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理解的推理研究

2024-08-04

语篇理解的推理研究(精选9篇)

语篇理解的推理研究 篇1

一、引言

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听力》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 (一、二年级) 的一门必修课, 其教学要求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 帮助学生初步克服听力障碍, 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在一般社交场合的交谈和相当于中等难度的听力材料, 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或情节, 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 并用英语简要地做笔记。在基础阶段结束时, 学生应能听懂‘美国之音’ (正常速度) 和英国广播公司国际新闻的主要内容。” 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 尤其是推理能力, 是英语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

对于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 前人主要是从认知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听力理解过程的实质及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或从听力策略与听力理解的关系、听力训练的技能技巧、听力理解的评估与测试的角度对听力策略进行研究。“定性研究的文章多, 定量研究的文章少”, “有些文章提到一些实验, 但这些实验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 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因此本文预从实际教学出发, 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尝试, 以期对教学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1. 学生在听力理解中把握细节的情况是否优于进行推理的情况;2. 影响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进行推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英语专业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 (共计110名) 为受试, 因为他们即将参加“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水平测试”, 即俗称的“专四”考试。《听力》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 经过近两年的专业训练, 学生的听力水平应趋向于接近考试要求, 尤其是应具备考试要求中明确指出的推理能力:“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

(三) 研究过程。

实验围绕上述研究问题, 通过四次听力测试来收集数据, 其中一次为细节题, 其余三次为推理题, 以对比学生对语言的表层意义的理解和对深层含义的理解。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 根据平时的教学反映, 学生对细节题的完成感到比较容易, 而推理题中所考察的推理能力正是本研究的重点。为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所有试题均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近十年的“专四”考试真题或模拟题;所有测试均组织所有实验对象在四个语音室中同时进行, 每周进行一次, 并且保证受试未做过其中相同内容的练习。每次测试共有23个小题, 包括短句、短对话、长对话、及短文理解四种题型。每次测试后, 组织受试通过完成试卷后附录的一份《试卷分析》形式的调查问卷, 对本次测试中试题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分析, 包括受试做对的每一道题的情况分析及做错的每一道题的原因分析。四次测试结束后, 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相关函数对收集到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四次测试设计受试人数为110人, 但个别受试因故未能参加所有测试, 将其排除后, 实际参加所有测试的受试人数为96人。

(一) 学生在听力理解中把握细节的情况与进行推理情况的对比。

从表1中数据不难看出, 受试的细节题成绩的平均值均高于任何一次推理题成绩的平均值;受试完成细节题的平均及格率也高于任何一次推理题的平均及格率;细节题的得分情况与任何一次推理题的得分情况相比, p < .05, 这不仅表明了两种题型的得分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而且也表明了学生两种能力的不均衡发展。这说明学生在听力理解中把握细节的情况优于进行推理的情况。

(二) 影响学生在听力理解中把握细节与进行推理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从表2的比较可以看出, 受试在做听力细节题时, 影响其理解的因素主要是:相关细节的定位、反应速度、瞬间记忆能力、语言基础知识;对于个别受试, 注意力的集中与否、背景材料、听力技巧的熟悉程度及精神紧张程度也是影响因素。在推理题中, 影响受试听力推理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相关细节的定位, 这也涉及到了受试的语用推理能力;此外, 反应速度, 语言知识和注意力的集中与否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瞬间记忆能力、背景知识、听力技巧和紧张情绪也都对个别受试的正确推理产生了影响。

另外, 通过横向比较两种题型的影响因素, 可以看出:无论在听力细节题还是推理题当中, 相关细节的定位与受试的反应速度都是影响受试正确完成题目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影响受试细节题完成的正确率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是瞬间记忆能力和语言知识;影响受试推理题完成的正确率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是语言知识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三) 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原因。

1.听的过程本身的特点。

在“专四”考试中, 听力理解部分的录音只放一遍。而且, 学生不能控制录音的语速, 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只能与录音保持同步速度, 否则将遗漏大量信息。当遇到听不懂的或一下没有反应过来的地方, 学生也不能停止听录音, 而停下来去思考这些疑难问题, 更不能查阅字典或咨询他人。录音中一些常见的连读、省音、弱读等口语现象, 以及个别单词的英音、美音的不同读音, 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 考试过程中, 学生需要一边听录音, 一边完成相应的听力理解的题目, 与日常的听说训练相比, 更增加了一份精神上的紧张感, 这也会对试题的完成和得分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在考试中的情况如此,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无论是看电视、听广播, 或与人面对面地交流, 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2.实际教学情况的影响。

无论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及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学生日常听英语的时间大大少于读英语的时间, 即听的量的积累不足。多数语言知识通过视觉渠道而不是听觉渠道获得, 因此在头脑中形成的听觉形象的印象不如视觉形象的印象深刻, 才会出现对同样内容的材料能看懂但是听不懂或听的时候反应速度比较慢的现象。

3.学习者自身的局限。

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知识 (语音、语法、词汇等) 水平、背景知识的积累情况、精神状态、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因素, 都会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四、教学建议

(一)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帮助学生适应听力本身的特征,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每天练习听力的习惯, 并开发各种视听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日积月累, 逐渐增加输入量。此外, 从初级阶段, 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要注意有选择性、要掌握甚至创造一些符号、要有层次。同时, 有意识地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避免走入听力练习中的一些误区, 如:听不懂就放弃, 只听能听懂的;听不懂就反复听;先读录音原文, 再听录音;一边听一边读或一边听一边译;大量做多项选择题的听力练习活动等等。

(二) 读和听两种输入渠道的学习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阅读和听力都是语言学习的“输入”过程, 因此, 阅读技巧和听力技巧有时可以相互影响和促进。日常学习中, 通过广泛阅读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 可以熟悉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与文章结构。在进行听力训练时, 要有意识地根据文体特征, 定位相关细节。同时, 通过广泛阅读, 还可以拓宽知识面, 积累各种领域的常用词汇与背景知识, 可以帮助提高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反应速度。

(三) 讲授必要的听力技巧。

通过讲授和开展多种活动, 使学生掌握gist listening, focus listening, inferring等多种听力技巧,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提高听力理解的水平。针对语用推理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自身掌握的语用学方面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听力材料, 从而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五、结语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也是长期来困扰中国学生的难题。随着语言功能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的日益强调, 重视学生语用推理能力的培养并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将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对细节把握的能力与进行语用推理的能力进行对比, 定量总结出语用推理能力是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弱项。同时, 通过问卷调查, 总结出了造成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建议,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上述主要影响因素方面加强训练, 从而帮助学习者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尽管本研究在开展中收集了大量数据, 并进行了广泛分析, 但由于研究者有限的统计学知识及语用学知识, 研究并不够深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如何具体分析话语理解与英语听力理解的关系, 以及语用学对于学生听力策略与技巧训练的指导作用将有待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J].外语界, 2002

[3].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修订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 (2004年新版) [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命题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历年全真试题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语篇理解的推理研究 篇2

论文摘要:推导是语篇理解者构建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是构成语篇理解的基础。近几十年来,语篇层次上阅读理解的推理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焦点。从定义、作用和模式等几方面对逻辑推理进行具体介绍的基础上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推理 语篇理解 阅读教学

1、引言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怎样阅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专家学者看法却不统一。传统的阅读方法是“自上而下”的被动语言解码过程,因为人们认为意义附身于文,读者只需要逐字逐句弄明白文字,意义就唾手可得。随着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教育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阅读并非被动解码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作者和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或是相互交流,都离不开阅读中的联想和推理。事实上,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推理、联想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2、语篇阅读理解的主要推理模式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和所用实验材料与方法不同,因此对语篇阅读推理过程的解释存在很大差异,进而产生了许多语篇阅读推理理论和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有Graesser等人(1994) 的建构主义理论、McKoon与Ratcliff (1992) 的最小假设模式以及Fletcher和Bloom (1988) 的现时状态选择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读者的背景知识在推理中的作用,认为当长时记忆的背景信息被激活、部分信息在语篇的意义表征中形成编码时,以知识为基础的推理得以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背景信息提取的主动性、策略性,主张阅读过程是一个随文章的内容结合读者背景知识不断形成文章情景模式的过程,是随着阅读过程不断地发生的主动、策略性的推理。

McKoon和Ratcliff (1992) 提出的最小假设模式近年来引起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在没有特定目标策略机制时,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最低限度的自动推理,读者不会自动建构语篇所描述的整体情境的推理。最小推理建构的`是语篇的最小表征,即局部连贯表征,是整体目标和策略加工的数据库。

现时状态选择模式是基于短时记忆加工资源有限的理论而提出的,是在阅读完一个句子时被确认的,最近加工过的命题,即最近未满足的因果前项,通常保留在短时记忆里,其他信息则储存在长时记忆里。只有当因果前项在现时状态下停留在短时记忆里,读者才会做实时因果推理,否则必须检索长时记忆找回失去的因果前项或后项。

3、语篇理解的推理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其词汇量、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策略等密切相关,要读好一篇文章,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前提和基础,加大语言的输入量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关键还是应该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以上已经对语篇理解中的逻辑推理进行了综合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可以找到对阅读教学的一些重要启示。

3.1、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背景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丰富了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各种题材的文章,包括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军事文化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还可以选择一些名著让他们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与社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将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学习英语提供了多种现代化的手段。

3.2、采用语篇教学法

所谓的语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它从表达完整、思想内容确切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通读文章之后划分段落,总结大意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方法锻炼并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强调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注重语篇水平的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语篇整体,突出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完成阅读这一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3.3、在常规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的过程,也不是一个逐字辨认单词和词意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是一个猜测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不仅用眼而且用脑识别、选择篇章中关键词句、关键信息并对篇章意义和内容不断进行选择、修正乃至摒弃的过程。要培养一个学习者成为一个流利的阅读者就要开发提高其猜测推理能力。而猜词的能力是阅读理解测试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文字符号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猜测,有效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可结合平日教学,训练学生词义猜测的相关方法,如定义法、同义词或反义词、举例、构词法等。

4、结语

总之,逻辑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已知判断得出一个判断的思维形态,它在阅读教学以致整个外语教学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推理能使我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条理化和系统化。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利用各种启发使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词汇、语法结构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锻炼自己的观察、记忆、思考、想象和推理等能力。

参考文献:

[1]、Bechtel,William. .A Compan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M] Malden,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

[2]、Harley,Trevor A.1995.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From Data to Theory. [M] Psychology Press,217-219.

[3]、Graesser,Arthur C.; Gernsbacher,Morton Ann.; Goldman,Susan R. . Handbook of Discourse Processes. [M].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507-509.

[4]、范琳,刘振前. . 《语篇阅读推理模式研究综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 28(5):43-48.

[5]、胡健.. 《语篇理解模型综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J]. 16(1):39-44.

语篇理解的推理研究 篇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怎样阅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专家学者看法却不统一。传统的阅读方法是“自上而下”的被动语言解码过程,因为人们认为意义附身于文,读者只需要逐字逐句弄明白文字,意义就唾手可得。随着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教育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阅读并非被动解码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作者和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或是相互交流,都离不开阅读中的联想和推理。事实上,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推理、联想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2、语篇阅读理解的主要推理模式

由于研究者研究的角度和所用实验材料与方法不同,因此对语篇阅读推理过程的解释存在很大差异,进而产生了许多语篇阅读推理理论和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有Graesser等人 (1994) 的建构主义理论、McKoon与Ratcliff (1992) 的最小假设模式以及Fletcher和Bloom (1988) 的现时状态选择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读者的背景知识在推理中的作用,认为当长时记忆的背景信息被激活、部分信息在语篇的意义表征中形成编码时,以知识为基础的推理得以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背景信息提取的主动性、策略性,主张阅读过程是一个随文章的内容结合读者背景知识不断形成文章情景模式的过程,是随着阅读过程不断地发生的主动、策略性的推理。

McKoon和Ratcliff (1992) 提出的最小假设模式近年来引起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认为,在没有特定目标策略机制时,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最低限度的自动推理,读者不会自动建构语篇所描述的整体情境的推理。最小推理建构的是语篇的最小表征,即局部连贯表征,是整体目标和策略加工的数据库。

现时状态选择模式是基于短时记忆加工资源有限的理论而提出的,是在阅读完一个句子时被确认的,最近加工过的命题,即最近未满足的因果前项,通常保留在短时记忆里,其他信息则储存在长时记忆里。只有当因果前项在现时状态下停留在短时记忆里,读者才会做实时因果推理,否则必须检索长时记忆找回失去的因果前项或后项。

3、语篇理解的推理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与其词汇量、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策略等密切相关,要读好一篇文章,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前提和基础,加大语言的输入量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关键还是应该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以上已经对语篇理解中的逻辑推理进行了综合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可以找到对阅读教学的一些重要启示。

3.1、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背景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丰富了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各种题材的文章,包括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军事文化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还可以选择一些名著让他们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与社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将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学习英语提供了多种现代化的手段。

3.2、采用语篇教学法

所谓的语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它从表达完整、思想内容确切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通读文章之后划分段落,总结大意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方法锻炼并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强调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注重语篇水平的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语篇整体,突出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完成阅读这一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

3.3、在常规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的过程,也不是一个逐字辨认单词和词意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是一个猜测和选择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不仅用眼而且用脑识别、选择篇章中关键词句、关键信息并对篇章意义和内容不断进行选择、修正乃至摒弃的过程。要培养一个学习者成为一个流利的阅读者就要开发提高其猜测推理能力。而猜词的能力是阅读理解测试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文字符号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猜测,有效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可结合平日教学,训练学生词义猜测的相关方法,如定义法、同义词或反义词、举例、构词法等。

4、结语

总之,逻辑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已知判断得出一个判断的思维形态,它在阅读教学以致整个外语教学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推理能使我们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条理化和系统化。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利用各种启发使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状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词汇、语法结构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锻炼自己的观察、记忆、思考、想象和推理等能力。

参考文献

[1]、Bechtel, William.1999.A Companion to CognitiveScience.[M]Malden, Mass.Blackwell Publishers.

[2]、Harley, Trevor A.1995.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From Data to Theory.[M]Psychology Press, 217-219.

[3]、Graesser, Arthur C.;Gernsbacher, Morton Ann.;Goldman, Susan R.2003.Handbook of Discourse Processes.[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507-509.

[4]、范琳, 刘振前.2005.《语篇阅读推理模式研究综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28 (5) :43-48.

[5]、胡健.2002.《语篇理解模型综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J].16 (1) :39-44.

阅读理解推理判断题解题技巧 篇4

《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NMET中,推理判断题的考查每年都占阅读理解试题的一半左右。推理判断试题属于高层次阅读理解题,很多考生对此类题型的解答感到很吃力,没有把握。下面笔者结合近年高考试题,谈谈推理判断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推理题常见的提问形式

常以infer,imply,suggest,conclude,learn,intend,mean,describe,purpose等词提问。或提问中含有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如can,could,might,would等和其他表示可能性的动词,如probably,most likely等。

二、推理题的.解题思路

如何做好推理判断题?笔者以为,考生做题时一定要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在语篇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间架起桥梁,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

首先,要求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根据上下文内在联系,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进行推理时,考生一定要仔细阅读短文,千万不可脱离原文而仅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

其次,对于暗含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意图、态度、观点等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分析,进一步增强理解能力,抓住材料实质性的东西。

再次,在解答推理性问题时,应清楚所要解答的问题是针对某个细节进行推断,还是针对主题思想、作者的意图进行推断。

针对细节的推断可运用scanning方法,迅速在阅读材料中确定推理依据的位置或范围,然后再进行推理判断。

针对主题思想作推断时,其解题的主要依据是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再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观点与例证(opinion and fact)、原因与结果(cause and effect)、主观点与次观点(main idea and supporting idea)。

三、推理题的解题方法

1. 抓住特定信息进行逆向或正向推理

做此类试题要善于抓住某一段话中的关键信息,即某些关键词或短语去分析、推理、判断,利用逆向思维或正面推理,从而推断出这句话所隐含的深层含义。

例 安徽春季D篇

69. The text suggests that not getting enough sleep might make you _____.

A. suffer from poor health

B. feel tired and nervous

C. dream more often

D. breathe quickly

解析 解题时抓住第一段After a busy day of work and play, the body needs to rest. Sleep is necessary for good h

语用推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篇5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利用交际话语来表达意义,然而说话人要表达的真实含义并不是构成话语的词语表面意义总和。何自然教授认为:话语的自然意义是指人们能够按照常规通过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而获得话语意义(contextual meaning);非自然意义则是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场合下表达交际者交际意图和语用隐含意义。也就是说言者话语的真实含义或交际意图往往是隐藏于话语之中的,这一现象说明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是有区别的。

二、相关理论

1.语用推理。

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是交际者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策略,推导话语与语境的关联,并解读由此产生的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ure)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言者省去了其认为听者已知或可知的信息,而听者若想使话语的意义明确、连贯起来,就必须对缺省的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测和判断。

2.会话含义理论。

会话含义是由会话行为所带来的含义,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某些准则推导出的说话人意图表达的含义,是一种语用推理。在实际交谈中,人们不一定会完全遵守合作原则,而是倾向于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者则需根据具体的认知语境,对言者话语的隐含意义进行推理,从而理解话语的“用意”。

3.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Sperber和Wilson(1986/1995)提出的。根据该理论人类认知靠的是关联(relevance-related)往往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虽然每一个交际形式都值得重视,但我们只注重那些与我们有足够关联的信息。

三、听力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运用

语篇理解的推理研究 篇6

难点一:找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首先要明白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组成, 要熟悉命题的叙述方式, 根据情况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要清楚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 比如, “如果两直线平行, 那么同位角相等”这个命题中, “如果”后面的是条件, “那么”后面的是结论;当然, 也有一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 如“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命题, 它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 为了分清它的条件和结论, 首先要明确它是由两个部分 (条件和结论) 组成的, 其次要分析这个命题是由什么已知事项推出了什么结论, 最后将其改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 因为“对顶角相等”是研究一对对顶角的关系, 因此, 将其改写为“如果……, 那么……”的形式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而对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个命题, “如果”前面这句话“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实际上是命题的前提条件, 这个前提条件和“如果”后接的部分一并是条件, “这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 这类命题, 只要画出图形“, 条件”和“结论”就可以用符号语言简明地表示出来:

如图1 , 题设:∠1=∠2, 结论:a∥b.

其次要多做练习, 结合具体事例, 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必要时要结合图形来区分.

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 如果两个角相等, 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那么同旁内角互补;

(3) 如果不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 那么不等式的方向不改变;

(4)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1;

(5) 同位角相等.

【分析】确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方法就是将命题改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 “如果”后面的是条件, “那么”后面的是结论.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的意义及结构.第 (1) 、 (2) 、 (3) 三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比较明显, 第 (4) 、 (5) 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 需要仔细分析, 把命题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 再找出题设和结论.

(1) 条件:两个角相等, 结论:它们是对顶角;

(2) 条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结论:同旁内角互补;

(3) 条件:不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 结论:不等号方向不改变;

(4) 先将命题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 即“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 那么这两个数的积为1”, 则条件是:两个数互为倒数, 结论是:这两个数的积为1;

(5) 先将命题写成“如果……, 那么……”的形式, 即“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则条件是:两个角是同位角, 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例2 一位同学将“对顶角相等”用“如果…, 那么…”的形式写成“如果对顶角, 那么相等”, 来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这种改法正确吗?若不正确, 请你写出正确的改法.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的结构与条件、结论的辨认. 需要注意的是, 在用“如果…, 那么…”的形式改写一个命题时, “如果”后面应是一个句子, 而“对顶角”是一个词语, 改写条件时有时需要补充一些词语, 使之成为一个句子, 如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 同样地, “那么”后面也不能只写一个词语“相等”, 而应写成一个句子“这两个角相等”, 所以“对顶角相等”应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这样改写后, 很容易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本题的答案是:这种改法不正确, 正确的改法应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难点二:真假命题的判断

首先要理解真、假命题的意义, 真命题是指条件成立, 结论也成立的命题;而假命题是指条件成立时, 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的命题.

其次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 理解并体会: (1) 如果条件成立, 真命题的判断总是正确的, 而假命题的判断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 (2)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无论验证多少个例子, 都无法保证这个命题的正确性, 因此就需要证明.

例3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 如果a>0, b>0, 那么a+b>0;

(2) 如果n<2, 那么n2-4<0;

(3) 同角的余角相等;

(4) 同位角相等.

【分析】判断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时前提是条件成立, 看结论是否成立, 而说明命题是假命题时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真假命题的判断, 需要从定义上判断, 在命题的条件成立时判断命题的结论是否正确, 如果要说明命题是假命题, 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因此本例中 (1) 、 (3) 是真命题; (2) 、 (4) 是假命题, 其中 (2) 中可以举n为-3等, (4) 可以画图来举反例说明.

难点三: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的填写

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来解决: (1) 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基本事实和定理的符号推理形式; (2) 对于具体的证明过程, 要弄清证明过程有几个因果关系, 每个因果关系是由什么条件得到什么结论, 然后对照所学的定义、定理或基本事实注明理由; (3) 会用“因为……, 所以……”的形式进行说理, 逐步养成说理有据, 步步有理的习惯; (4) 加强练习, 多做一些填写步骤和理由的训练, 为以后书写规范、严谨的证明格式作准备.

例4已知:如图2, ∠1=∠2, ∠C=∠D, 求证:∠A=∠F.

证明:∵∠1=∠2 (已知) ,

证明:∵∠1=∠2 (已知) ,

∠2=∠3 (对顶角相等) ,

∴∠1=∠3 (等量代换) .

∴BD∥CE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

∴∠C=∠4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C=∠D (已知) ,

∴∠D=∠4 (等量代换) .

∴DF∥AC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

∴∠A=∠F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

语篇理解的推理研究 篇7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在阅读技能目标中提出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旨要义和语篇意义的要求。而理解文章主旨要义和语篇意义是基于对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语篇基本结构的理解。笔者从日常教学和访谈中发现,学生在推理判断题和主旨要义选择题部分失分较多。这反映出学生在获取、筛选、处理和运用阅读信息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于复杂信息的理解度;综合信息隐含意义的推理深度;语篇结构理解的清晰度;整体语篇理解的速度。综上所述,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在获取和处理阅读信息方面的有效指导,对语篇深层意义及其结构的分析缺乏针对性,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理解语篇意义和归纳语篇结构的能力。

本文从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角度探究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处理和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信息处理的单位长度,从而改善他们对语篇深层意义及其结构的理解能力,训练其英语思维。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是语篇的表层形式链接,指一个语篇中的每个成分之间必须有某种形式使之互相联系(刘辰诞、赵秀凤2011)。衔接是存在于语篇表层的有形网络。Halliday&Hasan(2001)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其中语法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词汇衔接包括词汇的重复(同现和复现)和搭配。

语篇连贯指语篇深层意义的连贯,即篇章背后所指的语篇世界中的每个概念和关系必须是相连和相关的(刘辰诞、赵秀凤2011)。连贯是存在于篇章底层的无形网络,是语篇的语意关联。每个语篇都是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整体。Van Dijk(1977)认为,语篇的连贯表现为两个层次:微观结构连贯和宏观结构连贯。微观结构连贯指线性或顺序性连贯,语篇中句子或一系列句子表达的意义之间互相联系,构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宏观结构指统摄全篇的总主题(总话题)所代表的语意结构由次级话题所共同蕴含。微观结构连贯是从句列的角度看句列内部的线性关联,而宏观结构连贯是从语篇整体的角度看句列所表达的意义的总体关联。一个语篇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才是连贯的语篇(转引自刘辰诞、赵秀凤,2011)。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和语篇意义的理解能力,笔者在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借助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帮助高中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建构意义,从语篇的微观与宏观结构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

二、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指导下的语篇教学案例

进入高中学习阶段,虽然多数学生已经具备获取表层信息及简单的归纳、推理能力,但是对于复杂的事实性信息的理解和语篇结构的理解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这集中反映出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笔者尝试从四个方面解决以上问题:一是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篇衔接和连贯意识;二是利用词汇衔接手段筛选和转化文本信息,获取关键信息;三是运用语法衔接手段,有效建立信息之间的各种关系;四是借助语篇微观连贯和宏观连贯,加强对句子逻辑关系的整体理解,提高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

(一)利用词汇衔接的语篇教学案例

词汇衔接手段包括:词汇的重复或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包括重现、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部分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词汇搭配等(Halliday&Hasan 2001)。通过多个词汇意义相同、相近以及相反概念的使用,句子之间自然产生意义关联(付绘2012)。Sperber和Wilson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根据该理论,交际过程是人们根据以往经验进行推理的过程。关联是认知的导航仪,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能够互相配合,明白对方话语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李靖舒2011)。再则,人类总是更倾向于留意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这种交际认知过程中的特性即为关联性。当某一假设能够产生语境效果时,这一假设就具有关联性(王伟2013)。因此,熟练地掌握同一话题或语义场的词汇对于语篇的整体理解是有意义的。可是,大多数学生脱离话题而孤立地记忆单词,或没能敏感地识别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与意义关联。教师应系统地教授和复习话题词汇,在语篇理解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词汇衔接手段,帮助其快速地建构信息之间的意义联系,并形成使用同一话题词汇来表达同一概念的意识。

为此,笔者首先选择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话题词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在阅读前复习关联性与线索性较强的词汇,提高新旧信息的融合度(如图1)。

以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完形填空为例,该文章是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周末带孩子去超市,在路上看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作者和孩子在超市里买了许多东西给这个人,这一经历让孩子体会到助人的乐趣,并受益终生。该文章涉及的话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笔者在讲评该题前,让学生在黑板上呈现了与该话题有关的核心词汇,帮助他们对该题的词汇与话题词汇产生关联性,提高学生理解文本信息的速度和掌握语篇结构的能力。

(二)利用语法衔接的语篇教学案例

语法衔接手段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

1.指称是一种照应关系,是对同一指称对象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去指称,这些语言形式之间形成了互相解释的关系,一般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学生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对人称指称掌握较好,而对指示指称(this,that,these,those等)和比较指称(as...as,identical,equal,other,different,such,otherwise,less等)在语境中寻找和识别对应的关系词语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因此,建立语义联系的速度也较慢,这直接影响学生理解语篇的速度和准确度。尤其在议论文和说明文中,指称情况较多,语义建构较困难。笔者以一篇改编自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完形填空的文段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在上下文中识别对应的指称关系(如图2)。

以第一题为例,学生只有结合上文中“We all have times when we feel like we’re under too much pressure.”和“Many things strike us”两个信息,才能识别出此题的答案our是对上文中we的回指。以第六题为例,学生只有结合上文的信息headaches,muscle cramps and digestive problems及后文的信息symptoms,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these。总之,在使用指称前,学生必须有效地获取上下文信息,并归纳、推理出空格中与之有着指称关系的代词、名词和副词等。

2.替代是指用某种形式替代上文中的某一部分。替代可细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在篇章中,替代形式的出现预设了被替代成分的存在。因此,替代形式的意义必须从所替代的成分那里索引,它在篇章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由此可见,替代形式在篇章中的使用对学生有效获取和转化信息提出了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方式之一。笔者以一篇阅读理解中某个文段为例,设计了旨在训练识别篇章中替代关系的活动(如图3)。

题目要求的句子“It is always the same in other relationship.”中的关键词the same替代了上文中提到的“as long as they are genuine and sincere,trust them and treat them well.”及“They will give you back.”。学生在理解the same的确切含义时必须把它与其所替代的成分联系起来,这样就使篇章前后承接,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3.省略指在篇章内的句子中一些基本结构成分的缺省,这些成分从语法上讲是需要的,但作者或说话人假定他们在语境中已经明了,而不再提出。这些被省略的成分只有借助上文才能被发现,这样,一个句子便给另一个句子提供了理解的依据,从而使他们之间形成衔接关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出替代和省略的语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速度和准确度。

4.连接是用来连接篇章中相邻句子之间逻辑语意关系的衔接手段。连接关系是通过连词(如but,and,however,when和because等)以及表示连接关系的副词、介词短语(如consequently,in the mean time和one hour later等)来实现的。学生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对上述连接词语的本身意义的理解还是到位的,但他们不能准确地建立起连接词语前后句的逻辑语意关系。在高中阅读理解训练中,教师可以在语意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语意关联理解能力。例如,将表达逻辑关系的连词挖空,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填写连词并说明理由,以思维导图呈现句间的逻辑关系(如图4)。

笔者选用了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阅读填空题,将文段中的七个词挖空,让学生根据句子关系填入有连接关系的连词和副词。学生只有关注第一个空前后的Trust is a risk,you can’t be successful和a lack of trust in a relationship等三个信息,并理解前后的转折关系,才能选出正确答案although;要填出第二个空的and,学生要先理解victims of betrayal,can’t trust any more的上文信息,且推理出have been too badly hurt和can’t bear to let it happen again的并列关系;要填出第三个空的but,学生要先推理出前句信息It’s understandable与后句“if you’re willing to build trust in a relationship again,we have some steps you can take to get you there”的转折关系。学生在完成补全关键信息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句子信息之间的深层语义,准确判断前后句子信息的逻辑关系。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为判断段间关系和把握语篇结构做好了准备。

(三)利用微观结构连贯和宏观结构连贯进行语篇理解的教学

1.利用微观结构连贯培养逻辑思维形式

微观结构连贯是指语篇内部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类型,如并列与递进、原因与结果、转折与让步、例证与释义、结果与概括和承接与过渡关系等。加强语篇理解过程中关于微观结构的理解训练,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义关系,提高整体语篇理解能力的方式之一。

笔者借用全国课标Ⅰ卷的阅读填空题,引导学生关注句子间的语义联系。通过此题培养学生跨行获取关键信息,综合理解句间信息的隐含意义,把握主旨要义,使用句间的语义联系,选择符合该段落的句子填入空格中。例如,学生要对第一题所在的段落的主旨要义作出归纳,即关于“信任的概念”与“信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填入与此两点相关的句子,即选项“B.It is putting confidence in someone.”,此句与前句也构成承接与过渡关系。另外,对于第三、四题,学生只有通过归纳相应段落的关键信息,获取主旨要义,才能选出反映该段中心思想的段首句A与C。

2.利用宏观结构连贯训练语篇思维模式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篇特点,反映着一定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常常是以语篇宏观结构的形式呈现的。语篇宏观结构控制着语篇内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反映着深层次的语义且决定着语篇整体的语义连贯。教师应从语义连贯的角度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关注语篇内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梳理文章结构信息,这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深层次语意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敏感性,逐步形成按文体阅读的思维方式。此外,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根据文体特点归纳与呈现文章的宏观结构,以帮助他们快速理解不同类型的语篇,提高他们思维的敏感性与灵活性。

下面以一堂高三英语语篇理解专项训练之议论文阅读课为例,阐述如何利用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和语篇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对宏观语篇结构的归纳能力(如图5)。

笔者选取了2016年广东省适应性考试试卷中的阅读C篇。该文章是一篇问题解决型的议论文,讨论了教育者应该使用积极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在学生对其结构脉络不太清楚时,笔者根据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指导学生提取与论点密切相关的高频词汇作为关键信息词,通过提问,让学生把关键信息词呈现出来。在提取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对文章信息进行转化与提炼,筛选出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关键信息词positive。文中的部分信息可以转换,如give instructions and commands与guide and organize themselves意义相近,make a difference在文中是指help kids to understand the right way to do things。此过程训练了学生获取和转化文本信息的能力。然后,笔者进行分层突破,引导学生思考关键信息与其他非关键信息的关系,推理并归纳出各段的写作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对每一段的信息进行归纳与推理(见图6);从整个语篇的角度归纳总论点、分论点、论据及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充分理解议论文文体和语言的特点;从整体上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文章表面信息的衔接关系、文章深层次的语义连贯关系、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意图显性化,明确议论文的写作模式,形成议论文衔接和连贯背后的阅读思维与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复习阶段的阅读理解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篇衔接和连贯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使用语篇衔接和连贯的知识逐步解决对复杂信息理解的准确度低、综合信息隐含意义推理的深度不够、语篇结构理解不清晰等问题,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连续性与灵活性,提高他们有效建立信息之间的各种联系能力和准确理解信息背后所传达的意义的能力,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加快语意理解速度,并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最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付绘.2012.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阅读课中的意义建构[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6):1-5.

付绘.2013.语篇衔接与连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8):13-17.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靖舒.2011.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与隐喻隐含[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4-81.

李靖舒.2014.关联理论指导下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模式的建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6-60.

刘辰诞,赵秀凤.2011.什么是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伟.2013.关联理论视域中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51-54.

Halliday,M.A.K.&Hasan,R.2001.Cohesion in Eng 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Sperber,D.&Wilson,D.1986.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语篇理解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篇8

日常生活中, 我们很少说一些不相关的句子, 句子的理解通常是建立在语篇之上的。句子离开了语篇的环境就会变的模糊或存在歧义, 导致我们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所接触的语言材料大部分也是以语篇的形式展现的, 所以语篇应是我们更为关注的语言单位。心理语言学家指出有多种因素影响语言理解的速度和质量。要全面理解语篇, 听话人或读者还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语篇的相关背景知识, 并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等知识综合考察语篇, 单单一方面的理解并不能准确的把握语篇。由此可见, 语篇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角度讨论语篇理解过程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1 语篇记忆的三种表征方式

语篇表征是指:读者或听话者在理解语篇时, 综合利用以往的经验和语篇背景知识扩展隐含信息的过程。因为, 语篇的作者通常不会在语篇中给出所有信息。读者或听话者会根据语篇内容以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把语篇信息连贯起来。语篇表征是语篇理解的重要心理机制。语篇表征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 包含信息的接收、提取 (回顾和再认) 以及分析。我们在阅读语篇时首先是接收新信息;然后是提取相关知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 提取的过程就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信息, 将信息从长时记忆转移到工作记忆中, 然后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过程;最后对知识作出分析, 使读者对已经理解的知识进行精细加工, 从而对知识作出合理扩展, 并生成新信息。然而, 人在阅读理解时, 不可能记住所有的词语。因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接收信息, 提取信息, 分析信息会占用大量的资源,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对语篇的理解。在语篇理解过程中, 读者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字词都进行处理, 可以通过命题的宏观层面对语篇进行把握。宏观把握指的是对语篇的意义层面进行归纳或概括, 把理解从表层形式上升到了意义层面。Van Dijk和Kintsch对语篇理解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心理表征:表层表征、命题表征、情境模式。表层表征是指对文本的语句进行编码, 解析字、词间的语言学关系;命题表征是文本语义层次的表征;情境模式是在以上两种表征基础上, 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是对语篇更深层次的理解。

2 语篇理解策略

通常, 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 段落与段落之间在语义的组织上都是连贯的。语篇的连贯分为两种, 一种是局部连贯;另一种是整体连贯。局部连贯是指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形式的连贯, 通常运用一些衔接手段来实现。Halliday&Hasan考察了多种衔接手段, 如共指、替代、省略、连词、词义性重复、同义性词性等。而整体连贯指的是, 语篇中语义的连贯。

2.1 局部结构上, 我们时常采用准确定位已知/未知信息策略

通常, 语篇的开始都是新信息, 这些信息一旦经过接收, 就可以作为已知信息服务于后面的信息。但是语篇创作者往往不会给出所有信息, 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出现大量未知信息, 这时首先就要对未知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位。

对于有些未知信息是由词汇和语法等形式手段的转换来实现的, 这时读者就可以使用以上所提到的衔接手段和相关语法知识进行推导以形成语篇的连贯, 继而对语篇进行理解。

但是还存在一些语义上不连贯的未知信息, 这时就要根据上文的已知信息和相关经验通过使用匹配、搭桥推理等策略来填补缺失的信息。

2.2 整体结构上, 我们时常采用图式理论策略

Bartlette把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经历在大脑中的动态组织, 并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图式理论是用以解释阅读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

图式是大脑语义记忆中关于事件一般顺序的结构, 有助于理解语篇的全篇性连贯。但图式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图示的构建是一个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信息不断吸收不断内化的动态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图示模型, 根据自己独特的经验, 对新信息不断的筛选, 修正, 以形成对语篇的理解。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图示模型, 即使同一语篇不同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这就造成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因此, 要正确理解语篇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备相关的图式;一是激活相关的图式。如果不具备相关图式, 就很难正确理解语篇。例如:中国外语学习者很难理解外国的幽默文化, 就是因为不具备相关的图示才导致了理解的困难。然而具备相关图式但没有激活这些图式, 还是无法达到语篇的理解。例如:阅读一篇有关历史的语篇, 虽然读者有相关历史知识, 但是相关图示并没有得到激活, 所以还是不能正确的理解语篇。

语篇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认知过程, 要正确理解语篇就要综合运用局部结构和整体结构策略。

3 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学会阅读策略后, 方能更好的阅读材料, 提高阅读效率。语篇理解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如下:

1) 夯实语言基础, 提高语篇表层表征的理解

语篇理解的第一步是对文本信息的接收, 要提高阅读效率, 必要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必不可缺。所以, 平时应注意词汇的积累和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 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 为语篇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合理利用推理等策略, 辨认语篇中心思想, 剔除干扰信息

语篇中的命题之间存在一种前后依存的顺序, 共同服务于一个中心思想。在阅读时要积极构建语篇中命题的联接, 合理利用推理策略辨认语篇中心思想, 不拘泥于文本字词, 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 (如扫读, 跳读, 精度等) , 抓住语篇主要思想, 剔除干扰信息。

3) 接触不同体裁的语篇, 建立更广的图示

图示是我们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通过报刊杂志, 网络媒体等途径积累不同体裁的语篇知识 (如名人传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体裁篇章) 扩宽学习视野, 提高背景知识的积累, 丰富自己的图式库, 从而加深对语篇的整体理解。

4 结束语

语用推理在听力理解中的模式探究 篇9

语用推理: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不只是一个听者被动地接受语言刺激的过程,也是一个听者主动加工的过程。H.G.Widdowson认为听力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听力理解首先是对句子意义的认识,即获取句子的意思;另一方面,听力理解是对交际功能及价值的一种认识活动。

合作原则:美国哲学家格莱斯 (H.P.Grice) 认为,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标,语言交流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会在潜意识里遵循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但在实际的言语交流中,人们并没有时时恪守这些原则。出于各种实际需要,合作原则有时会被交流的双方打破,这就要求人们能够从话语的表面意义挖掘其深层含义。

关联和语境:在理解听力材料的过程中,对于听着而言,要正确理解话语就得努力寻求其中的关联性,在关联语境中进行语用推理。在理解听力内容时,听者依靠语境知识,利用新信息或者已知信息来假设语境,并根据关联性原则选择关联性较强的语境假设来理解言者提供的新信息,以此推理出言者的真实意图。

二、听力语料分析

例1 M:Would you like to see those pants in brown and navy blue? These two colors are coming in this season.

W:Oh,actually grey is my favorite color,but I prefer something made from cotton,100% cotton I mean.

Q:What is the woman looking for?

A.Grey pants made from pure cotton

B.Fashionable pants in bright color

C.100% cotton in dark blue.

D.Something to match her brown pants

例1中的对话内容涉及的颜色比较多,比如:brown,navy blue,grey.干扰内容较多。与此同时,navy blue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在猜测词汇含义的过程中,降低了语用推理的速度。比较选项A,B,D,三个选项中同时提到了pants一词,grey pants,fashionable pants,brown pants之间很容易混淆。选项C中,100% cotton一词也在句末提出,容易让听者产生倒摄抑制。如果进一步探究,做出正确的理解判断还需要进行两次词义互换,比如:navy blue与dark blue的词义互换,100% cotton与pure cotton的词义互换。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语用推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是个高强度的逻辑思维过程,迅速获取对话核心内容,排除干扰内容,是语用推理能力的一种体现。

例2:M:I hear you are moving into a new apartment soon.

W:Yes,that is more expensive.My present neighbor plays the piano all night long.

Q:Why is the woman moving?

A) She can't put up with the noise

B) She wants to save some money to buy a piano

C) The present apartment is too expensive

D) She has found a job in neighboring area

从以上会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女士明显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男士听说女士不久就要搬进新的住所,并向女士打听此事,如果女士直接回复yes,就已经达到会话的目的,而话语“That is more expensive,my present neighborplays the piano all night long”是多余的信息。听者应意识到发话人在违反会话原则时的弦外之音,就是告诉发话人搬家的真正原因,即不能忍受邻居的噪音。

例3:M:Hey,if you can't enjoy the music at a sensible volume,why not use earphones? I'm preparing for the speech contest.

W:Oh,sorry.I didn't realize I've being bothering you all this time.

Q:What is the man probably doing?

A.Listening to some loud music

B.Preparing for an oral examination

C.Talking loudly on the telephone

D.Practicing for a speech contest.

此段对话理解起来难度并不大,但题干有许多干扰项。比如首句末earphone一词容易与选项中的telephone混淆,没有充分理解对话含义时,很容易误选C项。会话中,男方的话语违背了关联原则,女方必须把not use earphones,preparing for the speech contest关联起来,才能得知男方的意图。题目的答案蕴藏在对话中间:I'm preparing for thespeech contest.经过语义转换,得到答案Practicing for a speechcontest.

例4 W:May I see your ticket,please? I think you’re sitting in my seat.

M:Oh,you’re right.My seat is in the balcony.I’m terribly sorry.

Q:Where doe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 On a train.

B) On a plane.

C) In a theater.

D) In a restaurant.

对于例4而言,难点在于Balcony一词,它本来是阳台的意思,与会话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造成推理困难。究其原因,我们发现,balcony是一词多义,除了有阳台的含义,还有戏院或电影院里的楼座之意。如果学生词汇量不够或者词汇理解深度不够的话,此题只能猜测了。由此可以看出,必要的知识储备是语用推理的前提。

三、结束语

语用推理是学生听力会话理解中的薄弱环节,能听懂字面意思,但不能正确理解其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常造成理解失误,这是缺少语用推理能力和意识的直接体现。在听力理解中运用语用推理的知识,必将能够积极地引导听者正确地理解话语,从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上一篇:接触间隔时间下一篇:普通地方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