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权术

2024-08-22

政治权术(共4篇)

政治权术 篇1

马基雅维利讨论君主对待臣下和朋友应该采取的方法和行动, 着眼于君主专政权力的巩固中, 所以他眼中权术可以理解为无所不用的, 用以加强君权的方法和行动的总和。而近代以来民主与共和成为主流, 独裁者作为大多数国家斗争的对象, 其政治地位和实际作用都不像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那样, 令人拥有狂热追随的欲望。所以, 现代国家各个政治主体之间的斗争, 其在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无论对内对外, 孰好孰坏皆可概括为权术, 即权谋之术。

一、动乱之于权谋之术

政客往往人前“狮子”, 人后“狐狸”, 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要滴水不漏, 方可在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这圆滑老道和谨言慎行, 民众眼中的政客常常是“扮猪吃老虎”一般阴险狡诈的角色。在意大利的邻国, 路易十一作为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 运用他与生俱来的声望与地位, 成为“法兰西领土的凑合者”, 吞并了勃艮第公国、安茹公国、普罗旺斯伯国和曼恩伯国等, 基本统一了法兰西全境。相比之下, 恺撒•博尔吉亚没有与生俱来的声望, 只有“宁静的面孔和天使般清澈的双眼”, 对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 以及残酷贪婪的本性。回观佛罗伦萨史, 马基雅维利在佛罗伦萨公国的主要任务, 就是帮助统治者争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最终目的是统一意大利。受到目的的影响, 过程与路径的选择变得不是那么受到重视, 政治生活长期表现为权利争夺与流血冲突, 权术活动成为使得这些斗争和冲突作用最大化的快捷方式。

从意大利的历史看, 没有得到统一的情况下, 任何一个公国都有可能成为统一它的候选人, 他们也都将统一意大利作为政治目的。在不断的战争和冲突中, 恺撒•博尔吉亚作为教皇的私生子去承担这样一份家族任务, 他的谋略与胆识不光获得了父亲的青睐, 同时也征服了他的追随者。将瓦伦蒂诺公爵的本性抛开, 他不能寄希望于其他人, 其种种恶行其实可以称为有卓越才智和宏远抱负的人开辟前路所必将采取的一切手段。马基雅维利将这一切记录下来, 并且将之作为文献流传下去, 揭开政治斗争过程表面光鲜靓丽、客气雍容的外表, 抛弃道德约束, 赤裸裸地将阴谋和流血这样的客观存在描述成一种现象而不是避之不谈, 歌功颂德。那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君主论》遭受的非议, 并非来自那无所不用的权术理论, 而是把在残忍冷酷的政治斗争中取得成功最为便捷的途径公诸于众并且加以歌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它顶礼膜拜的原因, 也同样源自于此。

如上所述, 在政治斗争中运用权术, 为取得政治地位而不择手段, 看似是那么自然。但那是在政治斗争约等于全部政治生活的时期, 是战乱与掠夺被称为家常便饭的岁月, 视生命如同草芥的年代。谋求政治利益的手段在这个时间段内, 没有是非标准, 合法性更是无从谈起, 权术的运用也没有约束, 谋权害命的做法十分普遍。也正因为这样的做法泛滥到人尽皆知, 在当时也就成为了一种病态的默许。

二、规则之于权谋之术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追求民主的脚步渐渐加快, 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议会和有任期限制的总统 (总理) , 代替了世袭君主的独裁专政。而在这个崭新的时代, 政治不光只是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双方竞争的焦点也不仅仅局限于对方, 来自第三方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此时不禁想起马基雅维利在谈到瓦伦蒂诺公爵时, 对他的赞美:为了确保他的新的王国领土安全, 免遭敌人侵害, 有必要争取朋友, 依靠武力或者讹诈制胜, 使人民对自己又爱戴又畏惧, 使军队既服从又尊敬自己, 把那些能够或者势必加害自己的人消灭掉。

现在, 利用现代法治国家的观点, 重新分析这段话:“依靠武力或者讹诈制胜”, 武力即是军队, 军队是国家的军队, 现代国家的军队不可能为个人的权力欲望所服务, 而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的存在。领导者想要调集军队, 必须事出有因且理由合法。以美国为例, 参众两院必须同时同意总统的军事行动, 总统才能够发起对外战争, 领导者随心所欲的时代已经结束。“使人民对自己又爱戴又畏惧”, 这里在过去是指民众在政治权利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对待统治者只能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去接受, 并且对其专政保持克制, 在没有侵犯到根本利益的情况下选择被动的接受。但是以德国为例, 在二战结束后, 德国作为二战发起与战败国, 对于其犯下的罪行, 德国民众和世界人民一直保持克制。在1970年, 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 肃穆垂首, 突然双腿下跪, 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 消息传来, 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这一举动, 使得德国从二战的阴影中慢慢走出, 德国人民渐渐找回生活的自信, 同时勃兰特也赢得了声望和荣誉。不可否认, 这一做法是一种权谋之术, 但这是一种双赢的权术, 在使用手段和方法的时候, 其重心已经从直接获得利益转变为通过为民众争取利益而获得支持, 间接实现个人利益。合法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国民形成这样一种广泛的认识, 那就是民族国家制度的归属感和他对其他组织的感情纽带一样强大, 甚至更为强大。法治社会不再像人治社会那样, 权术的使用也必须优先考虑民众的意愿, 否则个人政治生涯也不会如意。“把那些能够或者势必加害自己的人们消灭掉”, 在政治斗争过程中, 排除异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不同阵营为了夺取领导地位所引发的血案也不绝于耳。在现代法律至上的时代, 政治斗争必须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瓦伦蒂诺公爵对那些被废黜的统治者, 只要他能杀多少就已经杀多少了, 这样随心的时期在现代不可能发生。国家设立法院、监狱、警察等国家机器, 违法证据和个人丑闻变成政客之间斗争的焦点, 美国的“水门”事件, 使得本来政治前途一片大好的尼克松, 成为美国迄今史上唯一一个辞职的总统。

如上所述, 权谋之术在现代并非没有人使用, 只是其手段和方法必须符合现代政治规则, 就是合法性。在权力的诱惑下, 超过规则允许范围内的权术, 只会变成众叛亲离的下场。现代与过去相比, 不仅仅只关注政治斗争的结果, 政治斗争的过程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规则, 成为考量一个统治者或者说领导者最重要的标准。瓦伦蒂诺公爵的手段, 马基雅维利对权术的理解, 必须在法治前提下再加以考虑。

三、消亡之于权谋之术

人和动物的区别, 不仅仅只在于人类的大脑容量和利用、制作工具, 也区别于人类的欲望往往是无穷无尽的, 是很难得到满足的。恺撒•博尔吉亚的父亲, 亚历山大六世作为教皇, 声望和财富已经达到了时代巅峰, 但是他依然希望将自己的长子胡安培养成军事家, 私生子恺撒培养成宗教家。教皇的欲望没有尽头, 甚至还将这些欲望转嫁给了自己的儿子恺撒, 公爵的欲望在他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愈发膨胀, 这就是一种权力欲。权术的产生, 究根结底是人对权力的渴望, 不同人对占有权力的方法不一致, 因为对权力的爱好是人类最强烈的动机之一, 但表现在各人身上的程度却很不一致, 它为其他动机所限制, 表现为爱安逸、爱享乐以及有时爱表扬等。

权力对人的诱惑, 从动机来说是一种人内心的怯懦性, 这种怯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权力的人, 在社会生活中相较于有权力的人, 获得的尊敬 (可以解释为声望和关注度) 不及有权力的人, 对满足个人欲望的可能性也不及有权力的人, 自然就希望获得权力;二是, 有权力的人在满足了欲望和获得声望之后, 更加害怕失去这样的可能性, 从而也就使得权力欲膨胀, 追求更大的权力来保证满足个人欲望的可能性。权术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的角色, 是一种伴生的角色, 人的情感中的妒忌、猜疑、好胜等, 都会刺激权力欲的产生, 随着人权力欲的产生, 在无法获得自己期望的权力时, 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就在所难免, 为了满足权力欲而使用的方法手段, 就是权谋之术了。那是否可以这样猜测, 如果人的内心摒弃了权力欲, 那么权术也就会随之消失?

回到权术起源的问题, 可以清楚地看到统治阶级的出现, 就是在这样的集体事业的进行时, 需要有某种管理机构的指导才能实现, 集体事业如果要取得成功, 就必须有一些人发号施令, 另一些人服从命令。权术就是让服从命令的人变成发号施令的人, 那么可以假设, 在国家范畴内必须有发号施令和执行命令的人的, 同时又要避免权术运用带来的“任人不为贤”和专制主义的出现, 使得这个假设成立的结果让每个人出生即安排好在社会中的位置, 剔除权力分配的过程。但是, 现阶段不可能做到这个假设, 所以只能让占绝对多数的人变成发号施令的人, 让少部分人变成服从命令的人, 而服从命令的人不能够很好地执行命令的时候, 需要社会无处不在的监督和谴责, 这就是现在一直倡导的民主和自由。

撰写了《君主论》的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邪恶的导师, 他将动乱年代不得已而为之的权谋之术, 用赞美的语气描写出来, 但是回到他那个分裂的意大利和动乱的佛罗伦萨, 他的主张其实正是那个国家缺少的声音。而现在的日常生活中, 统一的国家主权下, 民众的生活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 政府所从事的工作围绕民众而非领导者个人, 权利分配极度不平衡的时代已经过去。政治的天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随人类认知的进化, 也会在政府和民众之间逐渐均衡, 权术也会随之变成一个历史范畴。

摘要:政治主体为了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 使用最阴暗和狠毒的做法, 这是通俗意义上的权术。同样, 谈到政治必然联想到各个政治主体之间的政治斗争, 权术的运用也发生在斗争之中,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争权夺利。政治很多时候与政治斗争相混淆, 政治与权术也由政治斗争链接到一起, 而权术就变成了政治生活的伴生品。本文从动乱、规则的角度讨论权术存在的客观性, 最后讨论权术是一个历史范畴, 最终将走向消亡。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权术,政治斗争

参考文献

[1] (意)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2] (美) 罗伯特·杰克曼.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3] (英) 博兰特·罗素.权力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4] (法) 约瑟夫·德·迈斯特.论法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试论政治实践中权术与道德的关系 篇2

广义上,权术指政治实践中的行为主体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采取的一些计谋、策略、以及手段的总和;狭义上的权术则是指审时度势,因事制宜而采取的一些必要措施。在古代,“权”的原意是指衡器及其称量行为,“权”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的重量随时移动秤锤以保持平衡,所以又有“权,然后知轻重”之说。因此,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权术的本意无非是指一种灵活运用的谋略、手段而己。由于权术的“用武之地”主要是集中在政治实践中,所以通常讲的“权术”往往被理解成为政治斗争中的阴险伎俩,而权术更被冠以“政治权术”等称号,其实这是比较片面的。在政治实践中,权术多数伴随权力的争斗而产生,并且和夺取、维护政权等功利性目的相联系,功利性、目的性强是政治实践中权术的首要特点。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应该抛弃原有的思想偏好,更为全面客观地认识权术,不仅要关注权术的狭义上的意义,更要认识理解权术的宽泛意义。

所谓道德,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用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的一些无形的约束,通常情况下没有确定、明确的条文性规定,所约定的范围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道德没有像法律那样的强制制约力。在政治实践中的道德,即是政治道德,“它主要是指为了实现和维护一定的政治理想与政治秩序,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政治活动的合理、合宜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从政者道德品质的总和。”[1]所以政治道德与权术相比,则主要是对政治实践的参与者的一种道义性的要求。

由此可见,政治实践中的权术与道德都是为了达到政治理想与政治秩序的至高境界不可或缺的条件,只不过权术所侧重的是现实手段的功利性运用,而道德则是一种合乎正义、至善的政治理想。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正确运用权术,坚持一定政治道德,以内在的术实现内心的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长期占据我国封建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泛道德主义过分看重道德,把权术看作是与道德规范根本不相容的,“有道则无权,道失则权作”。在这种崇德的意识形态中,“仁”、“义”、“礼”、“智”、“信”等个人的道德成分被看成是政治实践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与其要求不一致的种种行为和手段只能受到谴责和禁锢,因此权术长期以来是受到压抑的。

作为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充分吸取商鞅的变法思想、慎到的“势”以及申不害的“术”的思想主张,并加以取舍发挥,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学说。韩非的权术理论完全建立在他的人性观上面,对于这两者的关系韩非有过简明扼要的论述:“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2]韩非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是人性本恶的性恶论,这是从荀子的性恶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韩非在荀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出人性的主要特点是:1、贪生怕死;2、趋利避害;3、好逸恶劳;4、自私自利;5、欺软怕硬;6、党同伐异。[3]从总体上来看,韩非的人性观是比较消极的。韩非眼中的世界是一个人人自危、弱肉强食、毫无真情的世界。个体要生存就必须与他人“交易”,而参与“交易”其中的他人又是不可靠的。韩非所指的权术涵盖了人事任免、监督考察等多方面内容,从本质上讲应该是法的具体化实施。“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4]由此看来,韩非将“权术”的制定和执行较好地联系在一起,并将“术”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权术往往超越法而居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具体而言,韩非关于权术的论述大致有:

1、人都不可信。韩非认为人皆有“自为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皆出于“计数”,因此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建立起完全信任的关系,即使父母、妻妾、儿女、兄弟也是如此。“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贵。”[2]2、深藏不露,保持神秘以此来对待人的叵测之心。“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6]只有这样才可在复杂的政治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3、蔑视道德。“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4、鼓励告密。5、不择手段“势不足以化则除之。……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6、严罚慎赏,等等。

总之,韩非的权术思想是建立在“人都贪生怕死,好利恶害”的性恶论的基础上的,他根据人性的弱点,立出对应之策,以赏利诱,以刑禁害,这也正是韩非权术理论的高明之处。

与韩非相比,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5世纪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所有的好人不是惨遭杀害就是被放逐或受各种折磨,而那些最不道德的人却飞黄腾达。”有过政治经验的马基雅维利立足于政治现实提出了“政治无道德”、“目的修正手段”等一系列权术思想。他从人性论出发,指出人性自私是人所共有的一种自然倾向,追求自己的快乐和物质利益生活、满足自己的欲望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所追求的原动力。然而,生活在现世中的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总要受到一定的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人只能采取虚假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和心机是“飞黄腾达”的必备手段。马基雅维利正是据此提出了所谓的“政治无道德”理论:

在政治实践中把政治与道德分开,政治上只有成功与失败,谈不上道德。对于个人来说,具有美德固然是需要的、有益的,但是对于政治目的和国家利益来讲,人们必须随时准备把自己的美德变成恶德,转变的前提是恶德有利于国家或者自身的利益。马基雅维利的目的论又指出:目的是唯一的,手段从属于目的。只要目的正当,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同样,不论用什么手段,只要达到目的就是好的,不能因为手段的恶而影响目的的善。他认为,政治上许多好的正当的目的,只有用恶的手段才能达到成功,所以成功就意味着不择手段。马基雅维利的这种无道德的权术理论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同韩非子一样,马基雅维利在政治无道德、目的决定论的基础上也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权术理论:1、不要名誉。他认为名誉为身外之物,人们没必要过分重视它,作为一个统治者更不应该重视名誉,否则就会造成“为善而得恶果”。2、以残酷替代仁慈。他认为“君主应被人看作残暴的而不是仁慈的,应为人爱又为人所惧,但这二者难以兼得。因此,与其为人所爱不如为人所恨,因为人性是恶的,是忘恩负义的,他们不会感激你的仁爱,而且人们觉得冒犯一个自己所爱戴的人要比冒犯一个自己所畏俱的人较少顾忌”。3、放弃诚信。他认为“人们没有必要守信用,当原先的诺言不利于自己时,可以毁掉誓约,因为别人同样不守信用。否则,你就会失败。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不守信义,不择手段。”4、要避免引起人们的憎恨和轻视。马氏认为“君主要不被人憎恨,首先要避免两件事:“贪婪、霸占臣民的财产和妇女。这两件事特别使君主受到憎恨。”5、不要慷慨,要吝啬。马氏认为“保持慷慨之名,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豪侈性质,以致于常常把自己的财力耗尽。”

马基雅维利的这种“政治高于道德”、“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权术思想虽被以后的众多思想家们所谴责、批判,但是他所提出的一整套具体的权术思想却真正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于伦理学的完整学科,并且给了人们一个思考政治问题的独特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政治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知在政治范畴中的权术与道德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提及的权术与道德是有很大不同的,生活中我们追求的是人性的和谐与完善,而政治实践中所追求的目标却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用生活的标准来衡量政治追求的目标所得出的结论当然是片面的。结合对韩非与马基雅维利权术思想的分析,就权术与道德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政治中权术的首要目的是夺取或维护政治权力,它是政治斗争中常用的手段与方式。由于它直接与政治目标相联系,所以功利性强是权术的首要特点。道德则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演化出来的一些行为准则,政治中的道德也主要是从道义的角度对人的行为提出的要求,它虽然不与政治目标直接相联系,但却对政治目标的实现起着延缓或促进的作用。其次,在功利性的促进下,作为实现政治目标手段的权术,往往表现出灵活多变、有违常理的特点。诚如韩非所言,他认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因此现实中使用的权术往往是变化莫测、有违常理的。这种超出人们习惯与常态的逻辑思维方式恰恰正是权术发挥作用的内部机制。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合乎正义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因此,不能也没有必要表现出变化莫测的特征。最后,不论是权术还是道德,其最终目的应该是一致的。权术主要从防恶、制恶的角度出发考虑政治问题,而道德则看重规范和教化的作用。但不论方式如何,实现一定的公平与正义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则是二者的共同目标。

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我国有着悠久的政治传统,历代帝王和大臣在政治实践中都积累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政治经验,这其中既包括儒家所倡导的德治理论,也包括如法家韩非所倡导的、与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等杰出思想家相通的权术思想。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今天所讲的权术已经不再仅仅包含获取、巩固权力的谋略、手段,同时还包括了如何正确而科学地使用政府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努力提高行政管理的感召力和管理效率;注重实效,积极发挥领导的艺术,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等新的内容。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的转型时期,如何建设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步伐,韩非和马基雅维利等杰出思想家,他们精深的思想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对于政府行政人员的成长,或许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楚平、王泽伟:《政治道德及传统政治道德的创造性转化》,理论探索,2004(5).

[2][5]陈奇猷:《韩非子集解·八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熊育兰、刘斌:《韩非政治权术思想初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 (5).

[4]陈奇猷:《韩非子集解·定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基雅维利的统治权术及其实质 篇3

一、马基雅维利的权术理论

统治权术是马基雅维利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内用之一。对于这个问题,他讲得最多,也最能激发人们的深思。马基雅维利讲统治权术时,是从“人性恶”出发的。他说:“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按马基雅维利的逻辑,既然“人性恶”,那么,君主如果处处表现自己的善,就非遭到毁灭不可。这就决定了“一个君主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说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实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

《君主论》是他写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小洛伦佐公爵的。他的目的,是教给当权者如何巩固其统治,并进而统一意大利。他相信,有一种国家的艺术,是专门属于君主的艺术,它和医师的技艺很相似。医生的技艺包括诊断、治疗、预后三个部分,其中诊断最为重要;国家事务中最重要的,也是预先觉察潜伏中的祸患,迅速加以挽救。在依靠军队和法律的基础上,君主必须施展一定的政治权术。在君主采用什么政治权术的问题上,马基雅维利极力主张确定政治权术的基本原则依然是:目的检验手段之正确,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管手段是善的还是恶的,不管是巧取的还是豪夺的。政治只问利害、成败,而不问是非、善恶。因此,君主可以采取一切卑劣的手段,凡是阻碍其目的实现的人都应该立即予以镇压。

马基雅维利认为,如果君主行为完美正直、言而有信,那么,这种君主是值得称颂的。但是经验表明,所有干大事、成大业的君主,对信义都非常轻视,但正是这种背信弃义的君主才能征服信守诺言的君主。一旦因遵守自己的诺言而要损害自己的利益时,君主就应随时抛弃自己的诺言。在他看来,一个君主不仅不必具备各种美德,而且如果真正地具备各种美德并永远遵行的话,那对君主来说是十分有害的。然而,马基雅维利又提出君主必须在表面上装成具备这些美德,要做到在人们看来是仁慈的、忠实的、合乎人情的、虔诚的和正直的。君主要善于伪装,真真假假。不要为说假话而羞愧,也不要为做错事而内疚。君主不应当希望人们爱他,而应希望人们怕他;因为“爱”的主动性在他人,而“怕”的主动性在自己。

君主必须懂得如何运用人性和兽性。凡是聪明的君主,都应该同时效法狐狸和狮子,因为狐狸狡猾有余,而不能抵御豺狼;狮子凶猛有余,而不能避免落入陷阱。君主学会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就是既要凶猛,又要狡猾,也就是善于采取暴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

马基雅维利还谈到君主应当经常做弱小邻邦的保护者,但不要增加他们的力量。应当抑制大的邻国,而且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容忍一个强大的外国得势。一个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就应当专心致力于战争而不应当想其他的问题,否则他便会失去他的国土。

在当时意大利政治分裂、社会动乱的情况下,传统的道德准则和宗教神学规范已经弱化甚至失去作用,而资产阶级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而且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也找不到一个强大的、足以能够统一意大利的君主。马基雅维利的权术思想,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狡猾。他之所以强调统治的权术,主张手段为实现目的服务,一切都是为了早日结束国家的内耗外侮,使之统一和强大,内中表现出了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但是,马基雅维利的权术观正如他的国家观与政体观一样,是一种非常现实、极其功利的思维方法。他贬低和取消对政治行为的道德评价,以彻底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政治行为,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玷污。如此渲染政治行为中的阴暗面,容易使人们对政治产生误解乃至望而生畏,其社会作用是消极的。马基雅维利的权术思想为以后的统治者们提供了策略。他死后20多年,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嫁到法国,成为亨利二世的皇后,她在当地如法炮制,采取了许多残暴和欺骗的手段。这种暴戾诡诈的统治,激起法国人民的愤懑,并转而指责马基雅维利的那些主意。从这时起,以“目的说明手段正当”的政治无道德论,便被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并作为统治者粉饰自身政治行为的一种理论流传开来。几百年来,不少反动、卑劣的政客一直把马基雅维利主义当作他们争夺权力、压迫敌手和人民的行为准则。背信弃义、崇拜武力、虚假伪善、不择手段等等,成了一些政客玩弄政治的典型手法。当然,也要看到,从一开始,马基雅维利主义所奉行的权术思想就遭到向往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及广大人民的谴责和反对。

二、马基雅维利权术思想的实质

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在封建社会内部不断壮大,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经济限制和思想禁锢,严重的阻碍其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以宣扬人文主义为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君主论》便是这次文艺复兴运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可以说,马基雅维利的统治权术思想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赤裸裸的表现。

马基雅维利一再强调,君主在运用统治权术时,他所依靠的基本原则是:“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的,并且将受到每一个人的赞扬。”简言之,“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运用政治手腕的方法和范围尽可不同,但目的是同一的,即新君的安定,国家的巩固。凡能达到这一目的就行,不必考虑有何评论。国家只应问什么是有效或有害的,而不应当问什么事正当或不正当的。正义、道德、宗教、正当和法律统统要为权利服务,否则就没有丝毫价值。总而言之,马基雅维利要将政治和其他一切东西剥离开来,让政治只为政治。而这实际上也和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由特定背景影响形成的对“政治”的定义有关。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正在逐步摆脱宗教的禁锢,整个社会在呼唤人性的解放,倡导人性的价值,但是同时,人文主义的泛滥也导致了社会物欲横流,极端利己主义的恶性膨胀。马基雅维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将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带入到自己对政治的定义中,让“政治”成为为达统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行事方式。尽管历史上对马基雅维利及其政治法律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共和主义者、爱国主义者、罗马教廷的敌人以及对政治学所作出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英]Andrew Heywood.Politics[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刘训练.马基雅维利与古典共和主义[J].政治学研究,2011(8).

政治权术 篇4

1制度思考:无情冰冷的等级

权力是什么?是集体赋予领导地位的人一种支配公共资源份额的资格,所谓领导者,通俗地说,就是领军人物,亦可以说是领袖。

“领袖”的含义可以归结衍生出其他的地位名称。比如说“大王”、“皇上”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等级制度,那么权力的存在,也确实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

但我们也并不是说,拥有权力的人就一定会拥有主宰他人命运的能力。有压迫,就会有反抗,这是不变的真理。除非这个人连他人的思想都可以掌握,那就太可怕了。

在这个剧本里,我们设定故事发生在远古的部落时代,那时候的领袖职称比较奇葩——酋长,可以说是部落里的最高领导者了。有领导人,当然也有被领导的人。 在这世界里,要想让故事更加体现出恢弘悲壮的感觉,我们再增加了一点元素,比如为了分割统治疆域而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军队,无辜卷入战争的黎民百姓以及家园破碎遭到贩卖的奴隶……战争,会死很多人,我甚至有想到让一个国家完全覆灭,不复存在,而这样也仅仅只是为了表明,因为“权力”这个玩意儿,导致了如此多的生灵涂炭!这样的结果,在那些争夺权力的人看来,也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这或许,会有一点讽刺意味吧?

在这剧本里,有这么一段情节:

征服了大半疆域的森特斯一代酋长, 老年因为头脑不灵光乱下命令,不知杀掉了多少陪着他南征北战的功臣。论武力, 他不是最强的,很多人单挑都可以一枪挑翻他,但为什么还是会死在他手上?还不是因为他握有生杀大权的权力,想杀谁就杀谁?

“……就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就处决了他?相信我,如果是我,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是《冰与火之歌》其中一位配角所说,他自认为自己是“真龙”,是最应该得到那顶“皇冠”的人,虽然在后来他被另一个王者所杀,但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王者拥有定人生死的权力。至于是否有着其他的涵义,这里我们不做重点阐述。

2人性思考:叵测的人心

争夺权力的拥有权,从来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从我们现实中记载的种种史料来看,自古臣子若想谋朝篡位,坐上至尊的位子,是免不了要耗费无数的脑细胞以及好几年的布局,才有可能坐上那个位子。而同样的,君王若想长期独享这把椅子,也是免不了要耗费一些心思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在这种尔虞我诈无声无息的战争之中,又会有多少人因此而牺牲掉呢?

心与心之间的互相猜测,想置对方于死地的决绝心理,造成了一种诡异安宁的局面,却不想这风平浪静之下,涌动的,却是一番藏着冰冷杀机的黑色风暴。

所以,也许是为了不想让剧本拥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我想在里面加入一个可以参加到这种争夺当中,或者是阻止这种事情发生的角色。至少不会让权力落入到邪恶之徒手上。结局或许还是会以悲剧告终,但我想,任这世界闹得再大,能让那些小人物心存一点希望终究是好的,毕竟灰暗的绝望以及残酷的鲜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最后站上那个位置的人,也只能有一个。尽管地位超然,身份显赫,脚下堆积的,却是数之不尽的尸体以及冤魂,背后沉淀的,是一大片浓到化不开的黑暗。

所以在开头我们才会说:巅峰之上无光明,蔑视生灵如蝼蚁。风光的背后,总会有血与泪的混合之物。

3情感思考:血泪成空

权力的争夺一直都是以冷血和无情为基础的,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的人都不适合参与到这场残酷的争夺之中。无情者,方能在这场游戏中最大化的谋求自己的利益,有情之人注定要被许多东西牵扯,同样也注定了要失去的东西不在少数。在手中握有巨大权力的人看来,情,是他们最大的绊脚石,同理,慈悲,怜悯,善良这种包袱一样的情感抛弃了才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是一样会无动于衷。

在这剧本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代表某个强大部落的最高统治者, 野心膨胀,企图吞并其他弱小部落,于是他率领着军队出发了。这场小规模的战争就此爆发。弱小的部落尽管弱小,但反抗依旧存在。但结局呢?就算涌现了许多英雄,依旧还是惨败。没有增援,没有实力, 注定灭亡。部落在灭亡的那天,会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男人们的死亡,妇人与小孩的啼哭,私定终身的情侣间的生死分离, 这种种情感的体现全部在强大的实力下被踩踏成泥土,整片世界全部笼罩在呛鼻的硝烟以及甜腥的鲜血当中,任你哭得撕心裂肺,血泪横流,情感涛涛火热,在无情冷酷的铮铮手腕之下,也只能化成一声声悲戚的哀嚎。

当然,这个灭了弱小部落的强大部落,最终结果也可能会被一个更加强大的部落所吞并。或许这就是那所谓的“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丛林生存法则。

欲望,征服,牺牲,代价,流血,悲哀, 硝烟,战争,灭亡……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权利争夺当中,被牺牲掉的东西又何止这些?

最终坐上这个位子的人要面对的,可不单单只是本族内的窥视目光,同样的还有族外吞并本族的狼子野心。内忧外患, 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局面。

上一篇:自动电阻测试仪下一篇:文艺美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