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务公开制度

2024-08-29

村务公开制度(共12篇)

村务公开制度 篇1

1 “村务公开”面临的问题

“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 也是我国农村基本的民主制度。贯彻和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是实现直接民主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的途径和有效方法。然而, 当前, “村务公开”却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 (1) 乡镇{村}干部以及农民群众思想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某些村民认为“村务公开”与否无所谓, 与他们的生活没关系, 对“村务公开”的重要作用以及维护自身权益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某些乡镇 (村) 干部因为种种原因, 漠视、甚至害怕群众民主, 他们担心民主多了造成工作不好开展, 从而轻视村民民主管理。 (2) “村务公开”发展不平衡, 地区差异太大。具体说来, 经济发展情况较好有资金支持的地方, “村务公开”质量较高;而经济发展情况较差、资金缺乏的地方, “村务公开”质量差。 (3) “村务公开”不规范, 特别是财务公开难以到位。此外, 公开的内容不够具体, 有的公开不完整, 有的公布内容陈旧, 等等。 (4) “村务公开”的程序不完整, 公布时间不够及时。有的“村务公开”没经过村民代表讨论。很多地方“村务公开”项目由村干部说了算, 不听群众意见, 对村民的质询不反馈不解释。甚至有的村财务收支情况一年只公开一次, 甚至不公开。 (5) “村务公开”监督机制不健全。有的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产生不民主, 少数村甚至没有设立监督小组。

2 “村务公开”面临困境的原因

(1) 村委会身份尴尬对“村务公开”的影响。

村民委员会在当前中国乡村地区的公共管理中处于最底层的地位, 它是对村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 属于村民自治的范畴, 其内容大都同居民日常生活直接相关, 是一些靠村民自身力量能基本解决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但是根据我国宪法、党章及《村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 乡镇党委不仅对乡镇政府, 同时也对村党支部实行政治性和方向性的领导, 村党支部对村委会实行政治性和方向性的领导。这就是说, 乡镇党委可以利用党组织的控制权通过村党支部从而实施对村委会的绝对领导。这样, 原本在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中并存着的两个处于不同层面上但是相对独立的基层权力: 村委会的自治权 (代表村民行使民主权利) 和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 (代表国家的政治权力) 就不独立了。这样很容易出现乡 (镇) 村一把手书记集权式控制, 或者出现乡 (镇) 党委和政府以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夺权争利的格局, 产生矛盾和冲突, 从而造成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非均衡发展。这样就会造成农村基层社会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畸形发展, 使村民处于“无力选举、无法决策、无处管理、无权监督”的境地, 侵犯村民的民主权利。“村民自治”在某些地方成为一句空话, “村务公开”得不到贯彻执行也在所难免。

(2) 乡 (镇) 村财政困难对“村务公开”的影响。

在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体制下, 绝大多数乡镇政府背负着沉重的财政负担。加上国家取消农业税, 更是加重了很多乡 (镇) 村的财政危机, 这对“村务公开”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由于取消农业税, 乡 (镇) 村组织的财权受到削弱, 可支配资源大大减少, 他们必然会产生敷衍塞责、人浮于事、不负责任的冲动, 这样乡 (镇) 村干部对上级和基层的任务必然采取有选择地执行, 决不会做像“村务公开”这类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此外, 许多村委历年陈账多, 现任村干部害怕公布出来, 影响工作, 影响现有的稳定状态。

(3) 村干部徇私行为对“村务公开”的影响。

由于村干部要对上负责, 因此偏重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而忽视治理村务。此外, 由于村委债务大, 村干部待遇低, 村干部打起村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主意。我国法律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归全体村民所有, 但是在实践中, 集体资产所有权的表述不明确, 从而出现了人人都有份, 人人都无份的局面。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流失。村干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自然不敢进行“村务公开”。即使迫于压力公开了, 那也是不真实的公开。

3 健全我国“村务公开”制度的思考

(1) 明确村委会的地位, 维护其自主权,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

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组织, 不是一级政府, 但是事实上它被授予一定的行政权力, 是事实上的行政主体, 相关单位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条例, 明确其地位, 维护其自主权。乡镇政府要转变职能, 增强服务意识, 加大帮扶力度, 尊重村级自治。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不与村争利, 加强对村级自治的监督检查。村组要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 建立健全村级自治的各项民主制度。着重建立财务管理、审计、财务公开和监督制度。

(2) 要规范对村干部的管理。

村干部的素质是影响“村务公开”的关键。因此, 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一是对村干部进行《村组法》内容的培训, 使他们正确认识《村组法》, 合理运用《村组法》, 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对村干部进行国家《宪法》、《计划生育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教育、培训, 增强法制意识, 强调“村民自治”是在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自治, 而不是“村干部说了算”;三是对村干部作大局意识, 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至上的教育, 强化村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减少干部的短期行为;四是对村干部进行驾驭市场经济、稳定一方百姓的能力培训, 把村干部的意识和行为真正统一到发展经济、致富一方、稳定一方上来。

此外, 还要维护好村干部的利益, 要保证村级资金的来源, 保证村干部工资及时到位并适当提高标准, 要让他们有安全感。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和教育, 转变干部观念。

(3) 拓宽村务公开渠道, 使信息公开方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外, 村委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的优势, 全方位、多途径实现信息上网。要及时更新信息, 让村民能够及时的了解相关信息。如有可能, 村委可在网站上设置专栏, 让村民对村务公开的各项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村务公开真正的互动起来。

(4) 改革和完善乡镇管理体制

首先完善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

在党管干部的前提下, 把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的任命进一步民主化, 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 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乡镇政府领导的选举程序, 强化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力。实行由代表联名提出候选人, 党委把关后, 交代表大会选举确定, 再由党委任命的办法产生乡镇人民政府领导。

第二, 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

对乡镇干部的考核应该由完成指标任务考核向多层次、多渠道考核转变。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乡镇干部所在地区的经济是否真正发展, 基层政权是否真正稳固, 农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上来。考核的过程不但要调查了解村干部, 还应调查了解人大代表、普通村民、普通党员。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应该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第一标准。要使乡镇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不能把完成任务指标数字作为衡量标准, 打破“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怪圈。只有这样, 才能密切干群关系, 真正提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从而提高基层政权绩效,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 完善财税体制, 不与民争利。

在现行的财税体制框架下, 国家应有意识地将财政资金向基层倾斜, 增加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 调动乡镇的积极性, 化解债务, 实现乡镇财政的根本好转。避免乡镇政府与民争利, 损伤干群关系、影响基层政权稳固。在增加对基层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还应理顺县、市财政与乡镇财政的关系, 制止上级财政对乡镇资金截留、挪用现象的发生。同时,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精减人员、合乡并镇、减少支出、提高效率,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减轻农民负担, 进而逐步取消农民的税费。

第四, 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政府绩效。

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有:管理、教育、服务、分配、专政等几项。在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下, 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机构应该逐步弱化管理、专政等项职能, 强化服务、教育职能, 政府工作要进一步人性化, 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强调为民服务。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引导和带领农民闯市场、增加收入奔小康上来。衡量政府绩效的标准也应转变, 由原来的“管理”的好坏向“服务”的好坏转变, 只要是人民群众满意、基层政权稳固、干群关系融洽、地区经济发展就应该视为政府绩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亚伟等.从管理到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2]曾伟, 罗辉.地方政府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杨嵘均.乡 (镇) 村关系视阈中“村务公开”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5) .

[4]徐增阳, 王洪江.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的现状与完善[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5, (8) .

村务公开制度 篇2

一、村务公开坚持“群众提、自我定、上级点”的原则,做到定题公开和点题公开相结合。

二、农村村务定题公开实行“九公开一公布”。即:公开村社财务收支和村社招待费;婚姻和计划生育;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和林木采伐审批;各业承包;水票购买、水方使用及水电费价及收缴;扶贫、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及租费减免;治安案件和民主纠纷处理结果情景;玉米制种等技术操作规程及处罚情景;涉农价格收费标准。公布村干部职责目标及廉政承诺资料。

三、公开时间:土地征用和宅基地审批、林木采伐审批、各种减免、婚姻登记、计划生育批复下达后及时公布一次或半年公布一次;电费按电力部门要求及时公布;农村财务及招待费、治安案件及民调情景每半年公布一次,其中招待费应单项详细公开;水费每轮水灌完后公布一次,各业承包应在承包程序完成后和承包额兑现后各公布一次;村干部职责目标和廉政承诺第一季度公布一次,完成情景年底公布一次;涉农价格及收费标准第一季度公布一次,其它项目根据群众意见随时点题公开。

四、公开程序:公布项目必须由村党支部、村委会讨论经过;在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参与和监督下进行。财务开支由理财小组成员签字并加盖公章,所有公开资料必须先由村支部、村委会负责人签字上报镇纪委审核后方可公开。水电价、水电费由水电部门计价,经村委会核定逐户公布用水电量及水电费。

五、公开形式:在各村建立固定的公开栏公开。包括村务社务公开栏。其次要设立公开意见箱,意见箱要注明开启人和开启时间。在公开栏公开的基础上,应在村民代表会和社群众会上进行公开。

六、对村务公开栏内各个项目,资料填写要清楚、公正、具体、真实。公开后将公开资料资料存栏,会议公开必须有会议记录。

论高校信息公开制度 篇3

关键词:高校信息 公开制度 监督 救济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59-01

一、高校信息公开的含义

根据2010年4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通知》,高校信息,是指高等学校在开展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高校信息公开是指高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其在开展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制作、获取的办学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公布。

二、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现状

我认为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政府层面来说,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上缺乏统一的信息公开标准和制度;2,从法律层面上来说,高校信息公开存在法律障碍;3,从高校自身来说,高校信息公开的现状主要表现以下四个层面:①高校信息公开的意识淡薄。 ②缺乏独立的高校信息公开机构和人员,责任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完善。③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保障。④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渠道不够科学;4,从公民个人来看,公众获取高校信息的目的以维护自身的知情权和了解相关情况为主,用于学习、监督高校和参与高校管理为辅,仅少量用于满足好奇心、科研及工作需要。

三、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现状的原因分析

1.公开意识浅薄阻碍高校信息公开政策的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于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安全和利益,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需要,对国家机关在经济建设中的活动多强调的是保密;2.高校信息公开的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由于高校信息公开意识淡薄,又由于高校信息公开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规范者的统一,高校的自利性显现,不愿施行有关制度来规范自身行为。在高校信息公开过程中我们缺少了相应的救济制度,这就使得更多的监督无法进行,而此时,信息公开更多的就流于形式;3.高校信息公开对公开内容的规定宽泛且随意性强。相关的行政法规制度尚未建构。目前我们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只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高校信息公开办法》,这样就会缺乏了必要的救助和保障途径,我们无法很好的维护自己的知情权。也就是说在信息公开领域我国的法律还处在相对空白期;4.高校信息公开实施机构错位。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并未实际发挥其职能。《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规定了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职能,以确保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得以有效的运行。实践中,部分高校或是仅明确信息公开工作的负责机构,但未提供该机构具体的联系方式、具体的负责人,很少有高校发布了本校信息公开具体工作开展的情况汇报,社会公众对高校相关信息的获取率是相当低的。;5.配套制度设备尚未建构。高校信息管理不到位。高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组织,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涉及教学、人事、务管理等方方面面,没有现代技术支撑的信息登记与管理是难以屡清大量的、庞杂的信息的。目前高校信息管理中现代数据库系统的运用并不到位,使得大量的信息难以保存和记录。

四、怎样推进高校信息公开

(一)从政府的层面来说:1.建立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和救济机制。实行信息公开,加强监督是保证。没有监督的信息公开必然会出现走过场,流于形式,时断时续,随意而为;只有加强监督,信息公开工作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加强监督,信息公开工作才能深入开展;只有加强监督,信息公开工作才能不断提高;

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公开方面的立法建设。目前我国在信息高开方面的法律法规是比较缺乏的,我们应该加强立法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应该公开哪些内容,高校信息公开又应该本着什么样的原则,这些都应该有明确的表示,这样才能很好的推进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建设,积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3.积极借鉴国外高校信息公开的改革案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信息制度。目前世界上在高校信息公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以及美国,我们应该借鉴这些国家成功的改革案例,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这也是我们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从高校的角度来说

1.加强高校信息公开的硬件设施建设。要紧跟信息公开化时代的新形势,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载体进一步加以创新,运用现代化手段改造硬件设施,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开载体的建设,确保高校信息公开制度落到实处;2.加强执行者的信息公开意识。为了促进高校信息公开,必须加强高校信息公开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高校信息公开的意识,尤其是执行者的信息公开意识。

(三)从公民的角度来说

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探究 篇4

高校的信息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从制度的层面确保人们行使“知的权利”,是高校民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 高校信息公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认识不足

伴随着政务公开的不断加强,我国也越来越重视信息的公开力度,但是对于教育信息公开这一方面,人们却是给予忽视。由于在高校的校务公开、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等方面上,人们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有一部分人对相关制度的内涵、概念、范围理解不明确,不会有效的区分。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会使人们在实际的使用方面也会很混乱,大大的影响人们对高校信息公开的主体、目的、范围方面上的认识深度。在对高校的信息公开的地位而言,高校的相关领导阶层对公开的意识还未完全的到位,并未真正的重视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推行,在公开思想、民主思想方面认识不够,严重束缚了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改革进程。在高校信息公开的目的上,一部分人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是一味的满足上级文件的相关要求,鲜有真正的进行高校职能的转变,影响人们对高校信息公开的本质认识。

1.2 监督力度不够

在高校信息公开中,其核心内容就是把学校的管理行为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这样就促进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高校资源的配置状况、发展情况都能够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帮助高校民主监督的完善与进一步的发展。即使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但是往往会出现纪委热、行政冷的问题,在实施的监督主体上还是不到位,对责任主体的不明确,导致了实际的监督乏力,大大的制约着信息公开的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信息公开工作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合法性均存在着明显的约束,由于纪检与工会的监督权不大,一部分的单位会不配合信息公开的工作,这就造成了纪检监察单位难以有效的监督信息公开上的行政管理工作。

1.3 公开的内容有限

对于我国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而言,它是一种相关制度,而不是一种法律规范,在进行高校信息公开的问题上,缺乏相应的法律强制力。再加之对于要公开何类信息、向何人公开信息、怎样公开信息、信息公开的范围等问题上,完全由高校的相关部门所决定,这就造成了即使公开了信息也只是不相关的信息,而师生所需要的信息未公开。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存在着相关的利益分配,也会出现拒绝公开信息的现象。

2. 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途径

2.1 加强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

在高校的教育领域内,要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在进行高校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方面,也要积极的融入法律意识。目前,我国颁发了《工会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在高校进行信息公开的同时,也要进行对相关法律的学习贯彻。在高校的领导层面上,也要身体力行,加强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逐步的对高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提高按章办事的规范性、自觉性。在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工作中,要帮助信息公开主体明确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可以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的要求,树立强烈的权利、义务的观念。由于我国效果的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活动很少,公开的形式化严重,对权利义务的规范方面也不足。这就需要在权利、义务的基础上,来进行高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建立工作,保证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有效的促进制度的强制性、权威性,帮助信息公开工作的有效进行。

2.2 建立公开信息查询系统

由于在高校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义务主体、权利主体在信息的传递的层面上,存在不对称的现象,这就需要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有效的进行信息活动,以高校作为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适当的进行对信息公开指南的编制,提高社会群众的指引,科学的对信息进行掌握。信息公开指南包括了负责信息公开机构的介绍、校方的设置情况、相关的权力义务、公开的程序、范围等。建立公开信息查询系统,提供电脑查询、电子触摸屏、公开信息目录等查询工具,保证信息公开权利人的提供信息的效率。

3. 结果

村务公开制度 篇5

村务公开是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是搞好村民自治的基础,是落实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形式,是村二委班子接受村民监督的不可缺少的渠道,也是沟通干群思想感情,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我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村务公开要做到表里一致,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

一、实行“村务公开”保障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和内容。

1、村务公开的原则。

(1)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必须通过各种形式让村民清楚明白。

(2)村民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必须向村民有所交待。

(3)容易引发村民和干部,村民与村集体之间发生的矛盾的问题。

(4)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体制、机制、人事调整等事项。

(5)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各项规定和制度必须向村民公开。

(6)村务公开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内外一致的。

2、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1)村级经济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以及季度(半年或一年)的生产情况。(2)村里的收支情况,包括村招待费分类公开,村干部外出费用开支。

(3)村的主要财产和债权债务,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理情况。

(4)干部的任免情况。

(5)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如投资、基础、机制转变等决策举措。

(6)征用土地赔偿青苗费,农转非人员进工厂或补偿等。

(7)村干部报酬奖金等分配情况。(8)基建中的发包和招标情况。(9)村民救济救灾款。(10)计划生育指标。

(11)农民宅基地安排情况。(12)为民办实事项目。

(13)凡涉及到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

二、村务公开的形式和方法。

1、在村民代表会上宣读各类重大决策、三年任期目标、年度工作计划等,如有必要包括村务公开内容中的所有问题,交代表会议审议并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每年召开1—2次。

2、召开扩大的二委会或村中层干部以上人员会议,公开村里和生产发展情况、经济收支、机制转换等内容。

3、召开各村民小组长会议,公布有关农、副、工生产和收费情况。

4、向农户核对承包确权土地亩数,接受查询和监督。

5、在公开栏内公开。凡是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在村公布栏中公布。公布栏分三类:一类是长期的,相对固定的;一类是在村定点的公布栏中公布;另一类是配合其它部门,涉及村民利益的收款等问题,另外辟公布栏公布。

6、利用红光报栏公布重要的人事变动、村规民约以及党的有关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

7、召开老干部、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二委决策前的有关事项,并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公布村二委的设想、计划和措施。

8、召开群众组织会议,向村各群众组织公布村里的各类重大问题或条线工作,增强透明度。

9有关内容根据实际及有关规定每季、半年或一年分类向村民公布。

三、村务公开的组织和实施。

1、建章立制。订立村务公开制度,按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工作。

2、建立健全领导小组。

由村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公开制度。

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每一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总结分析村务公开中经验与不足,制订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村务监督小组每一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检查和研究村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的落实情况,向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汇报情况,以便进一步搞好村务公开工作。

财务管理制度

1、实行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每年的财务收敯、预决算须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决定,按计划实施。

2、村民委员会非生产性开支,均按年初预算执行,预算以外部分须经村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后追补。

3、严格财务审批制度,根据上级有关规定,非生产性开支全村实行主管领导一支笔审批,但必须具备经办人、证明人签字后l才有领导审扻,重大开支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

4、村民耕种的农田,每年机、电、水等费用负担,要按实计算,并经村委会集体讨论决定。

今分村村民自治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本村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特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本村实行村民自治是在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在本村党总支部的领导下进行。

第三条 本章程由村民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监督执行。

第二章 村民组织

第一节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

第四条 村民会议由一名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是本村村民自治的最高权利机构,村民会议的决定,由半数以上通过。

第五条 村民会议的职权:

(一)听取和审议村民委员会的任期工作报告。

(二)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

(三)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及有关规定。第六条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组成。

村民代表由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每个村民小组产生一名代表。

第七条 村民代表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和通过村民委员会的年度工作报告及村的财务预、决算。

(二)审议和确认村民委员会的有关规定。

(三)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四)撤换和补选村民委员会个别成员。

(五)讨论、决定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第八条 村民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村民代表会议每年召开一至二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有五分之一户的代表提议时,应召开村民会议;有三分之一村民代表提议时,应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由四人组成,设主任一名,委员三名,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民兵连长三个委员会,其主要职能和任务:

(一)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村民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本村《村民自治章程》。

(二)召集和主持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和决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管理本村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财产,支持和监督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工作,抓好本村的农业服务、村镇建设。

(四)调解民间纠纷,促进村民和睦团结。

(五)发动和组织村民开展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管理。

(六)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七)组织村民履行纳税、服兵役、实行计划生育及其他依法应尽的义务。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工作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上级党委、政府有关政策、规定;本村重要公共事务;村干部的分工及工资报酬;财务收支;宅基地报批;计划生育;救灾救济;优抚政策等有关村民关心的重大问题。公开的形式:建立村务公开栏;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第三节 村民小组、村民

第十二条 村民小组在村民委员会领导开展下工作,是村民委员会联系村民的桥梁和纽带。

本村设3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设组长一名,由该组村民推选或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可连任。特殊情况除外。

第十三条 村民小组长职责:

(一)䮣传和贯彻党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泔律 法规。

(二)负责召集村民小组会议和组织本组村民落实村交给的各项任务,及时向村民委员会䊥告工作。

(三)及时向村民委员会反昀本组村氁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第十四条 本村村民享有以下权利︚

(一)按照《宪法》规定,享有公民庐当享受的一切权利。

(二)参加救务活动,提出有关村务的仺议和批评。

(三)十八周岁以上的村䰑,有选举权和︚选举权(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享有参加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本村重大问题嚄权利。

(四)享受本村举办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利益的权利。

第十五条 本村村民同时应尽以下义务:

(一)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的决议、决定。

(二)按时完成村民委员会分配的各项任务。

(三)自觉遵守本村的《村民自治章程》及有关规定。

(四)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维护集体利益,自觉开展移风易俗。争创“新风户”、“五好家庭”的活动,并同一切危害破坏集体和村民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第三章 经济管理

第一节 土地管理

第十六条 本村的土地,除国家所有的以外,均属村民集体所有,由村民委员会统一管理,土地承包者和依法使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第十七条 村民必须服从村民委员会关于村镇建设的统一规划,包括宅基地、道路、环卫、公共设施的规划及对承包田的统一调整。

第十八条 本村翻建和新建房屋,应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经报土地管理所批准,领取准建证后,方可建造。凡由村民委员会另行安排土地建房的,原宅基地应归还集中,村民动工前应主动通知村民委员会,并经建管部门验证,敲桩定位,不得任意换位和超面积建造,违者村民委员会有权令其拆除。

第十九条 国家和集体依法征用土地,不得无理取闹。征地工的安排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凡户口在本村的劳力,除老复员军人、烈军属、五保户及丧失劳动力的以外,都有义务每年向村民委员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基建工、义务工或相应的劳动积累,收取的积累用于本村的基本建设。

第二节 农业管理

第二十一条 本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可自行种植。

第二十二条 承包者必须与村民委员会签订承包合同。根据合同规定,享受各项权利、履行各项义务,承包者不得私自转包。

第二十三条 土地承包者要认真保护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土地,不断增加肥料,增肥地力,严禁掠夺性经营。

第二十四条 村设立农业服务队,统一指导和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统一进行农田排灌、机耕、机播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第三节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五条 村设财务室,由主管文书负责,是全村的财务监督、检查机构

第二十六条 严格财务审批制度,计划内开支由分管领导审批;计划外开支,由村民委员会会同村党总支部讨论研究决定。

第二十七条 村级会计凭证、账薄、统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应妥善保管,保证资料完整,借阅资料必须办理审批手续,以防损坏丢失。

第四章 社会秩序

第一节 村风民俗

第二十八条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争创“文明村”和争做“文明市民”的活动,移风易俗、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第三十六条 大力提倡婚事俭办、新办,自觉抵制旧婚俗、旧习惯,反对结婚索取高额彩礼和讲排场、比阔气、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

第二十九条 本着生前厚养、死后薄葬的原则,丧事简办,不搞陈规旧俗。

第三十条 反对封建迷信,不请神弄鬼,不听看迷信,淫秽录象书刊。

第三十一条 搞好公共卫生和村容整洁,不随地倒垃圾秽物,增强环保意识。

第三十二条 尊师重教,科技兴农,科技兴厂。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第二节 邻里关系

第三十三条 维护社会公德,互尊互敬,互谅互助,和睦团结,建立良好的相邻关系。

第三十四条 在生产、经营、借贷交往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讲究信用,处理好经济往来关系。

第三十五条 依法使用宅基地,宅基地按村镇规划执行,不得损害整体规划和相邻利益。

第三十六条 村民之间发生纠纷,应依靠村有关组织解决,严禁打架殴斗,扩大事态。

第三节 婚姻家庭

第三十七条 村民要遵循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尊老爱幼的原则,争创“五好家庭”、“新风户”,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共同管理家庭财产。第三十八条 提倡晚婚晚育,结婚必须依法登记,禁止非法同居。

第三十九条 自觉做到计划生育,信守“计划生育责任书”条款。持有生育证的夫妻允许生育子女,生育一胎后,必须采取节育措施,严禁计划外生育,对违反计划生育者依法进行处罚。

第四十条 父母有责任保障子女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第四十一条 有赡养能力的子女,对父母必须尽赡养义务,根据实际情况,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并认真落实,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有赡养义务的晚辈必须使老人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其家庭的平均生活水平。对患病或者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应负责治疗照顾。

第四节 社会治安

第四十二条 每个村民都要学法、知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勇于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四十三条 村民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不打架殴斗,不酗酒滋事,严禁侮辱、诽谤他人,严禁造谣惑众,搬弄是非。

第四十四条 严禁偷盗国家、集体、个人财物,严禁赌博。

第四十五条 严禁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严禁非法侵犯他人住宅,不得毁弃、隐匿、私拆他人信件。

第四十六条 严格用水用电管理和易爆易燃物品管理,严禁偷电偷水。第四十七条 爱护公共财产,不得损坏水利、交通、供电、通讯等公共设施,严禁损坏农作物,严禁破坏绿化。

第四十八条 不得阻碍国家公务人员执行公务,不得干扰村民委员会的正常工作。

第四十九条 建立护村队、联防队。认真搞好治安防范工作。护村队、联防队职责:维护本村社会秩序,对身份不明人员应主动询问,发现形迹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发现违法犯罪人员应主动扭送公安机关。

第五十条 本村各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治安防范措施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合格财务室”、“安全仓库”等创建活动。

第五十一条 遵守户口管理规定。出生、死亡要及时申报和注销。

第五节 外来人口管理

第五十二条 村民或集体单位出租私房或集体房,须在出租前向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经批准领取“私房、集体房出租安全许可证”,方可出租。

第五十三条 在本村暂寄住的外来人员,必须持有以下证件:

(一)本人身份证

(二)持本人有效证件(如身份证等)到本地区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办理外来人口暂住证。

(三)从事个体经营者须持有户籍所在地县以上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外出经营证明。

(四)育龄人员须持有户籍所在地乡、镇以上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婚育情况和节育措施证明。第五十四条 在外来人员到达三日内,出租房主或使用单位有责任督促并会同外来人员持以上有关证件,到村治保委员处登记。

外来人员寄住期满,使用单位或出租房主应在其离开本村前三天,到村治保委员会办理注销手续。

第五十五条 私房出租人或集体房出租单位违反上述归或发现暂(寄)住人员有违法乱纪行为不及时制止、报告的。有关职能部门有权对出租人(单位)进行批评教育,吊销“私房、集体房出租安全许可证”,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本章程自村民会议通过之日起执行。第五十七条 本章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解释。

村民小组长岗位责任制

1、严格执行上级政府和村委会的决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负责召集小组村民会议和组织本组村民落实村交给的各项任务。

3、及时向村委会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协助村委会做好民事调解工作。

论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篇6

[关键词] 环境信息公开;信息公开观念;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 X-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30-1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继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后采用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企业。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公开请求权人的不同需求,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非常广泛。环境信息是指包括环境要素的状况和对环境要素可能发生影响的因子及用于环境决策的成本——效益和其它基于经济学的分析及假设在内的一切信息,这些信息以文本、图象、录音或数据库的形式表现。

一、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不足

(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我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依据这一原则, 只有国务院和省一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才有义务定期公开环境信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拓展不够国务院和省一级政府的环境主管部门虽然掌握的信息资源丰富, 但它们公开的信息一般是全国或主管行政区域的整体环境信息, 主要是从宏观上把握。相对来说, 市、县一级政府及其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一级政府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更直接、更具体, 并且更容易掌 握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环境状况。这样的法律规定使得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狭窄, 不利于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来看仍存在着不足。一是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集中在水、大气、噪音等环境要素信息, 对于非环境要素的环境状况, 拟订用来保护这些要素的措施及影响环境要素的各种因素等未做规定。二是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模糊, 政府在环境信息中必须公开什么, 可以公开什么, 不能公开什么缺乏明确的范围。

(三)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实践中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只采用主动公开形式, 政府完全掌握环境信息公开的主动权。“由于政府机关本身行政利益的存在, 政府不可能完全抛开自身利益, 这样的政府信息公开必然有局限性。

(四)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法或环境信息公开法。各种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规定大都零散的分布于各种法律文件中。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有法律上的保障,环境管理主体行使权力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授权,环境信息获取权人实现权利必须有法律救济机制的保障,环境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履行义务必须由法律规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程序。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观念的转变与定位

从环境民主的角度看,公众与环境行政管理机关之间是一种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由代表全体公民意志的机构来管理,这样才能有利于环境公共财产的品质的维护和提高,环保行政管理机关的行为理应为公众所知晓。因此,政府环境信息具有为全体公民所有的公共属性,公民因此也应当享有对政府环境信息的知情权,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垄断不合法。

公民对政府环保行政部门监督基于全面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依法参与环境管理以及监督环保行政部门的行为的权利必须充分了解政府环境信息。因此,公众对环境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及其有效性依赖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同时也反映政府接受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主动性,进而反映着社会的民主程度。

三、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完善建议

(一)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针对我国环境信息公开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应首先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确立为基本法律制度,制定高位阶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可使环境信息的公开避免受到多方擎肘,唯有如此,才可能有充分条件保证环境信息的公开。

(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例外之规定。为防止环境信息公开例外被滥用,我们首先应明确利益界限的标准,对各种利益的重要性做出估计或衡量,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因此,应明确各种利益的界限,对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进行界定,将原则性立法具体化,加强对环境信息不予公开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其次,还应明确政府环境信息不予公开的程序,以确保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措施。应保障当事人基本的程序性权利以制约行政权力。明确各行政机关各自在环境信息公开中的职责,加重不公开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明确“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增加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强制性规定。针对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还应增加拖延公开环境信息的责任。

除上述具体方面外,还应加快在法律上明确环境权及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步伐。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施困境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阳敏.从“环境安全”到信息公开[J].南风窗,2006,(10).

[2]王前军.环境信息公开化与政府现象[J].实事求是,2007,(1).

[3]李富贵,熊兵.环境信息公开及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2).

房产登记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篇7

( 一) 立法现状

我国关于房产登记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房屋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和《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 (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 它们较详细地规定了房产登记信息公开查询的主体、内容及程序。

( 二) 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

按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 住建部第一期提出要求40 个重点城市要在2012 年年底建成本城市的数字化住房个人信息系统, 进而实现这40 个城市与建设部的联网。2013 年上半年, 基本上实现了全国40 个房地产市场重点监测城市与建设部的联网[1]。

( 三) 学界及政府对于建立该制度的观点与态度

1. 学界观点目前我国许多学者都对该制度的建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大家普遍主张: 普通公民的房产登记信息属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 不应完全公开, 需严格限制可公开查询的主体和范围[2]。

2. 政府态度2015 年8 月6 日, 国土部公布《关于做好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 要求我国在2017 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政府将房产登记信息界定为政府信息, 允许社会公众公开查询。

二、美国、德国等国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房产登记信息公开制度

( 一) 美国

该国基于公民监督政府评估房屋价值、公平合理地收取房产税的需要建立该制度。通常, 公民可在房产和各地方政府的网站上查询房产登记信息。便民的是查询以上信息无需交费和办理任何手续。

( 二) 新加坡

在该国, 几乎所有人都能在政府的土地管理局查询某一房产的详细信息, 如房主的姓名和国籍、房屋交易记录、有无相关贷款和按揭等, 若查询者愿意支付更多的信息费, 甚至可以查到房屋所在地块的市政规划图, 由此来判断未来地铁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会影响到房屋的前景等。

( 三) 澳大利亚

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 查询者支付查询费用 ( 每次12. 5澳元) 后, 即可在房地产登记机构按照权利人姓名或房产地址来查询房产权利状况, 但对一些特殊人物, 如警察局长等人员的房屋是不提供查询的[3]。

( 四) 香港

《土地注册条例》表明建立该制度的目的是“防止秘密及有欺骗成分的物业转易, 以及提供容易追溯和确定土地财产及不动产业权的方法”[4]。

三、上述制度与我国相比较

( 一) 查询主体

除德国外, 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对查询主体的范围均无限制, 而我国将其限定为权利人、利害关系人、行政机关、公证机构、仲裁机构, 范围较小。我国将“利害关系人”限定为房屋继承人、受赠人、受遗赠人、仲裁事项和诉讼案件的当事人, 对房屋买卖而言, 将导致有购房意向的主体无法在购房前查询该房屋的登记信息。

( 二) 查询内容

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都有详细的查询信息, 在香港, 主要有土地登记册、注册摘要、注册摘要日志。相比而言, 我国可查询的内容相对狭窄。我国尚无法查询房屋所有人除姓名外的其他基本情况、交易历史、贷款或按揭信息、市场估价等信息, 这将影响房屋交易安全, 不利于有效控制房产价格的增长速度。

( 三) 查询方式

目前我国查询房地产信息仅限于现场查询的方式, 即到房屋权属登记机关、房屋权属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查询, 相较于美国、德国、香港等现场查询与网上查询相结合的方式略显单一。

四、完善我国房产登记信息公开制度的设想

( 一) 普通公民与官员的房产信息应分为两套系统, 官员的可公开查询, 而普通公民的不能

建立该制度必须合理处理保护个人财产隐私和加大不法财产监督二者间的关系, 官员的房产信息因为涉及公共利益有必要予以公开供公众监督, 可专门建立官员房产信息库, 并由纪检监察机构负责管理, 定期向社会公开所有官员的房产信息, 同时应严格禁止随意查询普通公民的房产信息, 严禁查询者将房产信息非法传播或用于不当目的。

( 二) 扩大查询主体和内容的范围

对于官员的全部房产信息应允许我国所有公民进行查询和监督, 以最大限度地达到防止官员腐败的目的; 对于普通公民的房产信息, 有必要扩大“利害关系人”的限定范围, 将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当事人加进来, 同时应允许查询人查询房屋的交易历史、贷款或按揭信息、市场估价等信息,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房产交易安全, 促进我国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 三) 丰富查询的方式

我国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建立电子服务平台或者官方查询网站, 也可开通电话、短信等查询方式, 让查询者能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房产信息。

参考文献

[1]何敏.住建部:40个重点监测城市住房信息已联网[EB/OL].中国新闻网, 2014-03-19.

[2]李丽.官员房产信息不属于个人隐私[J].法制与社会, 2013 (04) :50-51.

[3]赵鑫明.澳大利亚房地产登记制度[EB/OL].中国房地产产权网, 2012.

浅谈三价信息公开制度 篇8

从中央到地方, 无论是反腐倡廉还是工作效能的要求, 都显示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迫切需要。《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296号) 第十七条、第二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 是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对“三价” (招标控制价、中标价、竣工结算价) 信息报送和公开制度进行具体实施和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 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强调,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 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防止虎头蛇尾, 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 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2014年4月22日温州商报新闻报道, 《预算法》的修订关系着政府“钱袋子”公开透明, 让政府“闲不住的手”关进法制的笼子, 更是关系着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迈上法制化的轨道。无论是一直备受公众关注的反腐倡廉, 还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倡的厉行节约、三公经费公开等新举措, 尤其是对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的治理, 说白了, 就是政府“钱袋子”如何花的问题。

《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的规定, 建立了“三价”信息报送和公开制度。特别是第二十条规定, 建设单位应当在和施工企业签署工程价款结算书之日起30日内向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结算信息。第三十一条规定, 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的招标控制价、中标价、结算价等信息在本单位的门户网站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布, 接受社会监督。依法应当保密的建设工程除外。第三十六条规定,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 建设单位不按照规定报送工程结算价款信息的, 由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从《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可以看出, “三价”报送和公开制度是符合中央精神的, 与新预算法的思路也是一致的, 规范了建设单位不按照规定报送工程结算价款信息的行为。总体看来, 从行业管理的角度, “三价”由建设单位报送, 然后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公开是可行的。但是, 运行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2 实施情况

《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出台以后, 浙江省建设厅发布了“三价”报送和公开的有关具体规定, 各地 (市) 也进行了具体落实和宣传, 招标控制价、中标价的报送和公开工作开展基本正常。但是, 全省范围内, 竣工结算价却是零报送, 公开也就无从谈起。由于竣工结算价是最终投资效果的真实体现, 招标控制价和中标价的公开应该是为竣工结算价的公开做准备的, 缺少关键环节, 原来的制度设想也就不能真正体现, 使得“三价公开”失去了接受社会监督的意义。

3 原因分析

(1)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宣传力度不够。在《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和相关配套文件出台之前, 温州市曾经出台过两个关于结算报送的文件, 但执行情况不理想, 最后不了了之。这次新政策的出台,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花大的精力去做宣传, 对执行情况也没有很好进行督促。所以建设单位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则, 文件执行具有滞后性, 从2013年2月1日开始执行, 目前工程可能还没有到结算这个环节。建设单位也可能认为, 文件发布实施之日起, 开始招标控制价报送的工程, 日后才会报送竣工结算价。

(2)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措施落实困难。《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 建设单位不按照规定报送工程结算价款信息的, 由建设工程造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办法》关于“三价”报送和公开的规定是针对政府投资工程的, 也就是在政府的“钱袋子”里面, 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单位人员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序列或国有投资序列的, 如果罚款, 是在一个“钱袋子”里面挪动一下位置, 罚与不罚, 对建设单位的负责人没有影响,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的负责人也没有任何措施, 因为其行政级别不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能管的。另外, 招标控制价报送是在工程建设的前期,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招标阶段进行管理;中标价报送在工程建设正式开始实施期间, 可以在合同签定阶段进行管理, 而在目前的建设程序里面, 竣工结算办理后,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没有措施或手段对其进行管理, 也就是没有具体的后续管理措施, 是否报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设单位意愿。

(3) “方便”工程建设, 继续保留寻租空间。权力寻租概念源于经济学中一个解释特定腐败现象的重要理论, 即寻租理论。经济学意义上的寻租指利用垄断地位获得超过竞争价格的高额回报。在80年代后尤其指政府官员利用权力垄断, 谋求不正当利益, 即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那么, 权力寻租空间就是指可进行权力寻租的可能性的大小。工程领域腐败案件高发, 特别是工程标的金额大, 稍留一些寻租空间, 其诱惑力就很大。现在纪检监察部门采取事前防范, 事中监督, 事后调查的办案方式, 即便案发, 损失也难以追回。中央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 财政部门也致力于使得政府“钱袋子”公开透明, 我们应该在制度设计上减少寻租空间, 最好是无租可寻, 这也是从保护干部角度出发的。投标企业投标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 如果没有潜在空间获取额外回报, 当然不会自己掏钱去行贿, 挖空心思低价先中标, 然后通过各种变更手段获取高额回报了。亏本的买卖是没人去做的。

4 对策措施

(1)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自我完善制度设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程序中设置环节, 督促建设单位报送竣工结算信息。最近建设部在调研征求意见, 设想能把竣工结算文件做为竣工验收的一个必备资料, 最终能否成功尚未可知。如果省市先行, 影响面可能会小些。但是在目前简政放权的背景下, 这项措施能否实现, 依然是个问号。

在现有条件下,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新政策的宣传工作, 引起建设单位的重视, 并对执行的时间节点做出明确解释。要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督促, 对拒不报送的单位可以在媒体或门户网站进行公开。

(2) 项目负责主体承担公开责任。目前, 很多法律、法规起草都是由相关部门负责的, 经过法制办审核, 最后形成正式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并发布。所以现有法律体系难免带有部门本位主义的烙印。《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是由浙江省建设厅起草, 是站在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钱袋子”是由财政部门管理, 如果没有财政部门配合, 竣工结算价报送难以实施是可以理解的。政府“钱袋子”将越来越公开透明, 而工程投资是政府“钱袋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行业管理的界限, 由财政部门在门户网站或指定媒体公开是一个可行之策。财政部门在门户网站事先设计上, 可经过沟通保留数据共享的统一接口, 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对接。

(3) 信息公开实行部门联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信息公开工作, 并联合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共同督促建设单位报送竣工结算信息。从廉政建设和权力运行监督的角度考虑, 信息公开是反腐败的一剂良方。由纪检监察等部门督促落实竣工结算报送制度, 是真正落实投资效益评价的关键环节, 让最终造价成果信息公开, 置于阳光之下, 接受公众监督。这将在制度上起到震慑作用, 压缩寻租空间, 既保护了干部, 又节约了投资。毕竟, 打老虎、苍蝇需要很大成本和代价。为使政府“钱袋子”越来越公开透明, 财政部门应该也会愿意督促建设单位及时报送竣工结算价。

论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 篇9

关键词:政府审计,地方政府绩效审计,审计公告,审计执行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存在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现, 同时也是促进中国民主建设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该制度的存在可以像公民或者其他团体等反映政府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它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发挥审计、立法、舆论及社会等诸多方面监督的作用, 促进政府依法行驶职能。但是我国目前的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有一些问题是需要亟待解决。

1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现状

1.1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的工作不到位

从我国审计署所发布的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 目前中国的政府, 尤其是区域性的地方政府的审计工作并不是全部到位的, 尤其是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 表现的就是中国的区域性的地方政府所进行的绩效审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缺少一定的连续性, 举例来说如有的地方政府有的年份进行了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 而有的年份并没有进行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同时我国政府审计在审计过程审计工作缺乏科学性。在中国的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中, 政府的审计信息工作常常是流于形式, 工作不到为, 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有的政府部门在政府信息的公开工作中, 虽然存在公开的指南, 但实际公开的内容确非常少;有的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渠道是政府的网站, 但是实际确是更新很少进行;有的政府部门只做表面的文章, 实质搞的是假公开;有的政府部门对有利于自身的信息进行公开, 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信息则采用的是保密的工作模式;甚至有的政府部门以各类理由不公开应该公开的信息。总而言之, 中国政府审计信息的公开的工作还不到位, 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 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2 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制度性亟待加强

在信息公开的制度性问题上, 可以从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是在法律制度上缺乏统一的立法规范。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还不存在将审计机关对审计信息强制公开的制度, 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的依据主要是宪法、审计法与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审计信息公开的内容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公告后产生作用的判断。从目前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采用的是公开只对特定的政府审计信息进行了规定, 同时这些规定仍处于分散的状态下, 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二是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相关的问责制度不完善。当我国政府审计部门所披露的问题牵涉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时, 问责的难度就会很大, 造成问题很难有效处理, 审计公告制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这对政府的审计制度和政府形象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1.3 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独立性

从我国政府目前的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我国政府的审计机关在决定审计事项或调查结果向社会进行信息公开前必须征得各级政府的批准;因为审计机关与政府之间是是同级的问责关系, 必然会导致区域性政府出于其自身利于的需要, 运用自身的权力来决定信息公开制度的方式、内容和时间等。因而造成了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独立性。同时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导致审计发展的不平衡。如省级的审计机关已经实施了信息公开制度, 但是在市或者县级审计机关确并不常见, 因而全面有效的推行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1.4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规范性

从我国目前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来看, 其制度比较单一, 控制程序无法达到应有的管理上的有效性, 在信息公开制度的规范性上表现的较差。在信息公开制度上对已明确的运作环节的任务没有规定严格的时间, 对重要和一般的审计事项在具体划分也不规范等等。这中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造成了在审计公告的种类、数量和范围上无法反映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果, 表现的仅仅是选择性地公开。

2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主要问题表现在工作不到位、公开性不强、审计公告缺乏独立性、规范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作为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要想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需要在制度上、思想上及人员培训上等不同角度进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的工作的良好运行。具体的策略包括完善法律制度、相关程序的运作制度, 同时好要不断的优化与政府审计公告相关的外部环境, 并在这些工作进行的基础上重视人员意识的提升及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具体的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3 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改善的建议

3.1 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制度

为了更好的确立政府审计的信息公开制度, 我国政府应该的制定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只有通过立法的规范才能从源头上给我国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做到在审计信息公开的运作执行中有法可依。值得强调的是还应对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使得法律法规能够形成一个整体, 能否真正的做到有效的协调。

3.2 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披露的问责制度

审计信息公开的效果有赖于问责制的完善, 需要完善审计机关独立核查的跟踪审计制度, 同时建立审计核查结果的法定公开披露制度, 对社会进行信息公开的披露;重要事项的处理意见由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最后由政府决定并进行公开披露, 或经批准后由审计部门进行公开披露;同时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建立及完善责任人的请辞制度等。

3.3 提高对政府审计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公开具有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的特点, 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缺少整体规划。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政府制度已经渗透了信息交换和服务制度, 因而从实践上来讲必须对审计信息公开予以关注, 同时需要建立并协调机关来达到政府审计信息公开所应具有的整体性。如可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来实现这一目的。

3.4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及素质

审计信息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公布的同时, 也需把审计工作的进行情况和结果进行公开。因而对审计信息公开制度来说, 为预防审计信息公开披露所产生的风险, 审计机关应努力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个人素质, 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 确立严格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审计人员应不断学习以适应审计信息公开工作的需要;不增加强工作能力及责任意识, 从而有效的降低审计信息公开所带来的风险。

3.5 拓宽公开化的渠道

为了有效的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工作, 应不断的拓宽审计信息公开化的渠道, 除了采用目前经常使用的在政府公报、机关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的渠道外, 还应该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设立政府审计信息公开的查阅场所, , 还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查阅室和资料索取点等方式来公开审计信息同时要及时将信息进行更新。

除以上论述的建议外, 也应注重优化审计信息公开的外部环境, 只要内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 才能够使政府的审计信息公开达到应有的效果, 才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形成强有力的公众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璐.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J].中州大学学报, 2009, (03) .

[2]蔡琪.论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J].交通财会, 2009, (04) .

我国行政公开制度建设分析 篇10

1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现有行政运行模式与国际要求相差甚远,必须进行自我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行政公开,把有关政策法规对外公开,把政府行政行为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监督,促进依法行政。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是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需要。历史和现实证明,仅靠政治精英和贤人政府的自律、自省来避免腐败,是不够的。只有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监督之下,才能有效防止以权谋私、治理腐败。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是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具体体现。我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政府工作人员本质上是人民的公仆,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因此,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最高行为准则。只有行政公开并接受群众检验,才能知道群众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才能使决策和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只有通过行政公开,把底交给群众,让群众心中有数。群众知道政府在干什么,怎么干,取得了哪些成果,就会理解、信任和支持政府工作。这样,就能顺民意、抚民怨、得民心; 有利于我们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形成政通人和的局面,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的对策

2. 1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政理念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以真正认同、内化正确的行政理念为前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生态环境中,推进行政公开应该真正认同、内化并且付诸实施以下行政理念。

第一,人民政府应该是 “服务行政”。服务行政和权威行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政形态,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政理念。在权威行政中, “官” “民”之间保持明确界限,而且沟通不畅,行政服务带有恩赐性或浓厚的神秘色彩。而在服务行政中,公务员或公职人员的信条是服务人民,行政服务为一种责任、义务,行政服务具有契约性、透明性。只有树立服务行政的理念,才能谈得上行政公开问题。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契约的角度真正认同、内化服务行政的观念是推进政务公开的思想先导。

第二,行政公开是政府的义务而不是一种恩赐。既然行政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人民,那么,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言,行政公开就绝不是基于自己 “道德” 的一种恩赐,而是一种不可拒绝的责任和义务; 对人民群众而言,了解与自己利益或公共利益有关的行政信息、资料就是不可剥夺的权利,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詹姆斯·麦迪逊所言:“一个民选政府如果没有广泛的信息或是没有取得这些信息的方法,那么它只能是一场闹剧或悲剧的前奏或者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第三,行政公开是实现行政公平、公正的前提。许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认为,行政公开与行政效率的追求存在一定矛盾,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会妨碍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其实不然,政府行政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公开、透明性是达到公正、公平和正义的前提。

2. 2 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行政公开

加强对行政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总结新鲜经验,有利于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和规制基础。推进行政公开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重点问题。要从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围绕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行政行为,推行政务公开。二是抓重点部门。抓好计划、经贸、人事、教育、城建、交通、公安等重点部门和政府审批、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重点内容的行政公开。三是抓关键环节。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 “人世”要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审批、收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保证审批透明度。四是抓好基础工作。要抓好乡镇及站、所、办的政务公开,这既是目前行政公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行政公开工作的重点。五是抓制度规范。各地方要根据行政公开工作的实践,积极吸取外国、外地的经验教训,制定一些相应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努力使行政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六是抓监督机制。针对行政公开问题,加大监督打击力度,保证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结果,给老百姓一个明白。七是把行政公开与依法行政和改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行行政公开,促进依法行政,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

2. 3 加快立法,完善行政公开制度

加强行政公开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快行政公开立法。行政公开必须实行制度化、法制化,要保证公民知政权、知情权的落实,就必须对政府部门公开行政信息的要求上升到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责任高度。

制定我国 《行政公开法》,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行政公开的实施机关。我国行政公开实施机关除了包括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外,还应包括实际具有一定行政权力的国有大公司,如邮政、电信、供水、供电等国家垄断性行业企业。因为这些国有大公司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与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担负一定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职能,它的一些活动理应向公众公开。

第二,行政公开方式。行政公开应当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主要有旁听、报道与传播、刊载、查阅四种方式。 “旁听”是指行政机关举行的各种会议应允许公民或组织前往听取。“报道与转播”是指报纸、杂志、电视、电话或其他方式媒体可依照各自视角,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报道行政机关的各项活动,并且可以将各级行政机关的会议现场予以实况转播。 “刊载”是将行政机关决策、决定的事项、文件、资料、信息情报等内容在报纸刊物上登载或以其他形式公开。 “查阅” 是指各级行政机关的资料允许公民、组织查阅。

第三,行政公开内容。行政公开包括行政主体公开、行政程序公开和办事结果公开。为方便行政相对人办事,应该公开行政主体及其职责分工、各职能机关的办公地点及内部职责的再分工; 行政行为的理由、依据、方式,以及步骤、程序等; 行政主体议事活动的结果,包括行政机关在各种会议上通过的决议、决定、命令、文件,各种行政机关会议纪录,行政决策、决定的依据,行政行为的结果。

第四,行政公开程序。行政公开程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行政机关依职权向社会公开其议事活动及结果的程序一种是依行政相对人申请向其或社会公开有关情报的程序。

第五,行政公开范围。应对哪些事项可以公开、哪些事项不能公开做出明确规定。我国 《行政公开法》中的行政公开范围做出规定时必须坚持行政事项公开原则,不公开属于例外。一般来说,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以及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行政公开立法应规定不予公开。

第六,法律责任和救济手段。《行政公开法》应当明确规定行政机关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信息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公众在行政机关拒不提供信息时可以采取的救济手段,如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总之,确立和完善我国的行政公开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行政公开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措施。为保证行政公开法律规定的具体落实,要设计操作性强的程序和方便灵活的手段。要设计出公民简便、快捷地获取相关政府资讯的程序、渠道、工具以及知政权受到侵害和妨碍时的救济途径。

2. 4 电子信息化在政府行政公开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扩张正在引起社会经济、政府管理的变革。构建电子化政府对实现行政公开化具有现实意义,公民在网上参与行政决策、电子投票、民意调查,达到行政活动透明性、实效性和权威性。政府可凭借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公民提供有关政治、经济、社会一切公共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政府开发网上公共服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迅速、简便、周到的服务。

我国 “政府上网工程”早已启动,但是许多政府网站内容及功能远没有发挥功效。善用科技,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行政公开化是我国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政府上网仅仅是一种行政技术的改进,要在新的行政环境中达到行政公开化的目标,必须实现正确的行政理念、深入持久地行政公开化工作、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167-168.

[2]吴建依.论行政公开原则[J].北京:中国法学,2000(3).

[3]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村务公开制度 篇11

关键词:司法体制;改革;完善路径

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现实迫切性

首先,是推动经济体制完善的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政治体制已成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道路上的巨大瓶颈及障碍。司法体制作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如果司法体制不能够尽快的适应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尽快迎头赶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然难以为继,改革开放多年所取得的成果也会功亏一溃。

其次,是落实依法治国战略的客观需要。我国司法体制中目前存在的弊端已经与依法治国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要求不相匹配,与民众对于法治社会公平的期盼相脱离,很多司法体制方面弊端导致的社会公平正义受损,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于司法体制信任。因此,必须要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助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落实。

再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选择。司法部门作为政府公权力的具体运用组织,这些年一些权势阶层凭借自身的权力资源,倾轧弱势群体,一些司法部门做不到秉公执法,严重影响到了司法部门的权威,对于政府公信力更是一个极大地损害。鉴于此我国要加快司法体制改革,针对当前司法体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让司法部门运用好政府的权利,能够在代表好的政府的形象,保证对各种案件审判的公开公平,增强人们对于司法体制的信任,并带来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二、我国司法公开的主体与对象

司法公开的主体是负责审理案件的司法机关和法官。由于司法的性质和特殊规律决定司法必须公开,司法机关公开审理案件就不仅是其权力,而且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司法机关的义务。也就是说司法公开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动作,而是必须进行的规定动作,是司法机关和法官职责的要求。

司法公开的对象包括案件当事人、社会公众、其他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首先,案件当事人是司法公开的首要对象。对当事人公开是为了保证当事人能够获得全部的诉讼信息,即诉讼程序、相应权利、案件材料和证据、法庭组成、判决理由等信息。向当事人公开还能够使当事人监督司法活动的合法性和司法人员的公正性。第二个对象是社会公众。司法公开对于现代法治社会而言,具有向社会和公众普及法律和树立法治信念的作用,让公众了解如何运用法律处理社会纠纷和如何实现社会正义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鼓励公众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从而参与司法和法治发展,确保阳光司法的作用。司法公开的第三个对象是其他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决定了司法权在多个方面受制于地方政府机构,甚至可能受到其他社会组织的干预。这种全过程的司法公开有助于向这些机构和组织昭示司法的独特程序和作用,使其明确国家审判权的惟一性和专属性,杜绝各种私下途径和交易对司法权和司法活动进行影响和干预。

三、目前,我国司法公开的现状

《人民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确立了司法公开的六大内容,即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和审务公开,标志着我国的司法公开改革进入了全面公开的新境界。目前,我国司法公开的实践探索主要有两类,一是司法公开技术创新,即借助网络等现代科技,便利司法信息公开,主要包括: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庭审网络直播、裁判文书网络公开、网络对话以及网络诉讼服务等;二是司法公开形式创新,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形式创新,拓展司法信息公开范围。司法公开形式创新主要包括了以下方式:立案信访窗口公开、判后答疑、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布新闻手册与审判白皮书和设置公众开放日等。

四、我国司法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

公开理念的权力主导性。当前的司法公开更多地体现了法律本位和主导的指导思想,未完全满足当事人的司法主体性需求以及确认和保障当事人和民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根本出发点和主导目标追求。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司法公开的启动条件、时间、监督等相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都由法院说了算。

相关法律规定缺失。从现行的司法公开法律规定和文件看,无论是三大诉讼法抑或是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大多只涉及关于审判公开的规定,这些法条均以宏观指导为主,严重缺乏可操作性。相关地方法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虽更具体、明确,但是一不具备强制性,二只能在本行政区域内产生法律效力。

公开范围十分有限。现有的司法公开其实仅是公开原本就应当公开的司法信息而已,在司法实践中公开相关信息仍存在诸多限制。此外,裁判文书公开的内容也不全。登录诸多法院的网站,仅仅写了依据某某法律,判决如下;涉及个人隐私部分公开内容严重缺失,此虽能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但却直接影响了公开的效果。

司法公开的成本较高。以推行“庭审三同步”为例,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庭审记录等三项工作不但需要更多的人手,更需要先进的仪器,而采购仪器的经费和专人记录的成本支出对于落后地区的法院来说,没有财政保障,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五、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方向

一是司法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未来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就是实现司法机关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不受制于司法地方化,实现司法机关独立,在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方面都由财政统一解决,保证司法机关不受地方干扰独立办案,实现司法公正。

二是持续推进我国司法公开。公开是司法公正实现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司法审判置于阳光之下,可以减少各种暗箱操作以及以权谋私,获得群众对于司法的信任。因此未来的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推进司法公开,凡是属于法律规定的应当公开的案件都应进行公开,从立案到审判,再到裁决以及执行,都要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给公众的监督,杜绝各种司法腐败。

三是改革司法工作机制。我国当前司法工作中属于典型的行政层级工作机制,很多案件的审判中往往会出现行政层面因素的干扰,法院的高层领导对于下属断案具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司法体制改革中要重点注意这一问题,推进审判权与裁判权的统一、审判的权力与责任合一、司法事务与行政事务分离,实现行政权力与司法审判的分离,确保法官不受行政干扰依据法律独立断案。

【参考文献】

[1]周功满.论司法公开之度[J],理论观察.2012(02)

[3]毕玉谦.司法公信力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村务公开制度 篇12

1 建立常态公开机制, 强化窗口优质服务管理

我局把国家电网公司向社会公布的“三个十条” (即《国家电网公司员工服务“十个不准“》、《国家电网公司“三公”调度“十项措施”) 和《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十项承诺”》) 作为对社会服务的指南。为方便快捷地服务于每一个电力客户, 我们建立了常态公开机制, 在全市各供电服务窗口单位将电力客户关心的政策规定和收费标准等进行公开。

(1) 电网销售电价在各营业窗口全部进行公开, 并在各供电分局的营业厅大屏幕进行滚动公示。对每一次电价调整, 都及时将上级有关文件在营业厅张贴公示, 并力争在执行前通知到每一个电力客户。对居民电力客户的生活照明电价调整, 在每月的居民电量通知单中及时将调价政策、时间和调整范围通知到每一个用户, 做到应收必收, 收必合法。

(2) 在各营业窗口和客户服务中心营业大厅的醒目位置公示服务承诺、投诉电话、用电报装流程和办理新增用电的手续及所需材料。

(3) 在各营业窗口和客户服务中心营业大厅装备了触摸屏, 与我局用电营销信息系统联网。全市所有电力客户可以在任何一个营业厅查询自己的电量、电费以及最新的电价、用电政策和电力法规等。

2 建立完善客户服务体系

对外, 开通了95598供电服务电话, 建立起了以热线电话、客户代表和数字语音支持系统为主要信息通道, 面向全社会, 涵盖供电服务全过程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内, 以95598指挥系统为中心,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全面加强优质服务工作。一是, 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再优化, 建立了包括管理、制度规范、队伍建设等内容的服务体系。为减少流程环节, 从源头上清理、简化、规范了用电业务服务流程。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和“业务主办制”, 强化“内转外不转”的服务职能, 提高各服务环节之间的流转效率, 确保做到“上一次门, 找一个人, 一次办成”。二是, 推行了申请报装一条龙服务, 限定报装、修复故障时限, 提高工作效率。三是, 积极开展客户用电咨询活动, 为客户排忧解难。四是, 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和计量中心, 打破部门、地区、权属界限, 做到业扩、报装、咨询、投诉等用电问题“一站式”解决。五是,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依托覆盖全局的计算机和通讯网络, 以及不断完善的客户数字语音系统、抄表自动化系统、远程图像实时监控系统、GR卫星定位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网上客户服务系统、银电联网收费系统等, 建立起了营销服务系统综合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扩大和强化“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功能, 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信息网站, 实现网上服务。开发了电力客户电费催收话音系统, 促进了电费回收和优质服务。

3 推行“公开、公平、公正”调度, 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客户用电需求

一是, 建立领导机构, 明确工作要求。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三公”调度和作风建设要求, 结合地区实际, 成立了“三公”调度监督协调领导小组, 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要求;营销部按照电力集团公司分配的月度电力指标, 编制用户供电指标分配方案、于每月30日下达给电力调度室和有关电力客户, 由调级电力调度和电力客户;所属各区、县电力客户认真执行调度命令, 严格按指标用电, 严禁超指标用电;地区调度合理安排运行方式, 减少由于电网原因引起的供电受阻现象。

二是, 切实加强行风建设, 做到“缺电不缺服务”。面对供电紧缺的形势, 各级营销人员认真做好缺电解释工作, 并及时通报电网供需情况。供电局随时了解客户的组织生产情况, 千方百计帮助客户协调生产, 尽最大可能组织客户连夜生产或结合电网运行情况组织生产。从2011年元月一日起, 每日早峰和晚峰期间以及电网电力缺口较大时, 以手机短信方式及时将电网运行及限电情况告知到各主要领导和主要电力客户, 争取政府的理解、支持和客户的谅解。

三是, 合理安排用电指标, 全面实施计划用电。每月定期组织召开用电负荷例会, 及时了解主要电力客户及农灌、居民等用电负荷需求。结合上级下达的电力指标和地区实际负荷需求, 计划用电领导小组本着“确保电网安全、确保农灌用电、确保居民生活用电、保重点企业用电”的原则, 下达月度地区电力指标分解方案, 全面实施计划用电。在限电操作中, 按照计划用电领导小组下达的电力指标.对各大电力客户严格按指标供电。

四是, 创新服务手段, 在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对涉及企业轮修、错峰用电、计划用电、事故拉闸限电的, 通过走访、客户座谈用电工作会议等形式进行宣传。根据企业不同的用电特性, 研究制定相应的错峰、避峰方式, 将错峰与企业生产需求相结合, 做到既错蜂让电与民, 又将错峰限电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4 主要成效和经验

通过办事公开制度的落实推广与建设, 进一步强化了珠江供电分公司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勤政廉政意识, 提高了办事效率, 改善了服务态度, 方便了群众办事, 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树立了建设行业的新形象,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和行业不正之风的滋生。

1) 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规范了职工的服务行为。干部职工能够做到持证上岗, 使用文明礼貌语言, 使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纠正了不文明行为, 规范了办事程序, 杜绝了“吃拿卡要报”等不良行为。

2) 改进了工作作风, 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通过政务公开, 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为民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以高度的责任感, 急客户所急, 想客户所想, 转变工作作风, 提高办事效率, 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3) 增强工作透明度, 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推行公开办事制度, 实施阳光工程, 使施政行为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从而有效地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提高了工作透明度, 规范了行政行为。

4)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促进了城市发展。办事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 促进了投资环境的改善,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庆葭.四川电力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之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 2000.

上一篇:失败与成功下一篇:串口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