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精选8篇)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篇1
一提到作文教学,好多老师都感到头痛。明明一件亲身经历的事,学生几句话就把事情起因经过描述完了,看着短短几行字没思想内容的文章,问其原因,总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没 什么好写 的 , 没话可说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呢??我觉得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作文指导。
一、提前布置,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充分搜索、发现素材
古人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说,做什么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否则就做不好。写作文也是这样,有准备,就不费难,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由于学生刚刚跨入三年级,也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孩子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在教学《我的自画像》时,我们提前让孩子在家里照着镜子为自己画像,看谁画得像。还要找一找自己的特点,可以请家长来评价你画得像不像,如果你觉得对特点找得不准,你还可以请家长说出你的一、二个特点来。 (长相、特长、爱好……) 孩子们对此十分感兴趣。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画像,还积极评价他人的画像,说的欲望也更强烈。自然,落在笔上也就水到渠成。从孩子写的作文来看,通过提前画像,的确让孩子在画像中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写作时有话可写了。
二、强化观察,让学生从生活积累中体验、寻找素材
习作来源于生活,平时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丰富个人情感,积累习作素材,写起作文来才觉得有内容写,易于表达真情实感。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写作的的空间就有多广。因此作文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如习作四是写一处秋景。孩子们对于秋天的景象认识只能是原来存在脑中的约定俗成的印象,却往往忽略了对具体景物的观察。于是在写作前我就渗透一些习作的要求,然后又领着全班学生来到了我们校园后的十一区的小公园进行游玩、参观。边游玩边有意识的引导和提醒孩子注意观察秋天景物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可以是多感官的去观察感受,还可以展开想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间、师生间放松的边游玩观察边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因此,写作时学生写作的兴趣非常高,写出的作文也有话可说。
三、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注意通过作前丰富的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学会怎样从现实的生活进入写作状态,并且通过多次的重复训练、诱导,使学生自然形成从生活到思维再到写作的转换,提高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动者。教师要创造契机,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有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有真切的灵性的语言流淌。如本次四年组组织的护蛋体验活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字里行间洋溢着情感体验的兴奋与收获。就是那些平时默默无语对写作文畏难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经过升华的生命是快乐的,经过体验的生命是坚强的。学生在体验之后,真切的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交流 , 表扬、肯 定。营造 一种声势 :“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
四、加强课 外小练 笔,坦露真情,使孩子们学会表达
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是生活的感悟,是观察的发现,是生命的体验,更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小学生的习作应当是儿童生命本真和情趣的流淌涌动。课外小练笔是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最好的舞台。小练笔不易过多,一周一次练笔就行,每一次学生的小练笔教师都要及时认真去评,一个词、一句话用得好,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让学生肯练,乐写。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练笔渐渐由一两句变成三五句、上百字……但也有没内容可写的时候,这时,我并不强求,我只是让他们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最真实的生活,能写多少写多少。然后及时讲评。这不但可以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锻炼意志,培养恒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总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贵在真实,源于生活。作为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教给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同时,还应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养成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走向作文的成功。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篇2
“,《意林》分别命中全国卷以及辽宁、上海、山东、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八个省市(地区)的高考作文题!”继去年六月热热闹闹地火了一把之后,以励志小故事著称的“意林体”再一次搭着高考作文的便车跃入人们的视线。自6月8日各地高考作文陆续曝光之后,《意林》杂志一直将“命中高考作文”的喜讯置顶于官方微博的页面,其中的骄傲自不待言。
所谓“意林体”,其实就是心灵鸡汤式的励志小故事,一般不超过500字,阅读起来轻松愉快,让人有顿悟感,对学习、生活具有启示意义。通过梳理至20全国中高考作文试题,不难发现“励志小故事”是整个中高考阅读理解和作文命题范围的主流,而且有调查显示其几乎占有65%的比例。
为什么“意林体”的作文题如此流行?出题者的眼界、水平,以及惯性思维当然是重要方面。但更重要原因可能在于,这样的题目既“正确”又安全,有学者指出,“这是在教育体制僵化保守、日常教学渐趋技术化、应试化之下的一种必然。”自此,有着30多年历史的高考作文,走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带有一些政治色彩的“大梦初醒”、90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背景下的“勇敢尝试”,近些年正朝着“心灵励志”的方向发展。
当大陆作文渐趋“心灵励志”之时,占据同样重要地位的高考作文在香港却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你是香城关注食物卫生委员会主席,应邀发表演讲,评论香城卫生局食物安全的.新规例和食物安全教育。”这是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以下简称“高考”)作文题,看起来像是一道公务员的测试题。对于香港的高中生来说,能写出一封漂亮的书信、精彩的演讲词才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制胜法宝”。
写作开始出现在香港高考考试科目——中国语文与文化课程的考试中始于1994年。作为整个试卷中第一部分,考生们可三选一作答。受欧洲文化教育的影响,香港所有试题的设计偏以实用为主,没有“应试”的题目,高考作文也不例外。
与香港一样,台湾地区的作文题也是在1994这一年发生转折。在此之前,台湾的作文题多偏重于传统伦理道德观点的阐述,台湾一些兼具教学经验的作家曾斥之为“不脱八股与策论的老套”。
1994年教育改革后,台湾作文也变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范畴随之由国学扩大到了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近些年,学科能力测验和指定科目考试(相当于大陆高考)的作文考题越来越活泼和贴近生活,包括“我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宽与深”“惑”“人间愉快”等。
但是,不加限制地贴近生活为学生创造话题空间并不见得完全是好事。,台湾学测试题竟然要求考生改写情书。这封“充斥俗滥与错误的成语”的情书,出题者写得十分“爆笑”:“你长得称得上是闭月羞花,声音也像莺啼燕转……”
在美国,高考作文除了往往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外,其考察的内容更加深入。不仅仅是对语言的应用、对历史和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人生更宽广、更深刻、更智慧的思考,而且反映美国人价值观的作文题目无所不在。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即高中生的所谓“高考”中的作文题,几乎每一个都可以写一篇长论文。
更多时候,美国的作文题要体现出“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这样的主题。比如说,西北大学某一年的作文题为“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有所不同,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芝加哥大学的作文题“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
初中语文——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篇3
摘 要:写作应是快乐的,为让学生快乐写作,有话可说,要重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
关键词:作文;生活;积累
生活本就是快乐向上的,可以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笔流泻下生活中最美最真的片段,并成为回忆的点滴。而学生中存在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缺少写作材料,甚至缺乏语言表达的兴趣技巧的情况。
就拿本年度我市的中考作文“最美____”的半命题作文和以“新”为话题的话题作文来看。这两个题目紧扣新课标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关注自我、关注人生。几乎不设审题的障碍,给学生提供了非常自主而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在阅卷过程中,材料新颖,让人耳目“新”、眼前亮的作文又在少数。绝大多数文章平铺直叙,根本谈不上作文技巧。
为解决学生这一问题,我就学生如何能使自己的作文有话可说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写作素材的积累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二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
一、从生活中作文
生活是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中自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其中有如下方法供大家借鉴:
1.学会观察和思考,抓住生活的细节
生活才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我们应该调动种种感官,多层面,多角度去观察。比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各种文艺会演甚至是每日较为乏味的课间操。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一花也会有一世界,一棵树也会有满世的繁华。记得一位女生开考前豆浆被班主任老师不小心弄洒了,班主任老师专门为这位学生重新买回了豆浆,立刻就被这孩子写成了“一杯豆浆的温暖”。还记得那年我在讲《呼兰河传》的节选时,认真讲解了有关萧红的童年以及她短暂缺爱却才华横溢的一生。那次月考作文班上好几位女生写的都是“我眼中的萧红”。说明只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文思定会泉涌。
2.用细微的笔,记下自己的感悟
我以我笔写我心。什么文章最能打动人,不是浮华的外表,也不是绚丽的文字而是自己心里最动人的神经,最不能揭开给人看的伤疤。而我们的作文现在越来越多的是学生的无病呻吟,不痛不痒的不知所云,越来越少的是触动人心的真实。上班第一年带的一位男生平时总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但是记得他在一次作文中写到半夜他父母吵架,妈妈抱起半睡半醒的他去追离家出走的爸爸的场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2013年的初三毕业生中我的课代表笔下的“你是我心中那首歌”中写得了不治之症努力与病魔抗争的哥哥是她心中永远不平的伤。他们都没有浮夸美句,有的只是真实的伤,这伤触动了他们自己也触动了老师的心。
二、从阅读中积累
每次中考阅卷的领导们都要求阅卷老师多次认真地学习原卷前文的阅读部分。怕的就是有抄袭情况。从阅读中积累并非就是要抄阅读的原文,而是要学会运用学会积累。中学生的阅读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课本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含了数、外、理、化等各科,实际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此外,自己的日记作文中也有可以用来加工的各种素材。为了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我整理了以下几个小方法:
1.摘抄积累
这是语文老师都很喜欢布置的小作业,但是发现大多都没有实际用处,并且最终都成了废纸。在教学中,我从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师身上学到几种较好的布置摘抄作业的方法。(1)可以让学生分类摘抄,如美句类、小故事类、名人轶事类。类别可以很多但要学生开始就将积累本进行分类标注,同学间相互检查背诵。(2)可以摘抄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较好的中考满分作文,找到文章中的亮点赏析,并仿写文章。照葫芦画瓢,再加上自己的事例情感写出属于自己的满分作文。实际用来,这两种方法效果都挺好。
2.阅读积累
课本是学生的本位,学过千万不可忘光。即使再普通不过的语文书,只要你会运用,会积累,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好文章也会成为你最好的材料宝库。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肯观察,并通过反复练笔,不断强化积累行为,长期坚持,就会成为习惯,必将下笔如有神。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会成为一种快乐。
参考文献:
小学生作文有话可说的策略 篇4
一、创设有话可说的情境
许多生活素材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 引导学生把话说出来。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教海漫记》中写道:一天, 我发现学校的垃圾箱里有一块只咬了一点点的面包, 我把它捡了起来。一个念头立刻萌发了出来:把它拿到课堂上, 让学生看看, 说说自己的感受。上课了。学生们听到了我的介绍, 议论纷纷。我说:“如果你碰到这位扔面包的同学, 会怎么说?请思考一下, 写个发言稿。只写个提纲也行。”写好之后, 我借了条红领巾戴在脖子上, 扮演扔面包的同学, 并给自己起了个名字———晓理, 意思是说, 我是个懂道理的“同学”。然后请同学们“帮助”我。———有了“的”, 学生才好放“矢”。学生们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对我进行了批评, 把我说得“心服口服”。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晓理同学, 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农民伯伯用血汗换来的。你把一个好好的面包扔了, 我感到可惜。”
“晓理同学, 还记得我们上二年级学过的那首《锄禾》的古诗么?‘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于永正老师写的这个案例, 清楚地告诉我们,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要善于创造适应学生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有感而发。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善于运用童话。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曾经说过:引导孩子走进文学殿堂的往往是童话, 挑战想象力的也是童话, 它最适合儿童好奇、富于幻想的心理发展特点。低年级语文作文教学, 应该牢牢抓住儿童对童话浓厚兴趣的这样一个契机, 利用听童话、讲童话、编童话、写童话多种方式, 在接近儿童生活的童话中, 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乐于说话、写话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童话导入, 继而让他们续编故事, 如学了《狼和小羊》后, 狼猛地扑向小羊, 结果怎么样了?让小学生展开想象, 继续编下去。你会发现有很多孩子都乐于这种形式的写作。
放开学生手脚。作文没有诀窍, 没有捷径, 唯有多读多写。现今的作文教学确实让学生写的很多, 可是有时命题作文的训练, 限制了小学生想象的空间。有的模棱两可的命题作文, 令学生拿着笔发呆, 一节课挤出来几行字。学生没有兴趣去写这样的题目当然就写不好。何不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天马行空”,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春游秋游是学校每年两次的大型活动, 活动结束必然要让学生写日记。而我们知道这些活动地方都是常去的, 往往没啥可写了。比如去鸿山秋游, 那里是吴文化的遗址, 对小学生来讲, 不知从什么地方写起。老师们索性不加指导, 放手让他们写“秋游的快乐”, 只要你觉得好玩的都可以写下来, 这样一来, 习作的内容就丰富了起来:和胡蜂PK;看谁坚持到山顶;作为钱令希校友我感到骄傲……这样的作文当然就有“看点”。
三、教会学生思考
学生习作过程, 其实就是思考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 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 大约三分之一用于课内, 三分之二用于课外阅读。我们知道作文教学离不开训练, 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教师在组织学生训练时, “课外”训练要重于“课内”训练, 也就是他们的生活作文。在生活中运用策略引发学生思考。五年级的教材中要求学生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习作。如今, 我们的校园、小区都种满了各色常青的树木, 很难见到那漫天飘飞的黄叶了,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写秋叶, 要么就是范文摘抄, 要么就是无病呻吟了, 该怎么办呢?我的启蒙老师在执教这课时, 让学生收集秋天的树叶, 然后制作成叶贴画, 并为自己的叶贴画写一个介绍。有学生这样写道:
我用秋叶做一架我梦中都想见到的飞碟。叶子做飞碟的外框:先放一片深绿的叶子, 然后放一片绿色的叶子, 接着是绿中带黄的, 更黄一点的……最后变成枯叶。这样树叶的一生就在我的剪贴画中呈现出来了。中间我还用雪松那尖尖的绿叶拼成三个字:UFO。枫树的叶子火红火红的, 成了飞碟的推助器……
有了课外的生活体验, 构建一个习作指导场, 教师在真正了解学生困惑所在后, 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思考后, 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外化为文字。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篇5
四川省资阳市保和镇初级中学 卓莉红
随着学生年级数和阅历的增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写作体验,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技巧,所以有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可以倚马万言洋洋洒洒。但常常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一些学生,一布置了作文,或就愁眉苦脸,或长嘘短叹,或抓耳挠腮,一节课的时间过去还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肯定是有问题存在的了。这时教师应该反省一下,这个作文题目是不是过深,有没有脱离生活实际,是不是学生从小学写到中学,已经写滥了的题目?„„如果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和他们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一般是这样来工作的:
一、帮助学生分析动不了笔的原因。
通过和学生的谈话,可以得知他们动不了笔的原因大约有两种:一是找不到素材。这样的学生看到题目脑中就一片空白,不知所从。而且他们大多每次作文都是这样,好象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二是找不到语言。这样的学生看到题目,淘到了素材,但对素材却如牛啃南瓜──无从下口,不知从哪里破题入手,从哪里开始下笔。
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是重点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分析上面两类学生的心理,那也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种学生对作文有种“天生”的畏惧感,也许他的作文从来没有得到过肯定,也许还在作文的路上饱受老师的批评打击或者同学的笑话歧视,他们于是不再喜欢写作文了。于是讨厌作文,恨作文,甚而怨恨老师。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的畏惧感是后天形成的。每一个有爱心的老师都是不愿意放弃他们的。怎么办?我认为有八个字“降低要求,解放心灵”应该是一副好药。教师应该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告诉他们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就象用一个个文字为自己搭的一座房子一样的游戏,当房子建成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岂能不快乐呢?解放他们的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他们的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他们的嘴,让学生能谈;解放他们的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包括字数的规定的灵活性,语言的运用等。只要他能扬起自信的风帆开始出发就好。在评价作文的时候,把握好尺度,找出他们的一个优点比说出他们十个缺点的意义更重大。
而和第二种学生一交谈,就知道他们有了材料,有的对材料还很有信心,但他们却很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写。这类学生也许平时作文一般处于中上水平,每次作文得分不高不低,和老师的范文相比常自愧不如,却又心有不甘,所以想写得特别好,和谁谁比一比,却又不知如何下手才能显锋芒。针对学生这种心理(他们一般不会口头承认这种心理),教师应该指导他们,让他们把心态放平和,水到渠成讲究的是自然两个字。谁的文章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使我们的文学大家,他们的文章里还会有些瑕疵,我们为什么还怕犯错误?能写到什么样就什么样,只要我们多修改,还怕没有好文章出自己手吗?好文都是改出来的嘛!
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解决,包袱一放下,全身轻松,后面就只有行动了。而行动才是希望啊。
三、帮助学生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
郭沫若先生的创作态度是:“无法求其法,得法求其化”。方法还是很重要的,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我一般强调了这两方面:
一是积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平时要多看书,多收集精彩词句,多思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这方面每个语文老师都会强调的,我也不赘述了。记得我惊奇地问我初三的一个弟子:“你的周记作文这段时间进步很多,你是怎么做的?”他骄傲地笑了:“看得多了呗!”
二是牢记作文的一些法则。要写出好作文,无非有两种方法: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别人这样写我偏那样写,这样就能够与众不同,出彩出新,才能有所创新。吕叔湘说:“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像工业”。我认为作文教学更多的像手工业,而不是工业,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零部件生产出来的机械化产品,而是个性鲜明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才是郭沫若先生所说的“化”所追求的境界。
每个学生都是能写好作文的,我想大声地呼吁。只要我们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解决方法问题,你就会和他们一起拨动了心底的情感之弦,他们一定会有话可说的。让学生能放开手脚,大胆去写,去干,在写作的天空里自由地飞翔吧!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篇6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千方百计去认识它, 研究它。因此, 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 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体会。
(一) 作文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作文来看, 学生对熟悉的人、事、物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因此, 鼓励学生从熟悉的材料入手, 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来写。
一次,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当我出示题目后, 让他们先讨论一下, 学生们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唧唧喳喳地说起来。我没有急于制止, 而是走入孩子们中间, 仔细倾听他们的谈话, 原来他们正在交流自己在童年时发生的趣事。有的说小时侯怎样捉小鱼, 有的说小时候怎样淘气, 还有的回忆了童年时玩过的游戏。这样积极交流的场面是原来作文课上少见的。由此可见, 作文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就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 体验过程, 激发兴趣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 心里没有感受当然无话可说。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留了这样一个题目《七 (2) 班的故事》, 我发现当我写完题目后, 学生们面露喜色, 跃跃欲试。从他们的眼神中, 我感受到他们有话可写。
作文交上来后, 我发现这次作文比每次交的都齐, 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我班陈爽同学这样写道:
上回书说到, 七年级全体同学在操场上展开了拔河比赛, 不负众望的七 (2) 班脱颖而出, 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今天咱们就来继续说说发生在七 (2) 班班内的故事。
“吱———”的推门声已经暗示着同学们历史课的到来, 历史教师的出现使同学们投来了乏味的目光, 他们正在期待着今天能有一个快乐的自习。“今天我想这样安排!”历史教师坐在讲台桌前, 嘴角微微向上翘了一下, 又用手推了推眼镜, “有两个话题供你们选择:1.续演玄奘回大唐之后见到唐太宗的情景;2.导演一出鉴真的弟子劝鉴真不要去冒险东渡的内容。给你们10分钟的准备时间, 过一会儿, 找同学来上台表演!”话刚一落下, 教室里就成了菜市场, 笑声、讨论声混成了一片。看!王雪玉和赵艳庆在那里边对台词边表演, 胸前的手掌也像模像样的;听!霍晨阳响亮的笑声中洋溢着儿童般的童真;平时嬉皮笑脸的陈帅也突然一本正经起来。“好了, 好了!”历史老师拍了拍手, “时间到了, 哪儿一组先上来表演你们的成果?”教室里先是安静, 后来便有嘀咕声。“如果没有人, 以后这样的活动可就没有了!”历史老师的眼里闪烁着失望的目光。“我们!”魏强、李龙和李强三位同学走到了讲台上, 李龙又跑到了门外, 魏强坐在椅子上, 李强站在了魏强的旁边。“宣唐三藏进谏!”魏强的这一声吼一下子就引起了一阵哄笑, 李强跑到了门口打开门, 又做了“请”的动作, 扮演唐玄奘的李龙便走了进来:“贫僧有礼了!”“不必行礼了, 高僧, 你这一路辛苦了!”“为大唐奉献, 贫僧心甘情愿!”“朕代表全国子民感谢你, 你为我国的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客气, 不客气!”李强在旁边说了话:“走吧, 高僧!咱吃点饭去!”他们的表演结束了, 笑声一直不停地回响在七 (2) 班的教室里, 笑得前俯后仰的同学们都个个直捂肚子, 之后的表演更使七 (2) 班的笑声充满了整个校园……
人们常说:今世的结识是一种缘分, 一种前世的缘分, 七 (2) 班的每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 所以, 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很好, 而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体!
要是还想听七 (2) 班的故事, 请听我给您下回分解!
这次写作也使我认识到, 在作文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去主动体验, 让学生心里有相应的积累, 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 挥洒自如, 才能使写作成为一种乐趣。
二、练笔, 提高表达能力
“文章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写出来的。”这句话强调指出了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勤动笔、善动笔、乐动笔, 不断积累、提高表达能力。
最常见的练笔方法就是写随笔。随笔的内容不限, 可以写生活中的见闻、感受, 也可以写阅读后的体会, 形式自由, 题目可有可无, 给学生一个自由写作的天地。心灵自由放飞, 思维任意畅想, 情感自由挥洒。把随笔当作自己倾吐心里话的朋友, 不仅能抒发学生真实的感情, 也是学生一种感情的宣泄。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积累了写作材料, 而且消除了作文的恐惧, 激发了写作兴趣, 也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 生活是五颜六色的, 作为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创设写作情境, 提供写作平台,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篇7
一、探究“冷场”原因
1. 缺乏自信。有的学生对问题已有了答案,但缺乏自信,不敢举手。
2. 语言组织能力差。有的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可是语言表达能力差,害怕说错。
3. 提出的问题不合理。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让学生无话可说。
以上三种情况是中高年级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互动,导致“冷场”的原因。明白了原因,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采取有效措施
1. 注重赏识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对孩子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赞美犹如阳光,能带给人欢乐和信心。一句“你回答得太好了”“我相信你能行”等激励性的语言,能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2. 训练学生说话。想让学生把话说清楚明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口语表达的机会。 可以紧扣教材练习说话,比如平时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都是让学生练习说话的时机。如《荷花》一文的第四自然段写作者的想象。我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设计问题: 作者还想象到了什么? 它们还告诉作者什么? 要求仿照前两句的格式说话。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经过短暂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 “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它采蜜的欢乐”; 有的学生说: “小青蛙游过来,告诉我它寻找妈妈的经历”……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他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结合阅读教材,于无声处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分钟演讲”“编演课本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借说话训练、表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教给说话模式。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不强,在互动时,不敢举手发言。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说话的模式,使学生敢于发言,会发言。比如,我们在教学中,会鼓励学生使用一些“开头语”,如“我来补充” “我反驳”“我想给他评价一下”等,让学生站起来有话可说。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发言提纲,如“我来补充。首先,你说的_________是对的,但是__ __________还有不足。我的观点是___________。大家请看____________ __”“XX同学,你读得____________( 谈优点) ,但是在___________ 存在不足,请你听我来读”。类似于这样的发言提纲,我通常呈现在屏幕上,学生在学习发言的初始阶段,便可模仿练习,这样就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障碍疏通了。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句子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阅读教学中必须用到的,要给学生进行归纳,使其掌握规律,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会方法,掌握了发言的思路,说起话来就会很有条理。
4. 精心设计问题。要使学生互动富有成效,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价值,能引起学生兴趣。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会有话可说。否则问题不当,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记得教 《长相思》这首词时,我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问到“夜深了,诗人站在帐篷外面心情怎样?”,学生听罢面面相觑,无人回应。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离家的体验,更无法体会作者此时的思乡之情。发现苗头不对,我立刻换了种问法“诗人遥望家乡,他会想些什么?”,这一问题降低了难度, 指向性很强,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改刚才冷清的局面。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才不至于冷场。
5. 自学讨论要充分。学生在互动之前往往会进行自学和小组内交流, 这两部分很重要,如果自学和小组交流不充分,只是蜻蜓点水般走过场,那么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深刻,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什么认识,接下来的学生的汇报可想而知,“冷场”也就不意外了。因此教师在生生互动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自学,画出重点词语、句子,并做好批注。有了自己的理解再在小组内交流,才能增加收获,然后全班交流时,学生会比较自信,互动也会比较顺畅。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篇8
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应当以“放”为原则,以习作活动开放、命题范围开放、思想要求开放、作文指导开放、作文修改开放等为途径,通过解放老师的脑,以解放学生的手,实现学生作文“有话可说”的目标。
一、习作时空开放,练笔活动生活化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本属于练笔范畴。这里所称练笔活动生活化,除了课堂习作外,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由学生自觉自愿进行的、经常性的、形式相对随意的记录自己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常表现为日记、随记等形式。教师倡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练笔活动,既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思考习惯的需要,又是经常性地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以丰富习作素材的需要。
开放习作时空,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激发学生,把练笔活动生活化,加强积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厚积以求薄发。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写作时自然可以文思泉涌。
二、命题范围开放,习作题目需要化
“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而学生面临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愁眉苦脸,口咬笔杆,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布置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心无所想,口无可说,当然就没什么可写了。如果要“为赋新词强说愁”,就只有或胡编乱造,或东拉西扯,或言之无物了。
崔峦先生明确地指出,“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习作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能一定程度上的解决。所以,我强调习作题目需要化,就是说,教师给学生指定的习作内容范围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表达的需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即使按照作文自身训练序列要求训练学生习作,也要通过有效途径力争激发学生表达的需要。比如,按照习作训练序列的要求,某次作文要进行一次写人的训练,我们就可以这样给学生布置作文:学校要推荐一个学生干部给教委表彰,你支持推荐谁,就请你写一篇他的事迹的作文供学校决定时考虑,当然,我们要强调,凡是编造事实的,一律是不会得到推荐的;或者,老师打算在我们班学生的亲友或者师长中评选一位“爱心天使”,请你写写你觉得有资格获得这一称号的人,以同学们的作文为依据,评选出一名“爱心天使”。这样的习作要求,首先不是要学生完成作文任务,而是要让学生的主张得到认可,习作的直接目的就变成了表达自己的愿望。
三、思想要求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敏锐细致地感悟生活,通过学生特有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反映生活,以童心写童真。写作的过程既是表达的过程,也是整理自己的思想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表达的过程中领悟生活,才能有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世界上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只有让学生发现美,才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自由表达,说真话,写真情,本身就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良好品质的有效载体。
但是,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给学生外加一个思想性的框框,写人写事必须是好人好事,写活动必然要加上个“有意义”,写景类文章的景必须是“美丽”的景物。而且,对同一个事物,同一种现象的认识,还容不下一点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其思想性要求必须和老师的标准答案高度一直,缺乏必要的开放性,价值取向缺乏多元化。这些思想性的框框无异于套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大脑,自由表达自当受到制约。
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必须大力提倡说真话,讲真情。纵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还稚嫩,甚至还有些偏颇,也只需要我们善加诱导,如果我们用一双粗暴的大手随意摘去那真理和表达的胚芽,最终,教师即使给学生一个绝对真理,学生也不可能成为这一真理的主人,而作文的积极性上更遭受到重大打击。
思想要求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自然为学生表达之骏马提供出一片纵情驰骋的广阔天地。
四、作文指导开放,技能形成实践化
为了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我主张习作指导开放,就是写前不做写作技巧性指导,纵然教师要有所作为,也只能以内容为着眼点,采取适当方式,帮助学生打开习作素材资源库,激活学生写作灵感,力求使学生有许多的话要说,甚至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至于表达形式方面的指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我们可以把草稿完成后的修改过程作为指导的重点阶段,结合学生写作实际,教学一些精要有用写作知识,引导学生推敲自己作文,以掌握作文的基本技能。
五、习作修改开放,权力回归学生化
【作文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推荐阅读:
让学生有话可写10-10
数学课要让学生乐学10-08
物理课要让学生动起来09-11
有话好好说作文1000字10-15
心中有话对你说初中作文10-20
中学生作文_中学生作文大全_中学生作文网_中学生优秀作文网09-01
小学生优秀环保作文小学生优秀环保作文09-25
学生宿舍作文07-20
中小学生作文节约作文09-22
学生作文:心灵的土地 (学生随笔)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