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联合中医

2024-06-28

手术联合中医(精选10篇)

手术联合中医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低浓度宽平面顺序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手术中的应及其优缺点, 并讨论其中医情志护理。方法 选择择期妇科手术病人18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为一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 B组为低浓度宽平面顺序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监测病人心电图、血压、脉率、脉搏氧饱和度, 麻醉起效时间, 麻醉平面, 麻醉效果, 手术时间, 内脏牵拉痛, 头痛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头痛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麻醉平面B组平均达T3.5, A组平均达T6.1, 内脏牵引痛A组有71例, B组有6例。麻醉效果Ⅰ级病例数B组83例, A组55例;A组有10例为Ⅲ级;腰麻A组有31例失败, B组无一例失败。结论 低浓度宽平面顺序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妇科手术具有起效快, 效果确切, 副作用少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麻醉,腰硬联合,两点穿刺,妇科手术

腰硬联合麻醉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 腰麻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的优点, 而硬膜外麻醉具有不受手术时间长短限制的优点, 二者联合, 优势互补。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 本文以一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为对照, 探讨低浓度宽平面顺序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无椎管内麻醉禁忌择期妇科手术病人180例, ASAⅠ~Ⅱ级, 年龄22~75岁, 体重43~72公斤, 身高150~173cm,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90例, A组为一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 B组为低浓度宽平面顺序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

1.2麻醉方法

两组病人均按择期手术常规术前准备, 入室后均林格氏液250~500mL扩溶。A组选L2, 3为穿刺点, 硬膜外穿刺针 (驼人牌腰硬联合穿刺包) 到达硬膜外腔后退出针心, 换用腰穿针进行腰穿, 待脑脊液通畅流出后, 于10秒内注入“三一” (1%丁卡因:3%麻黄素:10%糖水=1:1:1) 液2.5~3mL, 退出腰穿针, 头向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 妥为固定后, 置病人于仰卧位调节平面至T6~T8 水平, 麻醉满意后即开始手术, 若平面不够或手术时间较长 (超过2h或平面下移至T8以下) , 通过硬膜外管追加麻醉药 (2%利多卡因) 维持麻醉 (硬膜外注药仍常规先注入试探剂量3mL, 排除硬外管误入蛛网膜下腔) 。B组选择T10~11及L2~3或L3~4为穿刺点, T10~11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3~4cm, 妥为固定后L2~3或L3~4行腰穿 (驼人牌腰穿包) , 待脑脊液流出通畅后于10s内注入“三一”液2.5~3mL, 退出腰穿针, 无菌敷料贴覆盖穿刺点, 仰卧位调节麻醉平面至T6~T8 水平, 平面固定后通过硬膜外管追加低浓度局麻醉药 (0.5%利多卡因) 使麻醉平面上界达T2~T4 (仍常规先注入试探剂量3mL) 。

1.3观察指标

连续监测病人心电图、血压、脉率、脉搏氧饱和度, 若血压降低超过基础血压的30%即静脉给予麻黄素15~30mg, 心率低于60次/min即静脉给予阿托品0.25~0.5mg, 记录麻黄素、阿托品使用情况;记录麻醉起效时间 (平面固定的时间) , 麻醉平面, 麻醉效果 (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 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 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Ⅱ级:麻醉欠完善, 有轻度疼痛表现, 肌松欠佳, 有内脏牵引痛, 需用镇静剂, 血流动力学有波动。Ⅲ级:麻醉不完善, 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 呻吟躁动, 辅助用药后, 情况有改善, 但不够理想, 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需改其他麻醉方法, 才能完成手术。) 及手术时间, 观察病人术后6h到1周头痛发生情况。

1.4统计分析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身高、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 A、B两组麻醉起效时间、两组病人麻黄素、阿托品的使用, 手术时间及术后头痛发生情况两组无显著差异 (表1、表2) 。

与 A组比较, * P<0.05

与 A组比较, * P<0.05

3讨论

本文采用低浓度宽平面顺序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 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 与一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相比, 具有如下优点。

3.1麻醉效果确切, 副作用少

本文B组麻醉效果较A组好, Ⅰ级麻醉效果比例高, 达92%, 内脏牵拉反应少;且A组有10例Ⅲ级麻醉效果, 辅助用药后, 勉强能完成手术。腰麻麻醉药直接作用于相应脊髓节段或神经根, 只要药量和平面调节合适, 麻醉作用是十分完善的。一旦出现腰麻作用平面和深度欠佳, 硬膜外管注药起到补允完善的作用, 两者所用药物化学特性和作用部位不一样, 二者正好互为补充, 使麻醉阻滞作用更为完善。但B组硬膜外管位置相对较高, 上界平面较高, 有的达T2, 总的麻醉平面较宽, 能有效的抑制内脏牵拉反应;而A组硬膜外管位置较低, 不易达到较高的平面, 所以内脏牵拉反应发生率较高。另外所注局麻药浓相对较低, 对肋间呼吸肌并无明显影响, 而此平面水平对膈肌没有影响, 故对呼吸无明显抑制, 本文无一例出现呼吸明显抑制及脉搏氧饱和度下降。

3.2可以从容穿刺置管, 确保硬膜外置管和腰麻质量

一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先蛛网膜下腔注入麻醉药, 退出腰穿针后再置硬膜外导管, 若遇置管不顺, 置管时间延长, 必然影响麻醉平面的调节;同时置管时虑及腰麻平面的调节, 势必影响从容置管, 从而影响置管的质量。而低浓度宽平面顺序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 先将硬膜外管置入妥当固定后, 才行腰麻穿刺注药, 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调节平面, 腰麻麻醉效果更为满意。

3.3不会增加硬膜外置管引起神经损伤的机会

一点法由于置管时蛛网膜下腔已注入局麻药, 硬膜外置管所致的神经刺激症状可能因为腰麻起效而受掩盖;而两点法先置硬膜外管, 再行腰麻, 就不会有此嫌疑。

3.4产生阻滞平面异常广范的机会相对较小

因为两点法硬膜外穿刺点和腰麻穿刺点相距至少2~3个脊间隙且硬膜外管头向置管, 硬膜外注药处和腰麻穿刺点相距较远, 硬膜外管所注药物要通过腰麻穿刺点浸入蛛网膜下腔的机会相对较小, 而一点穿刺法的机会就大得多[1]。本文两组中虽未观察到异常广泛平面阻滞, 但并不否认此种可能, 从理论上讲, 产生异常广泛平面阻滞是有可能的。

3.5腰麻成功的机会较高

B组无一例腰麻失败, 而A组腰麻失败病例较多, 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A组由于注入腰麻药后再置管延迟了平面调节的时间, 若遇置管困难者, 平面调节时间延迟较长, 腰麻平面多不满意, 置入的硬膜外管效果也欠佳。其他原因是两者使用的工具不一样, A组用的腰硬联合穿刺针, 其腰麻针为笔尖样穿刺针, 缺乏硬度, 有时不能透过硬脊膜, 穿刺成功后固定较困难, 回抽脑脊液和注药时阻力较大, 注药时容易遗漏麻醉药, 硬膜外针不在正中线上也是腰麻失败的原因之一[2];而B组用的是普通腰麻穿刺针, 比笔尖样针要相对粗、硬, 穿刺更易成功, 固定较易, 注药阻力相对较小, 因此成功的机会相对要大。从理论上讲, 腰麻针越细, 发生头痛的机会越小, 但本研究中, A、B两组头痛的发生率均较低, 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缺点:1低浓度宽平面顺序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和一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比较, 增加一次穿刺, 增加了操作带给病人的痛苦。2若遇超长术时病人, 腰麻作用消退, 而上管位置高, 盆底麻醉效果较差。

针对进行一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的A组患者, 术前需做好中医情志护理。若过于焦虑或担忧, 造成情志抑制、悲观, 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 脏腑功能紊乱, 不利于手术开展。通过积极开导、讲解做好情志护理, 消除不良情绪, 使其心境坦然、气血调和, 以最好的心里状态接受治疗。

低浓度宽平面顺序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麻醉具有起效快, 效果确切, 副作用少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tienstRa R, Dilosun R, Alhadi BZ, et al.The epiduRal"top-up"in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the effect of volume veRsus dose[J].Anesth Analg, 1999, 88:810-814.

[2]Puolakka R, Pitkanen MT, Rosenberg PH.Comparison of technical and block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 techniques[J].Reg Anesth Pain Med, 2001, 26 (1) :17-23.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中医治疗 篇2

【摘要】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逐渐成熟,围手术期结合中医中药治疗更能提高临床疗效,阐述了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论治探讨,中医内治法、外治法的国内研究近况。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 中医辨证论治 内治法 外治法

慢性鼻窦炎是以反复流脓涕、鼻塞、头痛、嗅觉减退等主要症状的鼻科常见病,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学者得出在其调查人群中耳鼻咽喉疾病以慢性鼻窦炎发病率最高,症状报告率亦与慢性鼻窦炎相关的症状位于前列[1]。据研究显示[2],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随着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和技术的成熟,围手术期结合中医治疗更能提高临床疗效。

1、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论治探讨

孙一帆[3]等通过对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术后患者不同时期进行辨证论治,探讨FESS术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指导FESS术后中医药治疗。方法是对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在术后1周、2周、5~10周及10—12周复查时对其进行辨证论治。结果得出术后1周以气血两虚为主;术后1—2周多表现为气滞血瘀;术后5~10周多为湿浊内困,兼有肺脾气虚;10—12周后以脾气虚弱和肺气虚寒为主。结论慢性鼻窦炎内镜术后,不同时期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苏道炳[4]学者总结了鼻窦炎术后的治法方药,强调了慢性鼻窦炎术后病因多以虚,瘀,痰湿,余毒为主,并对手术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按现代医学分型,在不同型期内的症候特点,立法,方药及预后作了阐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内镜手术后的治疗作用。他提出术前三天治法应以调和脾胃,止痛为主,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三天后病人,治疗当以补益气血,助病人伤口愈合,八珍汤加减, 出院后病人的治疗应以扶正,排毒,健脾除湿,佐以化瘀为治疗原则,临床上按现代医学分型治疗。

慢性鼻窦炎中医称“鼻渊”,鼻渊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胆、肺、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辨证分型主要有肺经风热证、胆腑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肺气虚寒证、脾气虚弱证,实者治法以疏风、清热、化湿、通窍多见,虚者以补肺健脾为则。

2、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内治法的研究

沈莉莉[5]等探讨鼻渊通窍颗粒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恢复期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110例鼻内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鼻腔局部激素治疗、常规术腔换药,治疗组另予以口服鼻渊通窍颗粒,术后6个月予鼻内镜检查判定疗效。结论:鼻渊通窍颗粒在鼻内窥镜手术后恢复期的辅助治疗有疏风清热,宣塞通窍的功效。

陈小宁[6]等探讨中医中药在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清热化湿通窍汤与常规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抗炎治疗作用对照,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积分作统计分析。结论是中医中药在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罗辉[7]等观察温阳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II型(合并变应性鼻炎)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132例慢性鼻窦炎II型(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前随机或征求本人意见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术后配合口服温阳通窍汤治疗。对照组常规围手术期治疗,随诊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疗效。结论应用温阳通窍汤能提高慢性鼻窦炎II犁(合并变应性鼻炎)手术的临床疗效。

陈正辉[8]观察健脾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II型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56例慢性鼻竇炎lI型患者术前随机或征求本人意见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术后配合口服健脾通窍汤治疗。对照组常规围手术期治疗,随诊6个月。结论:应用健脾通窍汤能提高慢性鼻窦炎II型手术的临床疗效。

3、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吴晖[9]等观察中西药合鼻内镜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测定术前和术后3、6个月鼻黏膜纤毛运输速度(MTR)、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结论化湿通窍液鼻腔冲洗可促进鼻黏膜修复及纤毛功能的恢复,提高鼻内镜术后疗效。

贺兴[10]等观察川芎茶调散灌洗液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行鼻内窥镜手术的80例(126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65侧),对照组40例(61侧)。两组患者术后均灌洗鼻腔,治疗组用川芎荼调散灌洗液灌洗,时照组用生理盐水灌洗,并定期行鼻内镜观察。结论:川芎茶调散灌洗液对慢性鼻窦炎、鼻息内术后病变粘膜有较好的综合治疗作用,可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的疗效。

张春林[11]等观察败丹黄配方颗粒鼻腔灌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FESS)术后的临床疗效及粘膜CD3、CD69的影响。得出结论:1.鼻腔灌洗对鼻窦炎围手术期治疗有积极意义,败丹黄灌洗液能提高鼻窦炎手术愈后疗效。2.CD3、CD69能够反映患者鼻腔粘膜的炎症状态,患者术后术腔黏膜炎症长期存在,控制黏膜炎症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3.手术后3月治疗组CD3+细胞比例下降,可能和败丹黄洗液抗炎作用有关。

张治军[12]等观察中药溶液鼻腔冲洗对慢性鼻窦炎术后康复过程的影响。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均同法予以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术后第3天开始,实验组应用中药溶液进行鼻腔冲洗,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同法冲洗,1次/d,连续l周。分别于术后2、4周观察术腔黏膜恢复情况,并测试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论中药溶液鼻腔冲洗能够有效促进鼻内镜手术后的术腔康复过程。

随着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技术的成熟,临床注意力开始向手术前后综合性治疗倾斜,单纯依靠手术而不注意手术前后的综合治疗并不能获得可靠疗效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因此,发挥中医药在鼻内镜术后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优势,从而更好地提高鼻内镜术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岳霞,张丹梅,王斌全. 2796名高中生耳鼻咽喉流行病学与生活质量调查[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6):755-756.

[2] 刘新霞,田传美. 内镜鼻窦手术256例临床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20):934-936.

[3] 孙一帆,李少华,周小军,等. 慢性鼻窦炎内镜术后中医证型分布的初步研究[J]. 中国医疗前沿,2009,04(14):3, 7.

[4] 苏道炳. 中医药对慢性鼻窦炎术后治疗体会[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6):3826-3827.

[5] 沈莉莉,肖大江. 鼻渊通窍颗粒治疗鼻内镜术后恢复期55例[J]. 陕西中医,2011,32(9):1151-1152.

[6] 陈小宁,李金风. 清热化湿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应用体会[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15(4):290-291, 287.

[7] 罗辉,刘树春. 温阳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Ⅱ型围手术期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6(5):358-360.

[8] 陈正辉. 健脾通窍汤在慢性鼻窦炎Ⅱ型围手术期的应用[J]. 中医临床研究,2010,02(15):70-71.

[9] 吴晖,陈国春,周枫.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30例疗效观察[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20(3):12-14.

[10] 贺兴,梁山. 川芎茶调散灌洗液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影响[J]. 河南中医,2008,28(5):65-66.

[11] 張春林,陈新野,樊韵平,等. 败丹黄液鼻腔灌洗对鼻窦炎术后鼻黏膜CD3、CD69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9-10.

手术联合中医 篇3

中医院的发展变化,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中医政策的执行情况。中医院的快速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医事业的迅猛发展?现有的中医政策对中医院发展、对中医发展效果如何?课题组长期跟踪研究。本研究曾于2000年开展过针对县级中医院的调查, 并从中推论出中医院综合化倾向。2008年本研究再次进行原样本地区调查, 分析中医院发展变化, 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以期为促进中医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的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课题组于2000年对华东地区3省 (市) 、12县 (市、区) 进行调查, 2008年严格按照2000年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的调研地区分布, 对原样本地区进行了再次调查, 调查内容包含县级中医院的基本情况、手术开展情况、手术设备情况等。

1.2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所得资料运用Epidata 3.0录入, 通过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整理, 运用SPSS 15.0进行统计分析。方法为一般性描述分析、相关性检验和2008年与2000年调查数据的历史纵向比较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县级中医院开展手术的一般情况

2008年共调查了10家中医院, 其中上海1家, 江苏3家, 山东6家。10家中医院中除山东2家机构未开展手术外, 其余8家中医院均开展了手术项目, 开展手术项目最多的有20种手术项目, 而最少的9种, 平均为13种, 按照地域分析上海、江苏和山东三地中医院开展的手术项目数平均为13种、17种和10种。

2000年共调查了13家中医院, 其中上海1家, 江苏5家, 山东7家。13家中医院中除山东1家外, 其余12家中医院均开展了手术项目, 开展手术项目最多的中医院有20种手术项目, 而最少的仅有3种, 平均为17种, 按照地域分析上海、江苏和山东三地中医院开展的手术项目数平均为18种、19种和16种。

2.2 县级中医院手术普及的情况

本研究中, 按照被调查机构提供最能代表该机构水平的手术项目, 并将所有手术项目按照临床学科归类为20个手术分类, 结果发现按照开展的手术项目数量排序, 2008年排在前4位的是肝胆胰外科、骨关节外科、神经外科和胃肠外科手术。而对比2000年, 排在前4位的手术分类与2008年完全相同, 只是位次发生变化, 依次为骨关节外科、胃肠外科、神经外科、肝胆胰外科。此外, 2008年与2000年开展的其他手术类别也大致相同, 但2008年较2000年增加了内镜科手术、心脏外科手术和血管外科手术。对2000年和2008年中医院手术分类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 (Pearsonχ2=32.99, P=0.024) 。说明县级中医院开展的手术项目逐步多元化, 进一步接近综合性医院。

对已开展手术普及率的调查结果显示, 2008年, 普及率低于50%的项目则多达包含产科、妇科等在内的16类手术。在2000年, 低于50%的手术分类有产科、耳鼻喉科、肛肠外科、甲状腺外科、口腔外科、手足外科、整形外科共7类手术;比较两次调查结果, 普及率出现明显下降的手术分类为脊柱外科、胸外科、眼科和妇科, 分别下降了41.54%、33.85%、33.85%和31.54%。说明中医院的手术利用率不高, 普及率逐渐下降。

同时, 研究对2008年15家西医院开展的手术项目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西医院开展的手术分类中排在前3位的是肝胆胰外科、骨关节外科、胸外科, 这与中医院同期开展的手术分类相比较为相似。对比中西医院2008年手术分类情况, 发现除妇科和胸外科手术在中西医院普及率存在较大差异外, 其他科手术在两类医院的普及率均较为接近 (表1) 。这进一步说明县级中医院的手术分类和手术的普及率上, 进一步攀比综合性医院[5]。

2.3 县级中医院手术相关设备配置情况

仪器设备是医院重要的物质基础, 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必须的保障, 也是医院诊疗能力的标志之一[6]。2008年调查地区设备普及率最高的为彩色超声诊断仪, 10家被调查机构均配备了该设备。排序靠前的设备有自动生化设备、CT、手术显微镜等, 普及率均达到了90%以上。同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2008年新增的手术设备有MRI、DSA、阴道镜、直线加速器、电磁波治疗仪等9种设备。说明同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 2008年新增很多更加高端的仪器设备。同时, 相关手术设备在中医院的普及程度均有较大的提高, 其中血液透析装置和多功能自动呼吸器的普及率均提到了49.23%。

同时研究对2008年20家西医院手术设备配置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除MRI在中西医手术配置普及率上存在较大差异外, 其他设备在中西医医院的普及率几近相同。中医院比西医院多配置了激光治疗机、结肠镜、阴道镜、箍围治疗仪和电脑熏蒸治疗仪5种设备。西医院比中医院多配置了扇型超声诊断仪、SPECT和r照相机3种设备 (表2) 。从2000年到2008年, 县级中医院在仪器设备的配备和利用上逐步增加, 有进一步攀比综合性医院的倾向, 即中医院西医化倾向进一步严重[5,6]。

2.4 住院手术人次情况

2008年的调查显示, 在2003-2007年间, 8家中医院的住院手术人次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均数从3 122人次升至2007年的4 872人次。同时, 住院手术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出现上升趋势, 五年间从1.44%上升至1.72%, 而按照地域分析, 该比例在山东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幅度从2003年1.12%上升到2007年的2.07%, 江苏表现较为稳定, 维持在3%左右, 上海则体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从2003年的0.74%下降到2007年的0.47%。

2000年的调查中, 1995-1999年间, 12家中医院的住院手术人次数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均数从1 184人次升至1999年的2 341人次。同时, 住院手术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也出现上升趋势, 5年间从0.58%上升至0.97%, 而按照地域分析, 该比例在江苏和上海均呈现上升趋势, 幅度分别从1995年的0.18%、0.65%上升到1999年的0.58%和1.27%, 而山东则表现较为稳定, 维持在0.7%左右。

比较两次调查数据发现, 从被调查对象的住院手术人次数和住院手术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上看, 最近10多年, 中医院不论是住院手术人次数还是住院手术人次数占总诊疗人次数的比例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说明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主要是西医服务能力在不断提高。

3 讨论与建议

3.1 中医院的服务能力提高, 但提高的主要是西医的服务能力

自从1982年的衡阳会议、1986年的沙市会议以来, 国家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中医院的发展。新医改政策、市场竞争机制等都对中医院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本研究发现, 中医院手术类别的变迁和设备变迁, 说明了中医院追求的目标和办院的意愿就是综合化。中医具有明显的门诊服务优势, 但住院和急诊服务欠缺, 这样努力的结果却使县中医院具有明显的西医色彩。中医院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但提高的主要是西医的服务能力[7]。这和办中医院的初衷相违背, 也造成了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提醒我们要进一步思考, 现有的中医院政策扶持的重点和鼓励方式是否有利于中医的发展。

3.2 在市场经济下中医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中医院若要在新医改浪潮中可持续发展, 必须清楚其立院之本: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而相应的政策也应考虑, 现有的补偿机制下, 中医院比西医院更加艰难[8], 中医院首先需要生存, 然后是医院发展, 最后才是发展中医。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还应该包括中医药人才培养、临床推广应用的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理论研究[9,10]等几个方面, 使其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

3.3 本文的不足

中医发展的危机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和作用机制, 本研究没有涉及这一方面, 只是用数据描述了中医院的手术和设备变迁这个表象, 但是其变化也说明了中医院发展的趋势。而这种发展和繁荣是否会影响中医政策进一步的调整, 从而影响中医的前提和命运, 将成为本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希望能为中医找到改革和发展出路[11]。

摘要:通过对2000年样本地区的再次调查, 比较2008年与2000年的调查数据, 分析县级中医院手术开展情况的变迁。研究发现, 县级中医院开展手术的项目越来越多, 手术相关的设备配置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高级, 效仿和攀比县级西医院的趋势更加明显。研究提示, 中医发展任重而道远, 如何更好发挥政策优势, 鼓励中医药人才培养, 推广中医适宜设备和技术, 进行中医理论研究非常重要。

关键词:县级中医院,手术开展,中医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上海: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294.

[2]梁万年, 郝模.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4.

[3]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相关文件汇编 (2008-2009年度) [R].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EB/OL].[2013-09-29].http://www.satcm.gov.cn/1987-2010/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atog/2011/A19.htm.

[5]郝模, 林子华, 沈杰.县级中医院发展方向析[J].中国社会医学, 1990 (6) :22-28.

[6]朱旭红, 刘建民, 黄慧玲.综合性中医院发展战略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1) :1358-1360.

[7]郝模, 朱乃苏, 林子华.县级中医院仪器配备析[J].中国医院管理, 1991 (1) :37-40.

[8]吴高贤, 蔡毅, 刘君.新医改背景下中医医院发展思路探索[J].湖北中医杂志, 2011, 33 (8) :69-71.

[9]张静波.管理者的处方[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202.

[10]唐乾利, 桂华“.治未病”对中医院发展机遇及问题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 (6) :4-6.

手术联合中医 篇4

关键词:中医护理路径;肛肠科;手术患者

中图分类号:R26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6-0102-02

临床护理路径是上世纪起源于美国,并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疗效[1]。它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所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近几年,临床护理路径在本国受到广泛关注,本院肛肠科结合实际,将临床护理路径与中医辨证施护方法融合,融入中医辨证施护的思维,形成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本科2011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肛肠科护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5.6±5.8)岁;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2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入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如下:患者入院,给予热情接待,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编制患者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介绍入院须知、病区环境及医护人员概况;由责任护士向其介绍住院治疗的大概流程,使其了解治疗护理经过;协助、指导患者及时完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多卧床休息,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每日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路径的具体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按路径内容及时实施治疗护理措施。责任护士确定每日中医护理的时间与方法,护理过程中,要求每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观察病情改善状况;每日用药及护理治疗方法的应用情况,患者反馈情况记录,如每日中药熏药治疗,耳穴法,患者治疗后感受等;注意护理期间的饮食清淡,不宜食用辛辣、肥甘厚味食物,防止加重病情;自制健康手册,每日与患者沟通时可了解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及对护理工作的建议,可根据患者的意愿调整,但调整后要与护理目标相一致,不可随意改动。护士定时检查路径图,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对护理工作进行反馈,检查工作成效;指导患者认真阅读健康手册,出院后,叮嘱患者的日常护理;填写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及意见、建议等。

1.3疗效标准满意度分级:包括对护理方法、住院环境、餐饮、护士护理态度、病情改善情况等方面满意度进行评分,共计100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84分为满意;60~74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

2结果

2组住院时间、人均住院费用和满意度比较,见表1;2组患者经护理后,未出现病情恶化或并发症发生。

3讨论

肛肠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质量。大多数肛肠病都需要进行手术。中医护理是中医药体系中的一大分支,采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精气学说、病因学说等中医基础理念作为理论基础。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是近几年在我国临床护理方面广泛应用的一种护理模式,实施临床路径的主要目的包括:提高医院竞争力,降低服务成本,促进医疗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规范诊疗护理手段,加强多学科合作,增强患者和家属对诊疗过程的预知,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2]。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讲究护理的整体性与患者参与度,将每日的护理工作分解为各个目标,使护理工作形成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笔者将中医护理模式与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相融合,应用中医八纲辨证法,对患者的体质及病症进行辨证分析,采用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手段进行施护。辨证是施护的基础,施护则是辨证的具体实施。在制定护理路径方案时,注意全程、全方位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入院时,通过中医观察及诊断后,制定护理及治疗方法,护理人员每日根据制定好的护理模式及方法对应护理,分别融入中医护理内容,循序渐进,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在护理方案中结合患者个人意愿进行微调,使患者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在饮食方面,根据患者的口味,结合治疗实际,采取以清淡饮食为主的饮食方案,认真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饮食情况,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有预见性的干预,以达到通过饮食配合促进病情恢复。

经过2组患者全方位治疗及护理发现,患者无病情恶化及并发症情况发生,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患者要短,住院费用相对较少。患者出院后根据健康手册的内容,叮嘱患者在家自我护理,随访发现,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良好。中医护理路径方法对肛肠科手术患者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赵丽,孙志杰.临床护理路径在混合痔围手术期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8,9(3):109.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

手术联合中医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68岁,平均(42.7±5.2)岁;左踝骨折30例,右踝骨折20例;病程1~25h,平均(5.6±1.3)h。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2~71岁,平均(39.6±6.3)岁;左踝骨折28例,右踝骨折22例;病程1~23h,平均(6.1±1.5)h。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取仰卧位,局部麻醉后施以中医正骨,拔伸牵骨折部位后再朝受伤部位反方向进行挤压复位,在复位部位行“U”型石膏外固定。石膏固定后给予穴位按摩,同时鼓励患者进行适度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石膏拆除后采用海桐皮汤(组方: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各6g,当归5g,川椒10g,川芎、红花、威灵仙、白芷、甘草、防风各3g)熏洗下肢,3天/次,持续20天。

对照组:患者常规麻醉,切开复位,根据患者病情选取合适的材料内固定,术后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定期进行X线片检查骨折部位愈合情况,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记录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

1.3评判标准

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zur等指定的评定标准,骨折复位情况采用Leeds等指定的影像学评定标准[5,6]。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比较

术后随访,通过Mazur标准评定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表明,两组患者优良率均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骨折复位情况比较

术后随访,通过Leeds标准评定患者骨折复位情况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对照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8.0%、9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踝关节是机体承重部位,易发生骨折,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预后,降低患者生活质量[6,7]。中医通过正骨、按摩经络穴位等多部位多靶点同时治疗,可有效改善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加快预后[8]。中医正骨可快速有效修正骨折部位,避免手术对踝部组织和韧带造成损伤,降低因手术引发的感染率。

海桐皮汤由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白芷、甘草以及防风组成,临床广泛用于跌打损伤的治疗[9]。其中君药为海桐皮、透骨草、乳香三味中药,海桐皮味辛、苦,性平,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解毒的功效;透骨草味甘、辛,性温,具有祛风除湿、辛能行散的功效;乳香味辛、苦,性温,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采用海桐皮汤熏蒸可有效改善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加快愈合。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骨折复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手术治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中医综合疗法与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记录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骨折复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手术治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中医综合治疗,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周一飞,余洋,张小磊,等.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12,25(5):404-406.

[2]谢兴,胡跃林,焦晨,等.55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外踝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5(1):66-70.

[3]徐培青,周求娣.中医综合治疗与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对比[J].中医临床研究,2014(7):92-93.

[4]苗伟东,王明君,曹湘豫,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2,7(3):822-823.

[5]王国利,李成才.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3,34(2):97-100.

[6]卢立军.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166-167.

[7]刘寒江,常晓盼.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6):661-662.

[8]梁正强,张开国,覃昌.中医正骨配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36例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8):102-104.

手术联合中医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 年7 月到2015 年7 月期间在本院行腹部外科手术的11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0 例中男68 例, 女4例, 年龄为18~71 岁, 平均 (38.5±6.8) 岁;其中53 例为胃肠道手术, 27 例为胆囊手术, 19 例为脾脏手术, 11 例为其他手术。术后有48 例出现腹胀, 37 例出现切口疼痛, 25例出现尿潴留。将110 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 (55 例) 和B组 (55 例) , 两组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A组55 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给予中医护理、治疗, (1) 腹胀的中医护理方法:一是中药外敷法, 将栀子、麻黄、吴茱萸以及小茴香置于消毒纱布中包裹, 蒸热后敷于脐部;二是艾灸法, 艾灸穴位为神阙穴, 该方法效果显著;三是穴位注射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中药外敷效果不明显、艾灸应用无效者, 注射穴位为足三里穴, 注射液为新斯的明注射液, 如果注射效果不佳可使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 (2) 切口疼痛的中医护理: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切口变化, 患者如出现切口疼痛症状需要认真观察疼痛部位以及疼痛种类, 并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因。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倾听患者主诉, 如疼痛症状自行缓解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如果疼痛持续严重可以进行穴位按摩护理, 有必要时可服用止痛药。 (3) 尿潴留中医护理:首先, 中医理论认为, 不良情志可导致气血失调、脏器功能紊乱, 诱发疾病加重, 因此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来调节患者情志, 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 进而达到气血通畅、解除心郁的目的, 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其次, 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 对气海穴、关元穴等穴位进行向下轻推按摩, 同时用指力刺激中极穴;第三, 将500 g食盐以及500 g葱白炒热后承于袋中热敷神阙穴、关元穴。

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给予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和标准

将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按照若夫斯基计分标准分为1 级疼痛、2 级疼痛、3 级疼痛以及4 级疼痛。观察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完整导入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P<0.05 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比较

A组55 例患者经护理后1 级疼痛25 例, 2 级疼痛21例, 3 级疼痛9 例, 4 级疼痛0 例;B组55 例患者经护理后1 级疼痛5 例, 2 级疼痛10 例, 3 级疼痛28 例, 4 级疼痛12 例。A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症状缓解程度明显优于B组患者 (P<0.05) 。

2.2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A组患者术后24 h内开始下床活动者47 例, 术后超过48 h下床活动者2 例;B组患者术后24 h内开始下床活动者16 例, 术后超过48 h下床活动者8 例。A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B组患者 (P<0.05) 。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患者进行3 个月随访发现, A、B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腹部外科手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例如腹胀、切口疼痛以及尿潴留等都是很常见而且比较典型的手术并发症。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的护理和治疗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2], 所以采用有效的并发症护理方法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医学理论认为, 术后腹胀多是因为麻醉等手术操作导致患者气机逆乱, 正气受损, 进而影响六腑正常传输, 最终引起腹胀;肝、肾、肺、脾对人体泌尿系统有着密切联系, 一旦脏器受损均可导致排尿异常, 另外患者术后情绪严重焦虑引起肝气疏泄失常也可造成尿潴留[3];对于患者切口疼痛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是由于手术麻醉过后患者气血凝滞、阻塞不通所致, 术后疼痛较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导致脏腑气机失常[4]。近年来有学者将中医护理模式开始应用于临床护理、治疗, 尤其应用术后各种并发症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护理后A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B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中医护理可有效缓解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腹胀、尿潴留等并发症, 有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而且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熊小燕.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中医护理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3, 19 (9) :103-104.

[2]蔡丹艳, 方雪.中医护理在腹部手术术后腹胀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 2014, 11 (9) :180-181.

[3]刘灵芝, 刘玲彦.术后腹胀、尿潴留的中医护理[J].河北中医, 2008, 30 (6) :634.

手术联合中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 年龄35~53岁, 平均年龄39.8岁;病程2~9.5年, 平均病程5.6年;子宫肌瘤直径1.7~4.8 cm, 平均直径3.6 cm;子宫肌瘤部位:黏膜下肌瘤15例, 子宫壁间肌瘤13例, 浆膜下肌瘤8例;合并症情况:月经紊乱12例, 贫血9例, 附件包块8例。全部患者入院后, 均经询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理化检查而明确诊断为子宫肌瘤, 且有明确的手术适应症, 无手术禁忌症, 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明确诊断后, 针对合并症给予对症治疗, 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感染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 术后给予抗生素及营养支持等治疗。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情志护理。由于子宫肌瘤的病程较长, 患者易出现腹痛、腰骶酸痛、月经不调、贫血等症状, 痛苦较大, 加之将要面对外科手术治疗, 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心理情绪, 如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担忧等, 易于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及呼吸频率增快、敏感度升高等[3], 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护士需要在术前依据中医学经典理论及护理方法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情志护理进行干预, 包括心理暗示、情志疏导、穴位按摩、以情胜情法等, 首先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向其讲解有关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方法、术后注意事项等相关医学知识, 使患者对疾病和手术有一个完整了解, 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其次, 应注意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详细、耐心地解答患者心中的疑问, 解除其思想顾虑, 多以鼓励、安慰和支持的语言和患者交流, 使其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有利于消除其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再次, 为患者进行穴位按摩, 包括印堂、太阳、风池等穴位, 并予中医足浴疗法等, 均有利于调节患者的情志, 保持稳定的情绪;最后, 可请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这对于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十分重要。

术前准备。护士应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 首先是遵医嘱完善各项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腹部彩超、X线等,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其次, 术前1天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手术的相关知识, 告知患者注意禁食8 h;再次, 做好备皮、皮肤清洁、阴道准备、肠道准备等工作[4];最后, 在术前1 h嘱患者排空尿液、留置导尿管、并积极与患者交流, 转移其注意力, 减轻心理压力。

1.3.2 术中护理

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准备接受手术治疗,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完成手术的各项护理配合工作, 避免发生术中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尤其是血压, 对于出现低血压者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置[5]。

1.3.3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手术完成、患者返回病房后, 应给予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血压及体温等生命体征, 并详细和准确的记录, 直至患者病情平稳;观察患者的尿量、尿色及性质, 多在术后48~72 h内拔除尿管, 并指导患者锻炼膀胱, 防止发生尿潴留;注意观察手术切口部位有无渗血、渗液、敷料脱落等, 如出现应及时处理。

饮食调护。在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流食-半流食-普食的基础上, 配合中医饮食调护, 对于患者病情的早期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术后患者多表现为气虚和血虚, 气虚者, 可选择大枣、山药、莲子心、粳米等制成药粥、药茶或汤羹等服用;血虚者, 可选用大枣、猪肝、枸杞、胡桃肉等制成药膳为患者服用。有助于补气养血, 促进病情恢复[6]。

腹胀护理。术后患者多出现腹胀症状, 中医辨证术后腹胀多为气滞血瘀、气血不通, 故而可给予中药内服, 以大黄、莱菔子、砂仁、厚朴、枳实、黄芪等药物水煎取汁服用;亦可选择耳穴贴压治疗, 取王不留行籽在耳穴大肠、胃、小肠等处进行按压, 有助于行气导滞, 缓解腹胀;另外, 中药灌肠法、脐部穴位贴敷法等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腹胀症状,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 遵医嘱酌情选用。

2 结果

36例患者在护士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后, 均顺利完成手术, 未出现手术并发症, 无切口感染, 住院时间为6~11天, 平均住院时间为7.5天。

3 结语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子宫肌瘤的首选外科手术方法,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但仍有一定的风险。而在围手术期中, 配合护士给予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及病情观察、饮食护理、腹胀护理等措施, 对于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丽.子宫肌瘤患者68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4) :141-142.

[2]徐桂凤.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5) :170-171.

[3]黄雪娜.子宫肌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哈尔滨医药, 2012, 32 (3) :244-245.

[4]王秀兰, 刘静, 邸晓君.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3) :308-309.

[5]王红玲.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效果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10 (15) :248-249.

手术室护士术中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篇8

关键词:洗手护士,感染预防

洗手护士作为手术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承担着准备、整理、传递器械敷料及确保其手术前后数量准确无误的任务。随着近年来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外科手术形式和种类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不断涌现出高技术、高难度的新手术。本文就洗手护士中普遍存在的术中感染危险因素作一初探, 并对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提出一些建议。

1 术前准备

洗手护士在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 而且在传递的器械中不乏刀、针、剪刀等锐利器械致使护士被割伤、刺伤、划伤的机会远高于其他工作人员。因此, 防止医源性感染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减少术中的意外血液接触。另外, 如何在术中如何准确有效的传递、整理器械及做好术后物品的处置在防止意外血液接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手术室时首先更衣、换鞋, 戴口罩、帽子, 不留长指甲, 不戴耳环、戒指、项链。打开无菌包前需洗手, 开包前须检查消毒日期、有无灭菌效果标记、有无破损潮湿, 开包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用无菌持物钳打开无菌包的内层, 并检查无菌包内化学指示卡是否达到无菌效果, 达到效果才能使用, 否则需要重新灭菌。洗手护士按外科要求刷手、穿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 并用生理盐水洗去手套外滑石粉。在器械台上加铺双层无菌治疗巾后, 再在其上整理器手械敷料, 等待手术开始。

2 手术开始及术中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助手消毒术野后, 配合医生铺巾。递巾时动作轻柔, 以免带动空气流动使细菌飘落切口。用手术薄膜贴消毒后皮肤。切开皮肤后, 应立即将切过皮肤的刀片与擦拭过皮肤血液的纱布垫收回不再使用, 换以清洁的刀片及湿纱布垫。术中传递器械尽可能以手语表示, 并在无菌区域内进行, 不可在手术人员背后传递器械及手术物品。如果手术器械、物品坠落到无菌铺单或手术台边以外, 不得捡回再用。如手套污染或穿破立即更换;前臂或肘部碰到有细菌的地方, 应立即更换手术衣、加套无菌套袖。手术过程中, 同侧手术人员需要调换位置, 应背对背移位。用过和未用过的器械应分别放置;器械台应用无菌巾单覆盖, 减少器械被污染的机会, 尖锐器械、缝针尖应朝上, 以防穿透无菌治疗巾而被污染。需植入体腔内的物品, 应用专门器械或无菌敷料钳夹持,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切开空腔脏器之前, 应用盐水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 并及时吸去外流的内容物。被污染的器械、敷料应放在盘内, 不再使用;手术人员手套应更换或用盐水或消毒液冲洗后方可继续手术操作。缝合体腔及皮下深部组织前, 应与巡回护士详细核对术中器械、敷料、缝针等数量, 严防异物遗留而引起感染。缝合切口前要用等渗盐水或甲硝唑注射液冲洗, 冲去切口内的颗粒物质, 以预防术后感染。术前详细了解病史, 有无传染病接触史及乙肝5项、肝功能、抗HCV、抗HIV等的检查结果, 做到心中有数, 遇到感染患者术中应戴双层橡胶手套, 穿防水手术衣, 戴防护眼镜沉着应付。有报道, 戴双层手套和合适的防护眼镜在手术过程中尤其是在长于2h、出血量大于100mL的手术过程中可大大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在1731例锐器损伤中有64%的护士戴的是单层手套, 而戴双层手套者仅为28%, 由此可见戴双层手套可大大减少术中损伤的可能性[1]。另外, 对于急诊手术患者及疑似患者或某传染病高危人群也应常规按感染手术准备。皮肤有破损者在创口未愈之前须暂停上手术以防被感染。术中传递器械避免意外损伤体会:用针持夹取缝针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拿取;不要养成术中习惯性的不自觉的握持器械的习惯;术中传递缝针时尖端朝上并用拇指、示指夹住针持中部, 手置于器械下方, 可大大减少术中被刺伤、划伤;传递锐利器械时要告知术者并对术中正在使用的所有锐利器械严加看管;更换纱布时避免用手指直接接触正在被缝或被切割的组织器官;建议术者用拉钩或牵开器暴露术野而非用手;在传递长且锋利的器械时, 如解剖剪及精细器械应在给术者手柄的同时保持尖端向下, 这样既可减少受伤的危险又可避免器械在传递过程中被无意的损坏。

多年来数以万计的手术配合体会使我院手术室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不同手术的器械台、器械桌摆放标准, 标准中严格规定了刀剪及缝针、注射器的摆放地点, 在新护理人员上岗时严格带教和培训, 统一各项护理操作, 使他们能尽快熟悉各项操作及各种标准。并率先选用带有磁力的容器存放刀片等锐器。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既大大减少了手术组成员被误伤的可能性, 又使得洗手护士对每个器械的摆放地点心中有数, 从而能够更高效准确的传递器械。另外, 还大大节省了交接班的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总之, 洗手护士必须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 对工作认真负责,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同情心, 才能控制术中污染, 从而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手术联合中医 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61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里一组成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准确时间要求的照护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以临床路径打造中医药优势,顺应我国医疗改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因此探索新的护理模式为提高疗效,降低患者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

本文为探讨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影响,制订的中医护理路径表,对7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按中医护理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路径,使他们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行为,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2],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同时以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打造中医药优势,发扬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优势。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资料与方法

入组标准:阑尾炎诊断明确,选用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方法:①构建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为了使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需要构建实施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科室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②人员培训:组织科室参与中医健康教育路径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路径的概念、起源、特点及应用,了解实施中医健康教育路径的目的、作用及意义。学习有关急性阑尾炎的专业护理知识。③制定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中医健康教育路径表:此路径表作为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护理的路线图,护理人员依据护理路径表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连续、规范、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它以时间为纵轴,以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情志护理、辨证施护、饮食调护、活动、宣教、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横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④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责任护士每天按照路径表上的指示内容根据患者需求并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等进行评估,详细解释临床护理路径的有关内容和作用,取得患者的合作,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对已执行的内容打“√”,对没有执行的内容打“×”并进行分析记录。在实施过程中,科室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小组根据路径运行情况,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查找路径中不尽合理的内容,将修订意见反馈给护理路径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反馈意见集中研究,对路径文本进行必要的修订,然后将修订后临床护理路径文本下发,进入下一轮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見表1。

结果

通过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实施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融洽医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同时以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打造中医药优势,发扬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优势。

讨论

路径是一全新的质量管理工程,需要广大的医护人员全面系统的培训。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护质量,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医疗费用[3]。通过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实施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融洽医护患关系,降低患者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顺应我国医疗改革;同时以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打造中医药优势,发扬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李旭日,杨家林.国内外护理新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74-175.

2 卢人玉,冯建华.健康评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60.

3 王冬,郭渝成,任国荃,张思兵.谈临床路径开展过程中的教育.中华管理杂志,2010,26:830.

手术联合中医 篇10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中医治疗,内窥镜手术,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

慢性鼻窦炎是鼻部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临床以流脓涕、鼻塞、头痛为主要症状, 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不同程度的下降[1]。发病原因多为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 未治愈迁延而致。病理上主要表现为鼻腔鼻窦的黏膜肿胀, 炎性因子产生致炎性细胞浸润。当前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多主张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 但是单纯依靠手术并不能获得可靠疗效[2]。慢性鼻窦炎属祖国医学“慢鼻渊”范畴, 多由于感受外界风邪, 肺失去正常的清肃功能, 湿热之邪共同停留在肺而致。近年来, 中医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研究逐渐增多, 虽尚未形成明确的理论基础, 但是其在改善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本文比较了慢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与内窥镜手术的疗效, 现报吿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4年2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240例,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鼻窦炎的诊断标准;年龄20~80岁;术前行嗅觉功能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嗅觉减退;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血管, 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研究期间所用药品以外的其他药物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其中男109例, 女131例;年龄28~79岁, 平均年龄56.3岁;症状持续时间6个月~20年, 平均持续时间8.1年;体重指数19~26 kg/m2, 平均体重指数22.5 kg/m2。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20例, 观察组中男53例、女67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8.1岁, 症状持续时间6个月~18年、平均7.6年、体重指数19~25 kg/m2、平均体重指数21.8 kg/m2、对照组中男56例、女64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5.7岁, 症状持续时间8个月~20年、平均持续时间8.5年, 体重指数19~26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0 kg/m2。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内窥镜下手术治疗, 采用Messerklinger基本术式, 术中清除鼻道及窦腔内息肉, 开放各病变窦口, 恢复生理性解剖结构;鼻扩容术保证嗅裂区通畅, 有鼻中隔偏曲者若阻碍鼻窦的引流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观察组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 组方:石菖蒲30 g、白芷15 g、冰片6 g、人工牛黄1 g、细辛6 g、路路通20 g、蜈蚣2条、人参10 g、黄芪30 g、辛夷花10 g、防风10 g、川芎20 g、土茯苓30 g, 水煎分3次服, 1剂/d, 口服, 治疗观察15 d。

1.3 观察指标

(1) 疗效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慢性鼻窦炎疗效评定, 分为治愈、显效、无效3个级别。治愈:患者症状消失, 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性良好, 窦腔无脓性分泌物;显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内窥镜检查窦口部分区域水肿, 或有肉芽形成, 窦腔有少量分泌物;无效:症状为改善或加重, 内窥镜检查窦口闭锁或变窄, 窦腔内息肉形成[4]。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选择糖精试验来测定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 观察鼻腔纤毛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数据采用率表示, 对比采用χ2检验, 计量数据采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对比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后,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8.3%, 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对比

经检测, 治疗后两组的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均高于治疗前 (P<0.05) , 观察组的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是鼻腔及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发病机制上分析, 慢性鼻窦炎可致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或息肉等改变, 引起鼻腔内空气气流模式发生动力学改变与阻塞嗅裂, 从而导致嗅觉减退。中医认为慢性鼻窦炎的病因为风、寒、热邪久羁头部, 经络阻滞, 邪蒙清窍, 故临床上常表现为鼻塞、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昏等症状。

目前, 慢性鼻窦炎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为内窥镜手术, 但是对于鼻腔鼻窦黏膜有一定的损伤, 易出现鼻腔分泌物变多、鼻腔水肿甚至粘连, 影响预后。中医认为, 慢性鼻窦炎在治疗上中医多采用清热排脓、宣通鼻窍、健脾渗湿、化浊通窍等治法对其进行治疗。在本文应用中药汤剂中, 方中牛黄、冰片醒脑开窍、清热解毒化湿, 路路通、蜈蚣芳香开窍、通络散结, 白芷、细辛祛风散寒, 能使已被阻滞的脑络通畅, 头部清阳得升, 药证相宜, 浊阴得降, 同时兼顾病因[5]。本研究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8.3%, 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鼻黏膜纤毛传输速度鼻黏膜纤毛是鼻腔黏液清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体呼吸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黏膜纤毛运动速度较正常人均偏慢。现代药理学认为白芷、黄芩有较强的抗菌与抑菌作用;辛夷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碱, 能够促进鼻腔及鼻窦局部血管扩张,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 促进炎症的吸收;石菖蒲具有抗菌、抗炎镇痛等作用[6]。本研究显示, 两组治疗后的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高于治疗前, 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高于对照组。主要在于中药的有效成分通过鼻腔冲洗直接到达鼻腔黏膜, 改变了鼻腔的湿度和温度, 起到明显恢复鼻腔黏膜功能的效果。

总之, 相对于内窥镜, 中医治疗慢性鼻窦炎能促进鼻黏液纤毛传输速度的恢复, 提高治疗疗效, 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屈凤勤.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4) :80-81.

[2]管骅, 慈军, 方英, 等.鼻内镜治疗老年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5, 34 (4) :421-423.

[3]Rawal RB, Deal AM, Ebert CS, et al.Post-operative budesonide irrig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polyposis:a 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Rhinology, 2015, 53 (3) :227-234.

[4]周灿禄, 曾平, 陈浩, 等.中药配合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7, 29 (2) :112-113.

[5]李博聿.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千金苇茎汤加桔梗治疗慢性鼻窦炎54例[J].内蒙古中医药, 2015, 34 (1) :31-32.

上一篇:数据采集系统故障分析下一篇:测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