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学

2024-06-17

财务学(共10篇)

财务学 篇1

对公司财务学的学习与研究,假设问题常常是被忽视的,以致于在国内外的财务学教科书中,很少能够看到就假设问题的专门叙述。如同会计学和经济学中所出现的情形,假设问题应该是在财务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不能正确理解支撑财务学体系的一系列基本假设,实际是也就无法确切理解财务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众说纷纭的公司财务学假设

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尽管在很多财务学教科书中财务学假设尚未被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进行探讨或介绍,总体看假设问题在财务学体系中尚属缺位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财务假设问题的研究或关注。在可以搜索到的财务学文献中,有关财务学假设的归纳和描述依然有很多种:

美国学者爱斯华斯·达莫德伦教授在《公司财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函数”下的公司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归纳为四组:

(1)有关股东与经理相互关系的假设:假定股东凭借他们的能力聘用或辞退经理,并制定补偿合同,从而监控经理的决策;而且,经理会根据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制定决策,即使该函数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冲突。

(2)有关股东与债权人相互关系的假设:为防止股东牟取债权人利益而产生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我们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这种保护可以在诸如投资或股利决策中制定明确限制牟取债权人财富的合约。此外,可以通过维护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良好声誉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为公司可能在将来还要进入债券市场筹资。

(3)有关经理与金融市场相互关系的假设:如果目标函数确定为股票价格最大化,我们必须假设存在一个价格能有效反映信息的金融市场。信息本身应能通过公司经理或该公司的分析人员及时、真实地传送到金融市场。市场效率这一概念并不要求市场价格总是等于真实价值,但它应是真实价值的“无偏”估计,虽然产生误差。

(4)有关公司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假设:一般当确定公司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时,我们假设因此而产生的社会成本像其他成本项目一样可以向公司追索和收取补偿费,或者相对财富最大化所产生的价值,社会成本很小。

王化成教授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一书中将财务管理假设概括为五项,即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同时在书中介绍了其他学者的一些观点,而这些观点把诸如不确定性、财务预期、财务信息可靠性、财务资料可选择性、财务关系多重性、财务可控性、财务可管理、财务风险、财务环境和财务文化决定等概念纳入了公司财务学的假设体系。

实际上,是取名“财务假设”还是“财务管理假设”还是其他什么名称,也未完全一致。关于名称,王化成主张使用财务管理假设而非财务假设。笔者更倾向于使用“财务学假设”。在与财务相关的学科领域里,人们最熟悉的假设概念是“会计假设”。所谓取名“会计假设”而非“会计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会计实务标准化的结果。在会计领域,“会计假设——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实务标准(会计准则)”三位一体和逻辑一贯。也就是说,当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等假设在支撑会计学理论体系或概念框架的同时,也在支撑着一整套会计准则的建立和依据会计准则展开的会计实务工作。如同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所言:“现代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估计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一般假设的基础上,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前提或假设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和收益等作出特定的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因此,这些假设,对会计学理论的意义和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意义几乎是等价的。

但在公司财务领域,实务工作尚未标准化。假设的意义对会计与对财务是有差别的。对财务来说,假设最主要的意义是建构公司财务学的概念或理论及方法体系,而依据这些假设所涉及的概念和方法体系未必就是并且在多数场合下也很难就是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标准或指南。以人们常说的“理性理财假设”,可以肯定的说,现有的公司财务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确实是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假设推理和设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的理财工作就都是理性的展开的,从而也并不意味着以理性为假设基础推导的财务学方法体系就是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南。因此,财务领域的假设,更多的是服务于财务学概念与方法体系的推导和设计,而不是财务管理实务工作标准的设计和运行。正因如此,财务领域的假设一非稳定或确定,二存争议。有鉴于此,对公司财务来说,假设的意义总是与财务学的构建联系在一起,也就理所当然地称之为“财务学假设”这个最严格的名称。在一些情形下,直接称之为“财务假设”也可以理解。

二、公司财务学假设的体系结构

根据《韦氏新国际辞典》的解释,“假设的最贴切定义看来是:(1)就人们所认为当然地主张或公理所提出来的一种建议;(2)一种基本前提或假定。其中第一个定义是关于那些被假定为人们所公认的,而其有效性为其他假设或原则、准则、程序所需要的假设的阐述。”假设的提出,一般认为是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事物或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作出合乎事理的判断或推断。

实际上,假设是针对环境的不确定提出的。换句话说,假设的现实基础是环境不确定性,同时假设又指明社会的哪些环境因素对公司财务更相关和更重要。也正因如此,享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一书中称假设为“环境性假设”。

不确定性表示事物的随机性和非线性状态。公司财务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人们从事财务活动的动机追求和思维方式的不确定性、公司经营持续和生存周期的不确定性、利率和汇率变化的不确定等等。面对众多不确定的环境因素,公司财务学在设计自己的决策与分析体系时,需要通过假设的方式,把财务决策和分析方法人为地置于环境可确定的状态之中,否则就难以设计出一套前后逻辑一贯的概念与方法体系来。

但是,各种不确定性的环境因素对公司财务活动的影响范围、方式和程度是有差别的。有些不确定性环境因素对公司财务活动产生直接的、全面的影响,而有些不确定环境因素仅仅影响个别财务决策与分析方法。据此,我们可以把环境、进而把环境性假设设计为由若干层次构成的一个假设体系。笔者的看法是,公司财务概念框架所依恃的假设体系包括基本假设和具体假定两个层次i。其中:

基本假设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假定性命题,这些命题构成建构公司财务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基本前提或主要逻辑基础,为推导出概括性的财务学基本概念、也为公司财务基本原则的建立及将原则应用于具体的财务决策和分析事项,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框架,因而是财务学最基本的命题和概念。

财务学的基本假设有哪些?这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肯定,达莫德伦所推导出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函数”的四项合理假设,都属于财务学的基本假设,但基本假设远非只有这四项。在西方的分科传统中,财务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一个分支。即使我们不把财务学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也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财务学日益经受经济学的重大影响。从财务学的学科归属以及财务学自身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看,一些被经济学所认可的基础性假设或基本假设,实际上也适用于财务学。这些假设至少包括:资源稀缺性假设、公司系合法虚构假设、经济人假设、零嵌入性假设等。这些基础性假设,实际上也是新古典分析范式的重要构件。另有一些命题,不属于经济学的普遍命题,但在财务学领域具有特殊的意义,并构成财务学体系建立的前提,包括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债权人权益得到保护假设、社会成本为零假设、现金流动制假设等,自然也构成财务学基本假设的范畴。

值得关注的是现金流动制。在会计学领域,国际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纳入会计基础性假设的范畴,财务学显然不是遵从权责发生制的假设,财务学的收益与成本等相关概念,都是假设在现金流动制假设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一点,对正确理解和把握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会计学基本概念的关系尤其重要。比如利润概念,在会计学上,利润是依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和计量的,而财务学的利润是依现金流动制的基础确认和计量的。在财务学上,利润与现金流量的数量关系是“现金净流量=利润+折旧”,而在会计学上二者的数量关系等式是“现金净流量=利润+折旧±应收应付等往来差额”。这个差别的形成,显然是与两门学科所依侍的基本假设的差别有关。

有些概念被纳入财务学假设体系是不适当的,比如不确定性、财务环境和财务文化决定等等。财务环境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环境不确定是假设提出的客观基础或依据。这样理解的话,再把“不确定性”作为“假设”来看待就不合适了。类似的情形还有财务可管理、财务关系客观性或财务关系多重性。至于财务环境、财务文化决定假设,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提法,也就是常被批判的“环境决定论”。

技术性假定常常是假设研究领域被忽视的领域,即使是会计学假设的研究也不例外。然而事实上,许多对具体财务决策与分析问题产生影响的假设,也就是技术性的假设,是理论建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比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PAM),仅就作为其建立基础的马科威茨模型,就内含如下具体假定:(1)投资者希望财富越多越好,效用是财富的函数,财富又是投资收益率的函数;(2)投资者能事先知道投资收益率的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3)投资风险用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或标准差标识;(4)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期望收益率和风险两项;(5)投资者都遵守主宰原则(Dominance rule),即同一风险水平下,选择收益率较高的证券;同一收益率水平下,选择风险较低的证券。至于附加的条件就更多了,而所有附加的条件均可以视为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技术性假定。

基本假设与具体假定的理论意义是不同的。基本假设是对一些事物的基本命题,是其他财务学概念的基础,应纳入财务学概念框架或理论体系,在整个财务学概念框架中占有独立席位,并且是与财务目标函数处于同等地位的概念要素。至于具体假定,因其对财务学理论不具有整体性影响,可以不纳入财务学概念体系。这里的分析也说明,笼统地把财务假设或财务学假设说成是财务学理论的组成内容是不恰当的。

三、公司财务学基本假设释义

基本的财务学假设中,经济人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等,已被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所熟悉,本文仅就其中很少被研究者纳入假设体系的或者是需要重新理解的几项基本假设的内涵做些阐释。

(一)资本稀缺性假设

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社会的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科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公司财务学实际上就是研究一家公司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本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并将新创造的价值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着财务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单个公司的资本是稀缺的;公司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

资本稀缺性作为一项财务学假设,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财富最大化或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定位;二是最大化的目标函数所决定的公司对发展或投资机会的最大化追求和因此而决定的对资本的无限需求;三是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资本供给的有限性。

把资本稀缺性假设作为财务学的一项基本假设,至少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资本稀缺性是财务学永恒的研究主题。资本的稀缺性决定了公司无法无限地把握投资机会,公司必须做出选择,选择用有限的资本做有限的投资。面对着资本的多种用途和目的,公司必须进行有效的选择,这恰恰是20世纪60年代财务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以来,所孜孜不倦研究地主题;二是稀缺是交易的基础,而资本的交易又是现代财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社会学上,稀缺是交易的条件则是普遍的观点。在经济学上,常见的解释是稀缺使资源有了价格,这实际上也是把“稀缺——交易——价格”三位一体的结论。现代财务学关注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主要的还是与资本市场联系到一起,并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研究资本市场平台上的资本交易及借助资本交易所完成的资本的流动和配置,而这些都与资本稀缺性假设难以分离;三是稀缺还是产权制度产生的基础。现代财务学非常关注产权问题。而在经济学家们看来,产权与稀缺是有机联系的。制度经济学家阿尔钦就曾说过:在本质上,经济学是对稀缺资源产权的研究,也就是一个社会中的稀缺资源的配置就是对使用资源权利的安排。

(二)公司系合法虚构假设

“公司”概念被经常使用,并且在很多文献(特别是国内文献)中被作为“理财主体”来使用。多数人理解,所谓的“公司财务”,实际上就是以“公司”为主体的财务活动,或者说就是“公司”内部的财务及管理活动。从形式上看,这样的理解似乎是正确的,因为教科书通常就是把“公司财务”视为与“公司决策”而不是与股东决策或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有关的事项。

但是,也许人们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在主流的经济学和财务学理论中,“公司”的独立性或独立地位是没有被认可的。尽管我们在相关的文献中经常看到“公司财务”的概念,但“公司”一直是被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虚构来看待的。且看对公司财务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代理成本模型的创始人或倡导者詹森和麦克林在其1976年的经典论文中的一段经典描述:

“企业不是一个个体,它是一种法律假设,它可以作为一个复杂过程的聚焦点,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相互抵触的诸多目标会被一个契约关系的框架带入均衡。在此意义上,企业行为就像市场行为,也就是说,是一个复杂的均衡过程的结果。我们难得会坠入将小麦市场或股票市场描述成为一个个体的圈套之中,但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把组织视为有刺激的和有意图的个人。……企业视为一组个人间契约关系的连接可以使这样一种观点得以澄清,用提出诸如‘企业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或‘企业是否有社会责任’这类问题来暗示企业的人格化是种严重的错误。”

在财务学上,把公司视为契约的联结点,或把公司视为一种法律假设,等于是要把公司确认为股东的附属机构,进而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的设定奠定基础。如同詹森和麦克林所指出的,当公司系法律假设时,提出诸如“企业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或“企业是否有社会责任”这类问题是个严重错误。公司不是实体,因此没有自己的目标函数,所谓的目标函数只能是针对它的所有者——股东的。

(三)零嵌入性或社会成本为零假设

“嵌入性”(embeddedness)是揭示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概念,是对待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立场。嵌入性有三种类型,即零嵌入性、强嵌入性和弱嵌入性。主流的公司财务学在对待公司及其财务行为与社会关系上的基本立场就是零嵌入性。在财务学领域,零嵌入性假设的基本含义,是公司财务行为与社会不存在直接的和重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结构因素对公司财务决策及控制行为没有影响,或者即使有所影响但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基于零嵌入性假设,公司财务学在设计财务决策模型时,完全不考虑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也不考虑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后果。在一系列财务决策模型中,所考虑的因素都是对公司范围内的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或对股东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的现金流量因素。甚至于,在整个公司财务学的教科书中,通篇就看不到“社会”二字。

但是,从现实看,公司的行为确实会导致社会的后果,有许多社会的影响,给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的成本或损失,诸如环境破坏及损失、资源耗竭与损失、社会诚信体系的损害等。在很多情况下,公司行为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而不是忽略不计的。这些社会成本或损失,原本应该构成公司财务决策和财务评价的重要因素,但在“零嵌入性”假设的支持下,主流的财务学倒是视而不见的。这也说明,零嵌入性假设及其所支撑起来的财务学体系是远离现实社会的体系,因而也是需要改进和优化的体系。

(四)可持续发展假设

在有关财务假设或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中,学者们几乎普遍性的认同“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不过,是取名“持续经营”还是“可持续发展”,也是值得讨论的。

在会计学上,“持续经营”是一个基本假设,其意义是指除非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否则会计上都假定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方针和目标持续不间断地经营下去。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相关、可靠、有用的信息,与企业“经营”采取“简单再经营”与“扩大再经营”的形态或方式无关,持续经营假设仅仅为设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提供一种基础。财务学就不同了。主流财务学的意义是,公司财务的目标函数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无论何种最大化概念,在目标函数的导向作用下,公司都应该选择“扩大再经营”的经营方式,换句话说,财务意义似的“经营”应该是“扩大再经营”而不是“简单再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便于与会计学的持续经营假设区别开来,笔者认为财务学上适当的名称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假设”。

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客观现实基础是企业寿命的不确定性。但是,可持续发展假设毕竟还是从财务目标函数推导出来的一个假设。要实现股东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公司就必须不断的或可持续的发展,而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有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或投资项目。因此,可持续发展假设要求公司财务学在内容上的安排应该是“注重投资而不是筹资”。在西方财务学教科书中,常见的提法是公司财务主要解决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内容,在教科书内容体系的安排上,通常也是把“投资决策”置于首先的位置,其中的奥秘就是最大化目标函数和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自然会派生出财务分期的假设来。

其次,可持续发展假设为财务决策标准的选择和设定提供了基础。由于假定公司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司决策分析中估算现金流量、确定风险和报酬、选择计价基础等要素时,其时间因素易于把握。而当明显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情形时,清算财务又提供了明显不同的解决方案。

当然,可持续发展假设也会受到挑战。面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笔者曾于2009年明确提出“阴态财务学”的新概念,基本观点之一就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这种极端化的经济运行状态(或者称为“阴态经济”),直接冲击和挑战主流理论的经济常态运行和公司可持续发展假设,也冲击和挑战着以此为基础或前提的主流财务学理论,因此需要研究并建立适合“阴态经济”这种特殊状态的特殊财务理论——“阴态财务学”。

(五)现金流动制假设

众多周知的事实是,会计学的构造以权责发生制假设为基础,但同样的概念并不适用财务学。财务学和经济学逻辑一贯的假设是现金流动制,或者收益性与流动性具有一致性假设。

市场经济中,收益性与流动性、物流(或业务流)与资金流,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分离的,分离的状态可以是先有资金流再有物流,也可以是先有物流后有资金流。针对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关系,财务学与会计学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是理解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差别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财务学中的收益都是带来现金流入的收益,财务学中的成本费用都是产生现金流出的成本费用,财务学上的净收益或净利润也都是导致现金净流量的净收益或净利润。同样的概念或术语,在财务学与在会计学上的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的。这显然是现金流动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差别造成的。

现金流动制在概念上不同于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基于已经“实现”的收或付,其时间基础是面向历史或过去的,而现金流动制的确认范围可以是已经实现的也可以是可能的或虚拟的现金流动,可以处理现在或未来可能的现金流动。在数量确定的方式上,收付实现制所选择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而现金流动制最为理想的计量基础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于财务学主要是解决面向未来的一系列投融资决策问题,因此,选择面向未来的现金流动制比收付实现制更为合理。

SUMMARY/概要

有些概念被纳入财务学假设体系是不适当的比如不确定性、财务环境和财务文化决定等等。财务环境本身就是不确定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环境不确定是假设提出的客观基础或依据。

参考文献

i:在《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载《会计研究》2010年第7期)一文中,我把公司财务学的假设分为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考虑到基础性假设与基本假设合理区分上的困难,本文调整为基本假设和具体假定两个层次。

财务学 篇2

财务学个人简历范文在写专业简历与职位性个人简历时要知道怎样写简历才有针对性,简历不但要以简洁为主要更要的是写得有说服力才能赢得面试的机会,以下提供一篇相关性的会计财务兼职个人简历模板作为参考范文。 姓 名: 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2年10月8日 身 高: 160cm 体 重: 49kg 户 籍: 广东湛江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暨南大学 学 历: 本科 专业名称: 会计 毕业年份: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金融/财务/保险 职位名称: 会计/财务主管 ; 财务经理 ; 工作地区: 湛江市 ; 待遇要求: 3000-6000元/月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1月 - 7月 暨南大学 专科 年1月 - 月 暨南大学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广州华汇生物实业有限公司(生物制造业)/广州华工利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商业) 时间范围: 年5月 - 12月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化工/生物/制药/医疗 担任职位: 会计/财务主管 工作描述: 独立完成一般纳税人生物制造业全盘外账、内账账务处理,独立完成一般纳税人商业全盘外账务处理(如做账、购、税控机开发票、扫描机扫描发票、网上认证、电子申报、网上报税、证年年审、年终汇算清缴等)、独立完成商业全盘内账处理。 离职原因:(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小篇为大家收集) 所在公司: 广州市华富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工业) 时间范围: 5月 - 2008年5月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消费品/汽车/零售/服装/贸易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工厂内部总账账务处理(应收、应付、费用的`审核等);独立处理一般纳税人外账(工业和商业)全盘账务处理(做账、税控机开发票、扫描机扫描、网上认证、电子申报、网上报税、年终汇算清缴等);并负责公司贷款事务(贷款金额500万)。 自我评价: 本人工作认真、细致、责任感强。熟练操作电脑:office办公室软件,金蝶KIS,税控机。能熟练操作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全盘内外会计账务,熟练操作工业、商业账务。熟悉税局办税流程,税控机开票、扫描机扫描发票、电子报税、网上认证及网上申报,证件年检。 希望找的公司是:有社保, 期望工薪:3000元以上(具体根据贵公司工作量而定),独立完成内外全盘账或一般纳税人外账全盘账。

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学视角研究 篇3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短期行为带来的如环境恶化、信用沦丧、社会矛盾等问题已经制约着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从研究视角分析,文章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结构研究、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差异比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公司治理等视角的研究,等等。但是研究中对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和限度却很少涉及。文章旨在为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视角研究整理出研究思路,同时为企业界提供可参考的社会责任选择和承担标准。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视角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学研究基础

财务学研究的是企业财务活动及其财务关系。财务活动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金运动,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财务关系以财务活动为基础,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间的“(财)权”和“(利)益”的分配关系。其中。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等。财务活动构成了企业的经济基础。没有财务活动的有效性。无从谈及财务关系的稳定和持久。财务关系对财务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当财务关系适应财务活动发展要求时即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将对财务活动起阻碍作用。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同时构成了企业的财务体系。在企业财务体系外围存在影响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理财环境。理财环境通过对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的影响对企业实现财务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起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中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表述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上市公司应在追求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积极保护债权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诚信对待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积极从事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从而促进公司本身与全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通过贿赂、走私等非法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商标、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归纳起来,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利益相关者责任、公益慈善责任、商业道德责任及社会稳定和发展责任等项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和基础是企业的经济责任,这正是企业财务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企业承担的利益相关者责任,包括对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的责任等,构成了企业财务关系的主要内容。而法律、环境保护、慈善公益、商业道德及社会稳定和发展责任构成了影响企业财务体系运转的环境要素。

因此,从财务学研究角度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通过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理财环境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进行研究。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范畴

1企业经济责任的财务范畴。彼得·德鲁克在他的《管理一任务、责任、实践》中专门写了一章《社会责任的限度》。他认为一个企业忽略了在经济上取得成就的限制并承担了它在经济上无力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如果因此而损失了企业取得成就的能力。那就是最不负责任的。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企业做好,这是企业履行其他社会责任的前提和载体。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无限扩张(彼得·德鲁克,2006)。

可见,企业经济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在财务上体现为企业通过制定财务战略、执行财务策略,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实现企业资金和企业价值的增值。在企业财务活动中,企业财务管理者通过利用财务管理手段(方法、工具)作用于资金运动过程来实现理财目标。因此企业经济责任的财务范畴就具体化为财务管理者、资金及其运动、财务管理手段及其相互关系。其中:

财务管理者层面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按照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发挥各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等。

资金及其运动是财务管理的对象和内容。静态角度讲,包括资金占有(表现为财务资源)、资金来源(表现为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管理。财务资源既包括企业现有的财务资源,如货币资金、存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也包括潜在的财务资源。动态角度讲,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活动过程,也包括特殊的财务活动(如并购等特殊的财务活动)。其中静态形式表现了企业资金流的基础,动态形式表现了财务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管理手段是包括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反映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方面。硬件系统包括设备的配备情况等,软件系统包括现代化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的选用、财务管理理念等内容。

管理主体、资金及其运动和管理手段各自的状态及其相互协调关系共同决定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其中,管理主体是人的因素,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资金及其运动和管理手段共同构成了事和物的因素。管理主体通过知识的获取,专业素质的提高、认识的深入可以创造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如价值链管理、基于预期的管理等),扩大资金及其运动形式的范围和内容(如衍生产品、并购重组等)。但是,物和事的因素对管理主体有一定的约束性,管理主体的创新应以事和物的现实状态为基础进行,否则将不会产出积极的效果。

2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的财务范畴。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础是企业经济责任的实现。企业投资人要取得期望的投资收益:债权人要实现本息的收同:员工期待个人收入和福利的提高:消费者渴望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持久的质量保证:供应商希望及时足额收回货款并维持长期合作关系。这些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的前提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增长的效益。同时,各利益相关者间的目标存在冲突,因此,如何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理顺企业各利益主体间的财务关系,就构成了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的财务范畴。

财务关系是人们在财务活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财务资源所有权、相关利益人的地位及相互作用和财务收益的分配。在现代企业理论下,企业被视为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结合体,企业所有权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本质看,无论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还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其核心都表现在企业的财务权力上。财权也就是企业(资本投入与利益获取)的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权(蔡刚,2007)。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本质是各利益相关者签订的一组契约,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企业的目标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服务,企业各项制度安排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者,企业财权分享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最优财权安排(李心合,2003)。因此,财务资源所有权、相关利益人的地位及相互作用和财务收益的分配决定了企业财务关系的性质和基本状态,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范畴界定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制定合理的财务政策,保证企业合理产品质量和研发投入,确定企业财权分配模式、完善财权契约,促进财务关系与财务活动的协调发展。

3企业的宏观理财环境要素与企业社会责任。一般认为,环境是包围着某一中心的事物或状态,以及影响中心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总和。企业的管理环境是影响企业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企业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存在于企业管理系统之外,并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存在和发展产生影响的外界客观情况和条件,外部环境一般有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则是存在于企业管理系统之内的、作为管理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主要有人力资源环境、物力资源环境、财力资源环境以及内部文化环境。企业管理环境是客观存在并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它制约着管理活动。

理财环境作为企业管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合。它既包括宏观的理财环境,也包括微观的理财环境。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王化成,2000年)。

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其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随着企业宏观管理环境的发展而扩展,并几乎涵盖了企业管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以财务学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各要素中,经济责任是企业经营管理和理财活动的必然要求和目标,利益相关者责任构成了企业可控的微观理财环境要素,其他社会责任要素则为企业理财的宏观环境要素。企业宏观理财环境相关的社会责任要素通过影响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起作用。如企业环境保护、公益援助、法律意识等对企业资金运动带来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同时财务关系中各主体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产生利益关系的调整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财权的分配。但是,企业宏观理财环境相关的社会责任要素对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管理而言,具有不可控性。这些社会责任应由企业、政府和其他机构共同承担,政府对此应起主导作用。

在此类社会责任中,企业所需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和限度,应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战略、财务战略统筹考虑,企业对于理财环境要素相关的社会责任要素予以重视,增强内部职能部门的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意识,财务部门对理财环境中各要素的动态也应加以关注。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经济学标准

简单的讲,财务经济学是研究财务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财务学与经济学相交叉的新兴学科。利用财务经济学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的标准是效用的最大化。财务经济学的理念为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及标准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如前述及,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利益相关者责任、环保责任、社会发展、商业道德、公益慈善等等。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视为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函数。即表示为:

f(CSR)=f(X1,X2,X3,X4,……)

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追求各项投入的最大产出。因此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出以其效用函数表示:U(f(CSR));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以其成本函数表示为:C(f(CSR))。

因此判定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经济标准设定为效用函数大于或等于成本函数,即:

U(f(CSR))≥C(f(CSR))

由于理性理财的企业不可能无限制进行投入,因此C本身应以企业自由现金流为限度进行社会责任的投资。即存在一个约束函数:C(f(CSR))≤CF

此外,企业社会责任各要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样企业责任整体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不仅由各组成要素本身的效用一成本决定,而且取决于各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核心和基础是经济责任,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集中表现为各项企业社会责任要素与企业经济责任要素的相关性。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以社会责任的成本效用关系和社会责任要素与经济责任要素相关性为纬度,设计了企业社会责任选择模型,如图1示。

图1中,纵轴表示为成本效用比。并以1为分界线,大于1则意味着效用大于成本,小于1位效用小于成本。横轴表示为与经济责任相关系数,取值范围是[-1,11,以0为分界线,大于0表示正相关,小于0表示负相关。

这样,由横纵轴及其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象限,顺时针分别为象限I,象限Ⅱ,象限Ⅲ和象限Ⅳ。各象限基本特征为:

象限I:此类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效用高,与经济责任正相关,属于双高型特征。对于这类社会责任要素应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增加投入,因此该象限称为“增强型”。如商业道德责任:

象限Ⅱ:此类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大于效用,但与经济责任正相关。对于此类社会责任属于企业经营环境中必然的要求,因此应在可接受范围内维持原有投入规模或比例。该象限称为“维持型”,如公益慈善责任;

象限Ⅲ:此类社会责任的投入成本大于效用,同时与经济责任的履行负相关,属于双低型特征。对于此类社会责任不应由企业来承担,而应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负责。因此作为企业来讲,该象限称为“放弃型”,如社会稳定发展责任:

象限Ⅳ:此类社会责任的投入效用高于成本,但与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负相关。企业对于此类社会责任应权衡利弊予以决策。如质量保证责任。在一定范围内企业产品质量投入可以在提升产品品质赢得社会声誉,但过高的产品质量保证成本降低了企业经济责任目标的履行。该象限被称为“权衡型”。

笔者同时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企业自身的成长,各象限包含的社会责任要素并非一成不变的,且象限间要素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转换。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企业在选择和界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应以自身的承受能力为限度,并与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征相适应。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以财务学视角,从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两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范畴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通过财务经济学理念以成本效用比和经济责任相关性两个维度设计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选择模型。本研究成果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启示:

1传统理财观念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理财观念,关注的是提高财务活动自身的有效性。而研究表明构成财务关系主体的企业相关利益者对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因此现代的理财观念应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社会责任理财观转变。

2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丰富。各要素间相互关联。企业各职能部门应按照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结合本部门的职责负责企业某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与协调工作,部门间应相互协调和沟通。财务部门对于职能范畴外的企业社会责任仅应予以适当关注。并提供必要的财务智力支持,而不应越俎代庖,跨越自身职能范围。

3按照财务经济学的标准,企业应以自身的经济状况,对企业社会责任构成要素的性质进行分析和考量,结合战略发展目标,有选择的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应“超载”。政府部门及社会机构应履行自身的责任,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

注释:

①见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第一章。

参考文献:

1彼德·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52-361。

2蔡刚,干胜道,股东主导企业财权安排研究,财会月刊(会计),2007,(4):3-5。

3冯梅,郭毅,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前沿,当代经济研究,2009,(5):29-33。

4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10):22-24。

5宋丽梦,企业财权与企业财务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2008,(8):19-20。

6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5):71-79。

浅析行为财务学的分析范式 篇4

行为财务学(Behavioral Finance)的理论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国家,发展于80年代。特别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Daniel Kahneman和乔治一梅森大学Vemon L.Smith两位研究行为经济学的教授,也使得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中拥有更加明确的位置。行为财务学作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就其根本意义上说,是提供一个适用的分析范式,以帮助和指导人们描述、解释和预测外部世界、群体和个人的行为。传统财务学的基石是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其理论框架也是以此假设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而行为财务学否定了传统财务学的基本范式,把经济活动主体看作“行为人”,认为人的心理因素在人们的财务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形成了关于公司财务活动的独特分析范式,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看事物的视角和方法。

二、行为财务学的分析范式

“范式(Paradigm)”一词在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广泛使用,该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在文法中表示词形变化,如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的规则。Kuhn所说的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同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它实际上指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立场、共同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手段。另外,Bill Williams(1999)认为,范式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一片滤镜”,是关于“reality”的观念,人们不能直接观察世界,永远是透过范式的滤镜来观察世界,并且人们无法观察世界的整体,仅能够看见其中的片段。由此笔者对行为财务学范式做如下简单界定,它是指行为财务学体系内人们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假设、价值标准和思想模式。

从根本上来说,行为财务学范式是针对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提出了非理性经济人——行为人的基本假设。行为财务学范式强调人的行为的非理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有效性,其基本的逻辑是,由于财务行为主体是具有认知和情感等的现实“行为人”,而“自利”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而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并且“自利”也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因而就可能不一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个体在市场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偏差,人们的行为不一定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使得“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同时,行为财务学认为市场并非是安全有效的,非理性交易者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并不能充分反映全部相关信息。

(一)非理性经济人

亚当·斯密所谓的“经济人”,就是体现利己主义本性、追求自己安乐利益的人。具体来说,“经济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即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亚当·斯密说:“每个人都努力使其生产产品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常常既不打算提升社会公共的利益,也不清楚他自己是在多大程度上提升那种利益……他只是考虑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产品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考虑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第二,经济人在行为上是理性的,具有完备或较完备的信息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第三,在良好的社会背景下,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会无意识地和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而行为财务学范式下的“非理性经济人”则是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利并非人们行为的唯一动机

亚当·斯密“经济人”范式的“自利”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现实选择,但是“自利”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而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并且“自利”也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人是社会动物,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自私自利的竞争之外,还必须有互惠互利的协作,也就是说,利他和协作同样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手段之一。亚当·斯密“经济人”范式把一切利他行为均视为利己主义,是不合情理的。这混淆了利他和利己的客观行为界限,也混淆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客观行为界限。

2. 人的行为存在许多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是人的精神所特有的,与理性相对立,而且互相制约。在心理结构上,非理性表现为本能意识;在认识结构上,它表现为主体的非逻辑认识形式,它是无意识、情感、意志、信仰和直觉等的总称。黄有光指出,尽管实际上某人的福利在Y时要比X高,但他偏偏选X,他的偏好不受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也不受无知或不完善的预见的影响,这种偏好就是非理性。他认为非理性偏好至少有两种来源:一是严格坚持某些举止、习惯等;二是对于危险或痛苦过分的担心和受到快乐的过度诱惑。

在对人的行为分析,包括经济行为分析中,首先要避免把人的理智过于夸大。在亚当·斯密“经济人”范式中,人们总是计算在某一种环境中的可能选择、各种选择收益,并加以概率化,做出最佳的选择,因为人人都是经济人、都进行理性分析,因此计算的结果趋于一致,这就为交易的实现打下了基础,否则就难以收敛于某一均衡值。人总是对自己的行为深思熟虑,以使之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格雷厄姆·沃拉斯于1995年在他的《政治中的人性》一书中说:“如果用摄像机和留声机在一个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他在普通一天中的言语举动统统录制下来,第二天当着他的面播放,他会惊奇地发现没有什么言语举动是蓄意谋求达到某种目的手段的结果。当然,他会发现他的不少举动在习惯的影响下半自觉的重复原来更充分自觉的动作。但是,即使把一切习惯行为都去掉,他会发现余下的只有极小部分可以解释成是理智估计的直接结果。”199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Sen A.K言辞激烈地把“理性经济人”假设斥之为“理性的白痴”。他认为,在以理性的方式行动的道路上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由于我们都会犯错误、都会陷入混乱,“冷静的理性方式可以充斥我们的教科书,但世界要丰富的多”。

3. 人们决策的基础是有限理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imon在1976年提出了“有限理性”范式,把对亚当·斯密“经济人”范式的完全理性的修正作为起点,认为人的行为理性是有限的而决非完全理性,因而人们的决策标准是寻求令人满意的决策而非最优决策。“有限理性”范式认为,只有在确定性情况下完全理性才是适用的,而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情况下,完全理性的含义就不准确了。因为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情况下,决策人不可能审视所有方案、判断所有结果、收集完整的信息,进而选择最佳方案,即不可能有准确的价值预见;同时,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加之决策情景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不可能了解和掌握所有可能的措施,并选择或采取最为有效的行为手段,决策总是在对事物的真实特性不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另外,制度经济学也认为人的理性不是完全的,在权力分配中的冲突和公共政策中,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认为市场体系不是自发的和封闭的,也不是完全有效的,而是与制度(政治)体系相联系的。

(二)并非有效的市场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的提法始于萨缪尔森。后来,Fama完整地讨论了有效市场假说(Fama,1965,1970),他明确提出:价格总是完全可反映可接受信息的市场称为有效的市场(Amarket in which prices always fully reflect available information is called efficient)。这个定义被公认为比较标准的关于有效市场的定义。Roberts于1967年的一次发言中把有效市场从信息集的角度在形式上分为三类:1.弱式有效(weak efficient)信息集只包含价格或收益自身的历史(公共信息),在此条件下,技术分析无效。2.半强式有效(semi-strong efficient)信息集包含所有的对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已知的信息(公开信息),在此条件下,基本分析有效。3.强势有效(strong efficient)信息集包含所有的对市场参与者已知的信息(包括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在此条件下,不存在任何“黑箱操作”和“幕后操纵”。

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假设是:信息是无成本的,所有交易者同时接受信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并且追求效用最大化。而行为财务学认为,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上,交易者行为和市场的信息特征是完全不同的,证券价格没有反映全部相关信息,投资者的信息是不完备和不对称的,内幕信息可以给内幕交易人带来收益,信息对搜集者具有相当的价值,这样套利就是有成本和风险的,因而市场是无效的。

1. 信息的不完备

关于市场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思想的明确表述可以追溯到Knight,1921年他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区分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指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一部分人会努力获取信息以寻求获利的机会,而他们也会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获利机会的信息。1945年,哈耶克指出,现实中完全竞争并不存在,完全信息也不存在,任何人和组织的信息都不可能完备,每个人都对其他人有信息优势。价格体系可以传达稀缺性信息,但不能传达完全的信息,因而市场可能由于不完备信息而失灵。

2. 套利限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在市场中,理性的交易者能够正确评估证券的价格。如果存在非理性交易者,那么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相互抵消,则市场的有效性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这时候由于套利的存在,短期内的价格偏离很快也会得到纠正,从而能够使市场恢复效率。然而,行为财务学认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条件限制,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相互影响的资本市场上,非理性行为对价格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长期的,即套利限制。1990年,Sharpe和Alexander认为,套利是指,“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中,以有利的价格同时买进和卖出同种或本质相同的证券的行为”。De 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等提出了有限套利模型,有限套利的含义是,在现实世界的证券市场中,当理性套利者进行套利时,不仅要受到成本的约束,还要面对基础性因素变动的风险和噪声交易风险,因而套利行为的作用不可能充分实现。

三、结语

崔家小学财务管理制度 篇5

2012.9

通过学习《圣城街道教育管理办公室关于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规定》,我校特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如下:

1.校长带领学校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合理编制学校预算,依法多渠

道筹措教育事业资金,减少日常事务性支出,加大教学投入等教学性支出。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增强学校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的基建、维修、内部设施添置、福利待遇等支出情况,必须书面报街道办领导审批。

2.规范收费行为

不允许学校教师私定材料,向学生乱收费等,学校不得藏匿、转移、截留、挪用教育资金,严禁私设小金库。

3.严格执行支出报销制度,只要是超过500元的花费,必须先向教

办领导写出书面申请,再行购买。

4.支出的单据必须是在“有效期内”的正规发票,否则教办不予报

销。

5.不能用上级教育拨款给教师发放任何福利。

6.对于村队拨款要做到专款专用。

财务学 篇6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现状

(一) 高碳化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企业存在的意义在于能使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组合优化, 从而创造出比市场配置资源更大的价值。因此, 在工业文明时代,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心是如何挖掘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潜能, 实现价值增值, 表现为:第一, 凭借信息和技术优势, 企业获得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的使用权, 通过现代化大机器生产将其转化为具有一般等价物形式的货币财富, 并且通过财富的累计效应, 加速这一自然资源到货币财富的转化过程。第二, 资本作为驱动价值增值的原动力,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居于核心位置,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扩张性和掠夺性。资本之创新性、扩张性符合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从而实现人类自由社会, 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解的原意 (王国坛、王东红, 2009) , 但资本的这种创新性和扩张性所引致的社会或环境负外部性得不到有效抑制, 那么其掠夺的劣根性将暴露无遗。第三, 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190页) , 劳动力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 因此, 其价值在于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如何利用相对不变的劳动力价格, 挖掘其价值创造功能, 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杠杆效应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 基于片面的人类中心论这一伦理假设 (王建明, 1995) , 强调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创造价值、为人类服务, 并进而实现人类社会自由发展的同时, 却忽略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企业理财过程中, 侧重于以未来现金流量为标志的价值管理, 而在企业环境成本尚未完全内部化的软约束下, 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理性选择。但是, 全球温室气体 (CO2) 浓度的快速上升, 必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 (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 间的微妙平衡, 终究影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因此, 建立在人类现代工业文明客观基础上的以高碳为特征的理财模式, 越来越不适应企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低碳化经济和低碳化碳社会众望所归。

(二)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低碳化挑战与机遇

由地球生态圈碳失衡和化石能源的掠夺性使用而引发的低碳化思考, 其特征主要是: (1) 经济性。低碳化在关注碳排放绝对数量减少的同时, 更强调提高碳生产率, 即每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GDP或附加值更高。低碳化应该是一个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准和福利水平下的帕累托改进过程, 经济性不仅体现在以较小的碳消耗和碳排放获得较稳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同时, 更体现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以较小的冲突换得长久的和谐共处。 (2) 创新性。低碳化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更是一种发展观念和发展思维的转变, 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的自适应过程, 相伴而行的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而制度创新则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规范的革新, 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 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重塑, 二者的交互、有机结合是低碳化转变的保证。 (3) 阶段性。低碳化的阶段性目标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使气候变化不至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经济性、创新性和阶段性特征表现,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环境的变化既是对已有财务管理模式的否定, 也是对现存理财观念、财务要素范畴和财务决策等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既面临着挑战也存在着机遇, 具体表现为:其一, 理财观念的发展。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培育、配置和运用财务资源, 以实现公司价值创造与增值 (李心合, 2006) 。财务价值是一个以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衡量标准的经济学名词, 在无外部性约束的条件下, 财务网络对价值创造的支持体现在尽可能多的利用这种外部性来提高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其结果就有可能会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 财务管理的短期化倾向明显。而低碳化理念, 是要将这种环境的外部性在理财过程中让其内部化, 成为企业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显性成本, 其实质则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实现,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财观念。低碳化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财观念落到实处的一种具体方式和手段, 有利于摆脱仅从资源配置单一维度出发而引致的财务价值增长的高碳化陷阱, 进而从资源创造和资源配置双维视角考察财务价值增长的实现路径。其二, 财务要素范畴的发展。资本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要素, 也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赵德武, 2007) 。传统财务管理将能够货币化的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要素范畴, 旨在通过筹集、投放和分配等活动实现资本的价值创造与增值功能, 为了规避货币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导致价值确认上的风险, 财务管理活动中倾向于使用有形或是有市场参照物的资本形态。但是,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枯竭趋势不可逆转, 财务活动所涉的要素范畴必然要突破有形资本的限制, 更多关注那些导致未来现金流量的无形因素对价值创造和增值的影响。财务要素范畴的发展, 赋予了财务管理核心概念———资本更多的内涵, 必然导致现有理财模式的变革, 风险价值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评价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将越发显得重要, 财务管理柔性化发展趋势明显。其三, 财务决策评价标准的发展。在筹资、投资和利益分配等财务决策中, 常用的评价标准是价值相关性, 也就是诸种财务决策行为最后对企业未来现金量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低碳经济背景下强调经济行为的可持续性, 财务决策虽不能脱离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 但低碳化的约束使得企业必须在获取现金流量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权衡, 或者说在伦理上企业在财务决策时必然需要遏制资本的过度创新而导致的掠夺性。因此, 财务决策的评价标准面临着非效率性挑战。财务决策评价标准的非效率性挑战, 并不意味着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否定, 也不表明理性分析原则的不合时宜, 仅仅表明财务决策的效率性评价标准需要完善和发展, 财务决策的低碳化评价标准在短期或局部可能带来低效率, 但从可持续发展或全局来说抑或是一种高效率。

二、无形资本战略的财务视角诠释与意义

(一) 无形资本战略的财务视角诠释

(1) 资产与资本。资产通过不同资产形态的转化给人们带来满足是其效用或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资本是一种依附于具体资产的权力, 资本一旦投入就被抽象为一种为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权力, 因此, 增值是资本的天然要求, 否则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资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创新, 资本为了增值而创新, 资产不具备扩张性, 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围绕着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在不同资产形态之间的转换, 而资本极具扩张性, 并且为了满足扩张的愿望敢冒任何风险。汪丁丁 (2006) 曾从“精神维度”解读资本的特征, 认为基于资本所承载的累积效应, 它能够把对剩余 (利润) 的追求转化为“意识形态”, 即对剩余或净收益的崇拜。建立在公平、公正和自由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通过人们主观能动的劳动以实现通过对物的依赖摆脱贫穷与落后, 进而通过以劳动者,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为基本特征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因此, 近、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本质上是以资本的运营和扩张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张过程 (徐大建, 2007) 。 (2) 无形资本。资本的使命在于增值, 而资本本身不会运营, 只有通过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才能运营, 资本一旦人格化后实现资本增值的手段就会变得自利而且贪婪。通过暴力的方式开采自然资源, 将自然资源转化成其投入资本的增值;通过对普通劳动者劳动时间的侵占, 将劳动者维持自身和家庭所需要的劳动资料转变为投入资本的增值;通过制度安排, 将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转嫁给信息弱势群体而实现资本的增值等。资本人格化的结果就是:以资本为核心,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要素实现增值以证明其存在的意义。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劳动权益保护的加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等, 资本通过简单、野蛮方式实现增值的空间越来越小, 资本需要寻找一种文明的、可持续的载体重新焕发生命力。资本增值的源动力在于能激发人们不断通过创新将各种要素投入引起的未来现金流量变现,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与创新最匹配的要素是以技术和制度等表现形式的无形要素, 这些无形要素依附于具体的资产形态, 通过市场行为寻求价值的实现, 这种以无形要素为载体, 在经济活动中不断追求价值实现的权力就是无形资本。 (3) 无形资本战略。财务管理活动是在既定环境下, 通过各种形态资本要素的组合, 形成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 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效识别和占有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组织行为。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围绕着“创新”展开, 在价值形成和实现过程中, 智力、组织文化、渠道等无形要素的凝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财务管理的重心是如何挖掘、组织、协调这些以无形要素为载体的无形资本的运营, 因此, 低碳经济背景下应从战略高度确立无形资本财务运行的规律和特征。无形资本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无形要素的使用, 创造出某种稀缺性和特质, 并通过市场的认可进而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权力, 如果无形要素在企业未来价值凝结过程中的稀缺程度越高, 那么通过这种要素的占有而获得的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要求权就越大。无形资本战略跳出了“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财务观, 强调无形资本在企业价值驱动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并通过无形资本价值转移的灵活性增加组织适应财务环境的弹性, 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 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无形资本战略的意义

财务管理以价值管理为纽带, 以资本运营为核心,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环境、财务决策依据以及财务评价体系等发生了很大改变, 以无形资本为核心的价值链系统左右着财务管理活动的得失, 为企业未来、长远和整体发展提供持续的财务动力, 进而实现企业均衡现金流量、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目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无形资本战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相对于其它资本形态, 无形资本的累积效应较强, 边际资本价值不受递减规律的约束, 通过无形资本的正向累计效应, 增强企业对财务环境的适应能力, 提高企业财务竞争力。 (2) 基于无形资本财务循环的环境友好性, 企业价值创造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 有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 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3) 无形资本形成主体的多元化和产权交易的市场化, 能有效缓解竞争的对抗性导致的效益损失, 提高企业整体职能的协调性, 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协同效应。

三、无形资本战略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完善

(一) 低碳财务理念的发展

理念是一种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 财务理念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化思维结果, 无形资本战略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财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在财务核心概念、财务本质和财务目标等方面都有所突破。财务核心概念历来都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 曾有过“资金论”、“本金论”和“价值论”等诸多观点。“资金论”认为财务活动的基本职能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运动的顺畅和均衡, 甚至将“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并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本金论”认为财务活动是以垫支为前提的本金保值、增值活动, 明确了本金与基金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反映了财务活动的保值、增值特征;“价值论”认为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管理的一种风险管理活动, 较全面概括了企业财务活动的现状。上述观点虽然反映了财务管理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但未能揭示财务管理的本质, 诸种概念不适合作为财务的核心概念。财务核心概念应该是能统驭整个财务概念体系的轴心, 能够反映财务活动的本质, 财务本质是在制度或环境约束下的财务效用最大化, 财务效用在商品经济时代表现为以一般等价物表示的人们对物的依赖带来的满足程度。因此, 将在物的维度具有天生累积效应, 并在精神维度将对剩余的追求转化为“意识形态”的“人格化”资本作为财务核心概念较其它财务概念更能反映财务的本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财务环境的变迁引起了财务资源的柔性化转变, 资本形态在环境硬约束下出现无形化趋势, 无形资本在低碳财务概念体系当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财务核心概念体系, 财务活动将资本作为基本的财务要素, 通过筹集、投放、回收和分配等手段寻找和激励资本保值、增值的动力。低碳经济背景下以创新为特征的无形资本是诸多资本形态中最活跃的一种, 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财务活动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如何实现无形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根据财务本质是价值与权力相融合的财权流观点 (伍中信, 2006) , 财务活动过程中与价值相关的权力应该是统一的, 但是无形资本的价值溢出效应使得在无形资本战略下出现价值与权力的非对称状态, 因此, 在“财务目标集”中应该增加价值与权力统一的目标元素。财务活动过程中价值与权力的对称是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形成与对其的要求权要统一, 在以实物资本或是货币资本为主要价值驱动因素的工业经济时期, 这两者的统一较容易实现, 但是将无形资本作为主要的价值驱动因素后, 两者的统一会存在很多干扰因素。

(二) 财务预算管理的完善

无形资本战略下财务活动以无形资本作为中心, 将各种资本形态有效组合, 挖掘和发挥各种资本形态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潜力,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基于无形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外部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的垄断性等, 无形资本战略相对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 更需要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进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 按照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 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等关系进行量化的制度体系。无形资本战略下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确立无形资本价值创造的核心地位, 保证了企业价值驱动的持续性和竞争优势的长期性;从权力配置的角度均衡其它资本形态所有者与无形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保证了企业价值的顺利实现;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防范和降低无形资本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 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对环境的适应性等。财务预算管理以资本循环为逻辑起点, 以价值链管理为参考依据, 是企业推行无形资本战略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中财务预算管理的重点体现在: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利益博弈的方式之一, 预算目标是各方讨价还价的妥协结果, 低碳经济背景下无形资本价值创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非标准化等特点, 使得博弈过程更加反复, 因此, 建立有效、规范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保证无形资本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企业的组织机构方面更趋向于网络化和扁平化, 倡导沟通、共同参与和团队精神。在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上, 以市场作为导向, 通过作业基础预算增强预算的精准性、运用EVA等价值指标增加预算的价值导向、借助平衡记分卡等综合业绩评价改善预算的财务特性等, 增加无形资本战略下预算管理的弹性, 避免财务预算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上, 密切关注无形资本的累计效益和溢出效益, 围绕着无形资本的开发与储备, 实时调整各资本预算的执行进程, 并根据资源基础理论, 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和增强预算管理的战略实现意图。

四、结语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活动围绕着创新展开, 创新的财务价值需要通过无形资本循环运动实现, 以无形资本作为财务战略重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形资本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企业从战略高度挖掘无形资本的价值创造功能, 通过财务上的优势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 财务环境的多变和财务活动的复杂性, 特别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价值计量问题, 使得无形资本战略的实施面临诸多的挑战, 因此, 如何在动态中把握无形资本价值运动的规律, 如何通过相对价值模型计量无形资本价值, 以及如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财务制度建设等是无形资本战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摘要:低碳经济经济背景下资本形态出现了柔性化趋势, 无形资本的价值驱动功能日益显著。本文在对无形资本财务内涵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实施无形资本战略的重要意义, 并以财务预算管理作为实施该战略的突破口, 讨论了无形资本战略财务管理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无形资本,财务战略,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2]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 《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6期。

[3]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4]赵德武等:《财务管理 (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冯巧根:《超越预算的实务发展动向与评价》, 《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财务学 篇7

1.1“义”原则的淡漠

中国传统理财思想以 “义”和 “利”为主线展开,追求义利共生。《论语·里仁》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语重在阐述求取富贵的原则与态度,必须符合 “义” 与 “仁道”; 违此而获, 则被视为过眼烟云不足取。西汉大儒董仲舒亦言: “天之生人矣,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到了后世, “义以制利, 虽利不污”的观念广为流传。现代财务学则在强调 “工具理性” 的基础上以价值为主线展开,价值最大化或再加上 “风险最小化”是现代财务学框架设计的出发点。目标既然确定,在具体方法选择上, 自然只能选择净资产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营业收入或利润增长率等技术指标,这类方法易于进行成本效益比较,符合利益主体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特定要求。与传统理财思想相比较,现代财务学呈现强烈的科技特质,舍弃了传统理财思想视为两大内核之一的 “义”,这或许与 “义” 内涵难以精确货币计量、近现代以来功利主义盛行以及人们对金钱的疯狂追逐等都有关系。

诚信不仅是传统社会为人处事的核心道德准则, 也是经营理财的一大法宝。先秦文献 《逸周书·大匡解》曰: “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周敦颐则把诚信称之为 “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通书·城下》) 。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具体例证可以说明经商理财的主流人物是奉行诚信不欺的诚贾廉商, “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成为传统社会比比皆是的现象。诚信是财务的内生性因素,就理财行为来说,如果理财关系双方都是诚实守信的,则理财成本与风险无疑会大大降低。但到了现代,传统理财一向精心呵护的 “诚信”招牌在现实世界里已是千孔百疮,层出不穷的财务造假和欺诈案例不仅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强烈震撼。

1.2工具理性的横决

传统理财完全围绕农业经济、个体工商业经营展开,覆盖了旧时几乎全部的经济组织。但现代财务学以金融资本市场为主要研究范围,以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他占经济总量大半的非上市公司适用性较差。可见在理论适用性上,现代财务学只关注了少数的重点,背离了传统理财思想普世、 适用的原则。

论述、格言、谚语、警句等文学形式是传统理财思想主要的表达方式,如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人见利而不见害”、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 既饶争时”、“穷家富路”等,并期盼通过传播和应用,能在财富世界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现代财务学则完全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并倚重许多诸如MM定理、风险收益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复杂精巧的数理工具。翻阅一下目前财务学领域的课本和学术期刊,满眼都是复杂的经济计量技术和数学公式推理在应用,而与财务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制度、习俗等难以量化的因素都被当作外生变量被抽象掉了。

古时生产力不发达,物质财富极端缺乏,先贤们目睹客观而残酷的生存环境,发出了 “民生厚而德正”( 《左传·成公十六年》) 、“有恒产者有恒心” ( 《孟子·滕文公上》) 的呐喊与期盼。时至今日, 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大改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 “民生厚”并没有导致 “德正”, “有恒产者”也未进入 “有恒心”的境界。原因何在? 是否人类对金钱、财富的追逐会像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永无止境、 欲壑难填? 若真是如此,那么基于 “工具理性”、 以价值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财务学的科技特质就背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初衷。

1.3形态趋向虚拟化

传统理财思想的应用领域主要以实物理财为主, 货币理财为辅,在形态上实物性概念很强。实物理财包括实物的获取、储存、分配和交换等,是理财活动的初级阶段,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理财活动的基础和终极目标。实物理财出现于原始社会,繁盛于封建社会。在这一理财形态下,自给自足经济占主导地位,货币在财富中的地位不明显,商品经济及交换活动不发达,实物的获取、储存和分配在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理财思想中反映这方面的论述有很多,如 “人思取财于人,不若取财于天地”、 “地诚任,不患无财”、 “田怕秋旱,人畏老贫”、 “有田者不饥”、 “人勤地不懒”等。

货币理财是经典的 “货殖” ( 司马迁语) 理财之开始,它出现于货币广泛使用和流通后,盛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货币理财建立在货币大量存在以及高速流通基础上,具体方式包括以货币借贷来获取利息、以货币兑换来获取差价、以股权投资来获取红利等。 “多财善贾”、 “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无债一身轻”、“财不露白”等都是民间流传的对货币理财的描述。

现代财务学理论则主要基于金融理财尤其是证券市场而构建的,在形态上虚拟性特征明显。金融理财发迹于工业革命初期,繁盛于工业经济和新经济时代,形成的标志是证券、证券市场和现代银行业的出现。到了近代尤其是现代,伴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和商品交换范围的极大扩展,金融业的重要性大大上升,金融理财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更多的关注。金融理财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对实物理财和货币理财具有杠杆作用,因为人们从事金融理财活动最终是为了能更大量、更便捷地支配实物或货币理财活动。

2现代财务学与传统理财思想分野的原因与后果

依上分析,现代财务学并没有沿着传统理财思想的脉络发展下去,其与传统理财思想的分野与一百多年来,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飞跃、组织管理的提升和经济形态的转变密切相关。

《荀子》云: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当前,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盛行,诚信恶化, 物欲横流,“不言富者贪”,人与人之间隔阂日益加深。人们为追逐物质财富而忙碌,自己则迷失在忙碌之中。有种观点认为,利益关系导致了财务失信。 其实,伦理道德从未排斥利益的存在,相反,王素莲等[1]认为,“伦理道德总是内含一定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于其中,一切道德行为必须通过利益发生作用。” 古人所说的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不正是指出了利益是伦理道德的内生因素吗! 亚当·斯密[2]则说: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处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利益本无过,问题在于追求利益的途径和方式。曾军平[3]认为,“个体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如果是正义的,如市场的公平交易行为,则个体的自爱就会导向社会的利益; 反之,则会形成对社会利益的破坏”。在这方面,古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疑是一句千古良言。

与全球范围内伦理道德失落的同时,是工具理性的横肆。现代财务学选择 “工具理性”来构建理论框架是有历史渊源的。西方国家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普遍追求高效率的大规模生产,马克斯·韦伯、 “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法国管理大师法约尔等都大肆宣扬 “效率”、“工具理性”的概念,以至于目前工具理性依然占据着管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

1998年经济学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关注财富和追求更高的目标是经济学缺一不可的两个源泉; 与此相对应,经济学就有两种构建方法,一是运用数理、逻辑的科技型方法,二是人文伦理方法,但后来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人文伦理方法被大大忽略了。主流财务学的发展也选择了科技型的构建路径,这直接导致了现代财务学的贫困化状态。 现代财务学的优点是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出经过假设过滤的基本结论,但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正如罗伯特·希勒[4]所说,社会经济政策的讨论不能太依赖这些原始的数理模型,因为后者只适用于能够用精确的科学方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过分地要求精确, 有可能因过于狭隘而离题万里。

现代财务学不完备的 “理性经济人”假设、股东价值 ( 或利润) 最大化等工具理性范式不仅造成了财务伦理的失落和虚拟经济泡沫的周期性破裂, 还带来了人类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无限制消耗以及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漠视,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财务伦理失落行为的成本低廉和利益的固定归属性是企业主体进行非伦理财务行为选择的主要动因,并且这些动因很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另外,从教育学上讲,按照现代财务学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培养出的只能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德、技兼备的具有完整人格的现代人。显然,现代财务学的发展已经严重背离了社会发展和经济现实的需求,亟需引起人们的深入反思和改进。

3现代财务学需要从传统理财思想中汲取营养

3.1重塑财务学伦理规范

财务学是一门充满决策、选择的学科,在每个决策、选择的背后都隐藏着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荀子·修身》云: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社会主流要求财务人员在面临诚信与不诚信的行为选择时能毅然选择前者,但在现实中迫于上市、避税、融资、 “漂亮的报表” 等种种利益关系的要求,财务人员选择后者的绝不在少数。笔者认为,财务活动最初出现时一定是诚信的,第一个使用财务工具来进行财富管理的人也一定能做到财务诚信,不然他绝没有使用财务这个工具的需求; 只是到后来,个人、 社会关系复杂以后,这种需求被他人甚至自己利用了,才出现财务诚信扭曲的现象,从那以后,财务就不再是简单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项业务,财务诚信的扭曲问题也就变得愈加复杂起来。如何净化财务伦理土壤、重塑财务诚信呢? 首先,在目前道德失落、私欲横流的社会危机下,仅仅要求财务人员秉持诚信公正的伦理道德远远不够,也收效甚微。 秘鲁学者索托[5]指出: “当破坏法律的现象大规模出现时,没有哪个政府当局强大到能够控制住每一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执行就越来越没有效力, 作为个体的人就有动力去追寻他自己的利益,而根本不会理睬什么书面的限制。”因此,必须净化社会大环境,倡导全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避免落入 “就财务治财务”的低效陷阱。其次,就财务人员而言,不仅要在合法和非法之间划清界限,也要在公正与不公正、道德和不道德之间划清界限。还有,目前对财务失信的打击力度明显偏弱、范围偏窄,必须健全惩戒、刑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以儆效尤; 同时还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完善的赔偿制度,这可使财务失信、违规的成本加大,减少其违规动力。

3.2将生态环境耗费纳入财务决策系统

在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生态环境有两个作用: 一是为企业生产过程提供自然资源,二是接纳企业排放的残渣、废液和污染物。目前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总成本包含了原料的获取成本、投入的货币资本、劳动的使用成本,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性消耗却普遍地被忽略。在寻求反污染的财务策略时,可借鉴传统理财思想中的 “定分止争” 思想。 《商君书·定分》有云: “一兔走,百人逐之, 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科斯定理也表明,只要把生态环境产权明确,外部成本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自愿谈判、排污权交易而实现内在化。 由于目前生态环境的产权问题还未能有效解决,因此,建议主要通过政府干预来实施生态环境成本内在化,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在具体措施上: 一是要确立 “生态环境资本” 的概念,与财务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一样, 生态环境资本是企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在投资、筹资、营运资金决策和利润分配中予以体现。 二是通过生态环境成本的内在化,将其纳入企业商品或劳务的真实成本中,并在制定价格时使商品或劳务的价格覆盖包括生态环境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 三是目前财务评价体系主要反映财务业绩,只承认能以货币计量的、经过价值确认的经营业绩,而不包括生态环境耗费等非财务绩效,其结果是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却将隐蔽而沉重的治污费用转嫁给社会。在信息披露上,目前仅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做法也远远不够。

3.3构建利益分配新模式

利益分配自古就受重视。 “不患贫而患不均”、 “受大者不得取小”、 “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等都是先民们关于财富利益分配的总结和思考。在市场经济下,利益分配具有强杠杆作用,也是研究和构建财务理论新框架的出发点。这其中的关键是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可借鉴传统理财思想倡导的 “分生不分熟” 理念,重点研究初次分配的参与主体和比例。当前迫在眉睫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被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要素的成本补偿。名义上,生态环境属于全民或公共所有,但由于缺乏明确而强有力的声张主体,在企业利益分配时往往被忽略不计,这导致了企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不计成本的使用和破坏。企业收益分配前的资本保全不仅要补偿物质成本、人力成本,也要补偿生态环境成本,这可采取提取生态环保基金的形式实施。全面资本保全以后,剩余收益才能根据风险报酬合约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分享。二是非持股普通员工能否分享剩余收益。按投入要素的贡献大小来进行收益分配并没有根本性错误。问题在于,人的天赋彼此不同,就象跑步一样,即使都没有经过专门训练,一些人还是跑得比其他人快。如果不加调整,经济社会一定会滑向贫富悬殊,且越是竞争激烈的时期或社会, 滑向贫富悬殊的概率越大。作为社会契约的成员, 企业的普通员工理应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这可借鉴原公益金形式,改变公益金的用途,让普通员工有机会从企业利润最大化中享受到实惠。

3.4财务理论研究和服务的重点应转向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实物财富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在朴素的传统理财思想中, 实物财富几乎是唯一的财富形态。北宋欧阳修在 《本论》 曰:“足天下之用,莫先乎财”,这里的 “财”显然是指实物财富。民间谚语 “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中, “百鸟”对人们而言显然是 “虚拟”财富,手中的 “一鸟”才是实际财富。

但人类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虚拟化,尤其是近20年来在电子化、网络化技术的强力推动下,金融经济突飞猛进。资产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愈发分离,交换价值以资本名义形成了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全球经济正呈加速虚拟化趋势。目前在社会经济整体中, 虚拟经济的总量和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 全球每天数十万亿美元的虚拟金融交易中,与实体经济直接相关的约有1% ~ 2% ,人类经济真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符号”经济。财富世界的虚拟化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速度,但负面作用也很大, 主要有3点: 一是货币滥发,通货膨胀抬头,物价普遍性上涨,人们怨声载道,社会不稳; 二是出现严重贫富不均现象,中产阶层加速向贫富两极离散, 社会人群在财富占有分布上呈现哑铃状,而非理想的橄榄状; 三是过度追求资本化形态的抽象财富, 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泡沫破裂, “符号财富” 化为乌有。十多年前,有英国学者提出了 “三重底线” ( Triple Bottom Line) 的概念,即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6]。但在科技型财务学理论引导下的经济成长模式显然与此背道而驰。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 与现代财务理论重交换价值、轻使用价值,重杠杆操作、轻现金流动关系极大。可以说,植根于资本市场的现代财务学理论是虚拟经济的绝对推手。

3. 5警惕财务学理论体系全盘 “工程化”

人类理财行为中蕴涵的文化与伦理具有不可精确货币量化的天生缺陷,但现代财务学在发展中逐渐抛弃了对人文与伦理的关注,从而选择依靠数学工具,走上了完全工程化的道路。

在西方,财务学与金融学呈一体化状况,统一用 “Finance”表达; 而中国却将其分而治之,目前至少形成了财务学、金融学两大分支。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 “金融工程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后,财务学领域内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争傍 “科技” 这棵大树。麦金森[7]在 《公司财务理论》一书中认为,财务学对企业和经济学的作用类似于科技工程对基础科学的作用。试看眼下的国内, 国内教科书有 《财务工程学》、《金融工程学》等名称,在职场上有金融工程师、财务工程师、理财工程师等岗位,还有某些高校设立了 “金融工程研究所”、“理财工程学研究所”等机构。这种现象的出现和长久以来重科技工程、轻人文伦理的背景关系甚大。虽然马克思曾说过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8],但实际上,若将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许多不可精确量化的意识形态因素强加量化,无疑是削足适履。财务不同于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理应趋同,但财务活动深受民族特性、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的影响,本土化、民族化的财务理论发展模式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运用科技工程方法武装的财务学并没有缓解现代财务学的贫困化状况。

摘要:现代财务学的科技特质与传统理财思想之间已出现了明显分野,表现为“义”原则的淡漠、工具理性的横决、财富形态趋向虚拟化等,在提高了决策精度的同时也让人本财务远离而去,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修正现代财务学框架,必须从传统理财思想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包括重塑财务学伦理规范,将生态环境耗费纳入财务核算系统,建立利益分配新模式,财务理论研究和服务的重点应转向实体经济等。

财务学 篇8

一、行为财务学基本框架与心理学基础

(一) 行为财务学的基本框架

由于行为财务学发展较缓慢, 目前尚未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 学者们也未在这方面达成共识。但是, 根据以投资者决策过程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 以及对传统财务理论的反思, 基本上可以确立目前行为财务学的大体框架 (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目前心理学及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个体有限理性导致的认知偏差;二是研究群体行为的特征。而从对传统财务理论中市场有效性的质疑出发, 对套利有限性, 市场异象行为进行探讨则构成了第三个出发点。将这三大方面与资产组合及定价机制相结合, 最终构成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 形成初步的分析框架。

(二) 行为财务学的心理学基础

本文主要从前两个角度来阐述心理特征对于企业投资的影响。循着这个基本研究脉络, 本文先初步梳理行为财务学中涉及的心理学基础。从心理学特征来看, 人们在投资行为中常常产生下面一系列的心理特点:

(1) 损失回避。从客观的角度来说, 实现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对于投资者的财富增量变动是一致的。但是, 从投资者的实际感知来看, 损失对于投资者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收益带来的好处。实验证明, 同样数目的利得和损失, 损失给投资者带来的效益减少是利得给投资者带来的效益增加的2.5倍。这种心理感知差异, 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会更加注重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然后再考虑获得收益。

(2) 过度自信。实验表明, 人们常常在金融活动中产生过度自信的倾向。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 常常做出过分乐观的预测。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高估自己的判断力, 过分迷信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使得决策的结果与预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过度自信往往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 带来恶劣影响。

(3) 后悔厌恶。这种心理特点表现为, 如果人们发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常常会感到异常痛苦。为了避免因为后悔带来的痛苦, 投资者就会更加谨慎地做出决策, 尤其是倾向于选择后悔可能性更低的决策方案, 但是这可能导致决策的效益也更低。或者是为了减少痛苦, 而将决策权交给其他人, 这样常导致决策的出发点产生偏差。更有一种情况是投资者选择“随大流”, 效仿别人的选择, 认为即使错了也有大多数人一起承担, 减轻痛苦, 但是这种缺少对现状自我判断的决策, 常常比独立决策更糟糕。所以有的时候, 群体效应常常让人更加盲目, 应当谨慎群体的影响。

(4) 确认偏差。确认偏差的方式主要是由于在对事实进行判断前, 人们常常会做一个自我假定。这种预设的假定常常可能与事实并不相吻合, 但是决策者却常常在事实中直接去寻找支持这种假定的证据, 形成一种证伪的倾向。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表现事实的真实信息被直接忽略, 决策沿着既定的假设偏离实际。

二、认知偏差与后悔效应

(一) 认识偏差的机理

认知偏差主要是指主体自身认识和处理的信息以及产生的相关行为于实际情况并不相吻合。决策的过程是从主体感知信息到处理信息, 然后做出决策最后采取行动的一套流程。在这个流程当中, 认知偏差始终存在, 因而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而对于决策者来说, 认知偏差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将是大大增加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从而使决策者产生后悔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调节, 将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

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外部环境存在众多的不确定性, 加上信息的不完全性, 认知偏差很容易产生。而且决策者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心理倾向, 这种主观特征也将进一步增加认知与事实的偏离。从前文也可以看出, 损失回避将可能导致决策的效益缩小, 而过度自信将导致决策者固执己见, 忽略他人的有效建议, 从而错过正确的决策机会, 而后悔厌恶倾向盲目跟从大多数人的判断, 一旦决策失误, 将会使决策者更加自责自己没有确定自己的独立判断;确认偏差则容易导致不自主的假设最后随着事实不攻自破, 使决策者责备自己过于先入为主。

(二) 后悔效应的机理

大多数研究认为, 后悔比一般的情绪体验更为复杂, 是一种基于认知加工的负面情绪。因为后悔产生的条件是, 在情绪产生之前已经在认知上设想了除了当前结果以外的其它结果的可能性。这样行为主体就会比较当前结果与其它结果, 在这种比较认知的过程当中, 产生后悔情绪。

后悔情绪一方面是由于认知加工所产生, 另一方面如果调解恰当, 也可以有利于行为主体吸取教训, 在以后的决策中采取更为恰当的选择。由于后悔情绪的直接表现就是沮丧和自责, 决策主体就会在负面情绪中对自己的决策过程进行反思, 而且有强烈的动力通过第二次机会来弥补过失。因此从短期来看, 后悔情绪导致投资决策者陷入负面情绪, 影响其基本判断。但是, 从长期来看, 后悔本身也是一种纠偏机制, 有利于决策者反思自己行为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类型, 从而有利于在后期的工作中做出适当调整, 促进决策优化。

三、财务行为学视角下后悔效应与公司投资分析

(一) 公司投资决策时的后悔理论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后悔情绪对于投资的影响并不完全在投资决策之后, 也可能在投资决策时就已经考虑了这一情绪产生的可能性, 从而调整投资策略。目前, 理论界对投资决策时后悔情绪的影响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预期后悔理论;二是后悔厌恶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了后悔情绪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预期后悔理论强调个人会评估他对未来事件或情形的预期反应, 这些预期情绪将改变效用函数, 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争将后悔降至最低。而后悔厌恶理论则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作出后悔最小化的选择, 而不是风险最小化。从这两大理论可以看出, 行为主体在投资决策之前, 常常会考虑后悔情绪产生的可能性, 甚至也可能成为作出某项决策的动机, 从而对决策行为作出调整, 避免后悔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都充分表明考虑后悔情绪对公司理财的重要意义。

(二) 后悔效应下的公司投资决策纠偏策略

具体如下:

(1) 公司投资时的预期后悔情绪调节策略。由于投资决策时会预期后悔情况的产生, 所以应在决策时就调节该情绪的影响, 实现决策最优。

一是调节认知偏差。前文讨论了决策主体的种种心理特点, 这些特点很容易导致认知偏差的产生, 而认知偏差又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倾向, 所以决策者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不自觉中受到了影响。这将有利于从主观上改善投资决策的有效性。此外, 决策者也需要考虑客观原因产生的认知偏差。即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所以决策者应该尽量准确地把握外部环境状况, 尽可能地搜集相关信息, 确保认知与事实的相符。

二是增强决策方案的合理性与可逆性。一方面要求决策方案应该尽可能符合常规,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符合常规的决策具有更大的合理性。而且由于决策者是从常规出发, 即使出错了, 也可以用“情有可原”来自我安慰, 从而减少了后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应当增加决策的可逆性, 由于有回旋的余地, 决策者就会减轻对于后悔的顾虑, 从而减轻后悔预期对于决策的影响。

三是控制其他方案的信息反馈。由于后悔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它方案反馈的结果更好, 对其它方案信息的了解会加重决策者的后悔情绪。所以, 在做决定之前, 应充分了解各个方案的信息, 但是一旦做出了选择, 对其它方案的信息就不需要再追踪关注, 这样可以避免带来消极的后悔效应。

四是预期后悔。有时, 预先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令人后悔的结果, 也能减少事后的后悔体验, 因为假使这种预期的后悔结果出现, 决策者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凡事都先往最坏处想”中蕴含的策略, 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有了心理准备, 那么即便是不太好的结果也会显得比实际要好。

(2) 公司投资时的回顾后悔情绪调节策略。预期后悔是希望将后悔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而在后悔情绪已经产生的情况下, 决策者也应当快速地做出调节。

一是减轻后悔带来的负面情绪。由于后悔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决策主体自责于自己做出的错误决策, 因而难以解脱。但是如果尝试将责任推给其它人, 这种负面感受将会大大降低。比如将责任推卸给相关建议者或者顾问, 另外一个方式是通过贬低其它决策有效性的方式来减轻后悔的感觉。

二是吸取教训, 为以后的决策做准备。由于后悔常常会导致人们的反思, 在反思中决策者将会意识到自己决策过程中存在不科学的地方, 进而努力改善, 通过以后的决策弥补已经造成的失误。这种方式将决策者的关注焦点由现在转向了未来, 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将会使决策者对当下的失落和后悔感大幅度降低。从现实情况来看, 这种策略更有利于后期的决策, 是更好的选择。

三是撤消或逆转决定。对已经做出的决定进行撤销或者转向, 可以有效减轻后悔情绪。比如购买不满意的消费品之后选择退回, 或者决定下次选择从其它供应商处购买。在这种情况下, 后悔情绪对后期的决定产生积极影响。当然, 也可以对已经发生的结果做出撤销或者逆转的假想, 从而可以在将来决定时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四是精神胜利法。这是一种从心理上获得安慰以减轻后悔感的策略。如人们可能会通过说服自己“至少我从这次失误中学到了很多”, 或想象可能发生的更坏的结果, 甚而至于对现在结果感到庆幸。由于想到更糟糕的结果, 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没有发生的庆幸上, 从而后悔感就不会加强, 进而产生更为积极的心理情绪。

四、结论

传统财务学的经典假设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笔者认为, 心理因素导致的认知偏差很容易使决策者产生后悔情绪, 而这种负面情绪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 不管是在投资决策之前还是在已经产生后悔情绪之后, 后悔对决策者的影响都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财务学 篇9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4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旅游上市公司定义为: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且其主营业务涉及宾馆餐饮、旅游接待、资源开发、景区经营管理、旅游基础建设、旅游运输、旅行社业务的上市公司。本文将其分为旅馆类、景区类和综合类,共25家(截止2009年底)。资料来源:上海交易所网站http://www.sse.com.cn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szse.cn公布的资料收集整理。

1 旅游上市公司财务评价系统物元模型的构建

根据可拓学原理,旅游上市公司可以用可拓学中的“事物、特征、量值”三个要素加以描述,从而就可以对其财务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与计算。用这三个要素组成有序的三元组来描述旅游上市公司的基本元——物元。若以R表示物元,N表示事物,C表示事物N的特征,V(x)事物特征C相应的量值。R=(事物、特征、量值)=(N,C,V)。选取财务评价系统的控制指标有m个,即c1,c2,…cm,以这部分指标为基础,将财务等级分为n个标准模式或等级(i=1,2…n),

将其描述为以下综合物元模型,即可拓学的“经典域”,

即:

其中,Ri表示第i级财务等级的物元模型,Ni表示第i级财务等级,Vij=<aij,bij>,j=1,2,…m,表示财务等级是i级时第j个侧度指标cj的量值范围。旅游上市公司财务测度指标的允许取值范围形成的物元模型,即可拓学中的“节域”。

即:

其中,Ro表示财务等级物元模型的节域,No表示财务监控的全部等级,Voj=<ao1,bo1>表示No中指标cj取值的允许范围,Vij∈Voj,i=1,2,…,n;j=1,2,…,m,对所评价的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按照其公开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或分析结果用下面的物元模型表示:

其中,R为待评价旅游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物元模型。N表示所评价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Vj为所评价旅游上市公司财务测度指标中第j个指标的值。

2 财务综合评价可拓模型的构建

在实际评价时,隶属度需要根据具体指标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本文采用可拓学中的初等关联函数。令:

分别表示Vj点与区间Vij、Voj的隶属度。不同的值说明点与区间的特殊位置。当ρ(Vj,Vij)≤0或ρ(Vj,Voj)≤0,表示Vj在区间Vij或Voj内;当ρ(Vj,Vij)≥0或ρ(Vj,Voj)≥0,表示Vj不在区间Vij或Voj内。令:

表示Vj与区间Vij、Voj的“位值”。令:

表示所评价的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等级测度的第j个评价指标Cj关于第i级财务等级的关联度,-∞<ki(Vj)<+∞。ki(Vj)≥0时,表示Vj属于Vij;ki(Vj)越大说明Vj具有Vij的属性越多;ki(Vj)≤0时,ki(Vj)越小说明Vj离Vij越远。

由此可以计算出所评价旅游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状况的单个指标与各个等级的关联度矩阵K=[ki(Vj)m×n]。根据关联矩阵K=[ki(Vj)m×n]可得:

则ki(Vj)表示所评价上市公司的第j个财务测度指标处于第i等级,由ki(Vj)可判别所评价旅游上市公司各个单项测度指标的等级。

若为测度指标的权系数,则所评价旅游上市公司的财务综合评价等级与第j等级的关联度为:

通过计算可评判出所评价旅游上市公司综合财务等级为第i等级。

3 实证研究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量化性的原则,将评价指标定为五类共11项: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并根据专家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3.2 等级划分

本文从优、良、中、差四个评价等级对沪深两市25家旅游上市公司进行验证研究。四个等级分别以0-2.5,2.5-5,5-7.5,7.5-10为标准,目的在于计算方便,不影响结果。

根据一些专家研究成果及统计修正后的经典域为:

为了计算方便,本文利用内差法将数据转换到0与10之间。

3.3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沪深旅游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全面地考虑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可拓学分析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建立模型,不必依靠主观判断或统计,摆脱了主观性和其造成的偏差,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2010上海世博,成为推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引擎。旅游业面临全面标准化进程,其财务监控系统也将承受巨大考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旅游业财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指定指标的权重,并以可拓学的多极物元为基本概念,构建评价模型,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旅游上市公司,财务评价系统,可拓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3]杨春燕,张拥军.可拓策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蔡文,杨春燕,何斌.可拓逻辑初步[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刘亭立.旅游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4,20(4):92-96.

[6]王峻惠,张月.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业绩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3):102-103.

[7]李武武.旅游企业业绩综合测评体系再造[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1):66-69.

[8]丰琛.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和公司业绩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8(5):64-66.

[9]韩洪云,申斌,冯军芳.可拓学在财务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9).

财务学 篇10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

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 它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 是企业的核心管理体系。因此, 财务管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等财经类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财务管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特点, 是倾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经课程。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 对财务管理教学的流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因此, 财务管理课程具有既重视理论教学, 又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的特点。

二、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缺乏

由于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课程在设置方面应该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可是,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程、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 缺乏对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另外, 即使是在实训课程上, 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旧是按照教师设定的内容进行, 从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再者, 缺乏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 财务管理课程只局限于教室课堂上, 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以及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多媒体教学模式, 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活动脱节, 掌握不到最新的财务管理的先进知识和技术等, 导致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不知该如何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灵活地运用。

(二) 教学内容不合理

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课, 涉及的领域和知识面较广, 因此该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是, 很多高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社会信息相对滞后, 很多教师未能根据最新的财务管理的现状来做课件以及没有结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战略的变化来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过多, 缺乏案例教学的内容以及开展实训课程较少,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上的财务管理课程大多是以教师单面讲授为主, 缺乏学生和教师的双方互动, 从而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三) 学生能力考核模式不合理

首先, 传统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下对教学评价主要是按照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再者, 在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时, 往往是以任课老师对其进行评价, 缺乏企业专家、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的评价, 从而可能出现以偏概全的消极影响,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时, 由于缺乏多元化的评价途径和丰富的评价主体, 从而使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构建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体系

(一) 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效仿MBA的实战型案例教学模式, 以某知名企业或者以某一企业发生的财务管理事情为活案例, 让学生参与到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案例中,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二是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可与ERP沙盘实训同步, 将沙盘课程中涉及到的融资管理、投资决策管理和营运成本管理与财务管理课程相结合, 让学生能够将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 立即运用到ERP沙盘的操作中,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加强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训教学, 做到虚实并举, 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 深化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岗位技能实训主导型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即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 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主要是在“做中学、干中学”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综合能力。为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模式, 在课内实训教学内容上, 教师可以以财务管理的理论内容为导向, 通过增加一些综合案例和实验, 将原本单一的理论改成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和沙盘模拟等,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让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学生能够脱离“纸上谈兵”, 有机会动手, 真刀真枪去实践;第二, 教师应深入了解社会企业的真实需求, 较快地获取到社会行业变化的前沿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参与到财务管理课程教材选取和编制的工作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的设计不是静态的, 而是根据法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改变的, 因此, 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财务管理课程备课时, 要根据最新的前沿信息来不断调整课程的内容, 通过生动的案例或实训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三)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对于“教”这一方面, 应加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 专业课教师一般是理论知识较高, 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但是, 由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对老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要求较高。针对这一问题,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 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 要对教师的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进行考核, 选拔实战经验较丰富和理论知识也较扎实的教师。再者, 高职院校要为财务管理专业的老师定期进行培训, 督促他们掌握最新的财务管理信息和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 以此来编制和安排教学内容。另外, 可安排教师挂职锻炼, 安排其分批到实训点进行挂职锻炼, 还可招聘一些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企业专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 让学生有机会去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最后, 由于财务管理中会涉及到很多数据处理, 高职院校应该提高财务管理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包括SPSS、Excel、office和会计电算化等的技能的掌握。

(四)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合理, 缺乏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 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教学考核模式。首先, 在考核方式上可采用实践能力考核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即教师在对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的时候, 不能一味地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作为考核的标准, 而是应以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来作为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指标。再者, 高职院校应设计多元化的能力考核方式, 可以通过以学生的技能竞赛、获取从业或初级资格证、是否参加了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成果等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此外, 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评价, 丰富评价主体, 比如说可以增加企业专家、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评价等等, 从而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 对“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策略进行研究可知, 我国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缺乏、教学内容不合理和学生能力考核模式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包括采用“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总之,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能够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实证研究的局限性下一篇:色彩和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