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升华

2024-10-30

心灵的升华(精选5篇)

心灵的升华 篇1

单元主题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单元主题为核心,遵循“整体性原则”, 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 , 进行整体设计。如果把单元主题比作一根藤,一篇篇课文比作藤上的瓜 ,形象地说 ,单元主题 教学就是 以藤串瓜 ,进行整体 设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以达到省时高效,还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它是一种思想主题的整合,是课内与课外的整合,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实现学生的海量阅读。

我校自推行阅读语文单元主题教学模式以来,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教学中,我认为引领主题是很重要的步骤,它不仅关乎阅读教学的质量,而且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想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三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每册教材都按照一定的主题编排, 一般以八个单元为体系,每个单元开始之初的导读课我都很重视。因为它上得好可以起到两个好的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启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如“自然”这个单元,导读课上,我除了将下载的自然风光图片播放给学生观看引发惊叹以外, 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是如何理解的,人与自然应该有一种怎样的关系? 创设了恰当的语境,引发了合适的情势。

比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奇石、仙桃、猴子、仙人、金鸡、仙女、狮子、天狗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美丽的风景、形状各异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黄山奇石了。看到他们都有了了解课文的需要, 我便不失时机地提出:“谁能说出黄山石头奇特的理由, 谁说的最充分老师就让大家先欣赏他推荐的那块奇石。”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和探究黄山奇石的热情。学生在动情地读、主动地思、争相地说、投入地看中尽情感受黄山的奇妙,教学任务就在其乐融融中较好地完成。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当进入一个单元后,学生的阅读视野便开阔起来。因为将近十余篇的课文学习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内涵, 不管是精读的还是略读的,不管是长篇的还是小段的,都会从不同层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善的指引和真的启迪。这时教师必须用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主题,多角度加深理解,一般有三种:

1.紧扣题眼巧质疑。如 《永生的眼睛》全文九个自然段表达的主题是奉献。教师设疑:一个人的眼睛为什么能永生? 它对应的是父亲的哪句话?谁的眼睛得到了永生? 永生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抓住重点多解读 , 较长篇幅的文本不必逐词逐段地分析,而应就重点段落展开多层次解读。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要重点对公开实验部分进行探究, 以此为关键辐射前因及后果。当时人们前后不同的反应揭示了什么? 他身上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当伽利略走下比萨斜塔后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学生对重点段的剥笋式层层解读,会让他们透过事件触及科学的本质东西,这就是主题包蕴在文本中的应有价值。

3.面对人物深探究。著名人物以其非凡的成就和卓越的人格魅力影响普通人的心灵,当阅读他们事迹的文章时,最好以深远影响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探究,诠释和领略其伟大之处。如《普罗米修斯》,要围绕他为什么不畏艰险盗取火种这个举动引导主题:神话传说中的他为什么灵魂如此高尚? 他的举动代表一种怎样的正义力量? 他身上的什么精神让大家震撼不已? 你是否有勇气面对他?

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阅读语文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对生活有所启示。文本展现的内容其实是阅读生活的片断和范例,它启迪人们追索,引导人们高尚,带领人们审美。所以,主题的升华是有意义的,绝不是空洞乏味的。那种只进入意境而没有走出来的情形本质上是没有把书真正读好。古人“薄—厚—薄”的读书法很有道理,我们就是要先把文本短短的内容读厚,停留但不囿于其中,然后一定要从厚实中走出来,提炼成关键的语句,沉淀出有价值的东西,以启迪学生的现实人生。因此,主题要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思考,外显成表达的片断。单元结束时一般有读后感和主题习作深化主题, 净化学生的心灵。

如我在教《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并没有过多地讲述“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道理,而是让他们以自己阅读,向老师提问,同学交流等方式学课文,老师只是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并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你遇到过比自己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 ”学生先是相互交流,然后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他帮助弟弟、妹妹拿东西;有的说:他帮助生病的妈妈买药;有的说:他主动搀扶多病的奶奶晒太阳……学生的发言妙语连珠, 把口语交际有机地渗透到本课的学习中,让语文的学习变得充实而灵活。

总之,引领主题直接显示着阅读语文的品质,代表着单元主题教学的高度。它像一根美丽的红线串起了课例片段的颗颗珍珠,让我们每天捡起一片精致的贝壳,挂在孩子们稚嫩的胸前,让心灵自在地飞翔。

心灵的升华 篇2

独处,往往会被人误认为是内向、抑郁的表现。但独处不同于孤独、寂寞与空虚。它不带有一丝的哀怨,没有一丁点的悲伤。相反,它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无论身处无比喧闹的池塘中,还是生长在肮脏腥臭的沼泽内,都显出一种宁静和纯洁。

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他就拥有了自己的世界,任他怎样去想或什么也不想,那是多么的宁静啊!假如身边桌子上再有一杯淡淡的咖啡,任咖啡的清香像云雾般飘满整个房间,闭上双眼,嗅着清香,让在尘世间无比烦躁的心情在这个时候恢复平静。脑海中所有海市蜃楼般的幻象都烟消云散,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受伤的`心灵也受到了抚慰。在这时放飞自己所有的梦想,做回纯真的自己。

在独处的时候,即使身边伴随着悲伤,脸颊上还残留着冰冷的泪珠,心灵也会受到宁静温柔的慰藉。独处会抚平你所有的伤口,也会擦干你所有的泪痕,让你感悟到独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妙感觉。

在月夜寂静的夜空下,独处洗去白日喧哗和焦躁,让你去感受皎洁的月光。打开窗户接受一下夜月的洗礼吧!这时的你是否变得更加的安然恬淡。皎洁的月光下,你的心灵会飞向何方呢?是嫦娥姐姐的广寒宫?还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爱”的升华,净化你的心灵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生活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人格发展,道德生活以及有关学生的尊严的问题。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承担起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的新任务。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实践所领悟到的如何有效地把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方法。

一、培养“热爱生活”的学生

培养“热爱生活”的学生实质是让他们知道如何从童年就积极快乐地生活,珍惜生命,勇于迎接挑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并培养和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的高度认识。

培养“热爱生活”的学生,可以为孩子们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以此来愉悦学生身心;可以为孩子们创造洁净而美丽的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学校生活,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也主张:“教育者的第一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的环境。”可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1.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研究表明: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寒冷的气氛将极大地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改革下,教师应改变态度,拉进老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共同创建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有效地降低和消除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调整学生学习的心态呢?在教学中,教师应作为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不断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教学环境,让学生也能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过程中,沟通思想,完全理解,以便更好地学习。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而且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精神。好的爱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享受创造能源的潜力释放,进而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应注意有缺陷的学生以及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从而有了“因材施教”一说。孔子因材施教的第一步是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了如指掌,才能够用精练的语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特征。我认为,老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分享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倾听他们的感受,用老师真诚的爱来照顾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对话,精神上有所依赖。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他们充满信心,让学生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做到,进而让他们年轻而受到激励的心一次次澎湃,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享受生活

作为生命的个体,学生也有他们应做的事情。在学校,我们应该指导他们逐渐感觉到学校生活很快乐,但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责任。同伴之间有困难和问题,应该主动关心帮助,应该鼓励学生在家庭中知道他们的父母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学会分享家务,帮助他们的父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好习惯陪伴他们终生。并培养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学会感激。此外,要让学生越来越懂得如何建设一个温馨的家,这就促使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学会保护公共财产,尊重他人的工作。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孩子有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同时,让他们爱护花草树木,使他们能感觉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学生就愿意体验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进而学会享受生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爱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放飞自己的心灵,展开他们那探究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蓝天上。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

心灵的升华 篇4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理解词句之中浸透德育

在教学中, 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 指点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 从而领会词句所包含着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受到感染, 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的方式。如, 在教学《假如》一文时, 抓住作者想象“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画……”从作者要给别人画什么, 体会作者有颗善良的心。“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苦苦等待, 饿得哭泣。”从作者同情弱小, 体会作者有颗同情的心。“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 在草地上游戏。”没有双腿怎么办?如果我们没有腿我们会怎样?从没有双腿会怎样, 体会作者有一颗体谅别人的心。抓住作者的这些善良品质, 在理解词句之中贯穿德育。

2.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以通过阅读训练,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陶冶学生情操, 如, 在进行《小熊住山洞》的阅读训练时, 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美丽的森林”“长满了绿叶”“开满了花儿”“结满了果子”“许多鸟儿”“一束束美丽的鲜花”, 从而使学生想到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在朗读中感悟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 互相帮助, 把德育在阅读中渗透。

二、德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1.在课堂导入中创设德育情境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好的导入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前提条件, 而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导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手段。如, 在学习《称赞》一文时, 我先表扬了几位学生的表现, 接着我又问学生得到别人的称赞时心情怎么样?学生说“:很开心、很高兴, 心情很好!”我故作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别人的称赞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有学生就说:“那我们要经常称赞别人。”我就知道我的导入成功了。

2.在课堂进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感染

音乐、图片、老师动情的朗诵或演讲……这些方式在运用得好的情况下都可以感染学生, 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记得在学习《怀念母亲》时, 关于“作者第一次远离故土, 身居异国他乡, 心中无限思念祖国”这一部分, 我采用的是配着音乐动情地朗诵的方式, 读到伤心处“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 在泪光里, 幻出母亲的面影。”“我”已经懂得了母爱, 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已泪流满面, 而很多学生也是这样!接着我又给学生播放了满文军的歌曲《母亲》, 在这样一种氛围中, 我知道他们对于“母亲”“母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 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 充满矛盾的时期, 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 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 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 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已走向成熟, 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 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 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 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久的工程, 是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 教师应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 充分了解学生, 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 使学生做到思想、知识双丰收。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 应当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 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 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找准德育切入点, 加强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感受清华 升华心灵提升自我 篇5

杨润星

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7日,按照第21期中青班学习计划的安排,作为清华大学—茂名市中青年干部暨组工干部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一员,我在令人神往的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度过了短暂、紧张而又难忘的学习培训生活。几天的学校学习生活,紧张而有序,充实而快乐。十多年前的大学求学生涯,如在眼前,历历在目,但心境和心情有所不同,收获也有所不同。

一、主要学习情况和收获。

(一)感受清华,收获治学之态度。百年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行胜于言”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学风,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的栋梁之材。清华的老师们以崇高的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超的学术水平,一丝不苟地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即使是我们这种在职的短期培训,也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做到最好。无论是学校对教学的整体安排和管理服务,还是老师对课程的具体设计和讲授,你总能体会到管理者和授课者的用心良苦和匠心独运。最让我感动的是,“公共服务下的机制体制创新”授课老师董晓宇博士,非常投入,为了让同学们多听些,信息量更大,他的语速加快了,声音也变得嘶哑。从老师们追求卓越,严谨认真的治教态度,可以感受到清华人的孜孜以求、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任何的得过且过的心态都会自惭形秽。尽管几天的培训安排得很紧凑,但同学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高水平培训机会,没有丝毫的懈怠,全程投入,没有任何迟到早退现象,课堂纪律也非常的好。“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治学态度,让我感同身受,收获良多,在现今复杂多变、充满诱惑的社会,如何克服浮躁,保持一颗求真、求知的心,值得深思。

(二)升华心灵,收获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清华大学李虹教授的“压力管理与阳光心态”一课,是这次培训让我触动最大、收获最大的课程。她从心态对决策、绩效、健康的影响着手,分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及生理、心理原因,指出了压力(情绪困扰)形成的根源,从而提出了如何塑造良好的心态的方法,大量的例子和分析,让人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富有哲理,发人深省。弗洛伊德指出: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是以牺牲人性为代价的,所以现代人的压力感越来越强烈。压力的根源在于欲望,甚至是无名的,欲望导致了执着,继而患得患失,情绪困扰自然而生。“人不可能把钱带进坟墓,钱却会把人带进坟墓。”这句看似拗口的名言,却巧妙地指出了人生的本末关系,我们往往在追求虚幻的东西中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自由乃至生命。所以要积极地面对人生,关键是要活在当下。人世万物,变是永恒的,不能太过于执着,要体验今天,把握现在。心态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成功的定义,不在于我比别人的职位高多少、财富多多少,而在于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进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三)提升自我,收获经济管理、公共管理、政务运作、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知识和团队管理艺术。“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挑战与展望”专题中,著名教授刘园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专业的分析,以及当前经济生活中诸如“羊坚强、药死你、玫超风”等生动的例子,以广义货币M2为主线,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热点问题、隐忧以及下一阶段发展的思路和出路,让人从全局的角度把握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脉搏,不但对做好工作大有裨益,就个人理财而言,也是启发良多;涂光晋教授的“政府危机管理与媒体策略”,对于政府部门及党政干部如何实现危机管理,做好危机公关,应对媒体,化“危”为“机”,也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杨金波的“领导者政务礼仪”,则非常系统地介绍了政务运作中会客、会议、接待、就餐等各个环节的标准礼仪,大有教益;李安的“人本管理”、董明“领导用人的情商与影响力”、尚水利的“高绩效团队塑造”以及侯景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视觉,阐述了现代管理理念,如何选好人、用好人,协调好、管理好团队,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协调一致,实现团队最大利益。其中的人本管理,更是从哲学、管理的深度,深入浅出地分析说明了“以人为本”的涵义,实现“以人为本”的真谛,大量富有哲理的观点、言论,让人深思,富于启发;傅思明的“依法行政与行政问责”专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政府为何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并以互动的形式,以大量的案例,说明了如何实行问责制,推进依法行政;董晓宇的“公共服务下的机制体制创新”专题,把当代公共服务最前沿的理论及实务,通过生动翔实的分析说明,呈现于我们面前,言之凿凿,忧国忧民的主人翁精神情真意切。这些专题,对于每一个公务员、每一个领导干部提升业务能力、管理水平,都是大有教益,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要成为人生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和经济重构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经济发展要从牺牲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的追求总量的发展模式向追求质量的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形势复杂多变,客观要求公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驾驭复杂形势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培训,深深感受到自己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需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党政干部,必须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从工作需要的被动型学习,提升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的主动型学习。发自内心地多学习,多思考,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少一些浮躁和肤浅,把学习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二)行动上要入世,心态上要出世。这句哲理是我这次培训班最大的收益,也将是我今后人生的努力方向。心态上要出世,意思是说要洒脱面对人生,淡泊名利,冷看得失,乐观看待一切,活在当下。对半杯水截然不同的看法,深刻说明了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我们对待身边的一切的态度,其实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只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常怀感恩之心,珍惜现在,珍惜拥有,我们才是“心灵美”的,外化于物,世界的一切才会变得美好。行动上要入世,意思是说在行动上要积极,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进步,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如果你是一颗砂粒,就不要问别人为什么不拿你当珍珠。”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有付出才有回报,“用我们忠诚与热情,用我们的主动去追求卓越,世界会给你以厚报的,既有金钱也有荣誉。”

(三)要把清华精神带回工作、生活、学习中去,树立“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在为人民服务中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清华大学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会自觉地把学习坚持下去,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已留下深刻铬印,“行胜于言”将永远成为我的座右铭,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勤思考,谋定而后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创新。有为才有位,要想一个团队的工作得到上级的支持和认可,要想一个人的工作得到同事的赞同和理解,必须多作为。

上一篇:产品标价下一篇:大倾角工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