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共12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1
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定义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指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要求, 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使用者决策的上市公司财务经营等重要会计信息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和临时报告等公开报告的形式向证券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告。证券监管部门可以据此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与管理, 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可以将获取的信息作为投资抉择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全面、及时、充分, 只有这样, 才能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市场经济主体来说, 必然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 就会出现某些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掩盖对公司发展和盈利不利的信息, 以为广大投资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公司形象, 达到吸引投资、抬高股价的目的。但是, 这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违规行为势必会对广大中小投资者带来很严重的决策影响, 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会扰乱整个证券市场的经济秩序, 是应当严厉打击的行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是保证证券市场正常运转和社会资源能否得到最优配置的关键保障, 是影响信息需求者的判断和决策的最根本的因素。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尚且存在较多问题, 下文就以阳煤公司 (600691) 为例进行具体说明。2013年11月25日, 完成借壳上市刚满一年的阳煤化工收到四川证监局4份处罚决定。这些处罚决定所反映的企业信息披露现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大部分问题。
2.1 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真实性
信息失真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最大难题, 其主要表现在企业人为调节利润、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披露不实、披露内容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盈利预测弄虚作假等方面。阳煤化工在2012年期间, 该公司旗下的多家公司, 曾与阳煤化工大股东阳泉煤业集团旗下的公司数次进行虚假交易, 即签订购买、销售合同后存在票据和资金流转, 但产品仍存储在仓库之中, 并没有真正销售, 却被阳煤化工确认为收入及成本, 累计交易金额高达42亿元, 占阳煤化工2012年收入216亿元的19.66%。此外, 四川证监局还指出, 在阳煤化工“借壳”东新电碳的《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中, 也存在多计收入和成本的情形。对于阳煤化工及公司大股东的上述行为, 四川证监局责令阳煤化工、阳泉煤业集团进行整改, 并将之记入证券期货诚信档案。
2.2 会计信息披露缺乏主动性、及时性和可用性
上市公司作为一种经济实体, 应该主动承担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义务。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尚处于强制信息披露的阶段, 还没有形成这是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的认知, 还不能积极主动的履行这一义务。此外, 还有一些公司为了某些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 没有按照法定的时间规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 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阳煤化工于2013年年初经多次开会讨论, 最终于2月25日初步拟定2012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10转15”, 并于3月28日披露了此分配方案。但是在该利润分配方案尚未披露时, 高管们就此事向财务顾问宏源证券、股东北京安控投资进行了咨询, 并向大股东进行了汇报, 却只进行过一次知情人登记, 并未披露相关信息。由此造成从2月22日至25日, 阳煤化工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 但是在2月27日阳煤化工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时, 却称“无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项”。而后5月8日, 阳煤化工在《2012年年报事后审核意见回复的公告》中还欺骗交易所, 该公告称公司2012年利润分配方案由董事会秘书于3月5日提出建议, 3月10日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共同向公司董事长作了汇报并获同意, 随即交由董事会审核通过、披露。这是一种严重信息披露不实和欺骗股民及交易所的行为。四川证监局认定阳煤化工在2月27日公告中所说的“无应披露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不实, 认定其《2012年年报事后审核意见回复的公告》披露不实, 故该局决定对上市公司以及马安民、杨印生、王强出具警示函, 并将之记入证券期货诚信档案。
3 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
3.1 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要确立并加强独立董事的地位。笔者认为增加独立董事的人数、提高独立董事的专业性、创建独立董事的信誉机制能够提高独立董事发表独立意见和披露重大违规事项的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笔者认为扩大监事会的规模、增加职工监事人数、经常性地召开监事会会议、提高监事的持股比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 从而促进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3.2 大力发展第三方监督机制
首先应该建立官方的权威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平台用以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其次应该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从服务投资者的角度, 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进一步解读, 揭示风险内容, 发挥其专业特长, 帮助投资者更加通俗、直观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 理性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 进一步推动形成长期、理性进行价值投资的理念和基础;最后应该加强第三方审计的监督效用, 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对和企业沆瀣一气的审计机构加大处罚力度。
3.3 加强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 即应以信息披露监管为重点提升监管效能, 以事中、事后现场检查为重点推进监管转型。同时, 监管部门还可以通过电话、邮件、来访等多种渠道, 受理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信访投诉, 认真核查公司情况, 针对发现的重大问题, 及时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或移送稽查部门进一步调查。此外, 监管部门还可以利用舆论和媒体来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新闻媒体在遵循国家信息披露制度下, 可以尽可能及时、充分和大范围地披露信息, 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进行连续报道。由于媒体发布的信息浅而易懂, 对于不同水平和能力的投资者来说, 丰富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3.4 加快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法律的完善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很多问题其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制度缺陷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信息披露监管不严、不到位, 投资者维权渠道不够通畅、违规行为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成本很小。因此, 一方面应该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 不断改进相关的法律法规, 逐步细化信息披露的法律细则, 做到步步有法可依;监管部门对违反信息披露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对误导投资者、欺骗投资者的行为严肃处理, 绝不姑息。同时可以建立信誉评级机制, 让违规操作者不仅在利益方面有较大损失, 而且其信誉也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在信息披露违规处理中可以引入民事责任, 这样有利于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促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良性发展。
3.5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修养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职业素养不高。首先, 未来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方向将向预测信息方向发展, 就是说上市公司不但要对当期的财务状况进行披露, 而且要根据现有数据来对企业未来的经营与发展做出较准确的预测。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不断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 以期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 更好地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服务。其次, 受各种经济利益的影响, 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 这也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现象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我国会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 还应该建立会计人员职业信用机制, 按年度对会计人员的职业信用进行考核, 并形成历史记录, 做为会计人员的任用、选拔、评聘职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杰.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9) .
[2]贾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分析[J].商, 2013 (8)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2
作者:殷官林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都对其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冷静思考,人们会发现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固有的甚至是无法克服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本文就这些缺陷进行以下理性分析。
一、会计信息:生产的连续性与被披露的间断性
上市公司几乎每天都要发生交易事项,只要经营状况正常,其会计信息的生产就必然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但由于受到技术手段和倩息生产成本、传递成本的严格限制,会计信息的披露只能是间断的。
生产的连续性和披露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其结果是:一方面当用户得到信息时,许多会计信息已是“遥远的历史”而失去了相关性;另一方面那些占信息优势的人可利用信息披露的时间间而进行内幕交易,导致了投资者之间的非公平竞争,使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财务报告的周期长短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及时程度,周期越长,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就会越差,市场内幕交易行为也会越严重。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赖于财务报告周期的问短,而周期的缩短又有赖于报告手段的改进及信息生产成本。传团成本的降低。
有人认为,过短的报告周知只能助长证券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而忽视对企业长期发展趋势的判断,最终加剧股市的波动。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并非完全如此:
①企业近期发展的信息与其长期趋势并不矛盾。相反,对长期趋势的判断需要对多个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较短周期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偏重长期投资的用户及时捕捉企业长期发展趋势的信息;
②延长会计信息披露的间隔期并不能使短期投资者从长远着眼。在缺乏公开信息的情况下,短期投资者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搜集企业的最新信息,有的甚至会根据一些小道消息进行交易,这无疑会加剧股市的波动,而由于用户获取非公开信息的能力悬殊,势必加剧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只有尽可能地缩短报告周期,才能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逐步增强,其中的一个极端情况是实行会计信息实时报告,用户可以随时进入上市公司信息库,即将会计信息披定变为一个适时系统,此时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达到最佳状态。建立这种适时报告系统先要两个前提:一是报告手段的先进性,二是极低的信息成本。这在近阶段是无法实现的,人们目前只能是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二、会计信息披露:收益与成本的对比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向社会公开被披露会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降低预期的不确定性,可以在总体上降低等资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信息公开意味着对其利益的保护,意味着公平竞争,当投资者掌握了较充分的会计信息后,会将有限的资本投向效益较好、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使一些朝阳行业或优秀企业得以优先发展,这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上述收益相比,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所带来的成本则是具体的,需要由自身承担。这些成本除企业搜集、处理、审计、传送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成本:
1.诉讼成本,即因信息用户就会计信息披露的某一方面进行指控而使上市公司遭受的损失。上市公司避免指控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在进行信息披露时不是过分乐观,而是充分披露企业的经营风险,或者根本不去披露那些带有很大不确定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分部信息;信息质量
一、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数目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关部门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规范日益重视。2006年财政部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规范形成了准则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从新准则实施以来始对分部信息的披露也开始重视。表1列示了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1年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数目:
从选取的949家上市公司总体披露情况来看,分部信息披露程度2007年为98.52% ,2008年为98.84%,2009年为99.16%,2010年为99.16%,2011年为99.16%。从整体看,分部信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实施以来披露状况是比较完善并且逐年增多。
二、分部信息披露的方式
从分部信息的披露形式来看,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主要有三种方式: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主营收入及主营成本构成;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分行业、分产品和分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成本信息;以会计附表形式披露。
2.董事会报告与附注是指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都披露了分部信息;
3.分部报告是指明确以分部报告附表形式披露分部信息;
4.未披露是指董事會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和附表任意一处中都没有披露分部信息。
根据笔者翻阅的上市公司年报,2007年—2011年间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主营收入及主营成本构成的公司呈逐年递减趋势;相应的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同时披露主营收入和主营成本构成的公司逐年递增。因此,在我国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准则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状况是在逐步改善和提高的。但是,从以分部报告会计附表形式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来看,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并没有采用分部报告会计附表形式披露。
三、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
会计信息特征质量里充分披露是其中之一。所谓充分披露就是指即使上市公司没有违反相关准则和相关制度的规定隐瞒一些应该列报披露的项目,对其他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的、并且是法律没有规定必须披露的其他交易事项和经济业务也应当尽可能地进行披露。
以下是对各种披露形式下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见表3、表4)
表3统计的是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其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从2007-2011年其各类分部信息的披露都成递减趋势,主要是是因为我国从2007-2011年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数目是不断减少的,从侧面说明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逐步完善的。
表4统计的是2007-2011年我国同时在董事会和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其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分部信息详细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倾向于披露分行业、分产品和分地区三类分部信息,或者至少披露了其中两项分部信息。这说明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确实是不断提高的。
四、分部信息披露的明晰性
企业的会计信息,除了充分之外还要考虑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那么,会计信息就必须清晰明了,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的要求。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者的决策类型(包括个人偏好、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所采纳的决策模型)紧密相关,而明晰性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使用者理解和运用。笔者对沪深两市同时披露了行业和产品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中存在重复披露现象,给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带来不便。
笔者在翻阅年报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披露的分部信息都只具有形式,内容冗杂却无实质性意义。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分产品与分行业混淆重复。在笔者翻阅上市公司年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都同时披露了分行业、分产品和分地区分部信息。但是,关于分产品和分行业的区分很多企业都模棱两可,有的在前一年以分行业的口径披露,在后一年报表中却以分产品口径披露,但两者内容和性质无异议。有的公司披露了分行业分部信息之后,分产品分部信息只是将行业名称更改为相应的产品名称,其他内容均相同。在笔者统计的公司中,沪市2007-2011年分行业与分产品信息重复披露的分别为59家、64家、75家、74家、75家;深市2007-2011年分行业与分产品信息重复披露的分别为27家、27家、26家、30家、32家。
五、总结
第一,我国从《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实施以来,我国分部信息披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披露分部信息的企业数目是逐年增加的;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形式也从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转向同时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第二,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也还存在诸多问题。采用财政部规定用分部报告会计附表形式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数目不多;分部信息披露内容的详细程度前后不一致;分部信息存在重复披露情况。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篇4
一、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1、股权结构不合理, 国有股权代表人缺位。国家股、法人股股份所占比重过大且股权高度集中, 社会公众股比重小而且非常分散是我国现有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突出特点。上市公司这种“一股独占,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使得小股东甚至法人股股东往往不参加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通常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 最终致使股东大会难以发挥作用而流于形式。同时, 在国家股的投资主体方面, 代表股东行使权力的是国资局、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等产权投资主体, 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 相对于国有资本的真正所有者即全体人民而言, 他们只是代理人。一般情况下, 代理人对会计信息的关注也主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的目标函数, 因而难免出现与经理层串通舞弊, 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因此产生了“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的现象。
2、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 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 而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实际上控制着公司的经营者, 就有可能在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产生不良的思想倾向: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 经营者可能会骗取有关管理部门的批准以使股票得以发行或上市;或为了塑造自身经营业绩, 以实现加薪、留任、提升等目的;或是为了享受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等, 采取各种手段, 无视国家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现行会计制度, 肆意指使会计人员提供虚假、误导性或存有重大遗漏的会计信息, 以达到维护其局部利益的目的。
3、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经理人作为一种职业, 其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必须由具备一定资质的人员来担任。有没有一个好的经理人选拔制度, 直接关系到企业家队伍的整体质量。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十年调查表明, 我国在经理人的选拔制度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与现实要求以及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期望相比, 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4、执业环境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它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会计准则、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一方面我国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业绩与信誉之间尚未建立起良性的循环机制, 行业自律乏力, 法律责任弱化, 在违规收益大于违规成本的利益驱动下, 常使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出卖灵魂独立性, 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这无形中助长了企业会计造假行为;另一方面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违规处罚成本低, 对违规形不成有效的威慑作用, 使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乏行政性的制度保证,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公司内部治理失效, 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状况。
二、如何进行公司治理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1、加大对经营者造假的惩罚力度。我们可采用的措施是, 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经营者进行严厉处罚, 对其处罚的金额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造假者的行为不仅无利可图, 而且还会因造假而倾尽所有,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披露失真行为的震慑作用。当然, 处罚力度不但和罚金有关, 还和造假被查出的概率有关。如果造假被查出的概率很小, 造假者得到的只是不可信的威胁, 必然会继续造假。可见, 唯有加强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和执法力度, 加大严惩的有效实施, 才能真正地打击财务造假。
2、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首先, 在经营者的薪酬方面。我国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激励手段是年薪制, 但由于经营者的年薪只是与公司近期的业绩挂钩, 而未与公司未来的状况联系, 所以上市公司经营者就容易做出造假等短期行为。其次, 在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方面。我国还未建立起一个真正完善的经理市场。最后, 在设计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时, 对经营者的评价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兼顾, 特别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
3、优化股权结构, 进行国有股减持。第一, 促进国有股权的合理流动。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就必须促进国有股权合理流动, 建立国有股权和非国有股权合理制衡的多元化所有权结构。第二, 更多地引入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克服由于股权过分分散而引起的中小股东只追求短期利益的问题。一方面他们作为战略投资者, 在进行长期投资的同时, 凭借强大的资金规模优势、专业技能优势和信息优势, 给公司经营者造成一定的外部压力;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 有足够的动因密切关注公司的治理情况, 成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制衡者。
4、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议从通过加强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这两个方面入手,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 使得独立董事能够做到真正的“独立”, 改变“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与管理层任意操纵上市公司的行为, 避免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屡屡发生。独立董事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已被西方企业确立为一个良好的法人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 独立董事与较高的公司价值相关, 具有独立董事的公司比那些具有被动的非独立董事的公司运行得更好。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5
(1)部分立法形式欠合理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包括初次披露制度和持续披露制度两部分,在《证券法》中本应将有关发行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的条款分别列入专门规定证券发行、证券交易的章节中。然而,我国《证券法》将关于发行信息披露的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却列入第三节“持续信息披露”之中,把不同性质的两种信息披露行为加以混同一并规定。严格说来,这种立法框架是有欠科学的。我们建议,在未来修订增补《证券法》时,对上述不合理的立法形式进行调整。
(2)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存在欠缺
根据我国的《证券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所有信息披露文件包括股说明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均适用于统一的法律责任,符合信息披露法律责任规定的发展方向,这是其先进性的一面,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主要体现在:(i)《证券法》中仅就违反信息披露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行为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而未将违反信息披露及时性标准的行为纳入民事赔偿责任条款之中。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考虑,未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民事赔偿责任成为我国信息披露立法的一个重大缺陷。(ii)从招股说明书的披露来看,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而严格来说对于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披露,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并不具有契约或合同关系,因此在界定法律责任归属时,应针对不同人、不同的注意标准而规定不同的举证责任、抗辩事项和损害赔偿范围,目前我国的有关证券法规在该方面并未给出明确规定。(iii)我国现行的有关证券法规规定,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责任人要负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但对于披露行为违规如何认定、怎样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责任人之间的责任如何划分等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或规定得过于原则或抽象,给具体的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我们建议要加强和细化对证券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建立和完善股东集团诉讼和股东衍生诉讼机制,明确不同违规行为所适用的司法程序,形成一个适宜的、畅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惩戒机制。
(3)部分信息披露标准有待调整
最为突出的是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标准。我国对于信息重要性所采取的是二元标准,即对招股说明书和定期报告适用“投资者决策标准”,而对临时报告适用“股价敏感标准”。这一立法特征体现了当今世界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普遍性理解,不能认为其存在重大缺陷。因为在一个市场有效、监管健全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决策标准”与“股价敏感标准”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从理论上看,投资者决策标准涉及的因素及考虑的范围远比股价敏感标准广泛,证券价格只是投资者作出理性投资决策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其他诸如发行人未来前景、市场整体状况等都是投资者需要考虑但无法为股价敏感标准所容纳的因素,相比之下股价敏感标准显然较为狭窄;另外,投资者决策标准要求上市公司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评价信息的重要性从而决定是否披露,此时公司必须考虑的不完全是某信息披露对自身的影响,而更多的是考虑对投资者的影响,更能体现现代证券法“保障投资利益”的精髓,而股价敏感标准仅仅要求上市公司考虑信息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虽然价格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主要因素,但由于侧重的是价格,因此体现的是买者自负风险原则。因此,投资者决策标准比股价敏感标准更为严格,也更符合现代证券监管的目标。从实践来看,由于重大性标准直接与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法律责任密切相关,采用不同标准对受害人的济程度是不一样的。采用股价敏感标准,受害人必须证明信息披露与证券价格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然而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非常之多,很难断定证券价格与某则信息之间的必须联系,其结果是加大了受害人的举证责任,增加了其举证负担。而采用投资者决策标准,受害人只需证明一则信息足以影响一般理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就可以直接适用民法中业已成形的制度设计,增加了其获得救济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建议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标准由当前的二元标准改为统一使用投资者决策标准。
(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手段还有待改进。从海外主要证券市场来看,日本、英国和台湾等都建立了专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美国、加拿大及台湾还建立了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投资者可以在证券公司营业处或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介尽快了解上市公司披露的即时信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载体主要为指定报刊和指定网站,还未建立类似的专用系统,也未能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披露,因而影响了信息披露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披露的时滞与成本。借鉴海外证券市场经验,我国有必要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改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手
段。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6
关键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建议
当前资本市场的投资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信息的对称和披露情况也就成了广大投资者迫切关注的话题。因此,如何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就是本文需要研究的关键。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上市公司的(包括拟上市公司)的所有相关信息能够得到准确,真实,完整,及时的披露,使投资者能够得到公平的机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稳定证券市场。本文即是从信息披露制度这一方面研究,深入研究其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出几点建议,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长久发展。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很多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体现在当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围小,披露格式和规则也缺乏统一和规范。其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相互持股现象的出现,关联方交易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信息沟通交流不对称,致使关联方与上市公司不公平交易现象严重,在信息披露中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重形式,不重实质,导致上市公司投资者无法从中找到可做投资参考的信息,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二)我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不够。我国主要是由很多中介结构负责审计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但由于目前市场上中介市场的数量众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很多中介机构倾向于维护上市公司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中介机构的持续营业,因而随意审计、不披露问题信息等现象频繁出现。此外很多中介结构内部人员自身专业水准不高、严重制约了信息披露的质量。更严重的情况是,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勾结,制造虚假信息,欺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大大增加了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执行上问题严重。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大多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作是一种义务,缺乏主动披露;其次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定期报告的公布仍然存在披露延迟,信息公开滞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利益;然后很多上市公司经常会有选择性的信息披露,刻意忽视掉一些影响公司形象,关系公司盈利的重大事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信息披露存在这样一个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很多上市公司会有选择性的向一部分人进行信息披露,忽视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严重违背了公平原则;最后在我国,信息披露缺乏谨慎性,随意披露,内容粗糙烂造的现象。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建设。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必须严重遵守信息披露的原则,严格按原则来做事。应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如果上市公司出现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都需承担责任,需立即对有问题的上市公司进行行政处罚,保证依法办事;建立档案制度,对其所披露的所有信息建立档案并保存完整。如有出现违法行为,应立即在档案中依以记录并且对其处理;完善激励制度,对于信息披露良好的公司,可以给予一定的表彰,作为激励,这样披露就有了强大动力,促进自觉披露;同时应充分利用公众的监督作用,公众,媒体可以就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发表个人意见,积极反馈,当怀疑该上市公司出现信息披露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反映,从而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维护公众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二)加大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首先,要保证行政处罚的有效实施,加大行政处罚强度。包括第一、考虑到效益与成本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适当提高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成本;第二、要有重点的进行监管,对投资者关注度的上市公司加大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第三、实行双倍惩罚制。其次,要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中国证监会应该把重点放在负责监管公司内幕交易、不公平交易等违反信息披露规范的大问题上。最后应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监管技术,监管方法手段,其中建立诚信档案就是值得引进利用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在于综合考量我国上市公司的诚信披露情况,投资者可以以此来作为投资参考依据。
(三)构建有效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环境文化。证券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强监督力度,依法监督,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应强化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和权威性。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归监管部门或证券交易所负责和指派;同时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力度,在制度上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发现违规审计行为的,应给与重大处罚。我们还应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培训,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培训和道德培训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此外,利用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媒体的协助对上市公司进行多渠道,多方式的监督。其次,应加大对上市公司的教育程度,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强化诚信教育,通过制度建立,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诚信行为,对于诚信经营的上市公司给予一定的表彰,相反对于不诚信的上市公司则进行处罚和舆论的抨击。
参考文献
[1]许志强,郭晓俊.试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问题与措施[J].现代商业,2009:21.
[2]杨硕.关于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交通财会,2009:04.
[3]张宗新,朱伟骅.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7:02.
[4]李忆明,孟庆军,郭章翠.关于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思考[J].企业经济,2012:08.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篇7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积极作用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在保护社会投资者、维护资本市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 各国都建立了明确的信息披露制度, 以此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义务。
(一) 能够为社会投资者投资提供决策参数
基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等的影响, 社会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主要依据就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而决定, 如果上市公司不能主动地或者披露的信息不完整, 那么就会影响投资者的决定, 在实践中也会存在上市公司利用信息披露披露虚假信息, 一旦投资者相信了上市公司披露的虚假信息, 就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进而间接实现自己的利益。
(二) 有助于改进公司的内部治理, 提高股东价值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组织结构下, 公司的所有制对公司的监督比较难, 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很难发挥效果, 虽然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制度, 但是对于中小股东而言, 其很难真正利用手中的股份去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因此, 通过信息披露, 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置于市场环境下, 可以通过市场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比如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的投资, 他们就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对公司的信息进行披露。同时我国相关法律也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了强制规定, 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定期进行信息披露。实践证明, 上市公司通过积极地信息披露可以吸引社会投资者进行投资, 这样一来必然会提升上市公司的股价, 以此增加公司股权的价值。
(三) 便于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上市公司经营行为的有效监督, 通过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 及时将公司的重大信息向社会公布, 可以避免上市公司进行虚假信息的披露, 避免出现证券欺诈行为, 保证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相关部门明确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时间以及内容等因素,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严重的违规现象:一是信息披露的内容不真实、不准确。真实性与准确性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也是维护广大社会投资者的主要途径。因此, 上市公司必须根据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相关的信息披露,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股价的上涨或者掩盖自己的亏损, 往往会选择采取虚假信息的方式进行掩盖, 甚至一些公司选择不披露重大事项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二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往往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换句话说谁掌握了相关的信息谁就能够在证券市场中获得收益, 而基于信息不对等因素的限制, 使得上市公司为了维护特定群体的利益, 采取不披露或者延迟披露重大事项信息的方式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三是信息泄密情况严重。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往往在还没有向社会公布时就被一些投资者所掌握, 进而提前与市场做出相应的决策, 可以说信息的泄密是损害广大社会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二) 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各项法律法规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 信息披露中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定的内容比较少。随着我国环境的日益恶化,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政府所关注的焦点, 而企业作为对环境构成威胁的主要群体, 要履行其社会责任, 重视对环境问题的披露, 但是对我国当前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发现对于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而且其在实践中也难以操作;其次,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有待改进。虽然上市公司数量的日益增多, 再加上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关系, 使得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越来越多, 而上市公司往往会借助信息不对等, 对关联交易不进行披露, 使得外界投资者很难对企业的关联交易信息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后, 对违法行为的处理过分依赖于行政处罚。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主要采取的是行政处罚的方式, 而民事责任与刑事处罚的利用率比较低。这样就会降低上市公司的违法成本。同时我国当前诉讼机制的不合理也是阻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督机制存在缺陷
虽说我国建立了有效的监管系统, 但是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监管模式不足。企业内部监管主要是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代表大会执行, 但是这些部门在具体的监管中存在形式主义, 没有将监督权落到实处, 而且目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具有多头管理的性质, 而多头管理必然会降低监管标准的一致性, 导致一些行业协会过分重视政府部门的监督, 而由于政府部门职权划分因素的限制, 使得其又不能很好地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这样就会影响监管的效果。二是中介机构与企业相互制衡的机制失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是以财务信息披露为主, 而财务信息披露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中介机构完成, 因此, 中介机构为了获得上市公司的认可, 他们会以维护上市公司的利益为主, 以倾向于上市公司的信息为主, 为此逐渐丧失了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三、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其主要是依靠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 因此, 上市公司要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首先,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上市公司中的任何交易事项都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发展, 影响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一旦上市公司隐瞒或者延迟重大事项的披露时间, 就会给中小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 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上市公司应该提高信息披露的时效性, 第一时间将上市公司所发生的事项进行披露, 同时对披露的内容要保证全面, 避免出现错误的信息误导社会投资者;其次, 创新信息披露的方式。传统的上市公司主要是借助公司网站, 利用书面报告的方式进行披露, 但是书面形式的披露报告速度比较慢, 不能保证相关信息的及时传递, 因此, 上市公司应该建立电子化披露的形式, 以此提高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速度。
(二) 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一, 健全上市公司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规。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要,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突出社会责任信息, 因此, 我国要完善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制度, 改进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考核体系, 针对上市公司环境披露的现状,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制度, 以此约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我们可以针对当前证券市场中企业信息披露比较凌乱的现象, 制定专门的规则制度对信息披露的形式进行统一的规定。第二, 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问责制度, 对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建立专门的监管人员负责制, 该监管人员直接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与沟通, 并且将监督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上市公司, 当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出现违法行为时不仅要追究企业的责任, 还要有监督部门对监管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第三, 细化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关联交易对社会投资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针对当前相关法律对关联交易的规则制度过于分散的现状, 我们要制定统一的关联交易法规, 并且制定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关联交易法规。
(三)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 建立健全中小股东利益诉求机制。由于我国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 因此, 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大股东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现象, 所以我们要建立中小投资者利益诉求机制, 完善分类表决机制。分类表决机制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是巨大的, 因此, 上市公司在进行表决的时候要引入该机制, 以此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股东代表大会制度, 股东大会股东行使权利的途径要拓宽, 比如针对中小投资者地域分散的现状, 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技术, 采取网络表决的方式;其次,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要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并且要继续推行股权分置改革。
(四) 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
第一, 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督。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其更多的是利用专门的中介机构对本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与披露, 中介机构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证券发行等出具资产评估报告、审计报告等服务, 因此, 强化对中介部门的监督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提高中介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 同时还要健全行政处罚责任制度, 强化民事处罚的力度, 对中介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第二, 完善行政监管体系。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在市场机制不断发展的环境下, 政府部门也要转变监管理念, 重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政府部门的监督也要放在审核证券的投资价值上, 降低行政审批, 实现简政放权的目的, 充分发挥交易所的自律管理。第三, 强化上市公司保荐人审查制度。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判断, 这样不利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因此, 强化对保荐人的审查, 以此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第四, 重视公众以及媒体的监督。由于证券市场主要是由社会投资者参与的一种虚拟资本交易, 他们受到专业素质以及经验的限制, 而依靠投资者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分辨的, 因此, 需要发挥社会的力量, 对企业的信息进行监督与分辨。
(五)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成本
经济利益决定上市公司的决策, 如果上市公司的决策受到的经济效益大于其支出, 上市公司就会执行该决策, 因此, 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虚假的问题, 我们要提高对该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 将处罚的标准超出上市公司进行信息虚假披露所获得的成本。具体的措施是:一是要建立信赖推定制度。我国法律要规定信赖推定制度, 信赖推定制度就是投资者的投资是建立在依赖上市公司的信息基础上的, 如果是因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题而导致投资失败的, 投资者可以要求上市公司进行赔偿;二是提高行政处罚的效率, 政府部门要提高行政处罚的金额, 以此提高上市公司进行违法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完善执行程序。提高对上市公司行政处罚的执行的效率;三是加大对违法犯罪的力度。提高办案人员的素质, 强化证券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的合作, 建立信息联动机制, 对违法的上市公司的主管领导要追究其责任, 比如对故意披露虚假信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给予其刑事处罚。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建立现代信用制度, 制定统一的信息平台, 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评价, 一旦上市公司出现信息披露问题, 就要纳入到“黑名单”目录中, 在该公司进行信贷业务时给予其拒绝等处罚。
摘要: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 上市企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与社会投资要求相比, 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成本, 促进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监督
参考文献
[1]肖绍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投资者信息识别与博弈均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2) .
[2]韩振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中国商贸, 2015 (3) .
[3]栗秀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构建[J].品牌:下半月, 2015 (3)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8
(一) 股市背景
为了刺激低迷的股市和规范新股发行的市场化, 中国证监会于2013 年6 月7 日发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意见中特别强调了上市公司应大力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不断满足信息使用者更高层次的要求, 进而促进股市朝着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201年11 月29 日, 环境保护部发布首届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评价报告 (以下简称《评价报告》) 。 随着股市的反弹和日益规范化, 连续关闭了14 个月的IPO于2014 年1 月再次重启。沉寂了一年多的中国股市再次复苏, 各大企业争先递交新股发行的申请材料, 而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状况则成为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 现实背景
2013 年, 雾霾天气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 霾是一种有害物质, 在进入人的呼吸道后会严重危害机体, 更有甚者可能导致中毒死亡, 故它又形象地被人们被誉为“健康杀手”雾霾产生的三大来源之一就是企业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这使社会各界特别是监管部门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上, 加之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污染事件, 从紫金矿业污染汀江, 到哈药集团 “污染门事件以及青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 这些威胁民生、涉及上市公司的污染事件开始受到了主流媒体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
(三) 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新要求, 早自2011 年11 月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就联合团中央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 开展了由民间第三方独立组织的首届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活动, 这次活动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具体表现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趋于国际标准的报告指标体系, 指导中国企业发布更多更高质量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旨在激励广大企业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以实际行动更好更自觉地履行各自的环境责任。
二、报告启示
通过对首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分析和对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的剖析, 可以看到:
(一) 《评价报告》评价门槛高
此次《评价报告》的一个重大特色就是采取较严格的评价门槛, 对评价期间出现负面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采取“一票否决”的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需求增加且态度严谨, 我们在褒奖履行环境责任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的同时, 也绝不纵容威胁民生、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不道德行为的出现, 可见社会公众对企业在环保措施方面做出的努力提出了严要求。
(二) 分散的披露模式逐步趋于独立报告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两种模式: 一种是补充报告的模式;另一种是独立报告的模式。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大都选择发布环境报告书来披露环境信息。 企业环境报告书是承载企业年度环境信息的独立载体。 企业公开向社会公众报告其环境信息是为了利用公共压力建立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 最终形成完整有效的公众监督机制体系。独立报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形式, 也将是今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模式。
(三) 评价指标体系———中西合璧
此次《评价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在参照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第三版) 》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上市企业现阶段信息发布的实际状况。既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们努力的下一步是逐步向国际靠拢, 但在此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过渡, 切忌不能生搬硬套急于求成, 一定要在参考国际和国内标准的基础上, 不断补充和完善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实际需要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 环境信息披露地区差异明显
在《评价报告》中, 综合得分和排名靠前的都是明确提出环境文化的企业。 首都北京作为一线城市, 上市公司云集, 该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自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因此位于北京的上市公司比起其他地区更多的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在此次参与评比的617 家上市公司中北京市有82 家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 成为披露环境信息企业最多的城市, 广东省以微弱差距排在第二位。 相比之下, 位于中西部地区的14 个省份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数量仅为个位数。由此可见, 东南沿海地区自愿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数目明显多于内陆地区。
(五) 具体披露指标仍有不足
对各一级指标进行分解可以看出, 在具体资源利用方面, 企业披露的详细指标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对于第一、二产业, 很多企业忽视了碳核算指标, 该项指标得分只有0.17 (满分2.78) ;第三产业在“气候变化”和“行业影响”这两个二级指标的得分率都不到4%。 这些数据说明目前整体上企业都能够把环保理念添加到企业文化中, 公布的环境报告能够大致反映企业的环境信息, 但所做的工作还不够细致, 对具体指标的涉及还不够, 披露还不够明确。 另外企业在具体参与和支持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方面所做的努力仍亟待加强。
(六) 环境信息披露主动性仍不够
《评价报告 》显示, 此次参与评比的617 家上市公司中发布《环境责任报告书》的仅有18 家。 在过去的三年里, 虽然上市公司发布《环境责任报告书》的企业数量从7 家上升到18 家, 但可以看到上升趋势相当缓慢, 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书》相比, 企业发布《环境责任报告书》的比例很小, 企业积极性不高。 国家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已然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不仅是遵守国家法律的表现, 同时也满足公众以及社会舆论对企业环保方面的关注, 有助于整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七) 真实性无法测量
《评价报告》是针对各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做出的整体评价, 但现阶段对于企业披露内容的真实性却无法验证。企业是否存在“报喜不报忧”或对负面消息“闪烁其词”? 这就要求建立独立的第三方审计, 客观公正地鉴证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 同时企业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以道德为准绳, 同时具备自我监督的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加大相关评估细则的审查力度, 用道德和制度双重保障共同约束企业环保行为。
(八) 政府措施强制力不够
到2010 年, 我国已颁布了6 部环境保护法律, 13 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 以及395 项环境标准, 可以说基本形成了环境法律。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约束规定却迟迟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 这是导致现阶段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不重视或披露不规范、 不全面等问题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应完善环境法律制度, 用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更多更具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 它能迫使更多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另一方面, 完善的法律体系还能降低环境污染犯罪率。
(九) 环境信息披露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待健全
环境会计是一门交叉学科, 但有关环境保护、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之间却几乎没有相互涉及, 单纯性的依靠环境法律法规或会计法规都无法起到强制作用。因此, 需要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建立专门的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财政部和国家环保部门应通力配合, 制定出的准则需要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内容、模式做出统一的规定。并且, 需要在技术性规定中规定具体指标的数据, 进一步细化环境会计的指标, 量化环境信息披露内容, 使得公众、舆论和执法监管部门有据可依。
三、报告评价
现实意义: 由独立的民间第三方组织的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社会责任评价报告, 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评级体系, 向全社会公布, 接受公众的舆论监督和信息反馈, 以提高企业在环境、供应链、员工、公益等方面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虽然此次《评价报告》对企业披露出的环境信息的真实性无法考量, 但值得我们肯定的是, 首届《评价报告》是一个探索和创新性的尝试, 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评价体系已基本形成, 下一步就是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 扩大《评价报告》的适用范围, 从上市公司逐步延伸到拟上市公司和规模型企业, 最后推广至所有企业。《评价报告》扮演着一个激励物的角色, 实事求是的公开评比结果, 得分高的企业会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 这样就能激励得分较低的企业提高环境责任意识, 更好履行环境责任, 争取迎头赶上。 最终让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渗透到企业的竞争中, 成为评价企业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让更多的企业主动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 让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建设走进企业文化, 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为一个透明的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春.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10, (10下) .
[2] .中国新闻网.http://edu.ifeng.com/gaoxiao/detail_2014_01/09/32875431_0.shtml.
[3] .解放网.http://data.jfdaily.com/a/7358776.htm.
[4] .沈洪涛, 冯杰.舆论监督、政府监管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 2012, (2)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9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上市公司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认识不足
由于证券市场还不太完善,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公司治理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体制的弊端造成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聘用还没有完全市场化, 加之现有的高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知识、观念的更新速度较慢, 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还认识不足。不少上市公司只是形式上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而执行较差, 因此, 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不高, 多数情况下的披露都是以满足证监会和交易所方面的要求为己任。
(二) 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
目前, 上市公司所出现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一方面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本身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是还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督。如果企业应披露而不披露或披露不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意见、或者注册会计师提供了不符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际情况的评价意见时, 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而在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处于空白阶段。不遵循规定却没有相应的法律监督规范进行惩处, 会造成企业继续不披露、少披露或披露不真实的内部控制信息, 对投资者的决策起不到任何作用。
(三)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只注重形式, 信息价值含量较低
由于目前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体系没有明确的规定, 大部分披露的信息都是描述性的说明, 只披露“本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类似的叙述, 只有少数公司相对详细地披露了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其内容也主要是简单提及具体项目的内部控制, 并且不愿意披露公司的不足之处, 因此,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本上是一种形式, 并没有实质性内容, 导致信息使用者并不能真正地了解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 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四)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责任界定不明晰
现行规定中, 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体责任界定的相关规定较少, 其工作中涉及的部门又较多, 例如董事会、注册会计师以及监事会等, 没有对其主体责任界定的明确规定, 界定模糊不清, 这使得相关主体对其责任履行的意识减弱。有研究表明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内控信息的比例不足10%, 多数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在监事会报告中披露。
(五)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硬性要求相对缺乏
目前, 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有一定的规定, 但仍然还局限在初级阶段, 没有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统一要求, 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评价, 导致上市公司尽可能选择对其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 而且披露形式的不统一, 造成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增加。
(六)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性能缺乏公认的标准
目前为止, 尚未提出具有权威性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合理性都没有相对公认的评价标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有不同程度的规定, 其主要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企业会计控制方面进行规范的。由于还没有一个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 无法确定其具有科学合理性, 不同的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七) 缺乏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目前,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 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部分, 还没有把注册会计师的意见考虑进去, 所以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度均会较低。这一个现象就表明缺乏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力监督, 其相关监督体制还不健全, 急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革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相关监管措施的缺失, 使有些上市公司轻而易举地避开相关的规定要求, 甚至有个别上市公司对实际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玩文字游戏提供虚假报表, 造成极坏的影响, 同时也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一定经济损失。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改进措施
目前, 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欲望不高, 要想提高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必须要先建立起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外部监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采取强制性披露的手段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系统还没有建立, 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体制还不健全, 要勇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采取强制性的手段, 逐渐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系统,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 明确披露方式
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的有关信息, 同时要求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或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发表评价意见, 强制上市公司提供详细的内部控制报告, 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三) 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
主管部门应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做出详细规定, 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
(四) 制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
为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相关部门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要建立健全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专项准则, 减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同时, 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要以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为基础规范操作, 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 使注册会计师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发表意见时即有章可循, 也可节约审核成本。同时, 审计准则要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 建立健全相关的指导标准, 不仅能够使上市公司运营的风险降低, 而且能够为制定规定提供科学的指导。
(五) 明确界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责任
目前,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责任界定尚不明确,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深入。董事和经理对内部控制最熟悉, 最有能力进行评估, 而且他们的受托责任中也包括将内部控制的评估报告结果报告给投资者。因此, 应突破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机械分割方式, 将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实际掌握公司权利的人身上, 即董事会或管理层。把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比如掌握公司主要权力的人、在公司负责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人员。以现实的法律为基础, 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等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的有效运营负责。
(六) 加强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责任
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报告应经过注册会计师的验证, 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工作的效率, 保证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提高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同时不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成本与工作风险。现代审计通常都是抽样审计, 是建立在公司内部控制的基础上, 审计程序的性质与范围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 使审计效率得到提高, 同时提高公司内部核查的有效性。对公司的舞弊等行为严格审查, 客观评价。因此, 必须要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审查, 加强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责任。
(七) 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首先, 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不仅要建立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虚假陈述的发现机制, 而且要建立健全股东诉讼的机制, 明确各种违法行为的相关处罚条例, 同时还要建立一个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适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有关内部控制情祝, 包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虚假信息或者隐瞒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应当予以惩处。其次, 要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体系构架进行完善。当前, 有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动机不纯, 再加上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尚不健全, 因此,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是不能靠公司的自愿披露来实现的, 必须靠强制性的制度才能起到作用, 所以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迫在眉睫, 在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 健全多层次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
三、总结
在美国上市中国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10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与美国差异
(一) 信息披露制度的差异
中美两国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基本文件是相似的基本内容体现在有关法规对下述五类报告的信息披露规定。中美都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及临时报告等五个部分, 后三者则构成持续披露的要求, 前两者是首次披露的内容。
1. 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差异
(1) 募集资金用途披露。美国发行人应披露募资主要用途以及每一用途大致金额。发行人若目前无明确用途, 应披露说明发行的原因。我国对许多用途又做了披露要求, 发行人对每一种用途都需要根据格式准则要求做出详细披露;
(2) 同业竞争披露。美国SEC通常要求他们以签署不竞争协议等方式来管理, 而非通过在招股书中强制披露要求控股股东承诺来管理。我国要求对同业竞争做出详细披露。
(3) 预期后市售股披露。美国要求披露上市后还有多少老股可能被出售、有多少雇员股权激励计划下的股票可能被出售, 投资者可由此预期后市售股压力。我国对此没有要求。
(4) 承销商及报酬披露。美国要求对于谁是承销商、承销报酬情况等都有比较详细的披露, 这在我国企业的招股书中通常是没有的。
(5) 招股说明书在美国主要是律师主笔写作, SEC也是与律师沟通。我国律师在招股书的写作过程中参与不多, 整个招股书制作基本由保荐人和承销商负责。
中美两国披露规则、披露实践的差异, 规则和字面上的要求及规则之外的实际运作都有差异。这些差异性可以成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招股书撰写和审核机制作为参考和借鉴。
2. 持续信息披露差异
(1) 年报披露差异:
美国会计年度可以不按自然年度××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年度, 公司可以根据情况在上市时决定某个月份做为会计年度的起始月, 含盖了12个月份的期间作为一个会计年度。
美国年报信息披露的时间要求因公司而不同。SEC把公司分为三类, 见表1:
我国要求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我国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 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我国上市公司需要跟交易所预约披露时间。
从披露时间上比较, 美国的年报披露时间要求短, 实效性强, 考虑到大型公司对市场影响较大, 对越是大型公司的披露时间要求越短, 这种区别对待充分体现了监管的务实态度。
(2) 中期报告披露差异:
美国上市公司中期报告披露, 在时间上要求季度、半年度结束后45天上报并要求审计师对报告进行审阅后方可披露。
我国要求季度报告在会计年度前3个月、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披露, 半年度报告在半年度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披露。
(二) 信息披露违规责任差异
中美两国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责任处理主要都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个方面。
1. 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160、161条有关于信息披露犯罪的规定。发行中造假的责任较大, 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和非法集资金额1%-5%的罚金, 对于上市以后的造假, 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和2-20万元的罚金。
美国公司欺诈的刑事责任, 在《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第807条规定, 对于证券欺诈行为, 将被处以罚款、25年以下监禁或并罚。第906条规定, 如果公众公司的CEO、CFO明知定期报告中有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仍然签署书面声明, 则将处以高达100万美元罚款和最多10年的监, 或两者并罚;如果提供了故意欺诈性质的虚假财务报告, 则可能补处以高达500万美元罚款和最多20年的监禁, 或两者并罚。
2. 行政责任
我国《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政处罚为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并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
美国SEC可请求法院发出禁令及可附带条件或无条件地、永久性或在确定的期间内禁止其担任该发行人的高管人员或董事, 处罚的种类包括监禁、罚款、剥夺某种权利。
3. 民事责任
我国在《条例》和《证券法》的部分条文中有一些原则性规定“违反法律法规规定, 给他人造成损失的, 公司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管理当局责任人员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对于民事责任如何承担, 适用的责任条款则没有任何具体规定。
美国可由SEC提起的民事责任及由私人提起的民事责任。私人提起的民事责任主要形式为证券集团诉讼。
二、在美国上市中国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不符合美国证券法的信息披露要求, 未尽到信息完全披露义务
按照SEC的发行制度, 上市企业必须保证“完全信息披露”, 即必须确保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的真实、全面、准确, 并对不实陈述所导致的投资者损失承担法律责任。
一个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如果没有在合理的时间内准确、完整地披露这些重大信息, 都有可能构成违反美国证券法的行为, 从而受到美国证监会的调查。被摘牌的中国公司主要原因为违反信息披露, 如遭质疑财务信息不实、未尽到信息完反全披露义务, 到期不能提交定期报告、对SEC的问题不能答复等, 但这些原因归要结底是违反信息披露的规定。通过借壳上市比IPO更容易快捷, 但未经过IPO过程, 对信息披露、内控、公司治理方面较薄弱, 管理层的披露意识不强也是造成摘牌的内在原因。
(二) 财务和审计问题
有些企业业绩造假、财务报表存漏洞, 财务管理不严谨、隐瞒相关信息, 不能完成审计工作, 到期不能提交财务报告而被摘牌下市。通过反向并购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审计问题更加严重, 被列为欺诈的重点怀疑对象。因反向并购上市中国公司通常聘请会计事务所缺乏公信力, 这也是吸引做空者一个原因。公司一旦被质疑, 那些不知名会计师事务将无法给公司一个有力的报告。
(三) 不适应全民监督、做空机构和集团诉讼
美国上市公司受制于证监会、审计师、律师事务所、对冲基金、媒体、投资人及其他团体的多方监管之下。
在美国证券市场, “做空”是一种合法交易, 做空机构门调查上市公司尤其是外国上市公司纰漏, 在公司股价下跌时进行股市做空以牟利。在公司遭受质疑股价下跌, 投资者受到损失就会引发证券集团诉讼。集团诉讼已经成为中国在美上市公司无法回避的风险, 在2011年相当数量的中国在美国上市企业曾遭遇证券欺诈集团诉讼案件。
三、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信息披露的建议
在美国上市容易, 在美国上市的很多中国公司上市后就弱化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经常在IPO募集资金后, 缺乏信息持续披露理念, 不能做到完全及时的信息披露, 没有把信息披露作为主动承担的一种义务和股东应享有的一种权利。在中美制度的差异下, 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的形式就暴露出来。针对在美国上市中国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 充分学习研究美国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
针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信息披露不符合美国证券法的信息披露要求, 未尽到信息完全披露义务的问题, 建议要充分学习研究美国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
企业要对强制性信息披露要保证时效性, 重要信息要保证及时性。让投资者对企业的盈利、营运、偿债等能力有知情权, 企业应该按时如实向投资者汇报企业的财务和运作状况;公司要增强自愿性信息披露, 如果企业在一开始就增强自愿性信息披露意识, 不给做空者机会, 减少企业的风险。减少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而引起的诉讼风险。
(二) 公司基本面做扎实, 选择优质财务公司
针对在美国上市中国公司的财务和审计问题, 建议公司基本面做扎实, 选择优质财务公司。
鉴于一部分集团诉讼虽然发生在公司上市后, 但针对的是上市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等问题, 因此, 应当慎重考虑选择优质的财务顾问。财务顾问在整个上市过程中协助企业完成一揽子投资融资服务, 帮助企业设计改制与重组方案, 进行深层次改、重组, 完善企业治理制度, 使企业全面具备上市条件。
做空者都会明白, 当做空行为开始后, 那些聘请不知名服务机构的公司将无法获得有力的说明。与此相反, 假如一家公司聘请四大做审计、聘请高盛等投行承销, 其被看空风险大大降低。
(三) 增加法务投资, 防范集团诉讼
针对在美国上市中国公司不适应全民监督、做空机构和集团诉讼的问题, 建议增加法务投资, 防范集团诉讼。
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面临着对当地法律陌生、披露制度繁杂等情形, 应当聘请熟悉美国证券的专业律师, 同时在国内聘任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中国国情、具有涉外法律经验的律师。上市后要建立做空防范意识, 当遭遇做空危机时, 要快速应对反击, 不应反应迟钝错失澄清机会, 一旦发生集团诉讼, 充分应用和解手段应对集团诉。
参考文献
[1]张路编译.美国上市公司最新立法与内部控制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齐斌,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3]罗伯特.W.汉密尔顿、齐东祥组织翻译, 美国公司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年第5版.
[4]斯科特.格林、张冀、林小驰译, 萨班斯法案内控指南[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年.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11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博弈分析
一、引言
西蒙的有限理性行为理论揭示了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股票市场不同群体在追求自身利益中对其他群体的可能的伤害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因为受到某种制约而产生的当事人的自我选择和博弈的可能性。从会计信息披露的效果来看,上市公司的合理约束是会计信息披露有效性得以实施的关键。上市公司虽然在会计信息的获取、加工以及披露方面占据着优势地位,但是市场上其他群体的决策权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上市公司在受到约束后进行的博弈后采取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上市公司在受到外来干预后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二、上市公司受到外生变量影响时,会计信息披露选择的静态博弈分析
从相关的研究资料来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全性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监督者之间的不均衡上。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在会计信息的产生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他们如何生产信息、处理信息以及用何种方式发布信息成为会计信息披露对股市生态影响的起始因素而政府对信息的掌控能力成为股市生态安全最终保持稳定的关键所在。从静态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描述生产信息者在信息的加工和发布过程中通过追求自身的最大效益而决定如何生产以及生产多少信息,为了使研究更具有普遍性,我们假定会计信息生产者存在完全信息披露的可能性其概率为p,但是在披露过程中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他们可能故意少披露或者有倾向性的披露会计信息的概率为1-p,其中p∈[0,1]。从上市公司的立场上看,其发布信息的动力在于其是否可以从信息发布的过程中取得更多的融资机会而其为此需要花费更多的投入去收集相应的信息以及披露某些或许能造成自身利益受损的信息及其机会成本增加的信息。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信息生产和普通商品生产的函数形式近似等同起来,对于生产者来说,其生产信息的最优表达式是:max[1-p(f1,f2)]y-F(此式为预计生产者会披露不实信息的表达式),假设其真实的披露信息的最优表达式maxp(f1,f2)y-F。其中我们在考虑概率时延续了之前分析的贝叶斯博弈的思想,即存在先验概率f1,f2是生产者预先得知生产信息可能发生的是否能够完整地反映信息的可能性的概率,为了使研究简化我们仅考虑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概率事件能不能够真实的反映信息的真实程度仅存在两种概率情况。我们可以分别令p=,则1-p=,在市场环境确定的情况下,生产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真实披露,这种博弈过程前已述及,如前的博弈分析树状图所示,生产者通过两步行为做出了自身的抉择。通过求解我们很快得出选择真实和选择不真实的反应函数,即
f1=[-f2-f]/θ,>f2+f①
而f1=0,当≤f2+f。同理可得
f2=-θf1-f,y>θf1+f②
而f2=0,当y≤θf1+f。
在考虑两种策略的均衡之后,我们可以通过联立①、②式得出相应的均衡点。当收益率y>(1+θ)2f/θ2时,我们能够在f1,f2∈[0,1]中得到生产者进行抉择的内部均衡解,即f*1=y-,f*2=y,以及p*=。
当f 当y≤f时,均衡解为f*1=0,f*2=0,且p*=1。 从会计信息生产者的决策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在收益率明显会低于其加权的概率f时,生产者更倾向完全披露会计信息,此时股票市场的生态处于稳定状态,股市安全能够得以保障,与此同时当收益率略高于其披露与否的加权概率时,减少披露或者不实披露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生产者更倾向于隐藏真实的信息,因为投资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所以他们会掠夺其他消费者的利益获得较高的回报。当信息披露能够带来远高于加权概率的收益率时,生产者的会计信息披露将取决于股票市场对信息监管和限制程度,因此生产者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取决于他们的成本效益准则,他们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介于真实和不真实的之间,至于选择何种策略主要看市场环境的影响。以上分析可看出,左右生产者是否披露真实信息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者披露信息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和股票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限制程度以及股票市场对会计信息的消化能力有关。 三、受到外来限制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选择的静态博弈分析 信息经济学已经研究了由于群体之间对信息掌握的情况不同而产生信息双方可能会选择最差的均衡结果,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极大损失。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会计信息披露,不仅肩负着减少信息误差,加强真实性披露的责任,同时也存在着对自身利益的补偿的需求。正如前已阐述和论证的那样,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考察上市公司的相应对策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决策时可能采用的不同手段,由此会对其会计信息披露选择造成的影响。从上市公司个体的微观选择来看,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决定是否按照相关者需求来发布信息,在于上市公司利益追逐的自身愿望,同时也受限于其环境的制约条件,此时,上市公司选择相应的概率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上述的模型中上市公司是否公布虚假信息或者必须按照某种要求公布真实信息的概率就会发生某种变化。将前式中的p=加入新变量φf1,即该式可变为,其中φ为上市公司为应对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披露进行监督和进行相应的惩戒的成本。p=,我们假定新变量是外界环境对上市公司生产会计信息造成的限制性偏差,该偏差和企业的预期是负相关的。(其中我们假设这个新的变量主要和先验概率f1有关,先验概率f1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融资和其他利益)这种限制性偏差会导致上市公司在考虑信息披露决策时考了将不确定的因素加入到选择的概率中(其实作为上市公司来说,虽然他们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掌握着其他相关者不为所知的信息,但是对于信息的规制来说,上市公司却常常不能揣摩政府等制定相关规制部门的真实意图,这也会对他们取得符合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类似的可以求出加入新变量以后的先验概率的反应函数,具体如下: f1=[-f2-f+φ]/θ,>f2+f+φ③ 当≤f2+f+φ时,上式中的f1=0。即上市公司可以判断,该公司是否存在可以为公司获取更多融资机会的概率,其中φ起到关键作用,具体到上市公司来说,即为是否存在较为严格的外部限制和惩罚措施迫使上市公司丧失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 同理可得: f2=-θf1-f,y>(θ-φ)f1+f ④ y≤(θ-φ)f1+f时,f2=0,即我们认为当收益率小于上市公司预计的收益时,上市公司存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先验概率,此时,上市公司获得的收益会高于市场的平均收益率。采用和上节相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现了外来限制后,上市公司策略的改变后的均衡解。f*1=y-,f*2=y,以及p*=。以上各式说明,和未受到外来限制的会计信息披露选择的策略相比,在考虑了外部环境后,由于出现了限制因子,例如政府的政策限制了会计信息披露的收益性,因此,在均衡点处,先验概率较之从前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这种下降反映了会计信息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可能受到的干扰,同时,我们发现,在加入了一定的限制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长期博弈选择会更趋于公众的要求,这种变化趋势同上市公司在披露虚假信息可能获得的超额利润与他们会受到惩戒时花费的成本相比较后做出的相关决策有密切关系,从以上的均衡概率的变化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作为独立主体的上市公司往往会根据自身效用来决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范围和深度,这种效用一旦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干扰会偏离他们最初设计的轨道。 其一他们获得额外收益的先验概率会因此变小,其二他们因为顾及可能面临的惩戒成本也会相应减少虚假信息的披露的可能性,其三他们会更重视外部群体的需求,会逐步调节自身的效益目标,为实现股市生态渐进均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外界的惩戒和监督措施的后果,还需要考虑由于实施了激励机制,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会带来的积极效果,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后,我们会发现,实施了激励效果,会计信息披露会较从前的真实性提高的幅度更大,但是仅仅激励或者惩戒,都不能达到股市生态均衡,过于严厉的外在影响会削弱上市公司的自愿披露的积极性,以此会减少信息的含量,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事实,上市公司虽尽量减少违规现象,但同时也会过分使用谨慎性原则,这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即使达到了股市生态的均衡,这种均衡也是不稳定的,市场迟早会回到无序的状态。同时,我们如果激励过度而忽视必要的惩戒成本,上市公司一方面会因为追求激励回报而不断粉饰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披露过度且真实性难以确认,另一方面,他们会形成共谋来掠夺其他群体的利益。因此,外来限制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必须处于某种制衡的状态,既有激励又要监管,这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因为掌握信息占有优势而披露虚假信息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决策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正如前述的研究内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会计信息生产者如何制造信息,还在于会计信息披露以何种形式传递,即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是否能够得以有效地化解,从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来看,某些群体的合谋也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效果产生关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曹荣湘.强制披露与证券立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陈晓,陈淑燕.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的交易量反应[J].中国管理科学,2002(6). 3、杜煌君.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我国证券市场违归现象[J].财经研究,2000(6). 4、胡挺.股市生态的演化分析—兼论我国股市生态的优化对策[J].财经科学,2007(2). 5、Back.K.insider trading in continuous time[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2(5). 一、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与要求 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主要从排污费的处理要求和对加强污染防治的鼓励这两个方面来约束上市公司与环境有关的行为。上市公司排污费处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环境污染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此外, 国务院还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此条例具体规定了处罚的收费标准和基金提取的标准。在鼓励加强污染防治方面, 《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 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五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规定, 对在节约能源和防治环境污染方面提供有专有技术的企业减征、免征对其收取的使用费。 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并不是十分完整, 而且上市公司内部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企业会计准则 (2001修订版) 》中, 除了简要地提及“绿化费”和“排污费”等环保支出外, 对于企业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环境成本及绩效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规定。由于没有建立具体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系统, 我国上市公司即使对环境信息进行了披露, 也仅仅是文字描述为主, 欠缺对相关指标详细的定量描述。但是,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2006版) 》中, 增加了与环境信息有关的内容, 特别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这一具体准则中, 更加明确地将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定义为公益性生物资产, 而且对此类生物资产的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收获与处置和披露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中第一次提及了“环保资产”这样的概念, 同时还详细规定了其确认、计量、披露原则。 (二)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从信息披露的内容来看, 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是有关环保投资、节能减排、ISO环境认证、环保拨款与补贴、税收减免、国家政策影响等内容。在目前的会计体系下, 这些内容是上市公司可以轻松获取的, 但是对于具体的与环境相关的资产、负债、收益等内容, 几乎没有上市公司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披露。 从信息披露的方式来看,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包含在年度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会计报表附注、董事长报告或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 目前还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披露形式。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中, 货币形式占主要部分, 主要集中在环保投资、环保借款、绿化费、节能减排、环保拨款与补贴等项目上, 这些内容几乎都是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并作为一个与环境相关的明细科目加以列示;非货币形式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ISO环境认证、政策影响和其他很难用量化指标加以描述的项目;货币与非货币形式披露的信息大部分是董事会报告中有关筹措资金使用、下一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有关三废收入与税收减免的内容也多以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形式披露。对于上市公司当前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重大事项, 上市公司会在重要事项中反映, 除此之外, 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在公司简介、公司治理结构等部分反映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自愿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为数不多, 环境会计信息的供给严重不足。大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只是对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信息做了简要文字说明, 而未能在独立的环境项目中将环境信息进行反映。披露的项目不完整, 主要集中在环保投资、节能减排、绿化费、环境相关认证等内容上。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缺位。现行用于指导上市公司会计和报告事务的会计规范中, 只有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涉及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一是规定公司应说明的政策风险包括“环保政策的限制或变化等可能引致的风险”;二是要求发行人以募股资金直接投资于固定资产项目的, 应该披露“投资项目可能存在的环保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其次, 我国会计人员在披露信息时缺乏主动性。长期以来, 会计人员习惯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被动地提供会计信息, 不愿意主动对外披露相关信息, 这也是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 且实用性不足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有: (1) 环保风险及对策。介绍国家的环保标准及新政, 介绍上市公司面临的增加开支和经营出现不稳定的风险, 并介绍上市公司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新投资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和对环保优化的辅助、治理污染所增加的投入, 募集资金的环保用途和获得的国际环境认证; (2) 环保承诺。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书阐述公司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作的承诺和具体的行动。 (3) 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环境具体内容。“在建工程”明细列示公司的环保工程, “政府补助”明细中列示公司获得的环境方面的专项补助资金,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列示的“排污费”等等。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倾向于提供显示良好环境状况的信息, 以获得外部利益关系人的信任。在进行自愿披露的上市公司中, 所提供的信息多为自我赞扬型的描述性信息, 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的环保态度、环境绩效信息以及获得的环保贷款利息豁免。很少有上市公司对环境问题导致的损失及可能引起的环境负债进行确认或披露。显然, 这样的环境会计信息是不能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环境风险和环境业绩的, 也难以获得使用者的信任。 三、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目前, 我国关于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立法还是比较多的, 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较少。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仅数量不多, 而且对于上市公司应披露的具体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项目、方式也仅仅是提及, 并没有做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上市公司未能充分、规范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由于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鉴于这种情况, 现阶段应大力加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而且必须增强这些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 加强政府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宏观监管 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的宏观监管部门主要有财政部、证监会和环保总局等单位, 怎样理清它们各自的管辖领域以免发生监管重叠或监管真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 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的, 因此制定一种规则并使之能产生具有一定质量的环境会计信息, 就是财政部的责任;第二, 按照证券管理的相关规定,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是由中国证监会负责的, 因此其监管重点应当放在规范披露信息的表现形式和确认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即披露什么、怎样披露、如何披露、何时披露、何处披露等问题上面;第三, 考虑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牵涉到的大量环境指标和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等比较专业, 而环保部门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因此环保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技术监控和专业规则制定与指导的作用。具体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1) 做好环境管理工作, 鼓励上市公司进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化认证, 制定并推行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2) 负责对上市公司的高层领导和一线生产员工宣传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知识, 提高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 (3) 研究、讲解和研发各行业的环境监测技术并向各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推广以供其监测本公司的环保工作效果, 并培养能运用环境技术和方法的上市公司会计人员; (4) 督促和引导各上市公司定期披露较规范的环境会计信息; (5) 推动环境会计准则和指南的制定; (6) 参与和指导上市公司环境审计体制的建立。 (三) 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为了确保环境会计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 上市公司必须了解目标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为此, 上市公司需要定期与外界进行环境沟通。首先, 在环境会计报告中说明环境会计报告的频率、编报部门及其联系方式等, 便于信息使用者及时获取环境会计报告。其次, 定期采取调查问卷、明信片或网上调查等方式来了解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报告的要求和建议。最后, 对信息使用者的特殊需求及时做出回应。同时, 上市公司也要配备胜任环境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 摘要:如何做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树立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紧迫的课题。通过了解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与要求, 分析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阐述上市公司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如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内容不完整且实用性较低等, 进而提出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加强政府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宏观监管, 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崔学刚.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政府功能与角色冲突[J].会计研究, 2004, (1) . [2]陈锦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 2006, (2) . [3]李新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 2007, (5) . [4]王宏鑫.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 2009, (2) . [5]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发展与实务创新[J].会计研究, 2009, (10) .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推荐阅读: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07-1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11-18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08-09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07-05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11-22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制度比较09-04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