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监管

2024-09-02

源头监管(精选9篇)

源头监管 篇1

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安徽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是安徽省出台的第一部道路运输超限超载源头治理的政府规章。它标志着该省在贯彻实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时在法制层面上取得了新的突破。笔者作为县级运管机构一线治超工作人员, 对此感受颇深, 认为《办法》颁布及时, 作用很大, 是运管机构从事货运源头治超工作的利器和法宝, 对运管机构从事货运源头治超工作有五大作用。

明确运管地位

即认定运管机构负有参与货运源头治超职责,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运管机构在货运源头治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办法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公路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

之所以说“进一步”, 是因为2011年7月1日施行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四十一条已经对运管机构依法对煤炭、水泥等货物集散地以及货运站等场所进行监督检查作了规定。但是, 《安徽省治超办法》较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更为明确, 更为直接地确立了运管机构源头治超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前运管机构开展货源单位驻站、巡查法律依据不足、执法地位不明、处罚手段缺乏的尴尬境地。

指导源头监管

即具体指导运管机构在源头治超工作中该如何做, 从而给运管机构开展货源单位驻站、巡查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该办法第二章专门讲述源头治理工作, 指出运管机构在源头监管中负有四项义务, 可以采取两种监管方式。

检查发现通报义务。该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不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或者擅自改变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的货运车辆, 应当将有关货运车辆生产、改装企业的信息通报经济和信息化、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

执法标准公布义务。该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在货运源头单位公布车辆限载标准、监督机构名称和监督电话。

责令超载车辆当场卸载义务。该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装载超过规定标准的车辆, 应当责令当场卸载。

案件及时移交义务。该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同时规定: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的违法行为, 应当及时移送有关行政机关。

进驻巡查监管。该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通过进驻、巡查等方式, 对货运源头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主要出入口定点监管。该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同时规定:对货运源头单位较集中的区域,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在货运源头单位主要出入口实施定点监管, 加强对货运源头单位的监督检查。

提供处罚手段

即违反该办法的规定, 应当给予当事人和执法部门及执法人员的处理措施。该办法第四章的法律责任部分, 有三条规定了运管机构对违章行为应当采取的处罚手段, 内容涉及货运源头单位、货运车辆、货运车辆驾驶员、货运经营者、货运站、道路运输企业等六个执法对象, 包括了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 (包括车辆营运证) 等3类行政处罚, 处罚金额最高可达3万元。

如果说, 该办法第三十一条是为货运源头单位和货运站等装载现场违规设置的处罚手段的话, 那么该办法第三十二条和三十五条则延伸到对车辆驾驶员、货运经营者和道路运输企业的处罚, 既是《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六十六条的沿用, 也是对全省货运源头治超工作迫切需要的。

实行责任追究

即运管机构或者工作人员在货运源头治超过程中应当依法行政, 廉洁从政, 否则将给予相应的处理。该办法第四十条规定了七项运管机构或工作人员违纪、违法情形, 明确了对这些情形的追究办法。追究办法涉及行政处分、刑事责任两项, 从而确保了源头治超工作的便民、高效、公正和合法, 是规范运管机构及其人员执法行为的准则, 应当引起运管机构和广大执法人员的高度重视, 必须不折不扣地模范遵守。

在实践中, 运管机构应当结合交通运输部执法规范和省执法规范试行, 以及执法证件管理规定等系列文件, 统筹贯彻执行。从而确保货运源头治超始终在依法、高效、廉洁的健康道路上向纵深推进。

保证衔接到位

该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严重超限超载的货运车辆进行责任倒查, 倒查装载、配载的货运源头单位、车辆生产或者改装企业、车辆所属单位、途经固定超限超载检测站点等单位或者个人的过错责任。笔者认为, 在实践中, 要运用好《安徽省治超办法》这一条款, 运管机构必须明确一个观点, 确保两个衔接到位。

这一个观点就是, 运管机构是源头监管的责任主体, 责无旁贷;但是, 源头治超工作, 光靠运管一家单打独斗不行, 必须依靠地方党委政府, 必须搞好与公路、农路、交警、国土、海事等相关执法部门的协调配合和联动执法。这两个衔接, 一个是运管机构自身工作衔接到位, 另一个是运管机构与当地政府、相关治超成员单位衔接到位。

在搞好两个衔接方面, 安徽省天长市公路运输管理所在市交通运输局和上级运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制定了《天长市运管机构货运源头治超工作职责分工细则》, 细化运管机构各股室站队在货运源头治超工作职责 (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 从而确保了货运源头治超运管机构内部衔接到位, 责任到位, 处罚到位。

链接

天长源头治超的五条经验

政府高度重视

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 分管公安、交通、矿产资源的三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治超工作领导组, 市交通运输局、国土局等18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源头、路面治理组、改装车辆整治组等六个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治超工作。相关乡镇 (街道) 的一把手负责片区的治超工作, 使治超工作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参与、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

部门联动治超

交通、公安、国土等18个治超成员单位按照《我市道路货物运输源头治超专项工作方案》中规定的各自职责, 全力以赴, 积极参与源头治超工作。市交通运输局投入100多万元, 为源头治超配备了专用车辆和摄像机等软硬件设备、交通运管、公路交警、国土等部门抽调专人和车辆积极配合治超工作。交通运管部门还分别与货源单位和驻站、巡查执法人员签订了责任书, 根据《抄告制度》的有关规定, 对查处的超限超载车辆实行联合办公。

科技治超见效

天长市还加大源头治超的科技投入, 全市24家货源单位已经全部安装了源头治超视频监控系统, 专门制定了《我市源头治超货源单位视频监控工作制度》, 规定货源单位必须在过磅处或车辆必经进出道口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必须保证能清晰观察车辆通行情况和车牌号码、必须做到视频监控能录像、能回放、能随时调阅。驻站、巡查运管人员每日调取视频监控录像, 运用科技手段管理货源单位和运输车辆, 实现了对货源单位的货物装载、过磅、开票、出场等全过程全天候监督。

属地无缝监管

为了增加基层交管站的执法力量, 市交通运输局适当增加了辖区货源单位较多的基层交管站的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原先主要负责货源单位巡查的稽查队, 抽出来从事开展流动驻站、配合公路部门路面治超、在关键路段设立24小时卡口堵截超限超载车辆等工作, 同时也加大了道路运输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实现了货源单位以基层交管站属地监管为主, 驻站巡查与路面检查有机结合, 进一步完善了源头治超无缝监管的长效机制。

货源单位自律

在持续保持公路综合治超的高压态势下, 货源单位积极转变思路, 成立行业协会, 订立协会章程, 缴纳保证金, 货源单位协议制定处罚标准, 相互派驻监管人员, 在必经路段设立监管点, 建设办公板房, 派驻人员全天候无缝监管, 安装视频监控和称重计量设备, 设立专户缴纳保证金, 实行行业自律, 加强货源单位自身和相互之间的监管, 确保不让一台超限超载货运车辆出场。

源头监管 篇2

食品批发仓储备案管理强化食品安全源头监管 2011年,XXX工商局从实际出发,拓宽思路,创新载体,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突出食品批发、仓储环节,对全市食品批发企业(个体户)和总经销(总代理)的食品仓储监管进行备案管理,有效强化了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源头监管。截止目前共登记食品批发企业(个体户)和总经销(总代理)的食品仓储 163个。经营户所拥有的仓库数量范围为1—4个,其中拥有1个仓库的为92户,2个仓库的为20户,3个仓库的为9户,4个仓库的为1户,仓库就在经营场所内的为40户(即无仓库)。责令13户食品批发经营户整改了食品仓储存在的不规范问题.目前,XXX现有食品批发经营户XXX家,主要集中在XXXXX食品批发市场,全市95%以上食品经营户经营食品都是从XX批发市场进行购买。因此,XX食品批发市场是XXX食品批发行业的源头。XXX工商局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文件的形式要求XXX工商分局对这些食品批发商的仓储进行登记备案。登记备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营业执照号、流通许可证号、经营地点、仓储地点、经营项目、房屋租赁合同以及食品品种、数量及仓库食品批发等情况。这一制度的落实,以便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现问题后,可及时追根溯源查找货源。

食品仓储批发是食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必经环节。为此XXX工商局坚持以食品仓储监管为纽带,并以此

为重点在市场巡查中进行重点检查。建立了食品批发环节仓储备案制度。加大了对食品流通环节追根溯源力度,对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化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可靠基础资料。

源头监管 篇3

实施无公害水产品一体化认证,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闸门,必须要严防死守,严肃认真对待,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落到实处。

1 养殖企业要在产地准出上做稳做实

习总书记指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谁生产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乃天经地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天性,使得一些不良企业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分子不讲诚信,唯利是图,故意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这种情形是绝不允许的,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必须树立以质取胜、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诚信为本,自觉守法经营。

1.1 “身份”要明确,产地环境必须净化、安全

申报无公害水产品一体化认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申请人必须具备法人资格。其主体应具有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责任追溯能力;②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产地环境标准要求;③产地有一定生产规模:各地标准不一,河北的要求是湖泊面积20 hm2以上,池塘面积2 hm2以上,工厂化养殖水体5 000 m2以上。④有专门负责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内检员;⑤生产执行现行有效的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⑥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⑦实行塘口、网箱及养殖技术、投入品使用、鱼病防治档案制度;⑧持有《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等基本条件,有了这些才具备了基本身份。每个企业要严格自律,确保自己的“身份”清白。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无公害养殖基地、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1.2 从生产源头抓起,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水域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作为企业,要自觉把好生产环境安全关口,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规划,整顿养殖秩序;加强养殖用水的排放管理,认真及时地做好处理和监测。禁止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禁止直接使用工矿企业排放水、农田排放水、城镇生活排放水、畜禽水产养殖排放水等。经过处理,达到渔业水质标准,方可进入渔业水域。不管是首次认证,还是复查换证,对于产地环境都必须认真检测。苗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质量。生产企业必须取得苗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方可生产。“好种出好苗,好苗出好鱼”,要严格苗种生产的质量管理,多培育一些抗逆抗病、优质高产的品种。不能被眼前的短暂利益驱动,只追求苗种的产量,如苗种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不但养殖种类出现遗传衰退现象,还会引起大量死亡,得不偿失。

1.3 规范投入品的选购和使用

疾病问题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已发现养殖病害繁多,每年有部分养殖面积受到病害侵袭,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严重。饲料原料要来源于正规厂家,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染的隐性来源。禁止使用无“三证”渔药及农业部公告中的其他禁用药物;禁止使用除草剂及高毒、高残留农药。许多企业、养殖户为避免或减少损失采取了重复用药、超量用药、盲目用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延长用药期、给药途径不当、用药部位不当、使用违禁药物等不恰当的方式和手段,造成了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因此,强化依法生产意识,落实好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生产记录,形成完整、真实、系统的水产品质量档案,牢牢把住投入品的控制关。还要积极开展健康养殖培训,丰富从业人员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知识,增强他们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遵守有关法规的意识,规范养殖从业人员做好《养殖用药记录》,避免盲目用药、不规范用药,坚决杜绝违禁药物的使用。应从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场购买苗种,并索取苗种购买凭证和苗种供方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1.4 改进养殖模式和方法

有些企业虽具一定产地规模,但养殖方式以传统的粗放型养殖为主,并没有引进符合现代渔业的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走生态健康养殖之路,基本还是“靠天吃饭”的养殖模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水和土地资源,而且不方便统一管理和数据统计,因此推动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同时,要积极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这是获得全国统一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产品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识,印制在包装、标签、广告、说明书上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

2 政府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加大监管力度

习总书记指出,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问题。虽然问题食品的出现各有原因,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是逃过政府监管“跑出来”的。要让群众吃得放心,政府就要加大监管力度,遏制食品行业中不法分子疯狂逐利的冲动,让“监管之手”发挥应有作用,“舌尖上的安全”才有保障。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物质行为,对抽查检测、投诉举报、媒体披露等多种途径发现的案件线索,要第一时间搜集相关证据,核实违法事实,并迅速报警,严禁以罚代刑。

目前,水产品的无公害一体化认证已逐步得到养殖户、养殖企业的认可,认证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显著。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得到无公害认证的水产品与一般水产品相比,暂时在价格上没有变化,还没有带来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得个别养殖户和企业对初次申请无公害认证或复查认证产生了犹豫。因此政府要明确职责,切实为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nlc202309021210

2.1 认定程序要严格规范

无公害水产品一体化认证的审批具备的程序是:①申请:由申请人应向所在县(市、区)、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②环境和产品检测:申请人委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的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产地环境和产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的可将申报材料及检测结果,逐级上报到省级认定机构。③现场检查:省级认证机构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市级认证机构对环境和产品检测合格单位的环境状况、质量控制措施和执行技术规程情况进行现场检查。④评审:省级认证机构对材料审查、现场检查、环境检验和环境现状评价符合要求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提出产地认定评审意见;⑤发证:省级渔业部门向申请人颁发农业部统一格式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有效期三年。⑥产品认证:产品认证申请材料上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待审定合格后,准予在产品或产品包装标识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颁发证书。至此,产地、产品才正式得以无公害认证。

2.2 申报材料要严格审核

对企业上报的“身份”要逐一进行认真核查,重点审查申请材料的规范性、提交附件的完整性、制度建立的指导性、操作规程的标准性,验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其中要重点突出现场检查。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现场检查规范》开展现场检查工作,按照既定的检查评定项目逐项核实、打分。检查的主要内容有:①核对申请材料中申请人注册资质及基本情况的描述与检查情况是否一致;②考查养殖产地及周边环境是否达到无公害产地要求;③查看投入品和管理措施的制度文件,主要对药品库、饲料间进行检查,确保投入品中不含禁用渔药和未获国家批准的添加剂;④对企业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和标准进行生产等环节和制度建立情况进行现场检查。通过现场检查,面对面地对个别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意见反馈,既规范了企业的生产流程,又促进了水产养殖企业向精细化、集约化、科学化管理方向迈进,对提高水产品品质、提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2.3 加强市场准入制度建设

目前,很多地方实施了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经认证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水产品,可以实行上市免检制度,凭认证证书和专用标志、产地标识及检测证明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以后实行月份或季度抽查,确保无掺假行为;经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的水产品(产品未认证),实行索证抽检制度,凭产地认定证书和近期产品检验合格证明可以直接进入市场销售;无近期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进行现场抽检,合格后可以销售;而其它无认证的水产品上市前,每批次都应接受检测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如此一来,经过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在进入推行准入制的市场前的手续简单了,检测费用减少了,其好处显而易见。无公害水产品检查员、内检员要定期培训,日常的监管要检查到位、落实到位、责任到位。

2.4 质量安全要持久长效,惩处要从重从快

要持续开展渔业生产资料打假活动,积极与工商、畜牧、饲料等管理部门沟通协作,联合行动,开展渔业生产资料的市场检查,发现有禁用药物销售、违禁添加剂饲料销售的典型案例,从重查处,净化投入品的流通环节;检查养殖环节使用投入品的情况,对使用违禁添加剂饲料、禁用药物的生产单位和生产者,强制收缴违法物资,追查源头,并通报相关单位依法查处;督促重点渔业生产单位和生产者,健全生产、用药和销售纪录,开展“三项记录”检查,对记录不全的、不实的,除依法处理外,责令其限期整改到位。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必须按照从严从快原则,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使其不敢以身试法。要充分发挥市县级无公害水产品认定机构的作用,形成省市县机构联动机制,加强对获证企业的指导,切实提高证后监督管理水平。继续大力推进无公害一体化认证工作,不断扩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的覆盖面和无公害水产品的占有率。日常工作中,要定期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检查,及时掌握纠正和查处各类风险隐患,加大对投入品的检查力度,严防非法添加禁用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行为,针对水产品产地等重要时段加大巡查和抽检力度,对发现的可疑非法添加物要主动报告并迅速查处。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预警,提前化解安全风险。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提高舆情应对水平。建立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

3 社会公众应积极参与监督,维护自身权益

习总书记指出,要广泛普及食品安全与健康相关知识,推动全社会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坚决遏制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消费安全感和满意度。保障食品安全,政府、企业的责任重大,但同时也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近年来食品安全案件的查处,90%的线索来自群众举报或消费者投诉。但对于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方面,群众参与难度较大。可以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水产品质量安全群众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统一组织培训后,主要负责对认证后水产品上市前的质量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迅速解决。在监督无效时,可以及时向省市县级水产主管部门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反映并举报。对抽样监测和例行监测进行全方位跟踪,在重点养殖产地、重点批发交易市场等地方设立定点监测点,由群众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参加,重点检查水产品包装标识的建立情况,查处未按规定进行包装、标识和冒用水产品质量标识的行为,严禁不符合标准的水产品进入批发市场等流通环节。

总之,严格无公害水产品认证一体化程序、提高准入门槛、规范审查评审、强化证后管理,切实把“舌尖上的安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畜产品质量源头监管工作探讨 篇4

1 门源县畜牧业发展概括

1.1 畜牧业品牌化发展加快

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龙头企业作用突出, 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畜牧龙头企业队伍逐渐壮大。

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

大力发展家庭牧场, 不断提升畜牧业品质。当前畜牧业发展基础主要以家庭牧场及畜牧业大户为主。家庭牧场占整个畜牧经济的很大成分, 畜牧业专业大户、畜牧专业合作社是伴随近几年畜牧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养殖形式。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管的面广、量大, 监管难度较大

门源县是一个畜牧大县, 牲畜养殖量大。目前, 登记备案规模养殖场多处, 再加上农村家庭的散养户, 数量庞大, 给我们的监管造成了很大难度。

2.2 违禁药物来源复杂, 全面禁止困难较大

由于2002年之前, “瘦肉精”的使用还未被禁止, 部分生产企业和药品代理商追求利益, 置法律不顾, 误导养殖户添加使用, 致使“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泛滥。而目前生产、销售环节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如果制售窝点不消除, 即使这一阶段养殖环节有所好转, 过一段时间后, 仍将死灰复燃。

2.3“瘦肉精”全面排查, 快速检测卡用量较大

目前, 能快速方便筛选“瘦肉精”的方法就是使用快速检测卡。目前门源县羊、牛存栏数量众多, 如按照普查检测范围覆盖10%规模猪场、牛羊场全覆盖的比例算, 将是很大的费用开支。

2.4 监管人员不能满足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需要

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 需要多畜禽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饲料兽药生产销售企业进行监管, 目前检疫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监管的需要。

3 意见与建议

3.1 加强基层监督能力建设

门源县级监督体系、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建设在近几年内得到快速发展, 但多数畜牧兽医管理站监督力量不强、检测体系比较薄弱、执法能力不强, 不能适应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百姓的需要。建议上级出台相关规定, 加强基层站监督、检测能力建设, 特别是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倾斜, 全方位提升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

3.2 加大畜产品检测经费的支持

建议上级出台相关规定, 明确规定检测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检测经费拨付的数量要根据当地畜禽养殖量和肉蛋奶的产量进行计算拨付, 以此来确保抽检比例和检测项目, 为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3.3 整合规范畜牧业投入品

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的质量, 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目前, 广大养殖场户饲料、兽药来源途径广泛, 甚至一些违禁药物通过地下黑工厂, 经纪人流入到养殖场户中。所以, 建议上级出台更严格的标准, 完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探索建立畜牧部门为主体、连锁店为补充的畜牧业投入品服务体系, 规范全县兽药、饲料经营渠道, 建成现代畜牧业流通运营服务网络体系, 把好供货渠道, 控制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关。

3.4 建立有效的监管网络, 加大执法力度

源头监管 篇5

1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

1.1 对农业投入品生产和经营单位进行进行监管

对辖区内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网格化监管。按照“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全面覆盖, 责任到人, 层层负责”的原则, 实行网格化监管。按照监管对象划分, 以网定格、责任到人, 实行严格的网格化监管,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2 推行农资连锁经营模式

农资质量安全涉及环节众多, 有农资经销商、供货商、生产厂家, 有农户、合作社、基地, 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出现疏漏, 都会对农资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应鼓励信誉高、质量好、有实力的农资公司设立分支机构, 实行连锁经营, 统一服务。这种模式可推进农资经营者合法经营, 减少了中间环节, 方便了农民购买农资产品;降低了农资价格, 减轻了农民负担;压制了伪劣农资市场, 缩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可有效保证农资产品的质量。

1.3 对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药实行登记备案制度

实施投入品备案许可制度, 特别对农药等投入品实施严格的准入备案许可制度, 对进入市场的农药产品进行登记备案, 按照“自愿申报、逐级审核、备案登记、动态管理”的原则, 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农药经营单位购进农药产品, 要向农业部门备案, 严格把关。凡具备“两证一号” (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生产批准证书、农药标准号) 、标签符合规定要求的国家允许生产销售的农药产品, 经农业部门登记备案后, 方可销售;没有通过备案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通过登记备案, 确定进入销售市场的农药生产企业与产品, 根据实际情况对正常经营农资批发业务的批发商或者配送中心实行数量控制, 确保源头可控, 把农药监管关口前移。

1.4 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

在影响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诸多因素中, 最突出的就是农药残留超标, 特别是禁限用高毒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控制住高毒农药的销售渠道, 也就等于扎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关口。对销售高毒农药的单位实行定点经营, 对定点经营单位统一实行严格管理。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必须按照统一要求, 全面建立销售台账, 对高毒农药产品的名称、备案登记号、购买者姓名、身份证号、购买数量、购买时间、购买用途、联系方式等进行详细登记。另外, 实行购买实名制。购买高毒农药人员, 须凭本人身份证 (或户口本) 和所在地村委会 (或合作经济组织) 出具的应用证明, 方可购买, 切实限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在农产品生产中杜绝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

2 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

2.1 突出搞好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

开展农业投入品使用专项治理, 对监管对象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络。一个一个区域、一个一个基地、一个一个产品进行整治, 督促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检查生产记录内容是否真实、准确、规范, 生产基地生产者所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是否合格、是否合理规范使用、是否存在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是否存在超范围使用农业投入品的问题, 从源头上严防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等其他化学物质进入农产品生产环节。

2.2 突出搞好农业生产行为监管

相关部门要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植基地和龙头企业进行重点监管, 内容包括:是否按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执行相应标准规范;是否严格落实用药记录制度和执行休药期规定。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督促生产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 (休药期) 的规定。

3 强化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监管

3.1 抓好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

严格落实产地证明管理规定, 以规模种植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实施主体, 以“公司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来实现主体带动、农户参与、规模发展。加强产品监测, 凡是运出基地的农产品, 必须附有产地准出证明和质量检测报告, 彻底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3.2 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

首先建立健全的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农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 实行索证、索票及台账管理方式, 蔬菜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凡在批发市场、超市内销售的蔬菜, 必须是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认定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或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 生产的产品。外地农产品首次进入市场时, 必须到当地农产品质量监管科备案, 备案材料包括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定证书、生产企业资质、产地准出证明、备案登记表、农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等。

4 强化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

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执法检查, 重点检查农业投入品中农药是否添加其他有效成分;对农产品扩大监测范围, 增加监测频率, 及时发布监测结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追溯源头, 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把执法和检测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检测与执法联动、产地与销地互动、各地联合防控的工作格局, 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

5 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监管

以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准入管理等工作为重点内容, 逐步形成“条块结合、由面到点”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体系。

“条”是指农业系统的各个专业条线。

“块”是指以区、镇、村行政区域为块, 区、镇两级分别抽调人员, 成立监管队伍。村一级监管队伍则由村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农产品内检员组成, 逐步建立“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面”就是监管范围覆盖全区, 做到“区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户”。

“点”是指全区范围内的各个具体农产品生产者。同时, 各乡镇 (开发区) 与农产品生产者签订责任状, 要求其作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 并实行一年一签制度。形成以生产者自律为基础, 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6 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宣传培训力度

源头监管 篇6

1.1 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经过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中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各监管部门协调性较差, 监管工作多分开办公, 办公中无法协调解决问题, 监管机制和效率低下。并且农产品源头监管中, 多处于被动监管状态, 缺乏前瞻性, 缺乏事前预防。

1.2 缺乏监管力度

我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 我国农产品市场过于庞大, 这给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庞大的市场使源头监管工作很难有效的全面开展, 因此监管并不到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力度不够问题突出, 农产品市场混乱。

2 实际开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2.1 农产品生产环境不可控

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最理想监管是从生产环节抓起。但目前随着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 工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工业重金属排放破坏着土壤和农产品生产环境, 农产品生产环境破坏后, 农产品质量安全就难以保障,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目前无力控制, 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1]。

2.2 监管标准模糊

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 监管对象庞大, 但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却相对滞后[2]。农产品源头监管工作中缺乏一个标准化的衡量标准, 监管标准模糊, 各地方认证、监测结果差距较大。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农产品过于庞大, 农产品的来源去处也十分难以追踪[3]。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的新模式

3.1 严格控制农产品入市

目前我国农产品入市标准过低, 所以我国农产品市场庞大且又混乱, 很多问题农产品通过非正规渠道依然可以进入市场, 导致源头监管困难。这些问题农产品给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一些不合格农产品, 由于重金属超标、农药含量超标, 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保障农产品源头质量, 必须加强农产品入市管理, 改革农产品源头监管模式, 农产品入市前必须进行检疫、检测、认证, 取得许可后方可入市。入市标准的提高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有效杜绝不合格农产品的流通。

3.2 加强群众参与监督

我国农产品市场十分庞大, 销售网络涉及全国各地, 仅靠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监管, 监管效果和质量十分有限, 监管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想要真正做到有效可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 离不开民众的参与。相关部门应在各处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监测站, 群众是问题农产品的第一发现人, 民众的举报将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水平和质量。

3.3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想要真正解决农产品源头质量问题, 光靠监管并不能真正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 培养生产者法律意识, 帮助农业生产者正确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加强农业技术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进一步改善农业缺乏技术人员的现状, 整体提高农产品质量, 并扶持建设品牌农产品。

3.4 事前预防模式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 往往都是质量安全问题出现后, 才开始进行监管。这种事后监管模式, 带有一定的滞后性, 往往问题农产品会在市面上流通了一段时间, 对社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事后监管模式, 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有效性很难得到保障。制定事前监管政策, 形成事前预防模式才是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现状。

3.5 改革农产品监管体制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一直处于监管难状态, 主要原因就是监管体制和制度存在问题, 监管工作中操作性较差。出台相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强化农产品监管职能, 改革农产品监管体制是有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的基础。监管中应严格规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方面问题。此外, 光有制度的出台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 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将制度落到实处, 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执法力度才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意义重大, 农产品质量问题关系着民生和社会, 影响着广大人们的身体健康, 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不断爆出, 农产品质量令人堪忧, 一直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离不开有效的监管, 尤其是源头监管, 因为质量问题往往发生在产品源头, 所以紧抓源头监管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我国传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模式并不理想, 监管手段落后, 监管滞后。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新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将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创新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力鹏.浅谈如何完善政府监管体系与机制,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策略[D].中国农业技术大学, 2012, 4 (18) :67-68.

[2]袁正光.分析如何改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湖北农业大学, 2004, 4 (18) :67-68.

源头监管 篇7

1健全监管体系

市、县设立独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履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职责,设立有专门的兽药饲料监管科(股室),具体承担畜牧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工作;全市分区域设立66个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纳入区域性畜牧兽医站管理,分(所)站人员划片包干,监管到场(户);市、县及区域站现有官方兽医共计320名,乡镇分所检疫监管人员400名,完善了“官方兽医+协检员”的工作机制,形成权责统一、网格化的监管体系。

2稳定执法队伍

2012年,我市为基层检疫人员解决了社保和定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待遇,2013年全省缓征检疫费后,我市基层检疫人员再次陷入任务重、责任大、收入低的窘境,在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级领导关心下,在财政、人社、法制等多部门的努力下,2015年8月份,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基层动物检疫人员待遇问题协调会议纪要》,将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条件的改善和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在岗的基层检疫员每人每年新增1.2万元的标准,绩效考核发放,通过解决待遇和后顾之忧,有效地稳定了基层检疫队伍。

3提升人员素质

(1)及时讨论出台《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基层分所人员职责、监管范围、程序及考核办法;(2)开展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标准示范分所创建活动,评出十个标准示范分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分所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3)对新增批准的官方兽医和基层检疫人员进行全面培训;(4)通过开展知识大奖赛、执法演练、案卷评查、以案说法等活动,提升系统整体执法能力。市动监所连续三年开展“组织一次调研、联系一个规模场、帮扶一个分所、办理一起执法案件、讲授一节业务培训课、撰写一篇专业论文”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提升了全所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4强化监管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食品安全阜阳行、科技下乡、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等“六进”等大型活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活动,规范畜牧生产经营行为,提高从业者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氛围。

4.2制定监管方案制定印发了《阜阳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全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瘦肉精违禁添加物专项整治方案》、《兽药产品标签和说明书规范再行动实施方案》、《兽药饲料专项整治方案》、《阜阳市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方案(试行)》等专项活动方案,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分工协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全市投入品的监管工作。

4.3完善监管制度,落实目标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投入品监管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内容。推行业主承诺制度。与养殖场业主、兽药饲料生产、经营者签订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安全承诺书。建立抽样监测制度,落实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4.4加强日常巡查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监管档案,定期不定期巡查生产、经营、使用企业,对养殖场巡查实行“全副武装”“进场入圈”式检查,投入品监管主要查验使用记录和采购凭据,督促养殖户建立投入品采购使用记录,对投入品生产厂家直供养殖环节的必须进行备案;生产、经营企业查验生产记录、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记录和凭据;每次巡查检查人员填写《动物卫生监督日常监管情况记录表》,提出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意见,这项措施既是对监管对象规范生产经营使用行为的监管措施和执法依据,同时也是对监管人员绩效考核工作量的量化措施。

4.5规范认证备案全市GMP证5家、GSP认证311家。认真开展饲料生产企业备案工作,我市有饲料生产企业20家,持有《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8份、持《饲料生产许可证》16份(其中动物源性饲料生产企业5家),对备案材料不合格的,提出了具体要求,督促限期整改。

4.6提升检测能力我市2014年底新建成动物疫病预防控中心大楼近5000m2,其中兽药监察所实验室占700m2,是全省唯一的一家通过省质监局计量认证兽药、饲料检验的法定单位,设有业务室、检测一室(兽药)、检测二室(饲料)共三个职能室,有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10人,配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抑菌圈面积测定仪、电子分析天平、自动永停滴定仪、标准PH计等精密仪器设备,具备兽药和饲料两类产品共94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基本满足兽药、饲料检验工作的需要。

4.7加强禁药抽检在完成农业部3次48个样随机抽检和省农委的各项抽检任务的基础上,我市扩大监测范围,提高检测频率,共送检自检兽药样品116份,饲料样品349份,对个别不合格产品立案查处。加大对“瘦肉精”抽检力度,共抽检规模养殖场1.4万个(次),全市共检测尿样品3.3万个,结果全部阴性。对出栏的生猪,检疫人员必须经“瘦肉精”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驻场官方兽医监督28家定点屠宰企业落实自检制度,每批次抽检核验。今年以来,全市屠宰环节共抽检“瘦肉精”7.6万个样。对奶牛场生鲜乳进行三聚氰胺、磺胺类、氯霉素等违禁添加物和兽药残留抽检工作,结果显示全部为阴性。

5加大执法力度

坚持“重点监控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坚持集中整治与经常性管理相结合、坚持宣传教育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的监督执法理念,强化监督执法工作。生产环节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及违法添加非饲料原料行为,经营环节重点清理未达到兽药GSP要求的兽药经营门店,使用环节监督指导规模养殖场(户)建立用药料记录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开展“兽药标签和说明书规范行动”,拉网式检查兽药生产单位和兽药经营单位,对违规经营的18家企业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取缔无兽药经营许可证经营兽药1家,销毁不合格兽药标签和说明书2.01万个;开展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工作,及时立案查处农业部通报的抽检不合格产品。查处不合格、假冒兽药饲料案件22起,罚没款近3万元,没收不合格兽药67盒,没收不合格饲料1200kg。查处一批大案要案。查处白某涉嫌生产20t假饲料案,处罚到位10万元,假饲料被送有机肥厂进行发酵生产有机肥处理;查处开发区某饲料厂无证生产饲料案,销毁假饲料5t,罚款1万元。

6开展风险评估

源头监管 篇8

一、主要问题

目前主要农产品总体上是安全的, 是令人放心的。但是, 由于农业环境污染加剧, 生产过程难控制, 影响农产品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农业环境污染表现在:

1. 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大量排放, 对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在工业化导向的不断追加农业物化投入的条件下, 我国农业已经悄然演变成了面源污染最广泛的产业。农业产地环境受污染, 农产品必受污染, 这是不争的事实。

2. 农业生产源头“化学化”严重

“家家都种地, 化肥农药除草剂”, 这句

农村的顺口溜值得大家高度重视, 因为它形象地反映出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 就在于农业生产的源头已经实现了“化学化”。

3. 分散的种养殖模式很难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对农业科技掌握有限;农民注重效益, 只讲究效果, 不关注结果 (安全) , 因此乱用、滥用各种化学剂常有发生。在农村, 农民都知道越施化肥地越瘦, 地越瘦就越要多使用化肥;越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越厉害, 就越使用大剂量的农药防治;片面地追求产量和效益, 不合理的使用除草剂、保鲜剂、防腐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禁限用农药、抗生素及激素药品等各种化学物品。由此可见, 农产品生长不再是自然生长,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农产品源头受到污染, 大量不合格食品 (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生长调节剂、抗生素等超标) 正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二、保障措施

笔者认为, 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应重点加强源头治理, 认真作好全程监控工作, 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此, 应重点抓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 理顺工作机制, 尽快形成农产品

质量安全合力监管新局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主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负责相关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与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质检、工商、环保、商务等部门联系, 建立健全沟通渠道, 完善工作机制,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衔接工作, 明确各自职责, 形成监管合力。

2. 坚持突出源头治理

一方面要作好农业产地环境监测工作, 实施产地环境动态监测, 对产地环境严重污染的地区要亮红灯;作好农业污染源治理工作, 对工业排放的三废要加以及时治理达标后排放, 确保农业产地环境合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管理。严格按照法律要求, 推进农业投入品许可制度的建立, 定期和不定期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检查和监督抽查, 严禁不合格农业投入品流入市场, 并按照职责权限公布抽查结果。

3. 加强全程监管加强农产品产前、

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 尤其是生产过程的监控,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 依照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定,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 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 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防止因违反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2) 依照规定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建立农产品溯源制度。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有关情况、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以及农产品收获、屠宰、捕捞的日期等情况; (3) 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大的农贸市场应当自行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对其生产或者销售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不得销售。同时, 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 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 防止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监督抽查结果予以公告, 以保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知情权。

总之,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任重而道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需要负责的监管者, 诚信的生产者, 成熟的消费者。从当前来看, 大力发挥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监管作用, 有着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源头监管 篇9

湖北省食药监局李昌海局长2015年9 月21 日在利川市检查工作时说:“利川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改革有魄力, 监管有威力, 工作有活力’”。10 月15 日, 湖北省局朱与杰总工程师在利川市委中心学习组作辅导报告时说:“利川市食药监局是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一面旗帜。”他们的点赞, 无疑是对利川市委、市政府食药安全监管工作的肯定, 无疑是对食药监管系统的鼓舞和鞭策。2015 年, 利川市以百姓的饮食用药安全监管为己任, 各项工作亮点纷呈, 有力地保障了市民的饮食用药安全。

把好食品入口守住百姓食药生命线

利川市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 严格市场准入, 全面推广使用“一票通”, 加强了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建立食用农产品追溯链条, 把住了食品入口安全的第一关。快速检测蔬菜水果的农残, 检测注水肉、卤菜等食品2000多次。通过“看笑脸就餐”、看“身份证”买酒、“看牌”卖肉、“看QS或SC”买食品等方式, 引导公众放心消费。全市全力跟踪学校及幼托机构、农村集体就餐等重点单位, 全力把守旅游景区, 力盯住重要环节, 全力探索监管方式, 多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总局和省局的充分肯定。全面落实“属地管理”、党政同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监管责任, 先后组织食药监、质监、工商、教育等部门开展了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行业、食品小作坊、药品生产经营环节隐患排查30 多次。

高悬利剑典型引路

全市先后开展了医疗器械“五整治”“五毛”食品、保健食品、蜂蜜、抛光大米、美容美体店、冷冻肉、肉制品及白肉市场、校园及其周边、五一、中秋、国庆节假日、旅游景区食品安全、生猪屠宰加工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20 余次, 抽样食品药品440 个批次, 不合格88 个批次, 对抽样不合格的产品, 依法进行了查处。受理办结投诉举报58 件, 转化案件18 件。一般程序立案371 起, 结案369 起, 实现罚没收入163 万元。检查药械及化妆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1131 户次。取缔无证经营药品单位1 户, 吊销《非处方药品批准证书》1份。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462例, 上报器械不良126例。全市按照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要求, 通过开展“明厨亮灶”、“外置化公示”、“建立企业诚信档案”等活动, 提升了餐饮服务经营单位的档次。谋道镇中心农贸市场成功创建为省级农贸市场;南坪食药监所成功创建为省级基层执法示范所, 都亭、沙溪、凉雾、汪营、建南等食药监所列入了州级基层示范所创建范畴;腾龙大道成功创建为省级餐饮服务示范街, 我市被确定为恩施州唯一的省级食品安全创建城市, 利川市食药监局被授予恩施州唯一的省级基层立法联系单位, 谋道镇食药监所被评为恩施州唯一的“省级十佳示范所”。

舆论导向产业兴市

利川市围绕法制宣传日、食品安全宣传周、药品安全宣传月等主题, 结合“六城同创”、精准扶贫”, 以派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举办现场咨询、《视点》、《法苑》等电视栏目、有奖问答竞赛等方式, 增强了消费者自我防范意识。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0 万余份, 制作专题电视节目3 期, 举办培训讲座30 多场。建立了118 个食药安全科普宣传站, 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0 余篇, 极大地宣传了利川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好做法, 大大提高了市民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

该市十分重视并积极支持食品药品产业发展, 湖北香连药业恩施九州通中药产业发展公司、信仁中药科技等是全市中药材产业的排头兵;柏杨豆干、土家牧业、巴王酒业、天佛莼菜、汇川农业、多仁多食品生产企业已成为全市食品生产企业的领头羊。全年实现了基地建设和生产经营GDP30 多亿元。

创新机制确保基层监管全覆盖

面对山大人稀, 基层监管力量薄弱, 利川市食药监局探索出了“1122”监管模式和“2+3”的工作方法, 该局一名班子成员, 分管一个股室, 带领两名稽查队员, 负责两个乡镇 (办事处) 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市食药监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股室工作人员和稽查执法人员每周至少2 天到14个乡镇与食药监所工作人员一同开展监管工作, 剩余3 天在机关处理日常事务;创建了“局所联合”制度, 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关8 个股室和7 个稽查中队, 包片联系16 个社区, 与食药监所工作人员一起驻点负责社区内“四品一械”的日常监管, 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责任网格体系。

法制领航依法行政核查更规范

上一篇:糖尿病末梢神经炎下一篇:变量控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