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微博论文

2024-10-20

人民微博论文(精选7篇)

人民微博论文 篇1

摘要:本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写作方式进行了深入考察, 提出@人民日报对官方微博运营的成功启示是话题主动发声、注重传播效果、加强互动交流和真正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官方微博,微博运营

《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在新媒体中成功的转型, @人民日报也成为网络大潮中独树一帜的官方意见领袖, 为所有的组织和团体的官方微博起了表率作用, 它的成功之处值得借鉴。它以其贴近民生的视角、生活化的写作方式、注重和受众平衡沟通等交流沟通方式进行微博写作, 使其微博经过网络以聚变和裂变的方式来传播, 带来新媒体主动生产新闻、报道新闻和传播新闻的新局面, 在新媒体、传统媒体和受众议程交互中, 获取了更大的传播效果, 建立了官方微博的公信力

一、话题主动发声

微博中发布消息讲究“短、平、快”, 官方微博想要在这种社交媒体中占据一席之地, 只有适应它的发布方式, 尽快地代表官方发出声音。

(一) 塑造主体形象

学者胡宁生等人对政府形象的概念和内涵界定为:“政府形象是政府这一巨型组织系统在运作中即在自身的行为与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 以及公众对这种表现与客观效应所作的较为稳定与公认的评价。”官方微博是一个能使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聚合的平台, @人民日报常为政策宣传发声、为道德教育树典型, 也为人民提供建言场所, 在互联网世界的良好互动为一个和谐公民民主平台的搭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官方微博能够帮助政府“凸显正面的信息, 巩固正面的印象;消解负面信息, 修复受损形象;利用舆论热点, 积累良好形象;转移舆论焦点, 避免负面形象;加强舆论引导, 构建全新形象等”。官方微博的良好运用, 能够帮助政府建立良好的、亲民的、开放包容的政府形象, 对树立国民信心和对外传播都有巨大帮助。

官方微博对组织、团体和企业来说也是其在扁平化互联网世界中的“发言人”, 在互联网中有意识地发布信息宣传自我也有利于主体形象的塑造。热点问题主动发声能避免普通受众或组织对手“造谣”, 能快速进行危机公关, 以维护组织形象。

(二) 积极引导舆论

诸如“唐慧案”等热点事件发生时, @人民日报会积极地主动报道, 并且对舆论进行引导, 促进事情的解决。根据心理学中的首声效应, 优先报道事件的角度, 即便是潜在的倾向都会影响受众对事件后续发展的情绪变化, 因此, 官方微博在网络中应对和自身主管部门相关热点时应当主动地发声报道, 抢占话语的高地, 而不是等到与之相对的其他官方媒体或者是被情绪激动的网友“挟持”的自媒体来主动传播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这样会对自身的公信力造成损伤, 同时会造成谣言四起。

官方微博在主动发声的时候要注意角度的选择、内容披露的度、写作的语气、词汇的选择和发布的时机等, 要以真心诚意的态度面对受众, 以赢取受众的信任。而在针对网络中的谣言时, 要有效地利用首声效应, 积极地发声辟谣, 既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又要注意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符。

二、注重传播效果

官方微博可以通过塑造品牌话题和提升写作水平来提升传播效果。

(一) 塑造品牌话题

“品牌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 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 增值的源泉来自于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一个拥有良好形象的品牌能够促使受众重复使用, 同时他们会向自己的朋友推荐, 多次使用和推荐能够帮助品牌树立良好的口碑。@人民日报以自己每天定时发布的品牌话题“你好, 明天”、“微议论”和“新闻史上的今天”吸引了大量受众的使用, 受众主动评论、转发, 为“微议论”等栏目供稿等, 不断地扩大@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影响。

互联网中的官方微博和政务微博数以千计, 要想脱颖而出, 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品牌话题, 让品牌话题成为自己微博的特色, 定时定量的微博发表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兴趣。不要使发布的微博淹没在海量、碎片的信息中, 使受众难以辨别和识记。

除了品牌话题的建设外, 还可以为微博打上独特的印迹, 例如水印、网址等, 留下丰富的联系信息, 让受众主动登录到官方媒体的主页, 通过浏览和订阅来了解更多的信息。

(二) 提升写作水平

当代关于微博运营的研究非常之多, 但是对于微博的写作研究较少, 说明各个官方微博运营团队对于微博写作的重视程度稍低, 官方微博可以就此方面加以提高, 研究成功的官方微博的写作方式并加以创新, 用于自己的微博写作中。

微博写作注重“软性”, 以施拉姆的信息易读公式和受众对于内容的选择性传播来看, 内容有趣、图文兼顾、选词简单凝练且较易理解的微博更容易在互联网中得以传播, 如官方微博和政务微博能够加以运用, 则会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加强互动交流

微博是社交媒体, 微博主体都要注重和媒介环境中的其他主体进行“社交”, 并加强自身线上线下的互动。

(一) 线上线下互动

线上与线下, 是相对互联网来界定的, @人民日报注重的线上与线下互动主要体现在它利用报纸和网络两个大众媒体对自身和国家进行宣传。线下在报纸上的宣传为信息赋予了权威性, 线上对信息的宣传增加了传播的辐射范围, 扩大了传播效果, 也为媒体树立了公信力。

企业利用互联网来自我宣传时也需注重与线上线下的活动相结合, 如在微博中发起“转发中奖”活动, 在现实中欢迎中奖受众到场领奖并参观企业;线下的企业公关活动也需要用新媒体来进一步扩大影响。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是有效利用两个平台的大势所趋。

(二) 与其他官微和受众互动

@人民日报注重以第一、二人称写作, 注重和受众的双向沟通, 创造了虚拟的平等, 增加了受众的社会监场感, 使哈贝马斯笔下的“沙龙”和“咖啡屋”在中国第一官方媒体中得以呈现, 起到了社会协调和教育大众的作用, 成为微博中起点高、视野广、站得直的意见领袖。

在即将到来的web3.0世界中, “受众对于媒体的价值在于媒体的价值越来越多地存在于那些培养用户的公司, 而不是控制内容的公司”。@人民日报有意识的通过其品牌话题“微议论”等, 增加和受众的交流, 让受众主动生产内容 (UGC) , 并且注重不同观点的碰撞, 同时对主流观点加以支持, 对非主流的观点加以引导, 以便促进舆论场的形成和良性循环。

@人民日报与受众的双向沟通, 根据新媒体中呈现的传播仪式观, 也是创造更好的传播效果的前提。传统媒体在现代之所以渐趋没落, 除了技术的发展等原因,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众转战能够自己发声的新媒体, 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平台中获取话语权和虚拟的平等, “品牌建立需要朋友, 而非粉丝”。因此官方微博在互联网中运营时也要注重和其他官方微博以及受众的互动, 重视受众生产的信息, 有选择地使用和传播, 让受众感受到处于传统的权威地位的团体对自己的关注。

官方微博在互联网中也如政客在互联网中:“这种妥协包括和现实中的受众接近, 表现自己亲民的一面, 同时和他们构建良好的关系。”官方微博主动表现出自己亲民的一面, 凸显民生视角、民生内容和民生话语, 有利于和受众构建和谐的关系, 增加自己的存在价值, 更好地为自己的主管部门服务。

四、真正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每个主体都应该真正为人民服务, 微博环境是扁平的, 各种主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主体更应该利用自己的官微和人民加强联系, 服务人民群众。

(一) 提供多种便民信息

@人民日报生动活泼的写作方式, 贴近民生的视角, 也是国内媒体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媒体改革的新成果。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受众体验, 为党报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提供更多的便民信息, 从受众的衣、食、住、行来关心受众, 如提供天气预报等信息。除了自身的基层建设, 改变作风、文风外, 还应当更注重与受众的双向交流, 注重从受众的角度筛选、采写和编辑新闻,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反馈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利用等。

企业注重提供便民信息也是变成受众朋友的办法之一, 贴心的好朋友不仅能吸引受众的再次使用, 也能使传播的信息更实用, 有利于多次传播。因此, 官方微博注重各种便民信息的提供, 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既能为受众的生活和工作行方便, 也能够累积更多的潜在受众或客户, 使组织和受众都能达到双赢。

(二) 倾听民意解决问题

官方微博建立的主要原因, 还是为了加强其主管组织和互联网中受众的联系, “微博进入门槛也较低, 因为它是免费地开放给所有公众。因此, 低成本的通信模式使微博主与其收听者更易进行密集沟通”。创造一个双向沟通的平台, 让组织的信息能够以扁平的方式传播, 做到“上情下达”;而受众的需求和想法也能通过这个平台被组织所采集和分析, 应用到后期的组织市场研究、产品开发和投入市场中, 做到“下情上逮”。从受众群中收集到信息和数据分析后, 依然要将分析报告应用到实践中, 企业和组织要积极地帮助受众解决问题, 做耐心的倾听者、笃定的践行者和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参考文献

[1]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策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2]张志冲.官方微博:政府形象塑造新途径[J].东南传播, 2011 (8) .

[3]世笑瑾, 范以锦.强者愈强:纸媒品牌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报业, 2012 (7) .

[4]胡泳.从Twitter到微博[J].新闻战线, 2011 (9) .

[5]Clyde McKendrick.Why Brands Need Friends—Not Fans on Facebook.http://news.yahoo.com/why-brands-friends-not-fansfacebook-170251357.html.Fri, Nov 18, 2011.

[6]Luc Chia, Shin Lin.Social media politics:the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politicians[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12-17.

[7]SUI Yue&YANG Xuecheng.The Potential Marketing Power of Microblog[C].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Systems,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2010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0-06-23.

人民微博论文 篇2

1“语—图”互文的微博类型

“图像、视频等图像型副文本作为突出的内容存在,其满足了现代人对视觉、听觉等生理感觉的本能性需求,逐渐成为微博新闻语篇中的重要资源”[1]。沿着这些色彩斑斓的提示路径,读者完成了对报纸微博意义的生成、补足与理解,尽可能地接近编者意图。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用图像处理软件,产生了图解新闻和图说知识这两种有别于传统的图文搭配类型,文字概括图片大意,图片加深对于文字的理解。这使得图文的互动关系得到重视,创造了语图互文的新景观。

1.1 图解新闻,“图个直观、解得明白”

在保证信息数据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媒体为了突出某些特定新闻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以某种视觉形式使之呈现。在微博中,体现为将多张图片按事情发展顺序,用图片处理软件处理成一张长图的形式。正文则以“一图+V”的语法形式进行标注。新闻内容方面多涉及政策法规、热点事件的科普与宣传。由于对新闻内容挖掘的差异,“一图”所搭配的动词有“了解”“看懂”等。媒体通过把抽象化的数据、信息转化为生动的图像,复杂的概念转变为易懂的图片,以受众为中心,决定新闻内容的阐释与挖掘深度。

1.2 图说知识,“图画通俗,说明科普”

人民日报新浪微博还以节日为契机,推出图说知识类微博。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图像形式吸引读者兴趣,增强了读者点击冲动,传播知识与文化。此类微博受到追捧,如人民日报于2013年8月20日发布首条以开学季为话题的图说知识微博:“一张长图,开学季,专属新生的五个贴士”,当年仅1条。在2014年8月21日至9月5日期间,则发布了17条。这种形式的微博数量众多,创设了基于大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共同空间,广受好评。

2 微博中图像与文本的互文现象

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最早提出“互文性”的概念,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微博极大丰富了“语—图”互文形态,为网络新话语的争夺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图像先声夺人,文本言简意赅

热奈特区认为预述是对于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2]。新闻图片有着类似“预述”的功能。照片是新闻事件结果的展现,当读者先看图时,其对事件结果已然知晓,因此其阅读正文的时间也就相应变短。

微博的字数限制要求编辑删繁就简,提取精髓,直接展现最核心的信息。附上的缩略图虽小,但能够展现出其色彩、背景图等版面设计,吸引读者去点击放大。这里,微传播中的“观看”让大众采用审视的态度,把握着信息接收的选择权。

2.2 图文意义复调,二者互仿比照

微博正文与图片互为不同符号形式的隐喻,实现两者意义的交流互动。微博正文会指明其新闻价值,重在情理说服。图片的颜色与正文的情感色彩、语体特征之间形成互喻,并展现正文所涉及物体的标志。这里的图像起到了象征与暗示语言叙事的作用。此外,图文在彼此配合下突破了固定时空形态,如图解新闻就是让条理化的内容和结构化的形式有机的共享同一文本,通过点线面的特定视觉结合,让空间状态的图像转化为具有流动意向的时间状态,使得大众完成从第一眼的感性视觉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转变。

2.3 图文本溢出,形成自身独立

数字化的生存与现实生活虚拟化在微传播中产生了大量破碎信息,微博图片作为完整的语图共同体,自有其内在逻辑与言说,使其具有独立于微博正文的可能。图解新闻多涉及重大事件,新闻价值高,此类图像也可以脱离微博,出现在其他新闻网站或报刊杂志上,被更多的人所阅读。

3 微博传播中的图文使用策略

如果从新闻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而言,那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新型的文化观念也随之伴生,于是一种基于新闻素养、科学技术素养与文化艺术素养的结合是必须的。通过研究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在微传播中对图文的应用,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3.1 循环是高效利用的手段

在信息过载、注意力缺失的网络传播中,只有通过更多的曝光,才能使信息能够有效传达。微博正文中较多出现“转给”“转需”等词,并用口语化、情感化的语言,称读者为“亲”亲切又简洁的同时拉近与读者的关系,并鼓励读者转发。制作一张好图不易,本着经济的原则,通过自我转发,鼓励读者转发,实现单条微博的最大传播效果。“微博的话语表达策略呈现出互动性、亲切化和简洁性”[3]。

3.2 内容是语图发展的关键

语图关系的核心是其围绕事件的价值体现。他们不是空洞的文字和死寂的图片,其依托事件本身完成自身价值,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人民日报“借助对公共议题的讨论,鼓励与倾听读者评论,积极建构和谐、理性的网络讨论空间,使得平和、理性的语言得到传播”[4]。如微评论等栏目,就是基于此种目的。

3.3 真实是视觉呈现的导向

有图不一定有真相,诸如摆拍、后期处理等,都能构成视觉欺骗。但即便是唯美主义的眼睛也不能掩盖内容的真实性,艺术化的视觉表达固然有利于大众审美素养的提高,但形式的多样化也不能抹杀了内容的真实与丰富,“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等网络舆情反转事件也告诉我们图像真实和客观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图像在信息承载量上的缺陷得到一定的弥补,于是图像被重新发现。微博传播中的语图关系研究无意争论两种媒介的优劣,而是力图在二者之间寻求融合的可能,努力使其达到平衡关系。从微博“语-图”互文现象入手,其中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值得进一步探索。

摘要:重视与发掘图像的作用,使传统媒体更适应于互联网的新闻传播转型。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纷纷借助自身优势,探索微传播下的表达方式,现已基本形成图解新闻和图说知识两类微博图文应用模式,营造出别致的“语—图”互文景观体验。

关键词:语图关系,互文性,微博,人民日报

参考文献

[1]姜云峰.报纸微博中的副文本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52-55.

[2]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

[3]陈婧文.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话语表达——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J].新闻传播,2016(14).

人民微博论文 篇3

2012年7月22日凌晨4时58分“@人民日报”在人民网、新浪网上同步发出第一条微博, 标志其在两大微博平台正式上线。《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为目标定位, 以“参与、沟通, 记录时代”为责任使命。在上线一周内, 《人民日报》在新浪官方微博上发布了180多条微博信息, 吸引15万多粉丝和网友们的持续热议。截至2013年11月24日, 粉丝数量已达1226万, 微博发布量近19000多条, 显示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巨大影响力, 彰显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完美蜕变。

二、《人民日报》新浪微博评论版“人民微评”的文本分析

经过对10月份“@人民日报”所发布的42条“人民微评”的对比分析, 笔者对其所涉及的评论题材、评论形式、语言风格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文本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一) “人民微评”的题材

1. 民生题材突出。

笔者对所搜集的42条“人民微评”进行分析, 发现关于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类话题占据总文本的一半之多, 其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 有环境保护、景区建设、就业等问题。关注民生, 剖析热点, 揭露问题, 褒贬得当, 这与其“参与、沟通, 记录时代”的责任使命是一脉相承的。

2. 执政意识显著。

“人民微评”涉及政治方面的文本占总文本数的33.33%。其中有对官僚主义现象的揭露和批评, 也有对国家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的解读。“人民微评”作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好地彰显了《人民日报》的执政意识、党性意识。

(二) “人民微评”的形式

1. 发布形式。

“人民微评”的发布形式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发布评论, 二是转发原微博同时发布评论, 简称转发附评。按照这种分类, 笔者对搜集的42条文本进行了数据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转发附评有34条, 占文本总数的80%之多, 其中不乏对同一原微博发布两次微评的, 如对英语高考改革的评论。转发附评既体现了“人民微评”的关注视角, 又使得读者对其所评论的事件有更加深刻的思考。

2. 表现形式。

和传统媒体相比, 微博有着更为强大的优势来传递信息, 表述新闻。笔者将“人民微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纯文字;二是文字+图片;三是文字+链接;四是文字+视频。通过对所搜集的文本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图片和链接在“人民微评”中的使用频率较高, 而视频的使用次数则较少, 在搜集的42条微评中仅有3条配有视频。

(三) “人民微评”的语言

1. 文笔优美, 语言清新。

“人民微评”的语言极具人文色彩, 简短的话语, 清晰的表述, 直达读者的内心, 引起共鸣。如一则微评:“此心安处, 便是吾乡:一线城市有一线城市的好, 二、三线城市有二、三线城市的妙, 哪里最适合自己, 就把青春安放在哪里;世上没有桃花源, 心安之处, 即为故乡。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无论怎么选、选哪里, 都需用行动证明:青春无悔, 奋斗的人生最美丽!”这短短的100多字却让年轻人的青春有处安放, 奋斗无悔!

2. 句式多样, 视角为民。

“人民微评”关注百姓心声, 对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情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帮助。如“人民微评:拾金不昧该不该补偿?”这条微评的原微博有上千条的评论和转发, 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日报”与一般民众之间的互动。

3. 旧词赋新意, 表达通俗。

笔者在分析文本时发现“人民微评”中会有许多很有意思的词汇出现, 比如《信息公开才能挡住“程咬金”》, “余姚哄抢救灾物资缘于‘只发本地人’的谣言……这样才能挡住那些以讹传讹的‘程咬金’”。这里的“程咬金”具有新的意义, 既吸引眼球, 又符合用户需求。

三、“人民微评”对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意义

“人民微评”、“微议录”、“你好, 明天”、“咬文嚼字”是“@人民日报”极具特色的板块, 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板块的优秀, 才能成就整个微博的完美。从“人民微评”独到的评论、多样的形式、清新的语言, 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权威声音、主流价值、清新表达”的目标定位, 以及“参与、沟通, 记录时代”的责任使命, 为“@人民日报”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作了重要的贡献。

摘要: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 微博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微博平台也给传统媒体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评论版“人民微评”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分析, 探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一上线便可得到受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人民微评,《人民日报》,微博

参考文献

[1]廖宇飞.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青年记者, 2012 (20) .

人民微博论文 篇4

巧妙设置议程以营造意见氛围, 赋予其显著性。

议程设置功能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人民日报对议程设置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引导网友对十八大的认知上。为营造良好氛围, 提升网民对十八大的期待和关注, @人民日报在大会开幕前一个月就开始预热内容的发布, 以设置提议和延伸传播渠道。

议题:双向来源。在大会召开之前的“微调查·我期待”栏目中, @人民日报抛出一个如“社会共识”、“文化创作”等的热点话题供公众议论或投票, 使之成为全国性的公共议题, 形成强大的舆论波以引导网民们的注意力和关注点。通过由下而上公众自主设置公共议程和由上而下官方媒体引导公共议程的双向议程设置, 实现了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的创新运用和话题的有效传播。较传统媒体而言, 微博的互动性使其媒体在议程设置上面对更多挑战。新媒体时代的网友既非应声而倒的靶子, 更非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微博互动性带来了更及时的反馈, 有利于传播者的议程设置, 提升传播的有效性。

渠道:反复深入。@人民日报运用微博内容发布特性, 连续推送、添加新内容转发已发微博, 引导并促成舆论。如11月23日7时58分, @人民日报推送李克强召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座谈会微博, 达到1163次的转发量;9时23分, 在原有微博基础上, 添加中新社对会议的评论加以转发, 继续收获392次的转发量。这是官微为形成某种舆论氛围, 集中推送相应内容, 汇集受众在评论和转发中的意见再进行二次引导以深化话题, 使信息在媒体和网民之间不断过滤、回流, 在渐进中体现共识的形成。

直播+互动, 满足受众信息体验。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 是一种基于受众行为的理论。它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 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笔者认为, 除印刷、广播、电视媒介外, 该理论更适用于新媒体发展和使用的研究。@人民日报的十八大报道就是生动的诠释。

新媒体即时报道满足受众的“新闻欲”。“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之一”。@人民日报“十八大进行时”栏目对十八大新闻的即时直播提升受众的信息获取体验, 打破报纸出版时间和电视新闻栏目播出时间的限制, 满足受众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新闻欲”。2012年11月14日11时35份, 其微博推送如下内容:“计票结束后, 11时27分, 胡锦涛宣布: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已由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配发现场图片, 给受众以“在现场”的体验。

互动性满足受众对重大政治事件的参与热情。“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十八大报道中, @人民日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 评论、转发发表意见的便捷性, 满足网民对重要政治议题的参与热情, 实现信息的多级传播。在“微议录”栏目中, 通过邀请网友对某一话题发表看法, 然后筛选出网民提出的代表性强的意见并@网民发布, 满足网民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这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在社交网络这个深度交互平台中, @是通向另一个打开的自媒体平台的钥匙。通过鼠标点击被@用户的用户名, 可以直接建立“粉丝”关系。在微博上, 被@人民日报这样的用户@, 可让更多网民了解到被@人的信息和以往发的微博, 以对某一件事的看法为共通的意义空间甚至可能成为其粉丝, 构筑一个新的传播传播关系。

重视图片报道, 主打意见信息。

为了解@人民日报所发微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自10月30日至12月15日共45天所发表的与十八大相关的163条微博进行统计分析, 从信息呈现方式和信息性质两方面探讨其传播技巧。

图片类信息唱主角。由上表统计结果可知, 各类信息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图片+文字型信息, 其平均评论量和转发量居首位。转发量平均达2659.03次/条, 是纯文字型的2倍有余。“有图有真相”, 图片是信息充分传达的工具, 图文并茂的短新闻较单纯的文字新闻更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笔者注意到, 除“你好, 明天”这一名牌微评论栏目外, “十八大”报道转发量最高的一条微博为11月15日发表关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亮相的配图微博, 以其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赢得6993次的转发量。其次受欢迎的是视频型微博内容, 视频来自其他网站视频新闻。

意见性信息受青睐。信息可分为事实性信息、意见性信息和情感性信息 (包括感情、态度、情绪) 。意见指的是各种各样的看法或想法, 而不只是否定性的不满意的想法。[5]本文根据@人民日报这一社会媒体的特质, 将其发布的信息分为事实性信息、意见性信息和服务性信息三类并做考查。在所摘取的@人民日报163条微博中, 比重最大的是意见性信息, 共111条, 占68.10%;事实性信息为49条, 占30.01%;服务性信息为3条。由此可窥见@人民日报与一般媒体微博版的区别在于:意见性信息的发布是其重头戏, 其“微议录”和“微调查”栏目的内容赢得大量评论也说明, 在增强官方微博互动性上, 意见性信息优势很大。

信息爆炸时代, 网民更喜欢有思想、有深度的评论性短新闻。微博上巨大的用户基数呈现的海量新闻信息很容易让网民产生巨大的信息压力, 而网民在获得一件新闻的同时, 也更倾向于获得舆论主流声音对其的意见和看法, 以调整自己的既有判断, 达到认知平衡。由统计得知, 三类信息中意见性信息的平均评论和转发量最高。由此可知, @人民日报在十八大报道中以意见性信息强化其信息传播力, 网民的热烈回应也证实了@人民日报传播策略的正确性。

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 唱响网上主旋律, @人民日报的出色表现为其他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提供参考和借鉴。但从长远看来, 社会化媒介平台如何与深度系统的政治报道无缝对接还值得继续探索。

人民微博论文 篇5

人民日报被称为中国的第一大报, 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舆论喉舌, 在国内媒体中起着风向标的作用。作为中国第一党报, 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上也有着可圈可点的表现, 截至2014年4月份, @人民日报的粉丝量已经达到了1931.4万, 庞大的粉丝群是对其话语影响力的肯定。在分析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对突发事件报道特征时, 我们选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的样本。另外, 基于微博的传播优势, 它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总能起到消息传播及时的作用, 微博这一新媒体逐渐成为应对突发事件、获取消息、产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的平台。2010年“上海大火”、2011年温州动车事件、2012年北京暴雨、2013年雅安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 微博不但可以快速获取事件进展的最新消息, 甚至可以左右事件的发展。2014年3月1日发生的令人震惊的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中, 再次印证了微博的这种巨大的力量。

一、微博简析

微博, 即微型博客, 是Web3.0时代新兴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作为一种新兴媒介,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进入门槛低的优势迅速进入公众视野, 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自2007年国内第一个广为人知的微博饭否创建, 到新浪微博成功上线并且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微博平台, 七年的时间使微博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扩大, 它在突发事件消息披露和讨论方面彰显了独特的优势, 微博舆论场的形成甚至在某些事件中左右了事件的发展。例如, 2010年“上海大火”、2011年温州动车事件、2012年北京暴雨、2013年雅安地震到今年的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均是在微博上首次得到披露, 并且得到微博用户的关注, 基于此类事件的微博舆论场也迅速形成, 此类事件证明了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特殊且重要的角色。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 它的核心功能是即时信息的发布与获取, 从近年来国内重大事件在微博上的表现可以印证微博的这种传播优势:人们想要第一时间获取新闻及其他相关信息, 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微博。同时微博还具有人际网络的建构和维护功能, 这种人际网络的形成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既有的人际网络在微博网站上的延续。二是基于共享信息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关注-被关注”关系。普通微博用户的粉丝群基本上都是基于第一种方式, 名人、舆论领袖微博以及其他机构的官方微博其连接粉丝的纽带大多基于第二种方式。同传统媒体相比, 微博传播还有着明显的优势, 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同粉丝之间形成的是“弱连带”, 根据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的“弱连带优势”理论, 弱连带较之强连带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他认为强连带需要更多的精力去维护这种关系, 而维持弱连带之间的关系则不需要, 微博博主发布信息、粉丝选择性接受或者拒绝此类信息, 弱连带之间的信息传播就是如此简单。另外, 除了发布和获取即时信息, 其对社会话语空间的释放和对话语权的扩大也是微博兴起的重要原因。通过微博, 个人信息获取和发布能力的提高, 推动了信息的自由流通, 进一步消弭了前互联网社会话语权和信息传播权的中心化状态, 使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罗永浩砸西门子电冰箱事件就是社会话语权释放、公民通过微博维权的典型例子。

基于微博这种信息传播中的便捷性以及在话语方面的优势, 微博成为传统媒体新的话语权阵地, 是传统媒体延续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喉舌的人民日报于2012年正式上线, 截至2014年4月12日, 其粉丝量已经达到了1892万, 居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粉丝排行前列。从@人民日报成立到现在, 微博平台上的@人民日报延伸了人民日报作为传统媒体的功能, 在政策解读、引导舆论、发布新闻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 微博平台上的人民日报, 是《人民日报》风格的一种创新, 如报道事件的时效性提高;微博评论在语言、用词上的亲和力;报道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等。必须承认, 传统官方媒体在微博上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态度, 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二、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始末

3月1日, 名为“@8099999”的微博用户更新了一条微博:“刚才一伙男子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 见人就砍, 现场有人员伤亡, 10多辆警车已赶赴现场紧急处置。这伙歹徒手持刀具、统一着装, 现场已有多人受伤。大批民警赶到现场后, 火车站内传来枪声, 目前永平路至火车站实行紧急交通管制”。这条微博配有现场的三张图片, 第一张可能由于涉及血腥画面被屏蔽。这是第一条关于此次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的消息。随后, 云南网官方微博证实了这条消息的准确性, 紧接着, 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网等媒体的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这条微博, 昆明火车站事件迅速进入公众视野, 引发全民关注。人民日报当日晚十点左右转发该微博, 而这条经转发的微博在@人民日报上达到了2万的转发量。除了传统媒体不断利用官方微博更新事件最新进展, 一些亲历者也开始通过微博讲述自己的见闻, 更有人积极呼吁信息发布者保持公正客观的报道, 不传谣、不信谣, 同时不要传播暴力血腥的画面, 保持健康的舆论氛围。还有许多网友发出了“为昆明事件遇难者祈福”的微博信息。个人微博、名人微博、机构官方微博之间不断互动交流, 发表言论, 形成了基于此次事件的微博舆论场。

3月2日, @人民日报发布消息称:【昆明火车站事件造成27人死亡, 109人受伤】经官方证实, 昆明火车站持刀伤人事件截至2日零时许已造成27人死亡, 109人受伤。当天, 定性该事件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随着事件的进展, 伤亡人数再度刷新, 截至2日6时, 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 并公布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民警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一人。随后, 根据国家计委网站消息, 据云南卫生厅报告, 昆明“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已经造成29人死亡, 143人受伤, 其中重伤73人, 轻伤70人。3月3日昆明暴恐案告破, 团伙6男2女, 至此, 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的基本事实均已清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微博对此次事件的报道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事件的陈述, 事件初发, 人们对事件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尚未清晰, 在这一阶段, 媒体起到了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作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 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已基本清晰,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系列谴责暴力的微博, 对这一事件给无辜人带来的伤害进行声讨。第三阶段是传播好人好事信息和发布心灵鸡汤阶段, 昆明“3·01”事件给每个人的心灵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这是一起暴徒伤害无辜平民的恐怖袭击事件, 这是一起国内罕见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势必对民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时, 安抚民众也成了媒体的一项重要责任, 在这一阶段, 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系列哀悼死者、安抚受伤人员和民众情绪的微博, 起到了安抚情绪的作用。第四阶段是针对外国媒体对这一事件报道的不恰当之处进行声讨的阶段, CNN等国外著名媒体在报道此次事件中, 刻意地没有将该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事件, 或者在报道时将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打上引号, 这些行为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不满, 大量篇幅的报道都指向外国媒体的这种带有偏见的行为。第五阶段是关于新疆人的探讨问题, 尽管此次事件是新疆东突分子作案的一个例子, 但是网友呼吁不要因为个别人而殃及整个新疆人, 民族团结这一议题得到广泛的讨论, 媒体也迅速回应, 在报道中谨慎使用新疆人的字眼, 报道身边的新疆好人好事, 新疆美食美景, 还有人在微博上发起了“我是新疆人”的话题, 致使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像以往那样, 使得民众对新疆人戴上有色眼镜, 维护了民族团结。

基于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随后又发生了马航客机失联的重大事件, 媒体和民众对此事件的关注度也在减弱, 至此, 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在公共视野基本告一段落。

三、特征分析

统计@人民日报关于昆明“3·01”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共有129条相关微博, 通过分析, 我们总结出@人民日报对此次事件的报道具有以下特征:

(一) 消息准确、更新及时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关于这次事件的第一条信息是在事发当晚的10点以后, 事件则发生在当晚九时左右, 距离事件发生仅仅一个小时的时间, @人民日报的这条消息是转发自一个名为@8099999的认证微博, 这条微博发布于当晚10时08分, 是第一条关于昆明事件的消息。人民日报转发该微博, 几分钟后, 人民日报的这条微博拥有两万的转发量, 可见@人民日报的影响力, 迅速及时发布消息的人民日报对事件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 作为官方微博, 人民日报在传递来自官方消息和声音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人民日报强大的采编队伍也使得它能够快速及时地获取消息。例如, 官方的伤亡情况统计、事件处理情况、相关官员发布的声名以及来自中央的对此次事件的定性和指示等, 都在第一时间得到报道。

@人民日报:【昆明暴力案已致29人死亡, 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昆明“3·01”事件事发现场证据表明, 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3月1日21时许, 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截至2日6时, 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民警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一人。

这条微博是一条典型的通报上网情况的微博, 此类微博在2日大量更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事件发展情况越来越清晰。我们统计从3月1日到3月7日共129条微博中, 有59条是对新闻事实的描述, 占总量的46%, 可见, 事实报道类微博还是占了大多数。

(二) 立场明确、旗帜鲜明

根据统计, 人民日报针对昆明事件的评论类微博共有48条, 占总微博数量的37%, 人民日报针对昆明事件的评论数量很大。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媒体, 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在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方面, 负有特殊重要的责任, 它的评论数量较多是媒体性质所致。在这48条微博新闻评论中, 包括转载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人民微评、微议录、你好·明天、微倡议等, 下面例句两个典型的微博新闻评论:

【人民微评:谴责暴力严惩凶手】1日晚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持刀砍人惨剧, 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暴力事件。目前, 事态正在逐步趋稳, 伤者已得到救治, 案件正加紧侦破。凶手无论出于什么动因, 伤及无辜都不可原谅, 必将受到法律严惩。谴责暴力!伤者平安!春城美丽依旧!

【人民日报:暴力恐怖, 法无可赦, 天理难容!】残忍的手段, 血腥的暴行, 令人发指的恐怖犯罪, 让无辜生命骤然消逝。暴恐分子所挑战的, 是人类社会共同秩序、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对此决不能手软, 要坚决打击、严厉制裁。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 出现一起, 就打掉一起;露头就打, 严打狠打。

以上两条新闻评论微博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发布的, 从内容上我们很容易看出, 这两条新闻评论微博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 观点明确, 立场鲜明, 明确指出暴力恐怖分子应当严惩, 这也是人民日报一贯的语气, 作为官方媒体, 在这方面, 也代表了官方的态度。

(三) 议题恰当、舆论准确

前文笔者指出这次事件的报道共分为五个阶段,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事件陈述阶段、谴责暴力阶段、传播正能量阶段、批评外国媒体不实报道阶段、维护民族团结阶段等五个阶段。在此期间, @人民日报呼吁不要传播血腥和谣言、对外国媒体的不实报道正面批评、倡议不要给新疆人戴上有色眼镜、维护民族团结, 这几个议题使事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尤其是不要传播血腥画面和谣言、呼吁民族团结的议题, 不仅对普通的微博用户, 对其他媒体的报道立场都是一种指引。在对新疆人的态度上, 官方微博和民间微博形成了一次良性互动, 民间发起了“我是新疆人”的话题, 并且得到了@人民日报的积极回应, 此行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隔阂。以下是跟这两个议题相关的微博:

【微倡议:请不要肆意传播血腥和谣言】面对发生在昆明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在表达悲伤与愤怒的同时, 也请注意:请不要传播血腥画面, 那样只会助长暴徒嚣张气焰, 伤害孩子的心灵;请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谣言只会扰乱人心。我们相信, 真相终将大白, 暴徒必被严惩。逝者安息, 伤者平安!

【微倡议:面对暴徒, 我们需要团结与信任】针对昆明血案后个别极端情绪, 我们呼吁:哪个民族都有害群之马, 99.99%的新疆人和我们一样, 都是平凡的好人;不要把对恐怖分子的愤怒, 扭曲成对一个民族的敌意, 那正是一些人想要的结果。仇视只会带来裂隙, 友爱才会带来团结与信任。支持的请转起!

两条微博的转发量均达到了两万, 微博的沟通机制允许用户之间直接链接,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 两万的转发量足以让这两条微博传到大多数的微博用户。同时, @人民日报成功地形成了以上几个议题, 微博用户形成了围绕几个议题进行讨论的微博舆论场, 这种讨论也必然会影射到现实生活中来, 对整个社会的舆论生态起作用。由于微博的独特性, 像人民日报这样给我们一板一眼印象的媒体, 同样可以用草根术语在微博上发声, 这种变化的传播效果很显著。

(四) “弱连带”优势明显, 内容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微博的“弱连带优势”,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一千多万的粉丝之间形成的都是弱连带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信息能够在微博用户之间更加很大。

本文对人民日报在此次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的表现持肯定态度, 我国传统媒体在处理突发事件信息披露迅速及时。同时, 利用微博这一平台, 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最大化地避免了这次事件可能会对民众产生的恶劣影响。通过分析, 我们还发现, @人民日报在此次事件的报道中, 同样有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 评论所占篇幅过大, 舆论引导痕迹过重。上文我们已经统计了相关的评论类微博, 所占比例是37%, 这一数字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多, 同样, 这些内容在用词上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同时, 人民日报微博新闻评论的观点倾向性明显, 舆论引导的痕迹很重, 这样容易造成粉丝用户的排斥。事件发生初期, 也就是3月1日和2日两天, 微博新闻评论都有上万的转发量, 但是到了后期, 就只有几千的转发量, 除了“长尾理论”导致的热度降低, 太多观点的灌输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其二, 心灵鸡汤丰富, 理性分析不足。从事件开始, 人民日报相关的报道就有很多心灵鸡汤类的内容, 事件刚刚发生时, 确实需要这些内容来抚慰民众震惊和受伤的情绪,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 心灵鸡汤类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对这次事件的理性分析。例如, 对事发原因的分析、整个过程中为何几个人就可以轻易伤害比犯罪者人数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群, 中国民众在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有何欠缺, 以及国内外对暴力恐怖事件的统计和处理方式等, 但是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相关博文中并没有得到体现。

四、结语

人民微博论文 篇6

关键词:微博,人民警察,形象宣传

一、人民警察的形象现状

近年来, 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自身管理公安队伍的理念, 加强新型人民警察形象的建设。虽然公安机关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 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得到了很好地提高。但是, 由于当今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 所以社会上出现的关于警察的负面新闻往往会被夸大化并被迅速传播, 使老百姓所得到的关于警察的不好新闻被放大化, 使得在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

二、当前人民警察宣传工作与媒体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由人民警察形象的现状上看来, 人民警察与媒体这座桥梁沟通交流存在着各种问题, 笔者总结主要以下包括3个方面:

(一) 公安机关与媒体沟通存在误区

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工具宣传公安工作。但这些媒体是把双刃剑, 既能更好地宣传警察为人民、公正执法的形象, 也会把警察在日常执法工作中的问题放大化, 使民众得到警察负面的形象。一些公安机关相关部门对新闻把关不严, 导致出现一些片面和失真的媒体报道。近些年, 一些关于警察执法不严, 徇私舞弊等现象都通过媒体在百姓中传播, 让警察公正、严谨的形象受到了不小的损害。

(二) 虚拟警察形象与现实有落差

当下, 电视剧、电影对于英雄主义的追捧趋之若鹜, 而警察作为一个正义的化身, 往往就成为了英雄题材影视作品的主角。通过夸大的描绘使警察的形象无比的高大, 甚至是无所不能。但现实中警察也是普通的老百姓, 跟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当人们习惯了虚拟的警察后, 再看现实中的往往会出现失望的感受, 这也导致了警察形象达不到民众心目中位置的高度很大的一个原因。

(三) 公安宣传工作中存在不足

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 虽然对实体法有所了解, 却对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 以致容易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以表层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时是不全面的, 而公安宣传工作中又不可能向人们普及全部警务的基础知识, 所以就产生了这种现象:一个关于警察工作中正确的行为活动到了公众那里被扭曲了, 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或者是媒体的观点与根据法律严格执法的警察们不同, 到了公众那被理解为错误的执法, 片面和失真的舆论指向把原本公正的人民警察形象扭曲了。

三、微博的特点对人民警察形象宣传的作用

微博作为一条新的媒体传播途径, 具有草根性、真实性、实时性等特点, 这些条件使人民警察通过微博能将其形象更广泛、真实的呈现在老百姓心目中。

(一) 草根性

2011年是微博用户数量和影响力双双快速增长的一年。根据新浪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 目前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 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 搭建了一个和群众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在微博出现之前, 公安机关一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公务机关。老百姓只有在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或者做了违法的事情的时候才会与公安机关有交集。

(二) 真实性

公安微博开辟一条官方的发言渠道, 公安工作传统的发言方式只有新闻发布会这一种, 这种发布会属于过于正式、间歇性的方式。有了公安微博之后,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及时地了解到权威的案件案情。通过公安微博, 发布正确的舆论导向, 有了官方的言论, 谣言不攻自破, 能够间接维护社会的稳定,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让公安机关以民为本, 警察严格公正执法的行为让民众有所了解, 提升他们心目中警察的形象。

(三) 实时性

公安微博为公安工作宣传提供了平台, 让原本受众群体少、消息滞后的现象转变为现在更及时的宣传方式。在公安微博出现之后, 一条相对重要的公安微博可以得到上万条、甚至更多的转发, 这些转发的人又有各自的听众, 宣传的效果明显, 能够第一时间使得信息传播出去。公安的宣传部门应把民警在日常执法中一些典型的案例发布出去, 让群众知道公安确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的。还可以把民警先进事迹写入微博, 大量的转发后, 可以得到宣传公安工作、拉近警民关系的效果。这种榜样式的宣传在民众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警察形象, 并不断深化群众中的警察形象。

人民微博论文 篇7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微博等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主动融入新媒体,标志着“公共领域由制度层面历史性地转入了新的传播空间中”(Castells,2007),社会高度媒介化。不少学者认为新媒体的发展、主流媒体微博的开辟会大大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Benney,2011;Li,2010),然而由于网民倾向于围观消费性和个体化的内容,微博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因此,研究主要分析拥有新旧媒体双重特征的传统媒体微博在此冲击下的娱乐化程度,并从其娱乐对象的选择上探析媒体微博的娱乐层次。

本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和《纽约时报》的Twitter账户@nytimes进行研究,选取2016年1月1日至3日元旦期间的微博内容作为研究样本,将样本中重复发送的微博视为相互独立的单条微博。因为并无对硬新闻与软新闻界定和测量的具体标准,所以研究从话题、角度、风格这三个维度(Reineman,2010)对单条微博进行编码,对“@人民日报”和“@nytimes”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微博娱乐化程度的差异。同时,研究对样本中的娱乐对象进行分类,通过类别中的差异探析微博娱乐层次的不同及其原因。

二、媒体微博娱乐化程度的差异

微博的话题维度主要界定的是微博内容与政治的相关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有接近80%的微博没有提及与政治相关的元素。而作为美国严肃报纸代表的《纽约时报》,在微博娱乐化的冲击下,其发布的微博也有半数以上与政治议题无关;但其有超过30%的微博与政治的关联度较大,是《人民日报》的一倍。

“@nytimes”中包含全部政治元素的微博有9条,微博中展现了决策制定者、决策具体内容、决策涉及对象以及社会成员不同的见解这四个方面的元素。微博“共和党候选人指责奥巴马在宣布国家控枪政策方面滥用职权”,短短一句话涵盖几乎所有的要素,这属于较硬、较全面的严肃政治新闻。但“@人民日报”没有任何一条微博中包含了全部的政治元素,社会成员、非政府组织的不同看法是其最缺少的一项要素,如微博“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习近平授军旗”。而这一元素是公民社会对政治议题关注程度的重要体现,它的缺失表明了“@人民日报”对公民社会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不主动将社会成员纳入政治议题中,而是一味地发布娱乐化信息。

从微博内容的角度维度(表2)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中采用主题框架和社会角度进行内容组织的微博仅占12.8%,远低于“@nytimes”的33.5%。“@人民日报”主要关注的是具体事件对个人的意义和影响(63.7%),单单突出某一事件中可以被消费的要点,将议题窄化、软化,而忽视了特定事件的代表性意义。“用生命在吃饭!悬空30米成都空中餐厅雾霾中开放”这一微博就抓住最能引发受众关注的“悬空30米”的空中餐厅大做文章,向受众详细说明餐厅的方位以及丰富的配菜,强调戏剧性、娱乐性内容,却忽视了对空中餐厅风靡现象社会心理层面的探究。

虽然“@nytimes”也大多选用片段框架和个人角度进行新闻报道(44.4%),但其并不占绝对多数。“@nytimes”同时也倾向于将议题放入更广阔的语境中探求事件的普遍意义,并对现实社会作出相应的关照。它的微博内容更注重对社会的整体分析和批判,而非对个人行为的评价,娱乐化程度较低。

就微博的报道风格而言,“@nytimes”超过半数的微博都是客观且无情感外露的,并且仅有8.4%的微博有明显的个人化和情绪化色彩。这实际上体现了《纽约时报》在使用twitter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表3)

而“@人民日报”有接近70%的微博采用较软的报道风格,从“重磅”“超实用”“惊呆”“暖心”等情绪化的微博词汇中也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微博内容生产存在业余化、娱乐化倾向,一味迎合受众的消费心理,频繁利用情感强烈的关键词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忽视了新闻机构所应具备的客观公正的专业形象。

由以上的数据和文本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民日报”和“@nytimes”均受到了微博娱乐化冲击,发布的微博内容多数与政治议题无关。但《纽约时报》在进行新媒体实践时始终坚持新闻生产的专业属性,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且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所以,“@nytimes”的娱乐化程度相对较低,“@人民日报”则相对较高。

三、媒体微博娱乐层次的差异

样本中媒体微博的消费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普通公众;二是政府官员。根据这一分类,研究分别选取样本中具有代表性的多条微博进行文本分析,探析“@人民日报”和“@nytimes”娱乐对象选择的倾向性及其原因,并以此确定其微博娱乐层次。

(一)对普通公众的消费

“@人民日报”多选取戏剧性较强的事件进行报道,报道中往往带有媒体自身对该事件的看法,引导读者对相关事件和人物的消费。以“女子地铁进食受指责后舌战乘客”这一事件为例,“@人民日报”就此发布“人民微评:比地铁内进食更可怕的,是振振有词”,直指地铁内进食女子无视社会公共秩序、知错不改。这对社会普通公众进行的道德审判,是对公众不道德行为的过度消费。

“@人民日报”还注重通过普通公众凸显社会的人文关怀,但这实际上也是对单个事件和其中人物的过度消费和娱乐。以“聋哑妈妈剖宫产女”为例,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用文字鼓励聋哑妈妈固然值得赞赏,但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确保手术顺利完成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一味凸显医生的形象是对普通善举的过度解读。

“@人民日报”在报道普通公众时,往往易将其类型化为可供消费的对象进行娱乐化解读。“@nytimes”对普通公众的报道,是对个人就业、婚恋、房产等的关注,其中也有对个体形象的消费,但比例较小;它主要是将公众作为广告对象,向其推送一定数量的广告,如《唐顿庄园》的分集剧情梗概、问卷调查等。

(二)对政府官员的消费

样本中,“@人民日报”将政府官员作为消费对象的微博仅有一条,还是对中纪委发布的反“四风”年报的报道,是对受处理的干部的数据分析,并无对某一官员的具体报道。由此可见,“@人民日报”甚少选择政府官员作为分析和解读的对象。因为“@人民日报”与其传统媒体相一致,坚持党性原则,是党的喉舌,它往往就国家宏观决策、政府官员活动进行宣传,而缺乏对其除违法违纪外具有争议的个人行为的有效监督。

“@nytimes”则恰恰相反,微博中有很多对参议员甚至总统以及其他国家官员的报道。例如,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言论用作基地组织招募广告、民主党参议员舒默被共和党讨厌的现象、纽约市警察局长与前任局长的争议等,对政府官员的报道和解读正是西方媒体言论自由的体现。

(三)娱乐层次的判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人民日报”的主要消费对象是普通公众,微博对公众的类型化、娱乐化的解读吸引读者关注,属于较低层次的娱乐;“@nytimes”的主要消费对象是政府官员,而对当权者的舆论监督正是维护阶级平衡的重要手段,属于较高层次的娱乐。

四、结语

研究主要建立在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官方微博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之上。研究发现:由于新闻生产专业属性以及体制条件的差异,媒体微博在娱乐化的冲击下呈现出不同的娱乐化程度和层次。“@人民日报”的娱乐化程度较高,而娱乐层次较低;“@nytimes”的娱乐化程度较低,而层级较高。

就美国媒体微博而言,一定程度的娱乐化有助于促进公民社会对软化的政治议题的关注;而在中国的语境下,由于体制本身的局限,娱乐化议题的关注点往往限于普通公众,无法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

摘要: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官方微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美传统媒体微博都呈现一定的娱乐化倾向,只是在层次和程度上存在高低差异。而媒介自身的专业属性、社会环境及体制都是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媒体微博,娱乐化,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Castells,M.网络社会里的传播、权利和反权利[J].国际传播杂志,2007(1):238-266.

[2]Benney,J.微博与激进主义[J].传播、政治与文化,2011,44(1):5-20.

[3]Li,S.中国的网络公共空间与流行风气[J].媒介文化和社会,2010,32(1):63-83.

[4]Reinemann,C,Stanyer,J,Scherr,S,Legnante,G.硬新闻和软新闻:概念、操作化及主要研究成果综述[J].新闻业,2012,13(2):221-239.

上一篇:图书馆系统下一篇:行政诉讼简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