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跟帖

2024-06-22

英语跟帖(精选3篇)

英语跟帖 篇1

一、引言

以培养“团队精神”的合作学习在我国各级各类教学中一直普遍, 相比之下, 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思想、情感, 互吐心声的教学活动相对较少。以独生子女居多的大学新生, 上大学前, 在家缺乏与同龄人交流, 在校忙于对付各种考试。进入大学, 身心开始成熟, 对各种事物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然而, 当他们发现大学里仍然凭各种考试排名次, 也仍然需要为考试而强迫自己记忆大量学习内容时, 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厌学情绪与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和学校课程不无关系 (马利军、黎建斌, 2009)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呼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吴忠才、易晓明, 2009) , 强调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放在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09年度上学期, 笔者承担某外语学院英语专业08级新生阅读课程的教学工作。阅读是基础必修课, 该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 两周一次课堂教学, 每次两节课。如果只进行课堂教学, 那么老师和学生每两周只见一次面, 学生为这门课“操心”也是两周一次, 一学期16周, 操8次心就够了, 结果学生能学到多少不难推知。

大量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在强调平等的同时, 也强调个人主义 (周丽清、孙山, 2009) 。为了让每个个体在集体中充分展示个性, 促进个性身心健康发展, 笔者组织英语专业全年级新生在课外开展了一个学期的跟帖交流活动, 活动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发展为宗旨, 集三个效益于一身, 即学英语、用英语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 以及交流思想情感。

二、跟帖交流的内容与形式

活动对象是某外语学院08级全体新生。具体组织方案是:课外每5—6人组成一个活动小组, 由一名协调人 (coordinator) 负责。各小组准备一个公共本, 每星期交流两次;每次先由一位组员采集一个英语信息或故事, 将梗概写在公共本上 (可以同时附上不长的原文) , 然后各个组员依次用英语在公共本上写出对这一信息或故事的看法。老师每周一收上所有公共本检查, 周二返回。之所以不采用网络跟帖法, 主要原因有五:一是新生不提倡带电脑, 二是便于老师每周收上公共本检查并及时返回, 三是比起打字输入, 学生在本子上书写时, 更加认真、细致、严谨, 四是便于保存和复阅, 五是有纪念价值。

三、跟帖交流的意义

随着活动的进展,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不少学生每次针对一个话题自觉多写几条帖子, 且与组员礼貌地商榷起来。根据每周一次对各小组公共本的查阅, 中期作的问卷调查, 以及平时的闲聊, 笔者发现这项活动有如下意义, 值得宣传。

(一) 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同龄人之间的模仿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就英语来说, 学生之间会互相比较词汇量、语法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还会注意和比较各自的思想、情感, 不断摩擦, 不断升华。少数学生原来仅写只言片语, 因为组员写得篇幅长、内容实, 自愧不如, 便跟着写长一些、透一些, 改变了原来敷衍了事的习惯;看到别人的语言表达那么通顺, 用词那么讲究、贴切, 他们经常提醒自己应该迎头赶上。

(二) 关注“象牙塔”外面的世界。

学生交流的话题丰富:某个社会问题、某个观念、某种精神、某种方法、某个科学发现、某篇小说;话题可以是亲身所闻所见, 也可以来自各种媒体。学生困在“象牙塔”里的感觉减少了, 他们采集各种故事与小组成员分享, 使大家共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三) 敢于各抒己见。

学生们在交流中会真正看到同龄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如何迥异。例如, 有些小组对“在国内还是去国外求学”, “恋人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是否得体”, “由田亮演雷锋是否合适”, “遇到挫折该重新振作还是灰心、轻生”等话题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没有拘束感。

(四) 增进理解。

在交流中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 求同存异。有些学生当发现自己的观点与组员不同却得到尊重时, 在后面的跟帖中表达出对得到尊重的感激之情;有些学生在认真对比自己和组员的观点后, 发现自己的认识确实“不够大气”, 从而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观点, 使认识上了一个层次。而且, 生活中相互猜忌的心理也减弱了, 一些小矛盾冰释了, 视野拓宽了, 小组和谐的气氛浓烈起来。

四、跟帖指导个例

学期中期所作的问卷调查主要想了解下列几方面情况: (1) 话题关注面; (2) 对语言说服力手段的认识; (3) 采集故事时是否主动征求组员意见; (4) 对别人和自己语言表达方式注意与否; (5) 对异己观点的态度。同时, 问卷调查试图探讨组员在上述5个方面的不同情况与他们各自的帖子有何种联系。问卷对两个班级发放, 一部分学生自觉提供实名。问卷回收后发现大家对5个方面的情况同多异少。归纳问卷调查情况接近度, 同时根据学生的帖子, 从提供实名者抽取一位表达能力较强和两位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也能为此项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名学生在不同小组, 针对同一期活动的不同话题, 他们的跟帖原文分别如下。

学生吕:

This passage provides us some countries which is suitable for us to go abroad to.Australia.UK, France, Canada, the Netherland, each one has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You will spend the leastmoney if you just study in France while studying in UK takes you the most tuition.However, in my personal idea, I think that it may be necessary for you to go abroad to study, but you’d best learn the most in your own country first.Someone may say that other countries develop rapidly.Then please learn Chinese deeply and then go abroad to obtain.That will help you more.

学生李:

Actually, I’m speechless after reading this news.I really can’t understand that a game will kill an adult.Maybe sometimes games can cause accidents but not this.We shoul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exactly and then know better about the whole thing.

学生张:

Though there are so many kinds of sports that we can play, we seem to prefer to work or study.Yes, it’s not good for our health.Actually I saw people who play a lot but still can get a better score than those who was studying all the time.I envy such kind of people.In fact, I think it’s also a kind of ability.I don’t think anyone can do it well in this way.At least I can’t.

从例帖中看出, 学生吕在发表对出国学习热的看法时, 除了词汇、语法错误多, 语义不完整外, 其余明显的特点是汉语式思维、语义欠完整及逻辑松散;学生张的帖子欲表达对运动与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除了有语法错误、句意不完整及有的主语不知所指外, 其逻辑相当混乱:共7个句子中, 第2和3句间的转折关系没有表明, 第6句不经意把自己前面的意见全然否定了。相比之下, 学生李的帖子在词汇、语法、语义上都达到中上水平。李的帖子是表达自己对某一传言的见解, 看得出她的帖子字里行间透露着沉着、冷静、客观、理智。关于学生吕和张的主动性缺乏、语法意识淡薄和对异己见解的态度问题, 老师私下里向有关学生指出, 同时, 提醒他们多关注一些现实问题, 锻炼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而对言语说服力手段认识上的误区, 即认为强调的语气、激烈的言辞、引用名人名言和某种修辞手段比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用词更重要, 则着重指出。

五、结语

一直以来, 不少英语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薄弱。何其莘等曾批评道:“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逻辑思维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 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 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 (何其莘, 1999) 大学生应该具备“一种较为独立的客观分析和评判问题的能力” (戴炜栋、张雪梅, 2007) 。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已被公认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成分。同时, 健康的身心既是分析和批判的能力的前提, 又是其目的所在。教育应以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 以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利军, 黎建斌.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学业倦怠对厌学现象的影响[J].心理发与教育, 2009, (3) .104.

[2]吴中才, 易晓明.师范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62.

[3]周丽清, 孙山.大学生文化取向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2) .57.

[4]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24-28.

[5]戴炜栋, 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 2007, (4) .9.

英语跟帖 篇2

一、跟帖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功能

新闻跟帖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表达对新闻的感受和理解的平台。它向专题编辑反馈信息, 编辑借此判断出网民的信息关切, 从而不断地优化专题设计。它还在增强了新闻专题互动性的同时, 丰富了新闻专题的内涵。

(一) 反馈信息, 引导优化新闻专题

网络新闻专题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和优秀的延展性,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它可以整合新闻资源, 把相关信息高度集成化, 形成一个集群性的新闻信息传播单元。[1]它的延展性决定了其内容除了主体事件之外, 还包括跟踪报道、后续报道等等, 而后续报道的视角、深度、广度、结构、形式等都可以通过受众对新闻的反馈来进行调整。高度集成决定了新闻专题可以在一定的时空内承载较完整的报道, 但过度提供背景资料未必方便读者阅读。编辑必须对背景资料进行梳理加工, 做到强弱得当、节制有度, 这就必须从跟帖中去发现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2]

点击率的高低只能说明有多少受众点击过这条新闻, 跟帖则反应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尤其是受众在阅读后的感想和体会。编辑不仅可以根据跟帖的内容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 还可以为后续报道找准方向、发掘素材和寻找灵感, 为后续报道找准方向, 从而优化新闻专题的结构。[3]“在网易的新闻频道, 编辑会根据新闻跟贴量的大小对新闻的版面、位置等进行调整。”[4]

此外, 编辑还可以根据跟帖寻找新闻线索、挖掘新闻价值, 提炼观点, 将其整合为原创内容。[5]例如, 网易的编辑提炼出了“跟帖的价值”, 策划了2008年终策划———“无跟帖, 不新闻”。这个专题策划发表后不到两小时, 反响热烈, 回复已超过4000次。

(二) 满足受众需求, 强化新闻专题互动

互动是网民的重要需求, 跟帖可以使受众获得前所未有的主人翁体验, 获得发表意见的领地。受众看完新闻后跟帖会满足其表达欲, 便于其了解别人的看法, 丰富其知识和思维, 使其与持异见者展开论辩。因此, 跟帖可以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 从而增强专题的粘性。

跟帖是一类出色的新闻互动平台。一方面, 跟帖在互动方面超越了时空限制, 新闻出现之后, 跟帖立刻跟上, 即写即显, 而且跟帖量几乎是无限的。[6]另一方面, 跟帖简洁性、口语化及大众化的特性, 可吸引受众不断地加入互动。跟帖一般会以言简意赅的形式出现, 有时只需要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符, 因此其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可参与性”。

(三) 解析新闻专题, 丰富新闻专题的内涵

新闻评论的最大价值就是揭示新闻的深层内涵, 提高受众对新闻的认知。虽然新闻跟帖形式简单、自由随意, 但它同样可以具有传统评论的深刻性。

对于复杂的新闻事实, 单一视角往往具有局限性, 而群体智慧的碰撞却能产生思想的火花, 使认识变得更加清晰准确。跟帖很大程度上是网友的智慧集合, 是多次互动后形成的观点集合体, 从而将事实的深层内涵解析出来。[7]网易跟帖具有“盖楼”的功能, 避免了发言数量多的时候观点分散的问题, 使得讨论能围绕中心观点展开。在网易跟帖中, 重复的盖楼还会被自动隐藏, 碎片化的信息被筛选之后得以集中。

跟帖不仅是网民对新闻的评议, 有时它甚至会纠正新闻本身的单一性和偏差, 从而引导出更恰当的新闻视角。[8]新闻跟帖往往具有草根的视角、草根的语言与新闻内容之外的意见。较之记者、评论员和专家学者的言论, 拥有平民的幽默和视角的跟帖更易获得普通网民的追捧。[9]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新闻”与“跟帖”的本末倒置

跟帖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网友, 以至于很多网友更注重跟帖而忽略了新闻本身。一位网易的长沙网友在跟帖中说:“上网易六七年了, 早以养成习惯:点开新闻, 看下核心提示, 打开网友评论……感谢网易……和我习惯一样的点下右下角。”这一跟帖得到3万多条回复。[10]更有些网友评论:“来网易不是来看新闻, 而是来看跟帖”。这反映出新闻跟帖可能出现“歪楼”与“二楼定律”等现象。“歪楼”是指跟帖跑题的现象, 即跟帖内容与新闻原文或者先前跟帖的议题毫不相干。“二楼定律”是指某些网友不看新闻内容和前文评论就匆匆留言, 以致曲解新闻内容和之前跟帖意见的现象, 这一情况多发生在第二次跟帖即“二楼”中。“歪楼”和“二楼定律”现象削弱了新闻的主体地位, 亦偏离了评论的真正价值。

(二) 新闻跟帖质量低下

由于文化和认知上的差异, 跟帖的质量往往参差不齐。有些跟帖观点浅显, 对事件内涵缺乏深层的思考和探究, 有些跟帖偏激, 不能代表公众的普遍意见, 致使其他受众无法感知真实的意见环境, 主流舆论被掩盖, 从而对其他网民产生误导。

另外, 跟帖中还存在新闻恶搞和跟风现象, 比如, 随意的、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式的发言, 肆意侮辱、谩骂和攻击他人, “出口成脏”的表达。新闻恶搞和跟风不仅模糊了新闻的真实意义, 还使“严肃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被娱乐取代, 从而造成对新闻事实的歪曲、对新闻人物的伤害”。恶搞和跟风是少数网民“不正常社会心理的表现, 致使新闻跟帖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影响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混淆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11]

三、应对策略

新闻跟帖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对新闻跟帖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引导, 使其向理性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提高新闻专题报道的质量

首先, 要进行及时、公开、透明的报道, 使受众拥有完整的知情权。如果受众无法清晰地获得事件的完整信息, 就避免不了不合理的猜测和想象。清晰、完整的信息可以避免偏激跟帖的产生, 破坏谣言的温床。其次是合理整合新闻的背景资源, 满足受众对于一个事件或主题在广度与深度上的信息需求。信息有效地整合可以避免受众的信息超载和时空迷失感, 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有比较全面、整体的把握, 从而摒弃偏激立场, 进行理性跟帖。

再者, 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手段进行组合式报道, 真实地、多角度地再现新闻事实。这不仅使新闻专题显得更为丰富多彩, 还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避免因新闻枯燥而形成“歪楼”、“二楼定律”等现象。

(二) 树立“好跟帖标准”

专题编辑要“随时关注新闻跟帖的新动向, 发掘优质跟帖。通过置顶提升、精彩跟帖排行榜等方式”[12]鼓励和推荐优质帖, 为网民树立理性跟帖的榜样, 营造理性的跟帖氛围, 从而遏制“歪楼”、“恶搞”等不良现象。另外, 编辑还“可以将经典跟帖搜集起来放到论坛中, 为跟帖文化提供展示的平台, 同时提升网站论坛的人气。编辑新闻跟帖合集不仅为网民提供了新的产品形式, 更能起到鼓励网民发布高质量跟帖的独特作用。”[13]

在日常运作中, “网易博客频道重点推荐了个人博客‘新闻下水道’、‘163内阁’以及一些豆瓣小组和QQ群。这些栏目和博客, 都是网易新闻跟帖的合集, 由网易员工参与编辑, 汇聚了大量符合网易‘好跟帖标准’的新闻跟帖”。[14]

(三)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功能

当网络上出现大量不确定信息, 网民感到迷惑时, 主流的声音适时发表指导性的言论或点评, 是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途径。在很大程度上, 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能轻而易举地说服、改变网民的态度, 从而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目的。[15]所以编辑要注重寻找和培养新闻跟帖中的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候发表点评, 引导跟帖向良性方向发展。

网易中“‘老纳’、‘贫尼’、‘小李’、‘局长’、‘火星’等等, 被网易称为‘虚拟角色’的名称, 都来自于网民的自发签名。因为通过这些签名发表的言论受到网民的追捧, 这些签名就成了网易著名的虚拟角色。网易的新闻编辑人员, 也会使用这些虚拟角色的签名来就某些新闻事件发表言论, 直接充当新闻跟帖中的意见领袖。”[16]

四、结语

新闻跟帖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而是树立专题品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闻专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 提高报道水平, 在全面、准确、迅速地呈现新闻事实的同时, 用各种方法引导跟帖向理性、高质量方向发展, 从而让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 让更多的网民参与到议题的讨论中来。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一——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 2007 (4) .

[2][5]陈淑君.浅析网络新闻专题的互动力及其影响——以国内各大网站“抗击甲型H1N1流感”专题为例[J].新闻实践, 2009 (9) .

[3]王兆华.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新闻的跟帖功能[J].东南传播, 2007 (1) .

[4][14][16]胡茜茜.网络新闻评论:媒介建构与公共领域生成——对网易“新闻跟帖”业务的研究[J].新闻记者, 2010 (4) .

[6]董延波.浅谈网络新闻跟帖[J].新闻传播, 2011 (12) .

[7]唐红, 王怀春.网络新闻跟帖评论的特点及功能[J].新闻爱好者, 2011 (23) .

[8]骆轶航.网聚跟帖的力量[EB/OL]. (2009-01-15) .http://cbnweekly.blog.sohu.com/108624777.html.

[9][10][11]廖福生, 江昀.对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特点的分析——以网易新闻为例[J].东南传播, 2010 (6) .

[12][13]周敏, 范红芝.无跟帖, 不新闻?——跟帖的价值与门户网站的品牌化运作[J].传媒, 2009 (6) .

英语跟帖 篇3

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闻网一篇《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的报道引爆舆论场。报道称,自2010年以来,犯罪嫌疑人庞某及其女儿孙某,联系了国内十余个省(市)的100余名医药公司业务员或疫苗非法经营人员,购入防治乙脑、狂犬、流感等病毒的25种人用二类疫苗或生物制品,并将未经严格冷链存储的疫苗运输销往24个省市。

据人民网-舆情频道监测数据显示,事件曝光后,央视节目《东方时空》晚间对事件进行了报道,随后,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央媒对事件进行报道,促使舆情迅速发酵。19日至20日,《广州日报》《杭州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地方媒体持续跟进报道各地食药监局回应各省的“问题疫苗”情况,监管部门的情况成为舆论焦点。21日,事件持续发酵,包括章子怡、李亚鹏、陆川等在内的众多影视明星以及其他微博意见领袖发布微博呼吁关注“问题疫苗”事件。[1]受明星、儿童等因素的影响,“问题疫苗”事件在舆论场中引发较大的恐慌情绪,网友们积极跟帖留言,发表的看法中不乏对抗式解读。

二、对抗式解读的含义及研究现状

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中,斯图亚特·霍尔吸收霸权主义理论,提出了受众在解读电视文本时可能建构三种解码立场:一是主导/霸权立场,译码者与编码者采取完全一致的立场。二是协商立场,受众既承认有关事件的主导性定义的特权地位,同时又保留着较为协商式的方法将其运用于“本地情形”的权利。三是对抗立场,受众完全明白话语中所给出的字面意义和内涵隐义,但他将讯息在另一种参照体系中重新组合,采取对抗式的解读方式。[2]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受众的第三种立场,即采取对抗式的解读方式。在知网、万方数据网等主流学术网上搜索“对抗式解读”等关键词发现,目前所能搜索到的文章多是从宏观层面,如“从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中看对抗式解读”“论我国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对抗性解读”进行的研究。本文则从微观层面入手,以具体案例切入分析当今网络环境下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行为。

三、“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对抗式解读的特征

在有关“山东问题疫苗”的新闻报道中,网友们在民间话语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舆论。为了便于研究及有效避免某一用户群所特有的偏向性,笔者从“2015年中国新闻资讯APP最新排名”[3]前十五名中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资讯APP——“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网易新闻”,2016年5月6日14时许,分别以“山东问题疫苗”“山东疫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搜索到的相关新闻数量为:“网易新闻”395篇,“澎湃新闻”52篇,“人民日报”48篇。对以上用户跟帖内容分类后发现,在“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网友对抗式解读的表现特征如下:

(一)对权威的对抗性心理强烈

抨击、质疑药监局腐败不作为,质疑检察机关处理结果。很多网友不明白为何这种非法经营疫苗的手段能持续这么久,这些问题疫苗可以流通这么久。有的网友强调,“庞某这种非法经营疫苗行为不会只是个例,在医药流通领域肯定还存在其他‘庞某’们,只不过被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水’过去了而已”。4月13日,国务院决定先行对一批责任人实施问责。在人民日报报道的《卫计委谈山东疫苗案:仍有群众存在困惑质疑》一文后,一位辽宁大连的网友留言:“监管做不好,出了问题捂着不报,捂不住了就搪塞,搪塞不了就轻描淡写地处理,怎么能让老百姓放心?!”

(二)对接种疫苗的恐慌心理强烈

问题疫苗事件曝光后,很多网友对接种疫苗产生了强烈的恐慌心理。“澎湃新闻”网友“李白在海边”留言称:“还是不敢给宝宝打疫苗,这些有问题的疫苗已经流通到这么多省份,谁能保证我家宝宝注射的疫苗是安全的!?太气愤了!”“澎湃新闻”转载新华社《新华社评“山东疫苗案”:主犯能在缓刑期重操旧业,令人愤怒》一文,网友“画水莲”留言:“俺孩子刚在学校打了麻疹疫苗,这个新闻早两天发,打死都不让孩子打啊!!”

(三)对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表示不信任

一方面,认为部分媒体避重就轻,转移民众关注视线。有网友留言称,“仍有一些新闻媒体对此事件一笔带过甚至置之不理,而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娱乐八卦、三俗的社会新闻上”。也有网友留言称,“人民日报作为官媒,对‘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没有拿出深度报道,只会报道药监局、检察机关如何‘彻查此事’,没有承担起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认为媒体在报道疫苗事件时缺少新闻专业性,将“毒疫苗”造成的恶劣后果与本次事件中的失效疫苗混为一谈。澎湃新闻网友留言称:“疫苗是正规疫苗,得接种!但是这新闻是去年的旧闻了!”这位网友所说的“这新闻”指的是2013年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记者手记,这是摄影记者郭现中历时三年,用影像记录了中国疫苗注射过程而引发的悲剧事件。

四、对抗式解读的原因

在如今这个“无网不欢”的时代,是什么原因导致网民们这种乐此不疲的对抗式解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媒介技术提供的公共平台是民间话语权愈发强大的基础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被接收和认可。学者何道宽说过,“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般人认为媒介仅仅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可是他(指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信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移动客户端的更新换代,使得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准入门槛不断放宽。传统媒体在“自我更新”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尝试。目前,我国原创新闻客户端已然布局成“东澎湃,西封面(上游),北无界,南并读,中猛犸(九派)”的“五岳格局”。在这些公开的平台上,网民们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并通过对新闻信息的不同解码过程,对抗官方话语场,大大增强了民间话语权的力量。

(二)大众在对抗式解读中获得的快感是动力

约翰·费斯克将大众的快感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躲避式的快感,倾向于引发冒犯与中伤;另一种是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快感,它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而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网民的对抗式解读更倾向于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部分民众倾向于认为政府在我们社会中就是一个霸权机构的角色,从而进行对抗式解读。在“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从跟帖内容分析来看,多数网友抨击质疑药监局腐败不作为,质疑检察机关的处理结果。在与政府为代表的“权威”机构之对抗中,“受霸权迫害”这一群体形成了社会认同。通过对抗式解读,网民们产生了诸如费斯克所言的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快感。

(三)新闻媒体在碎片化阅读下的议程设置问题是诱因

“碎片化”的本义是完整的东西被破碎成诸多零片或零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中。此后,新闻传播研究者亦引入这一概念,并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随着阅读载体的不断更新换代,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为了吸引眼球,更多的“标题党”新闻出现了,诸如绯闻八卦、社会奇闻等更容易吸引受众点击浏览的新闻越来越多。新闻媒体议程设置渐渐发生了变化。“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曝光后,随即有很多新闻网站和客户端“强拉硬拽”另一条3年前的“旧闻”,即上文所述的《疫苗之殇》。为了让“问题疫苗”事件产生更加“轰动”的效应,将“失效”疫苗与“毒疫苗”产生的悲剧后果混为一谈,更加引发了受众对接种疫苗的恐慌心理,甚至加剧了受众对权力机构的不信任和对抗式态度。

五、结语

本文对疫苗事件中网友对抗式解读的表现及特征进行了概括,并对对抗式解读之原因作出了几点分析。最后总结出,在面对诸如此类“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第一,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及时拿出一套专业可行的实施方案,而不是以一种“远离的姿态”处理此类事件。第二,官方媒体和其他媒体平台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以减轻网友们的猜疑和恐慌。第三,包括自媒体人、意见领袖在内的网民群体要加强媒介素养,切忌人云亦云。

摘要: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三种解码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对抗立场作为网络时代受众的一种突出表现,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从“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入手,以“网易新闻”“澎湃新闻”“人民日报”APP中的用户跟帖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表现特征进行了概括,并浅析了遭遇对抗式解读的几点原因。

关键词:“山东问题疫苗”,编码/解码,对抗式解读,议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霍尔(英).编码/译码[M].张国良,朱晨,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26-427.

[2]何道宽.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93-99.

上一篇:扩增效率不高下一篇:数据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