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收费制度

2024-10-05

研究生收费制度(共10篇)

研究生收费制度 篇1

2014年秋季我国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制度,至此公费研究生制度在我国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已经进入全面收费制度实施的第三个年头,本文主要想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谈谈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一点看法。

一、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

制度分析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那么什么是制度分析呢?我国有学者指出所谓制度分析的内核主要是“从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辩证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作用。制度分析不是将经济制度及其运行作为一个孤立、抽象和现代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和设计的经济机制,而是将其视为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是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天、地、人系统的一个有机链条”[1]。制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制度,制度分析的分析对象是制度,舒尔茨对“制度”的定义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2]。这一定义被许多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本文也将引用舒尔茨的定义,作为对制度的一种认识。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一个制度变迁理论,即认为制度虽然在形成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制度总是会相应地做出自己的改变。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是广泛和复杂的,但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好的框架起点,那就是历史研究。用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变迁,那么对制度的历史研究,则构成了制度分析框架的起点。

从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假设来看,“经济人”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是我们在进行制度分析时所不能忽视的问题。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人的利己性,指个体会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总是以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收益为导向。而“有限理性”假设则认为人类自身的理性是有限的,掌握的知识量、认知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理性有限,而又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通过建立制度的方式来寻求最优化的组织活动。因此进行制度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对制度人的分析,即分析制度下的个体行为及利益的分配与博弈。

制度分析相比传统方法而言,具有“非纯粹经济分析”的特征[3]。新制度经济学始终相信社会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因此在进行制度分析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来单纯研究经济制度,制度分析需要的是整体上的多因素分析。这在制度分析的途径上叫嵌入式制度分析[4]。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教育制度,不能简单地套用经济学里面的制度分析框架,需要在制度分析框架下找到适合教育制度的分析范式。笔者以为,在制度分析框架下,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分析教育制度。

第一,分析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制定背景。

第二,分析教育制度对制度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第三,分析教育制度的制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第四,教育制度自身的缺陷及完善路径分析。

二、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分析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越发产业化,教育服务可以看成是一种产品。相比较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而言,高等教育更像是私人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来看,由于高等教育的非公共性或者说准公共性以及受国家公共财政资源的限制,不可能由国家承担所有的教育成本,而高等教育能够给个体带来巨大的个人收益,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个体承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就是说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从国际的情况来看,美国目前的研究生收费制度采取的是政府、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分担的成本分担模式,这一模式相对来说更加契合成本分担理论。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比较健全,或许这种共同分担的模式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我国的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虽然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了研究生的招生,但是那时候发展水平低,又受政治运动影响,研究生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起步发展是在恢复高考之后。那时候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迫切渴望,研究生教育采取的是完全由国家承担的单一成本模式,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1985年。1985年,《高等学校招收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收费政策的一大变革,由单一由国家完全承担转为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双轨模式,向定向、委培、自筹经费的研究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双轨模式的收费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育资金短缺、教育失衡等。因此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成为一种必然。早在1998年国家就开始论证全面收费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5年才开始有9所学校试行研究生收费政策,经过试点与论证,最终才于2014年秋季开始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政府、学校、学生及家长是研究生收费政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笔者将从这几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研究生制度进行分析。

对于政府来讲,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一方面节省了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经费由学生个人承担,缓解了公共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奖学金制度,把竞争机制引入研究生教育,在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能够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但是政府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研究生收费标准的确立是关键,如果收费标准过高会把一部分寒门子弟挡在研究生教育的大门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教育公平。同时要建立配套的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贷款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如果配套制度不完善,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可能会产生反向激励的恶果。

从学生及家长的角度来看,首先我们知道研究生收费制度规定每年硕士收费不超过八千,博士不超过一万。相比于本科教育的收费标准,差不多翻了一倍。在“经济人”的假设下,面对这样较高的教育成本,学生及家长在报考的时候会更加理性,以寻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理性报考不是意味着报考人数会大幅度下降,从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72万人,2015年为164.9万人,2016年为177万人,可见经过2015年的小幅度下降后,2016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又开始反弹,因此虽然开始全面收费,但是并没有降低研究生的报考热情。而理性报考更多地体现在报考的地区和专业的选择上。从研究生学习来说,虽然收取学费,但是也建立了相应的奖学金制度,而像高校设立的特等、一等奖学金的额度往往是超过所交费用的,奖学金制度的设立能够一定程度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保证奖学金评定制度的透明公正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有奖学金制度,但是仍旧还有一部分学生拿不到奖学金,学费的经济负担会促使研究生校外兼职情况加重,就笔者所观察的现象来看,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以兼职、实习为主业,有时候甚至课不上跑去兼职、实习,这也是收费制度下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收费制度,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的经费来源通道,能够给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但是如上文分析的那样,在收费制度下学生和家长对于报考更加理性,那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的生源则会受到影响,一些学校会面临研究生招不满的情况。另一方面从专业方面来说,学生和家长会考虑到投资的收益,一些冷门的、就业前景不好的、收入较差的专业可能面临着招生困难的问题,从长远来讲会引起人才结构的行业性失衡和地域性失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研究生收费制度也能促使高校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在这种竞争机制下,落后的、水平低的研究生教育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高水平的,具有特殊研究生教育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嵌入式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生收费制度在我国的实行需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依旧很大。那么研究生收费政策的收费标准如何确立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教育所要努力促成的事情是实现社会公平,而不应该是复制社会阶层,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的孩子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孩子更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向上流动。因此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应该在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从上文分析来看,研究生收费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会造成中西部高校生源危机和部分冷门专业的生源危机,那么可以把收费标准作为一个调控的杠杆,比如中西部高校的收费标准低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冷门专业的收费标准低于热门专业,这样一方面实现生源、专业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能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与收费制度相配套的奖助学金制度以及助学贷款制度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没有一个健全的奖助学金制度做支撑,对于研究生收费制度所有美好的愿景都会化为泡影。确立合理的奖助学金制度,保证助学贷款渠道的通畅,保证奖助学金评定的公开、公正、透明化与程序化是实施好研究生收费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J].经济学家,2001,(4).

[2][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53.

[3]任保平,史耀疆.制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黄新华,于正伟.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范式:一个归纳性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10,(3).

研究生收费制度 篇2

关键词:全面收费制度;效应;措施

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概述

中国的研究生收费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80年代中期,研究生教育全免制度;80年代后期~2013年,研究生教育双轨制度;201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对于研究生收费制度,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张鹏(2013年)担心“全面收费”可能会扩大校际差异,而李峰亮(2013年)认为研究生全面收费政策的出台恰到好处[1]。这些理论成果对思考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的效应提供了研究基础。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在国外已有成熟的理论基础,在美国,对于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美国学者约翰斯通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和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约翰斯通1986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负担的理论[2] 。对于研究生资助政策的研究,美国联邦政府主要有三大类,共十项资助方案,既有助学金计划也有贷款计划,覆盖面很广。

二、全面收费制度的影响

(一)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挪威渔船返港湾渔民捕沙丁鱼已经死汉斯捕沙丁鱼蹦乱跳原汉斯几条沙丁鱼敌鲶鱼放运输容器鲶鱼食肉鱼放进鱼槽使沙丁鱼紧张起躲避敌吞食沙丁鱼自加速游保持旺盛命力才存沙丁鱼条条蹦乱跳渔港。对于学生来讲全面收费制度实施后,学校启动相应的奖助学金这样一种刺激手段,研究生为了获得奖助学金,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以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学校的奖助学金。收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盘活研究生教育资源,鲶鱼效应将发挥作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指出,收费制度改革能够有效地调整研究生教育收费“双轨制”的现状,在全面实行收费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通过助学金和奖学金激励学生的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校因教育经费的投入增长速度不能跟上扩招的速度,实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能够适当补贴高校教育经费,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收费扩大了经费的来源渠道,改变了原有的由国家财政扶持的单一模式,将刺激各大高校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的奖助体系,研究生培养机制,尤其是增强普通高校的培养能力,促进高校内部学科结构优化和校级之间的竞争。

(二)马太效应

20世纪60代著名社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区一旦在某方面(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功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对学生方面,首先,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有可能导致贫困生读研的数量减少。据调查显示,随着学费的逐年提高,大学生群体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比重呈下降趋势,大学教育尚且如此,那么作为“教育奢侈品”的研究生教育,实施全面收费后会导致贫困生读研的越来越少。其次,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会在教育过程中导致某种程度差距。按照新出台的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不超过 10000 元,按照这一标准,研究生三年的学费加生活费用至少要4万元。贫困学生为了能够减轻负担。没有获得奖助学金的贫困学生,迫于生活压力,必然会消耗部分时间和精力在打工赚钱上,这会影响学业,又造成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国家较多地投入优势办学资源到“名校”,一旦收费制度的主动性交还给高校,名牌学校也会建立更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机制。而对于普通高校,尤其是对西部高校和偏远高校的生源产生巨大的影响,势力偏弱的学校无法吸引到优秀的生源从而造成校级之间差异扩大,致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三、降低马太效应的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奖、助、补、免”多元资助体系

“奖”是指建立以“奖优”为原则的国家和社会团体以及基金会共同参与的奖学金制度。现行的普通奖学金是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费,而优秀奖学金享受面小,其激励作用有限。“助”是指借现行高校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之机,开展研究生勤工助学计划,为贫困研究生提供更多“三助”(助教、助研、助管)的机会。通过“三助”既可以帮助贫困研究生解决部分学习、生活费用,还可以从中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补”是指定期给予贫困研究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负担。“免”是指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免去贫困研究生生活、学习中的一些附加费用。

(二)实行弹性学制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生产活动,其效率不只是教育者的影响,受教育者个人因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有理由强行规定研究生教育的年限,只要达到毕业的条件,就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有部分提前毕业或者中途就业筹集资金再继续完成学业,这样可以排除一部分学生因缺少资金无法完成学业。

(三)引入金融资金

贷学金制度是西方国家比较常用的助学方式,但目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影响不够大,作用没显现。研究生的高学历决定了其毕业后还贷的能力比较强,且信用度普遍较好,以后可能是金融机构的稳定客户,因此,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有理由介入到其中来。

四、结语

国际经验说明,经济条件好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能够由政府包揽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研究生的全面收费下,办学条件将得到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会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其产生的负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峰亮.研究生全面收费解读[J].热点观察.2013.

[2]D.约翰斯通(D.BruceJohnstone).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英国、联帮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6,(l):89.

研究生收费与资助制度的研究述评 篇3

从2014 年秋季起,全国各高校已按“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纳入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与此同时,为配合收费政策的顺利进行,研究生资助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但实际上改革的相关文件中只对资助的标准、条件提出了宏观上的指导意见,省级教育部门以及各高校要开展好研究生收费与资助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向前摸索。因此,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对学术界关于研究生收费、资助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则要述评,以期为完善研究生收费、资助制度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有关研究生收费制度的述评

(一)研究生收费的合理性

贺芳玲通过实地调研12 所高校获得了一手资料,以客观情况为视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这使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剧增,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以分担培养经费,是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成本、就业回报率和社会承受能力相关联的。其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国家不应是全部培养经费的唯一承担主体;再者,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学生个人也理应负担合理比重的培养费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王效仿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认为实行全面收费与市场经济说和投资效益说相符,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被视为投资,会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益。按照经济学家厉以宁和王善迈的观点,研究生教育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划分标准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国家、企业、高校及个人理应均为受益主体,各自承担部分教育成本。从教育公平视角出发,廖琪认为,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有利于确保高等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提出全面收费是唯一的出路。钟小川认为,收费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让不能直接受益或根本未受益的人分担教育成本。另外,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只要勤奋努力是不会被排挤在研究生教育大门之外的,但对于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来说,经济负担较重又不愿吃苦,因而未能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被看作是社会相对公平的体现,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精神。

(二)研究生收费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的收费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收费标准难确定,马淑艳、张慵指出双轨制下自费生所交学费只占研究生培养成本的20%或者更少,这对于研究生教育经费的庞大支出只是杯水车薪。二是收费制度在实施中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唐丽华认为收费虽在客观上维护了教育市场中的公平原则,但却损害了社会公平(指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等,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教育公平应是教育的社会公平和市场公平的统一。因此,只有解决好如何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与如何确保公平这两个问题,做到二者相统一,收费制度才能有效地得以执行。

(三)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对策

针对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收费制度,张维军、王忠山等学者建议应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及相关政策;(2)完善配套的资助政策,拓宽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经济来源;(3)改革现有的培养政策,完善毕业分配制度。制定合理且明确的收费标准,是收费制度改革的关键之处。赵玉珍、许克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提出对满足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进行适当收费,而基础类的专业不收取学费,将按人数拨款改为按学科拨款的建议。梁大战指出,收费可以学分为标准进行设定。郭晓冬、季明明确了分担主体各自应承担教育成本份额,认为占60%的教育总费用由国家负担,20%由个人承担,其余的由企业或用人单位通过设立奖学金项目的方式支付。

(四)国外有关研究生收费的研究

吴开俊、陈细娣总结了21 世纪以来,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收费特点,一是“高收费”,分别对比哈弗大学有代表性的医学院、设计学院、法学院在2004—2005 学年、2008—2009学年与2012—2013 学年所收学费的金额,发现都呈现出很明显的上涨趋势;二是实行差异化的收费制度,美国国内不同的高校之间、同一所高校的不同学院之间、同一学校的同一学院不同的专业之间,其收费的标准均不同;三是分段式收费,由于在不同的学年所需的研究生培养成本差异很大,因此美国大部分的高校是以学年为单位收取学费的,一般是前两年的学费定价较高,到了第三年及以后,收费标准将大幅下降。宋东霞强调美国的高校在收取学费后,依据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科研产出情况等予以一定金额的资助,实行的是“收费与资助”并举制度。美国高校还通过计算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核算教育的实际发生成本及预期收益,确定研究生的收费额度。

目前,我国研究生已实行全面收费,虽然入学者可获得助学金、奖学金等资助,但各项所得总额与学费相当。另外,收费逻辑的转变,也会一定程度地增加中低等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就要求必须有相适宜的资助制度与其配合,以激励在校生专心于学习,避免经济负担影响其学习。

二、研究生资助制度述评

(一)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将我国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成三类:一是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徐梅为代表的探讨,认为现有的资助体系目标、理念不明确;对奖励对象界定不清,资助的覆盖面仍就较窄、所资助的额度低;三助岗位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落实不到位;资助的善后引导不够。二是从中观视角出发以曹文泽为代表指出,资助并没有保障大部分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生活,他们仍旧依靠家庭为其分担经济压力;以普通奖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未发挥出很好的激励效果;国家几乎是普通奖学金的唯一来源,资助来源过于单一,专项奖学金的设置项较少;贷款流程复杂。三是从微观视角出个以王向红为代表认为,“助研”只是一种有条件的普通奖学金。另外,普通奖学金金额较低,被认为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导师为学生发放的科研项目报酬较低或几乎没有。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总结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张国栋、娄枝认为,实施中的奖助学金制度缺乏统一的评比标准,难以令学生满意。李文利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生资助多以赠予性为主,资助水平是与覆盖范围是呈负相关的。

(二)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学者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资助体系的完善予以建议。从宏观角度看,裴庆祺认为应建立院系差别化的资助评审机构;丰富资助方式;完善资助体系,构建评价机制,囊括至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整个过程;推行差别资助等。另外,他从公平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国家、学校、院系、导师”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确保资助的公平性,使得全体学生均能公平、有效的享受此项改革政策。

微观角度有以下五种对策:(1)袁潇认为,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增加资助经费的来源渠道;(2)陈超建议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不尽相同的资助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乃至卓越;(3)孙欣从共同承担教育成本的角度给出建议:扩大三助的比例,提高三助的薪酬;设立普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优秀奖学金与专项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项目;实行贷学金的制度。(4)李文利从教育收益的视角出发建议差异化各个专业的奖学金比例,加大对社会发展中贡献较多的专业资助。(5)刘明利选取北京大学进行研究,提出以学年为单位进行奖学金评定审核,实行动态评审。

(三)国外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有部分学者关注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资助体系特征,以宏观层面来看,美国资助体系的特点表现为,受到了多方重视,弱势群体得到较多关注,经费的来源也较为稳定,资助方式多样化,资助力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同的学科之间实行的是差异化资助。学者高展认为,美国高校资助的来源多;覆盖范围较广、类型多、额度高;资助的申请与评定过程客观且公平;资助的侧重点与国家对人才需求情况密切相关。

从微观层面看美国的研究生资助制度,它建立了以贷款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包括了奖励优秀学生与资助贫困生两个方面;结合了学习性奖励与科研项目资助;获知并认定了贫困生具体情况后再实行资助,以国家所提供的贷学金为主要资助来源。另外,美国还把购买健康福利保险作为一种新的资助渠道,借以增加研究生的资助来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的贷款制度顺利推行,高校还建立起了应届生与企业之间的双向联系。更值得借鉴的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院系协会出台了相应的资助手册,详细给出新生奖学金、在校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的评定标准、条件及其他具体事项。

结语

向研究生收取学费不应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它使学生权衡利弊,理性地选择是否深造,而不再一味相信高学历必有高收益;另一方面也完善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机制,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生活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客观上讲,全面收费的确抬高了贫困生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的门槛,但无法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所以资助政策作为润滑剂便显得极具意义。另外,可通过构建高匹配度的收费、资助政策,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改变研究生们“吃大锅饭”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激发学习热情以提高教育效率。

摘要:实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在此背景下,资助政策在研究生教育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不断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择要论述国内外研究生收费、资助制度的相关内容,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收费,资助,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1]衣萌,王腾飞,牟晖,等.发达国家研究生收费制度与资助体系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62-65.

[2]李文利,杨希.教育收益视角下研究生资助的专业差异[J].北京大学教育论,2011,(1):59-73.

[3]刘明利,杨虎,张林,周婧.论奖助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调控功能——以北京大学研究生奖助工作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25-29.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反思 篇4

根据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等教育经费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现在正在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如何解决我国公立高校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一道难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资,1989年开始向学生收取部分费用,以后,逐步加大了学生交费的数额和覆盖面,1996年个人投资(指学费和杂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重为11.5%。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80.39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等学校普遍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全面收费制度。1999年全国范围内大幅度提高学费数额,扩招生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基本上按培养成本收费,其他学生的交费一般也达到了培养成本的20%至30%。函授、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以及民办高等教育这几种教育形式所需经费基本上全部是或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己承担,而这几种教育形式的学生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以上。如果综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中学生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将达到40%至50%。这一比例与国际水平比较已属于一般水平。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免费,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水平,而且可以预言在—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比重不可能达到已承诺的占GNP4%的水平,所以,对非义务教育还应加大个人支付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收入分配又很悬殊,因此在实行高等教育收费的同时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对于收费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高等教育收取学费所带来的贫困学生问题以及对收费制度的考验

1.免费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行的

中国从1989年起对公立高校部分学生开始实行收费,当时只是象征性地收取200元,高教学费制全面实施于1997年,但收费标准几年内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收费标准猛增在2000年。这一年高校学费普遍在1999年的基础上提高了15%,有些地区高达20%,学费涨过了4000元。(见附表一)之后,2001年和2002年执行了有关规定,学费、住宿费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

此间关于1997年起我国实行全部大学生缴费上学的理由,通常认为有两个。即增加高等教育实际需要的经费,以及对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的确认。就增加高教实际需要的经费而言,它是几乎所有国家面临的“基本的两难问题”。产生于公共预算日益紧缩而社会和个人对接受教育的要求持续增长。现在几乎已没有国家能够单靠国库来支付整个高教系统,而必须寻找资金来源。何况这里是“穷国办大教育”和“大国办穷教育”,教育经费不足更突出。面对急剧膨胀的教育需求和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继续推行免费入学政策显然已不可能。

而且,教育分担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教育成本分担原则的依据是:从受益方面论,高教投资可以产生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收益各方负担成本才合理;从产品的属性论,高等教育产生的不是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所以政府和受教育者应当共同承担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是:(1)谁受益谁投资;(2)受益者为个人、雇主和社会大众三方,教育成本应由这三者分担;(3)各方支付的教育成本份额,由其受益的多少决定;(4)各方支付的教育成本份额,还应按支付能力来决定。来自各国的数据都表明,中学后教育能确保其毕业生获得较高的收人和更多的机会,中国在这方面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并非纳税人的子女都可以上大学。据统计,随着高教大众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毛录取率已接近70%,但他们只占同龄人口的10%左右,也就是说,只有适龄人口的7%能够上大学。由此可见,作为极小部分纳税人的子女和高教受益者,大学生缴纳学费是合隋合理的。

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仅仅把增加高等教育实际需要的经费和确认教育成本分担原则作为收取学费的理由,那是不够的。然而,免费的公立高等教育真的总是公平而民主的吗?国内近期有的研究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免费的高等教育等于是用公共资金补贴高收入阶层。新近一项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也显示:与出生于较贫困阶层的同龄人比较,出生于较富裕阶层的年轻人更有可能进入高等学校,高教补贴有可能主要是为富人造福。国外有论者还指出,免费的高等教育是让穷人来支付富人上大学的费用。入学机会更多的富人子弟免费入学。而在日后可获得收入更高和使事业更成功的机会。不取消高校免费入学制度,实际上就是坚持把穷人的收入作有利于富人的两次再分配。

结论性的表述是“免费高等教育既不能保证效率又不能保证公平”。这—论断,对免费高等教育的批评,无疑有助于开阔思路。另外,大学生承担学费后,他们可以施加压力对学校不合理的政策规定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可以较自由地使用由学费构成的那部分经费,或用来进行改革,或用来弥补公共补助之不足,并通过增加能够自由支配的经费加强自身的自主性。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人数在280万左右,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至10%,人数在60万至120万之间%先不论各高校的贫困学生,据一份调查显示,由于惧怕交不起大学学费而在高中就辍学的学生不在少数。有可能很多人成绩很好,但因负担不起大学学费而过早地放弃了进大学的念头。该调查还对高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率为100%,也从侧面反映了高中生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见附表二)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有可能低估了学费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张是在当时我国经济紧缩,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前提下仓促、急剧进行的。因此,我国除了各大学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学费减免之外,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学费短缺。我身边就有因生活困难而荒废学业去打工来维持生计的同学。所以,建立怎样的体制以便所有的大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是一个重大课题。

2002年高考前夕对我国两省市4区县的不同类型的7所高中的高中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共发放问卷529份。回收率为100%。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下层人民的子女享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并没有增加。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这份调查更进一部证实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不容忽视。

2.建立针对所有大学生的贷款助学制度

上面讲到免费的高等教育是不可行

的也是不公平的,而我国又有一部分学生无力上缴学费。有关部门和各地方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的资助政策体系。这的确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使得某些贫困学生有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在实行上大学收费的同时,为防止或者避免由大学生家庭收入水平决定其学费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的差异现象,可以借鉴很多国外经验。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实施大学收费制度的同时,制定了许多既不加重大学生家庭负担、又不影响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反而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颇有帮助和促进作用的大学生上学贷款和助学制度。

为此,我国高校收费和贷款政策就应该有相应的修正和调整,亦即政府的贷款上学制度,不能只是针对目前所谓的贫困大学生等少数学生的制度,而应该是针对所有学生的普遍性的大学生上。学贷款制度。从而使所有的大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以同样的资格和条件来申请国家的助学贷款,以同样的人格和心态在大学中进行学习和深造。

事实上,在大学生读书的贷款制度和助学政策设计方面,西方许多国家都积累了理论上极其成熟、实践上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可资我们借鉴。他们普遍性的特点:一是关于资助大学生上学的所有制度和政策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系统实施完全能够帮助所有的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二是有非常系统、明确地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打工政策,其中严格地规定了大学生打工的权利和待遇条件,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较好的收入以完成学业。三是有些国家的大学收费十分低廉,学生通过假期打工就可以很顺利地挣够全年的学费。四是各个大学都有充分的大学生奖励基金,大学生如果品学兼优,完全可以通过申请奖学金的途径完成学业。这对我们的直接启示是,国家应该出台具有系统性、前瞻性、长期性的大学生助学政策和贷款政策,并且以国家法律和政府行政的刚性力量,保证大学生助学贷款制度的实施和普及。同时,国家还应该制定有效的大学生打工政策,明确规定大学生助学打工的待遇和报酬标准.从政策上帮助大学生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用。也可以通过加大奖学金、助学金的数量来为大学生提供资助。当然,同样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们公民意识和人格的养成,以及为了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和有效,保障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和正常收益,根据权利和责任相等的原则,国家可以制定较为严厉的还贷法律和制度,对大学生的贷款用途和还贷行为进行约束。

研究生收费制度 篇5

一、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通过对浙江、上海、江苏、湖南、重庆、四川、甘肃等省份在内的16所高校中的直面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的906名学生和150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针对有代表性的研究生招生工作, 如研究生招生管理结构、招生计划制定、招生选拔方式等问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分析“2014教育收费制度”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士招生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 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紧缺日益严重

2014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对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造成的影响包括:生源数量减少, 报考人数明显下降, 招生计划不能完成的现象严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合格的调剂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

1. 生源数量减少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 较2014年的171.4万人减少6.5万人, 降幅为3.8%, 是继2013年出台取消研究生教育公费政策以来报考人数的第二次明显下降。 (2) 这表明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有所降温, 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

2. 优秀生源减少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 2014年, 全国多个省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均出现招生计划未完成的现象, 部分高校反映, 可调剂复试的合格生源偏少, 生源质量下滑, 录取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式。 (3) 地方高校因其综合实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研究生生源不平衡和不足的问题, 地方高校研究生调剂生源多于第一志愿填报生源。在报考时, 优秀生源往往会选择重点大学, 导致申请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多为中等偏下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在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54%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认为自己所在地方高校2014年秋季优秀生源减少, 而仅24%的学生会考虑填报地方高校作为第一志愿。

(二) “冷热”专业报考两极分化更趋严重

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冷热门专业报考两极分化, 冷门专业招生面临一定的压力, 有些专业甚至无人报考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 考生热衷于报考经管类专业, 对其表现出一如既往的热忱。此外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专业仍然被视为报考“热门”专业, 而历史学、文学等基础性专业则仍为报考“冷门”专业表现为报考持续走低的趋势。 (4)

(三) 不同硕士类型招生数量比例亟需调整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发展程度比起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2009年起, 我国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始全日制培养, 并发放“双证”, 现在我国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政策, 并计划于2015年左右, 使我国专业性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达到1:1, (5) 以期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以及战略调整。

二、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研招生出现生源危机的原因表现为对收费政策的认识存在误区、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发生改变、地方高校自身因素制约多等多方面。

(一) 对2014教育收费政策的错误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 56.3%的学生认为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提高了研究生入学门槛, 增加了考研成本, 并且15.9%的学生在该政策出台后决定放弃考研, 但实际上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不仅是为了增加高校办学成本分担途径, 保证办学经费, 以提升办学质量;而且实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以后, 研究生助学金额度会比原有额度有大幅度的增加, 这也为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提高了资金保障。该项政策还有提高研究生整体水平以及有利于教育公平公正等多项好处。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的变化

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等多方面成本增大, 因而也就更加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考研过程中的种种选择。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 39.4%的学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入学机会, 就读理想院校专业, 37.2%的学生希望研究生招生过程能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强化考试的选拔性。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公正公平的入学机会, 地方高校为了适应制度的变迁, 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则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保证生源的质量和数量, 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

(三) 教育收费政策引导报考理性回归

教育收费背景下, 研究生报考的理性回归也是影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的实施, 考生将会重新审视关于自己考研的态度及相关事宜, 如正视考研的目的、考研的必要性、择校意向以及报考专业意向等。对于部分将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以及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加大就业砝码的学生来说, 会慎重的考虑考研相关事宜, 理性的看待考研, 进而可能会导致报考地方高校研究生的人数减少。第二, 出国留学机会的增多也是影响地方高校招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城市生源因为不能到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院校接受研究生教育而选择留学。

三、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考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一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教育全面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要想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需要顺应收费制度变迁的步伐, 做出满足学生利益诉求的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办学抉择, 如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完善自身管理、争取更大的招生自主权等多种改革措施。

(一) 争取政府招生政策倾斜

生源危机主要表现为生源数量尤其是优质生源数量紧缺, 研究生教育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就要解决好生源危机。生源危机倒逼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需要地方高校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放宽政策, 二是需要地方高校加大推免力度以吸引优秀生源。

1. 积极争取招生自主权

高校在招生权限有限, 高等院校虽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制定招生计划, 自主对部分专业科目进行命题, 在复试的过程中享有操作权和决定权, (6) 但是, 高校的实际招生自主权却是较为有限, 如高校制定招生计划, 但其招生计划却是变动不大, 有完成硬性指标任务之嫌。

首先, 招生单位向政府争取灵活调整招生计划的权利。根据实际情况、市场需求等方面制定招生计划, 灵活调整招生计划, 在招生过程中灵活的设置有弹性的、应急的机制;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科研能力、经费情况等软硬实力, 结合国家和市场的需求, 科学客观的确定招生人数, 让招生单位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的条件, 达到“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协调作用。其次, 地方高校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对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完善政策, 给予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法律和制度方面的保障。最后, 地方高校要严格要求自身, 遵守政府制定的相应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规范自己的招生行为。

2. 积极争取增加推免指标

2015年是教育部实施推免生计划招生政策的第一年, 改革后关于推免的新政策为:“只要符合相关招生政策, 推免生可以不受限制对报考院校和专业进行选择;除某些特殊情况以外, 推荐名额均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等”。 (7) 这一推免招生制度相较于往年而言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其核心的一点是更加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地方高校可以以此为招生指导, 增加推免生招生计划, 以获得更多优质的生源。 (8)

第一, 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争取适当放宽推免留校的条件及名额。第二, 教育部门在调整推荐免试政策时可以适当的向地方高校倾斜, 如增加地方高校留校推荐免试的名额, 放宽留校限额以及推荐免试生的条件等, 变相扩大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自主权。第三, 地方高校改革自身招生制度的同时, 也需要完善自身内部招生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二) 改革招生配套资助机制

2014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 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硕士生招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各高校都在该项政策颁布后, 积极探寻各项改革自身的路径, 高校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都有意向改进自己所在招生单位的招生配套资助机制, 以吸引生源, 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关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助、贷多层次学业保障体系, 国内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不仅需要依靠政府、学校的力量, 同时也应该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1. 制定多元收费标准

多元收费标准在部分国家也成差异收费标准, 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性质、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校的办学质量等指标制定出研究生收费标准。目前世界上有些教育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 我国地方高校在制定研究生收费标准时, 既要立足自身, 同时要注意汲取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科学理念和先进经验。

高校可以实行差别收费, (9) 可根据专业的热门程度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对于某些热门专业可以适量的多收, 对于部分基础学科可以给予一定的照顾;根据培养成本的不同而收取不同标准的学费, 对于培养成本高的专业可以适当多收, 培养成本低的专业其学费也相应的低些;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同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对于社会急需或紧缺的专业可以降低其学费标准, 对于社会需求达到饱和的专业可以适当的提高收费标准。 (10) 同时, 学校还需要将具体收费标准规范化, 并向社会公开, 对于有变动的专业的收费标准要及时更新等。

2.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提高硕士招生质量、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系列配套制度, 如奖助学金制度、教育筹资、“产学研”高效结合等多方面, 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于地方高校解决由全面收费制度带来的招生危机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 地方高校应根据校情设立研究生资助体系。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研究生资助体系, 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优秀的研究生, 鼓励其再接再厉, 保证其更好的完成该阶段的学业;助学金用于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 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开支;增加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岗位, 提高相关津贴资助标准;

其次, 地方高校可以完善导师资助制度。地方高校可以将导师所得生源指标分配制度与资助学生挂钩, 根据专业情况、导师课题、科研经费等多项配套经费资助, 同时可以适当增大导师招生的自主权, 这既可以减轻培养研究生的成本, 还使得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更加理性合理, 并且对于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和培养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三) 完善招生营销策略

教育收费背景下, 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剧增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逐渐深化, 地方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地方高校想要更好的生存、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则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改变曾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 需要地方高校立足自身, 准确灵活定位, 完善招生营销策略。

1. 提升办学软硬实力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地方高校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逐渐步入强校之列, 吸引更多优秀生源, 最根本的方法是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提高办学软硬实力以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知名度。高校综合实力包括区域优势、硬件设施、学科特色、名师效应、校园文化等方面。地方高校在综合实力方面有较弱于名牌老校的不足, 则需另辟蹊跷培养独属于自己的高校特色以吸引优秀生源。

首先, 将校园建设成环境宜人、底蕴丰厚、人文书香气息浓厚的学习生活环境, 让学生学习生活在其中, 有归宿感和认同感。其次, 可以凸显学科特色,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鲜明的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的立校之本,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内涵建设, 不仅可以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而且可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的报考。第三, 提高师资水平, 增强高校的软实力。高水平的师资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 名导师的影响力通常是学生报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 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第四, 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教导学生搞学术研究, 而非停留在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之后, 既可以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 又能为学生提供好的科研平台。

2. 构建柔性管理机制

柔性管理是管理学的常用概念, 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将其引入教育学领域, 就是指在硕士招生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 采取非强制性方式,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性、潜力等。 (11) 招生工作柔性管理过程中, 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协作;高校为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参与管理等。弹性学制管理完全符合柔性管理机制的各项要素, 可以作为高校摆脱由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以及自身缺陷带来的硕士招生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育收费背景下, 学生认为考研成本增大了, 因而对于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年限也有所要求, 因此, 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弹性学制管理对于吸引生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为学生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 学生可根据自身实情, 适量的要求提前或滞后毕业, 灵活收缩学习时间, 学习过程也可选择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 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更是多样性, 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于硕士生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是以学生为本的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内在潜力以及地方高校招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实施弹性学制时也要完善其保障措施, 制定操作性强、实施度高的规章制度供师生参考, 保证其有效的实施, 保证其合法合理性, 对其操作方式和程序要制定一个可行的完整的标准, 并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3.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随着研究生教育是日益蓬勃发展,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招生单位之间的竞争愈益激烈, 招生单位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这就要求各招生单位建立专门的招生宣传管理机构、发动所有能发动的力量, 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大对自己的宣传力度以达到吸引生源的目的。

第一, 建立专门负责高校招生宣传的机构, 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高校招生工作做整体规划、布局, 安排高校内部招生宣传相关事宜;同时, 发动全校以及已毕业的校友的力量, 全方位的为本校招生作宣传;高校招生宣传部对于各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要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第二, 加强对学校的概况宣传。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硬件设施、人文历史、重点建设专业或特色专业、招生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 以此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除了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以外, 学校自身也要加大建设力度, 使自身条件过硬。第三, 加强学校招生宣传, 如考试方案宣传、选拔录取宣传等。除了进行书面资料宣传以外, 高校还可以加大利用媒体视听等途径对高校的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 做到招考信息对公众公开, 招录过程公开透明, 尽可能的避免暗箱操作。最后, 招生工作要做到注重全面宣传、引导宣传以及有方向性的宣传, 以此避免宣传工作流于形式, 走走过程的问题。

注释

11杨乔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0) :22.

22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a1.shtml.

33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a1.shtml.

44考研热降温, 揭示了什么?[N].光明日报.2014 (12) .

55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EB/OL].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b.shtml.

66宋丽.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实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01) :20.

77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4/info1237531257406764.htm.

88刘海峰.切实保障推免生自主选择的权利[N].中国教育报, 2014.08.15.

99安丰勇等.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探索4[J].本刊视点, 2013 (09) :2.

1010吴琼.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7) :42.

研究生收费制度 篇6

关键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培养机制改革

自研究生教育实行全面收费制度以来,各界对研究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产生了许多争议。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核心制度的变革必然辐射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外围制度。那么,全面收费背景下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有何意图,目前的实施现状如何,制度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基于上述疑问,文章试从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改革意图出发予以探讨。

1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的意图

目前,我国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文中所指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针对的是硕士研究生,就改革意图而言,可归为三个方面: 一是缓解研究生教育经费压力,通过新的分配方式,实现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二是促进社会公正, “一考定终身”的资助方式本身就存在着不公正性,仅仅因入学考试成绩的几分之差,自费生不但要承担高额的学费,还要面对各种不公平待遇。这显然违背了正义原则和公正精神; 三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奖学金具有两个最为核心的功能: 其一是激励,其二是资助。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在国家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改革后的奖助体系来看,奖助覆盖面和奖助强度进一步提高,奖助的评定也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表现结合起来,研究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这样一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势必会有所提高。

2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

任何国家任一时期的政策改革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全面收费背景下,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首先是基于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约翰·斯通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当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方共同分担,具体分担的主要主体是政府、纳税人、家长、学生、捐赠个人或团体。另外,教育成本分担应遵循 “利益获得”和 “能力支付” 两个原则。所谓 “利益获得”是指: 在教育中谁获得利益,谁就应当支付教育经费,这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能力支付”是指在教育中,无论直接受益的个人还是间接获益的个人,都应当按其支付能力负担教育费用,能力越大,支付越多; 能力越小,支付越少。从逻辑上讲,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中,政府、个人、企业等由于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程度也不相同。义务教育阶段社会效益大于个人效益,所以政府应当对义务教育给予全额投资; 而非义务教育属于个人效益较高的教育类型,更多的是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近期的收益,因此,教育成本应由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以及从这些教育中获益的单位来承担。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国家的受益相对于个人而言较低,但并非零受益,所以,国家在研究生全面收费背景下,理应通过奖助的形式承担部分教育生教育培养成本。

另外,通常来说受到激励的人比没有受到激励的人表现出更大的努力,相关研究表明: 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 ~ 30% ,而当他受到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 ~ 90% ,相当于激励前的3 ~ 4 倍。由此可见,激励对人们行为的改变相当重要。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也正是基于了相关的 “激励”理论。

其次,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经济人”假设,所谓 “经济人” 又叫 “实利人”,它的主要观点是: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人之所以工作,都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奖学金的改革把 “学生”个体视为经济人,充分考虑了学生对经济的需求,通过新的奖学金分配方式,达到刺激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 “诱之以利”。

3 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奖学金制度改革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但由于受到奖学金评定指标、评定程序和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制约,也在某些方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第一,奖学金评定 “量化”现象严重。据调查各高校各学院的奖学金评定,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权重给研究生进行打分,指标涉及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参与课题的项目及各种校园活动获奖情况等,将各项折合成一定的分数,然后根据这个分数进行综合排名,这实际上是一种 “量化”的评定方式。这种评定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明确性和准确性,但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量化管理会导致学术的 “泰勒制”,出现机械性和片面性的弊端。

第二,过度增加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研究生的年龄一般在22 ~ 28 岁,他们不再希望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来完成学业,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和以往相比,数额有所提高,经济效益有所增加,它关乎研究生一年一万左右的学费。所以当奖学金评定时,大家都攒足了劲争取,参加活动是为了加分,发论文也是为了加分,只要能拿到奖学金其他的先不考虑。奖学金制度实施后,有部分同学为了获得奖学金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与他人竞争,导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恶化。

第三,扭曲奖学金的实际价值。正如其名字的含义,全面收费背景下研究生奖学金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奖励学业、科研优秀的研究生,使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努力钻研,从而取得创新性成果。因此将获取奖学金本身当作追求的目标,却忘记了研究生本身也是学生,学生的天职就是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反而陷入了 “拜金主义”的误区。郝英奇利用动力机制理论分析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也发现其缺乏正确的导向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诱发了机会主义、急功近利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未到达预期的激励效果。

4 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一,设置多元化考核指标。奖学金评价指标是研究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指挥棒,起到规范和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对106 位在读研究生的学习动力来源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发现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就业与自我提升,而目前评定指标单一,易使得研究生教育在校园 “流水线”上生产着 “同一款式”的研究生,背离当前时代所倡导的多元化发展的价值观。因此,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时,既不能 “唯科研论”,也不能 “唯成绩论”,而是应走出 “唯”的怪圈,使评价指标兼顾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

第二,扩大奖学金来源和渠道。随着高校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长,考虑到研究生群体本身的年龄特点,实际上他们对于经济支持的需求比本科生更大。目前,绝大部分的奖学金由政府设立,即使是学校设立的奖学金也多由政府拨款,只有很少部分来源于社会捐助,这部分奖学金无论是从数额上还是种类上都相对较少,这就导致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立方和资金来源比较单一,造成奖学金资助力度不够的情况。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来说,应扩大奖学金来源和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建立研究生资助分担体系。

第三,完善奖学金评审监督机制。目前,研究生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发表论文的多少,从表面上看遵循了 “多劳多得”的原则,但实际上存在很大的舞弊空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评审组应该做到定量评审和定性评审相结合,除了按照指标给出相应得分外,还应该对学生发表的论文进行相关的提问,以考察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素质或者专业修养。即刘国军学者在探讨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中提到的公开答辩制,通过答辩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确保研究生奖学金评审过程的公正公开。

第四,加强国家相关部门对期刊的管理。研究生通过不当手段发表论文以获取奖学金的现象确有存在,而促使这一手段达成的关键在于期刊杂志社本身。比如某些期刊是只要交一定数额的版面费就可以发表论文,有些是文章作者挂上杂志审稿人、理事等人的名字就能轻松快速地发表,论文代发的 “钱———学”交易,为学术腐败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得奖学金评定的客观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术刊物的监管和整顿,以净化学术土壤。

奖学金改革,实际上不是目的,而是配合 “全面收费”顺利实施的一种手段,政府、高校要不断完善奖学金制度,使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雪梅,甄良,宋平,等.培养机制改革下的研究生基本奖学金制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91-94.

[2]王新燕.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演进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38.

[3]郝英奇.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动力机制理论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61-64.

[4]刘国军,唐德先,彭涛,等.明确导向坚持公平激励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

研究生收费制度 篇7

1 骨干工程合理水价分析

鉴于受水区用户水价承受能力低、工程公益性等原因,为了实现“保证运行、还本付息”的目标,运行初期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水价补贴和财税优惠政策。

1. 1 合理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比例

1. 1. 1 公益性因素

根据渠首引水长系列过程线,以河北省为例,总干渠河北省分水口门比较稳定的旬供水量是0. 80亿m3,其余旬供水量很不稳定,明显高于平均值或无水。工业城镇用户要求稳定供水,有些旬供水量超出或不能满足工业城镇用户正常需求,多余水量很难直接利用,只能用于农业和环境,水费收入极少,只能发挥社会效益。来水量少时又必须启用后备水源。在1956—1997年42年中,有84个旬供水量为0或接近于0,其余旬一般略高于0. 80亿m3,最多1. 385亿m3,平均一年能保证旬供水量0. 80亿m3的接近34个旬。按一年供水34个旬,旬供水量0. 80亿m3,年平均( 能均匀供水的) 口门供水量为27. 2亿m3,约为河北省年分配指标的89. 5%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曾预测运行初期为5 ~ 10年[2],生产负荷从50% 逐步提高到100% ,即运行初期工业城镇用水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只能达到75% ( 实际因配套资金不到位等原因,运行初期平均引水量低于75% ) 。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新规划平原蓄水水库,因资金短缺,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无力建设,没有调蓄能力,多余水量也只能供农业和环境,且往往在非灌溉季节来水量大,农业利用也有困难,大多数水量只能用于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 大水年份汛期可能弃水) ;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防洪效益巨大,应进行防洪与兴利投资合理分摊。防洪工程及农业和环境用水基本属于公益性质,其水费理应由各级财政补贴解决。

1. 1. 2 公益性比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公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正常年份均匀供水量约为分配指标的89. 5% ,也就是10. 5% 的水量只能用于农业和环境,属于公益性质; 二是运行初期5年( 曾预测10年) 工业城镇用水生产能 力利用率,乐观估计 平均只能 达到75% ,其余25% 水量用于农业和环境,按工程全运行期50年计算,平均每年2. 5% ; 三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按库容比例,防洪应分摊丹江口大坝加高和移民补偿投资的30% ( 水价计算时,防洪未分摊,工程折旧、维修费、摊销费、贷款利息均计入供水水价)[3]。水源工程投资556. 43亿元,按30% 防洪应分摊投资166. 8亿元,约占总投资的6. 6% 。以上三个方面合计为19. 6% 。再考虑工业城镇供水本身公益性,以及替换农业用水、改善地下水环境、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等因素,最保守估计,整体工程实际公益性比例应高于20% 。南水北调工程公益性部分的费用应由政府财政承担,经营性成本可由用水户负担。

根据《说明》,中线一期 主体工程 总投资为2 528. 82亿元( 表1) 。干线工程 年总成本 费用为92. 644亿元 ( 含原水费,当然其费用取值值得商榷) ,其中年贷款利息为16. 429亿元( 含水源工程和渠首利息) ,贷款利息占总成本费用的17. 73% ,低于公益性比例。建议运行初期中央财政贴息5年,以降低水价,保证足额引水。此后按照国务院“保证运行、还本付息”的要求,正常核定水价。

1. 2 骨干工程合理成本和水价分析

1. 2. 1水源工程水价( 含陶岔渠首)

《说明》中水源工程( 含渠首) 成本和水价计算结果明显偏高,将直接影响总干渠水价测算成果,应进行必要的修改。

a. 防洪与兴利投资分摊问题。本项目防洪投资和效益巨大,应进行防洪与兴利投资合理分摊,按库容比例,防洪应分摊丹江口大坝加高和移民补偿投资的30% 。防洪发挥社会效益,没有财务收入,防洪分摊运行费用及归还贷款本息应有中央财政负担。但考虑到丹江口水库运行费未享受政府财政补贴,本次计算水源工程折旧、维修费、贷款利息均计入供水水价,暂不考虑防洪分摊。

b. 工程折旧费。《说明》中全部工程和移民投资都计提了折旧,不知移民投资折旧费( 无形资产摊销费) 上交给谁,用在何处。鉴于移民投资“资产”不需更新,且不是由水源公司出资,还贷期应只为满足还贷要求提取摊销费,全部用于还贷,还贷期过后应停止。大坝加高固定资产投资29. 72亿元,推算价差为7. 46亿元,建设期利息为1. 59亿元,陶岔渠首投资约6. 80亿元( 暂计入水源工程,可能重复) ,水源工程投资合计45. 57亿元。按1. 95% 计提折旧费,为0. 889亿元。

亿元

c. 摊销费。移民及水保环保投资形成无形资产,总投资约522. 6亿元。应根据还贷需要计提无形资产摊销费。水源工程总贷款额72亿元,分15年平均还本,每年48 000万元。还贷期工程折旧费和摊销费应只按归还贷款本金需要计提,已计提折旧费0. 889亿元,每年还需要计提摊销费3. 911亿元。因移民投资形成无形资产,不需更新,考虑本工程公益性和水价承受能力以及摊销费不宜留在水源公司等原因,还贷期过后应及时中止计提摊销费。

d. 工程维护费。运行初期工程维护费很少,考虑工程为大型工程,建设质量高,工程寿命长,预计还贷期不需要大修,日常维护费也不会太多,运行初期每年安排0. 10亿元,正常运行期维护费取大坝加高和渠首工程固定资产价值的1% ,0. 44亿元。

e. 工资福利费。《说明》中水源工程列了140人,渠首列了65人,显然偏多。应该按大坝加高后因供水管理需增加的人数计算。南水北调通水后,为供水只是陶岔渠首需要增加一些管理人员,水源工程其他部分基本不需增加管理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水源工程新增人员取15人,渠首取50人,每人每年工资44 536元,福利费取工资的62% ,年增加工资福利费为0. 046 9亿元。

f. 管理费。根据经验,管理费取工资福利费的一倍足够,为0. 046 9亿元。

g. 贷款利息。取《说明》中水源和渠首贷款利息之和,为3. 065亿元。

h. 其他费用。参照《说明》,按工程维护费、工资福利费和管理费的5% ,为0. 027亿元。

中线工程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北调水量94. 94亿m3,扣除刁河灌区现状用水6. 0亿m3,渠首新增毛供水量88. 94亿m3,正式通水第1年引水量取50% ,第6或第10年( 取5年) 达到100% 。经计算,水源工程( 含渠首) 还贷理论水价0. 100元/m3,还贷后0. 045元/m3,见表2。如果运行初期国家能贴息、不计折旧和利润,水源工程水价为0. 003元/m3。

1. 2. 2 输水工程水价

中线干线工程总投资1 617. 24亿元,其中贷款335亿元。工程成本计算如下:

a. 水源工程水费。按上述水价标准和水量,年原水费为0. 203 ~ 8. 425亿元。

b. 工资福利费。工资福利费为2. 842亿元,同《说明》。

c. 管理费。按 工资福利 费的一倍 计算,为2. 842亿元。

d. 工程维护费。初期运行期工程维护费很少,每年安排1. 00亿元。正常运行期按不含建设期利息固定资产价值的1. 0% 计算,年工程维护费为11. 42亿元,其中还贷期按减半计算,为5. 71亿元。按财务规定,不计提大修费,日常维护费据实计算,实际执行时可以前一年实际维修费作为计算下一年成本的依据。

e. 其他费用。按《说明》取工程维护费、工资福利费和管理费的5% ,为0. 855亿元。

f. 折旧费和摊销费。总投资扣除移民投资形成固定资产 原值,为1 238. 61亿元,折旧率取1. 95% 计算,年折旧费为24. 15亿元。为降低水价,运行初期不提折旧,还贷期仅按还贷要求提取折旧费和摊销费,贷款335亿元,分15年还本,每年归还本金22. 33亿元。折旧费已满足还贷要求,不应再提取摊销费。

g. 贷款利息。运行初期期按国家贴息,还贷期年平均贷款利息13. 364亿元,同《说明》。

h. 利润。还贷后净资产利润率取1% ,同时按6% 测算。渠首新增毛供水量88. 94亿m3,总干渠分水口供水量79. 490亿m3。经上述计算,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分水口水价为0. 212 ~0. 764元 / m3,见表3。

2 南水北调水价制度设想

2. 1 南水北调中线供水的特点

南水北调中线供水系统中,除南水北调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需联合调度外,南水北调水自身的供给、使用以及经营还有其特点。南水北调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供水流量是不稳定的,而工业城市用水则要求流量基本稳定。在工程运行初期及正常运行期的丰水年份、丰水季节,满足工业城市用户需要以外的水量,不应弃水,也不应少引水,而应用于农业用水、地下水补充和河道环境,主要发挥环境和社会效益。受农业、环境用户水价承受能力限制,这部分水量水费收入将会很少。

工程的经营管理、水价制定和水费管理应充分考虑来水不稳定和公益性特点。国家应在税收、投资、贷款、融资、投资回报、经营经济指标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经济优惠和政策倾斜。

2. 2 两部制水价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证工程良性运行,国家确定了两部制水价方案。这种水价模式基本站在经营者角度,对工程公益性考虑很少,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如特枯年,经营者可以得到固定回报,而用水户没有权利,只有义务。由于调水流量不稳定,工业城镇用水要求流量稳定,在工程运行初期和丰水年份、丰水季节必然出现富余水量,即使两部制水价有鼓励引水的作用,因其计量水价仍然远超过农业和环境承受能力,各省市宁愿白支付基本水费也不会买水用于农业、环境。因此,两部制水价不能保证工程足量引水,必然导致工程部分引水能力闲置,造成国家投资严重浪费。预交基本水费,没有基本水量,无论企业支付还是财政垫支都难以接受,实际上执行存在困难。不考虑工程的公益性供水和供水区实际情况,在运行初期期望回收完全成本,根据国内外大量供水工程经验,这种理想化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两部制水价制度忽视了公益性,无论怎样鼓励用水,客观上都可能因为水价过高或受水区丰水年份出现少引水的情况。因此,应该选取供、用水各方都能接受又有利于发挥工程最大综合效益的收费方式。

2. 3 水费征收方式设想

在最终用水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减少外调水,必然多用当地水,并且中线工程全线自流,引水多少总成本费用基本不变,只要少引水就是损失。从工程经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角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应鼓励各省市多引水( 是多引南水北调水,少用当地水,不是鼓励浪费水) ,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调水工程综合效益,而不能限制引用南水北调水。因此,骨干工程运行初期不适用超额累进水价制度,而恰恰相反,应大幅降低水价,提高竞争力和用户用水积极性,把南水北调水真正用起来,才能控制当地水源的使用,以便保护环境和减少对农业的影响。总之,南水北调供水总公司的营销策略应该是在国家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以用足用好外来水为目的,合理确定收费方式。

根据南水北调供水工程的特点、当地水特点、用户特点,以及工程运行初期工业城镇用水量少等特点,总干渠水费征收可以设想两种方案。

2. 3. 1 方案一: 合同供水计量收费

每年各省市或下级渠道管理单位向总干渠管理单位上报下年度工业生活引水计划,然后签订供水合同。合同中规定各省工业生活引水量、流量、水价、水费等双方权利和义务。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是各省工业、生活引水量增长速度不同步,不能保证足额用水; 二是运行初期和丰水年、丰水季节,满足工业、生活用水后,剩余水量如何解决; 三是不能足额引水造成工程引水能力闲置怎么办。由于水价偏高,即便能执行两部制水价,从经济利益考虑各省难免少报引水计划,引水量少又会导致水价更高,用户难以承受,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只按各省市工业、城镇引水计划供水,将会使工程部分引水能力闲置,不仅管理单位水费收入减少,还会造成国家投资的极大浪费。无论执行两部制水价、还是单一水价都无法达到充分利用外调水的目的。

2. 3. 2 方案二: 足量供水定额收费

针对方案一的不足,收费制度就应有利于调动总干渠以下管理单位的积极性,鼓励各省市多引水,由其承担工业、生活水量分配和收费的权利和义务。在工程运行初期,总干渠按最大设计供水能力供水,按满足工程运行最低经费( 折旧、摊销仅满足还贷,维护费据实计算) 要求核算并收取各省市总水费( 平均水价0. 77元/m3) 。待工程运行正常后( 或还贷期过后) ,可以执行两部制水价。

方案二的优点是中线总公司按工程设计供水比例向各省供水即可,省却了国家总公司核算、分水和收费的工作量,可避免扯皮现象,调动各省市级供水公司引水的积极性,只要综合水价合理,可确保工程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

2. 3. 3 方案比较

单就中线总公司水费收入来讲,由于引水量不足,执行两部制水价和按计划供水也无法达到目的。无论供水单位、用水户,还是社会环境,任何一方利益都无法实现最大化。以河北省为例,运行还贷水价为0. 97元/m3,基本水价为0. 47元/m3,计量水价0. 50元/m3,由于配套工程建设滞后,最乐观估计,2015年引水量为10. 133亿m3,为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即便基本水费全部按时上交( 能不能上交还是未知数) ,加上计量水费,按总分配水量折算,实付水价只有0. 637元/m3,低于“足量供水定额收费”方案的0. 77元/m3。执行“两部制水价”的结果是供水企业没有足额回收运行还贷费用,用水户支付了高水价,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小,造成国家投资严重浪费,是一个三方皆输的方案。

综上所述,建议采用方案二,即足量供水定额收费的方案。

3 结 语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必须保证工程最大限度发挥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如果因为水价标准和收费制度不合理导致不能足量引水,造成国家投资浪费,无法向国家交代,也无法向受水区人民交代。通过测算,剔除不合理费用后,按照“归还贷款、保证运行”的原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分水口水价可以降低到0. 77元/m3,如果运行初期国家能贴息,水价还可大幅降低。建议运行初期推迟归还贷款本金时间,国家贴息5年,使南水北调供水迅速占领城市水市场,水源工程执行水价标准,运行初期0. 010元/m3,还贷期0. 100元/m3,还贷后0. 050元/m3; 总干渠分水口水价运行初期0. 220元 / m3,还贷期0. 770元/m3,还贷后0. 570元/m3。在收费方式上,建议采用“足量供水定额收费”的收费方式,以确保工程最大限度地引水,发挥工程最大的综合效益。为了使执行水价既合理、具有权威性,又能被供用水各方愉快地接受,建议国家发改委组织召集供水单位和受水区各省市水价专家,共同商定相关参数,进行合理水价测算,核定运行初期水价,此后以此为基础,每年根据上年度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适时调整维护费、工资管理费等费用指标,核定下一年度水价标准,以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运行初期供水价格政策安排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2014-09-14].http://www.zxsygs.com/Article/Show Article.asp?Article ID=1463.

[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R].武汉: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

[3]韩慧芳,郑通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讲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研究生收费制度 篇8

一、计重收费促使运输价格回归合理

计重收费制度可从根本上解决货车的超载超限问题, 从而促使货运价格更加合理。在计重收费制度下, 对货车收取通行费时, 不再以车型为收费依据, 假如货车能合法装载的话, 通行费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违规超载的话, 通行费就会大幅增加。通常情况下, 通行费在货车运输总支出中占很大分量, 通过计重收费制度对通行费货车运输价格产生的影响作用时较为显著的。以某省的某型号的一汽柴油货车为例, 对计重收费对市场运输价格产生的影响作用, 分析如下。

从表2 我们可以看出, 该货车的核定质量是18. 3 吨, 装备重量是12. 5 吨, 依据以往的收费标准, 其在五类车的范畴内, 不管超载与否、装载多少, 其每公里都需要支付1. 85 元的通行费, 推行计重收费制度之后, 依据相关标准其是一辆后八前四的四轴车, 最高承重是32 吨。依据表1 中的计费标准, 其满限装载时 ( 车货重量为32 吨时, 虽算超载但不算超限) , 通行费的费率是1. 636 元/公里, 比传统收费标准下降了大概11. 6% 。在现实中我们知道出现超载超限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有利可图, 因此才屡禁不止。而推行的计重收费适用不同装载量货车的通行费征收标准。如果货车的承载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其通行费也会随着加速增长, 从而造成运输成本的成倍提高, 这也传统收费标准背景下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也是依照不同车型实施不同收费标准的优点所在。一直以来, 很多货运公司都是借助价格战来拓展业务的, 而低价通常都是以超载超限运输的方式来实现的。计重收费制度的推行可从根源上约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对运输市场价格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 从经济收益方面考虑, 运输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往往会全面分析影响单位货物的通行费情况, 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组织运输活动, 从而从根源上降低了超载超限行为的出现, 最终明显提高了治超成效。

二、计重收费促使多种效益重新分配

一直以来, 由于货运车辆的超载超限问题大大降低了公路的运营效益, 并且还严重降低了社会效益, 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在计重收费制度实施后, 有效地从源头上降低了超载超限状况的发生率, 使得公路运输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得以更合理地重新分配。

( 一) 经济效益

推行计重收费之后, 公路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直接效益。在实施计重收费制定后, 依据“超载超限多交费、正常重量少缴费”的原则, 不仅超载超限车辆会成为公路增收的对象, 而且由于收费标准与之前相比更为公平, 因此也会吸引一些轻载车及空载车走高速公路, 从而增加了公路收费机构的收入。 (2) 间接收入。在推行了计重收费制度后, 大幅降低了恶意超载现象, 有利于公路使用年限的延长, 还大幅降低了公路养护资金投入, 这属于间接经济效益。

( 二) 社会效益

推行计重收费制度之后, 获得的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降低了对公路的损害程度。超限超载车辆对桥梁与公路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并缩短了桥梁及公路路面的使用年限。而计重收费约束了车辆的超载超限行为, 有利于公路使用期限的延长。 (2) 降低了交通事故数量。超限超载的车辆会严重降低车辆的性能, 不仅缩短了车辆寿命, 而且还降低行车安全等级, 极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而计重收费推行后约束了车辆的运行状况, 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在挽回社会效益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3) 加速了公路建设步伐。依据传统的公路收费政策, 依照核定重量对车辆进行收费, 这就使得超限超载车辆大批量出现, 导致大量的国家规费流失, 不利于功率建设资金的有效筹集。而推行计重收费后, 完善了原收费制度中的漏洞与缺点, 使国家规费被大量挽回, 为公路建设筹集资金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从而加速了公路建设的进程。

总之, 计重收费是一种先进的、更合理的收费制度, 其依据各种型号的货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收费标准, 鼓励正常运载、惩处超限问题, 有效引导货运企业自觉遵守运输制度。这不仅使得货运市场价格更加合理化, 而且还促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重新、科学分配, 最终有效提高了治超成效。

参考文献

[1]唐晟超.计重收费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 2014.

[2]布智能.计重收费下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研究生收费制度 篇9

1.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实施改变了单纯超标收费不利于污染物总量的控制的局面。有些排污单位虽然排放的污水浓度达到或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但是其排放污染的总量却远远大于一些超标排污单位。对于一个地域而言,其环境容量是一定的,这些排污单位实质是侵占了大量的环境容量,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远远大于一些超标排污单位。甚至一些排污单位为了达到达标排放的目的,不惜采用稀释的办法,这种达标排放对环境质量的改变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造成了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

2.污染物的治理方面

对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而言,排放其中的污染物的毒性有叠加作用,因此实行单因子收费是不尽科学的。实施总量收费后,特别是排污单位在治理污染物的时候,改变了排污单位只对原收费的因子进行治理的观念。最具有代表的例子是火力发电行业的废气处理,该行业的烟尘、SO2、NOX为主要污染因子,排污者原只注重对烟尘的治理,从而做到烟尘不超标而不缴费,自《条例》执行后,该行业认识到了SO2、NOX的排污费额将会大大加大其生产成本,便纷纷安装脱硫即低氧燃烧的设备,加大了治理的面和力度,从而改善了环境质量。

3.排污者的环境意识方面

对于部分行业而言,现行收费标准已接近或略等于治理成本,这就使排污者打消了“缴排污费、买排污权”的宁可缴费,不合理的念頭。特别一提的是备有燃煤锅炉,且单炉月耗煤在500吨以上的企业。一台多管旋风除尘器的价格在2—3万元,能使用6—10年,每年运行费用2—2。5万元,这样算下来每年运行费用、折旧费用及所缴纳排污费大概是3.5万元左右。而不治理直接交排污费每年大概是3—4万元。从而有利于企业自觉地进行治理。

《条例》的贯彻以来,明显的感受到它给环保工作带来的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基层环境监察机构感受最深。无论是从企业自我认识方面,还是企业对环保人员工作的配合程度方面,都可以看到《条例》的实施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道路上有力的法律武器。

但在贯彻实施《条例》的具体工作上,特别是具体投入到申报一审核一核定工作中去的基层环境监察人员是最有体会的,《条例》的配套政策与所使用的相关工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3.1《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与申报表不够人性化,内容的重复性太严重

排污申报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环境监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所使用配套工具,即《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和申报表,它们的操作和填报使得环境监察人员和排污者都感到工作繁重,且是年年如此。由于《申报表》的复杂,再加上企业环保人员水平受限,环境监察人员代劳的事频频发生。

现行《申报表》分为上、下两年度的内容,而且上年信息占大半篇幅,不宜年年这样搞,只适宜企业第一年的申报,以后无此必要。具体的说,完整细致的做完一年申报后,以后再做申报其上一年度情况中的除基本信息经常变化的部分外,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其排放介质已被环境监察部门所掌握。因此,就不必要求排污者填写,避免了环境监察部门逐厂核查、检验对错,浪费时间。《申报表》中下一年度情况为预报情况,先填总表,再填年表,最后填月表,这样加大排污者工作量,前后仅是简单的乘、加关系,重复性较严重。尽管如此,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错误率仍然较高。

3.2核定或复核核定数据与真实的排污量存在着不一致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问题之一。此问题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环境监察机构的排污费收缴;会导致新建项目污染指标下达受到影响;会导致污染治理的方向有误;而且会直接影响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决策有误。这一问题的存在大致有二个因素。

3.2.1核定或复核核定数据的来源不明

《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现定的几种核定方法中,首先具备自动监控仪器的企业在数量上很少,其次环境监测部门能够提供监督性监测报告的少之又少,甚至常年没有一份报告。因此,核定数据的来源只能寄托于物料测算,《通知》中规定“不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的物料测算所得物料测算数据”(这里且不讨论具不具备监测条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的物料测算方法在哪里,基层监察机构不知道。

在具体的核定或复核核定工作中,基层监察机构采用五花八门的系数手册,有的行业的排污系数在不同的手册,甚至在同一本手册中不同章节中有着天壤之别。企业状况基本雷同的由不同地区的环境监察机构核定,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较大差别。

3.2.2核定和复核核定工作受干预

《条例》的实施,使排污收费的征收力度有了很大的保证,从而使以往的协商收费向总量收费在很大的程度上有了改变。但是地方环保部门在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事先协商费用,然后倒推污染量,再加上操作员的水平受限,在推倒过程中不计较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介质等问题,只要能推倒出定额的污染量来即可。

环境监察机构的核定及复核核定受到地方的干预也是比较严重的。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时核定工作不得不作出让步,从而使得那些重排污单位在核定结果上是少排污或不排污。这又是影响核定与真实量不一致的重要因素。

3.3上级部门督查的项目不清,下级顾此失彼

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申报核定督查的工作中,由于没有一个固定格式(即检查内容),下级部门在迎检工作中很的被动。如在督查一家造纸厂的申报情况中,由于下级部门拿不出该厂的新鲜用水量的数据来源(即用水发票),那么下面的工作予以否定。在督查水泥厂时,拿不出用煤发票,则予以否定。这样的做法不尽公平、合理。县级环保部门管辖的大多是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其用水大多采用自卑水井,水费则是协商而定。由于是私营企业,其财务制度不完备,所以让每个企业拿出水费缴费的单据是很难办到。造纸行业主要控制指标为COD,如生产10000吨瓦楞纸(非化学制浆),则用水量为100万吨左右,回用20%,排放45—65万吨,如水处理去除率效在80%左右,那么排放COD就在120吨左右。水泥行业主要控制指标为工业粉尘,年产量10万吨水泥,如全线无除尘设备则排放水泥产量的10—15%左右,即排放1—1.5万吨工业粉尘。如除尘器的去除率在95%,则排放0.05—0.075万吨。用上述方法检查某一企业的申报情况及核定情况,难道不比死板在查看发票要准确快捷的多吗?当然原始资料也不容忽视,如生产工艺流程、监测报告、监察记录等。仅仅因为一种票据没有而否定全盘是要不得的。

3.4“三表合一”的制度推行不力

我国审计收费制度问题 篇10

审计收费也称审计定价, 是指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审计服务所达成的价格, 是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之间的经济联系。审计收费是决定事务所成本与收益的关键因素, 也是事务所业务竞争的突出问题。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制度是计时制, 即以注册会计师花费在审计事项上的工时作为审计收费的主要依据, 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以此作为基础协商确定最终的收费金额。通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审计产品成本。即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费用, 包括资料费、审计人员报酬、外勤费等;二是风险成本。即由于审计风险的存在而导致的预期损失费用, 包括诉讼损失和恢复名誉的潜在成本等;三是事务所的正常利润。按照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公认的审计等业务计费标准为审计等项目所需的审计工作小时。

在我国,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收费制度实行政府定价模式。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时实行政府指导价, 审计收费标准由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 各地具体的收费办法由当地财政部门会同物价部门联合制定。

二、我国审计收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审计收费标准缺乏规范性。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一直缺乏相对统一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审计业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 并由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定审计收费标准。但我国的审计收费标准只有原则性规定, 在具体执行中存在差异, 地区之间、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以及审计人员之间的差异明显。我国目前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计量基础, 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按公司总资产计算收费, 有的按营业收入计算收费, 更多的则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讨价还价来确定具体收费金额,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审计收费缺乏行业指导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事务所之间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 也从审计收费的角度造成了审计市场的混乱, 从而对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 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普遍价格偏低。

从近几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全国会计师事务所百家信息》的数据来看, 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入不仅连年稳居前四位, 而且遥遥领先于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以2008年度的数据为例, 中注协发布的《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前15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入,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四大”相比存在着审计收费普遍偏低的现象。排名前15位的会计师事务所总审计收入为1, 147, 090万元, 而“四大”中仅普华永道中天一家就以260, 984万元占据了前15位总审计收入的22.8%, 前15位中11家本土会计师事务所2008年度总审计收入为335, 389万元, 仅占前15位审计收入总和的29.2%。 (图1)

综观我国现在的审计市场, 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四大国际所保持着对审计市场的高占有率, 他们掌握着更多的优质客户, 在审计收费上要远远高于我国本土事务所, 但不少大全面完成, 我国本土事务所的数量越来越多, 导致审计市场出现严重的需求不足, 供给过剩使得注册会计师面对收费标准显得力不从心, 事务所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审计回扣现象严重。许多事务所为提高市场占有率, 增加业务量而压低收费价格, 使得本来就扑朔迷离的审计收费现状愈加混乱。而且, 这种低廉的审计收费形式, 不利于事务所提取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 加大了行业的风险。此外, 由于审计收费过低,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程序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很容易偷工减料, 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压低审计成本, 这就势必会严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型上市公司, 尤其是国有企业, 仍对四大国际所提供的高价审计服务趋之若鹜;而且这些被审计单位对高额的审计费用能够接受, 对四大国际所的认同度也比较高, 双方往往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脱钩改制的全面完成, 我国本土事务所的数量越来越多, 导致审计市场出现严重的需求不足, 供给过剩使得注册会计师面对收费标准显得力不从心, 事务所之间压价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审计回扣现象严重。许多事务所为提高市场占有率, 增加业务量而压低收费价格, 使得本来就扑朔迷离的审计收费现状愈加混乱。而且, 这种低廉的审计收费形式, 不利于事务所提取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 加大了行业的风险。此外, 由于审计收费过低,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程序不完善, 注册会计师很容易偷工减料, 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压低审计成本, 这就势必会严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三) 审计委托模式存在缺陷, 影响审计收费。

我国审计市场上, 委托方与被审计方重合, 形成失衡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 被审计单位就是审计委托人, 审计费用由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收取, 使得独立审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平衡。这就使得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安排上, 出现了有悖于市场经济的怪现象, 即自己出钱审计自己。这种不合理的审计费用支付方式使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构成一个无法解开的内在利益关系链, 这种依存性使会计师事务所处于被动地位。

以客户为导向, 还是以公众利益为重, 一直是困扰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难题。一方面无论是法律还是道义的要求, 还是出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必须正直、诚实、客观、守信;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是自负盈亏的组织, 要想生存和发展, 只有自己到市场上去找客户。尽管从原则上而言, 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是双向选择关系, 但在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规模较小、竞争力弱及审计收费价格竞争激烈的现状下, 在当前的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和企业管理当局存在强烈造假动机的大环境下, 当客户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 并提出不正当要求时, 注册会计师要么坚持原则, 恪守职业道德, 出具与事实情况相符的审计报告, 以致面临被客户炒掉、失去客户的风险;要么放弃职业道德和独立性, 屈从于客户的不正当要求, 以保住客户。长此以往, 一方面会导致更多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放弃原则取证多客户, 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另一方面坚持原则的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会遭到排挤和打击, 以至于无法生存、立足和发展。失衡的委托代理关系破坏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 直接降低了审计的价值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 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审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 影响了审计收费。

(四) 缺乏对审计行业的有效监管

1、对审计收费的披露不够透明。

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制定程序, 有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若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由经营者决定, 经营者就可能利用报酬的高低来“买断会计原则”。所以, 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信息进行披露、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24日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中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分别按审计费用和除审计费用外的其他费用披露, 其他费用指的是咨询服务 (包括资产评估) 的费用;上市公司在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时, 应列明差旅费等费用的承担方式;应披露本年及上年的比较数字。

尽管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具体规定, 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 披露的质量不甚理想:信息复杂混乱, 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不强。证监会规定, 在披露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前, 上市公司应披露确定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决策程序以及公司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独立董事对这一决策程序的相应意见, 然而只有很少的上市公司披露了对会计师事务所支付报酬的制定程序和标准。审计收费披露不够透明还表现为:在年报中, 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的是实际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 而有些披露的是应付报酬;许多上市公司在审计费用披露方面很不规范, 特别是当审计费用发生较大变动和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时尤为突出, 如不披露支付中期解聘事务所的审计费, 或将审计费、差旅费、咨询费等混合在一起披露, 有的甚至不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还有的上市公司对子公司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只字不提;更有甚者, 有少数上市公司甚至在年报中不披露任何审计收费信息。

2、对违法违规审计行为处罚较轻。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公司法》、《证券法》以及《注册会计师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所受的处罚进行了归类, 但对违法、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较轻, 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也仅仅主要停留在警告、没收违法收入、罚款、通报批评和暂停执业资格上。可以说,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 特别是民事赔偿风险近乎于零, 现行法规中即使有相关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 但在实际执行中遇到现有法律制度对民事诉讼的限制, 也使得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形同虚设。

三、改善我国现行审计收费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我国现行审计收费体制

1、确定科学、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

我国财政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国际惯例, 以审计工作小时为基本依据来制定全国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 根据公司的规模、销售收入、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事先预测出工作量和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配备需要及不同级别审计人员的小时收费标准, 来确定最终的审计费用。这样就可以解决收费标准不统一、收费水平高低悬殊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 收费标准的制定应能够体现差异性, 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 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因此在统一收费标准前提下, 还应体现出合理的地区差价、质量差价、人员层次。积极借鉴国外的审计计时制收费模式, 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地区审计每工作小时收费的上下限, 全国各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按照该标准执行, 在标准的上下限内收费, 并且规定实际收费不得低于标准的下限。完善审计收费体系, 制定合理、统一、科学的审计收费标准, 并以此规范价格秩序, 在全行业范围内形成有序竞争, 对于防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以低价抢夺业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很大的意义。

2、通过第三方介入改变现行审计收费模式。

现行审计收费的模式是由事务所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收取审计费用, 导致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形成财务依存性。为了增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独立性, 必须改变现有的委托和付款方式。针对目前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现象, 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审计委托中介, 该机构必须是与双方单位均无直接或间接经济关系的非营利性质监管机构以保证公正性, 并由政府或行业监管的权威部门组织和管理, 或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和管理。加入这一中立机构后, 在审计费用的支付流程中就加入了独立第三方的监管环节, 有利于解决我国现行的畸形的审计委托代理模式。

在行业主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下, 可以由审计中介组织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的招投标, 改变审计付款方式, 监督审计质量。首先, 审计费用在审计工作开始前由被审计单位交由审计委托中介这一第三方保管, 这样就可以改变审计者与被审计者“直接见面”的委托关系, 切断两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谈判关系, 防止审计合谋, 建立起“企业 (委托方) ——审计委托中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委托关系, 改变审计付款方式, 最大限度地切断被审计单位与事务所之间的直接利益联系。接下来, 由审计委托中介负责聘用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在这种新型的审计关系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相关性较高的审计收费模式。当审计业务完成后, 再由该审计委托中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进行鉴定考核, 例如在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结束后, 审计委托中介可以随机抽取一部分审计业务检查审计质量的好坏, 并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质量进行鉴定, 之后再决定是否将已预付的审计费用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 对抽查到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可以拒绝支付费用。这种新的审计收费模式可以避免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得不屈从于客户的利益需求, 极大地增强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 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

(二) 提高对审计收费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审计收费信息的公开披露有助于社会公众对事务所进行监督, 减少审计收费环节的不正当行为, 遏制利用价格进行的不正当竞争。我国现有的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只局限于上市公司, 且较分散、相对粗略、执行力度较弱。针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现状, 应重新制定条文或修订原有的规定, 披露的信息必须全面、客观、清晰和真实。将披露审计费用及相关信息作为企业的应尽义务, 任何企业不得以任何借口拒不披露审计费用;明确规定其披露内容, 对需要披露的审计收费设置明细账, 将工作小时、差旅费、咨询费用等分别列示, 企业对审计费用发生重大变化的事项及事务所的变更、变更原因必须全面、客观、真实地进行披露, 对未能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另外,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的收费应分别披露, 以避免对审计独立性产生不良影响。信息披露形式可以是指定网址或指定报纸, 要能够让广大信息使用者方便查阅, 并推行事务所对公司披露信息的确认制度。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监督部门, 要及时发现问题, 加强对企业披露审计费用信息的检查和监管力度, 对于那些无正当理由的未能按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的企业和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开曝光, 建立行业诚信的社会监督机制, 为审计行业营造一个纯净的环境。

(三) 严惩低价收费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业务而降低审计收费标准或给予中介人回扣, 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审计行业监管机构应从保证审计独立性入手, 明确规定除了按审计收费依据收取审计费用外不得再有任何变相的收费。对于不按标准收费, 随意降价、支付回扣等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会计师事务所, 应从严处罚, 并加大对没有遵循职业道德而实行超低价收费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 除了给予经济处罚、追究其行政责任外, 必要时还要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 以起到警示的效果。在出台统一的审计收费标准之后, 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应监督事务所是否遵循最低限价标准,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据此监控事务所的违规违法审计行为, 对超低价收费的事务所加大处罚力度, 以保证审计收费标准的顺利实施和控制不正当低价竞争行为。

上一篇:教育技能下一篇:法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