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方法

2024-09-18

黑箱方法(共7篇)

黑箱方法 篇1

所谓“黑箱方法”, 也称“黑箱系统辩证法”, 它是系统科学中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通常把内部构造和机理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系统称为黑箱, 然后通过观测外部输入黑箱和黑箱输出的信息的变化关系, 来探索黑箱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其实, 很多对于解题者而言感到束手无策的数学问题就是一个“黑箱”, 我们可以采用“黑箱方法”加以解决.利用“黑箱方法”解题的独到之处在于它通过观测数学题的外部特征, 来了解问题的整体功能, 但对题目本身的结构机理等无需知晓.运用“黑箱方法”解题, 通过抛砖引玉、偷梁换柱、欲擒故纵和围魏救赵等策略, 常可以收到简捷明快、出奇制胜、巧夺天工的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结合范例加以阐述之.

1 抛砖引玉

在解选择题、填空题和判别题等题型时, 往往采用最常规的打开“黑箱”方法, 总觉得轻车熟路, 然而往往不是十分繁琐, 消耗大量时间, 效果低, 就是考虑不周全, 错误率高, 效果差.实际上, 这些题型的特点不需要严密的解题过程, 更侧重的是考查独特、变通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此时, 倘不从“黑箱”的内涵出发, 而只需在“黑箱”外延范围内取某些特例, 可以是讨论区间的端点、中点、整点, 也可以是一些特殊的函数、方程、数列或图形等, 抛砖引玉, 可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

例1 在四棱锥的4个侧面中, 直角三角形最多可能有 (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分析 如果要画出一个4个侧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棱锥, 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实上, 如图1, 只要在正方体ABCD-A1B1C1D1内构作四棱锥D1-ABCD, 问题就一目了然了.使用正方体这个特殊几何体, 就不失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例2 (2007年高考江苏卷)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已知△ABC顶点A (-4, 0) 和C (4, 0) , 顶点B在椭圆x225+y216=1上, 则sinA+sinCsinB=____.

分析 该题如真是椭圆上任意取一点, 将是十分麻烦的, 注意到B的任意性, 因而不打开“黑箱”, 不妨取一点B, 使∠ABC=90°, 则在△ABC中, sinA=BCACsinC=ABACsinB=1, 则有sinA+sinCsinB=BC+ABAC=2a2c=108=54.

2 偷梁换柱

培养数学思维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就是在思维碰到障碍时, 要不断更换思维方式, 转换思维方向, 将“黑箱”所输出的信息通过联想、类比、比较等手段, 及时进行“偷梁换柱”, 然后将获取的思维策略、方法或模式反作用于“黑箱”,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3 解不等式x1+x2+1-x21+x20.

分析 用常规解法比较困难, 如果仔细观察“黑箱”的外部特征, 发现与三角公式1-tan2θ1+tan2θ=cos2θtanθ1+tan2θ=sinθ非常形似, 进而采用三角代换法, 设x=tanθ (-π2θπ2) , 则原不等式为sin θ+cos2θ>0, 即2sin2θ-sin θ-1<0, 解得-12sinθ1π6θπ2.因而有x-33.

例4 求函数y=2-sinx2-cosx的极值.

分析 直接求解, 相当困难, 观察“黑箱”, 它与两点连线的斜率公式多么相似, k=y2-y1x2-x1.如图2, 取定点A (2, 2) 及在单位圆上的动点P (cos x, sin x) , 于是原问题即为求PA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也即为直线PA与单位圆x2+y2=1相切时的斜率.因为单位圆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为y=kx±1+k2, 又切线通过 (2, 2) , 则有2=2k±1+k2, 解得k=4±73.故ymax=4+73ymin=4-73.

3 欲擒故纵

正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一样, 数学知识的发展也是一个前进的过程, 因此解决某一问题时, 向前推进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趋势, 然而有时我们遇到的“黑箱”如径直往前进, 就会遇到不易攻克的阻力, 此时, 我们暂且将“黑箱”放一放, 而将“黑箱”的情形先退一步或几步, 退到我们可以控制、能看清关系或悟出解法的地方, 正如华罗庚所语:“先足够地退到我们容易看清楚的地方, 认透了, 钻深了, 然后再上去.”

例5 平面上有2n个互不重合的点, 试证一定可以画一个圆, 使圆内圆外各有几个点.

分析 为了寻找解题思路, 不妨从抽象向具体后退, 从大数字向小数字后退, 直到极端.考察2个点的情形, 易知当圆心不取在连结这两点的中垂线上, 半径取介于圆心至这两点的距离之间时, 该圆即满足要求.4个点的情形, 两两相连可得6条线段, 此时只要圆心不取在这些线段的中垂线上, 半径也取它与4点所成的4个距离的中间, 则所作圆即为所求.至此, 证明思路已经明朗, 由于这2n个点不相重合, 可连成C2n2条线段, 记全部线段中的中垂线构成的点集为E, 只需取O E, 则O与这2n个点的距离互不相等, 设它们由小到大为d1<d2<…<dn<dn+1<…<d2n, 取d使dn<d<dn+1, 则以O为圆心, d为半径的圆即为所求.

4围魏救赵

其实建模的思想是“黑箱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模型只是一种假设, 它不一定表示“黑箱”的内部的实际结构, 当我们通过采用观察、控制等有效手段操作时, 一个“黑箱”原来未能观察到的变量可以成为可观察变量时, 原来不能控制的变量也可以被控制了, 那么预先提出的模型被证实或部分证实了, 这时候我们说原来的“黑箱”被我们打开了或部分打开了, 我们被从该问题中抽象、归结出来的数学问题称为“黑箱模型”.

例6有3对夫妻过河, 船最多能载2人, 由于封建思想, 要求任一女子不能在丈夫不在场的情况下同另外的男子在一起, 给出3对夫妻的过河方案.

分析该问题是阿拉伯早期的一道著名智力题, 它是一个带有约束条件的过河问题, 可视为一个多步决策过程, 每一步即船由南岸到北岸或由北岸到南岸, 都是对船上人员 (男子、女子各几人) 作出决策, 在允许的前提下, 有限次使3对夫妻全部过河.

记第k次向量可表示为S (xk, yk) , 其可取状态有10个: (0, 0) , (0, 1) , (0, 2) , (0, 3) , (3, 0) , (3, 1) , (3, 2) , (3, 3) , (1, 1) , (2, 2) .

在xOy平面坐标系中, 画出如图3所示方格, 方格点表示状态S (xk, yk) , 允许状态用圆点标出, 允许决策dk是沿方格线移动1或2格, 规定:

(ⅰ) k为奇数时, 向左或下方移动;

(ⅱ) k为偶数时, 向右或上方移动;

(ⅲ) 每次移动必须落在允许状态, 即“·”上.

图3给出了一种状态转移过程, 经过决策d1, d2, …, d11, 实现S12 (0, 0) .

“黑箱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 还有很多, 譬如拉格朗日插值公式堪称是“黑箱方法”的范例.只要我们能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注重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采用不打开“黑箱”的方法, 以思维策略的角度综合考察对象, 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从而达到全面地、最佳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善基.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数学思维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2]刘云章主编.打开你的数学思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3]金观涛, 华国凡.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 1983.

揭开不诚实的黑箱 篇2

别让魔鬼钻空子

金融服务业中反复上映着监守自盗的戏码,德高望重的学者同样会提交有失公允的鉴定意见,熟悉的医生甚至会对你“杀熟”。简言之,几乎人人都会撒谎。其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在欺骗时心里都有个度,只要没有超过这个度,就不至于有“罪恶感”,就有可能会犯罪。

人类的行为受两种相反的动因的影响。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是诚实可敬的人,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动因);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从欺骗中获益,得到尽可能多的钱(这是标准的金钱动因)。

人们就在这两种动因中挣扎,寻求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人,天生有道德追求和道德约束,但人又总是有不择手段追求私利的冲动。人,就这样在行义还是求利之间挣扎、冲突。只要环境、条件合适,几乎人人都会自欺欺人地犯罪。

《圣经》认为,有罪的人很难胜过试探,因此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去胜过试探,而是远离试探。但今天的市场经济却显然正越来越走向“试探经济”:不仅真金白银越来越让位于虚拟货币,各种委托、代理关系也越来越丰富,其链条越来越长。其结果便是欺骗也就更容易发生、无处不在。

人在疲惫的时候更容易冲动购物;人在压力比较大时,则容易经不住诱惑,会选择那些不健康的食物。用艾瑞里的话来说,就是当人处于“自我耗竭”的时候,更容易产生不诚实行为。

领袖们(包括企业家)为何不诚实?一个原因是他们常常处于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度紧张、自我耗竭的状态,他们更需要释放压力、弥补心理失衡,因此会比正常人更需要安慰,更容易受诱惑、更容易撒谎、更容易跌倒!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和官员找情人、包二奶现象频出了。有人提醒,千万不要过于忙碌,让魔鬼钻了空子,其实忙碌本身就是魔鬼。

怎样减少不诚实

书中还介绍了简单有效的改善办法。比如,只要有道德标准的提醒,人们就会表现得更诚实。因此,在人们容易受到诱惑而发生欺骗行为时,被提醒注意是个明智的做法。大家通常认为签名只是一种确认信息的方法,但艾瑞里发现,设定在表头位置的签名更具道德提醒的作用。也就是说,签名的位置不同,谎报信息的程度也不同。建议税务局以后在设计报税单时,可将道德提醒的签名放在前头。

排除利益冲突,也可以减少不诚实现象。例如,通过副业赚取报酬的财务顾问;担任某公司咨询顾问的审计员;当客户赢利时获得一笔可观分红,而客户输得一干二净时自己却什么也不损失的金融专业人士;靠给公司评级获取利益的评级机构;接受企业和说客的资金和支持,以换取他们的选票的政客。对这些人,要排除其不诚实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规范。

艾瑞里还特别谈到了宗教对于诚实的价值,并推荐在政治、商业中借鉴。

最后,书中用了一张图概括这次探索之旅的主要发现。左侧是增加不诚实行为的因素,包括:合理化的能力、利益冲突、创造力、一个不道德的行为、精神耗竭、别人从我们的欺骗中获益、看见别人不诚实的行为、有着不诚实风气的文化氛围;右侧是减少不诚实行为的因素,包括:保证、签名、道德提醒、监督等;中间是没有影响的因素:能获得的钱数、被抓住的可能性。

如果你有足够的悟性,以上内容或许可以帮助你领悟未来的中国诚信之路该如何起航,如何避免作无用功!

责任编辑:马小琳

黑箱方法 篇3

到目前为止, 国内发表的关于项目监测的文献还十分有限, 本文初步探讨了卫生项目评价中应用项目监测的必要性和目的, 项目监测的定义、分类和具体内容, 项目监测的功能以及开展项目监测的步骤等内容。

1 项目监测定义

监测是一个连续的管理活动, 通过系统收集特定指标的信息为主要利益相关者提供干预项目进展和目标达到程度的反馈, 以及项目资源的使用情况。换句话说, 监测是一个常规、连续的内部活动[2]。它可以通过收集项目投入、活动、产出以及项目效果的信息来测量项目的绩效。具体言之, 即系统地记录项目执行和绩效的主要信息, 并建立指标体系进行测量, 以显示项目是否按照预定的计划或标准运行, 以及是否实现预期的效果。

项目监测是建立在项目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而项目理论是用于描述项目预期效果和项目干预措施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假设。在很多时候, 项目督导也是项目监测的同义词, 特别是在政府机构开展的项目中, 上级对下级开展的项目活动的监测更常用项目督导这个词, 这可以显示出不同机构间的级别和业务上的指导关系[3]。

2 项目监测分类

项目监测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 (1) 项目是否找到了恰当的目标人群; (2) 项目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实现了项目设计的功能或达到其相应的标准[4]。项目监测可以分为项目执行监测和结果的监测[5]。

项目执行监测主要关注执行过程, 包括系统地、持续地进行项目活动的记录, 并把这些记录用于评价项目的执行过程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标准。项目执行监测主要监测的是项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 项目工作人员把项目投入转变为项目产出的项目活动, 以及项目的产品和服务等产出。

项目执行监测包括项目服务提供、项目服务利用监测和项目支持功能的监测[6]。服务提供的监测主要侧重于项目在管理和使用资源以完成其基本任务方面的运行状况。服务利用的监测涉及到对目标人群接受预定服务程度的检查。项目支持功能的监测需要比较项目应该做的内容和实际所做的内容, 尤其是比较项目计划提供的服务和实际完成的服务, 这部分监测涉及到跟踪项目活动的执行和项目的产出。

项目结果监测主要提供项目达到结果的信息、监测项目的风险和假设, 并提供项目资源使用效率的信息。项目结果的监测是指对项目预定的近期、中期、远期结果进行连续测量的过程, 并通过比较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差异来回答项目执行后达到效果的程度, 并回答项目为什么会产生效果的问题[5]。项目结果监测需要做项目参与者的调查, 在调查项目参与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以后, 确定项目的结果是否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一致。这些信息可以用来为项目人员或决策者提供项目进展的反馈以提高项目的绩效[5]。

3 项目监测内容

项目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以及和产出之间的联系。在项目评价中, 很多项目都是服务性项目, 此时监测的核心内容就是详细测量提供者将服务提供给利用者的整个过程的相关信息和干预覆盖率。

3.1 项目执行监测

3.1.1 服务提供监测。

服务提供监测主要侧重于监测项目在管理和使用资源以完成其服务提供方面的运行状况, 看设计好的服务是否按计划提供给了目标人群。项目的服务提供系统是提供干预的标准流程和实际行动的结合, 它通常包括有很多独立的功能模块和关系模块。一般认为, 我们最好评价服务提供系统包含的所有模块, 除非以前有经验表明某些模块是不需要评价的。在监测服务提供系统的执行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服务的具体化和可及性[6]。

将所提供的服务具体化一般是出于项目计划和项目监测这两个目的。它包括将实际提供的服务以可操作的方式进行细分。首先,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不同项目活动和不同的服务提供者来界定每一种服务,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最好将一个项目的不同方面划分为不同的服务活动。其次,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估计项目成本和出于财务受托责任 (fiscal accountability) , 我们常常需要把不同的服务进行货币转化。在需要比较不同项目的成本或项目的补偿机制是出于按服务量来进行的情况下, 这一过程就变得尤为重要。

可及性是指项目组织和结构上的设置促进参与者的程度。在考虑可及性时, 大量的评价问题便出现了。首先, 我们在促进项目的可及性时, 项目的活动是否与项目设计和项目目的一致。其次, 服务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潜在目标人群的需要。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目标人群的不同亚人群 (例如不同社会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民族) 的可及性是否一致。

3.1.2 服务利用监测。

目标人群的参与程度涉及到项目管理者和主办者双方。项目过程监测的一个关键目的就是了解目标人群实际接受项目服务的程度。从项目主办方的观点来说, 目标人群的参与程度是项目有效性和服务需要程度的一个关键标准。

服务利用问题可以简单地分解为覆盖面和偏倚。覆盖面是指与项目最初设定的目标人群相比, 目标人群实际参与项目的水平;偏倚则是指某些亚群体的参与的比例高于其它的群体的情况。在实际的社会项目中, 最通常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获得目标人群的参与, 其原因要么是由于参与者纳入或排除方式的偏倚, 要么是项目潜在对象不知道、不能或拒绝使用项目提供的服务。

3.1.3 项目支持功能的监测。

为了维持项目开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项目还必须实现各种支持功能, 通常情况下, 项目的管理者对这些功能比较关心, 当然, 这些功能与评价者和外部决策者也是有关系的。主要的支持功能包括资金的筹集、维护与项目资助方, 决策者和大众的公共关系、项目成员培训, 招募和留住项目的关键成员、发展和维持与不同项目和资源的关系、获取服务需要的材料和为目标人群争取相应的利益等方面[6]。对项目监测来说, 一般都需要在监测项目服务活动的同时也监测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支持功能。在形式上, 这些指标的监测与项目活动的监测没有什么区别。

3.2 项目结果的监测

结果监测是指日常测量和社会项目取得的可以改善的结果指标的报告, 项目结果就是项目期望的社会条件的变化, 包括项目参与者的知识、态度、行为、健康状态等方面指标的信息, 变化的来源是项目干预的后果而非项目本身[5]。它证实了那些预期的活动哪些已经正常开展, 哪些没有能够按计划实行。项目结果监测是项目结果评价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下, 在目标领域内, 区分项目活动或及其获得的改善是很重要的。项目结果就是项目希望获得的社会条件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项目活动的结果而不是项目活动本身。

4 项目监测在项目评价中的作用

项目监测的开展可能有多个目的, 它可以满足评价者、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工作人员、政策制定者、项目主办方或其它项目方对信息的需要, 虽然他们之间对信息的需要有很大的重叠性, 但是也还有各自的特殊的信息需要。

对评价者而言, 开展项目监测主要是出于许多实际的考虑。首先, 评价者开展项目监测的主要目是理解和解释项目结果的影响因素。了解项目的具体活动是解释或预测项目运行成功或运行不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了监测, 评价者就像是在“黑箱”中进行研究, 项目能否推广或项目理论是否正确也就没有了根据[1]。其次, 项目监测提供了评价结果发布所必需的信息。如果评价的资料描述了项目操作的细节, 那么, 那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更容易得到推广应用。

监测信息对项目主办方和出资方也是很重要的。项目管理者有责任告知主办方和出资方项目开展的具体活动、项目的绩效水平、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将会发生的事情。除了出资方和主办方以外, 其它的项目方也需要对项目承担责任。面对纳税人对社会项目支出所保持的保留态度, 以及社会项目资金缩减而导致的资源竞争的加剧, 所有项目方都在详细审查他们支持和不支持的项目。有时候机构也利用监测信息来对社会各方进行游说, 推广其支持的项目或使其符合某些人群的利益, 同时促使其反对的项目预算被缩减或项目被放弃。我们应当注意的是, 项目各方也包括了项目对象。

管理性的监测通常也会面临前面的那些问题, 但是管理性的监测与决策的联系较少, 而更多地是为了保证项目按预定的方案正常运行所进行的测量。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监测在项目的执行期间特别重要。因为即使这些项目设计得很好, 在执行的早期, 通常也会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结果和负面影响。项目设计者和管理者需要迅速和充分地了解这些问题, 以便尽快对项目的设计做出修正[6]。对于已从探索性阶段转向实际运作阶段的项目来说, 项目监测通过提供覆盖面和过程方面的信息服务于管理需要, 并因此反映出项目是否按既定方案在运行。当监测信息显示项目的运行出现了偏差时, 我们就必须对项目的执行进行调整。

5 项目监测计划与步骤

在开展项目监测前要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 以保证监测过程的准确性, 及时性和完整性。一般项目监测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 建立项目监测包括的范围和使用计划

理解监测计划的目的和使用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先弄清楚监测信息的需要方、监测信息的用途, 监测信息收集的频率、监测所需资源的可及性等问题。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可及性, 利益相关者在监测中的参与程度, 外部资源投入的强度, 使用的资料收集方法, 监测结果传播的形式和范围, 项目的特征和监测所获得的启示等信息都可以帮助确定监测计划的范围[5]。

5.2 详细给出监测的预算

监测需要消耗资源, 再次确认监测的预算是否足够维持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过程。我们首先需要保证以下的资金必须足够:建立基线的信息和指标, 培训项目成员和合作者的监测和资料收集, 建立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 参加会议讨论和反馈监测的发现, 出版监测相关的结果等方面[5]。

5.3 监测信息的管理

项目监测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监测信息的管理。较差的资料收集和记录会使使用监测信息变得困难。一些简单的工具使这个过程变得简单和可管理。每个项目都必须保存监测文件并且项目组必须在项目监测开始前认真讨论如下的这些问题[6]:使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原始资料, 收集到的资料多长时间分析一次, 收集到的资料是否需要总结出来, 原始的和分析后的资料保存在计算机系统里、数据库里还是硬盘里面, 利益相关者怎样使用这些信息, 谁来负责整个监测过程, 谁来维护监测信息系统等问题。

5.4 监测信息的分析

监测时收集到的资料只有在得到恰当的分析以后才会有用。一般情况下, 监测资料分析以后可以说明以下三个问题:项目绩效的描述、现场之间的比较和项目执行与原设计之间的一致性[6]。

一个源自监测资料的描述应该包括以下的主题:覆盖面的估计和参与者偏倚、服务提供系统的类型、给目标人群提供服务的强度和目标人群对所接受服务的反应。定性的监测资料可以采取描述性陈诉的形式, 定量的监测资料可以采用统计图表来进行展示。当一个项目包括不止一个研究现场时, 我们还要关心项目的绩效在不同研究现场间的差异。项目的执行和原设计之间产生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项目的绩效或者运行状况不像期望的那么好, 这都可能产生差距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人们就可能需要尽可能按照起初的设计去执行项目或重新设计项目。

5.5监测信息的反馈

项目监测是关于项目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的持续反馈, 并且给出那些地方做得好或不好以及原因, 这个信息会用来调整项目的管理和执行策略。在项目定期的会议中, 成员积极对监测信息作出反馈, 在报告必须给出结果指标的信息, 在会议中给时间让成员汇报文献学习的成果, 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监测和评价的过程, 监测信息在合适的地方及时地进行发布并迅速调整项目的执行等[5]。

要想通过项目监测来揭开项目评价的黑箱理论, 仅仅具有监测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该在实践工作不断理解和学习项目监测, 这对推动项目评价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摘要:文章参考国内外文献, 对项目监测的重要性、定义、分类、功能和项目监测步骤等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项目监测,卫生项目评价,执行监测,结果监测

参考文献

[1]Tracy WK, Robert DA, Richard FC, et al.Opening the Black Box:Using Process E-valuation Measures to Assess Implementa-tion and Theory Building[J].American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9, 27 (5) :711-731.

[2]IPDET Training Course, Handbook Module1: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Evaluation.http://www.worldbank.org/oed/ipdet/modules.html, 2007.22.

[3]李艾, 江西省儿童伤害调查项目督导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3) :305-307.

[4]Stephen M.Shortell, William C.Richard-son.Health program evaluation[M]St.Louis, MO:C.V Mosby, 1978.

[5]Jody Zall Kusek, Ray C.Rist.Ten Steps toa Results Base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System[M].Washington, D.C, TheWorld Bank, 2004.

黑箱方法 篇4

本期执行主持: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08年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对“学习需要”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本年度对“学习需要”的关注与研究来自三个层面:学者的理论探讨、学生的陈述、教师的备教策略。本文将分别从这三个层面对相关文章加以述评。

一、“学习需要”的理论探讨

伯顿(J.K.Burton)和梅里尔(P.F.Merrill)把与教育有关的需要分为五类:

(1)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指个体或集体把某方面的现状与既定标准比较而揭示出的差距。

(2)感到的需要(felt need),是个人认为的需要。

(3)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是个人或集体已认识到有“需要”、为满足该“需要”而表达出的要求。

(4)比较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是同类个体或集体通过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的差距。

(5)预期的需要(anticipated need),指将来的需要。(伯顿和梅里尔著《需要的评价:目的、需要和优先考虑的需要》,转引自张祖忻等编著《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38页。)

上述五类需要的核心含义是:当现状“是”与“应该是或必须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生“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learningneeds)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有关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揭示出的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学习需要”的分析(learning needs analysis),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合适途径。分析学习需要的重点是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而不是教师教的状况。

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向来对“学习需要”是漠视的,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好经验,但尚未引起理论的自觉。本年度有不少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触及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需要”。李海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8期)在研究语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之间的关系时提出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读一篇课文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自己的学习需要。他以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学生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可能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读不懂”,一种是读得懂但“不喜欢”。从根本上来说,文学作品教学就是做两件事,一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可称之为“解读”;二是解决学生“不喜欢”的问题,可称之为“鉴赏”。“解读教学”具体教“课文说了什么”,“说的这些意味着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为什么要这么说”;“鉴赏教学”具体教“你喜欢课文吗”,“你觉得课文什么地方好”,“这些地方为什么好”。

把“学习需要”区分为“读不懂”与“不喜欢”,可以说是切中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肯綮。这种区分至少有两大贡献:一是对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提升,“读不懂”与“不喜欢”大体上包含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习需要”的感性表达,李海林把教师的实践话语提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探讨;二是指出了语文教学中的“学习需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许多教师虽然从学生的学习状况中意识到了学生的需要所在,找到了存在的关键问题,但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常常出现偏差,即往往把为解决“读不懂”而教的内容与为解决“不喜欢”而教的内容混杂在一起,产生了错位。正如李海林所分析的,同一位教师教两篇课文,一篇是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篇是鲁迅的《雪》。对前者,学生是完全读得懂的,就是怀念家乡;但对后者,学生显然是读不懂的。前者应该教学生鉴赏,让学生喜欢上这篇课文;后者应该教解读,让学生读懂这篇课文。但这位教师恰好相反,教《端午的鸭蛋》时让学生反复回答“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而教《雪》时,老是给学生讲“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如何生动有趣”。

李海林从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联角度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两种“学习需要”作了辨析,蔡梅娟(《研究学生: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2期)则从“研究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研究学生的需要”是“研究学生”的重要内涵之一,教学活动的本质意义就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来研究学生的需要:一是研究学生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一份子的需要。 教师要在研究社会生活的前提下去研究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未来的价值是指向社会的,社会需求决定了学生的需求,要立足于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研究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要把学生作为“认知和情感的主体”去研究他们,而不是把他们仅仅当作“客观的接收对象”,这样,才能找到与学生的心灵相接之处,弄清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作者还指出分析学生的个体的需要关键在于找准两个兴奋点:(1)找准学生的“精神兴奋点”,知道学生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谈论什么、喜欢什么、渴望得到什么,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再去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显然就会使供需接轨,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无效性;(2)找准学生的“情感兴奋点”,要研究学生的情感状态与情感倾向,了解他们的情感兴奋点,与他们的情感接轨,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顺利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参与”。

蔡梅娟其实是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区分为客观需要与主观需要两方面,对教师理解语文课堂里纷繁复杂的学习需要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我们接下来要追问的一个问题是:“学习需要”到底应该如何来分析呢?管春林(《需求分析理论与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年第7-8期)主张引进西方第二语言教学界的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需要”进行分析,认为“需求分析”是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教学计划而开展的一种诊断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与他们所期望达到以及应该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以便为后面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明确目标,从而保证随后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需求分析反对使用主观推断或者任意评判的方式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倡对客观信息进行收集和详细的分析,并最终形成决定的做法。 需求分析不但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语文教学这样的母语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对于明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需求分析有益于语文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堂上有不少问题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能意识到需求分析的意义并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则教学效果有望出现明显的改善。再次,需求分析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需求分析,学生会更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而认清学习目标可以促使学习者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明确自己分析的目的、制订计划、选择合理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对资料加以分析、确立目标并选择合适的具体教学方法等步骤。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需求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一般来说,要做好上课前的需求分析往往比较容易,因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般都清楚要上的课程要达到什么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和完成教学任务后则常常没有了必要的分析和总结,从而没能为下阶段的需求分析做好准备,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与需求分析同步推进,并不断收集学生语文技能方面的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做好准备。(2)语文教学往往因面对大批学生而很难顾及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因此,需求分析要区分主要需求和次要需求,要区别多数人的需求和少数人的需求,要做到既照顾到多数人的需求,又适当考虑少数人的特殊需要。

管春林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需要”分析的一些具体建议,但“需求理论”毕竟针对的是第二语言教学,母语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虽然有一些共同的要素,但两者之间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如何研究开发切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需要”分析方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让学生陈述“学习需要”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在2008年第9、10期分别刊载了《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师》和《学生理想的语文课堂》两组文章,编者在“编辑絮语”中提到了编辑目的:“除圣人外,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思维——手电筒思维,只会从自我的角度看别人,而不会从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我,反省自我。这种思维模式,教师也未能‘脱俗。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想把每一堂课上精彩,都想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但我们是否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过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呢?是否思考过学生喜欢怎样的语文老师呢?这些稿件的编辑,是为广大同仁展示出一面面‘镜子。”这番话暗含着教师应该让学生陈述“学习需要”的意思。我们这里重点评析《学生理想的语文课堂》,这组文章包含有6位学生撰写的6篇文章,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眼中的课堂现实。参加“学习需要”陈述的学生认为,大多数学生能埋头于数理化的计算,却不能静下心来读一篇美文;能写一手漂亮的英文,但书写的汉字却令人不敢恭维;能头头是道地谈论电脑游戏或网络新潮,却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和西方精神文化知之甚少。现实中的语文课堂似乎颇为无聊,很多老师会把许多知识舍弃,更多的只是照着教案念或写,拿着更多的题目或试卷让我们练习,理由很简单——考试需要。在我们眼里,语文课堂几乎等同于考试(秦颖雪)。古代文人吟诗作赋,出口成章,而我们却在“模式化”训练之下变得腹中空空(李君)。小学语文唯一的印象就是抄词、抄课文、抄阅读文章;初中老师上课对课文的解读就像是做阅读题,本来一篇很好的文章硬生生地被改造成若干莫须有的问题(景暑楚)。

2.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学生认为,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交流的平台,老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想象(秦颖雪)。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尊重学生个性与见解的课堂,应给学生一片自由写作的天空,让作文散发出创造的灵气,而不是刻板的匠气,应该涵盖古今中外无数文学趣事(李君)。理想课堂是由知、智、趣、美四要素结合而成的(史元春)。希望中学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精魂与风骨的结合体,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潘多,于晗)。语文课应该定位于一种思想的汇集与碰撞,一定要追求参与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都勇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思考能力提升了,语文能力提升了,就是一种形而上的升华,学生就不会为考试分数这样的事情烦恼了(景暑楚)。语文课堂是灵感交流的平台,无数个年轻鲜活的思想一起碰撞,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成长,从古时的私塾到现代的多媒体教室,那琅琅的读书声都是学子们对课堂不灭的情结(刘坤)。

让学生通过书面文字陈述“学习需要”的做法其实并不新鲜,早在二十年前,《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第6期)就以“学生论坛”的形式发表过多篇学生的文章,例如《假如我是语文老师》(郑华南)、《一个中学生的苦恼》(张淑芬)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视角表达出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一些共同心声: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要尽一切努力去了解我的学生,看看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经常思考的是什么。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对待生活,如何去认识社会和人生。为什么要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老师为什么总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我们只能机械地吸收?我们需要个性的发展,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学生需要什么?二是,我们如何知道学生的需要?二十年过去了,不同年代的学生陈述出来的学习需要是如此相似,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语文课堂里带规律性的问题,更可能存在一些仅凭教师的感觉是无法触及的课堂“黑匣子”里的秘密,这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去理性地了解。从大体印象来说,上述学生在不同年代所陈述的学习需要,语文教师凭平时的经验与感觉是不难判断的,所以常常被教师忽视。但“学习需要”凭教师的感觉获得与从学生的口中和笔下道出,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凭感觉获得的“学习需要”,常常处于一种笼统、模糊的状态。当学生把他们对“课堂”的鲜活理解呈现在教师面前时,这种模糊的把握会变得更加具体清晰,因为学生的陈述往往是以具体的个人为单位的,陈述的内容常常附带着具体的情境,他们对现状的不满和他们的理想都是有具体指称的对象和内容的。教师如果能采用“学生陈述”的方式去把握和审视学生的“学习需要”,那必将增强自己对语文课堂的理性自觉。

三、教师备教策略中的“学习需要”分析

教师的“学习需要”分析常常体现在备课过程中,备课过程中常见的“学生与课文有距离”、“学生理解有困难”、“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等话语,其实表达的就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与把握。因此,分析教师教案和教学设计中这类实践话语,是研究教师“学习需要”分析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年度,在各类语文期刊上发表各类教案和教学设计近120个,其中大多数教案明确表达了教师对学习需要和学情状况的分析意见。尤其是《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用了整整一期的篇幅刊登了40个“备教策略”,每一个“备教策略”均包含了“学情分析策略”。教师的“学习需要”分析基本体现在“学情分析”之中。因为这些教学设计所涉及的课文大多是经典文学名著,下面我们依据李海林所辨析的“学习需要”的内涵,把这些“学习需要”分析区分为关于“读不懂”的分析和关于“不喜欢”的分析。

1.关于“读不懂”的分析。教师认为,有些文言文及古典诗词曲的作家作品因年代久远,与学生产生了距离;因自身阅读水平的限制和一些时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外经典作品,学生感到有隔膜,阅读难以深入;鲁迅的作品与学生有距离;生活在大都市的学生对描写乡村的作品缺乏直接的感受,有空间距离。

例证:(1)《在沙漠的中心》中涉及到的“航空探险”和通过人物心理活动表现文章主旨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在今天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石卉芸《在沙漠的中心》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

(2)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主人公葛朗台的行为心理与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张俊峰《〈守财奴〉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3)这些学生比较单纯,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大多为“不更事的少年”,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太了解,所以对于作者刻画王熙凤的一些精彩语言,学生可能不容易领悟,这样也就不容易领悟到作者的用语之妙。毕竟,文中三个主要人物,尤其是王熙凤的性格,蕴涵了太多的社会学、心理学意义,这不是年纪轻轻的学生所能把握的。(郑逸农、汪益军《〈林黛玉进贾府〉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4)对于追捧着“80后”写手如韩寒、郭敬明等人的作品,崇仰着快男超女及周杰伦、陈慧琳等歌星的当代中学生来说,“鲁迅太远了,鲁迅太高了,鲁迅的语言太难读懂了”(对初三学生“喜欢鲁迅吗”的调查反馈)。(胡明道,《〈拿来主义〉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5)由于时空距离、观念的差异,学生到高二才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对《窦娥冤》多少有一点了解,但也仅限于“我比窦娥还冤”的口头禅上。(魏胜平、党红英《〈窦娥冤(节选)〉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2.关于“不喜欢”的分析。教师认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大;学生对鲁迅杂文不喜欢;有些古典小说、戏曲和现代派小说,学生缺乏兴趣。

例证:(1)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鲁迅作品的概念化解读,导致学生对鲁迅作品不感兴趣,而且容易以习惯性思维与僵化的模式去解读鲁迅作品。 (蔡伟、俞丹、蒋琼《〈药〉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2)现在城市中学里的许多高中生对于古典小说

的阅读兴趣可能已经十分淡漠。他们畏难于古典小说的语言障碍,他们厌倦于古典小说缓慢的情节推进,他们烦躁于古典小说冗长的故事内容。因此,如何唤起他们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如何培养他们阅读古典小说的能力,是本课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郭惠宇《〈失街亭〉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3)戏剧主要通过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

言表现故事,没有详细的背景描写和说明,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张春莲《〈茶馆(节选)〉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4)由于理科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再加上近几年戏曲几乎成为高考试题的盲区,因此对本部分内容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不够。(魏胜平、党红英《〈窦娥冤(节选)〉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5)加上现阶段高中文言文与初中相比,分量加大,难度提升,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提不起兴趣。(邓彤《〈鸿门宴〉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6)但由于学生与文言文存在隔阂,以及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语文学习的功利主义倾向,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感觉并不太好,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还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袁卫星《〈逍遥游(节选)〉备教策略》,《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7—8A期)

总体上看,本年度教师在教案和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要”分析大体反映了学生的一些基本“学习需要”,并且能够依据“学习需要”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但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分析的内容和过程比较粗疏;分析方法欠缺,教师大体是凭感觉作出判断;尤为重要的是有相当一些教师的“学习需要”分析情况与整体教学设计缺乏关联,虽然把“学习需要”分析的内容写在教学设计中,但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并没有充分考虑“学习需要”,这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

黑箱方法 篇5

一、基本思想

目前SHRM研究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三类:资源基础模型、战略管理过程模型和战略一致性与灵活性模型。其一, 行为研究视角。其假设‘员工将自己的实践作为刺激和控制自身贡献和行为的方式’;其次, 将基于资源的视角看作SHRM研究的理论视角。再者, 交换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视角, 这已被用作研究个体与集体在HR系统和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将先前研究整理, 研究者发现HR系统可以通过影响不同水平的相关变量, 最终达到影响绩效。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HR系统构成不同将通过影响不同的路径最终作用于绩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当前研究采用一个多层次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其中的中介机制。再者, 就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黑箱”是一个较大的系统, 其中包含了个体、团队和组织层次, 具体层次上也有不同的成分构成。Jiang对已有的多层次研究整理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提出一个全新的多层次模型, 他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绩效间的这个“黑箱”进行逐层剖析, 并尝试确定每一层可能包含的变量。

二、研究方式

通过Jiang的研究了解到目前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黑箱”研究有三种方式:1.自上而下的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研究的是不同层次间的人力资源系统自上而下的影响。人力资源系统的设置是由企业管理层设定的, 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变换以及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维持生存和进一步发展。首先设置企业整体水平的HR系统, 这个大的框架限定了团队水平需要达到的人才配置, 进一步团队的HR系统影响个体对HR系统的感知理解, 个体会为了达到团队的要求而对自身资源进行“扩展”。这样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影响通道。2.横向的中介机制。这种方式的研究看似孤立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 其实每层上的中介间又有相互作用。例如, 个体/团队/组织影响各层次的中介机制, 从而达到对各层次绩效的影响, 其中需要考虑的是各层中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中介的交互作用对各层次的绩效由多大的影响, 以及不同层次间的中介作用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需要进一步确定。3.自下而上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应用主要在绩效研究中。员工个体的绩效整合之后就可以反应团队水平的绩效, 团队水平的整合可以反应组织整体绩效。其中需要重视的是个体的绩效状况不能直接反应组织的绩效, 因为个体的绩效是不相等的;其次, 个体的KSAOs存在差异也必然使相同HR系统下的员工呈现出不同的绩效;再者, 员工个体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这使得员工不能在相同的团队环境下呈现出相同的个体绩效, 同样适用于团队水平的差异。

首先, 个体水平的KSAOs影响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一个企业总体人力资本状况有各个员工的个体资本整合形成并影响集体人力资本, 员工个体的人力资本是有个体的KSAOs形成的。集体人力资本很大程度上有个体的KSAOs形成, 而不是有团队所有成员的KSAOs平均值形成。在这个中介成分上只能是自下而上的影响, 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对个体的影响较小;其次, 集体动机自上而下影响个体动机, 集体动机可以产生一种组织氛围是个体资源的调整自己的动机, 但个体的动机对团队的影响就是很弱了。当个体接受其周围的同事时, 就会有较高的动机去应对自身的工作;最后, 个体的参与工作的机会不能直接整合反应团队和组织卷入, 高水平的卷入强调个体间的相互作用。高水平的卷入影响低水平的卷入。

三、小结与展望

研究者对SHEM的研究不断推进, 从最初的单元水平分析到个体水平分析, 紧接着的跨层次研究, 以及到现在的多层次研究。对SHRM研究中的“黑箱”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开始认识到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成分, 而是一个较大的系统, 这其中存在诸多中介变量影响着绩效。目前从单一水平进行的分析研究不足, 如:个体水平或组织水平单独研究中都不能很好的解释员工对HR系统和组织绩效的中介作用。目前很少研究对同一层次上两个中介变量共同作用进行研究, 或者探讨两者影响的一致性。跨层次或者多层次研究主要涉及的是探讨HR系统在不同水平上的功效是否一致。从本质上讲, SHRM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利用,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优势。到目前为止诸多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 这些不同理论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绩效的作用途径的不同上。

目前对SHRM研究和实践存在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方法和路径、实践检验等方面的差异, 有待未来研究的不断探索和发现。Jiang提出的多层次模型研究思路大致是:由组织层面下降到个体层面, 再有个体层面回升到组织层面, 每个横向过程都包含中介作用。在个体水平上, 员工与管理者的交流能影响他们从管理者那里获得HR信息, 员工的认知进一步的与个体绩效相关。团队层级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在整个SHRM研究被忽视了, 研究HR系统在团队绩效的影响是有意义的, 通过HR系统帮组促进团队效率而探索其作用机制。作为这种研究的第一步, 学者应该考虑HR系统团队水平概念定义。

本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进行研究做出了贡献:1.在多层次分析视角中, 通过不同变量在不同层次上的分析以及跨层次的分析, 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2.将团队引入, 作为一个突破。Jiang强调团队在为来的SHRM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以后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团队层面的成分, 以及测量方式等细节问题;3.在AMO理论框架基础上进行中介分析, 提出了在不同层析上的分析方法;4.在不同的组织情境下, 采用不同的理论支持, 研究框架的聚合方式不同。

未来的研究应该检验不同的HR系统怎样共同运用影响组织绩效。研究既要检测自上而下的HR系统对个体水平的影响, 也要检测自下而上的程序中员工绩效对组织绩效的完全中介作用, 同时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个体行为和绩效。需要探索组织层次的HR系统怎样设计能够影响员工感知HR系统。最近的研究表明HR系统也会对员工的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检测这种对HR系统的潜在消极影响, 以及这样的消极绩效又会怎样作用组织绩效。

Jiang等人提出组织的HR系统不同, 将会对不同的组织目标产生影响, 因为将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形式的HR系统怎样整合, 以及这种整合将怎样影响员工对HR系统的感知。在团队层面上, 需要进一步研究变量在组织层次和个体层面间的产出关系, 考虑到团队在组织结构中的主要桥梁作用, 需要理解组织情景和团队情境是怎样共同对员工绩效起作用的, 以及是否团队情景的特征会对个体的产出有更直接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开始关注个体的KSAOs是怎样整合为组织的人力资本的, 以及个体的思想观念怎样成为组织的整体动机。对于这些方面的整合仍在继续探索。

摘要: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从发现人力资源中的“黑箱”到Jiang等人的研究, 对“黑箱”认识不断深入。本文主要通过Jiang提出的模型分析, 诠释全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对Jiang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 同时提出存在的不足, 以及未来研究可以从哪些角度对Jiang的框架进行丰富。

关键词:人力资源,黑箱,战略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寇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黑箱”机理研究溯源、现状述评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7 (35) :43-53.

[2]高素英.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 2012, 5 (24) :118-126.

[3]田立法.个体层面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黑箱”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13, 4 (13) :51-58.

[4]寇跃.整合视角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 2014, 12 (26) :110-119.

黑箱方法 篇6

工程建设领域是高校腐败容易滋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1999 年高校扩招导致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基建项目,在配套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为高校基建部门提供了腐败的温床。针对日趋严重的基建腐败现象,教育系统工程建设专项治理工作于2009 年拉开帷幕,通过专项治理,各高校有针对性地健全了工程建设相关制度和配套细则,提高了管理水平,切实缓解了社会对于高校基本建设缺乏治理的现象。近几年的改革措施反映了主管部门解决基建腐败问题的决心,但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政策修补总是无法根治顽疾。本文把基建复杂的内部利益关系作为一个“黑箱”整体看待,通过调整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解决基建财务的思路与对策。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于高校基建财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编制综合财务预算,将基本建设收支纳入事业单位预算,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师宏,2010),这一点在最新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得到体现,即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并入“大账”。其次是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制度,包括加强基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经济责任制和会计委派制度(李金平等,2009),以及实行基建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曹异芳,2011)等。最后是对人在执行层面上的研究。实际上,一项制度在理论上构建相对容易,但如何能够被合理有效地执行才是关键。目前对人为因素研究的主要思想是财务管理部门不能在建设项目管理中仅仅扮演“出纳”角色,基建财务管理机构和人员应该积极主动介入建设项目全过程(蒋妹,2004),具体介入的角度涵盖了专业知识培训(曹异芳,2010)、监督管理(夏虹,2007)、部门协调(郭业军等,2011)等方向。另外,教育部于2012 年6 月下达了关于加强教育基本建设管理干部培训的通知,提出逐步推行教育基建管理干部持证上岗制度,这是对理论研究的积极回应。笔者认为,虽然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对基建领导和职员控制的重要性,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表面,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大多点到为止,总体来看,只是一个上层设计制度———执行制度———监督执行效果的单层次控制体系。

要做到对基建财务问题的有效控制,应当进一步强调人性化管理,所设置的控制标准既能对违规操作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又能对个人深入参与监督产生激励作用。而在现实中,由于个人在对控制行为持有的态度,以及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通过规章制度设立的单层次控制标准难以兼顾参与基建的个人利益与主管部门的监管期望。因此,本文尝试把高校基建财务置于一个多层次的治理体系中进行研究。

基建财务由于长期游离于事业财务预算体系之外,在财务管理上可能会有管理不到的地方。但基建部门及人员一直隶属于高校行政管理之下,这属于财务治理的范畴,即通过财权在学校内部的合理配置,形成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职能部门或关键岗位职员“权、责、利”的划分。因此解决基建财务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对人的多层次控制问题,既要重视正式的制度安排,还要发挥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这实际上就是规范基建财务治理的过程。

三、“黑箱理论”下高校基建财务治理分析

基建财务治理活动是相对人性化的管理工具,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安排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对于基建这一具有复杂业务结构的系统,完全可以不去纠结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博弈,这里就用到了“黑箱理论”。该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于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使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仅注意到它对于信息刺激做出如何的反应,注意到它的输入———输出关系,就可对它做出判断。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基建财务治理中,首先要确定控制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实现规范的基建财务治理;其次是设定输入信息,这一信息可以刺激“黑箱”内部,从而自动梳理与财权相关的各种关系,这就需要对基建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分别进行激励,因为二者的动机有着根本的不同;最后是对输出结果的评价与反馈。其中最重要的是设定输入信息这一环节,我们希望基建领域的经济行为尽可能少的损害学校利益,这里的损害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利益侵占,二是不作为导致的浪费,相关人员的“动机选择”决定了这种以人员激励为导向的治理机制能否达到预期。

(一)基建负责人损害学校利益的动机分析

基建负责人包括主管基建的校领导以及基建部门的关键领导,其损害学校利益的动机选择取决于学校治理环境的强弱。我国高校的基本管理模式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方面目前的高校治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治理结构,关于采用教授治理模式还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讨论仍在延续,所以作为重要牵制作用的财务治理环节并不健全;另一方面,现有模式下的沟通与联系并不顺畅.如果主管财务的校领导与主管基建的校领导分属两个人,任何一个人的不作为都会导致另一个人的权力膨胀,如果同属一人,则权利风险更大。而且学校组建大型项目往往会成立相应的临时机构,该机构与原有基建部门同时存在,也会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关键是在整个治理模式中缺乏一个直接对学校利益负责的监督机构,这是基建财务治理环境的现状。在这种环境下,领导层有损害学校利益的理由:第一,侵占学校利益的风险较小。一个不健全的治理系统有助于内部人士隐瞒其利益侵占行为,从而使与基建相关负责人有动机不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程序上的改进,因为一旦弥补了内部控制的不足,既得利益者的侵占行为将被抑制,只要保持“黑箱”内部的神秘,利益侵占就会持续。第二,不作为带来的浪费并不能被有效衡量。现行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对于领导层而言,只要没有经济问题,自身职务升迁并不受影响,如果“黑箱”中潜在的问题在自己任期内集中爆发,可能会引起上级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其能力和努力程度的质疑,反而会影响职业生涯。

(二)基建会计人员损害学校利益的动机分析

按照正常的业务流程,基建会计是将审批后的原始凭证入账,来反映相应的经济业务,其损害学校利益的动机选择在于是否尽到审核凭证真实性的义务。现行模式下,会计人员参与基建项目的意愿并不强,一方面是收入水平与自身努力程度关系不大,另一方面是自身对基建“黑箱”讳莫如深的态度,只要原始凭证经过领导签字审核,这项经济业务的责任就明确了,自己按照会计程序做账即可,置身事外也许是最佳选择。泰罗著名的霍桑实验在基建会计身上同样适用,如果在入账前审核每一笔可疑的业务,提高了工作量,收入反而没有提高,同时又是自己和同事的压力增加;如果对明显瑕疵的经济业务放任,事发后可能会连累自己失业或者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凭证提供者往往会对违反现有制度的业务凭证进行“包装”后交由会计,两者达到一种默契的行为规范。尽管学者在大声疾呼要基层会计人员积极介入基建项目全过程,转变观念,发扬主人公精神,并且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但这些并没有动摇现有动机选择的基础。

(三)监督的动机分析

作为外部人,更关心的是为什么没有进行监督。其实监督不是孤立的行为准则,即使主管部门制定了面面俱到的监督规则,能否被实施监督的部门和人员有效执行才是关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把规则分为操作规则、集体选择规则和宪法选择规则三个层次,上面提到的监督和执行的过程发生在操作层次,而政策决策的制定、管理和评判发生则在集体选择层次,宪法决策的规划设计、治理、评判和修改发生在宪法层次。通过对实务和理论界的现状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对基建财务的治理思路主要是:操作中出现了问题,调整政策,强制推行,从而影响较低层次的监督行为。但一个层次的行动规则的变更,是在较之更高层次上的一套“固定”规则中发生的,否则会出现制定与执行的脱节。因为任何一个分析的层次上改变规则都会增加个人所要面临的风险,较高层次的改变破坏了预期的稳定性,可能会增加了在操作层面的人们的不确定性,“黑箱”内部的参与者选择不改变是最优策略,而外部监督者面临的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黑箱”,监督的效果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从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无法调整每个层次内部参与者的关系,即无法让参与者监督其他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制度制定与执行衔接不畅的根本原因在于治理环节的缺失。按照让·皮埃尔·戈丹的观点,所谓治理就是网络化的公共行为,其与过去的行政等级架构和因循守旧的程序有很大不同,如果行政上级的指挥缺少谈判程序,各行为体之间有必要进行调整,这样“黑箱”必须打开才能保证公平,而打开“黑箱”的在现有高校治理模式中并不现实。那么,在“黑箱”存在的前提下,输入激励政策调整相关领导与会计人员的动机,通过谈判以契约的方式确定并实施,这样在不打开“黑箱”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输出比较理想的控制效果,笔者认为这是适应现行高校运行模式的最佳途径。因此,规范高校基建财务治理的思路就是:通过安排激励制度,以意识诱导的方式激发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治理的有效执行;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以行为约束的方式减少或抑制治理缺陷的发生。

四、高校基建财务治理政策建议

以往的政策导向都是以外部强制介入为主,比如强化权力制衡,设立监督机构等,本文希望制定一系列政策,可以把分属不同部门但与基建项目相关的人员以非正式的方式组织起来,在“黑箱”中实现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做出不损害高校利益的判断,为这个虚拟的组织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根据上述思路,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纳入绩效体系

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根据高校中不同工作性质的岗位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对于参与像基建这种具有特殊利益诱惑的单位和个人,其收入水平要与其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完成既定的绩效目标挂钩。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不能细化的尽量流程化

(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规则制定

前文提到要实现相互监督的局面,这种局面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实现。相关利益者是一个虚拟的组织存在,其在通过自主治理处理现实问题时,会把不同层次的规则结合起来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策略,而缺乏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权力的人们则会滞留在一个单一的层次上,他们面临的问题的结构对其是既定的,他们最有可能做的是在既定的边界内选择策略。这种虚拟的组织可以通过承诺的方式存在,这种承诺是建立在“只要别人不违反规则,我也绝不会违法规则”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参与者做出自我承诺,便有了监督其他人行为的动机,为的是使自己确信大多数人都是遵守规则的。这种权变式的自我承诺和相互监督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当参与者自己设计规则时,为了减少监督成本,更会如此。这些政策的建立能够影响激励,使参与者能够自愿遵守在这些系统中设计的操作规则,监督各自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并把“黑箱”中的制度安排维持下去。

(三)实行弹性惩罚机制

黑箱方法 篇7

(一)比较优势战略与中国加工贸易发展

亚当·斯密提出国与国之间需要根据产品生产的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分工,以获取贸易收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发现了国与国分工的依据为比较成本,即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者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赫克希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发展国际贸易———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丰富的国家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基本上是沿着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演进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1]。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本国经济,能够更快地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与发达国家间经济的收敛[2]。国内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也印证了中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正确性[3]。改革开放的政策设计基本顺应这一战略,表现为大力吸引FDI、出口导向型的优惠以及对加工贸易的扶持。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显示性比较优势逐步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

加工贸易的突出发展显示了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的成功实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仅有206.4亿美元,而2011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6421亿美元,增长了176.5倍,这其中加工贸易的发展特别突出(如表1所示)。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6.3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5.99%,2011年中国加工贸易总额达到了13052亿美元,比1981年增长了495.3倍,占到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47.2%。

(二)加工贸易贫困化增长

加工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带动了进出口发展、就业、创汇和吸引外资[4],也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5]。但是,加工贸易超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额顺差和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外依存度过高、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加工贸易弊端的研究兴趣,并对发挥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提出了质疑。如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永远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6],而加工贸易结构将会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7];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国际贸易,不仅很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反而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8];粗放式增长的加工贸易给中国带来了贫困化增长的威胁[9]等。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对于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国家而言,如果其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以至于抵消掉经济扩张所带来的正效应,从而导致该国实际收入的绝对减少,就产生了所谓的“贫困化增长”(Immiserzing Growth)。由于贫困化增长通常用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来表示,来自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佐证了中国加工贸易贫困化增长倾向。如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室研究表明,1993~2000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10]。此外,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等[11]。

(三)理论黑箱

研究认为,贸易条件恶化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出口产品的特性,如以低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12];二是产业结构问题[13];三是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出口价格下降和进口价格上升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9][11];两国对不同商品的相对偏好和相对人口比例的大小也是影响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14]。总体而言,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是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但是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并没有直接关联。

加工贸易发展究竟如何影响贸易条件恶化?学术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从逻辑上讲,任何经济现象都满足经济学的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中国比较优势战略不会直接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应该首先作用于世界市场相对供需状况和竞争格局,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恶化贸易条件,但是加工贸易发展如何作用于市场供需和竞争格局,学术研究目前对此尚未做深入分析。加工贸易发展与贸易条件恶化关系之间存在着一个理论黑箱。

虽然加工贸易发展与贸易条件恶化的作用机制不明确,但是加工贸易发展所带来的经常项目差额剧增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它导致了外汇储备剧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和外贸争端加剧[15][16],人民币升值会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外贸争端则引起出口厂商为争夺同一国外市场而低价竞争,这都影响了进出口商品价格。而进出口商品价格是导致贸易条件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工贸易发展与贸易条件的间接关系是否通过经常项目差额来体现?经常项目差额、加工贸易与贸易条件究竟是什么关系?以往文献分析就是忽略了加工贸易对于贸易条件影响的中间作用机制,形成了理论上的黑箱。如果存在中间传导媒介,那么经常项目差额应该是加工贸易与贸易条件的中间变量,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二、理论模型

来自经验的事实证明,加工贸易发展与外贸顺差直接正相关。因此,为了解开加工贸易发展与贫困化增长的理论黑箱,必须首先了解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下面将通过构造一个两国模型来推导。本文的模型是在克鲁格曼(Krugman)[17]关于国际要素流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的,借鉴了其两国、两种产品的框架;与他们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着力点在于分析国际要素流动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本文则基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从而探讨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关系。

(一)模型假设

假设1.有Home和Foreign两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Cloth和food。之所以做这样的假定,一方面是因为两国、两种产品的分析框架是国际经济学研究文献中一般性的处理方式,如克鲁格曼[17]以及克鲁格曼(Krugman)与奥伯斯法尔德(Obstfeld)(2002)等;另一方面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这两种产品是Cloth和food。

假设2.Home生产Cloth更有比较优势,Foreign生产Food更有比较优势。因此Home出口Cloth而进口一部分Food;Foreign反之。

假设3.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大致相当,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假设4.无关税,不考虑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

假设5.实行市场经济,且短期无科技技术进步。

(二)基本模型

由国际收支平衡表,我们有

于是Yd=YS

(I-S)为投资储蓄差额,(G-T)为财政赤字,(X-M-Rf)为经常账户差额。

又因为S=Sp+Sg

且根据国际经济收支表

有△C+△K+△R=0(忽略统计与遗漏项目)

△C为经常账户差额,△K为资本项目差额,△R为储蓄资本增减额

所以本国进口:PF(DF-QF)

出口:PC(DC-QC)

邻国进口:PC(DC*-QC*)

出口:PF(DF*-QF*)

由于仅仅是两国模型,则本国的进口等于邻国的出口,本国的出口等于邻国的进口,即有

那么本国的

ΔC=出口额-进口额

即本国的国民总产值减去总消费。

令PCQC+PFQF=VHPCDC+PFDF=CH(H为本国的home的略写)

于是ΔC=VH-CH

且RS=RD(最终会达到静态均衡)

而我们知道ΔC=VH-CH=(VF+VC)-(CF+CC)

现在我们假设本国与邻国由于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在消费需求上有一个比例关系γ(γ1,γ2);在生产率上也有一个比例关系α(α1,α2)

于是由(2)和(3)

RS(H)、RD(H)分别为本国的C产品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则由(4)和(5)推倒出

又(1)式

结合以上

RS两边同时乘以π得

又由(7)式得到

同理得到

经过以上推导,我们可以发现在满足模型假设的条件下,经常项目差额与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及本国贸易条件存在函数关系。那么,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经过归纳,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如

即经常项目差额将会首先影响世界相对供给RS和世界相对需求RD,进而影响贸易条件π。

(三)经常项目差额与相对需求

根据静态均衡原理,RS=RD。

且根据(10)式,我们有

因为VC,CC,α*,γ*均为常数,或常数因子,且VC-CC>0,

则(11)式可简化为

因为(相对供给不变时,相对需求越大,相对价格越高,如图1所示。)

所以,即ΔC与RD成反向关系。

(四)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若令π=f(RD),

令P(RD)=RDf(RD),且静态均衡时有VC-CC=0,则ΔCP(RD)=k1。

将π1、π2、π3与RD,RD与RS,RS与π的关系结合起来,得到图2,并可推导出ΔC与π图[18]:(1)一国商品出口必须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2)该国必须是一个贸易大国,这样其大幅度的出口扩张必然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3)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很低,这样该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将十分严重;(4)该国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贸易条件的大幅度恶化才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绝对下降。例如,我国2007年外贸依存度一度达到67.61%、2011年外贸规模达到36421亿美元,考虑到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等,我国粗放增长的加工贸易发展满足以上4个条件。因此,本文认为,从理论上讲,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存在反比例关系,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有反向作用机制。到底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关系?本文将进行实证研究,从经验上论证。

三、实证检验

为了验证本文对于黑箱的解释,选取1990~2010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中国经常项目差额作时间序列分析。

(一)数据说明

一般认为,中国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外贸体制始于1989年,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990~2010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NBTT)和经常项目差额(SUR)。其中价格贸易条件采用的是拉斯帕尔斯公式(Laspeyres aggregative formula),即P=(Px/Pm)*100,其中Px、Pm分别代表观察期内一国的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它表示一国每出口1个单位商品所能交换到的进口商品数量。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NBTT大于1,表示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商品贸易条件出现恶化。以上数据整理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参考了张建华和刘庆玉[13]的计算数据。

经常项目差额(SCUR)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公布的《中国历年外汇储备》数据整理而得,并通过公式(Xi-Xmin)/(Xi-Xmax)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Xi、Xmax、Xmin分别为SCUR中的第i个、最大值和最小值数据。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保证三个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我们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中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J检验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要检验的数据均具有时间趋势及截距项,所以选取检验单位根的普通原理模型为:

其中Yt是待检测的时间序列,εt是白噪声,检验的原假设H0∶δ=0,即序列不平稳,原序列有一个单位根;备选假设H1∶δ≠0。借助于eviews7.0软件,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表明,NBTT和SCUR两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需要做差分处理,以确定其单整阶数(见表3)。

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NBTT、SCUR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的数据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证明数据是平稳的。所以,DNBTT、DSCUR有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三)协整关系检验

如果所考虑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且某种线性组合使得组合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降低,则称这些时间序列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通过协整关系的估计检验,也就度量了经济系统中长期的均衡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注:迹检验统计量、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均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针对NBTT与SCUR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假设模型如下:

借助于eviews7.0软件对(2)式进行参数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这个结果表明,经常项目差额变化一个单位,贸易条件将恶化0.923个单位,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非常显著。因为D.W.值偏离2较远,这个结果显示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做误差修正模型。

(四)误差修正模型

得到协整的长期均衡关系后,通过建立包括误差修正项(ECM)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特征。

其中,α1、α2、λ分别为非零系数,εt为白噪声序列。对(3)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从误差修正项系数估计值λ=-0.235可以看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35的调整幅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进一步对误差修正模型进行残差分析,诊断结果如表5所示。

表5表明,误差修正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自相关性、异方差性和条件异方差性。

对残差进行自相关和偏自相关检验,显示在95%的置信区间内误差修正模型的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和偏自相关。

四、结论

1.加工贸易发展带来了贫困化增长的危险,但是加工贸易发展究竟如何影响贸易条件恶化,学术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从逻辑上讲,任何经济现象都满足经济学的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中国比较优势战略不会直接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应该首先起作用于世界市场相对供需状况和竞争格局,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恶化贸易条件。来自经验中的事实告诉我们,加工贸易与外贸顺差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从一个大胆假设的角度来看,经常项目差额可能是加工贸易与贸易条件关系的中间变量。我们接受加工贸易导致经常项目差额增加的事实,而从经典理论模型推导中验证了经常项目差额对于世界相对需求的负相关关系以及经常项目差额如何影响贸易条件的作用机制。

2.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经常项目差额是加工贸易发展导致贫困化增长的中间变量,经常项目差额的增加改变了本国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本国进出口商品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随即改变,从而恶化了贸易条件。经常项目差额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使得本币升值,相对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剧了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有供需失衡及所导致的市场竞争、汇率升值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变化两个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对价格贸易条件发生作用,导致贫困化增长倾向。

3.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的观点。从长期来看,经常项目差额变化1个单位,贸易条件将恶化0.923个单位,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非常显著。

上一篇:TPP的相关情况下一篇:发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