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疗效观察

2024-09-26

近期疗效观察(共10篇)

近期疗效观察 篇1

颈源性头痛 (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 临床上并不少见。其特征是单侧头痛伴上颈部疼痛、压痛, 颈部僵硬或活动受限, 易误诊为枕神经痛、紧张性头痛等疾病。若治疗措施不当, 患者的头痛症状常不能及时控制。2007年6月—2008年10月采用天麻素治疗45例颈源性头痛, 效果较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 随机分为天麻素组 (治疗组) 和川芎嗪组 (对照组) 。治疗组45例, 男26例, 女19例, 年龄28岁~56岁 (40.8岁±11.4岁) ;病程1 d~20 d;单侧头痛28例, 双侧发作性头痛12例, 全头痛3例。对照组41例, 男23例, 女18例, 年龄27岁~54岁 (41.2岁±10.6岁) ;病程3 d~18 d;单侧头痛28例, 双侧交替发作性头痛11例, 全头痛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头痛部位、发病时间和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ile scale, VAS) 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国际头痛委员会 (IHS) 根据SJaastad制定的CEH诊断标准[1]。X线摄片、CT或MRI检查有颈椎退变、颈椎间盘突出等异常改变。

1.3 排除标准 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颜面疼痛, 眼科、牙科、副鼻窦病变引起的头痛, 颅内感染、占位、脑血管病引起的头痛及全身疾病引起的头痛。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天麻素注射液0.6 g/d静脉输注, 对照组予川芎嗪100 g/d静脉输注, 7 d为1疗程。同时选服维生素类、非甾体类抗炎药、肌松弛剂、抗焦虑药、抗癫痫药、血管扩张药等治疗。

1.5 疼痛强度分级 运用疼痛标尺法, 在治疗前, 治疗后第4天、第8天进行VAS评分。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疼痛强度分4级:Ⅰ级为完全不痛;Ⅱ级为轻度头痛, VAS 1分~3分, 不影响工作与日常生活;Ⅲ级为中度疼痛, VAS 4分~6分, 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Ⅳ级为重度头痛, VAS 7分~10分, 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需卧位休息。以治疗后第8天的VAS评分值作为治疗后的VAS值。

1.6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头痛与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头痛程度减轻2级, 伴随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或头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头痛程度减轻1级, 或头痛次数, 头痛持续时间减少不足2/3;无效:头痛程度减轻不足1级, 头痛持续时间减少不足1/3;或头痛无缓解, 甚至加重。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 (P<0.01) , 治疗组VAS评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近期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4例 (8.8%) 出现不良反应, 轻度思睡2例, 头昏、无力感2例。对照组有3例 (7.3%) 出现头昏、无力症状, 均未予治疗很快自行缓解。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病, 多由枕部起源, 可放射至额颞及眶部。疼痛主要与局部组织的炎性水肿和疼痛敏感组织的机械刺激等因素有关[3]。颈椎多种病变可造成颈神经或交感神经的机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疼痛;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炎症、缺血、受压, 甚至不适当的按摩, 也可刺激、压迫、牵引颈1~3脊神经引起疼痛。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可直接引起无菌炎症和水肿, 产生免疫反应性炎症, 引起相应的神经根炎, 除直接产生根性疼痛外, 末梢释放炎症介质, 引起分布区域内软组织炎症也可产生疼痛。

根据CEH的发病机制, 治疗应首先寻找和针对原发病治疗。可采取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手术、物理治疗、按摩、针灸等方法。天麻素 (天眩清) 是从天麻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 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尤其对中枢神经作用突出, 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并能够有效扩张血管, 提高心脑等组织的血流灌注, 是治疗多种眩晕的良药。动物实验发现, 天麻素还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4]。天麻素能显著缓解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头痛症状, 减少疼痛发作次数[5]。本研究采用天麻素治疗4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 治疗后CHE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下降。治疗3 d后疼痛即明显减轻, 7 d后效果更加显著, 总有效率达91.2%, 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和近期治愈率为70.8%和34.1% (P<0.05) , 天麻素和川芎嗪对CEH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天麻素的治疗作用更佳。天麻素组仅4例患者出现头昏、无力、思睡等轻度不良反应, 并很快自行缓解,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近。天麻素治疗CEH的良好效果可能与该药具有镇静、镇痛、改善血循环, 以及减少炎症组织的血管通透性, 抑制炎症反应的渗出, 水肿等作用有关。天麻素治疗颈源性头痛的近期疗效满意, 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

[1]Sjaastad O, Fredriksen TA, Pfaffenrath V.Cervicogenic headache:Diagnostic criteria:The cervicogenic headache inter national study group[J].Headache, 1995, 38 (6) :442-445.

[2]吴晓平, 陈浩铭, 冯丽容.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 2 (2) :83-84.

[3]常蜀英.重视颈源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J].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5, 21 (2) :96-100.

[4]方向阳.天麻素胶囊治疗紧张性头痛78例[J].新中医, 2005, 37 (12) :62.

[5]于龙顺, 夏敬生.天麻抗炎效应的研究[J].中草药, 1989, 20 (5) :19.

近期疗效观察 篇2

【关键词】 中医综合疗法;青少年;轻度近视;近期临床

【中图分类号】R778.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97-02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近视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青少年的发病率更高。据权威机构统计,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60%[1-2]。近视的发生对人口质量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如何减少近视的发生和治疗已发生近视的患者已成为社会性的问题。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6例青少年轻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06例青少年轻度近视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近视视力正常,远视视力≤5.0,散光≤0.5D;②患者年龄10~18岁;③同意参与本次研究。随机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研究组患者男21例,女32例,年龄11~18岁,平均(15±4.7)岁,对照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10~17岁,平均(14±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复方托品酰胺滴眼(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京卫药准字(1996)第107041号,规格为5ml)治疗,剂量:每晚睡前滴眼1次,每次每眼2~3滴。研究组:采用针灸联合中药熏药、耳穴治疗:①用酒精对眼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用0.25mm针灸针针灸攒竹、四百、瞳子谬、睛明穴、太阳穴、丝竹空,针灸针置留时间为30min。患者隔天针灸1次,每周针灸3次。②取蔓荆子、草决明、当归、冰片、青葙子、川穹等中药各10g,将500ml水加热至沸腾后加入以上中药。继续加热,使药液蒸汽从容器顶蒸出,患者用蒸汽熏眼,持续30min,每天1次。在熏眼过程中,叮嘱患者尽量多地瞬目,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③使用酒精对患者神门、交感、眼、肾、脾、心耳穴等部位消毒,然后用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以上穴位,用手按压穴位5~10min,有灼热感后停止按压,每天至少3次以上。

治疗期间,叮嘱患者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和不健康用眼,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 痊愈:远视视力恢复,近视屈光度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近视屈光度降低超过1.00D;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近视屈光度降低超过0.50D,且不足1.00D;无效:视力改善部明显,近视屈光度降低不足0.50D[3]。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痊愈51眼,显效37眼,有效8眼,无效4眼,治疗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近视是当今世界受到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对近视的描述可追溯至《目经大成》,古代中医认为,引起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体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发育、环境等因素有关[4]。对于当今近视率极高的青少年,不健康用眼是引起近视的主要因素。

普通的滴眼液治疗近视只能缓解眼睛疲劳,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视力,停药后视力调整幅度会受到影响。李谊[5]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疗效突出。本研究中针灸的几个穴道均有通络、明目的作用。对于青少年轻度近视患者,一般不推荐配镜矫正视力,而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可从根本上改善视力,使视力恢复正常。中药蒸气熏眼,对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效果显著,进而能缓解眼部疲劳,促进视力恢复[6]。耳穴通过综合调节体液和神经刺激组织器官,使组织器官恢复协调,达到治疗近视的目的。针灸和熏眼、耳穴等治疗方法均操作简单,对缓解眼部疲劳,疏通眼部经络作用明显。本研究分别采用复方托品酰胺和针灸联合中药熏烟、耳穴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旨在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使用针灸联合中药熏烟疗法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患者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同罗向霞等[7]研究结果一致,证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效果突出,比使用滴眼液效果好。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疗法(针灸联合中药熏烟、耳穴)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小威.新余市高新区中学生近视眼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07-108.

[2]高云仙,王雁.针刺联合中药熏眼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22:247-250.

[3]吕燕,窦思东,陈艳,等.四联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569例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141-142.

[4]杨琴.针灸及中药熏眼热疗联合使用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4:96-97.

[5]李谊,黄玉婷,张玉峰,等.中药热疗眼罩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125-126.

[6]朱海,梁先军,何锦贤,等.磁贴压耳穴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416-417.

[7]罗向霞,张黎,刘永红,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近期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90-91.

近期疗效观察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9例患者均为首次就诊, 男性1 3例, 女性6例;年龄范围为40~89岁, 中位年龄63岁;中位KPS评分为70分 (范围50~80分) 。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 颈段2例, 胸上段6例, 中段7例, 下段4例;病灶长度1~6 c m, 能进半流质, 均无声嘶、活动性出血和穿孔征象, 无恶性肿瘤病史和严重内科疾病, 采用胸腹C T或集合P E T等行治疗前分期, 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1 0例。

1.2 放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用美国瓦内安公司直线加速器6 m V或1 5 m V X线进行调强放疗, 患者用真空体模固定或用体部网格模的固定, 在患者体表肿瘤中心附近放置三维金属十字标记后CT 0.25cm扫描, 将CT图象传送到三维计划系统, 进行体表肿瘤靶区 (GTV) , 脊髓、肺、心脏等三维重建, 在 (GVT) 的基础上固定外放0.5cm为临床靶区 (CTV) , CTV前后左右放1cm, 上下放3cm为PTV, 上述各体积至少由2名放疗医生共同确定, 一般设5~7个照射野等中心照射, 9 5%等剂量曲线包P T V, 调强放疗的剂量是P T V的平均剂量, 经D V H图评价单位体积脏器的受量, 每次2 G Y, 每日1次, 总量6 4~7 0 G Y, 放疗医师和物理师共同最优化设计并评价治疗计划后, 按体表的标记点复位到肿瘤中心点, 用模拟C T定位机进行位置验证后, 再用调强验证系统进行剂量验证后, 核对各个照射野参数准确无误后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1) 近期疗效, 在治疗结束3月后按WHO标准评价[1]。 (2) 在治疗结束3个月胃镜病理情况评估; (3) 正常组织的急性放射性损伤按RTOG标准分0~Ⅳ级进行评估[2]。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完全缓解 (CR) 4例, 部分缓解 (PR) 14例, 稳定 (SD) 1例, 总有效率 (CR+PR) 为94.7%。

2.2 胃镜活检病理结果

未见肿瘤病理阴性8例, 可见肿瘤部位溃疡形成但病理阴性5例, 可见肿瘤而病理仅见少量异性细胞6例。

2.3 毒副反应

正常组织急性放射反应表现为Ⅰ~Ⅱ放射性食管炎4例, Ⅱ放射性肺炎1例。

3 讨论

调强放疗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因为采用了逆向治疗计划, 除了照射野与靶区一致外, 还能对射线的强度进行调整, 使不同强度的射线束穿过靶区形成边缘锐利的照射野, 将肿瘤和周围临近的重要组织分开, 使照射野各点射线输出剂量按照要求的方式进行调整, 从而能提高肿瘤靶区的剂量更好的保护正常组织, 近年来, I M R T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中, 初步临床研究显示其有良好的临床获益, 而食管癌的调强治疗开展很少。笔者对1 9例食管癌进行调强治疗, 初步结果为:完全缓解4例, 部分缓解1 4例, 稳定1例, 总有效率9 4.7%, 胃镜检查病理均阳性, 说明调强放疗有较好的疗效, 有望提高食管癌的病理缓解率, 急性放射性反应轻, 经对症处理缓解, 明显好于常规放疗[3]。

在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疗体现出明显优势, 对6例进行IMRT与CRT比较, I M R T的PTV剂量误差在3%~8%, C R T的PTV剂量误差在10%~20%, CRT在靶区的均匀性, 高剂量的靶区适合度及对肺组织和脊髓的保护远不及I M R T, 故I M R T使肿瘤靶区剂量均匀性提高, 减少组织器官受量, 照射靶区内获得满意的剂量分布。

总之, 研究提示:调强放疗食管癌急性放射反应轻, 提高食管癌的病理缓解率, 是否提高远期生存率也有待于更长时间随访, 对照研究和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证实。

参考文献

[1]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94~997.

[2]Cox JD, Stetz, Pajak TF.Toxicity critrria of the Oncology (RTOG) and the 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 [J].Int J Radiat oncol Biolys, 1995, 31:1341~1346.

近期疗效观察 篇4

方法 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先用化疗药物,3天后再用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机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机治疗。结果 实验组23例中显效14例(60.87%),对照组22例中显效5例(22.7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能聚焦超声热疗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优于单用高能聚焦超声热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 高能聚焦超声热疗;化疗;原发性肝癌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033-02中图分类号:R 735.7文献标识码:A

原发性肝癌在明确诊断时常已属晚期,已丧失了宝贵的手术时机, 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是当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为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我们对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高能聚焦超声热疗联合化疗治疗,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5例,男30例,女15例,均按肝癌标准诊断[1]。11例患者经病理确诊(5例经肝内肿物穿刺病理活检,6例经淋巴结活检),其余34例为临床确诊。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见表1。

2.方法 两组均采用北京产的FEPBY01型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机(HIFU),根据B超定位,体位固定后。启动B超监视系统,测算病灶大小、形态与临近器官组织的关系。随着B超探头的定向移动确定治疗区域的范围、治疗切面的数量。治疗探头作x、y、z轴方向的移动,由深到浅,治疗各个切面内的靶组织,直至覆盖整个病灶区。根据肿瘤大小,决定治疗次数,每次只治疗一处病灶,每次治疗间隔24~72小时。本组病例最少治疗4次,最多22次。对照组单纯用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机(HIFU)治疗,实验组在X线透视下借助显影剂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肝叶动脉分支注入化疗药物(卡铂300 mg、丝裂霉素20 mg、5氟尿嘧啶1000 mg),3天后行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机治疗。

3.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彩色多普勒检查病灶明显缩小、灰度明显变白、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如:食欲增加、体重上升,腹水明显减少或消失,腹痛消失;生化可见血红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增加,肿瘤系列AFP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明显下降;生存期超过1年以上,生活自理。有效: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病灶缩小、灰度较治疗前变白;临床症状改善,如:食欲好转、体重有所增加,腹水减轻,腹痛减轻;生化可见肿瘤系列AFP及碱性磷酸酶均下降,生存期超过半年以上。无效:无效病例均系治疗1~2次后未继续治疗。

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结果

1.疗效比较 实验组23例中显效14例(60.87%),对照组22例中显效5例(22.7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不良反应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出现纳差、恶心呕吐、皮肤烧灼等症状,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见表3。

讨论

肝癌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及体征均不明显,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为晚期。近年来,通过微创的介入治疗、激光、微波、冷冻和超声引导下肿瘤病灶内注射无水酒精、醋酸等方法治疗后病灶缩小,为再次手术治疗创造了一定条件。无创的HIFU治疗肝肿瘤是利用高能量超声波在人体外分散发射聚焦后达到肿瘤病灶的靶区,可实施监控靶区内的治疗范围及与临近组织脏器的关系,在计算机控制下超声聚焦对准靶区的声像图变化来判断治疗效果,并可调控治疗剂量。学者研究认为HIFU热疗肿瘤的机制是利用超声波具有的组织穿透性和可聚焦性等物理性能,将体外低能量超声波聚焦在体内肿瘤病灶处产生的热效应致靶区内组织在0.5~1.0秒内聚升至70~100℃,从而使肿瘤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此外,焦点区高能超声波产生瞬间空化效应,使靶区内细胞的膜性结构产生瞬态压缩和膨胀,直至崩溃,细胞的膜性结构失去连续性,导致细胞器破裂,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

本文肝肿瘤患者多为晚期,故应多次行HIFU治疗,治疗时应完全覆盖病灶,及时调整治疗剂量,在可视和可控制的过程中进行治疗。实验组在进行HIFU治疗前辅以介入化疗,并将其化疗药物剂量适当减少1/2或以上,或选择半量的静脉化疗,由于减少了化疗药物的剂量,其毒副作用明显减少,两组在治疗中均有病例出现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虽以实验组居多,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本文实验组因先用化疗药物抑制了肿瘤细胞再行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机(HIFU)治疗,两者联合可达事半功倍之效,故本组病例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与单纯行HIFU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在对肝癌行HIFU治疗时可联合化疗药物,以便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324.

[2]牛 立, 褚玉民, 牛树凯,等.高能聚焦超声热疗治疗115例原发性肝癌和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35(4):360.

[3]何申戌,熊六林,姚松森,等.高能聚焦超声热疗临床前实验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31(6):573-576.

(收稿日期:2007-09-11 修回日期:2007-12-07)

(编辑:潘明志)

近期疗效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肝转移性肿瘤患者46例 (37例原发灶已切除, 9例原发灶存留) 中男31例, 女15例。年龄28~78 (平均54.2) 岁。单发转移17例 (37.0%) , 多发转移29例 (63.0%) 。病灶分布:肝左叶4例, 肝右叶10例, 全肝散在分布32例。肿瘤临床靶体积 (CTV) 2.2~35.0 (中位体积11.6) cm3。肝转移来源为肺癌11例, 贲门癌5例, 结直肠癌11例, 胃癌6例, 食管癌5例, 胆囊癌1例, 卵巢癌1例, 乳腺癌6例。全部病例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或术后病理证实, Karnofsky评分>60分。

1.2 治疗方法

采用设备为OUR-QGD型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患者平卧于三维立体定向体架中, 体架内置负压袋, 抽真空成型固定躯体, 螺旋CT 3~5mm层距扫描病变区域, 记录N型尺值、重复定位尺值及患者体表标记点的X、Y、Z坐标参数并仔细核准后, 将获得的图像资料和相关数据输入治疗计划系统, 进行三维立体重建, 勾画肿瘤靶区、临床靶区和计划靶区, 并对靶区排布靶点, 治疗剂量:4.0~6.0Gy/次, 3~5次/w, 共治疗6~13次, 计划靶体积 (PTV) 较CTV外扩1~1.5cm, 组织量达45Gy后缩野加量至50~55Gy。放疗中给予保肝治疗。

1.3 疗效评价

3个月后行CT复查, 观察肿瘤大小, 按WHO关于实体瘤的近期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NC) 和进展 (PD) 4种。CR:可见病变完全消失, 至少超过4周以上;PR:肿块缩小50%以上, 时间不少于4周;NC:肿块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PD:病变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变。所有病例随访1年。

2 结果

2.1 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治疗后3个月内, 25例中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不振者中18例改善;肝区疼痛6例中5例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2.2 近期疗效

治疗后3个月内复查CT, 复查结果显示CR 15.2% (7/46) , PR 67.4% (31/46) , NC 17.4% (8/46) , PD 0例, 总有效率 (CR+PR) 82.6% (38/46) 。

2.3 毒副反应

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白细胞下降8例, 胃肠道反应11例, 肝功能异常4例, 肾功能异常2例。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后缓解。

3 讨论

人体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经门静脉、肝动脉及淋巴途径转移到肝脏, 也可直接侵犯肝脏。消化系如胃、小肠、结肠、直肠和食管下段的恶性肿瘤主要由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乳腺癌和肺癌通过肝动脉途径转移至肝脏。胆囊癌易于扩散, 常直接侵犯临近组织, 也可经门静脉、肝动脉形成肝内转移或经淋巴途径转移到肝门处和后腹膜淋巴结[3]。出现肝转移的患者均为晚期, 大多数只能采取姑息治疗, 很少采用手术治疗。常规放疗技术经历了全肝照射、局部照射、移动条技术以及术中准确定位局部照射和超分割研究, 使肝癌的放疗比例提高,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在于正常肝脏是放射敏感器官, 其放射敏感性仅次于骨髓、淋巴组织和肾。研究表明, 全肝、1/3肝、1/3~2/3肝的放射耐受剂量分别为30Gy/3~4周、66~72.6Gy/4~5周和48~52.8Gy/3~4周, 全肝照射>40Gy时有75%的患者会出现肝功能不全[4]。出现肝转移的患者一般情况较差, 既往使用化疗药物可降低肝脏放射耐受性。常规放疗很难达到有效的照射剂量。

全身伽玛刀是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设备, 30颗钴源发出30束γ射线旋转聚焦后形成一个围绕焦点的高峰剂量区, 其剂量强度从焦点中心向边缘逐步衰减, 剂量分布的高剂量集中在靶区, 靶区外围剂量递减十分陡峭, 半影范围 (20%~80%等剂量线范围) 在2~5mm量级, 具有刀的特征[5]。其具有定位精确、治疗精确、靶区剂量集中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低的特点, 可以使肿瘤局部得到准确的高剂量照射, 避免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5]。本组病例治疗后3个月内复查CT, 复查结果显示CR 15.2% (7/46) , PR 67.4% (31/46) , 总有效率 (CR+PR) 82.6% (38/46) 。患者原有中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不振、肝区疼痛等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由于我们采取了精确定位、控制呼吸运动、全程监控、剂量限定、放疗后给予保肝等措施, 治疗中仅部分患者出现毒副反应, 且毒副反应较轻, 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得到缓解, 未见放射性肝炎等严重反应发生。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在不增加肝脏治疗并发症基础上, 能明显提高肝转移性癌的局部控制率, 近期局部疗效确切, 能够迅速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伽玛刀融合立体定向技术和外科技术于一体, 可最大限度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照射量, 是一种先进的放射治疗方法[6]。伽玛刀治疗肝脏转移瘤收到了良好的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而且在时间、剂量的分布上及与化疗、普通放疗、介入治疗的配合上尚需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1]王惠杰, 张湘茹.肝脏转移瘤的局部治疗[J].实用癌症杂志, 2004, 19 (2) :221-223.

[2]陈元, 胡国清, 黄河.肝脏肿瘤立体定向放疗的近期疗效[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9 (6) :578-580.

[3]张保庆, 辛英.肝脏转移瘤的CT诊断[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 (1) :71-72.

[4]Dawson LA, Ten Haken RK, Lawrence TS, et al.Partial irradiation of theliver[J].Semin Radiat Oncol, 2001, 11 (3) :240-246.

[5]周光华, 朱道奇.恶性实体瘤全身伽玛刀适形放疗643例报告[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 12 (6) :445-449.

近期疗效观察 篇6

关键词:脑卒中,脑卒中后抑郁,药物干预,黛力新

选择我科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 (PSD) 患者进行抗抑郁药物干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连续性入院的PSD患者共80例, 其中脑梗死57例, 脑出血19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男性45例, 女性35例;年龄42~78岁, 平均 (65±8) 岁, 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入组标准

患者需要同时符合脑卒中和抑郁症状诊断标准;病程≤1周。

1.2.1 脑卒中诊断标准

按照第四次中华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 排除其他非血管性原因 (包括血液病、脑转移瘤、原发性肿瘤、癫痫发作后麻痹等) 所致脑功能障碍, 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

1.2.2 抑郁症状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 (CCMD-Ⅱ-R) 的抑郁症诊断标准, 采用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抑郁程度评定[2], 总分<8分为抑郁, 8~18分为轻度抑郁, 19~23分为中度抑郁, ≥24分为严重抑郁。

1.3 排除标准

既往有精神病史者;病情严重伴意识障碍;严重失语, 认失及痴呆患者, 既往有卒中病史者;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青光眼患者。

1.4 方法

1.4.1 干预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常规予以神经科药物治疗, 同时配合心理治疗、早期康复治疗,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抗抑郁药黛力新口服, 每日2次, 每次1片。

1.4.2 临床评定

患者入选评定 (于脑血管病后第6~7天进行) 和抗抑郁药黛力新治疗4周后的评定由同一名神经科医师完成。抑郁状况采用HAMD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3]。

1.4.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方差 (x-±s) 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在病程、年龄及受教育年限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治疗

前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黛力新治疗4周后, 治疗组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 (P<0.01) ,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 (P<0.05) , 详见表1, 表2。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率占脑卒中患者的21%~50%[4]。PSD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使患者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缺乏康复的欲望及主动性, 懒言少动, 甚至拒绝治疗、进食和护理, 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5]。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产生以及其对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均与多种神经递质减少有关, 包括乙酰胆碱 (Ach) 、5-羟色胺 (5-HT) 减少, 以及去甲肾上腺素 (NE) 和多巴胺 (DA) 不足。黛力新是由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组成的复合制剂, 氟哌噻吨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 促进多巴胺合成的释放;美利曲辛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 提高了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与其他抗抑郁药相比黛力新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的优点, 所以, 其较快的减轻抑郁情绪, 改善动机不足等抗抑郁作用, 与心理及早期康复治疗有协同作用。

本研究治疗组PSD患者在口服黛力新治疗4周后HAMD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 说明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及早给予抗抑郁药物干预可明显改善抑郁症状,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姚佳芳.情感性精神障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10~213.

[3]中华医学会.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4]栾军祥, 张向荣, 张志.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 2010, 5:16~22.

近期疗效观察 篇7

关键词:黛力新,抑郁,偏头痛,焦虑

偏头痛是神经科的常见病症, 它的治疗一直都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多发于20~40岁[1]。当前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方案不太理想, 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病痛, 也使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更加严重, 使治疗更加复杂困难。本次试验对黛力新 (美利曲辛/氟哌噻吨) 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以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接收的偏头痛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患者均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998)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47例, 年龄为19~42岁, 平均年龄为29.7岁, 病程为4个月~18年, 偏头痛发作频率为每月2~5次, 平均3.1次。

1.2 治疗方法

给患者服用灵北制药公司 (丹麦) 生产的黛力新, 每次两片, 一天一次, 晨服。持续4周。

1.3 疗效判断

在治疗结束之后, 对患者的每周头痛的发作次数, 每次头痛的持续时间, 头痛强度进行记录。将头痛程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严重, 影响到生活和工作, 患者甚至需要卧床休息;中度, 头痛程度中等, 但没有影响到生活和工作;轻微, 有轻微的头痛, 但是没有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无, 没有头痛发作。

1.4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梳理, 以t或χ2进行检验, 当P<0.05的时候,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60例患者在服用黛力新4周前后, 头痛程度变化见表1, 头痛发作次数对比见表2, HAMD与HAMA量表分对比见表3。

从表1~表3中可以看出患者在经过4周治疗之后, 头痛的发作频率有了显著减低, 其中经过4周后头痛症状消失的为49例, 占81.67%。患者的头痛程度也有显著缓解, HAMD和HAMA评分也得到明显的降低。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三周内进行肝、肾功能、尿常规、抽血检查等未发现异常。患者在治疗三周后有轻微的口干、头晕、嗜睡等症状, 没有进行任何特殊处理。有2例在治疗一周之后有睡眠障碍, 1例终止治疗退出, 1例坚持服药2周之后症状消失, 1例患者在治疗4周之后, 右手出现不自主抖动, 在停止服药之后, 症状消失, 除此之外没有发现其他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的常见病, 有些患者伴发有焦虑症或抑郁症[2]。根据流行病学研究, 偏头痛发病率高达10%, 再加上病理尚没有完全明确, 就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常规治疗药物只是扩充血管, 只能对部分病理起到缓解的作用。自上个世纪30年代起, 精神因素作为诱发偏头痛的病因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3]。

当代医学观点表明, 个体生物因素与外界因素都要通过个体心理反应对人体的疾病或健康来发挥作用, 因此, 对待偏头痛患者, 不仅要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还要采取一定的心理、生物、社会干预效果才会更加理想。

黛力新为小剂量的美利曲辛和氟哌噻吨合剂, 它们的作用是提高不同神经递质含量, 来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调节[4]。黛力新的这两种成分在临床治疗上相互协同, 具有对中枢与外周5-羟色胺突触前的再摄取进行抑制, 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还可以抗焦虑和抑郁, 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 黛力新不仅能够降低头痛发作频率, 缩短头痛发作时间, 减轻疼痛程度, 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偏头痛伴有的焦虑或者抑郁症状。经过临床研究表明, 黛力新的不良反应除了轻度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多见的不良反应之外, 并没有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

除了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外, 还要进行心理干预:首先, 要对患者进行知识普及, 让患者对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治疗过程等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患者对呕吐、剧烈头痛等症状的畏惧, 还能让患者对要采取的治疗方法有所了解, 一遍更好的配合治疗。同时, 还能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规律饮食、睡眠, 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既不要太多紧张, 也不要太过放松。

总而言之, 采用黛力新来治疗偏头痛, 并配合一定的心理干预方法, 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效果好于常规的治疗方法, 具有减低头痛发作频率, 减轻头痛程度, 不良反应较小, 复发率较低, 耐受性较好,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但是此次研究的样本数相对较少, 所以得出的结论难免具有片面性,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增加病例样本数来对黛力新在偏头痛治疗上的效果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伟, 胡光秀, 胡新国.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 2012, 8 (4) :630-631.

[2]Cupta R.MS.Comparis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nic and Tension Type Headache[J].Indian J Psychiatry, 2011, 53 (2) :134-139.

[3]Saman Z, Gaysina D, Cohen-Woods S, et al.Methylenetetra 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e Variant (MTHFR C677T) andMigraine:a Case Control study and Meta-analysis[J].BMCNeurol.2011, 2 (11) :66.

近期疗效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 均为女性;年龄35~58岁, 平均49.7岁;病程6~22个月, 平均14个月。2例表现为单侧的上肢疼痛麻木伴下肢行走乏力, 1例表现为单侧上肢疼痛合并颈部活动受限, JOA评分术前平均8.7分 (7~13分) , 术前MRI检查均发现为单间隙椎间盘突出、一侧神经根及硬膜囊受压, 1例患者有轻度的脊髓信号增强表现, 正位X线片示颈椎无侧屈表现, 侧位X线及过伸过曲X线检查发现均有轻度的后凸畸形, 病变间隙活动度增加, 病变节段活动范围平均9.7° (8~12°) , 椎间隙高度平均丢失1.5mm (1.2~1.8mm) 。本组使用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均为强生公司供应的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

1.2 手术方法

常规经口气管插管全麻, 仰卧位, 颈项部垫一适当高度的实心软枕, 以保持正常的颈椎生理弧度, 头部和双肩部用橡皮宽胶带固定, 保持术区稳定。颈前横斜形或横行切口, 常规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C”透视确定手术间隙, 在手术间隙上下椎体前正中打入固定钉安装Caspar撑开器适度撑开, 行常规颈椎间盘切除、减压、刮除上下终板软骨盘, 切除后纵韧带, 切除增生的钩椎关节, 直至硬膜显露、搏动良好, 切除椎体前缘增生骨赘, 取试模测量椎间盘的大小, 取相应大小的终板锉进行终板面处理, 使得上下终板形成平整的毛面, 有少量渗血, 上下终板的夹角以7°为宜, 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去除骨屑, 将Caspar撑开器松开椎间隙自然回复, 取假体试模测量假体高度, “C”臂机正侧位观察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 调整试模位置居中并确定假体型号, 适当撑开椎间隙, 在“C”臂机正侧位透视下置入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使其居中, 并用Caspar撑开器适当压缩椎间隙使得假体与上下椎体ā压, 取出Caspar撑开器及固定螺钉, 骨腊止血。反复冲洗伤口后放置引流装置, 逐层缝合。术后颈托保护l~2周, 未常规给予非甾体抗炎药预防异位骨化。

2 结果

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的吞咽障碍, 未特殊治疗下3d内缓解, 考虑与术中气管食道牵拉不当有关, 1例患者手术间隙为颈6/7, 采用右侧入路, 术后出现声音嘶哑, 考虑喉返神经牵拉所致, 口服弥可保1个月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 脊髓功能JOA评分术后平均l5.3分 (14~l7分) 。术后6d、术后2个月常规行颈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摄片检查, 均见假体位置居中, 未发现侧方不稳, 病变间隙活动度术后平均为6.5° (6~7°) , 颈椎 (C3~C7) 前屈后伸位活动范围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未发现假体沉降、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现象。

3 讨论

3.1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需要掌握其适应证

根据国内外专家以及我院应用的经验, 笔者认为:节段位于C3~C7的单节段、双节段脊髓型或神经根型病例, 排除运动神经元性疾病, 无骨质疏松, 无黄韧带肥厚骨化, 无其他间隙后纵韧带骨化, 且X线平片显示受累椎间隙无明显高度丢失及侧方不稳的病例均可施行该手术。单个节段的不稳或后凸畸形以及轻度的椎间高度丢失不应列为禁忌证。本组病例显示术前过伸过曲位均可见轻度的活动过度, 术后均能纠正至正常范围, 说明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本身具有一定的限制间隙活动作用, 术后短期的颈托保护更能巩固这一功能;术前轻度的病变间隙狭窄能通过植入假体来纠正, 并能起到间接接触椎间孔狭窄缓解神经根压迫。但本组病例随访时间短, 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

3.2 并发症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 该手术的并发症与常规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并发症有共同之处, 较为多见的是一过性的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 食道、气管损伤, 减压不彻底致症状缓解不彻底, 假体沉降、移位、松动等。而中远期假体周围骨化、自发性椎间隙融合、假体丧失活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各家报道发生率不一, 多数考虑与术前椎间隙狭窄、颈长肌牵拉损伤、术中椎间隙周围骨屑、术后渗血、术后颈部制动、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该类并发症并不影响中短期疗效, 但与该手术本意相左。较好的预防措施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术中避免颈长肌的过度牵拉和损伤, 彻底止血、冲洗、术后放置引流, 早期的颈椎功能练习, 以及术后3个月内预防性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本组随访时间较短, 有关假体的并发症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3.3 注意事项

(1) 术前放置体位时应当“C”臂机透视观察, 确保颈椎处于自然后仰位, 这对处理椎间终板、自然状态下放置假体非常重要; (2) 置入Caspar撑开器固定钉时也需要“C”臂机正侧位透视力求固定钉位于椎体前方中央避免撑开间隙时出现侧方不稳而影响假体的正确植入; (3) 减压时应当彻底切除病变间隙的后纵韧带, 既方便彻底减压又可观察硬膜囊情况, 并有助于病变间隙的撑开以利椎间终板的处理以及人工假体的准确测量, 同时也较好的避免假体后方骨化而出现自发性融合。 (4) 处理终板时应当把握好尺度, 终板锉使用太轻不能使穹窿面锉成平面, 使假体难以与之崁压, 影响接触面的融合;使用过度将破坏皮质骨, 有引起假体沉降可能, 因此一般以终板面可见少量渗血为宜[1]。

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操作步骤相对简单快捷, 临床使用效果较好, 但其引进时间短, 临床应用较少, 目前尚未有大宗的长期病例随访结果, 其长期疗效及假体相关并发症还有待于长期随访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应用DISCOVER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3例, 术前和术后2个月进行JOA评分, 并摄颈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X线片, 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3~C7节段的活动度, 统计手术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 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1例, 1个月内自愈。随访2个月, 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3分 (7~12分) 上升至术后平均15.3分 (14~17分) , 置换节段术前活动范围平均9.7°, 术后平均为6.5°;颈椎 (C3 C7) 活动度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获得与传统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同样的手术效果, 术后达到即刻稳定, 纠正并维持了颈椎近正常的活动度, 是治疗颈椎病的较好方式之一。

关键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近期疗效

参考文献

电子行业近期观察 篇9

半导体产业持续向好

近期半导体产业发展表现出持续向好的态势。台积电与联电8寸与12寸厂订单饱满,晶圆交货期由正常的一个季度增加至五个月以上,预估此轮晶圆代工供不应求的情况要到今年底才有望缓解;台湾封测厂正向看待下半年产业走势,部分台厂调高今年资本支出规模,包括日月光、矽品、京元电、南茂、景硕、南电、华东等台厂出货强劲;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协会(SEMI)发布消息称,201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支出有望年增20.8%至384亿美元,并于2015年进一步成长10.8%至超过426亿美元。半导体兴衰与其他配套的电子元器件行业息息相关,据此可判断今年下半年电子行业迎来高景气度已是大概率事件。

看好智能手机产业链

三四季度通常是消费电子行业的传统旺季,节假日较多、新机集中发布推动智能手机销售高峰。三星6月21日在本土发布了7英寸的新款智能手机GalaxyW,预计后续仍将有新机发布。预计苹果9月发布iPhone6,将具备“支持LTE4G网络、蓝宝石盖板玻璃、NFC支付”等多种功能。国产手机厂商华为将发布荣耀6、Mulan,小米发布小米4,魅族MX4。新机发布备货必将带动上游零组件企业订单增加,今年智能手机产业链供应商业绩增长几成定局。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6月初发布的iOS8未来对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发布了全新的iOS8,主要亮点有第三方输入法、包括TouchIDAPI和CameraAPI在内的4000多个API对开发者开放,显示了苹果向“开放”战略的转变。更新的软件系统、大屏、4G、指纹识别、蓝宝石等多项软硬件革新,必定会带来较大规模的换机需求,同时拉动上游零组件供应商订单增长。

摄像头是实现增强现实和手势识别的重要部件,已成为智能终端的必备组件,未来单台设备的使用量会继续增加。亚马逊6月18日发布首款智能手机FirePhone,拥有一颗1300万像素后置主摄像头和屏幕四角各一个120度广角摄像头,其作用是实现3D界面中的“动态视角”效果。据ABI预测数据显示,全球摄像头市场将从555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778亿美元,年均增速20%,其中手机摄像头市场规模将增加近一倍。未来汽车行车记录仪、后视摄像头和泊车摄像头等多个应用方向都会增加摄像模组的出货量。

据IDC数据预测,2014年智能手机增长率将降低到20%以下,智能手机未来几年将难以保持高速增长,相关元器件供应商将受到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至少要到2015年底以后才会有明显的体现,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电子元器件行业仍将受到智能手机新产品发布引发的换机潮提振。

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市场将启动

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用户需求升级的背景下,各智能终端设备厂商未来的产品创新重点之一将转向智能穿戴设备。从苹果公司iOS8的Homekit、Healthkit的平台功能布局,以及谷歌、三星、LG等安卓阵营的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来看,智能硬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依赖手机平台向其他领域的横向渗透,比如医疗、家居、汽车等。智能终端将从智能手机过渡到广泛智能硬件,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根据IDC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球可穿戴计算设备出货量将超过1900万只,到2018年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1.119亿只。

从组件技术创新和国内产业链配套来看,电池模组、生物感应识别、无线充电未来市场空间较大,其中生物感应识别和无线充电技术市场规模会有更迅速的增长。

另外,智能家居有望进入2.0时代。智能家居1.0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智能设备可以通过路由器联网并用手机控制,但是设备之间基本相互独立,智能化仅仅是控制的远程化、智能化。我们认为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式应该是感应监测、自动服务的真正智能化,比如手环不仅仅只是记录睡眠、起床等基本信息,而要实现检测到要睡觉的时候把电视、电灯关掉,窗帘拉上,温度调整到合适状态。

3D打印相关行业受益

尽管3D打印技术尚不成熟,但市场前景看好,相关的光学元件、激光设备等细分行业将受益。3D打印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环节(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中游设备环节(激光快速成型设备、激光发生器、激光快速成型铸锻设备等)、下游应用环节(3D打印积木、玩具、汽车等)。目前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分为3类:设备制造商、材料提供商和打印服务商。目前3D打印成本较高、主要由于设备成本和材料成本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增强现实、3D技术和手势识别等新型图像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手机摄像头行业增长。

集成电路受政策扶持

近期疗效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此期间所有就诊于湖南省平江县加义医院的尖锐

湿疣患者, 男86例, 女21例, 年龄16~64岁, 单个疣体19例, 2~3个45例, 4个以上43例, 疣体分布在阴茎81例, 肛门12例, 大小阴唇10例, 宫颈11例, 最大的填满阴道。

1.2 方法

1.2.1 试验药物:为同一药厂生产的α-2β干扰素, 每瓶剂量分别为100万u、300万u、500万u。

1.2.2 随机方法与分组:

所有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A、B、C三组, 即第1、4、7、10…到A组, 第2、5、8、11…到B组, 第3、6、9、12…到C组。

1.2.3 治疗方法:

A组患者每次肌注干扰素100万U, B组300万U, C组500万U, 均每2天肌注一次, 共1个月。1个月后若疣体未消者, 用二氧化碳激光除去疣体, 并追踪随访9个月, 每月观察一次。

1.3 观察与评估方法

1.3.1 观察方法:每次肌注时均观察疣体变化情况。

1.3.2 疗效标准:

治愈即疣体完全消失, 有效即疣体数目减少或体积缩小一半以上, 无效即疣体无变化或缩少50%以下。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愈为A组0例, B组1例, C组1例。

治愈率分别为0%、2.77%、2.86%, 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效为A组3例, B组4例, C组4例, 有效率分别为8.33%、11.11%、1.42%, 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未清除的疣体用二氧化碳激光除去。2.2复发率共有81例随访观察9个月, 复发率低于10%, 各组随访例数及复发率分别为A组随访30例, 复发3例, 复发率为10%;B组随访32例, 复发3例, 复发率为9.68%;C组随访27例, 复发2例, 复发率为8.14%。

3 讨论

尖锐湿疣为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 是一种常见的易复发的性传播疾病, 如激光治疗的复发率为33.33%[1], 单纯用药物肌注、静注或口服疗效并不理想, 本文结果亦显示肌注干扰素无论剂量大小都不能有效除去疣体。这可能与时间短有关, 但时间太长患者接受不了, 因此不提倡单纯用干扰素治疗, 如与激光联合使用可降低复发率。因此治疔尖锐湿疣应联合应用干扰素与激光, 以提高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干扰素每次100万u肌注, 每2d一次即可。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α-2β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近期疔效。方法 对107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开放分为a、b、c三组, 每次分別肌注100万u、300万u、500万uα-2β干扰素, 均为每二天一次, 共15次, 持续1个月。结果 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0%、2.77%、2.86%, 有效率8.33%、11.11%、11.42%, P>0.05, 未愈者用激光除去疣体, 复发率降低, 且与剂量大小无关。

关键词:尖锐湿疣,干扰素,激光

参考文献

上一篇:番鸭细小病毒下一篇:弱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