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培养(精选12篇)
媒介素养培养 篇1
2009年开始, 微博产品陆续在中国出现, 其中门户网站新浪微博开放于2009年8月。至2010年, 四大门户网站均开放微博。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 2012年7月26日发布报告称, 微博用户数趋近于中国网民数, 微博用户占网民比例为88.81%, 随着时代的发展, 媒介素养在不断更新, 尤其当微博这一重要的自媒体形式出现后, 媒介素养的培养必须满足微博这一新媒介形式对素养的要求。
一、微博的定义与功能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作为自媒体中的新成员, 就其具体有别于其他媒介的功能, 基本可分为以下三点:
首先, 信息的发布便捷性。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 微博内容的发出方式可以是以电脑或类似产品的互联网发布形式, 也可以使用手机网络或短信的方式发布, 操作简单, 使用难度低。利用微博能够做到第一时间传递信息。如2010年4月14日一早, 青海省的一位微博用户发布了一条消息:20l0年4月14日早上, 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 震感明显, 震级不详, 好可怕, 我从梦中被震醒, 心情很压抑。这是目前可查证的最早有关玉树地震的信息, 而随着灾情和救灾行动的继续, 与该话题有关的微博信息迅速被人们在微博上浏览、转发或评论着。由此, 每个人在网络当中的信息传递, 依靠共同的话题和兴趣, 均可能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群落[1], 而成熟的微博用户可能会经常以其最精炼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
其次, 跨媒体性。从现有的微博来看, 其与各种媒体的兼容性非常强, 从普遍的手机短信、彩信、即时通讯工具 (如腾讯QQ, MSN等) 以及各类完全独立或依托型的微博网站;此外, 诸如新浪微博与MSN、Google talk以及UC形成绑定关系, 同时腾讯的状态栏也与其微博建立为同一输入栏;这样相对来说, 可以即时发布最新的状态, 实现信息的互通。
最后, 传播的放大效应。鉴于信息搜索和分享己形成了同步化, 在微博几乎毫无限制的转发之下, 信息的传播可以说在瞬间之内发送于各地。相较于传统网站的内容,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是自己选择信息源而无需进行编辑的反复审核, 信息传播的速度、效率以及便捷性得到了质的提高。这也意味着, 微博可以把任何一个突发新闻事件在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传遍全球。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网络应用, 微博正在发展成为重要的新闻源, 逐渐改变着新闻媒体的传播形态;微博和各类即时通信、社交网站等的重合性, 必将加快社交网络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由于微博信息的即时性、碎片化等特征, 在客观上会加速实时搜索等网络服务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二、微博发展中凸显的问题
微博的出现可以说彻底改变了网络当中人们以往的互动模式, 甚至有人给这样的现象标上“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标签。微博用户的急剧增加, 也是对互联网中的社会化媒体巨大的推动, 然而在享受微博带来的即时便捷的同时, 必须意识到其在传播方面所凸显的问题也日益加剧。
首先, 有效信息提取难度大。即时互动是微博的最大特色, 速度是其最大优势, 但有限的传播内容也客观上给互联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其使用门槛很低再加之大多数微博对输入字数是有所限制的, 这样大量未经加工的信息随时进入到传播过程当中, 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完全无法保证。此外, 内容字数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用户表达欲的刺激, 直接不利的影响即为信息超载、泛滥以及浪费等, 这也就意味着信息使用的成本加大, 有效信息被淹没, 同时对有价值信息的提取难度也明显加剧[2]。
其次, 内容过于琐碎性。据相关调查, 微博中关于个人琐事的信息可占据微博传播内容的80%以上。针对社会媒介来说, 这样的信息的思想含量以及社会推动力显然不足, 更多只是对用户倾诉欲的满足, 过多的这样的信息, 正在不断降低文本叙述的话语质量。有些用户经常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多次内容更新, 虽然信息的流动量很大, 但大都不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对于无实际意义的自语, 高频率的更新只会形成更多的垃圾信息。
再次,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加剧了语言和思维的碎片化。从微博的特征来看, 即时且有限的内容非常难以传达较为复杂和厚重的内容, 更不用谈文化精髓, 微博有时更像是一个琐碎杂事的发泄和消遣工具。虽然微博一方面满足了用户随时表达其想法的意愿, 但这样未经深思熟虑的碎片化内容, 往往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弱化了媒介传播启迪性和教育性的作用。更严重的是, 长期面对含带无意义信息的传播媒介, 用户渐渐习惯了无需深入思考就做出判断和表达的习惯, 在客观上可能会削弱思维本应该有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导致最终思考问题形成碎片化的趋势了。
最后, 微博强迫症和焦虑症。微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 意味着其忠实的用户也越来越多。对于过分痴迷的微博用户, 一般被其他网络用户称为“微博控”, 这样的微博用户几乎每天每夜的使用微博, 而每天的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更有甚者, 这样的用户甚至放弃休息时间而长时间的在微博上或浏览或发表回复等。有研究表明, 对于每天发表微博10条以上以及毫无原因反复打开微博刷新微博页面的用户已经具有了微博强迫症的表征, 这无异于沉迷网络游戏等其他与网络有关的心理疾病。
虽然由于存在以上问题, 但对于微博这样一个新兴的媒介形式, 公众还是应该更为理性的接受和使用;而且广大网民已经普遍接受和正在使用。进一步说, 也正是因为微博本身存在的问题, 用户更应该培养相应的媒介素质以更好的利用微博获取资讯并建构更为成熟的媒介环境。
三、媒介素养的定义及其与微博的关系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据学者鲁宾分析, 主要有三个层面, 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 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 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 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 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 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说,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 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媒介素养随媒介本身的变化在不断更新, 尤其当微博这一重要的自媒体形式出现后,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上有关媒介一对多传播方式的观念, 而媒介素养的培养也必须满足新媒介形式对素养的要求。结合微博的特性, 从以下4方面分析在媒介素养与载体的互动下对媒介素养培养的启示。
1. 个人差异论
即受众因其各自的个性特征所具有的选择性心理会与媒介讯息的内容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3]。具体来说, 受众个性的多样化会使其对微博的理解和使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进而媒介素养的表现形式和培育形式也应多元化并且由于个体的差异, 必然有不少用户会对微博上的某类信息无法免疫;
2. 社会关系论
有研究表明:“经历相同或受同样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往往对传播信息的内容有类似的反应, 他们大多选择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的内容,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受众们相互影响, 这也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的变化”。从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来看, 除了名人效应外, 微博的关注与被关注往往更多的是因为共同经历等所构成的群体性, 这就意味着在此这方面的教育过程更应顾及群体因素。此外, 对群体性的媒介素养培育可借由群体内部的媒介讨论而提升。同时, 在群体中, 应有意识的培养正面性的意见领袖来带动群体素养的提升;
3. 文化规范论
这一论点所强调的是大众传媒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 而传媒有可能为社会树立文化规范。从微博来看, 无论是以官方媒体或名人微博形式出现的言论, 均有可能在无形中为大多用户的再次传播起到文化典范的作用, 而通过微博进行涉及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内容的发布, 也可以是媒介本身对受众进行的媒介素养再教育;
4. 社会参与论
这一论点主张的是受众享受参与和使用信息传播的权利, 强调受众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动与传播者分享信息, 这正符合与微博这一媒介形式的传播特点。此外, 学者彭泳将人的信息活动分为五个层级, 包括“自在信息, 信息的直观识辨, 信息的记忆储存, 信息的主体创造和主体信息的社会实现”, 显然信息的主体创造能力是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的核心环节, 可以说, 也必将成为微博之下的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四、提高微博下媒介素养的对策
总的来说, 媒介本身的变化和发展的确对公众媒介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微博这一传播媒介来看, 作为自媒体中的典型形式, 无论是传播模式还是受众的使用习惯都在悄然间发生着质的变化, 而从中国目前的媒介素养状况来看, 其并未完全达到该媒介平台预期的目标。
首先, 对媒介讯息敏感度的培养。对于当下大量袭来的信息, 无论消息源是权威媒体或普通民众, 具有基本的质疑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微博中虚假信息往往也无处不在, 即便是传统的专业媒体人也可能成为不实信息的散布者, 缺少质疑和缺乏敏感的结果是更多的受众会间接成为虚假信息的下一传播者。事实上, 即便是专业的媒体人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明显“丧失”了其本应具有的专业批判能力, 在此基础上来看, 受众尤其需要自发的培养批判思考的能力, 即, 不仅仅懂得如何接受讯息更重要的是明白如何内化信息并发出信息。如同大卫·伯金汉 (David Buckingham) 所说的, “媒介素养让人们有能力以媒介消费者的身份去让释媒介内容, 并作出具有充分了解的判断, 也使得人们本身成为媒介内容的制作者”[4]。另外, 在微博之上的专业媒体人和知名人士应该更为审慎的使用其话语权, 并且在不当信息的处理方面, 更客观和主动的帮助更多普通受众进行判别, 而正是平台本身和名人效应之下的高度质疑的习惯以及批判性的思考, 会在潜移默化下对公众进行了的媒介素养教育。
其次, 媒介素养的知能在全面提高, 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和美学鉴赏这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认知是要求个人心理的思考过程, 在媒介素养中即为批判思考;第二个阶段是情感阶段, 这是有关情绪的了解与体验, 比如对情感表现的捕捉;第三个阶段是道德领域的价值判断能力, 其不仅能协助公众对善恶加以区分, 更能以此对照自己的价值立场;第四个阶段是美学鉴赏能力, 其实质是掌握制造讯息并进行评论的能力。显然, 知能更侧重的是能力的培养, 大多受过一定教育的公众, 都能够对信息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独立判断, 而对于信息的制造和进一步合理恰当传播的能力并非普通公众所能够很好的完成。微博所代表的自媒体却恰恰使每一用户都成为了信息的传者, 但即便用户的素养己达到一个良好受者的程度也并不意味其可扮演好传者的角色, 一般来说, 合格的媒介传播者要求客观公正的传递有意义的信息, 但微博的即时性往往使信息变得更为随意化。长此以往, 用户的使用习惯会形成恶性循环, 即, 不假思索的转发或毫无顾忌的传播。因此, 对于微博受众群体媒介知能的培养必要而急迫。
最后, 从媒介的旁观者到行动者的转变。可以说, 这是纯道德范畴的一项要求, 而对于公众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是需要较长时间以及整个社会各方面大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微博不同于传统大多数媒介形式, 它给公众提供了传播有较大影响力信息的可能性。正如现代媒介素养目标的赋权理论中的期望, 民众作为受众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有一天成为主动传播信息以构建良好公民社区的一份子。虽然具有这样素养需要更多人甚至一代人在各个领域的努力, 但作为传播学中的愿景, 随着公众有效利用媒介的素养越高, 民主社区和公民社会的达成应该不会太难。
五、小结
随着微博的发展, 这一网络交流平台已经深入人心, 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但微博网站的主办者, 必须要认清形势, 以媒介素养为基础, 加强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 提高信息监督力度, 使微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为更多的网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岩.微型博客对新闻行业的影响[J].新闻与写作, 2010, 3:30-31
[2]宋延涛, 李大旭.浅析当前微博传播的特征、弊端及治理[J].计算机与网络, 2010, 30:646
[3]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997:283
[4]Buckingham David, 林子斌译.媒体教育素养、学习与现代文化[J].台湾:巨流, 2006:5
媒介素养培养 篇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的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我们日常信息的主要载体。
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一个对于媒介的清醒的认识很可能会导致我们沦落为媒介的奴隶。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他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可以说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的“第二学校”。
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媒介资源,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与各种媒介传播活动,在实践中形成对媒介的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应只局限在小范围内,更应该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应该对自身的素养教育具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简单的学习,更应该融合在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在开展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需要特别注意其内涵。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快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开展受众认知更新、媒介批评、没接到的法律教育等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媒介传播观和受众观,开展丰富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深层次的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教材中: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分为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媒体的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必须不断地监测、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人类必须设法确定自己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条件,所面临或可能面临的问题、危机及其处理方法,自己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机会、方式等。
监视环境的功能在动物的群体中也同样存在,如拉斯韦尔在文章中所说,在动物界,往往指派某些成员担任群体的“哨兵”,一旦四周出现变化,就发出警报。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则把媒介的这种环境监视功能形象地比喻为“社会雷达”(social radar)。监视环境讲究准确、客观和及时,这就是媒介报道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
2.协调解释功能
其目的在于把社会的各部分、各因素整合为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以应付环境的变化。
如果说,监视环境主要体现在报道里,那么协调关系就体现在言论和新闻评析中。用德弗勒的话说:“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这里的“联系”,即通过言论和深度报道的评析,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把媒介比作“桥梁”、“纽带”,即指媒介具有联系社会、协调关系的功能。
如果说监视环境着眼于真实迅速,协调关系就侧重在意见沟通。生存环境的复杂多变,仅客观报道并不能解决问题,更需要评论、分析和解释。否则,面对纷纭繁杂的现实,人们将无所适从,整个社会将陷于混乱。
大众媒介在协调关系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其传播的广泛性,使意见能在社会的最大范围内得到沟通,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共识。
3.教育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使社会的精神遗产,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得到继承和发扬。过去,传递文化的职责主要由家庭、学校承担,如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众媒介所承担。
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广义的媒介内容具有某种教育意义或目的,既可以通过知识性信息来传递,也可以利用文艺娱乐性信息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狭义上指媒介直接传授专门知识,如报刊图书中的知识性内容、广播电视中的教育台、教育频道及时段中的教育节目。4.娱乐功能
1975年,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对拉斯韦尔的功能学说作了补充,即增加了提供娱乐的功能。此前的1967年,学者斯蒂芬森也提出过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认为传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游戏,媒介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含有游戏和娱乐的作用。
大众媒介的内容,大都包含一定的娱乐性,或以娱乐为手段以达到其他功能。其目的在于调节身心,人们为了暂时逃避工作、学习的繁忙与紧张所造成的身心疲劳和精神压力,往往需要休闲娱乐,相比之下,大众媒介是最低廉、最经济、最方便的娱乐活动。
媒介的娱乐功能具有发泄情绪的替代性作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加大了人的精神压力,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媒介无疑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情绪发泄渠道。
这一功能过去常被忽视,就普通受众而言,他们接触媒介的一大初衷就在于放松、娱乐身心,媒介的大量内容也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这一基本需求而制作的。
5.劝服功能
传播的劝服功能与其他传播功能相比,其侧重点并不在于以受众的需求为目的,传布某种资讯,而是以传播者自身的主观意图和利益为动机,目的在于维持或改变受众的某一基本观念或态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传播者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人,以宣传诱导为目的的劝服传播被广泛使用。
但霍夫兰等人的研究表明:劝服传播所能达致的效果并非如人们所预期,该功能实现与否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6.社会整合功能
媒介事件类型:
1.庆典或仪式:加冕、葬礼、阅兵式、春晚……
2.征服:阿波罗号登月、神
五、神
六、神七……
媒介素养培养 篇3
一、中职生媒介素养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孩子,大部分的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时学习成绩并不十分理想,有些甚至是班级里老师和同学头疼的“问题学生”。因此,从一定层面上说,中职学校的生源上有先天劣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并不高,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低下;相反,他们对外界信息却十分敏感,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许多中职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追星等等,学校开设的课程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更趋向于自己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慰藉。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数字时代对中职生素养的培养。
尽管中职生源存在劣势,但智力素质和普通高校相比并无区别,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也更加开放,时尚、前卫的事物容易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更多的中职生倾向于利用网络的虚拟世界消遣时间、排解现实压力,而很多学生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高,在接触使用媒介时常常是漫无目的,或为了完成作业任务而匆匆扫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产生对媒介有价值的利用。另外,中职生在接触媒体时被动消极接受的情况远多于主动筛选信息学习,他们并不能辨别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媒介接受的主动权被削弱,容易被虚假、消极的信息误导,甚至步入歧途。
二、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路径
1.培养正确的媒介观念。基于现今中职生易受鼓动、辨识能力差、趋于被动接受的媒介素养特点,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引导中职生认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利用好媒介为自己的求知和成长服务。为了使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应做好媒介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媒介”、“媒介信息有何意义价值”、“如何筛选有益的信息”。
2.利用媒介工具实践学习。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利用媒介的能力,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选择并使用媒介工具进行学习。可制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目标课题,以分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分头运用信息工具进行搜索、汇总,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正确筛选处理。最后通过全班讨论,以批判性的思维发现事物的本质,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提高了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合作。
3.树立中职生传播信息的责任意识。当今社会有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大肆传播虚假、违法信息,而作为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能够有效地、合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违法信息则要予以坚决反对。因此,培养中职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传播者,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开设相关道德与法律教育课程,让中职生了解法律法规,不盲从不跟风、在网络法规和社会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一名合格的信息传播者。
三、中职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问式展开探讨话题。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允许他们通过媒介对问题答案进行检索和收集,引导学生评估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以及选择所使用媒介的原因和筛选信息时的决策过程和依据,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使用媒介的心得体会,并根据搜集过程中的情况对媒介做出评价,最后介绍一些实用经验帮助学生加强媒介使用能力。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养成搜索信息时注意全面性的习惯。
2.主题式信息调研任务。以一周为一个任务周期向学生制定一个主题的信息调研任务。如向学生播放一段意义深刻的视频或一首最近流行的歌曲,或者诗歌、小说等。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来阅读分析并搜集相关信息,在一周结束后开展讨论会,指引学生就目前所获得的信息对这个主题展开意见探讨。如遇到有意见分歧的主题还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加强学生对主题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在信息调研过程中小组的参与积极性。在信息搜集阶段,指导学生有效分工合作更能加强他们情报搜集的能力。
3.实践式媒介学习。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一个方面问题进行分组搜索和分析,并将最后的成果制作成杂志、视频、或音乐等媒介形式。将每一份已完成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并引导各小组间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交流,选出评价最高的作品授予适当奖励,同时指导学生对所有作品可改善提高的地方给予建议。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模式探讨 篇4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媒介素养, 又可称为媒体素养, 媒体素质等, 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中, 指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媒介素养的内涵较为广泛, 一般的认为其内容包括早期的屏幕教育、图像素养、电视素养, 以及后来的视觉传播、视觉意识与批判性观看技能。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络的普及, 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也包括其中。1992年在美国召开的“媒体素养领袖会议”曾就媒介素养做出了统一的定义:公众使用、分析、评估各种媒介信息, 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该定义包括三个层面, 即获取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媒介素养的培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因此, 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培养过程可分解为四个层面:媒体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大众传媒;在媒体制作等媒体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媒介的传播本性决定了媒介素养教育天然地具有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素质的特殊作用。第一、二个层面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尤其训练对媒介传达的信息的批判思维能力。媒介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 不会因媒介的使用而被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 达到对媒介的正确使用将成为其发展的一种动力。
(一) 训练逻辑思维
媒介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 弥补其在学习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方面的不足, 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者在传授关于媒体和媒体系统的知识的同时, 锻炼学生的媒体使用能力, 即运用媒体、操作媒体的能力, 包括单方面接受媒体的使用能力和与媒体互动的使用能力。经过这种系统化地学习和训练, 大学生掌握了新的媒介手段, 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更多了, 有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丰富和完善。本课题的调查数据显示, 80%的学生除了接受学校安排的课程, 课余时间均有利用网络等媒体自学的经历。如有的学生成为校报通讯员, 大学四年从事新闻记者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新闻业务知识和较高的媒体制作技能。较为典型的案例是一名艺术类毕业生, 通过电视、网络搜集相关教材和信息, 自学了管理学、营销学和一些软件使用, 自己创业, 开了一家公司, 为同年毕业的校友提供工作岗位。这说明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媒体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完全可以通过媒介, 使得自身素质紧跟社会的需要。
(二) 培养批判思维
媒介以各种形式承载和传播着社会发展的信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其无所不包的特性, 使得媒介环境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使媒介环境清晰可见, 从而让学习者能带着批判的眼光走进媒介、研究媒介和使用媒介。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电视、网络、手机的娱乐功能, 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不理解媒介, 而被其娱乐功能所蒙蔽。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青年学子就会了解媒介发展的历程和内部运行规则, 媒介的经济、社会、文化意义, 并结合具体的媒体实践, 进行具体分析。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媒介教育的首要内容, 媒介素养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 可以说, 媒介素养是批判性思维与媒介文本解读的结合, 即通过对媒介文本的分析实现批判性解读, 这种能力无疑将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媒体社会。
(三) 启迪创新思维
不断地创作新的信息产品, 是媒介的生存法则。媒体创作能力是媒体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它是指媒体使用者对媒体内容进行技术处理或者内容増改的能力。它包括两种不同的创作形式:一是对媒体内容的革新能力, 这些能力是指根据已有程序, 在已设定的媒体运作程序中、或者在已有的媒体系统中对媒体内容的革新;二是创造性革新媒体的能力, 这一能力与美学有关, 这一能力完全可以越过媒体交流系统之外, 可以创作新的媒体形式。显然, 大学生在丰富的媒体实践活动中, 其创新思维素质会得到切实锻炼和提高。
在本次调查的学生当中, 凡是参与过校报、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实践的同学, 他们在新闻采写, 编辑制作过程中, 对媒介都有切身的感受, 认识到创新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 创新是基于对行业或专业的充分理解, 创新是一次次失败过后的彩虹, 唯有创新才有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 使得他们在考研、考公务员、应聘企业过程中, 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四) 锻炼沟通与交流素质
媒介的出现在于人们有交流的需要, 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实质上是人的沟通与交流。新媒体诞生后, 媒体的即时互动功能不断增强, 沟通与交流的特性更加凸显。在媒介教育中,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训练, 媒体批判意识的培养, 还是媒体创新, 都是为了更好的交流。
在媒体知识的传授中, 学生了解了媒介的传播功能, 自然会树立沟通交流的意识。在技能的培训、媒体制作等环节, 学生自然地要学会团队合作。例如, 报纸、电视节目、网络新闻等, 从发现新闻、采写稿件、编辑、校对到发布, 这是一个系统的流程。任何参与其中的个体, 都会接触到其他的人, 这就必然需要学生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 准确地理解他人, 积极地与人合作, 如此学生的沟通交流素质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锻炼。在媒体批判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必然要涉及到媒体的生产和传播特点、媒体与社会各方面是如何沟通与交流的。经过一系列的培养与锻炼, 帮助学生克服与人交流的障碍, 使其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与他人进行平等有效的对话。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及实践
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具有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性质, 因此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的竞争力, 就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应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所有环节中去。
(一) 教学方法环节———让大学课堂成为开放性的互动教学
多媒体技术早已经进入了大学课堂, 但是媒体意识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媒体的本性是交流和沟通, 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封闭模式, 教师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 以吸引学生的关注, 媒体某种意义上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板书。这是因为我们教育中的知识观没有更新, 依然固守知识传承、积累的观点, 追求着永恒的客观的知识, 而忽视了知识的不断更新, 一切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文化的、社会的原因和背景。老师应树立新的知识观, 认识到知识的多样性、文化性等特点, 发挥媒体的交流功能, 适时让学生与老师互动起来, 让大学的课堂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知识和思想的交流的景象, 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特别是自学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
(二) 课程设置环节———全方面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在我国仍然处于第一层面, 即跟进技术进步, 及时教给学生所需的基本媒体知识和技能。媒体制作、媒体批判、媒体创新等层面并没有全方位的教育普及。这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开设媒体素养公共课, 让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接受媒体素养的系统教育, 同时利用第二课堂, 给学生创造丰富的媒体实践的机会。例如,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媒体的制作, 或者参与校外媒体的制作,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扬州大学成立大学生新闻社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这个新闻社吸收了10多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和近300名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 规模比较大。学校邀请媒体从业人员给他们开讲座, 集体授课讲课。以校园媒体为基础, 涉及报纸、广播、电视媒体, 同时积极与校外媒体接洽, 从而给这群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较为开阔的媒体实践的平台。
(三) 考核方式环节———建立多元的
考核评价体系。
受传统的知识观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大学依然主要是凭借一张试卷评分。学生的成绩事实上不能满足时代和市场的需要:学习潜能、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并不能通过学校给予的分数看出来。而一些教师迫于学生的就业压力, 会给予较高的分数, 这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也不利于市场的人才选拔。以考试评价大学生的方式亟需改变。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即以学校评价为主, 社会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例如, 一名学生在某家媒体参与了半年的实践, 他的评价项目应包括在校期间的课业成绩, 参与实践活动的内容、次数和时间, 学校和用人单位分别对学生进行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分类素质考核, 最后一项是学生自评, 应以报告的方式详细记录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这样一份评价更能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 也给大学生以鞭策, 让他们早早认识到仅仅学好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三、结束语
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对于高校教育界来说还是较新的课题, 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探索, 值得我们对其深入研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迅速的国家来说, 媒介教育的影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它关乎到信息时代和媒体时代的国民素质。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探讨理论、摸索方法、总结经验, 来大力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此外, 媒介教育的实施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 还需要整个国家教育大气候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志安, 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 2004 (5) .
[2]、董云飞.媒介教育——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新课题[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7) .
[3]、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 2005 (2) .
[4]、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 1997 (1) .
媒介素养培养 篇5
上次开家长会听了关于“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受益匪浅,感谢学校给我们家长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也给我在以后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先谈一下我对“媒介素养”的理解:首先是媒介,顾名思义媒介就是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体种类,报纸、电视、电影、杂志、网络等可以接受信息的终端;素养,我理解是素质、教养;即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引导孩子自己在各媒体终端学习,达到提升进步!作为家长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孩子接触不同的媒介终端,争取各方面提升;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成千上万的信息以每秒上亿条的速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参与其中,公交上的电视、学校广播、手机、电脑等,这些媒介终端都在不知不自觉中提供各种信息给孩子们。
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看报、看杂志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解读信息的能力,每则新闻所讲的大概内容看后是否可以复述。看古装电视剧可以了解历史典故,看纪录片可以扩展视野,看娱乐节目可以培养孩子幽默感,上网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起到学习的效果!但是这一切的东西都是基于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前提,放任孩子自己去学习绝对不行,因为信息太多,孩子的鉴别能力有限,好奇心可能将孩子带上偏路!
二、正确引导,以身作则,培养兴趣
报子有各种小广告,电影电视网络不适合青少年的东西就更多了,不雅视频、不健康游戏、暴力、毒品等等;孩子们的鉴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正确引导尤为重要。不过孩子逆反心理往往使我们的引导事半功倍,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1、利用机会和孩子一起经历学习,适当赞同他的看法,当他碰壁发现行不通时,再阐述我们的观点;
2、举例子,树立榜样,找周围优秀的孩子给他树立榜样,举一些负面的例子给孩子,让其总结学习
3、加强监督,当发现孩子走偏时,马上提醒,表明我们对此事的态度,适当处罚;
4、当孩子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看法,明显学习提升了,要给予鼓励和赞许; 当然作为家长的我们,我们行为就会影响孩子,所以以身作则既是捷径也是有效的办法,当发现孩子通过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某方面有提升后,一定要鼓励支持,培养孩子的兴趣点,提升自己的阅历和素养!
三、值得注意的几点
1、一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什么是有用信息,什么是有害信息(孩子玩手机不一定就没用,相反孩子看书不一定就没害);
2、有兴趣点,适当支持深入,提升孩子的素质;
3、角色融入,当孩子的同学,一起经历;
4、从众心理的正确认识(大家认为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信息太多,我们自己都会被迷惑)
四、需要学校的支撑,家校齐努力
作为家长的我们,知识储备各方面非常有限,所以也需要学校的支持与支撑,家校加强交流,个人感觉建立QQ群就非常好!希望自己也能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共同进步!
媒介素养培养 篇6
关键词:媒介全球化;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调整
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素质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正确判断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由于我国媒介教育工作起步晚,对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不重视,制约人们媒介素养提高。同时,在媒介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公众媒介素养增添了新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进行调整,以更好适应媒介全球化趋势,促进公众媒介素养提高。下面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一、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媒介全球化给新闻媒体、普通公众的信息获取等都带来重要影响。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必须对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公众媒介素养提高。
(一)媒介文化进入的要求。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起步晚,对媒介文化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思想准备。而媒介文化包括丰富内容,对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背景之下,为满足媒介文化进入需要,应该做好思想准备,重视调整公众媒介素养,促进公众媒介素养提高。
(二)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需要。媒介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媒介相互传播,通过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增进不同文明间的联系,促进不同文化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但不同文化、媒介素养存在一定差异,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公众媒介素养进行调整,以更好满足跨文化交流需要。
(三)媒介素养内涵增加的必然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也取得日新月异发展,新媒介不断出现并得到应用。例如,微博、微信、手机媒介等。这些媒介技术的更新能提高人们信息处理能力,便利信息传播,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便利。另外,媒介技术发展导致媒介素养变得更为丰富,由于媒介文化衍生新内容,进而大大丰富媒介素养。在这样背景下之,有必要对媒介素养进行重新认识,以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培养公众媒介素养。
(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措施。在媒介全球化影响下,在媒介素养内涵不断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对媒介素养进行适当调整,有利于促进普通公众更好学习,促进媒介素养提高。
二、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调整的策略
为应对全球化趋势,促进公众媒介素养提高,结合媒介全球化的要求,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调整策略。
(一)公众媒介功能观念调整。媒介文化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在其变化发展过程中,为更好掌握其内涵,需要公众调整媒介素养结构,实现动态调整,以不断丰富公众媒介文化知识,促进自身素养提高。媒介全球化给媒介文化带来相应变化,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媒介素养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现实要求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对媒介功能观念有全面认识,更好适应新情况。媒介功能观念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社会效果领域,而应该是多功能的,全方位的。根据相关学者的阐述,公众媒介素养构建需要接受以下几个观念:媒介是构建的,媒介能将现实再现,公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知识时进行意义协调,媒介构建具有商业性目的。只有在对功能观念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接受媒介信息,促进自身媒介素养提升。
(二)公众媒介知识结构调整。全球化趋势下,媒介信息丰富多样,大大便利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但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媒介知识的内容、结构也出现不断变化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媒介知识结构应该及时调整,以满足变化发展需要。从而提高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更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获取。
(三)公众媒介能力结构调整。媒介能力结构调整包括多方面内容,也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这种能力结构进行调整,能促进公众素质提高,更好适应媒介全球化趋势要求。首先,文本分析和批判能力。建立解读媒体内容的思辨模式,对媒介内容进行接受和批判,全面分析媒介信息,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合理批判。公众应该树立批判性的接受观念,具体的过程是,将文化研究成果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中,对媒介信息知识进行全面讲解,分析和认识,挖掘其隐含意义,让广大观众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自发剔除负面信息影响,明辨是非,实现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其次,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的真实内涵,以对话交流方式扩大相互了解,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后,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调整媒介素养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公众。在接受西方媒介信息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培养自己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注重吸收先进文化知识,能理性借鉴相关制度来全面认识社会热点问题,促进自身媒介素养提升,对相关问题能进行全面分析和认识。
(四)公众人格主体重新塑造。人格主体重塑是媒介素养调整的核心内容,在媒介全球化背景下,应该重视该项工作。由于新媒介会引发新的创意,全球文化快速消费性的趋势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公众应该重视人格主体重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媒介观念,科学合理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塑造良好的人格主体。
三、结语
总之,媒介全球化不仅丰富了媒介素养的内涵,还对跨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为应对这种趋势,更好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媒介素养结构。从而更好应对新情况,提高公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更好获取各种信息,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祺.刍议新媒体环境下的公众媒介素养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4(01)中:351-352
[2]陈龙.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J].现代传播,2004(04):26-29
[3]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52-60
[4]葛明驷.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94-98
媒介素养培养 篇7
受众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媒体和媒介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 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 (2) 。在大众健康传播的过程中, 培养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是真正实现大众健康传播功能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培养受众对健康信息的质疑和评估能力
有研究者调查认为, 我国受众对待媒介信息的普遍倾向是“似乎把所有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所发布的信息都看做是权威的, 对其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更不习惯做信息来源分析, 不思考信息发布者的动机, 不通过头脑过滤, 一味地全盘接受” (3) 。可见受众对媒介信息缺乏质疑和评估能力。要使受众具备对信息真伪的质疑能力和批判能力, 首先应使其认清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传播过程。大众传播学认为, 大众传播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社会信息的过程, 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都会影响信息“把关人”决定把什么样的信息发送给受众。 (4) 因此, 一个具有媒介素养的大众健康传播的受众必须认识到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并不是纯客观的, 媒体呈现给受众的所谓现实并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 而是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媒介信息常常包含传播者个人的价值取向, 它并不完全反映客观现实。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虽然属于国有, 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市场标准在我国大众媒介组织的信息选择把关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标准。以往, 受众只是片面地看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公共性、公益性 (即大众传媒为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 , 并以为大众媒介现实就是客观现实, 高度信任大众传播组织及其传播的信息, 而忽视了大众媒介的经营性质可能导致为追求收视率、追求利润而放弃社会责任, 因此, 受众盲目轻信了某些大众传播媒介发布的健康信息, 从而出现了“张悟本事件”等一系列伪健康传播事件。其次, 受众懂得媒体的语言修辞和宣传策略, 就能解构媒介信息, 理性鉴别选择信息。伪健康传播中的传播者为达到其营销宣传目的, 常用大众传播技巧中的“美化法”, 其宣传用语常常夸大其词, 常用“包治百病”、“一盒见效, 无效退款”、“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等来宣传其产品, 这样的宣传用语明显违反了我国《广告法》、《医药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 伪健康传播者为了达到宣传目的, 还常用大众传播技巧中的“印证法”, 用讲故事的方式, 列举一些病案, 或让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 宣扬其产品的神奇疗效;或者利用受众的慕名和权威崇拜心理, 经常请名人为其产品代言。伪健康传播通过以上各种方式, 创造酷似真实的情境来制造一个个媒介拟态环境, 使受众接受其宣传, 却违背了大众传播要求传播的内容必须真实的基本原则。受众在媒介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应始终保持理性, 对其信息进行质疑和批判, 才能避免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
提高受众对健康信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是用已知的知识来吸收、同化新知识, 再重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因此,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当受众在面对健康信息时, 如果其原有的健康知识水平低, 他就只能接受媒介健康信息的表面意义, 而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信息、不能辨别信息中的矛盾和伪科学的信息, 容易对媒介信息轻信盲从, 也就不能自主获得正确信息。相反, 当受众拥有较高水平的健康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认知结构时, 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各种媒介信息, 并能通过信息表面含义, 由表及里, 全面正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 对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 (5) 这表明, 我国在普及健康知识, 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方面还任重道远, 这也是造成“张悟本事件”等伪健康传播有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要提高大众健康传播受众的媒介素养, 提高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应加大力度对公民进行健康教育, 向公众宣传防病治病、科学养生的知识, 而大众传播媒介和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部门依然是大众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健康传播的跨学科特征很明显, 专业性很强, 它需要传播者兼具医学卫生健康专业知识和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相关的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的知识。目前, 我国健康传播的专业人才还很不足, 这就需要, 一方面, 大众传媒除了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加强健康传播的把关意识外, 还应加强与医疗卫生、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积极合作, 确保信息的科学真实有效;另一方面, 医疗卫生、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 借助大众传媒的平台、技术、技巧, 将自身掌握的健康知识和信息用更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 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传播, 以此使受众的健康素养提高到一定的水平, 这等于给了受众一双智慧的眼睛, 使其能识破伪传播中那些花言巧语的“忽悠”。
增强受众对健康信息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指“不轻信别人, 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试验, 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 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挑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和最正确的东西, 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 (6) 。受众具备思辨能力就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判断,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有效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大众传播学认为, 大众传播的信息反馈具有延迟性、间接性的特点, 传播者的信息传递和受传者的信息接受是彼此分离的, 因此, 健康传播受众很少能与传播者直接交流沟通, 即便是电视养生健康类节目中的现场观众, 也因为节目时间的有限而很难与节目中的医疗专业人士进行充分沟通交流, 更不能像在医院中那样进行医患人际交流沟通后, 由医生来辨别诊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症状开出药方或提出治疗方案。因此, 大众传媒在传播健康知识、技能和信息的同时, 更应有意识地向受众传播医学临床思辨的观念和思维方法, 培养受众的思辨性应变能力。例如, 《糖尿病天地》杂志刊登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侠谈中医食疗时说的“食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要通过辨别每个人的体质来推荐食疗方……绝不能像‘养生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类食疗方子” (7) 。在健康传播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播医学中的思辨方法, 这样才能很好地提高受众对思辨思维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并增强应变能力。如果在选择大众传媒的健康信息时, 受众都能进行这样一个思考、分析、论证、判断的思辨过程, 就能有效地使用健康信息, 也就不会轻信张悟本等人“一个食疗方子走天下”的伪健康宣传, 不会上医药假广告的当, 才能真正发挥健康传播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9) 。
[2]张开:《媒介素养概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99页。
[3]张开、吴敏苏:《中国城市居民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 见蔡帼芬等主编:《媒介素养》,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12页。
[4]周庆山:《传播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98页。
[5]马祥:《“健康传播”如何才能传播健康——基于对“养生专家”张悟本造假事件的思考》, 《今传媒》, 2010 (12) 。
[6]张子宏:《论思辨能力的特征及其与语言知识间的关系》,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 (6) 。
媒介素养培养 篇8
英语报刊选读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设定为一门专业必修考查课。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报刊的能力,形成自己对时事和文化的鉴赏力,了解知名的英美报刊企业,掌握阅读英语报刊的技巧和方法,客观地评价时事,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学生通过对英语报刊的阅读和学习,激发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文化意识和语言意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扩大学生视野,为英语教学提供更多资源及更广阔的平台,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实现语言和文化双收益。
通过该课程学习,期望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有:进一步掌握英语文学、英语国家文化和英语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美英政府的组成、体制、党派、社会、科普、宗教等重要文化知识;能够通过浏览英文报刊迅速查找相关信息,能够独立阅读相关内容的英语报刊文章并归纳出大意;能够分析英语报刊文章,把握英语报刊写作的文脉;了解新闻的采访及写作过程和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媒介素养是学习英语报刊的支点,是把握英语报刊阅读形成个人批判的基础。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博士(David Buckingham)曾经指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就新闻媒体知识而言,要了解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报刊和媒体。美国有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Reader’s Digest《读者文摘》,National Geographic(Magazine)《国家地理》;英国有Financial Times《金融时报》,The Times《泰晤士报》,Guardian《卫报》,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The Spectator《旁观者》。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有英国的REUTERS(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美联社(AP),合众国际社(UPI),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等。
就英语新闻写作知识方面而言,要了解新闻价值是怎样构成的。新闻的时效性、冲突性、名人效应、轰动效应、猎奇性、针对性等等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新闻的种类可以有:硬新闻、软新闻,以及新闻综合。新闻体裁有News Story(新闻报道)、Feature(特写)、Editorial(社论)、Commentary(评论)等。
具备读懂标题的能力。掌握标题写作的基本方法:定冠词、不定冠词的省略,系动词be的省略,to V不定式表示一般将来时,V-ed2表示被动语态,标题中的逗号表示“and”,等等。
具备读懂导语的能力。导语(The Lead)是简洁、明晰的陈述新闻报道的概述,一般在20—25词左右,置于标题之下。导语通常包含以下要素: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由(Why)等。导语的编写一般规范是要涵盖报道的全部要点,要以最为重要内容开头,尽可能使用主动语态、要提纲挈领、避免提及受众不熟悉的人名等。
在大的背景下透视和理解新闻报道。就新闻记者而言,要切记自己担负的社会责任感,恪守新闻道德,写出真实客观反映现实的报道。这就需要学生正确理解和解读“新闻就是置于现实前面的一面镜子”和“历史是新闻永恒的背景”的真谛。
具备必要的读报知识。新闻知识涵盖量很大,涉猎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体育、娱乐等各个领域,是读报的必备知识,也是用于分析和理解报章语言点的基础,更是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收听收看媒体新闻,以及互联网上学习才能够不断积累和充实的知识。
国际组织、机构:APEC(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亚太经合组织;BRICS(Brazil,Russia,India,China and South Africa)—金砖五国;G7—七国集团;G20—20国集团;Boao Forum for Asia—博鳌亚洲论坛;ASEAN(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东南亚国家联盟;OAS(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Countries)—美洲国家组织;SCO(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上海合作组织;EU(The European Union)—欧盟;NATO(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约;IMF(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security council)—安理会常任理事国;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IOC—国际奥委会;NASA—美国宇航局;CIA—中情局;FBI—联邦调查局;等等。
经济术语:Trade Surplus贸易顺差;Trade deficit Federal贸易逆差;Federal Reserve Board;联邦储备委员会;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新股;exportoriented economy外向型经济;virtual economy虚拟经济;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fixed asset固定资产;value added tax增值税;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基础设施建设;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自主知识产权;minimum living低保,等等。
人物:Ban Ki-moon(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潘基文;Gary Locke骆家辉;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卡梅伦;Elizabeth II伊丽莎白二世。
中西方文化概念不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对待同一事件的态度和立场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然会导致文化概念、价值观、观点和立场等方面的冲突。
再者,有些常用词汇的词义面在新闻领域扩大。例如run→跑→竞选;juice→果汁→神通;bill→账单→法案;speaker→发言人→议长;chemistry→化学→关系;story→故事→机密;establishment→建立→界、当权派、势力集团;interest→利益→机构,等等。
修辞借代用法广为使用。所谓借代,是指借用某个物名来表示某个意思,这实属新闻英语的一个独创。借代分为借喻和提喻。借喻Metonymy是指借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例如:The Crown喻皇室事务;提喻Synecdoche是指以局部代表全体,或以全体喻指部分。例如:Broadway指美国戏剧业。
英语报刊中经常借用的人名、物名、建筑物名称乃至别名等专有名词是普遍的做法。类似的例子有:Blue helmets蓝盔帽→联合国维和部队;Downing Street唐宁街(伦敦一街道)→英国政府,英国内阁;Fleet Street舰队街(伦敦一街道)→英国新闻界,英国报业;Big Apple大苹果→纽约市;Dice City赌城→拉斯韦加斯市;Foggy Bottom雾谷→美国政府;Scotland Yard苏格兰场→伦敦警察局,伦敦警方;Quaid’Orsay凯道赛码头→法国外交部,法国外交政策,法国政府;Elysee爱丽舍宫→法国政府;法国总统。
新闻的信息功能及新闻语言对文风的影响决定了培养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英语新闻报道理解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也影响着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在当今信息化互联网极度发达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手段极为便利。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大量报刊文章和资讯。熟悉和了解英语报刊文章排列的体例、语言风格,加强对新闻专有项的思辨能力,有效地处理文化差异,实现顺畅的文化交流。
摘要:英语报刊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媒介素养为基础,了解英语国家具有影响力的报刊和媒体,了解知名英美报刊企业,掌握必要的阅读英语报刊的知识,形成自己对时事和文化的鉴赏力、判断力,以及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报刊的能力,从而实现语言和文化双收益。
关键词:英语报刊阅读,媒介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David Buckingham.Media Education-Literacy,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M].Cambridge,UK:Polity Press,2003.
[2]周学艺,赵林.美英报刊文章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郝瑞松.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01):46-49.
[4]郝瑞松.翻译阐释活动探索意义和真理探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2).
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与创新 篇9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以及新兴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各种媒介无时无刻不在提供着海量的信息。大量的信息在开拓现代人的视野、延伸活动空间的同时, 也会混淆视听、让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而手足无措。因此, 提高媒介素养, 更好地利用媒介为个体发展服务, 就成为每个现代人的“必修课”。特别是大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 包括各种信息, 更需要积极理性地对待媒介, 充分发挥媒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助推作用。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也成为了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也是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主要途径。高职生每天都在与各种媒介打交道, 其媒介素养的缺失必然会引发一些问题, 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 有必要在高职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所谓媒介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包括传统的印刷媒体和声像媒体, 如书籍、报刊、广电等, 以及新兴的网络和移动媒体, 如网络、手机等。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 它提供了海量的信息, 在现实世界之外建造了由信息构成的“媒体世界”, 延伸了人的体验、感知空间。而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具体包括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合理分配媒体时间、具有一定的判断力, 能批判性地对待媒体信息, 甚至能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此外, 媒介素养还包括媒介道德, 能规范自身的媒介行为。
而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品质, 具体包括认识媒介, 学会有效地利用传媒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 参与社会发展;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过滤或免疫能力,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中;优化媒介传播, 最终帮助形成健康的传媒社区。在这几个目标中, 产品制作与优化传播属于较高层次的目标。考虑到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也在自己制作、传播媒介产品, 媒介素养教育也需引导学生做一个健康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高职学生使用电脑、手机等早已是普遍现象。不少学生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老师强很多。高职学生会自觉利用媒介查找信息了解社情民生、开拓视野, 也会借助媒介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掌握新的技能或知识, 如不少学生通过网络自学了软件、法律、英语等。但由于高职生自主分配时间较多, 再加上远离家乡孤身在外、对专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感到迷茫等因素, 媒介也成了学生交友、娱乐、休闲的一个重要平台。有调查显示, 高职生接触媒体的目的中, 第一位的是增长见识 (81%) , 位居其次的分别是休闲娱乐 (69%) 、交友 (42%) , 还有18%的学生选择了没有目的, 只是为了消磨时间。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媒介的休闲娱乐中, 痴迷网络游戏, 荒废了学业, 造成了心理问题, 这样的个案在现代并不少见。
其次, 学生对媒介信息缺乏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 基本上还处于凭经验的感性认识, 极易相信媒介所传播的信息, 将媒介世界简单地等同于现实世界, 随大流或者是被媒介牵着鼻子走。如马诺宝马女、芙蓉姐姐等网络炒作中, 就有不少学生参与了口水战, 推动了事件升级。
此外, 高职生使用媒介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媒介道德问题在近几年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新兴媒介的匿名性和开放性, 有些网民进行无意义的情绪宣泄, 任意对人穷追猛打、侵犯隐私, 甚至干扰到当事人正常的生活, 被称为网络暴民。高职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学生在使用媒介时缺乏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出现道德失范问题或者法律问题。如有学生成为网络黑客, 将侵入网站作为一项对自己能力的挑战, 或者浏览黄色、非法网页, 或者借助媒介诽谤别人等等。这势必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培养。
媒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上述种种问题, 高职生均有体现。高职生处于人生学本领、获得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要阶段, 媒介已成为现代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生学习能力和可塑性都很强, 他们在媒介使用方面的误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媒介系统知识, 对媒介的运作机制不甚了解。媒介素养教育教给学生系统的媒介知识, 指导学生正确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信息, 合理合法合道德利用媒介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是培养大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因此, 有必要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误区
1. 主体缺失
高职媒介素养教育基本处于自发开展状态, 由一部分眼光较为敏锐的教师和管理者“摸着石头过河”, 自行摸索开展, 比如在公共课、通识课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但更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这块内容处于不了解或不关心的状态, 知之甚少。很多高职工作者对媒体不甚了解, 有时也在不辨真假地传播媒介信息;有些则将媒介视为“洪水猛兽”, 以一棍子打死的姿态禁止学生使用现代传媒;有些抱怨学生难教、有各种问题, 却不知道有些问题的产生跟学生受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系。高职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的缺失,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媒介使用放任自由的状态。
2. 媒介教育内容庞杂, 理论艰深
目前, 我国媒介素养教材相对缺乏, 高职教师所能利用的教材即是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这类专业教材的特点是理论建构十分系统, 跟传播学有关的交叉学科, 如政治学、社会学、符号学等都涵盖在内。这些放在公共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中, 对于非新闻专业的高职生而言, 显然会导致消化不良症。
有些教师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 将教学内容片面地理解为对媒介的批评, 一味地涉及媒介消极影响, 甚至将媒介妖魔化。这样的内容固然很“新鲜”, 能激起学生一定的兴趣。但却可能导致学生的茫然, 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媒介信息, 也可能引起部分十分推崇媒介学生的反感。
3. 教学形式单一化
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刚起步,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属于公共课, 大课堂教学。该类课程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台上讲, 学生台下听或记, 师生互动较少。这显然与学生个性不相符合。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多样化信息提供方式, 特别是新兴媒体的互动让学生乐此不彼。他们也有强烈的表达或言说意愿。提倡媒介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符合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媒介本身是丰富的, 媒介素养教育单一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四、创新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1. 引导高职教育工作者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
考虑到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在学校全面铺开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并不切合实际。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更多的只能纳入到公共思想教育课程中, 并由全体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一部分传递给学生。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对媒介的了解, 提高自我媒介素养, 才能成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在信息化时代, 媒介已广泛地处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单独属于某个教师或某个教研室的事务。每个教师应清楚理性地认识到媒介的正面、负面作用, 成为成熟的媒介使用者, 强化媒介使用时的主体意识, 并在日常教学、跟学生接触交流过程中, 有意识地纠正学生对媒介的错误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利用媒介。
2. 借助校外力量, 合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作为一项新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教育组织者对媒介有系统、深入的了解, 能提供各种现实生动的案例, 实现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如果媒介素养教育只是就理论讲理论, 照搬理论书本的纲纲条条, 很难吸引当代学生的兴趣。当代高职生成长于信息时代, 各种媒介提供的信息不仅丰富, 而且形式多样, 枯燥的理论教学可能让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转向其他地方。因此,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提供有深度的新鲜内容。而由于我国学术界关于媒介研究的“主力”集中在大学或专业性的研究机构, 成果也主要在本科类学校。国外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 通常会与相关社会组织、团体联合进行, 以弥补媒介教育资源的不足。高职学校的学术资源相对有限, 因此, 可以考虑借助校外资源, 如本地区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本地区资深媒体人等, 邀请他们成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兼职教师。一方面, 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师资的不足;另一方面, 这些学者已有一定建树, 拥有较多的实际案例, 能与学生开展较好的互动。
除了师资可以借助外力外, 高职媒介教育内容也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参考专业网站, 如复旦大学的媒介素养专业网站、中国社科院卜卫在中青网“青少年园地”开设的“媒介课堂”栏目等等, 这些网站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媒介常识、案例分析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推荐给学生、老师, 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
3. 丰富教学形式, 提供互动平台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有自主的思想, 有丰富的情感, 有独立的人格。媒介素养教育要培养学生使用媒介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应的, 教学不能采用“一言堂”, 而需跟学生充分互动, 建设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充满对话的师生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传递与交流, 同时也实现了人格的发展。这种互动具体可以通过案例辩论、探讨、实践操作、实地参观等实现。如将时下社会热点事件的不同报道集中在一起, 由学生判断不同消息可信度的高低。还可由学生扮演记者, 选择某个议题采访教师, 形成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 再由学生判断这些报道的优劣。通过具体操作, 体验议题的形成过程。教师还可让学生结合专业实际或兴趣点如微博、博客等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等。
为更好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可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调研, 摸底调查本校不同专业学生媒介使用及媒介素养方面的实际情况, 并针对调研反馈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虽然由于条件限制, 教师不可能全部做到因材施教, 但做个有心人, 完全可以了解到学生使用媒介的情形, 并对有偏差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 避免进一步恶化。
结语
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10月召开了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同年, 教育部还将媒介素养列为新闻传播类的重点招标课题。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界已重视学生媒介素养培养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具有媒介使用的主体意识, 能充分享受各种多元化媒介带来的便捷和丰富多彩, 也能分清媒介信息组成的世界和客观真实环境存在的偏差, 不至于被媒介牵着鼻子走而无法自拔。这是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旨所在, 如果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不上去, 思想政治教育也会显得很乏力。
参考文献
[1]赵娟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导报, 2011, (8) .
[2]罗文华, 孙墀, 林春雨, 马孝莉“.职技高师”在校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案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2) .
[3]张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
语文教学中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培养 篇10
教育生态学把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结合为群体生态。学校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对教育的关系反映出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 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 不利的小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班级可视为一个教育生态群落, 而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教育系统。学校采用再生纸作为考试试卷, 鼓励学生使用再生纸, 就是在创设有利的小生态环境, 通过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进行促进班级 (教育生态群落) 、学校 (教育系统) 的发展。
3.数字化学习与考试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字化学习与考试是变革传统教学和评价测量工具的重要途径。采用数字化学习和考试, 可以减少用纸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 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数字化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 学习者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数字化学习方式具有资源利用的学习、自主发现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实践创造的学习等多种途径, 但不论哪种学习方式, 数字化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者不必使用纸即可进行学习, 经济、环保、有效。同样, 数字化环境中的考试, 只需在线提交或者发一封电子邮件, 即可完成考试过程。
在二元对立中, 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否定另一种方法, 其实都是对教育现象局部、孤立的认知。综合运用降低考试频率、采用再生纸、数字化学习与考试等几项策略, 对于考试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意义重大。改革的目的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促进教学评价方式的进步和发展, 促进“教育生态发展”与“考试功能的实现”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共生。
参考文献
[1]高校BBS热点:问大学考试为何物, 直教人背得想吐.扬子晚报, 2012-1-4.
[2]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杨子)
筅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杜红梅
一、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内涵
所谓批判性媒介素养是对丰富多彩的媒体信息进行主动审视、理性分析、正确鉴别的能力;对媒体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思考和批判性解读;并能理智甄别媒介建构的内容和形式, 利用媒介表情达意, 有效交流。
现代媒介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它使学生借助媒体表情达意, 在有效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媒介语言的美感, 领略媒体文化的魅力和学习收获的愉悦, 但媒体同时也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风貌, 使他们处在消极接受、思想随媒体逐流的被动状态。在专家、学者大声疾呼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有效地运用这把双刃剑, 加强学生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培养, 让学生在眼花缭乱的媒介信息中学会质疑、评判和运用, 在最优化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过程中不迷失自我。
二、语文课程中批判性媒介素养培养的目标
在一个思想受媒体牵制、随媒体逐流的社会中, 对缺少免疫能力的青少年进行批判性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 并把批判性媒介素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作为核心课程的母语教育当然责无旁贷, 很多国家把批判性媒介素养的培养以学习条款的方式写进语文课程标准。如美国《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将能够运用不同媒体获得信息, 评判所获信息的质量。分析印刷报刊的文章和图像与电子报刊文章、图像和声音对读者和观众的影响效果, 区别每种媒体所用的实现这些效果的技巧。”[1]其他国家如德国、加拿大、阿根廷、智利等众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也运用诸如此类的语言表达了批判性媒介素养培养的共同诉求。这些条款不仅让我们耳目一新, 更应该让我们在东张西望、博采众长的同时要融会贯通, 为我所用。因此, 批判性媒介素养在我们语文课程中不能缺席, 它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题中之义”, 也是丰富多彩的媒体文化与语文素养联姻的主要途径。综观外国母语课程中批判性媒介素养培养的相关条款, 其批判性媒介素养的目标主要着眼于:识别媒介的性质和功能, 鉴别各种媒体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效果;利用批判性技巧解读媒介内容;媒介话语的批判性解读。结合我国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体系的构建, 批判性媒介素养也应该着眼于媒介信息的甄别和评价、媒介内容和话语的质疑和批判。具体来说, 语文课程中批判性媒介素养培养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目标:甄别媒介信息, 了解媒介的意图, 辨别媒介中的事实和观点、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 理解媒介的建构和现实的偏差。
技能目标:理智筛选、批判性运用媒介信息和语言, 借助媒介表情达意, 有效交流, 并能制作媒体作品, 反思媒体使用的效果。
情意目标:理解媒介信息在生产和传递过程中所浸染的不同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 批判性地解读媒介话语, 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抵制媒介控制, 养成兼容并包的态度。
这些批判性媒介素养目标的落实不必另列模块, 可以以一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以参与互动的方式解除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精神重压, 使相关批判性媒介素养的知识和技能浸润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过程中, 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结构中, 与学生的情趣点相契合。
三、语文教学中批判性媒介素养培养的途径
1. 批判性解读教科书中的媒介作品
现行的语文实验教科书旧貌换新颜, 收录了影视经典片段、流行歌曲、广告、新闻等媒介文体, 把媒介文本渗透到书面文本之中。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选修课中增列了“新闻与传记”系列, 各种选修教材也如雨后春笋, 这可以说是以新闻为代表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一次尝试。一些媒介作品, 尤其是新闻体裁绝不仅仅只具有“客观、真实”这一特征, 这些作品本身就是各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冲突的载体, 批判性解读毋庸置疑。批判性解读文本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蕴含批判意识。如可以设置:“区分新闻报道中主观评论与客观事实, 识别媒介作品中的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 理解媒介的建构和现实的偏差, 并对媒介中所隐含的被建构的价值观有清醒的认识。”这样的目标本身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质疑精神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批判性解读文本的策略, 主要有自我提问的策略和区别事实与观点的策略。自我提问的策略就是读者在阅读教科书里媒介作品的过程中, 在理解文本的关键处向自己提出问题。如这则媒介作品发布的目的是什么, 它对读者会有何影响?文中哪些是客观事实, 哪些是新闻事实, 哪些内容是合乎情理的细节虚构和场景铺陈?文中陈述的内容与现实是否有偏差、哪些内容是真实的, 哪些内容被夸大。区别事实和观点的策略是把观点从客观事实中区分出来,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写作目的和隐含的价值观。通过自问和区别事实与观点的策略,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积极深入地思考, 区分媒介文本中的“客观事实”、“新闻事实”与“虚构的事实”, 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分析、鉴别、归纳文章隐含的主流价值观和现实的偏差, 批判性解读媒介话语, 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在主动阅读、理解、分析的过程中体现批判精神, 在反映、评价的过程中凸显了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2. 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文本比较阅读, 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升批判性媒介素养
语文教材中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已经走上影视屏幕, 在进行这类作品教学时, 进行经典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提升批判性媒介素养。首先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 师生共同观摩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 然后以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站立场等方式比较印刷文本和视像文本的异同, 辨析两类文本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同人群的形象、所体现的不同立场、观点和价值观、给人心理感受的差异等, 这种讨论能让大家集思广益, 在畅所欲言中引导大家对两种文本作出多元化的阐释, 在比较、分析、质疑、争论中把问题向深处挖掘, 突破学习者的思维定势, 提高参与者的批判意识。如大家熟悉的《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发生在法庭上围绕着一磅肉的契约展开的扣人心悬的生死交锋。其中波澜起伏的情节、你死我活的矛盾冲突、引人入胜的对白和瞠目结舌的结局令人回味无穷。为了让学生了解文学史上闻名于世的经典人物夏洛克的多面性、复杂性和模糊性, 品味这个争议不休、莫衷一是的艺术典型经久不衰的魅力, 感悟话剧艺术的独特之美, 就可以在阅读剧本、观看影视剧作的基础上, 以一系列问题如“哪种文本呈现的夏洛克的形象更容易使读者接受?”“两种文本呈现的主流价值观有无差异”“比较影视与名著给人感受的异同”引领, 通过辩论或角色表演等参与式活动牵引, 使学生融情入境, 从事角色所进行的独白、交流和唇枪舌战的争辩等言语实践活动, 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处境和立场;思考影视文本和原著不同角色话语后的动机和支撑。因为影视作品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图像、字幕、场景、细节、叙述和声音的刺激, 这可以引领学生合理运用影视作品中的媒介信息和话语去支撑自己的立场, 借助媒介重构自己的观点, 表情达意, 有效交流。这样学习者在走进经典时就不仅是倾听智者的声音, 与不同文本展开对话, 更主要是他们在不同文本面前保持清醒的认识, 对剧中“夏洛克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高利的形象”进行质疑、辩解, 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在唇枪舌战的观点交锋中激荡思维, 在对话和交流中产生新的认识火花。
3. 开展媒介交际实践活动
所谓媒介交际活动, 就是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广告、报纸等为载体, 以丰富多彩的媒介信息为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媒体交流和制作为目标, 以提供一系列的清晰有序的操作步骤为途径, 通过学习主体的参与, 把言语实践的情境转化为活动, 并在此过程中涵养媒介批判意识, 体验媒介互动的美感, 同时获得利用媒介表情达意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鉴别能力、爱思考的主动学习者。媒介交际要充分发挥视像、声音、图片等媒介语言的信息交流功能, 把媒介语言和听说读写视融合在一起, 在获取媒体信息的同时利用媒体激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耳聪目明、勤于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与各种媒介互动的愉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信息鉴别、批判和加工能力的培养。媒介交际活动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了解媒体的性质和功能, 借助媒体获取、鉴别信息, 激发思考, 然后通过组间交流促进批判性媒介素养的提升。众所周知有争议的、有一定影响的事件往往会引起多种媒介的关注和报道, 如“鲁迅作品进出语文教材”、“我爸是李刚”, 我们可以让学生倾听不同媒体的声音, 体会视像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异同;鉴别它们是否使用了同样的图画和信息;甄别不同媒体所体现的不同立场, 受众对不同媒体所激起的情感反映的异同。学生通过不同媒介获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并从不同视角, 在对媒介信息和话语进行分析、鉴别的基础上提升批判性媒介素养。媒介交际活动的另一内容是交流、评介媒体作品, 利用媒体表情达意。如讨论某一剧本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行, 还可以对不同媒体塑造的领导形象、教师形象、女性形象和青少年形象进行回顾和分析, 媒体塑造了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 通过审视媒体, 培养学生对影视塑造的定型印象的批判意识等等。如下面例举的小型参与式媒介交际活动:
不同媒体对教师形象的建构
(1) 学习目标:
(1) 体会不同媒介语言的异同。
(2) 挖掘出渗透在不同媒体中的立场和价值观。
(3) 批判性解读媒介中的刻板印象。
(2) 教学过程
(1) 学生四五人一组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想象中的教师形象。
(2) 交流主流媒体所塑造的教师形象。
(3) 展示网络杂志中教师的另类形象。
(4) 讨论媒介话语与现实教师形象的偏差。
媒介素养培养 篇11
关键词:核心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新媒体
G633.6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快速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需求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而信息技术变革反过来又呼唤人们新的技能——“21世纪技能”,即围绕创造、发明、交往等为核心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概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项目,从功能论角度认为核心素养应具备以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国内研究学者辛涛等人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属性、功能指向方面论述了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当前及将来社会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是跨学科跨情景的知识与技能 。学者施久铭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学者柳夕浪认为,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了三者的统整。
二、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地位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有效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表现在对媒体信息的理解、质疑、选择、能力、管理、评价、应用能力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中,“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占据着三大技能领域之一的地位,并指出“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包括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信息通讯与技术素养。在新加坡“21世纪素养”框架中,同样包括“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即对信息的管理、使用等提出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出现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报刊、电视、广播等构成的传统媒体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复合型媒体时代,即由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交叉组合的以数字技术推动的媒介融合式时代。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其批判能力还不足以分辨网络上所有信息的真伪性,往往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性,网络暴力、游戏、不健康的视频或帖子往往会对青少年的言行举止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而荒废了学业、因网络暴力引发现实中的悲剧、因被不健康的视频、帖子误导行为犯下大错等现象屡有发生。新媒体满足了青少年对新奇事物的探索好奇心,但受到一些负面案例的影响,有些中小学生完全屏蔽了网络信息,不去接纳网络中有利的资源,这使得中小学生不能在信息时代得到全面发展,这种状况就有待教育者给予正确的指导。
四、核心素养语境下提高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中小学生接触媒介的机会大大增加。针对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及核心素养体系中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从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层面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1.社会层面: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社会相关人事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进行管制,使得不法分子得到严惩、法律的权威性得到加强。当然,这种监管机制是在确保新媒体能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应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和网络不法信息案例教育工作,增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对网络信息的认识。相关技术部门应在根本上提高网络管理水平,确保“人人平等”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
2.学校层面:创设传播媒介知识的教学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多半来自学校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培养、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当前,国外好多国家,包括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大、中、小的正规教育。学校教育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认识、密切关注媒介发展动态,这样才能采取更为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媒介的认识,如聘请专家人士作报告、开展讲座沙龙、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举办媒介素养竞赛等。
3.家庭层面:营造与孩子共同探索的氛围
家庭作为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基地,其示范影响作用会对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家庭氛围的随意性使得青少年可以自由选择查看网络信息,家长应多加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营造共同探索网络信息的氛围,确保孩子安全上网、文明上网、获得网络中更多有益的信息,同时提高孩子解析网络信息的能力、锻炼良好的判断力与思辨能力。
4.媒体层面:健全相关部门的安检制度
媒体机构作为网络信息产生、传播、应用的重要途径,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媒体机构人员应当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提高职业的责任感,严格制定健全的安检制度,确保网络信息的健康运转。同时,要引导中小学生对媒介制作流程的认识,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增强对媒介部门的了解,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框架中的元素也得到相应的调整,媒介素养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不可或缺的要素,其影响也在进一步扩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注重对其媒介素养的培养,确保在新媒体时代养成合理利用媒介的习惯,从社会、学校、家庭、媒体机构层面进行严格把关,除此之外,中小学生应不断對自身进行反省和认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为发展成为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合格公民打下牢固基础。
媒介素养培养 篇12
依托于网络、移动通信等传播技术而产生的数字杂志、手机微信、网络论坛、微博等被统称为新媒体。新媒体一经出现就以其强大的功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分辨媒介信息、有效利用媒介,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教育者不容回避的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媒介素养”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们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认知、选择、评价、创造、批判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走访调研, 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学生的实际, 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着很多缺失和不足。
1. 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失衡。
由于以网络和手机为平台的新媒体功能强, 信息量大, 使用方便。目前,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多数学生都是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介获取知识和信息, 弱化了传统媒介的使用。让人忧虑的是很多大学生却对网络和手机媒体的接触过于频繁, 以至出现“微博控”、“手机控”。同时大学生接触的媒介的动机主要是休闲和娱乐, 很少与学业相关。
2. 大学生对媒介的辨别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在接触媒介信息时, 多是阅读浏览, 不会对信息的真伪做深入分析, 有意识辨别其真伪, 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还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 对媒介的深层次分析辨别能力还相当欠缺, 极易受到大众传媒所传播观念的影响, 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有效批判了。
3. 大学生媒介道德规范意识不强。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虽然内容丰富, 但质量良莠不齐, 很多媒介为吸引大众眼球, 不负责任地传播着低俗的、暴力的、色情信息。而大学生缺乏一定媒介素养, 往往进入误区, 参与各种不健康的媒介活动, 导致媒介行为失范。有些学生编造虚假信息, 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甚至冲破法律的底线,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原因
1. 大学生的媒介行为自我约束不足。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传统教育模式之中, 很难自觉建立起自觉的媒介行为规范, 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 对接触新闻讯息、视频资料等内容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能深入思索, 多是沉迷于虚拟世界寻求心理慰藉或心里发泄, 丧失了大学生面对媒介应有的主动性、独立性、进取性和创造性, 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意识。
2. 新媒体的公信力降低。
在社会经济转型中, 媒体被推向了市场。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 有些媒体出现了一些媚俗现象。同时, 现在多数新媒体也是自媒体, 个人无需第三人 (方) 把关, 直接参与媒体信息的发布。正是新媒体这种即时性、自主性、娱乐化特点, 缓解了大学生身处校园中迷茫、浮躁、压力大的心情, 被学生所接受, 但却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模糊与弱化。
3.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高校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看,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普遍滞后, 不够成熟和完善, 不能充分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和环境。有的高校还没有开设专门课程, 设置课程的个别高校也存在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体系不健全, 媒介素养教育形式陈旧、方法单一, 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新媒体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措施
1.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媒体时代, 信息量大而庞杂, 对于身心都处在发展中的大学生来说, 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猎取心, 很容易被媒介信息所诱惑, 并且误导大学生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高校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媒介信息观, 正确规范使用各种媒介。
2. 设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高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一方面,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理论知识教育, 让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内涵、媒介种类和各种媒介特征本质等有系统深入的了解, 提高大学生媒介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有媒介实践操作上的讲解, 比如常用网络软件的使用、媒介行为选择和媒介道德法律意识等, 对大学生的媒介行为形成一定规制, 自觉养成良好的媒介行为习惯。
3. 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发挥团学组织的优势和活力, 开展形式多样相关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媒介及媒介信息认知、理解、判断、筛选和运用的能力。也可以走出去, 带领学生到当地新媒体机构观摩, 帮助大学生了解媒介的组织运作, 媒介信息的制作和发布等, 引导大学生对媒人信息理性、客观、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加强对大学生媒介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