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特色

2024-08-06

农垦特色(精选3篇)

农垦特色 篇1

山西省现有农垦国营农场25个, 农场总人口2.26万人, 土地总面积2.3×104 hm2, 多数农场以粮食生产、蔬菜种植和奶牛饲养等为主, 经济效益偏低。近年来, 在高效特色农业建设方面, 紧紧依托农场生态资源优势,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以项目带动为契机, 不断推动垦区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 促进了山西农垦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山西农垦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特色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 以生态资源为基础, 以特色产品为核心, 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高效、优质、高产的农牧产业。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提出, 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山西垦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初显成效, 并已成为当前垦区农业增效和职工增收的主要途径。

1.1 以扶贫开发为契机积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效益低、经济落后是制约山西农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 在农业部农垦局的大力支持下, 山西省垦区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738.8万元, 完成扶贫开发项目7个, 其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个, 解决了忻定农牧场和山阴农牧场536 hm2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建设职工饮水项目1个, 解决了300多职工的饮水问题;修筑道路项目3个, 共6.4 km, 改善了忻定农牧场和方山肉牛场的内部交通状况。通过实施以上扶贫开发项目, 山西省垦区贫困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垦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农场经济总量逐年增长,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收入稳步增加。

1.2 以项目为纽带带动特色无公害瓜果蔬菜发展

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项目带动是基础, 科技创新是关键。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过程中, 山西省垦区通过积极争取农业项目, 进行科技示范带动, 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长足发展, 开创了农垦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如十多年前, 朔州市金沙滩农牧场还是一个负债高达近2 000万元的烂摊子。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 该场通过“项目+改革”的发展模式, 实施农业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项目,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 变单一粮食生产为大力发展无公害瓜果蔬菜的种植, 使企业走出困境, 年生产各类无公害瓜果蔬菜2 500 t, 种菜职工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所生产的“金沙滩”牌无公害瓜菜, 通过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注册, 销省内及周边省市, 获得很好的声誉。朔州红旗牧场通过示范引导和龙头带动, 加快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 重点依托晟源蔬菜专业合作社,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 成效显著。繁峙农牧场从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大局出发, 积极实施旱作节水农业项目, 不断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发展农业, 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种植的西兰花和结球生菜取得了蔬菜出口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 获得了出口蔬菜的自营权, 产品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

1.3 以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努力推进奶牛养殖现代化进程

奶牛养殖是我省垦区主导产业之一, 各奶牛养殖场都有着几十年的养牛历史, 养殖技术较高, 经验丰富。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奶牛健康养殖技术的不断推广, 我省垦区奶牛养殖规模和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如山阴农牧场从1958年开始养殖奶牛, 经过50多年的发展, 在奶牛饲养管理上, 逐步实现了饲草资源优质化, 饲养方法科学化, 管理模式现代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 奶牛养殖稳步发展, 单产水平不断提升。该场5个股份制奶牛场和1个奶牛原种场, 奶牛存栏已达5 000头, 成母牛单产达到6 t, 奶牛养殖已成为该场的支柱产业, 也是全场职工主要的经济来源。繁峙农牧场引进合作伙伴, 投资3 000万元, 新建了现代化奶牛场, 从澳大利亚引进良种奶牛300头, 奶牛养殖技术与生产水平快速提高。目前, 全省垦区奶牛存栏已达11 000余头, 成母牛年平均单产5.8 t,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2 t。

1.4 以招商引资为战略加快推进垦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 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是推进企业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各场充分利用自身土地资源优势, 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努力推进农场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如忻定农牧场结合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与香港怡园酒庄有限公司合作, 建成69 hm2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使农场100多名职工的土地年收入由过去不到4 000元增加到现在的7 000多元, 并带动了全农场经济的发展。太原果树场引进外来企业70多家, 引进大型项目10余个, 引进资金1.5亿元,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主要从事高科技的种养殖生产、加工和销售, 年实现利税1 000余万元, 安置农场职工350多人。长治果树场与长子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 开发建设67 hm2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已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124座,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方山肉牛场在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同时, 引进发展种植万寿菊20 hm2, 年增加收入15万元。永济黄河农场依托永济市成为山西省最大的芦笋出口基地的优势, 种植芦笋168 hm2, 大力发展品质好、价格高、国际市场销路好的品种, 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西垦区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中, 虽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与其他省市垦区相比, 差距还很大。制约山西农垦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产条件落后制约着农场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

山西垦区大多数地处盐碱滩、河流畔、偏僻县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常常遭受干旱、冰雹、暴雨、洪水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加之大部分农场建场时间较早, 农业基础设施, 特别是水利设施严重老化, 年久失修, 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脆弱。

2.2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农场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

山西农垦规模较小, 资金投入很少, 农场经济发展步伐缓慢, 生产力水平较低, 生产技术落后, 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水平不高, 主导产品不突出, 个别农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刚刚起步, 产品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 且产品结构较单一, 产业带动力较弱, 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业产值提升不快。

2.3 土地承包经营不规范影响了农场高效特色农业建设进程

自20世纪90年代推行“两田制”以来, 个别农场管理较乱, 存在土地承租期较长、承租收费较低、承租合同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给农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也不利于高效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3 下一步发展措施

3.1 科学谋划努力打造山西垦区高效特色农业

努力推进农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优化区域布局, 重点发展瓜果蔬菜、种子、奶牛等特色产业。一是瓜果蔬菜要严格按照园艺设施标准进行生产, 建立新型的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基地。忻定农牧场建设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36 hm2、食用菌生产基地134 hm2、酿酒葡萄基地200 hm2, 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我省最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场。朔州金沙滩农牧场和红旗牧场等农场要进行强强联合, 建设2 000个蔬菜大棚, 生产优质特色的无公害瓜果蔬菜, 将“金沙滩”商标, 真正用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销售当中, 争创山西农垦的主导产品品牌。方山肉牛场要加快与引进合作伙伴, 建设智能化太阳能温室大棚300个, 发展蔬菜、食用菌等高效特色农业, 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山西省垦区低碳、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种子生产要以北大农垦种子公司为龙头, 成立农垦种业研发中心, 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逐步打造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山西农垦种业集团, 推动山西农垦种子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把发展奶牛养殖作为山西省垦区畜牧业建设的一大亮点, 在山西省奶牛养殖核心区域的大同、朔州、忻州、太原等有条件的农场, 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和优质饲草种植, 不断扩大奶牛存栏, 提高单产水平, 并积极引进合作伙伴, 进行乳制品生产加工。重点将山阴农牧场建设成为山西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全国农垦现代农业 (养殖业) 示范场。

3.2 创新科技加快农垦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科技创新是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核心。一要抓住山西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 以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为切入点, 全面推进山西农垦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场的建设。二要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根据产业重点和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需要, 大力推广应用优质农畜良种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储运等农业增产增收实用技术, 并通过旱作节水、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玉米丰产方等项目, 把适用技术组装配套, 进行推广应用。三要优化重组科技资源。建立科技与生产紧密联系的企业技术中心, 使其真正成为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体, 在引进、吸收、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四要加大农垦科技研发力度。要努力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 引进一批农业科技人才, 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 加快农垦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全省农垦经济的发展。

3.3 加大投入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水平

高效农业要以机械化为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目前, 我省垦区仅拥有农机总具1 327台 (套) , 机耕率为99%、机播率为75%、而机收率还不到6%。一要针对山西省垦区农机装备总量不足, 机耕、机播率所占比重大而机收率比重小的现象, 紧紧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契机, 加快农机具的更新换代, 引进大型农机具和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新型机具, 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先进适用的高效能联合收割机, 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二要大力宣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调动农机户的购机积极性, 正确引导农工的投资方向, 鼓励职工购买大中型拖拉机和各种专用农机具, 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三要完善农机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 鼓励发展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实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不断提高垦区农机化服务水平。

农垦特色 篇2

随着国内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不良的气候条件及雾霾与风沙肆虐,农垦苗木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及给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水土资源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园林绿化工作对于改善环境,创造优美宜居家园,十分重要,既能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已改善了居住的气候,涵养水分,创造了宜人环境氛围,陶冶了性情,搞好园林绿化美化工作意义深远。而在园林绿化中要充分掌握绿化材料的种植与养护技术,为城乡绿化地提供充足和优质的绿化农垦苗木。

随着城镇园林、公路绿化等市场需求的增长,苗圃发展前景较好,但在农垦苗木生产中因群众缺乏科学指导或受短期行为影响,致使苗圃的农垦苗木质量、产量问题突出。大苗移植的成败关系到苗圃成功与否,因此需精心策划、科学移植并加强后期管理。1移栽前准备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一般选用乡土树种而不能盲目选用外地树种和野生树种。在农垦苗木选择上,一是培育一些适应性广、抗性强的农垦苗木。由于城市及公路的空气相对干燥,环境污染相对较重,且土壤多板结,立地条件较差,因此这些抗寒耐热、抗旱耐湿、抗病虫耐污染的树种就必定会占有一定优势。二是农垦苗木的规格要适宜。在城市绿化中,小乔木以2.5-3.0厘米和4厘米左右为宜,中乔木以5-6厘米和8厘米左右为宜,大乔木胸径以7-9厘米和10-16厘米为宜。三是对外来品种的培育要慎重。要做好移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定植穴、人员安排、工具设备、农垦苗木修剪、包装材料、运输等,做到相互协作、分工明确,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科学移植

农垦苗木移植时期一般定在早春,最好避开盛夏与寒冬季节,不过在落叶后至土壤结冻前的深秋,由于树体枝干处于休眠状态,也可以进行移植。大苗挖掘通常采用人工挖掘软材包装法进行。对于常绿树种要尽量带土球,其大小一般是树木胸径的6-8倍,并注意多保留根系;而落叶树种多在休眠期进行树冠重剪,可裸根移植,也应多保留根系。大苗修剪处理与运输是大苗移植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大苗成活与生长美观等。落叶树种可根据树形要求对树冠进行修剪,一般剪去枝叶的30%-50%.若是裸根移植,则要对根系中的枯根、烂根和无须根的主根进行修剪;对常绿树种要保持好树冠完整形状,将过密枝、重叠枝、枯死枝进行适当修剪,根部由于带土球就不需修剪。大苗运输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注意整个过程不能损伤大苗的枝干和根部,大苗保持干皮湿度,一般用稻草绳将主干全部缠绕,并经常喷水,若条件许可,在炎热夏天可盖棚遮荫;大苗定植后进行支架固定,以防风吹歪斜,待翌年长势稳定后方可拆去。

农垦特色 篇3

1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坚持的办学理念是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 以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核心, 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 注重质量、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 实施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2 动物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

按照2001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院一品”建设的要求, 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集中力量加强教学基础建设, 培养和引进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组建合理的师资梯队,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运行和质量监控体系, 使动物医学专业成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及北方地区重要的动物医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的产生地、辐射地。

3 动物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及方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通过国家特色专业点的建设, 现已取得良好效果, 具体实施措施与方法如下。

3.1 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 也是学科发展是否有潜力的重要标志。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 使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和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实施新的师资培养计划, 以在职提高、出国进修、攻读学位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包括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等。坚持“导师制”, 以老带新, 培养青年教师, 使其快速成长。

3.2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科和专业建设要体现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科学性、实践性”的特点, 要进一步加强学院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以实习基地为平台, 以生产实践为手段, 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 建立多地域、多层次、多类型和多项目的实习基地。目前, 学院已与30多个单位和部门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 其中有12个单位已经正式悬挂动物科技学院实习基地的牌匾, 其余20多个单位也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践较为固定的场所。

3.3 课程建设

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形势和畜牧生产的需要, 坚持“提高课程实用性、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拓宽课程选择范围、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力度”的原则, 密切结合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 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继续增加先进、实用的新课程, 增加实践和实验室操作内容, 同时, 每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微调,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效性。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同时, 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产业化特点, 加大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的比重, 加大选修课课源, 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等课程充实到选修课当中, 增加实验环节和有利于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 动物医学专业也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培养的工作。目前, 兽医病理解剖学、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家畜传染病学和动物生理学已经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另外还有学校精品课程5门。

3.4 学科建设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科技创新与推广为动力, 优化学科结构, 注重特色学科建设, 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探索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自身提高、加速培养和引进、整体优化”的思路, 积极建立素质强、水平高、师德好、结构优的师资队伍。目前, 动物医学专业的预防兽医学和基础兽医学已经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动物医学研究生导师团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3.5 重点实验室建设

动物医学专业现拥有实验室面积3 200多平方米, 下设2个综合实验室, 即动物基础实验室和动物医学实验室, 在这2个综合实验室中又设有10个功能室。动物医学实验室现为黑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 未来的目标是力争将动物医学实验室建设成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同时建成2个省级开放实验室, 并要重点建设和完善动物基础实验室和兽药制剂实验室。

3.6 教材建设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的重点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先进科学的教学大纲, 并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同时建立试题库, 加强课程建设和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积极鼓励教师制作适于专业的CAI课件,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在增加教研课题数量的同时, 把重点放在提高立项质量和级别上, 争取申请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

3.7 学术交流

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带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充分利用学院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韩国忠南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合作关系, 加强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日本高知大学、意大利storti公司、瑞典IBD公司的合作, 进一步加强院校、院企之间的学术交流, 借鉴发达国家的动物科学学科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的经验。通过双方交流、技术合作、专家互访等途径, 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

3.8 科学研究工作

在科学研究上, 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坚持科学研究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以黑龙江省垦区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大农业为研究对象, 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开展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 以此带动学院整体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根据黑龙江省垦区和区域农业发展战略需要, 瞄准科技前沿, 努力建设具有我国现代化大农业特点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北方寒区现代养殖业科技创新体系。在积极开展家畜家禽疫病普查、疾病防治等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的同时, 大力加强基础应用研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建成垦区、黑龙江省乃至国家解决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及“三农”问题的技术研究基地。

4 结束语

上一篇:人才保护下一篇:设计分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