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现状

2024-08-27

课堂现状(共12篇)

课堂现状 篇1

一、数学课堂的现状分析

⒈关于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中介物, 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标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将知识点分散呈现, 体现了螺旋上升的教学思想, 更需要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部分老师用惯了以前知识体系完整的老教材, 对新教材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⑴知识点分散。由于教材的知识点很分散, 甚至有的知识点在练习题中出现, 也有一部分原来在中学教材的知识点在如今小学教材中出现, 导致老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 对新教材缺乏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不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学段教材、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与目的要求,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满足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而忽视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

⑵教材解读不深入。由于日常及班队等方面的工作较繁琐, 教师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教材的时间较少, 不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 对教材的认识过于肤浅, 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没有真正挖掘到数学的本质。造成了备课不充分, 进行教学设计时缺乏自己深入的理解、设计和创新, 甚至和实际的课堂教学不相符。

⒉关于学生

在学校读书时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教师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 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意识、有思想的人, 而且是一群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这就决定了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样, 应该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多关注他们的想法。落实到教学中, 就是要分析学情。反观我们在备课和教学时, 由于不能真实客观地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 难以找准教学的起点, 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⒊关于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小学数学课应该是活动的课堂, 要靠老师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分析我们当前的数学课堂,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⑴教学中教师过分关注学习结果, 忽视学习过程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 应该放手让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时间被老师的讲解所替代了, 老师包办太多, 学生被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 学生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更失去了创新的精神。

⑵课堂活动组织不规范, 效率低

许多课堂都有意识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但实施中却出现了问题, 以致于于影响了活动效果。具体表现在:活动目标和要求不明确, 学生盲目参与活动;活动内容无挑战性、开放性,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活动结束的总结评价老师表现得放不开, 很少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和相互评价, 老师就急于总结、概括。

⑶课堂评价形式单一, 针对性不强

目前的课堂上, 老师为了激励学生, 鼓励和表扬蔚然成风。动辄“嘿, 嘿, 你真棒!”“真不错!”“你真行!”, 或“啪, 啪, 啪啪啪”的掌声轻易响起, 整节课几乎没有了批评。应该说, 表扬确实重要, 但如果滥用的话, 既达不到效果, 更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浮躁的心态。

二、优化数学课堂可采取的措施

面对以上问题, 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积极想办法, 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真正发挥它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⒈不断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 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社会,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人们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学习的方法。老师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 不断学习, 及时了解新思想、新理念, 以此来武装和充实自己, 指导和改良自己的课堂教学。

⒉加强文本的解读, 把握、吃透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把握好教材, 才谈得上处理好教材, 在此基础上, 还要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好教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读懂教材。

通过反复阅读, 前后联系, 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 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吃透教材。

在初步研究的基础上, 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科认知结构,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举一反三, 游刃有余。

(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将教材理解透彻, 但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只要我们抓住了本质的东西, 就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另外的情境。

⒊研究学生, 精心组织好教学活动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都要借助于丰富、生动的数学活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品质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自主构建的过程, 是一个与学生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

作为一名老师, 我们应该经常通过听课、观看教学录像 (包括自己的课) 等方式分析和反思课堂教学, 发现优点和不足, 扬长避短, 优化课堂教学效益, 真正使我们的课堂走向高效。

课堂现状 篇2

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高新区芳草小学

王松林

一、客观评价

庆安社区是高新区规划建设的7个农转非人员集中安置小区之一,2004年竣工,现在人口一万人,为了将庆安社区打造成现代城市社区,让庆安撤迁农民共享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成都市和高新区为之规划设置了绿化广场、就业服务中心、老年俱乐部等,努力将庆安打造成高新区一流的城乡一体化样板社区,但是庆安社区人员成分复杂,不仅有刚转为城市户口的农民,还有外来经商人员和城市户口外迁人员,其中决大多数人员文化水平低下,他们当中有不少失业人员,靠摆摊设点为生,闲暇之时便到处打牌。很容易造成学生5+2=0的处境(即5天学校教育,周末回到社区2天就把学校教育消之殆尽),这为农迁儿童的教育带来严重的挑战。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庆安社区具体实情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尽量用城市化教学的先进理念管理学生,学生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同时,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

二、主要成绩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只有切实抓好课堂教学,学校才能蒸蒸日上。过去我们在全面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总结出我们的一些成果。

1、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上,我们已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同桌交流、四人小组讨论、按不同的学习兴趣、意愿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表面上看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习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实际上是草草收兵、小学霸、小糊涂虫各得其所。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小组学习的分工是否科学、合理?小组内成员间的合作精神是否体现?组间的公平竞争意识是否确立?

课堂上,我们已不再满足于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样的问题当作上课伊始的万能钥匙,只在“为学而教”上作表面文章。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是否每节课都得让学生质疑?即使要质疑又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善听,关注别人的品质? 课堂上,我们已不再满足于为了体现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大读从网上收集来的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无限制的任意拓展。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由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语言?

2、学习水平的提高

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已不再满足于在学生围绕某一教学目标自学、探究以后零零散散、断章取义地读点自己的观点、看法而后教师小结、总结。“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你还有补充吗?”“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谁还能完整地读读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语言多么具有亲和力。这样的语言何愁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在让学生学会赏识:“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竺可桢爷爷亲切的面庞。”“听了他的朗读,可爱的小珍珠鸟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多么真切的话语!我们的老师再让学生敢于否定:“如果他读的时候能配上动作会更好。”“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多么诚恳的态度!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提高。

3、学习效果的呈现

面对教学质量调研试卷,我们不再埋怨:现在的语文真是不知该怎样教,教与不教一个样,反正又不考书上的内容。因为我们已发现我们的教学已致力于让学生课内得法,掌握了方法,自然学生也就能课外得益了。在学生问卷“你最喜欢上什么课一栏”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课、作文课的百分比在逐步提高。教学改革正逐步释放出语文课堂教学所特有的魅力。

4、角色把握的尺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有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这已成为我校语文教师的共识,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教师来说,首先要在吃透教材上很下工夫。对教材的编排意图,对文章的内涵,意蕴,对教学目标要站得高、看得远,然后要锤炼自己、让自己博学多智起来,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生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喜好。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课堂上从全局去把握、运筹帷无,真正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动态生成式的课堂。

5、环境营造的氛围

课堂上教师亲切的话语,温和的目光,自然的笑脸;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如沐春风,思维敏捷,脸儿红红,眼睛放光,小手如林,达到良好的合作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生成状态。对学生的发言我们不再是一味地用“好!很好!你真聪明!你真勇敢!……”这样的语言让我们对学生的激励显得廉价。激励要成为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源泉,要成为学生及时纠错的拐杖。

6、技术运用的手段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校的校园网为我校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了深天独厚的优势:千姿百态的雾凇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了空间的缩短;邓小平爷爷逝世后的录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了时光的倒流,伟人的丰功伟绩,实物投影使学生不用再捧着书读,使学生欣赏到了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而配上去的动作、表情变化……恰到好处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达成学习目标提供了帮助。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是一门永远都有缺憾的艺术,充分调动每位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教学艺术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尽快让我校年轻语文教师成长起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将是我校下阶段语文教学工作不懈的努力目标!

三、经验分析

一、优化课前的准备,奠定成功的基础

1、合理调位,精于管理

合理分组、排座。为落实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原则和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不分快慢班的要求,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况的基础上,公平合理地进行编班、分组和排座,最大限度地克服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要通过学校和班主任将本年级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合理有效组合在一起,以促进教师的公平竞争,便于学校管理与考核。同时,也要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如前后两桌或三桌为一组),并按身高、视力情况和特定规律分布他们的座位,便于各任课教师在课内获得迅速、准确的学情反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与健康竞争的合作意识。

2、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

指导学生主动进行二级预习,并作适当扩展。要促进和指导学生主动进行课前的二级预习,养成自觉预习、善于预习的习惯,为课上高效学习奠定基础。学期中的双休日,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时间预习下周教材的内容,初步找出疑难问题,此所谓周前预习;平时则要求学生在晚间用一定时间预习次日要学的内容,此所谓日前预习。预习简单一些,不必花更多时间。另外,为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并增进感性经验,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已有条件、时间可能和兴趣爱好,在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如书籍、报刊、电视、互联网等)了解科学、人文和时事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与课前预习相辅相成。

3、关于备课

认真开展三级备课,切实提高备课质量。要促进和帮助教师主动进行课前的三级备课,使每一节课都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坚持以学促教。教导处在每学期初要组织教师系统地研究和总体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与教材内容,合理确定本学期所要达到的教学总目标,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状况,按业务部门下发的各学科教学进度表,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教师要以身作则,以便更准确地把握重点、体会难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

其次,确定阶段单元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一方面,为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考虑后进生和中等生的现实基础与实际接受能力,恰当确定各阶段或单元教学的基本目标及相互间的衔接,严格控制教学内容,既不随意拔高也不随意降低要求,并在及时反馈和及时矫正的基础上,使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及态度、能力和习惯,并考虑如何灵活地落实在课堂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考虑适度拓宽,发挥其特长,从而使整个教学更加尊重学生差异。

再次,要求每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要提前一周研究下次各课时的教学方案。为确保备课环节的高质量,学校要在前一周初安排时间,分年级组织执教同类课程的教师,根据对教学的进度与得失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在掌握课标、教材或活动课程纲要精神的基础上,共同研究下次各课时的教学方案。在此,要特别注意研究怎样最有效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学生自学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设计哪些合适的当堂作业与课后作业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其中要有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办法,研究与教材相关的背景材料,选用何种适当的教学技术手段等等,并努力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总实现率在90%以上。可由骨干教师提出教案的提纲,再由新教师和非骨干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思考和充实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办法。周二之前要在讨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拿出既体现学校特色与最高质量,又符合各班实际情况的教案。为尊重各位教师的个人风格,并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也可提倡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轮流备各课时的教案。

加强教案管理,要把其它学科的备课与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备课作同等对待,每一位教师的备课及教案质量要纳入考核范围。新教师可在骨干教师指导下,努力备好各年段的每堂课的教案,任何教师均不得无视学生情况的变化而直接搬用教参或他人提供的现成教案。每一位教师在上每一堂课时,均不得没有教案。教导处应认真进行月检查和日常抽查,严把备课和教案关。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都应自觉地为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做好心理准备。为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觉行动,学校应要求教师始终重视心理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教学内容实际需要的状态,逐步形成善于营造适宜氛围以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技巧。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心理准备,理性地克服因其他事件而导致的心境不佳或过度兴奋,将心情真正调适到平静愉悦的状态,将激情、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以能在课堂上善于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和形象比喻渲染气氛,恰当地营造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所需要的适宜氛围,不仅自觉地戒除体罚现象,而且杜绝各种有意或无意中的“心罚”现象,避免任何一位学生出现精神压抑和情绪低落。

二、优化课堂管理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

(一)课堂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关系和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3、教师要善于精讲。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时间,使“课时”主要不是“教时”而是“学时”。首先,要特别注意做到揭示目标同时就是组织教学的过程,要在课一开始就简洁、具体地指明教学目标,化教师教的目标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以激发学生追求目标。其次,讲应该讲到点子上,有鲜明的针对性,讲的方法也应精心选择,切实有效。第三,教师板书应精心设计,交待要求、口头讲解、课堂小结也要言简意赅,讲读课上要精减教师的范读时间。

4、充分而适宜地运用已有传统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手段,体现出教学技术应服务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原则。教学目标的表达与重点、难点的揭示以及思考题、例题和作业的出示或提供等,能用设备手段辅助的,就要通过设备手段来快速实现,以减少不必要的语言描述、板书和学生书写时间。

5、在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注意在各个环节随时有机地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特别注意做到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与合作精神,进一步养成或保持良好的写字、用眼、阅读和思考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等,从而做到不仅提高教学效率,更能提高教育效益。

6、准时下课,杜绝拖堂现象。一方面,教师要坚决克服随意拖堂的陋习,以避免破坏课表和作息时间安排的严肃性,挤占学生课后休整时间,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影响教师的威信。另一方面,学校应将眼保健操接在上课前5分钟安排。将准时下课作为评课的严格要求之一,坚决杜绝拖堂现象。

(二)促进学生有效地质疑和排难。

1、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评点。此类问题多是一定难度的倾向性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争论和各持己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必须紧紧抓住。为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与自由的情境和气氛,可通过先让部分能解答学生回答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去讨论。讨论可通过邻座、小组、竞答等方式进行。此间,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并特别注意多让后进生发言,同时也要注意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书本和老师的所谓权威观点质疑和发问,甚至提出离奇古怪的问题,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样既能帮助后进生和中等生排除疑难,促进优秀生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与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正和评点,表扬学生敢于的批判精神。如果讨论即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不必再重复讲解。

2、对于没有学生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的讲解。此类问题多是难度较大的倾向性疑难问题,但教师不要急于告知现成答案,可以师生讨论、典型启发的方式进行讲解。此时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而是要重在通过讲解典型的例题(或案例)及其变式,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规律层面,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扫除疑难。同时要提醒学生在完成当堂作业时还要注意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问题。

3、及时小结,并再度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在解惑结束后,一定要用简明的语言进行当堂小结。小结要与课始揭示的目标相呼应,要做到画龙点睛,分清主次,又要特别注意促进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化零为整,以达到条理化,如有必要,应适当地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使学生形成善于综合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继续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在综合的基础上勇于提出新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

(三)促进学生有效地巩固和应用。

1、当堂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当堂训练要重在打好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为此,要精心选择供训练用的作业(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合理选择),可设计一点多题以强化巩固,或一题多点以系统巩固,或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2、当堂训练的时间应保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取得较好效果,一般每节课当堂作业时间要不少于5—15分钟(视学科而定)。

3、当堂训练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量力性和典型性。一是针对性原则,即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面向所有学生,而选做题则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做,其余学生自愿,这样让优秀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和后进生“吃得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量力性原则,作业内容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度要适度,既不拔高,又不过于简单,而且作业题的数量要适量,既不超量也不偏少,一般以三道题为宜。三是典型性原则,做到有代表性和层次性,特别是针对最难点进行训练更要体现这一要求,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搞死记硬背,当然,对学生易做错的题型或题目还可设计适当的重复练习。

4、当堂训练做到独立和按时。当堂作业要像考试那样,在课内独立、按时地完成,不准学生抄袭。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在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准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还有助于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预习新课程创造条件。

5、在学生当堂作业时,勤于巡视督查,批改部分作业。教师要通过巡视,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表现,并及时提醒纠正,同时要通过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及时获得关于这一节课教学情况的进一步反馈,便于准确地辅导解难。

三、优化课后增效策略,确保落实教学目标

1、安排课后作业应从精务实。课后作业的数量要以教师能够及时批改为限。课后作业的内容应源于教师的平时积累和精心选择,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做到有层次,供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选择,对中等生和后进生应紧扣课本,对优秀生可适当增加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题。要注意循序渐进和多设变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住校生最迟在晚自习后交上,走读生次日到校要交上。要教育学生和家长不必迷信外地复习资料和练习册,以避免课外时间的浪费。

2、及时批改学生的当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讲求质量和效果。及时批改作业,目的是避免错过学生及时纠误的时机,为此,在学生交上作业后,教师要当天批改以能及时反馈,其中作文原则上应在一周内完成,杜绝积压。同时,批改作业要追求高质量,特别是作文要有总批和眉批,要提倡对后进生的作业进行面批,以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自觉纠正失误。在批改作业和分析错例的过程中,要分清学生作业中所谓“错误”的不同表现而辩证地予以区别对待。如果是解题思路新而且正确,即使结果与标准答案不同,教师也应认真研究,给予鼓励,并与学生一起探讨。

3、重视课后辅导。任何学生,如果不能当堂实现学习目标,就可能积累知识、技能或能力方面的缺陷,形成不应有的心理挫折,增加以后学习中的障碍和困难。为避免和克服这种现象,教师应针对学生个别性问题,及时主动地予以课后辅导,包括“补差”和“培优”。要建立从起始年级和起点学科就开始狠抓辅导制度的落实,明确规定时间、对象、方法和要求,列为教师考核指标的考核内容。要缺什么补什么,使教学目标及时落实。特别是在起始年级就这样做,必将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整体性提高,使中等生、后进生更受鼓舞,并推动优秀生更加奋发。

4、从严限制考试次数,力戒出现偏题和怪题,不搬用滥用外地复习资料和试卷。应该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为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时间,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除规定进行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外,不得进行各种形式的统考统测。要严格按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出题,不出偏题和怪题。试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和较大的覆盖面,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学和教师教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严禁搬用和滥用外地复习资料和试卷。

5、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积累教学经验和教训。教师要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得失情况。特别是在进行作业和试卷结果分析时,教师要首先点明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交流和讨论,仔细分析和讨论学习中出现的失误和创新与应用能力不强的原因与改进办法,同时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教的失误所在,为以后的学和教积累经验和教训,每一位教师都要将学生学习情况记载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良好习惯,以备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主要问题

课堂教学要注重有效性,但是在现在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三多三少的现象,认为学生多读、多背、多练就行了,有的老师训练多,修改少;有的老师批语多,评讲少;还有的老师是考前多,平时少。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繁琐,造成教学节奏慢且教学效果不佳。再者由于作业量多,造成教师批改不及时,练习反馈不到位,随之就不能对问题学生对症下药。还有对后进生顾及不够。不少教师上课为了赶速度,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叫的大多是成绩好,表达能力好的学生,那些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多关注的后进学生(学困生)被冷落、忽视,致使“差”的更“差”。布置作业“一刀切”也给后进学生带来不良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学要点(重难点)把握不准。有的教师教学时没有抓住重点、难点,时间没有化在刀刃上:该重点理解的内容没有好好引导学生理解,该重点训练的地方没有组织学生好好训练,该化解的难点,没有有效地启发学生化解。致使重点难点内容没有学习掌握到位。诸如此些问题造成教学效益不高。

五、措施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要措施

1、以组为单位,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切实通过本组或者学校教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不同问题。

基本步骤:找准影响本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以一个问题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总结、调整方案→达到问题解决

2、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备课、上课、课后反思

为使本专题研究富有实效,应重点抓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

⑴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认真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了解学生。合理制定好三维教学目标。对于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加强研究。在备课中要处理好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按照“个人独立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的方式进行。每单元的备课要有重点的集体研究一到两节课。

⑵上课:教师要自觉的把专题研究落实到常态教学之中;每位任课教师要围绕专题研究在组内上两节研讨课;学校要组织专题研讨活动,展示各组的研究,推动活动的开展。

⑶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不能流于形式,要围绕专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期末,学校要开展优秀“课后小记”评选活动。此外,通过组、校的研讨,开展案例撰写活动,每位教师要围绕各组的专题撰写一篇案例,进行校优秀案例评选。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有效教学的呼声越发高涨,研究课堂提问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物理殿堂的重要桥梁,对教学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然而,在实际课堂中,各种考试、教学任务等多方面的压力致使教师越来越不关注提问,对待提问的态度堪忧,提出的问题缺乏严谨的思考、细致的设计,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提问缺乏有效性的现状日趋严重。只有通过对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深入探讨目前课堂提问的显著特点,肯定其有效之处,纠正其存在的误区,才能为提出针对性较强、具备可行性、科学性的课堂提问策略奠定基础,并促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提问进行深刻反思并加以改进完善,充分发挥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研究

本论文通过对临海地区高中物理教师进行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该地区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现状,找出其值得肯定与需要改进之处,完成本次研究。

1.基于课堂提问教师的立场

76.9%的教师都认可提问在课堂中的地位,59.2%的教师一般会在课前准备好要提问的内容,23.3%的教师有时会准备,13.5%的教师很少在课前准备。这些数据说明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待课堂提问的态度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少数教师的态度需要改善。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应提出适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再创造、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等各方面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果不把课堂提问放在一定的高度,没有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备课时不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问题的类型

教师已经基本杜绝了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不是”,“知道不知道”,“懂不懂”这类完全封闭式、不需要深入思考的课堂提问,但是学生只需要搜索大脑里的已学知识进行、浅层理解、简单应用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的这样低层次简单问题还是大量存在。这类问题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深层次理解,是一类低效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评价这类高效的课堂提问只占27.7%,而这类问题往往能促使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桥梁,在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温故而知新”,并常常用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析他们的认知加工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物理素养。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充分发挥高效提问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3.问题的设计

67.5%的教师都考虑到教学目标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但是其中77.2%的教师只考虑到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教学目标,没有真正认识到物理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还要在问题中涉及各种物理方法及数学方法的运用,在不断地探索中激发学生探知物理奥秘的兴趣,从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问题的难度

69.0%的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问题,但是其中89.5%的问题是学生只需稍微加以分析更有甚者根本不需思考就能回答的低效问题。需要学生经过独立钻研和反复琢磨才能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所占比例过低,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更不利于课堂的整体把握。

5.语言的有效性

73.1%的教师提问时语言准确、简练、清晰明了、逻辑性针对性强,但是还有26.9%的教师语言不准确、不清晰、没有针对性逻辑性,学生无法马上获取问题中的准确信息,导致该类提问成为低效甚至无效提问。因此,教师在提问用语方面应该好好下功夫,使自己的语言做到高效,从而使问题问到点子上,也使学生回答符合一定的逻辑。

6.候答时间

关于候答时间,87.2%的教师认为应该留给学生5-1 0秒的思考时间,但是实际课堂中,5秒以内的占据64.4%。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已经从思想上对这一因素有所认识,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教学计划等因素的限制,实际课堂中往往无法实行高效的候答时间。

7.教师反馈

90.2%的教师都能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反应。当学生回答之后,错误时给予鼓励并及时抓住回答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可以提高学生回答的自信心。当然,也有少部分教师的反馈并不是非常到位,需要加以完善。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高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开放式问题比例过少,没有充分考虑三维目标,问题的难度设计不够恰当,候答时间有待延长。当然,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对待课堂提问的态度以及对于学生回答的反馈。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仅仅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而且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师生互助,真正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赵丹.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谭晓云.课堂提问的认知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辛欣.对话理念下的课堂提问[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黄小安.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教学思考,2007(7).36-37.

[5]雷霞.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55-282.

立足中考现状 构建有效课堂 篇4

一、有效教学的课堂要素

有效课堂应该是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 应该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动态时空下, 为实现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而由师生共同营造或建构的。那么, 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有效课堂究竟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最基本的要素又包含哪些呢?

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 即生本课堂

世界卫生组织把“社会适应良好”作为人的健康标准之一,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再次强调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关注学生分数的同时, 更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应该留给学生的时间彻底留给学生, 不能让学生成为教师课堂的被动接受者, 真正打造生本课堂。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长远的、有效的。

2. 预设与生成辩证统一的课堂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生成是预设的必然结果。没有预设的生成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会显得生硬, 学生对于这种“生成”的接受肯定是机械、被动的。同样, 没有生成的预设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驰骋却又不知路在何方, 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无效的课堂。因此, 有效的课堂必然是预设和生成辩证统一的课堂, 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有效知识量高的课堂

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通过对苏州近年中考试卷的研究, 不难发现, 试卷在考查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苏州市每年在初三下学期都会下发《能力自测》一书, 在该书的最前面明确了要考查的知识点及其能级要求。其实这已经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4. 学生发展取向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课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 以学生的发展方向为风向标, 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不能把学生当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真正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本属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 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只有把“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 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基于上述观点, 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才能构建有效课堂。

二、中学政治有效教学的课堂构建

1.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树立学生即资源的资源观

新课程倡导教师把学生看成鲜活的“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究者、知识的建构主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从这层意义上来看, 学生本身就是资源, 并且是最重要的资源。所以, 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主演的一部精彩情景剧。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之中, 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举动, 实现有效教学。实践证明, 在历次的评课选优活动中, 无一例外, 最终能获得较好名次的课肯定是能最大限度利用学生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只有当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欣赏和赞美, 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 学生才会真正地融入课堂。总之, 在上一节课之前, 教师必须先去了解、研究学生, 让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形成动态、生成的课堂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课堂教学需要有预设, 预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讲述《拥护党的领导》一课时, 笔者播放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视频, 并拿出一系列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对比, 这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系统。在学生兴奋之余及时预设:“这些成就是在谁的领导下取得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 学生会一直带着疑问去认真地听完这节课, 最后能真正感受到我们应该拥护党的领导。很明显, 这样的一节课充分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事实证明, 教学需要预设, 但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在生成的过程中, 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 积极互动, 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 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同样, 一名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和充满变化的, 而这些变化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运用我们的教学机智, 敏锐地捕捉、发现这些资源, 并加以利用, 这样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 呈现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

3.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里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的短期目标, 或者说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它与有效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有效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技能上的有效性, 也是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性。所以, 有效的课堂必须先要考察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然后再考察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

4. 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 在课堂学习上要做到主动预习、未雨绸缪;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激发情感;主动反思, 总结提高。特别是在初三的下学期, 所有的科目都进入到中考复习的阶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显得更加重要。在初三的教学中, 笔者一直都采用学案式教学, 把学案分成了“预习导航”“问题探究”“合作攻坚”等几大版块, 很明显, 几大版块的设计都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当然, 以上只是笔者在近几年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要真正构建有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笔者始终相信,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初中政治教师能够在实践中积极地摸索并及时地反思, 就一定能在构建有效课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张广君.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7.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文喆.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 2009 (5) .

课堂现状 篇5

一、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我国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小学阶段的学习经验积累对学生未来十数年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同时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为小学学生打造一个优质的数学课堂。我国已经有不少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打造优质课堂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未能够充分体现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认识不清楚,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所提出的问题问题水平和难度过高,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回答,这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还有另一种情况,教师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教学方案过于简单,一开始学生的确会感到一定的成就感,但是长期下去将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和烦躁。

二、打造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有效对策

(一)把问题融入生活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把问题设置得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多加引导,就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知识。教师还可以把问题变成故事形式的提问,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举个例子,在学习加法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森林里有三只小熊,一天它们三个一起到树林里寻找食物。它们边走边看,终于在森林的瀑布前面发现了一棵枣树。

于是它们都飞快地爬上树去摘枣子,第一只小熊摘了三个枣子,第二只小熊摘了五个枣子,第三只小熊摘了六个枣子,那么这三只小熊一共摘了多少个枣子呢?”通过提问,为学生创造故事性的趣味情景,那么学生肯定会认真地思考加教师的`问题,然后积极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当大部分学生都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开始教授知识点,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全面分析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热情。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对学习数学保持一定的积极性。数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小学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把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数学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教师提问只是针对教科书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对学生是否对知识点透彻地理解清楚,教师是不能够清楚了解的,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发问,不仅教师能够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能够做小老师,回答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到了结束课堂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对同学们的表现和问题进行中肯的总结和分析,激发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性思维,提高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小学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尚未形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适当把知识点进行延伸和扩展,让学生能够有初步的知识结构构建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日常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知识点和问题的类型、难易度,注意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知识点的范围,让学生能够更容易进行思考,强化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质疑,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才能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数学潜能。

结言

打造小学数学的优质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采取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帮助学生对在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构建初步的知识点架构,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预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学生因为回答不了问题而产生对数学厌恶的消极心理。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清楚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自身的教学技巧,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改革。

参考文献:

[1] 杨瑞华 . 小学数学教学这中打造优质课堂的途径 [J]. 考试周刊 ,(16)。

[2] 彭错格西 . 浅谈创建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途径 [J]. 新课程( 小学 ),(03)。

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地理;课堂;现状

1课堂问题设置缺乏精心设计

1.1封闭性问题过多。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习惯性使用封闭性问题。封闭式问题常用的词汇有对不对、是不是、懂没懂、会没会、行不行等。如果问题中带有类似这样的词汇,就可以说这样的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教师在提出这类问题时,其实已经事先设置好答案的备选项,学生只需要从中随意选择一个回答即可,而这样的回答通常是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和加工的。因此,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提问:“对不对”,学生回答:“对”,教师又问“对吗”,学生于是改口再回答“不对”。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反而会浪费掉宝贵的课堂时间。另外,还有很多的教师甚至是习惯性让这样的封闭性问题成为了口头禅,一堂课多则会听到数十次类似的问题出现,久而久之,势必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1.2课堂提问带有随意性,缺乏有效性。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在备课时针对某知识重点或难点进行提前的精心设计,也很少有老师会在备课时参照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相关问题,问题的提出多是在课堂中临时想到的,虽然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中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者掌握某个知识点的作用,但由于问题没有经过课前的精心设计,提出时具有随意性,在语言描述的准确性、问题的针对性上都会大打折扣。

1.3缺乏有逻辑的、连续的追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郑板桥有诗云:"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这个问就是深一层的提问追问。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学一开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浅层次、模糊的,追问就是引导学生从表面到升入、从模糊到清晰的一把钥匙。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过程中,思维逐渐清晰,知识点掌握,同时,一环扣一环的追问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层层思考,可见,追问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有逻辑、连续的追问。

2学生缺乏有效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课堂出现的简短的沉默,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思考,在优质提问教学法中把这个时间叫做等待时间。研究者认为等待时间有两种类型:等待时间 1,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回答问题之前;等待时间 2,在一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做出评论之前。美国的一位科学教师玛丽.巴蒂罗以及其他人在研究中发现,多数教师在这两点上等待的时间都少于一秒钟,教师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的等待时间甚至会更少。

等待时间的合理利用有很多的作用。如学生会给更准确的更长的回答;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回答“我不知道”的学生和次数都少了。尽管合理的利用等待时间有诸多的好处,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之后给予学生的等待时间或是没有,或是很少,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教师因为觉得课堂时间不够,如果学生不能够准确及时回答问题就会浪费掉课堂的宝贵时间,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会因此觉得尴尬。在课堂提问之后,缺乏有效的足够的等待时间,学生也就缺乏了足够的思考,没有思考,自然也就不会有更为正确和完整的答案。

3缺乏有效的評价和反馈

学生对在明确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三种:完全正确的、不正确的、正确但不完整的。对待正确的答案,教师一般会给予比较积极的鼓励,并进行适当的表扬。但是对于不正确的或是正确但不完整的答案,教师的反馈则通常比较薄弱。在调查和对课堂进行观察中发现,对于学生给出的不正确的答案,教师一般不会给出正面的反馈,也很少会去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中的问题,进一步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多数教师会认为这样会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无法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以至于无法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遇到类似的情况,教师会选择立即叫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或对之前的问题进行补充完善,也有的教师会自己给出答案。这样虽然对于课堂的顺利进行更为省事和节约时间,但对于学生改变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和进一步思考的能力没有积极的作用。

4回答问题的学生较为固定

結合笔者的以前的教学经历和调查和访谈,发现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学生通常是比较固定的。通常情况下,这些学生可以是以下几部分构成:(1)在课堂上积极举手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上课比较积极,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部分学生一般也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多数时候可以给出比较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喜欢点这一部分同学来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节约回答问题的时间。但这一部分同学掌握了知识点并不具有代表性。(2)课堂上容易走神或者有小动作的同学。这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表现出与学习和课堂内容无关的活跃,往往也是比较固定的几个人。为了维护课堂纪律,吸引住这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防止在课堂上有捣乱现象,教师也时常叫这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3)前排或过道的同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随时在课堂上转动,有的时候,教师并不能准确的叫出学生的名字,便形成了走到哪停留在哪就叫相应位置上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在这样的习惯影响下,显然坐在前排和过道的同学获益匪浅。

对于课堂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全面的关注的情况,使得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固定的一部分,那么对于学生的总体发展是非常不宜的。对于经常不回答问题的这一部分学生而言,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不会积极的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之中,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反正老师不会点我回答问题”的观念。总结:通过对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现状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笔者发现在初中地理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上述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没有体现,同时,甚至还会影响教学效果。

浅谈大学生英语课堂第二课堂现状 篇7

一、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 英语第二课堂有起步晚、空间大、效果好、发展快的特点。前期英语活动方式单一, 组织的形式也多为学生社团发起, 缺乏系统指导与统一规划。然而经过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加强了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发展, 把第二课堂建设当做重点工程来抓,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一系列的工作, 我们的英语第二课堂有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这也存在着一些突出性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英语第二课堂的宣传力度不够。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 有责任告诉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情况。然而, 在实际中, 教师的宣传力度严重不足, 仅有少部分学生能从教师处得知第二课堂活动。除了教师以外, 其它的宣传渠道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如学校宣传栏成为一种摆设, 几乎没有任何关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其次, 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有待进一步调动。众所周知,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在高校, 英语是一门必修课程。但是实际中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受此影响, 部分大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并不高涨。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很难收到预期中的效果。而且,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也显得比较陈旧, 无法吸引学生的目光, 这也是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再次,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在调查中发现, 超过半成的学生认为当前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质量很差。在实际中, 活动质量差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活动监管力度不够、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积聚, 严重阻碍了英语第二课堂的深入开展, 从而限制了英语第二课堂的功能和价值的发挥。

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加强路径分析

针对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项加强路径:

第一,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 夯实第二课堂的开展基础。

尽管英语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及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但第一课堂仍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最多的地方, 其作用是第二课堂无可取代的。从这个角度讲, 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坚实基础, 而第二课堂只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因此, 在开展第二课堂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 利用第一课堂提供的诸多便利条件, 如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手段等, 将其作为提高第二课堂教学质量的利器。那么, 如何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优势呢?在实践中, 要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 以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此同时, 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为第二课堂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 要高度重视英语第二课堂教学, 加大教学投入力度。

现如今, 各高校逐渐意识到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在促进课堂教学以及推动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价值得到了高校的普遍认可。为此, 他们有意识地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 为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在实际中, 有些高校已经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到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评估, 可见其重视程度。这些改变无疑会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有效性与实效性。除了增强重视程度以外, 加大第二课堂教学方面的投资力度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也是推动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必然举措。具体而言, 一方面, 可以成立专门的大学英语部, 使教师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便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可以多组织英语角活动, 为其提供便利的场所和资金支持, 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成长。

第三, 要积极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热情。

为了更好地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教学, 需要我们有一种敢于探索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营造一种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一直以来, 讲座、宣传窗、英语角作为英语第二课堂的三大板块, 在推动第二课堂教学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与发展, 这些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当在继承这些内容的基础上, 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如英文卡拉OK、大型英语文艺晚会、各类英语竞赛、电影赏析等等。此外, 要加强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相互吸收和借鉴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教训。而且, 彼此之间还可以联合搞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从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在良好英语学习氛围的带动下, 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会得到一点点地激发, 慢慢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其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热情也会得到充分调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 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了更好地完成该项工程, 推动大学英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 要对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有一个清晰认识;其次, 要对当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现状有一个全面分析;最后, 要对大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路径有一个科学把握。

参考文献

[1]方艳, 赵敏, 李岩.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与大学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 2009年18期.

[2]吴定敏.浅析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J].校园英语, 2012年01期.

对当前化学课堂现状的反思 篇8

一、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浅析

1. 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至今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 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 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 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

2. 贪图管理方便, 便于操作

传统教学模式提供给教师一套现成的教学程序, 并规定了每一步骤的活动内容。这就为教师控制教学过程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操作方法, 这样教师既有权威的强制力又有控制的具体方法, 什么时候讲解, 什么时候练习都由教师决定, 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全面控制, 是“指令———服从”的管理模式, 学生所扮演的是“遵从者”的角色。教师按照预定的步骤进行讲授, 学生亦步亦趋。教师权威的确立, 教学阶段的清晰划分, 使教师的管理有条不紊, 操作易行, 而这种严密控制却带来了鲜明的强制色彩, 使教学机械死板, 流于形式。

二、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改变———问题探究

1. 通过化学试验创设探究情景。

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主要途径。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 可以通过调整试验顺序。增补或改进试验。改进实验, 变验证性试验为探究性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 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如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 实验2,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使气球吹大, 这个实验因为产生的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体密性不好, 而很难做成功, 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 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 再滴入几滴洗涤剂, 用等物质的量的Na 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 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 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

2. 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景。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 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实例作为探究性教学的切入点, 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课堂小练笔低效现状及对策 篇9

课堂小练笔开辟了阅读和写作的通道,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 已成了语文老师的共识。然而, 写虽然挤进了课堂, 效果却不容乐观, 不少语文课是每堂一练或每课必练, 但练来练去, 学生的表达能力却没有什么提高, 小练笔走向了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困境。

1.笼统空泛的总结性练笔, 画蛇添足。

不少教师都喜欢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安排总结性小练笔:课文学完了, 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或者, 读了课文, 你有什么感受?这类总结性练笔笼统空泛, 学生写的大都是不痛不痒的套话。例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中, 教师用临下课前的两三分钟时间, 安排了如下小练笔:“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此时此刻, 你心中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 请用几句话写下来。”以下是几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

鲁迅先生, 您真伟大!您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您憎恨旧社会, 同情劳动人民, 人民永远热爱您!

鲁迅先生, 您心中总是装着别人, 唯独没有自己。病重时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 您是多么伟大啊!

鲁迅先生, 您心中时刻装着劳苦大众, 您永远活在劳动人民心中。

……

这类总结性小练笔重形式, 轻实质, 成了走过场。首先, 学生写的大都是课堂上回答、交流时说过的话语, 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 还是笔下文字都没有什么提升;其次,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再加上时间仓促, 学生只能泛泛而谈, 写的都是干巴巴的、空洞的套话, 教师点评时也只是含糊地予以肯定。再者, 由于经常做类似的小练笔, 已没有挑战性, 学生无需思考, 随便写两句就能交差, 大多数学生都应付了事, 练与不练没有实质上的区别, 学生只是在原地徘徊, 难以获得一种进步感。

可见, 那种仿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你想对主人公说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之类的总结性小练笔, 常常是个摆设, 既没有挖掘出文本意蕴, 也没有“反哺”文本感悟, 更没有活化学生的言语心智, 学生既没有得“意”, 也没有得“言”, 更谈不上表达方法的迁移, 这种小练笔可以说是画蛇添足。

2.“套公式”似的仿写, 机械僵硬。

仿写是常用的练笔方式, 用得好, 能帮助学生内化语言, 盘活言语图式。但仿写中也出现了不少“套公式”的现象, 如《落花生》的课堂上, 教师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 选择你身边的一种事物, 想想, 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并写下来。”应该说, 让学生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是很有必要的。但练笔的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 班上竟然有50%左右的习作都成了《落花生》的翻版, 文中都出现了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等, 而且感悟的道理都是以一家人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简直就是在套公式做数学题。执教老师也疑惑了, 难道就不该让学生去仿写?可课后明明安排了相关的小练笔啊。

其实, 问题不是该不该练, 而是教师该怎样作适当的指导。就以上例子来说, 教师抛出小练笔后, 就不管不顾了。“仿照课文的写法”这几个字, 一方面,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跳不出文本的窠臼;另一方面, 学生又觉得无从着手, 仿写课文, 到底仿什么?仿到什么程度?教师都没有作相应的指导。

3.随意而为的想象性练笔, 节外生枝。

想象性练笔能充分激活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 对文本意蕴作深层次挖掘, 将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 让文章更饱满。但是, 教师在设计想象性练笔时常常任意而为, 有的没有找准空白点, 成了无效、负效的练笔, 有的练笔时机不恰当, 影响了教学进程。

例如, 《草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 学生感受了草原辽阔美丽的景色后,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性练笔:“如果你来到这美丽的大草原, 你最想做什么?请用几句话写下来。”从练笔的情况看, 学生思维的确活跃, 有的想在草原上骑马, 有的想纵情高歌, 有的想画下草原美景, 有的想在草原上拍照, 有的想在草地上打滚, 有的想吃烧烤……学生欲罢不能, 心思早已跑出了课文之外, 像脱缰的野马, 怎么也收不回了, 接下来的教学可想而知。

这不能不说是练笔惹的祸。首先, 此处小练笔的题目本身就值得商榷。本文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 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 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而这一练笔, 完全游离于课文学习之外, 偏离了文本内容, 脱离了课文语境, 既没有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也没有内化表达方法, 纯粹是为想象而想象, 为热闹而练笔。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 课堂是热闹了, 可热闹有余, 思考不足, 不但无助于课文的学习, 反而节外生枝, 影响了课堂教学, 成了负效的练笔。

对策探究

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 表达方法得以迁移, 言语技能得以提升, 是小练笔的真正目的, 也是语文教学的本源旨归。所以, 小练笔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精准的训练点, 为什么练、练什么、该怎样练, 教师心中都要非常明了, 并且要选择好练笔的时机, 进行有效的指导, 让每次小练笔都能在学生原有的表达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1.根据文本核心价值, 精心选择练笔内容。

随文练笔应致力于学生的语言发展, 阅读教学中是否有必要练笔、该练什么、怎样练, 并不是任意而为的, 而是由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核心价值所决定的。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找准训练点, 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让练笔有的放矢, 才能实现习得语言和内化表达方法之目标。

例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六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该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美好品质, 因为是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的, 学生较容易学习内化。结合文本特点及学生写作实际, 可设计如下两个练笔点:第一, 伯父笑谈“碰壁”时的语言描写生动风趣, 说话提示语的位置灵活多样, 其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说话者的动作和神态, 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片段。针对学生写作时往往不注意灵活运用提示语的现象, 此处可设计小练笔, 让学生也写一个生活中的对话场景, 要求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 并灵活地运用提示语。第二, 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片段中, 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细致具体, 学生平时习作就缺少这样的细节描写, 教师可针对性地设计小练笔, 让学生结合平时观察到的一些场面, 如做家务、运动项目、游戏活动、才艺展示等等, 学习本片段的表达方法, 把人物的动作具体细致地写下来。

2.针对学生思维盲区, 巧妙搭建练笔“支架”。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 如果教师将小练笔抛出后, 没有及时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淀, 没有帮助学生跳出文本的束缚, 学生思维受文本的影响, 就会出现“套公式”的现象。因此, 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课文的语言特色, 发掘有仿写价值的语言范式, 还应帮助学生找出仿写规律, 并进行有效的引导。

例如《白杨》的课后小练笔:“写几句话, 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要写好这个小练笔, 关键是要对边疆建设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否则, 学生写出的东西就可能苍白无力、空洞无物。因此, 教师要适时补充边疆建设者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影像资料, 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 加深对建设者们无私奉献的理解, 感受他们开发西部的壮志豪情, 学生有感而发, 就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文字来。

再如《威尼斯的小艇》中描写小艇样子的片段非常精彩, 虽然只有短短的60来个字, 但语言生动, 节奏明快, 采用列数字、比喻等方法把小艇的样子介绍得形象生动, 流露着作者对小艇的喜爱之情。教学中, 可设计相关的小练笔, 让学生学习这段的写法, 写写自己喜爱的一种事物。如果教师不作任何指导, 学生就容易出现两种无效的仿写。一种是完全照套书中的句式, 如, 我的文具盒有二三十厘米长, 又扁又平, 有点像……又像……还像……另一种是完全抛开文章的表达方法, 只凭自己的意愿写了一个片段而已, 基于过去的水平, 笔下的文字没有质的提升。为避免出现这两种现象, 教师应找准指导的切入点, 首先要引导学生揣摩其中蕴涵的表达规律, 作者之所以能将小艇的样子写得这样生动形象, 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并灵活运用列数字、比喻等表达方法, 把喜爱之情融入其中。接着, 再作相应的拓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 还可以采用哪些表达方法?这样指导, 能让学生拨云见日, 既帮助他们把握了写作规律, 仿写时有了抓手, 又使他们走出了文本的束缚。

3.顺应学生学习心理, 恰当把握练笔时机。

小练笔虽然姓“小”, 同样是一种写作, 如果学生没有表达冲动, 教师生硬地在阅读教学中插入一个小练笔, 人为地割裂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破坏了和谐的阅读场, 不但收不到预期的练笔效果, 还会影响正常的阅读教学, 得不偿失。所以, 小练笔要把握恰当的时机。高效的练笔应练在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情感不断迸发、情意和谐共振之时, 让小练笔在阅读中自然生发出来, 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优化, 最终达到内化语言、迁移表达方法之目标。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学习情况,教学情况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 语文学科因其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近年来, 中职校的学生来源多是“分流生” (即:只经过初中毕业考试就进入中等职校, 未参加升学考试) , 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自控能力较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导致了初中毕业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这些学生往往语文基础较差, 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所以目前中职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主要分为如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 学习动机不足, 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的失败者,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 他们有的是被父母送来管教的, 到社会上就业年龄太小, 至于学习怎样, 父母早就无能为力;有的学生受外界过激评论的影响, 认为进了职校这个“大染缸”就永远暗无天日, 不会再有任何出息了, 于是“破罐子破摔”, 自暴自弃, 对待学习则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哪里会花工夫去探究?部分学生学习能力或智力、记忆力上确实存在着偏差;有部分学生虽然显得聪明伶俐, 但对以课堂、书本为主的灌输知识的教育接受方式不适应或很不适应, 学习效果不好。

大多数学生选择职校只是想学点儿技能, 早日找一份好工作, 立足社会, 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进入职校起, 就决定其学习动机与普高相比有更多的社会性成分, 他们更重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 关心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而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枯燥乏味, 跟现实生活和现学专业相距甚远;部分课文难度较高, 距离学生实际水平较远, 学生难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方式过于陈旧, 大部分都是在课堂进行, 以教师讲为主, 课外实践活动较少, 因此上语文课学生没有高涨的热情, 没有积极参与课堂的欲望, 久而久之,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小, 有的甚至还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 缺少成功体验, 意志力薄弱

中职学生是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淘汰出来的, 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初中文化课学习的失败者, 经受了很多挫折和失败的打击, 长期视文化课学习为一种负担, 长期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 沮丧、抑郁、退缩、被动情绪体验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语文的信心, 自卑感强烈。

他们有的是出于爱好, 有的是在父母的逼迫下走进课堂的, 他们是来“学技术”的。他们之中只有少部分人对语文真正感兴趣, 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都有明显的缺陷, 语文基础差, 常识缺乏, 阅读学习视野狭隘, 语言积累薄弱, 学习自觉性较差, 教学中习惯于被动接受等等。以往学业上的失败和学业上的困难所导致的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使他们最终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种状态下, 即使他们在主观上明白学习语文很重要, 有一定的学习需要, 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往往不能自主地采取行动, 想方设法改变被动、失利局面。面对学习, 畏难情绪明显, 一遇困难就知难而退, 不去克服。对于中职生而言, 他们的智力因素可能未必差, 但非智力因素则比较差, 尤其在学习意志方面。学习态度不端正, 兴趣易转移, 稳定性、持久性差, 对文化课缺乏学习热情, 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制力、坚持性差, 情绪易波动。由于他们在学习中缺少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 惧怕困难,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一旦出现松懈疲惫、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的现象时, 就不易克服困难, 坚持到底, 进而步入恶性循环的轨道。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不要整天抱怨学生一无是处, 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实际上, 中职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动手能力强, 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扬其长避其短,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真正做到乐学、勤学、会学, 从而为之奠定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中职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相信任何一个职业中学的文化课老师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苦衷: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教师往往费力大, 却收效小。其实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20年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并没有在语文教学上有太大的进步。在现行的中职语文教学中, 无论是教学的指导思想, 还是实际的操作过程都存在着一些弊端, 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

(一) 只注重形式, 不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

现在的中职语文教学管理基本上与普高相同, 无非是开学初写教学计划, 定教学进度, 最后是考试、质量分析。周而复始, 一成不变, 教学检查也无非是检查教师的教学进度是否与其他教师同步, 是否完成了规定的作文篇数, 作业是否全批全改等。从形式上看, 语文教学得到了严格细致的科学管理, 语文教师也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却没有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 也不合学生的胃口。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 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的特色, 因此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教师的教学, 都应区别于普高。教学时应考虑到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等特点, 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

(二) 只注重语文教学本身, 不注重与专业的整合

中职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才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高而赖以生存的基础。学校继续进行文化课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适应专业教学及毕业后再学习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 起到既能配合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 又能提高学生素质, 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作用。

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应和专业相结合, 重视专业特点,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语文课程要全面顾及社会发展、学生个体的成长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要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适量而必需的语言积累与训练, 促使学生规范用语, 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语文基础。

语文是中职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工具学科。中职生语文素质的高低, 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 而且会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如何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现实水平状况, 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成为广大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莉.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1-51.

[2]李亚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1-48.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初探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51-01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跟学生的学习成长密切相关 ,所以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学好语文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也课堂教学。我校语文课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逐步走向成熟。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语文教改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现在的语文课堂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身有体会,下面就从我听课、上课、参加教研活动等方面谈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的可取之处

1、以人为本,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

大部分老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不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重视少数学生。都精神饱满,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并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好习惯。

2、重视语文课堂训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语文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不必为传授而传授,应该结合练习进行传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多样训练,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3、借鉴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大部分老师都能大力继承。如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仅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更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根基。加强语文课堂训练,活化语文教学。

4、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

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做出具体安排。

5、注重三维目标在每节课的落实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注重。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误区与缺陷

尽管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上面的一些可取之处,但大部分教师教师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和缺陷。

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因为教师理解的歪曲或把握不到位,使得这些方法的落实、操作存在很多弊端。有的教师过分追求氛围活跃,而撇开知识的传授,去大量讲一些笑话、故事。我认为这样虽课堂活跃了,而一堂课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了,学生却没有学到知识。有的让学生课堂充分活动,一堂课让学生大量提问题。如:一位老师上《行道树》,一堂课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提了二十一个问题,老师却没有根据问题来总结;一堂课下来,老师忙于在黑板上写问题,一个问题都没有解决。学生活动了,却没有学到知识。

课堂容量过大,教学目标未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罗列目标,急于求成,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时,问题设置过大,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

三、对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是一门素养课,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师生间的一种人际交往过程,教师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合作中的首席”,是“引导者”。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不是让教师从教学过程中全线退出,而恰恰要反,是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必须与学生切磋、交流、碰撞,必须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错误看法、观点,教师可以也必须予以评价、分析、批判。当然,教师的这种评价、分析、批判,学生也可以再评价、再分析、再批判。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批评、鉴别、欣赏,从而达到交流、补充、综合的目的。

2、注意课堂互动的建立

时下很多教师把“互动”理解为单纯的课堂热闹程度,理解为师生间的有问有答,这是片面的。其实,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动作,只要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生活氛围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都是互动。教师只要能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充分把握各种有效的“互动”,对课堂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3、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加强课堂各环节的科学运作

一堂课,大致可包含四个环节:营造氛围(即导入),整体感知(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体验感悟(对文章的理解度),情感升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综合各类教学语言(包含行为语言),对以上几个环节进行科学运作,必能调动学

4、课堂中学生激趣点的设计

英语课堂沉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篇12

一、英语课堂沉默的现状

1. 课堂观察

从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来看, 课堂氛围不佳是普便存在的一个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较沉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未发生改变, 学生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地位。这种讲授方法, 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都花费在记笔记上面, 在思考上比较欠缺。即使教师提出了相应的问题, 也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很多学生还是调动不起来, 这种教学方式很难起到调动学生、启发学生的目的。

2. 教师观察

在英语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方法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仍然是其不能舍弃的, 知识是其教学的唯一重点, 其中语法知识所占的比重尤其大, 在这种情况下, 教学就比较刻板, 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相应的讨论、合作等课堂环节被大量的知识灌输所替代。教师的提问往往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学生, 很多学生保持沉默。即使是个别提问, 教师也往往由于时间的限制, 问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难以对学生有所启发, 在这种情况下, 提问就成了课堂上的摆设, 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心态、积极性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如果不能对这种现状加以改变的话, 学生的思维将很难得到相应的锻炼, 这样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消极的。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完全没有发挥, 对问题麻木不仁,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对问题的难易、提问的时机等都缺乏相应的把握, 这样就使得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思维脱节, 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是优秀的学生, 或许能够回答上相应的问题, 而那些后进生却显得非常吃力, 因为他们本身的基础知识就不是很扎实, 再加上教师的提问往往不是很科学, 其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最后只得以沉默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提问之后, 学生未能立即回答的话, 教师往往会重复提问。很多教师实际上对于提问时间、思维时间、提问方式等缺乏理论的指导, 对于那些沉默的学生不去主动交流沟通, 找出原因, 加以解决, 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相应的教学。虽然这样的方式对于教师的教学比较简单, 只需要简单的备课, 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反馈的单一、问题的笼统都使得那些后进生在课堂上更加沉默。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于这种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是将其舍弃, 最终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3. 对学生的观察

在英语教学课堂中, 学生本应是绝对的主体,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能够积极发言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大部分学生都表现为沉默, 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和教师的交流严重不足。而对于不同的任务, 学生的反应却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往往对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任务都有着很强的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检查、测验等形式的考核评价, 学生则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其对于这些方式从内心上比较抵触, 有的学生甚至和同桌聊天, 对于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 而看课外书等无关的书籍。在个别提问中, 学生的态度往往比较冷漠, 缺乏回答问题的热情, 在集体回答的时候也是这种状态。具体来说在, 课堂上学生的沉默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思考型沉默。相对于那种没有热情的沉默, 这种沉默是比较积极的, 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 往往需要自己进行相应的思考, 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一种表现;其二, 顾虑型沉默。相对于思考型沉默, 其比较消极。在课堂上, 学生对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没有信心,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强的从众心理, 总是随波逐流, 这样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其三, 无聊型沉默。这也是一种消极的沉默方式, 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等, 学生难以提起相应的兴趣, 难以参与到其中, 因而感到无聊, 故而选择沉默;其四, 冷漠型沉默。产生这种沉默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个人情感过强, 座次的安排、话语的轻重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进而不重视, 不参于课堂教学, 保持沉默。

二、英语课堂沉默的成因分析

1. 传统文化的影响

之所以产生英语课堂沉默, 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受到尚“和”思想的影响, 很多人都把沉默当成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或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我们平常会说沉默是金, 沉默被我们看成是一种忍辱负重, 一种精神品质。在这种情况下, 随大流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学生有着这种顺从的习惯, 不论是对父母, 还是对教师, 当无可奈何的时候, 其往往会选择沉默、顺从。这样当课堂行为与其产生不适应的时候, 沉默就成了其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在学生内部, 积极回答问题是幼稚的行为, 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应该更加沉默, 知道当作不知道, 沉默的方式被学生们认为有智慧、有节制。其往往尊重教师的权威作用, 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行为为主, 不敢对教师的观点进行挑战, 在师道尊严的影响下, 其在心理上也倾向沉默。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被动地位也是其沉默的原因, 当前的教学模式还是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 表现出很强的对教师的依赖, 在种的氛围下, 沉默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形式。

2. 英语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 课堂氛围的好坏对于学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课堂氛围比较沉闷的时候, 学生就会变得沉闷, 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是很强, 不爱发言, 这样就造成了沉默。若是回答问题比较积极的学生较多的话, 就能改善课堂的氛围, 再加上教师的适当鼓励, 就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合作交流是当前英语课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也正是因为这样, 很多学生都选择沉默, 对于其他学生的发言, 就好像与自己无关。这样不仅无法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 对于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阻碍。

根据相应的调查, 在主动性上学生往往比较欠缺, 表现欲望也不是很强烈, 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往往认为其是一种压力, 并且为此而提心吊胆。有的学生对于知识十分看重, 这是受到了传统因素的影响, 其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掌握、记忆相关的知识, 这实际上存在着很强的片面性。从当前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 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很高, 对于课堂的参与不积极, 这是造成其沉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和应试教育是分不开的。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氛围, 使得学生陷入了一个学习的怪圈, 沉默被认为就是珍惜时间, 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 其被学生认为是背诵、记忆知识的重要的方式。

3. 学生自身因素

(1) 学习动机。相关的学者对学习动机进行了分类。Gardner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融合性动机, 另一种是工具性动机。所谓的融合性动机实际上和学习者的兴趣是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兴趣而激发出来的动机, 由于是发自内在的兴趣, 所以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保持相应的主动性。而工具性动机则是短期的效应比较好,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相应的目的。诸如出国留学、得到激励等。相较于融合性动机, 这种动机在主动性和自觉性方面比较差, 当其目的达到以后, 这种学习状态很可能就无法持续。工具性动机, 很多学生都具有, 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相应的考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考试和升学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 其中书面考试对于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和考试和升学的联系最为紧密。而口试则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 学生的沉默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来, 导致沉默的原因之中, 语言学习动机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语言能力。不论是文化知识、精力, 还是学生的听力水平等都会影响到课堂沉默。就当前情况来看, 精力不集中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若是从文化角度来分析的话, 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个因素却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 也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此,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 教师要加强背景知识的渗透, 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现在学生的听力往往比较弱, 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 缺乏针对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升听力水平, 在英语教学当中, 教师的用词和语速往往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进行, 这样就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 使学生陷入非常被动的状态。其二, 教学上的地位较低。由于我国当前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考试仍然作为升学的重要的依据, 故而在英语教学当中, 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 从众心理。在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当中, 很多学生存在着从众心理, 这不但反映了其自信心不足, 而且表现出性格上的软弱。在课堂上, 这些学生可能存在着自己的见解, 但是碍于权威的存在或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而选择了从众, 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往往选择集体回答的方式, 主要就是害怕承担风险。

(4) 课堂焦虑。焦虑一般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造成的威胁, 使得其自尊心与信心受挫, 或由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 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语言学家使用“焦虑”来形容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常见的紧张、担忧、害怕等的忧虑状态。Horwitz指出外语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现象。他们将外语焦虑定义为: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 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 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以及行为。一般认为, 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学生学习, 过低和过高的焦虑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在英语学习中, 由于学业压力学生普遍遭遇着焦虑水平偏高的煎熬。这种焦虑和紧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羞于表达, 这也是课堂沉默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 教师方面因素

(1) 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沉默, 教师是十分重视的, 毕竟其不能及时获知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平时的问答中, 往往会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要求学生提高声音, 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就会受到教师的感染, 变得积极活跃, 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为此,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 教师意识到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问答和互动中来;其二, 课堂的沉默现象很严重, 唯有采取相应的手段才能改善当前的状况。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课程沉默是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情况, 在众多的手段当中, 教师的鼓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 还是要把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 只有使其在学习当中感受到快乐, 才能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去探究, 从而改善课堂沉默的状况,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 教师的课堂反馈。调查发现, 教师的反馈方式与学生的心理期待有着巨大的反差, 学生最希望在自己回答错误时受到教师的鼓励, 启发自己完成问题的回答。然而, 学生得到最多的反馈却是:找同学代为回答, 这样虽然能够尽快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但这种做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最初回答的学生会因为得不到积极评价而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 或者因为自己没有机会改正最初的错误而惧怕在不确定答案的情况下回答问题, 进而逃避课堂参与。甚至有的同学会因此而产生紧张和焦虑, 形成心理障碍。课堂上教师的反馈方式过于单一, 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不利于课堂沉默现象的改变。教师的课堂反馈正确则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有效激发, 促使师生在思想上共鸣的产生, 保持课堂交流的流畅。

(3) 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开放的师生交往形式更有利于英语课堂交际化。教师善于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 有利于拉近师生彼此的距离,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减少焦虑, 创造一种活跃、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 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相反, 若师生关系不和谐, 则课堂活动得不到同学的响应和参与, 很有可能陷入沉默的泥潭。

参考文献

[1]滕明兰.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4) .

[2]张慧琴, 张琨.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探究.中国外语.2009 (2) .

[3]丁晓丽.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的因素及解决对策.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2008 (S1) .

[4]陈诗颖.正确解读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 (12) .

上一篇:节水增效下一篇:超融合存储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