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2024-10-02

信息管理系统研究(通用12篇)

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才,特别是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滞后,致使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适应能力差,掌握技术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会技术[1]。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各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现象日益普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表现为对知识涉猎范围广、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强的社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强调。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哈尔滨理工大学重新修订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并对原有课程体系做全面的审视和思考,以解决信息专业人才“通”与“专”的问题。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根据我们学校是地方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和条件,我们将本培养方案定位在重点为工业企业培养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并兼顾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该专业并非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由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干课程的交叉性学科。

为此,哈尔滨理工大学对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提出如下的培养要求:信息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管理系统,更强调用管理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工具解决企业实际管理中遇到的困难。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教育部已做出明确规定,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2]。

该培养目标明确了信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层次,体现了该专业的教学特色,并阐明了该专业的就业领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根据学校是地方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和条件,将培养方案定位在重点为工业企业培养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并兼顾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该校信息专业主要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三门学科为主干学科,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方法,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并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项目管理与开发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性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它是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懂管理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能够用所掌握的技术解决实际生产运作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的高级复合型人才[3]。鉴于本学科的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信息专业具有如下特性:

1.学科交叉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涉及到管理学科,又要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以系统思想贯穿整个研究学习过程,可以说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2.实践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提出信息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本专业的学习强调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3.发展创新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我国信息人才的短缺推动了该专业的发展,该专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学科教育模式、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强调专业教学,弱化学科交融,使得学生在学习了每门课程的理论后,无法将其融会贯通,达不到应用要求。因此,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时不仅强调经济、管理及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更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教学,使学生能灵活而不是单一的运用所学知识,并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本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基础、突出专业主干课、精选平台课、拓宽专业面、增强专业技能实训、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有利于毕业后的继续发展。

本专业从“知”、“行”、“统”、“一”四个角度出发,在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层次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校园及社会实践行为,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企业信息系统,并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实施“一对一”培养模式,实现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门学科的统一集成。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加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间的联系和衔接,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发实际信息系统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在构建课程体系上,本着“面向市场、明确目标,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理念,遵循柔性化培养的原则,以信息化所需人才层次为梯度安排相关学科的课程逻辑顺序,提出:“平台+模块+实训”的培养体系。

平台主要是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三部分构成。平台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构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结构,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继续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模块是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而设计的,由专业方向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该部分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它包括经济管理类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课题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专业的能力特点提出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A: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B:电子商务。

实训是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构建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验教学基地的建立是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配合,注重学期间的衔接和连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该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信息专业学科基础课中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外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基础高度又可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健康教育等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教育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使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及方向进行定位。

(二)学科基础课程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实现培养“信息系统设计及管理”人才这一目标,为此,该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及维护的。为了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本专业开设了管理学科知识;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本专业开设经济学科知识;为了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本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只有以这三门学科为主干学科,我们才能进行信息系统地分析与设计,并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管理。

根据该校信息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学科主干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统计学、顾客关系管理、会计学、生产与运作管理、运筹学、系统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

通过学习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的技术,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学习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平台课程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本专业构建了专业平台课,该课程体系里的所有课程都配有课程设计或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为学生构建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平台。

信息系统开发基础与计算机网络原理两门课程的学习是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打下基础,目的是建立学生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思想,明确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ERP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综合研究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建立学生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的知识结构。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入门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介绍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及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开发原理,体现信息专业的目标与特色。

(四)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办学层次、专业背景,考虑该校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将重点为工业企业培养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按照“基础+特色”的思路,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如下:

1. 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与管理方向

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和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ERP系统具有维护、实施、应用和一定的二次开发能力,具有组织与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专业人才。

该方向学生的职业定位: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软件开发方向开发管理人员,ERP系统实施和维护人员。

2. 电子商务方向

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电子商务网站开发、维护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系统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该方向学生的职业定位:从事各行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电子商务系统营销方案推广等相关工作。

(五)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以“加大硬件投入,加强软件建设”为建设目标,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改善教学条件和实验室建设,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实践的配套改革,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1. 多媒体教室建设。

使得85%以上的课程都能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含量,改善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本阵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我专业建设了科学、合理、满足教学实验需要的立体实验室。共建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网络与电子商务实验室、学科研讨室及在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多功能教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环境和条件。

3. 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我院建设了哈尔滨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等实习基地,基地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接纳学生100%,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根据培养要求,评估实验学时所占比例的合理性;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的方式方法;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整合到培养目标体系中;加强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多层次、多形式、多阶段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协调各方资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五、总结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信息人才的要求。本课题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本专业核心课程,然后扩展出整个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更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并增添平台课和实践课等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去分析并解决企业实际生产运作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应用创新能力。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信息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为适应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必要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以期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专业领域人才。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学科性质的分析,设计一套完整的、适合于理工院校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为社会输送信息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敏,张社民.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15(39):56-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赵志远.基于系统结构研究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6):98-100.

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2

摘要:针对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学习广泛、实验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提出基于强化实践能力、集成再创新能力的学科建设准则,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在学习广泛的基础上,保证学有所用,使得该专业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将课本知识实际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上,保证该学科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社会输出动手能力强、操作素质高、上岗速度快的优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

关键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Experiment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in Major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AbstractFor the peoblems that students major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learning widely but lack of ability of experiment and practice,presents the rule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ase on

improving ability of practic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Improving practice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of theory teaching,and to guarantee skills to u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major,and let the theory translate into social productivity,and output graduates of great ability of pratice ,high operate quality ,fast guard speed for the society.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Experiment ability;Practice ability;Training mode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为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计算机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及分析方法、具备现代管理思想理论基础以及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的学科专业。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可以是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部门工作,具有广泛的专业实施方向和就业方向。专业设置多门类课程,其中包含计算机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结构、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同样还包含管理学理论中的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系统科学等,在此基础之上还包含经济学中的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多门课程。以其涉及专业课程之广,在众多专业中是少见的。

在专业课居多的同时,与之对应的问题就会出现。如果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同老师的配合失当、学科带头人方向失误、学术不精等都会导致专业教育效果下降[2],进而导致该专业学生不能很好的讲所学用于显示生活中,甚至不能讲众多的专业知识学习深入透彻。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存在相应问题的环境下,提出在该专业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实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在解决以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保证教育教学的有序协调进行。[1]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2.1 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实践过程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没能真正认识到教育实践过程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教育实践过程缺失。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将书本知识一讲再讲,并且通过课后习题、试卷考核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他们以为只要学生能够将课程理论知识理解透彻就足以应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岂不知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和理论学习时所体会的不同。我们经常会听到纸上谈兵的故事,这就是纸上谈兵的表现。

2.2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大多数学校仅仅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所列到的专业培养模式[3]进行培养,完全没有考虑到现实应用中来,该目录并不能完全指导信管专业的培养方向,更不能完全按照其所开课程进 1

行死板的教学;另一方面目前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没有从社会需要考虑信管专业的学习方向。

2.3 目前社会的对信管专业的认识不足

很多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都会说到企业不清楚我们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说到计算机能力,信管专业的毕业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说到经济学基础,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又比不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这样,很大一部分人都会认为本专业是一个四不像专业,没有精通的方面。

其实,信管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考虑的并不是全方位顶尖人才,而是在与培养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多方面综合性人才,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相应的学习,从而快速地从各领域都能发挥专业的优势。3 实验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3.1 实验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实践教育以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独特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着实践教育应该在现代化科技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现状,其重要作用的表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实践教学是增强理论理解的重要环节[4]

我们知道兴趣和爱好是我们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往往通过理论的枯燥学习会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产生抵抗和厌烦情绪,这样就导致了学习中不用心、学习效果欠佳的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计划和将来的学习习惯。

而实验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实践教育,进而保证在进行理论实践的同时使得理论学习更加有效。

二、实践教学能够使得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

往往理论知识比较繁琐抽象,很难从理论的更高一层去理解,因此学生多数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阶段,不能实际认识到理论的价值所在,因而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往往是换一个地方就不知道举一反三。而进行实践实验教学则能有效的解决该问题。实践实验教学能够让同学们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使得记忆更加的深刻,联系到具体的应用也就能更深刻的理解该理论的应用背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有效性。

三、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结合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求学生要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践教育恰恰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可以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使用的方式进行理解、使用、测试等,往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过程是一个难点也是重点,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结合的能力,进而保证理论实践尽心更加有效的结合。

四、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性人才,如何能在社会中处于主动地位,这就要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如何能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处于高水平阶段,就要进行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而且对提高诸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2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体系建设

(l)模块化教学[5]

模块化教学的主要思路是将具体项目的某些模块分配给学生实现,通过模块的具体编程锻炼该专业学生的实际编程控制能力。一方面使得学生实际的接触到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模块设计及实现流程。了解整个项目的需求分析、同客户沟通需求、详细需求文档书写、项目底层框架架构设计、模块设计、具体实现等,从全局的角度对编程和设计进行把握,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全局掌控以及细节模块编写能力。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案例将所学知识穿插进行讲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案例教学从本质上属于理论教学的范畴,但和理论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案例教学主张将一系列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案例事件进行表现,这些案例事件中往往包含这些理论知识,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还进行了理论的运用,进而使得学生对该理论知识记忆更加深刻,也使得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同具体的案例事件结合起来。

(3)实训教学

通过模拟现实中的活动,如公司应聘、系统开发维护、ERP实施等将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提前的演练和模拟,通过真实的实景模拟让学生提前体会将来可能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尽早的通过相应的措施来保证顺利的解决问题。

(4)毕业实习与独立设计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性专业实践技能,通过毕业实习和独立设计的进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方面,毕业实习是通过具体的实习单位,根据目前单位现有问题以及先前解决的问题来进行实际学习,锻炼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化思路和系统化的框架思想,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流程,最后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独立设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导师的建议,通过实际设计的方式完成一套完整的系统,保证通过数据库交互的前提下完成该系统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3.3.1 教学方式方法形式方法的多样化

该专业的教学应突出信息技术的作用,把握专业应用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应利用现代 IT 技术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的教师与学生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将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将成功的信管专业教学思想运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来。

3.3.2做好学生科研、工作协调工作

结合任课老师的现有项目以及先前做过的项目,进行学生的项目培养工作,通过协调学生科研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3.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保证学生能在工作之前进行实际的历练,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中来,通过广泛的实习基地建设与合作保证学生能在走向工作单位之前充分了解社会,进而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3.3.4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该专业是一个紧跟时代潮流、信息技术发展的特殊专业,时刻与计算机行业内最新技术关联紧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要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同时还要紧跟时代潮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才能对学生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3.5 加强毕业实践能力培养

经过了几年的专业技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何在社会中提高自已的影响力,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培养实践能力过程中重要的方面。通过锻炼学生在待人接物、团队合作、独立自主、创新集成等方面的能力,进而为全面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3.4 实践能力培养具体措施

3.4.1 新生参加军训历练活动

在入学之初就进行集体军训,通过集体军训来锻炼学生的坚毅的品格,从而为后期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军训可以增强学生的自理自律能力;军训能提高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军训以严明的纪律规范学生日后生活;军训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军训利用严格的作息规律调整学生生物钟,使之尽快从假期的散漫生活习惯过渡到学校的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达到与新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总之,通过军训的历练能够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工作生活中严于律己、坚强协作。

3.4.2 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活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何能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能够学好的重要方面,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其学习效率自然会比在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情况下高很多,同时也能够保证学生的记忆深刻。同时,在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当中,由于某项工作可能很大,仅凭一个人或几个人不能完成相应的工作,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之间或者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适应对方、团结协作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学生中间广发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活动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并同时能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4.3 进行技术讲座

通过技术讲座可以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同老师之间的技术交流,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讲座期间,通过报告人的演讲,学生更具其具体内容进行思考,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筛选,了解理论知识的运用,进一步为增强实验实践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讲座的机会,通过前期准备、理论讲解、讨论等过程,会使得学生对于讲座内容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一方面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增进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以及展现自己的能力。

3.4.4 克服教师畏难情绪

信管专业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掘新技术,从而才能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最新技术。

往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存在畏难情绪,一方面与老师本身的教育思想相关,另一方面同该专业的实际特点相关。相当一部分老师一本教案能连续用多年,这对于一般的专业来说可能适用,但对于信管专业来说,教案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就不能掌握最新的相关技术,也就不能通过最新的技术来武装学生的头脑。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包含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 3 个主干学科的课程。要使学生明确各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及学科联系,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形成整体的思维方式与理念,在兼容的基础上达到最优。实践教学的设计及其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设计和组织时必须明确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信息人才,实践教学必须以社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 陈征,郭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研究[J].科技信息,2008(33):616-618.[2] 邓灵斌,刘任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181-182.[3] 王洪利.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

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就业 对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型专业,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约数万信管的毕业生。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每年都有部分的信管学生对就业比较迷茫,对未来没有认知,这种迷茫可能会持续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毕业之后可以干什么”,“信管的计算机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管理好像也不精,经济学也不知道可以干什么”等。不仅是学生有这种问题,学校、社会也对该专业有一定的疑惑,有些学校将该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而有些学校却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学院,说明该专业的定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社会对信管专业的认可度也需要提升。对于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加强专业教育

信管专业有它的优势,它是一个交叉型专业,信管的学生可以适应多种工作岗位。在目前社会需求中,复合型人才受到很大程度的欢迎,能够做到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经过一定的社会培育,这样的人才,潜力是很大的。同时,它的一些专业知识,又是其他专业不具备的,比如企业信息化的管理等。

信管专业也有它的劣势,这种劣势主要体现在交叉型专业的各类知识普遍不是太精太专。这样的劣势对于一些同学的需求是明显的。但是每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提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去自主学习,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二、改变就业观念

社会的就业竞争在加剧,就业压力也逐渐变大,大学生也不是原来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应该要转变观念,向一个就业人转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是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突出矛盾,部分地区、行业、专业教育存在过热、大量人才扎堆现象。大学生们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味地贪念高薪、名企、有派头的企业或职位,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做好最基本的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而是学校提供大环境,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各类资源,结合自身的兴趣及发展目标,自主的学习相关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一些信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在校期间通过信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引导,自主的学习,参加国家的软件与计算机行业的资格考试,通过获取软考的证书,增加自己在计算机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另外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市场营销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知识,在就业的时候竞争力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些学生竞争力都是信管专业的培养范畴,都是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引导来实现的。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企业获得优秀技术人才,零距离顶岗就业员工的需要。信管专业应该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实现零距离,免培训的就业。比如说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加某企业的ERP实施,通过这种合作,一些同学受到了项目训练,同时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这种做法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总的来说,信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他们就业渠道多,择业范围广,只要学生能够摆正好自己的位置,端正好就业心态,是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获取一席之地的。

【参考文献】

[1]薛伟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66-69.

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4

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发展战略概述

所谓信息系统就是指对处在一个中性点下的所有发散信息的整合, 它并不是单单指某一类或者某一条的信息, 而是从某个核心内容出发所辐射的所有信息。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 就是把企业的目标作为核心内容, 从而对所辐射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 推导企业各部门的运营与发展。基于这样的基础, 我们建立了信息系统战略, 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长短期综合性的规划建设, 与此同时, 企业自身的产品的发展规模、管理者的战略观点、产品的范围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效率都会对企业信息战略产生影响, 而信息系统战略作为企业信息管理战略的核心动力、重要资源以及促进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活动互相连接的催化剂, 我们必须仔细慎重地对其进行规划。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 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刻受到信息化的影响, 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信息化的巨大影响。企业对信息进行管理, 事实上就是在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所有有效的信息, 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信息的同时, 排除掉那些干扰的信息。所谓企业的信息发展战略, 正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手段将单纯的信息管理工作调整为对企业的整个信息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由于企业的全部产品销售、产品生产、市场战略等各种企业管理都需要信息管理IM战略来对其进行规划, IM战略的职能涉及不止一个部门甚至包括多个网络部门的作用。现代的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正是通过对当前部门或者组织的程序和结构、部门员工职责、工作的具体内容等进行评价, 来展现其重要作用。

二、企业信息管理投资内容

从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销售系统、分销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系统、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共同组成了EIMS投资的内容, 企业信息战略投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其基本系统共同构成了EIMS战略中的基础系统, 这些单一的系统组成了整个企业的EIMS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设备。同时, EI-MS能够在企业中发挥出正常的作用是必要的前提, 需要先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由于不论是战略意识的发展还是系统的更新都需要完美的硬件设备的支持。因此, 通过对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投入、企业的网络管理中心建设、企业网络总体建设等硬件设备建设, 最终才能达到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的目的。同时,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之所以能够在企业的战略投资管理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基础地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包含以上这两种系统和硬件的投资, 一个企业EIMS战略的投资还必然包括其他方面的投入。简单来说, 在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之前, 也会选择一些专业的信息咨询机构对企业所要进行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评估, 并对于接下来的建设提供一些专业的意见建议, 然后企业根据建议结合自己的想法, 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投资, 也可以大概把握自己接下来的投资有多少收益, 这样一系列的工作其实是咨询投资, 这也是企业EIMS战略投资的一部分。

三、企业信息管理投资技术

投资战略,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前期的投资内容、投资方式以及后期的投资价值评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壮大, 信息技术在工业的应用逐渐兴起。EIMS投资技术的评估是企业信息管理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同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投资评估的时效性

由于投资评估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其选择的时间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就使得投资评估具有时效性。所以在长期的EIMS项目的发展运营过程中。企业在对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是各种各样的, 既可以选择根据项目的具体经营周期来评估, 也可直接选择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等各个时期进行评估。虽然企业对于评估时间节点的选择没有具体的限制, 但是企业所有的评估都需要建立在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实效性的重要原则之上, 这也是确立评估时效性的根本。

(二) 投资决策环境

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决策都要受到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 企业的决策最终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导致。尤其面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时, 客观环境对决策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影响力。具体到EIMS确定的决策环境, 不仅包括企业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还包括投资者对EIMS战略的具体认识程度, 例如投资者对于EIMS发展的眼光以及对投资所能接纳的投资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会成为影响EIMS具体内容的重要客观因素。

(三) 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是能够对企业的全部信息功能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这种系统是专门服务于企业的信息平台, 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置的搭建。运用EIMS的评价技术, 可以评估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在整个EIMS中所处的具体地位, 有助于其进一步优化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房芳.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战略投资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6)

[2]郭伟顺.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魅力中国, 2008 (12)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 篇5

1、我国现代物流的现状

我国的现代物流发展起步较晚,缺乏技术创新。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手段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物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落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部分中小企业紧以自己的标准进行信息化,这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相悖。另外,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缺乏,电商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与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运输、仓储和物流作业等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无法完全对接与沟通,增加了沟通成本。近年,发达国家提出绿色物流概念,并制定物流运输中的绿色技术壁垒进一步影响了我国物流在跨境贸易中的作用。

2、我国跨境电商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支付方式和信用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跨境物流在个人业务中的迅速发展,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不容忽视。

一、跨境电商对于本土化的响应不足。跨境贸易中个人端的兴起是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重要支撑。而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各不相同,变化不定,如果企业不能对本土的变化响应及时,可能会面临失败。

二、交易双方信用信息不透明。国内虽然通过实名制方式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但在跨境电商业务中,各个国家的公民信用信息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卖家买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消费者对于交易的安全性的担心,阻碍了跨境电商的发展。

三、物流运输与存储中的安全问题。在物流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出现的产品损坏,消费者会认为是产品质量问题,影响了生产企业的信誉。

四、跨境电商中物流的配套模式和通关问题。跨境电商存在商品数量少、体积小等特点。采用常规的国际货运方式,报关报检工作繁多,周期长;使用国际快件,成本太高;使用国际快递,货物通关时多采用灰色通关的方式,虽减少了通关成本,但也使得卖家的产品失去合法的身份,产品安全没有保证,对企业和客户来说风险大。

3、现代物流对跨境电商的支持分析

从前文所述的跨境电商和现代物流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本土化问题,还是交易信用问题,或者物流运输的安全及通关等问题都和信息的共享有很大关系。因此,建立基于跨境电商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即符合跨境电商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的,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4.、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4.1系统建设思路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物流行业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一些物流企业,还不同程度的参与到上下游企业的运营策划当中。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进一步优化全球物流企业和跨境电商企业之间业务往来,提高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本系统需要根据物流企业和跨境电商商务企业的需要,部署能够满足两者业务需求的服务器。由于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商的业务繁多,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信息,因此需要使用分布式数据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维护和自动备份。系统总体采用三层结构进行设计,用户可以通过B/S模式访问系统,只要能联网、能使用浏览器的设备就都能使用系统。本系统主要实现对客户、订单、库存、通关、配送、运输等环节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全程的管理和跟踪,并通过智能算法对各环节工作进行优化。

4.2系统总体架构

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框架设计采用数据层、功能层和应用层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

4.3数据层的实施途径

本系统的数据层,主要是实现相关业务逻辑层对数据库数据的操作和访问。比如,对数据的新增、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在跨境电商运营过程中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卖家、买家、跨境电商平台、国际物流企业、保险金融企业和报关报检机构等,在货物流经这些主体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数字化通过相应的数据采集系统完成。由于各主体之间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各不相同,同时,所采集产生的数据的保密等级也各不相同,因此,数据采集系统,根据企业数据有无共享必要,建立共享或不共享标识,同时,要根据企业数据的保密性,进行相关类别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以此来保存各部门数据的安全性和减少数据库数据的冗余。另外,由于各相同职能主体之间所使用的信息采集管理系统不同,尤其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系统差别更大,这就难免会出现,同一业务,而采集到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比如,字段名称、长度、格式、类别等的不同。这些因素,会增加系统的开发成本和运行负担,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要建立一个能够对各企业数据库所提供非标准化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系统。非标准化数据通过标准化转换系统进行标准化转换后,再提供给上层业务逻辑层使用。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数据还是在各个企业的数据库里,相关数据的访问和转换,只是用户访问数据是才发生。这些访问时被标准化后的数据,共同组成了一个虚拟的数据库。这个虚拟数据库作为业务逻辑层的交互数据库。可以对经常访问的数据,提前建立镜像,这将会大大增加系统数据的访问效率。通过数据标准化转换系统,还能为以后更多企业数据的加入提供接口。

4.4功能层的`实施途径

在本系统中的用户,要实施分类管理。分为系统管理员、企业内部系统管理员、普通用户、跨境电商企业用户、物流企业用户、保险金融业用户、报关报检相关机构用户。在对每类人员中,根据在企业中的职务分配相应的功能使用权限。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电脑、手机等设备,通过Web浏览器使用系统提供的相关业务功能和服务。在功能层的设计中,主要根据各企业用户和普通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建立相关的功能。用户进入系统后,系统提供除了基础功能以外,会再根据用户类别,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功能,这样既能满足一般用户的基本信息查询,又能满足企业用户对专业功能使用的需要。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下设通用信息查询系统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

(1)通用信息查询系统,主要供卖家买家对货物物流信息、保险信息、报关信息等的查询和相关业务的咨询。由于全球相关公司数据的共享,尤其是买家、卖家的消费、发货和评价信息的共享,可以使得全球信用体系的建立成为可能。

(2)专业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为专业的企业用户提供服务。在跨境电商物流中,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当大家本着信息共享,减少沟通成本的目标出发,有限的共享一些可以共享的信息给上下游关联企业,是减少沟通成本、增加运行效率的好方法。客户关系的管理是电子商务企业和保险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彼此掌握的客户信息,有限共享,使得保险业、金融业和电商平台可以更加客观的评价一个人的各方面情况,使得保险业做到有的放矢、金融业可以做到借贷心中有谱、电商平台可以选择性的推优去劣等。

另外,一些专业系统功能,仓储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主要是物流企业操作的,其他企业关联性不大,因此只开放给物流企业用户。用于查询和分析最优化配送线路、最低库存等。其他的功能,营销服务管理、关务服务管理和保险服务管理等主要是针对各个相关企业,他们与其他企业相关功能的重合非常少,因此,作为专门功能开放给相应的企业类用户。

4.5应用层的实施途径

该系统的应用层是建立在标准的体系和安全体系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服务。应用层主要有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作为基础设施利用企业门户网站、内部办公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系统提供的数据资源,并使用一些应用浏览器、APP等作为服务接口,向用户提供通用信息查询和专业信息管理服务。

5、系统应用展望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同时,国内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很高,而相应的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还有提升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商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因此,单纯的国内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已经不能满足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打造统一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是加速跨境电商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在运作上提高跨境贸易的整体运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在管理上进一步提升物流、电商、保险、金融等企业的决策水平,更合理地配置全球资源。

参考文献

[1]周亚琴.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玉米育种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篇6

关键词:玉米育种;管理;信息系统;配合力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418—04

近年来,国外大型种业公司早已实现了玉米育种信息综合管理信息化,使用专业的育种数据管理软件,极大提升了育种工作的效率,减轻了育种工作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性状参数等信息的管理大多还停留在借助Excel等通用办公软件的半手工阶段,时间成本很高,数据缺失严重,人为误差大。

国内目前仅有2款专业的育种软件,分别为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作物育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博思公司开发的农博士育种专家软件。其中作物育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与传统育种资源的保存管理等方式相比,具有化繁为简、实时处理数据等优点;农博士育种专家软件于2004年设计研发,国内多位顶尖育种专家对这款软件的开发给出了指导建议,采用大型数据库,支持远程数据异地汇总,照片及文本数据采用一体化管理,在育种信息化应用的多个关键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极大推动了中国育种信息化应用的水平。这款软件的创新设计在于,可以不用修改软件,用户定制不同育种作物种类进行设置,直接应用在数据管理上。

然而以上2款软件所处理的数据多数来自人工采集,资源少,参数不全,几乎没有涉及配合力(combining ability,ca或CA)方面的分析。相比较而言,本系统的数据来源为笔者所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工厂化玉米考种生产线,数据量大,指标全面,且应用了配合力相关分析。本研究采用相关编程技术实现育种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可以有效解决育种、考种工作中信息量大、管理复杂的问题,减少育种人员对经验的依赖,提高育种精度和数据利用效率。

1配合力分析基本原理

1.1配合力概述

无论育种目标是创造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体或分离出超亲的优异纯合体品种,关键问题之一是杂交亲本的选择,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配合力是杂交组合中亲本各性状配合能力的一个指标。

1.3配合力分析方法

完全双列杂交法,也称Griffing法,指在一级亲本间(P个自交系或品种)进行所有可能的杂交,配成包括杂交组合、自交组合在内的全部组合。根据试验中所包含的组合模型不同,有如下4种设计方法:

(1)Griffing法1:自交亲本P个,正、反交组合P(P-1)个,共有P个组合试验;(2)Griffing法2:自交亲本P个,正交或反交组合1套1/2(P-1)个,共有W2(P-1)P个组合试验;(3)Griffing法3:只有正、反交组合,共有P(P-1)个组合试验;(4)Griffing法4:只有正交或反交组合1/2P(P-1)个组合试验。

不完全双列杂交,是指2套亲本之间两两杂交(不包括反交)。部分双列杂交,是完全双列杂交的1个样本,为使每个亲本有关的参数保持均衡可比,我们要求这n个用来杂交的亲本中的每1个都将出现在s个杂交组合当中。设计方案包括:轮回设计、“三角形”设计、“因子”设计。

由于完全双列杂交法包括所有亲本的全部可能组合,因此能充分地提供各种试验信息,使我们能对材料进行细致的系统分析,估计内容较多,而且较为精准。几十年来,国内外采用此法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和育种问题甚为普遍。

配合力分析对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工作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已成为组配新杂交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本研究将致力于把配合力相关分析应用到系统中进行数据的处理。

2辅助玉米育种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1功能设计

本系统分为前端页面、后台服务端代码2个部分。在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上使用HTML、JavaScript脚本语言进行前端的编写,使用C#语言实现服务器端代码。如图1所示,用户通过浏览器进行操作,并实现如下几个主要功能:(1)考种信息管理,对玉米果穗、籽粒等考种信息利用ASP.NET技术连接数据库,实现实时的展示、新增、删除、修改功能并可导人已有的资源数据;(2)种子信息管理,对育种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包括父母本信息、操作信息、出入库日志等;(3)育种信息分析,提供配合力分析等常规统计分析,糅合育种家的经验,辅助育种家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材料。

2.2数据库设计

基于上述设计,利用SQL Sever建立系统数据库,如图2所示,主要表格包括:(1)种子信息表,在该数据表中,主要存储种子的基本信息,如亲本信息、类别、杂交值、配合力效应、实时入库时间等,其中以数据库自动生成的编号作为该表的主键;(2)考种信息表,在该数据表中,主要存储玉米的考种信息,如穗型、百粒质量、粒型等,仍以数据库自动生成的编号作为该表的主键;(3)种子分类表,作为种子信息表的关联表,主要存储种子的类别名称、图片,以数据库自动生成的編号作为该表的主键。

以下为本系统数据库中与用户权限管理相关的数据表——系统用户表,在该数据表中,主要存储注册用户的账号、密码以及真实姓名,以数据库自动生成的编号作为该表的主键。

2.3系统流程

系统采用B/S架构,主体部署在服务器上,与SQL Server数据库中存储的玉米信息库进行通讯。如图3所示,将从考种生产线等渠道获得的数据输入或导人系统,进行相应操作。

3系统设计实现

本系统通过东亚种业公司推出的玉米种子数据进行试测,如图4、图5所示,全部数据会存入数据库,可多次利用且防止数据丢失。结果表明数据均处理准确、精度高,系统稳定可靠,实现了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利用。

其中用户可分为2大类:(1)高级用户,负责育种数据等信息的增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这类用户拥有较高级别的操作权限,需认证账号和密码才能进行相关操作;(2)一般用户,可以浏览经后台分析和处理后的数据并就相关问题及时提出反馈。

单株产量GCA与穗长、百粒质量等性状的GCA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数据分析部分以产量数据进行测试。由图6可见,设有4个父本A、B、C、D和4个母本E、F、G、H,它们所有交配的正交组合16个(其中AE即表示A和E杂交),置于亲本数据栏,经过服务器端的分析方法计算得出一般和特殊配合力效应的数据,发回到客户端供系统用户使用,并同步显示测试时间。以第2组测试数据为例进行说明:服务器端将实现以下过程,首先可得这16个F1(组合)的小区总平均产量8.5,以A为父本的4个组合的平均产量8.3等数据。在不考虑随机误差的情况下,进而计算出不同母本和父本的一般配合力的大小。根据一般配合力的含义,E×A的产量应该这样计算:A为父本,结果应比总平均8.5少0.2,又由于E为母本应多0.4;從而(E×A)r小区产量应为8.5-0.2+0.4=8.7。但实际小区产量是8.8,比根据一般配合力的预测值8.7多0.1,我们称这0.1为E×A这个特定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最后将初始数据和计算结果展示到页面,供系统用户参考利用。

4结论与讨论

为了解决玉米育种信息管理过程中考种及种子信息的数据多、管理难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1个玉米育种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利用配合力相关分析辅助玉米育种优势决策,通过构建玉米育种信息数据库,结合ASP.NET技术进行研发,实现了基于B/S架构的辅助玉米育种综合信息管理的功能。系统测试证明,本系统运行正常,信息管理可靠、有效,从而为玉米育种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利用提供了1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超市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7

1. 超市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规划

1.1 设计思想

超市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避免员工之间的冒名顶替, 身份识别应用指纹识别技术, 采集员工的指纹信息, 当处理出货、入货或盘点业务时, 要验证员工的指纹信息。其次是设置和管理不同管理级别员工的权限, 建立不同数据表, 建立专门员工数据库。最后是无线网络技术采用数据实时传输, 以保证管理层在终端实时掌握货物的出库、入库和盘点等业务情况。

1.2 功能需求

在人员信息管理方面, 该信息系统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每级管理部门的人员情况, 以方便超市管理者决策者掌握人员构成情况。在库存信息管理方面, 该信息系统能够如实反映超市商品的流通情况和超市资金的占用情况, 保证超市不出现商品缺货问题, 保证超市的资金和场地不会因为库存而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在销售信息管理方面, 该信息系统及时提供超市商品的销售信息, 给超市销售部门提供超市的经营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各个商品销售的比例。在安全信息管理方面, 该信息系统对不同人员的权限进行了设置, 限定了各员工的职责范围, 保证了商业机密, 也防止了恶意网站的攻击。在辅助功能管理方面, 该信息系统设置了比如商品不足情况预警功能, 为决策者商品营销拓展提供了依据。

1.3 网络规划

在超市信息管理系统中, 应该在特定位置将系统核心——服务器安放。在各个管理部门依据业务不同原则安放服务管理主机, 且每个部门只能在权限之内操作。路由器要通过局域网与各终端连接。手持终端的作用是超市商品的盘点、商品的入库和出库。收款机主要用于销售收银。

1.4 主要功能模块

超市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主要分为员工管理、商品销售管理、商品出库与入库管理、商品盘点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模块。所谓人员管理模块, 是指对超市所有员工指纹信息的采集和录入, 对各个员工的权限设置, 以检验员工和业务处理时操作的合法性。所谓商品销售管理模块, 是指超市信息系统中负责超市商品销售的模块, 通过收款机实现销售数据与服务器的实时交换, 通过PDA实现商品出库、入库和盘点工作。所谓商品出库与入库管理模块是指负责销售的部门与商品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和超市现有商品和仓库库存商品之间的商品数据信息流通。所谓商品盘点管理模块, 是指商品的库存或正在货架销售的商品数量的清点和核查, 通过这一模块的盘点工作, 可以计算出超市的存货情况, 计算出诸如费用率、货损率、毛利率等经营指标, 以便管理者和决策者科学管理商品库存。所谓安全管理模块, 是指安全保护超市信息系统不被恶意网址破坏或非法访问。另外, 此模块还添加了预警功能, 商品买卖成功后, POS机能检查商品的库存, 判断该商品是否该补充货源。

2. 超市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处理流程

在超市信息管理系统的终端处理业务之前, 要指纹检测相关负责人的身份, 通过检测后, 方可分配相应的业务人员进行对应的业务处理。

2.1 负责人指纹检测

如前文所述, 只有最高操作权限的管理人员才能对管理终端进行操作。按照人员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和各类管理人员的权限, 录入其信息, 采集指纹, 完善基本信息。要重点关注具有最高的权限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初步的权限设置, 来限定各部门经理的权限, 以便其处理本部门的超市相关业务。在该系统中, 商品管理人员包括商品出库与入库人员、上货架与下货架人员、销售人员和相关的盘点人员。

2.2 业务处理流程

相关人员通过指纹检测后, 登录系统, 进行业务处理。主要包括商品的出库与入库、商品的上架和下架、商品的盘点和商品的销售等。

3. 超市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功能的实现

3.1 绑定IP地址

在首次连接PDA终端与网络时, 要建立关于IP地址与MAC地址信息档案, 将信息记录在网络管理员的数据库中, 要一直对用户执行严格的监管与登记制度, 以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和恶意网站的访问。

3.2 实现数据库接口

从前文该系统各个模块的叙述中可知, 要有效地进行人员管理模块中管理人员的身份检测, 正确记录各种商品的流动状态。处理业务时, 主要是对数据库的各种访问, 因此, 只要直接应用编辑好的公共类接口, 就可以保证所有的模块在对数据库的正常操作。既简化了程序, 也便于系统维护。同时, 每个操作人员在访问数据库终端时, 自身生成一条操作的信息访问记录, 如果系统出现异常, 则可以日后查看。

3.3 实现PDA终端

不同的操作人员, 其业务权限和业务内容也不一样, 在PDA终端采用B/S结构的模式, 这种模式为每个终端显示所对应的内容。此外, 业务人员通过指纹检测后, 系统随机自动生成一个密码, 只有在PDA终端输入这一随机密码才能进行业务处理。

4. 超市信息管理系统环境

要保证超市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硬件上必须保证的设备是服务器主机、指纹仪、无线路由器、PDA和摄像头等设备。软件服务器端采用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 使用Oricle9i数据库, 客户端主机可以为XP操作系统, 对于PDA使用Windows Mobile 6.0。

该系统既不使用纸质介质, 同时却实现了预警功能, 绑定了无线PDA与MAC地址, 既方便了业务人员处理业务,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系统的安全性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盛春玲, 郝树虹等.超市管理系统设计[J].硅谷, 2010 (3)

[2]谭家玉.超市信息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商业研究, 2003 (4)

题库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篇8

一个现代化的学校管理, 拥有数千名的学生考试信息, 那么如何管理这么庞大的学生考试信息档案呢?所以需要设计开发一个实现试卷管理的稳定、高效、准确、便捷、安全的系统。学校的试卷制作到成绩查询实现了自动化的模式, 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1 系统功能

系统针对不同的用户, 设置了不同的权限, 在用户登录时根据权限跳至不同的界面, 从而可以选择相应的操作。系统采用了较为先进的B/S结构, 具有结构灵活、功能齐全等突出特点。使用本系统可以方便地管理专业、科目、教师、选课和试卷等基本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提高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从而使高校的试卷管理真正实现无纸化。

本系统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用户管理, 系统用户包括:管理员和教师。用户在选择角色后, 可以分别进入对应的界面:管理员在进入管理员管理界面后, 可以对专业、科目、教师、题型和选课进行增、删、改的操作, 但管理员没有修改教师信息的权限;教师在初次登录时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师号以及默认的密码登录, 进入教师管理界面后可以修改信息及密码, 对章节、题库进行增、删、改等操作, 也可以选择组卷方式——自动、手动以及抽取现有试卷三种方式。自动生成试卷是系统根据用户设置的题型、难易程度随机组成试卷;手动组卷是教师可以自己选择题型、分值、题目, 可以自己决定试卷的难易程度;抽取试卷是直接用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试卷。试卷生成包含有实现设置卷头、预览和打印试卷及答案的功能。

本系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B/S结构, 这样大大减轻了系统维护的成本和工作量, 易于操作和维护;同时, 基于代码重用原则, 本系统将常用的数据库操作定义在数据库数据操作类SQLHelper中, 将业务逻辑处理定义在Services类中, 将一些常用的函数定义在Functions类中, 这样可以方便实现代码重用。

在功能上, 本系统对用户实行分权限管理,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在试卷管理功能中, 有三种组卷方式——抽取现有试卷、自动生成试卷和手动生成试卷, 方便教师选择自己喜欢的组卷方式;在试卷预览功能中, 教师可以将试卷在word中预览并保存, 方便教师预览以及修改试卷格式。

2 总体设计

本系统有两种用户——管理员及教师。管理员主要负责为教师服务, 在教师登录系统之前对教师、专业、科目、题型和选课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和查看。教师可以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修改和查看, 并可以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的科目和自己录入的试题进行添加、删除、修改、查看, 同时可以自己选择组卷方式——自动、手动组卷以及抽取现有试卷, 并且还可以设置卷头、预览和打印试卷及答案。

该系统主要完成用户管理、题库管理、组卷管理和试卷管理等功能。通过该系统, 管理员可以对专业、科目、教师、题型和选课进行管理, 教师可以对个人信息、题库、章节进行管理并可以手动组卷、自动组卷和抽取现有试卷。

3 详细分析

基于代码重用原则, 本系统将常用的数据库操作定义在数据库数据操作类SQLHelper中, 将业务逻辑处理定义在Services类中, 将一些常用的函数定义在Functions类中, 这样可以方便实现代码重用。下面分别介绍这几个类。

3.1 逻辑处理类Services

这个类文件同样也位于根目录下的App_Code文件夹内。在这个类的实现中, 在任何时刻应用程序最多只有此类的一个实例在运行,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的执行性能。在本系统中, 通过调用类的一个静态方法GetInstance () 来获取类的实例, 在这个方法中, 先判断是否已有一个实例对象, 如果有则返回这个实例, 否则, 创建一个新的实例并返回。在Services类中, 最主要的代码就是具体的业务逻辑——查询、删除、更新、添加等有关操作均在此类中存放。比如登录功能的代码:

这个方法根据传递进来的用户名和密码参数, 生成相应的SQL查询语句, 然后, 调用SQLHelper类中的ExecuteScalar方法, 以判断登录信息是否正确, 如果正确则返回true, 否则返回false。

3.2 常用函数类Functions

随着B/S模式应用开发的发展, 使用这种模式编写应用程序的程序员也越来越多。但相当大一部分程序员在编写代码的时候, 没有对用户输入数据的合法性进行判断, 使应用程序存在安全隐患。

本系统将经常用到的方法封装在Functions文件里, 命名空间定为Util, 同样也位于根目录下的App_Code文件夹内。核心代码如下:

有些不法的用户可以通过Web页面提交一段数据库SQL代码, 来查看数据库或者对数据库的内容作出篡改, 本系统Functions类中的RepStr方法, 用于过滤字符串并可以防止不法用户对数据库做出的不法行为, 它根据接收到的枚举类型RepStrDirec对字符进行过滤和替换;Alert方法用于在页面中弹出一个警示框;AlertAndRedirect方法用于在页面弹出一个警示框并转向指定的页面;AlertOut方法在后台的Session超时时用来提示并重定向到登陆页面;CheckSession方法用于检查Session是否超时, 内部调用了AlertOut方法。

3.3 题库维护模块的实现

当教师登录成功之后, 可以对题目进行维护。教师首先要选择科目, 然后选择需要维护的题型, 最后选择具体的题目。当修改完要修改的内容之后, 点击“更新”, 数据将保存在数据库中, 这里的题目编号不能修改。具体的实现方法如下:

首先添加DropDownList控件, 根据当前登录的教师号查到该教师所授的科目, 将科目名称绑定在List1空间上, 实现的代码是:

再添加Menu控件, Collection的值有四个, 分别是选择题, value是0, 填空题, value是1, 简述题, value是2, 设计题value是3;再添加MultiView控件, 最后在MultiView控件中添加4个View控件。

参考文献

[1]段锦.通用试题库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 2001, (1) .

[2]王秋云.在网络教学课件中关于习题练习与在线测试功能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5) .

[3]伊向群.通用试题库管理系统[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0, (7) .

信息时代全员信息素质管理研究 篇9

对信息的含义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如在系统论中,信息被认为是系统内部联系的特殊形式;在控制论中,信息被理解为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调节在为外界所接受时与外界相互作用所获取的信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信息泛指一般对象,它能为实现目标排除意外性、增加有效性。按照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是指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事物的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如“知道了”,是信息的传递、收集;“把它内化了,即把它内涵的东西挖掘出来了”,是信息的处理;“根据信息做出了行动”,是信息的再生[1]。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的利用,因此信息是一种资源,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什么叫信息素质呢 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首先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的四项基本要素为:信息素质是一种技术与技能;信息素质的技术与技能是运用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的知识及技能;具备信息素质的标准是能否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信息素质需要培养和训练。在这四项基本要素中,“运用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的知识及技能并解决问题”是核心。通俗地讲,信息素质是指提供信息和索取信息的人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认识到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认识到信息需求及问题所在;制订信息检索策略,掌握信息检索(计算机检索)技术;能评价信息;根据实际用途组织信息,将新信息融会到现有知识结构中,在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2 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素质存在差异

近年来,在对不同人群进行信息素质调查时表明:不同层次的人(即使是同一层次的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从而使信息素质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存在差异,年龄差异也会影响网络资源的利用率[2]。根据社会科学院的调查表明,40岁以下的人主动利用网络数字文献的意识相对较强,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则较弱。这部分人仍习惯于通过印刷物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对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滞后。尽管办公室配备的网络环境明显改善,甚至他们中的部分人还具有在自己家里访问网上专用数据库网络资源的权限,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有效利用这一便利条件。他们虽然偶有上网行为,但也仅限于对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的事实查询,在满足自身深层次的需求方面存在诸多障碍[3]。此外,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信息能力水平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的信息能力应当成为当今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2.2 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与实际需求的差异

面对海量般信息,缺乏有效的信息组织和管理就不能有效利用信息,因此数据库建设或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由于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专业性很强,很多单位只好把自己的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外单位进行协作,因此部分数据库无法适应自己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数据库存质量不高,客观上大大增加了读者有效查询、利用信息的难度。当打开一个网页,他们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影响到读者对信息的利用率。

2.3 技术力量薄弱

每个单位一般都有自己的信息技术部门。如果引进大量IT人员既不现实,而正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的人员又很少。他们除了应付设备采购、系统维护、网站设计与制作外,无法深入到各个部门了解其真实需求,因此建立一个能提高全体人员信息素质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2.4 重硬轻软

目前,在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人们往往“重硬轻软”。其中,“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组织、指挥、管理的规律、规则和业务流程等;另一方面是对全体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对知识的再教育,这两个方面下的功夫和投入都很少。

3 对策

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采集传播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信息用户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信息服务内容,即得到关于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达到上述目的,从单位最高领导到一般人员必须进行信息素质培训,全员参与信息质量管理。

3.1 加强全体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

21世纪的社会将是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而社会、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方式、教育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在这样的社会中,信息素质将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素质[4]。作为信息从业人员来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制订有关信息方面的制度,可约束他们的信息行为,培养他们的良好工作习惯,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在本质上,信息素质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一场破除等级文化、改变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共享的革命。这是每个人的自我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领导起着关键性作用[5]。

3.2 加强全体人员的信息素质培训

个体学习对组织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他们进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系统技术等软件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素质的相关理论及操作方法,有利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各级组织必须投入经济实效的教育培训方法来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加强他们对现有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实践,增加组织成功的机会。

3.3 参照PDCA循环管理法,重在全员参与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最初始于质量管理活动。PDCA循环不仅是质量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程序,还是一种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它同样可在信息素质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效用。PDCA循环分为4个阶段、8个步骤。

4个阶段为:①计划。它包括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其中主要原因;拟订措施计划,预计效果几个步骤。②执行。执行技术组织措施的计划。③检查。把执行的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检查计划执行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④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进行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再进行处理。

以上4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图1),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呈阶梯式地上升。实际上,PCDA循环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无论哪一项工作都离不开PDCA的循环,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过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对计划进行调整并不断改善4个阶段。

8个步骤为:①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前提。②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至关重要,运用TRIZ理论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来。③主要原因确认。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④拟定措施、制定计划。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⑤执行措施、执行计划。高效地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⑥检查验证、评估效果。“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IBM的前任CEO郭士纳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的重要性。⑦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一个单位管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即标准化是管理系统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⑧处理遗留问题。所有问题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问题会自动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地螺旋式上升,直到最终解决问题。PDCA管理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使企业的各项事务在有效控制的状态下向预定目标发展。4个阶段8个步骤(图2)中还有不同的方法(表1)。

采用PDCA法可使自身的管理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通过实施并熟练运用,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效率,更加有效地驾驭本职工作。如果能够领悟到每件事(工作)相对封闭原则的内涵,又能将自身工作的每件事情符合闭环法则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实践,那么从个人到集体的整体管理水平将会得到质的提升。来自国外的ERP、六西格玛等管理模式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它也是在闭环法则等一般管理原理和原则的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沉淀而成的。

PDCA循环法要求全体职工参加。它靠企业的力量,全体员工的参与来推动,像车轮一样向前滚进,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每个科室、部门、班组、项目,直至个人的工作均有一个PDCA循环,这样一层一层地解决问题,而且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这里,大环与小环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工作计划指标连接起来,上一级的管理循环是下一级管理循环的根据,下一级的管理循环又是上一级管理循环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保证。通过各个小循环的不断转动,推动上一级循环,以至整个单位循环的不停转动。通过各方面的循环,把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工作体系,用PDCA管理法,规范全体员工的工作行为,实现总的预定目标。因此,PDCA循环的转动,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而是组织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是整个全体职工推动的结果。

3.4 深入各个环节、重点实施

软件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灵魂,没有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的计算机犹如没有油的汽车,只能是摆设。忽视了信息管理的基础建设,致使耗费巨资建设的网络和各种网站因没有可以运行的信息而被称为“裸网”,即使在数据库中有大量不可追朔的信息也只能被称为“信息独岛”。

充分发挥信息人员的作用,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比较系统的科学管理知识。因此,必须打破工作界线,主动融入到各部门、各环节工作的全过程,熟悉业务流程在实践中的运用、在运用中实践,才能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采用PDCA可使各项工作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对任何人来说这是一个有效控制管理过程和工作质量的工具。通过实施并熟练运用一定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效率,更加有效地驾驭自己的工作,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保证信息资源质量,真正为用户服务。

摘要:21世纪是网络和信息时代,提高信息素质、有效利用信息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依靠网络资源技术的同时,提出了全员参与、重点实施相结合的PDCA管理法,提高信息管理技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注重信息资源质量,真正为用户服务。

关键词:信息素质,全员参与,PDCA循环法

参考文献

[1]何斌,张立厚.信息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蔡曙光.论信息能力与信息资源利用率[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6)∶136-142.

[3]肖小溪.科研人员信息素质调研报告[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3,(3)∶91-95.

[4]张富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2002,20(1)∶33-36.

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10

1 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 是满足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2]。康达学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将为学院推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教育创新、提高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特色专业建设符合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 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将能够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在办学质量与办学定位等方面提供切入点, 使其能够围绕社会需求, 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3]。

2 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2.1 人才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当前独立学院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侧重学科等理论指标, 而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显然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而非理论基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本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 这就需要克服长期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是遵循“学科——规定性”的逻辑与原则, 使人们对独立学院人才评价的采用新的评价标准——“可雇用性”标准。该标准是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当中首次提出的人才标准划概念。即, 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孕育出“市场——可雇用性”的新标准[4]。

2.2 课程体系没有先例可循

受独立学院本身发展的条件限制,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直接受到南京医科大学以研究型为主的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本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环节设计或多或少搬用母体学校的模式, 从而导致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 尤其是医学课程等同于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研究型”的精英定位的内容。最终导致其课程设置, 教材选用, 教学环节设置等内容与其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出现脱节。再者, 在全国范围内, 本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 所以本专业没有一个现成的课程体系可以比照。

2.3 社会认同有限, 就业难

康达学院总体的就业率保持良好态势, 每年都在97%以上, 但是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是本专业虽然具有明显特色, 但是作为新办专业, 社会上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对本专业的学生究竟能做些什么不清楚, 也不了解。再加上用人单位本身信息素养不高, 这直接导致本专业不具有不可替代性, 使得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不明确。二是与本专业相近专业的办学规模大, 总体毕业生的总量与当前的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三是国内本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成熟, 这严重限制了本专业学生的发展出路。

2.4 师资力量薄弱, 培养手段不够丰富

本专业已经拥有一批专业师资, 但是职称学历结构偏低, 缺乏高资质的专家级教师。另外, 学院本专业的师资都没有医学背景, 无论是从学科的建设上, 还是从未来的专业发展上, 都有必要加大本专业师资的医学知识教育和培训的力度。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和缺失医学专业知识, 也直接导致人才培养手段不够丰富。

3 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考

3.1 特色专业发展思路

3.1.1 准确定位。

在依托母体、相对独立、总体协调的总思路下, 依托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资源, 坚持主动适应市场、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把握人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把本专业定位成管理专业的特色专业。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之上, 学院从整体专业建设出发, 由点带线, 促进学院其他专业建设, 带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高。

3.1.2 更新理念。

特色专业建设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特色的培育和形成, 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等工作;特色专业建设是涉及多方面的教学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改革活动, 因此需要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 以更新的教学观念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

3.1.3 明确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 应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体现特色目标,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 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独立学院的特色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 应根据特色培养需要, 尝试“模块式”课程设置, 淡化学科界限, 从整体知识结构出发, 对原有课程和内容科学整合, 按新的“课程群”方式组织教学[5]。

3.2 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快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 把本专业培育成具有鲜明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院级重点特色专业。

3.2.1 构建“知能”并行教育模式。

根据市场需求, 改革与重构本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医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与实践能力, 实现信息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实际应用相结合, 并着重于实践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应用型、综合型人才[6]。

3.2.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采用“三三制”的专业师资模式,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精干教师队伍。即, 全部教师中三分之一是医科类专业教师, 其主要依靠南京医科大学的优质师资, 承担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三分之一是专业类教师, 其主要依靠学院专职教师, 承担人文学科、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学;还有三分之一是特色专业实务类的教师, 其主要聘请具有卫生信息管理实务经验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中心主任、卫生信息系统开发企业的技术主管等优质社会力量。

3.2.3 贯彻落实学院的人才和特色战略。

培养学院专业教师, 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奠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康达学院具有特色专业师资的队伍, 组成基本办学力量, 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 专业方向明确, 中青年结合、以学院教师为主干, 聘请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师资。并选派部分有一定基础的青年教师到医疗机构学习进修, 逐步培养学院医学背景。同时, 加强学科建设, 夯实学科基础, 培养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 申报科研课题, 并使其能够独立承担卫生信息科研项目和专业教研教改项目。

3.3 教育教学管理

将特色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科体系建设作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围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 坚持特色专业课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的原则, 并引进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最新技术,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 突出综合技能训练, 积极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与就业一体化工程。与社会企业进行校企联合, 通过专家论证, 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体系。随着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同时,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推进教学改革,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实践式教学”和“问题启发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新方法, 将新技术、新内容融入教学实践中去。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运用特色专业的实验室, 建设、推广和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管理, 构建本专业的网络课程平台, 实现本专业中的特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公开共享。

3.4 学生培养质量

推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并有意识地实施特色专业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为重点, 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完善学科专业结构, 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与实践基地教育资源整合衔接的力度。解决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所需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走订单式培养方式, 学院应与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信息技术供应商和集成商等建立联系, 根据用人单位业务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 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强调学生面向市场的同时, 使学生在学院内部学习时要强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 不断推进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让学生早日到实习基地进行试岗实习,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4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 要保持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7]。作为独立学院,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一方面应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 确定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特色专业有关的外部和内容因素, 以增强特色专业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唐开源, 庞肖梦, 朱汇平, 等.加强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248 (2) :136~137.

[2]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7:25~27.

[3]王萍玉, 谢书阳, 许金花.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251 (5) :341~342.

[4]李俊龙, 林江辉, 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8;4:59~61.

[5]王永生, 屈波, 刘拓.特色专业培养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5:15~17.

[6]侯立松.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辽宁教育研究, 2005;12:56~58.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篇11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47-01

一、引言

MIS是一个由人、机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由于该课程理论复杂,实际操作困难,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讲授和学习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大障碍。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现状,我们需要找到症结所在并进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资料陈旧,缺乏针对性

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材、案例、实践系统等资料陈旧,针对性较弱。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较难理解和掌握。此外,已有的很多案例也是若干年一直讲述的,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式单一,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较弱

(1)在教学方法上,管理信息系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上,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没有实际操作的考核。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没有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更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2)目前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在内容的讲授上一般是基础理论加技术加应用,现有MIS教材中,完整的开发案例较少,加之教师实际开发系统的经验不足,很难从社会实践中收集到合适的案例。学生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知之甚少,已有的一些案例对企业背景介绍也不够详细,使学生理解困难,无法做到透彻地分析。(3)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但是在我国高校的MIS教学中,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

(三)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

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的系统开发能力。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便是经过了专业培训或者有过系统开发经验的教师,也很难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将理念与方法传授给学生。

(四)学生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学习盲从、动手能力差、案例分析不透彻、缺乏兴趣等。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改革,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投入实践,加速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编写符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改进培养目标

首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专业的不同确定教材重点。其次,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要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重视实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的学科,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鉴于大多数学生对企业实际运行缺乏了解,教学中应采用社会调研、案例分析、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环节中突出社会系统的一面,淡化技术系统的要求。内容安排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企业中体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并积极发现问题,分组进行MIS战略规划;(2)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教师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流程重组;(3)上机实验,利用现有的MIS软件,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按规定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4)信息处理,组织学生搜集并分析一些企业现有的数据,鼓励指导学生找出能帮助企业管理改进的规律;(5)课程设计,学生自行选择企业,以小组的方式动手开发一个简单的MIS。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吸取知识,学生做不到深入理解。因此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以下几种形式:

1.组织课堂讨论。这种方式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先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原理性讲述,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分组组织课堂讨论。而教师的角色是一名研讨活动的组织者,确保研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顺利进行,并且要对学生观点进行总结评价,并适时的给出建议。

2.课堂教学与实例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案例。在日常教学中,应针对每章的教学内容,搜集整理出典型案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库。

3.学生作业和考核。以学生自主创建的系统为作业,完成各个环节的内容。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在试卷题目设置上倾向于对分析实际问题。对于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探索。

(四)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要密切关注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掌握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跟踪学科发展,编写合适的教材,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人才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本文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教学现状分析,针对存在问题,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考核方法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教师应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大力培养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3]刘晓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2

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篇12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的就业现状不是特别乐观, 虽然市场的需求量较大, 但是学生的技能与经验的不扎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情况。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率不断下滑, 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不强。由于企业对从事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师要想提高这个专业学生学习的竞争力, 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就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技能与本领, 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 只有理论基础, 没有实践经验与技能, 就如纸上谈兵, 没有任何的教学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必须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只有不断的培养学生专业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本领, 才能够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管理学, 经济学,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经济学等科目, 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这些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的不断实践。通过结合计算机工具的合理使用, 培养学生开发软件, 制作更实用的信息系统, 便于人们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一) 模拟演习模式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演习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不断的得到锻炼, 展示提高自己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时候, 首先教师要传授学生们知识的要领, 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模拟演习, 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让学生们演习在饭店、宾馆、旅游等活动中的管理工作。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们演习在饭店中的某一个情景, 要求学生们扮演管理者及顾客, 学生们尽情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用合适的、委婉的方法处理着顾客提出的要求, 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 更好的解决问题, 最后, 教师通过仔细认真的欣赏与观看, 给予学生正确的鼓励与支持。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管理,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 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现场发挥能力、表演能力, 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 任务驱动模式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培养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尽头, 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专业潜力, 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给予学生适当的任务,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适当的压力, 将其变成动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讲授过学习的基础知识的时候, 给学生们设置一些任务, 让学生们自己根据教师的任务, 发挥出自己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们对书店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置和分析, 学生们需要考虑设置登录的用户名、登录密码以及退出系统, 销售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及查询系统。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任务成果,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们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与支持, 可以给学生更好的指导意见。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 使学生们更好的扬长补短,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实践方面得到更好的锻炼, 有效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效果。

(三) 企业实习模式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学校可以联合企业, 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学校教育教学中常见的、实用的教学模式, 学校为学生联系合适的企业, 给学生们实践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们感受企业的环境与实际工作的氛围, 提高学生们的实践经验, 更好的学习实践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学生们到企业后, 会结合自己的能力, 接受新的工作任务, 学生的学习心情和压力有所变化。例如学生在企业单位或公司接受了工作, 学生首先要对工作的性质进行了解, 在针对工作的内容进行掌握, 他们会发现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与学校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解决方式有所区别, 并会更好的去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探讨, 更好的进行分析, 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操作。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 使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到企业与学校的不同, 更好的用自己的本领占有一席之地, 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将自己未来生活变得更佳精彩。

四、结语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 通过教师在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 使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结合在一起, 更好的领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的内涵, 更好的用自己的技能本领去解决企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总而言之, 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出发,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结合了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 使学生更好的具有一技之长, 利用自己的特长, 找到一份自己理想的工作, 并在自己的学习领域上打造一片自己的天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的进步, 各个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个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管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有刚, 胡笑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上一篇:实施体育分层教学下一篇:后外侧微创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