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

2024-11-08

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通用12篇)

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 篇1

学校举行小学生运动会, 很多班主任都在积极准备, 也有几个班主任觉得没什么, 不就是比赛嘛, 咱们班去年倒数, 今年估计还是, 准备也没有用。在他们的意识里, 似乎比赛结果最重要, 至于运动会的过程没多大意义。其实, 校运会作为一场非常系统浩繁的教育活动,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子, 如果缺乏引导和设计, 这些教育因子常常隐伏或者被忽略而使运动会失去教育的价值, 作为学校费力劳神举行的这项活动就被沦同于嬉戏, 失去其真正的价值。那么, 运动会到底有哪些教育因素呢?又该怎样重视呢?

一、作为竞技体育, 内含体育精神的宣传教育

学校运动会虽然是较低层面的运动竞赛, 但仍然是一场竞技体育活动, 内含着竞技体育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 如竞争拼搏、奋发上进、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等体育精神, 以及友爱互助、宽容感恩等人文性教育内容。作为班主任, 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参赛学生的内心其实都有着积极奋发的动力和情感需要, 这要给以充分肯定。有些很可能是平时语数英学习并不突出的学生, 此时的激励会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并重新定位自己。因此, 适时的教育鼓励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更可以帮助其树立积极上进的信心, 鼓舞其奋力前行的勇气。让“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精神贯穿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 追求卓越, 力争上游, 永不言败, 奋力拼搏, 真正成为人生的勇者、强者。这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作为文体活动, 内含体育常识的普及教育

学校运动会既是体育教学成果的展示会, 又是体育常识和体育文化的宣传会, 是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行动的发动会。班主任要透过体育活动本身, 看到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中来, 通过运动会的竞赛, 促进学生平时锻炼身体。国家教育部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这是从人的健康发展的宏观层面提出来的方向和要求。作为学校, 尤其是班主任, 应该将这样的目标要求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中来。有些班主任能借助运动会的契机, 一方面, 通过抓紧学生的体育项目的专项锻炼, 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如, 专门辅导学生的跳高、跳远、掷垒球、跳绳等 (据观察, 有些低年级的小学生还真的不会跳高跳远, 缺乏必要的常识技巧, 确实需要借此机会进行普及教育) , 另一方面, 将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情迁移到平时的晨练、课间操、体育课、快乐兴趣课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学生中培养和树立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 普及体育锻炼的思想和常识, 也借此引领学校体育工作, 让体育与其他各育能共同发展。

三、素质教育活动, 汇报展示学生才艺

运动会更是一场素质教育的展示会。借句话说, 就是体育搭台, 才艺唱戏。通过运动会这个平台, 集中展示各个班级的素质教育成果。一般来说, 学校会通过开幕式、闭幕式让各个班级组织代表队集体亮相, 需要展示各个班级的文化、风貌和学生的才艺。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在事前做精心的设计, 巧妙地将班级最闪亮的学生和才艺借这个机会进行展示。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对于展示的要求都是宽松的, 形式一般不做过严格的要求, 因此, 班主任其中大有作为, 有展示班级体育运动项目和场景的, 有展示班级团结昂扬积极向上风貌的造型, 有展示学生舞蹈体育节目的, 有展示学生快乐课间活动的等。开放式的舞台形式包容了各个班级师生的思想和才情, 因此, 开幕式常常是运动会精彩的第一幕, 这为后面进行的各项运动竞赛铺设了喜庆欢乐的底色。班主任也能通过本班学生的才艺表演和其他班级学生的表演, 做必要的点评, 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美, 为何要展示美, 怎样才能展示自身的美等, 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常识, 培养学生创造美、展现美的意识和能力。

四、作为集队集会,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运动会是难得的一次长时间全方位的班级形象展示活动, 也是学校领导借以深入了解各个班级教育情况的重要窗口, 也是各个班级考量每个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时机。平时班级的好坏常常都被深藏在教室里, 只有任课的教师才知道。学生的才艺、团结心、凝聚力、集体主义观念、文明礼貌、同学友爱互助等, 都将昭白天下, 人人皆知。所谓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班级学生是否爱班级, 是否讲文明懂礼貌, 班主任是否有号召力, 学生整体的教育效果怎样, 在运动会期间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检阅。因此, 高明的班主任会在这方面做足工作, 一方面, 对运动会期间的所有事务做好充分的预估, 做好科学的分工和准备, 如, 开幕式的设计、运动员的选拔与赛前培训、后勤服务组的人员分工与管理、宣传报道组的宣传辅导、班级场地的卫生、纪律以及文明行为习惯的管理督促, 以及运动会期间志愿者的选拔推荐等, 这样分工明确, 职责清楚, 指挥若定, 收放自如, 班主任就可以稳坐中军帐,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另一方面, 则要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及时提醒教育学生如何维护班级的形象, 如何为集体增光添彩, 尤其要鼓舞学生向运动员同学学习, 学习他们为集体荣誉奋力拼搏的精神。如此用心教育, 班级则往往在这场检阅活动中脱颖而出, 充分展示出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班主任独特而卓越的管理智慧与能力。而懵懂的班主任却只会被动地应付学校的各项规定和检查, 却在学生整体兴奋的大气势感染下, 常常按下葫芦起了瓢, 不要说运动会出什么成绩, 展示良好的形象了, 有时连基本的安全都不一定得到保障。学生在兴奋之余放松警戒, 很容易做出冒险的举动, 发生伤害事故。

五、作为室外活动, 考验学生的习惯养成

运动会是一场体育盛会, 学生的心情放松, 激情澎湃, 在这样的状态下更容易考验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礼仪素养。而事实上学生的礼仪只有放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里还能保持, 才是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文明修养。这也是学校教育要经受社会生活考验的必然归宿。对此, 班主任一方面要看到学生在室外集会展示礼仪修养的一面, 更需要借这样的活动教育引导学生, 如何在公众场合保持自己的文明礼仪习惯, 如何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还能讲文明懂礼仪。观察有的班级, 班主任能事先预测学生违反礼仪的情况, 因此有意收集各种公众场合讲文明懂礼仪的图片, 再播放一些混乱甚至造成踩踏的照片, 班主任则把上一届运动会做得好的和不好的照片进行回放, 以此教育引导学生该注意些什么, 不该做些什么, 这样提前教育引导, 则能有效预防学生违反礼仪规则的行为和现象。有心的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班级的宣传小组摄像拍照, 收集一些讲文明懂礼仪的场景以及违反的现象, 利用间隙时间及时总结反馈, 这样正反两方面结合, 及时地提醒跟进, 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完全可能得到保持, 运动会的一两天能坚持, 此后类似的大型集会也能坚持, 那么学生在公众场合的礼仪就可能得到长期的保持和延续。而类似于运动会这样的大型活动集会必要的教育, 则是学校礼仪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必要的衔接。

总之, 学校运动会本质上是一次教育活动, 整个运动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和教师都应该从教育的高度去认识活动, 开展活动, 否则, 目光紧紧盯在比赛成绩上, 盯在运动会的奖牌上, 这就舍本逐末, 偏离了活动育人的宗旨, 也使一个充满着教育意义的活动最终变成形式主义, 失去育人的价值, 背离了学校教育的本质。而对这一点,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石, 骨干力量, 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正所谓责任重大, 意义深远。因此,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 篇2

八义小学吕红波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源于喜好的情绪,而情绪则是兴趣的直观反映。如何激发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谈自己的浅见。

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目标之一。一般来说,从兴趣的产生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在运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要和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原有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产生新的兴趣。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教材安排和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智力、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方法。如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动作时,通过直观、生动、优美的示范和简单的讲解后,尽快让学生去尝试练习,为了避免单调的练习产生疲劳,而游戏化的教学方法趣味性较强,对小学生更有较大的吸引力,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在教学新动作的同时,把游戏贯穿到教学中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从头到尾一味反复练习着老师教给他们那“机械化”的动作,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情趣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方法,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成绩。如教学齐步走时,成人化、军事化的训练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我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等等,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三、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满堂灌”。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

无欢声笑语,这样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环境。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能主动、活泼地发展。

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最好方法。总之,只要让学生“寓体育于兴趣之中”,就会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无限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21-01

当代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网思维,并敢于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由此也诱发了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作为一特殊群體,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从长远发展来看,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兴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通过运动来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探讨运动处方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干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除涉及心理现象外,还包含医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其衡量标准为心理应与环境的统一性、与行为的整合性,以及人格的稳定性[1]。就大学生而言,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具备以下特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学习或工作有热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并能做到言行协调一致。然而,大量的调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9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强迫、敌意等,之所有出现这些问题,与遗传因素、理化生物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学因素有关,其中,社会心理学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

(二)大学生心理干预现状

心理健康干预的形式有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两种)、心理训练活动、心理健康教学等,目前,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个别心理咨询干预形式为主[2]。运动也是一种干预因素,但是关于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却很少,大量实验证实,体育运动尤其是长期的体育运动,能够有效降低抑郁,运动对特质性抑郁和状态性抑郁均能起到良好的改善的作用,研究表明,运动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有氧联系能够改善人整体的情绪状况。关于运动对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干预作用,多数研究还局限在理论层面,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更少[3]。

二运动处方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多,而运动能够引起体内生物化学的变化,如血浆中拟吗啡类物质含量升高,其与情绪愉快有关,通过运动能够调节其紧张情绪,使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经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可促进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人的意志水平。具体来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其一,心理学机制,与分散注意假说、自我效能理论、任务掌握假说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假说有关;其二社会学机制,即将运动视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方式;其二,生理学机制,与胺假说、内啡肽假说、心血管功能假说有关。现就生理学机制进行分析,胺假说认为运动可加强脑内单胺类神经突触,此时机体内单胺类物质的变化可能是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内啡肽假说认为长时间的运动,体内啡肽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内啡肽的释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疾患,这是一种良好的生理镇静剂,由此产生的欣快感能够影响到性格,这种效应的长期存在能够增强人们对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心血管功能假说认为心血管功能的提高与心境状态的改善有关,运动可增强人体血管的收缩性,保证健康的血液循环以及正常的神经纤维传导,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4]。

(二)运动处方的内容及制定步骤

运动处方是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兴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逐渐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深入,对其强度、时间、频率、周期等要素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借助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等,运动生理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运动处方可分为改善身体形态、增强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调节心理状态、提高适应能力等种类,对于大学生而言,运动处方的制定应以大学生这一个体客观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并在完全动态下实施,不断改进和完善处方,更新内容,确保得到个体身心锻炼效益。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目的、项目、负荷,练习手段和频率,以及注意事项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根据相关原则制订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运动处方,实施步骤为:心理问题诊断→调查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制订运动处方→结果反馈与内容调整。

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应高度重视其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且效果并不理想,建议将运动处方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心理健康咨询等方法配合使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东平.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2] 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3] 杨通宇,杨通琴.心理健康: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8):86-87.

运动训练中的学生思想教育 篇4

一、培养运动员百折不挠的坚强品质

在运动训练中, 每一个动作乃至细节都极具挑战性, 运动员对每一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亲自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运动员必须进行较大的体力劳动, 挑战自我, 进行反复的魔鬼式训练。这样的训练模式下, 运动员很容易就会觉得身体疲劳, 肌肉疼痛和酸胀,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情绪, 如怕苦、怕累怕疼、怕受伤等, 大大降低了运动训练的效率。这时, 教练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不畏艰难, 坚持不懈, 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 多和运动员交流, 鼓励运动员不要放弃, 以此克服运动训练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障碍。运动精神是一个运动员的精神支柱, 缺乏了百折不挠的运动精神, 运动员就容易妥协, 很难挖掘出自己的潜在力量, 严重的可能会误其一生。

二、学会为人处事

我们常说,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现象。长期做运动训练的人, 由于接触最多的就是复杂高难度的训练动作, 思想都比较简单, 行动都比较直接, 易冲动, 自控能力较差, 有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感觉, 在言行举止上对自己要求不高。这样, 运动员就容易得罪身边和他接触的人。其实, 这并不是运动员本身的素质, 是长期的训练环境的单一所导致的。在常人眼中, 运动员是属于易犯错误, 不易管教的另类, 认为引导型教育对他们不会起到教育效果, 犯了错误后, 只有通过处分和体罚的手段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就目前而言, 处分是运动员犯错后接受的最多的惩罚, 教练在做这样的决定的时候, 往往忽略了运动员本身会具有的叛逆心理。做运动的人, 本身都是比较有个性的人, 一旦你激起他的叛逆心理, 说不定他就会和你死扛到底。因此, 在思品教育的管理中, 教练员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树立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 要教会运动员如何去做人。利用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思品教育的素材, 通过沟通与交流, 教育他们遵纪守法、遵守公德、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积极向上, 懂得怎样做人, 怎样与老师相处, 怎样与同学相处, 怎样交好朋友。只有让他们学会良好的为人处事方式,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才能以阳光运动员的面貌展现在师生的面前, 才能在学习、训练、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

三、建立运动员的组织观念, 培养运动员自觉服从安排的精神

运动训练是一种团队训练,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 在训练过程中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十分有必要的。运动员不能因为太累或者怕吃苦, 而拒绝此类训练。有的运动员认为应该表现得洒脱, 不被约束, 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才显得个性, 才与众不同。但是, 所有的训练毕竟不是针对某个人的, 它是团队技能和运动成绩提高的保障。运动员如果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没有组织观念, 很难想象, 在比赛的时候, 他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所以, 教练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运动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使其养成一切行动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在这样有秩序有目标的训练下, 运动技能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四、团队精神

运动训练从内容到形式, 从方法到要求, 都能体现出较好的团队精神。也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目标一致的队伍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但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运动员都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 这样的心思我们无可厚非, 但要建立在不破坏团队荣誉的基础上。因此在运动训练中, 教练要大力提倡运动员相互尊重, 互教互学, 相互配合, 团结协作的思想, 建立抛弃个人私心杂念, 先人后己, 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竞争性

体育运动最富有竞争性。训练计划的实施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 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能状况、身体素质, 以及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要素, 同时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 失败的痛苦, 进步的喜悦, 拼搏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有助于激起运动员的好胜心理, 从而提高取得胜利的几率。

参考文献

雨中的兴趣运动会作文 篇5

不知是谁触怒了老天爷,他拉着长长的脸。阴沉沉的,同学们不时地往窗外看,心里犯起了愁:如果今天下雨,这次的运动会不就泡汤了吗?

老天爷好像和我们在作对,早不哭,晚不哭,偏偏在这时候哭,还越哭越伤心,我们不得不停止比赛,到教室避雨。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雨还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同学们哭丧着的脸,都暗暗地祈求老天爷,老天爷总算听到了我们的祈求。终于,在下午2点多钟时雨停了,老师打来电话,说马上去学校参加比赛,我们的“革命解放了”!

比赛开始了,运动健儿们各显风采。我参加的足式保龄可热闹了。“哎!又偏了”“好样的!”“再来”—“加油”阵阵呐喊声回荡在校园上空。轮到我了,我的心里像揣了个小兔子似的,“怦怦怦”跳个不停。我第一次踢倒了6个,哇噻!破了我前几次的记录。而三班的一位同学竟然全部踢倒了,唉!这次的第一就不翼而飞了。

当参加每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拼命争夺第一名时我的心情也变得跟他们一样。如果哪个项目赢了,我就和运动员一样高兴;如果哪个项目输了,我也和运动员一样失望。

女生接力赛马上开始了,同学们几乎把心提到了噪子眼上。

“预备——啪——”

队员们箭一般的冲了出去,第一棒领先的.是我们班,第二棒的张静因为有紧张,在接力棒到手的一瞬间没有抓住,在拾棒时,其他队员追了上来,我们班队员被抛在了最后,幸好有飞毛腿张鹏,在接下来的一棒及时赶上,才使我们稍微松了一口气。我们每个同学都捏着一把汗。但最后在冲刺时,由于柳利佳的精神不集中而使其他乘虚而入,梦寐以求的第一名也不翼而飞了。

当我们班的同学还在遗憾在这个项目上没有拿到第一名时,有趣的“师生搬搬乐”开始了,使我们很快就忘掉了所有不愉快,又被这个紧张而欢乐的比赛吸引去了。

你看小学生作文 你也可以投稿,五对老师背对背,背中间夹着一个小皮球,他们虎视眈眈,做着冲出去的动作。只听裁判一声“开始”,五对老师同时跃出起跑线。我班的班主任赵老师和一位男老师配合默契,很快就运过了一个球。当然其它老师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哈——,吴老师跑得太快,张老师没跟紧,摔了一个仰面朝天,在场的观众都笑得前俯后仰,有的捂着肚子喊“疼”,有的抹着眼泪……,刹时间,加油声、欢笑声、鼓掌声,使整个校园沸腾起来。

比赛在欢乐而紧张的气氛中结束了.在这次比赛中我看见了老师的童心,他们也很爱玩,只是工作紧张没有时间玩。我多么希望老师能永远象今天这样开心。

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 篇6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运动;意义

一、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运动的意义

体育运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确定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同时《纲要》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指导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体育运动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因而,体育运动是实施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体育运动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运动员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作用。在各项体育运动,尤其是在体育比赛中,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体育运动能磨练青少年运动员的意志,使其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

(一)体育运动对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体育训练或比赛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身体适应性练习,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其间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如果缺乏自觉性、坚持性和果断性,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和训练,能够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敢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1]。

(二)体育运动是促使学生具有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容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且学生身体的能量得以释放,心肺功能得以提高,新陈代谢得以加强,神经系统高度兴奋[2]。在此过程中,如果再辅之以合理引导,运动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鼓励,就会治愈其某些心理疾病,使原本紧张、焦虑、压抑和沮丧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三)体育运动为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物质前提。体育运动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直接改变了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运动的方式,促使人体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使人体中长期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被激活,各器官中的血液则获得了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为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运动的主要做法

(一)增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有意识地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约束和要求自己,努力成为心理健康的人,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品质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力。这样才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从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前,为此,一方面,教师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应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真诚地接纳青少年运动员,充分地理解和尊重青少年运动员,让体育运动在愉快、活泼的氛围中进行[3]。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特殊性,利用师生之间,队友之间的交流合作是运动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三)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运动员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及在参与中获得愉悦感多少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集体性和竞技性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既要有学习价值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可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让每个队员通过自己或与队友共同努力去完成预定的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快了,增强自信心。也可适当安排一些体育游戏,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及具有现代气息的韵律操与舞蹈等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感受,从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1.利用多种途径,增强体育运动和训练的组织。学校或学生会应加强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组织建设,如创办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社团等,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让青少年运动员经常性地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通过有组织的运动和比赛,增进彼此间相互交流,提高他拉社会适应能力。

2.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体育运动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给青少年运动员施加心理影响,使其经受顺境与逆境的考验,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控水平。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可设置特殊的训练,比赛条件,提出因人而异的技术、战术要求,把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渗透于体育运动之中,使青少年运动员在强烈进取心的驱动下,增强自信,磨练意志,发展个性。

参考文献:

[1]李闻宇.体育教学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沈状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浅谈学生长跑运动中的节奏训练 篇7

关键词:长跑运动,节奏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中长跑项目是大家熟悉的一个田径项目, 也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不少学生经常抱怨跑来跑去成绩总是提不高, 由此而怀疑自己已经没有潜力可挖。其实, 中长跑作为一个体育项目, 它不仅要练习者拥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注意练习的方法。

现在我们不妨来作一个假设:如果你在一个300米操场上跑一个3000米 (10圈) , 跑第一圈用了1′05″, 第二圈1′06″, 第三圈1′07″……照这样每圈慢1″, 跑到第十圈时将是1′14″, 也就是说比第一圈慢了整整10″, 而此时你的总成绩大约是11′35″左右。设想我们以每圈慢2″的速度进行的话, 成绩又该怎样变化?但如果你能保证每圈保持在1′08″的节奏进行时, 最后你的总成绩是11′20″, 提高了整整15″;若每圈保持在1′07″时, 总成绩为11′10″……在这些假设中可以明显看出成绩的提高, 那么我们是否能以提高每圈平均速度的方法作为训练手段来提高中长跑水平呢?

本人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多年中长跑运动训练的工作经验, 通过对本校部分学生年度训练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并对学生训练和比赛成绩作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逐步总结出中长跑训练的一种新方法——节奏训练。

二、研究对象

对本校高职在校生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选材, 选取各年级中有一定耐力基础, 运动水平中上的学生作为训练对象, 进行实验研究。研究时间:2006年冬训至2007年秋。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

阅读有关中长跑训练的资料及著作, 研究当今运动训练根据专项运动员的供能特点, 选取相关内容, 安排训练计划。

2实验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其中加入节奏训练方法。

3测试法

对研究对象分阶段进行测试, 为实验提供数据。

4统计法

对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5比较法

根据提供的数据以及分析结果, 判定研究对象各阶段的训练效果。

四、研究步骤

(一) 选材

根据选材结果, 选出以下6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 实验的安排

整个训练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恢复期时间:2006年11月-12月

此阶段主要内容为首先抽测被选学生的原始成绩 (男子5000米、女子3000米) , 而后进行一些强度较小运动量的训练。

主要目的为检测学生的初始水平, 让学生能够恢复体能。

周运动量:男子为10000米左右, 女子为5000米左右。

最高心率为18—20次/10秒左右。

主要方法:长距离中速跑如3000米跑;其他身体素质练习如力量练习等。

第二阶段适应期时间:2007年3月-4月

主要目的:增强学生的有氧代谢能力、耐力素质, 初步适应节奏训练的要求。

周运动量:男子30000米左右, 女子11000米左右。

主要方法:以中长距离反复跑为主, 采用节奏训练。

最高心率为23—25次/10秒左右。

下面以一天训练安排为例, 说明节奏训练的具体要求:

基本内容:男子:2400M×3组

平均要求:1′15″/300M 10′10″/组每组间歇5′

女子:1500M×3组

平均要求:1′30″/300M 7′40″/组每组间歇5′

第三阶段强化期时间:2007年4月-5月

主要目的:在上一阶段初步形成的长跑节奏基础上, 进行强化训练, 提高心肺代谢能力, 正确处理“极点”问题, 并逐步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节奏并测试训练效果。

周运动量:男子40000米左右, 女子20000米左右。

主要方法:长距离反复跑, 采用节奏训练。

最高心率:25—27次/10秒左右。

强化训练举例说明:男子:3000M×3组

平均要求:1′12″/300M 14′30″/组每组间歇5′

女子:1500M×3组

平均要求:1′25″/300M 8′35″/组每组间歇5′

第四阶段稳步提高期时间:2007年9月-10月

主要目的:继续提高耐力素质, 在稳定的节奏的基础上, 增加强度, 从而提高有氧代谢水平。

周运动量:男子:35000米左右, 女子15000米左右。

主要方法:长距离反复跑, 采用节奏训练。

最高心率:26—28次/10秒左右。

举例说明:男子:3000M×3组

平均要求:1′10″/300M 11′40″/组每组间歇5′

女子:1500M×3组

平均要求:1′23″/300M 6′55″/组每组间歇5′

(三) 测试成绩

测试成绩的主要目的为检查训练效果, 共分三次进行:

1第一阶段第一周:测试原始成绩

2第三阶段第四周:测试节奏训练效果

3比赛 (11月初校运会上) :测试总训练效果。

五、实验结果统计

我们对每天节奏训练的效果作出统计, 并将其中的一些实验结果 (测验结果) 进行分析如下:

(一) 所有学生节奏训练情况统计:表 (一) 见附页

(二) 以一位学生 (吴伟) 为例, 查看其三个阶段节奏训练的情况:表 (二)

吴伟同学在实验前已有两年以上的运动经历, 以他为例可以较为客观的反映实验的效果。从他的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节奏训练不仅能恢复并保持原有水平, 而且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应强化等阶段的练习, 能使成绩稳步提高。

(三) 成绩测试结果统计 (表三)

三次成绩测试结果均反映出不同阶段的水平, 总的来说成绩是提高的。综观整个训练过程, 我们不难看出第二次测验成绩增长幅度最大, 最明显。说明学生能适应节奏训练的要求, 此次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分析与讨论

1中长跑项目的成绩受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练习者的耐力素质是最主要的。耐力素质可分为:有氧代谢耐力和无氧代谢耐力。而有氧代谢耐力是混合代谢和无氧的代谢供能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耐力水平和运动成绩, 如何安排有氧练习无疑是关键。我们本次实验便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在整个训练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节奏训练的方法, 所谓的节奏训练是指运动员在中长跑训练时, 每隔一段时期就改变或提高自己原已形成的节奏, 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稳定的节奏, 从而带动整个运动成绩提高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实验中, 以学生每跑一圈 (300米) 的速度作为节奏依据, 要求学生跑步时不管在第几圈, 均按事先约定的速度进行, 并通过教师每圈的报时来调整自己的速度, 进而形成稳定的节奏。当然, 我们根据学生的训练年限及运动水平的不同, 安排了不同的运动强度要求。每过一阶段再提出新的要求来适应, 就这样通过节奏训练与长距离、大运动量的反复跑相配合,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最大吸氧量和每搏输出量, 为后阶段的训练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2通过成绩测试可以看出练习者通过节奏训练所取得的成绩,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这方面对于初学者来说效果更加明显。因为在跑步过程中由于跑步节奏的稳定, 使得身体的各个器官均能按一个节奏进行机械运动。这对于发展各个器官的运动能力和提高它们利用氧的能力均有较大改善。特别是对于一个动作和力量都尚未定型的初学者来说更能极大地调动自身的耐力潜能。

3中长跑项目是一个艰苦的运动项目, 它极大地考验着练习者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的精神。在练习过程中, 除了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之外, 意志品质的培养同样不可或缺, 必须要让学生能始终保持信心十足, 意志顽强, 兴趣浓厚, 一丝不苟。节奏训练在这一方面也有独到的一面。在稳定的节奏提高时, 学生会惊喜的发现一个小小的进步能带动整个成绩的提高, 从而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练习兴趣与信心,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艰苦拼搏,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结论

1中长跑是提高学生基础体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要想提高中长跑成绩, 必须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训练过程。

2本次实验证明:节奏训练是有氧练习中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有氧代谢能力、耐力素质以及运动成绩, 而且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兴趣与潜能的激发均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它不失为青少年练习中长跑运动的一个好方法。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阶段训练无论是每圈平均速度还是总成绩, 学生普遍都不稳定, 特别是新队员成绩起伏较大, 说明处于适应期;第三阶段情况有所好转, 老队员已逐步适应, 新队员也有较大进步, 正处于巩固强化的阶段;第四阶段的记录表明, 大部分学生已能适应训练要求, 成绩稳步提高, 而新队员的进步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杨梅林等:《田径训练教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7)

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 篇8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 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 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所谓一流的教育, 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 先进的管理和服务, 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上, 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 以鲜明的办学特色, 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由此可知, 要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我院从2000年改招高职生以来, 尤其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 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 别开生面的文化生活活动, 象一年一度的大型田径运动会, 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院社团组织的“交院杯”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对外还有更大规模的竞赛活动, 如武汉地区大运会, 冬季长跑、毽球赛, 各类技能比赛等等, 这些无疑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增加了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院发展学生身体, 增强体质, 培养多方面能力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体育课, 要知道, 我院学生主要来自全国各地中学, 他们的体育基础和兴趣参差不齐, 身体练习起来也是千差万别, 尤其是在面临运动前后的各种不利因素时往往是缺乏应对措施, 往往产生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引起我们的反思和强烈责任感,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重要性。从教三十多年, 我特别留意学生运动前后的行为举止, 有带早餐来上课的、有奇装异服者, 有空腹做运动的、有锻炼后立即大量饮水者、有吃冷食冷饮者、有准备活动未做充分者、有猛烈的带有危险的冲撞者、有不顾老师劝阻私自游泳者、有锻炼后立即洗冷水澡者, 有隐藏自己疾病参与运动者、有在天气恶劣情况下运动者、有不按规则组织竞赛者、有只讲比赛不讲友谊者、有冒名顶替者、有处理不好运动和学习关系者等等, 所有这些举止和习惯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体育课中的运动效果。尤其是在夏季, 学生锻炼时出汗多, 此时大量饮水, 会给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特别是心脏增加负担, 同是饮水会使出汗更多, 盐分进一步丧失, 引起痉挛, 抽筋等症状。如果运动后吃冷食冷饮, 大量的冷饮不仅降低了胃的温度, 而且冲淡了胃液, 使胃的生理功能受损, 轻者可引起消化不良, 重者会导致急性胃炎。再如锻炼后立即洗冷水澡, 突然过冷的刺激会使体表已开放的毛孔突然关闭, 体温调节失控,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最常见的就是在冷水刺激下得感冒, 长痱子。试想想, 如果体育教师事先充分分析和应对了这些不利因素, 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和其它事故的发生, 既增强了学生对身体练习的兴趣性和参与性, 又提高了上课的质量, 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完成。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我觉得一名体育教师对待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练习应采取一下几方面举措才能较好地避免各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 加强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正确理解和对竞赛规则精神的充分认识

常规体育课中,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有时并不能完全让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真正理解, 出于上课的节奏, 学生只能一知半解盲目练习, 结果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运动, 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如在足球正脚背踢球技术的教学中, 关于对脚触球的理解, 这涉及到脚的部位和球的部位两个方面, 脚的正确部位应该是系鞋带的整个部位, 球的部位应该是球的正中位, 一般来说, 用脚的某一部位并按动作要求保持踝关节紧张击球的后中部, 作用力通过球心, 球就会获得全部的力量, 出球平直而有力。击球的作用力不通过球心, 球就会发生旋转, 沿着一定的弧线运行。有的同学由于过去的习惯势力在运动练习时并不能按照正确的要领来完成, 结果经过多次反复错误的练习, 脚趾和踝关节出现严重挫伤。对待这样自以为是的同学,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反复讲解和示范, 强调重、难点, 然后自述直到完全理解, 若未达到要求应禁止练习。再如, 在安排学生进行足球教学比赛时, 一定要讲清楚对合理冲撞的规则细节, 即冲撞的目的、范围、部位、动作、力量的认知, 否则, 学生在场上运动时必然是象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 无所顾忌, 特别是一些猛烈地或带有危险性地冲撞对方, 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这是需要严加防范的。

(二) 严格控制运动量, 避免运动项目单一片面性

年龄处于18-19周岁的高职学生, 身体还处于生长发育期。在生理方面, 肌肉纤瘦骨骼细嫩, 内脏器官不成熟;在心理方面, 则是人小心大, 自我估计不足。若是凭一时冲动或兴趣, 骤然进行强度大、负荷重、对抗激烈的大运动量活动, 会造成运动损伤, 如骨折、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另外, 各种运动项目对他们的健康发育都有优点和不足, 应该“一专多能”全面锻炼。一般来说, 足球运动对于下肢和心脏的锻炼效果最好, 对上肢和躯干的效果就差一点。进行器械体操运动时, 上肢和躯干锻炼多, 对心脏和下肢的锻炼相对少, 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爱好特点, 以一两项运动为主, 辅以多项目的练习, 是他们进行锻炼身体的理想途径。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原因, 体育教师很可能忽略学生运动量的控制和运动项目单一片面性的实际, 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运动中身体出现异常和不适,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体育教师一定要及时停止练习, 经调整恢复后再做安排。

(三) 学生运动练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天气、气候等客观因素

平时体育课中经常会遇到天气特别炎热和寒冷及阴雨绵绵的情况。夏季比较炎热, 日晒强, 天气闷, 外面常温为38°c———39°c, 这种环境下不运动人都大汗淋漓, 何况运动?因而, 应避免在烈日下进行运动, 且不宜长时间进行锻炼, 运动量也不宜过大, 以防止学生出现中暑现象。冬天气温低, 天气干燥, 时常有学生运动后出现感冒、冻伤和鼻子出血等现象, 因而这种情况下也不宜长时间运动, 运动时最好戴上手套和护膝;雨季时, 场地上的跑道特别湿滑, 又有积水, 稍不留神, 极易摔倒发生拉伤甚至骨折。这是体育教师最好到教室上理论课或安排学生在室内进行适当的运动。总之, 天气因素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切不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而让学生受到伤害。在可能的情况下, 运动量不宜过大, 时间不宜太长, 以学生感到舒适为度。

(四) 学生运动练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等特殊情况

游泳作为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 能使全身肌肉全面均匀发展, 经常游泳锻炼的人胸背肌和四肢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有利于塑造形体美, 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功能, 因而深受很多同学的喜爱。但如果不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不充分意识到自然因素对我们运动时的影响, 和可能出现叫人心寒和后怕的事故。曾有一年夏季, 我院一名学生利用双休日到汉口龙王庙游玩, 一时兴起, 全然不顾湍急的江水, 一个猛子扎下水就不见了影子, 事后, 在几公里远的下游才发现了这名学生的尸体。看看这是多么悲痛欲绝的事情!要是他能意识到自然因素等危险时, 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一定要落实安全的教育, 一定要告诫学生面临危险因素的条件下, 决不能轻率地运动练习, 使危险系数降低到萌芽状态。

结束语

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身体练习乍看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但实际中潜藏着很多危险因子, 要想让学生大刀阔斧从运动中获得收益, 就必须预料到认为的、自然的各种不利因素, 只有做好做细了这些工作, 我们才可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使他们分享到体育的价值和乐趣。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 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其中,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达到社会要求的高素质, 高技能的人才成为我院的教育目标,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日前在首都体育学院建校58周年校庆论坛上表示:德、智、体、美都离不开体育, 可以把体育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校庆论坛议题之一。可见, 要充分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保证学生身体练习正常进行, 以实现体育“三基”任务的完成, 是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突破口,教育目标,三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 篇9

一、对运动教育模式的认识

运动教育模式是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以来自于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 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 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丰富的运动体验。试图在游戏和运动比赛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通过对运动规则的修改和必要的运动策略, 使运动更加适合学生的水平, 最终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的、有运动教养的和热情的运动者。它与传统大单元的教学相比, 在以下方面存在不同。

(一) 学生角色的扮演

传统的大单元教学中, 学生主要是运动技术的学习者, 在比赛时也多为“运动员”或“观众”, 角色的扮演单一。在运动教育中, 学生需要扮演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统计员等角色, 这些多角色体验为社会适应和运动参与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 学生对运动文化的学习

传统的大单元教学主要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 很少从运动文化的角度审视和挖掘运动价值, 结果往往“舍本求末”。而运动教育则重视运动文化传递, 教学中以“比赛为主线”, 将运动的传统、精神等进行有效地融合, 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运动参与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对运动文化有真实而全方位的体验。

(三) 对运动进行教学化改造

传统大单元教学往往照搬“成人化”、“标准化”的运动及其竞赛形式, 致使学生缺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运动教育则注意通过对规则、场地器材的简化与改造, 选择适合学生运动水平的比赛内容与形式, 从而使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都能成功参与运动。

(四) 比赛功能的发挥

传统大单元教学往往忽略教学比赛这一内容和手段的功能, 致使学生学不能致用。而运动教育则应用诸多的比赛链接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比赛的“杠杆”作用, 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二、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模块教学中的运用

(一) 尝试比赛、合理分组

尝试比赛、合理分组, 是指在模块教学初期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半场比赛和裁判实践, 判断学生的技能水平, 了解学生的真实起点, 并将能力水平不一样的学生按水平不同均匀地分配到整个选项班不同级别的学习小组中。

1. 明确要求、初步分组

在模块教学之初, 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模块教学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使学生明确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以及学习小组所需承担的相关责任。然后, 在教师协助下,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初步分组, 并推荐出小组长。由于篮球选项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级, 不同行政班级的学生之间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 因此, 可以以行政班级为单位, 人数较多的行政班级, 要求按能力水平分成2个级别、7人~8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人数较少的行政班级, 要求多班组合, 并按能力水平分成2个级别、7人~8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

2. 自主分工、开展比赛

在学习小组初步形成的基础上, 教师将篮球规则、裁判法、教学比赛和已有技战术等内容进行融合。由学习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角色展开比赛。其主要的教学目的是改进和提高已有知识与技能,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实际的教学起点, 同时为合理分组和后续新技能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课的前半部分, 主要进行单个技术动作、组合技术动作或战术的改进与提高练习;在课的后半部分, 各个学习小组分成两队, 运动员进行三对三的半场比赛, 裁判员进行裁判, 教练员则对比赛进行指导, 教师运用直接指导法指导学生比赛和裁判。

3. 适当调整、形成团队

教师和各个小组长根据成员练习与比赛的表现, 确定小组成员的技能水平, 对各个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调整, 使各个级别的学习小组间实力相当、力量均衡, 形成相对稳定的多个学习小组。

(二) 组内合作、学练技能

组内合作、学练技能是学生以固定的学习小组, 在相对固定的学习地点, 以赢得比赛的胜利为目标, 以合作学习、伙伴学习和教师直接指导为主要方法, 对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学练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各个学习小组需要围绕教学内容, 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和选择学习的方法, 并根据各成员的特点展开合作学练。

1. 动作技能学习与掌握阶段合作学练的程序与方法

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阶段, 首先,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将要开展比赛的内容、形式与时间, 以使学生明确赛程, 并根据小组实际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其次, 教师要将所学技能的动作要领与方法、学练中的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技术动作的过程图解、学练方法及其功能等知识以学习卡片的形式呈现给各个学习小组, 在教师对动作做出示范和对学习卡片内容进行简要说明的基础上, 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练习的内容, 以自学、讨论与交流、相互指导与纠正、比赛、教师指导与咨询等方法开展合作学练。

2. 动作技能运用阶段合作学练的程序与方法

在动作技能的运用阶段, 各个学习小组主要以限制性比赛、正常规则下的三对三比赛等方法进行合作学练。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上, 先以比赛中常用的组合技术练习进行准备活动, 然后进行限制性比赛, 如只能用身体防守的半场三对三比赛, 最后结合裁判实践进行正常规则下三对三的比赛。

(三) 组间对抗、展示提高

组间对抗、展示提高是指在合作学练的过程中, 为展示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改进运动技能和提高技能水平, 而进行的同一级别各个学习小组间技术比赛和半场比赛。比赛的设计与实施要围绕教学内容, 并以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技能水平为依据, 要把握好比赛的密度, 以使学生既有比赛的时间, 又有基本技、战术的学习时间;要把握好比赛的难度, 以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与信心;要把握好比赛梯度, 以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逐步提高, 使教学有更高的目标。

1. 设计与实施单一技术比赛, 促进学生技能的初步形成

单一技术比赛的强度与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连贯地完成技术动作。它能够激励学习小组的各个成员为赢得比赛胜利而努力, 达到或超出技能初步形成的水平。如设计与实施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比赛, 让学习小组的各成员依次从三分线外运球开始, 用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动作完成投篮, 在相同的投篮次数下比一比哪组得分多, 其中投中篮得2分、碰到篮板或篮圈得1分。这样就能使各个学习小组以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提高投篮命中率为目标展开合作学练活动。在赛后各个学习小组通过对比赛情况记录表 (表1) 的分析, 发现存在的问题、判断自身的技能水平与进步情况, 为后续技能的改进和比赛做好积极的准备。

2. 设计与实施组合技术比赛, 促进学生技能的巩固与掌握

组合技术比赛的强度和难度均较大, 要求学生能够和其他动作协调衔接, 并正确快速地做出技术动作。它能够激励学习小组各个成员通过努力达到掌握动作技能的水平。如设计与实施全场变方向运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接力赛, 能够激励学生以快速变方向运球中正确熟练地做出技术动作, 并提高投篮命中率为目标, 展开合作学练活动。在比赛中要求裁判员依次计取每一个队员的成绩和团队完成的总成绩并进行记录 (表2) , 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 发现存在问题, 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地改进。

3. 设计与实施半场四对四比赛, 促进学生技能的合理运用

半场四对四比赛是在各个学习小组内进行三对三比赛, 并对所学技能具备一定运用能力的基础上设计与实施的。它通过增加比赛人数、延长比赛时间、修改规则等手段, 提高比赛的难度, 以提高学生对所学技能的运用能力。

在实施半场四对四的循环比赛时, 首先教师要和各个学习小组长共同商定比赛的规则、组织抽签、确定赛程, 各个学习小组明确自身的职责。在确定比赛规则时, 应以学生的技能水平为依据, 对于有一定水平组之间的比赛, 要以提高团队配合、分工、意识为目的确定比赛规则, 如制订从防守转为进攻时, 球必须出三分线, 且必须经过三次传接球后进攻才有效的规则;对于水平较弱组之间的比赛, 应以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兴趣与信心为目的确定比赛规则, 如制订运用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动作投中篮得3分的规则。其次, 教师在赛前应加强思想和安全教育, 指导各个学习小组做好准备活动, 并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及时做好比赛记录 (表3) 。最后, 在赛后教师要组织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分析与总结, 明确自身存在的技术、战术问题, 并指导各个学习小组进行改进练习, 为最终比赛做好准备。

(四) 最终比赛、提高能力

最终比赛、提高能力是指在模块教学的后期, 在学生掌握多种技能, 并具备一定运用能力的基础上, 为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和提高运动能力、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 而开展的正规规则下全场五对五循环比赛活动。

实施最终比赛需要教师和各个小组长认真做好赛前准备, 赛中指导、赛后交流与总结。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安全教育, 使学生明确比赛的目的与要求, 做到既关注比赛的胜负, 也关注对技、战术的总结;其次安排小组长抽签, 确定比赛的赛程与对阵表, 明确各个学习小组的具体分工, 并对比赛进行正常的记录;最后教师要加强对比赛的指导与监控, 及时总结和处理小组间发生的具体问题。

(五) 总结反馈、合理评价

总结反馈、合理评价是指在最终比赛结束之后, 在教师指导下, 各个学习小组根据比赛情况记录表和比赛中具体表现进行总结与分析, 明确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 并按照学习评价要求开展自评和小组评价活动。

学生的模块学习评价由基础理论知识 (10%) 、体能 (20%考核成绩+5%进步幅度) 、运动技能 (30%考核成绩+5%进步幅度) 、学习态度 (10%)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20%) 组成。其中基础理论知识采用闭卷测验进行评定;体能的评价采用体能测试结合进步幅度按公式计算: (1) 由教师进行评定, 进步幅度最高值为5分, 高于5分按5分计算, 低于0分按0分计算;技能的评价采用技能的测试结合进步幅度按公式; (2) 进行评定, 进步幅度成绩由教师和各个学习小组根据比赛中小组表现与取得的成绩、个人表现与成绩, 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进步幅度成绩最高为5分;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按量表4与量表5采用自评、互评、师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公式 (1) :体能成绩=现测成绩×20%+ (现测成绩/现班级平均成绩-前测成绩/前班级平均成绩) ×100。

公式 (2) :技能成绩=技能测试成绩×30%+进步幅度成绩。

三、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篮球模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述途径与方法实施篮球模块教学, 改善了学生学习篮球的态度;发挥比赛的杠杆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为准备比赛而进行课内、外练习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篮球技、战术综合应用能力, 有效地促进了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处理好比赛和技术练习的时间

运用比赛链接多种学习活动是运动教育模式突出的特点, 由于在教学中比赛安排较多, 再加上其他角色的扮演, 造成学生技术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因此, 在教学中应增加不同强度的单一技术或组合技术比赛的次数或时间, 达到以比赛代替技术练习的作用。

(二) 注意放而不滥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主要以团队学习为主, 团队拥有较大的学习决策权和自我管理权, 而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降低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和放松对自己的管理, 其表现主要是:不合时机地选择半场比赛进行学习。因此, 教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其次, 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制定相应的学练目标或标准, 帮助学生明确可以采用的学练方法。第三, 要积极与小组长的沟通, 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助手作用。

(三) 合理选择比赛的内容、形式与时机

如果所选择的比赛与教材内容脱节, 那就失去了教学比赛用于教学的意义;如果所选择的比赛与学生技能水平不符, 那就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 比赛的设计与实施要目的明确、要有渐进性。

(四) 提高学生的裁判能力

学生的裁判能力影响着比赛的顺利实施, 在比赛过程中, 出现部分学生的裁判能力不能适应比赛要求的现象。因此, 教师要针对性的加强学生裁判知识的学习, 积极创设裁判实践的机会。另外, 还应提出各个学习小组在课外锻炼时, 要进行裁判实践的要求。

总之, 运用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篮球模块教学, 需要结合学校实际, 灵活加以运用, 才能使教学符合学校实际, 切合学生发展的需要;需要教师在积极的尝试与实践中, 发现并解决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比赛的具体功能和整体功效, 才能促进学生合作学练的有效开展。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生动、有效, 篮球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戴珂, 王宏宇, 杨晓峰, 赵春花.球类专选课“联赛制”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学刊, 2005, 11 (6) :95.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高嵘, 杨慈州, 张建华, 高航.当代运动教育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7 (7) :970.

中学生运动训练中的疲劳与恢复 篇10

一、中学生运动性疲劳的表现特征

运动性疲劳根据运动系统的器官功能不同, 可分为肌肉性疲劳、神经性疲劳和内环境疲劳。肌肉性疲劳, 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肉不断地收缩和舒张, 消耗大量的能量, 导致代谢产物乳酸增大、积存等因素而引起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时, 一般表现为局部肿胀、酸痛、肌肉僵硬等。神经性疲劳是大脑皮层抑制性保护, 如反应速度降低, 判断能力下降, 注意力分散等。内环境疲劳, 即机体运动过程中使身体各系统产生超负荷运转而出现的疲劳, 如呼吸系统和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疲劳。

运动性疲劳按运动方式划分为快速疲劳 (也叫急性疲劳) 和慢性疲劳。快速疲劳是指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疲劳。慢性疲劳过程是指在运动不太激烈或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引起的疲劳。运动性疲劳的外部表现, 当疲劳出现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一是学生的自我感觉, 如体乏无力、头疼、心悸或恶心等。二是外部的表现特征, 如面色苍白、出汗过多、呼吸不稳, 在练习中动作缓慢, 动作变形或不协调等。

二、中学生运动性疲劳的预防

没有疲劳的训练没有意义, 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 短时间的疲劳是必要的。但是, 应注意以下几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制定恰当合理的训练计划。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的强度, 并与放松练习和运动后的恢复形成最佳统一。

制定严格的生活作息制度, 让学生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尽可能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注意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 膳食中的糖、脂肪、蛋白质等能量物质的比例要科学恰当, 注意维生素的摄入量要适中, 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

安排组织医务监督。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要时常对学生进行医务监督, 同时也要组织学生认真地进行自我监督, 认真全面地填写训练日记, 便于尽早发现问题和及时解决。比如, 每天清晨在醒来后测一分钟安静时脉搏, 并做记录, 如果清晨安静时的脉搏连续几天上升, 则应注意减少运动负荷。又如体重测试, 即在每天早晨饭前称体重, 并画出曲线图, 如果体重持续减轻, 说明运动强度较大, 有开始过度训练状态的可能 (有意识地减轻体重的情况除外) 。

三、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

1. 整理活动

在训练课后安排一些有利于促进恢复的整理活动, 以加速疲劳的消除。整理活动属于积极性恢复, 通过做一些低强度活动及伸展性练习, 使疲劳的肌肉能够快速地消除疲劳。

2. 坚持合理的作息制度

保持充足良好的睡眠是消除运动性疲劳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中学生运动员每天要保证有9~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在大强度的训练后或比赛期间, 睡眠时间要相对延长。要保持平静的精神状态, 避免外界的干扰, 营造空气新鲜、清洁卫生的睡眠环境。

3. 合理安排膳食

人体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 如果营养不足就会能量供应不足。合理的营养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中学生的运动性疲劳主要是急性疲劳, 所以要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等碱性食物。在比赛时也可以喝一些功能性饮料。

4. 物理疗法

在运动训练结束后进行按摩、温水浴或局部热敷等方法, 可以促进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能加速疲劳物质的排除。温水浴的水温以40~42度为最适宜, 沐浴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 局部热敷的温度以46~48度为宜。吸氧和负离子吸入, 对加快消除疲劳也有一定的效果。

5. 心理恢复

心理恢复主要是减轻心理负担, 通过一定意念活动、套语暗示、舒适优雅的环境和音乐减弱田径训练的枯燥单调性, 刺激消除疲劳, 主要作用是使肌肉放松, 心态平和, 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

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 篇11

一、安全意识,强烈树立

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于智障或听残的孩子应注意时时提醒,随时教育。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智障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极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地教育和随时地提醒使学生从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在智障孩子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有些智障孩子存在一些异常的情形。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在课前加强教育而在课中要抓住时机随时、及时教育。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运动损伤发生。

二、组织教学,细致周到

1.做好装备,防患未然

学生应按老师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进行危险运动时,一定要有人保护,不能单独做有危险的动作。掷铅球、垒球躲开危险区域。对于聋孩子来说,安全对于他们更是重中之重,当危险在他们身边时,由于听力残疾,即使老师看到危险及时地喊叫,也无济于事,所以预防就更是举足轻重。在组织体育课时,要把一切的安全隐患考虑到位,防患于未然。再如做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

2.教学组织,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和听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3.内容合理,难易得当

教学中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智障或听残学生都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来说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4.错误动作,及时纠正

在体育教学练习中,智障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既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地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保证场地、器械的安全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教师和学生都应引起注意。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练习时场地应平整,周围的环境安全;练习前应检查器材有无损坏。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6.注意季节、环境的变化

夏季高温天气时注意不要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以免身体失水过多,引起中暑和休克;在冬季运动时注意保暖,防止肌肉关节受冷刺激引起的损伤,天气有大雾时最好不要在室外做激烈运动;在选择运动环境时,最好在空气新鲜、人少、无污染的运动场所进行;任何季节,过于强烈的阳光下进行运动,对身体都有一定的伤害,特别是对眼睛的刺激更加厉害,所在应避免在强烈光线照射下做运动。

三、了解学生,掌握救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让学生知道身体不适时的情况,如上气不接下气、脸色苍白、呼吸困难、头昏眼花、动作变形等。还要熟知智障和听残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如低血糖、糖尿病、癫痫等病症,对这些学生或体质较弱者给予特别指导,合理安排他们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伤害事故。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低血糖、癫痫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就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总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我们应该尽量创造一个安全的运动环境,把运动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让学生放心地练、放心地学。

运动会中的学生教育 篇12

近几年来,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在基本满足了物质需要之后,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 开始注意运动与保健。而健美操功能全面, 风格别致,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从事锻炼;另外, 健美操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因此爱好健美操运动的人数逐年增多。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向来得到很高关注。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教学的改革, 健美操运动在中职院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中职院校学生们已经有独立的自我意识, 对形体、仪态等有着较高的要求, 再加上健美操运动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它已经成为中职院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程之一。

首先, 健美操运动有利于学生的智育发展。一是健美操运动能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当今社会, 最缺少的就是创新能力, 运动也是如此。健美操运动学习的基本方式是老师讲解示范教学, 学生跟着模仿与练习。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与锻炼中, 学生们在脑海里就逐渐形成了健美操的基本动作与姿势。当需要编排一套新的健美操动作出来的时候, 学生们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一套完整的健美操。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 往往会要求学生把舞蹈动作想象成为某种动物的某个动作, 这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健美操运动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实践证明, 一个人的记忆能力经过反复锻炼, 是可以逐渐提高的。健美操动作复杂多变, 虽然没有难度特别大的动作, 但是它富于变化而且生动有趣。学生要想掌握一整套动作, 就必须不断反复练习, 从简单到复杂, 从容易到困难, 另外, 健美操练习在音乐的配合下, 具有律动性, 便于学生的快速记忆与掌握。三是健美操运动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健美操变化多变, 动作优美协调, 是由一系列单独动作组合而成的一整套连贯动作。它把“健”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运用个人的能量、耐力、速度、幅度等, 从而表现出运动之美, 力量之美。学生一旦掌握了基础动作, 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索能力, 捕捉到其他正确的动作表象, 进而能很轻松地掌握其他动作的路线和姿势等。

其次, 健美操运动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成绩的提高。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学生在体育项目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对该项目的爱好和兴趣。然而, 在部分中职院校, 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科目学习, 而忽略了体育课程的设置。在这些学校里, 或者是文化课大量占用体育课时间, 或者是体育课程设置简单、项目枯燥乏味, 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了学生体育成绩不理想, 上课积极性不高, 身体素质逐步下降。而健美操运动刚劲有力, 韵味十足, 具有灵活多变的动作练习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 再加上它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对塑造形体具有特别的功用, 因此对于学生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们广泛地参与到健美操运动项目中, 积极学习各种技巧, 反复练习多种动作, 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身体, 而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健美操运动通过强化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效果。学生们的体育成绩逐步提高, 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也稳步上升, 增强了身体素质的同时整体学习成绩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健美操基础动作简单易学, 而且对场地、器材等要求很低, 同时它把舞蹈、音乐、健身等融为一体,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 中职院校学生们可以在忙碌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活动身体, 锻炼体格;另一方面, 在跳健美操的同时, 参与者融入其中, 也是对音乐和舞蹈的欣赏。

在部分中职院校里, 由于对体育教学没有足够重视, 教授健美操运动的师资力量还比较短缺;另外, 有一些体育老师们的健美操动作不是特别规范, 这就要求中职院校要积极重视健美操运动的发展, 培养中职院校学生们的体育意识。一方面, 要拓宽师资力量队伍, 构建高素质教师群体;另一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 教师要精心备课, 掌握课程教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可以说拥有一份细致的教案, 课程就上好了一半。健美操课程也是这样, 体育老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果是室内课, 就可以采用PPT课件或者视频授课的形式;如果是室外课, 就要做好器材、服装、场地等的准备, 并提前通知好学生。课程的选择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健美操运动具有固定的基础动作和理论知识, 学生应该从基础知识学起, 不应该好高骛远;但是对于一些有基础的学生, 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做出适合的调整。

第二, 健美操教学要注意授课方式和技巧。一般来讲, 体育课相对枯燥, 不易引发学生兴趣,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选择合适的授课方法。比如说寓教于乐:当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时, 应该结合健美操教学视频等资料, 给学生呈现立体多维的画面;当给学生做示范动作时, 教师应该融入自己的情感, 声情并茂,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教师还应该灵活掌握奖罚的力度, 当有学生表现特别出色的时候, 老师要毫不吝惜的对其进行表扬, 有的学生有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老师要予以宽容与鼓励。

第三, 健美操教学要注意音乐的选择与运用, 同时注意运动负荷。音乐是构成健美操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 是健美操的灵魂, 音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联系热情, 给学生带来愉快和美的享受, 而且还能有效的控制运动强度。因此, 教师在选择音乐时必须注意音乐的风格和旋律要与动作的性质, 风格相一致;动作的节奏要与音乐的节奏相一致, 音乐的节奏应强劲有力, 旋律优美动听, 节拍清晰, 具有感染力;音乐要符合时代潮流, 富于变换,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另外, 要合理安排课程的运动负荷, 在健美操教学中, 随着学生机能能力的提高, 应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 逐步达到健美操所要求的负荷强度范围。以健美操的负荷强度进行练习, 对于提高和改善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的功能, 掌握与提高技术技能,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健美操运动形式多样,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从事锻炼;另外, 健美操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在中职院校里, 健美操运动也受到了中职院校学生们的喜爱。本文从健美操运动对中职院校学生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谈起, 简单分析了几点改进教学效果的建议, 以期健美操运动在中职院校校园中取得越来越好的发展。

关键词:健美操,中职院校,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宁.论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 2012 (03) .

[2]贵永玲.健美操运动在中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 (04) .

[3]姜卫芬, 王家仲.浅析我国健美操运动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 2009 (03) .

上一篇:流水线生产方式下一篇:工作项目驱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