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研究

2024-09-19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研究(通用9篇)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研究 篇1

2014年秋季我国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制度,至此公费研究生制度在我国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已经进入全面收费制度实施的第三个年头,本文主要想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谈谈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一点看法。

一、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

制度分析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那么什么是制度分析呢?我国有学者指出所谓制度分析的内核主要是“从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辩证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作用。制度分析不是将经济制度及其运行作为一个孤立、抽象和现代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和设计的经济机制,而是将其视为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是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天、地、人系统的一个有机链条”[1]。制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制度,制度分析的分析对象是制度,舒尔茨对“制度”的定义是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2]。这一定义被许多研究制度的学者所接受。本文也将引用舒尔茨的定义,作为对制度的一种认识。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一个制度变迁理论,即认为制度虽然在形成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制度总是会相应地做出自己的改变。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是广泛和复杂的,但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好的框架起点,那就是历史研究。用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变迁,那么对制度的历史研究,则构成了制度分析框架的起点。

从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假设来看,“经济人”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是我们在进行制度分析时所不能忽视的问题。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人的利己性,指个体会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总是以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收益为导向。而“有限理性”假设则认为人类自身的理性是有限的,掌握的知识量、认知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理性有限,而又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通过建立制度的方式来寻求最优化的组织活动。因此进行制度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对制度人的分析,即分析制度下的个体行为及利益的分配与博弈。

制度分析相比传统方法而言,具有“非纯粹经济分析”的特征[3]。新制度经济学始终相信社会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可能互为因果。因此在进行制度分析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来单纯研究经济制度,制度分析需要的是整体上的多因素分析。这在制度分析的途径上叫嵌入式制度分析[4]。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教育制度,不能简单地套用经济学里面的制度分析框架,需要在制度分析框架下找到适合教育制度的分析范式。笔者以为,在制度分析框架下,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分析教育制度。

第一,分析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制定背景。

第二,分析教育制度对制度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第三,分析教育制度的制定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第四,教育制度自身的缺陷及完善路径分析。

二、对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分析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越发产业化,教育服务可以看成是一种产品。相比较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而言,高等教育更像是私人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来看,由于高等教育的非公共性或者说准公共性以及受国家公共财政资源的限制,不可能由国家承担所有的教育成本,而高等教育能够给个体带来巨大的个人收益,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由个体承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就是说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从国际的情况来看,美国目前的研究生收费制度采取的是政府、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分担的成本分担模式,这一模式相对来说更加契合成本分担理论。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比较健全,或许这种共同分担的模式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

我国的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虽然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了研究生的招生,但是那时候发展水平低,又受政治运动影响,研究生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起步发展是在恢复高考之后。那时候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迫切渴望,研究生教育采取的是完全由国家承担的单一成本模式,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1985年。1985年,《高等学校招收委托培养研究生的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收费政策的一大变革,由单一由国家完全承担转为免费与收费相结合的双轨模式,向定向、委培、自筹经费的研究生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双轨模式的收费制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育资金短缺、教育失衡等。因此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成为一种必然。早在1998年国家就开始论证全面收费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5年才开始有9所学校试行研究生收费政策,经过试点与论证,最终才于2014年秋季开始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政府、学校、学生及家长是研究生收费政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笔者将从这几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研究生制度进行分析。

对于政府来讲,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一方面节省了教育经费,很大一部分经费由学生个人承担,缓解了公共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奖学金制度,把竞争机制引入研究生教育,在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能够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但是政府也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研究生收费标准的确立是关键,如果收费标准过高会把一部分寒门子弟挡在研究生教育的大门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教育公平。同时要建立配套的奖助学金制度和国家贷款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如果配套制度不完善,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可能会产生反向激励的恶果。

从学生及家长的角度来看,首先我们知道研究生收费制度规定每年硕士收费不超过八千,博士不超过一万。相比于本科教育的收费标准,差不多翻了一倍。在“经济人”的假设下,面对这样较高的教育成本,学生及家长在报考的时候会更加理性,以寻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理性报考不是意味着报考人数会大幅度下降,从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72万人,2015年为164.9万人,2016年为177万人,可见经过2015年的小幅度下降后,2016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又开始反弹,因此虽然开始全面收费,但是并没有降低研究生的报考热情。而理性报考更多地体现在报考的地区和专业的选择上。从研究生学习来说,虽然收取学费,但是也建立了相应的奖学金制度,而像高校设立的特等、一等奖学金的额度往往是超过所交费用的,奖学金制度的设立能够一定程度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保证奖学金评定制度的透明公正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有奖学金制度,但是仍旧还有一部分学生拿不到奖学金,学费的经济负担会促使研究生校外兼职情况加重,就笔者所观察的现象来看,很多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以兼职、实习为主业,有时候甚至课不上跑去兼职、实习,这也是收费制度下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收费制度,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的经费来源通道,能够给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但是如上文分析的那样,在收费制度下学生和家长对于报考更加理性,那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院校的生源则会受到影响,一些学校会面临研究生招不满的情况。另一方面从专业方面来说,学生和家长会考虑到投资的收益,一些冷门的、就业前景不好的、收入较差的专业可能面临着招生困难的问题,从长远来讲会引起人才结构的行业性失衡和地域性失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研究生收费制度也能促使高校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在这种竞争机制下,落后的、水平低的研究生教育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高水平的,具有特殊研究生教育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嵌入式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生收费制度在我国的实行需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依旧很大。那么研究生收费政策的收费标准如何确立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教育所要努力促成的事情是实现社会公平,而不应该是复制社会阶层,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的孩子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孩子更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向上流动。因此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应该在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从上文分析来看,研究生收费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会造成中西部高校生源危机和部分冷门专业的生源危机,那么可以把收费标准作为一个调控的杠杆,比如中西部高校的收费标准低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冷门专业的收费标准低于热门专业,这样一方面实现生源、专业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能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与收费制度相配套的奖助学金制度以及助学贷款制度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上文分析的那样,没有一个健全的奖助学金制度做支撑,对于研究生收费制度所有美好的愿景都会化为泡影。确立合理的奖助学金制度,保证助学贷款渠道的通畅,保证奖助学金评定的公开、公正、透明化与程序化是实施好研究生收费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J].经济学家,2001,(4).

[2][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253.

[3]任保平,史耀疆.制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黄新华,于正伟.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范式:一个归纳性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10,(3).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研究 篇2

(唐政发〔2009〕1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园区、管理区、工业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唐山市房地产业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已经2009年3月19日市政府十三届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二ΟΟ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唐山市房地产业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意见》(冀政〔2009〕39号)文件精神,促进我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紧密结合“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推行房地产业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破除传统思维定式,破除陈旧条框束缚,破除部门利益局限,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房地产业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加快建立权责一致、程序简明、顺畅高效、监督有力的良性运行机制,推动审批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变。

三、主要内容

(一)精简审批事项。经过审查清理、调整合并精简,市政府制定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和备案项目目录,并向社会公布(文件另发)。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市政府公布的审批和备案项目目录,凡未公布的项目一律不得再行审批,每个审批事项只能加盖1个审批专用章。已公布的项目,要严格按照标准、条件、时限和承办责任办理;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公布的审批前置要件,尽量压缩申报材料数量。未经市政府批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名目、任何形式,擅自增加行政审批项目和非审批管理环节、增设审批条件、增加审批前置要件、增盖审批用章。备案项目不能作为审批项目进行管理,不得加盖行政审批

用章。

(二)规范收费项目。经过规范清理,市政府制定我市房地产开发收费(基金)目录,并向社会公布(文件另发)。凡未公布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收取,严禁超越职权设立新的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和指导价的经营性收费,要按规定的标准收取;实行价格管理的垄断行业代建费用,要结合实际尽量降低。市财政、物价部门,要定期开展涉及房地产企业收费的专项检查,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

(三)细化审批流程。由市监察局、建设局负责,根据市政府公布的审批和收费项目目录,制定我市房地产开发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图,以及施工图联合审查和竣工联合验收工作方案,并向社会公布。各部门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新的审批流程,流程规定的行政审批、备案和办理事项,全部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封闭式”运行,切实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处室审核、一个领导签批、一个公章办结”,坚决杜绝“前台受理、后门办理”和“体外循环”。

各相关部门和中介结构,要变坐等申请为提前介入,在受理申请之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便捷、高效、畅通的审批服务。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规划、环保、地震等部门分别负责,提供超前服务,在供地前置环节完成土地出让条件、环评文件、地安评文件、刚性规划条件等准备工作,实行净地出让;由市建设局负责,具体组织和协调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两大关键环节的并联审批,实现真正有效的集中联合办公;由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实施政务信息的全程公开;各相关部门对项目规划条件、工程质量、工程安全从开工至竣工进行全程监管;市监察局实施全程行政监察。

(四)实行“一站式收费”。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按照收费主体不变、权益不变的原则,改革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缴方式,由多环节收缴改为项目用地审批、项目建设审批和房屋产权登记三个环节集中收缴。原则上,开发企业在审批过程中需缴纳的各项费用,全部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缴纳。市行政服务中心要设立专门收费窗口,公示相关费用标准和应提供的材料明细项目,指导开发企业办理缴费业务。由执收单位对开发企业提供的缴费材料进行集中审核,材料齐全的,开具全省统一制式《一般缴款书》和《河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缴款书》,作为缴费依据;资料不完备的,一次性告知。

全面推行收缴制度改革,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中国库收缴,并实行收支两条线。

(五)深化并联审批制。按照“统一受理、信息共享、提前介入、同步审查、限时完成”的要求,不断强化行政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涉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的市直单位,要成立审批服务处(或设立审批首席代表),选派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在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并联审批中,市建设局牵头组织有监管职能的部门,统一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联合审查、联合验收,部门缺席视为默认通过,相关责任由缺席部门承担;

审批办结统一加盖联合审批专用章,相关各部门不再进行单独审批,只进行签字确认。

(六)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建立科学合理、要求明确、责任清晰的审批管理和运行模式。必经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办结时限不超过15天;所有备案事项均为即时办理;保留的个别审批事项,部门审批不超过3个工作日。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公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图,逐项进行梳理,严格办理时限,确保责任到人。同时,充分利用审批网络系统,对审批事项的办理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发生超时审批的事项,严格落实“超时默许”制度。对外地来唐投资的重大项目,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保证项目在限定的时间内落地实施。

(七)完善全程代理服务制。市行政服务中心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管理,不断完善全程代理服务制,最大限度减轻开发企业审批负担,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按照“自愿委托、全程服务、免费代办”的原则,由市行政服务中心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受理处统一受理项目单位资料申报,无偿为申请人代办各项审批和收费手续,全程负责与项目部门的业务联系以及协调运转、跟踪督办、结果反馈,直至办结。受理申报材料时,要将有关事项向项目单位一次性告知,并定期进行回访,提供延伸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房地产业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机构,健全工作机制,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此次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研究调度和督导检查。

(二)明确责任目标。各县(市)区政府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审批、收费只能削减不能增加;收费标准只能降低不能抬高;办理时限只能压缩不能延长”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房地产业审批、收费目录以及审批流程,向社会公布,并报市政府备案。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管理方式,转变业务流程,转变工作作风,以积极有为的心态,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切实把各项改革落到实处。

(三)实行全程的政务信息公开和行政监察制。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各相关审批部门,将管理权限、设立依据、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承诺等,制作办事指南并公开发布。审批过程实行阳光操作,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等环节进行公示。充分发挥“唐山市行政审批服务网”功能,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完善在线申请、状态查询和结果反馈功能,实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审批行为。监察部门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效能监察,采取查阅案卷、电话回访、登门走访、组织暗访等多种方式,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投诉受理平台建设,整合投诉受

理机构,畅通投诉渠道,强化责任追究,做到“有诉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复”,切实维护企业和群众合法权益。

(四)切实做好新旧政策衔接。原则上,我市所有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用于出租、销售的新开发和在建住宅及商业项目(含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下同),均执行市政府公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收费目录及流程。

在建项目视审批手续办理情况,自当前办理完毕审批环节的下一环节开始,执行新的审批流程;其中按新流程规定所需前置事项尚未办理的,由新流程规定应出具前置要件的部门负责补齐。在建项目已缴纳、但新的收费目录未包括的收费事项,除项目资本金外,其余不再返还。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认真研究房地产开发项目适用新旧审批和收费制度的衔接问题,科学制定切合实际的操作细则,防止出现管理脱节,确保改革措施尽快取得实效。

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除按国家规定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外,涉及的经营性收费执行市政府新公布的收费目录;审批和备案事项参照市政府公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流程办理。

(五)规范部门、中介和企业行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同步推进“三个”规范,形成部门、中介机构、房地产企业三者互联互动的良性发展局面。一是规范部门行为。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本方案确定的权限、责任、时限等要求,规范自身行为,防止变相反弹。二是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开展涉及房地产中介机构的专项清理整顿,切实加强监管,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指导有关中介机构提供超前服务,压缩时限,减少收费。三是规范房地产企业行为。在减轻房地产开发企业审批和收费负担的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对擅自变更规划、扩大容积率、违规预(销)售、偷工减料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

(六)做好经费保障。由市财政部门负责,就我市因房地产开发收费(基金)取消、停收或降低收费标准,相关执收单位收入减少的问题,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研究制定经费保障办法,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七)加大宣传力度。各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集中宣传市委、市政府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的决心,宣传我市房地产业行政审批和收费制度改革的政策、举措、典型,形成浓厚舆论氛围。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共产品;教育成本分担

一、研究生全面收费理论依据

研究生教育并非是基础性的义务教育,根据萨缪尔森关于公共产品的理论界定(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当中,研究生教育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因为除了付费者自身收益之外,也会带来正外部性,使得社会得到收益。但是鉴于其竞争性和排他性较之基础教育更强,边际成本并非为零,而且增加一个研究生教育服务,边际成本增加的很多,正是这种极强的私人收益,所以研究生入学缴费应该是一种教育成本的分担,是对于教育公平的一种促进,体现了“受益者付费”的基本原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符合逻辑的。

二、“教育公平”理论内涵

教育经济学当中对于教育公平的界定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公共性教育资源在全社会成员的分布状况;第二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结构的公平;第三是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群体中的均等性。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延伸指标,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但是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的影响。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一味的强调个体之间的绝对公平。

我们再深入一步探索,可以发现“教育公平”理论源自于罗尔斯《正义论》当中的论述。按照罗尔斯的理论,如果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难以做到平等分配,那么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就要适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就是“差别原则”,所以说教育政策本身应该对于较低社会阶层有利,使得他们有机会在较低的标准下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研究生教育统一全面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违背了罗尔斯有关于“差别原则”的论述。

三、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对于教育公平的利弊分析

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是否导致了教育不公平?长远宏观角度来看,这种全面收费有利于公共教育资源在全体社会成员当中的分配趋于公平;但是短期微观来看,的的确确又会造成对于低社会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压力和不公平。

1.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等化。研究生教育如果免费,所有教育成本由国家财政负担,也就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供养小部分人学习,这就违背了“任何一笔公共支出必须要让多数纳税人受益”的基本原则。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使得受益人要承担一定的费用,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研究生教育学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共资源均等化的发展。

促进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结构公平。研究生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其社会平均收入高于其他社会成员,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经济收入一般和其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实行收费制度,可以促进研究生规模增加,降低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社会其他群体的竞争就会有优势,有利于降低社会成员就业机会的不公平,缩小收入水平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美国学者科尔曼对于教育机会公平的定义是“机会平等观念意味着机会的效益均等。”教育机会公平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进入教育系统机会均等;享受教育条件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于未来生活前景影响机会均等。免费的研究生教育实质导致公共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但是实行全面收费之后,单个受教育的个体消耗更少资源,促使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的社会群体服务,改变少数人专享全社会教育资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

2.导致教育不公平。研究生收费超过贫困家庭承受能力。近年来学费不断攀升,现行的高校研究生收费每年10000元左右,加上生活费用,对于一般的家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考虑到投资问题,很多寒门优秀学子可能放弃读研,减少了贫寒学子报考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学历当中的贫富分层现象,有损教育公平。

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导致不公平。很多人预期研究生教育之后可以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水平,但是随着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面失去了竞争的优势,甚至出现难以就业的现象。另一方面,研究生全面收费导致研究生成本增加,一旦预期的收益不能够达到,这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巨大差距全部由受教育个体承担,会导致他们进一步悲观失望,有害于其身心健康。

一定程度上面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从而导致教育结果不平等。影响很多寒门学子选择就业放弃读研的还有机会成本,就是学生为继续接受教育间接地支付的成本。研究生学习的机会陈本远远高于所直接支付的学费,所以说贫寒学子在读研究生期间,迫于生活的压力,学习过程中必然要从事兼职活动,补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么影响了学习,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最终导致结果的不公平。

四、对策分析

1.核算成本,差别收费。单个研究生在教育当中获得的效用我们用E表示,付出的成本是C,教育收益B,我们就可以构建是否选择就读研究生的模型[1]:E=C/B①

當E<1时,意味着收益大于成本,此时理性人会选择就读研究生。

当E≥1时,就会使得读研究生成本大于收益,决策者就会放弃研究生学习。

成本理论认为,较高的教育投资回报更高,学费即成本也就越高,这一观点不够准确。研究生学费的核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成本不仅仅是所交学费这种看得见的金钱,还有机会成本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比较悬殊的情况下,有必要实行差别收费,根据成本收益比,让收益高的多交,收益低的少交,反而有利于教育公平。

2.弹性学习期限,节约机会成本。目前我国硕士阶段的学习一般是两到三年,这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比较漫长,尤其是文科的学习,两年基本就可以完成,所以可以提前一年毕业,节约了教育资源和学生的机会成本。可以采取学分制管理学生,在一定期限内,修满了学分,达到了要求的水平,就可以准许弹性学制,提前毕业,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一切从学生实际利益出发,降低机会成本。

研究生收费与资助制度的研究述评 篇4

从2014 年秋季起,全国各高校已按“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的原则,向纳入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标志着我国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政策。与此同时,为配合收费政策的顺利进行,研究生资助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但实际上改革的相关文件中只对资助的标准、条件提出了宏观上的指导意见,省级教育部门以及各高校要开展好研究生收费与资助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向前摸索。因此,就目前掌握的材料,对学术界关于研究生收费、资助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则要述评,以期为完善研究生收费、资助制度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有关研究生收费制度的述评

(一)研究生收费的合理性

贺芳玲通过实地调研12 所高校获得了一手资料,以客观情况为视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这使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剧增,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以分担培养经费,是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成本、就业回报率和社会承受能力相关联的。其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国家不应是全部培养经费的唯一承担主体;再者,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学生个人也理应负担合理比重的培养费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分析,王效仿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认为实行全面收费与市场经济说和投资效益说相符,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被视为投资,会给受教育者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益。按照经济学家厉以宁和王善迈的观点,研究生教育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划分标准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国家、企业、高校及个人理应均为受益主体,各自承担部分教育成本。从教育公平视角出发,廖琪认为,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有利于确保高等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提出全面收费是唯一的出路。钟小川认为,收费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让不能直接受益或根本未受益的人分担教育成本。另外,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只要勤奋努力是不会被排挤在研究生教育大门之外的,但对于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来说,经济负担较重又不愿吃苦,因而未能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被看作是社会相对公平的体现,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精神。

(二)研究生收费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的收费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收费标准难确定,马淑艳、张慵指出双轨制下自费生所交学费只占研究生培养成本的20%或者更少,这对于研究生教育经费的庞大支出只是杯水车薪。二是收费制度在实施中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唐丽华认为收费虽在客观上维护了教育市场中的公平原则,但却损害了社会公平(指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等,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教育公平应是教育的社会公平和市场公平的统一。因此,只有解决好如何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与如何确保公平这两个问题,做到二者相统一,收费制度才能有效地得以执行。

(三)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对策

针对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收费制度,张维军、王忠山等学者建议应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明确的收费标准及相关政策;(2)完善配套的资助政策,拓宽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经济来源;(3)改革现有的培养政策,完善毕业分配制度。制定合理且明确的收费标准,是收费制度改革的关键之处。赵玉珍、许克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提出对满足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进行适当收费,而基础类的专业不收取学费,将按人数拨款改为按学科拨款的建议。梁大战指出,收费可以学分为标准进行设定。郭晓冬、季明明确了分担主体各自应承担教育成本份额,认为占60%的教育总费用由国家负担,20%由个人承担,其余的由企业或用人单位通过设立奖学金项目的方式支付。

(四)国外有关研究生收费的研究

吴开俊、陈细娣总结了21 世纪以来,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收费特点,一是“高收费”,分别对比哈弗大学有代表性的医学院、设计学院、法学院在2004—2005 学年、2008—2009学年与2012—2013 学年所收学费的金额,发现都呈现出很明显的上涨趋势;二是实行差异化的收费制度,美国国内不同的高校之间、同一所高校的不同学院之间、同一学校的同一学院不同的专业之间,其收费的标准均不同;三是分段式收费,由于在不同的学年所需的研究生培养成本差异很大,因此美国大部分的高校是以学年为单位收取学费的,一般是前两年的学费定价较高,到了第三年及以后,收费标准将大幅下降。宋东霞强调美国的高校在收取学费后,依据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科研产出情况等予以一定金额的资助,实行的是“收费与资助”并举制度。美国高校还通过计算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核算教育的实际发生成本及预期收益,确定研究生的收费额度。

目前,我国研究生已实行全面收费,虽然入学者可获得助学金、奖学金等资助,但各项所得总额与学费相当。另外,收费逻辑的转变,也会一定程度地增加中低等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就要求必须有相适宜的资助制度与其配合,以激励在校生专心于学习,避免经济负担影响其学习。

二、研究生资助制度述评

(一)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将我国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成三类:一是从宏观视角出发以徐梅为代表的探讨,认为现有的资助体系目标、理念不明确;对奖励对象界定不清,资助的覆盖面仍就较窄、所资助的额度低;三助岗位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落实不到位;资助的善后引导不够。二是从中观视角出发以曹文泽为代表指出,资助并没有保障大部分在读硕士研究生的生活,他们仍旧依靠家庭为其分担经济压力;以普通奖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未发挥出很好的激励效果;国家几乎是普通奖学金的唯一来源,资助来源过于单一,专项奖学金的设置项较少;贷款流程复杂。三是从微观视角出个以王向红为代表认为,“助研”只是一种有条件的普通奖学金。另外,普通奖学金金额较低,被认为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导师为学生发放的科研项目报酬较低或几乎没有。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总结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张国栋、娄枝认为,实施中的奖助学金制度缺乏统一的评比标准,难以令学生满意。李文利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生资助多以赠予性为主,资助水平是与覆盖范围是呈负相关的。

(二)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学者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资助体系的完善予以建议。从宏观角度看,裴庆祺认为应建立院系差别化的资助评审机构;丰富资助方式;完善资助体系,构建评价机制,囊括至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整个过程;推行差别资助等。另外,他从公平视角出发提出,构建“国家、学校、院系、导师”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确保资助的公平性,使得全体学生均能公平、有效的享受此项改革政策。

微观角度有以下五种对策:(1)袁潇认为,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增加资助经费的来源渠道;(2)陈超建议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不尽相同的资助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乃至卓越;(3)孙欣从共同承担教育成本的角度给出建议:扩大三助的比例,提高三助的薪酬;设立普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优秀奖学金与专项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项目;实行贷学金的制度。(4)李文利从教育收益的视角出发建议差异化各个专业的奖学金比例,加大对社会发展中贡献较多的专业资助。(5)刘明利选取北京大学进行研究,提出以学年为单位进行奖学金评定审核,实行动态评审。

(三)国外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有部分学者关注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资助体系特征,以宏观层面来看,美国资助体系的特点表现为,受到了多方重视,弱势群体得到较多关注,经费的来源也较为稳定,资助方式多样化,资助力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同的学科之间实行的是差异化资助。学者高展认为,美国高校资助的来源多;覆盖范围较广、类型多、额度高;资助的申请与评定过程客观且公平;资助的侧重点与国家对人才需求情况密切相关。

从微观层面看美国的研究生资助制度,它建立了以贷款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模式;包括了奖励优秀学生与资助贫困生两个方面;结合了学习性奖励与科研项目资助;获知并认定了贫困生具体情况后再实行资助,以国家所提供的贷学金为主要资助来源。另外,美国还把购买健康福利保险作为一种新的资助渠道,借以增加研究生的资助来源;为保障研究生教育的贷款制度顺利推行,高校还建立起了应届生与企业之间的双向联系。更值得借鉴的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院系协会出台了相应的资助手册,详细给出新生奖学金、在校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的评定标准、条件及其他具体事项。

结语

向研究生收取学费不应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它使学生权衡利弊,理性地选择是否深造,而不再一味相信高学历必有高收益;另一方面也完善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机制,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生活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客观上讲,全面收费的确抬高了贫困生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的门槛,但无法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所以资助政策作为润滑剂便显得极具意义。另外,可通过构建高匹配度的收费、资助政策,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改变研究生们“吃大锅饭”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激发学习热情以提高教育效率。

摘要:实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在此背景下,资助政策在研究生教育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不断完善研究生资助制度,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择要论述国内外研究生收费、资助制度的相关内容,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收费,资助,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1]衣萌,王腾飞,牟晖,等.发达国家研究生收费制度与资助体系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62-65.

[2]李文利,杨希.教育收益视角下研究生资助的专业差异[J].北京大学教育论,2011,(1):59-73.

[3]刘明利,杨虎,张林,周婧.论奖助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调控功能——以北京大学研究生奖助工作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25-29.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研究 篇5

一、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通过对浙江、上海、江苏、湖南、重庆、四川、甘肃等省份在内的16所高校中的直面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的906名学生和150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针对有代表性的研究生招生工作, 如研究生招生管理结构、招生计划制定、招生选拔方式等问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分析“2014教育收费制度”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士招生所受到的影响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 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紧缺日益严重

2014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对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造成的影响包括:生源数量减少, 报考人数明显下降, 招生计划不能完成的现象严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合格的调剂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

1. 生源数量减少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64.9万人, 较2014年的171.4万人减少6.5万人, 降幅为3.8%, 是继2013年出台取消研究生教育公费政策以来报考人数的第二次明显下降。 (2) 这表明持续了20多年的考研热有所降温, 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

2. 优秀生源减少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 2014年, 全国多个省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均出现招生计划未完成的现象, 部分高校反映, 可调剂复试的合格生源偏少, 生源质量下滑, 录取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式。 (3) 地方高校因其综合实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研究生生源不平衡和不足的问题, 地方高校研究生调剂生源多于第一志愿填报生源。在报考时, 优秀生源往往会选择重点大学, 导致申请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多为中等偏下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在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54%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认为自己所在地方高校2014年秋季优秀生源减少, 而仅24%的学生会考虑填报地方高校作为第一志愿。

(二) “冷热”专业报考两极分化更趋严重

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出现冷热门专业报考两极分化, 冷门专业招生面临一定的压力, 有些专业甚至无人报考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 考生热衷于报考经管类专业, 对其表现出一如既往的热忱。此外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专业仍然被视为报考“热门”专业, 而历史学、文学等基础性专业则仍为报考“冷门”专业表现为报考持续走低的趋势。 (4)

(三) 不同硕士类型招生数量比例亟需调整

我国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发展程度比起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2009年起, 我国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始全日制培养, 并发放“双证”, 现在我国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政策, 并计划于2015年左右, 使我国专业性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达到1:1, (5) 以期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以及战略调整。

二、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研招生出现生源危机的原因表现为对收费政策的认识存在误区、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发生改变、地方高校自身因素制约多等多方面。

(一) 对2014教育收费政策的错误认识

调查结果表明, 56.3%的学生认为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提高了研究生入学门槛, 增加了考研成本, 并且15.9%的学生在该政策出台后决定放弃考研, 但实际上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不仅是为了增加高校办学成本分担途径, 保证办学经费, 以提升办学质量;而且实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以后, 研究生助学金额度会比原有额度有大幅度的增加, 这也为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提高了资金保障。该项政策还有提高研究生整体水平以及有利于教育公平公正等多项好处。

(二)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的变化

2014教育收费背景下, 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财力等多方面成本增大, 因而也就更加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考研过程中的种种选择。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 39.4%的学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入学机会, 就读理想院校专业, 37.2%的学生希望研究生招生过程能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强化考试的选拔性。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的公正公平的入学机会, 地方高校为了适应制度的变迁, 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则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保证生源的质量和数量, 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

(三) 教育收费政策引导报考理性回归

教育收费背景下, 研究生报考的理性回归也是影响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的实施, 考生将会重新审视关于自己考研的态度及相关事宜, 如正视考研的目的、考研的必要性、择校意向以及报考专业意向等。对于部分将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以及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加大就业砝码的学生来说, 会慎重的考虑考研相关事宜, 理性的看待考研, 进而可能会导致报考地方高校研究生的人数减少。第二, 出国留学机会的增多也是影响地方高校招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城市生源因为不能到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院校接受研究生教育而选择留学。

三、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对策思考

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一背景下,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需要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教育全面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要想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利益、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需要顺应收费制度变迁的步伐, 做出满足学生利益诉求的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办学抉择, 如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完善自身管理、争取更大的招生自主权等多种改革措施。

(一) 争取政府招生政策倾斜

生源危机主要表现为生源数量尤其是优质生源数量紧缺, 研究生教育收费背景下, 地方高校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就要解决好生源危机。生源危机倒逼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需要地方高校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放宽政策, 二是需要地方高校加大推免力度以吸引优秀生源。

1. 积极争取招生自主权

高校在招生权限有限, 高等院校虽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制定招生计划, 自主对部分专业科目进行命题, 在复试的过程中享有操作权和决定权, (6) 但是, 高校的实际招生自主权却是较为有限, 如高校制定招生计划, 但其招生计划却是变动不大, 有完成硬性指标任务之嫌。

首先, 招生单位向政府争取灵活调整招生计划的权利。根据实际情况、市场需求等方面制定招生计划, 灵活调整招生计划, 在招生过程中灵活的设置有弹性的、应急的机制;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科研能力、经费情况等软硬实力, 结合国家和市场的需求, 科学客观的确定招生人数, 让招生单位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的条件, 达到“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协调作用。其次, 地方高校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对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完善政策, 给予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法律和制度方面的保障。最后, 地方高校要严格要求自身, 遵守政府制定的相应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规范自己的招生行为。

2. 积极争取增加推免指标

2015年是教育部实施推免生计划招生政策的第一年, 改革后关于推免的新政策为:“只要符合相关招生政策, 推免生可以不受限制对报考院校和专业进行选择;除某些特殊情况以外, 推荐名额均可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等”。 (7) 这一推免招生制度相较于往年而言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其核心的一点是更加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地方高校可以以此为招生指导, 增加推免生招生计划, 以获得更多优质的生源。 (8)

第一, 地方高校可以积极争取适当放宽推免留校的条件及名额。第二, 教育部门在调整推荐免试政策时可以适当的向地方高校倾斜, 如增加地方高校留校推荐免试的名额, 放宽留校限额以及推荐免试生的条件等, 变相扩大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自主权。第三, 地方高校改革自身招生制度的同时, 也需要完善自身内部招生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二) 改革招生配套资助机制

2014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 对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硕士生招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各高校都在该项政策颁布后, 积极探寻各项改革自身的路径, 高校为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都有意向改进自己所在招生单位的招生配套资助机制, 以吸引生源, 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关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助、贷多层次学业保障体系, 国内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不仅需要依靠政府、学校的力量, 同时也应该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1. 制定多元收费标准

多元收费标准在部分国家也成差异收费标准, 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性质、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校的办学质量等指标制定出研究生收费标准。目前世界上有些教育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 我国地方高校在制定研究生收费标准时, 既要立足自身, 同时要注意汲取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科学理念和先进经验。

高校可以实行差别收费, (9) 可根据专业的热门程度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对于某些热门专业可以适量的多收, 对于部分基础学科可以给予一定的照顾;根据培养成本的不同而收取不同标准的学费, 对于培养成本高的专业可以适当多收, 培养成本低的专业其学费也相应的低些;根据市场的需求不同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对于社会急需或紧缺的专业可以降低其学费标准, 对于社会需求达到饱和的专业可以适当的提高收费标准。 (10) 同时, 学校还需要将具体收费标准规范化, 并向社会公开, 对于有变动的专业的收费标准要及时更新等。

2.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提高硕士招生质量、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系列配套制度, 如奖助学金制度、教育筹资、“产学研”高效结合等多方面, 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对于地方高校解决由全面收费制度带来的招生危机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首先, 地方高校应根据校情设立研究生资助体系。地方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研究生资助体系, 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优秀的研究生, 鼓励其再接再厉, 保证其更好的完成该阶段的学业;助学金用于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 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开支;增加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岗位, 提高相关津贴资助标准;

其次, 地方高校可以完善导师资助制度。地方高校可以将导师所得生源指标分配制度与资助学生挂钩, 根据专业情况、导师课题、科研经费等多项配套经费资助, 同时可以适当增大导师招生的自主权, 这既可以减轻培养研究生的成本, 还使得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更加理性合理, 并且对于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和培养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三) 完善招生营销策略

教育收费背景下, 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剧增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逐渐深化, 地方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地方高校想要更好的生存、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则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改变曾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 需要地方高校立足自身, 准确灵活定位, 完善招生营销策略。

1. 提升办学软硬实力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地方高校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逐渐步入强校之列, 吸引更多优秀生源, 最根本的方法是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提高办学软硬实力以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声誉和知名度。高校综合实力包括区域优势、硬件设施、学科特色、名师效应、校园文化等方面。地方高校在综合实力方面有较弱于名牌老校的不足, 则需另辟蹊跷培养独属于自己的高校特色以吸引优秀生源。

首先, 将校园建设成环境宜人、底蕴丰厚、人文书香气息浓厚的学习生活环境, 让学生学习生活在其中, 有归宿感和认同感。其次, 可以凸显学科特色,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鲜明的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的立校之本,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内涵建设, 不仅可以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而且可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的报考。第三, 提高师资水平, 增强高校的软实力。高水平的师资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 名导师的影响力通常是学生报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 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第四, 提升高校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教导学生搞学术研究, 而非停留在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之后, 既可以为高校带来经济效益, 又能为学生提供好的科研平台。

2. 构建柔性管理机制

柔性管理是管理学的常用概念, 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将其引入教育学领域, 就是指在硕士招生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 采取非强制性方式,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性、潜力等。 (11) 招生工作柔性管理过程中, 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协作;高校为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参与管理等。弹性学制管理完全符合柔性管理机制的各项要素, 可以作为高校摆脱由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以及自身缺陷带来的硕士招生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育收费背景下, 学生认为考研成本增大了, 因而对于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年限也有所要求, 因此, 实施“以学生为本”的弹性学制管理对于吸引生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为学生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 学生可根据自身实情, 适量的要求提前或滞后毕业, 灵活收缩学习时间, 学习过程也可选择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 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更是多样性, 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于硕士生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是以学生为本的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内在潜力以及地方高校招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实施弹性学制时也要完善其保障措施, 制定操作性强、实施度高的规章制度供师生参考, 保证其有效的实施, 保证其合法合理性, 对其操作方式和程序要制定一个可行的完整的标准, 并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

3.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随着研究生教育是日益蓬勃发展,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招生单位之间的竞争愈益激烈, 招生单位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这就要求各招生单位建立专门的招生宣传管理机构、发动所有能发动的力量, 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大对自己的宣传力度以达到吸引生源的目的。

第一, 建立专门负责高校招生宣传的机构, 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高校招生工作做整体规划、布局, 安排高校内部招生宣传相关事宜;同时, 发动全校以及已毕业的校友的力量, 全方位的为本校招生作宣传;高校招生宣传部对于各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要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第二, 加强对学校的概况宣传。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硬件设施、人文历史、重点建设专业或特色专业、招生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大力的宣传, 以此增强学校的知名度, 除了加大宣传提升知名度以外, 学校自身也要加大建设力度, 使自身条件过硬。第三, 加强学校招生宣传, 如考试方案宣传、选拔录取宣传等。除了进行书面资料宣传以外, 高校还可以加大利用媒体视听等途径对高校的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 做到招考信息对公众公开, 招录过程公开透明, 尽可能的避免暗箱操作。最后, 招生工作要做到注重全面宣传、引导宣传以及有方向性的宣传, 以此避免宣传工作流于形式, 走走过程的问题。

注释

11杨乔清.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10) :22.

22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a1.shtml.

33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a1.shtml.

44考研热降温, 揭示了什么?[N].光明日报.2014 (12) .

55中国教育在线.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EB/OL].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5/b.shtml.

66宋丽.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实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01) :20.

77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4/info1237531257406764.htm.

88刘海峰.切实保障推免生自主选择的权利[N].中国教育报, 2014.08.15.

99安丰勇等.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探索4[J].本刊视点, 2013 (09) :2.

1010吴琼.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7) :42.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研究 篇6

关键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培养机制改革

自研究生教育实行全面收费制度以来,各界对研究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产生了许多争议。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核心制度的变革必然辐射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外围制度。那么,全面收费背景下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有何意图,目前的实施现状如何,制度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基于上述疑问,文章试从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改革意图出发予以探讨。

1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的意图

目前,我国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文中所指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针对的是硕士研究生,就改革意图而言,可归为三个方面: 一是缓解研究生教育经费压力,通过新的分配方式,实现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二是促进社会公正, “一考定终身”的资助方式本身就存在着不公正性,仅仅因入学考试成绩的几分之差,自费生不但要承担高额的学费,还要面对各种不公平待遇。这显然违背了正义原则和公正精神; 三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奖学金具有两个最为核心的功能: 其一是激励,其二是资助。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在国家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改革后的奖助体系来看,奖助覆盖面和奖助强度进一步提高,奖助的评定也与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表现结合起来,研究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这样一来,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势必会有所提高。

2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实施的理论基础

任何国家任一时期的政策改革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全面收费背景下,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首先是基于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约翰·斯通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当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方共同分担,具体分担的主要主体是政府、纳税人、家长、学生、捐赠个人或团体。另外,教育成本分担应遵循 “利益获得”和 “能力支付” 两个原则。所谓 “利益获得”是指: 在教育中谁获得利益,谁就应当支付教育经费,这体现了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能力支付”是指在教育中,无论直接受益的个人还是间接获益的个人,都应当按其支付能力负担教育费用,能力越大,支付越多; 能力越小,支付越少。从逻辑上讲,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中,政府、个人、企业等由于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程度也不相同。义务教育阶段社会效益大于个人效益,所以政府应当对义务教育给予全额投资; 而非义务教育属于个人效益较高的教育类型,更多的是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近期的收益,因此,教育成本应由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以及从这些教育中获益的单位来承担。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国家的受益相对于个人而言较低,但并非零受益,所以,国家在研究生全面收费背景下,理应通过奖助的形式承担部分教育生教育培养成本。

另外,通常来说受到激励的人比没有受到激励的人表现出更大的努力,相关研究表明: 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 ~ 30% ,而当他受到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 ~ 90% ,相当于激励前的3 ~ 4 倍。由此可见,激励对人们行为的改变相当重要。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也正是基于了相关的 “激励”理论。

其次,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经济人”假设,所谓 “经济人” 又叫 “实利人”,它的主要观点是:人是有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人之所以工作,都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奖学金的改革把 “学生”个体视为经济人,充分考虑了学生对经济的需求,通过新的奖学金分配方式,达到刺激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 “诱之以利”。

3 现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奖学金制度改革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但由于受到奖学金评定指标、评定程序和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制约,也在某些方面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第一,奖学金评定 “量化”现象严重。据调查各高校各学院的奖学金评定,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权重给研究生进行打分,指标涉及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参与课题的项目及各种校园活动获奖情况等,将各项折合成一定的分数,然后根据这个分数进行综合排名,这实际上是一种 “量化”的评定方式。这种评定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明确性和准确性,但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量化管理会导致学术的 “泰勒制”,出现机械性和片面性的弊端。

第二,过度增加了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研究生的年龄一般在22 ~ 28 岁,他们不再希望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来完成学业,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和以往相比,数额有所提高,经济效益有所增加,它关乎研究生一年一万左右的学费。所以当奖学金评定时,大家都攒足了劲争取,参加活动是为了加分,发论文也是为了加分,只要能拿到奖学金其他的先不考虑。奖学金制度实施后,有部分同学为了获得奖学金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与他人竞争,导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恶化。

第三,扭曲奖学金的实际价值。正如其名字的含义,全面收费背景下研究生奖学金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奖励学业、科研优秀的研究生,使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努力钻研,从而取得创新性成果。因此将获取奖学金本身当作追求的目标,却忘记了研究生本身也是学生,学生的天职就是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反而陷入了 “拜金主义”的误区。郝英奇利用动力机制理论分析现行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也发现其缺乏正确的导向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诱发了机会主义、急功近利和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未到达预期的激励效果。

4 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一,设置多元化考核指标。奖学金评价指标是研究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指挥棒,起到规范和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对106 位在读研究生的学习动力来源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发现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就业与自我提升,而目前评定指标单一,易使得研究生教育在校园 “流水线”上生产着 “同一款式”的研究生,背离当前时代所倡导的多元化发展的价值观。因此,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时,既不能 “唯科研论”,也不能 “唯成绩论”,而是应走出 “唯”的怪圈,使评价指标兼顾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

第二,扩大奖学金来源和渠道。随着高校研究生数量的快速增长,考虑到研究生群体本身的年龄特点,实际上他们对于经济支持的需求比本科生更大。目前,绝大部分的奖学金由政府设立,即使是学校设立的奖学金也多由政府拨款,只有很少部分来源于社会捐助,这部分奖学金无论是从数额上还是种类上都相对较少,这就导致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立方和资金来源比较单一,造成奖学金资助力度不够的情况。因此,对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来说,应扩大奖学金来源和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建立研究生资助分担体系。

第三,完善奖学金评审监督机制。目前,研究生是否能够获得奖学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发表论文的多少,从表面上看遵循了 “多劳多得”的原则,但实际上存在很大的舞弊空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评审组应该做到定量评审和定性评审相结合,除了按照指标给出相应得分外,还应该对学生发表的论文进行相关的提问,以考察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素质或者专业修养。即刘国军学者在探讨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中提到的公开答辩制,通过答辩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确保研究生奖学金评审过程的公正公开。

第四,加强国家相关部门对期刊的管理。研究生通过不当手段发表论文以获取奖学金的现象确有存在,而促使这一手段达成的关键在于期刊杂志社本身。比如某些期刊是只要交一定数额的版面费就可以发表论文,有些是文章作者挂上杂志审稿人、理事等人的名字就能轻松快速地发表,论文代发的 “钱———学”交易,为学术腐败提供了极大便利,使得奖学金评定的客观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术刊物的监管和整顿,以净化学术土壤。

奖学金改革,实际上不是目的,而是配合 “全面收费”顺利实施的一种手段,政府、高校要不断完善奖学金制度,使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雪梅,甄良,宋平,等.培养机制改革下的研究生基本奖学金制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91-94.

[2]王新燕.我国高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演进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4(3):38.

[3]郝英奇.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动力机制理论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61-64.

[4]刘国军,唐德先,彭涛,等.明确导向坚持公平激励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研究 篇7

一、计重收费促使运输价格回归合理

计重收费制度可从根本上解决货车的超载超限问题, 从而促使货运价格更加合理。在计重收费制度下, 对货车收取通行费时, 不再以车型为收费依据, 假如货车能合法装载的话, 通行费就会大大降低, 如果违规超载的话, 通行费就会大幅增加。通常情况下, 通行费在货车运输总支出中占很大分量, 通过计重收费制度对通行费货车运输价格产生的影响作用时较为显著的。以某省的某型号的一汽柴油货车为例, 对计重收费对市场运输价格产生的影响作用, 分析如下。

从表2 我们可以看出, 该货车的核定质量是18. 3 吨, 装备重量是12. 5 吨, 依据以往的收费标准, 其在五类车的范畴内, 不管超载与否、装载多少, 其每公里都需要支付1. 85 元的通行费, 推行计重收费制度之后, 依据相关标准其是一辆后八前四的四轴车, 最高承重是32 吨。依据表1 中的计费标准, 其满限装载时 ( 车货重量为32 吨时, 虽算超载但不算超限) , 通行费的费率是1. 636 元/公里, 比传统收费标准下降了大概11. 6% 。在现实中我们知道出现超载超限现象的根本原因, 是有利可图, 因此才屡禁不止。而推行的计重收费适用不同装载量货车的通行费征收标准。如果货车的承载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其通行费也会随着加速增长, 从而造成运输成本的成倍提高, 这也传统收费标准背景下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也是依照不同车型实施不同收费标准的优点所在。一直以来, 很多货运公司都是借助价格战来拓展业务的, 而低价通常都是以超载超限运输的方式来实现的。计重收费制度的推行可从根源上约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对运输市场价格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 从经济收益方面考虑, 运输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往往会全面分析影响单位货物的通行费情况, 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组织运输活动, 从而从根源上降低了超载超限行为的出现, 最终明显提高了治超成效。

二、计重收费促使多种效益重新分配

一直以来, 由于货运车辆的超载超限问题大大降低了公路的运营效益, 并且还严重降低了社会效益, 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在计重收费制度实施后, 有效地从源头上降低了超载超限状况的发生率, 使得公路运输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得以更合理地重新分配。

( 一) 经济效益

推行计重收费之后, 公路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直接效益。在实施计重收费制定后, 依据“超载超限多交费、正常重量少缴费”的原则, 不仅超载超限车辆会成为公路增收的对象, 而且由于收费标准与之前相比更为公平, 因此也会吸引一些轻载车及空载车走高速公路, 从而增加了公路收费机构的收入。 (2) 间接收入。在推行了计重收费制度后, 大幅降低了恶意超载现象, 有利于公路使用年限的延长, 还大幅降低了公路养护资金投入, 这属于间接经济效益。

( 二) 社会效益

推行计重收费制度之后, 获得的社会效益,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降低了对公路的损害程度。超限超载车辆对桥梁与公路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并缩短了桥梁及公路路面的使用年限。而计重收费约束了车辆的超载超限行为, 有利于公路使用期限的延长。 (2) 降低了交通事故数量。超限超载的车辆会严重降低车辆的性能, 不仅缩短了车辆寿命, 而且还降低行车安全等级, 极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而计重收费推行后约束了车辆的运行状况, 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在挽回社会效益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3) 加速了公路建设步伐。依据传统的公路收费政策, 依照核定重量对车辆进行收费, 这就使得超限超载车辆大批量出现, 导致大量的国家规费流失, 不利于功率建设资金的有效筹集。而推行计重收费后, 完善了原收费制度中的漏洞与缺点, 使国家规费被大量挽回, 为公路建设筹集资金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从而加速了公路建设的进程。

总之, 计重收费是一种先进的、更合理的收费制度, 其依据各种型号的货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收费标准, 鼓励正常运载、惩处超限问题, 有效引导货运企业自觉遵守运输制度。这不仅使得货运市场价格更加合理化, 而且还促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以重新、科学分配, 最终有效提高了治超成效。

参考文献

[1]唐晟超.计重收费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 2014.

[2]布智能.计重收费下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研究 篇8

本文是以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制度出台为背景, 对农业院校如何完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为收费制度的落实提供保障。 下面就一些具体的措施与做法与读者共享、为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提供参考。

1 充分发挥奖学金的良性竞争杠杆作用

实施收费制度之后, 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由研究生个人承担学习费用, 应该实施多元化资助。 逐渐建立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企业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组成的多元立体的资助体系, 以改变过去的单一由国家资助的格局。 其中, 起到主导作用的还应该是研究生的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的设立是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压力, 补偿学生交纳的学费, 因此, 要想奖学金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

首先, 要明确奖学金发放主体的范围, 因为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 范围不宜过大或过小, 过大就失去了“激励”的意义, 过小就打消了绝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 失去了“竞争”的意义。 其次, 明确奖学金发放主体的标准, 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加关注于科研能力, 因此, 奖学金评价标准应该由以往的以学习成绩为主向科研成果过渡。 第三, 要建立多元化的奖学金考核评价体系并完善监督机制, 为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最大限度地避免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2 多方筹措资金, 扩大助学金覆盖范围

收费之后, 就有可能使一些家境较差的优质生源因经济原因而失去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为留住这部分生源, 就应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由于地方性农业院校的经费紧张, 研究生仅仅依靠奖学金, 他们还是无法保证经济独立, 因此需要学校、学科多方筹集资金, 提高助学金资助额度[2]。

学校首先要加强与各类相关企业的联系, 为企业提供优秀学生, 反过来, 企业就会尽可能多地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其次, 学校加强与校友的联系, 建立校友录、请知名校友回校讲座, 通过感情联络让更多的校友将多余的资金反哺母校;最后, 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社会捐助。 由于上述资金来源于企业或个人, 相对于政府提供的资金, 分配方案灵活度较大, 可以是更多的研究生受益。

上述三个方面中, 研究生培养单位首先要重视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因为校企合作不仅增加了学校的教育经费, 从落实学生就业创业、强化校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声誉等方面均有一处。

从政府层面, 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 通过免税等方式鼓励企业对教育家沟的捐助, 最终建立多方协同机制以保障教育经费来源, 减轻政府对教育的负担。

3 挖掘内部潜力, 完善“三助”制度

“三助”制度是指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从事助教、助研和助管三个资助项目, 《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资助力度, 高等学校要按规定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 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 并提供‘三助’津贴”。 因此, 学校多方从外部筹集资金的同时, 也应挖掘内部潜力, 通过设立助学岗等方式, 给予部分同学以资助。

首先要扩大“三助”岗位的基数, 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例如, 研究生院的各个科室、科研处的各个科室、设备处的各个科室、学生处的各个科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各个科室、科研及教学实验室管理、学院院办的研究生教学及科研管理岗位、档案馆及图书馆的有关科室均可设立研究生的“三助”岗位。 另外, 学校食堂、清扫、保安等雇佣临时工的岗位可以拿出一部分供学生的作为钟点工选择。 为规范“三助”岗位管理, 学校的研究生及人事部门要通力合作, 加强对“三助”岗的考核。

4 逐步完善研究生的贷款制度

随着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 这就要求与之配套的资助制度也要不断完善。 那么国家实施很久的助学贷款制度的贷款对象也应从本科生扩宽到研究生, 可有效减轻研究生个人的经济负担, 也是增加优质生源获得继续深造机会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助学贷款的资金保障作用, 也必须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保证该项制度的可持续性。 一是, 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针对助学贷款的特点, 给予银行以优惠政策, 鼓励更多的银行出台更好的助学贷款品种;二是, 银行应该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提供多元的贷款服务, 主要做好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金额、延长还款期限, 提供多样化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服务;三是, 建立健全个人诚信信息系统, 完善社会诚信监督机制, 加大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毕业研究生的还款信用, 以保证研究生贷款制度的可持续性。

5 加大导师的课题激励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的领路人, 对于引导研究生的硕士研究生人生品质和学术科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的学习期间, 学校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 反过来, 导师也应该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对学生基于适当的补助, 尤其是农业研究生的工作强度大, 长时间深入到田间和野外, 适当的补助是十分必要的[2]。 但是这种补助不是“一刀切”, 应该是具有激励作用的, 应该鼓励研究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这样就需要学校有相应的政策做配套。首先, 学校在导师遴选过程中就应该对导师的入选门槛上有科研经费的规定并实行动态管理, 若导师科研经费不足, 随时停止导师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其次, 科研管理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三方联合出台既符合国家财务规定的、具有奖励性质的科研经费补助制度, 也就是说, 导师科研经费中的劳务费科目, 不是人头分配、二是按绩效分配。 第三, 政策向在研究生身上投入经费大的导师倾斜, 增加这些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以及各种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的话语权。 这样也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师生科研合力, 提升科研团队的凝聚力, 也有助于科研团队申请到档次更高、数量更多的科研项目。

摘要:研究生教育全面实施收费制度后, 对地方性农业院校研究生的招生冲击明显, 优质生源的流失和质量下滑的风险较大。本文从奖学金的良性竞争杠杆作用、助学金覆盖范围扩大、“三助”制度实施、研究生的贷款制度完善和导师科研经费激励作用等五个方面, 综合分析的各个措施的积极意义, 为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出的解决措施, 以保障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在农业院校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研究生,收费制度,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李博, 陈艳慧, 张瑾, 等.构建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15 (2) :116-120.

行政诉讼中和解制度的构建研究 篇9

一、适用范围

相对于民事诉讼而言, 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包括行政机关, 因此, 在诉讼过程中, 就会受到法定义务与公共利益的一些限制, 故而无法像民事诉讼一样进行完全调解。在构建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过程中, 不能与民事调解相同, 其制定根本应放在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方面, 原因在于行政诉讼的审查便是依托于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所以, 和解制度也需要参照这一基础, 不能任意选择。如果被诉的行政行为清晰、符合相关的法律规章与法定程度, 则不适用和解[1]。在和解过程中, 行政相对人可以对自己的权利进行处置, 但行政机关不能这么做, 只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以内进行判断, 所以, 在适用范围方面, 行政诉讼和解只适用于被告的法律规定职权以内, 不能超出, 否则视为无效和解。

二、案件类型

一般情况下, 行政赔偿是适用和解的, 但除此以外, 还有一些案件也适用和解,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 不服行政裁决。在行政裁决的过程中, 行政机关不仅要完成行政决定, 还要对民事争议进行处理, 一般情况下, 这类案件原告都会要求改变行政裁决的诉讼目的, 以实现原告的民事主张, 如果当事人之间实现了和解, 那么行政裁决的意义也就消失了。

第二, 行政合同争议。如果行政合同的当事人有一方毁约, 则另一方可以对其进行制裁, 这种类型的案件如果进行和解处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政机关修正相关的行政合同, 也可以将民事法律中的合同法原则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 不服行政指导。行政指导行为是一种不具有强制力的行为, 但为了能够达到管理目的, 其具有一定的行政优势, 被指导方需要被迫接受指导, 从根本上讲也是具有强制力的。在实际审判中, 这类案件通常会以“不在受案范围”为理由驳回诉讼, 这就使得原告无法获得司法救济。但运用和解方法进行解决, 则能够摆脱这种困境。

第四, 不遵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是存在行政职权的, 这是一种法定职责, 对于行政机关来说, 行政职权是不能放弃或违反的, 否则, 就会被诉讼。在经过审查以后, 以下两种情况可以进行和解:其一, 行政机关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的, 通过和解方式, 原告可以尽快达成诉讼目的;其二, 行政机关没有必要继续履行法定职责的, 原告可以申请赔偿, 更有利于对原告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2]。

三、制度设计

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制定和解时间, 一般在诉讼开始与裁判之间。其次要制定和解原则, 最根本的是对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判断, 具体来讲有三层含义:其一, 不是所有行政行为都能够和解;其二, 和解过程需要当事人自愿参与;其三, 不能对国家与社会的利益造成损害。再次要制定和解程序与相关文书, 和解过程可以分为提出意向、当事人和解以及确认三个主要阶段, 如果当时双方达成和解, 则法院需要制定合意笔录, 之后判断协议合法性, 最后确定其法律效益[3]。最后确定结案方式与和解效力, 当前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制定, 一个角度是借鉴德日等国家, 计入笔录便生效;另一个角度是借鉴英法美等国家, 支撑“合意判决”以后才生效, 从我国情况来看, 行政诉讼和解从根本上属于一种“合意”行为, 并不属于法院职权, 所以, 我国应该运用德日国家的方法, 即计入笔录便生效的方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我国当前的行政诉讼中, 虽然仍然遵循着“不适用和解”的原则, 但在实际判决过程中, 有很多案件都需要通过和解方式, 才能够完美解决。本文主要以和解协议的使用范围为切入点, 提出了四种适用于和解协议的行政诉讼案件类型, 并从和解时间、和解原则、和解程序与相关文书、结案方式与和解效力等方面, 论述了制度的设计, 以期该制度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执行效果。

摘要:对于行政诉讼来说, “不适用调解”是其制定与运用过程中的一个特有原则, 但该原则从订立开始, 到实施运用, 却都遭到各界的质疑。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在2008年发布了与撤诉相关的司法解释,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一原则不再绝对, 构建行政和解制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本文便主要从适用范围、案件类型以及制度设计三个方面, 研究如何构建行政诉讼中的和解制度。

关键词:行政诉讼,和解制度,构建

参考文献

[1]赵龙.行政诉讼中“和解协议”制度分析——制度比较和构建的视角[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 03:112-115.

[2]张淼堂.行政诉讼和解入法的风险控制——以域外行政诉讼和解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为基点[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3:70-77.

上一篇:社会称呼语下一篇:环孢霉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