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效果比较

2024-05-10

养殖效果比较(通用10篇)

养殖效果比较 篇1

溶氧是养殖池塘水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变化是水体理化性质和生物学过程的综合反映,也是养殖池塘生产性能的重要参数[1]。作为江苏省渔业十大主推技术———池塘微孔增氧技术,进行全省养殖渔业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微孔和机械2种增氧方式对河蟹养殖池塘进行检测试验,比较了高温季节2种增氧方式对水温的影响,分析了2种增氧方式对河蟹养殖池塘水体溶氧、氨氮、亚硝酸盐及高锰酸钾盐指数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塘选择与增氧方式

选择金坛市五叶镇的3个池塘,养殖用水源、池塘底质均相同,增氧方式依次为微孔增氧(微孔组)、叶轮增氧机增氧(机械组)和无人工增氧(对照组),面积分别25×667 m2、28×667 m2、30×667 m2,均为主养河蟹、套养青虾、鳜鱼的养殖模式。普通组和对照组放养规格蟹种800只/667 m2,微孔组放养密度为1 000只/667 m2。水草以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为主,黄丝草和苦草为辅。投喂饲料均以冰鲜杂鱼为主、谷物为辅。

微孔增氧主机采用国产罗茨鼓风机,功率配备0.22 kW/667 m2,叶轮机械配备功率0.3 kW/667 m2。

1.2 试验方法

1.2.1 现场测定

现场测定主要采用HACH HQ40d多功能水质测定仪,对养殖池塘进行水温和溶氧的测定。测定时间选择晴朗天气下午,分开机之前30min,增氧后30 min、90 min 3个时间段。按照同方位、同距离原则,每个养殖池塘不少于6个检测点,同一检测点分水体表层、水下(50 cm)、水下(100cm)3个不同水层。

1.2.2 水样采集与测定

2009年4—9月河蟹养殖季节,每月采集各塘口水样1次,时间选择养殖虾、蟹易缺氧时间段,分别为6:00和16:00。在试验塘口按“S”型设5个采样点,采集水面下20 cm水样1000mL,4℃保存。

亚硝酸盐氮(NO2-N)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2]、氨氮(NH3-N)采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3]、高锰酸钾盐指数采用碱性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4]。

1.3 数据处理

对检测数据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对水温和溶氧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增氧方式对水温的影响

同一时间表层和水下50 cm的6个监测点水温数据方差分析显示,微孔组水温变异系数≤0.596%,机械组在0.830%~2.189%,对照组则在0.852%~3.095%,表明微孔增氧组水温的标准方差最小、变异系数最小。增氧30 min后,微孔增氧组水体表层水温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机械组(P<0.05),表层下50 cm差异不显著(P>0.05)。增氧90 min后,检测数据显示,表层及表层下50 cm水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机械增氧组,差异显著(P<0.05)(表1)。

注:同一行数据字母不相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2.2 增氧方式对水体溶氧的影响

开启增氧机30 min后,3个不同水层的溶氧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微孔增氧和机械增氧都能有效提高水体溶氧。表层和表层下50 cm溶氧为机械增氧>对照组>微孔增氧。表层下100 cm溶氧为微孔增氧>机械增氧>对照组。

开机增氧90 min后,3个不同水层的溶氧含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层、表层下50 cm和表层下100 cm溶氧均为微孔增氧>机械增氧>对照组(表2)。微孔增氧能有效增加水层底部的溶氧,开机一定时间后,能显著提高整个水体不同水层的溶氧。微孔增氧90 min后,表层下100 cm溶氧增加34.8%,溶氧增加效率是机械增氧的5倍,较机械增氧更有效的提高了养殖池塘底部的溶氧。

注:同一水层同一列数字的不相同表示显著差异(P<0.05)。

2.3 增氧方式对N02-N、NH3-N及高锰酸钾盐指数的影响

从4—9月河蟹生长旺季养殖池塘的N02-N、NH3-N和高锰酸钾盐指数检测数据分析,微孔增氧各项检测数据均小于机械增氧和对照组,微孔增氧水体N02-N、NH3-N含量比机械增氧分别低70%(71.4%~77.7%)和22.9%(22.9%~31.1%)以上,高锰酸盐指数比机械增氧低20%(19.7%~29.7%)以上(表3)。

3 讨论

3.1 微孔增氧对高温季节水温的影响

微孔管道增氧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养殖水体的上、下水层温差,有利于增强水体的上下交换功能,利于整个水体纵向上的能量、物质交换。使用微孔增氧的水体在不同水平面上的能量分布较均匀,相比机械增氧更有利于水体横面上的能量交换。增氧后120 min水温测定数据表明,测定期间表层水温、表层下50 cm处水温下降幅度均是微孔组最大,分别达到3.1℃和1.2℃,明显比对照组、机械增氧组的降温幅度大,充分说明了使用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显著降低养殖水体温度的作用。由于测定时间处于夏季晴天下午,对照组水温的降低可视为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引起的水体降温1.0℃,前后120 min表层水温下降3.1℃,则2.1℃的降温功效可看作是使用微孔管道增氧机所致。

在夏季高温季节,底层水温能达30℃以上,容易导致水质恶化、河蟹食欲不振、蜕壳不遂、发病率高,启用微孔增氧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水温,增加水体流动交换,减少高温对河蟹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3.2 微孔增氧对水质的影响

微孔增氧能有效增加水体不同水层的溶氧,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晴天午后开启增氧机有利于打破池水热层,促使池塘上、下层水体对流交换.以增加整个池塘水体溶氧[5]。充足的氧气促使氨的分解及硝化反应,有利于水中的分子态氨转化为离子态氮,有效降低了池塘底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改善了养殖水体底部的氧化还原状态,由此及时消除缓解了其带来的毒性蓄积作用[6]。夏季天气突变易导致池塘缺氧,河蟹、青虾大量浮在岸边或表层水草上,如采用微孔增养10~15 min后,“浮头”的河蟹、青虾即可全部恢复正常,而采用普通增养,则需增氧时间较长,易导致部分缺氧损伤或死亡,生产实践证明微孔增氧的效率高及应急功能较好。

3.3 微孔增氧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通过试验基地所在镇河蟹养殖池塘数据统计分析比较,采用微孔增氧的河蟹养殖池塘平均产量达75 kg/667 m2,平均效益达4 950元/667 m2,比周围机械增氧的河蟹养殖池塘效益高出2 000元/667m2,每667 m2节约电能30 kW/h以上,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一定增加。

4 小结

从微孔增氧技术在江苏省渔业推广应用情况及比较分析,能有效快速增加水体溶氧,改善池塘底部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助于消减池塘养殖水体的有机负荷,较常规机械增氧节约电能,符合节能、环保、高效的渔业发展要求,能为我国渔业节能降耗工作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但做为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的养殖辅助手段,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长时间使用后,池塘底部微孔管易堵塞,导致排气不均匀,造成空气压力浪费,影响增氧效果。微孔管使用年限3~5年,短的1~2年,如何回收利用,如何优化养殖密度、产量、面积与微孔管铺设间隔、长度之间关系,实现微孔管道增氧效益最优化设计,如何形成适宜推广的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标准模式,这些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完善。

参考文献

[1]徐宁,李德尚.养殖池塘溶氧平衡与日最低值预报的研究概况[J].中国水产科学,1998,5(1):84-88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亚硝酸盐氮分光光度法GB/T7493-198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

[3]环境保护部.HJ536-2009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S].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4]于心芳,魏复盛,齐文启,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58-279

[5]赵春林.池塘养鱼增氧机的配置与使用[J].新农业,2004(5),30-31

[6]洪美玲,陈立侨,顾顺樟,等,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指标及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12-417

养殖效果比较 篇2

养殖业畜禽病高发绿色养殖仪解决难题

甘肃兰州的杨启东在上海一家做低压电气的工厂打工,和女友两人一个月的收入近八千元。然而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这样的收入只能是勉强维持生活。为了早日实现跟心爱的女友成家的愿望,26岁的杨启东到处寻找赚钱的机会。现在正是经济危机的时候,女友劝他还是好好上班,不要动创业的念头,等经济好些了再说。但是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有空就上网了解最新的时政新闻和商业资讯。他发现受经济危机影响,很多行业的创业者都将投资方向转向了农业。南京某地产大鳄投资几个亿在农村办起了养猪场,杨启东受到了极大启发,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西安德润公司畜禽绿色养殖仪。

中国是一个养殖大国,却不是一个养殖强国。近几年来从诸多报纸、荧屏的报道可以发现,在国际上。中国的农副产品。特别是肉禽蛋奶产品出口屡屡受挫,遭到美国、日本、欧盟的种种限制和处罚。仅日本对进口我国肉禽蛋奶产品就提出近100种农药残留最高限量。在国内,重金属、亚硝酸盐超标、农药和兽药残留的农产品比比皆是,由此而起的负面报道更是屡见不鲜。养禽业是我国畜牧业发展最早,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欧盟对我国限制出口对中国禽业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对于养殖户来说,高发的畜禽疾病是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养殖风险大,疾病难以控制。农民大量涌向城市打工。无法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也是政府部门迫在眉睫的难题,这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背后实则蕴藏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德润畜禽绿色养殖仪正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畜禽疾病难以控制、禽肉蛋产品兽药残留超标、养殖风险高、农民收益无法保障等问题。该产品获得国家专利技术称号,获第十三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目前全国独此一家垄断市场。杨启东打开德润公司网站,仔细阅读了公司产品信息、营销模式等等。对这个项目非常有兴趣,于是立刻给公司总部打电话咨询,第二天与女友一起来到公司考察。在与公司总经理马君志先生详细沟通后,踌躇满志的小杨当即决定签下代理。但马总劝他不要操之过急,要打就要打有准备的仗。马总根据他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市场运作方案。

养殖场防病防污染绿色养殖仪掀起抢购热潮

杨启东先提了两台设备,找到一个养殖场。该养殖场有上万只蛋鸡的养殖规模。场主张老板是一个有着多年养殖经验且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听杨启东一介绍,他立刻明白,如果设备效果真有宣传的那么好,那么必定对养殖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其中所蕴藏的商业利润不言而喻,于是他欣然同意将设备放在场内试用。

按照严谨的设备操作流程及管理方法,过了三天,张老板发现原来臭味熏天的养殖场一点臭味都没了。他立刻拨通了小杨的电话,欣喜地说:“就冲这一点,我就敢说,这个产品对养殖的意义实在是太大了!”随后,他俩达成了合作共识,并研究了一个方案。张老板有个好朋友孙某是当地畜牧局的局长。这几年国家加大财政力度扶持基层养殖户,鼓励使用科学新技术促进养殖业发展,畜牧局作为国家行政单位责无旁贷。张老板把德润畜禽绿色养殖仪的神奇功效告诉了好友孙某。并亲自带他到自己的养殖场参观,发现使用这种设备养殖,不仅养殖环境干净无异臭,而且畜禽皮毛发亮,采食量大,还大大降低了兽药的使用置。孙某当时就说:“这么好的技术应该在全县推广啊。”经过三个人的详细沟通,孙某决定组织其他部门将德润畜禽绿色养殖仪立项全面推广,因为当地100多个大型养殖场急需这样先进的养殖技术。杨启东将这个消息立刻告诉公司总部。为了扶持他把市场做精做透,马总立刻召集市场部主管就小杨这个市场作了深入讨论和策划。几天后,公司总部派遣专业技术人员,由马总亲自组织“德润畜禽绿色养殖仪新技术推广会”在当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畜禽绿色养殖仪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关注,现场如火如荼,形成抢购热潮。 小杨终于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方向,如今的他早已不是工厂里普普通通的一个打工者,他的名片上赫然写着:“德润畜禽绿色养殖仪××区总代理”。他说:“经济危机固然可怕,但并不是个人事业的终结,选对项目是关键。”

不同饵料养殖方斑东风螺效果比较 篇3

关键词:方斑东风螺,水泥池,饵料,品种,养殖

方斑东风螺 (Babylonia aerolata) 俗称花螺、香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蛾螺科,是海洋中为数不多的食肉性贝类,以食鱼、虾和其它贝类肉为主的浅海底栖动物,广泛分布在我国东海、南海及日本、斯里兰卡等海域。东风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海产动物,我国主要的东风螺种类有台湾东风螺 (Babylonia formosae) 、方斑东风螺 (B.areolata) 和泥东风螺 (B.1utosa) 3种。近年由于海区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及无节制捕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风螺的自然种群资源逐年衰减。由于资源的衰减和市场的热稍,导致市场上的东风螺供不应求。因此,近年来东风螺规模化人工育苗及养殖在沿海地区日渐兴起,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目前,东风螺的养殖仍主要以投喂新鲜鱼虾蟹肉为主,并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目前国内已有学者[3,4,5]对东风螺摄食习性、营养需求进行了研究,但对投喂冰鲜饲料养殖方斑东风螺的不同效果报导甚少,缺少足够的参考文献和资料,为此,作者利用目前市场上可采购的冰鲜饵料作对比养殖研究,为今后发展方斑东风螺养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时间及规模

试验地点位于广西北海市, 广西海洋研究所竹林海水养殖试验基地,时间为2007年8月16日~10月15日。养殖池5口,每口池17.5m3 (5m×3.5m×1m) 。池底以4%~8%的坡降斜向排水口,排水口直径11cm。每口池内布设增氧气石4排,每排4只,共16只。养殖所用海水全部经蓄水塘沉淀,附近海水水质不受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海水盐度、pH值稳定,水质良好。

1.2 养殖品种及饵料

试验品种是方斑东风螺 (Babylonia aerolata) ,饵料共分成5大类,分别是蟹类(带甲壳)、虾类(带甲壳)、鱼类、蚶螺肉(纯肉)和人工混合饲料。人工混合饲料制作方法:将冰鲜小杂鱼清洗干净,打成肉浆,然后与镘鱼粉按1:1混合,要求使用前预先制作风干,置于-20℃冰箱冷冻备用。

1.3 方法及管理

1.3.1 试验方法

于2007年8月16日将原已养殖的5口池内的东风螺捞起,彻底清理干净养殖池内的东风螺及杂螺,把捞出的东风螺均匀地混合在一起,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方斑东风螺测量其壳高、壳宽和体重,计算每公斤螺的数量,然后将养殖螺平均分成5份放回到原来的5口养殖池中继续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该5口池除投喂的饵料不同外,其余的管理措施相同。

1.3.2 养殖管理

饵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7:00~8:00和下午17:00~18:00。日投喂量根据东风螺的日摄食率、摄食状态、生长速度和天气、水温、水质等条件确定。一般以投喂2h后吃完或略有剩余为准。若出现饵料剩余,必须在投饵3h后用捞网捞起,避免残饵沉于池底造成池底变黑,影响底质和水质。对体积较大的冰冻杂鱼,要事先进行加工,切成小块状,然后用洁净海水或淡水将表面的冰块及杂物冲洗干净方能投喂,每次都做到全池均匀投喂。

养殖池水控制在60~80cm,每隔2~4d换水1次,每隔4~7d彻底翻洗池砂1次,尽量将沉积于砂层内的残饵、东风螺的排泄物、死亡动植物冲洗清理出池外。每次换水后加入1×10-6~2×10-6的EM菌液进行疾病预防。

每天早晚对池内的水温、pH值、DO2进行测定。盐度用海水比重计测定,一般在换水前后各测量一次,连续暴雨时,密切跟踪监测外海及蓄水塘海水盐度,为确定添换水提供参考,避免用水盐度过低影响东风螺的生长。当pH值低时,可用生石灰水溶液全池均匀泼洒进行调节。

在整个养殖期间,除每次投饵停止供氧1~1.5 h外,其余时间都是连续增氧。总原则是以维持池内溶解氧高于3.5 mg/L为基准。

1.4 生物学测量

试验期间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方斑东风螺,测量其壳高、壳宽、体重,计算各养殖池方斑东风螺的规格。体高、体宽用油标卡尺测定,精确度0.01cm。体重用精度达0.01克的电子天秤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饵料对东风螺生长速度、成活率的影响

5口池的方斑东风螺自2007年8月16日采用5类饵料养殖60天后,于10月15日分别将各池养殖螺全部捞起称重和测量。结果饵料的种类对东风螺的生长速度影响较大。投喂蟹类 (梭子蟹、小杂蟹) 的方斑东风螺生长最快,壳高日均增长0.015cm,体重日均增重0.052g;其次为虾类 (白对虾、新对虾、小杂虾) ;投喂混合饲料的生长最慢,壳高日均增长仅0.009 cm,体重日均增重0.02 3 g。据观察,方斑东风螺对混合饲料食欲差,并且饲料投入池中易于散开,利用率不高。

蟹、虾类与螺肉、混合饲料对养殖效果差异显著,但对成活率影响不明显,经过60d有养殖, 各池成活率高低相差不超过3个百分点。

2.2 饵料品种与养殖池理化因子的关系

从监测5口采用不同品种饵料,养殖方斑东风螺的池水理化因子的结果中得出,饵料品种与养殖池内的主要理化因子不产生明显的关联性(见表1)。投喂混合饲料的水池,其pH值最低值较投喂其它品种饵料低,可能与混合饲料易于溶解,沉积池底,造成有机质增多,酸碱度下降有一定的关系。

2.3 不同品种饵料的转化率

饲料转换率,是指所增加的活体量或产品量占所消耗的标准饲料量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饲料转换率(%)=(总增重或产品量/总消耗标准饲料量) ×100%

经研究,在蟹类、虾类、鱼类、蚶螺肉、混合饲料5大类饵料中,饵料转化率最高的是虾类, 达到44.7%(见表2)。虾类不但出肉率高,而且方斑东风螺喜爱摄食,东风螺对虾肉极为敏感。据养殖观察,当虾肉投入到池底后,潜伏在砂层下的东风螺反应很快。由于能长时间保持对虾肉旺盛的食欲,由此,虾肉作为饵料较适合于方斑东风螺的生长, 相应地饵料转化率会较高。

方斑东风螺同样喜欢摄食蟹类,但由于杂蟹出肉率低,多在50%以下。甲壳等不能被利用的部分占比例较大,结果其饵料转化率较虾类和鱼类低。

蚶螺肉为去除贝壳的净肉重,初投喂时摄食状况较为良好,中期之后食量减弱,并且摄食量不稳定,这可能与螺肉韧性稍大有关。

混合饲料在5类饵料中转化率最低,主要原因是方斑东风螺对混合饲料不敏感,投喂天数增多后,摄食量下降,食欲明显减弱。由于食量少,螺体生长缓慢,最终结果是产量不高,饲料效率必然低下,饵料转化率较小。

3. 讨论

东风螺为一种肉食性动物, 嗅觉发达, 对食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国内已有学者对东风螺的食性进行了一些研究。梁飞龙等研究得出方斑东风螺的喜食食物顺序依次为:蟹类、虾类、鱼类, 而且煮熟的与新鲜的诱食性差别不大。刘德经报导台湾东风螺对4种不同食物的嗅觉反应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三疣梭子蟹、管鞭虾、缢蛏、白姑鱼。吴伟军等进行了更细致的试验, 方斑东风螺对饵料的选择性依次为:蟹肉、罗非鱼、虾肉、甫鱼、小杂鱼、滚子鱼, 说明不同种的饵料诱食效果不同。本次养殖试验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工混合饲料,结果得出方斑东风螺对饵料的选择性依次为:蟹肉、虾肉、鱼肉、螺肉、人工混合饲料。人工混合饲料效果不理想,可能与营养不均衡及诱食性差有关。

东风螺不仅对食物的喜食性不同,并且不同的饵料其摄食率和消化率差别很大。柯才焕等报道台湾省东风螺对鳗鱼配合饵料、甲鱼配合饵料的日摄食量比鲜饵 (虾肉、枪乌贼肉、菲律宾蛤仔肉、罗非鱼肉) 大,但饵料消化率较低,特别是饵料蛋白质的消化率显著低于鲜饵 (均以干重计算) ,从价格和消化率综合考虑,蛤仔肉、鱼肉是波部台湾东风螺养殖生产较适宜的饵料。在本次试验的5类饵料中,饵料转化率以人工混合饲料最低,即摄食率最高,这与柯才焕报道的结果相同。

由于东风螺对饵料种类存在选择、摄食率、消化率和饵料转化率的差异,结果投喂不同的饵料会直接影响到东风螺的生长速度。据罗杰等等研究,投喂蟹类 (三疣梭子蟹为主,花蟹、青蟹、小杂蟹) 的方斑东风螺生长最快,壳日均增长0.046cm,其次为虾类 (白对虾、新对虾、小杂虾) ,投喂鱼类 (金线鱼、狗母鱼、小杂鱼) 的生长最慢,壳日均增长仅0.025cm,蟹类与其它2种饵料的效果差异显著。本次试验5类饵料的日均壳增长为:蟹类0.015cm、虾类0.015cm、鱼类0.014cm、螺肉0.010cm、人工混合饲料0.009cm,结果较罗杰报道的偏低,但趋势相同。数据偏低可能与试验螺体的大小及养殖环境有关。

参考文献

[1].蔡英亚, 张英, 魏若飞.贝类学概论 (修订版)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4-245.

[2].王冬梅, 钱家英, 王维娜, 等.东风螺的营养与饵料[J].水利渔业.2007 (2) :39-40.

[3].梁飞龙, 毛勇, 余祥勇, 等.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试验[J].海洋湖沼通报.2005, (1) :79-85.

[4].刘德经, 肖思祺.台湾东风螺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1998, 5 (1) :93-96.

综合治理养殖场污染效果好 篇4

1. 认识污染的危害性

养殖场的动物粪便、污水一旦污染了环境,不但会造成动物疾病流行,使动物死亡率升高、养殖效益降低,而且危害人体健康及生存环境。因此,养殖场(户)应重视养殖场环境治理,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污染治理的投资而听之任之;只有治理好污染,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2. 从建场开始规划

养殖场应建在远离村庄的地方,畜禽舍坐北朝南为好,舍内要排水通畅、通风透气、清洁卫生,畜禽舍间的空地上及养殖场周围植树绿化,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让珍禽栖息与遮阴。

3. 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建场初期应以“环境美、事业兴”为发展思路,在养殖场内外种植各种果树、花木、牧草。茂盛的树木可吸收大量废气,净化空气,减少微尘污染,且树木分泌的植物素有杀菌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抑制病菌的生长,促使养殖场的珍禽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此外阴雨天选用苍术、苍耳子、细辛等芳香杀菌的纯中药制成的卫生香定期点燃,消毒空气,效果较好。

4. 粪便处理

粪便处理的最好方法是利用,一是建沼气池,将动物粪便发酵成沼气,沼气用作小动物保温、动物饲料加工、照明、做饭等,沼液用来浇灌果树、花木、牧草,通过植物的分解吸收,最大限度地杜绝粪便的再次污染,这也是治理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青草、牧草等又是珍禽、野猪、野兔的优良饲料,可大大降低养殖成本。二是使用微生态制剂处理。如EM菌群制剂、活力99制剂等新型活菌制剂,由多种有益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有效微生物群,用于饲喂珍禽、野猪、野兔,不但可提高饲料转化率、免疫力、成活率,而且可降低禽舍内氨气浓度,基本消除恶臭,不滋生蚊蝇,明显改善环境。

5. 病死、淘汰动物的处理

作为一个上规模的养殖企业,每年都会产生一定的病死和淘汰动物。如果将这些动物随便乱扔、乱埋,肯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招宝农庄的经验是经消毒后深埋入果园中,作为果树的有机肥料;外形较好的可经杀菌后制成标

本,也可将其肉消毒后作为野猪等动物的高蛋白饲料。

6. 污水处理

畜禽舍的水沟设置要合理,在排水沟下方至少要有3~4个净水池,净水池储水量依每天排出的污水量设计。水沟应每天清洗、消毒。排出的污水经第一个净化池处理时,用石灰、消毒剂等消毒,可基本消灭细菌、病毒,再经过3个净化池后,已基本澄清,在最后的净化池水面养水葫芦、青萍等,为珍禽、野猪、野兔等动物提供优质青饲料,可大大降低珍禽啄癖的发生率,降低饲养成本,促进珍禽高产。

养殖效果比较 篇5

关键词:军曹鱼,网箱养殖,软颗粒饲料,冰鲜鱼

军曹鱼 (Rachycentron canadum) , 俗称海鲡、海龙等,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黄渤海等水域, 为肉食性鱼类, 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易驯化等特点, 营养价值较高, 是制作生鱼片的上好材料[1,2,3,4]。深水网箱养殖的军曹鱼具有活力好、食欲强、生长速度快且饵料系数低等特点, 鱼体色泽鲜艳, 条纹清晰, 鱼肉品质与野生鱼接近, 更具市场竞争力。采用深水网箱养殖军曹鱼还有放养密度大、单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优势[5]。当前深水网箱养殖军曹鱼的饵料主要是冰鲜鱼, 容易产生养殖污染和病害, 同时我国周边海域渔业资源日渐枯竭导致冰鲜鱼的来源锐减, 价格不断上涨, 直接影响着军曹鱼养殖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因此, 加强军曹鱼营养生理及需求的研究, 加快研发优质高效配合饲料, 减轻对冰鲜鱼的依赖, 对促进军曹鱼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软颗粒饲料采用低温制作工艺, 保留了原料绝大部分的营养成分, 而且质地湿软, 适口性好, 符合军曹鱼的摄食习性, 是替代冰鲜鱼相对理想的饲料。本试验比较了软颗粒饲料和冰鲜鱼饲喂军曹鱼幼鱼在生长和养殖成本方面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海区及设施

试验地点为湛江市特呈岛深水网箱养殖园区, 该海区水深10~20 m, 泥沙底质, 属于不规则半日混合潮。试验期间, 海水温度25.50~31.50℃;盐度18.43~28.48;p H 7.60~9.00;溶氧5.69~7.42 mg/L, 适宜军曹鱼的生长。养殖设施采用边长5 m、深4.5 m的方形HDPE浮式网箱, 网目大小随试验鱼的生长而调整。

1.2 试验材料

冰鲜鱼购自当地渔船, 主要是青鳞鱼、玉筋鱼和蓝圆鲹等小杂鱼, 冷藏保存, 解冻后投喂。为保证适口性, 用绞肉机将冰鲜鱼切成适当大小进行投喂。

软颗粒饲制作方法:将原料进行超微粉碎, 过80目筛, 加工成粉状配合饲料 (干饲料) ;按粉料干重的30%、10%、6%分别加入淡水、新鲜鱼糜和优质鱼油, 均匀搅拌后, 用制粒机制粒, 粒径分别为4, 6和8 mm, 制粒后的饲料尽快在阴凉处铺开散热, 降到室温后包装保存于4℃冰柜中, 并于3 d内投喂完。

试验粉料配方:进口红鱼粉42%, 膨化大豆粉9.5%, 发酵豆粕15%, 啤酒酵母4.5%, 磷酸二氢钙1.5%, 鱼多维矿物质预混料 (自配) 3%, 大豆卵磷脂1.8%, 氯化胆碱0.2%, α-淀粉11%, 面粉11.5%。

试验所用的粉状配合饲料 (干粉料) 、冰鲜鱼和软颗粒饲料营养成分见表1。

%

1.3 饲养管理

养殖试验从2011年7月2日至2011年9月16日, 共10周。饲养试验设置对照组 (冰鲜鱼) 与试验组 (软颗粒饲料) , 每组设3个平行, 共6个网箱, 每网箱中放养250条鱼苗, 分别用冰鲜鱼和软颗粒饲料驯化一周。试验开始前测量体重和体长。投喂饲料时, 按照“慢、快、慢”的投喂方法, 每天在8:00和17:00分别投喂1次;冰鲜鱼的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5%~20%, 软颗粒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8%~10%, 并根据天气、潮流、摄食情况等因素作灵活调整。

1.4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试验期间, 每天记录摄食、死亡、水质状况 (水温、DO、p H等) , 定期测定氨氮, 及时清理死鱼;每隔2周对网箱中鱼的体重和体长测定1次;从各网箱中随机抽取30~50尾测量体重, 再从中随机选取10尾测量体长;试验结束时, 对每个网箱的鱼进行清点和全部称重, 以计算军曹鱼的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等指标。

水分测定采用105℃恒温烘箱干燥法;粗蛋白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粗脂肪测定采用索氏抽提法;灰分测定采用550℃高温灼烧法[4]。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增重率 (WGR, %) =100× (Wt-W0) /W0;

式中:Wt—试验末鱼体均重, g;W0—试验初鱼体均重, g;t—试验天数, d;W△—鱼体总增重, kg;Wt△—试验末鱼体总重, kg;W0△—试验初鱼体总重, kg;Wd—试验期间死鱼总重, kg;F—饲料消耗量, kg;P—饲料的蛋白含量, %;Nt—试验末存活鱼数量, 尾;N0—试验初鱼苗数量, 尾。

试验结果均用平均数±标准差 (x珋±s) 表示, 经单因子方差分析 (ANOVA) , 检验均值的差异显著性, 显著性水平为P<0.05, 极显著水平为P<0.01。统计分析和作图采用SPSS 13.0和Excel软件进行。

2 试验结果

2.1 生长指标

在整个试验期间, 饲喂软颗粒饲料和冰鲜鱼对军曹鱼的体长增长差异不显著 (P>0.05) (表2) 。饲养4周后, 对照组的体重增长显著快于试验组 (P<0.05) ;饲养6周后, 对照组的体重增长极显著快于试验组 (P<0.01) 。自第7周起, 试验组的投喂量由鱼体重的8%提高到10%, 军曹鱼体重增长有所加快, 在饲养试验结束时, 对照组的军曹鱼体重增长显著快于试验组 (P<0.05) , 但差距有所缩小 (表3) 。

注:*表示差异显著 (P<0.05)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下同。

2.2 养殖效果对比

表4所示, 对照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大于试验组,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对照组鱼末重显著大于试验组 (P<0.05) , 说明饲喂冰鲜鱼的军曹鱼生长较快;而试验组在存活率、饲料系数 (软颗粒饲料以湿重计) 和蛋白质效率等指标上极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显示该软颗粒饲料具有较好的养殖效果。

表5所示, 两个试验组的军曹鱼死亡率相近, 但对照组的鱼失踪率极显著高于试验组 (P<0.01) , 导致对照组在鱼总增重量上略低于试验组。

2.3 养殖成本

表6通过比较增重1 kg所需的饲料成本, 以反映两种饲料养殖军曹鱼的成本差异。其中饲料平均价是试验期间两种饲料的平均价格, 运输加工费指两种饲料在运输、贮存和加工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通过比较得出, 软颗粒饲料喂养成本比冰鲜鱼喂养成本高3.85%。

注:饲料成本= (饲料价格+运输加工费) ×饲料系数

3 讨论

3.1 养殖效果评价

本试验中, 软颗粒饲料 (以干物质计) 的粗蛋白含量46.3%, 脂肪含量7.6%, 理论上能满足军曹鱼的营养需求[6,7]。制成的软颗粒饲料含水量高 (29%) , 质地湿软, 比较符合肉食性鱼类的摄食习性[8]。试验过程中, 军曹鱼对软颗粒饲料摄食较积极, 而且饲料颗粒较易散开, 弱鱼也能充分摄食, 因此, 鱼群的体型差异较小, 均匀性较好。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略低, 但存活率高9.0%, 饲料系数低61.2%, 鱼的总增重略大于对照组, 养殖饲料成本高3.85%, 总体养殖效果良好, 环保效果明显;与台湾产的配合饲料比较, 饲料系数相近[9], 养殖成本低[10]。

在投饵不足或体型差异较大时, 军曹鱼会出现相互残食的现象[11]。本次试验中, 对照组的鱼群体型差异较大, 而试验组的体型差异较小,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 (尤其是投喂冰鲜鱼时) , 为保证军曹鱼的均匀生长, 须按照鱼群的生长情况及时筛选分箱, 幼鱼期每15 d左右分筛1次, 鱼重200 g左右时, 可减少至每月分筛1次。

3.2 军曹鱼营养需求

军曹鱼的营养需求一直是海水鱼养殖业研究的热点, 也是研发高效配合饲料的基础。Chou等[12]发现维持军曹鱼最大生长速度的饲料蛋白含量为44.5%, 脂肪含量为5.76%。谭北平等[13]研究发现饲料中的最适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质能量比分别为44%、12%和28.2%。在实际生产中, 军曹鱼商品饲料中脂肪含量为15%左右[14], 原因在于海水养殖中军曹鱼的能量消耗很大, 另一方面提高饲料脂肪含量, 可以增加鱼肉的脂肪含量, 使其肉质细腻、爽嫩[15]。

养殖效果比较 篇6

1 养殖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位于安徽省砀山县丽沐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 故黄河上游官庄黄河故道区, 试验池塘2口, 1#面积3 335 m2, 2#为对照池塘面积3 335m2。2口试验池塘相邻, 均为长方形, 东西走向, 池塘平均深3.5 m, 沙土质, 池底平坦, 进排水设施完善, 电力设施齐全, 每口池塘安装投饵机及3.0 k W叶轮式增氧机各1台, 水源为故黄河水, 水质清新无污染,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1.2 池塘消毒

冬季将试验池塘内水排干曝晒。鱼种放养前对池塘周围杂草进行清理, 鱼种投放前15 d注入10~15 cm深水, 按每667 m2用块状生石灰150 kg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进行清塘, 清塘7 d后注水, 2#池塘注水口用50~60目筛绢布过滤, 防止敌害生物和野杂鱼 (卵) 进池。

1.3 鱼种放养

1#池塘放养品种为黄河鲤, 鲢鱼、鳙鱼种, 套养掠食性鳜鱼及刮食性细鳞斜颌鲴鱼种和异育银鲫夏花。对照2#池塘鲤放养品种为黄河鲤, 鲢鱼、鳙鱼种。放养鱼种规格相对整齐, 体表无伤病, 有光泽, 活力强, 鱼种投放时用5%食盐水消毒10 min, 以杀灭鱼体表的病原体。各试验池塘养殖鱼类放养情况见表1。

1.4 投喂方法

整个养殖期投喂全价颗粒料饲料为主, 夏季适时搭配新鲜蔬菜等植物性饲料。颗粒料饲料蛋白含量为30%~32%, 粒径为2.5~5.0 mm。6月份前用含32%蛋白颗粒料饲料, 粒径2.5~3.0 mm;中后期投喂含蛋白30%颗粒料饲料, 粒径4~5 mm。黄河鲤鱼种投放第2天开始投喂驯食, 先用少量饲料倒入投饵机, 将投饵机设置小量投料状态, 投饲间隔在10秒/次, 每次投料1 h, 日驯食5次, 3~5 d即可驯食成功, 然后转入正常投喂。投饲坚持“四定”原则, 即“定时、定量、定位、定质”, 并且有专人负责。投饲次数为4次/d, 时间为8:00、11:00、14:00、17:00。高温季节适当调整投饲时间, 避开高温时段。进入仲秋时节投饲次数改为3次/d, 投饲率为:6月底前为2%~3%, 7—9月为4%, 寒露后为2%~3%。每周调整1次投饲量, 每月随机抽样1次进行鱼体称重, 估算存塘鱼载量, 为科学投饲提供依据。另外根据天气、水质、鱼类活动等情况, 灵活调整投饲量, 以减少饲料浪费, 每次投喂以鱼吃八成饱为宜, 即投喂40 min, 有80%的鱼离开食场便可停喂。7月份, 每隔4~5 d, 投喂1次新鲜蔬菜叶, 补充维生素, 调节鱼体体色。

1.5 水质调控

试验为健康养殖模式, 水质管理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养殖期间要确保水质良好, 使鱼能够健康快速生长。本试验采取了以下水质综合调控措施。

1.5.1 水位调节

鱼种投放时水位保持在1.0 m左右, 为了便于水温上升, 促使鱼尽快摄食, 延长生长时间。6月上旬保持水位在1.2~1.3 m, 7—9月份确保水位在1.5~1.8 m, 以利于水温调节, 使鱼生长在最适温度范围内。

1.5.2 注水换水

正常情况每周注水1次, 每次注水20~30 cm, 高温季节每3~5 d注水1次, 6月份前每15 d换水1次, 换掉底层老水, 每次换掉池水的1/3, 换水后同时注入相同量的新鲜河水, 确保水体透明度在30 cm左右, 平时密切注意水体透明度和水色变化并随时注换水, 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1.5.3 增氧机合理使用

进入芒种 (6月中旬) 后, 要适时开启增氧机, 改善水体溶氧状况。7—9月份, 晴天中午开机2 h, 1:00—2:00开机, 确保早晨不出现浮头现象, 阴雨天气及闷热天气要随时开机, 严防泛池事故发生。

1.5.4 使用水质改良剂

泼洒水质改良剂, 主要以EM菌和生石灰为主, 鱼种放养后, 每7~10 d泼洒一次EM菌, 改良水质和底质。6月下旬至8月中旬, 每15 d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 生石灰用量以水体p H值情况为依据, 酌情而施, 防止p H值过高而损害鱼鳃, 影响鱼生长。

1.6 日常管理

清除杂物, 及时将池塘四周杂草清除, 每日捞取水中污物, 坚持每日巡塘, 观察水体变化情况及鱼摄食状况, 同时做好池塘日志, 将每天的天气状况、鱼类摄食、投饵等情况作详细记录。

1.7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是确保养殖成败的关键, 防治用药时, 不使用禁用的渔药, 慎用抗生素, 坚持用微生态制剂。虽然黄河鲤抗病力极强, 由于本试验鱼种放养密度较大, 因此, 全程更重视病害防治工作, 没有发生重大病害。主要采取了以下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池塘鱼种消毒, 合理使用增氧机, 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4—6月份, 每20 d全池泼洒一次阿维菌素, 667 m2 (平均水深1 m) 施用量为10 m L, 7—9月份, 每半月全池泼洒一次聚维酮碘, 667 m2 (平均水深1 m) 施用量为20 m L, 每半月内服1次药饵, 主要为大蒜、三黄粉、大蒜、复合维生素。

2 养殖结果

2.1 产量

从中秋节开始陆续起捕上市至立冬干塘, 1#试验塘共捕捞商品鱼9 658.3 kg, 每667 m2产商品鱼1931.6 kg, 其中黄河鲤商品鱼8 232 kg;2#试验塘共捕捞商品鱼9 695 kg, 每667 m2产商品鱼1 939kg, 其中黄河鲤商品鱼8 358 kg;具体各养殖鱼类收获情况见表2。

2.2 效益

1#试验池塘总产值134 999元, 其中黄河鲤115 248元, 鲢鱼6 240元, 鳙鱼8 512元, 鳜鱼4 102元, 细鳞斜颌鲴657元, 异育银鲫240元。总投入鱼种费、饲料费、调水剂、水电及人员工资等计116 378元;总利润18 621元, 每667 m2均利润3 724.2元, 投入产出比1∶1.16。

2#对照试验池塘总产值132 228元, 其中黄河鲤117 012元, 鲢鱼6 176元, 鳙鱼9 040元。总投入鱼种费、饲料费、调水剂、水电及人员工资等计115 330.5元。总利润16 987.5元, 每667 m2均利润3 379.5元, 投入产出比1∶1.15。

3 分析与小结

3.1 黄河鲤健康养殖效益可观

本次试验是在黄淮区域池塘进行的不同模式的黄河鲤健康养殖, 结果表明, 黄河鲤鱼养殖每667m2均利润3 379.5~3 724.2元, 通过套养掠食性鱼类及刮食性鱼类1#池塘的综合效益比传统养殖模式2#池塘的综合效益提高10.2%, 经济效益较好。

3.2 合理套养不同食性鱼类是提高池塘养殖效益有效途径

黄河鲤生长快、耐低氧、病害少, 在黄河鲤鱼健康养殖池塘合理套养不同食性鱼类可提高池塘养殖效益。本试验套养滤食性鱼类以调节池塘水质, 鳙鲢比例为1∶1.5, 整个养殖期间池塘水质控制较好, 有利于增加水体鱼载量, 掠食性鳜鱼的套养可控制池塘的小型野杂鱼类, 由于野杂鱼类与主养鱼类争食、争饵、争空间, 影响主养鱼类的生长, 通过套养鳜鱼可控制野杂鱼且将低值小型鱼类转化为优质水产品, 提高了池塘养殖综合效益。

3.3 适时投喂叶类植物可提高黄河鲤鱼品质

黄河鲤鱼为杂食性鱼类, 摄食范围广, 高温季节适当搭配绿叶植物蔬菜, 对黄河鲤鱼品质的提高及保持体色鲜艳既有较好调节作用, 同时又节约部分全价颗粒饲料。青饲料投喂主要在7月至8月中旬, 此阶段黄河鲤鱼生长最快, 营养需求全面, 因此适时投喂富含维生素的绿叶植物菜叶对黄河鲤鱼生长所需营养可进行补充, 除降低养殖成本外, 生产出黄河鲤商品鱼外观色泽亮丽且肉质鲜美, 具有市场竞争力。

3.4 黄河鲤鱼精养塘的水质调控至关重要

拟穴青蟹两种养殖模式的比较 篇7

1 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池塘选择

在金泽园水产养殖公司牛田洋围垦区内选择2个池塘(Pond1和Pond2)作为试验池塘,池塘面积分别为667 m2和15×667 m2。Pond1采用半封闭式养殖模式,Pond2采用传统开放式养殖模式。2个池塘均放养相同密度的拟穴青蟹(4 500只/667 m2)、斑节对虾(5 500只/667 m2)和鲻鱼(500尾/667m2)。试验自2010年3月开始至2011年1月结束。

1.2 水体样品采集及理化因子测定

使用美国YSI便携式水质分析仪(QS6500),现场测定池塘水温、pH值、盐度、溶解氧(DO),均测量三个点取平均值。水样使用HQM-1(10 L)采水器定点采集,装入洁净的聚乙烯瓶中,冷藏带回实验室,测定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无机磷。样品COD分析参考《海洋监测规范》,其他指标使用美国哈希公司便携式水质实验室DREL2800及配套试剂包。

1.3 水体细菌数量测定

将水样稀释10倍和100倍,吸取100μL涂板计数。弧菌和异样菌分别采用TCBS弧菌特异培养基和Zobell 2216E培养基(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8℃培养24 h,平板计数,计算水体细菌数量。

细菌数量(CFU/mL)=平板菌落数×10×稀释倍数

1.4 放养物种存活率的测定

测量具有上市规格150 g的拟穴青蟹体重,结合总产量求出拟穴青蟹的存活率,其他品种体重按每公斤只数估算。

1.5 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及图表制作使用Office Excel 2003及Origin 7.5软件制作完成。

2 试验结果

2.1 水体理化指标变化

温度、盐度、溶氧在2种养殖模式下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图1—3),Pond2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状态,Pond1由于是半封闭式,其变化稍显滞后,相对比较稳定。

Pond2的pH值在10月出现最低值7.28±0.11,11月则出现最高值8.44±0.1。而Pond1在10月和11月pH值分别为8.12±0.09和7.97±0.11(图4)。Pond1的变化主要受换水影响,较剧烈的变化集中发生于水温较高的6—9月。这一期间的换水量有所增加。

池塘水体主要污染理化指标COD、氨氮、亚硝态氮、无机磷的变化,在Pond2中的变化幅度较大(图5—9)。

COD检测,2个池塘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在8—11月处于高点。除5、6月外,其他时间Pond1显著高于Pond2,最高值在9月份,(8.94±0.03)mg/L,同期Pond2的最高值仅为(7.53±0.03)mg/L(图5)。

Pond2氨氮7月份骤然升高,达到0.42 mg/L,从10月开始再次上升,12月达到(0.32±0.02)mg/L。Pond1全年变化平稳,最高值为12月(0.11±0.01)mg/L(图6)。

Pond2亚硝态氮,7月峰值达到(0.022±0.002)mg/L,另一个峰值出现在11月(0.012±0.003)mg/L。Pond1变化较为平缓,最低值出现在10月0.002mg/L,最高值出现在11月(0.006±0.002)mg/L(图7)。

Pond1硝态氮的峰值出现在11月(0.95±0.21)mg/L,最低值为7月的(0.20±0.14)mg/L。Pond2硝态氮在9月和10月出现最高值(0.55±0.07)mg/L,最低值为5月0.10 mg/L(图8)。

水体无机磷Pond1的峰值出现在9月(0.52±0.01)mg/L,另一个较高点为5月0.33 mg/L。Pond2在6-10月均在0.6 mg/L以上,最高值为8月0.69mg/L(图9)。

2.2 水体细菌数量变化

5—12月水体异养菌和弧菌数量变化,除初始阶段,Pond1异养菌最高值为8月10.55×103 CFU m L,弧菌的峰值为9月27.2×103 CFU/mL。Pond2的高峰较Pond1推迟1个月,9月份异养菌呈现爆发式升高,达到27.2×103 CFU/mL,弧菌10月份含量最高达10×103 CFU/mL(图10,11)。

2.3 试验池塘各养殖品种产量及存活率结果

Pond1拟穴青蟹、斑节对虾、鲻鱼的产量分别为63.85、45.05和29.30 kg/667 m2,比Pond2中产量38.40、34.65和18.30 kg/667 m2高。Pond1三种养殖生物的存活率依次为9.94%、29.48%和52.74%,显著高于Pond2的存活率5.98%、22.68%和32.94%(表1)。总体来说,半封闭式养殖系统产量明显高于开放式养殖系统。

3 讨论

本文比较了半封闭式养殖模式和开放式养殖模式的效果,并以拟穴青蟹存活率作为主要指标对两种养殖模式的优劣评估。结果表明,半封闭式养殖模式下,青蟹存活率比开放养殖模式提高了66.22%,且其他品种产量也存在明显提高。半封闭式养殖模式,在提高青蟹成活率,提高产量、产值等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但是,整体存活率仍不高,表明该养殖模式仍有较大的改进余地。

水温可通过影响其他环境指标如pH值、溶解氧等间接影响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系统及抗病力[4],极端水温可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生物的生存[5]。试验监测期间2种养殖模式池塘水体温度整体符合季节变动规律。拟穴青蟹、斑节对虾等甲壳动物属开管式循环,剧烈的盐度变化不利于其生长[6],溶解氧过低会导致养殖动物摄食力下降、生长缓慢、免疫力降低等不良后果[7],如果长时间处于极低溶氧状态会直接导致养殖动物缺氧死亡。COD反映了水体污染程度,监测期间半封闭式养殖模式COD相对开放式养殖模式稳定,而相对较高的COD可能是由于养殖后期存活个体较多造成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增高会对水产动物产生毒副作用[8],例如破坏养殖动物的血氧蛋白运输氧的功能[9]等。过高的无机磷含量极易使水体爆发水华和赤潮,监测期间,开放式养殖模式水体无机磷含量在监测的8个月中有6个月都高于半封闭式养殖模式。监测期间,开放式养殖模式水体异养菌含量除8月外,其它月份均高于半封闭式养殖模式,而水体弧菌含量波动较半封闭式养殖模式剧烈。

常规理化指标,包括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免疫系统及抗病力[4,5,6,7],同时,其变化也可反映半封闭养殖系统中水体和外界的交换程度,即指标的趋同程度越高,表明水体交换程度越高。根据pH值和盐度的变化,7月份水体交换量较少,而9月份水体的交换量较大。因此,当7月份开放式系统中出现明显的氨氮、亚硝态氮峰值时,半封闭系统中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较为异常的是半封闭系统在11月出现了硝态氮的峰值,且显著高于开放系统,这可能是该系统中生物量激增所造成的,这或者也可以解释半封闭系统的COD在试验的中后期为何总是略高于开放式系统。COD反映了水体污染程度,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增高会对水产动物产生毒副作用[8],例如破坏养殖动物的血氧蛋白运输氧的功能[9]等。无机磷含量的变化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水平[10],除水体交换量最大的9月份,其他月份半封闭式养殖系统的无机磷含量均大大低于开放式系统,表明养殖污染并非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水体致病微生物的峰值同理化指标存在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与吴清洋[3]的研究结论相符。

研究是在牛田洋围垦区对半封闭养殖系统进行的首次尝试。由于所试验的半封闭养殖模式的池塘面积较小,因此整个试验周期仍保持一定的水体交换量。事实上,导致青蟹最终存活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仍然是水体交换量较大所致,提高系统的封闭程度,特别在关键月份可大幅减少水体交换,应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半封闭养殖模式在减轻污染水体影响、提高拟穴青蟹存活率等方面较传统开放式养殖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未来可采取扩大半封闭的养殖水体、进一步提高养殖系统的封闭程度、减少水交换量等措施对半封闭养殖模式进行优化。半封闭养殖是极具推广价值的青蟹健康养殖模式。

参考文献

[1]林琪,李少菁,黎中宝,等.中国东南沿海青蟹属(Scylla)的种类组成[J].水产学报.2007,31(2):211-219

[2]夏小安,吴清洋,李远友,等.锯缘青蟹混合感染症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感染治疗[J].热带海洋学报,2010,29(5):103110

[3]吴清洋,李远友,夏小安,等.汕头牛田洋沿海围垦区锯缘青蟹病害爆发的环境因素[J].生态学报,2010,30(8):20432048

[4]Cheng W.,Chen J.C..Effects of pH,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immune parameters of the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J].Fish&Shellfish immunology,2000,10:387391

[5]Le Moullac G.,Haffner P..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immune responses in Crustacean[J].Aquaculture,2000,191:121-131

[6]袁春营,崔青曼.盐度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04(05):41-42

[7]魏万权,林仕梅.水产养殖中溶解氧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7(16):20-23

[8]Randall D.J.,Tsui T.K.N..Ammonia toxicity in fish[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02,45:17-23

[9]魏泰莉,余瑞兰,聂湘平,等.养殖水环境中亚硝酸盐对鱼类的危害及防治的研究[J].水产养殖,1999(03):15-17

养殖效果比较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引进群体是201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 引进群体的养殖及繁育均在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良种基地开展。国内大口黑鲈养殖群体来自于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新旭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

1.2 养殖试验

2013年3—10月, 在九江镇新旭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进行大口黑鲈引进群体与养殖群体的生长性能对比试验。将2013年3月份繁殖时间接近的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两批水花鱼苗分别放养于两个池塘中培育, 鱼苗摄食池塘中的浮游生物, 等到鱼苗规格达到1.5 cm左右时, 开始驯化摄食鱼浆。大口黑鲈苗种培育技术方法参照参考文献[6], 将试验鱼培育至3月龄时, 从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中各选取规格接近一致的大口黑鲈550尾, 采用金属线码标记物 (CWT) 进行标记, 在667 m2池塘中一起饲养。试验期间用的饲料为冰鲜小杂鱼, 每日上下午各投喂1次, 每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8%。试验期间, 池塘的水质状况基本稳定。

1.3 试验数据的测量、处理和分析

2013年9月29日、11月14日、2014年1月10日和3月14日分别对6、8、10和12月龄的大口黑鲈试验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测量, 每组随机抽取45~70尾, 采用MS-222麻醉剂进行浸泡麻醉后, 用电子天平称量体质量, 并用数码相机拍照, 结合Photoshop和Winmeasure 1.0软件测量体长、体高。按下式计算生长率:

绝对增重率 (AGR, g/d) = (W2-W1) / (t2-t1)

式中:W1、W2分别为t1与t2时的体质量;体质量变异系数CV (%) =标准差×100%/平均体质, 试验数据用Excel软件和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口黑鲈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表型性状比较

大口黑鲈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体质量、体长和体高的比较见图1—3。6、8、10和12月龄时, 养殖群体的体质量显著大于引进群体的体质量 (P<0.05) 。6—12月龄时, 养殖群体的体长和体高2个表型性状都大于引进群体,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了大口黑鲈养殖群体的体质量、体长和体高3个表型性状优于引进群体。

2.2 生长速度

经过7个月的对比养殖, 大口黑鲈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342.6 g和495.8 g, 平均日增重率分别为1.5和2.1 g/d。对每个测量间隔的平均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大口黑鲈养殖群体的平均生长速度均比引进群体高 (P<0.05) (见表1) 。与引进群体进行比较, 大口黑鲈养殖群体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2.3 体质量变异系数

不同生长时期大口黑鲈养殖群体和引进群体的体质量变异系数比较见表2。6月龄时, 养殖群体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引进群体的变异系数, 在8月龄、10月龄和12月龄时, 养殖群体体质量变异系数都小于引进群体 (P<0.05) 。其中, 在12月龄时, 养殖群体的体质量变异系数相比引进群体降低了16.5%, 说明了大口黑鲈养殖群体个体间的生长速度更加趋于一致。

3 讨论

试验采用金属线码标记大口黑鲈养殖群体和引进群体, 同样养殖条件下比较两者的生长性能, 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养殖群体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引进群体, 其生长性能明显优于引进群体。由于试验中2个大口黑鲈群体的养殖环境、饲料和饲养时间都完全相同, 而且采用了随机取样方法, 尽可能消除外界因素引起的差异。因而, 这2个群体表现出来的生长性能差异基本上是由于群体本身的遗传差异反映出来的结果。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差异有偏高评价的误差, 因为试验中养殖群体与引进群体混养, 由于大口黑鲈具有抢食性行为, 弱势的群体在摄食竞争中一旦处于不利地位, 群体间的竞争势必加大这种竞争作用, 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大[7,8]。为了消除这种差异,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每次投喂的时候尽可能使试验鱼喂饱,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抢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Bai等[3]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大口黑鲈引进群体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结果显示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17和5.55, 杂合度分别为0.37和0.51, 这两个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遗传分化明显。本研究关于大口黑鲈引进群体与养殖群体的生长性能比较研究与以前报道的大口黑鲈不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反映出了大口黑鲈引进群体与养殖群体在遗传和表型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周劲松等[9]对罗氏沼虾缅甸引进群体和浙江养殖群体的生长性能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罗氏沼虾引进群体的生长速度比浙江养殖群体快, 其遗传多样性高于养殖群体, 这一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恰好相反, 这可能与物种本身及养殖环境变化等有关。据笔者调查, 大口黑鲈是生长于北美洲江河和湖泊中一种重要垂钓鱼类, 20世纪80年代刚引入的大口黑鲈极不适应国内养殖环境, 因而其推广养殖受到阻碍, 经过多年的适应性养殖之后, 大口黑鲈养殖才被逐渐推广开来。大口黑鲈引进群体的生长速度比养殖群体慢, 其原因可能与大口黑鲈引进群体在刚开始养殖过程中还未完全适应国内养殖环境存在一定关系。

鱼类的表型生长性状普遍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孙龙芳等[10]对翘嘴鳜体质量、体长、全长和体高各表型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 发现这些生长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水平。刘永新等[11]对2月龄和4月龄牙鲆的体长、全长、体高等形态性状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这些形态性状之间均呈高度正表型相关。本试验中在每一生长时期群体间的体长、体高和体质量的差异变化规律相同, 反映了大口黑鲈体长、体高和体质量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生长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群体内基因的同质性。体质量变异系数可反映某种鱼类群体生长规格的一致性程度, 在遗传上则表明了该群体遗传变异程度的大小, 即体质量变异系数大则表明该群体遗传变异较高, 反之则表明该群体遗传变异较低[12]。试验中6月龄时养殖群体的体质量变异系数高于引进群体, 但在8—12月龄时养殖群体的体质量变异系数低于引进群体, 且相差较大, 这可能与大口黑鲈养殖群体经过20多年的养殖以来, 近亲繁殖和人为选择因素使得基因的纯度提高, 从而导致群体遗传变异减少。此外,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也反映出了大口黑鲈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引进群体[35]。

养殖效果比较 篇9

1.必须采用预防性施药不管使用哪种微生态活菌剂,只有当其形成优势菌群后,才能发挥最佳作用。微生态活菌剂开始施入的数量有限,要形成优势菌群需要一定的时间,大量实践证明,一般需要在施入4~5天后才开始发挥作用,7~10天后效果最好。因此,在利用微生态活菌剂调理水质,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时,一定要采用预防性施药,要根据水质变化状况和水产动物病害预测预报资料,在发病前3~4天使用,使有益菌在有害病菌大举侵害前形成优热菌群,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或大量吞噬有害致病菌,从而使水产动物不发病或少发病。然而生产上,不少养殖单位总是在水产动物发病后或发病高峰期才使用微生态活菌剂,这时有害致病菌的菌群数量大,再加上水产动物发病后很少摄食,体质弱,抗性差,尤其是暴发性疾病,来势猛,传播快,还未等到有益菌形成优势菌群,水产动物就死亡了。这是造成微生态活菌剂使用效果低的重要原因。

2.抓住最佳效应时期用药使用微生态活菌剂通常有以下几个最佳效应期:一是刚孵化出的幼鱼、幼虾、幼蟹等,在开食时投喂,可以改善这些幼体的肠道环境,促进其摄食,增加抗病能力;二是在水产动物快速生长期投喂,可以清除环境中的有害细菌,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减少发病;三是在水产动物食性转换及食物结构调整期投喂,可以使其安全渡过转换,避免致病菌的侵袭;四是在水产动物发病经抗生素治疗后投喂,可以帮助水产动物尽快恢复健康,起到明显的保健作用;五是在水产动物处在应激状态下,如温度突然下降,环境突然改变等情况时投喂,可以帮助水产动物安全渡过应激反应期,提高成活率。上述5个最佳效应期,为使用微生态活菌剂提供了科学依据,抓住这5个关键期使用微生态活菌剂,就能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

3.调节水质应根据水质肥瘦用药养殖水体的肥瘦通常用透明度来表示。水产动物快速生长要求水的透明度保持30~40厘米。透明度在25厘米以下,表明水体过肥,有机物多,易滋生多种有害细菌;透明度在60厘米以上,则表明水体过瘦,水产动物的优质天然铒料少。水体的过肥、过瘦对养殖动物的生长均不利。搞好养殖水的调理,使水体保持肥、活、嫩、爽状态,是当前推广健康养殖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养殖水体透明度在25厘米以下时,应立即泼洒微生态活菌剂,改善水体环境,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蔓延。而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时,则可以不用或少用。

4.浸泡、泼洒与拌饵交替使用要搞好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不仅要消灭养殖环境中的有害致病菌,而且要杀灭动物体表和体内的有害致病菌。为此,在微生态活菌剂的使用上,要坚持外用与内服相结合,浸泡、泼洒与拌饵交替使用,使微生态活菌剂在养殖环境中和动物体内外均形成优势菌群,内外夹攻,从多方面杀灭有害致病菌,保障水产动物健康生长,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提高青虾养殖效果的对策措施 篇10

1 适时适量施肥

基肥以肥效持久稳定的有机肥为好, 如厩肥、堆肥、混合堆肥等。追肥一般宜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和化肥, 可直接促使浮游植物的繁生, 并可避免水中有机质过多, 保持一定种群数量的浮游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溶氧、吸收氨氮, 以降低对虾的危害。施肥的次数和数量根据池水肥瘦程度、虾的生长阶段和天气等因素灵活掌握。

2 调节虾池水质

青虾不仅喜欢清水, 新水、而且也喜欢肥水, 水肥青虾生长快, 水瘦生长慢。由于青虾的耗氧率高, 对低溶氧量特别敏感, 因此水质又不能太肥。一般水色以淡棕色、黄绿色为好, 透明度以30~40 cm为佳, 养虾期间还要每隔5~7 d定期加注新水, 每次15~20 cm左右, 并适当排出老水, 调节水质, 使pH值保持在7~8, 如果是偏酸性的池塘, 每10 d或半月可泼洒石灰水1次, 使用量为5~10 kg/667 m2。

3 移植水生植物

虾池内移植或栽培占水面20%~40%的水花生、浮萍、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水生植物, 既能净化水质, 又能遮荫降温、呼吸增氧、吸咐腐殖质, 还可便于青虾避敌和为虾提供青饲料。

4 采取增氧措施

可在虾池安装、使用微孔管增氧设施、水车式增氧机、水质改良机、水质净化机等机械调节水质, 也可施用生石灰、速效增氧灵、光合细菌等调节水质, 另外还可采取定期搅动底泥、控制浮游生物的组成等方法, 维持养虾水域的生态平衡。

5 改进放养模式

由于青虾繁殖容易, 绝大多数养殖者都以放养抱卵虾为主, 实行自繁、自育、自养。这种养殖模式属粗放的养虾方式, 虽然苗种成本低, 方便实用, 但难以控制密度, 上市虾规格参差不齐, 产量效益均不高。因此, 欲提高养虾产量和效益, 必须采取改粗养为精养, 改放抱卵虾为放养虾苗, 或改养一茬虾为两茬虾等技术措施。

6 调整放养密度

青虾的性成熟迟早与放养密度关系密切, 放养密度越大, 性成熟越早。放养密度公式为:放养量尾=虾池面积 (m2) ×计划产量 (kg/m2) ×预计出池规格 (尾/kg) ÷预计成活率 (%) 。一般预计成活率按40%~60%, 出池规格按200~300尾/kg计算。单养放养密度:幼虾放养规格1.5~2.0 cm, 放养量6万~8万尾/667 m2。混养放养密度:以吃食鱼为主2.0万~3.0万尾/667 m2, 以肥水鱼为主1.0万~1.5万尾/667 m2。二荐虾:春放或上年秋后放幼虾1.0万~2.0万尾/667 m2, 夏放当年幼虾4.0万~6.0万尾/667 m2。

7 推迟放养时间

青虾生长很快, 一般夏季孵出的虾苗, 经40 d的生长体长可达3 cm左右, 到11月份, 虾体重可达3~5 g/只。为了控制性早熟, 下塘时间可推迟到7月底, 以营养丰富的饵料促进青虾蜕皮, 抑制性腺发育, 加速生长, 提高商品规格。

8 选择优质饲料

目前多种商品饲料都可以用来饲养青虾, 但对各种商品饲料的喜食程度和利用率却有所不同。青虾比较喜食的动物性饵料有螺蛳、蚕蛹、鱼粉、蚯蚓、蝇蛆等, 喜食的植物性饵料有豆饼、米糠、酒糟等。应将上述几种饲料制成配合饵料, 配方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 搭配20%~30%的动物性饵料, 如单独投喂, 则动物性饵料应占40%, 植物性饵料占60%, 并在饲料中添加少量骨粉、蚌壳粉、蟹壳粉以及微量元素等, 因为食物中或水中缺钙对青虾的蜕壳和生长不利。

9 科学合理投喂

根据青虾的摄节律性, 一般8:00—10:00, 16:00—18:00各投饵1次, 投饵数量上午占1/3, 下午占2/3。在生长旺季, 22:00—24:00要增加1次投饵。投饵量一般幼虾期为池中虾重的8%~10%, 成虾期为5%左右。投饵量也要根据气候、水质情况而定, 天气好, 水质好时, 虾生长快, 食欲旺盛, 可适当增加投饵次数或数量, 反之则适当减少。尤其在池塘缺氧时, 应少喂或不喂食, 同时马上换水或开增氧机, 等虾恢复正常后, 再正常投喂。

1 0 加强蜕皮期管理

刚蜕皮的新虾活动能力弱, 无抗御敌害能力, 易被同类或敌害生物所残杀吞食。因此, 在蜕皮期应注意:一是调节水质, 降低水位, 并保持养殖水面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5%左右, 为蜕皮虾提供避敌场所。二是蜕皮时严禁换水或冲水, 否则会造成蜕皮虾大批死亡。三是适当提高饵料质量, 并在蜕皮前两天增喂蜕皮素, 使其尽快蜕皮, 防止互相残杀。

1 1 适时起捕上市

上一篇:云计算环境下下一篇: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