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箱研究(精选7篇)
黑箱研究 篇1
随着员工对企业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 以及现今企业对自身资源的重视, 这些都促使了一个新的领域的出现———SHRM。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研究者开始关注HR系统怎样影响企业的最终绩效, 以及两者间存在哪些机制促使了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把握这些机制使企业的绩效更加理想, 研究者开始对这个“黑箱”进行探索。对“黑箱”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SHRM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同时有助于采取某种措施提高员工在企业竞争中的优势作用。
一、基本思想
目前SHRM研究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三类:资源基础模型、战略管理过程模型和战略一致性与灵活性模型。其一, 行为研究视角。其假设‘员工将自己的实践作为刺激和控制自身贡献和行为的方式’;其次, 将基于资源的视角看作SHRM研究的理论视角。再者, 交换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视角, 这已被用作研究个体与集体在HR系统和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将先前研究整理, 研究者发现HR系统可以通过影响不同水平的相关变量, 最终达到影响绩效。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HR系统构成不同将通过影响不同的路径最终作用于绩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当前研究采用一个多层次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其中的中介机制。再者, 就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黑箱”是一个较大的系统, 其中包含了个体、团队和组织层次, 具体层次上也有不同的成分构成。Jiang对已有的多层次研究整理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提出一个全新的多层次模型, 他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绩效间的这个“黑箱”进行逐层剖析, 并尝试确定每一层可能包含的变量。
二、研究方式
通过Jiang的研究了解到目前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黑箱”研究有三种方式:1.自上而下的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研究的是不同层次间的人力资源系统自上而下的影响。人力资源系统的设置是由企业管理层设定的, 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的变换以及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维持生存和进一步发展。首先设置企业整体水平的HR系统, 这个大的框架限定了团队水平需要达到的人才配置, 进一步团队的HR系统影响个体对HR系统的感知理解, 个体会为了达到团队的要求而对自身资源进行“扩展”。这样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影响通道。2.横向的中介机制。这种方式的研究看似孤立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 其实每层上的中介间又有相互作用。例如, 个体/团队/组织影响各层次的中介机制, 从而达到对各层次绩效的影响, 其中需要考虑的是各层中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中介的交互作用对各层次的绩效由多大的影响, 以及不同层次间的中介作用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需要进一步确定。3.自下而上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应用主要在绩效研究中。员工个体的绩效整合之后就可以反应团队水平的绩效, 团队水平的整合可以反应组织整体绩效。其中需要重视的是个体的绩效状况不能直接反应组织的绩效, 因为个体的绩效是不相等的;其次, 个体的KSAOs存在差异也必然使相同HR系统下的员工呈现出不同的绩效;再者, 员工个体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这使得员工不能在相同的团队环境下呈现出相同的个体绩效, 同样适用于团队水平的差异。
首先, 个体水平的KSAOs影响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一个企业总体人力资本状况有各个员工的个体资本整合形成并影响集体人力资本, 员工个体的人力资本是有个体的KSAOs形成的。集体人力资本很大程度上有个体的KSAOs形成, 而不是有团队所有成员的KSAOs平均值形成。在这个中介成分上只能是自下而上的影响, 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对个体的影响较小;其次, 集体动机自上而下影响个体动机, 集体动机可以产生一种组织氛围是个体资源的调整自己的动机, 但个体的动机对团队的影响就是很弱了。当个体接受其周围的同事时, 就会有较高的动机去应对自身的工作;最后, 个体的参与工作的机会不能直接整合反应团队和组织卷入, 高水平的卷入强调个体间的相互作用。高水平的卷入影响低水平的卷入。
三、小结与展望
研究者对SHEM的研究不断推进, 从最初的单元水平分析到个体水平分析, 紧接着的跨层次研究, 以及到现在的多层次研究。对SHRM研究中的“黑箱”的认识在逐步深入, 开始认识到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成分, 而是一个较大的系统, 这其中存在诸多中介变量影响着绩效。目前从单一水平进行的分析研究不足, 如:个体水平或组织水平单独研究中都不能很好的解释员工对HR系统和组织绩效的中介作用。目前很少研究对同一层次上两个中介变量共同作用进行研究, 或者探讨两者影响的一致性。跨层次或者多层次研究主要涉及的是探讨HR系统在不同水平上的功效是否一致。从本质上讲, SHRM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利用,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优势。到目前为止诸多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 这些不同理论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绩效的作用途径的不同上。
目前对SHRM研究和实践存在不同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方法和路径、实践检验等方面的差异, 有待未来研究的不断探索和发现。Jiang提出的多层次模型研究思路大致是:由组织层面下降到个体层面, 再有个体层面回升到组织层面, 每个横向过程都包含中介作用。在个体水平上, 员工与管理者的交流能影响他们从管理者那里获得HR信息, 员工的认知进一步的与个体绩效相关。团队层级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在整个SHRM研究被忽视了, 研究HR系统在团队绩效的影响是有意义的, 通过HR系统帮组促进团队效率而探索其作用机制。作为这种研究的第一步, 学者应该考虑HR系统团队水平概念定义。
本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进行研究做出了贡献:1.在多层次分析视角中, 通过不同变量在不同层次上的分析以及跨层次的分析, 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2.将团队引入, 作为一个突破。Jiang强调团队在为来的SHRM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以后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团队层面的成分, 以及测量方式等细节问题;3.在AMO理论框架基础上进行中介分析, 提出了在不同层析上的分析方法;4.在不同的组织情境下, 采用不同的理论支持, 研究框架的聚合方式不同。
未来的研究应该检验不同的HR系统怎样共同运用影响组织绩效。研究既要检测自上而下的HR系统对个体水平的影响, 也要检测自下而上的程序中员工绩效对组织绩效的完全中介作用, 同时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个体行为和绩效。需要探索组织层次的HR系统怎样设计能够影响员工感知HR系统。最近的研究表明HR系统也会对员工的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检测这种对HR系统的潜在消极影响, 以及这样的消极绩效又会怎样作用组织绩效。
Jiang等人提出组织的HR系统不同, 将会对不同的组织目标产生影响, 因为将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形式的HR系统怎样整合, 以及这种整合将怎样影响员工对HR系统的感知。在团队层面上, 需要进一步研究变量在组织层次和个体层面间的产出关系, 考虑到团队在组织结构中的主要桥梁作用, 需要理解组织情景和团队情境是怎样共同对员工绩效起作用的, 以及是否团队情景的特征会对个体的产出有更直接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开始关注个体的KSAOs是怎样整合为组织的人力资本的, 以及个体的思想观念怎样成为组织的整体动机。对于这些方面的整合仍在继续探索。
摘要: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的重视, 从发现人力资源中的“黑箱”到Jiang等人的研究, 对“黑箱”认识不断深入。本文主要通过Jiang提出的模型分析, 诠释全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对Jiang的理论框架进行梳理, 同时提出存在的不足, 以及未来研究可以从哪些角度对Jiang的框架进行丰富。
关键词:人力资源,黑箱,战略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寇跃.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黑箱”机理研究溯源、现状述评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7 (35) :43-53.
[2]高素英.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 2012, 5 (24) :118-126.
[3]田立法.个体层面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黑箱”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13, 4 (13) :51-58.
[4]寇跃.整合视角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 2014, 12 (26) :110-119.
[5]宋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1 (32) :172-179.
提取信息直接“黑箱”操作 篇2
通常情况下,要想复制一个文件中的内容,首先需要用户双击打开这个文件,接着再通过命令或快捷键复制其中的内容。而通过一款名为“Copy Contents”的Windows系统辅助工具,则可以在不打开文件本身的情况下,快速复制文本文件以及图片文件中的内容到系统的剪贴板中。
首先可以从http://tinyurl.com/cf060302下载Copy Contents安装包,安装后并不会出现任何的操作界面,只会在系统右键菜单中添加一个新的命令。以后当我们需要复制文本文件中的内容时,只需要通过鼠标选中这个文本文件并点击鼠标右键,接着选择右键菜单里面的“Copy Contents”命令就可以了(图1)。当文件内容复制完成后,在屏幕左上角会出现一个提示。接下来就可以将内容复制到其他软件中(如Word)作进一步的处理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如果用户复制的是图片文件中的内容,那么就可以直接粘贴到Photoshop等图片编辑软件中进行处理。
复制内容直接存文件
一般情况下,我们如果想把复制的内容保存到一个特定的文件中,往往需要首先打开一个空白文件,然后再进行粘贴及保存操作。其实通过剪贴板增强工具“FastFRecord”,我们可以省去多个中间步骤,直接即可将复制的信息保存为一个新文件。
从http://tinyurl.com/cf060303下载FastFRecord文件包,解压后运行,将会在系统桌面看到一个剪贴板的图标,在图标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返回”按钮打开该工具的配置界面。为了更好地对保存的文件进行管理,用户可以创建不同的保存文件夹。
首先点击界面中的“管理”标签,点击“新建”按钮后设置一个名称,再点击“确认”按钮就完成了创建(图2)。接下来点击界面中的“新建”标签,再在“存储位置-新建模式”列表中选择一个存储的文件夹。然后在“自动名称格式”下面选择一个文件的命名方式(图3)。设置完成后点击最小化按钮,以后当我们复制一段信息内容后,点击FastFRecord软件的桌面图标,就可以将复制的信息保存为文件了。
当然有时我们在进行书摘的时候,会连续复制不同的段落信息,如果按照前面的方法,就会将不同的段落保存到不同的文件里面。如果希望连续复制的内容保存在一个文件中,可以按照前面的方法打开配置界面,点击“追加位置”标签,在列表中选择一个追加的文件名称,接下来在“换行”选择段落之间是否换行等(图4)。以后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操作,不同的复制信息就会追加在同一个文件中啦。
小提示
黑箱研究 篇3
到目前为止, 国内发表的关于项目监测的文献还十分有限, 本文初步探讨了卫生项目评价中应用项目监测的必要性和目的, 项目监测的定义、分类和具体内容, 项目监测的功能以及开展项目监测的步骤等内容。
1 项目监测定义
监测是一个连续的管理活动, 通过系统收集特定指标的信息为主要利益相关者提供干预项目进展和目标达到程度的反馈, 以及项目资源的使用情况。换句话说, 监测是一个常规、连续的内部活动[2]。它可以通过收集项目投入、活动、产出以及项目效果的信息来测量项目的绩效。具体言之, 即系统地记录项目执行和绩效的主要信息, 并建立指标体系进行测量, 以显示项目是否按照预定的计划或标准运行, 以及是否实现预期的效果。
项目监测是建立在项目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而项目理论是用于描述项目预期效果和项目干预措施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假设。在很多时候, 项目督导也是项目监测的同义词, 特别是在政府机构开展的项目中, 上级对下级开展的项目活动的监测更常用项目督导这个词, 这可以显示出不同机构间的级别和业务上的指导关系[3]。
2 项目监测分类
项目监测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 (1) 项目是否找到了恰当的目标人群; (2) 项目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实现了项目设计的功能或达到其相应的标准[4]。项目监测可以分为项目执行监测和结果的监测[5]。
项目执行监测主要关注执行过程, 包括系统地、持续地进行项目活动的记录, 并把这些记录用于评价项目的执行过程是否符合预先设定的标准。项目执行监测主要监测的是项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投入, 项目工作人员把项目投入转变为项目产出的项目活动, 以及项目的产品和服务等产出。
项目执行监测包括项目服务提供、项目服务利用监测和项目支持功能的监测[6]。服务提供的监测主要侧重于项目在管理和使用资源以完成其基本任务方面的运行状况。服务利用的监测涉及到对目标人群接受预定服务程度的检查。项目支持功能的监测需要比较项目应该做的内容和实际所做的内容, 尤其是比较项目计划提供的服务和实际完成的服务, 这部分监测涉及到跟踪项目活动的执行和项目的产出。
项目结果监测主要提供项目达到结果的信息、监测项目的风险和假设, 并提供项目资源使用效率的信息。项目结果的监测是指对项目预定的近期、中期、远期结果进行连续测量的过程, 并通过比较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差异来回答项目执行后达到效果的程度, 并回答项目为什么会产生效果的问题[5]。项目结果监测需要做项目参与者的调查, 在调查项目参与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以后, 确定项目的结果是否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一致。这些信息可以用来为项目人员或决策者提供项目进展的反馈以提高项目的绩效[5]。
3 项目监测内容
项目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以及和产出之间的联系。在项目评价中, 很多项目都是服务性项目, 此时监测的核心内容就是详细测量提供者将服务提供给利用者的整个过程的相关信息和干预覆盖率。
3.1 项目执行监测
3.1.1 服务提供监测。
服务提供监测主要侧重于监测项目在管理和使用资源以完成其服务提供方面的运行状况, 看设计好的服务是否按计划提供给了目标人群。项目的服务提供系统是提供干预的标准流程和实际行动的结合, 它通常包括有很多独立的功能模块和关系模块。一般认为, 我们最好评价服务提供系统包含的所有模块, 除非以前有经验表明某些模块是不需要评价的。在监测服务提供系统的执行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服务的具体化和可及性[6]。
将所提供的服务具体化一般是出于项目计划和项目监测这两个目的。它包括将实际提供的服务以可操作的方式进行细分。首先,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发生的不同项目活动和不同的服务提供者来界定每一种服务,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最好将一个项目的不同方面划分为不同的服务活动。其次,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估计项目成本和出于财务受托责任 (fiscal accountability) , 我们常常需要把不同的服务进行货币转化。在需要比较不同项目的成本或项目的补偿机制是出于按服务量来进行的情况下, 这一过程就变得尤为重要。
可及性是指项目组织和结构上的设置促进参与者的程度。在考虑可及性时, 大量的评价问题便出现了。首先, 我们在促进项目的可及性时, 项目的活动是否与项目设计和项目目的一致。其次, 服务提供的服务是否符合潜在目标人群的需要。一个相关的问题是目标人群的不同亚人群 (例如不同社会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民族) 的可及性是否一致。
3.1.2 服务利用监测。
目标人群的参与程度涉及到项目管理者和主办者双方。项目过程监测的一个关键目的就是了解目标人群实际接受项目服务的程度。从项目主办方的观点来说, 目标人群的参与程度是项目有效性和服务需要程度的一个关键标准。
服务利用问题可以简单地分解为覆盖面和偏倚。覆盖面是指与项目最初设定的目标人群相比, 目标人群实际参与项目的水平;偏倚则是指某些亚群体的参与的比例高于其它的群体的情况。在实际的社会项目中, 最通常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获得目标人群的参与, 其原因要么是由于参与者纳入或排除方式的偏倚, 要么是项目潜在对象不知道、不能或拒绝使用项目提供的服务。
3.1.3 项目支持功能的监测。
为了维持项目开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项目还必须实现各种支持功能, 通常情况下, 项目的管理者对这些功能比较关心, 当然, 这些功能与评价者和外部决策者也是有关系的。主要的支持功能包括资金的筹集、维护与项目资助方, 决策者和大众的公共关系、项目成员培训, 招募和留住项目的关键成员、发展和维持与不同项目和资源的关系、获取服务需要的材料和为目标人群争取相应的利益等方面[6]。对项目监测来说, 一般都需要在监测项目服务活动的同时也监测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支持功能。在形式上, 这些指标的监测与项目活动的监测没有什么区别。
3.2 项目结果的监测
结果监测是指日常测量和社会项目取得的可以改善的结果指标的报告, 项目结果就是项目期望的社会条件的变化, 包括项目参与者的知识、态度、行为、健康状态等方面指标的信息, 变化的来源是项目干预的后果而非项目本身[5]。它证实了那些预期的活动哪些已经正常开展, 哪些没有能够按计划实行。项目结果监测是项目结果评价的基础。在这种环境下, 在目标领域内, 区分项目活动或及其获得的改善是很重要的。项目结果就是项目希望获得的社会条件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项目活动的结果而不是项目活动本身。
4 项目监测在项目评价中的作用
项目监测的开展可能有多个目的, 它可以满足评价者、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工作人员、政策制定者、项目主办方或其它项目方对信息的需要, 虽然他们之间对信息的需要有很大的重叠性, 但是也还有各自的特殊的信息需要。
对评价者而言, 开展项目监测主要是出于许多实际的考虑。首先, 评价者开展项目监测的主要目是理解和解释项目结果的影响因素。了解项目的具体活动是解释或预测项目运行成功或运行不成功的先决条件。没有了监测, 评价者就像是在“黑箱”中进行研究, 项目能否推广或项目理论是否正确也就没有了根据[1]。其次, 项目监测提供了评价结果发布所必需的信息。如果评价的资料描述了项目操作的细节, 那么, 那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更容易得到推广应用。
监测信息对项目主办方和出资方也是很重要的。项目管理者有责任告知主办方和出资方项目开展的具体活动、项目的绩效水平、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将会发生的事情。除了出资方和主办方以外, 其它的项目方也需要对项目承担责任。面对纳税人对社会项目支出所保持的保留态度, 以及社会项目资金缩减而导致的资源竞争的加剧, 所有项目方都在详细审查他们支持和不支持的项目。有时候机构也利用监测信息来对社会各方进行游说, 推广其支持的项目或使其符合某些人群的利益, 同时促使其反对的项目预算被缩减或项目被放弃。我们应当注意的是, 项目各方也包括了项目对象。
管理性的监测通常也会面临前面的那些问题, 但是管理性的监测与决策的联系较少, 而更多地是为了保证项目按预定的方案正常运行所进行的测量。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监测在项目的执行期间特别重要。因为即使这些项目设计得很好, 在执行的早期, 通常也会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结果和负面影响。项目设计者和管理者需要迅速和充分地了解这些问题, 以便尽快对项目的设计做出修正[6]。对于已从探索性阶段转向实际运作阶段的项目来说, 项目监测通过提供覆盖面和过程方面的信息服务于管理需要, 并因此反映出项目是否按既定方案在运行。当监测信息显示项目的运行出现了偏差时, 我们就必须对项目的执行进行调整。
5 项目监测计划与步骤
在开展项目监测前要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 以保证监测过程的准确性, 及时性和完整性。一般项目监测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 建立项目监测包括的范围和使用计划
理解监测计划的目的和使用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先弄清楚监测信息的需要方、监测信息的用途, 监测信息收集的频率、监测所需资源的可及性等问题。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可及性, 利益相关者在监测中的参与程度, 外部资源投入的强度, 使用的资料收集方法, 监测结果传播的形式和范围, 项目的特征和监测所获得的启示等信息都可以帮助确定监测计划的范围[5]。
5.2 详细给出监测的预算
监测需要消耗资源, 再次确认监测的预算是否足够维持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过程。我们首先需要保证以下的资金必须足够:建立基线的信息和指标, 培训项目成员和合作者的监测和资料收集, 建立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 参加会议讨论和反馈监测的发现, 出版监测相关的结果等方面[5]。
5.3 监测信息的管理
项目监测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监测信息的管理。较差的资料收集和记录会使使用监测信息变得困难。一些简单的工具使这个过程变得简单和可管理。每个项目都必须保存监测文件并且项目组必须在项目监测开始前认真讨论如下的这些问题[6]:使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原始资料, 收集到的资料多长时间分析一次, 收集到的资料是否需要总结出来, 原始的和分析后的资料保存在计算机系统里、数据库里还是硬盘里面, 利益相关者怎样使用这些信息, 谁来负责整个监测过程, 谁来维护监测信息系统等问题。
5.4 监测信息的分析
监测时收集到的资料只有在得到恰当的分析以后才会有用。一般情况下, 监测资料分析以后可以说明以下三个问题:项目绩效的描述、现场之间的比较和项目执行与原设计之间的一致性[6]。
一个源自监测资料的描述应该包括以下的主题:覆盖面的估计和参与者偏倚、服务提供系统的类型、给目标人群提供服务的强度和目标人群对所接受服务的反应。定性的监测资料可以采取描述性陈诉的形式, 定量的监测资料可以采用统计图表来进行展示。当一个项目包括不止一个研究现场时, 我们还要关心项目的绩效在不同研究现场间的差异。项目的执行和原设计之间产生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项目的绩效或者运行状况不像期望的那么好, 这都可能产生差距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人们就可能需要尽可能按照起初的设计去执行项目或重新设计项目。
5.5监测信息的反馈
项目监测是关于项目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的持续反馈, 并且给出那些地方做得好或不好以及原因, 这个信息会用来调整项目的管理和执行策略。在项目定期的会议中, 成员积极对监测信息作出反馈, 在报告必须给出结果指标的信息, 在会议中给时间让成员汇报文献学习的成果, 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监测和评价的过程, 监测信息在合适的地方及时地进行发布并迅速调整项目的执行等[5]。
要想通过项目监测来揭开项目评价的黑箱理论, 仅仅具有监测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该在实践工作不断理解和学习项目监测, 这对推动项目评价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摘要:文章参考国内外文献, 对项目监测的重要性、定义、分类、功能和项目监测步骤等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项目监测,卫生项目评价,执行监测,结果监测
参考文献
[1]Tracy WK, Robert DA, Richard FC, et al.Opening the Black Box:Using Process E-valuation Measures to Assess Implementa-tion and Theory Building[J].American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9, 27 (5) :711-731.
[2]IPDET Training Course, Handbook Module1: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Evaluation.http://www.worldbank.org/oed/ipdet/modules.html, 2007.22.
[3]李艾, 江西省儿童伤害调查项目督导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3) :305-307.
[4]Stephen M.Shortell, William C.Richard-son.Health program evaluation[M]St.Louis, MO:C.V Mosby, 1978.
[5]Jody Zall Kusek, Ray C.Rist.Ten Steps toa Results Base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System[M].Washington, D.C, TheWorld Bank, 2004.
黑箱研究 篇4
化肥在20世纪里被人类誉为利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天使,但在21世纪的今天,却变成了一粒粒的大烟壳,让土壤越抽越上瘾,越喂越“瘦”。于是,土壤“去化肥化”已经让这个在农资行业里刮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开始突然转向。化肥从神坛开始跌落,正在上演着一个肥料品类生死轮回的宿命。
是时候给土壤做一台“修复”手术了。这注定不是一个人操刀就能完成的手术,政府、学界、舆论、企业都应是组成这支医疗队的力量。当然打头阵的还是政策层面,最让农资界获知手术即将开始的信号就是2015年农业部发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当然雷同的表述也写进了2016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根据“行动方案”,到2020年将实现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施肥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
另外,围绕土壤污染治理的环保政策风暴也正在蓄势待发,如由发改委、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部委共同参与制定的“土十条”(《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经过几十稿的修改完善后已提交国务院审议,有望在年内出台,这无疑再一次从政策层面将土壤修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受上述政策驱动,很多科研机构、智库也在纷纷献言具体的零增长方法,《北方农资》《农资导报》等媒体更是高频次解读化肥零增长方案。他们在焦灼和行动中构筑起了一道拯救土壤的城墙,城墙根儿下是这群人夯实的墙基石——反思与怀疑和苦苦摸索。反思的是人类脚下的土地为什么越喂越瘦?我们的舌尖上的安全为什么越来越不安全?摸索的是用什么办法去戒掉土壤的化肥鸦片之瘾。当然在这种苦苦摸索和怀疑中也催生出了肥料行业下一个千亿级风口双微生物菌肥。
至于企业层面的,笔者唯一知道的就是南阳市双微生物生态肥业有限公司CEO秦羽,这个被誉为“中国双微肥之父”的恢复土壤原生态的倡导者。
咋看咋不像印象中的农资人
丙申猴年的元宵佳节,华灯初上。
郑州海洋馆附近的一家餐厅里,一位戴着圆顶黑帽、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中年男人坐在了我的对面。当他放下正把玩着的手机与我握手的那一刻,我真不敢相信他居然是一家做新型肥料的掌门人。他就是南阳双微生态生物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羽。
从他提供给我的资料上获知,财经科班出身、多家大学特聘讲师、职业经理人、8年农资电商一线老兵、网站架构师等多个标签身份的辗转腾挪,给我这个初次认识他的人看花了眼。坦白地说,假如你结识过很多农资人,你肯定会跟笔者一样,面对眼前的中年男人会有一刹那的怀疑和随之而来的一刹那的否定。
怀疑的是从他的着装到谈吐再到举止,怎么看都不像我印象中的农资人,即便我差不多接触过不下百十号的农资创业者,唯一能让我认同他现在是一位农资人的就是他正在做的项目——双微肥,中国“双微”商标实际持有人。
总之,秦羽给我的初次印象就是有些与众不同。但是转念一想,在这个跨界已成为创新大趋势的今天,有这样一份履历和独特的经历的复合型人才也属正常。
双微肥,未被充分开发的富矿
寒暄过后,出于个人经验,我进入了专访提问的状态中,便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想看一看眼前这位老大哥所运作的产品,借此掂量一下他手中的这种肥料的“成色”有多高。当听到他正在做微量元素+微生物菌的“双微”肥产品时,我的兴致被瞬间吊起,话匣子也就多了起来,至于前文提到的他多重职业角色转换派生出的怀疑便烟消云散。
笔者也曾在肥料行业里厮混过几年,对于当下化肥带来的副作用略知一二,尤其是2015年央视《焦点访谈》做过一期节目,主题就是关于化肥使用量在增加但产量却不增加的解密,而且还有一个很抓人眼球的标题《被喂瘦的土地》。通过那一期节目我们看到了编导们搜集到的一些土壤酸化、板结、微量元素有机质含量下降、微生物菌群失衡、农药残留、重金属、抗生素污染等让人揪心的画面。
就这个话题,我们正式进入了访谈环节。
当笔者问及这个话题时,秦羽的解答我觉得颇有一番“指点江山”的豪气。他的话语言简意赅,笔者觉得至少比媒体视角更犀利、更到位。他指出:“土壤病了,病根儿就是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农产品品质和地力都呈现双降,这跟人生病一样,是一个恶性循环过程。我国的土壤缺乏的不是‘肥力而是‘地力,而土壤缺乏地力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
在此,需要透露一下,秦羽早年还在医药领域里做过,十分精通一些医药术语的精髓。所以在他的言语中,总是不经意间用医者的身份所说的话来横向对比、描述土壤现在的病情。笔者觉得,不仅到位而且很形象。
当年大圣打倒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还有一个医治的法儿,化肥给土壤带来的损伤就无法可治了吗?笔者反问道。
“肯定有,而且用药补不如食补。”秦羽答。
怎么讲?
“要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源头就是先要保障土壤的健康,也就是将微量元素加上微生物菌制成的生物生态肥来修复土壤。为此我们为土壤修复研制了一款‘双微理念下的肥料。毕竟,所有的想法和科技成果都要落地为一种产品。”
“双微”这个叫法我好像不曾听说过呀,能不能普及一下?笔者不解地问。
原理是微量元素+微生物菌,秦羽诠释道。“双微”中的第一个微指的就是微量元素,如钙、镁、硼、锰、铜、锌、钼等53种中量、微量元素。最典型的就是化肥工业鼻祖德国化学家冯·李比希提出的“木桶原理”,即作物增产增收的关键取决于最小养分。这些微量元素对作物体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二个微所指的就是微生物菌剂。
但当笔者问及双微肥功效如何的时候,初见秦羽斯文、儒雅的第一印象瞬间成消融状态,眼前的绅士内变成了一个产品营销专家,对于自己的产品如数家珍。他说,双微肥主要有几大功效特点,一是促进作物生长。双微肥中的微量元素可提高根系活性,增加根系生长。促进作物吸收水分及养分,叶色明显变深,茎秆明显变粗,秧苗明显变壮,作物生长发育明显变快。水稻插秧没有缓苗期,可直接生长,增加分蘖。
二是活化土壤养分。双微肥中的微生物可活化土壤养分,增加土壤中的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及微量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施用量,延长肥效。
三是提高作物抗性。双微肥可以提高作物的抗低温、抗干旱、抗倒伏、抗病害能力。防止低温或缺少微量元素所产生的苗僵、苗黄、无生机、沤根、烂根等生理病害。对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作物因重茬造成的减产有时显效果(抗火龙秧、抗倒伏)。
四是改善土壤环境。连续施用双微肥,可消除因长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疏松土壤,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恢复,降低土壤盐碱毒害,提高土壤肥力。
秦羽最后补充说,微生物菌类肥料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土壤活性等多种功能,现在已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科学家甚至提出“用微生物养活世界”。他认为: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自己独家的专利配方以一种新型肥料推向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微生物制剂以及微生物肥料这个医生有一套它的祖传治病良方,能消除土壤的有毒、有害物质,分解如秸秆等有机物料,在提升土壤活力,保障土壤健康与农产品质量提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打开土壤黑箱,首倡“双微”平衡施肥
当然,在这个肥料已经进入白银时代的前提下,微生物菌类肥料的呼声渐高和背后蕴藏着的财富味道并不是笔者夜观天象发现的财富一场流星雨,而是有依据的,比如,微生物肥料列入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重大生物产品之一,足见国家对微生物肥料的重视。此外,每年国家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关注“三农”问题,其中很大的篇幅都涉及到微生物菌肥料。
笔者据秦羽所掌握的数据获知,我国微生物肥料企业总数目前在950个以上,年产量1000万吨,年产值150亿元。截至2015年6月,农业部登记注册的产品有2200多个。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至少它跟开发殆尽、拼杀得成红海一样的复合肥市场相比,双微肥绝对是一座未被开发的“富矿”。
秦羽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微生物肥料的研发与生产,未来有机物料腐熟菌剂、土壤修复菌剂、根瘤菌剂和溶磷菌剂、抗旱菌剂等产品的市场将迎来一次井喷。
“凡目光聚集处,财富必追随,前提是我们得熟悉脚下的土壤。”这是秦羽认为对破解当下土壤修复的一把关键秘匙。在交流中,秦羽多次说:“土壤是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看到地表上各种各样的生物,但对土壤中生物的了解远不如对地面上生物的了解程度。”
他扶了扶鼻梁上的变色眼镜补充说,土壤实际上是一个常被人们忽视的地下生物王国,到目前为止还有90%的土壤生物没弄清楚。这是因为土壤中生活着数目众多的微小生命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病毒和小型藻等。可以说每克健康的土壤里存在种类过万、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军团,它们的生长代谢把无机质和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机质,它们和地上的动植物一起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地球生态链。
秦羽最后竖起一个手指顿了顿说:“每克土壤中栖息着大约数亿个微生物,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不到1%可以培养。土壤微生物就像一个巨大而又神秘的‘黑箱,一旦打开了这个黑箱,土壤营养、重金属污染、病虫害防治一系列的问题将迎刃而解,这也是我们双微肥业提出‘双微平衡营养施肥理念的出发点,这种集微量元素肥和微生物菌于一体的肥料赠与给人类的“最后一块蛋糕。”
土壤修复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人类在2015年找到了几颗“地球表弟”,按说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发现,但跟我们了解脚下的土地而言,正如达·芬奇所说的那句名言一样:我们对脚下土壤的了解,还比不上对天上星星的了解。
哪怕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多连增又如何?化肥过量使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还是一桩赔本的买卖。如果按目前这样使用化肥量预测,估计半个世纪以后,中国将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将成为不毛之地。
所以,带着这份紧迫感,秦羽也呼吁农资界人士把目光从复合肥一统天下的局面下拉回脚下的土壤,他认为修复土壤这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最经济、最高效、最迅速的莫过于将双微肥料理念下的肥料品种播撒在这些伤痕累累的土地上,让土壤换换口味,恢复到原生态。每当秦羽谈及要回归到土壤本质的时候,笔者能感知到他对土地怀有的那份满腔情怀跟他的语言一样饱满。
顺道说一下,在秦羽的资料里名字后还有一个“勇义”,他说那是他的字。同时,他与躬耕于南阳的智圣诸葛亮同一个籍贯——卧龙岗,一个在岗上一个在岗下,唯一所不同的是诸葛亮在治国,而他在治土,是真正的躬耕。
黑箱研究 篇5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长期以来,在电路分析和计算方面基础薄弱,对多用表的原理不了解;做实验时就是去实验室玩玩而已,没有明确实验目的,运用时无法找到切入点。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好该实验的原理,并做好实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论上为学生打好基础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电路方面的基础知识,如电源、电流、电压、电阻、功率、电容、电感等基本概念;然后让学生掌握部分电路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串联、并联、混联电路的特点和基本计算方法。如果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好了,探测黑箱内元件的问题就好办了。
二、理解表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1)要让学生知道多用电表是可以测电压、电流、电阻的电学仪器,通过选择开关切换成不同功能的电表,让学生认识多用表的表盘,并懂得读数。(2)多用表的“+”、“-”插孔对应插红、黑表笔,表内电流“红进黑出”。
三、让学生掌握常见电子元件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一般来说,中学要求掌握的常见器材是电阻器、二极管和电容器。(1)电阻器的作用有分流、限流、分压等。用指针式万用表判定电阻的好坏:首先选择测量挡位,再将倍率挡旋钮置于适当的挡位,对万用表电阻调零,测量待测电阻,结束后选择开关打回OFF挡。(2)电容器的作用:隔直流、充放电、储能等。采用万用表R×1k挡,检测前,先将电解电容的两根引脚相碰,以便放掉电容内残余的电荷。当表笔刚接通时,表针向右偏转一个角度,然后表针缓慢地向左回转,最后表针停下。表针停下来所指示的阻值为该电容的漏电电阻,此阻值愈大愈好,最好应接近无穷大。(3)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特性是单向导电性,也就是在正向电压的作用下,电阻很小,而在反向电压作用下电阻极大或无穷大。用万用表(指针式)判断半导体二极管的极性:通常选用万用表的欧姆挡(R×100或R×1k),然后用万用表的两表笔分别接到二极管的两极上。当二极管导通时,测得阻值较小(一般几十欧姆至几千欧姆之间),这时黑表笔接的是二极管的正极,红表笔接的是二极管的负极。当测得阻值很大(一般为几百至几千欧姆)时,黑表笔接的是二极管的负极,红表笔接的是二极管的正极。
四、实践演练
(1)强化实验步骤:先用万用表的电压挡检测黑箱内有无电源,如果无电源,再用欧姆挡检测其他电学元件,猜测电路结构。
(2)教师设计一定的实验,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好该实验,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精选一些相应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逐步养成科学分析的习惯。
例题:(2012·全国理综22题)在黑箱内有一由四个阻值相同的电阻构成的串并联电路,黑箱面板上有三个接线柱1、2、3(如图1所示)。用欧姆表测得1、2接线柱之间的电阻为1Ω,2、3接线柱之间的电阻为1.5Ω,1、3接线柱之间的电阻为2.5Ω。
(1)在虚线框中画出黑箱中的电阻连接方式;
(2)如果将1、3接线柱用导线连接起来,1、2接线柱之间的电阻为_____Ω。
解析:(1)由于箱内只有电阻,所以用串并联知识就可以了。先判断阻值最大的1、3支路结构,然后再判断2、3支路结构,最后判断1、2支路之间的结构就可以得出如下图所示电路。
(2)根据题述的测量值,4个电阻的阻值均为1Ω。如果将1、3接线柱用导线连接起来,1、2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根据电阻的串并联公式,计算得R=0.6Ω。
黑箱研究 篇6
工程建设领域是高校腐败容易滋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1999 年高校扩招导致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基建项目,在配套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为高校基建部门提供了腐败的温床。针对日趋严重的基建腐败现象,教育系统工程建设专项治理工作于2009 年拉开帷幕,通过专项治理,各高校有针对性地健全了工程建设相关制度和配套细则,提高了管理水平,切实缓解了社会对于高校基本建设缺乏治理的现象。近几年的改革措施反映了主管部门解决基建腐败问题的决心,但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政策修补总是无法根治顽疾。本文把基建复杂的内部利益关系作为一个“黑箱”整体看待,通过调整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探讨解决基建财务的思路与对策。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于高校基建财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编制综合财务预算,将基本建设收支纳入事业单位预算,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师宏,2010),这一点在最新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得到体现,即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并入“大账”。其次是在现有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制度,包括加强基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经济责任制和会计委派制度(李金平等,2009),以及实行基建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曹异芳,2011)等。最后是对人在执行层面上的研究。实际上,一项制度在理论上构建相对容易,但如何能够被合理有效地执行才是关键。目前对人为因素研究的主要思想是财务管理部门不能在建设项目管理中仅仅扮演“出纳”角色,基建财务管理机构和人员应该积极主动介入建设项目全过程(蒋妹,2004),具体介入的角度涵盖了专业知识培训(曹异芳,2010)、监督管理(夏虹,2007)、部门协调(郭业军等,2011)等方向。另外,教育部于2012 年6 月下达了关于加强教育基本建设管理干部培训的通知,提出逐步推行教育基建管理干部持证上岗制度,这是对理论研究的积极回应。笔者认为,虽然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对基建领导和职员控制的重要性,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表面,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大多点到为止,总体来看,只是一个上层设计制度———执行制度———监督执行效果的单层次控制体系。
要做到对基建财务问题的有效控制,应当进一步强调人性化管理,所设置的控制标准既能对违规操作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又能对个人深入参与监督产生激励作用。而在现实中,由于个人在对控制行为持有的态度,以及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通过规章制度设立的单层次控制标准难以兼顾参与基建的个人利益与主管部门的监管期望。因此,本文尝试把高校基建财务置于一个多层次的治理体系中进行研究。
基建财务由于长期游离于事业财务预算体系之外,在财务管理上可能会有管理不到的地方。但基建部门及人员一直隶属于高校行政管理之下,这属于财务治理的范畴,即通过财权在学校内部的合理配置,形成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职能部门或关键岗位职员“权、责、利”的划分。因此解决基建财务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对人的多层次控制问题,既要重视正式的制度安排,还要发挥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这实际上就是规范基建财务治理的过程。
三、“黑箱理论”下高校基建财务治理分析
基建财务治理活动是相对人性化的管理工具,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安排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对于基建这一具有复杂业务结构的系统,完全可以不去纠结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博弈,这里就用到了“黑箱理论”。该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于任何事物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使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仅注意到它对于信息刺激做出如何的反应,注意到它的输入———输出关系,就可对它做出判断。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基建财务治理中,首先要确定控制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实现规范的基建财务治理;其次是设定输入信息,这一信息可以刺激“黑箱”内部,从而自动梳理与财权相关的各种关系,这就需要对基建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分别进行激励,因为二者的动机有着根本的不同;最后是对输出结果的评价与反馈。其中最重要的是设定输入信息这一环节,我们希望基建领域的经济行为尽可能少的损害学校利益,这里的损害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利益侵占,二是不作为导致的浪费,相关人员的“动机选择”决定了这种以人员激励为导向的治理机制能否达到预期。
(一)基建负责人损害学校利益的动机分析
基建负责人包括主管基建的校领导以及基建部门的关键领导,其损害学校利益的动机选择取决于学校治理环境的强弱。我国高校的基本管理模式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方面目前的高校治理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治理结构,关于采用教授治理模式还是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讨论仍在延续,所以作为重要牵制作用的财务治理环节并不健全;另一方面,现有模式下的沟通与联系并不顺畅.如果主管财务的校领导与主管基建的校领导分属两个人,任何一个人的不作为都会导致另一个人的权力膨胀,如果同属一人,则权利风险更大。而且学校组建大型项目往往会成立相应的临时机构,该机构与原有基建部门同时存在,也会出现多头管理的局面。关键是在整个治理模式中缺乏一个直接对学校利益负责的监督机构,这是基建财务治理环境的现状。在这种环境下,领导层有损害学校利益的理由:第一,侵占学校利益的风险较小。一个不健全的治理系统有助于内部人士隐瞒其利益侵占行为,从而使与基建相关负责人有动机不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程序上的改进,因为一旦弥补了内部控制的不足,既得利益者的侵占行为将被抑制,只要保持“黑箱”内部的神秘,利益侵占就会持续。第二,不作为带来的浪费并不能被有效衡量。现行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对于领导层而言,只要没有经济问题,自身职务升迁并不受影响,如果“黑箱”中潜在的问题在自己任期内集中爆发,可能会引起上级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其能力和努力程度的质疑,反而会影响职业生涯。
(二)基建会计人员损害学校利益的动机分析
按照正常的业务流程,基建会计是将审批后的原始凭证入账,来反映相应的经济业务,其损害学校利益的动机选择在于是否尽到审核凭证真实性的义务。现行模式下,会计人员参与基建项目的意愿并不强,一方面是收入水平与自身努力程度关系不大,另一方面是自身对基建“黑箱”讳莫如深的态度,只要原始凭证经过领导签字审核,这项经济业务的责任就明确了,自己按照会计程序做账即可,置身事外也许是最佳选择。泰罗著名的霍桑实验在基建会计身上同样适用,如果在入账前审核每一笔可疑的业务,提高了工作量,收入反而没有提高,同时又是自己和同事的压力增加;如果对明显瑕疵的经济业务放任,事发后可能会连累自己失业或者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凭证提供者往往会对违反现有制度的业务凭证进行“包装”后交由会计,两者达到一种默契的行为规范。尽管学者在大声疾呼要基层会计人员积极介入基建项目全过程,转变观念,发扬主人公精神,并且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但这些并没有动摇现有动机选择的基础。
(三)监督的动机分析
作为外部人,更关心的是为什么没有进行监督。其实监督不是孤立的行为准则,即使主管部门制定了面面俱到的监督规则,能否被实施监督的部门和人员有效执行才是关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把规则分为操作规则、集体选择规则和宪法选择规则三个层次,上面提到的监督和执行的过程发生在操作层次,而政策决策的制定、管理和评判发生则在集体选择层次,宪法决策的规划设计、治理、评判和修改发生在宪法层次。通过对实务和理论界的现状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对基建财务的治理思路主要是:操作中出现了问题,调整政策,强制推行,从而影响较低层次的监督行为。但一个层次的行动规则的变更,是在较之更高层次上的一套“固定”规则中发生的,否则会出现制定与执行的脱节。因为任何一个分析的层次上改变规则都会增加个人所要面临的风险,较高层次的改变破坏了预期的稳定性,可能会增加了在操作层面的人们的不确定性,“黑箱”内部的参与者选择不改变是最优策略,而外部监督者面临的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黑箱”,监督的效果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从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无法调整每个层次内部参与者的关系,即无法让参与者监督其他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制度制定与执行衔接不畅的根本原因在于治理环节的缺失。按照让·皮埃尔·戈丹的观点,所谓治理就是网络化的公共行为,其与过去的行政等级架构和因循守旧的程序有很大不同,如果行政上级的指挥缺少谈判程序,各行为体之间有必要进行调整,这样“黑箱”必须打开才能保证公平,而打开“黑箱”的在现有高校治理模式中并不现实。那么,在“黑箱”存在的前提下,输入激励政策调整相关领导与会计人员的动机,通过谈判以契约的方式确定并实施,这样在不打开“黑箱”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输出比较理想的控制效果,笔者认为这是适应现行高校运行模式的最佳途径。因此,规范高校基建财务治理的思路就是:通过安排激励制度,以意识诱导的方式激发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治理的有效执行;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以行为约束的方式减少或抑制治理缺陷的发生。
四、高校基建财务治理政策建议
以往的政策导向都是以外部强制介入为主,比如强化权力制衡,设立监督机构等,本文希望制定一系列政策,可以把分属不同部门但与基建项目相关的人员以非正式的方式组织起来,在“黑箱”中实现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做出不损害高校利益的判断,为这个虚拟的组织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根据上述思路,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纳入绩效体系
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根据高校中不同工作性质的岗位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对于参与像基建这种具有特殊利益诱惑的单位和个人,其收入水平要与其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完成既定的绩效目标挂钩。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不能细化的尽量流程化
(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规则制定
前文提到要实现相互监督的局面,这种局面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实现。相关利益者是一个虚拟的组织存在,其在通过自主治理处理现实问题时,会把不同层次的规则结合起来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策略,而缺乏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权力的人们则会滞留在一个单一的层次上,他们面临的问题的结构对其是既定的,他们最有可能做的是在既定的边界内选择策略。这种虚拟的组织可以通过承诺的方式存在,这种承诺是建立在“只要别人不违反规则,我也绝不会违法规则”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参与者做出自我承诺,便有了监督其他人行为的动机,为的是使自己确信大多数人都是遵守规则的。这种权变式的自我承诺和相互监督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当参与者自己设计规则时,为了减少监督成本,更会如此。这些政策的建立能够影响激励,使参与者能够自愿遵守在这些系统中设计的操作规则,监督各自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并把“黑箱”中的制度安排维持下去。
(三)实行弹性惩罚机制
黑箱研究 篇7
(一)比较优势战略与中国加工贸易发展
亚当·斯密提出国与国之间需要根据产品生产的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分工,以获取贸易收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发现了国与国分工的依据为比较成本,即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者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赫克希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发展国际贸易———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丰富的国家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基本上是沿着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演进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1]。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本国经济,能够更快地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与发达国家间经济的收敛[2]。国内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也印证了中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正确性[3]。改革开放的政策设计基本顺应这一战略,表现为大力吸引FDI、出口导向型的优惠以及对加工贸易的扶持。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密集型产品,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品;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显示性比较优势逐步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
加工贸易的突出发展显示了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的成功实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仅有206.4亿美元,而2011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6421亿美元,增长了176.5倍,这其中加工贸易的发展特别突出(如表1所示)。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6.3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5.99%,2011年中国加工贸易总额达到了13052亿美元,比1981年增长了495.3倍,占到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47.2%。
(二)加工贸易贫困化增长
加工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带动了进出口发展、就业、创汇和吸引外资[4],也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5]。但是,加工贸易超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额顺差和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外依存度过高、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加工贸易弊端的研究兴趣,并对发挥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发展提出了质疑。如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永远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6],而加工贸易结构将会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7];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国际贸易,不仅很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反而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8];粗放式增长的加工贸易给中国带来了贫困化增长的威胁[9]等。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对于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国家而言,如果其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以至于抵消掉经济扩张所带来的正效应,从而导致该国实际收入的绝对减少,就产生了所谓的“贫困化增长”(Immiserzing Growth)。由于贫困化增长通常用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来表示,来自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佐证了中国加工贸易贫困化增长倾向。如商务部国际市场研究室研究表明,1993~2000年我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10]。此外,大量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等[11]。
(三)理论黑箱
研究认为,贸易条件恶化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出口产品的特性,如以低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12];二是产业结构问题[13];三是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出口价格下降和进口价格上升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9][11];两国对不同商品的相对偏好和相对人口比例的大小也是影响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14]。总体而言,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是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但是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并没有直接关联。
加工贸易发展究竟如何影响贸易条件恶化?学术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从逻辑上讲,任何经济现象都满足经济学的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中国比较优势战略不会直接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应该首先作用于世界市场相对供需状况和竞争格局,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恶化贸易条件,但是加工贸易发展如何作用于市场供需和竞争格局,学术研究目前对此尚未做深入分析。加工贸易发展与贸易条件恶化关系之间存在着一个理论黑箱。
虽然加工贸易发展与贸易条件恶化的作用机制不明确,但是加工贸易发展所带来的经常项目差额剧增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它导致了外汇储备剧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和外贸争端加剧[15][16],人民币升值会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而外贸争端则引起出口厂商为争夺同一国外市场而低价竞争,这都影响了进出口商品价格。而进出口商品价格是导致贸易条件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工贸易发展与贸易条件的间接关系是否通过经常项目差额来体现?经常项目差额、加工贸易与贸易条件究竟是什么关系?以往文献分析就是忽略了加工贸易对于贸易条件影响的中间作用机制,形成了理论上的黑箱。如果存在中间传导媒介,那么经常项目差额应该是加工贸易与贸易条件的中间变量,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进行论证。
二、理论模型
来自经验的事实证明,加工贸易发展与外贸顺差直接正相关。因此,为了解开加工贸易发展与贫困化增长的理论黑箱,必须首先了解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下面将通过构造一个两国模型来推导。本文的模型是在克鲁格曼(Krugman)[17]关于国际要素流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的,借鉴了其两国、两种产品的框架;与他们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着力点在于分析国际要素流动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本文则基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从而探讨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关系。
(一)模型假设
假设1.有Home和Foreign两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Cloth和food。之所以做这样的假定,一方面是因为两国、两种产品的分析框架是国际经济学研究文献中一般性的处理方式,如克鲁格曼[17]以及克鲁格曼(Krugman)与奥伯斯法尔德(Obstfeld)(2002)等;另一方面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这两种产品是Cloth和food。
假设2.Home生产Cloth更有比较优势,Foreign生产Food更有比较优势。因此Home出口Cloth而进口一部分Food;Foreign反之。
假设3.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大致相当,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假设4.无关税,不考虑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
假设5.实行市场经济,且短期无科技技术进步。
(二)基本模型
由国际收支平衡表,我们有
于是Yd=YS
(I-S)为投资储蓄差额,(G-T)为财政赤字,(X-M-Rf)为经常账户差额。
又因为S=Sp+Sg
且根据国际经济收支表
有△C+△K+△R=0(忽略统计与遗漏项目)
△C为经常账户差额,△K为资本项目差额,△R为储蓄资本增减额
所以本国进口:PF(DF-QF)
出口:PC(DC-QC)
邻国进口:PC(DC*-QC*)
出口:PF(DF*-QF*)
由于仅仅是两国模型,则本国的进口等于邻国的出口,本国的出口等于邻国的进口,即有
那么本国的
ΔC=出口额-进口额
即本国的国民总产值减去总消费。
令PCQC+PFQF=VHPCDC+PFDF=CH(H为本国的home的略写)
于是ΔC=VH-CH
且RS=RD(最终会达到静态均衡)
而我们知道ΔC=VH-CH=(VF+VC)-(CF+CC)
现在我们假设本国与邻国由于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在消费需求上有一个比例关系γ(γ1,γ2);在生产率上也有一个比例关系α(α1,α2)
于是由(2)和(3)
RS(H)、RD(H)分别为本国的C产品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
则由(4)和(5)推倒出
又(1)式
结合以上
RS两边同时乘以π得
又由(7)式得到
同理得到
经过以上推导,我们可以发现在满足模型假设的条件下,经常项目差额与世界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及本国贸易条件存在函数关系。那么,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经过归纳,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如
即经常项目差额将会首先影响世界相对供给RS和世界相对需求RD,进而影响贸易条件π。
(三)经常项目差额与相对需求
根据静态均衡原理,RS=RD。
且根据(10)式,我们有
因为VC,CC,α*,γ*均为常数,或常数因子,且VC-CC>0,
则(11)式可简化为
因为(相对供给不变时,相对需求越大,相对价格越高,如图1所示。)
所以,即ΔC与RD成反向关系。
(四)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若令π=f(RD),
令P(RD)=RDf(RD),且静态均衡时有VC-CC=0,则ΔCP(RD)=k1。
将π1、π2、π3与RD,RD与RS,RS与π的关系结合起来,得到图2,并可推导出ΔC与π图[18]:(1)一国商品出口必须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2)该国必须是一个贸易大国,这样其大幅度的出口扩张必然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3)世界上其他国家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很低,这样该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将十分严重;(4)该国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贸易条件的大幅度恶化才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绝对下降。例如,我国2007年外贸依存度一度达到67.61%、2011年外贸规模达到36421亿美元,考虑到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等,我国粗放增长的加工贸易发展满足以上4个条件。因此,本文认为,从理论上讲,经常项目差额与贸易条件存在反比例关系,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有反向作用机制。到底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关系?本文将进行实证研究,从经验上论证。
三、实证检验
为了验证本文对于黑箱的解释,选取1990~2010年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中国经常项目差额作时间序列分析。
(一)数据说明
一般认为,中国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外贸体制始于1989年,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990~2010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NBTT)和经常项目差额(SUR)。其中价格贸易条件采用的是拉斯帕尔斯公式(Laspeyres aggregative formula),即P=(Px/Pm)*100,其中Px、Pm分别代表观察期内一国的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它表示一国每出口1个单位商品所能交换到的进口商品数量。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NBTT大于1,表示商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意味着商品贸易条件出现恶化。以上数据整理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参考了张建华和刘庆玉[13]的计算数据。
经常项目差额(SCUR)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公布的《中国历年外汇储备》数据整理而得,并通过公式(Xi-Xmin)/(Xi-Xmax)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Xi、Xmax、Xmin分别为SCUR中的第i个、最大值和最小值数据。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保证三个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我们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中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J检验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要检验的数据均具有时间趋势及截距项,所以选取检验单位根的普通原理模型为:
其中Yt是待检测的时间序列,εt是白噪声,检验的原假设H0∶δ=0,即序列不平稳,原序列有一个单位根;备选假设H1∶δ≠0。借助于eviews7.0软件,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表明,NBTT和SCUR两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需要做差分处理,以确定其单整阶数(见表3)。
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NBTT、SCUR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的数据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证明数据是平稳的。所以,DNBTT、DSCUR有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三)协整关系检验
如果所考虑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且某种线性组合使得组合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降低,则称这些时间序列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通过协整关系的估计检验,也就度量了经济系统中长期的均衡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注:迹检验统计量、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均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针对NBTT与SCUR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假设模型如下:
借助于eviews7.0软件对(2)式进行参数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这个结果表明,经常项目差额变化一个单位,贸易条件将恶化0.923个单位,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非常显著。因为D.W.值偏离2较远,这个结果显示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做误差修正模型。
(四)误差修正模型
得到协整的长期均衡关系后,通过建立包括误差修正项(ECM)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模型的短期动态特征。
其中,α1、α2、λ分别为非零系数,εt为白噪声序列。对(3)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下:
从误差修正项系数估计值λ=-0.235可以看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35的调整幅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进一步对误差修正模型进行残差分析,诊断结果如表5所示。
表5表明,误差修正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自相关性、异方差性和条件异方差性。
对残差进行自相关和偏自相关检验,显示在95%的置信区间内误差修正模型的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和偏自相关。
四、结论
1.加工贸易发展带来了贫困化增长的危险,但是加工贸易发展究竟如何影响贸易条件恶化,学术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从逻辑上讲,任何经济现象都满足经济学的供需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中国比较优势战略不会直接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应该首先起作用于世界市场相对供需状况和竞争格局,影响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恶化贸易条件。来自经验中的事实告诉我们,加工贸易与外贸顺差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从一个大胆假设的角度来看,经常项目差额可能是加工贸易与贸易条件关系的中间变量。我们接受加工贸易导致经常项目差额增加的事实,而从经典理论模型推导中验证了经常项目差额对于世界相对需求的负相关关系以及经常项目差额如何影响贸易条件的作用机制。
2.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经常项目差额是加工贸易发展导致贫困化增长的中间变量,经常项目差额的增加改变了本国产品的世界相对需求,本国进出口商品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随即改变,从而恶化了贸易条件。经常项目差额导致的外汇储备增加,使得本币升值,相对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剧了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有供需失衡及所导致的市场竞争、汇率升值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变化两个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对价格贸易条件发生作用,导致贫困化增长倾向。
3.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本文的观点。从长期来看,经常项目差额变化1个单位,贸易条件将恶化0.923个单位,经常项目差额对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非常显著。
【黑箱研究】推荐阅读:
黑箱方法09-18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05-21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08-31
研究计划的研究方法10-19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06-19
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08-01
文化研究与地区研究09-07
研究型研究生11-04
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07-05
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研究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