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能力(精选12篇)
学生作文能力 篇1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 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人必须受教育, 必须学习。学习促使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把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的是最终把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创新能力。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等人才生产能力的竞争。大学作为人才输送的最前沿阵地, 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创新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大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纵观现实, “高分低能”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 即使碰到了问题, 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 大学生拥有了知识, 增强了素质, 也不一定就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之间不是对等相应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 即过分强调单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个性化;重外在刺激轻内在激励等。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学生把知识、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要实现知识和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 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意识和策略, 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品质。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挥自己个性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阻隔了大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妨碍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促使和帮助大学生转变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时勇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和挑战教师, 大胆创新, 敢于想象和探究,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可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 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是创造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 通过创新, 使知识活起来, 学习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 是一种享受, 从而喜欢学习;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可以说, 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的双手, 犹如鸟的双翅,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和创新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谈实践
那么, 接下来就是体现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环节——实践环节, 在该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生产能力) 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如果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积极的创新理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 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是主体有目的、自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 实践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它不是单纬度的能力结构, 而是多纬度、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就算是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 个人认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性,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性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 在给出设计方向以及基本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预期达到的成果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动手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探究性学习、模拟练习, 探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针, 教师在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境当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时空以及物质条件,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技术帮助。
这里讲到在实践性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本人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那么就和上课照本宣科没有两样, 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我们教师通过正确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 因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产生知识积累, 为创新提供前提;实践则是通过实际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为创新提供环境。可见三者相辅相成, 只不过在实践性环节当中学习、创新、实践三者的密切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 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本人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石。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 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以学生为主, 发扬团队精神来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甚至是进行科研, 个人认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实践性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其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和基本原理加以掌握和内化, 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最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某种理论, 其运用时的条件、方式以及后来的成效, 促使他们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索, 从而起到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使他们从静态的知识占有到动态的实际运用的转变。同时,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追求的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更为注重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经历的过程, 期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宽松的自由交流与讨论,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想法、新见解, 同时学生也看到对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性环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且促使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三者是紧密联系, 互为利导制约的, 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是教育战线上的前辈同仁们一直在努力和完善的事情, 这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个人看法, 权作探索研究。
学生作文能力 篇2
(一)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方法陈旧
在国家教育政策下,素质教育已被广泛推广,但其实际运用情况却不乐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依然是教师,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对于教学中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在传授知识点,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死板的课堂气氛,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
(二)思维定势、偏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按照已有的思维规律去解决问题,不考虑外界的环境变化,形成呆板、千篇 一律的解题习惯。同时,他们只是根据一定的表象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去解题,造成失误。这种定势思维与偏见思维是束缚创新思维能力的枷锁,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三)具有从众心理在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当有一人或者几个人说出自己的解答结果,其他人则会对自己的结果产生怀疑,不自觉得与他们保持一致,这就是课堂上“随大流”现象,也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新思路与新观点扼杀,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兴趣以及自信心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其动力,自信心则是其支柱。这三点的培养不仅仅针对数学教学,在其他课程中同样重要。老师可利用外界的新鲜事物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产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使其对学习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二)联系实际,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老师在教学中与实际相联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数学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产生遗忘,所以老师可以分层次、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其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模仿和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坚定实施小学数学课改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坚定实施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统领课堂,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积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帮助老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难点,把学习过程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主体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四)、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创造 实践 美的心灵 审美
江泽民总书记在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的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和促进一些常被人所忽视的事物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语文美育与德育、智育相互协调;丰富的审美活动和众多的审美场所构成了强大的“审美场”;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可不拘一格,但都应考虑其活泼、轻松、有趣,有好效果。我们通过实践觉得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一、提供广大空间,增强创造意识
语文课外活动给参加者提供了广泛接触的机会。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考察、远足等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
例如让学生了解学校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可让学生到校外去进行考察,可拟定一些考察内容,如:途中所见的机动车,交通路口一分钟车流量,沿途所见的炉灶烟囱数,吸烟人数……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了:为了我们的生存,人们的保护意识急需提高。我们带领学生深入到瓯江沿岸、溪滩、街道、菜场、风景点等场所,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考虑怎样使丽水的环境变得更加美丽。学生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有的学生观察细致,富于想象,作文充满情趣,富有创造性。
二、开展多样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作为语文老师应放手让学生去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会组织得非常好。如有一次,学生想邀请在丽水师专任教的两位英国籍学生和丽水地区广播电台金色旋律节目组一起开展联欢活动,我们就积极支持他们。教室布置以及节目选择等一切工作放手由班委去做。节目有舞蹈、独唱、小品、游戏等,表演的节目内容健康、主题鲜明。两位英国朋友也即兴表演了吉他弹唱。学生们用英语与他们会话,使平时所学的英语知识在这里得以施展。班里的小书法家还当场写下了“友谊长存”的赠联送给两位英国朋友。活动课里,学生与英国朋友的言谈交往都非常得体、和谐。活动之后,又指导学生写文章。后来,《英国朋友来我们班做客》一文在报刊上得以发表。小摄影家为活动课留下了很多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活动课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实践能力,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
三、深入社会生活,塑造美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很需要培养。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行、游览等活动中,学生能广泛地与大自然接触,尽情地欣赏祖国壮丽的河山,接受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增强爱国主义的精神。
关注社会,热爱祖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美好的心灵,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应尽的义务。利用节假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去了解大自然,领略大千世界,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四、欣赏优秀作品,培养创造思维。
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欣赏活动中,我让学生欣赏澳大利亚泰格特的名篇《窗》,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斓的窗外美景,原来是靠窗病人支着羸弱的身体,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幻想出来和编织起来的。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命热情和求生力量,一种怎样的高尚、赤诚和完美的人格!在对待这个窗口的态度上,《窗》展现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灵魂:一个利他,一个自私。利他者用美麗的幻想故事来激励病友求生的勇气;自私者却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摆脱自己心灵的困扰。同样一个窗口,在高尚者心灵里为什么能幻化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而在卑鄙者眼里只能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一扇窗——一个公共的生存环境,莫非可以成为探测心灵的显示屏?学生们被小说中生动优美的句子、片段以及主人公美好、善良的心灵所深深打动。我们还常常推荐名篇名著,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写个创造性结局。
五、开展多种语文活动,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1、发展兴趣爱好
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认识语文学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趣味性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统编或通用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爱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也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我们要提倡大语文教学,指导语文课外活动,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兴趣社团,鼓励爱好者参加。支持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活动形式,并且帮助学生对成功的活动形式作及时的总结,以期有进一步的完善。节日可以进行多种有趣味的游园活动。如到游乐宫去,开展如猜谜、绕口令、游迷宫等游戏等。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和创造的愉悦。
2、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3.培养审美创造力
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是创造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和运用最新信息,扩大教育阵地。 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让参加者都能从中锻炼技能、技巧,使学生“手脑并用”,心灵手巧。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重点加以培养,如小品、相声、舞蹈、演唱、课本剧等,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使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学生作文能力 篇4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影响因素
(一) 学生主体因素
实践证明, 学生主体因素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机和态度是引发学生学习、创新、实践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态度和动机, 会使学生在某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积极参加学习、创新和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和参加实践创新的坚强意志, 达到既定的目标。应该说, 学习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习的知识越多, 对实践问题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完成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效率就越高。“一般而言, 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 特别是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专门知识经验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成功经验等, 直接影响知觉系统对问题情境中信息的选择和对觉察到的信息的解释”。学生经验越丰富, 对创新、实践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对以后的学习、创新和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深, 效果当然也就越突出。
(二) 学校组织因素
加涅曾指出:“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 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 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 可以这样说———学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的态度和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的成长。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体现在学生不断主动参加各种有效的活动之中, 而这些有效活动的设置和开展, 依赖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的整体设计。活动的实施, 取决于高职院校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心。只有学校管理层从战略高度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才会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建立健全各种相应的制度,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合力, 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 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 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说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小环境, 那么, 社会环境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环境。一方面, 小环境是受大环境影响的。另一方面, 学生也直接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潜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现实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抑制或者促进作用。社会上刮起的新的读书无用论, 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会环境通过师生的外在感受影响其心理环境,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创新动机的变化, 学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创新、实践能力欠缺。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现状
(一) 高职院校学生三种能力普遍有待提高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和成长阶段, 我们认为, 和其他本科高校学生相比, 他们的三种能力普遍不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会学习,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没有计划性, 往往是被动上课, 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够, 很少向老师提出问题, 对学不会的内容往往采取放任态度, 学习方法欠妥当, 学习没有动力, 不会自主学习。学生不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实践能力较低, 总认为上个高职院校是无奈的选择,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其产生失落感、自卑感, 浑浑噩噩过日子, 只想早点毕业, 出去有个饭碗即可。但由于创新实践能力低, 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差, 就出现了茫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现象, 以致不能发挥出他们自身的实际水平, 从而影响了自身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
(二) 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围绕对三种能力培养展开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要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尤其教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教学涵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国家有关部门要求的比例为6∶4,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对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往往是只重视单纯的理论教学, 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上课不听, 更谈不上去进一步创新和实践了, 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路径
(一) 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能力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就难以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该把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学习的目的。要学有所成, 将来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就必须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学生总认为低人一等的普遍现象, 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 聘请高职院校毕业的成功人士来校作报告,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要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方向, 通过开展“我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我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等专题讨论或者辩论,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水平, 激励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而刻苦学习、发奋成才。
很多高职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投入的精力不多, 缺乏主动性、探究性、联系性, 这往往是学习能力不强的表现。由于学习缺乏探究性, 他们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没有激情和热情, 更难做到对专业的整体把握。学生学习能力必须作为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重点培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 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学能力。钱伟长曾对大学生说:“一个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 而且要有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 多想问题, 不要死记硬背”。高职学生要把握住学习的主要环节, 未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要讲究学习的方法和艺术, 要学会独立思考, 要学习网络有益的知识要不断拓宽自己知识领域, 为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学会创新是学生获取成功的通行证。从现实情况来看, 具有创新素质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著名的四通公司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 没有创新也很难有大的发展。作为高职院校而言, 培养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改变传统观念, 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尽管高职院校学生基础不是十分厚实, 但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还是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的, 想象力也比较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要通过整体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去挑战一切新的事物, 让学生永远怀着一颗好奇的心,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就要善于开辟新的学习路径, 需找新的突破, 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让学生学会批判, 学会灵活, 让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 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列宁认为实践高于 (理论的) 认识, 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当今社会已经形成共识,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优势主要是动手实践能力强, 并且在求职、就业中表现得更加务实。知识必须与能力相结合, 并且通过实践展示出来, 才能体现其价值。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主要是加强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其他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特点, 改变单纯讲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现状, 教育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实践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技能往往是最基本的, 更高的专业技能往往需要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获取。通过演示、观察、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手段, 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 而且可以发现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可以发现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 学校要营造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 可以促使实践型人才的出现。在学校环境布置、舆论宣传等方面要体现学生参加实践的价值和情趣, 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孕育实践能力的文化活动。学校可通过组织讲座、报告、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和各种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 积极为学生创造参加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实现的, 因此, 要大力倡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可以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 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志愿者活动、科技咨询活动, 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社会热点问题, 经过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思考,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思想认识, 巩固所学知识, 增长才干, 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后, 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必须具备学习、实践、创新等核心竞争能力。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合课程设置,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 构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2]腾飞.怎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吕义, 卫绍元, 张东旭.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
学生作文能力 篇5
在我的生活里,我只注重学习和much,对于自理问题我并不是很关心。因为到了宾馆,只需要钱;要想成绩好,只需要学习,但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离不开自理。自从读了《鲁滨孙漂流记》之后,我才慢慢地懂得了:生活离不开自理。
这本书主要写了: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爱航海的小伙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航海生活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生活。在一次航海中,鲁滨孙和他的`同伴遇到了危险,只有鲁滨孙幸存了下来,别的人都被夺去了生命。鲁滨孙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到一座荒岛上。就是在这手无寸铁的情况下,鲁滨孙就是靠着坚强地自理能力生存了下来,他在这片荒岛上打鸟、种庄稼、养动物。后事在荒岛上认识了一叫星期五的野人,一步一步地从黑暗走向光明,最终获得了救援。
和鲁滨孙相比,我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如果让我去那片孤岛上,我可能早就饿得骨瘦如柴了,而鲁滨孙却靠着自己一双勤劳的手,生存了下来,真让人佩服!我以后要学会自理,不再做家里的“小公主”,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
学生作文能力 篇6
童年是独特的年龄段。小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 “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
这是大自然的安排,它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能量积蓄的时间。就如麦苗从绿芽过渡到硕壮的麦穗需要时间、阳光、雨露一样,其间的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
童年的任务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有强大的力量,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以及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成年人的责任则是让孩子自我健康地发展。
用理性管理班级,用感性的爱来呵护儿童的心灵,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是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两者相辅相成,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一、强化班级管理,从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约束力
自我管理就是每个人行为的自我约束,在“规矩”中去成就“方圆”。 这些年,我对学生都要求“吾日三省吾身”。根据班级的情况,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这一阶段班主任要根据实现目标的需要,努力创设民主的管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善于参与管理。每学期初,学生首先要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结合校规校纪制定班规班纪。然后在班级内实行班委负责制、全员岗位责任制与值日生负责制相结合。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一开学,我班就设立了两套班委机制,实行“两党”执政。这样一来,他们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当然也互相牵制。既锻炼了人才,又避免养成某些班干部骄傲自大的情绪。班干部培养好了,就由他们协助,持之以恒地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我把班级的各项任务精细化,全员参与,让全班每位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懂得管理好班级的事就是管理好自己的事。值日生工作细化整理后打印上墙。实行“人人有权,人人有责”。这样使全班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工作能力。一学期来,同学们各司其职,工作起来也井井有条,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自我管理意识。对于在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做得不好的要耐心讲解,教给他方法。学生有了难题给予帮助,有了委屈可以倾诉。作为一个爱学生的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应起指导者与保护者的作用,勇于为班级的过失承担责任,保护学生,从而为学生的成长、为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创造宽松、安全的环境。
二、在爱的世界里,展示自我,提升自我
1.适时地展示自我
人人都有“爱听好话”的心理需要,小孩子更是如此。我班有个小男孩,课堂上精力不集中,总喜欢左顾右盼,放学排队喜欢说话,做眼保健操、做体操时很松散,时不时地就被纠察队员扣分。但他在“用家中的一朵花净化我们的教室”提倡活动中表现非常积极,很快就赢得妈妈的同意从自己的家中抱来一盆吊兰。班级里的矿泉水他总是及时帮忙更换。了解到他非常喜欢画画,我找机会和他探讨绘画的技巧,让他把自己的所学充分展示出来,我适时夸奖他,同时也说了好多画水彩画要注意的问题,当我让他把自己的画带来要贴在班级中的“丰收园”上时候,他开心得不得了。然后我及时地对他进行班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和他探讨什么是班集体;告诉他这幅画不仅仅能赢得本班同学的好评,更会得到其他班级老师、同学的称赞,他为我们班增了光;还告诉他在哪些方面只要认真、努力去做也同样可以为班级增光。从这以后,他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因为他知道了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2.在评价中,激励自我。
寓教于乐,才能为孩子所接受。首先我利用学校评价机制的氛围 ,在班里设立了“手可摘星辰”评比栏,每张照片贴在评比栏中,尊敬师长、桌面洁净、作业字迹端正、积极回答问题、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文明礼貌、自觉认真地做“两操”、自觉清扫和维护清洁卫生等等,每次都可以获得“小果子”,積攒到十颗,就可以获得一颗星星,直接贴在自己的照片周围,在学期末评选出“星级少年”。这样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自己进步,与别人的差距,从而提高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把每个同学的闪光点,生动、形象、乐趣地记在大事本上。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同学间的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成为学生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的最好园地。
3.在活动中,塑造自我。
激励是行为的内化过程,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把学生的自我目标变成持久的约束力。
针对学科的特点,开展了读书演讲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开展五分钟演讲活动,在讲台上——这个简易的舞台上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最棒的。孩子的个性在活动中展示,孩子的自我在别人赞叹声中散发着自信的美 。快乐的笑声中,收到的却是同学们发自肺腑的称赞。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用制度去强化,用爱去浇灌,它就能绽放最美的花朵。
阅读能力的内化与作文能力的提升 篇7
第一, 内化阅读, 必须消化吸收, 做到读与写的互动。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 我们不缺少阅读,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12年24本语文教科书, 再加上原有大纲及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配套语文读本、课外阅读书目, 少说也超过1000万字的阅读量, 这是相当可观的。然而, 语文教学的模块中, 耗时最多的阅读教学在时间上的高消耗与能力转化上的低收益, 加上阅读与作文两大模块的互动乏力, 使得阅读教学内化为能力的环节苍白无力。反思这一现象, 是因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了这些所谓的“名家名篇”的作者身世, 写作背景, 甚至于这些文章的思想光芒、政治影响上了, 使语文课过分彰显了思想课品德课的特点, 缺少了足够的语文味。再加上作文教学自身缺乏体系性, 又与语文课的单元阅读教学配合脱节, 作文与阅读彼此二者的支持互动不够, 既影响了阅读内化为能力的深化环节, 又削弱了作文从阅读中吸收借鉴的提升环节。应试中大多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类型的试题茫然无措的现状就是很好的证明。
因此, 阅读的能力内化与作文的能力提升二者必然在互动中相互促进、相互推动。阅读对于作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为作文提供素材、技法和间接生活, 但却代替不了作文。作文必须从阅读中吸收营养, 丰富生活体验, 借鉴写作技巧, 但离不开反复练习。作文既是一种素养, 也是一种技能, 而技能是需要不断运用实践的。就像人们游泳, 就像鸟儿试飞, 熟能生巧。“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内化阅读, 读写并举, 作文能力自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第二, 内化阅读, 就要熟读精思, 做好能力转化。要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不是机械的模式照搬, 必须通过熟读精思, 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观念, 自觉化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这种学习、消化、反刍、运用的过程就是能力化的过程, 只有这样, 我们大量阅读中的知识就会化为自己的能力。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有得尔。”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为我们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习必须通过思考才能深入, 才能消疑, 才能辨别正误, 才能消化吸收, 思考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丰富和深刻, 二者相辅相成。阅读要内化为能力, 同样离不开思考。
要达到这一点, 还必须养成阅读必须动手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书本上的精华摘抄记录下来, 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古今名人在这方面给我们作出了示范。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 一边阅读一边注批、摘抄、作笔记, 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事例和经验在作文教学中都值得借鉴。
第三, 内化阅读, 还要筛选提纯, 做到以精取胜。阅读是很辛苦的, 阅读的量又是相当大的。特别是我们正处在信息发达、知识经济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 知识的更替速度又相当快, 信息交流量又相当大, 各种知识和信息充满时空世界, 需要我们去大量浏览阅读。作为学生, 更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生存、关注生命、关注未来。面对丰富的阅读世界, 我们的精力毕竟是相当有限的, 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纯, 以精取胜。要把能够丰富我们知识视域的各种优秀书籍选入阅读范围;要把古今中外经过时代淘洗和考验的文化精萃纳入阅读范围;要把能够孕育我们的精神世界, 提升人格, 改造世界观的一切文化遗产和时代人文产品列入阅读范围, 等等。这样才能开拓我们的眼界, 充实思想, 陶冶情操, 丰富学识。优秀的书籍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既是人类群体才智的结晶, 也是作为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这样的作品, 能陶冶我们的精神世界, 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元人程端礼说:“读书如销铜, 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 随模铸器, 一冶而成。所谓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者此也。”可见古人对读书与作文的密切关系早有洞察, 先有读书之劳, 后有作文之逸。王勃《滕王阁序》、鲁迅《狂人日记》无不印证了这一点。古人“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总结得更为精道。因此, 精选精读, 持之以恒, 同时多写苦练, 读写结合, 必然会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学生作文能力 篇8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研究表明, 人的遗传因素、天赋素质和生理条件只是构成人的心理特征的物质基础, 而环境、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也不能单独机械地决定人的心理特征。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体育教学要因材施教
远在古代的教育学家就非常重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如, 对于易激动、卤莽的学生, 就用抑制的方法明以退让;对于胆小、过于退缩的学生, 就用鼓励的方法晓以胆识[1] 。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也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讲求实效, 使体育教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既不过多过急地要求学生, 也不迁就学生、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应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更新教学手段或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力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带有多样性、新颖性和启发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能力, 达到由感觉到思维, 从现实到想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如, 在投掷项目技术教学中, 对于初学者根据对象的不同, 应降低难度的要求, 利用重量轻的器械进行练习。首先掌握动作要领及投掷项目的用力顺序, 再逐渐增加难度, 最后形成动力定型。一般来说选择简单的投掷项目比选择复杂的投掷项目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在教学中对某种技术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身体素质的不同, 让学生选择一种教学方式, 在下一次课中让学生说出选择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 使他们明白只有知道并能顾及到自己的个人特点, 才能保证个人所有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有效的应用。
另外, 从生理角度来看, 当学生从事自己爱好和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时, 表现为兴奋性适宜、精力充沛, 掌握动作的要领便快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学会或掌握了该动作的要领, 还要看教师如何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并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组织教学。
2.利用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人的个性特征首先表现在性格上。“人物的性格不仅仅表现在做什么, 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在追求什么、拒绝什么, 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 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 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方法[2] 。这种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示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学生的性格特征表现不一, 一种是怯懦怕受批评或由于本身身体素质比较差, 对学习中的某些技术项目动作信心不足, 有自卑感, 在练习中表现为情绪低落, 学习态度不积极, 行动迟缓, 所做动作不协调。对这种类型学生需要多作正面帮助鼓励, 使他们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 让他们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一种是自尊心较强的学生, 好表现自己的才能, 爱听恭维话。在练习中表现为富有热情, 动作和思维都比较敏捷, 喜欢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 一旦遇到困难和受到挫折时, 情绪极容易波动, 对学习的技术动作掌握不准确或加以对抗和沉默。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则以推心置腹的谈话为佳。另外一种是自信心很强的学生, 好胜逞强, 过高估计自己, 不量力而行, 在练习中爱表现自己, 自以为是, 自负自满。教师不恰当的赞许表扬往往会助长他们的自满情绪。这时, 教师应利用他们对学习技术动作的主动性来启发他们对动作细节的思考, 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3.根据气质特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 它使人的性格表现形式具有显著的个人色彩。气质的特征有情感的敏感性、激动性、惊慌性和克服障碍的积极性等。气质既能决定一个人对事业能否坚持下去并取得成功, 也能影响到活动的其他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整个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 气质的特征对动机起影响作用, 而动机则是由现实需要及具体情况决定的[2] 。由于学生在学习阶段动机不稳定, 控制支配自己的行为能力差, 气质的特征不能准确地调节支配行动, 需要教师的指导督促才能完成练习。教师应细心观察测定学生的气质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给他们的行动方式带来什么样的色彩, 以便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 学生在完成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 惊慌这个气质特征对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他们往往把危险看得较大并产生害怕、不安等畏惧心理, 这时教师应准确无误, 多作示范, 并采用多种多样的辅助练习, 可以先适当地降低动作的难度和要求, 在基本克服畏惧心理后再恢复难度要求。此外, 也可以让完成技术动作较好的学生以顽强勇敢的气质来激发其他学生克服障碍的积极性, 克服中枢神经的抑制性, 转入适宜的兴奋状态。
二、通过思维、想象能力的训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的, 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和来往行人所分散。因此, 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使学生的思维想象随着教师的语言转动是教学的关键。因此, 要求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在教学中必须精练地讲明学习的目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克服外来的干扰。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 引起学生对所学新教材的兴趣。在讲授技术动作时要带有启发思维的讲解示范, 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语言转动, 一则对所学的技术动作很快产生兴趣, 二则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 教学的动作掌握得更快, 更能培养学生的速度、灵巧、柔韧素质。
当然,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人的性格、气质、年龄、环境等因素有关, 因此, 需要教师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采用不恰当的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 形成抵触情绪以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多做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在讲解的语言上带有风趣性和启发性,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全面多样化, 防止单一枯噪。在练习时适当加大练习密度, 避免有空闲的时间分散注意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3] 。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 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 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 激发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 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4] 。
2.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性, 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 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 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 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3.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 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 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 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 是提高形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 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多作示范, 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 运用类比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 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四、抓住动作的细节和要害启发思维和训练想象能力
体育运动的每个细节都决定着技术动作的正确发挥。许多学生在练习中, 当基本学会一个动作时往往容易出现不用脑子、不受监督和机械式地完成技术动作的现象, 形成思维比较集中, 一些小错误形成动力定型, 使得相应技能所建立的活动感觉就会减弱[5] 。因此, 教师要充分考虑和抓住动作细节和要害进行教学, 注意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完成动作较好的肌肉感觉, 并注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技术动作的关键所在;另外, 教师还可安排一些练习来培养区别能力, 即区别某部分肌肉群的紧张与放松程度的能力, 最好能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学会使一些肌肉群完全紧张或使一些肌肉群完全放松的练习。
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全过程后要对已学的动作经常复习来加强神经联系, 强调注意运动中的感觉和视觉影像是不可分割的;建立相应的中枢神经兴奋点, 使“模糊肌肉感觉”逐渐清晰, 改正多余的错误动作, 达到掌握动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加强思维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要完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巧仅仅靠体育课堂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只有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加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6] 。思维和想象能力训练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动作, 是对动作整个部分多次进行思维再现。因此, 在练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术动作进行复习, 形成动作的再现。另外, 还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准备活动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 做练习时不通过思维想象而自动化式地重复动作容易使动作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加强思维想象训练取决于教师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思维想象时常伴随着心理活动规律而进行, 它要求教师不断地调查了解学生的思维行为, 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这对于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必不可少的。创造性的教学、预见学生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提高体育技术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培养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通过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抓住动作的细节和要害来启发思维和训练想象能力;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梁建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 2000, (2) .
[2]柳斌.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 1998, (2) .
[3]齐世凯.谈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和兴趣的培养[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1, 3 (4) :89-90.
[4]廖春海, 温永忠.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辽宁基础教育, 2002, (10) .
[5]李建军.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漫谈 篇9
一.广泛阅读各类有益书刊, 拓宽视野, 增长见闻, 积累写作素材
初中学生既保留着小学时的学习习惯, 说话、写文章都常带有很浓的娃娃腔, 又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 他们见闻不多, 视野较窄。因此, 指导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刊, 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 陶冶情操, 丰富情感, 学习借鉴他人之长, 积累词汇, 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关于这一点, 我是这样做的:给学生推荐中小学生必读书目, 常上阅读课。在上学期, 学生读的比较深入的书目有《水浒传》、《红楼梦》等。而且学生还写了读后感, 人物点评, 认识比较深刻。阅读效果比较好。
二.多思多做, 养成勤写日记, 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 虽然已经懂得了一定的道理,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但他们依旧保留着一颗爱玩的童心, 所以教师经常作一些适当的看书写日记的安排是十分必要的, 让他们一日一记, 把当天发生的最有意义的事写进日记里。同时, 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 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乃至全篇抄录在笔记里, 把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也记下来。这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 年轮的翻转,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变“无炊米”为“满囤流”, 为写好作文准备好充足的“弹药”。
三.把握好作文教学,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方法, 掌握“作文五步功”
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才能写好作文。1、学会审题, 把握住题目的要求, 确定写作的范围和体裁。2、静心思索, 认真拟好提纲, 拟好腹稿, 在头脑中构思好中心是什么, 全文分几段写, 每段怎么写等。3、拟好腹稿后, 认真打好草稿。4、仔细修改、润色, 从字、词、句、篇入手认真修改推敲, 把可要可不要的删去, 该增添的增加。5、认真将已修改完毕的作文工整规范地抄在作文本上。
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得好:“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迫切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情况下, 才能产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情感和词语。”学生怕写作文, 主要是因为没有写作激情,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情境, 挖掘学生心灵中的情感积蓄, 帮助学生打开心扉, 拓宽作文思路,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此外, 教师还应多鼓励, 用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作文, 要对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和赞扬, 使学生觉得自己是个“可塑之才”,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 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使之积极主动地投身写作。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新大纲指出, 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 认真思考, 勤于动笔, 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但很多学生由于不会观察, 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粗枝大叶, 内容空洞, 因此教师就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具备较强的观察力。1、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可按时间、空间顺序观察。如出外游玩可按游踪观察;观看建筑物, 可按空间顺序观察。2、观察要注意比较, 只观察而不进行分析比较, 难以捕捉到事物的特征。3、观察要细致, 不仅要注意到事物的外表特征, 还要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 不仅要观察静态的事物, 也要观察动态的事物。4、要有观察的目的, 否则就是为观察而观察, 像一只无头的苍蝇, 瞎闯一通, 收效甚微。因此,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求、内容和重点, 有明确的观察任务, 使观察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感知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学习, 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写评语时, 应用欣赏的态度, 多肯定优点,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并通过作文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例如学生在作文中不经意地倾吐了自己的秘密、伤心事或难以言喻的感情纠纷, 表现其朦胧的爱恋意识等。这时, 首先要肯定一点:学生把老师当作自己最知心的朋友, 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认可或为自己解围。“欲当良师, 先做益友”。教师应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并通过评语达到心心相印, 用心语开启学生尘封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喜欢作文, 喜欢看评语, 使作文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篇10
一、融入情感,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中,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这和以往师道尊严的传统思维有较大的区别,可能有的教师一时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已经习惯了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学习的引领者、困难的点拨者,实现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习兴趣高涨,对作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明白学生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学生的眼里欢迎什么样的教师等,从而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在教学中还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因为这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缺少了他们的参与,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后进生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既要关注他们,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深入生活,拓展写作广阔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生活的基础,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了基本的真情实感,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初衷,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世界,对社会生活加强感悟,获取写作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写景类文章时,我坚决反对学生凭空杜撰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对自己记忆中的事例进行探讨与筛选,在生活实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使文章具有基本的灵性。在指导学生进行写景训练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风光,或许因为初中学习压力的增大,他们平时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景色,但是当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带领他们走进生活时,他们的灵感被进一步激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细致地描述下来。在作文教学中,我还注意选取一些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作为素材,引导学生自己对生活进行观察,寻找答案,并将这个过程写下来,极具真情实感,作文水平也远比空洞杜撰高得多。
三、注重阅读,积累写作丰富素材
开展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提倡开卷有益,只要是内容积极的都可以,如人文历史地理等,加强这方面的阅读量可以拓展知识面。阅读古今文学作品,可以借鉴文学大师的写作手法,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强化思想教育,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报刊杂志,以获取大量的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有效信息。在阅读方法上也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对短小精美的文章认真读,对于长篇文章采取细读和粗读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好阅读摘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了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学生就能积累丰富的素材与知识,通过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的训练,学生进一步训练语感,激发创作激情,写起作文来自然就不会再觉得非常困难。
四、热情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一样。一位曾经的后进生在课后对我讲过,他一学期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老师的一句表扬或肯定,于是我在一次作文讲评中对他进行了表扬,激发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在初中的后两年里,他加倍刻苦,努力学习,今年夏天,他刚刚通过职校对口高考坐在了一所省内知名大学的教室里。这件事对我感触很深,在作文讲评时,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多肯定学生的作文,多发掘学生的优秀之处或是进步之处加以表扬,表扬的对象不仅仅限于班级的优秀生,更包括了班级的后进生,只要他们的作文取得了进步,哪怕暂时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我也对他的进步加以表扬,哪怕是一句话。实践证明,我的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五、范文引导,提供丰富写作技巧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教学来促进作文教学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有许多美文极具欣赏与借鉴价值,语文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一有利因素,将会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巍巍中山陵》后,我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写作手法,选取一处建筑,进行模仿性的写作。如果缺少了这篇文章的示范,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在开展建筑类文章的写作时会感到极大的难度,甚至不知从何处下手,但是在学习课文之后,学生不仅对这类文章的写法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也一定会更加生动,有效提高了写作能力。
六、分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进步,我在作文教学中还采取了分层要求的教学方法,将班级学生按照实际学习能力的差异,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在作文教学中分别给予不同层次的要求,A类为后进生,对他们的要求仅限于将文章写通顺,表达清楚,突出主题,对于C类优秀生,则在文章立意、结构和遣词造句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体现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在A、B、C各类群体中,大家只要达到了相应的要求,都可以得到“优”的等地,只不过各个层面的要求不一样。在各个组之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学生达到了上一层次的标准,经过确认以后就可以升级,实行动态管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进取心。
学生作文能力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4-02
未来的教育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与学校资源等相互渗透、协调,采用不同的内容与方式全面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然而语文课作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讨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在课堂教学上以说代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说”是理解课文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在实施“以读代讲”的同时,实施“以说代讲”的教学,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语言的运用表达。而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清除学生怕说话的心理,调动学生想说话的欲望,达到以“说”代讲的目的。在这一方面我抓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说”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最常见的“说”,可以让学生通过说来检验他的学习效果。
2.“说”想象。想象文中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他们想象到的内容。学生说得越具体、越生动,说明他们理解的越深刻。
3.“说”体会。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所以在学文后还要让学生说读课文后的体会。
当然,以“说”代讲,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多启发、善诱导。训练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这样,才能通过以说代讲,培养和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中心的理解能力,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的训练。
二、在作文教学中授予学生技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指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时,仍然应该重视和加强口语训练,那种就作文而作文把口语训练抛于一边的作法是带有片面性的,同时也是与《大纲》中对于作文教学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口语表达和局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整理、发表意见等,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有促进作用。教学中口头作文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佳途径。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发生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每位学生都能抓住老师的要求,用较为通顺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有的还能恰如其分加上自己的一点评价。总之,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真是一箭双雕。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说话欲望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善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口语训练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和发展他们创造性说话的能力。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1.续讲故事。看幻灯投影故事的主要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续编故事的经过和结尾。
2.想象配音。看图片或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然后根据所看到的给录像人物配音或用生动的话语描述故事内容。
3.听音乐,编故事。放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想象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并将这些情景编成故事,说给大家听。
四、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口语实践能力
口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到校园的生活,并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口语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如,春游、秋游、学军、学农、竞岗竞选、庆祝活动。参加这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些有趣的活动还会使学生产生主动交流甚至一吐为快的欲望,从而也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契机。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口语交际时,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譬如,举行“诗文朗诵会”,让学生将收集或创作的诗歌、短文等朗诵给全班同学听,请同学当小评委,评一评,议一议,通过朗诵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通过你讲我听,我问你答,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上述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在搜集、挑选图画或独立创作诗文时,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创造力;在解说与质疑中训练了思维能力;在欣赏美丽图画和优美诗文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真可谓一举多得。
学生作文能力 篇12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 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 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时指出:袁绍不会用人是导致其失败的加速器。“曹操赤脚迎许攸”说明曹操的成功是与其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成败, 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疑义, 求得解决, 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 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 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 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 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 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 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 疏于思考。事实上, 只有犯过“错误”, 才能改正错误。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 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 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 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 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 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 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 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 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 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不断创设问题情景, 活化学生思维。
提问题是人的天性, 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是创造的萌芽。所谓问题情景, 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 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情景。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 以激趣为条件, 以自主为核心, 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不确定的问题情景, 制造悬念, 启发思考, 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 使学生探索作答。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 可提出问题: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时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不重修圆明园。说明我们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 是一个真正有民族自尊心的民族, 我们就应该留着这块伤疤, 让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奋起直追!”在学生内心萌发了一股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自己命运的关切, 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二种观点:要重修圆明园。说明现在中国强大了, 同时也不再害怕侵略者来侵略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学生利用教师创设的情景, 多角度的思考, 活化了思维,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 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思维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条件。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 用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们,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 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 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该充分肯定, 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 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 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 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 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 分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后果时, 有许多同学提出“落后挨打”是一种“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撞击”, 因这是中国落后挨打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观点。此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 不能简单地加以抑制或否定, 而应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有效地剔除一些模糊认识, 认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性。
【学生作文能力】推荐阅读:
中职学生作文能力培养07-02
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09-28
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05-22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07-08
谈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08-01
提高学生作文的辩证思维能力08-10
提高学生欣赏与作文能力的研究10-01
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08-25
浅谈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09-01
学生反思能力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