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标价

2024-10-30

产品标价(精选6篇)

产品标价 篇1

一、产品标价激励机制概述

产品标价激励机制是符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际、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重要经营管理工具。其涵盖全辖机构财务资源配置和员工薪酬分配两个重要内容, 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可以充分体现经营管理意图和主要工作内容。

商业银行将激励性资源分配与经营指标营销量直接挂钩, 并在考核期初明确每项指标对应的资源奖励“价格”, 以此来激励和调动员工和下级机构的积极性。对于产品标价激励指标的设置, 各行一般均选择直观且易于量化指标作为计价激励基础, 内容基本涵盖了上级机构考核和本行经营目标等多个方面, 并且随着考核工作不断深化, 产品标价指标体系逐步趋于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产品销量类指标。主要包括一些主营业务的增量和部分重点产品销售;二是收入类指标。主要包括手续费收入和票据贴现收入等;三是部分管理类指标。主要为各商业银行出于内部管理需要设置的一些奖励指标, 例如, 业务量考核、差错考核等。

产品标价激励政策经过长期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 现已逐步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体系。同时, 由于其激励作用明显和简便易行, 目前已被各商业银行中的市、县级支行管理层和员工普遍接受, 运用深度和广度得到不断拓展。可以说, 产品标价激励政策已在各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方面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产品标价激励机制的主要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 产品标价激励机制的主要优势

1. 体现按劳分配, 效率优先原则。

产品标价激励机制实现了对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和员工薪酬分配的定量化考核, 涵盖了机构和人员主要经营管理工作, 将其工作质量和数量与其自身利益相挂钩, 消除了旧分配体制下对基层行工作效果难以鉴别的弊端, 体现了按劳分配, 效率优先原则, 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管理文化。

2. 方法公开透明, 激励效果明显。

标价激励机制核心在于其产品计价标准公开透明, 计算方法简便易行, 消除下级行担心财务资源被“暗箱”操作等疑虑, 因此普遍被县级行管理层和员工所接受。特别是由于每一项产品或工作均明码标价, 县级行管理层和员工很容易推算出自已完成多少业绩即可拿到多少财务资源或奖金, 因此能够充分调动起员工营销积极性, 并引导其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和寻找工作改进方向。

3. 奖励措施灵活, 快速响应市场。

在产品标价激励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中, 银行往往会根据行内外竞争需要按季确定产品标价范围和标准, 为银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了机制保障, 也为产品标价激励机制注入了活力。同时, 银行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奖励范围和标准, 对营销市场和营销目标进行精准定位, 及时根据本行经营管理重点调整激励措施, 从切身利益激发基层行管理层和员工工作热情, 进而提高全辖市场竞争实力。

(二) 产品标价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科学合理把握标价标准存在困难, 容易造成激励过度和财务资源安排失衡。

产品标价激励机制核心是产品标价标准, 产品标价标准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价格”体系。这一“价格”体系能否科学体现产品间相对价值是产品标价激励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由于银行产品类别众多、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以及现有技术手段难以科学预测金融市场发展等原因, 商业银行往往难以预测不同产品营销难易程度, 产品标价往往存在不同程度不合理情况, 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对某类产品奖励过度, 甚至可能出现由于掌握产品销售收入不准确造成产品标价标准超过产品收益的“倒挂”现象, 进而导致财务资源安排失衡, 不可避免地出现各下级机构间和员工间收入差距过大, 挫伤部分支行和员工工作积极性, 从而起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2. 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难以覆盖所有产品, 容易造成产品市场推广力度不平衡。

由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众多并且种类呈快速增长态势, 而财务资源又相对有限, 因此商业银行难以将所有产品营销均一一标价进行激励, 只能对重点产品实施激励。而下级银行员工往往会出现主观仅愿意加强存在激励挂钩产品的营销工作, 对不参与挂钩或挂钩费用较少的产品不愿投入更大精力, 甚至出现“待价而沽”倾向, 于是员工工作义务意识淡化, 激励文化出现负面效应。

3.“一刀切”式标价激励方式, 难以保证财务资源分配公平性。

由于在具体实施产品标价激励机制过程中, 标价奖励政策未对考核机构和员工类型进行必要划分, 因此容易在实际运用中形成一些新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未考虑地域经济差异, 使得被考核机构无法站在不同起跑线上;二是未考虑机构职能差异, 使得综合性营业网点与单一功能营业网点存在不公平竞争;三是部分银行未对员工岗位进行区分, 专职营销人员和兼职营销人员无法进行公平竞争。

4. 产品计价激励机制设计不够精细, 导致基层行激励机制失衡。

目前商业银行产品标价激励机制仍存在精细化程度不够, 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部分银行管理层将产品标价激励机制简单化, 不注重配套激励措施建设, 结果降低了产品激励机制实施效果。例如, 部分银行标价激励措施没有结合本行特点对中后台人员进行必要的收益分成, 导致中后台人员无法在营销过程中获取收益, 造成这部分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不愿主动配合营销人员工作, 造成不必要内耗。

5. 部分银行存在“一挂就灵”的错误思想, 对产品标价激励机制存在过度依赖倾向。

在近年来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 产品标价激励机制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品标价激励机制在银行管理层“深入人心”。于是, 部分银行在推动产品营销过程中往往存在不自觉地过度依赖标价激励机制等情况, 认为产品营销“一挂就灵”, 产品营销上不去就是激励力度不够, 盲目扩大产品激励范围和提高激励标准;遇到产品销售业绩下滑时往往缺乏必要分析, 往往不是从改进产品服务功能和提高客户满意度出发来提升产品销售业绩, 而是简单地以提高产品计价来刺激员工销售热情。这类做法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对业务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但往往会无谓地提高经营成本, 不利于全行竞争力提升。

三、对产品标价激励机制的几点想法

(一) 正确认识产品标价激励机制作用

要发挥产品标价激励机制作用就必须对其适用范围和主要优缺点有一个正确认识。既不能盲目扩大产品标价激励机制作用, 认为其无所不能;也不能将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简单地归咎为产品标价激励机制缺陷。要明确认识到产品激励机制主要适用范围是产品营销工作, 所能解决的仅仅是产品营销过程中激励问题, 不能“包打天下”解决银行所有激励问题。产品计价激励机制需要与其他激励机制一起相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 加强对一些基层银行机构的工作指导, 建立科学的产品标价体系

由于基层银行机构直接面对市场, 因而, 其在标价激励考核过程中激励效应体现最为明显。然而, 基层银行机构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 在产品量、本、利分析方面均缺乏必要经验, 导致产品奖励额超过其实际可带来的收益, 形成销售“亏损”。若上级银行机构能及时加强指导, 就可以尽可能避免这一情况。

(三) 要继续加强标价指标研究和探索, 建立以产品计价为核心的, 覆盖经营效益、营销业绩、工作量和风险控制的激励体系

考核指标设定是激励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要通过考核指标设定, 让被考核机构和员工理解全行经营目标。但是, 由于当前商业银行考核指标体系中还存在指标设置繁多、重点不突出、规模指标设置偏多、效益指标短缺和考核片面等诸多问题, 因此, 应当继续加强对指标体系研究和优化, 逐步引入利润贡献、业务量、风险控制指标, 压缩部分高规模、低效益指标, 科学合理地引导自身发展。

(四) 要对机构和人员进行合理划分, 实行有差别的计价考核

产品标价考核不能搞“一刀切”, 应体现差异化。要确保考核结果与工作实际相符, 一是要区分机构类型, 要依据各被考核机构的基础条件、地理位置、市场潜能和开业时间等情况差异, 对其进行等级分类, 并设定差别化调节系数, 对各机构挂钩财务资源进行合理调整;二是要对员工岗位性质进行合理划分, 设置有差别的标价考核指标, 以激励员工优先完成自身本职工作。

(五) 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合理控制标价激励收入差距

要充分认识收入差距过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标价激励过程中应逐步建立科学的约束机制, 合理控制收入差距, 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少数机构或员工获得高额激励的原因, 查找激励办法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另一方面对于超平均水平较高的部分适度控制奖励标价, 以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

(六) 要适度控制标价激励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与所有激励办法一样, 产品标价激励不可能完成银行经营过程中所有的激励目标,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预留足够的资源, 对标价激励结果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正。随着银行各项业务不断发展, 产品标价激励范围和标准不断扩大, 使得各行费用结构中可调节费用占比不断缩减, 部分基层银行机构甚至出现了标价激励兑现困难局面, 因此建议要有意识地对标价资源总量进行必要控制, 以推动自身各项工作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琰, 许非.反思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定价问题:经营管理角度[J].上海金融, 2011 (6) .

产品标价 篇2

目前,学界对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这一新生事物尚停留在阐释、描述阶段,对于这种锁定“市场风险、价格风险”的保险工具缺少定量的政策效应评估。尤其是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在对远期市场价格兜底的同时,是否会扭曲农业生产决策行为?这是一个在政策试点期需要尽快明确的问题,也是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与自然风险保障的差异。

一、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相关研究述评

学界认为自然风险保障类的农业保险在化解自然风险、保障农产品供给方面作用显著(Harwood,1999),但农业保险也可能引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比如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农业保险稳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温燕,2013),投保后农户行为会改变,如更粗心、放松注意力、放任不管(Wu,2009)。对于自然风险保障,学界认为仅是兜底性的低限度补偿,并不会引起农户更高的风险追逐动机。但在自然风险之外,我国农业还面临着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社会风险、人身风险等多种风险(徐雪高,2011),市场风险(市场价格)作为保险标的引入农户收入决定模型中,涉及不少待解困境。学界对其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实施的操作层面,包括农产品目标价格的确定依据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参考国际价格(郑风田,2015),粮食生产补贴与目标价格补贴、目标价格保险等多个政策工具间可能存在选择困境(邓磊,2015)。相应地,学界对于农产品目标价格实施的效果层面关注较少。

与自然风险保障类的农业保险相关研究对照,需要明确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实施后果及其政策效应:在对远期市场价格兜底的同时,是否会改变农户的风险偏好,进而使农业生产决策行为产生扭曲。这其中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一是由于目标价格保险的存在,农户锁定远期农产品价格后可能存在着持续扩大生产规模的动机;二是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运作可能存在激励不相容,导致农户种植更高风险、价格波动更剧烈的作物品种;三是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存在将弱化农户自发的风险规避意愿,比如不再进行多样化种植,而是倾向于种植单一化农作物;四是如果仅以价格作为保险触发条件,是否会助长农户的短期化行为,比如在价格有保底的前提下,影响农户收入的变量主要是产量,农户可能通过化肥、农药的过度投入换取当期较高的产量;五是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不同规模的经营主体之间对于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支付意愿、接受和认可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等等。

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1. 农户风险偏好和经营倾向的测度方法。

对个体决策风险偏好的测度在实验经济学发展中形成了三类较为主流的方法:基于自我报告的主观判断、基于人格特质的客观反映、基于情境选择的间接推断。其中前两类方法存在主观性、单一性的局限,很难获取数据并通过稳健性测试,本研究选取基于情境选择的间接推断。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观察个体在政策是否实施或实施前后(基期、下期)的选择行为来度量其风险偏好,并与对照组实施前后进行对比(DID方法)。本文认为,农户风险偏好的提高意味着自发风险规避意愿的降低,将倾向于更多的要素投入(比如土地规模更大、外源资本投入更多、内源资本投入更多、雇工数量更多、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更多)和更激进的经营策略(种植品种更倾向于波动性大的经济作物、种植多样性更为单一、种植行为更侧重于短期化)。表1给出了农户风险偏好和经营倾向的观测指标。

上述指标包括基期(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政策试点之前的行为决策)和预期(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政策试点后第二年的预期行为)的数据,按照学界已有研究尽可能全面地梳理了农户风险偏好的代理指标。但由于农户风险偏好本身是一个模糊集合概念,而上述观测指标属于单维度指标,因此需要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其隶属度,将高维数据转变为风险偏好指数,主要方法是:

将农户风险偏好用模糊集X表示,相应地,表1中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各代理指标属于模糊集X的子集W,则第n个农户的风险偏好函数为W(n)={x,uw(x)},这里的x∈X,uw(x)是x对W的隶属度,且uw(x)∈[0,1]。由于存在着连续变量和虚拟变量的区别,在计算uw(x)隶属度时要分类分项测度权重,xij表示第i个农户第j项代理指标在风险偏好中的权重,参照Cheli(1995)提出的模糊评价原则,通过即可计算,其中,

2. 数据来源及必要说明。

2015年7月起重庆永川等区县启动了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按政策设定,试点的农作物在保险期间的销售价格一旦低于目标价格,即视为理赔情况出现,参保保险公司要按保险合同约定赔偿参保户。保费补贴分级承担,市、区财政各补助60%、20%,投保业主或农户负担20%。以水稻目标价格保险为例,农户承担保费12.42元/亩、财政补贴49.68元/亩。本研究将该政策实施前后视为准自然实验过程,借助试点与非试点区域、试点前后形成双维度的差分序列,能够有效剥离出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对于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

本数据使用2015年4~9月在重庆31个区县开展的农业经营调研项目的问卷数据。调研采取两阶段整群取样的方式,先后发放跟踪问卷713份,其中问卷有效回收能够用于匹配的样本共503份,包括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区域198份以及未实施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区域305份。以2015年7月起重庆永川等区县启动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为界,上述样本均获取了该时点前后的两阶段数据,包括农户风险偏好指标(表1)、农户经营特征指标两大类。其中农户经营特征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和匹配参数,包括农户个体特征(社会身份、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为本地居民)、经营特征(兼业情况、土地来源、销售渠道、品牌特征、种植技术水平等)。

3. 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政策的倾向性评分匹配。

研究中涉及的截面数据包括干预组和控制组,其中干预组指的是参与了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区域的调查者,控制组指的是未参加该试点区域的调查者。这种分组政策评估由于是外部人为干预的结果,其划分并非是随机的,因此从避免内生偏误的角度不能采用传统的多元回归,而是需要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式减少混杂变量的影响(Heckman,1997),以便对干预组和控制组进行细分比较。

研究方法的核心是组间配对,在调查问卷中选择参与农产品价格目标保险的永川等地作为干预组,其他区县来源的样本作为对照组,关注两组之间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将其表示为:

上式中:Risk1i和Risk0i分别表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风险偏好;Di=1表示开展农产品价格目标保险试点的群体;Di=0表示未开展农产品价格目标保险试点的群体。出于稳健性考虑,加入p(Xi)表示农户选择接受农产品价格目标保险的意愿概率,因为可能存在试点区域推广农产品价格目标保险但农户并未参与的情形。

三、数据处理与计量结果

在前述工作基础上,本研究首先分析准自然实验前后的数据样本特征;其次按照前述的模糊评价方法测度出风险偏好函数权重,将风险偏好表达为可横向或纵向比较的无量纲值;再通过平稳性校验确定合适的匹配模型,以便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数据特征进行描述;最后按照最佳匹配效率模型测度平均处理效应(ATT),明确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对于农户风险偏好的实质影响。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系本研究调研数据计算处理得出。

表2中给出了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前后数据描述性统计,尽管这些代理指标都能从特定角度反映农户风险偏好,但可发现其变动方向和强度并不一致,简单的加总方法无法消除宏观性波动的影响,也无法体现出其权重差异。比如对于干预组和对照组而言,在基期和远期都出现了种植品种的多样化倾向,因此需要按照前述的模糊评价方法测度出风险偏好函数,将多组代理值转换为风险偏好可度量指数。

在上述基础上,需要明确在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政策实施过程中,对于农户风险偏好而言哪些指标起决定性影响作用,同时又希望剥离出宏观趋势波动的影响,因此需要按照前述模糊评价和隶属度方法计算出具体权重。

表3给出了隶属度和权重的测度结果,在形成权重后将得出个体之间可横向比较和匹配的风险偏好值。为了更有效地考察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研究将根据两组之间匹配偏差情况选择最优模型,其核心思想是避免因变量自身差异带来的匹配结果失真,通常选择偏差幅度最小的模型计算平均处理效应。笔者比较了Kernel内核匹配、Llr局部线性回归、最近邻匹配、半径匹配、逐一匹配等五种模型的平衡性检验结果后,最终选择半径匹配方法测度组间关于农产品价格保险政策的平均处理效应。

表4在匹配基础上验证了研究假设,即在控制了趋势性变动之后,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制度的实施将提升农户风险偏好,进而改变其经营决策行为。这意味着,对于价格领域相关调控政策,需要在明确其作用效果前提下审慎选择。本文将分情况对研究数据做进一步分析。

四、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政策的相关讨论

在明确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对农户风险偏好存在提升效果后,下文将进一步细分农户特征进行讨论。

1. 基于种植面积的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效果。

按照农户种植面积重新分组,表5显示了不同规模农户的平均处理效应。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采取了三档划分。结果发现,该政策对小规模经营者没有实质性影响,甚至对干预组而言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政策的出台反而降低了风险偏好。这可能与政策时点有关,因为该政策2015年7月试点后便遇到主粮价格下跌的宏观波动影响,进一步引发了小规模经营者(兼业性更强)的风险规避意愿。且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保障与产量密切相关,对于种植面积较小的农户而言缺乏吸引力。

2. 基于销售主渠道的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效果。

学界对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认识上,倾向于将其作为主粮作物的兜底渠道,由于主粮的下游销售渠道相对固定,可取样的市场价格(挂牌价)往往就是农户实际销售价,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农户对下游渠道有较强影响力时,是否还会依赖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这种兜底方式。

按照农户销售主渠道重新分组,表6显示了农户面对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的风险偏好差异,可发现以传统渠道(经纪人或粮站)为主的农户更容易受到该政策的刺激,显著提升了风险偏好;但对于其他销售渠道而言并不明显。特别地,以电子商务为销售主渠道的农户面对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时,反而降低了其风险偏好,这可能是由于电子商务渠道多为高附加值的“名优特”农产品,而保险政策确定的兜底价格远低于其销售价格。

3. 基于农户行为特征的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影响。

研究发现,在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地区农户行为出现了短期化倾向。

如表7所示,政策在提升农户风险偏好的同时,直接导致了农户行为的短期逐利性。体现为试点地区农户倾向于以更高的化肥投入换取产量提高,未考虑长期种植所需的耕地养护,且选择了更高附加值、也更脆弱的种植品种,在种植多样性上更为单一化,不再用多元化种植分散价格和产量风险。在农药施用量上特征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农药施用已达到阈值,继续进行高强度农药投入无助于增产。

五、小结和建议

研究发现,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将显著提升农户风险偏好,对于个体农户而言,适度提高风险偏好有助于采取新技术、改进种植品种,但对于农户群体而言,该政策在试点期后大面积推广可能导致集体风险偏好和经营行为的改变,包括种植结构更为单一、种植规模波动更剧烈等。从农产品价格波动和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长期实施角度来看,建议以风险中性为出发点,合理界定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兜底水平、保费分担方式、适用群体,以期保险政策在保障农户利益前提下避免过度扭曲农户经营决策。

1. 合理界定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兜底水平。

当确定的目标价格高于或接近市场潜在价格时,相当于完全“屏蔽”了市场信号对农户行为的引导作用。尤其在当前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粮价的情况下,完全保障型的目标价格不利于调动农户自身风险规避、作物结构调整、种植规模改善的积极性。本文涉及的试点区域是采用当期市场价作为目标价格,因此显著提升了农户的风险偏好,建议在目标价格确定上改为差额部分保障,即对于远期价格与当期价格差额部分给予50%~80%的补偿,在风险共担的同时也能保障农户的再生产能力。

2.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保费分担方式。

在试点前期,各地都采取较高的财政补贴助推这一新兴事物,如重庆永川补贴了80%的保费,农户只需负担20%。这种方式可能弱化保险的市场化定价与调节功能,形成事实上的普惠制度。既不利于持续运作,也是扭曲农户经营行为、提升风险偏好的主要因素。建议在试点期内明确逐年递减的保费补贴比例,最终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

3. 按照不同特征农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差异化的保险模式。

包括按照渠道依赖程度强弱,对缺少农产品定价权的品类予以保障;按照农业经营规模大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种粮大户倾斜;结合农户种植行为特征和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实践,对减量化、低农药化肥投入强度的种植行为适度给予较高的保费补贴。

参考文献

温燕.农产品价格对农业保险投保及道德风险的影响:一个理论框架及政策建议[J].保险研究,2013(9).

徐雪高,李靖.近年国内外农业保险研究综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香港推出离岸人民币标价黄金市场 篇3

2011年10月17日, 酝酿已久的离岸人民币标价黄金市场在香港正式设立, 首个交易日成交额即突破1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说, 该交易平台将有利于巩固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地位, 并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香港金银业贸易场理事长张熙德对首个交易日的成交状况表示满意。交易所首批指定了27家参与商作为“人民币公斤条黄金”代理商, 机构或个人投资者通过这些代理商开设账户后, 即可进场交易。投资者入场交易可以选择人民币黄金合约或者实金交割作为最终结算方法, 以规避价格风险。此外, 为维持市场交易的基本流通量, 该交易平台还设立了流通量提供商制度。据悉, 该贸易场曾在5月试行推出“人民币公斤条黄金”交易产品, 并在过去几个月进行了多次模拟交易测试。

香港浸会大学经济系教授陈庆年表示, 香港设立中国大陆以外的首个人民币黄金交易平台, 为进入香港的大量人民币存款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 有助于强化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功能。并且, 全球货币市场的动荡导致黄金需求走强, 此时在离岸市场中引入人民币的黄金定价机制也将有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产品标价 篇4

重庆晚报记者6日从市物价局获悉, 即日起至9月底, 我市将全面开展整顿规范零售商业行业价格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 对于商场、超市等常见的以吊牌价作为标价签、虚假表示商品产地及“全场一折起”等不规范的标价方式进行整顿。

据了解, 这次专项整顿行动从即日起开始, 9月底结束, 重点查处不明码标价、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等价格违法行为, 一经查实, 将处以最高50万元的罚款。

“希望市民能够踊跃提供线索。”市物价局介绍, 整顿期间将借助群众的力量, 最大限度收集线索。市民可以24小时拨打12358价格举报热线提供线索。同时他们也提醒, 市民在发现价格违规行为时一定要保留好证据, 比如用手机拍摄下价签的照片, 或者录音、摄像, 为调查提供有效证据, 以免商家事后不认账。

15种不规范价格行为

1吊牌价作为标价签使用

2 pop宣传广告作为标价签使用

3降价商品不使用降价专用标价签

4正常销售商品时故意使用红色降价标价签

5同一商品使用两个标价签

具体表现:本是同一商品, 却故意使用两个标价签, 一个高标价, 另一个低标价, 诱导消费者购买。

6虚假标示商品产地

具体表现:销售的皮鞋实际产地为广州, 标价签上却标示产地是意大利。

7使用不规范语言标示

具体表现:销售商品时使用“全场一折起”、“市场最低价”、“超低价”、“惊爆价”等均属此列。

8误导性标价

具体表现:食品售价本为每袋138元, 但价签上用大号字体标示“13”, 用小号字体标示“8.0”, 诱导消费者误认为销售价格为每袋13.80元。

9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

具体表现:销售某品牌汽车时标价25万, 提货时加收3万。

10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

12虚假优惠折价

具体表现:某品牌女鞋标示7.5折销售, 折后价每双576元。经查打折前实际销售原价为468元, 折后价比原价还高出108元

13不履行价格承诺

14模糊标示馈赠商品

具体表现:销售冰箱时标示“买一送一”, 实际上是购买一个大容量的冰箱只赠送一个低价值小冰箱。

15有价格附加条件不标示

具体表现:某商场宣称预存50元抵200元, 预存300元抵800元, 未标明预存金额使用附加条件。

实际上, 预存50元抵200元需购买产品满2000元 (单件) 方可使用, 预存300元抵800元需购买产品满8000元 (2件) 方可使用, 特价产品还不能使用。

“一房一价”有房企未执行到位

标价不规范每套房要罚5千元

昨日, 市物价局还透露, 目前我市“一房一价”执行情况不太理想。

据市物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近期将对一房一价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并根据国家发改委在媒体上的公开表态, 对本市未执行到位的房企进行严厉处罚。“一套房标价不规范, 就罚5千元;有多少套标价不规范, 就按此标准类推。”

产品标价 篇5

1、实验设计

市场实验最早由Chamberlain(1948)开创。史密斯在Chamberlain实验基础上改进并设计了双向口头拍卖实验,其出价、交易价格都是公开信息(Smith,1962)。实验表明,即使交易者缺乏经验,市场最终也将达到均衡(Davis& Holt,1993)。

实验选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12级的本科生采取纸笔实验方式进行。在公布实验说明后,首先随机抽取了18名学生,然后随机决定其中的9名为卖方,9名为买方,分坐在教室两侧。介绍实验具体规则后,买方随机抽取一张交易信息卡片,卡片上标注了每轮交易产品的保留价值,而卖方随机抽取的交易信息卡片上标注其每轮交易产品的生产成本。买方保留价值由最高5元,依次下降0.25元到最低3元,而卖方生产成本由最低2.25元依次上升0.25元到最高4.25元。每组实验重复进行6轮。每轮实验开始时,买方和卖方在指定交易区域交易,买方(或卖方)与卖方(或买方)会自主进行协商直到交易达成或规定时间用完,限定交易价格不得低于卖方的生产成本,也不得高于买方的保留价值。每当有交易达成时,交易价格会即时在黑板上公布,达成交易的双方在本轮不再进行交易。首轮交易限定的时间为5分钟,随后每轮交易的时间为3分钟。6轮实验全部完成后,交易所得计算方式如下:买方获取每轮的保留价值与其相应的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总和,卖方获取每轮的交易价格与其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总和。

2、实验结果

由上述实验设计,预期随着实验不断进行,市场交易应该会逐步趋向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上述简单的供求实验中,预估市场交易的均衡价格会在3.5元到3.75元之间, 交易达成个数应为5-7个。实际每轮的交易价格如表1所示,标 * 号的交易价格表明该价格是位于均衡价格区间内,表1的最后一行给出了每轮的平均交易价格。

由表1可知,随着实验轮次的进行,每轮交易中处于预期价格区间的个数在逐步增加,同时,每轮实验的平均价格也在逐步向理论预测的交易均衡价格趋近。可见,当市场制度是双向口头拍卖市场时,市场行为能够很好地符合完全竞争模型。

二、买方明码标价

1、实验设计

作为双向口头拍卖市场交易的一个变形,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买方明码标价的实验。实验参数设计与双向口头拍卖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进行的实验是跨被试实验。实验的参与者是重新随机选择,并且与双向口头拍卖实验的参与者完全不同,交易中的买方或卖方角色也是随机确定的,以避免实验中的“次序效应”;二是在此组实验中,买方先行报价,卖方有选择接受与否的权利。具体而言,买方先行确定产品报价并上交给实验管理者后公布在黑板上。卖方从实验管理者手中随机抽取一张数字可能为1-9中的某一个整数的排序卡片,以确定交易的顺序。依照抽取的数字卡片的顺序,从第1号开始,每个卖方都被问到其是否选择接受某一买方的报价,当然他们可能拒绝所有买方的报价。若卖方接受某一报价,该交易即达成,并在黑板上划去该报价。整个实验直到所有的卖方完成回答。每一轮实验开始时,买方可以重新报价,价格可以与上一轮的价格存在差异。卖方的交易排序数字卡片也会收回和重新发放。实验同样进行6轮,6轮实验全部完成后,交易所得计算方式与双向口头拍卖实验相同。

2、实验结果

可以预期随着实验不断进行,市场交易应该会逐步趋向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买方明码标价实验中,由设计的生产成本和保留价值的数值,可以预估市场交易的均衡价格应该会在3.5元到3.75元间,理论上的交易达成个数应为5-7个。实验中每轮的交易价格如表2所示,标 * 号的交易价格表明其是位于均衡价格区间内,表2最后一行给出了每轮的平均交易价格。

由表2可知,随着实验轮次的进行,每轮交易中处于预期价格区间的个数在逐步增加,同时,每轮实验的平均数也在逐步向理论预测的交易价格趋近。

三、卖方明码标价

1、实验设计

作为双向口头拍卖市场交易的另一个变形,随后进行了卖方明码标价实验。参数设计与双向口头拍卖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实验仍然是跨被试实验。二是卖方先行报价,买方有选择接受与否的权利。具体而言, 卖方先行确定产品报价并上交给实验管理者后公布在黑板上。买方从实验管理者手中随机抽取一张数字为1—9中的某一个整数的数字卡片,以确定交易顺序。依照抽取数字卡片的顺序,从第1号开始,每个买方都被问到是否接受某一卖方的报价,当然他们可能拒绝所有卖方的报价。如果买方接受某一报价,该交易达成,并在黑板上划去该报价。整个实验直到所有的买方完成回答。每一轮实验开始时,卖方可以重新报价,价格可以与上一轮的价格存在差异。买方的交易数字卡片也会收回和重新发放。实验同样进行6轮,6轮实验全部完成后,交易所得计算方式与双向口头拍卖实验相同。

2、实验结果

可以预期随着实验不断进行,市场交易应该会逐步趋向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卖方明码标价实验中,由生产成本和保留价值的数值,可以预估市场交易的均衡价格应该会在3.5元到3.75元间,理论上的交易达成个数应为5—7个。实验中每轮的交易价格如表3所示,标 * 号的交易价格表明其是位于均衡价格区间内,表3的最后一行给出了每轮的平均交易价格。

由表3可知,随着实验轮次的进行,每轮交易中处于预期价格区间的个数与双向口头拍卖和买方明码标价实验中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每轮实验的平均数也在与理论预测的交易价格存在明显不同之处。

四、结论

综合表1、表2、表3,可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均衡价格的排序上,卖方明码标价市场的价格高于双向口头拍卖市场的价格,买方明码标价市场的交易价格则低于双向口头拍卖市场的交易价格。理论上交易价格应该在3.5元到3.75元间,双向口头拍卖的平均交易价格几乎每轮都落在该区间中,每轮中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交易价格也是位于该价格区间。明码标价实验中,位于价格区间的交易个数明显减少,原因在于:买方明码标价实验中, 买方初始尝试压低价格,以获取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剩余, 但由于市场卖方力量作用,价格逐步提高并向均衡价格趋近;卖方明码标价实验中,为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卖方初始报价较低,但随着实验的进行,报价有不断走高趋势。

产品标价 篇6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国内产品市场全面进入自由竞争, 大部分行业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营销手段多样化以及消费者行为研究完善, 营销手段不再局限于低价, 而是采取以迎合消费者心理的定价方式, 例如, 尾数定价、组合定价和分标价定价。随着电子商务爆炸式发展以及服务业的精细化发展, 分标价 (partitioned pricing) 也越来越多的被营销者应用于营销实践中, 其通过价格的分部标识也为消费者从价格角度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满足消费者对信息需求的心理, 分标价定价 (partitioned pricing) 是企业的一种定价手段, 区别于传统的单一定价方式。它是指企业把原来对整体的单一标价的产品 (服务) 区分成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立部分分别进行标价, 消费者在购买时通常要支付这些独立部分价格的总和。占总价格比重较大的部分一般较为重要, 称为主体 (基本) 价格, 占总价格较小部分则称为附加价格。

2 文献综述

Morwitz、Greenleaf和Johnson (1998) 在成本/收益权衡框架 (cost/benefit framework) 方法的基本理论上展开对分标价定价研究。他们提出分标价可以使消费者产生更高购买需求的。消费者行为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其对认知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分标定价才会带来与综合定价不同的需求效果。Morwitz (1998) 等认为可用分标定价策略提高需求;分标定价法降低了回忆成本, 所以如果想提高消费者对质量的认同时, 不可采用此方法;指出了如何制定分标定价策略———提高试探法和忽略法的应用比例, 依赖于附加费的比例、大小。韦夏、王光耀和涂荣庭 (2011) 在对分标价定价的负面效果研究中, 提出消费者发觉分标价产品的实际价格高于回忆价格时, 感知会显著下降。大部分的消费者都会将其归咎于企业误导。同时, 在得到他人提醒时, 消费者对于涉及长期关系的重购意愿和消费者信任, 下降幅度都显著大于在自己发现的价格误差情况下。

3 研究假设及方法

3.1 研究假设

本文从分标价价格分标价价格通过其分部分标价的方式, 为消费者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 这种标价标价方式, 对消费者的信息认知产生的最直观影响。从而对所标价的产品信息量认可以及所附加的服务水平感知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消费者对以分标价定价的产品所提供的产品附加信息量上认可度更高。

H2:消费者认为以分标价定价的产品的附加服务水平要比综合统一价的高。

分标价对各部分的详细定价, 使得消费者可以获知其购买的产品各部分的价格情况, 消费者对于信息透明度需求, 分部标价的分部方式, 可以向消费者准确的表达其定价构成, 满足消费者对于了解如何形成价格的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认知成本, 提高购买意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对于统一价和分标价的感知:

H3a:消费者认为分标价标价方式更真实。

H3b:消费者认为在复杂分标价标价方式更真实。

对于简单分标价和复杂分标价:

H4a:消费者认为分标价价格接近真实价值。

H4a:消费者认为复杂分标价价格接近真实价值。

分标价标价方式信息量充足, 透明程度高, 易获得消费者信任。本研究从消费者最为直观的消费者对商家诚实度感知和商家购买推荐度对检验信任程度,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对于统一价和分标价的感知:

H5a:消费者对分标价价格的商家信任度更高。

H5b:消费者对复杂分标价价格的商家信任度更高。

对于简单分标价和复杂分标价:

H6a:相比较综合统一价, 消费者对分标价价格的商家推荐度的更高。

H6b:消费者对复杂分标价价格的商家商家推荐度的更高。

3.2 研究方法

参考前人所设计实验对分标价定价研究方案, 主要通过模拟两个网络购买情境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 以获取消费者面对不同标价时的反应及其选择。

两个模拟情景为:面对同一产品, 消费者处于不同标价 (统一价和分标价定价) 情境下以及面对同一产品, 消费者处于不同类型的分标价价格情境下, 对不同标价产品的属性的认知与选择, 以及对相关企业的评价。

4 数据回收及分析

4.1 归因及信度检验

测项的KMO分别为0.813、0.84和0.851 (均>0.8) , 表明原有测项适合作因子分析。并检测其Cronbach's alpha, 分别为0.88、0.841和0.882 (均大于0.7) , 表明调查问卷的测项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所有测项题目指向一致。

4.2 消费者选择

首先, 对情景一、情景二的消费者选择情况进行分析。情景一中选择统一综合价的受试者有64位 (占总人数的30.9%) , 选择分标价的受试者有143位 (占总人数的69.1%) , 其比例接近3∶7.情境二中选择简单分标价的受试者有180位 (占总人数的87%) , 选择复杂分标价的受试者有27位 (占总人数的13%) , 比例接近9∶1。下面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4.3 分标价定价信息理解

在情景一中, 通过测项, 对分标价定价会使消费者关注产品的不同属性进行检验。首先, 检验假设H1, 结果表明选择分标价价格的消费者对产品附加信息量显著高于选择统一综合价的消费者 (秩均值分标价=120.21>秩均值统一综合价=69.16, p=0.000) 。可以看出, 消费者对于分标价定价的在提供附加信息量的直观感知上, 要远远超过统一综合价的感知。对于附加服务的假设, 结果表明不显著 (p=0.517>0.001) , 即H2假设不成立。消费者虽然认可分标价定价在提供附加信息量要远远超过统一综合价所提供的信息量, 但是让消费者仅从定价方式这单一方面来判断其所提供附加服务, 信息仍然不足。可以认为在面对综合统一价以及分标价时, 虽然消费者注意力会有所转移, 但是对产品的附加服务水平差别的感知区别不大。

在情境二中, 消费者在对以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的产品所提供的产品附加信息量差别, 结果并不显著 (p=0.205) , 与此结果相似的是, 消费者对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的产品的附加服务水平感知差别也不显著附加服务 (p=0.020) 。由此可以判断, 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 但是在传递产品附加信息和附加服务时, 差别不大, 并不能通过该种方式突出产品相应的附加信息和附加服务的属性特征。

4.4 消费者感知价值

对消费者感知定价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分析。首先, 对情景一中不同的消费者对价格标价方式真实性感知进行分析。检验假设H3a, 结果表明选择分标价价格的消费者对产品报价真实性显著高于选择统一综合价的消费者 (秩均值分标价=113.05>秩均值统一综合价=85.26, p=0.000) 。表明分标价定价对各部分的详细解释的报价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信息透明度需求, 让消费者感觉其更为真实, 贴近现实情况。同样的, 对情景一中不同的消费者对价格标价方式准确性感知进行分析。以检验假设H4a, 结果表明选择分标价价格的消费者对产品报价准确性感知显著高于选择统一综合价的消费者 (秩均值分标价=113.08>秩均值统一综合价=85.19, p=0.000) 。分部标价的分部方式, 满足消费者对于了解如何形成价格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消费者对报价的准确性感知。

同时, 对情景二也采取同样的分析, 与分标价定价信息理解分析结果相似的是消费者在对以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的价格标价方式真实性感知差别, 结果并不显著 (p=0.382) , 消费者对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的产品的报价准确性感知差别也不显著 (p=0.121) 。因此, H3b、H4b假设并不成立。这与关于分标价定价信息理解的情景二分析类似, 可见只是在在形式上略有不同的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 从真实性和准确性来看, 其本质差别不大, 故消费者对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感知因而差别不大, 故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并不能突出产品报价相应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但是对于情景二中的产品价格认知难易程度, 选择商家1与选择商家2的受试者认知较为一致, 有75%选择商家一以及66.7%选择商家二的受试者认为复杂分标价定价更难认知。这一点符合消费者通常的计算习惯。

4.5 消费者信任

最后, 对消费者对商家诚实度和购买推荐度进行检验。检验假设H5a, 结果表明选择分标价价格的消费者对商家信任度显著高于选择统一综合价的消费者 (秩均值分标价=112.24>秩均值统一综合价=87.09, p=0.001) 。消费者会认为采用分标价定价的商家, 其标价方式信息量充足, 报价结构合理, 报价内容透明, 故对该商家有着更高的诚实度感知。检验假设H6a, 结果表明选择分标价价格的消费者对商家的推荐度显著高于选择统一综合价的消费者 (秩均值分标价=111.81>秩均值统一综合价=88.06, p=0.001) 。消费者对于采用分标价定价的商家向他人推荐度更高。

同时, 对情景二也采取同样的分析, 与分标价定价信息理解分析结果相似的是消费者在对以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的商家诚信感知差别, 结果并不显著 (p=0.089) , 与此结果相似的是, 消费者对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的推荐度差别也不显著 (p=0.531) , 显然假设H3b、H4b并不成立。从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 只在标价形式上略有不同, 其内部本质指向一致, 因此消费者对价格信息的理解、消费者感知价值、消费者信任对于二者的理解差别不大。可以判断, 不同类型分标价定价对于消费者的影响集中与消费者的认知价格时的难易理解。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价格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的内容有信息量大小以及其代表的相应的附加服务信息。分标价价格采用分部标价, 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量, 消费者可轻易获知并辨识, 筛选符合自身需求信息, 对后面分标价的进一步感知产生影响。

消费者会根据自身经历, 对初步认知的信息进行自我感知。对标价方式的标价方式的准确性和报价的真实性, 进行自我判断。消费者可以凭借分标价定价详细的标价方这些附加信息深入了解标价方式的结构及内容, 从而进行判断。

消费者可以较为轻易的对分标价标价方式的准确性和报价的真实性进行判断, 使消费者感觉该种标价方式表达充分, 商家坦诚, 消费者对认为该商家值得信任, 有较强的意愿向他人推荐的该商家。

摘要:随着营销理论及手段的发展, 定价方式趋于多样化, 分标价定价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采用。通过模拟消费情景的方式对消费者检验, 从消费者对分标价的理解、消费者感知价值以及消费者信任等为研究视角, 检验消费者对分标价定价的感知。

关键词:营销方式,定价方式,消费者,信任

参考文献

[1]Morwitz、Greenleaf and Johnson.Divide and Prosper:Consumers'Reactions to Partitioned Price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8, 35:453-463.

[2]McKnight, Cummings and Chervany,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it's all abou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 (3) :491-512.

[3]韦夏, 王光耀, 涂荣庭.分标价定价策略的负面效果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 2011, 7 (1) :53-68.

上一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下一篇:心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