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研组建设反思

2024-09-28

地理教研组建设反思(共4篇)

地理教研组建设反思 篇1

学科教研组是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 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学科教学管理, 即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 总结交流教学经验, 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中, 教研组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与研究中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 因此, 切实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与管理是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成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课题。

在实际工作中, 教研组建设往往存在着虚化的现象, 认真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教研组建设多是完成行政指令的过程, 研究主题没有遵从“从实际中来, 到实际中去”的原则, 所以教师认为教研活动是负担, 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 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教师认为教学质量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 而搞教学研究是事倍功半。三是教研组考核流于常规工作的检查。针对这种现状, 我们学校在进行教研组建设时, 以教师、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 着重解决“研究什么, 怎么研究, 怎么持续地研究”等问题。在总结与反思、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教研组建设的不成熟的意见, 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名副其实地抓好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

为了防止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 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 丰富学习内容, 注重讲究学习方式, 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 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全员化和终身化。必须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 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 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 以活动为载体, 以合作互动为抓手, 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搭建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

教研组建设不要建成“拉拉队”和“陪审团”,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努力争取“外援”的自立自强方针, 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要一切从实际和需要出发。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是机制的源泉, 机制又能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尤其是对中学地理这门自然科学的教研而言, 课堂教学的研究无疑是教研机制的核心或焦点, 起着主导作用。

二、讲究实效的教研方式, 集体备课, 发挥群体智慧

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 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 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1. 组织形式

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 备课组长在活动中发挥组织、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 做好每次集体备课情况记录。

2. 实施原则

(1) 定时间、地点、内容、中心发言人, 每周一次, 每次两课时。

(2) 备课内容包括教材、教法, 还有学生、学法及教学手段。

(3) 重点是统一教学目标 (目标要具体、细化) 、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当堂检测习题的设计。

3. 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提前一周确定课题、确定中心发言人 (形成学案初稿) 、个人备课 (每人都有) 、集体研讨 (学案定稿) 、个性化设计 (自己的个案) 、教学实践、课后反思交流、二次备课、资料保管。

在集体备课中要注意克服以下不良现象, 以提高集体备课效果。

(1) 集体备课时, 各干各的活或说闲话, 浪费时间。

(2) 集体备课成了中心发言人的一言堂。

(3) 虽然有一定的形式, 但不够深入, 质量不高。

(4) 尽管研讨比较充分, 形成了一体化教案, 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三、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科研能力

教研组不仅要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 为了使教师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还必须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防止发生“瓶颈”现象, 同时教研组还应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 多写论文, 多参与各种资料的编写工作。除此之外, 还应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 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 切实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

四、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让教师的个体专业成长与教研氛围相辅相成

好的教研氛围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 能加快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 同时,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也会更加激发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 所以, 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是教学研究的目标之一。每个学校地理教师队伍里, 都有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 对我们地理教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为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教研活动安排上, 应该尽量多给他们提供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 同时, 也给他们加担子、派任务, 加速他们的专业成长, 比如让他们开一些个人专业成长的专题讲座、开设公开课、交流课, 分配给他们编写试题等任务, 尽快提升这些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是教研组建设与成长的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新课程背景下, 更具其现实的价值。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从备课到上课准备, 从资源整合到多媒体课件制作, 从试题选择到综合实践活动, 从教学反思到研讨共享, 都是群体性活动, 都必须在全组人员共同参与、能力协作下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同时, 教研组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只有务实求实、实实在在, 同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集体教研活动才能顺利发展。

六、合理安排时间, 避免增加负担

教研组活动不能以牺牲教师的业余时间和生活情趣为代价, 必须合理安排时间, 避免造成负担的增加;要保持教师的专业兴趣, 避免职业倦怠。工作时间内能完成是所有教研活动可持续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过几年的实践, 笔者认为, 地理教研组建设的成功与否, 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等, 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设了一个优秀的教研组, 那就是向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迈开了成功的一步。

地理教研组建设反思 篇2

一、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1)教师成长有了沃土。青年教师充满激情,但因经验的欠缺,往往在教学上会走不少弯路,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他们如果没有教研组的帮助,只好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寻找出路,这对整个教研组来说无疑是低效的,进步很慢,我们更需要的是整个学科的快速整体推进。教研组的强化建设给盼望进步的青年教师带来了福音,他们的成长有了沃土,必将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学生成绩有了保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直接结果是全体地理教师的快速成长,全体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必担心会因师从某个老师而让自己成绩受损,因为每个老师都是很优秀的。学生整体的地理成绩得以大面积提高,成绩有了强有力的保障。选修自己喜爱的地理时也会变得义无反顾,因为他们对成绩充满了自信。

(3)学校成功有了依托。各教研组撑起了学校教育,各个学科都强了,整个学校教育又怎能不强呢?地理教研组非常愿同其它教研组一道,撑直学校的腰杆,多出名师,争创名校,并以此带动本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辐射中心。

二、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途径

(1)统一思想认识。这是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前提。地理教研组长是整个教研组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核心人物,应统一全组思想认识,让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能真正认识到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取得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激发人人都想成为一流名师并愿意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信念,带领全组教师共同前进,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真正把地理组打造成一支强有力的战斗群体。

(2)加强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是提高地理教研组整体实力的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全组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全组所有教师要形成严格的统一的教学方案,上下形成合力,众人合为一人。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大家不仅要备教材内容,更要备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经过试上课后,发现不足之处,有必要还要进行二次备课,让教学更切合实际、更切合学生,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受益学生最多化。

(3)落实听课评课。虽经集体备课,但也不是让每个老师都成为同一个模具生产的产品,教师个人还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智慧,这就是内涵。这不是集体备课所能解决的,甚至这还会影响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认真落实听课和评课计划,可以尽可能地缩小因此而造成的差距。可以安排定期听公开课和评课,也鼓励不打招呼听课,即“推门听课”,一方面增加听课机会,另一方面也会给全组老师带来压力,防止出现准备不充分现象。听课后应及时组织评课,听课老师不仅要评自己从课中学到了什么,也要评课中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特别要评的是在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听课评课利人利已,共同成长。第一次评课后,再听课,再评课,要让每个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成为优课。

(4)设置精准练习。全组应统一为每一节课所学内容配置最精准的练习,题型不限,数量不在多少,关键在于紧密贴合所学内容,便于学生及时消化巩固,紧密贴合学生实际,抓基础,不出偏题怪题。这些练习根据需要,可以在课堂上边学边练习,也可以课后作为作业让学生自由练习,老师要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便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个别同学反映的问题要单独解决,多数同学的共同问题要进行讲评纠正,绝不放过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

(5)提升教研水平。教研组要尽可能地为全组老师服务。既要创设机会提高教师们的教学业务能力,也要组织教师多参加教学研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多在组内开设教学研讨会,组内名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组教师开设地理讲座。地理学科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师更需要从亲身体验自然和社会中去理解地理。要尽可能地争取获得领导支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地理教师开展地理考察和研究。如果教师只是被束缚在书本中,自身的能力都难提高,又怎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呢?

(6)拓宽交流渠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理教研组内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组织经验交流会,让教学质量高的教师谈心得体会,介绍教学策略,将这些宝贵的交流材料汇编整理,发给全组老师,实现资源共享。要多和校内其它教研组交流,比如潮汐现象的成因可以和物理教研组交流,喀斯特地貌成因可以与化学教研组进行探讨。每个教研组都有值得学习之处。参加校际交流要尽可能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不要总是局限于某几个人,要多吸收其它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参会人员回来后要及时把所获信息在组内交流学习。我们要走出去,也要能请进来,校外的名师完全可以请进来交流示范。全组教师也要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彼此增进了解,加深师生情感,增强亲和力,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需求,不要以旧经验来对待今天的学生。

(7)开展多彩活动。地理教学如果脱离了活动,则是死水一潭。我们要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开展实地调查、指导同学写地理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全体同学看地理电影等,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地理是离我们那么近,那么有趣、有用,从内心里热爱地理,用这种情感来学地理,怎能学不好?老师们呢,也经受着锻炼,也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推动地理教学的更快发展。

(8)结对新老教师。普通教师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往往难以独立承担教学任务。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组内重量级老教师的手把手指导。对于学生及其家长而言,他们普遍认为,如果分在一个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班上,那无疑是幸运的,而如果分在了一个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班上,那就是不幸的,因为自己成了新教师教学的实验品,谁都不愿意做实验品。这虽然有点偏颇,但新教师确实必须要快速赢得学生的心。新老教师结对是个很好的办法,新教师要主动积极地拜师学艺,老教师也要真心帮扶徒弟。除了在备课中给予指导外,还要多让徒弟听听自己的课,学习自己的教学艺术。新教师要抓住这些机会,先听课后上课,并多请师父听听课,评评课,听后评,评后再听,不上好课誓不罢休。

(9)应用课题成果。地理组全体教师要积极申报省、市课题,有条件的还要申报国家级课题。教研组长和课题组负责人要积极组织和动员全体地理老师共同参与,人人都是课题组的成员,个个都有任务分工。要让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全体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大家快速成长的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要能够展示出来,及时向相关期刊杂志投稿,争取能够发表。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要为教育教学服务,研究成果要及时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三、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机制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反思 篇3

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包含3 方面的内容。

1. 调整上下关系的制度

在学校本位理念的主导下,重新调整教育行政部门、上级教研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这一正在进行中的调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明确提出“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并作为普遍要求写进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政策文件中。例如:山东省教育厅早在2004 年8 月,即与普通高中课改同步,下发了《山东省普通高中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校本教学研究的核心”。二是政策意见的配套下发。不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有关校本教研制度的指导意见,而且市、县(区)相继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江西省教育厅于2003 年颁发了《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2005 年又颁发了更加具体的《江西省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2005-2007 年工作计划》。随后,江西省上饶市教育局、南昌市西湖区教育局、广丰县教育局等均相继出台了本地区“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相关文件与实施办法。三是有关指导意见、实施办法,除了赋予学校及教师应有的教研职责,鼓励教研活动的创新外,还特别重视专门的教研机构的职能转变,强调“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专业服务”。有的地区还研制了专门的《教研员工作手册》,加强对教研员的管理。四是为使学校教研活动在启动阶段不致于放任自流,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还制定了“校本教研成果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校本教研工作评价体系表”、“优秀备课组、教研组评选条例”等,开展相关的评估活动,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2. 调整内部关系的制度

这主要指在学校层面上,对校本教研的价值导向、目标任务、具体内容、运作方式、行动准则、组织形态、成果评价等作出规定,并付诸行动,使校本教研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其内容相当广泛,绝不仅仅局限于“同伴互动”、“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比如:有的学校教师写反思,校长批反思(校长针对教师的教学反思笔记写“批语”),按学习、工作、研究一体化的原则精心打造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等教师团队,尤其重视备课组组长和教研组组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有的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以学论教”,开展“基于学生行为观察的校本研修”,建立关于学生行为的观察、分析与辅导体系等;不少学校出台了校本学习制度、备课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名师工作室制度、成果交流与奖励制度等。

3. 调整横向关系的制度

这是指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形成“联片教研”、“教研姐妹校”、“教研协作区”,结成“教学发展共同体”。例如:2004 年上海八个区(青浦、金山、宝山、静安、长宁、普陀、浦东新区和徐汇)签订协议,合作开展基于教学行动的校本研修,启动“八区联动”校本研修项目工作,打破边界,共同分享教研资源。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城乡教研交流,从过去的“教师进城”,到“送教下乡”,再到现在的“城乡联动”,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朝阳区同时推出校本教研的“自主模式”(区级示范校独立开展教研活动,并向周边学校辐射)、“联片模式”(音、体、美等小学科校内教研力量不足的学校,开展跨校交流研讨活动)、“支撑模式”(教研力量薄弱的学校寻求外部教研力量的支撑)。上海长宁区教育局推出教师“柔性流动”政策,要求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走班式教学”,打破长期以来优秀教师的“一校所有”制。此外,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支教制度,在一些地区也已经逐步建立起来。

对于整个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来说,上述3 方面的制度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上下关系的调整是必要前提,没有这种调整,教研重心就不可能下移至学校,学校就不可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校内关系的调整是主要内容和落脚点,调整上下关系乃是为了理顺学校内部关系,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横向关系的调整是重要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后出现的管理“空缺”,或者行政不便作为、不可作为的方面,需要民间的立场、非官方性质的校际互动力量加以补充与解决。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是对传统教研体制的一种挑战。各地在建设校本教研制度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值得肯定的创新举措,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行政的不当介入

校本教研制度强调“以校为本”,但在不少地方,校本教研依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进。从校本教研的目标价值定位、任务内容的确定,到活动过程的展开,再到研究成果的考核、奖励等,都离不开行政力量。这种做法极有可能使教研工作回到“行政指令、统一要求、刚性约束、形式检查”的老路上去。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规划部门等多条系统的指令和种种形式化的检查皆汇集到学校,让学校疲于应付,大大压缩了学校的自主空间。

2. 内生性制度的缺失

从制度的制定过程来看,制度有外在性制度与内生性制度之分,前者遵循自上而下的生成路径,后者遵循自下而上的路径。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过程来看,我们比较多地采取自上而下的路径,将校本教研的理念、办法强加给学校,或者移植专门化的科研管理办法,开展课题立项、中期检查与成果鉴定活动,导致校本教研制度与中小学已有惯例之间出现明显的对立与反差。教师口头上信奉的理论与他们实际运用的理论不一致,教科研活动成了一种点缀和包装,游离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

3. 实践之知的压抑

知识包含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谁知道4个方面。对于教学活动和实践性问题的解决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做”的知识。教师教育的难点、校本教研的重心理应放在“如何做”的知识,即实践之知的呈现、分析、梳理、积累、更

新、共享上。当前的校本教研比较多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致力于种种正规的科研文本的生产,对实践之知如何呈现、积累、生产、交流等关注不够,对实践工作者拥有的教学技艺、教学智慧关注不够,致使教师的实践之知长期处于被压抑、被批判的默会状态,无法真正流动起来。

在校本教研中,问题意识比课题意识更为根本,不能用越来越空洞的“科研课题”冲淡乃至淹没真实的问题意识;实践之知比理论之知更为原本,更直接地切近教育教学的生态,呈现教学活动原本具有的鲜活、丰富与个性;自由空间比“科研规范”更为重要。校本教研追求内在的觉解、自我的敞亮与澄明,教师必须专注于高度的内在自觉与深层体验,而不致为过多的外在功利目的与偶像权威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思考的权利、淡定从容的读书心境、自由表达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上海市北郊中学设立“咖啡时间”,让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在校内咖啡馆轻松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每次教职工大会前20 分钟,让教师抽签上台进行公开演说;鼓励教师自由写作,只要真实就是文章;学校办了一本教师刊物《草根》,作为教师发表文稿和品味人生的园地。

都说思想与他人分享,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实际上彼此思想观念上的融会贯通是相当困难的。人们习惯地认为,他们的思想方法适用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不喜欢与己不同的东西。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先验地表述了对“他者”的否定,导致所谓“主体间性”背后的貌合神离。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学校,滋生了较为严重的专业个人主义,使得思想感情上的彼此接纳显得更加困难。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应当着力促使校内日常课堂教学的全面开放,改变教室为教师个人的私有空间的观念,变少数教师的示范上课为全体教学人员的公开教学,变教师个人在孤立无援状态下的工作为同事之间的互相协作,教研组、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共同提高。打开每个教室的门,这是一项最基本也是相当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公开,才有观摩研讨。每个教师都乐于公开自己的日常授课,才能形成良好的相互观摩的合作文化。当然,在公开场域下,还有一个如何观课、磨课的问题,有一个充实公开教学的内涵、提高研讨活动质量的问题。在这方面,各地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听课、说课、评课相结合,一课几议几上,循环教学,对教研过程进行反思,讲述“教研故事”等等。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说到底是一个课程开发与实施权力再分配的问题,是一个真正将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融为一体、赋予教师以研究者角色的问题,是教研体制变革的问题。这些当然离不开行政力量的介入。我们的教改没有行政的支持,常常寸步难行。不过,这种介入应当是有限度的。必要的介入重在建立关于中小学教学研究的长效机制,现在比较多的介入是为了将来的较少介入。行政部门不仅要规范学校和教师的研究行为,而且要限定自己的管理行为。我国原有的中小学教研机构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为带有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它有自己的组织层次,采取直线制运作模式,学校、教师成了专门的教研机构所制定的教研方案的被动执行者。教学研究以校为本,必然要求教研机构从教育行政机构中剥离出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介服务组织,取消教研系统内部的垂直管理关系,促使其实现从“计划—指令”式的运作到“指导—服务”式的转变,真正面向基层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提供优质服务。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每学期初为基层学校研制菜单式的服务计划,将教研人员可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方式列成表格供学校选择;学期中,根据学校的需要、教师的选择,或登门提供帮助,或通过电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或整合全县的骨干教师力量,为学校教师牵线搭桥,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学期末,对教研室的服务满意度进行必要的测评,并据此改进服务水平。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2007 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四届“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研讨会的交流材料。)

地理教研组建设反思 篇4

“也许你已入读名校, 但未必得到名师指点;也许你并未入读名校, 但有机会选择名师。”这是一则社会上某校外辅导机构招生广告中的一句, 引发了我对当今教学现状的更多思考。它透露出的信息之一是:教育需要名校, 名校需要名师, 学生期望师从名师。但现实中名师毕竟不多, 名师不多, 当然满足不了学生群体的需求, 这是制约教学质量大面积快速提高的一个瓶颈。怎么办?普通教师要迅速成长起来。成长为名师的途径不仅要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 更要依靠教研组建设。

一、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紧迫性

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只是同科教师的简单组合, 没有或者很少发挥教研组应有的作用, 老师们还是以单兵作战为主, 教研组没有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 俗话说的好:“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 没有凝聚力的教研组不就是一种摆设吗?形同虚设而已!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

(1) 竞争的需要。现在的教育竞争可以说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竞争失败就会被淘汰。我们提倡良性的、有序的竞争。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赖于一大批团结协作、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教师和学生。竞争其实并不是最终目的, 只是一种手段, 竞争的结果是造福了学生, 也造福了学校和整个教育事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学会合作, 而最重要的合作就是教研组内的合作, 有效合作的教研组防则是铜墙铁壁, 攻则能无坚不摧。

(2) 压力的驱动。地理学科和其它各学科一样, 承受着各种压力。学校寄予期望, 甚至还有指标, 与同类学校相比, 学科成绩要位居前列, 有一个教师落后, 前列多数无望。学生和家长希望孩子无论分在哪个班, 任课老师都是最优秀的, 特别是经过几次分班, 学生就自然地会把教过自己的老师进行对比, 如果学生对你的印象不佳, 就会明显影响自己的教学效果。社会主要只关注学校的教育成绩, 不会去关心你某个教师的成绩, 整个学科的优秀才有可能让学校明显受益。

(3) 选科的尴尬。江苏省高考方案自2003年以来, 虽历经调整, 但对地理学科来说, 每当选科之时, 总是遭遇尴尬, 选修地理的学生总是少之又少, 这让广大地理教师感觉总不是个滋味, 原因固然有多种, 如可能与校方引导不够有关, 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如果地理组总体教学实力很强, 教师之间的差距很小, 境况肯定要好得多。有同学在选科时想选地理, 但又不知以后的地理教师怎样, 最终因心存疑惑而没有选地理。我们要消除尴尬, 让学生选得放心, 就必须内强教师素质, 外树教研组形象, 提高全组教师知名度。

二、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教师成长有了沃土。青年教师充满激情, 但因经验的欠缺, 往往在教学上会走不少弯路, 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他们如果没有教研组的帮助, 只好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寻找出路, 这对整个教研组来说无疑是低效的, 进步很慢, 我们更需要的是整个学科的快速整体推进。教研组的强化建设给盼望进步的青年教师带来了福音, 他们的成长有了沃土, 必将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 学生成绩有了保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直接结果是全体地理教师的快速成长, 全体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他们不必担心会因师从某个老师而让自己成绩受损, 因为每个老师都是很优秀的。学生整体的地理成绩得以大面积提高, 成绩有了强有力的保障。选修自己喜爱的地理时也会变得义无反顾, 因为他们对成绩充满了自信。

(3) 学校成功有了依托。各教研组撑起了学校教育, 各个学科都强了, 整个学校教育又怎能不强呢?地理教研组非常愿同其它教研组一道, 撑直学校的腰杆, 多出名师, 争创名校, 并以此带动本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辐射中心。

三、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途径

(1) 统一思想认识。这是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前提。地理教研组长是整个教研组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核心人物, 应统一全组思想认识, 让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能真正认识到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取得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 激发人人都想成为一流名师并愿意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信念, 带领全组教师共同前进, 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真正把地理组打造成一支强有力的战斗群体。

(2) 加强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是提高地理教研组整体实力的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全组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全组所有教师要形成严格的统一的教学方案, 上下形成合力, 众人合为一人。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大家不仅要备教材内容, 更要备教学思想、教学技巧, 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经过试上课后, 发现不足之处, 有必要还要进行二次备课, 让教学更切合实际、更切合学生, 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 受益学生最多化。

(3) 落实听课评课。虽经集体备课, 但也不是让每个老师都成为同一个模具生产的产品, 教师个人还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智慧, 这就是内涵。这不是集体备课所能解决的, 甚至这还会影响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认真落实听课和评课计划, 可以尽可能地缩小因此而造成的差距。可以安排定期听公开课和评课, 也鼓励不打招呼听课, 即“推门听课”, 一方面增加听课机会, 另一方面也会给全组老师带来压力, 防止出现准备不充分现象。听课后应及时组织评课, 听课老师不仅要评自己从课中学到了什么, 也要评课中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 特别要评的是在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听课评课利人利已, 共同成长。第一次评课后, 再听课, 再评课, 要让每个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成为优课。

(4) 设置精准练习。全组应统一为每一节课所学内容配置最精准的练习, 题型不限, 数量不在多少, 关键在于紧密贴合所学内容, 便于学生及时消化巩固, 紧密贴合学生实际, 抓基础, 不出偏题怪题。这些练习根据需要, 可以在课堂上边学边练习, 也可以课后作为作业让学生自由练习, 老师要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便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个别同学反映的问题要单独解决, 多数同学的共同问题要进行讲评纠正, 绝不放过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 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

(5) 提升教研水平。教研组要尽可能地为全组老师服务。既要创设机会提高教师们的教学业务能力, 也要组织教师多参加教学研究, 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多在组内开设教学研讨会, 组内名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组教师开设地理讲座。地理学科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教师更需要从亲身体验自然和社会中去理解地理。要尽可能地争取获得领导支持, 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地理教师开展地理考察和研究。如果教师只是被束缚在书本中, 自身的能力都难提高, 又怎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呢?

(6) 拓宽交流渠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地理教研组内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如组织经验交流会, 让教学质量高的教师谈心得体会, 介绍教学策略, 将这些宝贵的交流材料汇编整理, 发给全组老师, 实现资源共享。要多和校内其它教研组交流, 比如潮汐现象的成因可以和物理教研组交流, 喀斯特地貌成因可以与化学教研组进行探讨。每个教研组都有值得学习之处。参加校际交流要尽可能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 不要总是局限于某几个人, 要多吸收其它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参会人员回来后要及时把所获信息在组内交流学习。我们要走出去, 也要能请进来, 校外的名师完全可以请进来交流示范。全组教师也要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 彼此增进了解, 加深师生情感, 增强亲和力, 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需求, 不要以旧经验来对待今天的学生。

(7) 开展多彩活动。地理教学如果脱离了活动, 则是死水一潭。我们要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开展实地调查、指导同学写地理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全体同学看地理电影等, 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地理是离我们那么近, 那么有趣、有用, 从内心里热爱地理, 用这种情感来学地理, 怎能学不好?老师们呢, 也经受着锻炼, 也会站在更高的角度, 推动地理教学的更快发展。

(8) 结对新老教师。普通教师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 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 往往难以独立承担教学任务。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组内重量级老教师的手把手指导。对于学生及其家长而言, 他们普遍认为, 如果分在一个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班上, 那无疑是幸运的, 而如果分在了一个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班上, 那就是不幸的, 因为自己成了新教师教学的实验品, 谁都不愿意做实验品。这虽然有点偏颇, 但新教师确实必须要快速赢得学生的心。新老教师结对是个很好的办法, 新教师要主动积极地拜师学艺, 老教师也要真心帮扶徒弟。除了在备课中给予指导外, 还要多让徒弟听听自己的课, 学习自己的教学艺术。新教师要抓住这些机会, 先听课后上课, 并多请师父听听课, 评评课, 听后评, 评后再听, 不上好课誓不罢休。

(9) 应用课题成果。地理组全体教师要积极申报省、市课题, 有条件的还要申报国家级课题。教研组长和课题组负责人要积极组织和动员全体地理老师共同参与, 人人都是课题组的成员, 个个都有任务分工。要让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全体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大家快速成长的过程, 课题研究的成果要能够展示出来, 及时向相关期刊杂志投稿, 争取能够发表。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要为教育教学服务, 研究成果要及时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四、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机制

地理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理教育的兴衰

成败, 但也不排除会有一些教师有不同看法, 他们因循守旧或出于个人利益, 不太情愿投身于教学改革大潮中。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教研组建设, 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全体地理教师积极投身其中, 给每个教师创设教学公平的环境, 出台相应的绩效制度, 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等。要把加强教研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大事务来抓好、抓实。

我相信, 加强建设后的地理组, 将会成为各教研组中

的金牌组, 一定会涌现更多的名师, 地理教学质量也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上一篇:英语课中的导入艺术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