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效果

2024-09-14

养殖效果(共10篇)

养殖效果 篇1

青虾, 学名日本沼虾, 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青虾养殖除具有苗种投入少、价格稳定、养殖风险小等优点外, 还具有不耐低氧、性成熟早、摄食力弱、蜕皮次数多、寿命短等习性。因此, 必须针对这些特殊习性, 采取相应对策, 以达到优质高产和高效的目的。现根据笔者多年积累的经验, 介绍提高青虾养殖效果的主要对策措施, 供养殖户参考。

1 适时适量施肥

基肥以肥效持久稳定的有机肥为好, 如厩肥、堆肥、混合堆肥等。追肥一般宜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和化肥, 可直接促使浮游植物的繁生, 并可避免水中有机质过多, 保持一定种群数量的浮游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溶氧、吸收氨氮, 以降低对虾的危害。施肥的次数和数量根据池水肥瘦程度、虾的生长阶段和天气等因素灵活掌握。

2 调节虾池水质

青虾不仅喜欢清水, 新水、而且也喜欢肥水, 水肥青虾生长快, 水瘦生长慢。由于青虾的耗氧率高, 对低溶氧量特别敏感, 因此水质又不能太肥。一般水色以淡棕色、黄绿色为好, 透明度以30~40 cm为佳, 养虾期间还要每隔5~7 d定期加注新水, 每次15~20 cm左右, 并适当排出老水, 调节水质, 使pH值保持在7~8, 如果是偏酸性的池塘, 每10 d或半月可泼洒石灰水1次, 使用量为5~10 kg/667 m2。

3 移植水生植物

虾池内移植或栽培占水面20%~40%的水花生、浮萍、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水生植物, 既能净化水质, 又能遮荫降温、呼吸增氧、吸咐腐殖质, 还可便于青虾避敌和为虾提供青饲料。

4 采取增氧措施

可在虾池安装、使用微孔管增氧设施、水车式增氧机、水质改良机、水质净化机等机械调节水质, 也可施用生石灰、速效增氧灵、光合细菌等调节水质, 另外还可采取定期搅动底泥、控制浮游生物的组成等方法, 维持养虾水域的生态平衡。

5 改进放养模式

由于青虾繁殖容易, 绝大多数养殖者都以放养抱卵虾为主, 实行自繁、自育、自养。这种养殖模式属粗放的养虾方式, 虽然苗种成本低, 方便实用, 但难以控制密度, 上市虾规格参差不齐, 产量效益均不高。因此, 欲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 必须采取改粗养为精养, 改放抱卵虾为放养虾苗, 或改养一茬虾为两茬虾等技术措施。

6 调整放养密度

青虾的性成熟迟早与放养密度关系密切, 放养密度越大, 性成熟越早。放养密度公式为:放养量尾=虾池面积 (m2) ×计划产量 (kg/m2) ×预计出池规格 (尾/kg) ÷预计成活率 (%) 。一般预计成活率按40%~60%, 出池规格按200~300尾/kg计算。单养放养密度:幼虾放养规格1.5~2.0 cm, 放养量6万~8万尾/667 m2。混养放养密度:以吃食鱼为主2.0万~3.0万尾/667 m2, 以肥水鱼为主1.0万~1.5万尾/667 m2。二荐虾:春放或上年秋后放幼虾1.0万~2.0万尾/667 m2, 夏放当年幼虾4.0万~6.0万尾/667 m2。

7 推迟放养时间

青虾生长很快, 一般夏季孵出的虾苗, 经40 d的生长体长可达3 cm左右, 到11月份, 虾体重可达3~5 g/只。为了控制性早熟, 下塘时间可推迟到7月底, 以营养丰富的饵料促进青虾蜕皮, 抑制性腺发育, 加速生长, 提高商品规格。

8 选择优质饲料

目前多种商品饲料都可以用来饲养青虾, 但对各种商品饲料的喜食程度和利用率却有所不同。青虾比较喜食的动物性饵料有螺蛳、蚕蛹、鱼粉、蚯蚓、蝇蛆等, 喜食的植物性饵料有豆饼、米糠、酒糟等。应将上述几种饲料制成配合饵料, 配方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 搭配20%~30%的动物性饵料, 如单独投喂, 则动物性饵料应占40%, 植物性饵料占60%, 并在饲料中添加少量骨粉、蚌壳粉、蟹壳粉以及微量元素等, 因为食物中或水中缺钙对青虾的蜕壳和生长不利。

9 科学合理投喂

根据青虾的摄节律性, 一般8:00—10:00, 16:00—18:00各投饵1次, 投饵数量上午占1/3, 下午占2/3。在生长旺季, 22:00—24:00要增加1次投饵。投饵量一般幼虾期为池中虾重的8%~10%, 成虾期为5%左右。投饵量也要根据气候、水质情况而定, 天气好, 水质好时, 虾生长快, 食欲旺盛, 可适当增加投饵次数或数量, 反之则适当减少。尤其在池塘缺氧时, 应少喂或不喂食, 同时马上换水或开增氧机, 等虾恢复正常后, 再正常投喂。

1 0 加强蜕皮期管理

刚蜕皮的新虾活动能力弱, 无抗御敌害能力, 易被同类或敌害生物所残杀吞食。因此, 在蜕皮期应注意:一是调节水质, 降低水位, 并保持养殖水面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5%左右, 为蜕皮虾提供避敌场所。二是蜕皮时严禁换水或冲水, 否则会造成蜕皮虾大批死亡。三是适当提高饵料质量, 并在蜕皮前两天增喂蜕皮素, 使其尽快蜕皮, 防止互相残杀。

1 1 适时起捕上市

在养殖过程中应采取轮捕疏养、捕大留小的措施, 及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青虾捕捞上市, 以降低养殖水域的载虾量, 保持合理的密度, 延缓青虾抱卵和防止寿终老死。第一批养殖的青虾, 应从4月份开始选捕, 到7月中旬结束;第二批养殖的青虾, 可从9月上旬开始选捕, 至10月中旬结束。一般每半个月选捕1次, 有条件的可缩短捕捞间隔时间。目前青虾的捕捞方法较多, 必须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 主要方法:一是用地笼、甩笼、圈网等定置渔具张捕。二是用专制竹笼诱捕。三是用虾罾在晚间诱捕。四是用抄网在水生植物和人工虾巢下抄捕。

养殖效果 篇2

甲方:

乙方:

鉴于:

1、甲方作为扶贫创业养猪平台注册用户拟通过该平台与乙方合作饲养猪,以获取养殖利润。

2、甲方及乙方均同意遵守各项行为准则,在充分阅读理解本协议内容的前提下本着诚信自愿原则签订本协议。现各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合作扶贫创业养猪事宜,达成本协议如下:

一.合作方式

即甲方作为出资人提供资金,委托乙方进行养殖,最终按约定方式获取养殖利润;甲方出资委托乙方代购猪崽并且进行养殖,待养殖完成后按约定由保定欧龙商贸有限公司收购。二.合作内容

1.甲方委托保定欧龙商贸有限公司对养殖企业养殖过程全程监督指导。

2.保定欧龙商贸有限公司确认并同意,依据本协议所购买的猪的所有权归属于甲方,即自甲方认样猪宝宝之日起,甲方在合同期限内有自己认养猪的所有权。

3.甲方委托保定欧龙商贸有限公司对乙方所购买的猪按照《饲养管理办法》进行养殖,甲方可对养殖的过程进行监督。

4.乙方接受甲方委托,提供自建符合约定标准的猪舍和配套设备设施,并按照饲养管理标准的要求对甲方认养的猪进行养殖。

5.猪养殖期间,乙方和保定欧龙商贸有限公司有义务向甲方提供猪养殖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信息,甲方可通过平台查看猪的养殖过程。

7.甲方一次性出资3000元/头的养殖费用(包括猪舍及配套设备设施的建造、安装、饲料、疫苗、除虫、人工等)以后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甲方继续出资。

8.乙方负责为所养殖的猪宝宝投保养殖保险。养殖周期6月,养殖到期之时每头猪体重须达到240斤以上。并承担养殖期间所发生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本合同生效时间:支付完成之时 本合同结束时间:联合养殖到期之时

本协议一式2份,甲乙各一份。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代表人(签字):

乙方代表人(签字):

养殖效果 篇3

摘要:大安市嫩江湾玉龙湖水库,位于大安市嫩江湾国家级湿地公园内,为嫩江湾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的综合性湖泊区。玉龙湖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7米,养殖库容540万立方米,蓄水库容660万立方米。既有大水体不易注排水、不易用药的特点,又有似池塘小水体水体易老化的情况。

关键词:小水体;名优水产品;生态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64.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2.043

在试验中,通过注排水、泼洒光合细菌、科学合理设计投放鱼品种和投放数量等措施,在不用药、不施肥、不投喂的情况下,2016年进行生态养殖,鱼产量达到亩产252公斤的效果。

1水库初始情况

水体透明度为33厘米、库存鱼95公斤/亩,水体环境不好,经常泼洒灭藻药,增氧药等。

鱼类品种有鲢、鳙、鲤、鲫、草鱼、黄颡鱼、麦穗鱼及野杂鱼等。

2生态养殖

生态养鱼就是要有良好的水环境做保障,并科学利用水体空间、利用水体自然资源提供鱼饵料,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2.1注、排水

6月20日和8月1日各注、排水1次。

使得水体的透明度增大,改变了水体有机质多的状况,同时加快了养殖环境的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转化率,增加和改变了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物量,稳定了养殖环境。

水库经过两次大换水,耗费电费近10万,但是鱼产量得到了提高、鱼品质得到了改善、价格高于其池塘鱼3倍以上,捕大留小,轮捕轮放,年可增收100万元左右。

2.2泼洒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PSB)是可以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有以下优点:改善养鱼水体,如氨氮下降58%、氧增加55%。对水体中可引起鱼、虾、蟹、贝类细菌性疾病的爱德华氏菌、霉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预防水霉病、赤鳍病、肠炎病、烂鳃病等疾病、调节水中浮游生物量,该菌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65%等,可作为鱼、虾、贝类幼体的优良饵料。

目前,水产养殖界在池塘养殖方面已使用了该菌,效果非常显著,但是在中、小型水体中的使用情况尚未进行研究。特别是在高密度、半精养情况下,鱼亩产量有的已从过去的13公斤增加到现在的248公斤以上,大量的鱼类粪便及肥料等残余物使水质趋于恶化,而中、小型水体用药相对比小水体困难并且成本较高,完全不能像小面积池塘用注排水的方法来调节水质,所以采用光合细菌改善水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针对有些浮游植物少或浮游植物多的水体,鱼类放养受到其限制,鲢、鳙鱼生长差,产量过低,通过光合细菌的使用,可以使水中浮游植物含量得到相应调节,达到鱼类正常生长,使鱼产量大幅度提高。对于被污染的闲置水体,可重新进行鱼类放养。此课题为健康养鱼的一个方式,亦为生态渔业所必需,省去用药预防及治疗疾病。用生物制剂提供环保、无污染养殖水环境,提供绿色食品。

3 科学投放名优品种和数量

经过水体渔类区系组成调查,根据水体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情况,底栖动物情况,鱼类食性、栖息水层、野杂鱼情况,及鲫鱼等在水中繁殖等综合因素,进行了投放量品种、规格及数量的设计。例如:长丰鲢吃浮游植物、鳙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如剑水蚤)等浮游动物。鲤、鲫、丁鱼岁杂食性,草鱼吃草,黄颡鱼、鳜鱼、翘嘴红鲌等。青鱼吃螺蛳,黄尾鲴刮吃青苔等,同时其他鱼的粪便肥水,培育浮游生物,生态系统得到有效循环。

现在鱼类有长丰鲢、鳙、鲤、鲫、草鱼、黄颡鱼、团头鲂、鳜鱼、翘嘴红鲌、乌鳢、鲢、鳙、丁鱼岁、乌鳢、青鱼、黄尾鲴等。苗种投放量为86.3公斤/亩,9月29日进行捕捞统计,水体中鱼约252公斤/亩。

吉林省共有水库面积237万亩,水库1297座,其中大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71座,小型水库1216座,对于大中型水库,基本以粗养增殖为主,而小型水库1216座,也以粗养增殖为主的居多,只有少数小水库进行半精养,但品种单一,产量又不高,水体利用率低,导致小型水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不高。开展小水库生态养殖方式,既不用施肥,又不用向水体投放饵料,同时又减少用药,避免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并且大幅度的降低养殖成本,是一种绿色生态养殖方式,对于渔业增收节支,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杨富亿.松嫩平原盐碱性湿地渔业开发途径[J],资源科学,1998,(02).

[2]边境.吉林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J].吉林水利,2009,(11).

[3]赵建华.渔业生产与渔业生态环境[J].中国渔业经济,2004,(01).

养殖效果 篇4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高位池,氮,磷,收支

氮(N)和磷(P)收支作为池塘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揭示养殖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归宿,还是评价池塘生态系统营养转化情况及养殖污染程度的有效方法[1]。在对虾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中,饲料和肥料是主要的N和P输入形式,此外还包括进水、苗种和降雨等。不同的对虾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其收获对虾输出N和P在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存在很大差异[2,3,4,5,6,7,8]。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将虾池视为封闭体系[5,6]或采用围隔试验的方式进行[4,8],品种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主,放养密度在30~50 ind·m-2之间,而关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高密度精养模式下N和P收支情况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高位池主要建造在开敞性海区的沿岸潮上带,依靠动力抽取海水进行对虾养殖,池塘面积约0.15~0.35 hm2,具有中央底部排污系统和机械增氧设施,是目前中国南方主要的对虾养殖模式之一。文章通过对凡纳滨对虾不同放养季节、不同虾苗品系和分段养殖试验,研究了对虾高位池养殖N和P收支,并分析比较了对虾养殖效果的差异,旨在为今后开展对虾养殖生态学研究以及无公害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该试验于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在海南省文昌市正瑞水产有限公司龙马养殖基地(N19°14.556′,E110°28.144′)和琼海市博鳌对虾养殖场(N19°37.086′,E110°45.551′)进行。正瑞公司的养殖试验设置为夏季组(ZS)、秋季组(ZF)、冬季普通组(ZW)和冬季标粗组(ZWb);博鳌虾场的养殖试验设置为冬季组(BW)。除ZWb设置3口试验池塘外,其余各组分别设置4口试验池塘。所选试验池塘均为高位池,四周和塘底铺设塑料地膜,底膜上铺设10~20 cm细沙。清塘后施用石灰1 200~1 500 kg·hm-2,曝晒塘底4~5 d,注水淹没池底,施用30×10-3 kg·m-3的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2 d后加注120 cm海水,再施用无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培养基础饵料生物。

正瑞公司放养由进口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无特定病原疾病)亲虾繁殖的虾苗,俗称一代苗,而博鳌虾场则放养由本地选育亲虾繁殖的虾苗,俗称本地苗;放养虾苗体长规格为0.8~1.0 cm。ZWb采用分段养殖,虾苗经过87 d的标粗培育,当个体规格达到300 ind·kg-1(约0.33 g)后分塘养殖。

根据不同对虾生长阶段,投喂不同型号的“卜蜂”牌对虾配合饲料。设置饲料观察台2个,及时调整投饵量。所有试验池塘养殖全程使用桨叶式增氧机增氧,增氧机装机容量为15台·hm-2。

1.2 采样与测定方法

养殖试验期间,每20 d对试验虾塘的养殖水质进行1次测定分析。溶解氧、温度、pH、透明度和水深采用便携式仪器现场测定。同时用柱状采水器分别采集水源以及各试验池塘水体的表层(距水面10 cm)、中层和底层(距池底10 cm)水样各1 000 mL分别装入聚乙烯瓶中,加入三氯甲烷3 mL固定(最终体积分数约为0.3%),然后放入盛有碎冰的泡沫箱进行低温保存。水样带回实验室测定其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经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进行总氨氮(T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及活性磷酸盐(POundefined-P)的测定。记录养殖过程中每口试验池塘的进水量和排水量。养殖试验期间采用雨水收集器收集雨水样品,计算降雨量并测定其TN和TP含量。水样各化学指标的测定参照《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GB/T 12763.4-2007)》[9]。

对虾放养前和收获后,分别在各个试验池塘底部同一对角线上5个不同的位点用柱状采泥器(V=174.98 cm3)采取表层10 cm的底泥样品。底泥风干后称量质量,并测定其TN和TP含量。

放养前和收获后,分别采集虾苗和商品虾的样品;养殖过程中采集施用肥料和投喂饲料的样品,分别记录各试验池塘的肥料和饲料的使用量。虾体、饲料和肥料样品于60 ℃烘干测定其水分含量后,研磨并测定其TN和TP含量。

固体样品TN测定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TP测定采用酸式-钼锑抗比色法[10]。

1.3 数据处理

池塘N(P)输入总量:

WT N(P)=WF N(P)+Wf N(P)+WS N(P)+WW N(P)+WR N(P)

养殖废水排放N(P)量根据物料平衡法计算,

N:WEN=WTN-WHN-WBN-WAA

P:WEP=WTP-WHP-WBP

式中WS N(P)表示以放养虾苗形式输入的N(P)量(kg·hm-2);WH N(P)表示以收获对虾形式输出的N(P)量(kg·hm-2);WF N(P)和Wf N(P)分别表示以饲料和肥料形式输入的N(P)量(kg·hm-2);WW N(P)和WR N(P)分别表示以进水和降雨形式输入的N(P)量(kg·hm-2);WE N(P)表示养殖以废水排放形式输出的N(P)量(kg·hm-2);WB N(P)表示以底泥沉积形式输出的N(P)量(kg·hm-2);

WAA(氨氮挥发量,NH3-N,kg·hm-2)根据BLAIN[11]的公式和WEILER[12]的物质转化系数计算求得。

ZWb前期标粗阶段饲料N(P)输入量根据搬苗数量折算计入养成池塘的N(P)输入总量。由于该试验水体中浮游藻类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蓝藻

很少,故没有考虑固氮作用,同时由于所选试验池塘均为提水式高位池,四周和塘底铺设塑料地膜,因此N(P)输出形式没有考虑渗漏。

所得数据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单因子方差(ANOVA)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试验组养殖情况统计

根据不同试验组对虾养殖情况统计(表1),不同养殖季节凡纳滨对虾生长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养殖周期与对虾生长速度呈显著负相关(R=-0.905,P<0.01)。同一养殖模式ZS的对虾生长速度最快,ZF次之,ZW最慢。与ZW相比,ZS和ZF成活率显著较低(P<0.05)。ZS单位面积饲料投喂量16 198~17 296 kg·hm-2,饵料系数1.50~1.60,其单位面积饲料投喂量和饵料系数均显著高于ZF和ZW(P<0.05);而这3个试验组(ZS、ZF和ZW)之间单位面积养殖产量无显著性差异。

注:同一项目不同试验组之间所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后表同此

Note:Data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s in the same item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tables.

该试验中对虾放养密度为95~133 ind·m-2,放养密度与养殖周期、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和饲料投喂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同时放养密度与成活率之间亦未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然而,虾苗品系与成活率具有显著相关性(R=0.438,P<0.05),且与单位面积养殖产量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R=0.712,P<0.01)。在相同的养殖生产季节,与放养一代苗的ZW和ZWb相比,放养本地苗的BW养殖成活率和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均显著较低(P<0.05)。进行分段养殖的ZWb成活率、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及饵料系数与ZW均无显著性差异。

2.2 各试验组N和P收支情况

对虾精养池塘N和P输入总量分别为808.93~1 155.58和160.08~239.49 kg·hm-2(表2)。饲料是最主要的N和P输入形式,养殖过程中有746.39~1 082.52 kg·hm-2的N和154.45~229.65 kg·hm-2的P以饲料形式输入,分别占池塘N和P输入总量的91.76%~93.68%和94.55%~96.97%(表3)。ZS的饲料N和P输入量最高,与其他各试验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试验组以肥料形式输入N和P分别占输入总量的0.66%~4.71%和0.78%~4.11%;以进水形式输入N和P分别占2.73%~6.90%和1.05%~2.60%;以降雨形式输入N和P分别占0.25%~0.39%和0.07%~0.20%;而放养虾苗所带入的N和P所占比例最小,不足0.01%。

池塘N和P输出的主要形式包括收获对虾、底泥沉积及养殖废水排放等。以收获对虾形式输出N和P量分别为278.43~405.38 kg·hm-2和24.65~35.89 kg·hm-2,占池塘N和P输入总量的29.46%~40.46%和12.64%~17.41%(表3和表4)。随养殖废水排出的N和P分别占24.63%~54.52%和23.03%~59.02%,沉积在池塘底部的N和P分别占14.10%~44.59%和27.59%~62.25%。NH3-N挥发所占比例最小,仅为0.10%~1.00%。

2.3 不同试验组收获对虾输出N和P在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

同样是放养一代苗,与ZW和ZF相比,ZS以收获对虾形式输出N和P在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显著较低(P<0.05),仅为29.46%~31.58%和12.64%~13.49%(表4)。同一养殖季节,与放养一代苗的ZW相比,放养本地苗的BW以收获对虾形式输出N在池塘N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显著较低(P<0.05),仅为30.18%~36.37%。进行分段养殖的ZWb收获对虾输出N和P在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达到37.63%~40.46%和16.21%~17.41%。

3 讨论

3.1 养殖季节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同样是放养卜蜂水产种苗公司生产的进口SPF凡纳滨对虾一代苗,在不同的放养季节,对虾的生长速度表现出显著的差异。ZS对虾生长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重0.175 g·d-1,分别比ZF和ZW高73.0%和139.3%。不同养殖季节对虾生长速度的差异主要是由池塘水温引起的。凡纳滨对虾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 ℃[13,14]。ZS整个养殖期间水温变化范围为28.7~35.3 ℃,基本上与凡纳滨对虾的最适生长水温相吻合,夏季水温高,对虾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而ZF和ZW在2008年11月~2009年1月养殖期间,池塘水温变化范围17.5~22.7 ℃,普遍低于凡纳滨对虾最低生长适温25 ℃,对虾生长速度明显比ZS要慢。WYBAN等[15]研究表明,温度在23~27 ℃之间时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加快。

比较正瑞公司3组对虾养殖效果,ZS对虾养殖平均成活率仅68.28%,比ZW低15.06%;并且该组以收获对虾形式输出N和P量在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也显著低于ZF和ZW。这与夏季水质管理难度大有密切关系。夏季水温较高,凡纳滨对虾的摄食量和排泄量增加,有机物在水中的分解速度加快,引起养殖后期池水总NH3-N浓度升高,池塘中央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和pH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发生轻微的“耗底”现象。

3.2 虾苗品系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目前,市面上由进口凡纳滨对虾SPF亲虾繁育的一代苗价格通常为每万尾150~180元,比当地选育亲虾繁育的本地苗要高出1倍多,为了节省购买虾苗的费用,有部分养殖户选择放养本地苗。相同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季节,放养一代苗的ZW单位面积平均产量达11 628 kg·hm-2,比放养本地苗的BW高25.42%;平均养殖成活率为83.34%,比BW高16.75%,一代苗的养殖效果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这可能是由于本地一些虾苗繁育单位在亲虾选择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个体的选择,而忽视了群体的选择,致使选留的亲虾多数来自于同一池塘或同一群体,发生近亲繁殖的几率很高。随着繁育世代的增加,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降低,虾苗杂合型优良性状逐渐弱化,繁育后代(本地苗)对环境适应能力明显降低[16,17,18]。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开展了许多针对凡纳滨对虾育苗工作的相关研究,通过建立家系在凡纳滨对虾育种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对引进种群以及引进后繁育所形成的本地种群的遗传变异水平还缺乏足够了解[19]。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将一些遗传性状尚未稳定的选育品系当作亲本开展规模化育苗生产,这也是导致利用本地选育亲虾繁育出来的虾苗养殖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

据笔者统计,在对虾养殖生产成本中饲料投入成本所占比例最大,达50%~60%,而虾苗成本仅占5%~8%。因此,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方面考虑,建议养殖条件较好的对虾养殖场应尽量选择放养生长性状较好的一代苗。

3.3 分段养殖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虾苗放养前期阶段,对虾个体小,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较弱,开展虾苗的高密度标粗培育,不但有利于投喂管理,提高饲料的摄食率,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缩短养成池塘的养殖周期。ZWb平均养殖周期为155 d,其中虾苗标粗87 d,标粗后养殖时间为68 d。ZWb除标粗池塘外,进行标粗后养殖的2口试验池塘实际养殖时间仅为68 d,单造使用周期缩短56.13%,有效减轻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有机质污染程度,利于保持养成池塘生态环境的稳定。虽然在前期标粗阶段放苗密度很高,达400 ind·m-2,并且分塘时幼虾出现一定数量的损耗,但是ZWb对虾生长速度、成活率以及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均与ZW无显著性差异。另外,暂养标粗后养成阶段对虾成活率高,便于确定养成阶段的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

采用分段养殖模式,不但不会影响对虾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还可以有效地增加养殖池塘的使用频次,相对缩短池塘的单造使用周期,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曾祥高等[20]报道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分段养殖,暂养标粗阶段的放苗密度在450~750 ind·m-2之间,虾苗个体规格达3~5 cm既可进行分塘养殖,综合养殖效果也较好。

3.4 对虾高位池养殖对N和P收支

在对虾高位池精养生产模式中,对虾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几乎完全依赖于人工配合饲料的投喂,池塘饵料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所占的份量极少。该试验以饲料形式输入的N和P所占比例分别达91.76%~93.68%和94.55%~96.97%,反映出对虾精养程度的提高(表5)。此外,由于仅在放苗前或养殖前期施用少量肥料培养浮游植物来营造池塘水色,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水中的营养盐逐渐丰富,藻类生长旺盛,水色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浓,在中、后期不再需要追加肥料,从而以肥料形式输入N和P量在池塘N和P输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与BRIGGS和FUNGE-SMITH[2]以及杨逸萍等[5]的研究结果十分接近。

不同的对虾养殖品种和精养程度,以收获对虾形式输出N和P量在池塘生态系统N和P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存在很大差异。该试验中凡纳滨对虾单位面积养殖产量达8 821~12 842 kg·hm-2,以收获对虾形式输出N和P在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9.46%~40.46%和12.64%~17.41%,均比上述报道的研究结果要高(表5)。以收获对虾形式输出N和P在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是反映对虾养殖效果的一个综合指数,比例的大小与养殖品种、虾苗的生长性状以及养殖技术管理水平都有密切的关系。若养殖水质管理得当,对虾摄食生长旺盛,投喂管理科学合理、避免过量投喂而造成饲料的浪费,则可降低对虾养殖的饵料系数,提高收获对虾输出N和P在输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反之亦然。

罗杰等[21]报道凡纳滨对虾放养密度在90~150 ind·m-2范围内,放养密度对成活率并没有直接影响;而曹梅等[22]的研究发现,当放养密度达360 ind·m-2时,放养密度与成活率呈负相关。该研究中凡纳滨对虾放养密度为95~133 ind·m-2,养殖密度较合理,养殖过程中通过维持藻类的正常生长、换水、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和加强增氧等综合技术措施,使池塘养殖水质始终调控在适宜的范围,获得了较高的养殖成活率和养殖产量,这是收获对虾输出N和P在输入总量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的主要原因。

养殖环境N和P负荷是指单位时间进入养殖环境的N和P量,或者生产单位质量的对虾进入养殖环境的N和P量。BRIGGS和FUNGE-SMITH[2]报道每生产1 t虾,要向环境排放102 kg的N和46 kg的P,其中以养殖废水形式直接排放的N和P量分别为46和5 kg。根据研究结果计算,在对虾高位池精养生产模式中平均每生产1 t对虾,养殖环境N负荷为54.93 kg,P负荷为15.31 kg。养殖环境N和P负荷降低,表现出对虾养殖集约化程度和养殖水平的提高。然而,养殖过程中仍有31.90 kg N和7.53 kg P以污水的形式直接排入大海,而其余沉积在池塘底部的部分(N,23.03 kg;P,7.78 kg),亦会在对虾收获后通过池塘清洗的途径排入周围海域。

养殖效果 篇5

关键词:棉籽饼;游离棉酚;脱毒;饲料;肉鹅

中图分类号: S816.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217-03

收稿日期:2014-06-09

基金项目:保定市科学研究与发展计划(编号:12ZN003、13ZN028)。

作者简介:李 佳(1982—),女,山西山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牧微生物学。E-mail:qilan82@126.com。

通信作者:朱宝成,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牧微生物学研究。E-mail:zhu2222@126.com。

鹅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食草水禽,耐粗饲,适应性强,生长快,饲料报酬率高。通常,农民养1羽肉用仔鹅可盈利 10~15元[1]。因此,肉鹅养殖作为一项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产品绿色、安全的致富项目,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养鹅最多的国家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蛋白质饲料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各种饼粕类物质代替原有蛋白质饲料资源,成为新的畜牧业饲料蛋白质来源逐渐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方法[2]。其中棉籽饼因其所含氨基酸种类丰富、比例合理而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3-4],然而棉籽饼中含有具有毒性的游离棉酚,制约了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5]。 生物发酵法因其在脱毒的同时还可提高棉籽饼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被普遍认为是目前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脱毒方法[6-8]。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已成功制备棉籽饼粉脱毒饲料产品,在本试验中我们将研究该产品在肉鹅饲养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旨在为棉籽饼这一丰富优质的蛋白资源能早日高效安全地应用于肉鹅养殖业生产中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来源 本课题组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L-9和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菌株C-4。

1.1.2 棉籽饼粉来源 普通压榨棉籽油饼:购自河北省保定市某榨油厂。棉籽饼粉:由上述棉籽油饼粉碎加工成为粒度为10~12目的颗粒,酚含量约为2 200 mg/kg。

1.1.3 试验动物 肉鹅:孵化5 d的狮头鹅鹅苗,购自河北省保定市某孵化场。

1.2 试验方法

1.2.1 棉籽饼脱酚饲料产品的制备 在经粉碎、过筛等工序加工成的棉籽饼粉中加入3%的蔗糖,按1 ∶ 0.7的料水比加水充分搅拌均匀,混入菌粉,酵母菌菌株C-4与芽胞杆菌菌株L-9的比例为1 ∶ 3,物料充分搅拌。常温发酵15 d。

1.2.2 脱酚棉籽饼饲料棉酚残余量的测定 取发酵前后的饲料样品,采用国标法测定其中棉酚含量。

1.2.3 肉鹅饲喂试验 (1)雏鹅的选择与分组:选择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雏鹅120羽。按每小组20羽,公母各半,随机分组,每3组组成个大组,即设3个平行。第一大组为试验组,第二大组为对照组。试验组饲料:发酵棉籽饼粉饲料与常规饲料比例为2 ∶ 3;对照组饲喂常规饲料。

(2)饲喂期管理:预饲期为5 d,饲喂期为75 d。预饲期各组雏鹅均饲喂常规饲料,使试验雏鹅适应环境。日常管理則按照农场常规管理模式对试验雏鹅进行管理[9-10]。

(3)测定指标。分别对不同组所饲肉鹅的生长性能指标、内脏发育指标、血液指标和饲料中粗蛋白质与粗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进行测定。生长性能指标:在饲喂期记录各组饲料消耗量,每5 d对各组肉鹅早晨空腹体质量分别进行测定,观察各组肉鹅生长发育情况。内脏发育指标:饲喂期结束时在每小组肉鹅中选择3羽进行内脏发育指标测定,所选肉鹅要求禁食12 h以上,保证饮水。之后称体质量、编号并屠宰取其心脏、肝脏和脾脏称质量,观察其色泽、纵切剖面。血液指标:饲喂期结束时在每小组肉鹅中选择3羽分别取血清、血浆,测定相应指标。营养物质利用率:饲喂期结束时取各组鹅粪便,测定粗蛋白质与粗脂肪含量,计算利用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脱酚棉籽饼饲料的棉酚残余量

经测定,其中游离棉酚的含量降至9.63 mg/kg(表1),达到我国国家标准《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01)的相关规定:饲料原料棉籽饼中游离棉酚含量≤1 200 mg/kg;家禽配合饲料中游离棉酚标准为≤100 mg/kg。脱酚后的棉籽饼粉饲料无味道和颜色的变化,且饼粕质地松软,与原始饼粕相比,棉籽饼的质量明显提高,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原料。

2.2 所饲肉鹅的各项指标测定与分析

2.2.1 生长性能指标 经过75 d的饲喂,试验组与对照组肉鹅生长状态均良好,体质量增幅非常相近,没有明显差异(图1)。由此可见,常规饲料相比,我们所研制的棉籽饼粉脱

表1 发酵前后棉籽饼的棉酚含量

时间 棉酚含量(mg/kg)

发酵前 1 348

发酵10 d后 9.63

酚饲料对肉鹅体质量并未见副作用。

另外,试验组肉鹅料肉比也低于对照组,且脱酚棉籽饼粉成本低于常规肉鹅饲料成本,蛋白质含量则约为常规饲料的13倍(表2)。因此,以脱酚棉籽饼粉饲料代替部分常规饲料饲喂肉鹅,可在保证肉鹅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为广大养殖农户节约成本,创造效益。

池塘养殖增氧方式效果比较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塘选择与增氧方式

选择金坛市五叶镇的3个池塘,养殖用水源、池塘底质均相同,增氧方式依次为微孔增氧(微孔组)、叶轮增氧机增氧(机械组)和无人工增氧(对照组),面积分别25×667 m2、28×667 m2、30×667 m2,均为主养河蟹、套养青虾、鳜鱼的养殖模式。普通组和对照组放养规格蟹种800只/667 m2,微孔组放养密度为1 000只/667 m2。水草以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为主,黄丝草和苦草为辅。投喂饲料均以冰鲜杂鱼为主、谷物为辅。

微孔增氧主机采用国产罗茨鼓风机,功率配备0.22 kW/667 m2,叶轮机械配备功率0.3 kW/667 m2。

1.2 试验方法

1.2.1 现场测定

现场测定主要采用HACH HQ40d多功能水质测定仪,对养殖池塘进行水温和溶氧的测定。测定时间选择晴朗天气下午,分开机之前30min,增氧后30 min、90 min 3个时间段。按照同方位、同距离原则,每个养殖池塘不少于6个检测点,同一检测点分水体表层、水下(50 cm)、水下(100cm)3个不同水层。

1.2.2 水样采集与测定

2009年4—9月河蟹养殖季节,每月采集各塘口水样1次,时间选择养殖虾、蟹易缺氧时间段,分别为6:00和16:00。在试验塘口按“S”型设5个采样点,采集水面下20 cm水样1000mL,4℃保存。

亚硝酸盐氮(NO2-N)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2]、氨氮(NH3-N)采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3]、高锰酸钾盐指数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4]。

1.3 数据处理

对检测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对水温和溶氧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增氧方式对水温的影响

同一时间表层和水下50 cm的6个监测点水温数据方差分析显示,微孔组水温变异系数≤0.596%,机械组在0.830%~2.189%,对照组则在0.852%~3.095%,表明微孔增氧组水温的标准方差最小、变异系数最小。增氧30 min后,微孔增氧组水体表层水温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机械组(P<0.05),表层下50 cm差异不显著(P>0.05)。增氧90 min后,检测数据显示,表层及表层下50 cm水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机械增氧组,差异显著(P<0.05)(表1)。

注:同一行数据字母不相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2.2 增氧方式对水体溶氧的影响

开启增氧机30 min后,3个不同水层的溶氧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微孔增氧和机械增氧都能有效提高水体溶氧。表层和表层下50 cm溶氧为机械增氧>对照组>微孔增氧。表层下100 cm溶氧为微孔增氧>机械增氧>对照组。

开机增氧90 min后,3个不同水层的溶氧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层、表层下50 cm和表层下100 cm溶氧均为微孔增氧>机械增氧>对照组(表2)。微孔增氧能有效增加水层底部的溶氧,开机一定时间后,能显著提高整个水体不同水层的溶氧。微孔增氧90 min后,表层下100 cm溶氧增加34.8%,溶氧增加效率是机械增氧的5倍,较机械增氧更有效的提高了养殖池塘底部的溶氧。

注:同一水层同一列数字的不相同表示显著差异(P<0.05)。

2.3 增氧方式对N02-N、NH3-N及高锰酸钾盐指数的影响

从4—9月河蟹生长旺季养殖池塘的N02-N、NH3-N和高锰酸钾盐指数检测数据分析,微孔增氧各项检测数据均小于机械增氧和对照组,微孔增氧水体N02-N、NH3-N含量比机械增氧分别低70%(71.4%~77.7%)和22.9%(22.9%~31.1%)以上,高锰酸盐指数比机械增氧低20%(19.7%~29.7%)以上(表3)。

3 讨论

3.1 微孔增氧对高温季节水温的影响

微孔管道增氧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养殖水体的上、下水层温差,有利于增强水体的上下交换功能,利于整个水体纵向上的能量、物质交换。使用微孔增氧的水体在不同水平面上的能量分布较均匀,相比机械增氧更有利于水体横面上的能量交换。增氧后120 min水温测定数据表明,测定期间表层水温、表层下50 cm处水温下降幅度均是微孔组最大,分别达到3.1℃和1.2℃,明显比对照组、机械增氧组的降温幅度大,充分说明了使用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显著降低养殖水体温度的作用。由于测定时间处于夏季晴天下午,对照组水温的降低可视为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引起的水体降温1.0℃,前后120 min表层水温下降3.1℃,则2.1℃的降温功效可看作是使用微孔管道增氧机所致。

在夏季高温季节,底层水温能达30℃以上,容易导致水质恶化、河蟹食欲不振、蜕壳不遂、发病率高,启用微孔增氧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水温,增加水体流动交换,减少高温对河蟹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3.2 微孔增氧对水质的影响

微孔增氧能有效增加水体不同水层的溶氧,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晴天午后开启增氧机有利于打破池水热层,促使池塘上、下层水体对流交换.以增加整个池塘水体溶氧[5]。充足的氧气促使氨的分解及硝化反应,有利于水中的分子态氨转化为离子态氮,有效降低了池塘底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改善了养殖水体底部的氧化还原状态,由此及时消除缓解了其带来的毒性蓄积作用[6]。夏季天气突变易导致池塘缺氧,河蟹、青虾大量浮在岸边或表层水草上,如采用微孔增养10~15 min后,“浮头”的河蟹、青虾即可全部恢复正常,而采用普通增养,则需增氧时间较长,易导致部分缺氧损伤或死亡,生产实践证明微孔增氧的效率高及应急功能较好。

3.3 微孔增氧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通过试验基地所在镇河蟹养殖池塘数据统计分析比较,采用微孔增氧的河蟹养殖池塘平均产量达75 kg/667 m2,平均效益达4 950元/667 m2,比周围机械增氧的河蟹养殖池塘效益高出2 000元/667m2,每667 m2节约电能30 kW/h以上,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一定增加。

4 小结

从微孔增氧技术在江苏省渔业推广应用情况及比较分析,能有效快速增加水体溶氧,改善池塘底部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助于消减池塘养殖水体的有机负荷,较常规机械增氧节约电能,符合节能、环保、高效的渔业发展要求,能为我国渔业节能降耗工作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但做为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的养殖辅助手段,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长时间使用后,池塘底部微孔管易堵塞,导致排气不均匀,造成空气压力浪费,影响增氧效果。微孔管使用年限3~5年,短的1~2年,如何回收利用,如何优化养殖密度、产量、面积与微孔管铺设间隔、长度之间关系,实现微孔管道增氧效益最优化设计,如何形成适宜推广的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标准模式,这些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宁,李德尚.养殖池塘溶氧平衡与日最低值预报的研究概况[J].中国水产科学,1998,5(1):84-88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亚硝酸盐氮分光光度法GB/T7493-198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

[3]环境保护部.HJ536-2009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S].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4]于心芳,魏复盛,齐文启,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58-279

[5]赵春林.池塘养鱼增氧机的配置与使用[J].新农业,2004(5),30-31

关于提高养殖场消毒效果的研究 篇7

1建立合理的消毒制度

消毒制度是保障消毒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制定严格合理的消毒制度,在生产过程遵照执行,按制度消毒,才能够防止疫病的发生。消毒制度的制定要根据不同养殖场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该场的消毒制度,如外来人员进场消毒、员工外出归来消毒、 外来车辆消毒、房舍消毒、定期更换消毒槽中的消毒药剂、病畜禽的处理消毒、消毒程序等都要做详细的规定,并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最好有专人负责,监管整个消毒过程,并定期对员工进行消毒知识培训和教育,增强消毒意识,提高其对消毒在生产中重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消毒制度。 只有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才能保证场内取得良好的消毒效果。

2完善消毒设施和设备

养殖场除了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外,还需要完善的消毒设施和设备,如在养殖场的大门口设置对车辆进行消毒的消毒池,对人进行消毒的消毒室, 对需要进入生产区的外来人员一定要准备胶鞋、服装等,并在专用的消毒室进行消毒。喷雾消毒一定要配备合适的喷雾设备,另外各种器械的常用消毒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消毒设备齐全,消毒才能做到彻底。

3重视消毒前的清理工作

要想充分发挥消毒药物的作用, 就必须使药物与病原微生物直接接触,但养殖场被消毒的场所常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粪便、饲料残渣、羽毛、 皮屑等,其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 各种消毒剂与有机物,尤其与蛋白质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可结合成为不溶性的化合物,这样消毒药被大量的有机物所消耗,大大地降低了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浓度,消毒力下降。但如果直接清理被消毒的物品,就会存在病原体扩散的潜在危险。要想消毒的效果好,在清理污垢前,最好先用消毒药物喷雾进行喷洒,以免病原微生物随尘土飞扬或顺水流排出,扩散至相邻的畜、禽舍及环境中而造成污染,待一定作用时间后,清洁被消毒物上的有机物质或其他障碍物质,再用消毒药剂重复消毒1次。对于舍内可拆卸的用具,如食槽、水槽、笼具等应先拆下,最好是运至舍外清扫、浸泡、冲洗、 刷刮,并反复消毒。这样消毒既科学彻底,消毒效果又好。

4正确的使用消毒剂

若想要消毒剂发挥出最大效果, 就必须掌握消毒剂消毒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消毒效果,如果消毒剂的原理不清,方法使用得不对,就会使消毒效果大大降低。

4.1消毒剂的消毒原理

常用的消毒剂按照化学性质可以分为醇类、碘类、酸类、碱类、卤素类、 酚类、氧化剂类、挥发性烷化剂类等。

4.1.1碱类消毒剂碱性消毒剂起消毒作用的是氢氧根离子(OH-),常见的有2种:1氢氧化钠,又称苛性钠、烧碱或火碱,实践中常以2%的溶液形式用于场地、栏舍等消毒。一般消毒1~ 2 h后,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残留的溶液腐蚀动物蹄、爪等。2生石灰,俗名熟石灰或消石灰,主要成分氢氧化钙,由于其水溶性小,消毒作用不是很强。因其廉价,常用大门口消毒池、墙体栏舍、地面等消毒,具体做法为:用水配成10%~20%混悬液,现配现用。也可将生石灰粉撒在阴湿地面、粪池周围及污水沟等处消毒。

4.1.2酸类消毒剂常用的酸类消毒剂有赛可新(Selko-p H)、农福、醋酸,其主要成分是有机酸。1赛可新,常用于动物的饮水消毒,能有效地降低细菌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造成的感染压力,用量为每升饮水添加1.0~3.0 ml;2农福由天然酚、有机酸、表面活性剂组成的配方消毒剂,能有效的杀灭各种细菌、病毒和霉菌。由于其具有超级的稳定性、表面粘着和渗透性、广谱快速、生物安全,被世界各地广泛选择用来做为流行病的控制消毒。用法为1∶200稀释后喷雾消毒,每平方米使用稀释液300 ml;3醋酸即乙酸,也叫冰醋酸,弱酸,具有腐蚀性,其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常用于空气熏蒸消毒,用法为按每立方米空间3~ 10 ml,加1~2倍水稀释,加热蒸发。 可带畜、禽消毒,用时须密闭门和窗。 市售酸醋可直接加热熏蒸。

4.1.3氯制剂类消毒剂卤素类消毒剂是利用其强氧化性原理杀菌消毒, 杀菌效果好但易挥发、有效时间短、对器具有腐蚀作用、消毒力易受水中酸碱度变化和有机物的影响,且有致癌作用等,此外长期使用易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菌株和病毒出现变异,使人们对养殖疾病控制的难度加大。常用卤素类消毒剂有:1漂白粉,灰白色粉末状,有氯臭味,难溶于水,易吸潮分解,处储存时密闭、干燥。杀菌作用快而强,价格低廉,主要用于栏舍、地面、 粪池、排泄物、车辆、饮水等消毒。用法:饮水消毒可在水中加6~10 g/t漂白粉,10~30 min后即可饮用;地面和路面可撒干粉再洒水;2二氧化氯,是新一代广谱强力消毒剂,高效安全、价格低廉、杀菌能力强,是氯气的3~5倍,用于畜禽活体、饮水、鲜活饲料消毒保鲜、栏舍空气、地面、设施等环境消毒、除臭;3二氯异氰尿酸钠,又名优氯净,是氯化异氰尿酸类消毒药之一,价格便宜,白色结晶性粉末,有浓厚的氯气味,性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稳定性较差,对细菌繁殖体、病毒、 真菌孢子及细菌芽孢等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4.1.4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原理是改变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使菌体物质外渗,阻碍其代谢而使细菌死亡。常用的有:1百毒杀 (50%双癸基二甲基溴化铵),无刺激性气味,无腐蚀性,可带畜、禽消毒。用法为0.03%浓度用于畜禽圈舍、环境、用具、种蛋、孵化室的消毒,0.01%的浓度用于饮水消毒;2东立铵碘,碘复合型消毒剂,对病毒、细菌、霉菌等病原体都有杀灭作用。用法:用于饮水、环境、器械、 畜禽和种蛋等消毒;1∶(2 000~2 500) 稀释用于饮水、喷雾、浸泡消毒,畜禽发病时用1∶(1 000~1 250) 稀释消毒;3菌毒灭,复合双链季铵盐灭菌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无毒等特点。用法:1∶(1 500~2 000)稀释用于饮水消毒;1∶(500~1000) 稀释用于日常对环境、栏舍、器械消毒(喷醛类消毒剂雾、冲洗、浸泡)发病时用300倍稀释液消毒。

4.1.5醛类消毒剂

常用有2种:1甲醛,无色液体, 有刺激性特臭,久置发生浑浊。40%的甲醛溶液称为福尔马林,有广谱杀菌作用,对细菌、真菌、病毒和芽孢等均有效,2%的福尔马林用于器械消毒,浸泡1~2 h。对于车厢、船舱、房间可用熏蒸消毒,具体做法是:每立方米30 ml福尔马林加高锰酸钾15 g,置于一个较大容器内,密闭熏蒸12~24 h即可。2戊二醛 ,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其灭菌浓度为2%,具有广谱、高效、低毒、 对金属腐蚀性小、受有机物影响小、稳定性好等特点,市售戊二醛主要有2% 碱性戊二醛和2%强化酸性戊二醛2种。强化酸性戊二醛杀芽胞效果稍弱。

4.1.6过氧化物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其原理为使细菌其蛋白质变质,甚至改变其DNA分子结构,从而达到毒效果,常用的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1过氧乙酸,高效、速效、低毒、广谱杀菌剂,对细菌繁殖体、芽孢、病毒、霉菌均有杀灭作用,由于具有较强的挥发性, 对空气进行杀菌、消毒具有良好的效果。方法为用0.04%~0.20%溶液用于耐腐蚀小件物品的浸泡消毒,时间2~ 120 min;用0.05%~0.50%或以上喷雾消毒,消毒人员应戴防护,喷雾后密闭门窗1~2 h;用3%~5%溶液加热熏蒸消毒,熏蒸后密闭门窗1~2 h,每立方米空间2~5 ml;用0.01%过氧乙酸消毒处理饮水或污水,0.5~1.0 h,可获较好效果。2过氧化氢,又叫双氧水可杀灭肠道致病菌、化脓性球菌,致病酵母菌,一般用于物体表面消毒。

4.2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

(1)应根据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消毒的对象、当地的疾病流行情况、气候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在选用消毒剂时应注意消毒剂产品是否合格、 有效期等,在同一养殖场长时间不能只用一种消毒剂,以避免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应变化使用。

(2)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消毒物的种类、消毒环境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这样可提高消毒的效果。如拌和、喷雾、浸泡、刷拭、熏蒸、撒布、涂擦、冲洗等。

(3)科学配制消毒剂,消毒剂不能直接用于消毒,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 配制消毒剂时应根据消毒剂的规格、 剂型、含量等要求配制实际所需的浓度。配制时要按要求选用符合标准的水,否则影响消毒效果。有的消毒液配制后受浓度和温度的影响较大,严格按要求的浓度和温度使用;有的消毒配制后不能久放,一定要现用现配,久置后消毒效果差,甚至无消毒效果。

(4)消毒时间一定要保证,要想达到消毒的效果,应使病原体和消毒液充分接触,并保证接触的时间,只有达到作用的时间才能达到消毒的效果, 如果接触时间过短,往往达不到杀灭的目的。

5小结

养殖效果 篇8

近年来,青海省集约化养殖日渐壮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在高海拔条件下将家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当前青海省养殖业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试验将蚯蚓引入青海高海拔地区进行养殖,研究在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的自然环境下,人工养殖蚯蚓能否正常生长和对粪便处理效果,以期为今后高海拔地区家畜粪便处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蚯蚓及RW促腐剂

蚯蚓品种为日本大平2 号,引种自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 RW促腐剂,中国农业大学和鹤壁市人元生物肥技术研发中心共同研制的高科技产品,由河南省鹤壁市人元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适用于牛、羊、马、鸡、鸭等畜禽类粪便处理,由能够强烈分解畜禽类粪便的细菌、丝状菌、酵母菌等11 种菌株及相关酶类复配而成。特点是起温快、堆肥周期短、堆肥高温持久、堆肥总养分损失少。每千克RW促腐剂可处理畜禽类粪便10 000 kg。

1. 2 试验设计

引种于2011 年4 月初进行,从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引进了蚯蚓( 日本大平2 号) ,引种后在湟中县互邦奶牛场进行饲养试验。青海省湟中县土门关互邦奶牛场占地5. 3 hm2,平均海拔2 260 m,属高原凉温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 8 ℃,年降水量为527 mm。将供试牛粪分为3 组,1 组为蚯蚓处理牛粪组,2 组为加促腐剂处理牛粪组,3 组为纯牛粪组,蚯蚓养殖、促腐剂发酵、自然发酵1 个月后采样分析。每组3 个重复,试验期蚯蚓生长繁殖的环境温度为18 ~ 23 ℃,湿度为70% ~ 90% ( 通过覆盖塑料薄膜保湿) 。蚯蚓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在5 ~ 30 ℃ 之间,最适温度为20 ℃ ,温度低于5 ℃ 或高于30 ℃均不利于蚯蚓的生长繁殖,0 ℃ 以下可能冻死。陕西省秦川肉牛良种繁育中心的养殖方式为开放式养殖,就是养殖蚯蚓不需要任何的遮盖,直接把蚯蚓放进牛粪里; 而青海昼夜温差比较大、湿度低,需要在牛粪上面盖塑料和草帘子保暖; 草帘子遮阳,防止阳光直晒造成牛粪温度过高。试验前期进行了牛粪发酵。牛粪发酵20 d,然后将蚯蚓放入已发酵好的牛粪里,1 个月后取样,在实验室进行蚯蚓处理牛粪、加促腐剂处理牛粪和纯牛粪比较测定及养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牛粪与蚯蚓粪中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和p H值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牛粪中投放蚯蚓后最后获得的蚯蚯蚓粪不仅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而且氮、磷、钾含量也很丰富,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1. 69% 、1. 15% 、1. 70% 。尽管有机质中全钾含量有所降低,但全氮、全磷的含量明显升高。综合说明蚯蚓处理牛粪仍是三要素含量高的有机肥料。 本试验中蚯蚓处理牛粪的p H值为7. 97,略有降低,原因在于蚯蚓调节牛粪p H值的能力和蚯蚓食道分布的钙腺有密切关系,钙腺能分泌过剩的钙或碳酸盐,中和有机酸,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据有关资料报道,蚯蚓处理牛粪中富啡酸的含量增加2. 4 ~ 3. 6 倍,与钙结合的胡敏酸和富啡酸分别增加2. 5,7. 5 倍[2],因此,和纯牛粪相比,蚯蚓处理牛粪更容易促进植物生长。

3 讨论

3. 1 蚯蚓处理前后物料物理特性变化

蚯蚓利用前,牛粪为黄褐色,有一定臭味,质地细软,较湿。混合粪为褐色,有较强臭味,氨气重,有小结块,较干燥。蚯蚓利用后的物料均呈黑褐色泥土状,无臭,质地细致,粒状分布均匀,且不会板结成块,保水、保肥能力有很大提高。

3. 2 促腐剂处理效果

通过促腐剂和蚯蚓处理的牛粪,养分含量发生变化。经过促腐剂处理的牛粪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均降低,全钾含量增加,p H值升高; 蚯蚓处理牛粪全氮、全磷含量升高,而全钾和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p H值趋向中性。综合以上结果,蚯蚓处理牛粪比促腐剂处理牛粪效果好。

4 效益分析

利用蚯蚓的生命活动来处理动物粪便是一项古老而新兴的生物技术。这项技术工艺简便,费用低廉。能获得优质有机肥和高蛋白饲料,且不与其他动物争饲料,不产生二次废物,不会形成二次环境污染。蚯蚓的养殖周期短、繁殖率高、饲养简单、投资小、效益高。如果40 ~ 60 d为1 个周期,每年可繁殖6 ~ 9个周期,年增殖达200 ~ 500 倍[3]。若饲养管理得当,每亩可产鲜蚯蚓2 ~ 4 t。按目前市场价格每亩( 1 亩≈666. 7 m2) 地效益在2 ~ 3 万元计算,养殖蚯蚓666. 7 m2可获利8 000 ~ 10 000 元。每年国际市场上干、鲜蚯蚓贸易交易额可达30 亿美元,且每年以20% 的速度递增[4]。蚯蚓粪产品开发价值也非常大。以蚯蚓粪加工的绿色有机肥料是园林绿化、养花种草的高级肥料。国内蚯蚯蚓粪价格在600 ~800 元/ m3,而牛价格在30 ~ 50 元/m3,另外,蚯蚓粪富含蛋白质,不会发霉、腐烂,无臭味,可以做配合饲料的组成原料,与其他饲料搭配饲喂畜禽有助于解决蛋白质饲料不足的问题[4]。

利用蚯蚓处理畜禽粪便,不仅可以减少日益严重的畜禽粪便污染,而且还可以获得蚯蚓及蚯蚓粪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合理利用蚯蚓处理畜禽粪便,不仅可以解决蛋白质饲料资源不足的现状,还可以降低畜禽粪便污染。采用蚯蚓处理粪便是青海省今后处理家畜粪便的有效手段之一。

青海省的气候以高寒干旱为总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由于太阳辐射量较高、降水少,晴日多,蒸发强,大气中水分稀少,决定了气候干旱的特性。气候特征与养殖蚯蚓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矛盾,开放式饲养蚯蚓的生活环境温度可达到,但粪便中的水分很快会蒸发; 通过塑料薄膜覆盖保住了湿度,但到了晴天中午粪中的温度很快会超标,给蚯蚓的生存带来危险。通过塑料薄膜覆盖与遮阴的形式组合饲养又加大了管理工作量。因此,在青海高原地区进行规模化蚯蚓饲养,建议在塑料暖棚中进行,既解决了以上问题,又避开了昼夜温差大给蚯蚓生活带来的影响。

不同饵料养殖方斑东风螺效果比较 篇9

关键词:方斑东风螺,水泥池,饵料,品种,养殖

方斑东风螺 (Babylonia aerolata) 俗称花螺、香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蛾螺科,是海洋中为数不多的食肉性贝类,以食鱼、虾和其它贝类肉为主的浅海底栖动物,广泛分布在我国东海、南海及日本、斯里兰卡等海域。东风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海产动物,我国主要的东风螺种类有台湾东风螺 (Babylonia formosae) 、方斑东风螺 (B.areolata) 和泥东风螺 (B.1utosa) 3种。近年由于海区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及无节制捕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风螺的自然种群资源逐年衰减。由于资源的衰减和市场的热稍,导致市场上的东风螺供不应求。因此,近年来东风螺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殖在沿海地区日渐兴起,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目前,东风螺的养殖仍主要以投喂新鲜鱼虾蟹肉为主,并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目前国内已有学者[3,4,5]对东风螺摄食习性、营养需求进行了研究,但对投喂冰鲜饲料养殖方斑东风螺的不同效果报导甚少,缺少足够的参考文献和资料,为此,作者利用目前市场上可采购的冰鲜饵料作对比养殖研究,为今后发展方斑东风螺养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时间及规模

试验地点位于广西北海市, 广西海洋研究所竹林海水养殖试验基地,时间为2007年8月16日~10月15日。养殖池5口,每口池17.5m3 (5m×3.5m×1m) 。池底以4%~8%的坡降斜向排水口,排水口直径11cm。每口池内布设增氧气石4排,每排4只,共16只。养殖所用海水全部经蓄水塘沉淀,附近海水水质不受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海水盐度、pH值稳定,水质良好。

1.2 养殖品种及饵料

试验品种是方斑东风螺 (Babylonia aerolata) ,饵料共分成5大类,分别是蟹类(带甲壳)、虾类(带甲壳)、鱼类、蚶螺肉(纯肉)和人工混合饲料。人工混合饲料制作方法:将冰鲜小杂鱼清洗干净,打成肉浆,然后与镘鱼粉按1:1混合,要求使用前预先制作风干,置于-20℃冰箱冷冻备用。

1.3 方法及管理

1.3.1 试验方法

于2007年8月16日将原已养殖的5口池内的东风螺捞起,彻底清理干净养殖池内的东风螺及杂螺,把捞出的东风螺均匀地混合在一起,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方斑东风螺测量其壳高、壳宽和体重,计算每公斤螺的数量,然后将养殖螺平均分成5份放回到原来的5口养殖池中继续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该5口池除投喂的饵料不同外,其余的管理措施相同。

1.3.2 养殖管理

饵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7:00~8:00和下午17:00~18:00。日投喂量根据东风螺的日摄食率、摄食状态、生长速度和天气、水温、水质等条件确定。一般以投喂2h后吃完或略有剩余为准。若出现饵料剩余,必须在投饵3h后用捞网捞起,避免残饵沉于池底造成池底变黑,影响底质和水质。对体积较大的冰冻杂鱼,要事先进行加工,切成小块状,然后用洁净海水或淡水将表面的冰块及杂物冲洗干净方能投喂,每次都做到全池均匀投喂。

养殖池水控制在60~80cm,每隔2~4d换水1次,每隔4~7d彻底翻洗池砂1次,尽量将沉积于砂层内的残饵、东风螺的排泄物、死亡动植物冲洗清理出池外。每次换水后加入1×10-6~2×10-6的EM菌液进行疾病预防。

每天早晚对池内的水温、pH值、DO2进行测定。盐度用海水比重计测定,一般在换水前后各测量一次,连续暴雨时,密切跟踪监测外海及蓄水塘海水盐度,为确定添换水提供参考,避免用水盐度过低影响东风螺的生长。当pH值低时,可用生石灰水溶液全池均匀泼洒进行调节。

在整个养殖期间,除每次投饵停止供氧1~1.5 h外,其余时间都是连续增氧。总原则是以维持池内溶解氧高于3.5 mg/L为基准。

1.4 生物学测量

试验期间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方斑东风螺,测量其壳高、壳宽、体重,计算各养殖池方斑东风螺的规格。体高、体宽用油标卡尺测定,精确度0.01cm。体重用精度达0.01克的电子天秤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饵料对东风螺生长速度、成活率的影响

5口池的方斑东风螺自2007年8月16日采用5类饵料养殖60天后,于10月15日分别将各池养殖螺全部捞起称重和测量。结果饵料的种类对东风螺的生长速度影响较大。投喂蟹类 (梭子蟹、小杂蟹) 的方斑东风螺生长最快,壳高日均增长0.015cm,体重日均增重0.052g;其次为虾类 (白对虾、新对虾、小杂虾) ;投喂混合饲料的生长最慢,壳高日均增长仅0.009 cm,体重日均增重0.02 3 g。据观察,方斑东风螺对混合饲料食欲差,并且饲料投入池中易于散开,利用率不高。

蟹、虾类与螺肉、混合饲料对养殖效果差异显著,但对成活率影响不明显,经过60d有养殖, 各池成活率高低相差不超过3个百分点。

2.2 饵料品种与养殖池理化因子的关系

从监测5口采用不同品种饵料,养殖方斑东风螺的池水理化因子的结果中得出,饵料品种与养殖池内的主要理化因子不产生明显的关联性(见表1)。投喂混合饲料的水池,其pH值最低值较投喂其它品种饵料低,可能与混合饲料易于溶解,沉积池底,造成有机质增多,酸碱度下降有一定的关系。

2.3 不同品种饵料的转化率

饲料转换率,是指所增加的活体量或产品量占所消耗的标准饲料量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饲料转换率(%)=(总增重或产品量/总消耗标准饲料量) ×100%

经研究,在蟹类、虾类、鱼类、蚶螺肉、混合饲料5大类饵料中,饵料转化率最高的是虾类, 达到44.7%(见表2)。虾类不但出肉率高,而且方斑东风螺喜爱摄食,东风螺对虾肉极为敏感。据养殖观察,当虾肉投入到池底后,潜伏在砂层下的东风螺反应很快。由于能长时间保持对虾肉旺盛的食欲,由此,虾肉作为饵料较适合于方斑东风螺的生长, 相应地饵料转化率会较高。

方斑东风螺同样喜欢摄食蟹类,但由于杂蟹出肉率低,多在50%以下。甲壳等不能被利用的部分占比例较大,结果其饵料转化率较虾类和鱼类低。

蚶螺肉为去除贝壳的净肉重,初投喂时摄食状况较为良好,中期之后食量减弱,并且摄食量不稳定,这可能与螺肉韧性稍大有关。

混合饲料在5类饵料中转化率最低,主要原因是方斑东风螺对混合饲料不敏感,投喂天数增多后,摄食量下降,食欲明显减弱。由于食量少,螺体生长缓慢,最终结果是产量不高,饲料效率必然低下,饵料转化率较小。

3. 讨论

东风螺为一种肉食性动物, 嗅觉发达, 对食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国内已有学者对东风螺的食性进行了一些研究。梁飞龙等研究得出方斑东风螺的喜食食物顺序依次为:蟹类、虾类、鱼类, 而且煮熟的与新鲜的诱食性差别不大。刘德经报导台湾东风螺对4种不同食物的嗅觉反应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三疣梭子蟹、管鞭虾、缢蛏、白姑鱼。吴伟军等进行了更细致的试验, 方斑东风螺对饵料的选择性依次为:蟹肉、罗非鱼、虾肉、甫鱼、小杂鱼、滚子鱼, 说明不同种的饵料诱食效果不同。本次养殖试验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工混合饲料,结果得出方斑东风螺对饵料的选择性依次为:蟹肉、虾肉、鱼肉、螺肉、人工混合饲料。人工混合饲料效果不理想,可能与营养不均衡及诱食性差有关。

东风螺不仅对食物的喜食性不同,并且不同的饵料其摄食率和消化率差别很大。柯才焕等报道台湾省东风螺对鳗鱼配合饵料、甲鱼配合饵料的日摄食量比鲜饵 (虾肉、枪乌贼肉、菲律宾蛤仔肉、罗非鱼肉) 大,但饵料消化率较低,特别是饵料蛋白质的消化率显著低于鲜饵 (均以干重计算) ,从价格和消化率综合考虑,蛤仔肉、鱼肉是波部台湾东风螺养殖生产较适宜的饵料。在本次试验的5类饵料中,饵料转化率以人工混合饲料最低,即摄食率最高,这与柯才焕报道的结果相同。

由于东风螺对饵料种类存在选择、摄食率、消化率和饵料转化率的差异,结果投喂不同的饵料会直接影响到东风螺的生长速度。据罗杰等等研究,投喂蟹类 (三疣梭子蟹为主,花蟹、青蟹、小杂蟹) 的方斑东风螺生长最快,壳日均增长0.046cm,其次为虾类 (白对虾、新对虾、小杂虾) ,投喂鱼类 (金线鱼、狗母鱼、小杂鱼) 的生长最慢,壳日均增长仅0.025cm,蟹类与其它2种饵料的效果差异显著。本次试验5类饵料的日均壳增长为:蟹类0.015cm、虾类0.015cm、鱼类0.014cm、螺肉0.010cm、人工混合饲料0.009cm,结果较罗杰报道的偏低,但趋势相同。数据偏低可能与试验螺体的大小及养殖环境有关。

参考文献

[1].蔡英亚, 张英, 魏若飞.贝类学概论 (修订版)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4-245.

[2].王冬梅, 钱家英, 王维娜, 等.东风螺的营养与饵料[J].水利渔业.2007 (2) :39-40.

[3].梁飞龙, 毛勇, 余祥勇, 等.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J].海洋湖沼通报.2005, (1) :79-85.

[4].刘德经, 肖思祺.台湾东风螺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8, 5 (1) :93-96.

养殖效果 篇10

浙江兰溪市自2011年4月份启动水生高等植物净化池塘水质工程以来, 经过2个多月的水生高等植物种植和参照对比, 目前进行种植的池塘水质明显好于非种植池塘, 水生高等植物净化池塘水体效果显著。在养殖池塘内种植菖蒲、香蒲、美人蕉等高等水生植, 就是利用水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物质、降解氨氮、转化有毒有害物质为无毒无害物质的性质, 在养殖水体内营造一个人工湿地系统, 起到净化水质的功用。在养殖池塘内种植水生植物, 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 而且有些植物艳丽多姿、枝叶清秀、花姿优雅, 还可以起到美化养殖环境的作用, 同时为稳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起到示范作用。

上一篇:智能改造下一篇:实际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