的管理、制度管理、整体优化管理;三是活动载体, 包括实践活动、社会活动、学习活动。通过以上载体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一种立体的、自觉的、高层次的文化实践, 成为人们的一种享受、一种需求。

(3) 发挥高校党团组织与学生社团的作用。秉承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很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当代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 对自由、个性的追求趋势明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团组织和社团组织的作用, 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自我教育, 提升教育质量。

2.3 抓好教师队伍的自我建设

(1) 自我学术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借助高校、研究所以及学术研讨会等平台, 进行教学学习、教学实践、反思教学以及研究教学, 提升自我学术化的水平。同时高校要对教师开展职前和在职的教学培训, 要为教师的自我学术化提供应有的机制和物质保障。

(2) 自我专业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就学校这一层面上讲, 必须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教师专业上的自我强化更重要。

2.4 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从而更加科学的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有助于使大学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属性, 从而不至于偏离学科立场;有助于人们辩证的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生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抱有愿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阳喜, 周书勤, 桑希君, 等.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1.

[3]姚淼.高校行政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3.

[4]凌石德.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 :113-114.

上一篇:多维立体化下一篇:卒中后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