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近期疗效

2024-05-11

临床近期疗效(精选10篇)

临床近期疗效 篇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elvic floordysfunction, PFD) 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女性慢性疾病之一, 在已绝经妇女中发病率约占20%~30%,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加重趋势[1]。阴式子宫切除术是绝经后妇女盆腔脏器脱垂 (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 传统的、最常见的手术方式[2]。随着女性盆底结构解剖学整体理论的推广, 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宫颈周围环对维持整个骨盆底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基于整体理论的保留子宫既保留了盆底的中心结构, 利用Gynecare Mesh网片或Prolift全盆底网片修补缺损、恢复松弛的盆底支持结构。我院自2007年开始将人工合成网片应用于盆底重建手术, 部分保留了子宫, 部分切除子宫, 现将这两种术式的临床近中期效果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大连市妇产医院2007年9月-2011年9月, 按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为Ⅲ~Ⅳ期共63例 (除外子宫切除术后阴道穹窿脱垂) 。均有手术治疗指征且患者要求施术。术前均常规进行妇科盆腔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 (宫颈刮片或TCT) 排除宫颈病变, 妇科超声、分段诊刮排除子宫内膜及附件的器质性病变。根据患者的意愿决定是否保留子宫。两组患者年龄、全身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手术均由同级别医师完成。保留子宫 (UC) 组33例, 20例行Gynecare Mesh网片盆底重建术, 13例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 其中8例患者因SUI同时行TVT-O手术。切除子宫 (CH) 组30例, 23例行Gynecare Mesh网片盆底重建术, 7例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 其中7例患者因SUI同时行TVT-O手术。

1.2 手术方法

1.2.1 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手术步骤

前盆腔重建:自尿道口下3 cm纵行切开阴道黏膜达膀胱沟处, 向两侧潜行分离阴道旁间隙和膀胱旁间隙至坐骨棘, 找到盆筋膜腱弓。第一穿刺点:平尿道外口水平耻骨下粗隆外1 cm处穿入, 于耻骨结节下1 cm盆筋膜腱弓穿出;第二穿刺点:于第一穿刺点下2 cm外1 cm穿入, 于距坐骨棘1 cm盆筋膜腱弓穿出;将前壁两对固定带牵出, 固定网片前后缘, 使网片无张力平铺于膀胱底, 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前壁。后盆腔重建:纵形切开阴道后壁黏膜, 向两侧分离直肠旁间隙, 找到坐骨棘和骶棘韧带。第三穿刺点:在双侧距肛门外3 cm、下3 cm处穿入, 于距坐骨棘1 cm的骶棘韧带穿出, 牵出后壁两条固定带, 固定网片, 使其无张力平铺于直肠阴道间隙, 可吸收线连续缝合阴道后壁[3]。

1.2.2 改良盆底重建术手术步骤

将10 cm×15 cm网片剪成3个部分, 剪成1个蜻蜓状网片 (用于前盆腔的重建) 以及两条15 cm×1 cm的网带 (用于中后盆腔的重建) 。前盆底重建:纵行切开阴道前壁黏膜达尿道外口下3 cm处, 钝锐结合充分分离膀胱阴道间隙, 直达双侧耻骨降支内侧的闭孔内肌, 紧贴耻骨降支内上缘穿入, 于双侧生殖股皮皱尿道外口水平 (第一穿刺点) 穿出, 引出10号丝线, 留线。在第一针下方2 cm紧贴耻骨降支, 于第一穿刺点下2 cm外1 cm (第二穿刺点) 穿出, 引出10号丝线, 留线。引出4条网带, 使网片无张力平铺于膀胱底, 将网片上下固定, 缝合阴道前壁黏膜。中后盆底重建: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后盆腔重建手术步骤[4]。

1.3 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保留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后来医院复诊, 之后每1年复诊1次。复诊内容:了解阴道创面愈合情况;常规妇科检查, 记录POP-Q分度;检查有无补片感染、外露、侵蚀及缝线排异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及术后每次复诊填写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短表。手术疗效评价标准: (1) 以POP-Q分期作为客观疗效评价指标[5]:POP-Q评分<Ⅱ期为客观治愈, POP-Q≥Ⅱ期为客观复发。 (2) 以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短表作为主观疗效评价指标[6]:主观治愈:卷PFDI-20短表所有项目评分≤1分;主观未愈:PFDI-20短表有项目评分≥2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治愈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各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 无失访, 随访率100%。术后随访6~51月, 平均 (27.00±14.36) 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次、产次、绝经年限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两组患者合并症发生率比较UC组33例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2例、心脏病3例;CH组30例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4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覮与UC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2 手术相关情况

两组所有患者均经阴道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保留尿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1) 与UC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 与UC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3 手术相关并发症

本研究中两组各有1例膀胱损伤。UC组2例术后尿潴留, CH组3例术后尿潴留, 对症治疗后好转。UC组术后有2例发生下尿路症状, 发生率为6.06%。CH组术后5例发生下尿路症状, 发生率为16.67%。UC组术后第11个月有1例网片外露, CH术后第7个月有1例发生网片外露。将网片剪除后, 应用雌激素愈合。两组均无网片感染、侵蚀及缝线排异反应。

2.4 近期临床疗效

2.4.1 客观疗效

两组术前Aa、Ba、C、Ap、Bp、TVL各点、线POP-Q数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各点、线数值比较, 除TVL外, 其他各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H组术后阴道长度较UC组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UC组阴道全长 (TVL) 外, 两组各自的术前、术后POP-Q各点、线数值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UC组33例中有3例复发, 均见于前壁膨出Ⅱ;CH组30例有6例复发, 2例前壁膨出Ⅱ, 1例穹窿脱垂Ⅱ, 3例阴道后壁膨出Ⅱ。术后客观治愈率UC组90.91% (30/33) , CH组80.00% (24/30) ;客观未愈率UC组9.09% (3/33) , CH组20.00% (6/30) , 两组比较客观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效果相似。

2.4.2 主观疗效

盆底重建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 两组术前PDFI-20生活质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及12个月PDFI-20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术后6及12个月PDFI-20生活质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各时期生活质量基本保持稳定。见表4。

UC组33例中有2例未愈, CH组5例未愈。术后主观治愈率UC组93.94% (31/33) , CH组83.33% (25/30) ;主观未愈率UC组6.06% (2/33) , CH组16.67% (5/30) , 两组比较主观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对改善生活质量效果相似。

注:1) 与UC组术前比较, P>0.05;2) 术后与术前比较, P<0.05;3) 与UC组术后比较, P>0.05;4) UC组tvl术后与术前比较, P>0.05;5) UC与CH组术后tvl比较, P<0.05

2.4.3 合并SUI术后改善情况

对于同时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 UC组8例SUI, 同时行TVT-0手术, CH组中7例SUI, 同时行TVT-0手术, 术后其尿失禁症状治愈或改善, 盆底重建术同时行尿失禁矫正术临床效果好, 并不增加手术难度。

注:覮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主要手术方式。该术式虽切除了脱垂的子宫及部分松弛的阴道壁, 并利用已松弛的主骶韧带断端对应缝合和原本薄弱的阴道壁进行修复, 但并不能预防术后的穹窿脱垂, 所形成的瘢痕组织仅能恢复正常组织的50%的强度[7]。近年来, 随着对盆底解剖的深入研究发现, 女性盆底是由盆底肌肉群、韧带、筋膜及神经组织构成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 系统的平衡状态是依靠宫颈环周围的支持结构, 任一支持结构薄弱、缺陷, 都会破坏整体的生理平衡状态。子宫在POP中是一个被动的角色, 是PFD的后果而不是原因。基于整体理论[8]强调盆底手术应以解剖复位达到功能复位, 开展了利用聚丙烯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手术通过修复解剖缺陷加强盆底组织达到盆底功能修复的作用。

关于盆底重建手术中是否保留子宫一直都存在一些争议。主张切除子宫者认为切除子宫可不需长期随诊子宫, 去除发生子宫良性病变及恶性肿瘤的风险, 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减少复发率。支持保留子宫者认为保留子宫保留了宫颈周围完整的支持结构, 重建手术Delancey阴道“3个水平”支持理论第1水平的支持达到维持盆底结构稳定的作用[9]。

PFD是老年妇女常见病, 由于高龄机体生理功能减退, 承受手术的能力降低。因此,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是十分必要的。本组资料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97岁, 合并症的发生率为53.97%, 手术风险高。本研究中保留子宫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切除子宫组。保留子宫组因为简化手术步骤, 手术未进腹腔, 减少了手术对肠道的干扰, 术后感染的机会少, 有利于降低中老年女性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保留子宫组可减少术中对子宫的牵拉, 术中反复牵拉子宫可引起前列腺素的大量释放, 血中前列腺素的升高可引起血液动力学的改变[10], 诱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11]。保留子宫保留了盆底支持组织的完整性, 保持了阴道的宽度和长度的, 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盆底重建手术中保留子宫与切除子宫的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保留子宫组的近期主客观治愈率为93.94%和90.91%, 与切除子宫组主客观治愈率为83.33%和80%近似, 说明保留子宫近期临床效果与切除子宫组用于治疗盆腔器官脱垂近期效果明显, 对改善盆腔脏器脱垂效果相似。梁华茂等[12]报道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 结果显示:保留子宫组近期主客观治愈率92.13%, 与切除子宫组相似。程大丽[13]等报道保留子宫与切除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 结果显示:保留子宫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小于切除子宫组, 两组患者盆底结构基本正常, 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近期疗效明确。在利用Prolift行全盆底重建手术病例中, 保留子宫的患者术后复发率低于同时行阴式子宫切除的患者[14]。多项报告对盆底重建手术中切除或保留子宫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均显示:Prolift重建手术的改善明显优于传统子宫切除加前后壁修补, 能够获得明显的解剖学复位及功能改善, 保留子宫对改善患者主观及客观预后的效果更佳。目前为止, 尚无文献证实子宫切除可以提高盆底重建手术疗效, 并完全解决盆腔器官脱垂问题[15]。赵欣等[16]报道采用Gynecare Mesh网片或Prolift全盆底网片两种修补方法, Prolift能更好的解决盆腔器官脱垂。

综合多项资料显示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手术是可行的。盆底重建手术中是否有生育要求, 子宫、宫颈是否存在病变, 成为是否应保留子宫的重要评价因素;而盆腔器官脱垂轻重, 并不能作为切除或保留子宫的重要依据。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后子宫附件再发肿瘤虽尚未见报道, 但保留子宫术前仍需进行详尽相关检查, 排除已患和潜在患有子宫恶性肿瘤的风险, 术前充分告知并知情同意术后需长期随访的必要性。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 保留子宫是否会再发妇科恶性肿瘤, 还需要今后长期随访, 继续深入研究, 以提供更多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重建手术中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年9月-2011年9月大连市妇产医院63例盆腔器官脱垂POP-QⅢ-Ⅳ期患者, 施行盆底重建手术保留子宫33例 (UC组) 和切除子宫30例 (CH组) , 评价手术相关情况及术后主、客观治愈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保留尿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前各点、线POP-Q数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各点、线数值比较, 除阴道全长 (tvl) 外, 余各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H组术后阴道长度较UC组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UC组tvl外, 两组各自术前、术后POP-Q各点、线数值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12个月PDFI-20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UC组主、客观治愈率为93.94%、90.91%;CH组主、客观治愈率为83.33%、80.00%。结论 保留子宫和切除子宫的盆底重建术均是治疗POP的有效方法, 近期临床主、客观治愈率相似。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盆底重建,保留子宫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篇2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近期疗效

2007年1月~2011年9月收治乳腺癌患者186例,其中38例Ⅲ期乳腺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8例,均为女性,年龄32~70岁,中位年龄51岁;左侧23例,右侧25例;病程6个月~1年11例,1~3年21例,3年以上6例。术前均行钼靶摄片、B超检查,且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恶性。原发肿瘤临床分期采用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类分期》第5版,Ⅲ A期15例,Ⅲ B期23例。术后病理类型证实单纯癌9例,浸润性导管癌25例,乳头状癌2例,髓样癌2例,术前采用CMF方案14例,剂量为CTX 600mg/m2、MTX 30mg/m2、CTX 600mg/m2、5-Fu 500mg/m2,每个月1次,连用2~4个疗程后,休息1~2周后行手术治疗。采用CEF方案24例,剂量ADM 80mg/m2、CTX 600mg/m2、5-Fu 500mg/m2,每个月1次,连用2~4个疗程后,休息1~2周后行手术治疗。经术前化疗后行乳腺癌标准根治术13例,仿根治术18例,乳房单纯切除术7例。术后辅助治疗同非术前辅助化疗组。

结 果

术前化疗后肿瘤原发灶除2例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相对缩小。24例腋淋巴结肿大者淋巴结均有明显缩小。其中,原发灶肿瘤全消3例(12.5%);有不同程度缩小25例(66%);无效2例(5%)。24例腋窝有明显肿大淋巴结的患者经术前化疗后淋巴结肿瘤全消7例(29%);有不同程度缩小17例(71%)。所有病例术后病理证实癌肿及淋巴结部分退变,病理评估术前化疗有效率达36例(95%)。

讨 论

局部晚期乳腺癌主要指临床Ⅲ期癌,据资料统计,在我国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27.8%~36.10%,此类癌不仅原发癌局部浸润较广而且多数患者体内存有微转移灶,以往曾有学者将此类癌列为不可手术类,70年代后期,医学界进行了大量实验室研究也临床实践,在证明辅助化疗能有效地控制体内隐匿为转移癌,从而改善乳腺癌预后的前提下,将术前化疗为先导的综合治疗引入对局部晚期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至今,新辅助化疗(有称术前化疗)已被公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已逐渐成为治疗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常规或标准措施。现总结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38例Ⅲ期乳腺癌患者的体会如下:根据1997年UICC TNM分类分期,临床Ⅲ期肿瘤分为ⅢA期:其中包括T0~T2且N2.M0(肿块大小0~0.5cm但同侧转移性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组织固定,肿块>5cm,同侧也淋巴结转移或融合成团。ⅢB期:其中包括T4即肿块侵犯胸壁与皮肤;或在任何T即不论肿瘤大小,N3即同侧乳内淋巴结转移。本组中Ⅲ A期15例,Ⅲ B期23例经过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灶缩小28例,腋淋巴结缩小24例。其中,腋淋巴结缩小较原发灶缩小为快,由此可见,新辅助化疗可下调乳腺癌的分歧,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是一个有用的辅助治疗。同时,经过术前化疗,绝大部分无法手术的肿块缩小至可行手术范围且患者的病情可获满意控制,为手术提供便利条件。

目前国际上对乳腺癌根治术的应用范围已明显减少。对大多数早起患者而言,保留乳房的局限性手术加术后化/放疗正日趋成为最佳的治疗方案,且易为大多数早起乳腺癌患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这些早期患者而言,虽然一来说预后较好,但其中有一些病例如原发灶较大,病理组织学分类较晚或腋淋巴结有转移及雌激素受体试验阴性者,治疗后难免出现转移或复发,如何提高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安全性,彻底控制癌瘤、提高远期疗效的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已有人将术前化疗应用于Ⅰ、Ⅱ期乳腺癌。曾有报道,术前化疗组行保乳手术可达81%且能有效地控制淋巴结转移癌,降低其阳性率。对于乳腺癌来说,以上报道可以说是对一向以手术治疗为主的传统意识的挑战,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参与到这一新动向中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考验。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手术一直作为乳腺癌的局部治疗的手段之一,但其不可能完全切除微小转移灶,而这些微小转移灶终将成为日后隐患。另外,手术降低机体免疫力,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手术前肿瘤对化疗药物较敏感、产生抗药性的机会较少。虽然目前新辅助化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Ⅲ期乳腺癌及部分早起乳腺癌的治疗中,但生存方面尚无证据表明,术前化疗优于术后化疗。因此术后病例都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联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本组中术后病理评估术前化疗有效36例(95%)。从中可以观察到原发癌对所有药物的敏感程度,有助于选择适合该患者的有效化疗方案,也为方案选择提供了有效的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新辅助化疗对于Ⅲ期乳腺癌是一个有效的辅助治疗,同时为Ⅰ、Ⅱ期乳腺癌保留乳房的手术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必须指出,术前化疗的目的并非仅限于使较大的瘤体缩小以利于手术或增加实行保乳手术的几率,更重要的仍应是希望利用微转移癌术前所固有的生物学特点,采用术前化疗并改善其远期疗效。因此对我们来说,如何证实新辅助化疗的远期疗效及如何完善术前化疗方案的选择等等一系列问题有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以达到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临床近期疗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高处坠落伤, 计18 例20足, 其中男15 例16足, 女3 例4足;年龄21~58 岁, 平均37.2 岁。右侧8足, 左侧12足。开放性骨折3足, 闭合性骨折17足, 均系新鲜骨折。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双侧跟骨侧位、轴线位X线摄片和伤足冠状位CT扫描, 证实骨折线均涉及跟骨距下关节面, 头部、颈部、体部均有骨折, 骨折碎块在3块以上, 按Sander分型标准[1]分, Ⅲ型骨折15足, Ⅳ型骨折5足。均选用国产可塑形的跟骨钛板固定, 包括开放性骨折的15足采用自体髂骨植骨, 5足选用同种异体骨植骨。根据测量, 20足骨缺损体积6.3~16.5 cm3, 平均 (8.2±0.68) cm3。

1.2 手术方法

常规处理开放性伤口, 选择硬膜外或腰麻阻滞麻醉, 术肢向上侧卧位, 如系双侧同时手术, 则用俯卧位, 伤肢上气囊止血带。采用跟骨外侧Kocher′s切口, 全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跟骨外侧骨膜, 保护腓肠神经分支, 切断跟腓韧带并向前翻开, 完全暴露跟骨外侧方, 便于保护神经、肌腱和整复骨折。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骰关节、分歧韧带, 在腓骨肌腱的深、浅面分离并探查距下关节面、跟骨前突、载距突以及undefined角的变化情况, 适当显露跟骨头、颈部的内侧部分, 必要时可以在内踝前下方做1个小的辅助切口, 整复跟骨头部。用1枚克氏针自外向内冠状位作临时固定, 自跟骨外侧壁破裂口插入撬拨器, 向上方和前方撬拨骨块, 整复跟骨的上关节面, 调整undefined角和Gissane角, 恢复跟骨的长度和宽度, 此时可见跟骨的关节面下方三角区存在骨缺损区。C型臂X线机透视下观察跟骨外形整复位置良好以后, 自跟骨后部用2枚克氏针沿跟骨轴线位暂时固定, 选择合适的钛板塑形后置于跟骨外侧壁, 先固定跟骨头部螺丝钉, 再固定跟骨载距突以及后下方的螺丝钉, 取下克氏针。本组15足选择自体植骨, 视骨缺损多少取适量的髂骨块。用带皮质的骨块将皮质面向下植在关节面的下方, 以增加缺损区顶部抗压力, 剩下的缺损部分, 用剩余的骨条或骨颗粒植入充填, 如还有多余供骨材料, 可以在固定其它螺钉时, 在钻孔后自孔洞植入。闭合性骨折的5足选用同种异体骨植骨, 也是先植缺损区的顶部, 再充填余下的缺损区。切口置皮片引流后关闭, 适当加压包扎, 石膏外固定。术后给对症处理, 4周后下床不负重活动, 3个月后逐渐负重行走。

2 结 果

本组18 例患者均得到近期随访, 随访时问6个月。自体髂骨植骨的15足中, 1足开放性骨折的非切口区的伤口表浅感染, 25 d后愈合。5足同种异体骨植骨的, 切口渗液较多, 渗液时间长, 其中1足切口感染, 皮肤缺损, 骨和内固定物外露, 1个月后行足背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缺损区, 骨折愈合, 另1足发展成跟骨骨髓炎, 6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物, 同时清除病灶, 15个月后骨髓炎方愈合, 但undefined角仅有7°。X线片显示, 13足的距下关节内无碎骨块, undefined角和Gissane角接近正常, 足外观基本正常, 行走无明显疼痛;4足外形接近正常, 但有行走时轻微疼痛, 另3足足跟部稍有增宽变形, 足弓略平, 行走时疼痛, X线片示undefined角较对侧减少10°左右。按照Maryland foot Score标准[2]评价手术效果, 优13足, 良4足, 可3足, 优良率85.0%。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4。

3 讨 论

我们定义跟骨爆裂骨折为骨折线涉及距下关节和跟骨头、颈、体的跟骨骨折。近年来, 随着内固定材料和方法的改进, 对复杂的SanderⅢ、Ⅳ型跟骨爆裂骨折的治疗, 多倾向于积极进行手术内固定, 以恢复跟骨的外形, 最终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 但对是否需要植骨, 一直有较多争论。燕晓宇等[3]借助跟骨骨折模型的力学和生物力学实验, 认为只要掌握合理的复位固定方法, 对跟骨骨折术中残留的骨缺损不植骨并不增加骨折再移位和关节面再塌陷的危险, 不影响骨折愈合。而李瑞[4]、张志刚等[5]仍然主张植骨。张启锋[6]认为, 植骨联合钛板固定,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因为这类骨折多由高处坠落后的直接暴力所致, 加上跟骨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的结构特点, 常见为爆裂性的粉碎骨折, 骨质受到压缩而出现骨体积的相对缺损, 而骨缺损区大多在距下关节面下方的中央三角区, 此为承重区和应力传导区, 应予以稳固地支撑。跟骨在外形复位后, 残留跟骨中部的空腔, 对上关节面支撑力量会明显下降, 尽管采取了内固定措施, 也难以弥补因为骨缺损而丧失的跟骨结构性应力, 加上上关节面常常碎裂为多块, 自身的复位也较为困难, 即使勉强复位, 也易出现再移位, 在负重时, 容易出现上关节面的塌陷而使undefined角丢失。同时, 因为此部分的骨缺损, 使得螺钉固定不牢固或者不能使用螺钉固定, 对跟骨的整体固定效果降低。因为空腔的存在, 骨的修复过程中, 影响骨的力学传导, 不利于骨愈合。根据测量, 20足缺损在 (6.3~16.5) cm3, 平均 (8.2±0.68) cm3, 如果不对缺损区给予植骨, 会以血凝块充填, 血肿液化以后, 积液仍会借助切口或伤口渗出, 影响切口愈合。同时, 因跟部外侧皮肤薄, 血供差, 皮下组织少, 加上固定物的存在, 切口持续较长时间的渗液, 也易出现感染, 同样不利于骨修复。因此, 爆裂性跟骨骨折, 植骨是必要的。

植骨前, 应完全清理出骨折块间的血凝块。对于骨折复位, 应先大体再局部, 先整复关节面再整复骨折块, 先调整角undefined角和Gissane角) , 再恢复形 (长度、高度和宽度) [7]。即对跟骨的前、上关节面, 尤其是上关节面应优先整复, 再自前向后整复其它骨块, 以构建跟骨的外形。然后在跟骨的外侧壁使用塑形后的钛板, 先在跟骨头部、截距突最高点下方以及跟骨后缘的前方, 向内侧用螺钉初步固定, 自外侧壁的破损处插入小剥离器, 尽可能将破碎的骨质向上顶推, 以增加关节面下方骨质的厚度, 再向周围压紧碎骨, 中间即形成缺损区。估计需植入骨量的方法为用20 mL的注射器快速向空腔注水, 注入水的体积即是应该植骨的体积, 但一般取80%左右即可满足需要。自体植骨以髂骨最佳, 取骨方便, 骨质好, 易塑形, 不影响身体外形和功能。髂骨的皮质较薄, 既有一定的强度, 也有韧性, 以适当大小和形状带皮质的骨片置于缺损区的顶部可以起到对上关节面的顶托作用, 但骨片的皮质面应向下, 以利于关节面下的骨质更好修复。余下的缺损部分可以用骨粒或骨条植入压紧, 旋入其余的螺钉, 即可以达到骨折稳定固定的目的。

在本组病例中, 有15足使用了自体髂骨植骨, 其中3足开放性骨折行急诊清创缝合一期植骨内固定, 仅有1足出现伤口表浅感染。而使用同种异体骨的5足, 切口渗液多, 愈合时间长, 并有2足出现切口或跟骨感染。尽管病例尚少, 未做统计学处理, 仍可以看出跟骨骨折使用异体骨植骨的危险性。我们的体会是, 无论是开放性骨折还是闭合性骨折要尽可能使用自体骨, 以利于骨折愈合, 减少手术后的感染风险。原因在于自体骨的组织相容性好, 尽管同种异体骨的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仍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学反应, 加上手术区软组织条件不良, 切口愈合慢, 较长时间的切口渗液, 会增加感染率, 严重的会出现骨感染等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Sanders R, Fortin P, DiPasquale T, et al.Operative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fractures.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J].Clin Orthop RelatRes, 1993 (290) :87-95.

[2]Sanders R.Current concepts review: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J BoneJoint Surg, 2000, 82 (2) :225-250.

[3]燕晓宁, 罗从风, 曾炳芳, 等.跟骨骨折术中骨缺损不植骨的安全性及疗效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26 (11) :134-140.

[4]李瑞, 李刚, 艾合买提.自身全层髂骨块在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2) :137-138.

[5]张志刚, 刘日新, 陈选明.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4例[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5) :395-396.

[6]张启锋.植骨可塑形钛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9, 23 (6) :13-15.

临床近期疗效 篇4

【关键词】托拉塞咪;呋塞咪;顽固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88-01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下降,体内水钠潴留。袢利尿剂可减轻水钠潴留,是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托拉塞咪是新型长效吡啶磺酰脲类强效袢利尿剂,本研究通过托拉塞咪与呋塞咪对比治疗顽固性心衰病人利尿效果更强,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缓解临床症状更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4~2011年3月我院反复住院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 Ⅳ级,伴轻-重度水肿5O例,所有患者均排除肾功能衰竭无尿、SBP90mmgh,及急性心肌梗死、重度狭窄性瓣膜疾病及已知对呋塞咪、托拉塞咪或其他磺酰脲类药物过敏或禁忌者。随机分为托拉塞咪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8)岁,心功能分级Ⅲ级12例,Ⅳ级15例。心力衰竭的病因:瓣膜性心脏病5例,冠心病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而对照组呋塞咪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67±6)岁,心功能分级Ⅲ级11例,Ⅳ级12例。心力衰竭病因:瓣膜性心脏病3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需要使用吸氧, ACEI,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ARB,洋地黄类、螺内酯等,两组间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托拉塞咪组给予托拉塞20-40 mg,静脉注射,每日1次,呋塞咪组给予呋塞咪20 -80mg静脉注射,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5天。

1.3 检测方法和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的24小时尿量、肾功能、血气分析、LVEF、LVEDD、电解质情况。判断标准为有效: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缓解、肺内湿性哕音小于1/2肺野,氧分压达到60 mmHg以上;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死亡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值士标准差(x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 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治疗后均有效改善心衰症状,肺内湿性哕音减少,24小时尿量均明显增加,但托拉塞咪组每日尿量均在1500 ml以上,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无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血钾、钠、氯、肌酐、LVEF、LVEDD及血气比较见下表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与治疗前比较P>0.05;③ ﹡与治疗前比较, P

3 讨论

托拉塞咪是新一代强效袢利尿剂,其药理作用主要有:1,通过在髓袢升支粗段抑制Na 、K 、Cl的重吸收,并通过抑制远曲小管胞浆中醛固酮与受体结合,促进保钾排钠的效应,起到双重的利尿作用,其利尿效果远远强于呋塞咪。2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活性,增加血浆中前列腺素E2和前列环素I2浓度,竞争性拮抗血栓素A2和血栓素B2的缩血管作用,降低心脏后负荷。③ 阻止醛固酮与其受体结合,降低醛固酮活性的作用,防止心力衰竭进展。

本研究证实了托拉塞咪在治疗心力衰竭时相比呋塞咪利尿作用更强、更持久、生物利用度更高、改善症状更快,且低血钾不良反应小,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两组治疗后LVEF 和LVEDD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用药时间短且LVEF值不能反应舒张功能障碍有关。在安全性上托拉塞咪主要在肝脏代谢,因此肾脏功能不全者不会产生蓄积,可长期使用,静脉注射时还能克服利尿剂抵抗,而呋塞米则需要间歇用药期。因此托拉噻咪短期治疗心力衰竭与其他利尿剂比较,利尿强度适中,安全性指标优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優于呋塞咪。

参考文献

[1]李剑,李勇.新型袢利尿剂托拉塞米治疗心衰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4):267—269.

临床近期疗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间进行收治的58例患有结肠癌的患者资料, 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观察组患者29例, 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联合化疗, 男性患者16例, 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在42~76岁, 平均年龄为 (39.5±7.5) 岁, 经过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检验, 符合结肠癌的诊疗标准范围的标准。对照组患者29例, 男性患者占18例, 女性患者占11例, 患者年龄在45~79岁, 患者平均年龄在 (50.5±6.5) 岁, 经检查均符合结肠癌的诊断标准。患者病历分型为肿块型者为30例, 浸润型者为17例, 溃疡性者为11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类型差异方面无显著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治疗方法化疗均选用OLF方案 (OXA 130 mg/m2, 静脉滴注, d1;LV 60~200 mg/m2, 静脉滴注, d1~5;5-FU 300~500 mg/m2, 静脉滴注, d1~5) 。对照组采用单一手术或单化疗方案, 观察组采用化疗加手术联合方案, 每3周重复一次, 半年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糖抗原和癌胚抗原的肿瘤标志物的血清值。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后腹痛和便血等情况已经明显得到缓解和改善, 其治疗显效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产生便秘患者16例, 改善8例, 稳定5例, 进展3例, 总体改善率为45%;腹泻患者15例, 改善8例, 稳定5例, 进展2例, 总体改善率为23%;便血患者20例, 改善12例, 稳定4例, 进展6例, 总体改善率为50.7%。观察组患者产生便秘17例, 改善11例, 稳定6例, 进展1例, 占总体改善率71.9%;腹泻25例, 改善14例, 稳定9例, 进展2, 占总体68.1%;便血占21例, 改善12例, 稳定7例, 进行2例, 占总体改善率的75.2%。

2.2 两组在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糖抗原和癌胚抗原的肿瘤标志物的血清值是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其中观察组患者前的癌胚抗原 (49.5±25.5) , 治疗后是 (30.85±20.75) , 糖抗原治疗前是 (80.25±32.29) U/m L, 治疗后是 (53.21±33.9.5) U/m L,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癌胚抗原 (47.55.±23.32) , 治疗后是 (34.73±24.55) , 糖抗原治疗前是 (78.35±30.78) U/m L, 治疗后是 (59.22±32.56) 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结肠癌是消化道肿瘤的多发病, 其发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 好发部位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和横结肠[1,2,3]。早期发现是影响结肠癌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遗憾的是, 临床大多数病例都不能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目前临床治疗结肠癌的最主要手段仍是手术切除, 因其结肠黏膜供应较小, 如只侵袭到黏膜下层, 淋巴转移危险性相对较小, 其预后较好, 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超过黏膜下层, 这时单一手术治疗结果往往不理想, 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仍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则可以通过消除或减少患者体内微小转移病变从而达到降低复发率的目的。

本组资料研究表明, 结肠癌的治疗中, 手术联合化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笔者认为, 手术治疗联合术后OLF化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 可能有助于患者远期生存率, 优于单一治疗, 值得肯定和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关于结肠癌临床治疗方案, 并做出近期疗效评价, 使其为今后临床治疗方案提高安全性和可行性提前做好准备。方法此次研究对象资料来自吉林省永吉县医院在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间进行收治的58例患有结肠癌的患者资料, 并按照患者意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29例, 观察组患者29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传统化疗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手术加化疗综合形式进行治疗, 之后进行追踪6个月, 比较观察两组之间的患者患病症状、肿瘤标志物等实际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给予手术加化疗综合方案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率是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给予的单一传统化疗方案的。两组结果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糖抗原和癌胚抗原的肿瘤标志物的血清值是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P<0.05) 。结论 观察组给予的综合疗法在治疗结肠癌方面是目前有效的方法之一, 是可以减轻患者的病痛程度的, 可以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结肠癌,治疗分析

参考文献

[1]褚祥文.结肠癌根治术67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4) :489-490.

[2]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96.

[3]窦贵祥, 李文彬.结肠癌手术结合术前化疗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7) :114-115.

临床近期疗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治疗的宫颈癌Ⅰb~Ⅱb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5~68岁,平均(46.32±2.68)岁,体重为45~71 kg,平均(59.28±2.69)kg,肿瘤直径为2.48~7.84 cm,平均(5.18±2.66)cm。临床分期:29例Ⅰb期,39例Ⅱa,12例Ⅱb期。患者均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生存周期低于3个月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方法

对照组行根治术治疗,均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切除范围:全子宫及子宫附件、阴道上段和阴道膀组组织及盆腔内淋巴结等。观察组行术前介入化疗联合根治术。行介入化疗前行常规血常规、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术前禁食4 h,双侧腹沟区铺设消毒巾,经股动脉注射消利多卡因行局麻。在血管数字减影辅助下,利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直至同侧髂内动脉,行血管造影,观察肿瘤周围血供情况,并取化疗药物行灌注治疗,栓塞药物为明胶海绵颗粒,术后拔管并行压迫止血,辅助患者行绝对卧床休息。术后加强患者血压、心率等的观察,并取药物行抗感染治疗。介入化疗方案:50 mg/m2顺铂、50 mg/m2阿霉素、10 mg/m2丝裂霉素,间隔21 d,行第2个疗程介入化疗,化疗3个疗程加强对患者白细胞计数的观察,恢复正常后行根治术。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治疗时间;②分析两组根治术后病检情况;③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将文中相关数据输入至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65.26±12.84)min、(442.36±26.39)mL、(21.63±4.92)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病检分析

两组阴道切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颈浸润深度>1/2的几率分别为7.5%、10.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宫颈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与HPV感染、过早性生活、长期服用避孕药物、经期延长等存在直接关系[2]。据不完全统计,宫颈癌的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在增长,直接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根治术是临床治疗宫颈癌的常用方式,但局部晚期肿瘤患者因肿瘤直径大,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宫旁组织浸润等,单纯采用手术治疗,复发率相对较高[3]。因此,如何提高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成为临床研究重点。

新辅助化疗由Frei首次提出,即利用放射诊断仪器、技术,取经皮穿刺置入套管,灌注化疗药物,达到缩小局部病灶的目的。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宫颈癌患者行手术或放疗治疗前,先行介入化疗,能够抑制肿瘤呈进展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后期手术或放疗治疗效果[4]。有学者指出,行介入治疗期间,血管数字减影辅助下明确肿瘤部位的血供情况,再经穿刺管取化疗药物灌注,能够促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位置,抑制肿瘤细胞增殖[5]。术后行动脉栓塞,能够阻断肿瘤血供,降低肿瘤细胞活性,达到缩小肿瘤直径的目的。该研究中,取顺铂、阿霉素、丝裂霉素行术前介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发现观察组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颈浸润深度>1/2的几率分别为7.5%、10.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术前介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能够使临床分期提高,与该研究结果相符。有文献表明,经动脉的注入化疗药物,可提高局部病灶的药物浓度,增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6],与该研就结果相符。

该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根治术前行介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可降低手术风险。周敏等[7]指出,术前介入化疗可缩小局部肿瘤,改变肿瘤边界模糊现象,因肿瘤周围血供减少,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与该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术前介入化疗能够抑制肿瘤呈进展性发展,使肿瘤临床分期提前,可降低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提高根治术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学刚,周石,吴戈,等.介入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9):840-842.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妇科常见肿瘤诊断与治疗规范(草案)[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11):694

[3]米建锋,迟博.局部晚期宫颈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13):1977-1980.

[4]张冬梅.动脉灌注介入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15):46-48.

[5]倪丽,孙强.局部晚期宫颈癌应用新辅助介入化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6):169.

[6]宋红林,黄清华,李力,等.新辅助介入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5):283-286.

临床近期疗效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1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晚期梗阻性食管癌患者117例, 年龄55岁~78岁, 平均66岁, 女75例, 男42例。117例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及镜下活检病理诊断, 其中71例为上段病变, 46例为中下段;22例食管贲门腺癌, 余为鳞癌。临床分期Ⅲa期96例, Ⅳ期21例, Karnofsky 评分60分。

1.2 治疗设备

光敏剂为加拿大AXCAN药业公司生产的Photofrin, 激光机为英国DIOMED公司生产的630 PDT专用机。

1.3 治疗方法

患者或家属同意接受光动力治疗后, 按2 mg/kg体重用5%葡萄糖溶液将光敏剂Photofrin稀释成2.5 mg/ml静脉缓慢注射, 36~48 h后行纤维胃镜检查 (若胃镜不能通过采取CT定位) , 确定光照部位, 胃镜引导下将激光治疗光纤越过肿块, 设定光照强度200J/cm2, 光照功率1000 mV, 波长630 nm, 时间500 s, 激光治疗光纤长度2.5 cm, 可根据肿瘤长度分段照射, 或分时多次照射。术中经胃镜灌洗、钳夹坏死物。术毕, 拔出光纤, 退出胃镜, 返病房。术前常规给予镇静剂, 硫酸阿托品抑制食管内分泌及蠕动。

1.4 术后观察

患者做光动力治疗后, 观察生命体征, 应避光一个月, 病室予厚窗帘遮光, 皮肤和眼应避免暴露于日光和室内强聚焦光, 戴黑色太阳镜, 一周内适当使用地塞米松、抗生素及制酸药预防水肿和感染, 同时予止痛及对症治疗, 对首次光照剂量不足者于给药后100 h内再次补照。需做化疗者在光动力治疗后一周进行, 治疗后一周、3周、6月及一年复查胃镜, 血生化, 肿瘤标志物, 食道吞钡, 食管CT, MRI等。

1.5 治疗效果评价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1997年Stooler分级可将狭窄程度分为6级 (0~5级) :0级:正常进食无吞咽困难;1级:摄固体食物偶有吞咽困难;2级:不能吞咽固体食物;3级:不能吞咽糊状食物;4级:不能吞咽浓汤;5级:不能吞咽液体或唾液。在治疗后1周评定, 按痊愈、显效、进展、无效4级评定, 痊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①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食管通畅, 达0-1级;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食管通畅>50%, 达2-3级;③进展: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食管通畅<50%, 达4-5级或提高分级;④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 食管阻塞无改变, 提高分级或分级无改变。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一周:79例显效, 32例进展, 6例无效, 要求转作放疗;无痊愈病例。三周后94例显效, 16例痊愈;1例无效回家未再回院复查。定期回院检查1年33例显效, 51例患者死亡, 19例患者未再回院复查。

2.2 不良反应

63例患者治疗后72 h内吞咽困难加重, 1周后减轻;34例病者诉胸痛, 17例术后2 d发热, 给予抗炎3 d热退;9例排黑便, 止血3 d后消失;16例声嘶抗炎消肿1周后消失;11例出现恶心呕吐, 经止呕制酸处理3 d后消失。有83例于术后行3周期静脉化疗 (DF方案) , 随诊12月, 后未再回院复查。21例行2周期DF方案化疗及1次放疗;患者无光敏剂过敏反应, 未见皮肤、眼球等器官发生光敏反应, 治疗患者复查血象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变化。

3 讨论

PDT自1978年美国Dougherty等首次报道用以治疗以来, 已有20余年历史。它是一微侵袭性、引起局部组织破坏的、非产热性治疗手段, 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肺、食管、胃、乳腺、皮肤、膀胱等的肿瘤, 1996年美国FDA批准Photofrin用于治疗食管癌。PDT是一冷光化学反应, 它是利用光敏剂更多地潴留在肿瘤内, 在特定波长 (如630nm) 激光的作用下、光敏剂产生光化反应, 生成单态氧而杀伤肿瘤细胞的[1]。PDT具有以下优点:①对肿瘤细胞具有相对选择性和组织特异性;②毒性低, 安全, 不会引起免疫抑制和骨髓抑制;③冷光化学反应, 不影响其他治疗, 与手术、放疗和化疗有相辅相成作用。放疗、化疗或手术均不排除PDT, 所有接受PDT治疗的患者均可同时应用传统治疗;④可作多疗程, 无药物耐受性;⑤治疗时间短, 48~72 h即可发生作用。

食管癌自然结局不良, 一部分患者死于恶液质, 以往大资料报告, 食管癌的病程一般自患者出现吞咽困难, 确诊为食管癌至死亡, 平均生存期为9个月或1年左右[2]。目前食管癌需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但梗阻性食管癌选择机会不多, 而且放化疗解除癌性梗阻耗时较长, 住院时间及费用倍增。放置食管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置管成功的关键是必需将置管导丝通过狭窄部位, PDT能迅速安全地解决上述问题。在放置支架而肿瘤又向腔内生长者, PDT亦能消除腔内病变。Nd:YAG为60年代中期首次被报道使用, 近十余年广泛用于胃肠科的内掺钇铝石榴石钕激光, 是传统的激光烧灼治疗方法[3]。但在完全梗阻性或颈段食管癌中, 由于不能插入或固定内镜, 难以实施Nd, 而PDT的纤维细插入照射则不受影响。美国Luketich等[4]报道2年内应用PDT治疗77例梗阻性食管癌的经验。共作125人次治疗。结果显示4周后90.88%的病例平均吞咽困难指数 (1~5表示无梗阻~完全梗阻) 从治疗前的 (3.2 ±0.7) 改善为 (1.9±0.8) (P<0.05) 。无吞咽困难时间平均为 (80.3 ±5.82) d, 中位生存期5.9个月。

笔者应用光动力治疗117例梗阻性食管癌患者, 并对其近期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上述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PDT 光动力治疗梗阻性食管癌, 近期效果确切, 毒副反应轻, 值得临床应用, 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对梗阻性食管癌患者近期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意接受光动力治疗的有吞咽困难症状中晚期食管癌患者117例, 治疗前予光敏剂Photofrin按2mg/kg体质量剂量, 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成2.5mg/ml静脉缓慢注射, 36~48h后在胃镜下用波长630nm的红光激光照射肿瘤。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痊愈16例, 显效73例, 进展21例, 无效7例。结论光动力治疗能明显缓解梗阻性食管癌患者的梗阻症状, 近期疗效明显, 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梗阻性食管癌,光动力疗法,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郭中和.光敏技术诊治肿瘤研究的进展.激光医学在中国, 1990, 12 (12) :68-78.

[2]郑艺田.胃肠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46.

[3]李益农, 陆星华.消化内镜学.科学出版社, 1995:543.

临床近期疗效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根据第四次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急性脑卒中并于2002年10月至2009年5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42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1例, 其中男42例, 女39例, 年龄 (56.51±11.2) 岁;对照组61例, 其中男31例, 女30例, 平均年龄 (55.96±12.1) 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性质以及病情等情况相近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即给予防治脑水肿、稳定颅内压、对症支持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综合康复技术, 具体方案为:急性不稳定期保持肢体功能位、患者仰卧、侧卧交替并给予按摩, 稳定期床上搭桥运动、坐位平衡训练、立位保持以及平衡训练, 同时配合针灸、电刺激、中药等综合措施。2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采用改良Barthel评分法评定运动功能。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治疗前后2组患者改良Barthel评分情况见表1。

注:治疗后组间比较U=5.377, P<0.01

3讨论

康复医学在国外发展迅速, 先进国家于上世纪初创立并得到快速发展, 现在已成为一完整的医学体系, 并且在现代医学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康复就是为了使患者减少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不仅使患者适应环境, 而且要使患者融入社会、环境中去, 利用社会所能提供的设施, 达到完全恢复, 提高患者生命的质量[3]。目前认为,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恢复的机制是皮质功能重组, 并与环境相互作用, 促进了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已经从轴突侧枝长芽、失神经过敏、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离子通道的改变、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神经营养因子和某些基因的作用、病变对侧在脑半球的代偿和不同系统的行为代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4], 确立了康复治疗的主要理论基础, 即脑的可塑性。当然, 自然发生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的, 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和能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 功能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5]。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利于促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独立、心理应对, 有利于对社会的再适应, 防止继发性残疾, 并且利用残留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即使是病情严重的患者, 也应该在床上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锻炼及保持肢体在良好位置, 以利于患者今后的恢复[3]。同时需要强化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 并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的康复教育, 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康复的希望和信心。

通过观察表明, 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 超早期给予积极的综合康复技术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该方法简单、易行, 并且不增加医疗费用, 能够吸引患者, 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超早期综合康复技术治疗急性脑卒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防治脑水肿、稳定颅内压、对症支持等常规药物治疗, 而治疗组同时加用综合康复技术。结果 治疗前后组内改良Barthel评分均明显提高 (P<0.01) , 治疗后组间改良Barthel评分比较亦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U=5.377, P<0.01) 。结论 超早期综合康复技术治疗急性脑卒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超早期综合康复技术,急性脑卒中,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志敏, 王静华.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3, 6 (6) :40-41.

[2]周维金.脑血管疾病分类和诊断要点 (1995) 简介.中国乡村医药, 1997, 4 (10) :5-9.

[3]赵丽, 赵朝阳, 解玉珍, 等.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1 (4) :336-337.

[4]李旭东, 周宝玉.卒中康复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9, 7 (3) :169-172.

[5]倪朝民.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及其功能训练时间.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3) :314-315.

临床近期疗效 篇9

【摘 要】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PVP组与保守组,其中PVP组46例,保守治疗组45例。应用VAS量表评分评估疼痛程度缓解情况,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1]评估患者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分别记录两组病例的入院时、24h、2周、6周、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记录两组病例的骨密度、住院天数、恢复正常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记录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Cobb角变化,统计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半年后Cobb角变化的差异性。结果: PVP组治疗后24h、2周、6周VAS评分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后24h、2周、6周、3个月两组间ODI评分优于保守组(P<0.05);PVP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保守治疗组(11.11%);半年后PVP组Cobb角变化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PVP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患者功能恢复快,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保守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0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patient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91 cases of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patients,divided into PVP group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application visual analogue scale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pain relief of score,application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to assess the recovery of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wh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recorded on admission, 24 hours, 2 weeks, 6 weeks, 3 months, 6 months, VAS score and ODI scores,two cases of bone density recording, length of stay, time to resume normal weight-bearing ambulation, complications, recorded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Cobb angle change,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complications and six months after the change of Cobb angle difference.Results PVP group comparison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24 hours after treatment, 2 weeks, 6 weeks VAS score group(P<0.05),24 hours after treatment, 2 weeks, 6 weeks, 3 months ODI scor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complication rate PVP group (4.35%) lower than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11.11%), six months after the Cobb angle change PVP group comparison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P<0.05).Conclusion PVP can quickly relieve pain, restor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fast, high security 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secondary kyphosis was lower than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 rece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Keywords: Vertebroplasty; conservative treatment;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Efficacy

隨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了社会共同关注的老年健康问题。骨质疏松可引发较多并发症,其中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2]。本病发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多在骨质疏松基础上,存在外伤史,脊椎应力造成椎体压缩骨折。骨折发生后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大部分患者发病后因疼痛、活动受限对其行动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部分患者可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并因长期卧床面临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风险。

绝大多数的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为稳定的、无继发椎管占位、无神经功能损害的骨折。治疗上,临床上一般分为保守治疗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Percutaneous verterbroplasty,PVP)。保守治疗为个体化的、系统性的治疗方案,包括卧床、疼痛管理、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内科基础病、防治卧床并发症、支具、理疗、分阶段指导功能康复锻炼等。相对而言,保守治疗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配合,卧床时间较长,面临卧床并发症风险,有部分患者因未能严格卧床、早期下床负重,导致伤椎进一步高度丢失、继发脊柱后凸畸形。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椎体压缩骨折已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能够迅速缓解疼痛,使得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且得益于C臂、G臂等影像学仪器的进步和手术器材的更新换代,其操作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为研究PVP和保守疗法治疗的优缺点,优化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椎体新近压缩骨折患者91例,其中PVP组46例、保守疗法组45例,现对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91例病例,全部为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骨科住院治疗患者。纳入标准:①影像学与临床特征吻合,符合新近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诊断;②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T<-2.5);③年龄≧55岁;④VAS评分≧6分 [3]。排除标准:①骨折移位并造成脊髓、神经根机械压迫者;②合并脊柱结核、感染者;③其他脊柱疾患导致腰背痛者;④胸椎椎体压缩50%以上者、腰椎椎体压缩75%以上者;⑤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者;⑥穿刺部位皮肤感染者;⑦严重心肺脑疾患,无法配合或无法耐受手术者。

随访95例患者,PVP组48例、保守治疗组47例,PVP组存在2例病例因再次外伤导致其他节段椎体压缩骨折予以剔除,B组存在2例病例因严重内科基础病而随访脱落,最终91例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9.84个月。PVP组纳入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60~90岁,平均(75.74±8.96)岁,骨密度(-2.7±0.15),治疗前VAS评分(7.87±0.76),治疗前ODI评分(40.78±3.20),骨折椎体数(46个),治疗前Cobb角(22.0±6.69)。保守疗法组纳入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59~90岁,平均(76.69±8.43)岁,骨密度(-2.6±0.25),治疗前VAS评分(7.64±0.88),治疗前ODI评分(40.73±3.09),骨折椎体数(46个),治疗前Cobb角(21.18±7.12)。

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骨密度、骨折椎体数、治疗前Cobb角、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前ODI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保守疗法 入院后嘱严格卧床,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塞来昔布胶囊 0.2g 2次/d,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bk13ccek081),抗骨质疏松治疗(钙尔奇600mg po qd,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16446;鲑鱼降钙素 50iu im qd,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批号:s0273;疗程约3周),伤椎处放垫(高度约10~15cm、视肥胖程度及脊柱曲度调整)。积极治疗内科基础病,加强防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等护理及治疗。指导行五点式腰背伸功能锻炼。

1.2.2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入院后卧床、伤椎垫枕、药物治疗等处理同保守疗法。入院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行PVP手术。全部使用同一公司器械(骨水泥商家:Heraeus Medical GmbH,批号:78765253),同一主刀医师,经双侧椎弓根入路手术操作。手术操作:局麻后使用C型臂X线机监视下,使用穿刺针经皮穿刺后经过椎弓根到达椎体前1/3处,将穿刺针针芯拔出后使用泛影葡萄胺造影剂进行造影确认是否有椎体外渗漏发生。确认无渗漏后,使用专业注射器将准备好的骨水泥注入椎体,单椎体用量一般4~6ml。完全凝固后将穿刺针拔出,并对创口进行消毒后包扎。术后常规检测生命体征,病情稳定后,如24h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则可佩戴腰围保护下适当下床活动,术后以卧床休息为主。

1.3 临床疗效评价 应用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况 [4]。评分标准包括:完全无痛觉记为0分;1至3分仅为轻微痛感,不影响正常生活;4至6分记为疼痛较为明显但能够忍受;7至10分为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并应用Oswestry伤残障碍指数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估,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方面(本研究使用的汉化版本剔除“性生活”选项),每个项目最高得分为5分,得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 [1]

并分别比较两组病例的住院天数、恢复正常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Cobb角变化,系统对比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本资料同质性比较

随访95例患者,PVP组48例、保守治疗组47例,PVP组存在2例病例因再次外伤导致其他节段椎体压缩骨折予剔除,B组存在2例病例因严重内科基础病而随访脱落,最终PVP组46例、保守治疗组45例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9.84个月。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骨密度、骨折椎体数、治疗前Cobb角、治疗前VAS评分等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 疗效评价 PVP组治疗24h后VAS评分显著下降(从7.87±0.76下降至2.46±0.68),保守治疗组24h后VA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组病例24h、2周、6周VAS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后24h患者大部分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床功能活動,两组术后24h、2周、6周、3个月ODI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住院期间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2例,2例在半年后发生明显脊柱后凸畸形,PVP组1例术后复查X线发现骨水泥轻度侧漏、无神经症状,1例患者无明显外伤诱因下再发临近椎体压缩骨折, PVP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35%)低于保守治疗组(11.11%);半年后PVP组与保守治疗组的 Cobb角变化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继发后凸畸形发生率低于保守组。结论:PVP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患者功能恢复快,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详情见表2、表3、表4。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老年型骨质疏松人数逐年增加,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胸腰段是骨折的好发部位。骨折发生后,可采用综合保守治疗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一般来说,保守治疗面临较长的卧床时间,卧床面临较多卧床并发症。从本研究随访结果看,保守治疗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并发症明显居高,卧床并发症可导致严重后果,增加患者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保守治疗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较长,疼痛管理的需要而服用更长周期的止痛药物,面临更大的止痛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风险 [5]。并且,保守治疗患者疼痛长时间卧床后肌肉力量下降,下地活动能力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低下。保守治疗患者骨折愈合后,伤椎承重强度下降,易于继发椎体高度丢失、严重者甚至造成脊柱后凸畸形,本研究存在2例患者继发明显的脊柱后凸畸形,破坏脊柱单位的稳定性,病情进一步加重者可导致神经损害症状。针对传统治疗存在的缺陷,目前临床采用的经皮穿刺椎体形成术(PVP),手术治疗时间短,创口较小,能通过骨水泥的填充,对伤椎结构进行重新构造,稳定伤椎的支撑力,同时骨水泥中的化学成分能够散发热量使得受损害伤椎周围神经去极化,快速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使得患者可早期下地功能活动。本研究中PVP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快速,早期即可恢复功能,住院天数短,无需面临长时间因疼痛管理服用的消炎止痛药及其并发症,后期治疗费用低,卧床并发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经皮椎体成形术在临床的广泛推广应用,PVP并发症得到了关注。PVP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皮下血肿、神经损伤、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等 [6]。其中,骨水泥渗漏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中出现了一例侧漏,无神经症状。骨水泥渗漏如无明显神经机械压迫、术后无神经损害症状,对远期疗效影响不大,但对临近椎体的椎间盘存在应力和机械刺激作用,可引起临近椎间盘和终板等的退变。因此,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完善详细的术前X线、CT、MRI检查,对于伤椎终板破裂、椎体后缘骨皮质破裂、高度丢失严重者,术前评估发生骨水泥渗漏风险较大的,可选择保守治疗,术前详细阅片,做好术前穿刺角度的模板计划,术中在透视下发现有渗漏迹象时应调整角度或停止注射,骨水泥的注入量应根据穿刺部位、椎体压缩程度调整,避免骨水泥渗漏的发生、避免穿刺损伤神经。肺栓塞的发生率较低,注射时避免压力过大,可分多次注射,减少骨水泥溢入椎旁静脉的风险,骨水泥的固化时间短,较少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皮下血肿多见于凝血功能障碍者,对于因心脑血管基础病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应术前1周停用抗聚药物,改为抗凝治疗,术前24h停用抗凝药,术前检查凝血功能无异常后再行手术治疗,术前做好穿刺计划评估工作,术中减少穿刺次数、避免血肿形成,本研究中未出现血肿形成并发症。PVP术后再发相邻椎体骨折,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宋洁富 [7]等报道,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原理主要为伤椎注入骨水泥后,其刚度增加,使得临近椎体的应力集中。同时,国外研究认为临近椎体椎间盘的存在,可一定程度上缓冲脊柱的应力,再骨折的发生可能与患者骨质疏松程度严重相关 [8]。本研究出现1例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该患者骨密度提示为重度骨质疏松,考虑骨质疏松是基础因素。因此,术后长时间、系统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经皮穿刺椎体形成术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患者可早期恢复下地行走功能,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发展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Fairbank JC,Pynsent PB.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J].Spine(Phila Pa 1976),2000,25:2940-2952.

[2] 高义斌,高丽辉.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0)5-6.

[3] Huskisson EC.Measurement of pain[J].Lancet,1974,2:1127-1131.

[4] 张东洋,尹宏,钱卫庆.椎体成型术中影响手术椎体生物力学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0):1138-1140.

[5] 张军,左春光,王新虎,等.PKP治疗不同时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结果比较[J].实用骨科学杂志,2013,19(3):196-201.

[6] 陈志军,冯朝毅,黄绍贤,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2011,18(6):121-123.

[7] 宋洁富,艾自胜,荆志振,等.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華创伤骨科杂志, 2010,12(6):588-590

[8] Villarraga ML,Bellezza AJ.The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kyphoplasty on treated and adjacent nontreated vertebral bodies[J].Spinal Disoord Tech,2005,18(1):84-94

临床近期疗效 篇10

关键词: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近期临床疗效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先天遗传异常基因的前提下, 受到病毒感染以及药物等不同外界环境的影响, 进而导致人体正常的机体免疫功能、免疫调节发生异常, 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1]。以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可促使患者自身的抗体生成降低, 广泛应用于SLE的治疗中。然而治疗后, 容易产生较多副反应, 使其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本院收治的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探究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 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男3例, 女17例;年龄20~58岁, 平均年龄 (39.6±6.4)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美国风湿病协会对SLE的分类标准, 确诊为SLE。其临床症状为:关节疼痛、发热和蛋白尿、皮肤红斑等。其中合并狼疮肾炎患者5例, 狼疮肺炎2例, 心包积液和狼疮脑病均为1例。

1.2方法

1.2.1设备和材料的准备通过Plasauto-IQ自动血浆置换设备 (日本旭化成医疗公司) 治疗。血浆分离设备Plasmafloop-08, 膜孔径为0.3μm, 膜面积为0.8 m2, 型号选取cascadoflo AC-1760、EC-04, 其中膜面积和膜孔径设置为1.7 m2、0.0253μm。

1.2.2 SLE患者均通过DFPP治疗, 实行局部下实行锁骨静脉穿刺流质双腔管。然后, 充分建立血管的通路, 治疗的时间设置为120 min, 2次/周, 且4次为1个疗程, 需治疗2~3周。处理的血浆为2.5 L/次, 血流量为80 ml/min, 且滤过率为30 ml/min, 废弃的血浆控制在600 ml范围内。与此同时, 将相同质量分时的白蛋白生理盐水取6.2%进行补充。8例患者通过甲基泼尼松龙治疗, 500 mg/d, 连续治疗3 d。剩余12例患者均通过泼尼松 (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1728) 治疗, 使用的数量设置为50 mg/d。所有患者均给予补钙、抑制胃酸分泌和对胃黏膜保护的治疗。治疗的过程, 对患者血压和心率、呼吸等情况, 进行严格的观察。

1.3观察指标对患者自身抗体指标ANA、抗-ds DNA、血清学指标Ig A、Ig G、Ig M、白蛋白、C3、C4进行检测。

1.4疗效判定标准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 (SLEDAI) 的评判标准, 对患者狼疮活动情况进行评判。通过治疗, 痊愈:患者SLEDAI为0分;好转:患者SLEDAI降低>3分;持续活动:患者SLEDAI发生3分的变化;复发:患者SLEDAI提升>3分。

2结果

所有患者DFPP前, ANA抗体滴度在1∶40~1∶320的范围内;DFPP治疗后, 7例ANA抗体转阴, 转阴率为35% (7/20) 。

20例患者中, 17例抗-ds DNA阳性, 通过DFPP治疗, 11例患者转阴, 转阴率为64.71% (11/17) 。

通过DFPP治疗后, 全部患者Ig A、Ig G、Ig M、白蛋白、C3、C4较治疗前均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治疗90 d后, 17例患者好转, 持续活动患者3例。

3讨论

SLE属于临床上比较多见的自身免疫性病症, 当前这类病症发病的机制尚不明确[2]。以往多通过糖皮质激素对SLE治疗, 其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以及免疫抑制功效, 进而从根本上改善患者自身体内抗体的水平, 实现较好的SLE治疗效果。但是, 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导致患者产生较多副反应, 并出现感染情况。

DFPP通过不同孔径血浆成分的分离设备, 对患者血浆蛋白实行严格的控制, 进而确保补充液输回患者体内[3], 可在短时间内将患者免疫系统实行有效的调节, 并将必行抗体充分清除, 逐渐恢复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 改善患者的病情。王谦受[4]指出, 通过DFPP对SLE治疗, ANA、抗ds-DNA转阴率为:36.37%、54.56%, 与本次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同时, 治疗后, 患者Ig A、Ig G、Ig M均降低, 白蛋白、C3、C4升高。可见, DFPP能有效清除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

综上所述, DFPP治疗SLE, 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对患者病情进行控制,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燕红.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伴重症血小板减少的疗效观察.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4) :22.

[2]曾巧.双重血浆置换在临床危重症疾病18例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研究, 2015, 28 (1) :24.

[3]刘峰.双重血浆置换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效果.临床医学, 2015 (8) :103.

上一篇:参考咨询学科服务下一篇:非线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