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学术

2024-09-05

经济学学术(共12篇)

经济学学术 篇1

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早已证明:知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1)知识在维系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给一贯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的脸上抹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又一笔,而且也不断地刺激着国人的神经:中国知识分子怎么了?中国学界怎么陷入了学术不端的怪圈?本文试图以广义效用函数和多人囚徒困境理论为依托,解释这一怪象,并说明完善对学术行为的监控、审核和奖惩制度对于摆脱困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背景

2011年7月30日北京大学钱思进教授发表博文《教育界剽窃造假的另一恶劣案例,中国教育界学术打假和惩治腐败的艰难》,本文长达的6 500余字,详叙了对其学生胡震本科毕业论文打假的过程。也许由于钱教授的特殊身份,(2)他的这一长篇博文又把“学术不端行为”这一令中国学界难堪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其实,学术不端对公众来说早已不陌生。早在1994年,就发生过北师大教授伍铁平指称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德江是“学术骗子”之事。近年来,中国学界的这股歪风大有愈刮愈烈之势。学术不端行为已经从简单的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抄袭海外著作;发展到伪造、修改研究数据,或是直接捏造成果。当今的学术界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当前学界的学术不端的问题虽然是随着教育产业化、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而越来越严重,但究其根本,可以归因于内外两个方面:首先,学术精神的丧失是为内因。学术精神是诚笃的精神,其本质应该是探求真知,为科学而科学。然而,当代中国社会的大背景是诚信已经迷失、荣誉感与道德感集体弱化,长期以来被看做是“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也日渐被腐蚀,故而学术界也有了“抄袭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被抓住了”之类的对于不道德的默许与麻木,致使学术精神逐渐淡化甚至丧失。其次,制度的缺陷是为外因。当前中国不单缺乏对学术行为的有效监控制度,更缺少对已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惩戒的制度。这种在制度设计上对公平与正义的缺失,造成了对比与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能获得的丰厚收益(如更高级的职称、更多的被敬仰、更高的收入等),此行为的成本太低。这从客观上纵容甚至鼓励了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败坏了学界的声誉,阻碍了真理的发掘与科学进步,直至破坏经济增长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所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重建学术秩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还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强调道德建设的同时制度的完善也是刻不容缓的。但是,坚持制度变迁源于内生演化的学者认为,在学术环境整体上仍在恶化、道德和荣誉感集体弱化的时代,通过从外部建构制度是不能解决当前频繁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通过加强道德建设,使制度得到其自身演化的土壤,内外促进相互加强,确实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不端的行为。但是,从加强道德建设着手,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而且道德和荣誉感集体已经弱化的时代,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已经恶化的秩序很难找到新的出路,只会沿着既有的路径,愈加走向崩溃。因此,本文认为通过外部构建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对于解决当前的学术不端是可行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依托广义效用理论与博弈论知识,对制度建设在解决学术不端行为问题时的重要作用给予经济学的证明。

二、经济学基础

(一)广义效用函数

在现代经济学中,效用是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和服务排序。它是一个仅与消费相关的概念,据此构建的效用函数为:

上式中U是消费者一定时期消费商品与劳务所获得的效用总和,X1,X2,…,Xn表示n种消费品的消费量。效用函数连续、可微。以上关于效用的界定属“狭义效用范式”,把偏好抽象为单一的经济偏好,忽略了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情感。为了把经济学的最大化方法应用于人类整体行为的研究,森和贝克尔等学者把“狭义效式”改建为广义效用范式体系。在广义效用范式中,效用指行为主体在实现自身需要的任一行为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或生理上的满足状态。据此构建的广义效用函数为:

上式中U表示行为主体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效用总水平,H1,H2,…,Hn表示行为主体为实现自身需要而采取的n种行为,比如经济、道德、情感等等。

(二)相关博弈论知识

本文所讨论的学术不端行为问题是一个大群体的集体行动问题。在这个由n人参加的集体行动博弈中,对于每位参与人i有纯策略空间Si,Si中包含诚实科研探求真知与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两种策略,则本博弈的标准式为G={S2…,Sn;u2,…,un},学者(即参与人)选择策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为目标,即

当策略组合{s1*,…,sn*}满足对每一参与人i,si*是(至少不劣于)他针对其他n-1位参与人所选策略的{s1*,…,s*i-1,s*i+1,…,sn*}最优反应战略,即:

则策略组合{s1*,…,sn*}是该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也是本最优化问题的解。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多人博弈的囚徒困境

现有某学者A要就未来的科研工作是采取诚实科研探求真知的策略或是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的策略作选择。决定他这一决策的效用U=u(p)(1)的支付p,由这项决策能带来的收益y(由y1经济收益和y2情感收益两项组成,y=y1+y2)与成本c(包括c1科研所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所带来的成本和c2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要付出的成本两项,c=c1+c1)的差,故有:

U=u(y1,y2,c1,c2),其中y≥0,y1≥0,y2≥0,c≥0,c1≥0,c2≥0

社会在对学术不端行为有弱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采取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欺诈,可以得到高的收益y而只付出很小的成本,由此达到高的效用满足U。这一效用是广义上的效用,其中既包括经济上的高收益带来的效用满足,也包括由于获得的更高的职称或是学术地位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满足而获得的效用。而且此种情况下,选择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很低:首先,通过伪造、篡改和剽窃等获得的科研成果只需要付出很小的努力,很低的时间、金钱、精力上的成本;其次,由于行动群体庞大监督困难加上缺乏对学术行为的有效监控制度,采取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另外由于更缺少对已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惩戒的制度,导致欺诈即使被发现惩罚也很轻,选择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要付出的成本很小。(2)所以从广义效用的角度来看,当要就未来的科研工作是采取诚实科研探求真知的策略或是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的策略作选择时,在对学术不端行为有弱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若是选择了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学者只需以很低的成本为代价,就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了高收益,实现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所以,每位学者都偏好他人选择诚实科研探求真知的策略,而自己选择学术不端行为。故而,对于单个学者而言,采取学术不端行为是本博弈的纳什均衡。

但是,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的效用最大化是建立在其对其他人利益损害的基础上的。例如,学术不端行为造成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的不正当竞争;如果相信了虚假的学术成果必然被误导,试图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会是南辕北辙,付出很大成本而收效令人担忧。所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不能同时达到集体效用的最大化。同时,某些学者通过采取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把成本转嫁他人,得到了高收益而没有被惩罚,这将激励更多的人开始逐渐尝试学术不端行为,造成学术环境日益恶化,形成典型的多人博弈的囚徒困境局面,出现了个人最优与集体最优(3)相悖的局面。

(二)制度建设是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

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加强制度建设是必经之路。用强制性措施来加大对于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通过影响学者在作决策时的预期成本与收益,以改变其最终支付,对于有效遏制违规行为的蔓延、重建学术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要就未来的科研工作是采取诚实科研探求真知的策略或是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的策略作选择的某学者A来说,他的决策依赖于所选择策略带来的效用:

为便于分析不妨设效用函数U=u(y,c)为线性函数,U=ay+bc,a>0,b<0

由上文分析知:

y=y1+y2

c=c1+c2

c2=ρd

故,效用U与y1,y2正相关,即经济与情感收益越高,相关决策能给参与人带来的效用水平越高;效用与c1,c2负相关,科研所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所带来的成本越高,采取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要付出的成本越高,决策能给参与人带来的效用水平越低。由于c2=ρd,所以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概率ρ,与效用负相关,即被发现的概率越高,选择欺诈行为能给参与人带来的效用水平越低;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被发现后受到惩罚带来的损失d,与效用负相关,被发现后受到惩罚带来的损失越高,相关决策能给参与人带来的效用水平越低。相对于当前的弱的制度约束下,采取学术不端的高收益、低成本导致的囚徒困境,制度建设对于摆脱当前的困境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该完善对学术行为的有效监控制度。在一个大群体的集体行动中,由于成员众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监督的可能性很低。也就是说,在由n位学者构成的群体内,某位学者是否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往往无人知道,即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概率ρ很低。只有完善对学术行为的有效监控制度,才能提高采取学术不端的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概率ρ,以提高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要付出的成本,从而降低采取欺骗的支付。在这方面,当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例如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就是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对剽窃、抄袭、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快速检测的系统。其次,完善对已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惩戒的制度,提高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后因受到惩罚带来的损失d。通过远大于从事学术不端行为可能得到的收益的巨大成本,使得试图采取不端行为者因无利可图而放弃欺诈行为,从而能有效维护良好的学术秩序。相对于国外,这方面中国目前尚缺乏公正统一的制度,缺少专门接受和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举报的机构,造成对于已经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常常不能及时公开或者轻重不均,甚至也有不做处理、不少不了了之的,如此不仅造成采取不端行为的低成本也导致了不公平、不公正。最后,应该完善对学术成果的审核制度,以提高真正采取诚实工作努力科研的学者的收益y。例如,在中国当前以英文为主的SCI已成为普遍的考核标准,我们已经放弃了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评判的责任,丧失了评判的能力。如此就使得那些善于迎合SCI的学者获得了更高的收益,而不善此道的人或是逐渐丧失学术地位、被淘汰出全局;或是“努力制造”SCI,以“好不好是质量问题,有没有则是性质问题”为口号,甚至不惜炮制没有学术价值的垃圾文章,以此获得高的收益。

摘要:近年来,国内的学术不端行为可谓是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而且严重阻碍了知识创新的进程,对社会进步也是危害巨大。以广义效用和多人囚徒困境理论为依托,剖析这一现象的来龙去脉,并简要指出摆脱学术不端困境的途径:即完善对学术行为的监控、审核和奖惩制度。

关键词:学术不端,广义效用,多人囚徒困境

参考文献

[1]方舟子.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5403070.html.

[2]叶航,汪丁丁.理性与道德——关于经济学研究边界和广义效用的讨论[J].社会科学统战,2003,(4):29-34.

[3]叶航,肖文.广义效用假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39-142.

[4]托马斯.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Solow 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312-320.

[8]Simon 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Structure and Speed[M].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6:70-75.

经济学学术 篇2

心得体会报告

心得体会二

报告题目: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公司治理与管理中的问题 主讲人:张银杰

通过聆听上海财经大学张银杰教授在“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公司治理与管理中的问题”专题讲座,让我带从温了经济学知识,更让我加深了对经济学的理解和在现实中的运用。

张教授讲解的理论、列举的实例和分析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的经济问题、公司发展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观点,给我有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总结张教授所传授的如何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公司治理与管理中的问题专题讲座知识,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从新审视经济学,扩展自身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应用的广阔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经济学的行为方式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它指导行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之一是注意限制条件。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吃免费的午餐必定会付出的。正如木桶理论中短板决定木桶成水量,而实际应用当中木桶理论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它要求注水时水要足能够到达短板以上的水量。短板之所以发展到成为决定条件是因为他已经成为制约的主要矛盾。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初期发展阶段比较一下各项条件谁比较 “短”,则视为短板,发展它。这就是经济学思维方式之一“比较”思维。实际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受限于其他事物,“非此即彼”线性思维不应再有了。只有比较的存在才能在工作中看到差距,看到不足。

二、结合工作实际,运用分析工具。

张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了运用经济学工具分析问题。其工具有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机会成本、外部性内在化分析、边际或均衡分析法等。作为担保公司所提供的担保,就是用来转嫁银行风险,我们所承担的风险是存在违约代偿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在担保公司内部,就是让可预见风险更好地控制住。利用外部性内在化来解决部分风险。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核算方面,完善会计核算办法。增强有效的公积金贷款保障机制。目前住房置业担保机构对逾期贷款主要是通过电话或上门催收的方式,尽管试行办法规定住房置业担保机构在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本息时,有权对借款人反担保的房屋行使处置权,但是在处置借款人的房屋后如何安置借款人是一大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再就是建立健全专业化的队伍是关键,队伍的建设关系企业发展、业务执行和扩展。

三、扩展自身思维模式,解决实际工作问题。

经济学思维方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利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现实问题条件与经济学原理条件的对比。由于住房置业担保机构为借款人担保的期限长达二三十年,尽管当前出现的担保逾期只是极个别的,但随着担保时间的延长,潜在的风险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暴露出来。有国际经验表明,住房贷款违约高峰期大约出现在贷款后的3至8年,为了切实规避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风险监控指标和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住房置业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防范担保

经济学学术 篇3

摘 要: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学术型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效果的实证调查,分析其所在问题,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充分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法,进行跟踪性调查,不间断召开毕业生及校友交流会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探讨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讨,对解决方案的寻求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中对经济学的假设与模型的设计的应用都有许多重要的作用,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又普遍存在着诸多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生在学习后的学习效果反馈,通过此调查希望找出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研究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言献策。

一、实证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此项工作的实效性,笔者本着能得到客观的,学生坦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在该门课程授课完最终考核成绩公布后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4届和2015届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以及2014级高校师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管理专业10名学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以及国际贸易等10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在实际的科研分析过程当中都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针对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做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占到98%。问卷设计内容包括:受调查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这三项基本信息;最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形式,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以及对该门课程授课老师提出的意见建议。

受调查的男生与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一半。在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可以非常直观的,相对客观的反映这门课程的最终效果,其中12%的学生,认为掌握的很好,37%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较好,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掌握的一般,认为自己掌握的很差的同学为0,这反映出学生总体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算非常理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6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适中,3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较难,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都有初级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难度算不上很大,其中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最大的部分在于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过于深奥,31%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薄弱是学习该门课程的瓶颈,还有12%的学生认为曲线太过抽象,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假设与数学推到相结合的课程,所以任何一部分知识的薄弱都会对课程的把握产生影响。经过统计处理,结果详见表3-1。

分析过程中,教材是重要参考依据,尤其研究生学习阶段,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范里安编著,对于课程教材选择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发现55%的学生较满意,38%不满意,另外有4%和3%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很满意和很差,表明学生对教材选择的满意度整体满意度处于中上等水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作为参考。在调查“值得继续努力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方面,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新动态,新发展方面做的比较好,当然也有20%多的学生选择了较差。在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清晰准确程度的调查中,选择“内容比较清晰”的占到了46%,选择“内容单一”的占27%,剩下的15%。对这一环节很满意,显示了教师在该环节的水平总体是良好的,也有少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需要继续下功夫。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分析。1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11%的學生认为自己掌握了25%到50%的内容,6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50%到70%,还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总体达到了老师的预期水平。在学习方式的调查中62%的学生偶尔复习或者预习,19%在课堂之外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4%从不复习和预习,只有15%的学生定期复习和预习,可见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对教师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环节的调查中,有43%选择延长学时,案例教学,这是值得所有任课老师欣慰的一点,不同于大多数课程学生要求缩短课时的呼声,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那么低,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希望增加课时,增加案例,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27%的学生建议选择浅显的教材,对于这部分学生,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引导他们重新系统的回顾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后期深入学习做准备;23%的学生认为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堂练习,这部门学生可能是有考博意向的学生,有7%的学生认为应该压缩教学内容。

从调查结果反映出, 83.15%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目标普遍明确(由于主要以获学分为主要目标,同时为今后考博做准备),认为考核形式及上课形式应该呈现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案例教学丰富度、认知实习指导程度方面都认为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理论与现实教学存在较大距离,学生缺乏兴趣,课程安排难度大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本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内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授课过程多采用理论授课短渠道教学模式,出现学生理论知识含混不清,应用实践理解不深的现象。首先是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觉得乏然无趣,旷课率极大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大部分研究生由于英语过级的压力,或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以及跟导师做课题的需要,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问来看相关书籍,因此学生们更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有一定偏颇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在以往授课中涉及内容总想着面面俱到,覆盖到教材的全章节。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就显示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不突出,且未给学生给学习自主性的空间。自行查阅资料,读文献,并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农业经济中的现实经济问题。例如目前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中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与推理。实行满堂课的灌输、未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显的不足。

(三)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第一,偶尔出现颠倒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关系。《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较多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教师注意案例教学不能占时过长,不能影响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能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特有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会削弱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第二,案例与课堂教学的需要紧扣程度不高。案例的编写有时不能紧扣课堂教学的需要,不能仅仅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案例。撰写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阅历来控制案例的难度。案例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1]。

(四)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

目前,该门课程的理论学时设置在50-60学时之间,每学时50分钟,实践教学学时0~2周,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教师最大的困惑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完整开展实践教学。在目前课程专题讲座学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学专题讲座、讨论远远不够,只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等。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上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性显的尤其不足,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分析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五)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考核方式目前显的有些单一,缺乏灵活性。中级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内容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最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三、实行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

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工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承担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从事实际科研项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撰写专业论文或著作。授课教师应把自身尽快转化成专业人士,并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变单一教师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60个学时,仅由一名教师来授课,方式、方法上难免显的一陈不变,上课的风格也是比较单一。可以尝试由三名主攻经济学课程的多位教师共同分段完成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这样可以调整学生上课的新鲜感,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生效果,也降低授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时间冲突,让教师能够很用心的完成他所负责的章节知识的讲授。同时可以避免因个别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差过程,造成课程量积压,而使后期集中上课带来的学生强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的状态。

(三)多种教学方式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学生自由讨论板块,学生可以在此论坛发表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认为授课老师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反馈信息库,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此外,借助“翻转课堂——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专家讲座+经济学课题专题讲座”组合的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撰写专业论文,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借助“慕课-中国大学MOOC”的形式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进行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大胆尝试与改革。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指标应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测验、讨论、课程论文、出勤这几个方面,期末考核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改以写专业论文为主,注重专家讲座的思考反馈、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學习效果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也改变以往的由一名教师掌握一门课程的成绩,而变为多名教师共同以答辩的形式,给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体现出更加的客观性,降低一位教师评判的主观性可能。

(五)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跟踪毕业生去向和成长轨迹

对本专业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问卷跟踪调查,在问卷中设计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的教学方式、受欢迎的讲授内容等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结果,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追踪了解毕业研究生在企业和单位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探讨所设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研究生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探讨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作用,及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苏海洋,独立学院“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一一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改课改,2015(12):76-77

[2] 田园,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 河南农业,2009(6):39-40

举办学术报告会的经济学分析 篇4

而同样是河南的另一家企业漯河双汇, 与春都企业性质完全相同。但当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提出改革分配机制后, 漯河市政府很快答复:万隆年薪150万, 其余高管人员让万隆自己“看着办”。随后, 双汇生产车间主任年薪被调整到了30万, 销售骨干年薪达60万。双汇的企业家才能激励机制很快产生效应———双汇得到了迅速发展, “双汇”品牌迅速崛起, 家喻户晓。

褚时健恐怕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家喻户晓的企业家了。上世纪70年代做了十年小糖厂厂长的褚时健跨入烟草行业, 使云南烟草行业一跃成为国内的“领头羊”, 成为红塔集团云南烟草帝国的创始人。然而, 随着红塔集团总裁褚时健因贪污罪而坐牢, 红塔集团云南烟草帝国也风雨飘摇, 逐渐销声匿迹。

人才问题始终是阻止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企业家才能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某一知名品牌的发展和辉煌, 往往与品牌企业经营者的才能, 也就是企业家才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才是企业及其品牌塑造的最宝贵财富。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董事长Richard Deupree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 把我们的人带走, 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 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 而留下我们的人, 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参考资料】

[1]乔均:品牌价值理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傅雷:世界500强企业顶尖营销理念[M].海天出版社, 2007.

[3]肖明超:品牌价值, 国际知名品牌成功的法宝[EB/OL].中国营销传播网2003-07-15.

[4]吕化周:对市场营销两个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5]程东升:悲情春都:一个国有企业沉浮全纪录[EB/OL].人民网《经济观察》2004-04-20.

(责任编辑:张琼芳)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提高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各高校无一例外的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术报告 (也称学术交流) 会, 这对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加强学科建设、加速人才的培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高校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大多为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作报告。学术报告会的好坏关键在于举办方的组织管理与报告人的学术水平、学术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一方面举办方希望以较小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效用, 一方面是应邀者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 使其科研成果这种稀缺资源产生“放大效应”。本文将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 探讨举办方与应邀者的决策过程, 分析举办学术报告会中的经济学。对听众收费的学术报告会不列入本文讨论的范围。

一、概念与假说

1、专家教授的概念。

对某一事物精通,

57的专家或者有独, 也泛指在某些到的见解的人, 称之为这一领域方面具有专业水准

17

37的人的总称。教授多指在高等院校或科研) 机构中执教的较资深教师或研究员。有时

人们也把专家等同于教授, 教授等同于专家来看待, 在此统称为专家教授。他们都是通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较高报酬的人。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 专家教授是学术、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有了专家教授头衔, 就享受着令人羡慕的津贴与待遇。

2、学术报告会的概念。

学术报告会是指应邀向他人讲述自己研究成果或者作某学科介绍性的报告。应邀作报告的人多数在某一领域中颇具学术造诣的专家教授。

3、几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专家教授的科研成果是稀缺的, 事实正如此;第二个假设是举办方和受邀者都是理性的人, 各自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第三个假设是举办方和受邀者的信息是完全的;第四个假设是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是供给方, 举办方是需求方, 且了解各自的成本与收益。

二、举办学术报告会的经济学分析

1、举办方成本—收益分析。

(1) 成本分析。为了办好学术报告会, 举办方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精心组织与安排, 这就构成了举办方的直接成本, 而支付专家教授的差旅费、接待费、劳务报酬与雇工费等是直接成本中的主要部分。把用于举办学术报告的资源放弃而用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构成了举办方的机会成本。可见对举办方来说, 举办学术报告存在一个已知的总成本, 等于直接成本加上机会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Ca=Cd+Co。其中Cd和Co分别表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2) 收益分析。举办方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作学术报告,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广大师生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方法, 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内涵, 扩大知识面, 提高综合素质, 从而拓展科学研究的途径。通过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与交流, 使师生少走些弯路, 减少探索的时间, 缩短出成果的周期, 这对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 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建立合作关系, 提高了举办方的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力, 这是举办方获得的最直接的效果。

总之, 学术报告会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的成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举办方在当前没有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 但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收益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事实上, 举办方看中的也不是眼前的利益, 在层次多样、名目繁杂的科研与教学项目的评审与评估中, 如果能通过学术报告会与知名专家、教授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那么将来的收益是可想而知的。

这里, 总收益用公式表示为:Pa=Pd+Pe。即总收益等于现期的直接收益加上未来的潜在收益。其中Pd和Pe分别表示直接收益与预期收益。

举办学术报告最终获取的收益受报告人的知名度、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等许多行为因素与关系的影响, 举办方将以Pa Ca的原则确定邀请什么样的专家教授来作报告, 才是最优成本支出, 以达到其利益最大化。

2、报告人成本—收益分析。

(1) 成本分析。成名前的专家教授, 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去从事科学研究、进修学习、著书立说等, 属于报告人的“沉没成本”;应邀请作学术报告需要请假、投入时间准备学术报告的内容与排版等, 构成了直接成本;同时, 应邀出席学术报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用于其他工作而产生的效用, 即为机会成本。由前面的假说, 理性人在做决策时不会考虑沉没成本, 由此可得报告人的总成本可表示为:Cb=Cs+Ct。即总成本等于直接成本加上机会成本。其中, Cs和Ct表示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

(2) 收益分析。在这里, 我们只讨论受邀者作一次学术报告的收益。举办方支付的劳务报酬 (或叫“出场费”) 是最直接的经济收益, 而比直接收益更大的是提高自身的学术知名度和扩大社会的影响力, 使其思想、观点等优势资源得以认同、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专家教授作为高校的人才精英, 有责任和义务向师生和渴望求知的人去传播其研究成果, 并从中广泛地探讨、交流, 检验研究成果的正确与否, 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种问题。可见, 报告人也有一个直接的收益 (Pg) 和预期的收益 (Pm) , 总收益为:Pq=Pg+Pm。

报告人也将以Pq Cb的原则决定接受怎么样的邀请, 才是最优成本支出, 达到利益最大化。

三、举办学术报告会的几点启示

1、举办学术报告会是双方“共赢”的合作, 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由前面的分析, 一个成功的学术报告对举办方与受邀方都有一个较大的预期收益, 因此是双方“共赢”的合作。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 不仅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培养他们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学术思想和创新能力, 而且有利于组织多学科承担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攻关项目, 充分发挥高校在跨学科和综合性重大课题研究方面的优势。中国科协第二届主席周培源曾说过, “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工作中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因此, 作为高校的人才精英, 能应邀作学术报告, 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是对其长期兢兢业业致力于学术研究领域的安慰和鼓励, 也符合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学术报告会, 使自己的教学、科研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有效的利用, 也是对学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

2、规范举办学术报告会的组织管理。

从某种程度上说, 高等院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等院校有没有一个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学风。学术水平高, 其学术交流也就广泛, 学术气氛浓厚, 广大师生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从而促进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营造活跃的学术气氛, 引导广大师生进行科技创新, 多出成果, 培养合格人才, 就必须结合实际, 制订正确规范的鼓励科技创新和举办学术报告会制度, 以适应不同层次听众的要求。

应邀作报告的专家教授知名度大多是因其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而出名。能被邀请作学术报告,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单位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此, 专家教授应首先做好本职工作, 认清主次, 不能本末倒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 防止一些专家教授占据了一些要害的学术部门, 结果成为各个高校争相聘请的“特聘教授”或经常被邀请作学术报告。所谓“要害”就是在学术资源的分配 (比如项目的评审) 和学术成果的评估 (比如重要科研奖的评奖) 方面拥有决定权。各个高校对于这些人予以特殊礼遇, 并不是看重他们的学术水平, 而是看中了其手中的学术资源, 具有非常功利性的目的。这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学术腐败, 导致学术自主性的彻底丧失。

参考文献

[1]张俏:论学术报告会对人才培养的作用[J].科技人才市场, 2002 (5) .

[2]邢天寿:学会与发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经济学学术 篇5

人大经济学院与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共同举办学生学术论坛

9月中下旬,踏着夏季的尾巴,在飒爽的秋风中,经济学院与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先后两次就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举行了学生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在经济学院陈教授与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部教授的共同努力及积极协调下,每逢秋季学期伊始,经济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都会与来自一桥大学经济学部的青年学生完全使用英语进行学术研讨,这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传统。在这两次交流中,两校的青年学子就中日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学术氛围热烈,令人获益匪浅。

在9月中旬的研讨会上,同学们首先就中国扩大内需问题进行了交流。中方学生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历来主要靠投资拉动需求,但近年来投注了更多的注意力在消费,特别是国内消费上。而国内需求又大致可以分成政府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是重中之重,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是探讨交流的重点。然而,居民收入水平的低下和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不公平导致居民无力消费、不敢消费。中方学生针对居民较低收入水平的状况,提出通过政府实行倾斜性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为民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相应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政策建议,而对于高收入群体,提出了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降低商品税的政策建议。针对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现象,他们提出了降低高利润行业的收入水平和制定不同地区区别性收入政策的建议。在居民消费中,又可以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潜力远远没有农村居民消费大,因此,中方学生又着重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涉及到了城镇化、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日方同学也对扩大中国内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农村地区的汽车市场。从他们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非常大,但同时,生产力不断提高,更多的工厂进入农村,为农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零售商也将市场更多地扩展到农村,因此,可以说中国农村地区的汽车市场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的。在日本同学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重要销售方——外国汽车品牌——一直以来注重于向中国销售大排量高端汽车,原因除了赚取更多利润外,还有提高品牌形象的意图。而这些外国汽车企业的目标,主要是沿海地区的高收入阶层。这是需要转变的现状,也是具有长远眼光的汽车企业应当抓住的好时机。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一些品牌开始向中国销售小型汽车,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地区收入的增加和城镇化带来的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需求增长。日本学生还以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与中国进行了对比,建议中国应当更加贯彻落实“汽车下乡”的政策。

其次,中日学生还就经济增长与公平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中国学生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不公平问题归结为中国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其中的原因,除了一些先天注定的自然环境差距,还有教育系统的不同、分配格局的不同和政策支持的不同。针对这些现象,他们提出政策建议的核心是围绕着“改革”两个字进行,即教育体系、社保体系、收入分配格局都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日本同学也提出了他们的建议。在对中日情况进行了对比之后,他们特别提出了教育方面的问题。在他们的数据分析中,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水平会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又息息相关,这样就会形成良性或恶性循环,因此,提高教育水平非常重要。在这方面,除了我们一般会提到的教育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之外,互联网的普及也是日本同学探讨的重点。他们指出,在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在各个地区的不相同、对于互联网语言的理解能力的不同,都会影响互联网这个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发挥作用。

最后,中日学生还就中国国企、民企问题进行了交流。中国学生回顾了中国国企、民企的历史发展过程,介绍了1949-1978年和1978年以后的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以及各自取得的成就。国企主要存在于高端服务、自然垄断和公共产品的行业,这些都是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产业,使得高利润主要被国家获得,而不会被科技和管理者获得。而中国民企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处境:不公平竞争、来自国企的压力、市场进入困难、数量不断增加、外资企业的竞争„„当然,民企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取利润;更公平地分配收入、提供就业机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调整等。中国学生最后总结到,国企应以稳定的步伐进行转型改革,民企应巩固更稳定的发展前景,同时,想让民企发挥出自己的巨大潜力,还有一段很漫长的路要走。

日本同学着重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中国私企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他们对日本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二战前,日本经济在政府控制下发展,二战之后,大多数产业私有化,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新自由主义的环境下,一些大型产业如信息、烟草、铁路等都私有化了,时至今天,电子产业也私有化了,只有公路还没有私有化。而对于中国,一直以来,经济与政策和谐发展,相辅相成,然而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快达到极限,具体表现在环境污染、官员腐败等方面。他们认为,中国的未来应当更多地实现私有化,由此可以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内需的扩大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在9月下旬的研讨会上,中日学生首先就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进行了大致的介绍。中国学生对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和人民币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中国房地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议论的焦点,连续多年房价快速上涨,究其原因,中国学生就供需和信贷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的房地产刚性需求大,不仅承载着生活需求,更发挥着投资的作用,而供给结构却不平衡,低价房供给短缺,而高端房供给却仍然在上升。信贷方面,中国房地产消费信贷环境宽松,银行也愿意提供高杠杆性的贷款给房地产发展,这些都导致了房地产的泡沫。因此,中国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包括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机制,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以及增强信贷风险监督体系等。在人民币问题方面,中国学生回顾了人民币总体上的历史发展趋势,然后对于这些趋势,提出了国内外的影响因素。国内方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导致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热钱流入,对人民币的需求提高,也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走高。国外方面,国际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都导致了人民币升值。随后,中国学生还对人民币未来走势进行了分析,他们得出的是升值预期。中国经济在2014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泡沫也在减少,未来升值预期很明朗,而美国经济恢复预期不确定,面临着巨额预算赤字和贸易赤字,美元的贬值压力也会加重人民币升值预期。

日本学生为我们介绍了“安倍经济学”,货币宽松、增加公共投资以及对商

页 共 2 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业的发展放宽管制。在他们的分析中,“安倍经济学”既会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积极的方面,日本股票价格比起安倍上台前增长了将近两倍,经济看似繁荣起来,同时给大企业带来了很大福利,鼓舞了投资者。然而,消极方面,股票价格急剧上升,民间消费却并没有同步上升,因为大企业尽管利润增加,却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使得大部分日本民众并没有感受到经济振兴的氛围。

中日学生两次交流,令人印象深刻。日本师生表现出的礼貌、热情、真挚令人感动,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关注也令人感慨。尽管只有短短几小时的交流讨论,两校青年学生的关系却更加紧密,对中日经济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不论今后能否再次相见,相信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来自大海两边的这两次珍贵交流。

经济学学术 篇6

(1.河北经贸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1;2.清华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4)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15届年会于2012年10月2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河南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经济思想的变迁与齐鲁文化的本土化、国际化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分古代经济思想、近代经济思想、现当代经济思想三个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并有17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

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内容的深化和视角的更新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参会论文来看,学者们在研究中秉承了注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史料整理和分析的传统,不仅扩充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研究范围,深化了已有命题的研究,同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诸多创新不断得到尝试。

(一)以史料为线索的研究

古代典籍是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史料来源。围绕年会主题,有关《管子》的研究成果成为本届年会的一大热点。南京大学蔡一教授在《〈管子〉论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一文中提出《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们的论文汇编,既肯定了市场有自发的调节和促进功能,国家经济治理需顺应其自发性,又认识到政府要利用经济杠杆,扶贫济困,促进就业,体现了放手发展市场竞争和必要的政府干预相结合。浙江科技学院曹旭华教授在《〈管子〉的成书年代与作者研究》一文中判定《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们的作品,并且断定《管子·轻重》篇作于战国,或者至少可以说其大部分篇文、内容产生于战国。中央财经大学王文素教授在《“管晏”社会保障思想探究》一文中指出《管子》和《晏子春秋》两部著作都记述了春秋时期社会保障思想、政策和制度,但是二者的社会保障思想和体系无直接继承关系。河北经贸大学董平均教授的论文《释燕蓟“勃、碣之间一都会也”》依据《史记·货殖列传》判定燕都蓟城既是北方手工业中心,又是重要的商业都市,各民族经济交流的中心。

除了古代典籍外,与会学者强调了地方志、族谱等史料对于经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张海英教授的论文《明清地方志中的经济思想》从“对明清时期民众趋利性社会思潮的客观性认可”“民间‘奢靡’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方志中关于商人的记载”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方志所体现的经济思想,并指出有待开发利用中国方志蕴藏的丰富的史料。山东财经大学郑小娟副教授的论文《略析徽商的“贾儒相通”观和儒商化取向》利用宗谱、墓志铭、地方志等新史料,指出徽商的儒商化取向带有极强的脱商入儒的色彩。

(二)以人物为线索的研究

从新的视角归纳和整理古人经济思想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视角。山东大学周宇副教授的论文《桑弘羊“轻重”学说的经济学意义分析》指出桑弘羊的“轻重”学说也重视市场机制引导作用,只不过强调政府干预矫治市场弊端。财政部驻吉林省监察专员办事处边东平的论文《先秦诸子的货币观点及现代启示》从新的视角整理归纳了先秦各家学说中的货币思想,提出其对当代金融制度构建的启示。东北财经大学齐海鹏教授在《论陆贽的财政思想》一文中归纳了陆贽的财政思想,并指出其具有以人为本、量入为出、均节赋税和裁减私租的特色。

(三)以专题为线索的研究

围绕某个专题梳理和分析经济思想史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齐鲁大地是先秦时期儒家、墨家、兵法家、纵横家等众多学派的发祥地。山东大学赵梦涵教授和李维林副教授在《齐鲁文化经济思想的变迁与本土化、国际化简论》一文中指出齐鲁文化的经济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据儒学与管学两大流派,分析了齐鲁文化经济思想的变迁及其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哈尔滨商业大学朱德贵教授的论文《论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解析了儒家“仁爱”和“礼”两方面的经济伦理及其影响。

在研究技术创新上,一些新经济史学研究成果将经济思想和文化作为一个变量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框架,将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结合起来,考察经济思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这超越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传统范式,有利于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与主流经济理论结合。香港科技大学James Kaising Kung教授和山东大学马驰骋博士的合作论文《经济冲击、儒家文化与农民起义》通过构建清代(1651—1910)和107个县的面板数据,用学校、儒家庙宇和烈女数量衡量儒家文化强弱,发现农业歉收对农民起义有显著的激发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儒家文化深厚的地区明显减弱。上海财经大学岳翔宇博士在《气候变冷、粮食减产与重农理论:对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与十七世纪法国的考察》一文中考察了公元前二世纪中国的气候变冷、农业减产与晁错贵粟论的关系,提出了“气候变冷—粮食减产—农民受灾—政策应对不及时或不全面—政策批判(重农理论)”的理论发生机制,并与17世纪法国气候变冷及布阿吉尔贝尔的重农理论做了比较。

比较分析方法可以明确中国经济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独特性。上海财经大学何业嘉博士在《中西方货币提出思想变迁中的分流:中国传统货币思想与西方货币思想差异研究》一文中提出古代中西方分别是一种国家型和国际型的货币制度,不同的制度需求产生了各自的货币思想,最终导致中西方货币思想的分流。上海财经大学张华勇博士在《中国宋代纸币准备金思想研究》中指出中国和西方早期纸币准备金不同,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理念的差异。另外,山东大学刘玉峰教授的论文《中国古代粮食思想和政策探析》整理了古代重粮贵粟、粮食赈济、粮价调控、粮食储备和粮食战略的思想和政策。

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广度和深度的突破

近年来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致力于近代(尤其是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扭转了一段时期内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滞后的局面。从本届年会论文来看,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研究成果已经高居第一,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一)以史料为线索的研究

详实和正确的史料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基础。老一辈学者非常注重史料的归纳和整理,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复旦大学叶世昌教授指出当前学界研究过于注重“宏观”的理论分析,却忽视了“微观”的史料工作,存在过分强调理论分析却忽视史料的倾向。微观研究从小处着手,往往比较可靠。叶世昌教授在《对晚清若干经济思想史文献的辨误》一文中指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使命之一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论著进行分析,并做出恰当的述评。其前提是准确判断研究对象的文献的写作时间、所述历史事件的准确性以及文献整理者对文献校勘是否正确等,甚至需要进行辨误。

叶世昌教授的发言引起了部分与会学者的热烈反响。武汉大学严清华教授在小组发言中指出了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考核标准等现实制约因素,并介绍了其领导的研究团队沿着三个线索系统归纳整理分析民国经济思想史料的工作。第一个线索是以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著作和期刊论文为线索。武汉大学王经纬博士在《民国时期经济学学位论文的经济思想文献述评》一文通过对武汉大学和南开大学的664篇经济学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管窥民国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概貌。第二个线索是以民国时期主要经济学期刊杂志为线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高璇博士在《中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评论〉与民国后期的经济思想》一文中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经济评论》期刊,揭示民国后期经济思想中学术本土化和现实针对性的脉络和特点。第三个线索是以民国著名经济学家为线索开展硕士论文写作。这为全面探索民国经济思想内容及理论贡献扎实了历史资料与文献依据。

(二)以人物为线索的研究

对历史人物经济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全貌,而且可以记录经济思想演变的轨迹,甚至可以用关键人物经济思想解释经济史上的制度变迁,具有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依然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以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武汉大学严清华教授和刘婧宇在《民国“红色教授”彭迪先的货币思想》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彭迪先的货币理论。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熊维刚和吕麒的论文《刘大钧工业化思想述评》认为刘大钧的工业化思想比较充分和集中地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现实与趋势,促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新高度。福建江夏学院刘慧宇教授的论文《杨荫溥通货膨胀思想评述》高度肯定了民国金融学家杨荫溥的经济思想。湖北工业大学李俊在《魏源的经济思想》一文中以《海国图志》为中心对魏源的经济思想做了梳理。

在以政界人士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中,海南大学王毅武教授在《论孙中山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以及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理论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早期形态。东北财经大学于秋华教授在《〈建国方略〉与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一文中归纳了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线索,评价了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西南财经大学付志宇教授在《近代税收学的创建者、中国直接税制的开创人:李锐》一文中对李锐生平及其开展的直接税改革加以归纳和介绍。湖州师范学院蔡志新副教授和周建华教授在《反清民主革命英烈徐锡麟经济思想评析》一文中从农工商业论、财政论和义利观三个方面归纳了徐锡麟的经济思想。河南中医学院谭备战副教授在《论张静江的经济建设思想》一文中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为核心介绍了张静江的经济思想。浙江科技学院喻梅博士在《孔祥熙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思想述评》一文中批判性分析了孔祥熙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思想,认为其带有明显的国家干预主义与自由放任思想相结合的特点。中南民族大学李天华副教授的论文《恽代英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高度肯定了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经济思想。

(三)以专题为线索的研究

本届年会论文主要集中在产业、财政、金融三个专题。在产业思想方面,复旦大学孙大权副教授在《赶超战略与平衡发展:翁文灏与马寅初两种工业化道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将翁文灏以重工业为中心、快速工业化的赶超战略与马寅初重点发展比较优势和基础工业的农、轻、重均衡发展战略加以比较,认为新中国工业化思想均可从近代找到渊源。上海财经大学张申博士在《西方工业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一文中将西方工业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划分为滥觞、发展、高潮三个阶段,认为西方工业经济思想传播引发了中国工业化思想的萌生与发展。上海财经大学陈瑞博士在《从国货运动看近代经济思想的变迁》一文中梳理了近代国货运动中所体现的经济思想,并尝试归纳近代经济思想转变的四大类型。

在财政思想方面,中央财经大学马金华教授在《导源西籍,取径东瀛:晚清西方财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一文中回顾了西方财税思想在晚清传播的途径、内容,及其对晚清财税制度改革的冲击。清华大学熊金武博士和上海财经大学王昉副研究员在《民国时期地价税立法与实践》一文中回溯了民国时期地价税通过立法程序从思想演化为制度并不断完善的过程,进而以近代上海华界地价税实践为例对该制度变迁予以批判性评价。南京审计学院夏寒副教授和蒋大鸣教授在《试论民国事前审计制度》一文中回溯了事前审计制度应用于民国初年财政收集的过程,并指出由于配套制度改革不完善导致该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其效能。

在金融思想方面,上海财经大学王昉副研究员和缪德刚博士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土地金融思想研究》一文中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理论界、学术界就农村土地金融相关问题展开的讨论,并结合近代金融制度发展路径讨论了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构建的互动关系。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和岳翔宇博士在《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与晚清金融思想及制度的转型》一文中回溯了西方金融理论在晚清的传播,并提出晚清金融思想和制度转变中社会需求的变化(内在动力)与理论指导(外来因素)是逐渐结合的,将以局部的诱致性变革作为全面的强制性变革的基础和先导。复旦大学马涛教授在《民国时期上海民族金融家创业成功的精神动力》一文中提出近代上海金融中心的构建离不开秉持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民族金融家的创新性工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朱华雄教授和饶丹雪在《民国时期(1912—1949)人寿保险思想概述》一文中重点描述和总结了不同时期民国人寿保险业发展特点、人寿保险理论及人寿保险运营思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长伟博士在《近代中国纸币发行制度变迁及其效果》一文中回溯了晚清到民国的纸币发行制度变革历程。

经济思想发展演变轨迹和机制是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热点。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在《从传统到现代: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的变迁路径》的主题报告中从变迁的目标、动力、条件、模式和结果等五个方面介绍了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三条变迁路径,即西方经济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其中不仅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还推介了上海财经大学谈敏教授《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和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民生经济学研究:基于传统经济思想现代化视角》对另外两条路径的研究。相对于其他两条路径,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史是本届年会研究成果最多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在《Economy、Economics 中译考:以“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围绕“富国策”“理财学”“计学”“经济学”四个对Economy、Economics的中译名,分析它们之间前后递进的演进路线,指出其演进过程既受到西方“经济学”含义演变的“外因”影响,也与中国移植西方经济学的“内因”相关。上海财经大学岳翔宇博士的论文《晚清西方经济学传播中的狄考文与山东登州文会馆》在收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指出狄考文及登州文会馆在对晚清西方经济学传播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北京大学聂志红副教授在《中国经济思想基本元素演变的脉络与逻辑》一文中提出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材料不仅包括以文字形式流传的典籍部分,还应包括以非文字形式保留下来的各种文物,认为中国经济思想演变的轨迹中经济思想往往依附和服务于政治思想。

三、中国现当代经济思想研究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充

本届年会论文大多围绕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展开,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教授指出总结和归纳中国现当代经济理论问题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使命下的重要理论阵地。由于工业化是百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围绕工业化的研究成果颇多。中国社会科学院钱津教授在《新中国工业化思想述评》一文中提出2004年中国工业化进入了腾飞阶段,需要区分工业化腾飞阶段中出现的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内蒙古财经学院姜建华教授和邓强的论文《新中国产业结构研究思想演进路径分析》概括了马克思、毛泽东、当代西方的产业结构思想和理论,梳理了中国学术界有关研究的进展。武汉大学吴传清教授和彭聪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区位经济学史研究》一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主要侧重于对西方区位经济学理论的评介和对西方区位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应用的探讨。上海财经大学张明博士在《集体合同与制度激励:以解放初期上海申新棉纺织一厂为个案的分析》一文中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了民营企业中实行的集体合同制度,从理论依据及经验证据上证明企业实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更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

农业经济思想依然是本届年会的热点。西南财经大学刘方键教授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文化渊源及其评判》一文中认为“以粮为纲”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观念中历来视粮食生产为最主要的物质财富生产的真实反映,需要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深彻转变。安徽财经大学张俊副教授在《传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价值逆转:养民抑或分利?》一文中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研究传统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价值逆转,认为在传统中国社会治理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维护统治者养民以分利的思想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北京大学刘群艺副教授在《Rethinking Land Reforms in East Asia:Egalitarian or Inegalitarian?》一文中比较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土地改革中刘少奇和Wada Hiroo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差异性,然后从公平与经济增长角度比较了其绩效差异。

围绕经济改革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瞿商教授和郭旭红博士在《改革共识、市场共识、转型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认识演进的三个阶段》一文中回顾和评价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经济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三次大转变。山东大学陈东教授的论文《浅析经济体制与政府主导理财原则的选择》分析了市场经济下“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两大财政原则的关系,提出当前“量出为入”或许是更可行的方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常青教授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原因》一文中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史料,构建模型实证检测各要素重要程度,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供求关系、社会环境等要素的重要性。另外,中国政法大学岳清唐副教授、山东大学郝延伟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赵亚明博士分别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报酬递增思想、分工思想、“大萧条”研究成果。

四、中国经济思想研究方法创新与学科史研究

(一)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史研究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史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和王昉副研究员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演进》一文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历史分为奠基、形成、发展和拓展四个时期,分别考察了各个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成果,进而详细介绍了目前的学科发展态势和特点。严清华教授和李詹博士在《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综述:基于当代期刊论文的考察》一文中通过考察1979—2011年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的期刊论文,分析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整体特征并探寻其未来发展方向。安徽财经大学万红先教授在《民国时期经济学著作研究综述》一文中梳理和归纳了以民国经济学著作为对象的研究成果。

(二)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讨论

研究方法创新是每届中国经济思想史年会的热点。西北大学赵麦茹博士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创新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归纳了文献研究法、唯物史观研究法、中外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等五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认为只要能拓展科研视野,拥有自觉的学术立场,及时把握新技术新资料,摆脱路径依赖,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创新大有空间。

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教授指出,近年来社会科学同时面临着学科分立与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两大趋势,经济史研究中不断遇到挑战——即如何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在创新还是守成,抑或二者兼顾的抉择面前,经济史研究如果没有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分析往往缺乏深度,难以充分解释隐藏在史料背后的深刻历史逻辑,即“为什么”的问题;而在阅读经济思想史时也时常感到,如果没有经济史的实证,往往缺乏历史感,难以明示“是什么”的问题。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或者说经济史与经济理论之间,“源”与“流”的辩证关系相互鼎立,缺一不可。

另外,山东大学孙圣民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刘晓鸥博士在《历史计量学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沟通、合作与机遇》一文中介绍和评析了历史计量学研究,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意义。东北财经大学朱成全教授和王智莉博士在《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于经济学说史和经济思想史双重视野》一文中首先从经济学说史角度论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迁,其次从经济学哲学名篇出发,提出经济学不仅仅是研究物的,更主要偏重研究人。

学术期刊与市场经济 篇7

一、学术期刊自身的特点

学术期刊是社会先进科研成果及理论发表的重要基地, 它在为作者发表文章、学者交流学习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而且直接推动了我国科研水平的进步, 是展示我国科研成果的重要舞台。由于学术期刊的理论水平较高, 其内容并不会受到广大普通读者的追捧, 因此学术期刊的读者对象都是一些知识层次较高、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工作人员, 而这样的人员为数不多。大多数的学术期刊的订阅者都是一些科研单位、高校图书馆, 普通订阅者寥寥无几。学术期刊自身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发行量会受到制约, 以及办刊单位相应得到的回报相对较低。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术期刊有其至关重要的正面影响, 也受到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 学术期刊的正面影响

1、学术期刊促进了国家软实力的提高。

国家软实力, 指的是国家通过吸引而不是用强制和利诱手段来实现所期望的目标和结果的能力。具体地说, 国家的软实力, 是指特定国家的各种价值系统及其象征形式向外部释放的那种柔性而又厚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是通过制度创新与规则的制定、文化和观念等方面的吸引或感召作为手段, 增强全体国民的凝聚力和意志力, 并对其他国家产生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在信息化的时代, 人们越来越关注国家软实力, 使其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学术期刊的信息化发展建设有效促进了国家软实力的提高。

2、学术期刊促进了国家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学术期刊的正常运行过程, 就是知识生产过程的终结环节和累积过程.也是学术期刊工作者不断改进、创新自己的学术研究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和传播最新理论知识的过程;同时, 学术期刊的正常运行过程, 更是学术期刊自身理论水平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过程, 大大促进了国家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 学术期刊受到的负面影响

1、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受到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学术期刊也日益的市场化。大部分学术期刊都要收取相应的版面费用作为期刊的运转开支, 获得发展壮大的资金支持。而学术期刊的作者发表论文大都是以晋升职称、完成课题任务为目的, 因此部分作者把期刊收取的稿件版面费用作为一个硬件条件, 根据收费标准来完成最低要求的写作, 而在论文内容上不会再进行深入研究。还有的作者为了减少版面支付费用, 将论文进行大幅删减或改投影响力较小而收费较低的期刊, 由此造成刊发的论文学术质量下降, 影响力削弱, 导致期刊版面资源浪费和整体功能的下降。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一旦受到影响, 读者的需求就会得不到满足, 受众减少, 发行量随之减少, 进而使期刊陷入一种不良循环。

2、学术期刊的办刊工作者思想受到影响。

期刊的办刊者大部分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他们之中不乏年富力强、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接受能力的年轻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下, 当刊物一旦陷入市场困境时, 他们就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前途产生焦虑心理, 从而放弃当前的期刊工作, 跳槽走人或更换职业。这样下去, 期刊的其他人员也会受到影响, 这块阵地上的力量会越来越弱。当然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学术期刊。因此, 加强对期刊工作者的思想教育是使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 经济、科技及教育水平快速发展, 科研学术成果层出不穷, 这些对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期刊而言, 都是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作为先进科研成果的发表园地, 既是向社会展现当今先进科学水平的窗口, 又是开展国内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科技期刊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前景, 不仅要保障期刊的学术质量, 而且要坚持期刊的创新发展思路。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对各种学术研究的发展动态, 做出及时的报道, 努力引进学术水平较高的精品文章, 进而提升本刊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稳定并扩大刊物的消费群体。目前我国的期刊杂志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出版发行赢得经济利益, 由于发行量受制约, 资金缺乏, 进而导致学术期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这就需要广大的期刊编辑人员时刻保持市场经济意识, 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期刊发行的投入成本, 加大期刊发行的收入, 如在期刊中加进广告的植入。同时期刊本身还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办刊队伍, 要加大人才投入, 牢固树立人才意识, 内功意识, 重视培养创新思维, 不断提高办刊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办刊能力, 从而提高刊物的整体水平, 以赢得更多的读者。

学术期刊的特点决定, 追求纯粹的市场化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应该根据刊物自身的情况, 加大办刊单位的资金投入, 办好刊物。如有的办刊单位是大型的企业或者是已经参与市场经济的科研单位, 针对实际情况, 实现刊物由单位提供经费或收取发表费用的办法, 或以刊养刊, 实现自给自足的发展目标。

总之,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文化市场的繁荣。但由于学术期刊的自身局限性, 决定了其必须不断创新办刊理念, 努力解决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以稳步立足于期刊市场并不断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周蓉, 市场经济与学术期刊, 编辑学报, 2007, 19 (1)

[2]、李晨, 市场经济与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经营, 理论月刊, 2010, (7)

经济学学术 篇8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会长高强到会并作了题为“关于公立医院改革与政府责任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他在会上指出, 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财政保障和科学监督管理机制, 关键在于规范公立医院收支预算管理, 对医院的收支进行预算控制, 扭转自收自支的局面。

高强说, 改革“以药补医”机制, 取消药品加成, 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来弥补, 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就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在适当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标准的同时, 应增加财政对公立医院的经费投入, 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工资、津贴等基本开支和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项目开支。目前, 政府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津贴, 既未提供有效保障, 也未实行严格监督, 基本上靠医药服务收费解决。在这种创收机制的影响下, 医务人员增加收入, 群众就要增加医药费用负担;反之, 减轻群众负担, 就要减少医务人员收入, 实际上使医院和医务人员处于群众利益的对立面。

高强表示, 破除医院创收机制, 关键在于规范医院收支预算管理。公立医院应据国家政策和医院的实际情况, 编制收入和支出预算, 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 并严格执行与监督。对医院出现的超收或短收, 应进行科学分析, 凡因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而增加的收入, 政府部门应予以收缴;因服务量增加而超收的收入应给予适当鼓励;凡由政策原因导致的减收应适当增加财政补助。

高强说, 有些同志认为, 庞大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队伍不能由政府养起来,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医务人员分担着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 政府有义务保障其工资待遇。这不是“养”, 而是“购买服务”。同时, 医院对困难群体实施的急救、救济以及公共卫生、支农、支边等特殊开支, 财政也应当专列补助项目给予保证。

高强认为, 医务人员责任重、风险大, 政府应当研究制定较高的薪酬标准, 通过合理的服务收费和适当的财政补贴给予保障。同时, 严格监督管理, 控制收入不合理增长, 杜绝不正之风和灰色收入。

会上, 陕西省子长县委书记兰孟偃, 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马伟杭, 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刘建,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吴明, 北京协和医院书记姜玉新, 台湾长庚医院办公室主任、长庚大学讲师、台湾私立医疗院所协会秘书长吴明彦教授, 香港医院管理局、长洲医院及舂磡角慈氏护养院、医院行政总监曾永华, 法国劳动就业和卫生部医疗服务管理局丛惠权医生 (由法国驻华使馆社会事务参赞罗妮卡女士代讲) 以及澳门大学卞鹰教授分别作了“不断探索前进中的子长县公立医院改革”、“破立并举、政策联动, 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北京友谊医院改革试点经验介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弘扬传统、探索创新, 北京协和医院文化建设工作交流”、“在全民健保体制下医院的改革与发展”、“香港公营医疗制度及医院管理局的管理特色”、“法国医疗改革及其引发医院现代化”和“澳门公立医院建设与发展”的专题报告。

经济学学术 篇9

本刊讯 东北、华北地区第12次卫生经济学术论坛2008年7月22- 23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8省市区的11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李长明、吉林省卫生厅厅长李殿富和吉林省卫生厅副巡视员兼吉林省卫生经济学会会长郝久利等领导到会并讲话。

与会代表听取了李长明常务副会长作的“实行基本卫生保健,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93篇, 有8篇论文作了大会交流。本刊和相关杂志派员参加了会议。

经济学学术 篇10

经济法学学术研究主要是对经济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一方面抓住普遍规律, 一方面在于应用经济法, 为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指导方针。经济法学学术研究室经济法的本质探讨, 通过对经济法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对经济法现象的解决和经济法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经济法学学术研究与经济法治实践的基础关系

经济法学研究对经济法治实践有着指导作用, 同时, 实践的结果, 也是法学研究的一种反映, 推动着研究的进步发展。一个有价值的经济法学研究, 一定对法治实践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经济法学学术研究的理论来源于经济法治实践, 经济法治实践, 一方面为研究提供了案例, 另一方面, 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争议, 经过系统化的总结, 直接转化为研究理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法学学术研究在飞速发展, 但是目前依然存在缺乏对实践的哲学思辨、研究不能正确应用于实际情况和研究理论不能正确反映实践结果的想象。因此, 为了推动经济法学的发展, 我们必须要站在实践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 加深对中国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深入研究分析, 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学术研究理论并帮助其引导实践活动。

三、经济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总体来说, 部门法的划分相对来说更加人性化, 并不是要一味地坚持传统客观标准。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都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同手足兄弟, 不可分割。在经济法学学术研究过程中, 要坚持合作观念, 深入到具体情况中, 探索他们之间的共同点, 加强经济法研究和部门法研究的交流互动。在经济法学学术研究中, 要充分意识到部门法的法律价值, 在研究社会经济现状时, 充分利用部门法, 相互合作, 在解决问题上根据经济法和部门法的关联性, 发挥他们的共同作用, 有效的推动经济社会的实质性进步。

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基础研究是经济法学学术研究的起点, 而应用研究是经济法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基础研究重点在于探究经济法现象的本质, 研究经济法的价值, 通过对经济法现象的研究, 得到经济法律的基本规律, 揭示经济法现象的本质原因。而应用研究重点在于探究经济法的具体问题。它通过对经济法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 探讨出一套适合特定法治情况的可行方法。经济法学学术的基础研究, 重点在于抓住经济法现象的普遍规律, 找到法治情况的通用法则, 以便于发生法治问题时有理可依, 有据可查。经济法学学术的应用研究, 则侧重于寻找到经济现象的具体对策。一般情况下, 通过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 找到关于该问题的具体经济法对策, 应用研究相对于基础研究来说, 针对性更加强烈, 对问题的处理更加细致化。我国经济法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联合起来,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断强化基础理论, 深入探讨实际情况下的法治应用问题, 是解决经济法问题的必要途径。

五、经济法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法治社会的进程在不断加快, 经济法学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不管哪一门学问, 都需要“除旧立新”的勇气。中国法学的发展速度快,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 中国经济法学存在着依赖西方法学的方法论问题。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一味地借鉴抄袭别人的创意, 到头来, 中国的经济法学学术研究只能是一潭死水。在中国的法学研究上, 我们要考虑到国家的自身情况, 引进国外先进理论是正确的, 但是一定要注重国际法学的本土化研究, 要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为我所用”,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特魅力。在传承中国或外国经济法理论的时候, 我们必须把握“扬弃”思想, 吸收优秀的法学理论, 摒弃落后的、不适用于现实情况的法学理论, 并注重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在深入探究法学理论的基础上, 适时融入本国特色理论体系, 构建基于中国国情的经济法学理论体系, 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六、结语

改革开放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经济法现象进行本质性研究, 使中国经济法与时代法则接轨, 是当前必要的任务之一。处理好经济法学学术研究和经济法治实践的基础关系、经济法和部门法的关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以及经济法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关系, 一定能突破当前经济发展阶段, 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辉.论我国经济法学学术研究中的基本关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3) :116-122.

[2]蒋悟真.经济法总论研究之检视[J].法学评论, 2011.

经济学学术 篇11

关键词:学术;年鉴;出版

2014年6月,随着《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的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首批10部)得以全面问世。从世界出版业来看,我国是第一个出版系列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鉴(以下简称学术年鉴)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为出版学术年鉴品种最多的出版社。这10部年鉴的统一亮相,标志着我们填补了一项重要的学术出版空白。

截止到目前,能坚持连续出版的而且已形成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年鉴已达二十部,如《中国经济学年鉴》《中国宗教研究年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民俗学年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世界经济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民族研究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艺术学年鉴》《中国辽夏金研究年鉴》《中国地方志年鉴》《中国政府管理年鉴》等。

以学术年鉴的形式存学术史,育学术人,通学术古今之变,在开拓了出版新领域的同时,也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充分的现实服务资源。这也正是学术年鉴独特的使命。

一、学术年鉴出版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国家推动文化、学术繁荣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学术研究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资源,发展学术年鉴,担负文化与学术的传承任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年鉴品牌,具有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1980年,迎着思想解放的春风,就有《世界经济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等应运而生。这些高质量的学科年鉴记述学术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问题、新著述、新情况、新经验等,为国家相关机构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开启学术交流的大门,运用理论于实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想文化领域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现实、泽启后世的基础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学术存史、学术育人的需要

学科年鉴,是继承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方式的重要载体。学术研究的传承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年鉴逐年连续出版,清晰地反映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既能反映学术发展的“点”,也可涵盖学术发展的“面”,是记录、启迪、传承中华学术文化的重要存史载体。同时,学科年鉴是现实性较强的资料性工具书,它记录现实,追求科学规范,靠事实和资料说话,对于学人的培养与教育有独特作用。学科年鉴的编纂对于学科的发展和扶持、学科布局的调整、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学科带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可以说,学术年鉴对于学术人才的成长,是忱边书,案头卷。

(三)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特别指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是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当前中国学术走出去,多偏重于理论,而学术年鉴更为务实的风格则更有利于学术的传播。西方国家一直有编纂学术年鉴的传统。著名的如《The Annual of Bernard Shaw Studies》( 肖伯纳研究年刊) 《Macroeconomics Annual》(宏观经济学年刊)《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人类学年度述评)《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Annals of American History》(美国历史年刊)《Philosophy Yearbook 》( 哲学年鉴) 、《The Goethe Yearbook 》( 歌德年鉴)《教育政策问题年鉴》《政策法规年鉴》《世界历史年鉴》等。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因此,编纂我们自己的学术年鉴,让国际学术界看到中国在学术上的努力与创新,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学术文化的博大,对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

二、围绕学科建设,创意打造学术年鉴系列

改革开放以来,学科发展迅速。1988年,我国有重点学科416个。2006—2007年间开展的第三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评选出国家重点(培存)学科217个(包括军队高校所拥有的重点学科)。二十年间,学科数量骤增。如何为如此多的学科理清发展脉络是一项重大的基础管理工作。

(一)启动学术年鉴工程——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认识到年鉴对于学科建设的重大价值。院领导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年鉴工程”课题组,专题调研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年鉴的出版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细致规划、查阅年鉴资料、走访编辑部门以及近3个月的打磨,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工程发展规划》。

通过这次系统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国社会科学年鉴出版的整体情况,明确了组织落实学术年鉴出版的路径方法、进度安排等。在“发展规划”报告中,课题组提出,学术年鉴不仅是资料性工具书,也是对科学决策有参考价值的资政书;学术年鉴对于引导社会大众了解学术、尊重学术、运用学术,对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提交的调研报告中,课题组同时还提出了学术年鉴精品不足、实用性不够、检索系统不完善等主要问题。知己知彼,方可运筹发展大计。在西方国家,年鉴的普及程度很高,甚至有“年鉴”与《圣经》并称为“生活之必备书”之说。国外只要是有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就会收藏中国的学术年鉴。

鉴于此,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开启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年鉴工程(以下简称年鉴工程),短短三年间,学术年鉴系列已经初具规模,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基本覆盖,有影响力的二、三级学科逐步推进的发展态势。从此,学科建设与学术年鉴连袂,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期稳定的展示权威平台。这个出版创意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2015年,15部学术年鉴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优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荣誉称号。

(二)学术年鉴规范化建设——于一字一句处着手

当前,专业年鉴收集信息深度不够,服务对象不明确、资料加工粗糙、有价值的资料欠缺是整体缺憾。此外,年鉴的检索系统不够完善,影响了年鉴功能的发挥。学术年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年鉴工程开展伊始,就提出要把编纂规范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下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年鉴管理规定(试行)》中要求:年鉴的编纂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按照《<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编纂体例规范》打造学术年鉴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过深入调研,从编纂学术年鉴的基本要求、学术年鉴层次体例设置要求、学术年鉴编写规范要求、学术年鉴版式规范要求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科学年鉴进行规范。为了提高文字质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求,对学术年鉴实行全文质检,不仓促推出,不求一时之市场效益,打造学术出版精品。

(三)整合学术信息——记录中国学术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年鉴既具有资料性、年度性、连续性,同时,又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记事性、真实性、统计性、信息性、教育性、新颖性、指南性、便览性、图录性、检索性、工具性,等等。可以说,年鉴是系统记录专业知识重要形式。

(四)学术年鉴走出去——中国学术通向世界的平台

大型参考书和资料工具书,历来都是各类图书馆收藏的重点,也是图书馆里利用率较高的图书类型之一。各国图书馆对学科年鉴一般都优先采购、连续采购。我们强调学术年鉴要坚持连续、多卷出版,年鉴编纂要规范,要做精装书,印制工艺向国际优质年鉴看齐,就是要在各大国际书展上展览时,引起国外大型出版商的注意,并愿意为中国学术年鉴走向世界奠定基础。三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已连续在美国纽约书展、英国伦敦书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推出学术年鉴系列出版物,反响热烈。

(五)读者认可——学术年鉴的至高追求

学术年鉴,第一要务仍是满足读者需求。从实用性角度看,学术年鉴中大量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科研数据,与时代发展、百姓生活都息息相关,比如《中国人口年鉴》中的“人口统计数据”、“医疗花费”、“在校注册学生数”就与大众生活联系密切;《中国经济学年鉴》、《世界经济年鉴》中的经济指标、各国经济状况的反映、世界银行的权威统计数据,都是政府企业进行重大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在国家图书馆,这几部年鉴也是被借阅最多的年鉴。学术年鉴系列要始终以为读者服务为出版导向,研究一切有利于读者的出版可能。

三、学术年鉴出版需要补齐的短板

(一)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鉴出版品牌,要实现多种产品开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仍以纸质出版为主,个别年鉴有电子光盘。但与整个出版业数字化的要求相比,推出年鉴数字副产品,如年鉴数据库,非常必要。除了数字产品,还可以围绕学术年鉴开本大,信息量大、时间跨度大的特点,进行袖珍本、精选本的编纂出版。

(二)制订科学、统一、规范的年鉴编纂标准和体例,与国际接轨,为我国学术规范建设树立标杆。出版学术名鉴,规范、准确、凝练、时效、查阅便利是对年鉴编纂的普遍要求。与国外年鉴相比,我国现有的年鉴,普遍缺少丰富多样的索引系统,查阅不便。虽然三年来我们已经有十多部年鉴编制了学术索引。但索引的规范性、实用性与实际年鉴的查询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三)年鉴编纂队伍需要加强。年鉴编纂需要业务素质高、编校水平高的一支队伍。并且这支队伍要长期稳定人事这项事业。现有的学术年鉴还有许多是临时抽调来的“外编”,对专业知识和编辑知识没有学术年鉴所需要的水平。这对年鉴编纂质量影响很大。

(四)充分利用各科研单位的学科优势,实现学科资源重组。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工程还只是部分科研单位参与,没有在整个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参与。有的学科优势强的单位并没有组织编纂学术年鉴。因此,编纂力量的整合归并非常迫切。要调动各方学术资源,形成信息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学科年鉴方阵,从而为占领学术制高点,形成中国学术话语权。

四、结语

经济学学术 篇12

中国对外经贸会计学会李凤亭会长致辞踊国对腿顧思監计連缴仰郷里术张菊会计学会主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g承办的201 4年学术年会在广州隆届年会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积极响应, 150余人出席会议。紛卜:语外:贸雜W艘皖刘趟院D年会特别邀请5位嘉宾进行了主旨演讲, 分别是r•.对外经贸大学张新民副校长就“企业风险的报表揭示”进行讲解、中山大学李善民副校长就“异地独立董事在异地并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财政部会计司薛杰就新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进行讲解、商务部财务司张艺雄处长就“对外开放中金融支持与服务”进行解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刘中华院长就“国际视野下的本土会计发展”进行讲解。本届年会收到论文50篇, 以财务管理、会计理论、审计与金融为主题分三组进行交流研讨, 其中台湾高校5名学者参会并参与学术交流。会上对2014年度全国商务财会优秀学术论文进行了表彰, 举行了2014年承办方授牌仪式, 宣布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为2015年学术年会6方, 并衡交接仪式。只的丨¥贸麥矣张新民副校长1

上一篇: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下一篇: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