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简易程序

2024-10-20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精选12篇)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 篇1

2015年5月,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新《行政诉讼法》与修订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动,其中最明显的之一是新增了“简易程序”。总体来看,新增简易程序被安排在《行政诉讼法》的第七章第三节的第82条、83条和84条,置于行政诉讼一审程序之后。这与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体系安排如出一辙。只是篇幅更短小紧凑,规定更加简单粗放。法条只对简易程序的受案范围、法庭组成方式、审理期限及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做了简单规定。不论如何,行政诉讼简易程序是诉讼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条的不完善可以通过法律修订与法律解释的方式予以完善,这需要在司法实践中查漏补缺。

一、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概念

就目前来看,我国学术界对简易程序的概念还存在普遍的分歧,但大多学者都赞同诉讼简易程序是首先是独立的诉讼程序;其次简易程序是普通程序的简化,具有相对的不完整性;再次,简易程序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这些概念都体现了简易程序的一般属性,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自然也包含这些属性。但是,三大诉讼各自的目的不同,决定其简易程序必然独具个性。笔者认为,界定行政诉讼简易程序概念,应当从程序价值论与目的价值论的角度出发。法的价值体系里,不但包含了逻辑推理,也包括价值判断。虽然是“实然法”与“应然法”老调重弹。但是,对法的价值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实在法,它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等方法。也就是要将秩序、自由、正义三大基本价值以及利益、效率等其他非基本价值应用的法律当中。据此,根据《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笔者认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是指由原告向法院提请,由法院同意后采取的简便、快捷的审判方式,在较短期限内予以审结的一审诉讼程序。与其他诉讼简易程序相比,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还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一)由行政诉讼原告方提出申请,由法院最终确定。

从我国《行政诉讼法》第82条规定来看,简易程序启动的方式有两种,即法院依职权启动和依当事人双方同意而启动。从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来看,应当将启动简易程序的提请权交给原告,将是否启动简易程序的决定权交给法院。因为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原告,其自然明白保护自己权利的最有利的方式。如果原告认为简易程序完全可以保护自己的权利,法院当然没有并要反对。而且启动简易程序需要被告一方的同意实属没有必要。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是被动应诉,在行政诉讼中其属于被司法权监督的一方。授予其同意权,可能是为了照顾行政机关的感情。

(二)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不限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行政诉讼案件。

《行政诉讼法》第82条规定了简易程序的适用案件,其中包括被诉行政行为是依法当场作出的、案件涉及款额二千元以下的、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但是,该条之后又有但书规定,即“除前款规定以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可见,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案情清楚,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同样也可以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案件。

二、对行政诉讼简易程序之检视

正当程序是实现实体正义的必要条件。正当程序包含的中立、理性、公开、排他、终局性、可操作、平等参与、及时终结等价值理念,就是对公正与效率的追求。“完善的程序正义有两个特征,第一,对什么是公平的分配有一个独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独立于并优先于随后要遵循的程序而被规定的;第二,设计一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结果的程序是可能的。”因此,不论是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正义始终是程序第一价值标准,其独立并优先于程序对效率的追求。所以,对诉讼程序的简化,都必须要以保证程序的公正为前提。我们可以据此得出简易程序的价值与目标:

(一)简易程序的核心价值:内涵效率的公正优先

公正与效率一直以来都是法的核心价值。效率是诉讼程序的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它要求诉讼程序应当尽可能消耗少的成本去获取尽更多的收益。但是,公平与正义才是诉讼程序的其首要的价值目标,也是诉讼程序的灵魂和根基。简易程序只有在不妨碍公平与正义的前提下,对效率的追求才有正当性。虽然说,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于其成本与代价。但是,不计成本与代价获得的成果,哪怕结果是正确的,很难再称其为正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及,“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因此,诉讼程序应当体现诉讼效率,但不能以损害公正性为代价。这是我们判断诉讼程序能否简化,可以简化到多大程度的基本标尺。

(二)简易程序的首要目标:权力监督上的权利保护

行政诉讼首先是一个司法救济的过程,因此,其首要目的必然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以防止出现“两司会审”的情况。国家建立行政诉讼的核心目的是在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可以说,行政诉讼活动就是要使被违法行政行为所侵害的公民权利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而手段就是通过诉讼程序对行政行来进行监督。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并不是行政诉讼法的目的,而是对公民权利保护的一种手段和过程,正如同刑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犯罪而是为了保护社会关系一样。这可以解释新《行政诉讼法》将第1条中将“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修改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原因所在。因此,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同样应当以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为目标,如果程序的简化不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那么就不能对该程序进行简化处理。

基以上文论述,我们将以法律的价值与目的作为对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评判标尺,在规范法学的视角下,对行政诉讼简易程序进行分析,以发现其不足与可完善之处。我们可以从理论界主张的简易程序的两个基本方面,即审判组织简化和诉讼程序简化展开分析。

1. 审判组织的简化

中国诉讼法中,独任制与合议制是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主要区别。简易程序采用独任制的原因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1.简易程序适用争议较小的简易案件,法官一人便可以胜任;2.符合简易程序的设立初衷,即可以节省司法资源。根据司法实践来看,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中,采用独任制,的确符合上述两种原因。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事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长,大多都是权利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但是,独任制也完全适合行政诉讼吗?

有学者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目前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并不完全适合独任制。理由归纳如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法官整体素质不高、独任制的推行可能导致行政审判队伍的萎缩、合议制有助于抵御外来干预。笔者部分赞同陈良刚法官的意见,但是要做适当补充。合议制运作的科学原理是心理学上的群体决策机制。与个体决策相比,群体决策具有三大优点,一是占有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可以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度;三是增强结论的合法性。从法律目的论出发,行政诉讼法作为权利救济法,其首要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不受到公权力的侵害,这一点同民事诉讼法不同。笔者赞同简易程序中采用合议制并非是因为其可以抵御外来干涉,而是合议制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好形式。就目前我国的司法环境来看,的确存在行政权干涉司法权的现象,合议制从理论上来讲的确有助于抵御外来干预。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合议庭抵御行政权力干涉的能力不宜高估。而且合议制的真正作用也并非是抵御来自行政权力的干涉,只有真正的司法独立才是司法权摆脱行政权力束缚唯一出路,而不是合议制。

笔者认为,在简易程序中采用合议制有下以原因:

(1)《行政诉讼法》第82条第2款规定“除前款规定以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可见除82条第1款规定的3项属于争议不大的案件外,其它行政争讼案件也有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的主要是对繁琐的诉讼程序进行简化,以方便当事人迅速走完诉讼程序,因此,对审判人员的缩减只是方式之一而并不是主要方式。如果当事人双方认为可以接受简易程序审理争讼,法院当然可以省去一些可以简化的程序。但为了保证案件的正确性,审判人员不应当缩减,必定还有一些有着重大争议的案件当事人愿意采用简易程序的可能性发生。这一点,可以采用刑事诉讼的经验,即《刑事诉讼法》第210条规定。行政诉讼法可以将《行政诉讼法》第82条第2款修改为“除前款规定以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但应当有合议庭审理。”

2. 诉讼程序简化

《行政诉讼法》第83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内审结。”可见,目前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只对诉讼时间做了缩减,而对哪些诉讼程序可以缩减并没有明文规定。行政诉讼法第101条规定,本法没有规定的,可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参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60条规定,我们发现,民事诉讼法可以简化的程序包括通知当事人应诉的时间与法庭调查的顺序。但是笔者认,上述程序的简化并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保护。例如,法律规定案件开庭审理的,须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如果法庭可以随时通知开庭,不仅可能导致诉讼当事人(尤其是原告方)无法充分、有效地参与庭审,也可能进而影响到案件的裁判结果。而且,就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来看,行政诉讼程序并不繁琐,在某种意义上,我国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诉讼程序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普通程序,而只是实行合议制的简单程序。与一些国家与地区实行的三审终审制相比,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在审级设置上是相对简化的。有关诉讼程序的法律条文也不多,规定的诉讼程序比较粗疏而远非繁琐。例如,台湾地区《行政诉讼法》共计308条,不仅条文比大陆的多,内容上也比大陆规定的更为详尽。如二审程序的相关规范大陆行政诉讼法只有5条,台湾地区则有26条。有关再审程序的规范大陆也只有4条,台湾地区则有11条。由些可见,简易程序其实已无再压缩简化的空间。就目前来看,当务之急是完善而非简化诉讼程序,以发挥诉讼程序在实现诉讼结果正当化和吸收不满等方面的功能。

三、结论及建议

从法律价值论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当将启动简易程序的提请权交给行政诉讼的原告,将是否启动简易程序的决定权交给法院。

(二)参考刑事诉讼,将合议制引入到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当中。

并进一步实现全国各个法院行政审判合议庭的配备。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和避免“合而不议”、“审而不判”的怪象,实际发挥合议制的功能。

(三)改变有关行政诉讼程序的立法规定过于粗疏的现状,对第一审程序的修改应立足于精致与详实化,而非简化。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普通程序,这样才能突显简易程序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2.

[2]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方法的修改和完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9.

[3]姜明安主编.行政诉讼法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4.

[4][日]盐野宏著.行政救济法[M].杨建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5]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6]谭兵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要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7][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陈良刚.设立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冷思考[J].法治研究,2009(10).

[10]陈增宝.合议制的原理与规则——基于群体决策理论的检视[J].法律适用,2008(5).

[11]章武生.论民事简易程序之重构[J].中外法学,2003(1).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 篇2

在开庭三日前传唤当事人,通知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等诉讼参加人、诉讼参与人,告知其拟开庭审理案件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及案由等,对当事人和诉讼参加人还应告知其合议庭组成人员。

开庭前由书记员清点当事人、诉讼参加人、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并宣布法庭纪律:

书记员:原告某某是否到庭?

书记员:原告委托代理人某某是否到庭?

书记员:被告某某是否到庭?

书记员:被告委托代理人是否到庭?

书记员:各方当事人还有无新的委托代理人?

原告:没有。

被告:没有。

书记员:现在宣布法庭纪律:

1.、到庭的所有人员,一律听从审判长统一指挥,遵纪守法,遵守法庭秩序;

2、不准喧哗、不准鼓掌、不准吸烟、不准呼口号、不准插话或当庭发言;

3、未经允许不准录音、录像和摄影,不准进入审判区,关闭移动电话和传呼;

4、被法庭问话的人在回答问题时,应自动起立讲话,答完自动坐下;

5、法警有权制止不遵守法庭秩序的行为,对不听制止的,可以强行带出法庭;

6、为了对国家法制的尊重,在审判人员入室、宣判、退庭时、公诉人、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应当自动起立,其余旁听人员一律保持肃静。

书记员:全体起立,请审判人员入席!

(审判人员入席后站立)

审判长:请全体人员坐下!

书记员(站立,面向审判长):报告审判长:本案当事人、诉讼参加人、诉讼参与人均已到庭,请决定是否可以开庭。

审判长(面向书记员):可以开庭,请坐下!

审判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第二审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审判长:现在宣布开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之规定,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今天依法公开审理原告黄志宏不服被告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洪山分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一案,本案依法由审判员杨艳茹和王飞飞组成合议庭,由吴艳君担任审判长。书记员某某担任法庭记录。

审判长:首先核实当事人和诉讼参加人身份。

审判长:原告委托代理人,向法庭陈述原告单位全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审判长:原告委托代理人,向法庭陈述你的服务处所,职业,代理权限。1

审判长:原告(原告委托代理人)宣读授权委托书

审判长:被告法定代表人,向法庭陈述被告单位全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

审判长:被告委托代理人,向法庭陈述你的服务处所、职业、代理权限,职业证号并提交你的《执业证书》

审判长:被告(被告委托代理人)宣读被告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授权委托书

审判长:原告(原告代理人),你对被告法定代表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身份有无异议?

原告:

审判长:被告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你对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主体资格和代理权限有无异议?

被告:

审判长:本庭确认,各方当事人具备本案诉讼主体资格,当事人、代理人身份真实,代理人具有代理权限,可以参加本案的诉讼。

审判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47条的规定,当事人认为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回避。但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并要经过批准。

审判长:原告方是否听清,是否申请回避?

审判长:被告方是否听清,是否申请回避?

原告:没有。

被告:没有。

审判长:下面由原告简述其诉讼请求及理由。

原告:原告的诉讼请求及理由如下:

1、确认被告在收到原告的申诉材料的五日内,没有作出予以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原告的行为违法。

2、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审判长:原告,你刚才陈述的诉讼请求与你向法庭提交的是否一致? 原告:一致。

审判长:被告,法院向你单位送达的诉状上的原告的请求与刚才原告陈述的诉讼请求是否一致?

被告:一致。

审判长:被告方,简述你的答辩意见及理由。

二、诉行政机关作为的案件的审理程序

1、法庭调查

审判长:下面进行法庭调查。

审判长:首先对原告是否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及是否超过起诉期限进行审查。审判员1:被告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原告所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存在?

被告:存在。

审判员1:被告,该具体行政行为时何时作出的?是否告知其诉权及起诉期限?并提交相关证据。

被告:

审判员1:原告(原告委托代理人),被告所诉是否属实?对被告所提证据予以质证。

原告:

审判员1:原告是何时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是否申请复议?何时提起诉讼?

原告:

审判员1:被告方有无异议?对原告是否超过诉讼期限有无意见发表? 被告(代理人):

审判员1:各审判人员是否有问题发问?

本庭确认,黄志宏具备本案原告诉讼主体资格,起诉没有超过法定期限。审判员1:下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合法性进行审查。

首先由被告方宣读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

被告(代理人):

审判员1:原告,被告作出的行政行为与刚才宣读的是否一致?

原告(代理人):

审判员1:下面对被告是否享有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职权进行审查。审判员1:被告方,向法庭宣读并提交你们有权作出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有关规定。

被告(代理人):

审判员1:该规范文件是哪个机关何时通过(制定)的?是否向社会公布,何种形式公布的?何时生效?现在是否仍具有效力?

审判员1:值庭法警,将被告宣读的规范性文件交原告质证,并对该规范性文件及被告所述内容发表质证意见。如有质疑意见应提交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

审判员1:原告对被告提交的证据是否有意见?

审判员1:被告方,对刚才原告的质疑意见及所提证据有无不同意见? 审判员1:各审判人员是否有问题发问?

(对被告是否享有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职权进行当庭评议,)

审判员1:经当庭评议,被告享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职权。下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依据的证据是否确凿,充分进行审查。

审判员2:被告方宣读在法定举证期限内已向法庭提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依据的证据,并向原告提交原件由原告质证。

被告:

审判员2:值庭法警,把被告方向法庭提交的证据交由原告质证。

(原告质证有关证据)

审判员2:原告方有无质疑意见,如有应提交相应证据予以证明或申请法庭传唤在法定举证期限内向法庭申请的证人,鉴定人或专业人员出庭作证或说明情况。

原告:

审判员2:被告方,对刚才原告的质疑意见及所提证据有无不同意见? 被告:

审判员2:各审判人员是否有问题发问?

(合议庭当庭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予以评议)

审判员2:经本庭评议,被告提交的证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

证;证据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暂行办法》第13、16、21、22、28条;证据三:12315转办单及记录;证据四:电话通知详单;证据五:汉福超市答辩书及康师傅蜂蜜绿茶销售清单;证据六:消费者申诉案件终止调解书几送达回证。原告提交的证据有证据一:申诉信;证据二:编号012《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洪山分局消费者申诉案件终止调解通知书》;证据三: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复议决定书;证据四:《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复议送达回证》;证据五:康师傅蜂蜜绿茶价格表,具有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可以作为认定本案有关事实的证据。

(按照被告举证,原告、第三人质证,合议庭评议的顺序,逐轮进行)审判员2:各方当事人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还有无证据向法庭提交。

原告(代理人):

被告(代理人):

审判员2:各审判人员是否有问题发问?

审判长: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依据的证据审查结束,下面对被告作出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审判员2:被告方,是如何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有无程序性的规定?

被告(代理人):

审判员2: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被告:

审判员2:你们是否按照该规定执行?该规范性文件时哪个机关何时颁布的,现在是否仍具有效力?

被告(代理人):

审判员2:值庭法警,将被告宣读的规范性文件交原告质证,并对该规范性文件及被告方所述内容发表质证意见。如有质疑意见可提交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

原告(代理人):

审判员2:被告方宣读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程序性材料,并提交原件由原告质证。如在法定举证期限内向法庭申请有证人出庭,可请求法院传唤出庭作证。

被告(代理人):

审判员2:值庭法警,把刚才被告方向法庭提交的有关程序性材料交由原告质证。

(原告质证有关程序性材料)

审判员2:原告有无质疑意见?如有质疑意见可提交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如在法定举证期限内向法庭申请证人出庭,可请求法庭传唤出庭作证。

原告方:

审判员2:各审判人员是否有问题发问?

(合议庭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是否合法进行评议)

审判员2:经合议庭评议,被告提交的证据三:12315转办单及记录;证据六:消费者申诉案件终止调解通知书及送达回证具有证据效力;证据五:汉福超市答辩书及康师傅蜂蜜绿茶销售清单。能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程序的合法性。

审判员2:原告方有无异议?

原告:

审判员2:被告方,对刚才原告的质疑意见及所提证据有无不同意见? 被告:

审判员2:各审判人员是否有问题发问?

(进行当庭评议)

审判员2:经当庭评议,被告无滥用职权的情形。

2、法庭辩论

审判长:法庭调查结束,下面进行法庭辩论。

审判长:首先由被告方发表辩论意见。

审判长:合议庭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为:被告是否作出受理原告的申诉处理决定并于法定期限内书面通知原告

.首先由原告方发表辩论意见。

原告(代理人):

审判长:被告方发表辩论意见

被告(代理人):

审判长:法庭辩论结束。

3、最后陈述

审判长:下面进行最后陈述,各方当事人最后简明扼要的陈述自己的请求及理由。

审判长:首先由被告方陈述

被告(代理人):

审判长:原告方陈述。

浅析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 篇3

[关键词]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专门机构;裁判文书

在我国的基层法院中,高达80%的民事案件都是以简易程序审结的,这反映了在我国数量不断增长的民事案件对简便、快速、易行的审判程序的现实需要。但是,简易程序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种种的问题,因此,加快对简易程序的改革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一、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简易程序缺少一套独立系统的程序规则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虽设专章对简易程序做了规定,但是其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仅用了5个条文对案件审理的一些环节进行了简化,其他方面依然适用普通程序的规定,远不能满足对简易民事案件审判的要求。为了弥补立法的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简易程序专门出台了《关于经济纠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这两部司法解释。这种法律条文加司法解释的做法并未建构起一套体现简易程序的特色的系统规定,而且其中存在—些问题。首先,立法结构失衡,司法解释过多。与正式的立法相比,司法解释具有适用刚性较弱的先天不足。这就使得它们在相当程序上难以对法院(法官)的审判行为提供有效地约束,同时也使其自身处于受法官好恶左右的境地。其次,这些司法解释的内容存在与立法冲突之处。如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3条第2款规定,对于当即审理的双方同时到基层法院或派出法庭请求解决纠纷的案件,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制作口头起诉与答辩笔录,也不需要制作询问当事人笔录。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意见》第175条却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卷宗中应当具备诉状或口头起诉笔录等十类材料,这两者产生明显的冲突。这些相互冲突的程序规定造成了实践中简易程序在具体适用上的混乱。

(二)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简易程序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这一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现实操作性不强。更重要的是,民事案件是否“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须在开庭审理过程中才能确定,在开庭之前就对民事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这与诉讼法理不相符合。

司法实践中,部分法院以案多人少、审判力量不足为由,不论案件的难易,受理案件之后先一律适用简易程序,当发现案情复杂不能适用简易程序时。再转为适用普通程序。个别法官业务素质不强,办案拖拉,他们为了延长办案期限,逃避责任就把在3个月内未能审结的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转为适用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上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诉讼程序的安定性,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容易使当事人对法院审判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三)缺乏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我国的简易程序实行独任制,但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简易程序的审理。法官往往是既审理普通案件,又审理简易案件,实践中,这两种不同的程序往往被混用,造成了“简易程序不简化,普通程序不规范”的现象。由于缺乏专门负责的机构和人员,简易程序中很多简化规定不能得到实行。如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同时到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请求解决纠纷,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可以当即审理,也可以另定日期审理。要实际落实这一规定,就应当有专门负责简易程序审理的机构或者安排当即审理的值班法官。而事实上,案件往往是在立案几天后才转到承办法官手中的,基层法院很少有当即审理和当即确定审理时间的,更没有安排值班法官。

二、改革与完善我国简易程序的若干设想

(一)明确简易程序适用的范围

要明确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关键是明确简易程序适用的标准。目前,有关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规定,世界上各国主要有数额标准、类型化标准、概括式标准及当事人合意标准这四类。在借鉴其他各国的立法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1.数额标准

这主要是针对债权债务等纯财产权益性质争议的案件。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多少诉讼金额以下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实践中全凭法官的自由裁量。一方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收入状况,在立法上可以规定—个最高数额为上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地区收入差异较大,可以赋予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省具体的数额标准。

2.以案件性质或类别为标准

有些案件的审判程序不适宜用诉讼金额的多少为标准来决定,则可以以案件的性质或类别为标准来确定是否适用简易程序。虽然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哪些类别的案件可以适用,但在实践中,各地法院往往在总结简易案件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院的实践,设定某几类案件直接适用简易程序,如婚姻家庭、债务纠纷、相邻纠纷、“三费”案件这几类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比例就非常高。从立法设计上来看,可以采用列举式加上兜底条款的方式,明确规定某些种类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也可以采用排除式,列举某些类型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

3.以当事人的合意为标准

对一些诉讼金额不大、案情简单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希望得到法院迅速的裁判而不是费时费力的冗长的诉讼过程,因此当事人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合作,以期促进纠纷的解决。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民事权利享有一定的处分权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当事人可以合意对自己诉讼的案件选择适用简易程序,是处分权中程序选择权的体现。虽然《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就规定,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各方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经人民法院审理同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这虽说赋予了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的程序选择权,但当事人申请适用简易程序必须由法院决定是否同意,其并不发生必然适用简易程序的结果,所以简易程序的选择最终决定权仍在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切实保障其合法的处分权利,而不能加以限制,立法应当对限制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条文进行修正。

(二)设置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

虽然简易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独立的诉讼程序,而且司法实践中被大量适用,但我国并未设置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同一法官既审理普通案件又审理简易案件,一身两任,这是造成我国司法实践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界限不清的—个重要原因。同时,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民事案件繁简混杂,审判人员两头兼顾,很难实现最佳效益,亦不利于审判人员的专业化分。所以设置专门适用简易程序的机

构和人员非常必要。从世界范围来看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机构设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设置专门的简易法院,这以德、日为代表。至1999年止,日本在全国共设置了437所简易法院,其裁判机关及诉讼程序与第一审的地方法院都不尽相同,简易法院的裁判机关由简易法院法官组成,其任用要求不像地方法院以上的法官那么严格,只要从事多年司法实践,具备简易法院法官工作所必需的学识及经验的人,通过规定的考试便可任命为简易法律判事。二是在普通法院内分设专门的简易庭。当事人对以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做出的裁判不服的,可直接上诉于地方法院内的普通庭,由其另行组成合议庭审理。这两种机构设置模式各有优势,专门的简易程序机构能使法院的职能分工明确,便于发挥简易法院的整体效应。“混合型”设置则使初审法院既审理部分普通事件,又审理简易事件之上诉案件,便于当事人诉讼,节约了诉讼费用,节约了司法资源。但就我国而言,把基层法院改革成单一的简易法院或另外成立一些专门的简易法院并不现实,所以应该说第二种模式更切合我国的实际和法院机构设置的传统。司法实践中,近年来,许多基层法院都设置了专门审理简单案件的审理机构,如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和房山区法院的简易法庭、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的民商事简易案件速裁组等等,实践证明,这些专门的简易案件审理机构发挥了迅速解决纠纷的重要作用。

(三)进一步简化诉讼程序

1.缩短立案及就审期限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这一立案期限的规定并未区分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而实践中,由于立案庭工作繁忙,立案的工作人员并未区分案件的繁简,往往一律是等受理的案子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集中审查立案以及移交给各个审判庭,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过多。对于按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全面进行审查,而对简易程序审查起诉的时间应相应缩短。实践中,有的法院实行“一小时立案法”,即凡来法院起诉的当事人,只要材料齐全,符合立案条件,立案庭必须在一小时内办完所有的立案手续,并转有关业务庭,不让当事人耗费大量时间等待立案。对简易程序立案时间的缩短,可以参考这种做法,规定立案法官对当事人的起诉即时审查、即时决定是否立案受理,对当时难以决定的案件,最迟不得超过2天即要做出是立案受理还是裁定不予受理的决定。

就审期限是指送达诉状与开庭审理期日之间的一段时间。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就审期限没有做出规定。但是由于《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对简易程序中被告答辩期限以及举证期限的规定没有做出特别规定,实践中往往法官指定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也比较长,这也影响了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及时行使。我们可以单独规定简易程序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以缩短当事人的就审期限。

2.简化、完善审判程序

简易程序的审判程序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简化:(1)当事人双方已经提供书面诉状、答辩状及书面证据的并已经送达对方的,法官可以直接询问当事人的意见而不必一一宣读;(2)法官应积极行使释名权,并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3)除开庭审理外,应当规定某些情况下书面审理也可以适用,至于何种情形或事由需要以开庭审理或言辞审理,由法官依职权裁量;(4)在小额事件的审理程序上,应允许由法官裁量采用自由的证明程序,而不一定要要遵守诉讼法所规定的严格证明程序。如证人从遥远的地方到庭较难,可提出其在公证人面前做成的认证书,简易法庭可以根据此种公证书下判决,而不一定法庭审理,此外,对于一些小额轻微事件的认定与裁判,未必完全受拘于实体法规范,在特定情况下,应允许法官审酌各种情况,依衡平法理裁判。当然,能否完全做到这一点,还有赖于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桂明,田平安,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六十年专论[M],马登科,论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立法上的不足[J],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42

[2]章武生,民事筒易程序研究[M]_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Q2

[3][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法律出版社,2001 293

论行政诉讼起诉期限与诉讼程序 篇4

一、行政诉讼起诉期限与诉讼程序的启动

(一) 超过起诉期限是否丧失诉权

对于起诉期限与诉权的关系, 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起诉期限是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 从诉讼时效开始起算多长时间原告都有权提起诉讼, 多长时间之外, 即丧失起诉权。[2]这种观点将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内涵界定为:超过起诉期限当事人不得提起诉讼, 丧失起诉权;

另一种观点认为,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届满当事人的胜诉权丧失, 当事人超过起诉期限仍可以提起诉讼, 但法院不支持其诉讼请求。[3]

笔者不赞同这两种观点, 仅因为当事人的行政诉讼期限届满, 要么诉讼程序无法启动, 即使启动, 当事人仍然承担败诉的后果, 这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不符合我国行政诉讼的目的。近年来, 民事诉讼学界很多学者主张抗辩权发生主义, 诉讼时效经过后, 其后果并不是起诉权与胜诉权的消灭, 而是对方当事人产生抗辩的权利。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更加符合现代诉讼实践的要求和审判权中立原则, 在探讨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涵义时, 我们可以借鉴抗辩权发生主义。行政诉权作为一种程序权利, 这种权利经过一定期限后的法律后果不一定是诉权的消灭, 而是使对方拥有了抗辩的权利。因此, 笔者认为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经过, 当事人并不丧失起诉权, 也不丧失胜诉权。

(二) 起诉期限是否为起诉条件

对于这个问题, 许多学者赞同将起诉期限作为行政诉讼起诉条件, 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操作的, 学者和法官们认为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为《若干解释》第44条: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 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然而, 笔者认为起诉期限不应当作为起诉条件。理由如下:

首先,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显然, 法律明确规定的四个起诉条件并不包括起诉期限, 而司法解释第44条又的确有让人产生不当看法之嫌。从法律效力的层面看, 在法律适用上笔者认为应以行政诉讼法为标准。

对于诉讼成立来说, 有适格的当事人, 有争议存在以及属于人民法院管辖就完全可以开始一个诉讼, 其他内容正是诉讼过程中需要审理查明的。[4]从世界范围来看, 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起诉条件相当宽松。虽然对原告的起诉行为的具体要求上有所差异, 但存在一些共同点:第一, 法律不对当事人的起诉行为作实质性限制;第二, 法官对原告的起诉状进行实质审查, 只是通过简单的登记程序确认原告的起诉行为及其效力。如果说对起诉有什么限制, 也主要存在于形式上, 即起诉状的简单的格式要求。这一做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以响应最高人民法院“要准确把握行政诉讼受理条件, 对起诉条件的掌握不能过于苛刻”的精神的号召。

其次, 从保护当事人权益的角度来说, 也不宜将起诉期限作为起诉条件之一。实践中, 当事人的起诉行为是否超过有关法律所规定的期限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法院只有在立案之后, 经过审查才可以查明当事人的起诉是否超过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限。[5]而法院在案件受理前的审查, 严格来说其程度应该是很低的, 一般只是形式审查, 把起诉期限作为起诉条件实际上是要求法院在受理原告的起诉时就必须查明案件的有关事实, 这就需要有相当的证据来支持, 为当事人的起诉增加了不必要的起诉障碍, 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 不应当把起诉期限作为起诉的条件之一, 只要符合法定的四个起诉条件, 法院就应当受理, 受理之后, 被告对起诉期限提出异议的, 法院根据其举证的真实与否, 进行审查定夺。

二、起诉期限与行政诉讼程序的运行

(一) 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往往是在案件受理前要求原告证明起诉没有超过起诉期限, 或是法院利用自身的职权进行调查之后认为相对人的起诉超过起诉期限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笔者在上文已经论述过起诉期限不应作为起诉条件之一, 因此法院在案件受理前要求原告证明起诉没有超过起诉期限的做法不妥。实际上在举证过程中, 有的法官往往不能一直保持中立的态度, 他们利用自身职权进行调查取证, 这不仅违背了审判中立的原则, 而且在这场实力相差悬殊的较量中, 给人民留下以司法维护行政的印象, 不利于我国行政诉讼的发展。那么在审理过程中, 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应由谁来承担

《若干解释》第27条第1款规定:原告对下列事项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 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从该解释可以看出, 被告认为原告的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 应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6]在现实中, 原告对于行政机关是否有相关内容的告知行为一般很难举证, 而行政机关则恰好相反, 因为工作程序的要求严格, 行政机关对上述内容提出证据比较容易。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有利于迅速查清事实, 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若被告主张原告起诉超过期限, 却又不举证或举证不能成立的, 诉讼将继续进行, 法院将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7]

(二) 法院是否应主动审查起诉期限

在审判实践中, 作为原告方的当事人在起诉时并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起诉已经超过法定期限, 那么法院是否应主动审查呢有学者认为法院应该主动审查起诉期限。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具备多重目的, 从维护公法秩序及行政权行使特性角度, 法院应当主动审查起诉人的起诉期限, 并直接作出裁判。[8]

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

首先, 法院依职权主动审查起诉期限违背行政诉讼的证据制度。《若干解释》第27条只规定了行政诉讼中被告对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承担举证责任, 而法院在证据的审查中则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法院在诉讼中主动审查原告是否超过起诉期限, 实际上免除了被告对该部分的举证责任, 而直接将举证责任归于原告一方, 人民法院如此处理的方式不符合证据制度。[9]

其次, 法院依职权主动审查起诉期限, 将破坏诉讼结构, 影响司法裁判的公正性。诉讼, 本质上是双方在平等对抗的基础上, 法院居中裁判的一种三方组合。人民法院主动审查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 在立案阶段即对原告的起诉是否超过法定期限进行审查, 势必要求原告对起诉是否符合起诉期限进行举证。如果原告举证不能, 案件就会被裁定为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 这种处理方式增加了原告的举证负担, 原告与被告的法律地位不平等。

因此, 笔者认为法院不应对起诉期限进行主动审查, 而应保持中立, 由被告对原告的起诉超过法定期限抗辩和举证, 法院被动审查和裁定。

(三) 裁定“不予受理”与“驳回起诉”之辩

《若干解释》第44条第1款第6项规定:对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且无正当理由, 尚未受理的, 应当裁定不予受理, 已经受理的, 裁定驳回起诉。这一司法解释将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的案件默认以裁定不予受理为第一选择, 如果因为审查不清又怕逾期的, 受理之后经过审查超过法定期限的适用驳回起诉。以适用“不予受理”为原则, 以“驳回起诉”为例外。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 起诉期限则属于起诉条件之一, 这与本文先前的论述相矛盾, 也不符合《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及诉讼目的。

笔者认为, 超过法定期限起诉的, 法院裁定驳回起诉比裁定不予受理更恰当。适用“驳回起诉”则表明案件已经被受理, 而适用“不予受理”则表明案件还未被受理。本文已经论述过, 超过法定期限起诉的, 当事人并不丧失起诉权, 只要符合法定起诉的四个条件, 法院就应该受理。因此, 在法院受理之后, 被告对原告的起诉超过法定期限进行抗辩, 并举证后, 经审理查明确实超过起诉期限时, 法院应裁定驳回起诉。故对于《若干解释》此处的规定, 建议立法予以明确的变更。

参考文献

[1]胡玉鸿.行政诉讼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252.

[2]刘善春.行政诉讼原理及名案解析[M].北京:法制出版社, 2001:626.

[3]胡建淼.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02.

[4]夏永全.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在诉讼程序上应用之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报, 2006 (02) :126.

[5]张蒙.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6]武俊山.有关行政诉讼期限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 2011 (05) :143.

[7]张弘.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研究[J].法学, 2004 (02) :39.

[8]顾大松, 耿建宝.行政诉讼起诉期限若干问题研究[EB/OL].http//www.china law edu.net/news/2004/10/14.

第五章 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篇5

第四十三条 案件承办人员在实施当场处罚时,应当收集必要的物证、书证、当事人陈述、现场笔录等证据,并使用统一的当场处罚决定书。

前款规定的当场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事实、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的名称,并由案件承办人员及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案件承办人员应当注明情况。

第四十四条 案件承办人员实施当场处罚,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 篇6

关键词:行政诉讼法;简易程序;合理性

一、新修订行政诉讼法引入简易程序

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修改的决定,2015年5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增加第82条:“人民法院审理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明确了行政诉讼法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并且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做了规定:“①被诉行政行为是依法当场作出的;②案件涉及款额二千元以下的;③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除前款规定以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发回重审、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同时,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简易程序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并且需在立案日后的四十五日内审结,由此三大诉讼法中都规定了简易程序。在行政诉讼法中引入简易程序是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司法实践的立法,由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行政诉讼引入简易程序的合理性

所谓的合理性,包括目的合理性和手段的合理性。第一,目的的合理。所谓目的的合理性是指所欲求之目的必须符合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事物发展的适当可能。是司法实践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制度中构建的目的必须是合意的结果,是商谈共识之结果。如同布罗姆利所说:“在民主社会中论断(信念)的正当性不仅需要来自于提出这些论断的学科群体内部的‘共识信念’,还需要这些论断的潜在听众(接受者)群体所赋予”。比如,社会对于审批效率的认可;第二,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依据“认知推断”能达至此目的;比如,在其他地方实践过,有过成功的案例。

(一)行政诉讼司法实践的需求

自《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我国每年受理一审行政案件数量以35.1%递增,案件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从行政诉讼法实施开始的治安、土地等简单的案件,到如今涉及几乎所有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诉讼案件。案件数量和类型的增加,以及案件审批难易程度存在客观的差异,这就对增加行政诉讼简易程序提出了现实的需求。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是为了适应案件的难易程度而采用的不同的审判程序,普通案件是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强调公正,简易程序是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强调效率。二者只有实现均衡,才能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兼顾的理想社会效果。

(二)提高行政审判工作效率的需要

我国行政案件日益增多,在现有人员部门配置的情况下,相应的提高行政案件审批效率越来越迫切。法院如果不积极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及时、有效地提高审判效率,将无法满足形势需要。解决的办法有一些:可以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等司法资源,或者建立简易程序提高效率。而前者需要时间的累积短期内难以实现,而后者则是在短期内提高行政诉讼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设立简易程序减少简单案件的办理时间,让法院有更多的精力审理重大、疑难案件。行政诉讼简易程序也可以大大减少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时间成本,减少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投入。设立简易程序,是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行政诉讼效率的需要,避免司法资源平均分配带来的浪费,从而达到“简出效率、繁出精品”的效果。

(三)实现行政诉讼目的的需要

行政诉讼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一个是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纠正不合法的行政行为。而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则是行政诉讼法的最主要宗旨。简易程序是提高一国法治水平的重要途径。与行政相对人的相对的国家机关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特别是在中国这样有两千多年官本位思想的国家。“民”不敢告“官”,“官”也不容许被告,因此,在行政诉讼施行初期,案件较少,对每一案件施行普通程序是可行的,并且通过普通程序进行审判具有教育意义。但现在的情况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一方面,行政机关及公务员法治意识增强,法律素质提升,在法律的范围内做出行政行为;另一方面,随着法治的进展,官民平等逐渐成为共识,行政案件也日益增多,在司法资源的情况下,要求每一案件都适用普通程序已不现实,也不能达到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

(四)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成功经验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均有规定,经过了长期的司法实践,已经较为成熟。在两大诉讼过程中简易程序的运用,有效的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了诉讼效率,很好的让公正与效率实现均衡。作为三大诉讼法的行政诉讼法,都是适用法律的过程,在基本原则,运转机制方面有共性。因此,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简易程序规定,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因此,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对于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设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实践基础。

三、小结

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是法治社会题中之义。而在司法实践中合理利用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是实现的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必然选择,为此,必然要求我们提供一个更方便快捷的司法救济手段,而简易程序是应有之义。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核心是简易,这是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均衡的必然,也是诉讼经济的要求。在行政诉讼增设简易程序,由其合理性,既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也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是诉讼经济原则的具化。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 篇7

一、民事简易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独立的程序规则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虽然设立专门的章节对简易程序的运作做了一些规定,但是其规定过于概括和笼统,缺乏操作性和明确性,面对诉讼案件不断增长的形势,远远不能解决目前的审判需要。为了弥补应对诉讼纠纷的不足,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了《关于经济纠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这两个法律文件,但这两个文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诉讼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某些方面出现操作上的混乱,因此建立独立的简易程序规则已经迫在眉睫。

(二)适用简易程序的标准无明确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但这种标准显得有些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司法实践中相当部分基层人民法院为单纯求得案结事了的效果,任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对于好多事实不清楚,权利义务关系不太明确的案件,通过强制调解来达到表面的结案,这种做法容易使当事人对法院审判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明确简易程序的操作标准,才能体现公正性和效率性的统一。

(三)缺乏专门机构

我们简易程序现在是实行独任审判,并没有专门的法官,实际审理中的的随意性很强。通常,当事人可以同时向基层法院和法庭请求解决纠纷,基层法院和法庭审理受理案件后,应该会规定一定的审判日期,但事实上的情况往往不太理想,案件材料在受理几天后,才会转到法官手中,因此当事人往往会产生很多厌烦和焦急情绪,引发好多不该产生的矛盾。

二、完善我国简易程序的初步设想

(一)明确简易程序适用的范围

1、数额标准

这主要是针对经济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案件来考虑的,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虽然设专章对简易程序的立案数额标准做了规定,但规定过于广泛,远不能满足审判大量简单民事案件的要求。在确定适用简易程序案件财产数额的标准时应考虑综合考虑。简易民事程序确定数额的标准应适度统一,标准过高,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标准太低,容易限制简易程序的范围。由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较大,可以授权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发达省份的具体数额标准,制定本地域内的数额标准。

2、以案件性质为标准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并没有立法明确说明什么类型的案件可以适用,但在实践中,各地法院经常总结审理中的实践经验,结合本院实际,规定哪些类型的情况下直接适用简易程序,通常婚姻和家庭纠纷、经济纠纷和相邻关系纠纷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比例很高。

3、以当事人的合意为标准

《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的,经人民法院同意,可以适用简易程序。但当事人申请适用简易程序,必须由法院决定是否同意。因此,简单的程序选择最终决定权仍在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当充分尊重自主权,切实保障其合法权利,并不能限制当事人的自由选择权。

(二)进一步简化运作程序

1、缩短审理期限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理期限并不区分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但在实践中,由于立案庭工作繁忙,工作人员并没有区分的案件提交的期限,当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立案庭的工作人员才会集中审查案件并移交给每个审判过程,通常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简单的登记程序时间应该缩短,可授权法官对当事人的起诉即时审查,即时决定是否立案验收等。《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的简易程序中的被告的答辩期限和责任的规定的期间未作出特别规定,这也影响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行使。我们可以单独规定简易程序请求的期限和举证期限,从而更好的维护好当事人的权利。

2、简化审判程序

简易程序审判程序在以下方面进一步简化:(1)审判之前,不要像普通程序需要在规定的日期内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法院可以即时的公告日期;(2)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不需要严格依照普通程序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法官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固定的程序,可以自行调整相应的顺序。(3)对于简单案件的审判程序,应该允许法官自由裁量,不一定要遵守程序法规定严格的证明过程。此外,一些轻微的案件的识别和判断,并不完全取决于实体法,法官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由心证。当然,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将来取决于法官的素质的提高。

3、简化裁决文书的制作

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裁判文书的制作没有特别规定,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裁判文书制作过程,简化制作程序,由法院作出统一的判决书空白格式。使用时,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如可以在判决书只记录当事人的姓名、所争议的事实和理由、双方的主要观点以及应支付的金额等。综上所述,完善简易程序应遵循程序公正的理念,尽可能提高诉讼效率这一原则,不要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诉讼的公正,牺牲整个诉讼的公正性和程序性。

小额诉讼程序研究 篇8

一、小额诉讼程序概述

(一) 产生背景及发展情况

小额诉讼程序作为一种诉讼制度出现于20世纪中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在其民事诉讼制度中确立并发展了自己的小额诉讼程序。我国的现行民事诉讼制度虽然还未确立小额诉讼程序, 但全国各地区的法院都相继采取了诉讼程序简化的措施。

(二) 概念及特征

小额诉讼程序并没有一个统一概念, 世界各地的法律根据其各自的法律思维与理解对概念作了不同的阐述。“所谓小额诉讼程序, 一般在与普通程序相区别的前提下, 指的是只能受理诉讼标的在一定金额以下具有其他特定性质的纠纷, 且关于处理这些纠纷的程序乃至审理的主体都有一些特殊规定的诉讼程序”;[1]小额程序是指基层法院的小额法庭或专门的小额法院审理数额较小的案件所适用的专门程序。有些学者认为:从广义上讲, 小额诉讼程序是简易法院或地方法院审理小额、简易程序案件适用的一种特别程序;从狭义上讲, 小额诉讼程序是用来救济小额轻微权利的简易快捷的特别程序。笔者认为, 小额诉讼程序是指地方基层法院或小额法庭在审理情节轻微、法律关系简单、诉讼标的金额特别小的民事案件时, 所适用的一种独立于其他程序的特别程序。

作为一个独立的民事审判程序, 小额诉讼程序的特征主要有:1.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较窄。2.程序设置较为简单。3.审判与调解一体化。4.审理按常识化的方式运作。5.小额诉讼案件一般禁止上诉, 当事人享有程序选择权。6.支持本人诉讼, 削弱诉讼的专业性及对抗性, 降低费用负担。[2]

二、我国简易程序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及成因

(一) 简易程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界限不清。由于立法对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得不够明确, 且我国缺乏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 同一法官兼具审理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案件的双重任务, 加之一些法院和法官存在执法不严、图省事的思想, 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界限不清和混用。第二, 缺少简易程序运作的配套措施和严格的执法精神。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的规定虽仅有5个条文, 但与普通程序相比应当说有了明显的变化;如果严格依照简易程序的规定执行, 还是能大大提高诉讼效率的。遗憾的是, 即使是现有的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也未被完全贯彻执行。[3]第三, 缺乏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在基层法院和派出法庭中, 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的审判人员角色的混合, 以及对实际审判工作缺乏制度监督和规范, 容易导致审判人员的恣意行为, 不利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障。

(二) 成因分析

针对简易程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简易程序的立法规定过于抽象。一个法律制度价值的充分实现不仅有赖于正确的法律理念进行指导, 重要的是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来保障进行。二是我国法官自身素质水平良莠不齐, 自由裁量权容易被滥用。三是民众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 对于自身程序利益的维护不够重视。但总的来说, 只有通过立法将法律制度以明确的条文及配套的规则进行规定, 才能使制度的执行和下一步完善有法可依。

三、各国小额诉讼程序立法比较研究

(一) 各国的相关立法

美国是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 它在立法上采取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分立的原则, 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案件。但由于各州立法的不同和法院系统设置的差异使具体制度运作有所差别。

日本的小额诉讼规则规定的标的额为不超过30万日元;除特别情况之外, 应当在最初进行口头辩论的期日内终了审理;法院认为适当时可以和当事人与证人通过声响的收发通信进行同时对话的方法询问证人;以为不适当外, 在口头辩论后, 立即宣布判决, 宣布判决可以不基于判决书的原本进行。在证据规则方面, 调查证据限于能及时调查的证据;询问证人, 可以不经过宣誓;对于证人以及当事人本人的询问, 以法官认为适当的顺序进行。

(二) 比较总结

通过对美国、日本小额诉讼程序的比较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点共通之处:一是诉讼标的额均为具体的较小的数额, 且一般仅限于债权债务纠纷;二是均注重程序的灵活性, 如开设夜间法庭、星期六法庭等以及在期日内进行口头辩论并进行判决;三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四是对证据规则进行特别限制, 缩减举证环节。而三者的具体制度上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程序的启动方式、适用次数的限制、上诉许可方式、判决支付方式上的不同。

四、我国构建小额诉讼程序的设想

理论的可行与现实的需要, 促使我们加快对小额诉讼程序的考量和制度设计的进程, 甚至是立法的出台。笔者在研读各国相关立法规定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法治现状, 对其进行扬弃;并参考我国学界的制度设想, 总结、改造及有所创新补充地提出了如下制度设计。

(一) 立法体例

从各国、各地区有关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规定来看, 存在四种立法体例:一是在民事诉讼法以外单独设立小额诉讼程序;二是在民事诉讼法中设置专门的编或章规定小额诉讼;三是在民事诉讼法中简易诉讼程序一章中对小额诉讼程序加以规定;四是在民事诉讼法中设定特别条文, 针对特殊情况适用类似小额诉讼程序的简便程序性规定。[4]

笔者认为在进行立法时应当借鉴以上四种立法体例中的第二种, 即在民事诉讼法中设置专门的编或章规定小额诉讼程序, 使人们明白小额诉讼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中一种与简易程序在地位上并列、运作上独立的一审程序。

(二) 改革与完善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小额诉讼程序的具体制度设计:

第一, 确定小额诉讼程序所受理案件的性质及具体的标的额。可以采用概述法和列举法相结合的方式, 如规定:小额诉讼程序适用于小额钱债纠纷的案件, 如涉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简单的债权债务纠纷、合同纠纷和小额财产赔偿内容的纠纷中以支付金钱请求为标的的案件。具体的标的额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 立案时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我国审判方式改革以重构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导地位为目标, 民事诉讼法律也应尽量适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在立案时给予当事人自主选择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的权利。

第三, 机构设置方面, 即在基层法院或其派出法庭中设立专门的小额法庭, 专门审理小额民事纠纷。培训专门的法官进行审理小额案件, 并配备专门的书记员和法警。小额法庭实行独任制审理。

第四, 设立简便的审理程序。1.注重调解, 实行调解前置制度。2.实行当事人亲自出庭主义。3.经当事人双方同意, 可以在不调查证据的情况下, 直接进行审理和判决。4.以一次期日辩论终结为原则。当事人应在开庭当日携带证物并偕同证人一同到庭, 以免因调查证据延展期日。5.禁止反诉和上诉。

第五, 明确审理期限。笔者建议将最长审理期限设为30天, 如无法在法定期限审理终结, 则按照法定程序转换成普通程序进行审理。

第六, 简化法律文书, 并为送达环节提供具体制度保障。小额诉讼程序的起诉书、庭审笔录及调解书、判决书等法律文书实行简易表格式。在叙事说理部分力求简明扼要, 重点将判决书、调解书的主文部分叙述准确、清楚、无误即可。文书送达为力求快速和有效, 具体措施有:1.优先送达。2.快速送达。3.夜间送达。4.法官亲自送达。

摘要:我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中, 解决民事纠纷的一审程序主要有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引发的诉讼数量及诉讼类型的不断增多与现行诉讼程序繁琐、诉讼迟延、诉讼成本过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要求愈显迫切。小额诉讼程序具有持续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笔者试图通过对世界各地小额诉讼程序的比较研究, 并结合我国的司法现状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小额诉讼程序。

关键词:小额诉讼,小额诉讼程序

参考文献

[1]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383.

[2]林静.公正与效率视角下建构当代小额诉讼程序[J], 法制与社会, 2007 (10) :391.

[3]章武生.民事司法现代化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132-134.

论行政规划程序的比较行政法研究 篇9

一、行政规划程序的立法原则

(一) 正当程序原则

民主原则、公正原则和效率原则是各国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法的共同原则, 其中民主原则和公正原则更上一位的原则是正当程序原则。虽然英美法系最重视程序法, 但就正当程序原则来说, 两大法系的法律模式都有很强的渗透。在世界法学界, 用程序作为控制权力的手段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沟通与文化碰撞, 德国行政程序法受到英美法系正当程序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公正原则。德国程序法这一潜在的理念又扩展到日本和台湾地区, 所以正当程序原则成为他们的一个共同点。

(二) 效率原则

英美法系国家同大陆法系国家一样, 也重视效率, 只是他们更注重在合法程序下的效率。美国行政程序法中有正式程序与非正式程序之分, 通过正式程序得到的裁决也能取得一事不再审、间接地禁止翻供的效力。因为过于追求效率而忽视程序公正可能导致的损害会使效率变得没有意义, 甚至适得其反。

(三) 信赖保护原则

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关于行政程序中最值得一提的具体原则是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是德国行政法院在受益性行政行为的撤销判决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原则, 其实质是政府对人民的诚信。现在不仅仅适用在一般的受益性行政行为上, 只要存在值得保护中的信赖, 行政机关就不得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 或者只能在给予合理补偿的前提下才能撤销。

二、行政规划程序中的听证制度

行政规划虽然一般不直接对行政相对方产生影响, 但是间接的影响极大, 范围也比一般的行政处分更大。所以行政规划的制定应采取听证的方式, 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使民众的意见在行政规划制定中得到应有的考虑。

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 这在各国程序法中都有体现。对于凡事已经影响或可能影响公民重大权益的行政行为, 都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要求举行听证。只有对于紧急情况下采取的行政行为, 涉及国家安全及利益的行为, 外交行为及阶段性行政行为不适用行政程序。听证的精髓是行政相对方能积极地参与到行政程序中, 尤其是在可能有不利于相对方的行政行为产生前能听取其意见。

程序的平等就是参与的平等, 听证的采取有助于保障相对人平等、有效参与行政决定。各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仅仅是, 保护模式的行政程序法以听证程序为主导, 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为辅助;效率模式的行政程序法正好相反。从相对人的保护效果来看, 保护模式比效率模式更加民主, 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的程度也更高。在美国, 听证程序实际上是程序原则在行政法领域内的最高体现。

当然, 仅仅泛泛地规定行政规划制定要召开听证会是不够的。从实践来看会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日本制定行政规划召开听证会过程中就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附加居民参与程序的规划为数不多;居民的范围大多受到限制;有义务召开听证会者少, 参与方式仅限在提出意见书等范围内;参与时间大多设定在行政机关制定规划案后, 故难以修改;如何将居民通过参与有关活动提出的意见反映到规划中去, 对此缺少法律的规定等等。由于这些原因, 听证程序的规定往往流于形式。此外, 有法学家说过“民主是没有效率的”, 我们深以为然, 过多、过频的听证成本太高, 也不能避免多数人的专政问题。所以, 不管是立法上还是实践中, 采取听证形式还是有限的。确定合理的听证事件范围是立法者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行政规划程序的公开

行政公开的法律出台对行政程序合法提供了有力支持。美国在联邦行政程序法颁布之后陆续于1966年颁布《情报自由法》、1974年颁布《隐私法》、1976年颁布《阳光下的政府法》。这几个法律的颁布强化了民主政治, 对腐败的防止有极大作用。在国家安全允许范围内, 人民越能详细而便捷地知晓政府信息, 参与国家事务, 越能更好地监督行政机关, 从而保护自己的权利。日本1982年4月山形县金山町首次实施情报公开制度, 之后便迅速在全境发展起来, 最终于1999年5月7日经国会审议通过《信息公开法》, 在国家的层面上正式建立起了行政信息的公开制度。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39条规定:“以书面作出或以书面确认的行政处分, 应以书面说明理由。官署应于理由中说明其决定所考虑的事实或法律上的主要理由。有关属于裁量决定的理由中, 也需要说明其使用裁量权的着眼点。”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中也有类似于德国的规定。

总之, 没有行政规划程序的公开、透明, 就难以保证依法行政, 因为行政机关很容易形成一个官官相保的利益集团。有了行政的公开, 才能督促行政机关在阳光下正大光明的行使权力。

四、行政规划制定中的调查

政府的一切决策都严格按照科学管理原则和程序处理。美国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几十年不变, 仍应付自如, 关键是靠科学管理而不是长官意志。在国内, 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天埋水管, 把地挖开;明天铺电线, 再挖一遍;后天装煤气, 又来挖一次。这说明, 我们市政建设缺乏统一的、合理的、长远的规划。近年来, 推动美国管理水平提高的最大动力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现代规划的调查无外乎两个方面:实际情况的认真勘察和科学的计算与预测。

五、行政规划中的司法审查

在美国行政程序法中, 判例法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已经有了《联邦行政程序法》, 但是法院判例的约束力依然存在。这些判例可以解释成文法中的模糊语言, 也可以对成文法中的疏漏补缺拾遗。不管《联邦行政程序法》还是各州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机关是否规定了程序规则, 法院都可以衡量行政机关行为所采取的程序是否符合宪法“正当程序”条款的要求。[5]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 司法审查是保护公民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般的行政行为都可以被诉至法院。由于行政规划尚无统一的法律规范, 而其本身种类繁多, 单行的法律、法规对其规定难免有遗漏或纰漏。由公正的法院对行政规划程序合法性审查, 又通过为没有法律可依据的规划程序作出判例来创设法律是独特、合理的。就目前情况看, 在判例法国家有关行政规划的问题上, 相对人得到的保护更可靠。

德国《行政程序法》第74条与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 (草案) 》第125条等对行政规划的救济规定的比较合理, 一般情况下都确认了“利益将受影响的人”的诉权。立法中之所以可以这样规定, 与他们的行政规划裁决的“集中事权”效力分不开。集中事权就是由单一机关统筹, 以单一程序收件审查, 其他机关会同审查, 最后由统筹办理的机关核发确定规划的裁决书。简单地说, 集中事权效力就是以程序集中的方式处理达到决定集中的效果, 相当于我国规划制定行为与许可行为的合而为一。[6]总体来讲, 保护模式的行政程序比效率模式的行政程序更民主、更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规划程序中, 牺牲民主的效率可能导致不能全面考察规划的影响广度、深度及可能的后果。而错误的规划的制定、实施, 不但不能实现其初衷, 反而对公共利益、公民利益是一种侵害。靠牺牲公平来追求效率是不正义的。

参考文献

[1]宋雅芳等.行政规划的法制化理念与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2]湛中乐.现代行政过程论——法治理念、原则与制度[M].北京:北大出版社, 2005.

[3]王青斌.行政规划法治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4]马怀德.中国行政程序立法探索[J].比较法研究, 1999, (1) .

[5][日]室井力.吴微译.日本现代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 篇10

1存在问题

1.1 主体事实

行政处罚案件首先应确保违法主体认定正确, 违法事实调查清楚, 证据确凿充分。在这109件简易程序行政处罚案件中, 违法主体认定错误、违法事实认定错误的和证据不确凿、不充分的分别为5件、1件和11件, 各占案件总数的4.59%、0.92%和10.09%。

1.2 引用法律

各类卫生行政法律法规是认定违法事实并作出相应行政处罚的根本依据, 任何引用法律过程中的不妥、错误或遗漏, 均将直接影响案件的质量乃至于成败。

在这109件简易程序行政处罚案件中, 法律引用错误和法律引用不完整的分别为1件和4件, 各占案件总数的0.92%和3.67%。

1.3 处罚程序

自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实施以来, 行政处罚重实质轻程序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行政处罚的程序合法已成为决定案件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109件简易程序行政处罚案件中, 存在签收人资质瑕疵的、时间逻辑瑕疵的、修改处无签名确认的和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盖章处无落款日期的分别为67件、23件、3件和6件, 分别占案件总数的61.47%、21.10%、2.75%和5.5%。

1.4 文书制作

一件简易程序行政处罚案件, 包含的执法文书相对一般程序案件而言, 省略了大量的内部文书, 主要以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等外部文书为主。

在这109件简易程序行政处罚案件中, 现场检查笔录存在瑕疵和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存在瑕疵的分别为8件和7件, 各占案件总数的7.34%和6.42%。

2分析

2.1 主体事实

上述可知, 在这109件简易程序行政处罚案件的事后审核过程中, 查见主体事实问题的仅占一小部分。但主体事实问题所可能造成的后果却相当严重, 一个差错即可导致整个案件的失败, 因此, 这类错误必须引起相当的重视。

2.1.1 违法主体认定错误。

此类错误多发生在对个体工商户的行政处罚案件中, 案件承办人员通常未根据工商营业执照仔细确认违法主体的性质, 导致处罚对象未认定为个体经营者, 而将商户字号作为违法主体进行处罚。另有个别的此类错误, 系由于案件承办人员办案笔误所致。

2.1.2 违法事实认定错误。

在仅有的该案中, 案件承办人员对一家美容店进行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该店美容工具及顾客用拖鞋未消毒, 随即以“主要卫生指标不合格”的案由对该店进行了当场行政处罚。但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28条的规定, 美容店的主要卫生指标并不包含上述内容, 故案件承办人员在违法事实认定方面存在错误。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当场行政处罚的取证与处罚全过程均发生在现场, 案件承办人员不可能随时查阅相关法条的具体内容, 案件制作过程也游离于常规案件审核流程之外。在遇到此类既存在明显错误但又不违反法条的情况时, 易造成案件承办人员的判断失误。

2.1.3 证据不确凿、不充分。

在11件存在此类问题的案件中, 最普遍的瑕疵是证据搜集过程中既未留取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也未对当场查见的工商营业执照在笔录中进行描述并记录其相关证号, 这使得相关人员在事后审核时, 单从案卷本身很难判断违法主体认定的正确与否。此外, 现场检查笔录的描述过于简单, 也是导致证据不确凿的因素之一。该问题将在之后的文书制作中详加阐述。

2.2 引用法律

引用法律差错的案件极少, 其主要由于承办人员不能当场查询相关法律条文, 且在案情判定上出现较大失误时才会发生。

但法律条文引用不完整的情况相对出现较多, 主要是在法条引用时, 未明确地引用相应的“款”、“项”和“目”, 而只引用了“条”。

同时, 还存在个别将文件、标准等价于法律法规进行引用的现象[1]。

2.3 处罚程序

承办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 重视实质要件而轻视程序要件的情况依然存在。程序性问题中, 最为突出的是签收人资质缺失, 该问题达到了总案件数的61.47%。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在当场处罚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工商营业执照上所记述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经营者不在店中, 而相关接待人员又无法及时取得委托资质的情况。

该问题目前很难通过案件承办人员的努力予以解决, 但却存在可能的复议诉讼失败风险。

此外, 时间逻辑瑕疵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之一, 主要发生在当场制作的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的时间重叠上。其原因主要是案件承办人员在这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 且由于两份外部文书均在当场制作, 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修改处无签名”和“盖章处无日期”的问题, 一般不会影响案件成败, 但从办案质量要从严的要求出发, 仍然属于值得引起注意的程序问题。

2.4 文书制作

2.4.1 现场检查笔录。

现场检查笔录的制作中, 较多存在的是不影响案件成败的瑕疵, 如错别字、口语书面化、笔误等。但也有笔录记述欠妥, 可能影响案件事实认定的情况。如将“当场不能提供健康证且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记录为“未持有有效健康证”;将“未配备头癣患者专用理发工具”记录为“未配备头癣患者专用工具箱”。这种记述方式, 通过逻辑推理不能得出唯一确定的违法事实。如“未持有有效健康证”可以推出“持有过期健康证”和“不能提供健康证”两种情况;“未配备头癣患者专用工具箱”则和头癣患者专用理发工具的配备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2.4.2 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

当场处罚决定书的制作问题, 主要是在处罚内容中未注明案由, 而只是注明了处罚内容。根据《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中的制作要求, 案由在处罚内容中是不可省略的部分。

3对策

3.1 健全信息平台

在当场行政处罚的整个过程中, 案件承办人员往往由于当场无法查见被处罚人的有效《工商营业执照》, 而导致案件搁浅或者主体认定的失误。

对此, 笔者建议结合我市卫生监督系统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面运行的监督信息系统, 在市的层面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得联系沟通, 使各单位的相关资质信息能够在信息系统中予以实时反映, 则卫生监督人员的现场检查的同时, 即可依托该信息平台查询确认案件制作所需的各类证据材料。

3.2 形成统一模式

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签收人资质问题及连带产生的陈述申辩权放弃问题, 一直是困扰当场行政处罚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而且该问题受到客观执法条件的制约, 很难从案件承办人员的角度予以妥善解决。

笔者建议从全市层面统一该方面的要求, 例如使用询问笔录当场固定受送达人的职务行为, 或者用其它方式进行证据固定, 同时将此类操作方式与法制办及法院等组织复议、诉讼的部门进行沟通, 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

3.3 丰富取证手段

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 仍较多的采取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等传统手段进行证据固定。在进行当场处罚的过程中, 此类证据固定方式既费时费力, 也无法取得更佳的固证效果。

笔者建议在当场处罚过程中, 效法交警部门的通用作法, 为监督员配备录音笔进行全程录音, 一方面可以充实相关纸质证据, 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监督员文明规范执法。

3.4 重视问题反馈

对于一线执法中发现的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等原因造成的处罚质量问题, 应积极进行汇总, 通过及时有效的途径进行上报, 以便能使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在适当时候对滞后处进行必要的修订。

同时, 应格外重视在发现质量问题后的内部及时反馈, 化个案纠正为普遍教育, 通过科务会议、所务会议、所内信息共享平台、业务况, 提高纠错效率及全体监督员的办案水平[2]。

参考文献

[1]王秀山, 李建国.试论卫生监督执法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监督, 2002, 9 (1) :39-40.

小额诉讼程序浅析 篇11

关键词:小额诉讼;效率;价值

一、小额诉讼的特征

小额诉讼是指对一定标的额以下的特定类型的民事纠纷适用的比较简便、快捷的一种特殊程序。它具有下列特征。

1.标的额较小且标的额的大小是确定案件是否属于小额诉讼程序的标准

这也是小额诉讼程序区别于其他诉讼程序的要点。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标的额不超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则不能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2.程序简便

小额诉讼程序相对于普通程序在审判组织、审理期限以及审判方式等方面都比较简便。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并没有对小额诉讼程序进行详细规定。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究竟会如何操作小额诉讼程序,我们不得而知。根据国外关于小额程序的相关规定。小额诉讼程序与其他民事诉讼程序(包括简易程序)更加简便、快捷,且小额诉讼程序不允许上诉,实行一审终审。

3.重视调解制度

“小额诉讼程序强调方便当事人接近司法,其程序便于当事人自己操作,而且可以大大减轻法院负担、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法官在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过程注重调解,可以采用调解与审判一体化的审理模式。让原被告双方直接对话,促使双方和解。

4.价值取向明显

小额诉讼程序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即降低诉讼成本、提高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等。由于小额诉讼程序的标的额较小,若采取其他诉讼程序往往会加重当事人的负担、提高诉讼成本,同时也是对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小额诉讼程序通过对审判组织、审理方式以及审理期限的改革,提高效率。使小额诉讼程序变得简便、快捷。也达到了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

二、审理程序简便性

小额诉讼程序的简便性体现在整个诉讼程序中。小额诉讼以司法大众化为理念,而普通大众又缺乏对系统法律知识的了解,因而小额诉讼通常会按照常识化的方式进行。目前各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均不同程度体现了小额诉讼程序的简便性。

英国的小额案件在一般情况下是由当地的法院法官进行审理,当然,也可以让巡回法官审理。英国的小额诉讼程序的原则是公开审理,是否公开审理,法官有说话权。英国小额诉讼程序中,在前期准备阶段,法官可以直接说审理日程,审理程序为非正式,法官审理方式可以按照自己觉得合适的程序方式进行。程序的进行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不适用严格的证据规则,调取证据时不需要宣誓。英国小额案件的审理的地点没有特殊规定,可以在当事人家中,也可以在法庭亦或是法官的办公室。

对德国的审理程序进行研究,德国程序的简化在以下四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在进行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时候,法官和法院可以自由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的程序进行审理;第二,可以以书面审理代替不开庭;第三,在搜集证据以及审查方式上,就算是当事人提出要听取证言以及进行鉴定等要求,法官也可以要求证人或者是專家煮面回答问题,如果搜集证据时,当事人不在现场,那么可以进行电话里了解,调查取证;第四,小额案件的最终判决书可以只写明作为结论性判断,不用进行记载,这是德国民事诉讼法第495条的明确规定。

由此可见,小额诉讼程序简便、灵活的特性已经为各国认可,并形成制度性规定,使小额诉讼开展有法可依。我国虽然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确立了小额诉讼,但却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则,从而不利于小额诉讼的实行。

三、所体现的法律价值

小额诉讼制度在立法设计和司法操作中体现了基本的法律价值,适应了民众对于法律实践效果的期待。

1.公正与效率理念的兼顾

小额诉讼制度,首先强调小额,即该类诉讼制度针对的是纷争数额不大的案件和纠纷,其次强调诉讼,即小额诉讼制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司法对于程序正义的最低限度。该种区分基础上的综合体现了小额诉讼制度对公正和效率两种法律价值的兼顾,也做到了程序的简易化和程序的正当化的双重作用。

2.裁判效益理论和类型化解决民事纠纷的思想

所谓“裁判效益理论”,指的是在司法实践中通过较少审判资源和审判时间的投入,而获得较大的裁判效益的理论。所谓“类型化解决民事纠纷”的思想,指的是根据不同种类民事纠纷案件的不同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类型的裁判制度以及区别裁判和处理不同类型案件的理论思想。这两种理论思想在民事裁判中的运用,不仅与国内民事案件数量的非速攀升有关,与国内对于司法审判资源的有限投入也存在直接的联系。对此,国外有学者指出“在讨论审判应有的作用时不能无视成本问题。因为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

3.法官诉讼指挥权和当事人裁判请求权之间的保障

小额诉讼程序强调在程序正当的前提下加快诉讼进程,缩短案件审理时间,提高诉讼效率,这就意味着诉讼程序的推进和开展不容许当事人在没有法官指导下开展过多的有可能拖延诉讼的形式对抗,而要求法官充分发挥诉讼指挥权,对当事人之间的程序对抗进行必要的诉讼指导。“另外,凡采纳小额诉讼程序所审理的案件皆属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点集中、争议不大的案件,当事人一般没有委托律师参与诉讼,这就要求承办法官依法履行释明义务和提醒义务,以弥补当事人在相关法律知识和诉讼程序知识方面的欠缺,由此也会避免当事人之间就相关争点方面展开无谓的争辩说导致的诉讼拖延”。

参考文献:

[1]潘剑锋,齐华英.试论小额诉讼制度.《法学论坛》,2001(1)

[2]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3)

[3]朱金高.小额诉讼制度有效运作之机理.《法学》,2014(6)

论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篇12

一、制约我国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因素

对于行政程序制度而言, 在实际的执行中, 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导致很多的程序制度没有办法按照规定进行, 有时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 有时候因为国家政策和一些特殊情况没有执行。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必须考虑到相关因素, 在整体的工作中, 达到相关的标准, 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 应明确界定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含义

从现阶段的发展来说,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主要指的就是在行政程序的各个步骤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基本上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 能够很好的服务于行政程序。另一方面,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具有连接各个步骤的承上启下作用, 相对于其它制度来说, 在实际的工作中, 影响更大、范围更广。简单来说,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就是对整个行政程序具有重要影响的法律制度。在实际的应用中, 必须明确界定这些含义, 在固定的事件以及工作中应用, 不能超越范围, 在专属领域中执行。

(二) 应明确界定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很多的地方对行政程序的制度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冤假错案, 对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家针对这种情况, 明确界定了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在今后的应用中, 能够避免超出职权的情况产生, 对百姓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地位是使行政程序的一般法律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的中间环节, 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其作用应主要表现为保障行政程序基本原则的实现。避免一些不良问题的产生, 在根本上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 应明确界定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基本属性

对于行政程序基本制度来说, 基本属性是一个必要的工作环节, 如果没有确定属性, 就相当于没有方向。今后要想充分的利用行政程序基本制度进行管理, 必须明确基本属性, 只有这样才能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 它不同于基本原则。相对于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它更具有规范性, 即构成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法律条款应具有完善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违反基本制度的内容将会直接导致法律上的后果。由此可见, 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基本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能够从根本上界定制度的应用方向, 从而达到一个有法可依的状态。

二、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内容

针对行政程序基本制度的制约因素, 在今后的工作中, 必须深化其内容, 在社会的发展中具有一个较强的制度约束, 避免产生恶性循环。经过一定的探究, 本文认为行政程序基本制度需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一个必须具备的内容, 其它的职能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的。很多人对听证制度并不是特别的了解, 从客观上来说, 所谓的听证制度指的就是行政主体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或作出某项行政规定时, 听取行政相对的意见的制度。这是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核心, 是实现行政程序法的公正、公开、参与原则的有效保障。

(二) 行政公开制度

行政公开制度对于行政程序基本制度来说, 是一个发展。现阶段的很多地区都在公开政务, 这种措施不仅对地方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同时能够让居民更加了解政府, 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居民的知情权。从全国的整体情况来看, 在执行行政公开制度的过程中, 政府行为除了依法应当保密的以外, 其余应该公开进行, 让百姓来监督。另一方面, 行政法规以及行政政策, 还有行政主体的的行为, 应该依法公布。相对人有权依法查阅和复制。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帮助政府的办公更加透明化, 避免欺上瞒下的情况发生。同时在客观上和主观上促进了地区的发展, 能够避免一系列的不良案件发生。

三、结语

本文对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各个地区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政策上要求, 对行政程序基本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同时积极满足居民的知情权, 在公开政务方面, 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 会得到一个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陈亚克.试论中国制定行政程序法典的必要性[J].行政与法, 2004, 10.

[2]朱春莉.论我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

上一篇:人民微博论文下一篇:注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