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等

2024-08-03

信任危机等(精选7篇)

信任危机等 篇1

一、引言

信任, 只是一种关系, 但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很多人称它为一生的财富。在社会科学中, 信任被认为是一种相对依赖、共生的关系。信任是别人对你的认可, 亦或是你对别人的肯定。被信任的人用自己的责任心遵循实践政策, 道德守则, 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诺。卢曼说: “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我觉得信任是事件双方彼此的依靠, 兑现的承诺。

无论从经济上说还是社会生活, 信任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对可能存在的危机或者潜在的困难依然保持的正面期待, 就叫信任。在管理和教育领域中, 对管理或者教育的对象给予期许和其能力的肯定, 从而获得积极正向的结果, 这效应被成为“罗森塔尔效应。信任是一种有机体的感觉, 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生命活动, 是一种精神气质, 诚实之所以有用, 是因为与信任相关的, 把信任看做金钱。人无信而不立,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尚品德。信任也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更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期许, 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 信任一词的分量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并未淹没, 而显得格外流光溢彩。

二、信任危机

中国的传统道德中是很强调“仁义礼智信”, 可见信任是多么的重要。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虽然渴求着信任, 但是很多时候啊;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呢?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确实越来越少了。不管是朋友、同事亦或者是亲人这种信任危机时刻存在, 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了, 随着年龄的长大城府深了, 互相之间猜疑、嫉妒、攀比取代了最初的那份纯真, 嘴上的信任到了个体身上, 却已经开始南辕北辙, 让我们的关系越走越远。钱越来越多了, 真正让你交心的朋友却越来越少了。

买菜担心菜农缺斤少两, 菜农担心收到假钱。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匝道断裂, 造成三人死亡五人受伤。但责任方是谁一直没有明确, 以致网络传言“建设指挥部已解散, 找不到责任单位”。伦敦奥运刘翔伤退央视杨健哽咽的解说也令人无比动容。但刘翔脚伤严重央视早已知道, 做了四套解说预案。有媒体在报导这件事时说: “刘翔知道、央视知道、领导知道, 只有观众在傻等奇迹。浙江省工商局通报, 蒙牛3000 箱临期奶被篡改生产日期二次销售。蒙牛公司表示, “此事系公司浙江省义乌市经理王孙富伙同社会人士所为”。一名老人摔倒, 头磕破血流不止, 无人敢上前搀扶。一名外国女士经过后, 见到老人惨状痛哭, 大骂围观者冷漠。

高铁不能坐了, 牛奶不能喝了, 蔬菜不能吃了, 药不能吃了, 专家不能信了, 郭美美事件让我们再次怀疑了慈善。我们到底该相信谁? 当不敢做好人好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 其实我们正在遭遇信任危机。

三、信任危机的形成

信任危机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 其最大特点是承认“人人为己”私欲的正当性。信任危机的产生正是这个时期的特殊产物, 我们将发展经济放在了第一位, 但新的社会运转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最重要的是有效的、新的社会规范也没有真正建立, 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 中国人对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准备、精神准备和伦理准备都是不足的。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一切向“钱”看, 惟利是图等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最重要的价值准则。人们都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绞尽脑汁, 发展到极端, 就是采取欺诈的手段。无数人谈声色变的传销靠的就是坑蒙亲人、朋友、熟人发家的, 善良的人们被不诚实的人们所欺诈, 当这些不诚实的人屡屡因欺诈行为而获取不正当利益而且不受任何制裁, 优胜劣汰, 诚实的人们要么会被淘汰, 要么加入到那些欺骗这的行列, 如此恶性循环, 好人越来越少, 坏人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产生怀疑,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日渐消亡, 社会状态就必然出现信任危机。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信任危机产生的必然趋势, 那么法律机制就是形成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社会对于人们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外部规范力量, 但如果立法过程中有本位主义思想而立法不公正, 为了蝇头小利执法过程中出现执法不严执法不公, 就会丧失法律的权威, 导致信任危机。惩罚机制不完善, 出现大量的官员商人钻了法律的空子, 以权谋私。镇府的违法行为和官员的腐败肯定会直接影响民众对于镇府的信任, 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理念、制度、体系一大堆, 但是真正在在群众中得到认可的少之又少, 大家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官方的语言, 体会到的都是欺骗。

四、构建社会信任

经济需要发展, 如何构建新形式下的社会信任, 考验着中国人民。当前的信任危机, 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货币本位”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动摇了许多人的道德底线, 歪曲了正常的价值体系, 破坏了社会的信任。淘宝等网络平台的成功给与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让每一个人都机会得到发展, 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公平、民主的氛围, 让每一个民众都享受到发展成果, 而不能成为少数才能享受到的特权。开放更多的空间给私有企业, 保护个人知识产权, 给予社会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引入独立的司法体系和社会组织参与经济监管, 有助于市场各个主体之间信任机制的成型。

无规矩不成方圆, 家有家规, 国有国法。法律是保障社会安定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建构社会信任, 离开法律是行不通的。法律制度是信任的基础, 制度的健全与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信任程度高低。

通过调整利益利益格局, 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净化环境, 加强权力监督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关键。完善法律制度, 严格制裁那些无视法律制度的贪官和黑心商人, 人人都有私心, 但在法律的约束下让无数的官员和商人自觉地收起自己的贪心。法律通过凝聚社会成员的共识, 建立普遍认可的规范, 约束社会行为, 减少社会不确定性, 降低社会风险, 从而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

五、结语

造成社会信任危机的因素多样化。其中经济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人们追求利益而失去了信任, 终有一天我们会反思自己, 共同致力于改善社会信任。

如果人们彼此间都失去了信任, 就会给自己的心灵加上一把沉重的铁锁, 就会失去很多温情, 失去许多朋友, 世间的一切都将变得陌生。当一切变的陌生的时候我们和冷血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那样的结局不是很悲惨的吗? 有了信任, 彼此间才能够以诚相待, 有了信任, 彼此间才能沟通融洽。

关键词: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等 篇2

当今社会,“信任”一词被提到的愈发频繁,而与此相反,社会的信任危机也愈发严重。这样一来,那为数不多的信任便愈发被推崇,今天这张报报道,明天这家电视台专访。最近的新闻“馒头老太”撂摊卖馍便是如此,频繁的报道和称颂一方面显示了社会对信任的期待,希望通过宣扬事例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另一方面也是新闻媒体为人们点燃的一盏希望之灯,告诉我们:这个社会还是有信任的。

再深入一点想,信任危机,顾名思义便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比如公交售票员总怀疑你没有买票、你总怀疑街边坐着乞讨的残疾人是假装的、等等。《文化纵横》上说:“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这足以说明信任危机存在的`普遍性。

然而,为什么现在会有“信任危机”这个东西呢?信任危机的出现,我个人认为,是这个时代造成的。现今是信息化,全球化的21世纪,电脑,网络几乎普及到家家户户,网络,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七八十年代的聚会,大家吃喝聊天,好不欢乐,而如今的聚会更多的是十几个人围着一个大圆桌,各自把玩着自己的“爪机”,等上完菜了,拍张照片发微博,说:“今天聚会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没有沟通,又何谈信任。再加上网络虚拟化的特点,给我们的网络生活蒙上一层雾,愈发降低了我们的安全感,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作文吧

这因“网”而起的信任危机,主要在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之间爆发。现在我们出门,有陌生人问路都要斟酌几番才会回答,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剧吗?而反观那些老人,则一直保持着中华35文明遗下的互相信任的美德,“馒头老太”如此,许许多多的老人也是如此,我的姥姥,每天晚上出门散步都不锁门,我问她:“你就不怕有小偷?”她说:“哪来那么多小偷……”短短一句话让我汗颜。试问我们中又有几个,能做到这样无条件相信他人?

湿巾的信任危机 篇3

真相之庖丁解牛:一袋湿巾有多少个健康漏洞

湿巾不是价格便宜、方便携带的一次性毛巾

湿巾的用纸:

湿巾用纸大部分是水刺布,水刺布听起来虽是“布”,实际上它是由纤维制成的,将高压水流喷射到一层或多层纤维网上,使纤维相互缠结在一起,就能得出水刺布。一般而言,柔软的特级水刺布不会用到制造一次性消费品上,所以价格低的湿巾用纸大多是较差的水刺布或者是由黑心棉、回收水刺布制成的。

漏洞提醒:越是坚韧的湿巾越不能买,劣质湿巾扯不烂、撕不破,但是用起来会有明显的起毛,一定要仔细辨别。

湿巾不是便宜好用、一物多能的面膜

湿巾的成分:

湿巾把自己形容得越像面膜似乎就越受欢迎,所以“能保湿”、“抗干燥”,应该是一种屡见不鲜的说法了。而实际上低廉的湿巾并不会采用高级保湿剂作为成分,它们会选择一些类似丙三醇及一些合成的界面活性剂,它们不经水洗就停留在皮肤上,会破坏保护皮肤的皮脂膜,让皮肤变得干燥。

漏洞提醒:湿巾挤出来的液体越浓稠的越不能买,刚擦完湿巾的手用水冲,起泡的更不能买,这证明它含有大量的界面活性剂。

湿巾不是一张单纯的湿纸巾

湿巾的保质期:

湿巾中含有大量水分,棉布又是非常容易滋生细菌的一种材料,为了保持有效的物质活性,就一定要加入防腐剂。由于市场需要,湿巾的“任务”太重,所以为了对抗不同种类的细菌,同种湿纸巾中通常会加入几种防腐剂的复配药液,這也说明,湿巾上的防腐剂更难缠。

漏洞提醒:保质期最长的湿巾是女性用卸妆巾,它的期限是三年,保质期定得太长的湿巾最好不要购买。

真相之分门别类 这四类湿巾是皮肤问题的始作俑者

婴儿/儿童湿巾成人用易长粉刺

始作俑者:油脂类护肤成分。

很多婴儿湿巾中含有油脂类护肤成分,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婴儿肌肤,而成人的皮肤本来油脂分泌就多,用婴儿湿巾一擦,看似干净,实际上却是“油上加油”,容易导致毛孔堵塞、长粉刺等。

别把婴儿湿巾想成是浸润了婴儿油的美容湿巾,它对皮肤是有害的;×不要为了PH 值比较温和而去购买婴儿/儿童湿巾,现在大部分成人用的湿巾已经很温和。

消毒湿巾擦脸会导致皮炎和皮肤过敏

始作俑者:醋酸氯己定、漂白粉、酒精等消毒用酒精。

NO!现在我们的敌人已经不是酒精这类张扬的消毒成分了,而是醋酸氯己定以及能抑制细菌繁殖的银、铜和亚铅等金属离子。这种成分在国家标准上是安全的,但是如果长期用消毒湿巾擦脸你会发现脸不仅很容易干燥,皮炎和过敏变得频繁,而且消毒湿巾如果直接擦在嘴上,立刻就会感觉干刺和痒。

普通的用于擦脸的湿巾不需要购买专门的消毒湿巾;

消毒湿巾比一般湿巾在皮肤上的残留成分更多,无论擦哪里,最好都要水洗。

女性专用私处湿巾不能天天用。

始作俑者:声称维持女性自身酸碱平衡的药液实际上最破坏酸碱平衡。

私处专用湿巾和私处清洁液一起搭配使用,会导致妇科病;

私处自身就有偏酸的气味,不要被“为私处辟味”、“为私处增香”这种错误的宣传论调误导。

免洗卸妆湿巾会导致毛孔堵塞

始作俑者:免洗成分本身就属于表面活性剂。

即使不得不使用卸妆湿巾,也尽量别购买具有免洗功效的;

水洗后起泡多的、乳化明显的湿巾多含表面活性剂,这种也不要购买。

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 篇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节节提高, 开始有更多的人关注慈善事业, 献身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在中国作为政府的组成部分曾经在很多天灾人祸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近年在汶川地震中, 其高效、专业的人道主义救援表现更是让全世界为之侧目。但自“郭美美”之后, 改革之声便不绝于耳。总体来看, 目前公益慈善组织存在以下问题:

一.

绝大部分慈善机构为官方或半官方组织, 官僚作风使其效率低下。当然, 慈善组织成立的本事是以慈善为目的, 其他一切事宜都应该以慈善为第一目的。然而, 在内地官僚化的慈善组织却又了很多另一面的任务。就近些年慈善组织的表现来看, 其官僚化作风可以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 严格按照上级指示办事, 政绩气息浓厚。

从广泛意思上来说, 这是无可非议, 甚至说是可以称道的。然而, 作为一个慈善组织, 应该在其能力范围内无条件的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予以无条件的帮助。其工作人员不对应该救助的人、事负责, 反而对来自上级的指示毕恭毕敬, 这本身显得有些荒谬。

2. 明哲保身,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在某些不确定的情况下, 实施救助可能会犯错。避免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不予施救。然而, 正是这样的“中庸”之道加剧了不幸。这对于官僚的慈善机构来说, 更加的无所畏惧, 反正钱大部分是国家拨给的, 不犯错就不会少拨。

3. 工作思维僵化, 人为制定了较高的救助门槛。

由于其官办慈善的行政化, 工作人员在对待自己慈善工作本身没有热情, 工作程序化。

当然, 慈善组织还有很多其他的官僚化影子。但就这几点来说, 官僚机构办慈善的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二、慈善组织账目不清, 组织机构不透明, 运营过程不公开, 影响其权威性。

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10年12月在北京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 据调查结果显示, 九成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满意度偏低。账目混乱, 民众不了解自己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 这更加剧了慈善机构的诚信危机。在香港, 何谓慈善公信力?一位香港普通马迷或许给出了答案:无论 (投注) 输赢, 我都知道我的钱最终去了哪里。

三.公益慈善组织不公益, 存在乱收费, 影响其慈善形象。在我国, 任何一项慈善捐助中间都至少要扣留10%以上的管理费。何为管理费?为什么要收管理费?当然, 按照官方的解释是, 任何一笔捐助落实到位都会有人力物力的消耗, 这之间产生的费用就会需要捐助者承担。先不说其合理性, 单单就是比例就比西方慈善组织要高出几倍。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 “尚德诈捐门”暴漏出慈善监管上的另一个漏洞——虚开捐助发票。众所周知, 向慈善机构捐款是可以抵消一部分税款的, 有利益必然就有追随利益的, 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加入了这场竞争, 越来越多的黑幕被拉起, 无疑更加严重的影响此时价格的公信力。

四.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管。在我国, 慈善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属于民政部。但鉴于其特殊性质, 造就了监管上的不少漏洞。

五.商业活动频繁, 慈善组织不像慈善组织。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就是其中的明显标志。其一个地方性基金会通过对资金的运营而使其业绩光彩夺目。然而一暴露在镁光灯下, 任谁也遮掩不住钱生钱的那一抹荒唐。

当然, 作为慈善机构, 目前其面临的问题还有许多, 中国的慈善之路还有很长, 想真正成为宣扬利他主义的核心, 首先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NGO) 的慈善机构。NGO不是政府, 不能靠权力驱动, 尤其是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NGO的一般性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本质上是自愿的, NGO在一切资源动员上基本都是自愿的。由于其本质上的自愿, 决定了其组织上的自治, 成员关系上的平等和相互信任。因此, 其体系开放, 运作公开、透明和规范, 同时还具有高效性和创新性。基于此, 解决了当前政府主导的慈善组织的很多弊端, 是我国未来前景较为光明的一条慈善之路。

二.账务公开, 机构设置明确。作为捐赠者, 明确的想知道自己捐出的每一元钱花在了什么地方。信息化潮流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于知情权的需求和感受力。基于此, 这是一个不算要求的要求。当然, 慈善机构自去年郭美美事件以来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改进, 但远远不够, 这不又爆出来少林寺捐赠的10万元没了踪影的事件。作为慈善机构, 不能总想着去解决危机, 更要有未雨绸缪的精神。

可能慈善机构会说, 作为捐款使用的具体执行者来说, 捐赠数量多, 捐赠个体多, 要想完全公开不可能。当然, 现在最理想的解决办法就是公开每一笔收入与支出, 把慈善机构的账目完全曝光在群众眼中, 每年请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做年终审计。一直到技术条件成熟的可以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

三.

健全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监管机制。据了解, 我国涉及慈善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全国人大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企业所得税法》、《红十字会法》, 《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个人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

红十字会、宋庆龄基金会、壹基金等机构都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 即免予登记的团体。红十字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红十字会法》, 此法律在效力上大于《社团管理条例》。而《基金会管理条例》也不适用于红十字会。

没有慈善法, 中国慈善业就不可能高效、透明、富有生命力地运作。事实上, 慈善立法在我国已历经数年, 慈善法第一稿早在2005年就已经完成, 后来几经修改, 至今仍有许多根本性问题尚未形成共识。

监管体系则需要来自政府的监督、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及独立第三方的评估。三方共同努力, 促使慈善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四.对慈善机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确立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建立一整套的慈善事业从业模式对于如今的慈善机构运营方式有极大的改观。当我们确立这一模式时, 慈善机构从业人员不会仅仅凭着一时的热血加入慈善组织, 而后长时间的重复无利益奉献而消极漠视受捐助者。这样, 我们的慈善事业才会越走越好, 才会在人才的需求上, 取之不竭。

诚然, 这些措施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对慈善机构的诚信危机有根本性的转变, 但却会在将来未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期望为了的慈善之路能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刘文光;;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行政与法;2009年01期

[2]丁锋辉;试论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D];山西大学;2007年

[3]周粉莉;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基础[D];西北大学;2008年

[4]刘敏婵;论中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孔美龄;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政府影响状态评价模型的构建及运用[D];四川大学;2007年

信任危机美文摘抄 篇5

记得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女孩,提着一个超过她半人高的行李箱,行动看起来相当吃力。我想起自己正好空手,又顺路,帮她一下又何妨?我喊住她,说明了我的意思。她愣了一下,然后拒绝了。我请求再三,她说谢谢,但不用!从那以后我开始怀疑自己长得像坏人。

还有一次下班回家途中,经过一栋居民楼,我看见一个行动不便的老太太正艰难地往楼上爬。我走上前,问她:“您需要帮助吗?”她用一种提防人的眼神看着我,半天没明白我的意思。我解释再三,老太太终于明白了,但还是说了声谢谢,拒绝接受帮助。

还有一幕,是发生在一个小朋友的身上。那天在公交车上,一个小朋友友好地让出自己的座位给身边的一位老人,却被老人拒绝了。老人也许是好心的.,但或多或少会给小朋友的内心造成伤害,也许他以后就不会再给人让座了。

这三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首先是社会上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会上的骗子太多了:其次是人们还不懂得该如何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肯定。

清纯形象遭遇信任危机 篇6

May说自己刚进这家物流公司时,很受大家的欢迎,整天像只开心的蝴蝶。可是不到半年,她就发现主管对自己似乎不够信任,总是反复检查她交上去的报告。直到有一次她与主管的冲突升级。那次她领了奖金好开心,一下子跳到一个同事面前:“呦!发奖金了,中午我请你吃饭吧!” 同事还没来得及表示,没想到主管在边上非常生气地说:“你就不能沉稳一点吗?没必要用这样childish(孩子气)的方式表示开心吧。”May觉得非常受不了——不过是向同事表示友好,竟然也会招致主管的当众批评,她觉得自尊心受到了很大伤害。

从此,觉得不被信任和尊重的May开始在心里和主管有了过节儿。

关键词一:自我形象

在挖掘May和主管不合原因的过程中,我发现May咨询的主题其实不单纯是上下级关系,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自我形象和职业形象的问题。 在帮助May回顾主管对她不信任的源头时,May谈起了这么一件事:进公司后不久,May和主管一同去见客户。May又犯了在学校的老毛病——迟到。在主管严厉目光的逼视下,她向客户道了歉,但心里还是有些不以为然:“不就迟到了几分钟吗?”回来后,主管侧面提醒May注意自己的形象,他觉得May的行为对公司形象不利,会让客户对自己的公司产生不信任感。

这是一件小事,May说她没在意。但是这件事其实已经反映出她的自我形象遭遇了信任危机。自我形象是我们在内心里为自己设计的一个形象,它主要回答“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在成人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形象。这时候的自我形象,是经过反复修正后确定下来的。人们之所以选择一种固定的自我形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围人对该形象的接受程度很高。就像May,清纯可爱的形象曾经使她在成长中非常受欢迎,她因此非常珍惜这个形象。但是May太喜欢自己的清纯形象了,内心深处一直怕失去这种形象,她更怕失去由这种形象带来的受欢迎程度,所以她有意无意地拒绝自己新的身份感和职业形象。但是她的过分清纯形象引起了同事对她的不信任,导致了她在公司人际关系的危机。

关键词二:身份感的转换

我们每个人都有身份证,身份证是用来证明“我是谁”的证件,个人的重要信息登录在上面,清晰明了。而身份感则是自我认同的范畴,它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我是谁”,如果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应该是谁,就会出现混乱,就像May。在毕业前,May对自己身份感的确认是“我是一名学生”。当她走进公司时,她的身份应该转换为“公司员工”,可是她没有。如果说这种身份转换是有仪式的,典型的仪式就是签合同、拿到工作证、捧着自己的新名片。但身份感的转换并不会在签合同的一瞬间完成,也不像申领一张身份证那么简单,它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调整。

在回顾中,May总结道:“其实公司期望我能以专业、敬业的形象出现在工作场所,比如希望我稳重,不要穿休闲装,不要迟到等。但在我接受的正规教育中并没有这一课,不知为什么我的主管始终也没有明确地告诉我这一点。为什么我要付出这么多的苦恼才能了解这些要求呢?”

通过咨询,May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主要是在身份感的转换上。 May知道自己过去的误区了:过去以为只有清纯形象最受欢迎,现在才知道专业形象同样会赢得尊重。身份的改变其实是自我形象新的发展和延伸。

给May的建议:

1.尽可能清楚地了解公司对自己有怎样的期望,为自己新的身份设置明确的目标。

2.可通过观察同事及上司的着装和言行举止,进行“替代学习”——把榜样的行为转变为自己的行为。

“大众丑闻”引发信任危机 篇7

大众公司9月22日表示,全球共有1100万辆车将涉及其中。受此丑闻影响,大众公司股价迅速跌至4年来最低。

很显然,“大众尾气门”丑闻对全球汽车行业的震动和伤害不亚于当年的“安然事件”。对于德国经济而言,则更意味着毁灭性的的打击。汽车产业不仅是德国的支柱产业,更是享誉全球的“德国制造”的代名词。汽车业对德国的重要意义不可替代,其重要性不亚于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全球五辆汽车中其中有一辆是德系车,2014年,汽车业对德国经济的贡献高达3840亿欧元,几乎是所有行业贡献的20%,汽车出口则更是占到了德国总出口的20%。大众汽车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厂商之一,其旗下的奥迪等品牌在全球汽车行业举足轻重。这样一个以质量和品质著称的企业,发生如此的造假丑闻,对于公众信任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美国之外,已经有包括德国、瑞士、意大利、法国和韩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宣布对该公司展开调查。丑闻甚至震惊了联合国。对于公众而言,大众既然可以在汽车尾气上造假,谁又能确保不在其他方面造假,如果大众造假,谁又能确保德国其他的汽车公司不造假?循此逻辑,则几乎所有德国的品牌都会受到质疑,这种对德国品牌的多米诺骨效应,势必沉重打击雄心勃勃致力于“工业4.0”的德国制造业,是这个全球制造业强国百年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信任危机。

作为大众公司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大众公司迄今为止也没有就中国市场的情况做说明,中国的监管部门也对此保持沉默,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发起对大众公司的调查。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都在9月24日发布声明,表示造假丑闻不涉及他们生产和销售的所有产品。考虑到近两年大众在中国多次遭遇的风波,本次丑闻很显然会重创大众在中国的市场形象,影响消费者未来的购买选择。

当然,在关注大众丑闻的同时,我们也再次感叹中国的消费环境,在大众丑闻这么多天后,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对此却没有任何举动。在整体维权环境有待改善的情况下,中国的消费者能够做的,就是和全球其他消费者一样,用脚投票,惩罚不诚信的厂商。大众公司很可能因为其愚蠢的造假丑闻而步美国安然公司的后尘,这对于其他敢于冒险效仿的其他公司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警醒作用。

上一篇:信息研究使用下一篇:知识产权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