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研究使用

2024-08-03

信息研究使用(共12篇)

信息研究使用 篇1

一、IS使用的分类研究综述

有学者研究了IT(信息产业)/IS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认为实现信息系统影响的一个途径就是激励员工持续使用信息系统支持日常工作(1)。J.J.Po-An Hsieh et al.(2011)研究了公司如何从已经实施的IT中掘取价值。一个方法是刺激员工进行采纳后的扩展使用,如学习和应用更多技术去支持他们的日常工作。

Saga和Zmud(1994)认为,融入阶段的使用行为可统称为超常规使用,超常规使用与深层次使用基本相同,可以用扩展使用(extended use)、整合使用(integrative use)和新生使用(emergent use)来度量。扩展使用是指使用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不局限于IS的常规功能,试图更广泛地使用IS的多种功能。整合使用是指使用者为建立和完善不同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而使用IS。而新生使用则是指通过使用IS来完成在采用信息系统之前被认为是不切实际或者难以识别的工作任务(2)。学者Nambisan et al.(1999)、Jasperson et al.(2005)提出了开发意图(Intention Explore)的个人特征扩展(Individual Feature Extension)(3)。Ah-uja and Thatcher(2005)、王玮等(2008)尽力用IT创新(Trying to Innovate with IT)和创新性使用(Innovative Use)等来表述,这些都是深层次使用的不同表现形式(4)(5)。

学者Andrew Burton-Jones以及Detmar W.Straub,Jr.(2006)将信息系统使用分为四个领域:信息系统接纳,信息系统实施,信息系统成功以及信息系统在决策领域的应用。研究人员认为信息系统特性可以提高改善用户的决策,他们从这几类信息系统使用中挖掘出一些类似的信息系统的使用,长期使用措施如:特征使用,任务使用,拓展使用,使用和非使用,深度使用或浅度使用,频繁使用以及持续使用(6)。

学者秦敏&黄丽华(2010)将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归纳划分为:1.持续性使用行为:指用户在初始采纳后并未中断使用某一特定系统的持续意愿或行为(Bhatt acherjee A.,2001)。2.习惯性使用行为:个体因学习而自动或潜意识地执行某些行为(使用某特定系统)的程度。用户IT习惯性使用行为通常是用户特定使用某系统已经成为常规工作下的系统使用行为。3.有意与无意使用行为:有意行为代表了个人刻意根据其目的来使用IS的状态;无意识个体缺乏主动注意,当在从事无意行为时,他不会留意周围环境,而是心不在焉地按原有认识进行反应(Roberts&Thatcher&Klein,2006)。4.拓展性使用行为:用户挖掘或拓展IS内在更多功能的使用行为(Wang W.&Hsieh,2006)。5.探索性使用行为:强调用于以一种新颖的或独特性的方式用IS的行为(Burton-Jones,2005)。6.创新性使用行为:创新关注焦点在系统或技术本身,创新关注焦点在工作任务方面,创新关注焦点在用户的使用方法方面(7)。

二、IS有效使用

信息系统被设计用来帮助人们和组织实现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系统一定要被有效地使用。然而很少有理论帮助个体和组织理解如何有效使用系统以及如何提高有效性水平。

Camille Grange&Izak Benbasat(2011)以IS开发者的角度认为:使用一个IT构件与设计者的意图相符合被称为恰当使用。有研究者认为一定要从IS的使用中获取最大化的利益(6)。Burton-Jones&Camille Grange(2012)定义IS的有效使用是以用户使用为导向的:使用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以帮助用户达到使用系统的目标(8)。

Willianm J.Kettinger et al.(2013)从组织战略的角度分析,强调了IS功能在组织中作为有效信息使用的服务商和强大信息文化滋养者的重要角色。他们认为当组织IS以一种与信息有关联的方式整合后可以被有效地传递和使用,组织有能力将信息成功的实施到战略中去是IS使用的最终目标。不论IS采纳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信息绩效目标或是从IS中挖掘价值,以至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IS采纳后的多种使用分类,都是IS有效使用的其他代名词,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更有效地使IS为我们所用。Burton-Jones&Camille Grange(2012)基于表象理论研究了IS从使用到有效使用的转换过程,并提出了一个如何有效使用IS和绩效发展的高水平框架,也阐明了几个本质的模型以及有效使用的驱动(8)。

三、基于表象理论的研究:IS使用-有效使用转换

表象理论强调事物的性质和目的,它认为有效使用的性质和驱动在一定程度上和使用的三个要素密切相关:用户的能力和动机,系统的性质和目的,任务的特征。

表象理论认为IS被使用是因为它们被当作有效使用的工具去表征不同领域。在描述IS的性质和目的时:就性质而言,IS由三个结构组成。深层结构是IS的领域的详细说明(系统的说明书);表面结构指代容许用户接近和交互的表征性工具(菜单,报告布局,屏幕等);物理结构指代支持其他结构的机械装置(键盘,显示器,硬盘等)。就目的而言,表象理论是为了忠实表征真实世界的领域,正如为了真实表征某一特定用途的IS。

Burton-Jones&Camille Grange(2012)基于表象理论对IS使用到IS有效使用转变的理解,强调使用系统从运行一个有目标的活动转变到以一定方式使用系统以至于可以帮助组织和个体达到相关的目标的活动。他们的定义基于四个假设:1.“使用”可以在任何水平的分析活动上发生。2.系统不仅仅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使用的。3.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客观条件,并不是完全主观的。有效使用和绩效会是相对较为客观的概念。4.不同的使用人员(如:设计人员,用户,管理者)对使用系统的目标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8)。

使用图表1,用表象理论解释如下:人们为了创造和使用IS采取行动以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比在其他地方更有效的表征,正如手工系统(联系1);他们知觉到创造和使用IS的结果(联系2),如果感知到的结果与他们的目标不匹配(联系3a和3b),他们采取措施去提高他们的设计和使用(联系4)。最后,骚乱会影响任何阶段的结果(联系5)。在系统理论中,骚乱会反映出无法控制的结果或者环境准则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如在商业环境中改变可能意味着一个IS不再提供有效地对领域的表征,使得矫正行为成为必要。这个框架能够很好地描述表象理论的参数,用这个框架定义我们理论中包含的多种可变因素,与任意挖掘变量类型(不论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或者是以变化为导向的,主观的或者客观的)是不同的。

字母“EU”和“P”描述了我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结果的,它们反映了目标层级的概念:人们可以有不同水平的相互有贡献的目标。图1不建议用户持续监控反馈信息并采取改正措施,它只是强调改善有效使用和绩效是一个周期的,有易错倾向(骚乱的作用是不能被控制的)的用户和外部骚乱的自我调节机制。

我们主要关注从行为到结果这一过程中的行为:用户怎样采取行动提高改善有效使用。用户主要通过改善绩效表现体现有效使用,在三个维度上:含义清晰的交互作用;忠实表象以及了解情况的行动。对含义清晰的交互作用,我们认为当用户使用系统工作时,主要通过节约用户时间去改善绩效表现,提高效率。节约时间的第二个好处在于当个体和他们的系统交互更紧密时,他们很有可能持续关注他们在干什么(Eysenck 1982,Zuboff 1988)。对于忠实表象,我们认为通过提高用户对被表现的领路的理解减少他们对领域不确定性去提高有效性是最主要的。这二者都会促进任务结束(Straub and Karahanna1998)。第二个好处是当忠实表象程度非常高的时候,用户可以负担得起花费更少的时间核实真实性提高效率。对知情的行动,我们认为通过提高个体在领域中的资格主要提高有效性。相反的,未知情的行动通过损坏个体资格减少有效性。知情的行动能够通过节约花费减少由于不知情的行动而导致的错误,从错误中恢复的时间也会更快。

四、结论与展望

信息系统被设计用来帮助人们和组织实现目标,但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信息系统一定要被有效使用。但是现在关注个体和组织理解如何有效使用他们的系统,以及如何提高有效性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IS使用的分类,提出IS使用的表象理论以发展一个解释如何有效使用以及发展绩效的理论,并且这个模型也解释了有效使用的性质。相信我们的理论对于系统应该是什么,如何被使用,以及期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提供了一个明显不同的基于有效使用的视角和研究平台。

注释

1吴金南,刘作仪.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与分析[J].管理学报,2013.

2Markus,M.L.and M.S.Silver,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IT Effects:A New Look at De Sanctis and Poole’s Concepts of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Spirit.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8.

3Jasperson,J.S.,P.E.Carter and R.W.Zmud,A Comprehens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Post-Adoptive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abled Word Systems.MISQuarterly,2005.

4Norman,D.A.,Affordance,Conventions and Design.Article,1999.

5王玮,宋宝香,王怡.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后使用行为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

6Burton-Jones,A.and D.W.Straub,Reconceptualizing System Usage:An Approach and Empirical Test.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6.17(3):p.228-246.

7秦敏,黄丽华.员工IT使用行为及其能力提升的演化模式探讨[J].情报杂志,2010,(08):192-196,202.

8Burton-Jones,A.and C.Grange,From Use to Effective Use:A Representation Theory Perspective.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3,24(3):632-658.

信息研究使用 篇2

为了了解同学们在购买这五项产品或服务(上餐馆吃饭、衣服、洗发水、皮鞋、上发廊理发)时所使用的信息源,我设计了一个小型的调查问卷。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一开始将问卷做成选择式,让同学们从五个选项里面选择,但考虑到多项选择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几个选项的重要先后性,故将问卷改成了打分式,即用0-5分来表示其在消费时对作息源的选择。

共访问了10名同学,其中5名男生,5名女生,并将数据分开进行统计,这是考虑到男女生思维及心理上的差异,更有利用分析。

下面我们将针对各项消费进行分析:

(1)上餐馆吃饭

无论男生女生最常用的信息源都是个人来源,也就是朋友同学家人等传递的信息最为重要,餐饮业最重要的就是口味好不好,一旦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便会得到消费者的传播。对于女生排在第二位的是经验来源,只有经过了亲自的尝试才会去信赖,而男生不同,男生更容易被广告推销等影响,比较冲动。

(2)买衣服

调查结果说明,男女生买衣服所使用的信息源情况大致相同。广告,品牌信息的宣传等是大家最普遍的信息源。除记忆来源稍逊外,其他来源也被大家接受。说明消费者在购买衣服的时虽然注重品牌,但更加看重的是衣服的样式与美观,并不会因为上次在某家店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就永远在这一家店买衣服。

(3)买洗发水

男女生在购买洗衣发水的选择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女生使用最多的是个人来源和经验来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通过同学的经验等来决定购买行为,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而男生虽也比较重视个人经验,但也会受到商业营销手段的重要影响。造成这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女生更重视自己的发质而男生并不太重视造成的(4)买皮鞋

男生单调追求品质,受到广告营销等影响较多;女生追求时尚容易受到朋友同学以及当前潮流的影响,广告也会有影响。

(5)发廊理发

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好不好,男女生都接受经验来源,自己亲身体验了才知道这家店到底好不好水平高不高。当然在自己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同学朋友的介绍就会发挥重要。

信息研究使用 篇3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版权;版权管理;公共利益

[作者单位]惠青,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基金项目] 2014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驻保高校图书馆为保定市弱势群体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140255)”,2013年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SK201314)”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屡有图书馆陷入版权纠纷。为何以公益为宗旨的图书馆,一时间会成为众矢之的,著作权人又为何屡屡和图书馆较劲?笔者研究调查后发现,在大规模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突破了传统版权作品传播的极限,给著作权人造成严重的实质性损失。从多数侵权案例来看,图书馆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侵权人,究其原因是数字化创造出许多新型的版权作品,如数字格式、数字链接等。图书馆应当认识到当前版权性质所发生的变化,同时积极思考更为优化的版权管理机制,而不应盲目开展数字资源业务,尤其是涉足一些自身根本不了解的领域。

一、大规模数字化与图书馆版权困境

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所要面临的版权风险,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版权的使用模式,从而加剧了著作权人与使用人之间的矛盾[1]。一方面,著作权人希望将传统版权带入网络。另一方面,网络则需要优质内容,并且以最低成本的方式进行传播,由此完成自身的扩张。由于双方利益的焦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且当前立法明显滞后。数字资源版权纠纷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

一是版权归属上的不明晰。一般而言,图书馆恶意使用版权的可能性不大。图书馆开设数字资源服务,是为了方便公众。近年来,图书馆屡屡陷入版权纠纷,令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时如履薄冰,有些图书馆甚至放弃数字资源业务,以避免纠纷。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服务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也是极为不利的。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当前法律制度未能适应大规模数字化时代所造成的版权权属变化。大规模数字化时代,版权权属人的范围扩大了。在传统版权权属人中,著作权人是唯一的权属人,而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本身是一种再创作,数字格式、数字链接等都是受版权保护的。由于图书馆未能意识到这种变化,将一些有版权的作品视为无版权,从而造成侵权。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产品的形式更为多样,参与数字化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权属人。图书馆如果不能够区分清权属人,很容易陷入不必要的纠纷之中[2]。

二是权利流转变得复杂。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著作权人权利流转的方式。在传统模式下,版权权利流转主要发生在著作权人和出版社之间。著作权在市场上流通变现,通过出版社回流到著作权人身上,因此,版权纠纷主要集中在著作权人与出版社之间。大规模数字化时代,网络、数字图书馆等替代了出版社,成为著作权权利流通的主体。由于复制、传播成本几乎为零,对著作权人的权利损害也是极为严重的。正是由于图书馆未能认识到数字化所引发的这种变化,未能意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在版权管理、宣传及教育方面明显滞后。

二、数字资源版权授权模式之弊端

在传统模式下,图书馆一般只有几个副本,以提供给普通读者。虽然无偿使用会给著作权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不会很严重。而在大规模数字化时代,数字作品可以无限复制及传播,从而造成巨大的实质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仍旧沿用“合理使用”作为豁免,对于著作权人而言,无疑是十分不公平的。如果不考虑设计新的授权模式,必然会进一步激化著作权人与图书馆之间的矛盾[3]。

传统版权授权模式主要包括直接授权模式、代理授权模式、要约授权模式、集体管理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利弊,或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而无法实施。

第一,直接授权模式。对于著作权人及图书馆而言,直接授权无疑明确了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无疑会增加著作权人的交易成本,这对图书馆也是十分不经济的。国内外很少采用这种直接授权模式。

第二,代理授权模式。代理授权模式对著作权人及出版社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对图书馆就未必有利。根据使用协议,图书馆只能在合同有效期内享有数字版权作品的使用权,超过合同期后,图书馆需重新支付使用费用。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国情,多数图书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维持运营,此种模式必然会剥夺多数图书馆提供数字资源,或是提供高质量数字资源的机会,从而造成实质性的不平等。此外,以Google图书馆为例,国外专家就担心其一旦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必然会主导全球数字版权作品的定价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使用版权作品可能面临巨额的经济负担。

第三,要约授权模式。要约授权模式不利于图书馆与著作权人联系,且要约往往不明确,使用不当,容易造成版权纠纷。

第四,集体管理模式。集体管理模式是西方国家较为通行的一种做法[4]。著作权人将版权作品的使用交由专业版权机构,由专业版权机构与图书馆进行协商。如近期香港地区的作者以集体形式与图书馆协商,要求图书馆在超过一定使用次数后,支付额外的使用费用。集体管理不仅降低了著作权人和图书馆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防止了数字出版企业垄断市场。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未形成有力的集体管理组织,著作权人之间也未能达成共识,因此此种模式尚不普及。

三、图书馆版权管理机制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版权管理主要集中在规避版权风险上,而未能考虑到如何提升版权作品的使用效率,未能使其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在信息化时代,一味思考如何规避风险是相当消极的。无论是著作权人、图书馆,还是读者,都需要更好的服务,从而实现多赢的局面。因此,创新版权管理机制,积极应对版权困境是当务之急。

首先,成立图书馆联盟。在传统思维中,图书馆只是一个纸质图书的实体存储机构,和出版是没有丝毫关系的。而在大规模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必须转型。国外图书馆为应对Google图书馆所带来的冲击,实施了图书馆联盟战略,实现了从图书馆向数字出版机构的转型。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成立图书馆联盟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在现行体制下,图书馆很难转型为数字出版机构,但是,图书馆联盟形成后,对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中型图书馆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如可以采取总分馆的形式,先整合地区图书馆,在适当的时候成立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联盟成立后,图书馆在和数字出版机构谈判时,将获得市场优势地位,可以争取到更为合理的使用价格。尽管图书馆联盟在短期内无法转变为数字出版机构,但是可以整合联盟内的资源,推出特色数字化资源,如古籍善本、文史档案等,供联盟内成员使用。对于促进信息化以及打破数字出版企业垄断而言,图书馆联盟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提供按需印刷业务。按需印刷又称按需出版。按需出版和传统出版不同,其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出版的作品。因此,按需印刷不涉及编辑、发行等环节,只是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副本。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由于制版成本高额,很多有价值的书籍因市场销路不好,最后只能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作品保存不当,最后湮灭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在数字印刷时代,图书馆既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制作数字化的副本,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印刷需求。无论是从保护,还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开展按需印刷都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最后,优化数字资源的使用方式。据调查显示,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数字资源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从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浪费[5]。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当改变当前数字资源的使用方式。图书馆和数字出版企业签订协议时,应当采用更为细化的方式,如采用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图书馆的成本,而且有利于规避数字版权作品所引发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管理机制创新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下,那就是图书馆自身的数字化。笔者认为,数字化不仅仅是纸质图书向数字图书的转变,而是整个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对于图书馆而言,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才是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兹恒,温欣. 挪威版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探析——以挪威国家图书馆Bokhylla计划为例[J]. 图书与情报,2014(3).

[2]申庆月. 数字资源采访版权风险分析和防范[J]. 图书馆杂志,2014(6).

[3]韩新月,肖珂诗. 图书馆应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授权模式研究——挪威“数字书架”项目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J]. 图书馆杂志,2014(6).

[4]邱奉捷,张若冰. 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管理战略规划研究[J]. 图书馆杂志,2014(6).

信息研究使用 篇4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教育信息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绝大部分学校拥有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的设备与环境,大多数中小学教 师都接受 过教育技 术应用技 能培训,教师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1]。然而,广大中小学教师依然缺乏使用信息资源的强烈动机,使用积极性不高,导致信息资源浪费。如何激发用户创新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强烈动力?如何促进和保持用户持续使用信息资源行为的意愿?本研究基于持续使用理论提出了教育信息资源用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索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为改进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提供参考。本文中的用户仅代表各学科中学教师。

1理论模型构建

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教育信息资源 因素的理 论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中,感知易用性指用户 感知教育 信息资源 整合的难 易程度。感知有用性指用户主观上认为该教育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或学习水平。用户认为教育信息资源使用起 来简单、方便 且能达到 相应的学 习效果,用户就会积极使用信息资源;否则,用户没有使用资源的意愿。期望确认指用户使用后的绩效与使用前期望的期望差距。二者的差距是用户满意度形成的重要因素,若使用后的绩效远小于使用前的期望,用户满意度较低;反之,用户满意度较高。教师和学生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期望确认,则是教师和学生使用教育信息资源后与之前期待教育信息资源能够达到教学或学习效果的差距。满意度是指用户使用信息资源的一种满足且愉快的状态,是用户长期使用信息资源的整体判断且会影响用户是否持续使用该资源。促成因素指用户认为使用教育信息资源可获得的技术支持、环境氛 围和外在 激励程度。根 据归因理论,用户使用资源不仅受内在需求影响,更受使用环境、奖励及使用氛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往往是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1:用户持续意图对持续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假设2:促成因素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有正向影响;假设3:用户使用满意度对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假设4:感知有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图有正向影响;假设5:感知易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假设6:感知易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图有正向影响;假设7:期望确认度对用户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假设8:期望确认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影响;假设9:感知有用性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2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有前言、问卷正文及用户基本信息3部分组成。其中,正文中PE、PU、EI、CUI、US、CUB的测量指 标题项在 借鉴杨丽 娜(2011)[2]、MunY.Yi(2005)[3]、Bhattacherjee(2001)[4]、严安(2013)[5]、Chau (2001)[6]等基础上 而设计,FC结合教育信息资源特点自行设计。测量指标中的选项根据李克特量表(Liker)利用五点量表法进行测量。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和AMOS16.0分析工具。调查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2012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根据学科不同将被试分成10个不同的群体,再按比例随机发放问卷。问卷采集时间为2014年7月16日—8月6日,采用现场发放 问卷的形 式。一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7份,回收率为92%。剔除填写不完整或答案较为极端的问卷,共有328份有效问卷。328被试基本信息情况如表1所示。

3数据分析

3.1信、效度分析

信度指多次相似或相同测验所测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程度。效度指所测量的指标能反应与所要测量指标的相符程度。研究选取测量指标项目的因素负荷量、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和潜在变量平均方差抽取量3个指标进行分析。因素负荷量检测潜在变量与观测变量的相关程度,值越大,相关性越高。潜在变量与观测指标间路径的显著性检验作为判断结构变量的效度。观测变量因素负荷的值标准为0.50~0.95,且P值小于0.05,如果所测量的模型因素负荷值位于标准值之间,说明该测量的效度很高,反之,其效度很低,未能很好地反映潜在变量;组合信度反映潜在变量的内部一致性,其参考标准值在0.60以上,若测量值越高表明测量指标间内在一致性越高。平均方差抽取量用来察看观测指标的总变异量有多少是来自于潜在结构的变异量,其它变异量则由测量误差所导致,其标准参考值大于0.50。测量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及信效度检验情况如表2所示。

注:# 表示未达标准,***表示p<0.001

由表2可知,PE3、PU2、FC3、FC4因素负荷值未达到标准值,建议将其指 标删除重 新进行检 验。最终结果 显示,各测量指标因素负荷量的值在0.65~0.89之间,满足0.50~0.95参考标准,且P值都小于0.05.组合信度在0.80~0.87之间,大于0.60且稳定性很高,潜在变量的内部一致性非常高。各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量在0.57~0.69之间,大于0.50参考指标值。总体来看,各测量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较为理想,达到后续结构模型分析要求。

3.2结构模型分析

结构模型分析的是协方差结构,在进行检验时,选用最小平方(GLS,GeneralizedLeastSquares)方法来检验和估计值。模型 检验结果 显示如表3所示,卡方值为174.32,显著性概率值P=0.104,远大于0.05,模型适配度较为理想。同时,绝对适配度指标、增值适配度指标、简约适配度指标的值都达到适配标准。测量模型的协方差矩阵与从数据所得的协方差矩阵很接近,这也表明概念模型符合实际数据情况。

3.3检验结果假设

结构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和与其对应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在假设检验结果中,“感知易用性对持续使用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这条假 设的显著 性概率值 为0.834,不小于0.05显著性概率标准,未能通过假设检验。其它假设都通过了检验。另外,检验模型还显示,持续使用行为的复相关系数为0.46,使用满意度的复相关系数为0.61,持续使用意向的复相关系数为0.35,这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确认能解释用户使用满意度变异的61%,感知有用性和使 用满意度 能解释持 续使用意 向变异的35%,而促成因素、持续使用意向、使用满意度同时可解释持续使用行为变异的46%。

注:P值列中的***表示p<0.001显著,其它p值以数字表示

4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促成因素、满意度、使用意向都直接影响用户使用行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促成因素;而持续使用意向受感知有用性、使用满意度正向显著影响,使用满意度受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显著正向影响,期望确认的影响是最显著的;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感知有用性受感知易用性和期望确认显著正向影响。另外,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和满意度间接影响用户持续使用行为。上述分析表明,为提高用户使用资源的满意度,不仅要提高教育信息资源质量、用户使用环境,还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用户使用积极性:

(1)围绕用户需求来设计开发资源,提高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感知。在满足资源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特征的前提下,更要满足用户使用的多元化需求,提高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有用性感知与易用性感知。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直接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这说明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针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有针对性、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资源。

(2)营造良好的资源使用氛围,提高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的期望程度。研究表明,期望确认度对使用满意度和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为促进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使用形成正确的期望确认,学校应开展教育信息资源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或信息资源的积极使用者)的辐射力与横向影响力,增强用户对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加强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营造使用信息资源的良好氛围。同时,引导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基本特征和功能的合理认知,帮助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形成积极的用户感知。

(3)提供教育信息资源个性化推荐服务,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用户知识背景不同,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个性化、便捷性及实践性等需求也各不相同。根据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行为,自动跟踪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周期及内容,了解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偏好,构建个性化用户模型,预测用户对资源的使用需求。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主动推送意味着给特定的学生提供学习定制服务,为用户推荐优质资源,并动态地依据用户学习状态变化进行自适应性学习指导。

(4)创建良好的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环境,将激励作为用户持续使用资源的有效促成要素。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将影响人的行为因素划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激励因素通常包括成就感、社会认可、进取心、个人发展;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条件、技术环境、人际关系等。要调动用户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学校既要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使用的良好信息化环境平台,又要采用合适的措施对用户积极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行为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从结果分析可知,促成因素是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直接转化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关键要素,而促成因素主要是学校激励,激励是用户持续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源动力。

摘要:为提高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328份中学教师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了影响中学教师持续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关键要素及关系: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受到使用满意度、使用意向和促成因素的直接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满意度正向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促进用户持续使用资源的建议:以用户需求来设计开发资源,营造良好的资源使用氛围,提供优质资源个性化推荐服务,创建良好的使用环境,将激励作为用户持续使用资源的有效促成要素。

一、9信息系统使用手册 篇5

信息系统使用手册

一、出口退税申报软件

首先打开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申报软件,进行申报退税。1.基础信息采集—点击出口/进货明细申报录入—出口明细申报数据录入:点击增加,进行录入,每月编辑好批次和序号,按照报关单上的明细进行申报以免发生录重退税信息—进货明细申报数据录入:点击增加,进行录入,将需要进行录入的退税发票整理好,并对应出口明细申报表的批次和序号进行录入。出口/进货明细数据录好之后,点击工作栏的序号重排和审核认可(当前筛选条件下所有记录)即可,然后点击退出进行下一项。2.数据加工处理—①点击进货出口数量关联检查:如果里面没有出现任何数据则录入的出口/进货明细申报明细没有错误,反之有误。②点击换汇成本检查:如果里面没有出现任何数据则录入的出口/进货明细申报明细没有错误,反之有误。需要返回出口/进货明细申报录入进行检查。③点击确认明细申报数据:查看是否与录入的出口/进货明细数据的数量一样,一样则正确,反之错误。3.退税正式申报—查询本次申报数据—点击退税汇总申报表录入:点击增加,系统自动带出本次录入的汇总数据。仔细核对信息,以免发生错误。4.插入企业的开票盘,然后进行下一步。5.退税正式申报——生成退(免)税申报数据。然后将生成的退税文件保存在一个特定的文件夹,进行下一步。

二、出口

退

合服

木联能信息平台使用情况说明 篇6

关键词:木联能;信息平台;使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TQ32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0-0000-02

一、系统功能概述

1)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完成运行部、检修部相关记录的填写和查询;

2)可以在平台上直观的看到月度发电量计划的完成情况;

3)可通过统计功能查看自动生成的日报、周报和月报和其他相关报表;

4)可通过实时信息功能观察现场风机的实时运行状态;

5)可在平台上查看风电场主要设备的型号和技术参数以及设备备件的型号及消耗情况;

6)提供作业指导书功能(标准包),作业人员可在工作前查看,方便标准化工作;

7)对风电场生产信息数据进行及时存储;

8)可在主管领导不在风场的情况下,通过信息平台和电子签名来完成相关工作的审批。

二、木联能信息平台具体的功能

目前木联能信息平台能够完成的功能有以下六方面:

(一)门户信息

1.可以直观的通过表格来看到月度发电量完成情况

2.可以通过饼图来直观的观察风机故障的时间和频次的统计情况(电脑采集的故障)

3.可以看到相关人员发送的公告

4.可以看到在线人员与值班人员的名单,确认当前值班人员

(二)运行管理

1.记录填写。能够完成运行部和检修部记录的填写、查看以及纸质版表格的导出,目前共20种记录。包括:运行分析记录、技术问答、继电保护及系统自动装置检验记录、操作命令记录、调度停机记录、厂用电记录、避雷器放电记录、防小动物措施检查记录、设备检修记录、变电站一次设备检修验收票、设备故障/变电站事故记录、斷路器故障跳闸记录、绝缘测试记录表、设备测温记录、解锁钥匙使用记录、电气设备试验记录、蓄电池月测试记录、集电线路/风机接地电阻测试记录、华北电网设备检修工作票。

2.数据调整。可以对系统采集的生产数据进行手动调整,并以此数据完成进一步的报表生成及统计分析工作。可调整的数据主要有:发电量、上网电量、风速、可利用率等。

3.实时信息。可以看到风机的实时数据(目前单晶河风场是每15/30分钟采集1次数据,绿脑包风场每1分钟采集1次数据),并对采集到的生产数据进行存储。(目前运达gateway操作系统这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可操作性,gateway的数据存储5分钟采集1次,最多保存3天半,但必须使用gateway软件配合加密狗才能查看)

4.故障缺陷。可以进行设备缺陷管理。将运行部、线路队、检修部在工作中发现的缺陷自动汇总在设备缺陷记录中,方便现场人员进行消缺统计和消缺计划安排。

5.交接班管理。可以完成交接班管理(包括运行日志、风机交接班、运行交接班等),实现班中的各种事件的记录,并导出到相应的纸质表格中。

6.巡视记录。可以填写巡视记录并导出。目前运行部、线路队和检修部的巡视记录统一放在此处进行填写。

7.查询统计。1)可通过此功能查看当班记事和巡视记录。2)可在此填写两票统计记录。

8.钥匙管理。目前此功能未使用。

9.工作票。目前此功能未使用。

10.操作票。目前此功能未使用。

鉴于运行部的设备操作有专门的软件来控制,所以不在信息平台中开放相关功能。

三、检修管理

1.工器具管理。可通过此功能来查看工器具的配置使用情况,此功能主要用于标准包的使用。

2.设备管理。可通过此功能来查阅设备台账及设备的相关信息,以及设备备件消耗的统计。目前单晶河和绿脑包两边的设备台账(除线路外)均已完成。“预防性试验”、“预防性维护”、“检修工单”功能目前不使用。

3.物资管理。由于我公司采购统一使用用友软件,目前此功能未使用。

4.风机检修工作单。可通过此功能填写、完成风机检修工作单,并进行相关查询。(检修部主要工作)

5.风机维护工作票。可通过此功能填写、完成风机维护工作票,并进行相关查询。(检修部主要工作)

四、综合管理

(一)日常办公。1)日常事务:可通过此功能完成需要领导审批等事项,如签报、收发文等。2)公告管理:可通过此功能向特定对象群体发送信息,如学习通知等。3)消息报送:此功能是自动发送邮件,因目前系统中的数字量信息不可用,所以未使用。4)发送消息:用于系统内人员之间的消息发送。5)常用网址:记录了我们常用的网址,包括一、二级公司的网址。6)通讯录:按照用户部门自动生成。7)客户通讯录、消息报告日志:目前未使用。

(二)文档管理。目前未使用。

(三)安全管理。由于目前安监部还不能提供标准表格,此项工作目前还未进行。

(四)计划管理。通过填写月度电量计划,可以在门户信息处清楚的看到月度电量计划与实际发电量的差距以及和上月发电量的对比。

(五)待办事宜、已办事宜。每个人的待办工作和已办工作都可以通过这两处来查询。

五、统计报表

(一)生产运行指标。可以在此项中看到日、月、年的生产运行指标。此处看到的数据是未经手动调整的生产数据。

(二)查询统计。可通过此功能看到风机故障、风机功率曲线、上网电量和生产数据的统计。由于此功能采用的电量数据和风机故障数据与运达软件数据有误差,因此仅作参考。

(三)数据分析。同样由于此功能采用的电量数据和风机故障数据与运达软件数据有误差,目前此功能在风场未使用。(目前仅作参考)

(四)可靠性评价。此功能可自动生成运行部要求的报表。

(五)中节能报表(试运行)。此功能由于信息平台实时数据采集功能受限,仅能保证生成报表中文字性工作统计的可靠性,对于报表中的数字仅能提供参考。

1)风电场同比环比分析:对风电场主要生产数据进行分析。此处使用的数据为经过调整后的数据;2)检修部工作日志:能够根据风机工作票自动生成目前检修部使用的工作日志;3)工作周报:能够生成目前风电场使用的工作周报,包括风电公司和港建(能)要求的两种格式;4)风机信息月统计:可自动生成运行部要求的报表;5)分月发电量统计:可按月对全年电量指标进行统计;6)风机阅读运行信息:可生成运行部要求报表;7)生产信息综合月报和风电场月报:目前这两个功能基本相同,主要生成风电公司要求的月报;8)日报:按照信息平台采集的数据生成日报;9)工作单故障统计:根据风机检修工作单来对风机故障发生频次、时间进行统计;10)风机检修工作单统计:根据风机检修工作单来对各班组的工作量进行统计。

(六)风功率预测。此功能可将风功率预测软件的结果显示在信息平台,共领导查看。

六、系统初始化

1.标准包。此功能可实现作业指导书的填写、查询工作。

2.供应商。可以在此功能中看到设备列表和设备供应商列表。

3.物资分类。可在此处查看、添加设备使用的备品备件列表。

4.使用信息平台具备的优势

1)可通过导出功能和密码保护(即电子签名)实现无纸化办公(高压设备的工作票、操作票不在此列)。即日常记录填写在信息平台中,方便填写、查询和保存,需要时将纸质记录导出。

2)所有记录只需要填写一次,大量减轻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比如,检修部只需要完成填写工作票,之后系统能自动生成周报、月报中的关于工作票的内容,减少了重复性文字工作。

5.系统还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1)绿脑包的发电量等数据不能采集。目前由于许继方面不提供数据接口,使得绿脑包风场上网电量等数据全部是人工输入,目前李龙元经历正在和许继方面联系处理。(单晶河方面南瑞虽提供接口但明确表示由于时差而产生的数据不准的问题概不负责)

2)信息平台生成的报表中的数据(从后台采集的数字性数据、风机故障报警)由于时差的原因不准确,仅能提供参考作用。部分主要数据(如月度数据)可通过手动调整来修改,并在统计功能中体现,但还有大量数据(如小时数据,关口表读数)仅能做参考。

3)系统的实时性不够。目前东汽的风机1分钟采集数据1次,运达要15分钟到30分钟不等才能采集1次。在更新过监控电脑并对通讯连接方式做过处理后,效果仍不明显。

4)周报中跨周的故障记录,月报中跨月的故障記录不准确。

6.使用信息平台需要注意的事项:

1)由于目前系统已使用电子签名功能,因此要注意对自己的登陆账号、密码保密,在人离开电脑后及时注销登陆页面,以免他人使用你的账号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信息研究使用 篇7

信息系统给现代企业经营带来了无法忽视的影响。通常学术界将那些在实施过程中资金投入较多、技术上相对复杂、需要跨部门协调、并涉及业务流程改进的信息系统界定为复杂信息系统 (Complex information system) [1]。当前, 越来越多的复杂信息系统软件在功能、技术、以及流程灵活配置等方面日趋完善, 如果企业用户对这些复杂信息系统仅仅作为日常惯例、以及基础性的使用, 往往会限制信息系统本身的潜能[2]。近年来, 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的研究正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因为不少学者认为, 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地创新使用能充分发挥现有系统的全部潜能, 有助于理解IT投资绩效实现的内在机制, 继而帮助企业更好地提升绩效。

信息系统使用是指用户利用信息系统的某项或多项功能来完成企业经营管理任务的活动[3]。不少学者在此概念基础上, 基于不同研究角度, 提出了许多有关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概念内涵。其中多数的基于个体用户层面, 从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拓展。关于组织层面的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研究还并不多, 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都处于发展阶段。

本研究从组织创新氛围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limate) 视角来分析影响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的因素。首先介绍组织创新氛围的内涵, 以及对创新行为影响的相关文献, 同时归纳了复杂信息系统两种创新使用类型。通过企业案例访谈和调研, 设计了组织创新氛围的4个维度和两种信息系统创新使用量表, 提出了研究假设, 运用192家企业有效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从中得到了一些结论。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组织创新氛围的内涵

组织创新氛围的准确内涵, 诸多国外学者提出过不同的解释, 本质上组织创新氛围 (也称为创新气氛) 是一种组织成员在人际互动以及组织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组织创新导向、创新特性和组织支持的一致认知和解释[4]。国内研究者认为, 组织创新氛围是存在于组织内部, 能够被组织成员体验, 并影响其创新行为的持久特性。它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是否具有创新特性的主观知觉与描述, 这种知觉会影响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创新行为, 最终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5]。组织具有创新氛围, 就能够将创新者“浸润”其中, 并持续体现出支持和激励, 从而更有利于创新行为的达成。

1.2 组织创新氛围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国际上关于组织创新氛围的研究方兴未艾, 不同管理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组织创新氛围进行了分析。很多研究表明, 只有组织中形成了较强的创新氛围才能够有效引导组织成员的注意力和行为趋向创新。例如McGrath (1995) 的研究表明, 创新团队对经营环境综合理解力与团队成员彼此信任的熟悉关系会影响团队的创新表现。Amabile (1996) 分析了创造性工作环境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发现组织中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和组织的生产力与组织鼓励、上级鼓励、工作团队支持、自由度、挑战性工作等显著正相关。Scott (1998) 的研究显示, 组织是否具有共同的文化, 是否鼓励全新的工作实践行为方式, 这都会影响组织创新绩效。Bharadwaj & Menon (2000) 发现, 个人创造力、组织创新机制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即个人创造力与组织对于创新的支持力度越大, 组织的产品创新绩效就越好, 创新氛围能有效预测工作团队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此外, Isakesen (2001) 与欧洲创新研究中心 (2005) 的研究也都表明, 组织创新氛围与许多组织行为变量有着密切关系[6]。

国内关于组织创新氛围对创新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是近几年的事。薛靖 (2006) 研究了创意团队成员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实证结果发现, 成员对团队支持创新氛围的认知程度对个人创新行为的确具有显著影响[7]。孙锐 (2008) 对中国背景下624家不同企业中的组织创新气氛差异进行了分析探索, 构建了组织创新氛围的内在维度量表[8]。可以看出, 组织创新氛围对组织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正向积极影响的结论, 国内外研究学者已基本达成共识。组织创新氛围是推动组织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情景变量

1.3 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

借鉴探索性与拓展性创新理论, 归纳现有研究成果, 并依据国外学者建议, 可以将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分成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拓展使用, 是指企业拓展现有复杂信息系统本身具有的更多功能用法, 优化现有的业务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各项需求。例如Sage & Zmud (1994) 提出拓展使用概念, 指组合更多的系统功能完成一组更广范围的任务[9]。Wang & Hsieh (2006) 对组织复杂信息系统的拓展使用行为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Schwarz (2003) 提出建议相关概念:深度使用, 定义为使用信息系统中不同功能的程度[10]。这些概念本质上都是指系统用户挖掘信息系统本身更多功能, 使用信息系统内在更多的功能来完成。

另一种类型探索使用, 是指企业以新颖的方式对复杂信息系统进行创新, 用独特的解决方案来支持和促进企业的工作长期顺利发展。这种使用从本质上是富有创造性的, 它所能支持完成的工作任务, 以前在技术与系统使用手册指南中并没有描述说明。如Sage & Zmud (1994) 提出紧急性使用概念, 是指以新颖的方式使用信息系统, 而这些系统使用方式在并没有被正式认识或被认为是不可行的使用。Jasperson 等 (2005) 提出功能拓展概念, 指用户发现了一些可行的方法来使用信息系统的某些功能, 而这些功能的用法使用并没有出现在软件设计者或实施方提供的软件使用说明书中。Nambisan等 (1999) 和Agarwal (2000) 提出用户探索信息系统意图, 是指一个用户为完成工作任务, 愿意并决定寻找新方法来使用系统的程度[11]。Ahuja & Thatcher (2005) 提出信息系统创新使用, 作为衡量信息系统采纳后在日常工作环境下, 信息系统使用行为是否是新颖的或创新的[12]。Mills & Chin (2007) 提出个体用户信息技术创造使用的概念, 即:以新颖的方法用一个系统中一个或多个特征来完成一项任务[13]。这些概念都关注系统用户以新颖的方式, 创新性地使用信息系统, 目的是完成组织更为宽泛和长远的工作任务。

2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2.1 探索性案例研究

为精确相关概念, 初步确定创新氛围与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相关性, 我们选择6家不同行业的企业, 与IT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其中3家国有企业、1家外资企业、1家民营企业和1家股份制企业, 代表了不同性质的企业。通过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 发现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普遍存在, 由于每个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不同, 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企业在进行拓展使用时侧重点有所区别, 归纳起来, 主要活动包括改进系统内在功能配置、挖掘系统内在功能、持续改进并优化原有流程、利用系统解决新需求等方面。访谈还发现不同企业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水平相差很大, 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主要集中在自主开发新的功能模块、增加新的系统功能、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数据职能分析、学习信息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总体设计独特性等方面。

案例分析发现, 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与某些创新氛围因素的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主要包括IT工作团队支持、IT学习成长、IT知识技能、IT资源提供、IT领导支持等等因素。由于信息系统创新活动通常由各个企业信息化团队共同完成, 所以整个团队的IT知识技能和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6家受访谈企业一致认为, IT工作团队的互相支持、IT知识技能、IT学习成长对具体的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影响明显。有5家企业认为IT资源提供比较明显。有3家企业认为领导支持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实施阶段, 即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但在使用阶段的具体创新行为, 领导支持的作用影响并不明显。

2.2 研究量表测量设计

各个研究变量借鉴现有国内内外文献已用过的量表, 再根据本案例研究取得实际情况加以修改作为问卷调查的工具。在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前, 咨询相关领域专家, 并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了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中国经济环境下的组织IT创新氛围可以从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学习成长和IT知识技能四个维度进行测量。IT工作团队支持采用4个观察项目、IT资源提供采用3个观察项目、IT学习成长采用4个观察项目、IT知识技能采用3个观察项目。复杂信息系统 (CIS) 拓展使用和探索使用都采用4个观察项目。调查问卷显示出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项目如表1所示。

2.3 研究假设

依据理论推演和案例研究, 我们构建创新氛围对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研究模型。其中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学习成长和IT知识技能为自变量, 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和探索使用两变量为因变量。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 如Amabile (1996) 、Tushman (1996) 、Tesluck (1997) 、邱皓政 (1999) 、王湘凌 (2003) 、孙锐 (2008) 等[14], 都把工作团队支持作为组织或团队层面创新氛围的必要因素, 案例研究也显示IT工作团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创新行为因素之一。因此假设:

假设1 (H1) IT工作团队支持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5 (H5) IT工作团队支持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为保证企业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相应的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资金、设备、人员等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Janssen (2005) 的研究调查显示, 员工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创新资源, 感觉到管理者对创新的支持, 就会利用在工作中的影响力推动创新活动展开[15]。同时一些国内和台湾学者, 包括邱皓政 (1999) 、李信莹 (2002) 、王湘凌 (2003) 、孙锐 (2008) 等, 在研究中也都强调资源提供对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此假设:

假设2 (H2) IT资源提供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6 (H6) IT资源提供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通常学习成长是主要测量组织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培训、交流和共享等情况。早期国外学者Ulich & Weber (1996) 、台湾学者邱皓政 (1999) 和李信莹 (2002) 、以及孙锐 (2008) 等在研究中把学习成长因素作为企业创新氛围的维度, 并通过了实证的检验。在本研究的案例访谈中同样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因此假设:

假设3 (H3) IT学习成长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7 (H7) IT学习成长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对于复杂信息系统而言, 用户使用行为的差异显得相当重要。Mills & Chin (2007) 研究发现, 系统用户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用户进行系统创新的决定性因素。通常组织创新程度与相关知识技能水平高低有关, 因为创新是较高智商的活动。国内外学者, 如Stevens & Campion (1994) 、Mumford (2002) 、Shao (2002) 、孙锐 (2008) , 在研究中将知识技能作为衡量企业创新氛围的因素之一, 且给出了合理性解释。综合这些研究以及访谈内容, 提出假设:

假设4 (H4) IT知识技能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8 (H8) IT知识技能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3 研究数据与结果分析

3.1 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国内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总计发放问卷600份, 有效问卷有192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32 %。192家样本企业中, 使用ERP (企业资源计划) 的企业数量最多, 有172家企业;使用OA (办公系统) 有156家企业;使用HRM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的企业有104家;使用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有81家企业, 使用SCM (供应链管理系统) 有70家企业, 使用EAM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有51家企业, 使用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有46家企业, 使用PLM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有36家企业, 使用 PM (项目管理系统) 也有36家企业, 使用KM&CC (知识与协同管理系统) 有32家企业, 使用DSS (决策支持系统) 的企业数量最少, 仅29家企业。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对EPR最为重视, 这与大中型企业占主体, 以及制造行业占多数有关。尽管理论界比较关注知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但从样本企业来看真正使用KM&CC、DSS等系统还是不多。

3.2 基于相关和回归分析的假设关系检验

相关分析是初步检查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性。本研究通过Pearson 相关系数来初步判断模型设置或假设是否合理。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与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知识技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77、0.596和0.648, 在0.4—0.7之间属于中度相关, 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与IT学习成长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90, 低于0.4, 相关程度较低。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与IT工作团队支持、IT学习成长、IT知识技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0.603、0.587和0.589, 在0.4—0.7之间属于中度相关, 为而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与IT资源提供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3, 低于0.4, 相关程度较低。

** 表示P<0.01 (2-tailed) * 表示P<0.05 (1-tailed)

进一步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与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知识技能作回归分析, 结果 (表3) 显示IT工作团队支持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160, p=0.000<0.05)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1;IT资源提供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292, p=0.000<0.01)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2;IT知识技能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312, p=0.000<0.01)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4。

进一步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与IT工作团队支持、IT学习成长、IT知识技能作回归分析, 结果 (表4) 显示IT工作团队支持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277, p=0.000<0.01)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5;IT学习成长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158, p=0.000<0.05)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7;IT知识技能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319, p=0.000<0.01)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8。

经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本研究的假设H3和H6没有得到支持, 不成立。

3.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关系检验

基于前面相关与回归分析, 建立变量的结构模型, 并将量表数据运用LISREL8.70进行SEM分析。卡方统计值 (χ2) 与自由度 (df) 的比值为1.61、平均残差平方根 (SRMR) 为0.04、平均近似值误差平方根 (RMSEA) 为0.057、基准的配合指标 (NFI) 为0.96、非基准的配合指标 (NNFI) 为0.98、比较配合指标 (CFI) 为0.98等均在标准范围内, 其中三项指标值在0.95以上。调整的拟合度指针 (AGFI) 0.89虽然不是很理想, 但非常接近标准值0.90。本研究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学习成长、IT知识技能、CIS拓展使用和CIS探索使用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95、0.92、0.93、0.94、0.83和0.83, 平均萃取变异量分别为0.84、0.79、0.77、0.85、0.55和0.56, 均已超过最低的可接受水平。因此可以利用该模型的结果进行研究假设关系验证。表5显示了研究模型的路径系数和假设检验结果。

** p﹤0.01, *** p﹤0.001

运用相关与回归分析, 和结构方程模型两种分析方法, 得到的假设检验结果一致。

3.4 研究变量的效应分析

路径系数显示变量间的直接效应, 我们还需要计算间接效应与总效应。表6显示IT工作团队支持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直接效应值为0.28, 通过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对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产生0.12的间接效应, 总效应值为0.40。IT资源提供通过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产生0.13的间接效应,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IT知识技能对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直接效应值为0.24, 通过在通过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对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产生0.19的显著间接效应, 总效应值为0.43。

从总效应的影响来看, 在影响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的3个变量中, IT知识技能的影响效应值最大, 其次是IT资源提供, 再次是IT工作团队支持。在影响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的变量中, IT知识技能的影响效应值最大, 其次是IT工作团队支持, 再次是IT学习成长, 最小的变量是IT资源提供。这说明了企业内部信息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是决定企业是否有能力对信息系统进行创新最重要的因素。

4 研究结论分析与讨论

本文通过理论文献探讨及企业深度访谈, 提出研究假设, 选择中国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作为实证对象, 相关结论讨论如下:

(1) IT工作团队支持和IT知识技能两个变量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以及探索使用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 同时IT资源提供变量显著影响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 IT学习成长变量显著影响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结论一方面说明, 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能力对于信息系统创新行为相对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 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创新使用形成机理即有共性, 也存在着差异。

(2) 在创新氛围的4个维度中, IT知识技能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和探索使用的影响程度都是最为明显。这个结论说明提高企业成员IT知识技能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也符合企业案例分析的结果, 通常企业对复杂信息系统进行创新, 相关成员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 熟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还需要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关于IT知识技能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性, 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有过类似的结论, 例如Nambisan 等 (1999) 在研究中的“技术认知水平”、Zhu & Kraemer (2005) 研究中“技术能力”、以及Mills & Chin (2007) 研究中的“用户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概念内涵都接近于本研究中“IT知识技能”, 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对信息系统使用以及创新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3) IT 学习成长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的影响不显著, 分析原因可能在于, 测量IT学习成长变量的4个项目中3个是衡量内部员工进行IT学习及培养的情况, 对系统创新行为的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长期创新效果, 因而此变量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影响显著, 而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影响并不显著。IT资源提供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的影响不显著, 分析原因可能在于, 通常企业对IT创新活动的支持, 相关资金资源的提供, 通常在信息系统投入实施阶段和使用初级阶段明显, 而在信息系统内化阶段大体保持稳定。这也就可能使得IT投资对系统创新行为的影响, 在系统不同使用阶段或不同类型的系统使用上, 程度会有所区别。

本研究启示在于,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 除了重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更要关注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能力的培养。企业要鼓励IT团队协同工作、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要提高员工IT知识技能, 促进知识共享与交流等。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通过相应制度措施来提高人员的IT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信息系统创新活动不是个体用户独立的活动, 往往需要团队协作, 增强组织凝聚力也非常必要。总的来说, 创新氛围源于组织中合理的政策、实践、程序和惯例等, 可以由高层管理者倡导和培育, 进而渗透到整个组织。本研究为企业培育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能力提供了参考, 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企业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差异原因, 也有利于深入理解企业IT投资绩效差别的更深层次原因, 并为后续研究奠定分析基础。

信息研究使用 篇8

1998年我国建设部出台了《商品住宅实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的规定》 (以下简称“98规定”) 要求实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3], 住宅使用说明书 (Residential Manual) 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向购房人交付其销售的新建住宅时, 提供的对住宅的结构、性能和各部位 (部件) 的类型、性质、标准等作出的说明, 并提出使用注意事项的法律文件[4]。所以, 目前使用说明书多是针对新建商品房, 针对非商品房住宅等其他房屋类型的使用说明书业内还没有普及, 国家对房屋转让和出租时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处理也没有具体规定[5]。

住宅使用说明书作为法律文件多数省份采用建设行政部门统一发行的纸质版示范文本, 格式较为固定, 其不能及时体现国家对住宅建筑的新要求, 不利于建设行政部门对内容填写情况的监管, 损害购房者的利益。随着建筑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不仅对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还需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发行方式做出新的变化。

1 国内典型省市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发行方式对比分析

1.1 发行主体

通过国内典型省市住宅使用说明书发行主体的比较分析可知, 国内典型省市住宅使用说明书发行主体主要有3种形式, 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示, 15个典型省市中有5个省市建设单位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和特点自行编制使用说明书;有3个省市建设单位可使用政府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使用说明书, 也可由建设单位自行印制或编制。在5个可自行编制使用说明书的省份中, 北京市是2011版、上海市是2013版、河北省是2013版、四川省是2012版, 均为近几年的新版, 而且北京市、上海市的规定作为政策的风向标, 使用说明书由建设单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自行编制将会成为趋势。

1.2 发行客体

住宅使用说明书发行的客体指住宅使用说明书的使用者和说明对象。

1.2.1 住宅使用说明书的使用者

“98规定”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向用户交付销售的新建商品住宅时, 必须提供住宅使用说明书。而对住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转让和出租的情况, 2011年北京市使用说明书针对出让和出租制定了相关规定:买受人取得房屋所有权登记后转让该房屋的, 应当将《房屋建筑使用说明书》一并移交给买让人;《房屋建筑使用说明书》应当作为房屋租赁合同的附件, 由出租人提供给承租人。2013年上海市针对房屋买卖, 要求出让人向买受人提供使用说明书。

未来住宅使用说明书应向购买者、买受人、承租人均提供住宅使用说明书: (1) 建设单位在向用户交付新建住宅时, 需及时向用户提供“两书”; (2) 房屋买卖时, 由出让人向买受人提供; (3) 房屋出租时, “两书”作为房屋租赁合同的附件, 由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

1.2.2 住宅使用说明书的说明对象

“98规定”中第2条:本规定适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的商品住宅, 大部分典型省市也遵循上述规定, 说明对象为商品住宅。

随着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 商业、工业、旅游、养老地产等非住宅商品房的发展, 为了满足对上述房屋类型的说明, 北京市房屋建筑使用说明书 (2011版) 、上海市新建住宅使用说明书 (2013版) 、重庆市新建商品房屋使用说明书 (2012版) 、四川省房屋使用说明书 (2012版) 对说明对象进行扩展, 如表2所示。

房屋类型按照居住功能可分为住宅和非住宅, 房屋类型按照商品的属性还可分为商品房和非商品房, 还可将这两项进行细分为:住宅-商品房、住宅-非商品房、非住宅-商品房和非住宅-非商品房4种, 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目前江苏省仅对住宅-商品房和非住宅-商品房实行使用说明书制度, 上海市则对住宅-商品房和住宅-非商品房均实行使用说明书制度, 北京市对非住宅-非商品房也要求实行使用说明书制度。

住宅使用说明书适用房屋类型应包括所有住宅, 住宅包含商品住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 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 其中保障性住房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经济适用住房。

1.3 发行载体

绝大部分省市采用建设行政部门示范文本或者房产企业自行编制的纸质版本, 一方面, 购房者容易丢失不利于维权;另一方面, 目前国家和省对房屋建筑在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和产业现代化及绿色发展方面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 房屋的类型和功能更趋向于个性化, 对住宅使用说明书差异化和适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纸质版本的“两书”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要求。

通过对典型省市房屋《使用说明书》的比较分析, 住宅使用说明书的趋势是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示范文本的电子版, 建设单位结合项目的情况制定项目化的电子版或纸质版,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制或实行备案制度。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还可搭建住宅使用说明书的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单位可在信息服务平台上上传信息,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监管, 购房者可通过网站、二维码或手机APP应用软件查阅。

2 健全完善住宅使用说明书发行方式的实现路径

2.1 普适型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

随着国家成品住房逐渐推广、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的实施, 房屋使用功能将更加多样化, 固定格式的纸质版使用说明书已不能满足要求, 可借鉴新西兰Homestar™的做法, 建设主管部门提供普适性的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供建设单位下载并填写后交于购房者手中, 普适型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能够更好地介绍房屋使用功能, 并向普通大众使用者普及建筑方面的知识。

2.2 项目化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

普适性的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比固定格式的纸质版可承载更多信息, 但不能对各个住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介绍, 不能向使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建议采用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对于东北大楼 (Northwest Building) 撰写的使用说明书的方法, 建设单位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对使用说明书项目化, 对住宅进行详细介绍。

2.3 项目化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信息服务平台

项目化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彻底解决了使用说明书内容的问题, 但项目化电子使用说明书需要建设单位主持编制, 不同建设单位编制的详细程度也有差别, 不利于政府部门及时监管。建议搭建“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信息服务平台”, 不仅方便建设单位编制、监管部门监管和使用者查询信息, 而且还可借鉴日本的做法在房屋信息服务平台中将房屋施工中关键环节的照片上传至平台中[6], 让使用者更多地了解房屋建设的全过程, 让施工过程更透明, 增强了房屋使用者对施工队伍的了解, 约束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行为。

3 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信息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信息服务平台”) 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为建设工程使用阶段增值的重要管理工具, 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从信息服务主体 (信息提供者) 、信息服务客体 (信息接收者) 、信息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 、信息服务平台 (传播渠道) 、信息服务机制 (信息传播模式) 、支撑保障体系6个方面建立, 如图1所示。

3.1 信息服务主客体

信息服务的主体 (信息提供者) 是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按照信息服务平台填写说明,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编制项目化使用说明书, 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拓展功能, 可以体现建设单位特色, 好的商品说明书能成为一种辅助的市场营销方式,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并满意使用该商品, 对商品的品牌形象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7]。

信息服务的客体为住宅的使用者, 包括购买人、买受人、承租人, 住宅的实际使用者都可以通过二维码、微信公众号、网站或APP应用软件查阅本套住宅使用说明信息。

3.2 信息服务内容

信息服务内容为项目化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的内容, 也可根据建设单位要求进行拓展。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基本设置、建筑绿色技术措施、注意事项和附图5个部分, 如图2所示。

基本信息。主要对小区和楼栋整体信息进行介绍, 如项目名称、房屋坐落、绿色建筑等级、竣工备案时间、主要参建单位等。

基本设置、注意事项和附图。参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 (GB50300—2013) , 运用WBS分解技术将单位工程分解为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建筑装修、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采暖空调及通风系统、智能建筑、电梯、其他等分部工程, 对住户关心的、与日常使用息息相关的分项工程构造内容、正常使用与装修改造注意事项、附图进行详细介绍。

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 按照不同功能将其分为节能技术、节地技术、节水技术、节材技术、空气环境质量、其他等6个部分。

3.3 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与实现

信息服务平台是将信息服务的主体和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因此, 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平台是住宅使用说明书信息服务的前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是信息服务内容, 信息编码是将住宅使用说明书内容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服务内容信息的流向是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实现的关键。

3.3.1 信息编码

信息编码 (Information Coding) 是为了方便信息的存储、检索和使用, 在进行信息处理时赋予信息元素以代码的过程, 即用不同的代码与各种信息中的基本单位组成部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8]。信息服务平台中有两个重要的信息编码体系:住宅使用说明书编码和住宅使用说书内容编码。

住宅使用说明书编码, 是代表和查询本套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唯一编码。住宅使用说明书编码由6个部分 (6段) 组成, 其中第4段有6个字符, 第6段有4个字符, 如图3所示。1个住宅使用说明书编码由18个字符组成: (1) 省级编码2个字符, 如01代表北京市、02代表上海市等; (2) 市级编码2个字符, 如01可代表各个省会城市; (3) 县区级2个字符; (4) 项目编号6个字符, 代表本项目在县 (区) 内的编号; (5) 楼栋号2个字符, 如03代表3#楼; (6) 门牌号4个字符, 如1208代表12层08号住宅。

住宅使用说明书内容编码, 代码与住宅使用说明书基本内容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将住宅使用说明书内容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内容编码宜分二~三级并附带必要说明, 以基本设置为例, 编码具体思路:一级编码由5部分组成并用字母进行编码, 如A代表基本信息、B代表基本设置;二三级按照信息服务内容用数字进行编码分类, 如B01代表地基与基础;B0203代表外墙。

3.3.2 信息流

信息从信源经过信道到达新宿的传递过程, 便形成了信息流, 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实现了信息的价值[9]。服务内容信息的流向是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实现的关键, 如图4所示, 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流是:

1) 建设单位-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者。建设单位针对项目实际情况按照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填写说明进行填写, 经信息服务平台审核通过后, 系统经过处理和存储自动生成唯一编号的住宅使用说明书电子版和包含查询信息的二维码, 使用者可以通过二维码、微信公众号、网站、APP等方式查询, 也可将二维码贴在户内方便自己和其他用户查询使用。

2) 使用者-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单位-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者。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住宅使用说明书信息与实际不符或信息不完整, 可在信息服务平台中进行反馈或投诉, 经信息服务平台审核通过后要求建设单位修改或完善, 并在系统中增加该建设单位不良记录, 作为其《住宅使用说明书》实行情况的依据。

3) 使用者1-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者2。使用者正常装修后, 将住宅的更改信息更新至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者拓展项, 更改的信息不影响之前使用说明书的内容, 方便其他使用者了解住宅的变动情况。

3.4 信息服务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

住宅使用说明书具有法律效力, 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信息服务机制, 由建设主管部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率, 发挥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制度能有效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在信息服务平台运行方面, 需建立网络安全和设备管理等制度以保障网络畅通, 为规范运转有序, 提升服务水平, 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以保障平台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二是在信息服务内容建设方面, 根据国家和省对住宅使用说明书的新要求, 阶段性对服务内容进行更新。三是在信息服务主体管理方面, 应建立业务培训、工作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以保障信息服务主体的服务水平。

4 结语

本文基于对典型省市住宅使用说明书发行方式的分析, 认为对所有住宅发放由建筑单位编制的项目化电子使用说明书将成为今后的趋势。借助电子信息化手段,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将建设单位和使用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切实发挥住宅使用说明书在正常使用和装修改造时的作用, 势在必行。

摘要:目前大多数省市均使用建设主管部门发行的纸质版固定内容的住宅使用说明书, 但随着建筑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论文首先分析典型省市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发行方式, 总结其发行方式的最新趋势;其次提出健全完善住宅使用说明书发行方式的实现路径, 认为建立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信息服务平台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最后提出从信息服务主体、信息服务客体、信息服务内容、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机制、支撑保障体系6个方面构建住宅电子使用说明书信息服务平台。

关键词:住宅使用说明书,发行方式,信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江涛, 刘林.住宅应有使用说明书[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1 (4) :32.

[2]钱明生.建立与完善《住宅商品房住宅使用说明书》的建议[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2 (1) :38-39.

[3]关于印发《商品住宅实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制度的规定》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8 (14) :603-606.

[4]JGJ/T 30-2015房地产业基本术语标准[S].

[5]刘振华.购房者的权利救济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 2011.

[6]丁倩.关于北京市《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编制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8.

[7]唐余俊, 王军元.商品说明书语言[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6.

[8]李怀林, 余八一.新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

信息研究使用 篇9

人格心理学认为人格特质对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3]。本研究基于独立性人格这一视角研究其对HIS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构建了人格视角下医院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愿的模型,提出相关假设。

1 理论基础

1.1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tion Model,TAM)[4]认为系统使用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而行为意向由想用的态度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想用的态度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感知的易用性是由外部变量决定的。

1.2 独立性相关理论

本文中的独立性主要是涉及其心理学内容。独立性在心理学中的含义指的是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卡特尔[5]是人格特征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卡特尔提出了相互独立的16种根源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

1.3 动机理论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动机从来源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使人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即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称为外在动机。在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中,享用性感知就属于内在动机[6]。

2 研究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通过预调研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与卡特尔16人格中其它人格特质相比,独立性在医院信息系统使用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所以,本文引入卡特尔人格理论中的独立性人格,分析其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并将研究有用性、易用性、享用性感知对HIS系统持续使用意愿的直接影响。提出假设:H1:独立性对HIS有用性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独立性对HIS易用性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独立性对HIS享用性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HIS有用性感知对HIS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5:HIS易用性感知对HIS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6:HIS享用性感知对HIS持续使用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合上述论述和假设,构建了本研究的概念模型,见图1。

3 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研究模型中的7个变量的测量项大部分来自前人的研究,参考文献:研究中的各个变量题项,结合本研究的特点,初步设计本研究的题项。问卷采用Likert7级量表形式,范围从1(非常不符合)至7(非常符合)。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是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的,预调查时在该医院发放了100份问卷,共收回93份问卷。根据收集上来的预调研数据分析情况和被调查者的建议,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设计和完善。然后通过SPSS 2.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最后,将正式问卷向该医院发放,共发放870份,收回问卷867份,其中有效问卷837份,问卷回收率为99%,问卷有效率为96%。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测量模型评估

本研究使用Smart PIS2.0检测出Cronbach's alpha系数、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AVE几个指标综合在一起验证与评估改进后的量表的信度。根据以往学者的建议,认为各个因素层面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最好在0.70以上[7]。组合信度是一个极度类似于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的概念。根据以往研究总结,量表的组合信度达到0.70以上,就说明其具有很好的信度了。本研究中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和组合信度均在0.75以上,因此,本次研究的信度很好。

效度被定义为测量的正确性,就是调查问卷的题项是否能够测量到其所要测量的潜变量。效度系数越高,表示调查问卷的题项越能够测量到想要测量的变量,AVE大于0.50即表示潜变量的收敛能力十分理想[8]。判别效度是指不同的潜变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计算AVE值的平方根,和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进行比较,来判断判别效度[9]。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实证分析,模型中各潜变量的AVE值均达到了0.50以上,大于临界值0.5说明潜变量有较强的聚合效度,各潜变量AVE值的平方根大于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因此,潜变量的判别效度也达到了要求。

4.2 结构模型评估和假设检验

模型拟合结果:从独立性到有用性感知的假设H1得到了验证,其路径系数是0.5533(T=17.308),达到了0.001的显著水平,解释方差为30.6%,独立性对有用性感知有正向显著影响;独立性到易用性感知的路径系数是0.552(T=18.2149),达到0.001显著水平,解释方差为30.4%,因此我们说,独立性对易用性感知有正向显著影响,假设H2得到了验证。从独立性到享用性感知的路径系数是0.523(T=16.357),达到了0.001显著水平,解释方差为27.3%,假设H3得到验证,即独立性对享用性感知有正向显著影响。有用性感知(H4)、易用性感知(H5)、享用性感知(H6)、到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10(T=7.736)、0.229(T=3.440)、0.116(T=2.018)、则H4、H5、H6得到验证且H4、H5均达到0.001显著水平,H6达到0.01显著水平。

5 讨论和结论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本次研究的模型是在人格这一个崭新的视角下来研究医院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意愿的,将人格理论引入到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拓宽了影响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本文证明了人格对医院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意愿的间接影响。开发者可以从人格的角度去改进医院信息系统,分析各个人格,从而设计出更人性化、更易被接受的医院信息系统,增强用户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意愿。在教育方面,应加强青少年独立性的培养,要求其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及自由的主体选择能力[10]。

虽然本文引入了人格的视角来探索影响医疗卫生领域IT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但本次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中的数据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家医院是大型医院,HIS的使用已经普遍且应用水平较高。而一些中小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干休所等的信息系统较为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IT使用的情况也与大医院不同。在后续的研究可以对这些机构进行数据收集,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

本文将心理学理论和动机理论引入到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人格对于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因此,人格是影响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孔琳.医院信息系统综述[J].医学信息,2011,11(24):8-9.

[2]郎漫芝,王晖,邓小虹.医院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探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1):206-209.

[3]宋宝香,王玮,人格对即时通讯服务持续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25(1):95-101.

[4]鲁耀斌,徐红梅.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3):93-99.

[5]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M].何瑾,冯增俊,译.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6]Davis,F.D.,Bagozzi,R.P.,Warshaw,P.R.Extrinsic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Use Computers in the Workplace[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2(22):1111–1132.

[7]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33.

[8]Carmines,E.G.,&Zeller,R.A..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M].Sage Publication,1979:17.

[9]Rossiter J R.The C-OAR-SE Procedure for Scale Development in Marke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02(9):305-335.

信息研究使用 篇10

1 建立模糊评判模型

1.1 确立评判因素集

因素集是影响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性的各种因素的集合。评判集是通过选择主要的约束条件来确定影响评价对象优劣的主要因素。电子信息装备的维修性一般受维修环境, 维修设施、设备, 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和数量, 维修管理水平高低等因素影响。假定维修性由n个因素决定, 则评判因素集记为:

1.2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集

由于决定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性的诸多因素所处的地位或者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因此赋予每一个因素ui一个权值wi (i=1, 2, 3…n) , 则可构建权重集w, 表示为:

1.3 建立因素评判集

评判集由影响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性的各种因素的多种评判组成, 通常用表示。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性因素集中各因素所处的状态一般用“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等离散等级表示。假定评判集有m种等级评判, 则该评判集记为:

同时, 各因素的评判等级应赋予一个标准值, 记为:

1.4 确定模糊评判矩阵

根据因素集与评判集的关系, 对每一个因素ui做一个评判, 则可得到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假定第i个因素的单因素模糊评判向量为则rij可看作是第j种评判对象对第i个因素的隶属度, 则可得出模糊评判矩阵, 可记为:

1.5 模糊综合评判

用模型, 取最大、最小合成运算, 可以得到综合评判矩阵

式中的“○”是模糊算子

将对应的A和B相乘, 则可得整个电子信息装备维修性的综合分值。

1.6 电电子子信信息息装装备备的的使使用用维维修修性性

如如果果已已知知某某电电子子信信息息装装备备的的固固有有平平均均停停机机时时间间为为TT, , 那那么么电电子信息息装装备备在在使使用用过过程程中中的的平平均均停停机机时时间间TT11

2 实例分析

2.1 确立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性的评判因素集

根据模型中建立的因素集, 得出影响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的因素如图1所示:

由此确立影响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性评判因素集:

u1:维修环境;u2:维修设施设备;u3:维修人员技术水平;u4:维修人员数量;u5:维修管理水平。

22..22确确立立评评判判因因素的权重集

1, 22, , ......nn;;jj通通过过11, , 22查查, , ....阅阅..mm资资) 料和专家打分, 确立评判因素的权重集:

2.3 建立因素评判集

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性的各因素评判集如图2所示:

给各因素的评判等级赋予一个标准值, 如评估等级好赋值0.1, 等级较好赋值0.2, 等级一般赋值0.4, 等级较差赋值0.8, 等级差赋值1.6。分值越高, 则表示电子信息装备有较低的使用维修性, 则分数集记为:

2.4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

针对整个电子信息装备, 通过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单因素评判, 对评分归一化处理后, 结果为:1122u r11u r11u r

uuu由445单因rrr445素评判构可得某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性的综合评判矩u5u5阵为r5r5:

2.5 模糊综合评判

由式 (6) 可得综合评判

归一化处理后得

由式 (7) 可得电子信息装备的使用维修性的综合分值为:

假设某电子信息装备固有的平均停机时间为10.3min, 则由式 (8) 可得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平均停机时间为:

3 模型改进

由于, 对于某些情况可能会出现Wi≤rij即。这样可能导致模糊评判矩阵R中的许多信息的丢失, 即人们对某些因素ui所作的评判信息在决策中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而导致综合评判结果失真。因此, 实际中可以对模型进行改进, 即模型, 表示为:

此模型比较精细, 不仅突出了主要因素, 同时也兼顾了其他因素, 适用于模型M (, ) 失效不可区分, 需要更加详细的情况下。

4 结束语

本文建立电子信息装备使用维修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可以综合考虑电子信息装在使用维修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实现了指标评估的量化,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涉及到专家打分, 因此结果在一定程度受到专家知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晓东.定量分析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信息研究使用 篇11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第3期,题为“基于GPS和机器视觉的组合导航定位方法”,第一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陈艳。通信作者为张漫副教授,该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

定位精度直接影响农业机械进行路径自动跟踪的质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机器视觉是自动导航系统中使用较多的两类传感器,农田中作物收割与未收割的边界有时并非直线,单独使用GPS进行导航,在确定导航基准线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差;使用机器视觉进行此类作业,可以实时提取出当前作物行的特征信息,提高了定位的精度,但是单独使用机器视觉时,在图像处理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漏检的情况;为了弥补单一传感器的不足,常采用多传感器组合进行导航定位。对多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时,常采用Kalman滤波算法,该方法可对研究对象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状态做出线性最优估计,比较适合动态环境中传感器信息的实时融合;但是Kalman滤波器是一种线性滤波器,对农业机械导航的非线性系统无法得到满意的效果;而UKF方法是根据Unscented变化(无迹变换)和卡尔曼滤波相结合得到的一种算法,该方法是对非线性函数的概率密度分布进行近似,用一系列确定样本来逼近状态的后验概率密度,UKF没有线性化忽略高阶项,因此非线性分布统计量的计算精度较高。

为了更好的改善农业机械的导航定位效果,研究者将GPS和摄像机两种传感器结合起来,并采用UKF滤波算法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融合。

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GPS和机器视觉的多传感器组合导航定位系统。在此系统中,采用GPS获取导航车的绝对位置信息、航向角度和行驶速度;机器视觉通过图像处理获取导航基准线,并得到代表作物行特征的点;UKF滤波器用来对上述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滤波,并以电瓶车为平台,对滤波前后的定位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UKF滤波后的定位精度得到了改善,减少了定位数据的标准偏差,免了视觉信息丢失时导航无法进行的情况,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信息研究使用 篇12

一、政府财务报告分析体系

1.概述。对于大多数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要将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资料转化为与评价、决策直接相关的信息,还需一个分析、加工、转换、解释的过程,即政府财务分析体系,信息使用者需借助该体系完成评价、决策行为。但由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起步较晚,研究期限较短,研究数量有限,政府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仍未完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虽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并可依据该数据知悉行政事业单位部分财务状况以及运营情况,但该分析指标覆盖范围较小,涉及信息不全面,无法作为使用者全面评价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依据。

国务院(2014)对于政府财务分析体系进行界定,其明确指出政府财务分析体系是以政府财务报告呈现的信息为基础,采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多位学者以此为基点,对政府财务分析体系开展研究。陈穗红等(2015)以偿债能力为着眼点,研究政府资产负债表信息与地方政府债务能力评价的关系。张曾莲、曹敏(2007)则基于现行政府会计报表数据,设计评价政府资产变现、业务活动效率、盈利能力和代际公平等5 方面能力的相关比率,并提议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可借鉴企业财务报告和国外政府财务报告分析方法,但应考虑政府职能以及我国国情等因素的差异。Broadbent(2008)呼吁应谨慎将企业会计应用到公共部门,以避免不利结果。但就政府财务分析体系而言,其构建需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为指导,符合信息使用者评价、决策需要,实现政府公共受托责任解脱。

2.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政府财务分析体系互动机理分析。对于部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政府财务报告所呈现信息仅为原始信息。由于会计、财务分析知识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获取信息并非“有效”,该类信息并不能转化为评价、决策的依据,从而阻碍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脱。此外,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别信息使用者之间无法互换分析结论,且无论是哪一类信息使用者都需要借助财务分析工具实现其需求目的。政府财务报告分析体系作为政府财务报告所呈现信息的“加工者”,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无效”的现象,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评价、决策依据。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政府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使用主体,其需求决定政府财务分析体系分析方法、分析内容以及具体指标的选择、选取。政府财务分析体系需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财务报告信息为支撑,逐步实现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脱。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随之发生改变,需求领域向纵深发展,政府财务分析体系的结构、内容也会随之改变,以适应信息使用者评价、决策需要。就另一方面而言,政府财务分析体系制约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对于缺乏财务分析、判断能力的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政府财务报告分析体系所提供的分析结果即为其评价、决策的最终依据,其难以对所提供数据、结论加以论证、拓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若政府财务分析体系未能对其需求信息完全反映,该类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做评价、决策即存在偏差,导致经济、政治形势误判。

二、西方国家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界定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其权利的合法性因公共受托责任得以诠释。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政府权利的终极委托者,同时也是政府会计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在赋予政府权利的同时,又对公共受托责任提出要求。政府应对其权利的行使方式与效果进行说明,以保证权利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高政府透明度。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是政府会计公共受托责任得以解脱的前提,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

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相较于我国开始时间较早,改革范围较为全面,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国外政府会计准则大多做出明确的界定。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认为“州和地方政府对外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包括三类:(1) 政府主要对其负责的人,即公众;(2)直接代表公民的人,即立法机构和监察机构;(3)向政府提供贷款或参与提供款项的人,即投资者和信贷者。”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B)对联邦政府会计潜在信息使用者进行列举,主要包括业主、贷款人、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管理层、董事、供应商、客户、承销商、雇员、财务分析师和顾问、税务机关、监管部门、经济学家、金融出版社和报告机构、企业研究人员以及公众等。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IPSASB)则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明确界定,并列举了七种类型的使用者:(1)立法机关和其他管理机构;(2)公众(包括纳税人、选举人、投票人、具体利益集团,还有政府供应或制造的商品、服务和转移支付的接受者等);(3)投资者和债权人(即政府债券的投资者和其他债权人);(4)上级管理部门;(5)其他政府;(6)评估机构;(7)经济和财务分析师等。

上述界定多采用列举的方式,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划分与涵盖。GASB于1987 年即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主体进行界定,其列举对象仅为公众、立法机构、监察机构等主要信息使用者,未对其他信息使用者加以考虑,主体界定不全面。FASB在此基础上扩大列举对象,共列示信息使用者多达30 余种,且列示信息较为具体。但相较于此前GASB对于政府会计信息的界定,该列示稍显杂乱,且无种类划分,更像是潜在信息使用者信息的堆叠,而无深入研究。相较于此前两者的划分,IPSASB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更为清晰、具体。其涵盖对象不仅包括GASB界定中包含的公众、立法机关、其他管理机构等主要信息使用者,更将上级管理部门、其他政府、评估机构等其他信息使用者纳入其中,并在原有基础上将公众所包含的对象进一步具体化。西方国家对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具体、明确,且涵盖对象较为全面,可以为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提供借鉴。

三、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

为实现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解脱,以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为导向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以及其分析体系的构建成为我国会计改革的必经之路。完成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界定,成为构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以及财务分析体系的当务之急。但就另一方面来看,当前我国缺乏系统的政府财务分析体系,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并未得到有效的满足。

1.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需求主体,其需求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然而,目前我国缺乏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规范、统一的界定,其描述多散见于《预算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法规当中,这与我国复杂的公共受托责任不无关系。西方国家虽对该主体已有深入研究,但由于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体制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故信息使用者亦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别,在对其进行界定的过程中,应立足我国国情,不能完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通过对现有研究中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进行梳理,发现其所获信息多基于评价、决策需要,故以是否基于自身评价、决策需要获取信息为依据,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分为最终使用者(即政府会计信息的具体使用者)与代理使用者(即为最终使用者提供服务的使用者)两大类,如图1所示Á。

根据使用者信息决策或评价的不同,可将最终使用者分为政治决策、经济决策、政治经济决策和客观评价四类。其中,第一类,仅存在政治决策需求的使用者。该类使用者主要包括下级政府官员、投票人等。下级政府官员基于职责权限范围,本级政府所需预算、经费等需报上级政府审核批准,在经济决策上不具有自主权。但就上级政府的选任,需根据候选人或机构之前任期内相关财务数据为依据做出政治决策。投票人作为社会公众中具有政治投票权的重要群体,其投票行为的行使需以被选举人或被选举部门、机构财务信息或绩效评价为依据,保证政治权利公正有效。第二类,仅存在经济决策需求的使用者。该类使用者主要包括政府债券投资者,资源捐赠者,国外金融机构,与政府有经济往来主体等,其往往需要借助相关政府信息做出经济决策。相较于其他信息,债券投资者更加关注政府财政风险以及与预期偿债能力相关的信息,以评估政府债券风险并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与政府与经济往来经济主体则需要依据政府相关财务信息做出是否对其进行赊销的经济决策(路军伟,2015)。第三类,既存在政治决策需求,又存在经济决策需求的使用者。该类使用者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政协及其代表,政府计划管理者、各政府部门、其他国家政府等。人大和政协及其代表作为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对政府预算、资产、负债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对政府廉政性做出考量,也对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作出评价。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构,负责我国重大法律以及经济政策的批准与审核,故政治经济决策的做出需要政府会计信息的支撑。第四类,存在客观评价需求的使用者。该类使用者多为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纳税人、公共产品或服务接受者等。纳税人基于税收义务的强制性完成税收缴纳,另一方面其作为政府税收收入的资源提供者,其更倾向于了解政府所获税款的使用情况(是否按法律或预算要求使用,使用效率与效果等信息),实现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

代理使用者作为政府会计信息的加工者和传播者,为最终使用者服务,其仅对政府财务报告做出评价,而不将该类信息用于自身决策。根据获取信息不对称性的强弱,可将代理使用者分为内部代理使用者和外部代理使用者。内部代理使用者主要包括政府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是上级政府部门了解本级政府的代表,其将信息提供给主管部门、立法机构,便于其更好地实施监督行为,并据此做出最终决策(张琦,2007)。外部代理使用者涵盖范围较广,且多为中介机构或研究型组织/个人。国际评级机构、外部新闻机构、经济/财务分析师、相关学者等均可视作政府会计信息代理使用者。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等)利用一个国家可获取资产、负债等方面的财务信息,评价、分析该国经济运行状况,并将该类信息向最终使用者传递(肖鹏、冉梦雅,2015)。

2.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我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财力与支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这也对政府会计信息提出新的要求。张琦、张娟(2012)调查发现,现有政府财务状况信息利用率低且利用效果较差,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或不能支持其做出理性决策。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服务于监督、决策的职能主要通过预决算报告得以体现,该形式下会计信息涵盖范围较小,需求满足能力不足。陆建桥(2004)提出政府财政资金来源变化,产生了新的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并演化出新的需求。

我国公共受托责任较为复杂,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也存在多样性。赵西卜等(2010)通过对除社会公众以外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现有会计信息对于监督、决策有用,但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结合图1对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划分,可对使用者需求进行梳理。因代理需求者并不以自身决策、评价需求对政府会计信息产生需要,故主要对最终需求者需求进行反映。仅存在政治决策需求的使用者主要将政府会计信息用于政治选举,其主要关注政府运行效率与效果等方面信息,以便对被选举人/组织做出评价。仅存在经济决策需求的使用者则为投资、捐赠、交易等经济行为的参与者,其所需信息较为全面,不仅包含政府资产、负债等政府财务状况信息,也包括政府资产管理、收入、费用等政府运行信息,以实现经济决策。政府债券投资者则需要凭借政府资产、负债、各项资金收入等信息对政府偿债能力作出评价,以便于投资或撤资决策的作出。资源捐赠者,在捐赠行为发生前,其需财务境况、运营效率信息对政府整体状况加以把握,从而决定其是否做出捐赠行为;捐赠行为发生后,则需所捐赠资源的运营效率信息,对政府资源使用行为进行监督,决定是否将经济资源收回。既存在政治决策需求,又存在经济决策需求的使用者,该部分使用者多为内部信息使用者,其出于政策制定、政治监督、内部管理等政治、经济决策需要产生政府会计信息需求。基于政治、经济决策不同,该类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较为全面,不仅需要预算批准与执行、收入与支出等政府运行信息对政府实施监督,同时需要政府资产、负债以及资金收支等政府财务信息进行内部管理。人大和政协代表为实现监督政府廉政性、评价政府资源使用效率、控制财政风险的目的,需要预算及其实际执行情况、土地等重要资源持有或使用情况、全部开支和费用信息、政府资产和负债信息等政府会计信息作为决策、评价依据。各政府单位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其一方面需要资产、负债、资产管理等信息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提供资金收支、所提供产品/服务单位成本、项目(专项)等信息满足上级监管需要。存在客观评价需求的使用者多为外部信息使用者,其主要借助政府提供产品/服务单位成本、收入和支出、财政政策等政府财务状况、政府运行信息完成其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评价。公共产品/服务接受者,作为政府服务对象,其对政府所提供产品/服务享有最直接评价权。其自身的满意度是完成其评价过程的重要信息,但政府所提供产品/服务的单位成本等政府财务以及运行信息同样是该评价结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并非完全一致,各需求方从自身评价、决策目标出发,对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不同要求。

摘要:政府财务分析体系作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直接的信息来源,其对使用者评价、决策产生影响。为满足政府财务分析体系构建需要,文章以政府财务分析体系与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互动机理为指导,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分为最终使用者和代理使用者,并对各类使用者具体需求进行梳理。

关键词: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财务分析

参考文献

[1]路军伟.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及其需求的国际比较与分析.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1)

[2]赵西卜,王建英,王彦,曹越.政府会计信息有用性及需求情况调查报告.会计研究,2010(9)

[3]张琦.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与信息使用者——基于我国公共受托责任特点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7(12)

[4]肖鹏,冉梦雅.基于会计信息需求角度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框架构建.地方财政研究,2015(9)

[5]陆建桥.关于加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4(7)

[6]张琦,张娟.供求矛盾、信息决策与政府会计改革——兼评我国公共领域的信息悖论.会计研究,2012(7)

上一篇:航空发电机下一篇:信任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