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精选11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篇1
(人物简介:邵汉生,男,1969年参加工作。1996年任湖北省一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99年6月援疆任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2002年10月任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2006年5月任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党组书记。2009年6月任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党组副书记。)
记者:邵局长,您好!在国家机构改革以来,作为省政府的组成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行政管理职能上有什么主要特点,产生了哪些变化,哪些举措可能对社会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邵汉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将在两大领域发挥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一是以促进就业、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以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管理为核心的公共人事管理职能。具体而言,就是要承担起拟订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实施劳动监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职责;承担起公务员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责;承担起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和军转安置制度改革等重要职责。
新厅的职能转变主要体现在“四统筹一加强”:一是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二是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三是统筹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整合,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四是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五是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成立至今,我们以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为中心,落实中央和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我省高校密集,省委、省政府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6月确定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月”,我厅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活动期间,共征集和发布就业岗位信息86703条,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80余场,涉及用人单位3663家,进场高校毕业生10.72万人次,现场达成意向11124人次。二是帮助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返乡农民工达412万人次,其中因企业减薪、裁员等因素非正常返乡的有130万人。通过采取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有序外出务工相结合、开展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等,举办536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143.86万个,达成意向53.34万人,招聘成功32.52万人,完成特别职业培训7.7万人。通过协作努力,初步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返乡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
记者:现在行政机关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现象比较突出,贵厅准备今后如何加强改革力度?
邵汉生:目前,新厅“三定”方案已经上报省编办,人员调整工作正在实施。“三定”方案的制定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上下功夫,科学界定部门职能,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实事求是地确定编制和领导职数,实现两厅职能有机统一、彻底整合,努力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中,我们按照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社会保障的新职能进行整体设计,坚持一件事由一个处室负责;在人员安排上,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情况,按照大体平衡、突出重点的原则确定各处室编制。注重整体联动,齐心合力,对一些重点工作实行项目负责制,推进项目时打破厅领导分工界限,由项目负责人统一调度、安排相关处室的工作,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记者:在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调剂方面,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邵汉生: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就业形势严峻。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以稳定就业局势为中心,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返乡农民工为重点,进一步落实政策,改进服务,扶持就业,鼓励创业。截止8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完成年目标(60万人)的73.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4万人,完成年计划(25万人)的85.7%,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8.84万人,完成年计划(10万人)的88.4%,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经过一系列努力,截止6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70.04%,返乡农民工已有98%实现转移就业。
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我们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政策,实行“一对一”帮助;继续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依托社区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动态实名制管理和服务,开发和购买公益性岗位,建立公益性岗位储备制度。对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争取在三个月内实现动态消零。
记者:对于职业教育,贵厅在政策上和管理上将如何给予引导和支持?
邵汉生:我们把技能培训作为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措施。上半年,组织再就业、就业前、企业在岗职工、创业、新技师等各类职业培训66.7万人次,完成年计划(112.5万人次)的59%;职业技能鉴定发证17.4万人次,完成年计划(28万人)的62%。为应对金融危机,省政府拿出1.8亿元专项资金,我们面向全省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及其他社会培训机构,采取“招标定点、政府采购”的形式,从115家竞标单位中优选97家定点机构,组织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定期检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目前,首批特别职业培训计划8万人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第二批培训工作。同时,我们大力推进了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了职业技能鉴定管理。
下一步,针对职业教育,我们将深化全省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推广“模块化”教学,建立健全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认证体系。最终的目标,就是形成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技工教育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记者:在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中,贵厅出台了哪些配套政策给予支持?
邵汉生: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推进武汉城市圈人才队伍建设。3月12日,省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署了省部合作备忘录后,我们及时制定印发了《落实省部合作备忘录责任分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统筹落实建立人才特区等各项工作。5月27日,会同省委组织部在孝感组织召开武汉城市圈人才工作会议,做出全面部署。另一方面出台了四个方案,签署了两个备忘录。四个方案分别是《武汉城市圈三年行动计划》、《武汉城市圈劳动保障联动共享工作方案》、《鄂州城乡“一体化”劳动保障工作方案》、《支持仙洪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劳动保障工作方案》;两个备忘录分别是:省部签署的《关于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我厅与鄂州市政府签订的《关于鄂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备忘录》。
记者:在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劳动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贵厅是如何组织落实的?政府财政是否有所支持?
邵汉生: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收入分配的调节阀、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近年来,我省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截止今年8月底,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达到2910万人次,比去年底增加201万人次;上半年征收五项社会保险费270.3亿元,完成年计划(348亿元)的77.6%,同比增长16%。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从1月1日起,全省238.8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平增加基本养老金110元,并向五类对象实行倾斜。调整到位后,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050元,仅此一项,养老保险基金全年将增加支出32亿元。二是稳妥实施养老保险改革。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省级统筹实施意见、基金预算管理办法和考核奖励办法三个文稿,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待省委常委会审定后,即可公布实施。研究起草了省直文化体制改革单位社会保险实施意见,已上报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农业“小三场”职工、村主职干部、被辞退民办教师参加养老保险工作。三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险。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保工作的意见》(鄂政办发[2009]39号),指导各地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积极开展新农保试点,已有34个市、县申报国家第一批试点,钟祥、宜都、南漳等9个县(市、区)已出台试点办法,近6.5万人参保,征收保费近0.9亿元。四是加强医疗保险工作。争取中央财政补助我省24.82亿元,彻底解决全省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并推动解决困难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意见》(鄂政办发[2009]21号),明确有关政策,要求各地在2009年学校秋季开学时启动实施,孝感、鄂州、随州已有3.6万名大学生参保。召开全省会议传达国家医改精神,研究起草了一系列文件,为医改实施做好准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篇2
今年上半年,我局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目前全市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新的发展。
上半年,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目标要求,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各项工作取得蓬勃发展。主要工作及成效有:一是千方百计扩大稳定就业,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落实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全面推动以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实施系列培训就业工程。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409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9.39%;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93人,完成全年任务的78.2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7%。二是认真落实社会保险政策,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大力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积极创新业务,提升服务信息化水平。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完成年任务的94%以上。三是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提高对企服务质量。深入急需用工的重点企业以及再生工业园区等,进行调研分析,帮助企业做好招工引才等服务工作;积极为企业选人用人牵线搭桥,到区内外高校及高校毕业生双选洽谈会招聘人才等。四是继续推动人才强市战略,服务全市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展人才交流工作,上半年举办大中小型现场及网络招聘会6场,265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5500个职位。积极开展引才引智工作,4月底,在武汉大学举办了高层人才引进会。并做好技工培训与考核工作,计划培训8324人。五是狠抓公务员考录审批工作,机关队伍建设取得实效。认真做好全市第四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登记审批工作。上半年,全市第四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108家单位,其中99家已获审批,通过登记678人。六是顺利实施事业单位改革,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市51个事业单位6624个岗位已获核准。全市共有工程、农业、教育、卫生、艺术等21个系列3625人取得各类职称。七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打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为6877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788.85万元。
下半年,我们将以新局组建为契机,以干事创业为己任,努力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狠抓“六点”,以期达到“六新”工作目标:一是围绕大局抓重点,推动城乡就业取得新进展;二是千方百计克难点,社保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三是殚精竭虑化焦点,构建和谐关系迈出新步伐;四是创新机制育亮点,构筑本市人才发展新高地;五是谋划发展架支点,夯实基础基层达到新高度;六是立足根本强基点,强化队伍建设树立新形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分析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全球经济
进入WTO的这些年里, 我国是在多边、稳定、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下进行国际贸易的, 这样也加快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些有利于我国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自己的法制与法治, 同时也利于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竞争,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加快企业改革的国际化进程, 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该注意到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与动力, 更要注意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平衡关系, 按照WTO的要求, 建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增加社会保险运作, 维护好社会的安定稳定与广大人民的权益。
一、现代人力资源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新经济以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动力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它的存在使得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 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力资源的全球化与人才流动的国际化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的流动和结构复杂性出现了很多新鲜特点:高目标要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自身价值, 加速了人才流动。高风险、高回报的新型产业和创新组织成为新经济人才目光锁定之处, 并且期望其成为新的归宿。人才的流动加快导致了管理风险逐步提高, 跳槽、集体跳槽、加盟成为新经济时代人才流动的大方向、新景观。员工之间、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维系更多偏重的是心理契约而非那一纸劳动合约。加入WTO以来, 中国就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经济与世界接轨, 社会保证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各方面也都迫切的需要与世界接轨, 否则将造成人才流失等种种弊端, 可以这么说, 要深刻体会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复杂性和随机性的新特征, 然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确保新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步步相随。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的内容、水平和方式, 主要由要受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决定。
尽管进入WTO很多年, 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 人口众多等因素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标准不可能太高。因此,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们都只能实行以保障基本生活为标准的社会保障。就现阶段而言,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建立, 处于起步期, 还不可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 养老保险等制度都只是在城镇职工中进行实施, 医疗保险也是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开始起步, 失业保险则是在企事业单位实行, 大量的个体从业人员、三资企业、民营、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职工均还未纳入社会保障网中, 当然, 他们是最需要这块保障的人员之一, 因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比较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的拉大, 相应地对社会保障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需求, 除了政府强制性基本保障外, 还应存在单位补充保障和建立并且实施社区托底保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 现阶段是新经济时间段, 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 以科学技术为主的时代, 新经济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它区别于工业经济, 它更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占据的首要地位, 具有创新力的人力资源将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第一资源。
(一) 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对新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的补充
社会保障制度则是对新经济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的补充。它保证了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被调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花了大气力进行改革, 增加了个人缴费服务, 为个人建立私有帐户, 但制度只达到量化, 还未发生质的变化。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改革是保证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现今, 在扩大对外开放服务业的过程中, 一定要采取合资与合作方式, 允许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社会保障服务领域, 逐步打破过时的垄断格局, 大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先进管理方法, 为广大百姓享受更好的保障服务, 为中国社会保障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 为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创造更好的条件, 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 所做这些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高的效益, 留住人才, 稳定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
(二) 政府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社会保障的风向标
很多海外学成的留学生, 还有国内的有识之士, 被外国大公司成功挖角的原因, 也是由于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不够完善, 这样就对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与困扰, 后勤保障都没有了, 如何能够留住有识之士呢?有人认为, 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很多国家的政府都承担着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责任我们需要建立系统、高效、先进的就业服务体系,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借鉴别国的经验, 以人力资源为指导标识, 循序渐进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然后政府在制度设计及推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人力资源管理的态势, 在接轨市场时能够让位于市场, 给市场市场化运作的动力和机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需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才能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础和关键。如果还看不清, 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新经济时代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重要性地位, 那么改革就没有明确的目标, 发展将步履艰难。从另一个角度看,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分析各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仔细研究中国的人才现状的基本情况, 就能够正确地看待社会保障的国际化潮流, 就能够自觉地调整和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 向着顺应社会保障、经济发展规律和人力资源发展需要的方向推进, 创造出符合国外通行规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参考文献
[1]潘晨光.国外人力资源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马斌.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点及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华冷、熊明宝.当代西方国家就业体制分析[J].经济评论, 200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篇4
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一)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努力建设好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全年力争完成2-3个标准化基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做好用工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认真开展就业服务,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全年新增就业324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50人,“4050”人员再就业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二)加快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以创建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为抓手,认真落实就业优惠政策,着力建立“鼓励创业—推动发展—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效应。针对我县自身资源、人才、区位优势,积极争取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与支持,通过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项目推介等一系列创业服务,精心培育旅游服务业、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社区服务业四大产业孵化基地,让创业明星,外出返乡带资金、技术、设备的成功人士扎根我县,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着力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00万元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解决创业人员资金短缺问题,多渠道拉动就业。
(三)认真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作用,认真实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校企对接等活动,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城市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帮扶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交友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开发公益性岗位600个,帮助更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四)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把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重点抓好信息采集、劳务培训、组织输出、跟踪服务等工作,以提高有组织转移比例为核心,以规范化管理、强化服务为重点,把城乡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出去,不断提高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253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3548人,创经济收入233709万元。
(五)稳步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加大城镇化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农村居民整村整组整建制进城落户工作措施,全年办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手续16500人。
二、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六)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和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推动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确保**年全县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900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140人,累计参保29659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增参保300人,累计参保47055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生育保险新增参保220人,累计参保18953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00人,累计参保13184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700人,累计参保21850人,其中农民工参保6600人。
(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做好曾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的农业户籍人员养老补助落实工作。严把被征地农民社保方案审核关,将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规范管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解决好“老工伤”纳入统筹的后续问题。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相关保障水平。
(八)加强社保基金监管。牢固树立社保基金是“高压线”,基金安全无小事的观念,认真落实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政策,健全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基金管理中薄弱环节、管理漏洞的排查,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社保基金审计工作。切实抓好工作制度、业务流程的落实,堵塞漏洞,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基金安全。
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九)科学合理地开发配置人才资源。建立公开招聘的稳定机制,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根据我县人才资源配置情况,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人员计划申报、招录招聘工作。做好中小学教师统一公开招聘和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安置工作,加大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镇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计划。通过建立引进人才的长效机制,引进县内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争取从国家211、985工程高等院校引进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到我县工作,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十)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完善干
部交流制度,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年,积极开展内设科室负责人竞争上岗工作。通过加强岗位设置管理,落实绩效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意识。巩固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果,维护干部职工切身利益。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十一)加大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人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长效机制,有计划、分步骤对全县行政机关公务员进行培训,对新录用公务员进行初任培训,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
(十二)做好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完善和规范人才交流服务办事程序,规范档案管理,认真开展人事代理工作。建立健全退管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协调落实退休人员“两项待遇”,为退休老同志办实事、办好事。
(十三)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和维稳解困工作。认真落实安置政策,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和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兑现困难补助。主动开展思想教育,协调做好重大节日和活动期间企业军转干部的维稳工作。
四、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强化巡视监察,增强专项检查针对性,提高投诉举报处理时效性。加强对劳动关系形势的分析研判,及时研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群体性劳动关系突发事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加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强对重大案件的现场督办和跟踪回访。加强劳动关系工作基层基础建设,逐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健全覆盖全县各镇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推进我县劳动监察机构标准化、执法规范化、人员专业化建设。
(十五)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建立健全基层调委会组织机构,运用调解机制和方法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
(十六)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积极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做好劳动用工备案工作,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80%以上。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健全预防和解决企业拖欠工资的联动机制,有效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
五、加强自身建设
(十七)突出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学习制度。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重要精神论述,坚持学以致用,按照科学发展观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同时,立足于业务特点,扎实开展政策、法规、业务、基本技能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十八)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以系统网站为平台,及时准确发布工作信息,加强新闻宣传,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加强政务信息采编和报送工作。
(十九)强化目标管理,健全责任机制。认真研究工作的重点、难点、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夯实工作责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联系实际,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执行信访工作制度,夯实信访工作责任。及时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和诉求进行梳理,研究解决办法,确保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好重大活动和重要敏感时期的信访维稳工作。
(二十)坚持依法行政,推行阳光政务。加强法制学习培训,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积极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阳光政务,不断增强工作透明度,切实规范工作行为和服务标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篇5
陈邵宁(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坚持“七大抓手”,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突出以人为本,以实施“就业促进富民工程”为抓手,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保障民生,以实施“社会保障惠民工程”为抓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人才资源优势,以实施“人才开发利民工程”为抓手,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成效显著;突出机制创新,以实施“人事改革稳民工程”为抓手,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突出职业培训,以实施“职业能力提升强民工程”为抓手,努力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突出确保民安,以实施“监察维权助民工程”为抓手,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突出分配公平,以实施“工资收入分配改革乐民工程”为抓手,不断完善工资制度。
龚海祥(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市公务员局局长、中共柳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强市工程,为建设“五好五美”柳州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柳州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大举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双百人才工程”,组织19位专家到柳指导和项目对接;获国家外专局项目立项20项、资助60万元,引进外国专家30名;开展第二届“优秀人才接触柳州”活动,邀请15所“985”高校的168名硕士、博士生到柳考察调研,达成就业意向121人,促进了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多元化拓展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推广大型企业模块化技能鉴定,鉴定工作更贴近企业生产需求。
莫振华(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市公务员局局长):以扩大就业和推进创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桂林市就业创业工作成绩显著,得到国务院表彰。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为支撑,促进各类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两个平台”作用,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素质,促进和稳定就业。加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
周晓飞(梧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坚持就业优先,推动“乐业工程”全面实施。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乐业工程”实施方案,推进八大措施,重点突出政策落实、就业服务、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培训提升就业等五个关键环节,构建形成部门联动参与、社会广泛关注的就业工作新格局。在举办好每周二、五“劳动力供求洽谈会”的同时,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女性创业就业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就业再就业,为用工企业招工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按照《梧州市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计划》,积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进一步促进素质就业、技能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郑廷仁(中共北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北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确保引才聚智工程益民利民。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进职称改革,做好“首席专家”岗位聘任的相关工作;编制人才引进需求目录;审核发放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通过高校研究生北海挂职锻炼基地引进人才,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这四所高校合作共建高校研究生北海挂职锻炼基地,今年到北海挂职锻炼的研究生共48名(其中博士16名,硕士32名),他们将被安排到专业对口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1个半月至1年的挂职锻炼;做好引进国外智力项目申报工作和国家“友谊奖”和引智示范单位的评选推荐工作。
陈丹桂(防城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推进六大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以建市20周年献礼民生类工程中的“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工程为抓手,坚持“城乡统筹、五险合一”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六大民生改善项目建设,将其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力推进,进展显著。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上半年,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完成任务的99%、99%、102%、92%和98%。全民医保体系不断完善,医保参保率达92%。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全覆盖,已建起“村社受理、乡镇办理、县区处理、市级管理”的服务体系。“五险合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参保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统一参保范围、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申报管理、统一工作主体”的“四统一”和“五险一单,一票征缴”的目标。
苏云(中共钦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全力推进“三业”行动,保持就业局势稳定。构建联动机制,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实施“万千百行动计划”推动就业创业。一是实施“万名农民工就业援助行动计划”。今年初以来组织实施了农民工就业援助“春风行动”,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培训、送项目、送岗位”等专项活动。二是实施“千人创业示范行动计划”。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扶持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复转军人、被征地农民等“九类人群”创办微型企业,在各类创业群体中培养创业示范户和创业示范基地。三是实施“百家企业创业扶强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各项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了企业做大做强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大力推进县域工业突破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抓好中小企业的成长培育和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罗达清(贵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中共贵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强化工作措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截至6月底,全市新农保全覆盖参保率达80%,养老金发放率达97.16%以上。在今年6月18日-20日召开的全区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工作现场会暨城居保全覆盖部署会上,贵港市以及桂平市和平南县等该市的三个单位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同步实施。据统计,截至6月底,港北区参保人数7636人,占应保人数的80.98%,续保率92.87%,核发人数3380人,发放率100%。港南区参保人数3654人,占应保人数的88.73%,续保率88.86%,核发人数2308人,发放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正在进一步实施中。
罗宗光(中共玉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创建新机制。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原则,切实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根据玉林的实际和劳动人事关系新形势,从2011年8月份开始,经过反复研究、探索和实践,玉林市从市本级到7个县(市、区),构建了人社、司法、法院、检察院“四位一体”和企事业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五调联动”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一站式服务”新机制,实现了劳动人事争议一揽子的全程和谐解决,大大地提高了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效率,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中央、自治区有关新闻媒体对玉林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一站式服务”新机制进行了报道。今年1-6月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立案162件,结案143件,调解成功131件,调解成功率91.6%。
黄龙瑞(中共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引才引智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围绕重点产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需要,组织开展了“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2012年中国博士后西部服务广西行”等活动。二是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甘蔗良种繁育及产业化示范”、百色市人民医院“疑难冠心病的支架植入及术后再狭窄的处理”等两个项目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立项审批。三是扎实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截至6月底,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079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7%,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53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4%。
黄实(贺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了《贺州市城镇职工大病救助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研究制定《贺州市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办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農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贺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在全市组织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突击月活动的紧急通知》(贺政办发〔2012〕28号),从6月1日到20日,由市政府组织协调,人社、公安、财政、民政等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实行组织领导、协调配合、保障措施、检查督促“四个到位”,全力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突击月活动,集中人、财、物力,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三是加强检查督促,切实保障各类参保人员合法权益。
李凤云(中共河池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以优化结构为目标,深入推进人事人才和工资管理工作。一是人事人才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配合河池市委组织部开展“在线访谈市级人才工作”活动;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完成“海内外专家河池行”活动。二是继续建立健全公务员登记和管理工作,严把公务员调动、任免、退休等审核关。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截至6月底,全市已开展岗位设置事业单位共1854个,已全部完成岗位设置方案核准,岗位认定1073个,占全部的57.9%。继续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登记工作,目前已完成审核登记57608人。四是工资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组织实施工作有序开展,正在进行津贴补贴清理核查。
蔡学军(来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锐意创新,稳步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来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块实施、逐步到位”的总体思路,不断推进“234”工程取得新成效(“234”即:推进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两个转变,落实强化培训、责任分解、基础保障三个重点,抓好招聘方式、示范引导、考评方式、制度健全四个创新)。截至6月底,全市已开展岗位设置事业单位共1566个,占应纳入岗位设置管理的事业单位总数的100%;已核准岗位设置方案的事业单位总数为1564个,占应纳入岗位设置管理的事业单位总数的99.87%。全市1566个事业单位全部推行聘用制度,已签订聘用合同(或聘用协议、颁发聘书等)人员共38571人,占事业单位在职在编总人数的96.85%。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篇6
一、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总体发展情况
自从改革发放的不断发展下,尤其是在21世界的今天,在党中央的正确引导下,不同的地区都开始对科学的发展方向以及符合社会的标准采取实行手段,从而加大城乡统筹等发展的力度,促进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工作的不断发展。
首先,相关人员应当对区域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协调的相关措施不断完善。东部地区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地区等不同的地区,相关人员应当对开发复合型人力资源方面引起一定的重视,并且已经对相关的协议进行签署,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复合型人力资源的开发。
中部地区主要针对能够适应本地区特色的人力资源重点开发,与此同时签署了相关的宣言,给劳动力的合理分配提供的方便,而且也促进了东部地区人才交流的发展进度,从而也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
东北地区签署了东三省的相关协议,主要内容是为了对老工业基地中的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人才流动的效率,为老工区的发展带来更高的益处。
西北地区对人才资源引起了重要的注意,并且对高级人才创业给予大力的支持。与此同时,该地区也推动了培养人才的发展,并且根据内容也简述了相关的协议书。
其次,相关人员应当对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内容做到恰当的完善,采取统账结合的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在逐渐完善,社会群体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们获得社会保障的利益也在大幅度提高。就社会保障基金而言,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都具有一定的平衡性。省内不同的地区或者是省与省进行转移对接,也在逐渐的改善。
二、区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的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在发展时依然会存在不同的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
(一)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统一的机制
相关人员在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建立时,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这样做是为了将人力资源配动有效的消除,从而推动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通常情况下,虽然在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制度的实施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上还应当不断的改善。因为不同地区的劳动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恰当的交流,致使信息出现分散的情况,进而出现很多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态势
从整体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供大于求,尤其是结构不合理。例如,企业急需的研究型人才都囤积在高等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状况不佳等问题。国家对人力资源的培养有些脱离现实的轨道,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健全,统账结合的框架模式也基本得到了确立,但各项制度条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整合,统筹的层次也需要逐步提高,公用产品的均衡性与可及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限制,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国家对不同种类的人群采取各种形式的制度,这样就致使政策没有合理分配,从而让制度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第二,各地区对各种不同的保险在划分中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比如:倘若向省级以上逐渐加大养老保险的力度,这里有很多关键内容是需要慢慢处理的;医疗保险通过市级统筹的推进时,同样也有很多内容是需要逐渐解决的。对于促进统筹城乡的发展,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国民收入的支配变得很紧张,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还没有较好的落实。
三、区域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的新认识
(一)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调概念
区域间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协调的含义是通过区域内部等方式条件下提出的,主要是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的过程。这个概念的提出,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划成了地区经济发展与实现地区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成分。促进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协调发展目的就在于获得更丰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二)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调的内容
区域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协调通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横向协调方面;另一种是纵向协调方面。横向协调可以理解为是区域内部以及区域内部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纵向协调简单的说是中央和地方区域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协调性。协调内容通常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地区收入情况的平衡协调;第二,区域社保情况的协调;第三,区域人力资源所产生供或者是求等方面的协调;第四,人力资源组成和产业需要组成的协调;第五,区域人力资源以及社保相关标准的协调;第六,区域社会保险基金相关的协调等。
四、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从就业角度探寻协调发展策略
首先,相关部门应当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和就业共同协调的发展。尤其应该将服务业作为主要对象,发挥出成本低、效率高等方面的优势,进而加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位置,充分发挥出服务业重要的作用,促进经济和就业发展有效的协调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服务业重点项目的开发,从而建立合理的发展链;加大发展服务业的力度,与制造业之间有效结合;对于不同方面的服务业应当合理的进行完善。
其次,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创业环境建设的力度。就业是生存最基本的保障,而创业却是就业的升华,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创业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将政策作为指引的方向,从而达到相应的效果。相关部门应着眼于对年轻人创业理念的培养,将创业制度不断的完善,给创业人员创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为了加大人们创业的力度,政府可将设审批等相关流程简单化,加大办事效率的力度,从而提高服务的整体品质;相关部门还应当将创业给予的政策充分落实到创业中,提供足够的资金,将政府扶持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放宽,采取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给创业人员提供方便;相关部门还应当不断的改善培训制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加快创业培训信息的整体进度。
最后,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的整体特征。在我国摩擦性失业的情况依然存在很多,倘若想尽快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那么就应当让劳动人员转换就业理念,不断将自身的能力提升,从而紧跟社会的脚步不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劳动人员职业技能的标准与职业需要产生一定的不平衡性。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将市场作为引导方向,进而有目的安排培训相关内容,达到培训的整体效果。相关部门应当提倡终身学习的内容结构,并且将培训制度不断的改善,通过把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人才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让职业培训和市场需要达到良好循环的效果,让职业培训不管在品质方面或者是在结构上都能够符合现代发展的标准。相关部门还应当将劳动人员的整体从业品质做好合理提升,对劳动人员相关水平等矛盾做好恰当的管理,从整体上对失业问题进行有效改善,促进劳动力朝着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二)从收入分配方面探寻协调发展策略
相关部门应当对劳动人员的薪酬等方面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高,将我国政府财政和相关企业收入占据比例大的现象进行扭转,以财政机制作为依据,将劳动薪酬进行合理分配,给劳动人员的收入带来益处,从而达到劳动人员在经济建设、企业效益等方面共同的提高。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将内需进行扩大,进而提高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
五、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体阐述,可以看出:区域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协调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区域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之间的协调发展经过上述分析以后发现: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合理措施来加大对区域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的力度,对此上文已经将相应的措施详细的阐述,提供给相关人员,仅供参考。
摘要:促进我国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何使用恰当的手段,应当结合我国区域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的现状来看,从而发现相关的问题,对区域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之间的协调发展做出相关探讨,着眼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进而促进区域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完善“三个体系”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跨越发展[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3(06)
[2]谭颖.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促进江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J].唯实.2013(01)
[3]陶晓波.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06)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篇7
一、以党管人才为依据, 在履行职能上做到四个转变
1. 变针对性服务为公众性服务。
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支队伍 (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农村优秀乡土人才队伍) 、三项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职称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在新的人才管理格局下, 公共服务的职能将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主要职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将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 把为社会、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着力建设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使用机制, 不断完善自我更新的人才代谢机制和提升机制, 随时掌握人才队伍变化情况, 及时更新调整人才工作措施。同时在工作领域方面, 由原来局限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 转变和延伸到整个社会, 包括广大农村;在服务对象上, 由传统的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服务, 转变延伸到为各级各类人才服务;在工作方式上, 由传统简单的人员计划、调配审批, 转变延伸到人才的全方位服务上。
3. 变分散管理为协同管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利用党管人才带来的机遇, 积极主动与其他部门配合协作, 注重充分调动和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整合人才工作资源, 形成工作合力。
4. 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
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才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才资源的整体潜力, 坚持尊重人才、见贤思齐、重在使用、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 以宽阔的胸襟、开放的姿态来管理和开发各种人才资源, 不拘身份、资历, 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唯才是用, 真正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环境和机制。
二、以党管人才为基础, 在工作方式上做到四个优化
1. 优化工作机制。
加快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选用机制。积极推行按业绩、贡献进行分配, 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浮动工资、协议工资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形式, 有效地实现人事相宜、绩酬相适。做到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 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 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同时积极探索破除职称评聘终身制的重要课题。
2. 优化服务方式。
认真做好人才政策服务, 人才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服务人才培训、测评、推介、咨询等工作。拓宽服务领域, 加大力度把人才工作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提高服务质量, 进一步转变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能, 实行依法行政, 大力提高行政效率, 转变工作作风, 积极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公正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3. 优化资源配置。
在加快推进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的基础上, 积极强化政府在人才开发上的宏观调控功能。加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构筑公平合理的人才市场平台, 使驻马店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对象逐步由输送劳动力向输送智慧型人才转变, 打破人才的部门、单位和所有制壁垒,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 优化人才载体。
把人才载体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关键性举措来抓, 使之真正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各类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在强化人才载体上, 坚持用人单位自主选人用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做好服务、协调、指导工作, 特别是在事业单位实行合同聘用管理, 实现由行政依附到社会化用人这一历史性突破。
三、以党管人才为牵引, 在统筹协调上把握四个重点
1. 管好用活,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做好大规模培训。按照不同层次公务员的需求和特点, 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二是改革干部选人用人方式。完善公务员竞争上岗制度, 把竞争上岗作为机关内部改革的一个重点, 通过竞争上岗, 真正把靠得住、有本事的人才选拔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来, 为优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做好《公务员法》贯彻工作。将《公务员法》的贯彻落实与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 使各项改革政策的拟定与《公务员法》相衔接, 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 认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中有无与《公务员法》相抵触的内容, 提早进行修订, 并对以往管理中不符合《公务员法》的做法提早理出转变思路。
2. 牵头协调, 稳步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
一要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脱钩、分类、转制、搞活”的路子, 全面推行聘用合同管理制度并加强聘后管理工作, 鼓励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度, 积极推进人才社会评价进程, 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二要改革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逐步建立驻马店市职工工资水平的正常增长机制。坚持工资收入与业绩贡献挂钩, 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千方百计兑现国家调资政策, 增强福利分配的透明度, 实现收入分配货币化。三要进一步优化人才能级结构。通过加大培训力度等方式不断提高中、高级人才的数量和比例。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价机制, 构建由政府、用人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发挥作用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职称评审工作, 实行考试、考核和评审相结合, 准确、客观、科学地评价人才的水平、能力和素质。
3. 构筑平台, 积极开发人才资源。
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切实把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大政方针具体转化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服务的政策法规, 并认真组织实施。二要促进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 构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市域人才高地。按照“不求所在, 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要求, 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引才引智方法。同时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 促进人才的柔性流动, 加大单位自主用人, 各类人才自主择业的力度, 使人才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要求。并认真研究制定有关加速各类人员轮岗、交流的步伐。三要构建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 给各类人才集聚成才和施展才华的空间。
4. 以人为本, 为打造和谐驻马店做贡献。
一是搞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咨询政策服务。本着“送政策、促改革、查实情、办实事、促就业、保稳定”的目标, 坚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 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和进步。二是落实各项惠民政策, 特别是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发挥职能督办作用, 督促、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加强对各级人员的联系与沟通, 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 取得理解与支持。三是深入到实地督办。经常深入到基层和服务对象中了解情况, 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工资、职称评审、人事代理、社会保障等问题, 及时督促落实。
四、以党管人才为核心, 在自身建设上提升四种能力
1. 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过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微观的人事管理多, 管具体事务、埋头苦干的多, 抬头看路、总结规律的少。现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已转到人才资源开发上来, 根据人才资源开发的现实要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抓大放小, 注意从全局、本质、源头、关键环节抓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协调和人才开发的宏观指导力度, 注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注重机制的创新和改进。
2. 科学的判断决策能力。
判断决策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水平的高低。每一项事关全局性的工作, 都需要认真综合地进行考虑, 一方面给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 一方面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改革形势, 提高判断形势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在重要任务、复杂局面、敏感问题面前稳得住、抓得准、有思路。
3. 灵活的沟通协调能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利用党管人才带来的机遇, 积极主动与其他部门配合协作, 主动征求他们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和诠释, 注重充分调动和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取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 从而整合人才工作资源, 使各方面工作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4. 深入的调查研究能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篇8
1 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1.1 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项目逐渐加多,覆盖人群也逐渐拓宽,所属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相应建设和其对应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管理平台也成为了必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达到科学化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要求,对于协调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2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要求
服务型政府,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另一个观念的转变,以发展目标为公共利益,测量尺度为公共客观要求,达到实现高质公共服务建设政府的要求。在政府职能与建设要求上,将服务公众看成是政府的存在、运行及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政府管理理念上,遵循人本主义原则,积极推动社会公民的建设需求,在管理方式与管理措施上,达到民主管理的建设要求,实现政务公开,在服务内容的建设标准上满足公民的一般要求,为公民需求提供及时、便捷、快速与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在沟通层面上建立效应突出的公众反馈机制,以实现真正“为民做主”的建设要求。
2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模式
2.1单项推进
单项推进模式的代表就是四川省推行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标准化,其制定的标准主要适合使用在政府人事部门从属的人才服务机构,此项标准以不同等级层次对不同的人才市场等级与类型进行要求,级别越高的判定标准越好,而级别设定的主要参照物为市场的基础建设条件、基本物质设备、管理模式、服务项目以及服务水平确定等,所表现的是人才服务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社会发展满意程度、知名度及美誉等。级别等级的认定方式与认定程序是先由条件达标的单位提出自愿申请,之后再交给省政单位评估审核。
2.2 系统推进
陕西省是系统推进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开展的一体化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体系的建设要求,是依照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标准,参照劳动保障工作透明度建设与公众满意度建设的标准而建设的劳动保障标准服务体系,通过不断的开创新的政策制度,实现体制机制的完善,实现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统筹建设的要求,实现社会保障工作从经验型转变为标准型的要求。而在实施建设范围上,提倡围绕城乡均等就业机会、推动社会保险待遇均等与推动劳动保障维权均等的要求,有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要求。
2.3 整体推进
整体推进模式在地方政府公平服务标准化推进模式中,包含了整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建设范围内的一般内容。杭州市从2007年开始推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主要职能在于梳理与细化城区政府职能,订立标准化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条例,实现管理要求从“粗放化”转变为“精细化”的建设要求。
3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实施要点
3.1 建设指标体系
对应政府职能的乡镇基层公共服务公民的一般建设要求,以公共服务项目为准则,代入公民视野建设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指标范围,组成乡镇基层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所利用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设体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此项体系要严格遵循以下规则:文件中的“承诺时限”要清楚告知为受理时限,而不是处理时限;如有必要可以把服务覆盖人群特性中的选项加入计算总表,组成一个统一的选项。
3.2 提升服务项目弹性
在实施指标体系中需要参照自身执行情况,在充分尊重地方民意基础上加大指标体系服务项目之外的利用项目。而有一点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新增服务项目标准化建设指标范围内使用此项指标体系,并且要求新增项目不在全国范围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范围之内,而是以地方性服务项目的准则存在,此项操作措施不但能够维持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化要求,而且也为基层地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助于整体建设指标统一性的维护要求实现。
摘要: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推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了不二选择。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系统的乡镇基层服务体系,正在面临着基本建设国情、基础建设力量不足及编制力量受限的问题。笔者简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并就建设方式与推行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筱娟,杨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问题及对策[J].第一资源,2012(5):117-124.
[2]王宏,刘延光,田刚.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和建议[J].中国劳动,2013(7):33-3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篇9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信息化技术的定义
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具备劳动能力并成长在劳动年龄的人,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 有很多劳动者, 他们是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劳动力, 国家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和权益保障, 提高人力资源的安全和劳动,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效进步和发展。
2.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对社会人们和劳动生产者实施的一项有效的社会风险保障制度。世界上最早建立并实施劳动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德国, 目的是保证劳动力的安全, 提高社会人民生产力的平等。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除了要保护生产力的权益, 还要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 不仅能够体现国家责任制体系, 实施资源分配, 服务于人民, 也确保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3. 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从广义上讲, 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文字、语言、信息加工、传输和保存的一种技术;也可将信息化技术解释成是运用网络、计算机等科研技术, 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制作和应用的技术。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我国将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 有很多工作发展的问题和社会体制问题需要解决, 因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运用非常关键。
1. 信息时代的要求。
21世纪, 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是头等大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 需要时间比较长, 耗费人力比较大, 工作任务比较重, 所以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 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同时它可以减少人力、物力, 提高工作效率。
2. 保证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建设, 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件进行加工、处理, 并可以快速保存, 通过网络传播可有效将信息发布, 提高人们知晓的速率, 做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多任务的原则, 具有工作效率高、简便、准确度高等特点。
3. 激发个人潜能。
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 促使工作人员加强新知识的掌握、学习和自我素质的提高, 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使工作人员不断激发自身潜能开发学习能力, 从整体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奋斗精神, 加强了人力资源组织的综合性。
4. 促进廉政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 对文件、数据等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 并通过网络直接传播到公众平台, 增加了人们群众的关注度和意见整合效率, 不仅使人们更加了解政府的决策, 而且政府可以通过整合人们的建议发现不足并及时纠正, 在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下通过了政府廉政办公的建设。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建设对策
1. 加强软件开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非常重要, 它既可以提高相关部门工作的效率, 又可以保证人力资源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与人们群众的及时沟通, 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容量大, 具有办理各项综合业务的系统, 以此来提高软件的工作效益。
2. 建立就业信息网和社会保障资源网。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 政府部门需要考虑人才就业的问题, 所以应设立就业信息网, 让普通劳动者、应届大学生等各类社会劳动者通过就业效率, 通过其找工作的便捷, 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就业信息的平台加快找工作的步伐, 同时也可以时刻掌握目前社会招聘人才的动向。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网, 可使广大就业者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更多社会保障内容, 不仅体现政府制度的公正、平等化, 而且也可提高人们的了解度。
3. 政策法规的支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施, 不是一己之力可完成的任务, 它需要多方面配合来共同完成, 其中必须要受到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保护和支持。过去发生过很多社会保障制度的不道德事件, 而且有很多政府工作者提前退休等问题, 给保障资金的供应增加了困难。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禁止假信息的公布, 加强参与社会保障人员身份信息的核实制度, 对有问题者必须加以规范的惩罚。要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来约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准确性。
4. 建立信息网络的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建立属于一种开放性状态, 为避免劳动者信息被暴露或侵害其权益, 在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同时, 应该加强安全系统的设置, 可以设置访问人的确认窗口, 通过网络系统的认证和安全级别, 提高信息网络建设的安全性, 降低信息被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如果发生问题可通过认证系统进行查找。
结束语
网络信息化技术在不断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提高对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率, 可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服务性、透明度和公开性, 有效提高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意义, 增强其在社会公布的全面性, 同时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 要增强网络安全的技术管理, 进而提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效率。
摘要:信息化时代, 人才成为了21世纪的主力劳动者, 为确保人力资源劳动权益的保障, 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建立, 下面本文就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定义、必然性和研究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常勇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探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02) .
[2]桑卓.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19) .
[3]顾洪清.刍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系统[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23) .
[4]王继中.东丰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理论建设与实施[J].科技传播, 2013 (11)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篇10
会议指出,上半年全省人社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进取,攻坚克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攻坚任务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纵深迈进,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发展基础持续夯实,管党治党责任有效落实,各项工作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
会议要求,下半年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和人社部年中务虚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人社部决策部署,不换频道、持续用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妥善做好去产能职工安置,兜牢民生底线,预防化解劳资纠纷,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二是发挥职能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共建。深化思想观念、政策制度、激励机制、管理服务“四个创新”,着力解决跨区域产业布局中的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和流动问题。三是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局势稳定。狠抓就业政策落实,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创新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方式,深入开展劳务协作扶贫。四是充分发挥医保在“三医联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推动“三医联动”,推动出台医保城乡一体化改革方案,推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精准落地,全面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五是大力推动企业全员参保,推动完成养老保险扩面征缴任务,研究完善省级调剂金制度。六是不断深化人才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扩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探索构建大人才市场格局。七是加快建设“智慧人社”。加快建设人社大数据平台,探索“互联网+人社”服务创新,丰富“智慧人社”载体功能。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科学研究
当中国进入21世纪, 这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 电脑走进千家万户, 为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信息技术的深入推广应用进一步改变了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应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种必经过程。那么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有何意义呢?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1.1 提高工作效率
自从我国进入21世纪, 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变成如何快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且耗费时间越来越多, 所需工作人员越来越多, 于是产生了信息化网络体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加工及储存数据, 速度快、简单精准, 能够快速将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到社会公众中[1]。同时通过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体系, 能够进一步改进资源利用结构, 提高工作效率。
1.2 促进政府廉政建设
通过构建科学的信息化网络系统, 能够强化工作者的进取意识, 促使其不断学习新知识, 以和新时代环境下信息网络化工作环境相吻合, 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工作潜能, 优化组织架构。同时, 利用电脑采集处理各种复杂的信息数据, 有利于公众参与、讨论政府的各种决策。且随着电脑软件越来越智能化, 公众发表言论的渠道越来越多, 这样一来, 越来越利于政府作出符合社会公众要求的科学决策, 以进一步促进廉政建设, 实现以民为本的发展目标。
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 建设统一数据中心与公共服务平台
将建设统一市级数据中心作为中心工作, 并向省级、部级数据中心靠拢, 强化统一建设工作力度, 将各种不同的资源统一集中至数据中心, 共享资源, 有最大限度节约建设资金, 以免发生信息孤岛现象。并注重和工商、民政、公安及质监、税务等部门及时交换数据, 以充分发挥各部门信息的作用。强化数据中心承载、支撑功能及安全防护功能的建设,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云计算平台 (如图1所示) , 进而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系应用支持。
其次, 加大力度建设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单位的政府网站, 并不断完善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与公众参与等各项功能, 确保业务体系数据安全的条件下, 创新经办服务体系。实施网上求职招聘、申报审批、远程培训及咨询查询等各项服务, 逐渐形成网上受理→合作办理→网络查询的服务形式。同步建设电话咨询服务中心, 并拓展电话服务的范围, 从最初的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险等业务领域逐渐扩展至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加快速度提高业务经办部门窗口自动服务能力, 以大屏幕、触摸屏的形式为民众提供服务。组成多层次、多形式及多渠道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如图1所示。
2.2 加强经办单位、职能部门间的合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工程,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各个相关业务部门加强合作, 彼此之间相互支持才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所以,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打破传统的政策和技术相分离的思维方式, 如果遇到信息体系改变的政策决策时,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其中, 评价政策的技术可行性, 管理成本与预期效果的性价比, 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和信息体系升级的协调制度, 当制定新政策时需要考虑其和信息技术的吻合程度, 进而促使二者完美配合。
其次, 在建设过程中, 各个业务经办单位、职能部门之间也需要增进合作, 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联动优势, 协同办理各项业务。严格依据办理时限要求, 采取科学措施处理相互制约业务, 进一步为办理各项业务提供相应的支持。最后还要不断提升各级经办单位业务工作者的信息化技能, 因为若业务人员可以在业务操作流程安排、操作习惯等方面和技术人员充分沟通, 将会进一步提升业务应用体系和实际工作的相匹配程度, 进一步提升经办机构工作效率。
3 结束语
总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并且这项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存在紧密联系, 现阶段我国各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在逐渐加快信息化建设脚步, 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顾洪清.刍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系统[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8 (12) :163-165.
[2]常勇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探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2, 3 (02) :103-10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07-31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10-0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01-1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05-26
人力资源的法律保障11-30
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01-03
社会团体人力资源管理07-31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08-26
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07-13
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