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旋转胎头

2024-09-17

徒手旋转胎头(精选3篇)

徒手旋转胎头 篇1

胎头位置异常是临床产科产程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且在经阴道分娩中占的比例较高, 如不及时给予处理常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徒手旋转胎头术可在早期对产时的胎头位置异常进行估计和纠正, 起到降低手术生产率、减少母婴损害等作用[1]。本院对35例确诊为枕横位或枕后位的产妇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术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10月收住本院的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71例。产妇均进入正常产程后出现活跃期延缓或阻滞, 胎膜已破, 宫口开大6~8 cm, 胎心音无异常, 羊水无严重污染。查体提示产妇无骨盆狭窄和畸形, 无明显头盆不称, 胎盘位置正常, 无脐带先露或脱垂, 无严重合并症与并发症, 经阴道检查符合枕横位或枕后位难产标准。以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术纠正胎头位置的35例产妇为观察组, 其中产妇年龄21~38岁, 平均年龄 (26.4±2.8) 岁;初产妇21例, 经产妇14例;孕周37~42周;持续性枕横位23例, 持续性枕后位12例。未采用手转胎头术的36例产妇为对照组, 其中产妇年龄22~37岁, 平均年龄 (25.3±2.6) 岁;初产妇24例, 经产妇12例;孕周38~42周;持续性枕横位24例, 持续性枕后位12例。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次、孕周以及难产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产妇给予徒手旋转胎头术纠正胎头位置, 具体操作如下: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 铺无菌巾, 依据辅助检查和腹部测量结果再次估计胎儿大小。阴道复诊检查, 了解宫口有无水肿及扩张情况、胎方位、先露部的高低、骨盆内径等, 并确定胎方位。在宫缩间歇期, 嘱产妇放松, 张口哈气, 医师以右手食、中二指进入产妇阴道, 紧贴胎头, 确定大小囟门, 以中指固定胎儿后囟、食指固定胎儿前囟并分开50~70°。左手掌紧贴产妇腹部胎儿背部位置, 在宫缩时轻柔缓慢将胎头进行旋转。对左枕横位及左枕后位, 首先轻转上推胎头, 再缓慢以逆时针方向旋转45~90°;对右枕横位及右枕后位, 术者手掌心朝下, 以顺时针方向旋转45~90°。旋转后固定胎头, 即待3次宫缩后, 将胎头固定到枕前位, 观察胎头衔接良好, 方可抽出手指。实施转位过程中应密切检测胎心变化, 发现异常后应及时给予产妇吸氧, 一次旋转不成功者可再次进行, 但一般不超过3次[2], 对宫缩不良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 仍不成功者转为剖宫产。对照组产妇在确诊头位异常后未实施徒手旋转胎头术, 给予密切观察产程进展, 维持有效宫缩, 产力不强时加用催产素, 使胎头位置顺产程自然旋转处理, 必要时转为剖宫产。

1.3 观测指标和统计学方法

观察记录两组产妇分娩方式、产伤率、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观察组产妇经阴道自然分娩30例, 对照组为16例, 经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产程异常时应及时给予处理, 否则威胁母婴健康, 影响妊娠结局[3]。徒手旋转胎头可在活跃期将胎头位置从枕横位或枕后位旋转为枕前位, 以胎头最小的枕下前囟径取代较长的枕额径, 使胎头顺利下降并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 使难产变顺产。该术式操作简便, 安全有效, 是临床纠正枕横位和枕后位等头位难产的有效措施[4]。在实施抬头旋转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进行旋转前应对胎儿体重准确估计, 做好头盆评分, 当头盆评分≥10分时, 手转胎头纠正体位才有意义, 否则, 极易导致旋转失败, 增加产妇痛苦。 (2) 掌握旋转胎头的时机, 一般在产程进入活跃期后, 胎头位置仍保持在枕横位或枕后位者可进行手转胎头。本例中产妇宫口扩张6~8 cm, 旋转成功率较高。 (3) 在进行胎头旋转时, 如发现头盆紧贴, 胎头不易转动, 此时可轻轻将胎头缓慢向上推动, 即可觉胎头松动。但应注意在操作中不可将胎头过高上推, 防止发生脐带脱垂。 (4) 在旋转结束, 胎头位置得到纠正后, 部分产妇可出现宫口迟迟不能开全的现象, 阻碍胎头下降, 此时可以右手食、中指上推宫颈上唇, 在胎头大径线越过宫颈后撤出手指。 (5) 操作时注意严密观测胎心变化, 胎心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操作, 酌情给予产妇吸氧, 必要时转为剖宫产。 (6) 对于一次旋转不成功者, 间歇数分钟后可再次进行旋转, 但反复操作不可超过3次。

参考文献

[1]张劲松, 勾显跃.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异常268例分析.海南医学, 2010, 21 (15) :2891-2892.

[2]毕嫣, 宋雁, 康立.徒手旋转胎头法在头位难产产程处理中的作用.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8) :1153-1154.

[3]蒋木英, 钟旋风.侧俯卧位配合徒手转胎头方位矫正枕后位难产126例.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2) :37-40.

[4]练慧琴, 刘晖.改变产妇体位徒手旋转胎头在胎儿枕横位中的应用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3) :80-81.

手法旋转胎头在产程中的应用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2008年6月我院住院分娩3 559例, 同期发现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358例, 发生率10.06%。我们对其进行手法旋转, 成功345例, 失败13例, 成功率为96.37%。产妇年龄23岁~40岁, 平均年龄27.6岁;初产妇322例, 经产妇36例。宫口开大情况:宫口开大4 cm~6 cm138例, 7cm~9cm190例, 开全者30例。儿头位置:儿头在-1~-22者176例, 0~+1者165例, +2以下者17例。胎方位为持续性枕横位243例, 持续性枕后位115例。

1.2 手法旋转指征

(1) 根据产科检查无明显头盆不称, 估计胎儿可经阴道分娩; (2) 经加强产力、改变体位、封闭宫颈水肿等措施后仍不能转为枕前位者, 胎方位为持续性枕横位或持续性枕后位; (3) 宫口开大≥4 cm, 产程进展缓慢或停滞; (4) 子宫收缩良好, 胎膜已破; (5) 胎儿无宫内缺氧。

1.3 方法

常规消毒外阴及阴道, 于宫缩间隙, 将右手伸入阴道内, 与矢状缝平行, 食指与中指成约30°夹角, 指端位于囟门处, 在宫缩时缓慢旋转, 同时嘱孕妇屏气以利胎儿头下降并防止胎头回转。ROT做顺时针旋转45°, LOT做逆时针旋转45°, ROP做顺时针旋转90°, LOP做逆时针旋转90°, 助产者感儿头有下降并不再回转时将手抽出。旋转儿头的同时助手于孕妇腹部向胎儿肢体方向推送儿背至脊前方位, 旋转困难时可上推儿头使先露退至坐骨棘水平或棘上。操作时动作切忌粗暴。

1.4 成功标准

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以枕前位经阴道分娩者为成功, 否则为失败。

2 结果

2.1 成功率

358例手法旋转胎头术处理头位难产, 成功345例全部经阴道分娩, 其中72例助产 (宫缩乏力18例, 胎儿宫内窘迫36例, 妊高征18例) , 无1例剖宫产, 成功率为96.37%;失败13例, 其中以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助产4例, 剖宫产9例 (13例中脐带绕颈绕身3例, 脐带过短3例, 复合先露1例, 手法不当6例) , 失败率为3.63%。

2.2 新生儿情况

手法旋转胎头成功者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 ≥8分248例, 4~7分87例, ≤3分10例;生后体重<3 kg 101例;3~3.5 kg 144例;>3.5 kg 100例, 其中22例为巨大儿。

3 讨论

3.1 头位难产的防治

胎头位置异常多在产程进展出现异常时, 经阴道检查或B型超声检查作出诊断。尽早发现胎头位置异常并加以处理, 是处理头位难产的主要环节[1]。明显的胎位异常, 在产前容易诊断, 而多数的异常分娩发生在分娩过程中, 必须仔细观察产程, 绘制产程图, 综合分析, 早期发现产时的异常情况, 及时处理[2]。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是头先露中一种常见的胎方位, 占头位难产的首位。发现胎方位为持续性枕横位或持续性枕后位, 且子宫收缩良好, 胎膜已破, 胎儿无宫内缺氧时, 采用手法旋转胎头成枕前位, 可缩短产程, 使难产变顺产。若手转胎头困难, 或宫口未能开全者, 胎头下降受阻, 或胎儿宫内窘迫则剖宫产或阴道助产。

3.2 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意义

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是由于儿头俯屈不良, 有时略带仰伸, 通过骨盆各平面径线增大, 造成胎头内旋转及下降困难。手法旋转可使胎头以最小径通过骨盆, 使胎儿顺利娩出, 可降低头位难产率及剖宫产率, 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的有效方法, 且操作方便, 成功率高, 见效快。

3.3 手法旋转时机

儿头内旋转动作的完成是伴随着儿头下降来完成的。宫口扩张<4 cm之前儿头处于下降的潜伏期, 还不到内旋转时机, 此时宫口开得不大给操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手法旋转时机以宫口开大≥4 cm, 儿头在-2以下时为宜, 不必过早干预。如果能及早发现不必等到宫口开全再旋转, 这样可以减少儿头在盆底受压过久, 降低胎儿宫内窘迫或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笔者认为过迟旋转时胎头过低而紧嵌于阴道内致使旋转困难, 会影响成功率。

3.4 注意事项

术前认真评估胎儿大小与骨盆的关系, 对于估计胎儿的体重偏大, 尤其是巨大儿, 采用手法旋转胎头较困难, 宜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胎头下降受阻或胎儿宫内窘迫不采用手法旋转胎头, 胎儿宫内窘迫按其宫口扩张情况, 采用剖宫产或阴道助娩结束分娩。同时做B超检查有无脐绕颈绕身, 以提高成功率, 产力不良者常规静脉点滴催产素加强产力。旋转时觉头盆紧贴不易转动时可将胎头向上推动少许, 感胎头较松动时, 转位才容易成功。旋转时一过性胎心改变与儿头受压致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可吸氧纠正。

3.5 并发症的防治

手法旋转胎头时, 加强胎儿监护, 如发现胎心异常, 立即停止操作, 经对症治疗胎心仍未恢复正常立即行剖宫产手术, 若胎先露下降受阻或仍偏高者, 以剖宫产手术为宜。手法旋转胎头时, 手法需轻柔以防损伤宫颈、胎儿;助手加腹压时轻柔压下胎头即可, 切勿粗暴, 以防子宫破裂或损伤产妇内脏。本组资料表明, 手法旋转胎头操作简便, 易掌握, 母婴损伤小, 且可缩短产程, 减少产妇痛苦, 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凌萝达, 顾美礼.难产[M].第2版.重庆出版社.2001, 322

徒手旋转胎头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头位难产产妇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有患者40例, 患者年龄为 (20~42) 岁, 平均年龄为 (26.5±6.3) 岁, 孕周为 (33~42) 周, 平均孕周为 (37.4±4.2) 周;实验组有患者40例, 患者年龄为 (21~38) 岁, 平均年龄为 (27.3±5.2) 岁, 孕周为 (34~42) 周, 平均孕周为 (38.2±3.6) 周, 孕妇中初产妇64例, 经产妇16例, 40例枕后位, 40例枕前位, 孕妇及其家属对其分娩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 孕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产妇均符合头位难产临床诊断标准;单胎:孕妇产前检查胎儿状况良好, 胎心也比较正常, 并没有出现宫内窘迫等不良症状;产妇分娩前进行盆骨评价;孕妇临床出现胎膜破裂;孕妇宫口开到6 cm以上, 且胎头下降到头骨棘0~2 cm位置[3]。

排除标准:患者排除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者;排除严重妊娠合并症、心、肝、肾功能异常者;排除骨盆狭窄、畸形、头盆评分在10分以上者[4]。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自然分娩及助产护理, 方法如下:根据孕妇身体情况及其自身意愿进行自然分娩, 孕妇分娩过程中加强其心理护理, 消除孕妇分娩过程中的恐惧、害怕等负面心理;同时加强孕妇体位指导, 让孕妇尽可能舒适, 必要时帮助孕妇辅助分娩等, 保证孕妇能够顺利的自然分娩[5]。

实验组实施徒手旋转抬头助产护理, 方法如下:取孕妇膀胱截石位, 患者手术前排空膀胱, 并进行外阴消毒和铺巾, 根据孕妇情况采进行阴道检查, 确定患者宫颈扩张程度、骨盆内径以及胎儿的具体位置等指标。借助产妇子宫收缩过程中良好的压力, 助产护士迅速将右手伸入产妇阴道内, 并将四指和拇指分开, 握住新生儿胎儿, 待宫缩时将胎头慢慢的旋转到枕前位, 异常胎头调整完毕后进行2次宫缩后, 固定胎儿在枕前为[6];同时, 做好产妇心理护理, 告知产妇向下用力, 从而促进胎儿的下降, 孕妇3次宫缩后观察胎头的衔接, 且并没有出现脐带脱垂等问题, 助产护士能够明显感受到胎头具有下降趋势后将右手从阴道内抽出。20 min后检查胎儿胎头情况, 对于再次出现胎头位置异常者, 可以再次行徒手阴道旋转胎头, 操作方法和第一次方法完全相同, 如果仍未成功则根据孕妇手术指证进行剖宫产[7]。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方式, 如: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等;观察两组产妇产程时间;观察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如: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 16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采用n (%)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采用 (均数±方差) 表示,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24例自然分娩, 占60%;12例阴道助产, 占30%, 显著高于对照组 (30%自然分娩, 20%阴道助产) (P<0.05) ;实验组剖宫产率为10%, 显著低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为50%)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比较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第二产程时间为 (24±3) 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 (38±7) min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新生儿中3例出现并发症 (2例窒息, 1例宫内窘迫) , 并发症发生率为7.5%, 显著低于对照组 (7例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7.5%) (χ2=6.21,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头位难产是临床上常见的产科疾病, 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 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 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胎儿位置异常引起, 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8]:由于胎儿位置异常而引起的难产头位难产发生率在难产中占85%。同时, 当孕妇发生率头位难产后将会造成骨盆形态、产道等发生相应的变化。新生儿如果不能够在相应的时间内分娩, 并且胎头在盆地时间过长等, 将很容易造成新生儿宫内窘迫或新生儿窒息等, 危及新生儿生命健康[9]。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新生儿中3例出现并发症 (2例窒息, 1例宫内窘迫) , 并发症发生率为7.5%, 显著低于对照组 (7例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7.5%)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10]成果相仿。同时, 头位难产还会造成产后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 临床上对于头位难产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孕妇发生头位难产后更多的采用剖宫产分娩为主, 但是这和我国优生优育理念并不符合。因此, 临床上研究积极有效的方法降低头位难产产妇剖宫产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徒手旋转胎头在头位难产产妇分娩过程中广为使用, 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24例自然分娩, 占60%;12例阴道助产, 占30%, 显著高于对照组 (30%自然分娩, 20%阴道助产) (P<0.05) ;实验组剖宫产率为10%, 显著低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为50%)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11]成果相仿。徒手旋转胎头和其他反复吓你优势较多,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操作水平, 加快产程、促进分娩效率。通常而言, 胎头位置一程多和胎头俯曲不良等关系密切, 再加上骨盆平面径线增大, 从而造成胎头下降时受阻, 最终造成头盆不对称。徒手旋转胎儿能够将胎头旋转到枕前位置, 并且能够保证胎儿顺利下降, 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孕妇正常分泌, 加快产程的进展。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第二产程时间为 (24±3) 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 (38±7) min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12]成果相仿。同时, 胎儿在下降过程中, 徒手旋转胎头使其变为枕前位时需要足够大的产力支持, 并且这种方法容易受到产妇的影响, 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叮嘱产妇加大产力, 促进胎头的旋转。

为了提高徒手旋转胎头的成功率, 医师在静宁县操作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具体如下: (1) 通常而言头位难产产妇在产前相对很难发现, 因而必须重视头位难产, 因而必须重视头位难产, 孕妇分娩时要密切观察和监测孕妇产程, 对于胎头位置异常孕妇应该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处理; (2) 部分孕妇产前的枕后位或枕横位在分娩时可以自然转换为正常位置。但是, 对于产妇进入活跃期者且胎儿仍然处于枕后位或者横位孕妇, 则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继续进行徒手旋转胎头操作。并且, 临床上进行徒手旋转胎头时应该注意操作的最佳时机 (临床上认为徒手操作的最佳时机为孕妇宫口扩张到6 cm以上, 并且显露达到棘下1 cm位置) 。 (3) 孕妇分娩过程中在进行徒手旋转操作时应该采用右手旋转胎头, 避免采用吸引器操作, 这样更加安全, 并且操作性更强, 并且助产护士采用手抓胎儿头部时应该避免用力过大, 避免对胎儿造成伤害。 (4) 徒手旋转胎头时当胎儿旋转到枕前位置后不要立即将手拔出, 而应等待几次啊宫缩, 确定胎头固定后未旋后方可拔出; (5) 孕妇在分娩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孕妇心理护理。部分孕妇分娩过程中由于第一次分娩内心不免产生恐惧、害怕等心理, 再加上胎儿头位不正等原因会延长产程等, 增加了产妇的痛苦。因此, 产妇分娩过程中应该给予孕妇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帮助孕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 让孕妇能够积极的配合分娩, 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孕妇可以进行宫缩间歇并正确的指导孕妇休息;同时, 孕妇分娩后还应该让孕妇饮食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来维持孕妇的体力。

综上所述, 头位难产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徒手旋转抬头位置助产护理效果理想, 能够促进第二产程加快, 降低剖宫产率,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头位难产产妇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自然分娩及助产护理, 实验组实施徒手旋转抬头助产护理,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24例自然分娩, 占60%;12例阴道助产, 占30%, 显著高于对照组 (30%自然分娩, 20%阴道助产) (P<0.05) ;实验组剖宫产率为10%, 显著低于对照组 (剖宫产率为50%) (P<0.05) ;实验组第二产程时间为 (24±3) min, 显著短于对照组 (38±7) min (P<0.05) ;实验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7.5%, 显著低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为17.5%) (P<0.05) 。结论 头位难产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徒手旋转抬头位置助产护理效果理想, 能够促进第二产程加快, 降低剖宫产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徒手旋转,头位难产,助产护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素琴.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52例的临床助产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23) :3160-3161.

[2]黄淑华, 韩颖, 涂小金.头位难产805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12) :83-85.

[3]潘凤英.119例徒手旋转胎头术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2) :176-178.

[4]朱晓青, 程秀华.Mc Robert体位行徒手旋转胎头对第二产程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4) :44-46.

[5]陈平, 谢穗, 许园园.徒手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5) :177-178.

[6]刘雅静.胎头位置异常临床分析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5 (5) :118-120.

[7]海威.徒手旋转胎头助产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6) :60.

[8]夏咸梅.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徒手旋转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4) :180-181.

[9]孟欣, 朱雅利, 卜香兰, 等.经阴道徒手转位矫治头位难产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0) :78-79.

[10]毕嫣, 宋雁, 康立, 等.徒手旋转胎头法在头位难产产程处理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8) :1243-1244.

[11]罗彩红, 李虹, 姑再努尔·阿不来提, 等.手法处理头位难产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6) :667-669.

上一篇:平行模式下一篇:写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