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

2024-08-17

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共12篇)

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 篇1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 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更好地适应社会,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1999 年11 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说:世界上使人失去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精神疾病。 另外, 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障碍排名居首。 儿童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实地调查后, 总结如下:①有适度的安全感;②适度地自我批评;③在日常生活中, 具有适度的主动性, 不为环境所左右;④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 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 ⑥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⑦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较稚嫩, 情绪不稳定、性格不坚强, 自控能力较差, 因而不善于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问题。 在遭受外部刺激或挫折时, 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厌学。 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兴趣, 注意力分散, 上课不认真听讲, 作业敷衍了事, 学习效率低下, 考试和作业的错误率较高。 ②逆反。 对外部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离的心理反应, 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 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与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而导致关系紧张。 ③易怒。 在受到轻微或一般的刺激时, 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④恐慌。 总是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遇事稍有不顺, 便陷入痛苦之中。 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 对教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⑤嫉妒。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 不仅不学习他人的长处, 反而挖苦讽刺, 严重的甚至会干出损害他人的事情, 成为学校不安定的因素之一。⑥孤僻。 不爱与人交往, 容易看电视、玩游戏上瘾, 甚至有逃学的行为发生,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⑦胆怯。 缺乏竞争意识, 害怕考试, 考前焦虑、紧张和烦躁, 影响考试发挥。⑧自卑。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 自我评价消极, 对学习竞技活动缺乏信心。 ⑨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占有欲强烈, 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甚至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

教育部颁布的 《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主体借助于心理学、 社会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理论, 按照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的规律, 借助于各种有效的途径, 使小学生对心理健康产生初步的认识, 并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 从而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 维护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很多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虽然曾经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 但并不专业, 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研究并不透彻,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粗心, 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甚至会造成伤害。 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除了选用高素质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外, 同时还应该对原有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养, 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 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心态, 加强心理咨询能力, 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教学保证。 另外,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影响, 具有很强的教育示范作用, 学生对教师形成的好感会使得他们爱屋及乌, 自觉形成好的心理素养。

2.了解小学生心理特征, 尊重学生

教师要掌握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相关的心理知识。 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要充分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 应时刻牢记,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 但人格上是平等的。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感情基础。 它是学生积极向上、 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 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如果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 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枯燥的说教往往容易事倍功半。 实践表明, 只有从尊重出发, 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 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在小学生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 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它的任务是进行以“ 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分行教育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 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 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培养道德情感, 指导道德行为, 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思想品德是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 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 它是学校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会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并更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现象和风貌, 初步了解家乡、祖国及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这两门课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小学德育教师在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教学中, 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理论, 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校正和心理训练等,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提高主体自我调节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机能, 进而愉快地学习, 从而达到发展其个性, 提高学习效率, 全面发展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 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德育教学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 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 这就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

4.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知识讲座, 开展心理干预, 加强心理引导

学校和教师应组织各种心理学知识讲座, 向小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是学生减轻心理负担的基础。 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倾听心理专家顾问的辅导等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别人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 通过正常的心理发泄, 如运动等, 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 为学习知识和健康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基础。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育的初期,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小学生的情绪、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阶段形成, 他们的潜能也在这一阶段初步开发。 只有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保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了基础,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心理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方法。简单分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芬.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 2011 (8) :22.

[2]张爱萍.小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教育, 2004 (23) .

[3]杨忠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科学, 2000 (4) :55-58.

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 篇2

融合实验研究个人学习计划

(2008—2009学第一学期)

根据“十五”规划教育和我校承担的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的学习,特拟定个人学习计划:

一、加强学习:

1、理论学习,学习搜集资料,学习课题指南中的相关书籍。

2、再学习《新芽》一书中的相关经验和课例。

3、边学习边整理读书笔记。

3、边学习边整理读书笔记。

5、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操作实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等书籍。

二、学习的方式:

1、积极参加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课题组的学习培训,认真作笔记。

2、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健康教育活动的相关资料。

三、本学期我的子课题是《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向老师打小报告》。

1、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学校,和学前班的学习不一样,这个学期主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是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不能随便讲话,老师说话不能随便接嘴,上课要专心听讲。同时告诉学生坐、立、行及写字的正确姿势。

2、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每周检查两次。班级卫生随

时保结,争取做到两天打扫一次。

3、要求学生知道自己的事勤自己做,自己洗脸,自己穿衣,自己收拾书包。在学校和家里正确摆放物品。

4、引导学生会使用文明语言、有礼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不向老师打小报告,当发现同学有错时,要主动帮助别人,实在不能解决,才悄悄的告诉老师,给班级争光。

四、学习要取得的成成绩:

1、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学习,通过相关活动课的研究的学习,反思自己的工作成果。

2、认真总结、研究、交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息烽县云环小学教师:周 霞

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意识;健康教育

G807.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水平”、“构建系统高校健康教育体系”。因此,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工程,开展积极的健康教育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面临着职业压力、就业压力等,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现代健康意识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培养健康意识,克服一切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就能保护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选择大一、大二护理专业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意识相关知识。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对我校237名男女大学生(其中医学类212人,非医学类25人)进行了生活行为、大学生课余娱乐方式以参加各种社团、健康观念,调查学生的健康意识状况、健康知识的来源、接受的健康教育状况及其希望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方式来获取健康知识。

二、结果

1.对健康的关注频数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健康意识88%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的健康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计比较

医学类专业学生的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79%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的接受健康教育途径统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论

1.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他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从卫生知识、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的形成、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等来检验健康教育的效果,如此形成调查—教育—再调查的循环教学,形成有特色的大效果。并尊重大学生的愿望与要求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知道那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乐于接受健康信息,并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这样教育才会顺利进行,事半功倍。

2.形成大学生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与同学、任课教师相处,其行为和生活方式大都在自然状态下形成,完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好的“校风”、“班风”、“室风”、“教风”便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既是传授专业知识场所,同时还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场所。大学阶段是专业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生理、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观的强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意识,增加卫生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离不开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对于医学院校的课堂教育,所有专业课程均涉及健康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及学校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教育、引导、帮助、指导大学生们,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总之,高校的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学校和有关部门共同的责任,能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决定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江民.浅议大学生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04)

[2]黄彬.现代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题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大学生健康教育与社会健康促进 篇4

1 健康与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 (Health) 概念的产生和正确健康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最早的健康观是机体没有疾病并且不虚弱, 或者功能活动正常。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注解:“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 而且包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它明确指出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 把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看待, 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者兼容, 从根本上纠正了“健康就是无病”的健康观。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 将健康概念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 即“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 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 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是一个完整而又科学的健康概念, 它不仅对人类的健康状态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而且对人类健康内涵的寓意理解得更为深刻。

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 是以信息传播、行为干预为手段, 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 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它是一种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健康教育, 其实质是一个干预过程, 其核心问题是改变教育对象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特点是使人们自愿地参与到有关自身健康的实践活动中去, 当人们接受了有关自我保健的知识与技能之后, 会自觉地改掉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习惯, 诸如吸烟、饮酒、等。

2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因面对的群体不同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大学生而言,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健康观念教育、自我保健教育、常见疾病预防教育、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卫生管理法规教育等。其目的是增加大学生的卫生知识, 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 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改善生活质量。

2.1 健康观念教育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当前社会处于快节奏、多变化、强竞争的信息时代, 对人的机体、心理素质的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必须从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入手, 让他们明确健康的概念、内涵、标准, 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健康对人的生活、家庭、事业的重大意义。

2.2 自我保健教育

中国21世纪医学教育研讨会指出:“到21世纪我国的卫生服务将转变为卫生保健型体制, 突出预防和自我保健, 人们应学会自我诊治、自我照顾, 由求助于医疗机构向求助与自助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自我保健教育的内容包括:卫生习惯的养成、维护健康的方法、预防疾病的办法、自我健康状况的基本判断、自我基本治疗 (常用药的使用) 以及在医疗机构诊治后的继续自我保健等基本方法教育。同时还包括对在突发意外事件中能够采取正确方法和措施的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2.3 常见传染病预防教育

传染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过去、现在乃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传染病对学校的危害尤为突出, 由于大学生人群集中、生活集中、缺乏生活常识、生活条件有限, 因而, 大学生是传染病的多发群体, 传染病对学校的影响极其严重, 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传染性强, 难以治愈。在进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教育中, 应对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教育, 既要消除大学生对传染病的恐惧感, 更要使大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形成对传染病的基本判断能力。

2.4 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调查证明, 我国前10位死亡率高的疾病中, 不良生活行为在致病因素中占44.7%, 在疾病发展原因中占80%, 例如酗酒、吸烟、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过度熬夜等。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由于聚餐酗酒、语言行为不文明造成人身伤害和学生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行为养成教育, 主要是让大学生弄清什么是健康促进行为, 什么是健康危害行为, 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 特别是要让大学生弄清楚自身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树立发扬健康行为的思想, 克服和纠正不健康的行为。

2.5 卫生管理法规教育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使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也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对大学生进行卫生管理法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依照相应法律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能力。卫生管理法规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卫生管理及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 如医疗保险政策等, 使大学生能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健康教育在坚持以健康教育课为主渠道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将其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渗透。从学校政策、安全、营养、环境、控烟、个人卫生习惯、心理健康、卫生设施和社区参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活动。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

3.1 健康教育课

这是一种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传播方式, 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述、讨论、角色扮演、示范及案例分析等, 其中以课堂讲述为多见。但是,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的内容相对单一, 侧重点仅仅在心理健康方面。因而,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拓展。

3.2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指健康教育人员或卫生工作者为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各种健康问题, 帮助个人避免或消除心理、生理、行为及社会各种非健康因素的影响, 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健康咨询在高校建立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 还应以校医院为依托, 建立健康咨询热线、健康咨询网站等, 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对社会热点健康问题进行解答, 在大学生中及时普及健康知识。

3.3 讲座

是一个人或多数人传播信息的行为, 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 是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形式。高校有计划地每年或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的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唤起人们的健康意识, 宣传关于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

3.4 小组活动

以目标人群组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 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 提高学习效果。因此, 健康教育活动应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使知识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健康教育活动种类较多, 可根据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如培训红十字青年, 参加社会卫生服务和学校环境清扫, 组织以卫生为主题的团会、演出队、夏令营、知识竞赛等。实践表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助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等。

3.5 个别劝导及采取措施

个别劝导是针对个别有健康问题的重点人员采取的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工作者针对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 通过传播健康知识, 传授有关的健康技能, 说服其改变不健康状态及行为的过程, 甚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个别人因健康问题发生极端行为, 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主要手段。个别劝导及采取措施所涉及的教育者面广, 既有学生、班干部, 又有班主任、代课教师、学院领导等。因此, 健康教育首先要使学生骨干、教师、学院领导等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人员及时发现存在健康问题的重点对象, 并掌握个别劝导的方式及行为干预的科学方法, 从而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3.6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就是利用大学生的团伙意识, 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和教育技能, 然后他们再向其周围的同学传播, 以达到教育目的。由于他们之间的文化背景、阅历相同, 彼此易于沟通, 因而教育效果显著。同伴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朋友间的聊天, 或是有组织的小组讨论等。目前该方法多应用于生殖健康、劝阻吸烟、环境卫生、保护和节约资源等多种教育领域。

3.7 大众媒介教育

通过电视、广播、图表、标语、书籍、手册和教学设备等手段, 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4 社会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使行为与环境等方面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 其中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知识阶层, 是接受新生事物、新的思想观念最容易的优秀人群, 社会健康的促进必须从大学生抓起, 使社会中的优秀群体懂得健康促进的必要性, 这样他们才能在大学期间、走向社会后发挥自己的作用, 影响和推动社会健康的发展。

摘要:大学生健康知识的贫乏与危害健康的行为, 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健康, 也不利于整个社会健康的促进。现指出大学生危害健康的行为, 从健康及健康教育的概念出发, 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重点应把握的内容及采取的方法, 论证大学生在社会健康促进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参考文献

[1]刘俊庭, 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大学生健康教育心得与体会 篇5

姓名:

班级:

学号:

这学期,我们选修了校医院开设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十几周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通过这门课,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包括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在平时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在别人发生危险的时候如何进行救助等等问题.相信这些知识会在今后自己的生活中发挥极大作用,尽可能的减小自己和别人受到伤害的可能,让自己在生活中处理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身心和体魄。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让我更加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心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而生命的长短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后天的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膳食的平衡,各种人体所需营养素的摄取,适度的体育锻炼,这些都是我们保持自身健康不可忽视的。

其次,在这门课上学习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基本急救知识和急救方法,这使我在今后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能够更加从容的面对并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天有不测风云,有很多事是我们不可预知的,因而学会基本急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解了进行急救的步骤、生命体征的判断方法、各种注意事项、心肺复苏术的具体操作方法等。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当遇到他人需要急救的时候,能够操作得当,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挽救生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这段时间里,老师教给了我们很多很有用的知识。

比如关于艾滋病的危害,传播以及预防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艾滋病是人类现在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难题,它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病毒可以侵入人体免疫系统,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人最终会感染上各种的致病微生物而导致死亡。而且,艾滋病目前几乎算是不治之症。所以面对可怕的艾滋病,我们要以预防为主,艾滋病目前主要的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和性。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洁身自好,做好防范措施,才能远离艾滋病的威胁,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与互救常识的学习,大学生大多热爱运动、冒险,很有可能会遇上一些突发的事件,掌握自救与互救的常识在面对突发状况,又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抢救的情况下,对缓解伤情,挽救生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学习了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搬运、固定四大急救技术,意外创伤急救法等基础而又有效的急救方法,学会了这些我想以后万一遇上了什么突发状况,我们也能科学有效的进行自救和互救。

最后,我想提到的是上节课老师讲的大学生性卫生保健,中国人自古就很含蓄,性,往往是一个让人避讳的话题。小时候,家长、老师总是在孩子们面前“谈性色变”,所以我们一直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恰逢热血方刚的年纪,对性充满了好奇,歌德曾经就说过“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所以,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性卫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引导大学生理智的看待性,树立正确的性心理,性观念,保持身心的健康,顺利的度过青春期。在那节课上,我第一次真正系统的接受了一次性教育,性再也不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而是正大光明的放到了课堂之上,我觉得这就是这门健康教育课值得称道的地方,虽然我们上课时还是显得很羞涩,很多人都不好意思。但是,我相信通过那节课的学习,很多人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被解开了,今后面对这种问题再不会显得手足无措,这就足够了。除了这些,我们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像是大学生的营养与饮食卫生,在平时活动中,大学生不怎么注意自己的身体,经常导致受伤.这些小伤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作息,因此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节课的学习让我真正掌握到了急救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了更多关于大学生的性卫生保健、大学生的营养与饮食卫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以及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通过了这些知识的学习,我改正了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规律,注意营养的搭配,了解了各种常见传染病及其特征和传播途径,学会了如何判断自己和他人身体健康与否的方法。

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问题 健康教育 对策

[作者简介]刘菁(1967- ),女,广西兴安人,广西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11-03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适应各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拓宽了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而把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公认它是一个全面的、明确的、广泛适用的科学概念。由于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健康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由此可见,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获得最大突破的世纪,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将更加全面、准确、深刻,更符合客观和自身规律。

自2003年以来,全国所有高校已全面实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表明以学生拥有健康为前提,使教育成为整体国民素质的基础,将是今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努力方向。高等教育要通过体育和健康两条途径,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高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育指导思想的准确定位和对学校教育目标的重新确立。在21世纪中国“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健康体育呼之欲出,它以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为体育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历程。因此,研究和探索高校青年学生健康状况,推动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将是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学校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学校的社会环境是指在学校这个特定的范畴中,学生与周围人们发生互动关系的环境,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风气、习俗、舆论等文化环境。而这种环境的优劣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特别是对高校学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学生健康教育滞后对学生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国家对学生身心健康高度重视,然而具体到贯彻学生健康教育的职能部门——学校,其情况就不容乐观。一项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的2007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与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比较,儿童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呈全面降低趋势。目前学生无论在生理、心理方面,还是社会适应、道德行为方面均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不健康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不明确,健康教育形同虚设。据调查,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对健康及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这一教育目标的不明确,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其次是健康师资奇缺,严重制约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随着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更新,普通高校体育向健康教育的转轨,毋庸置疑,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提法的确给广大体育教师带来了认识上的困惑,很多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的内涵莫衷一是,对自己的教学如何与健康教育接轨感到无从下手。

(二)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体育行为及体育锻炼的缺乏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各种数据研究表明,吸烟、酗酒、膳食结构不合理、精神压力、起居无规律、不良体育行为和缺少运动等都是对健康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大学生精神压力大、缺少体育锻炼以及生活起居不规律的状况,远比社会其他人群严重得多,也就是说,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有着高度的关联。

二、促进高校学生健康的主要对策

(一)大力推进并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高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应试体育”教育的运行模式,使原本鲜活、充满生机的体育课变得僵硬、死气沉沉,成为学生逃避的头痛课,严重地削弱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效。作为一种失败的模式,应试体育已严重偏离了我国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主导性。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改革“应试体育”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素质体育,并迅速完成由“应试体育”向“素质体育”的转轨。

要实现由“应试体育”向“素质体育”的转轨,首先,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新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遴选符合“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育内容,选择落实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即在教育对象上确立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的观念;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上确定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观念;在教材的选择上偏重于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在教学原则上坚持全体性,保证全面性,强调基础性,始终将主体性、活泼性和创造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为近期目标,以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建立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为远期目标。其次,要立足素质体育,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即取消基础体育课,全面推进选项体育课,转变教学重心,向淡化竞技、重视健康的方向倾斜,还要增加理论课学时,扩展体育文化的内涵。再次,要制订适应“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建立一支思想观念新、知识结构新、教学方法新和素质教育观念强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二)积极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学校的物质环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用于教育的投资有限,以及管理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不够完善。如体育场馆短缺,锻炼设备落后;食堂拥挤,卫生条件差,品种单调;医疗卫生保障不足,诊断手段落后;宿舍人多为患,后勤服务设施陈旧,脏、乱、差状况普遍,流行病发生时交叉感染严重;教室、实验室、视听室、阅览室等教学基础设施座位紧缺,采光照明不佳,室内通风条件差;校园占地面积狭小等。目前学校物质环境比较差,究其原因,包括办学思想不端正和经费困难两个方面。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学校决策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将来在学校经费的分配使用上,一定会加大对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物质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医疗保健、饮食卫生、生活居住、文化娱乐、图书阅览等方面的环境条件。同时,也要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方集资,为学生安全、健康、生动活泼的成长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社会环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欢乐的氛围中成长

良好的学校社会环境的主要标志是:在管理方式上,摒弃陈旧、机械、僵化的以学生为敌、惩办为主的简单做法,代之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做法;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改变以往统得太死的做法,代之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做法;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教师注入式单向传导的授课方式,代之以启发、讨论、归纳、演绎等双向、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摒弃封建家长式的师道尊严,代之以充满真挚情谊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同学关系上,摒弃由于考试、评比、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差异等引起的嫉妒、歧视、不相往来等不良风气,代之以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生活学习氛围。学校的文化氛围浓重,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文化等第二课堂活动,将为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遵守社会公德,加强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交往,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模范作用

国际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内容,把道德修养也纳入健康的范畴。一个人追求健康,不应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应具备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总之,善良的品质、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时,如果能做到善良正直、心底坦荡、遇事处以公心、凡事想着他人,心里就没有烦恼,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有益的激素、酶类、乙酰胆碱等,有利于调节血液循环,将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最终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在健康的概念中增加了道德修养的新内容,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全面,有利于人们在保持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加强道德修养,按社会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要建立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体制,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道德的教育不是仅靠某一个学段能够完成的,必须贯穿于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学段和各类学校,也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五)心理教育要贯穿高校与健康课程教育的始终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指导思想与新的教学理念。高校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既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对体育学科的新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理性和良好的情商。而受到生活节奏加快、升学压力增加、社会竞争力加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健康水平有所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内容标准中设置了心理健康学习领域,这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和谐地融入体育课堂中,挖掘并充分发挥体育对人的独特教育作用,协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水平,提高运动技能,保持情感与身体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培养出更多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体育与健康课表明了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这门课程以身体锻炼和健康行为实践为主要特征,是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众多研究表明:身体锻炼本身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心理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体育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只追求技术动作的传授,而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的活动与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要做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拥有先进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懂得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具有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念,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将增进心理健康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末;必须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青年中期,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情景中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训练的实践表明,接受过专门心理素质训练的学生比未接受专门训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有明显的改善。心理素质培养要融入体育教学中,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既普及心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并与体育和健康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做到因势利导、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操作性强。

(六)加强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要向健康教育转变,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从而正确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现代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用之才。对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进行研究,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全面性,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核心和宗旨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实效性,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只是手段,所以,教育者更多的任务是引导,而不是灌输;三是整合性,体育教育与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应将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四是立体性,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体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每一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同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模式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

[2]刘建敏.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3]葛新军.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郭毅平,南征.体育课程新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

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 篇7

如今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 代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 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 培养生活的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会与人和谐共处, 从忽视个体转向重视学生个性及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是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怎样能让学生在音乐上获得最大的“自由”, 不受束缚的接受音乐, 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通过音乐去感染、触动、净化、点亮学生心灵, 影响学生心理,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 教师必须要知道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 把人教育成善和美的, 所以音乐课就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二, 教师要明白音乐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声相应, 故声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乐的产生, 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人的心理活动, 是由于外来客观事物引起的。人心同受外来的刺激而受感动, 使发出声来;用刺激性质不同, 强弱不同, 激发出来的声音也不用、有变化、有节奏的声调叫做“音”;依照一定的音调歌唱、演奏、并举着干、戚、羽、旄跳舞, 这就是“乐”。音乐教育应该从学生心灵出发,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里感受、体验音乐, 喜欢音乐, 享受音乐, 从而感染、触动、净化、点亮学生心灵,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走向健康, 进而以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为最高价值。

第三, 当老师把音乐的本质忘了, 就有如一根蜡烛永远不去用火点亮它, 那它就永远不会发光发热, 也不会绽放出它所具有的生命光彩。

音乐教学同样离不开生活,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音乐也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应该努力把音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学习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而勾起类似生活情景的画面进行联想, 去体验音乐, 去接受音乐, 去理解音乐, 这样, 才能真正从学生心灵出发, 从内心深处对音乐产出共鸣, 从而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

音乐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诗一般的歌词, 能触动学生的情感, 震感学生的心灵。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还应该让他们在歌唱中认识人生, 追求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那么, 我们该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 在歌唱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理解歌词, 用歌词敲响学生心灵,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课堂上, 应当根据学生的不用个性采取适当的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表演, 比较大胆, 而有的同学比较内向、拘谨。此时, 应该先采取集体演唱的形式, 然后给同学讲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只鸟中了子弹, 另一只鸟没中子弹, 但为什么没中了子弹的鸟反而从树上掉了下来? (让学生思考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活跃起来) 答案:那是因为没中子弹的那只鸟笑了中了子弹的鸟, 没中子弹的鸟自己一开心, 两只翅膀一收, 失去了平衡, 就掉下去了。结论:告诉学生当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在嘲笑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所以在你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 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或犯错误时, 我们都应该去接受而并不是嘲笑, 也只有自己去接受了它才能让自己健康的成长, 而不是像那只没中子弹的鸟一样的下场。通过这个小故事, 启发学生的内心欲望,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表演的, 只是有时由于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 就不敢去解放自己, 我还要同学明白一个人的各种成功是建立在快乐、幸福还有痛苦之中的, 当你越挣扎时, 你就会把自己捆得越紧, 只有把自己放开了, 自然你的歌声就美了, 我们就会看到学生的自信、快乐、健康的人格魅力, 就犹如一根根的蜡烛点亮了!多美啊!

其次, 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在一开头我就提到了音乐是依靠听觉来感受的, 是音响和时间的艺术, 但欣赏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放音乐让学生听, 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 诱导学生进入歌曲及曲中的意境,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去体验、感受音乐, 去享受快乐, 去感悟人生, 感染、触动、净化心灵。

运用多媒体播放欣赏音乐相关的资料 (如图片、电影、音乐等) , 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 再让他们去欣赏, 感受音乐。如欣赏京剧时, 可以先放影片, 让同学直观感受到了五大行当中有什么特点?然后开始聆听音乐。你们听那高昂曲折的京剧唱腔 (音程的扩大, 节奏的收缩与紧放, 音高的起伏大等) , 那是不正是生命漫过的一道道的险滩激浪, 自豪地前进着吗?在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之后, 让他们用简练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 在听第二遍的时候, 学生便会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真谛。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从而加其内化 (将外在的美的活动内化为感知) 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灵再次用音乐点亮。

再次, 在合唱教学中渗透。在音乐课上, 还应该重视合唱教学, 因为也是听、唱、感三位一体的音乐。听是用耳朵去听, 唱是用喉咙去唱, 而感是个复杂的活动, 是要用心去感悟的。

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合唱中的女高音、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 每个声部就好像代表着人类不同的性格, 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 那就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就会存在矛盾, 就像人与人交往中也会产生矛盾, 该如何解决呢?那又该如何和谐共处, 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呢?那就需要同学的相互合作, 参与合唱, 相互的声部交接、衬托, 相互的合作、同心, 共同的吸气、呼气, 共同的服从、口型, 从而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美的音乐来触动、净化、点亮他们的心灵, 不仅把同学们之间曾存在的不愉快事情融

浅谈从素描走向设计

秦少静李海元郭宏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系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设计素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能力, 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造型、理解造型的能力, 是对创新、求异这一基本设计理念的初步导入。呈现的不只是画面本身存在的意义, 而是代表着作者对造型的观察, 思考, 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设计素描的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都应与设计相关联, 反映设计的基本属性, 成为设计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素描;艺术设计;教学;创造思维;结构

(本论文由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资助)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 设计素描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和有目标的造型活动, 是在传统绘画性素描的基础上, 通过具象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 并从具象中探寻抽象的规律, 启发我们的想象空间, 找出物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经过提炼与归纳, 形成理念的形态, 利用其可重新构建的因素, 在符合设计应用功能的前提下, 重树新的形象, 并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

按照先物质后精神的设计基本原则, 任何设计都势必要受其使用功能的制约与限定。推而论之, 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与限定, 正因为有了这种制约和限定, 人们才将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训练称之为设计素描。目的的实现也理所当然地受制于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即实施设计素描的教学与训练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活动中, 能根据各类设计的需要, 有效地运用素描这种形式, 传达、记录、转化视觉信息的结果, 并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来应对各类设计之所需。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认识及表现能力。

设计专业的素描呈现的不只是画面本身存在的意义, 而是代表着作者对造型的观察, 对造型的思考, 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用设计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用设计的思维方式去想象形态, 用设计的造型语言去构建“新的形态”。总之, 要以设计观念为指导思想贯穿素描教学的始终。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通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训练, 只学会如何把一个对象逼真的表现到画面上而已, 所以, 教学观念的转变, 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基于此种较为前沿的教学观点, 围绕素描教学, 研究如何融入创新思维, 从思路、做法以及效果几方面对素描教学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实践。

(1) 基础素描阶段: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 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 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

(2) 结构素描阶段: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 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 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立化了, 还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心灵交流。通过合唱不仅会让学生明白了与人合作是可以产生这么奇妙的力量, 单独的力量是不可以形成这么美的、和谐的声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灵深处, 使他们也懂得了和谐社会是要大家共同创造的。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是重要的。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而音乐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 音乐是心的直接语言的艺术, 感情的艺术, 音乐既能表现人心活动, 也就能打动人心, 点亮人的心灵。音乐既是表达感情, 也能激起感情, 点亮人的心, 影响人的心理。所以, 音乐教学应该分担这一重体设计专业 (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 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

(3) 创意素描阶段:设计素描是由绘画素描发展而来的属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通过造型与创意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形体准确描绘能力, 对形体结构分析综合能力, 以及对物象进行抽象、变形, 超现实的创意能力, 以形成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设计表现思维和设计语言表达方式。训练学生借鉴现代与后现代艺术观念方式, 进行抽象、变形和想象的设计创意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系统深入了解创意是设计作品的灵魂, 好的设计作品离不开好的创意, 课程围绕着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从“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制造创造性思维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深入了解和掌握有关表现物象的结构、形态、质感、美感等要素, 同时, 使学生了解设计素描的意象性、开放性、创作性和强调个性的特点。实际也是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开端, 既要强调高考前专业的基础造型能力又要体现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 实现与将来专业课程学习的衔接过度, 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所以设计素描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 其教学目的实现形式本来就应该多样化, 不必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模式。况且, 西方提出设计素描这一概念的历史也只有几十年, 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 应该说还处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给予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教学手段、宽泛的选择空间去发展其优势, 是学术民主的一种体现, 因此不必过早地加以定论。但在所有教学主张中, 有一点应该明确, 即:其最终目的应是统一的, 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既要有利于启发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也正是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我们的设计素描不象传统艺术的那种感性的美及随意性。因为, 设计是一项有目标的造型活动, 涉及众多知识及运用。设计素描通过训练脑, 眼, 手等, 把形态的理性, 机能要素表达清楚, 使设计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综合的分析能力, 准确的表现力, 抽象的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是一切艺术, 创意产生的保障。设计素描从设计的角度运用设计语言形式, 将设计构想表现出来, 并通过意象构成的内容激发出设计师的创造力, 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事实证明, 素描教学除了必要的技术训练, 还包括艺术观念, 形式分析, 视觉分析等课题的分析研究。当年在包豪斯学院里, 康定斯基开设了“图画分析课程”完全从形式的角度对艺术形式进行视觉分析。同理, 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不同于纯美术素描的教学, 设计专业不是培养纯粹的画家, 而是以培养设计师在构思, 造型, 美感, 形式感, 艺术感受力, 艺术思维, 空间想象和表现语言或工具等方面作为主要目的, 甚至包括设计者的设计思想都要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任, 不仅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还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促进人的心灵世界全面和谐发展, 进而培养出高尚品德、健康人格、审美能力强的学生, 为社会贡献一份美!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作者:胡德海出版社:甘肃教育1998-12-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篇8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 小学生自身素质的超前发展使他们对父母、教师、同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他们由于自身经验、阅历的欠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往往手足无措, 对事物处理不当而造成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 家庭教育的不当使孩子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 导致孩子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 只能适应顺境, 受不得委屈和挫折, 遇到困难茫然失措, 情绪极不稳定。根据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 笔者发现, 在先天素质基础上, 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合理引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形势下, 国家着力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许多小学也开设了这门课, 但是由于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材教案的专业性不强, 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依然感到不知所措, 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科学的规划, 甚至在一些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笔者以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学习能力辅导和性格品质辅导这两方面, 对小学生进行合理引导。

一、学习能力辅导

小学阶段的学习难度低、学习任务轻, 学会如何学习成为这个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成为小学阶段心理健康辅导的核心任务。可以参考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小学生进行兴趣辅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以化作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巨大动力。通过课上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发现,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浓厚兴趣, 为将兴趣迁移到知识学习层面奠定了基础。

2.开发学生智力,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进而促进其智能发展。

3.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的培养训练对于小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变通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注意力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目标物的集中程度, 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干扰物的抵制, 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 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专注水平;观察力训练从三方面着手, 使学生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提高观察能力;记忆力训练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遗忘规律, 掌握复习方法, 增强记忆效果, 提高记忆力。

二、性格品质辅导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他们常常不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优点, 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 由此而形成过于自我、骄傲自大的习惯。因此, 通过对小学生性格情绪意志辅导帮助小学生理性地看待事物, 合理地评价自己。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做情绪的主人, 培养小学生调整情绪的能力。消极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外, 还应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情感属于正常的、合理的, 什么情况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是应该加以调控的。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 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2.学会人际交往, 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同伴关系交往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通过同伴交往得到友谊和爱, 获得他人的接纳和认可, 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生活乐趣;同龄伙伴的社会角色相同, 他们之间的交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交往中, 更加自由、更加自主地体验和探索群体生活, 从而学习社会规则, 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助人、合群等心理品质和技能。随着学生自主性发展, 帮助儿童与成人交往, 是目前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 沟通是双向的, 不仅教师、家长要注意与孩子沟通, 而且还要教会儿童与成人沟通。

3.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发展自我意识。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发展期, 他们的自我意识往往不完善, 再加上意志、思维等发展的局限性, 有时会使得消极的自我一时占了上风, 表现出较多的惰性和消极性。因此有必要训练他们正视并接受全部的自我, 最终发展积极的自我, 克服消极自我的阻碍作用, 从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4.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 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辅导。班级成员相互作用形成的气氛对于小学生往往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的班集体, 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如果班上多数人都消极怠惰、不思进取, 那么, 即使少数同学想好好学习, 也会因为难以抗拒压力和诱惑而最终陷于“同流合污”的境地。每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当他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时, 又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在辅导中, 要注意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 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和克服弱点。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系统的教育之外, 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撑。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 共同担负公民教育的职责。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 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地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 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 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 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 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不能过于顺从溺爱, 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 要有民主的作风。

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 篇9

我们所面临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发展, 竞争压力的增大, 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这就给我们新时期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教师心理健康是音乐教学渗透的必要条件。学生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因此,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 不要居高临下, 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参与学生活动, 在教学中要用柔和、商量的口气给学生讲课, 一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都会使学生倍受鼓舞, 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其次, 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塑造学生心理健康的人格。有些学生他就是不爱上音乐课, 不喜欢听音乐, 上课故意敲东击西, 引起学生和老师的注意, 针对这一类学生不能一味地采取“暴力”措施, 要与他们“交心”, 多找他们说说话, 上课多给予他们肯定, 他们会转变的, 而不能把他们置之为“差生”, 不闻不问, 在我们音乐教师心中应该确定“音乐学科不存在差生”之说,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对于那些音乐方面表现好的, 老师也不能一味的表扬, 这样在他们心中会滋生骄傲的情绪, 老师也要适时的引导好他们向更高的目标看齐。教师不仅对每个学生都平等对待, 而且也应该把他们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 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 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人格。

再次, 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当然要突出这个“感”字, 感觉有了, 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音乐。

实验证明, 用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如欢快的乐曲, 强劲的节奏, 可以加强肌肉张力, 振奋精神;柔和的音调和轻缓的节奏, 可以平稳呼吸、镇静安神;优美的音色可降低神经紧张程度, 令人轻松、愉快。所以, 我们应该把音乐教学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利用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利用音乐欣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孔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他把音乐列为六艺之一, 认为音乐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音乐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 并随乐曲进入意境, 对调节身心非常有益。在音乐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时, 听后大部分同学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紧张激烈, 体验到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但教师不能満足于此, 而要继续挖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 可以提问:通过欣赏后认为贝多芬的命运怎样?他为什和要创作这首交响曲等问题。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同时介绍贝多芬一生是在贫困, 耳聋, 失恋以及各种打击中度过的。他曾写下遗嘱想到到自杀, 但他那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最终使他战胜了命运。《命运交响曲》就是一首反映人民群众向封建暴政进行英勇搏斗的战歌, 也是贝多芬自己一生命运的写照, 展现了他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苦难到达幸福的人生哲学思想。由此在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使学生认识到遇到挫折、困难时不应被击倒, 而是应该以坚强的意志与困难搏斗, 就如贝多芬所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二、利用演唱健康向上的歌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美、音乐美、歌曲美、意境美, 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价值, 优秀的歌曲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音乐魅力可对人们的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陶冶之外, 还在于它能勾引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以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激励着人们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可以说, 每个人都是由歌声伴随着成长起来的, 但不少言情片的插曲及流行歌曲中, 満口情呀、爱呀、恋呀, 对于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孩子们来说, 毫无疑问是有害无益的。针对这种情况应正确引导, 把学生引向欣赏和演唱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歌曲中去, 如《爱我中华》《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等。在教学中, 可首先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美好的, 但青春又短暂的, 我们应该把握今天美好的青春, 努力学习, 然后再请学生演唱歌曲。通过活泼轻快, 热烈奔放的音乐来感染学生, 激烈他们奋发向上。

三、利用器乐合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器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在齐奏、合奏时, 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些困难不仅反映在艺术表现和演奏技术上, 也反映在学生意志品质上。因此通过器乐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不但会增加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也会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器乐教学中, 旋律的统一性, 声部间的谐和性及均衡性, 对乐曲, 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必然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听好前奏, 吹好休止符, 培养学生等待精神;一首合奏曲, 如果为其加一个副旋律, 起伴奏烘托作用, 音乐顿时会显得丰富, 厚实, 从而培养合作, 谦让精神;在合奏时, 还要看指挥的手势, 如果学生漫不经心, 我行我素, 势必会破坏乐曲的整体艺术效果, 从而培养一切行动听指挥, 克制自己, 服从组织和集体的精神。

四、利用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辐射, 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教育功能同样不可忽视。音乐课外活动, 包括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性活动, 歌咏比赛, 音乐专题讲座, 文艺汇演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活跃校园生活, 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总而言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 有着强大的力量, 它可以影响人的情绪, 沟通人际关系, 增进人与人的交住, 还可以帮肋自我实现, 促进人格的完美。它对人的感情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 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特点, 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一定会在我们的引导下茁壮成长, 让他们以健康的心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小学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一、优化课堂结构,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创设良好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环境中, 学生才有可能放松心情。教师平易近人, 信任、理解学生, 学生也会尊重、爱戴教师, 在平等互敬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愉快、活泼、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 满足学生独立感与成人感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产生乐学、爱学的良好学习情感。

2. 多元互动, 多维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 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多维评价,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信任。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望, 投入更大的热情, 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多用真诚的、针对性强的、鼓励性的语言, 从不同角度去真诚地审视学生、评价学生, 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从而自信心得到增强, 因而更努力, 进步得更快。

(2) 用放大镜从“待优生”身上找优点, 找值得肯定的闪光点。多给他们真诚的关爱, 将我们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实施分层施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确定不同的要求, 对他们的也许不是很完美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于那些被别人视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的任何缺点, 我们都能一分为二, 从中找出一些“闪光点”而加以肯定, 使学生从心理上将老师视为朋友, 能够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劝勉, 同时也从教师的劝勉中找回自信心, 这样的课堂就一定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于小学生来说, 当他的学习目的尚不明确的时候, 为关爱自己的教师而学往往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动力。

二、用足用好文本,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要分类用好

数学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 人文性相对要少一些。然而, 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许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数与代数一类的课, 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计算、估算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较多的课, 我们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 体验一下自己发现结论的喜悦与自豪感;图形认识一类的课, 我们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能力;统计与概率方面的课, 我们可以增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移多补少使两数同样多的应用题》这一内容, 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公平性, 平等互利等思想, 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又如不少应用题中大量出现国民生产总值、原煤产量、人均年收入等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 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 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 用足文本中的注释及插图

如《圆的周长》这一课注释中有关祖冲之的这一知识, 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点, 再阅读课后注释关于祖冲之的一些知识, 学生一方面会觉得自己的发现居然和伟大的数学家的发现一致, 有一种“我其实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喜悦感;另一方面, 祖冲之的发现比国外的数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 作为一个中国人, 自豪感油然而生, 能体验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小小的一个课后注释, 引起了学生如此大的反响, 那么, 课本中还有许多的小知识、新信息、鼓励性强而又深受学生喜爱的插图, 只要处理得当, 相信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开展数学活动,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学生授课制

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备课思路, 挑选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内容, 让学生毛遂自荐到讲台前当一回老师。学生既过了一把“老师瘾”, 让自己站在老师的角度体会老师的酸甜苦辣, 又增加胆识, 满足成就感, 还能让学生明白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机会只给那些勇于把握、有胆有识、有魄力的人。

2. 课堂辩论赛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刍议 篇11

关键词:全面发展;积极作用;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成功地与他人交往。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基本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德育的效果取决于道德的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的程度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来承担。学生思想领域的许多问题,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因而效果会更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二、我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调查与表现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有扩大的趋势。

2、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的心态,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学校、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迅猛。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联动的教育模式.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2、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侧重家长引导孩子身心健康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目前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从应以身作则、转变只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思想观念、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尊重孩子,严爱相济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潛移默化的,学校在德育管理上应该花大气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阳光自信的心态,情绪积极向上。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应做到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因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各科教学本身都包含有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各科特点,可以适当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可以使授课内容更加深入,内涵丰富。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意加入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但可以扩展心理教育的范围,也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把知识和技能升华为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人生价值,可以使他们终生受益。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德育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学校德育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2005-10.

[2] 叶奕乾.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5.

[3] 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社.

[4] 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华夏出版社,2005-10.

小学生健康与音乐教育 篇12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

通常存在两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 通常一个孩子周围围绕六个家长, 对孩子所提的要求百依百顺, 孩子如果遇到一些困难也不舍得让孩子吃苦, 家长帮助孩子解决, 这样一来, 孩子将没有一点儿抗打击能力, 倘若在没有家人保护的环境下遭遇一些困境, 往往会备受打击, 手足无措, 也不会自我调整心态。另一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相对面, 在一些家庭, 父母对孩子所抱期望过高, 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范围, 倘若孩子没有达到家长严苛的要求, 就会挨骂, 甚至挨打, 这样的孩子往往学习成绩较好, 但是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往往有一种怯懦和自卑的心理。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影响。家庭不幸福或者家境不好的学生, 往往独来独往, 不善于与人交流, 在这样的家庭中, 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问题, 因此, 老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对于他们不成熟的心智来说, 倘若不加以重视, 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3.家长的文化水平

家长的文化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学习需要一定的氛围, 在学校如此, 在家里也是如此。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 那么可能对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 或者只重视了孩子成绩如何提高, 对于孩子的心理特点、情绪变化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引导和教育。

二、结语

小学生的心理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出于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 他们也喜欢模仿。因此, 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建议家长可以从自身做起, 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榜样, 以保证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至关重要, 探析了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希望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小霞.基于“家校联动”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5 (05) .

[2]彭波.石家庄市设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06) .

上一篇: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下一篇:优化城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