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分析研究(精选12篇)
整体分析研究 篇1
“意义”是当今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其中最有意义的问题是: “意义”究竟是什么意义。许多人以“意义的意义”为题写过文章。这一课题看似狭小,但只要稍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里面博大精深、峰回路转,令人眼界大开。表现之一是,它是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如语义学、解释学、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的内容理论、分析哲学的意义理论等同时把它当作研究对象。表现之二是,它作为问题,在最近出现了与相近问题,如意向性问题、心理内容问题、表征问题、语义问题等合流的趋势。表现之三是,在新近意义研究之中,随着本来就有争论的整体论的介入,里面又出现了整体论与反整体论之争。就整体论而言,爱因斯坦在读了整体论创始人施穆茨( Jan Smuts,1870—1950) 的著作《整体论与进化》一书时写给作者的信中指出: “在下一个千年,两个精神产品( 即他的相对论和施穆茨的整体论) 将指导人类的思维。”1这一把整体论与相对论相提并论的论断尽管有点过分,但不是不符合整体论后来的发展事实的。最近几十年,整体论尽管没有相对论那么大的影响,但其作用的广泛性、深刻性以及所具有的应用价值已日益彰显出来,可以断言: “整体论”是20世纪后半叶以降谈论最多、在哲学和科学中广为流行的一个概念,至少在哲学中尤其是在心灵哲学中,整体论是不能不予关注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表面上看,整体论不能见容于在西方至少在英美居主导地位的分析哲学,其实不然———蒯因和戴维森等著名分析哲学家不仅建立了自己关于信念和意义的整体论,而且成了整体论后来迅猛发展的主要推手和思想源泉。本文的任务是探讨整体论介入意义研究之后所引发的有关争论。
一整体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形式
哲学中的整体论是在反叛笛卡尔传统中诞生的。在自然科学中,整体论首先出现在量子力学的解释之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它在生物科学等领域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不过,即便它出现在自然科学中,但仍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关于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哲学观点。在量子力学中,它是在反对原子论的过程中作为其对立面而出现的。尽管不同领域的整体论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如物理学中的整体论主要关心的是时空问题,而心理学中的整体论关心的主要是社会、心灵和意义问题。但它们也有共同的之处,如有共同的概念构架,有大致相同的方法和原则,都承认有系统,而系统又有其组成部分。对于系统的每一组成部分来说,都有一个质的属性的家族,正是这些属性使这部分成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从归属看,最后都走向了随附论和实在论。
整体论的基本范畴是整体、部分、属性等概念。它强调: 整体中的部分之间存在着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同于因果依赖性,因为它指的是存在于共时态中的部分有同等地位的、互相依赖的关系,而因果关系是以原因为主导地位的关系。正如福多和莱波尔所说: 整体论的属性是这样的属性,如果有任何事物具有它们,那么别的许多事物也一定具有它们。一事物就其有整体论属性而言,一定从形而上学方面依赖于别的也有那属性的许多事物的存在。[1]整体论还强调: 对于任何系统来说,某物要成为它的组成部分,必须具有一组属性。因此对于整体论来说,整体、部分和属性是密切相关的三个范畴。
从描述上说,对任何整体论系统可做出这样一般性的描述: “假如有一系统s,它有它的构成部分。对于系统s来说,有一质的、非析取属性的家族,正是这些属性使某物成了s的构成要素。s是整体论性质的东西,当且仅当下面的条件为那些作为它的构成要素的事物所满足,对于属于该属性家族的某些属性之例示来说,一事物在本体论上以一般的方式依赖于实际上存在的别的事物,正因为它与别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它才以这种方式得到排列,从而有系统s。”[1]正像整体离不开部分一样,部分也离不开整体。福多和莱波尔说: “整体论系统的每一构成要素都有它的某些整体论属性。”[1]23例如每一信念都有意义,它之有意义是因为它依赖于别的信念。如果整个信念系统也有意义,那么整体的意义则是来自于它的构成部分的意义。反过来,信念系统中的每一信念之所以有意义,也离不开该系统中别的信念和整个信念系统所具有的属性。因此从理解上说,要理解整体,离不开对部分的把握,同样要理解其中的部分,也不能脱离整个系统。这是蒯因所倡导的同时得到了广泛认可的观点。[2]
从整体论所涉及的对象看,有确证整体论、认知整体论、心理整体论、生物学整体论、物理学整体论、社会学整体论、方法论整体论、意义整体论等形式。这里,我们拟选择与我们的论题有关的形式略加说明。
确证整体论又可称作认识论的整体论。其倡导者是蒯因。他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一文中批判了逻辑经验主义的两个观点,一是关于分析和综合区分的观点,二是认为所有经验命题从逻辑结构上讲都可归结为描述了感觉经验的陈述,而感觉经验陈述可直接为感觉经验所确证。蒯因认为这两个观点的错误,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根源,即假定每一命题的真可以划分为语言和经验的构成要素。在蒯因看来,经验不可能孤立地证实或驳倒一个命题。换言之,要证实或驳倒一个命题,必须证实或驳倒整个命题系统。任何命题都有它的弹性,面对驳难,它可在它的系统中做出适当的调整,进而表现出不被驳倒的韧性。这意味着,不管是确证,还是证伪,都是整体论性质的事业或过程。
整体论也涌进了心灵哲学之中,认知或心理整体论强调,信念的无可争辩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此整体性要么是若干信念的高阶属性,要么是信念产生行为的高阶属性。例如,一人要有“枪上了膛”这一信念,他同时必定有许多相互关联的信念,如枪是武器,是物理事物等等。而与这种整体论形式密切相关的是意义整体论。
二意义整体论及其论证
意义整体论及其与反整体论的争论是心灵哲学的意向性或意义研究向纵深推进的一个产物。它们都是对这一领域中的意义的个体性及其条件这一焦点和前沿问题的一种解答。我们知道,如果承诺意义有本体论地位,那么必然要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何本质与独特特征? 与其他实在、属性、特征是什么关系? 很显然,这里的问题仍带有本体论的性质,当然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要进一步回答的是: 被从本体论上承诺的意义究竟有什么本质,以什么形式存在,其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等。柏奇在概述自己的反个体主义的本质时说: 它“是关于某些类型的信念和别的命题态度的本质的,是关于概念的所有物的本质的。”[3]341它不是一种二阶理论,而是“一种关于心理状态本质的形而上学观点,要回答的是: 有这样的状态必然以什么为前提条件。”[3]338这类问题也可称作意义的共同性和个体性的根源和条件问题。一般都不否认,意义与意义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相互区别之处,质言之,任何意义像任何心理状态类型或个例都有自身不同于别的类型或个例的独特之处,即个体性。现在的问题是: 这种个体性的条件或原因是什么? 也可以这样表述: 意义是什么样的属性? 怎样对它们做出区分? 换言之,是否应根据它们所随附的内在物理属性而将它们个体化? 还可以这样来表述: 意义是怎样被决定的或由什么所决定的? 某一意义怎样与别的意义区别开来? 某一意义的独特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它们应当像自然事物的个体性那样根据决定它们的因果关系来个体化吗? 如“相信水是湿的”这一信念应根据相信者之外的因素如环境中的水的存在来个体化吗? 对此,主要有两种回答,一是个体主义或内在主义,二是外在主义或反个体主义或情境主义。前者认为意义的个体性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决定的,后者认为是由外在的语境决定的。而意义整体论和反整体论既与它们有联系,又都各有其个性。
意义整体论认为,如果一个人有一思想,或说出了一个句子,它具有如此这般的内容,那么他同时会有一个思想网络,其中每一思想都有特定的内容。意义整体论的一种形式是“多样解释的( many-interpretation) 意义整体论”。它认为,意义整体论是这样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有意义或有内容这样的属性不为某一事物所独有,即不是原子论的属性,而同时为其他许多事物所共有,或者说,一种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表达式,只有在其他表达式也有意义时,才有意义这一属性。另外还有一种形式是全解释的( allinterpretaton) 语义整体论。它比上述意义整体论更激进。
从特定意义上说,意义整体论就是信念整体论。因为有信念就是有意向状态( 所有意向状态中都包含有信念,如想吃冰淇淋,这一意愿中就包含有相信冰淇淋能吃这一信念) 。有信念一定有意义和概念内容,有信念就是处在某种有内容的心理状态之中,因此说信念有意义就等于说处在某种作为心理状态的信念之中。可见关于信念的整体论可以解释为一种语义学。
为什么说信念是整体论性质的东西呢? 这主要是因为信念有整体论的属性,如意义、确证或证伪、有理或无理等。既然如此,信念像陈述或命题一样,就不可能为一个经验孤立地证实或证伪。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只能是人的整个信念系统。因此意义整体论与确证整体论有密切的关系。蒯因坚持的不仅是确证整体论,而且是意义整体论。他认为,确证整体论会导致意义整体论。因为在他看来,句子或信念的意义在于它被确证的方式。当然,如果句子不能孤立地加以确证,那么它也没有孤立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赞成意义的这种确证理论,如果确证的属性只适用于整个句子系统,那么他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只有句子系统才有意义。正是鉴于这一点,蒯因说: “有经验意义的单元是科学的整体。”[2]即使作为整体的信念系统有这样的属性,即有意义和有可确证性,但整体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整体内部属性的差异,即表现了它们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的方式。也就是说,句子或信念之间的逻辑上的相互联系不仅是句法关系,而且是语义关系。它们是信念相对于意义而言的相互关联的方式。
戴维森所倡导的解释主义也是意义整体论的一种形式。在他看来,意义是一种由语言、非语言的、信念的、信息的、行为的、外部环境的诸多复杂因素决定的整体论性质。他强调: 如果试图把心理事件还原为物理事物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把意义、真之类的概念还原为纯物理主义概念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因为没有这种还原能够利用的原始概念。某一心理状态、某一意义只有在有关的、在它与别的心理状态和意义的关联中,在广泛的背景、视域之下才能得到说明。根据这种整体论,心理的东西是统一体,而这种统一总是意向———视域统一体,即用描述视域结构的语言表述的统一体,或是根据特定的意向———视域结构加以表述的统一体。这种结构并不是纯主观的结构,而包含着个体与世界、与共同体的整体论关系。当我们认识到意向———视域结构也是一种投射性结构时,我们就会更加明确上述观点。正是在我们投射的整体论结构中,我们才与别人、世界、事物相互关联,世界总是在这种投射中表现出来的。根据这种观点,作为信念原因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视域结构。而这种结构同样是整体论性质的东西,即它是心理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当然应注意,这里所说的视域统一体不是一种确定的统一体。因为任何对象都要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它必然处在经常的变化之中。它包含着各种可能的投射,只有经过我们与事物、与他人、与我们的变动的视域的经常性牵连、对话,才能对之做出说明。只有相对于世界———视域背景,理解地进行着的运动才是可能的。概言之,一意向状态不能离开别的意向状态而存在,一意义不能离开别的意义和意向状态而存在。
戴维森认为,意义整体论是一般的整体论中的一种形式。可概括为这样一条原则: 一集合内的不同要素只有相对于其他要素才能被确认、被个体化,因此不同的要素在整体上是相互依赖的。质言之,意义整体论可表述为: 一理论中的句子隐含着其他句子,而且为其他句子所隐含,句子在意义上不能与别的句子分割 开,且意义与 信念也有 不可分割性。[4]
从根源上说,蒯因的信念整体论是意义整体论的深刻的根源。它认为,信念是别的信念网络的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由许多信念组成的。它与别的信念相互依赖,一起构成认识结构。戴维森的整体论思想是在蒯因启发下形成的,但又有自己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他提出了更为广泛的整体论。因为他把意义与信念不可分的思想发展成为意义和信息不可分的思想,从而使他得到了一种新的本体论,即马尔帕斯( J. E. Malpas) 所说的心理学整体论。第二,放弃了蒯因关于刺激意义的观点,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说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他们的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被解释的,而且有这样的预设不可否认,即说者和解释者有共同的世界。第三,翻译被认为是更大的解释工作的一个方面。因此戴维森研究的重点便从翻译过渡到了解释。
三福多的反整体论思想及其争论
反整体论与整体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意义或语义属性究竟是整体论性质的东西还是原子论性质的东西? 福多的态度是反对意义整体论,而赞成意义原子论。他反对意义整体论,并不意味着他赞成意义虚无主义和局域主义,因为除这三种立场之外,还有第四种出路,它主张: 信念有内容,但它们的内容不是由它们的系统的联系决定的; 尤其是,信念的内容不是由它们的认识上的关联项决定的,而是由原子式的语义事实决定的。
在福多看来,意义整体论是通过三种途径引申出来的,或者说是基于三种论证而产生出来的。而每一种引申都是错误的。这三种途径分别是: ( 1)从科学哲学中的确证整体论推论出意义整体论;( 2) 从心灵哲学中的心理功能主义过渡到意义整体论; ( 3) 从语言哲学中的意义功能作用理论过渡到意义整体论。[5]60
先看他对第一种论证的批判。他之所以反对从确证整体论推论出意义整体论的做法,是因为,确证整体论是一种科学哲学理论,根据它所做的衍推及其所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福多概括说: “证实主义( verificationism) 加上关于确证手段的整体论可衍推出关于内容的整体论,因为证实主义就是主张信念的内容同一于它的确证手段的学说。”[5]63福多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做无异于把证实主义作为论证的前提,而证实主义本身是有待证实的。其次,从确证整体论到意义整体论的推论陷入了循环。因为语义学整体论由于拒绝语义学局域主义,因此实际上是论证确证整体论的前提条件,或为这一论证所预设。而在论证语义学整体论时所依据的又恰恰是确证整体论。总之,“确证整体论毕竟没有蕴涵关于意义的整体论”,因为即使没有语义学整体论,照样可以有确证整体论。[5]
在评述意义整体论的第二种来源及证论时,福多指出: 意向整体论要成立,就必须说明: 信念的内容是由它的认识关联项所决定的,而决定信念的命题对象的东西是它在信念系统中的地位。要做出这样的证明,就自然要涉及本体论理论,即关于态度本质的形而上学理论,亦即要分析命题态度的本质及内在结构。福多认为,这条论证路线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一方面,它的论证的前提有问题,即心理功能主义对内在结构的看法有问题。它强调,把一心理状态与别的心理状态区别开来的东西是它与别的事态的关系,这种关系反过来又成了心理状态归属的根据。另一方面,即使承认心理功能主义能把人与他物、把一类心理状态( 如信念) 和另一类心理状态区别开来,但是这种论证不一定适用于内容的个体化。简言之,它“未能重构内容的个体化”。[5]71
意义整体论产生的第三条路径是从功能作用语义学出发所做的推演。福多承认: 这种路径是鉴于前两条路径的明显的片面性而提出的。因为前两种方案分别是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方面考虑的,没有直接触及意义的决定因素,因而不能对意义进行个体化说明。新的方案避免了这类问题,因而得到了塞拉斯、菲尔德、洛尔和利康等大家的支持。它认为,“意义理论要有作用,除非它把功能作用当作是内容的决定因素。”[5]72换言之,它要论证的基本主张是: “信念的功能作用( 最明显的是它与它的认识关联项的因果联系) 是它的内容的决定因素。”[5]71功能作用语义学是针对意义的指称理论而提出的,尽管比指称理论有所前进,但仍有问题,如因果联系模式的同一与差异怎样引起意义的同一与差异? 既然功能作用语义学本身有问题,因此由此出发所引出的意义整体论当然也有问题。
从不同的途径而来的意义整体论究竟要说明和表达什么呢? 福多在分析它的形成、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还对它的结论作了概括和批判。根据意义整体论,任何有意义的项目,不管是符号还是概念,都从属于有意义项目所组成的系统。离开了这系统,至少是离开了它与别的有关符号的关系,其意义就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人要把握“狗”这一概念,必须首先把握“动物”“猫”等概念。而这些概念一定相互具有适当的论证和推论关系。福多把一个概念所具有的与别的概念的这种论证、推论关系称作它的“认识上的联络人”。由此可以说,根据意义整体论,概念的内容是由它们的“联络人”所决定的。毋庸讳言,意义整体论有其常识和直觉根据,例如一个人如果知道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关系,如知道狗是动物,不同于猫和鸡,如此等等,那么我们就可断言他把握了“狗”的意义。据此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知道一个概念与有关概念的关系,当作判断他是否知道该概念的内容的根据。但是意义整体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论。福多这样说的根据主要有: 第一,它有这样的意蕴,即会威胁意向心理学的合法性。而在福多看来,意向心理学或民间心理学是不能否认的,否则会产生巨大的理智灾难。另一方面,民间心理学及其规律事实上具有有效性、普适性,而整体论的结论显然否定了这样的事实。如果任何两个人或不同时间地点上的同一个人像整体论所说的那样不可能共同具有一个概念或一个心理状态,那么民间心理学的普遍原则或规律就不可能适用于不同的个体,甚至连一个体也涵盖不了。因此整体论是一种自杀性的语义学。可见,整体论的最大难题是无法说明概念、内容、意向状态的同一性或相似性,进而无法与民间心理学的原则的一定程度的普适性保持一致。第二,语义整体论者最终会陷入语义取消论。第三,与事实不相符号,按整体论,两个人不可能有相同的思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可能有相同的思想。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福多对意义整体论的否定实际上就是对意义原子论的肯定。由上述否定所得出的肯定结论是: 思维语言的原始的非逻辑符号的意义不受它与其他符号关系的影响,用概念来说,福多的观点可以这样表述,即我们的简单的概念就是思维语言的符号,其内容不受制于我们概念图式中的其他概念。因此有这样的可能性,即一个人完全可能有关于狗的概念,而同时没有关于猫和动物的概念以及其他相关概念。尽管大多数心灵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反对意义原子论,但福多却乐意接受和倡导这一学说。
福多对意义原子论的肯定以及对意义整体论的批判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责难。第一个责难是: 福多关于意义的本质有非常严格的概念,即在他看来,一符号的意义仅仅是它所表述的属性。由此所决定,表述了相同属性进而有相同指称的两个符号就一定是同义的。福多的错误在于,不能说明意义与指称事实上存在的区别。这个区别是,意义除了有指称之外,还有一个成分,那就是“含义”( sense) 或指称的呈现或描述方式。福多大胆地回击了这种责难,方式是独辟蹊径地 否定———意义有 含义这一 因素。[6]
第二个反对意见是: 福多的理论意味着,我们的许多概念表达的不是外部世界中的属性,而是近端刺激的属性,例如某种视网膜刺激模式。假如把视网膜刺激模式称作R,那么这里有两种因果联系,一是从奶牛到“奶牛”标记的因果联系,二是从视网膜上显示的奶牛到“奶牛”标记的因果联系。如果是这样,福多的内容理论说的不过是: “奶牛”有关于R的内容,而没有关于奶牛的内容。福多回答说,不存在典型的视网膜刺激模式,它能作为奶牛 -“奶牛”的联系的中介。另外,福多为了回答这里的难题,对他的理论也作了适当的补充修改。他认为,一符号s要表述属性p,仅有p引起s的标记这一规律还不够,还必须承认这一点,s有自己的张力,即是说,s有时即使在没有p例示时也能得到标记。
在意义研究中,整体论与反整体论的争论仍在继续,新的理论仍在不断涌现。此种争论从表面上看只涉及一个相对细小和专门的问题,其实不然,首先,两者的创造性论证深化了对意义的本质及决定条件的认识,提出和探讨了与内容本质的理解有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且触及了重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问题,如心灵究竟是关系性、渗透性存在,还是实体性、单子性的存在,自我认识如何可能,怀疑主义如何超越等。然后,对形而上学的整体论研究也有推动作用,如丰富完善了一般整体论的内容,催生出新的整体论形态; 还为整体具有独立的存在地位“正名”,认为在本体论关于存在的范畴体系或“库存清单”中不能遗漏了“整体”范畴; 并促使整体论演变成了一种不同于还原论的科学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大促进了整体论本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Fodor J,Lepore E.Holism:A Shopper’s Guid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2]Quine W V.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42.
[3]Hahn M,Ramberg B.Reflections and Replies:Essays on the Philosophy of Burge T[M].Cambridge:MIT Press,2003.
[4]Davidson D.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M].New York:Clarendon Press,1984:304.
[5]Fodor J.Psychosemantics: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M].Cambridge:MIT Press,1987.
[6]Fodor J A.The Elm and the Expert:Mentalese and Its Semantics[M].Cambridge:MIT Press,1995:1-26.
整体分析研究 篇2
生猪养殖行业涵盖领域较广。按照养猪的周期,生产过程有6大环节,分别是配种、怀孕、分娩、哺乳、育成和育肥;生猪分为4类,分别是母猪、公猪、仔猪和育肥猪;产品不仅包括二元猪、种猪、仔猪、肉猪,还包括猪肉制品;生猪养殖的企业可分为专业饲养育肥猪、生产并销售子猪、全程饲养、种猪饲养等类型。
生猪养殖行业覆盖的产业链主要由这样几个环节构成:种植业→粮食深加工→饲料加工→养猪业→生猪屠宰、深加工→农产品市场、超市→餐饮/餐桌。这6个环节涉及到种植业、化工合成、粮油加工、饲料加工、养殖、兽药疫苗、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皮革制造、物流、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等13个以上的行业。
中国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全国生猪存栏规模分析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03-,中国生猪存栏规模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速变化较大。20,国内生猪年末存栏数量达到4.76亿头,同比增长1.56%,较的4.14亿头增加了0.62亿头,九年间增幅达到15%。
2、能繁母猪存栏规模分析
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研究 篇3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叶璇(1978-),女,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投资经济与企业跨国经营、技术经济、科技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2.1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23-03
整体性治理是政府机构组织间通过充分沟通与合作,达成有效协调与整合,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目标的治理行动。[1]它强调以公民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从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和公私部门三个层面上,涉及的政策、管制、服务提供和监督四项关键活动进行整体性运作,使管理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民提供无缝隙而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
以下按照希克斯等人提出的整体性治理分析框架,分别从其整体性治理的内容、特点、整合目标与机制,整合深度的度量及治理类型等方面进行梳理。
一、治理内容
整体性治理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治理层级间、治理功能、及公私部门的整合;二是政府活动方面,进行政策、规章(管制)、服务和监督四项治理功能的整合。
(一)整体性治理的活动面向
整体性治理在现代信息科技的帮助下,技术上已经越来越见可行性,但是政策运作的整合涉及的面向是多元而复杂的。整体性治理欲整合的四大治理活动包括:政策。从政策制定、政策内容到执行监督、实施检查;规章。个人、公私部门规章的内容、组织架构和影响;服务。服务的内容、安排和影响;监督。对以上三方面的评估、审查和解释。
(二)整体性治理的结构面向
就政府组织的架构与型态来观察,整体性治理下的整体性政府运作涉及三个面向:治理层次的整合。整合从地方政府、区域政府、中央政府到国际性组织(包括区域性、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各种组织、法令规定和政策运作程序。例如,全球与国家层级的整合(如 WTO 规范的制定与执行)、中央与地方机关的整合、全球层级内环保与信息保护组织的整合等;治理功能的整合。在任何一个政府的内部治理整合上,则必须要改善或打破传统行政所运用的功能性分部化原则,使政府提供业务必须依赖各个功能不同机关单位的传统,改善成为政府各机关单位主动协商而且密切合作的服务机制。例如,卫生与社会保障功能的整合;
公私部门的整合。整合可以在公共部门内进行,也可以在政府部门与志愿组织或私人公司之间进行。[2]强调公私部门间是一种伙伴关系,不但需要在法律制度方面提供更多的协助,更需要公务员体制和行政运作体系进行全面的、弹性化的调整,以便适应千变万化的公私部门合作之需。例如委托外包、行政法人化等。[3]
二、特征
(一)目标和手段的相互强化
希克斯等人以目标与手段两个维度构筑了一个辨析“整体性政府”与“渐进式政府(Incremental government)”、“贵族式政府(Baronial government)”、“碎片化政府(Fragmented government)”和“协同型政府(Joined up government)”区别的分析框架。目标相互冲突、手段相互冲突的是贵族式政府,其特征是没有治理;目标相互冲突、手段相互增强的是渐进式政府,是合作的、凑合应付的政府;目标相互增强、手段相互冲突的是碎片化政府,是互相竞争和争夺的政府。
在他们看来,整体性政府理念并不是否定分工和专业化,它所针对并试图取代的是“碎片化政府”中缺乏联系和协同的专业化,即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政府部门之间目标一致,但在实现目标的手段方面缺乏共识,从而导致相互之间竞争地盘和势力范围。
至于“整体政府”和“协同政府”之间的区别,核心在于目标和手段的兼容程度,协同政府意味着不同公共部门在目标和手段上不存在冲突,整体政府则更高一个层次,要求目标和手段之间的相互增强(mutually reinforcing)。 [4]
(二)协调与整合的区别
在希克斯看来,协调指的是确立有关合作和整体运作、合作的信息系统、结果之间的对话、计划过程以及决策的想法,而整合指的是通过确立共同的组织结构和合并在一起的专业实践与干预来执行和贯彻这些想法(见表1)。
表1 关键术语的定义
资料来源:Perri 6.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 Palgrave, 2002:34.
三、治理目标与整合机制
希克斯认为,更有效地处理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整体性运作的中心目标,但同时也有其它次重要的目标。他认为,从政策、顾客群体、组织和机构四个关键层面考虑目标是有帮助的。政策层面目标描述了对特定领域进行公共干预的整体目标。顾客层面目标关注满足顾客需求或协助形成顾客偏好。组织层面目标是着重组织关系的有效地管理。机构目标是推动相关机构工作。一般来说,顾客和机构层面的目标是由地方层面产生和拥有,而政策和组织层面的目标则通常是由国家和超国家层面形成并对此负责。
人们以不同的动机进行整合性运作。在很多伙伴关系中,参与者并不享有共同的目标,但这并不一定影响各参与者达成自身目标的能力。大多数机构的整合性运作具有多重目标,但明智和有效的整体性运作通常要求至少其中的一个机构有一个明确而连贯的目标。
目标一旦设定,政治家和公共管理者就要拟定一系列框架性决定。首先是确定不同操作层次的整合重点。最高层次上,目标是改进结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就有必要整合许多过程。例如,政策目标是提高就业率,那么一些主要的因素就是教育、家庭、流动性和交通、社会网络、对风险的态度、期望值、住房以及日托的代价。与此相关的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所有的机构,它们在这些领域里提供、管制和推进政策动议。在顾客层次上,关注的重点是老人、孩子以及一些可能有犯罪倾向的年轻人。这一目标的实现涉及所有对这些群体的生活机遇产生重大影响的机构。在输出层次,可以试图将所有涉及提供或管制某项具体服务的机构组合到一起。在转换层次,目标是整合所有涉及处理支付与来自民众的相关活动。最后,在最低层次上,目标是将所有使用某类输入的活动整合,例如,合并一个数据系统。[5]
在希克斯看来,识别表中各层次整合目标至关重要,因为整合目标是实现“整体政府”治理结构结果导向的依据。同时,他也认为一个机制中的“输入”可以在整合目标中成为“结果”的支持,因此,没有必要在每个机制中找寻一个适合所有关系的要素。通常,一个整合策略及目标需要使用几个或多个机制。反之,一个机制也可以用来支持一个或几个目标。设定目标,连接整合的维度(输入、转化、输出和结果)和选择恰当的机制构成了“整体政府”治理结构运作的基本框架。
四、整合深度的测度
希克斯认为,从强度(intensity)、范围(scope)、广度(breadth)和曝露(exposure)四个方面度量整合深度是观察整体性运作的有用方式。强度是对整合活动间所需共享资源的测度。如涉及的劳动时间或接触频率。范围是对参与合作的机构数量的测度。广度是对要整合的相关范围活动的测度(这一度量通常是跨学科和跨功能的)。曝露是对整合可能妨碍每一参与机构核心业务程度的度量;或整合过程中主要活动、预算、专业重点和/或政治可信度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一般而言,整合程度越高,凝聚力越大,各自为政就越少,连接就越紧密。同时,希克斯还指出,强度、范围、广度和曝露并非同起同落。一些低强度的整合其曝露可能出人意料的高。
五、类型
根据相互介入的程度,希克斯将整体性治理分为协调和整合两类,认为整体必须协调可采用纳入考量(Taking into account)、对话(dialogue)、联合计划(Joined planning)和联合运作(joint working)等工具来完成;而整体性整合可藉由联合开发(Joint venture)、卫星化(satellite)、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共同体(union)和合并(merger)等方式来完成。
六、结论
整体性治理从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和公私部门三个层面,对政策、管制、服务提供和监督四项关键活动进行整体性运作。它以目标之间和手段之间的相互增强为特征,以反“碎片化”政府为目标,通过政策、顾客、组织和机构四个重要层面的运作机制,以及协调和整合两类工具来实现目标,并可以从强度、范围、广度和曝露四个方面度量其整合深度。上述构成了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5]Perri6: 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 The New Reform Agenda,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2002.
[2]Perri 6, Diana Leat, Kmi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 ( 2002),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Reform Agenda, New York: Palgrave:29.
[3]李长晏. 从全局治理论区域政府的设计[J]. 全球政治评论,2004,(10).
[4]竺乾威. 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6] 周志忍.整体政府与跨部门协同——公共管理经典与前沿译丛(首发系列序)[J]. 中国行政管理,2008,(09).
[7] 彭锦鹏. 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J]. 政治科学论丛,2005,(23).
整体分析研究 篇4
一、企业上市模式分析
(一) 武钢股份上市模式
武钢股份是采用“定向增发反收购”模式, 即通过定向增发国有法人股和面向社会公众发行流通股, 再用增发的资金收购集团尚未上市的全部钢铁经营资产, 从而实现武汉钢铁集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本次武钢股份向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定向增发84, 642.4万国有法人股, 占本次增发总量的60%;向社会公众增发社会公众股56, 400万股, 占本次增发总量的40%, 发行价格为638元/股, 增发新股共筹集资金为890893.8万元。武钢股份通过增发募集的资金用于收购武汉钢铁集团下属未上市的钢铁业务及资产及相关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的资产和业务, 至此, 公司拥有包括炼铁、炼钢、轧钢在内的一整套现代化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配套设施, 真正实现了钢铁生产工艺流程的完整和一体化经营, 提高了上市公司资产的完整性和业务的独立性, 对关联交易问题也有一定的制约。
(二) 本钢板材上市模式
本钢板材上市模式本质上与武钢相同, 通过安排上市子公司反向收购母公司的全部主业资产来实现集团主业整体上市, 而辅业资产则留在上市公司之外。本钢板材于2006年7月向本钢集团发行20亿股人民币普通股用于收购本钢集团的相关资产, 以4.6733元/每股的价格折为93.466亿元的收购资金, 该部分收购资金低于收购价款之间的差额和利息由本钢板材在交割日后的三年内平均支付。此次资产收购后, 本钢集团持有本钢板材的股权比例由50.63%上升至82.12%, 本钢集团由过去的控股股东变为可以通过董事会对本钢板材的人事任免、经营决策等施加重大影响, 大股东的控制可能与其他股东存在利益上的冲突, 存在大股东控制的风险, 这对本钢板材的公司治理非常不利。
二、企业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影响的分析
(一) 武钢股份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武钢股份整体上市前, 前五名供应商合计的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91.92%, 其中向武钢集团采购的金额占83.45%, 关联交易之高难以想象。武钢股份正式完成整体上市后拥有包含热轧业务的钢铁主业, 不再向武钢集团采购热轧卷, 而是主要向武钢集团下属的武钢矿业采购铁矿石和向武钢焦化采购焦炭。从 (图1) 看出, 2003年至2006年, 武钢集团关联交易购买总额占采购总额的比重是逐年迅速下降的。关联采购交易量的明显变化, 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整体上市使上市之初被人为割断的产业链得以恢复。但经过更为深入的分析发现: (1) 关联交易总规模不降反升。为了更好地分析关联交易的变化情况, 本文使用四个反映关联交易规模的指标:总规模1、总规模2、销售规模、购买规模。其中, 关联交易总额包括年报中披露的武钢集团、集团子公司及其它关联企业与武钢股份发生的所有非资产重组类关联交易, 涉及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等各种关联交易, 其目的是为了反映武钢股份整体上市前后, 关联交易总体规模的发展趋势。从 (表1) 可以看出, 关联交易总规模在2004年, 即整体上市当年小幅下降后并没有如预期般下降或明显减少, 相反在2004年度至2005年度间, 关联交易总规模都呈快速上升趋势, 总规模1从55.15%上升至80.38%, 增长了25.23%, 总规模2从96.34%上升至145.81%, 增长了49.47%。 (2) 关联交易购买规模下降, 明细规模呈上升趋势。收购前, 公司仅拥有钢铁业务最后端的冷轧工序, 产品仅有冷轧及涂镀板、冷轧硅钢等两个大类;收购完成后, 由于公司购入了包含热轧业务的钢铁主业, 公司不再向武钢集团采购热轧卷, 而是主要向武钢集团下属的武钢矿业采购铁矿石和向武钢焦化采购焦炭。但由于武钢集团非钢铁产业几乎遍及各行各业, 因此武钢股份仍然需要从武钢集团采购部分矿石、焦炭等原燃料及其它辅助服务等, 关联交易仍然大量存在。从 (表2)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武钢股份通过武钢集团购买原燃料、能源介质、备件、工具、辅助材料的金额占同类交易的比例。虽然在整体上市当年有明显下降, 但在完成整体上市后两年内呈上升趋势。 (3) 关联销售规模迅速上升。销售规模指标是反映关联销售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关系, 2003年该指标只有3.9%, 但当整体上市完成后, 上升至27.5%, 增长7.1倍之多, 并呈上升趋势。武钢关联销售总额占全年销售总额的比例也从3%左右直线上升至22.85%, 增长将近8倍, 其速度明显快于前五名销售客户销售金额占销售总额比重的增长速度见 (图2) 。武钢股份与武钢集团的关联销售主要是产成品销售和非产品销售, 由于非产品销售的内容各年有所不同, 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产品销售的关联交易。整体上市之前, 产品的关联销售只占同类交易金额的2.99%, 但在整体上市完成当年就上升至25.23%, 增长8.4倍左右, 在未来的两年里也分别增长9%左右见 (表3) 。另外, 武钢股份与其它关联企业产成品销售的关联交易在整体上市完成当年也是大幅度增长至15.74%。由于吸收了钢铁主业, 武钢股份由一家钢材加工企业发展成为年产钢铁900万吨的大型钢材联合企业, 钢材品种由整体上市前的两大类增加到七大类。产成品数量的急剧增加, 需要更强大的分销渠道才能消化, 而通过关联销售来使用原来武钢集团已经拥有的相当成熟的销售渠道是最便捷和最明智的选择。通过对武钢股份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这两个盈利指标与关联销售规模的比较分析也可以看出, 关联销售规模与这两个指标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 同时在2004年至2005年度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同时达到峰值, 并且关联销售规模增长幅度远快于两个盈利能力指标的增长幅度, 这说明关联销售对武钢股份盈利能力的提高功不可没。
注:本表由武钢股份公开披露的年报数据整理取得
(二) 本钢板材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1) 整体上市前本钢板材关联交易规模巨大。本钢板材整体上市前, 关联交易总规模逐年翻倍递增, 如 (表4) 所示。为了更为清楚地说明问题, 本文对30家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7年的关联交易进行了统计, 这样就可以在分析本钢板材、武钢股份关联交易规模时有了行业平均值的比较, 并可以了解它们的关联交易规模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水平见 (表5) 。本钢板材整体上市前对各家钢铁企业的指标进行分析, 各项指标处于第一、第二的位置, 关联交易总规模1:本钢板材为293.83%, 平均值为90.20%;关联交易总规模2:本钢板材为462.19%, 平均值为190.85%;关联销售规模:本钢板材为54.58%, 平均值为22.25%;关联购买规模:本钢板材96.36%, 平均值为42.43%, 除关联销售规模本钢板材位居第二, 其余三个指标都是第一。本钢板材上市之初, 本钢集团仅将钢铁生产流程中的炼钢、热轧两个工序重组进入本钢板材, 其他如焦化、烧结、炼铁、冷轧、特钢、动力、运输等相关资产和业务仍保留在本钢集团内。从钢铁行业的特点以及发展的观点看, 本钢集团完整的钢铁生产流程被人为隔断, 本钢集团和本钢板材各自所形成的生产、管理、组织格局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并形成了大量关联交易。因此, 降低关联交易的规模必须从整合钢铁生产流程, 重新组织一体化的生产链入手。 (2) 整体上市后本钢板材关联交易规模急速下降。与16家完成整体上市的样本公司比较, 完成整体上市后本钢板材关联交易总规模下降幅度名列前茅, 从30家钢铁行业的关联交易规模来看, 完成整体上市后本钢板材关联交易总规模下降幅度也比较大, 从前面的排名第一下降到接近于平均值见 (表6) 。整体上市收购资产完成后, 本钢板材拥有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冷轧、热轧、镀锌、彩涂等一整套现代化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及相关配套设施, 拥有了完整的钢铁生产系统及辅助生产系统, 具有完整的供产销系统, 新公司与本钢集团之间的关联交易金额大幅度降低, 增强了上市公司独立运作的能力, 丰富了产品结构, 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提升收购后新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行业竞争力, 也为改善本钢板材的公司治理结构, 全面提升本钢板材的行业地位夯实了基础。
(三) 武钢与本钢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影响的比较分析
从整体上市模式产生的两种结果看, 法人整体上市通过一次性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使上市公司在整体上市后独立性得到充分加强, 不会再发生封闭型资产重组, 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上市公司为操纵利润而与母公司进行报表性重组。主营业务整体上市虽然在理论上来看上市公司业务完整性加强, 但主业与辅业的区分并非绝对。武钢股份整体上市后仍需向母公司采购部分矿石、焦炭、水、电等原材料, 且由于自身销售渠道的限制使关联销售规模大幅增加。本钢的整体上市行为虽然给企业带来了关联交易规模大幅下降的效果, 但由于其关联交易规模基数比较大, 整体上市后关联交易总规模仍然高于样本公司的平均水平。从整体上市后主业和辅业的联系度看, 主业整体上市关联交易规模得到有效降低, 但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联系仍然非常紧密, 因此, 集团公司辅业的规模和行业分布将直接影响整体上市后关联交易的规模。本钢整体上市完成后集团剩余资产的经营范围为矿山开采、建筑安装、设备制造、金属加工、机电修造、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开发、医疗卫生、供暖服务等。收购完成后剩余的下属部门包括剥离的特钢厂、行政处、武装保卫处、老干办、设备维护检修中心、公用轿车服务后中心、住房管理中心、再就业服务中心、剥离后财务部, 上述资产与钢铁主业联系不紧密, 不会带来大规模的关联交易。而武钢集团钢铁产业和非钢铁产业资产的账面净值分别为92亿元和93亿元, 非钢铁产业几乎遍及各行各业, 这样武钢股份钢铁类资产整体上市后, 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关联交易。针对武钢股份整体上市前后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与关联交易销售规模的分析可以看出, 武钢在整体上市后仍然有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嫌疑, 绩效指标与关联交易规模指标呈现同方向变化, 且同时达到峰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整体上市完成以后虽然关联交易泛滥的制度原因得到改善, 但只要仍然存在滥用盈余管理的动机, 采用主业资产整体上市的企业仍然可以利用关联交易来达到自己操纵利润的目的。
三、结论
根据本文的分析, 武钢整体上市吸收钢铁主业后, 虽然在形式上整合使得上市公司在技术上更具有完整性, 但对于大幅减少关联交易的效用微乎其微。在武钢整体上市完成后, 只是减少了一部分的产成品的关联采购, 而非资产重组类关联交易仍然大量存在, 此类关联交易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并且导致了大量关联销售的出现, 这主要是因为公司控股股东仍然存在, 大股东利用关联方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金, 损害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所以, 管理层不能指望通过解决分拆上市造成的遗留问题来彻底解决关联交易泛滥的问题。要想通过整体上市来大幅减少关联交易就要使整个集团整体上市, 只是集团主业的整体上市是无法真正解决关联交易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 公司内部的治理还不够完善, 控股股东的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约束。而公司外部的整个资本市场的监督、激励机制也有待健全和有效运行, 另外集团整体上市导致的巨大资金缺口给本来就前途堪忧的股市增加了扩容的压力。因此, 整个集团上市还不可能大面积实行, 也就不能希望通过集团整体上市来解决关联交易的所有问题。当然, 整体上市作为一种金融创新, 其优势绝对不仅仅在于大幅减少关联交易, 但管理层在大力推进整体上市的同时, 更应该冷静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避免整体上市成为另一种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圈钱的模式。
摘要:企业“整体上市”是相对于“分拆”上市而言的金融创新, 是一种企业集团内部纵向一体化的过程, 被视为是对分拆上市的修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关联交易的产生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通对企业整体上市前后关联交易变化的动态对比分析, 以期验证整体上市能否真正减少关联交易的产生, 运用纵向并购的相关理论对企业整体上市行为进行了研究, 为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整体上市,分拆上市,关联交易
参考文献
[1]邓晓卓:《整体上市的方式比较》, 《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 》2004年第9期。
[2]赵宇华:《公司整体上市——理论与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区域销售策略整体规划分析 篇5
显然是不可以的,在各大卖场、专卖店满眼望去都是国际化的品牌,产品质量、品牌推广、人员素质等大多都高于中国大陆生产的商品,这时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这时就需要我们去整体上分析该商品领域的销售策略问题,而不是以往的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销售,如果有了区域特性操作策略规划,要能够真正用策略来开展工作,在这里提出一个浅显的销售策略规划,
其实,策略性的思维方式并不难,只要按顺序去思考几个问题就可以,一套区域市场的策略就将自然生成,这无异于找到了引爆市场的按钮,成功自会事半功倍!
一、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就是对该区域的市场规模、特性、市场容量、行业竞争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它是指通过市场调查和供求预测,根据项目产品的市场环境、竞争力和竞争者,进行分析、判断该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是否有市场,以及采取怎样的营销战略来实现销售目标,
它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1、市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市场机会点
2、市场分析可以加强我们对该区域产品销售的控制。
3、市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经营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4、另外,市场分析中可能还有消费者调查,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达到改进产品的 目的。
二、你的销售目标是什么 ?
目标,是一种人人都懂得讲但却很难做到的东西。现在,不少企业中所谓的目标,其实都是“假目标”,是一种数字游戏而已。这些目标并非自下而上所得,它们的形成缺乏充分、客观、具体的依据,到最后仅仅是企业高层人士一厢情愿的梦想罢了;
而当各级市场人员面对总部下达的销售目标,已经失去了发言权,只能按照要求执行,但大家又并不了解目标制定的依据,事实上,这种没有得到认同的目标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三、区域操作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
从我国的教育体系来说,单元整体教学体系的提出并非是一种新兴的概念,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当中。在新课程的标准体系之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也开始被广泛地应用到小学的教学当中,小学语文是一种较为重要的课程,单元整体教学更加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满足教学者对于学生的要求,帮助学生促进语文的研究和探索,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1.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研究
1.1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小学语文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将每篇课文的内容划分重点,并将一篇文章作为单位,并没有关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相关联系,所以在整体教学当中缺乏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会导致学生对其所掌握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进而也不会具有系统的认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花费的课时比较多[1],但却并没有掌握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当前,我国课程的改革逐渐在实现以单元体系为主的篇目体系。特别是在每个专题当中,可能会涉及到同样类型的课文,或是为了增强时代感,有的是为了增强童真和童趣,在课文当中到处都充满着人文主义精神。这种结构编排能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减少繁琐的东西,突出教学的重点,也强化了教学的整合,重视知识体系之间的相关联系,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能够加快课程的变革。
1.2是学生主体化发展的要求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为了促使小学学生更好的发展,需要考虑要求学生从主体化角度进行发展。在之前的课程当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课,并没有对相关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学习自主权。而老师一般则认为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在课堂上也很少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乐趣。
2.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表现
2.1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
在当前我国的教育背景下,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倾向于知识点考点等方面的教授和点拨。所以这也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一类的知识点更加注意,能够促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成绩[2]。但是,学生进行零散的学习时,因为相关知识点较为灵活,这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而进行单元教学,一般是从教材自身出发,对整个单元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以便于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
2.2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具有时效性
单元教学一般是以单元为主的教学范围,所以单元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是从文章的阅读开始,当学生对文章有了基本的了解认识,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拼音的教学,促使学生进行识字阅读和作文的教学,帮助学生寻找单元文章当中的相关性,探索各个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树立起探索的热情,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语文的教学,而且据此能够大大的提升单元教学的效率。
2.3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具有组合性
单元整体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进行有意识的组合,对教学资源充分的整合,更好的將教学资源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对学习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合理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能够扩展学生阅读的视野。
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3.1确定教学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确定教学的目标需要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把握,所以需要学科里的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当中,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方向下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可以促使教学有目的有方向的实施[3]。首先需要对端原目标进行确定,单元目标是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出发点,为了确保单元目标能够合理地发挥作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单元主要的教学主题和教学价值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学习现状有所了解,感悟单元课文当中的思想情感,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掌握和理解,划分出单元整体教学的单元目标。同时也要做好模块目标,单元目标的实现是在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才能实现的,所以,为了确保每一堂课都有高效的学习,还需要制定模块教学,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内容。
3.2整体教学的实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要从课文主题出发,科学合理地对教学整体进行组织,促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所以首先需要做好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是学生自行对相关课文进行预习,促使学生对于课文具有初步的了解,这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度,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当中获得更大的感知。做好对学生的讲读,讲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表达和领悟,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知识可以进行课文的讲读,这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地对课文进行理解和深化。第三部分是写作,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便是阅读和写作,所以,当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以后,需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单元整体为主,鼓励学生进行文章的创作,引导学生采用书面文章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态度表现出来,这能够更好的强化语文文字应用能力。
4.结语
本研究主要分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策略可以科学合理地使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它能够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摈弃传统教学当中语文教学的弊端,优化语文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丰富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因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燕琴.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5,14(13):41-43.
[2]雷春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05(20):637-639.
中日整体厨房发展分析 篇7
2.2 标准化背景
2.3 设计方面的主要问题:
(1) 由于国内的整体厨房设计理念是源于欧洲国家, 比较强调风格和装饰效果, 但整体厨房其实是功能性很强、使用频率很高的部品, 需要从实用性出发。
(2) 由于国内的主体结构没有标准化, 施工精度误差大, 难以形成标准化的整体厨房净空间, 需要做处理措施。
(3) 厨房家具和设备的模数化, 并没有广泛形成, 匹配度差, 通用性差。
(4) 设计问题
-厨房布局的常见设计问题
-水、电、气位的常见设计问题
-五金、柜体的常见设计问题
-由尺寸导致的常见设计问题
-粗心导致的常见设计问题
3 部品性能方面
3.1 柜体
3.2 台面
3.3 五金
3.4 智能化
3.5 部品性能方面的主要问题
(1) 对整体厨房产品环保性、智能化的开发有待提高。
(2) 五金件的耐用度, 板材对不同地区的适应性问题。
(3) 对于新材料的开发缺乏。
4 施工与安装方面
4.1 施工与安装方面比较
4.2 施工与安装的主要问题
(1) 施工管理问题:整体厨房中整体橱柜的施工一般在地面、墙面、吊顶完成后进行, 由于一些工程工期较紧, 存在工序交叉的问题, 这样会对橱柜最终使用中的质量造成影响。
此外, 一些工程现场的板材数量不对或不匹配, 延长了施工工期, 这些都是施工管理方面所造成的问题。
(2) 现场问题:由于工程现场的煤气表、水表等位置的不固定性所造成的现场割板, 降低了施工速度。此外, 由于土建偏差过大, 造成橱柜的安装要进行每户的实测实量, 降低了速度。
5 质量保证与售后维修方面
5.1 质量保证与维修方案
涪陵乌江二桥整体计算分析 篇8
涪陵乌江二桥位于乌江口上游500m附近。东岸连接江东开发区, 直接与涪丰公路相连, 西侧与主城区紧密相连。主桥采用双塔单索面斜拉桥, 桥梁全长590m。主跨跨径340m、边跨分别长为100m和150m, 边中跨比例为0.294和0.441。主梁与主塔均采用塔梁固结的方式连接, 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主梁为单箱单室大悬臂箱梁, 桥塔为箱形截面, 1#桥塔和2#桥塔高度分别为129.4m和178.4m。
2 主要结构尺寸
桥式:双塔单索面斜拉桥, 墩梁固结。桥跨长:100+340+150=590m。桥面:2m (人行道) +8m (车行道) +5.5m (拉索区/中央分割带) +8m (车行道) +2m (人行道) =25.5m。
(1) 主梁:预应力混凝土斜腹板箱梁, 全桥主梁为单箱单室截面, 外观尺寸相同, 梁顶全宽25.5m, 梁顶设置2%的横坡, 箱梁在中心线处梁高3.5m, 箱梁翼缘宽度为6.5m。箱梁锚索位置设置横隔板, 在纵向相同位置的翼缘下设置托梁;主梁0#块各设置两道横隔板。隔板设置间距主要根据主梁斜拉索间距确定为6.0m、4.4m、4.2m以及在两个0#块共设置8个横隔板。
(2) 斜拉索: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 拉索锚固在中跨主梁上间距是6.0m, 边跨低塔岸主梁和高塔岸主梁索距分别为4.4m和4.2m;斜拉索延伸到索塔中心线上的索距为2.0m。斜拉索采用φ7高强镀锌平行钢丝束, 钢丝强度Ry=1670MPa, 斜拉索采用双层PE护套外层PE护套的颜色根据景观要求确定。
(3) 桥塔:桥塔采用空心薄壁箱型截面。桥塔分为上塔柱和下塔柱, 桥面以下部分为下塔柱, 桥面以上部分为上塔柱。上塔柱采用C60混凝土, 下塔柱采用C50混凝土。桥塔在斜拉索锚固区设置环向预应力钢束。
(4) 基础:主桥桥墩基础采用钻 (挖) 孔灌注桩加承台基础形式桥台采用U型桥台加桩基。
3 计算模型
(1) 整体分析所采用软件:结构分析软件为MIDAS, 该软件为大型有限元软件, 可对桥梁结构整体、局部等进行结构分析, 并可以考虑对桥梁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
(2) 计算模式:乌江二桥结构计算模型为空间模型, 主梁从高塔向低塔为X正方向, 横桥向为Y方向, 从桥塔承台到塔顶为Z正方向;主梁以及桥塔均采用空间三维梁单元进行模拟, 而对于斜拉索单元则采用桁架单元模拟。结构模型中节点总数为533个, 三维梁单元536个, 桁架单元106个。计算模型中共有10种材料类型和44种截面类型。
(3) 边界条件:按照实际结构边界约束条件, 因考虑到下部桩基础嵌入基岩, 且具有很强的约束条件, 因此在两个主塔塔底位置采用完全固结的方式处理;在0#过渡墩位置以及3#桥台位置, 对桥梁的横向和竖向位移进行约束同时还对横桥向的转动位移进行约束。
(4) 荷载:永久荷载包括结构自重、预应力、收缩徐变和二期铺装管线荷载, 基本可变荷载包括城——A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 其他可变荷载包括风荷载、温度荷载、制动力和流水压力, 偶然荷载包括船撞力和地震荷载。荷载按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进行组合。
(5) 恒载计算时遵循以下原则:以能量最小原理为调索原则, 同时兼顾桥塔和主梁弯矩。即根据主梁截面的不同, 使其承受弯矩亦不相同。中跨主梁截面较小, 调索原则是尽量减小其弯矩, 以轴压受力为主;边跨主梁为平衡重量需要而设计为较大截面, 为减少主塔弯矩而适当增大边跨主梁弯矩, 以达到全桥弯曲势能最小。
(6) 计算步骤:模拟桥梁施工过程, 与施工步骤一致。
4 计算结果
4.1 静力计算结果
(1) 主梁计算结果:根据标准组合得到, 运营阶段主梁截面最大正压应力为18.4MPa, 最大主压应力为18.5MPa;根据持久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短期效应组合下得到主梁拉应力为1.3MPa, 主拉应力为1.4MPa, 长期效应组合下拉应力不存在。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相关规定。
(2) 桥塔计算结果:见表1所示。
(3) 拉索索力。恒载索力最大为8286.4kN, 应力为561.4MPa;最不利组合下拉最大索力9787.9kN, 应力为631MPa;拉索安全系数最小为2.65。
4.2 特征值计算结果
涪陵乌江二桥自振频率如表所示 (见表2) , 从自振频率可以得到乌江二桥结构刚度相对同跨径斜拉桥较大。
4.3 结构整体静力稳定分析
乌江二桥成桥及最大悬臂阶段屈曲稳定分析, 采用了大型结构通用有限元程序进行结构稳定屈曲分析。在屈曲分析中, 主要利用结构在弹性稳定阶段, 结构的几何刚度矩阵[KG]与荷载矩阵[F]成线性关系这一原理。也就是随着结构外荷载的增加, 结构刚度也随着增加, 其增加倍数与外荷载的增加倍数相同, 即可获得该结构的弹性稳定安全系数。即:{[KD]+λ[KG]}{δ}=λ[F], 当结构达到临界失稳时的λ值即为结构稳定安全系数。
(1) 荷载工况。整体稳定计算过程中, 考虑结构荷载工况在恒载恒定不变的情况下, 对活载值按照不同的加载步进行加载, 以获得成桥阶段稳定安全系数;施工阶段最大悬臂稳定计算过程中, 考虑结构施工临时荷载进行稳定分析。
(2) 分析结果小结。成桥阶段整体结构弹性屈曲安全系数为11.0失稳模态为桥塔面外弯曲失稳;最大悬臂阶段整体结构弹性屈曲安全系数为8.40, 失稳模态为桥塔面内弯曲失稳。
4.4 地震分析
乌江二桥的抗震性能分析的方法, 采用“周期-加速度”反应谱分析方法, 考虑两种地震加速度输入方式:加速度值在顺桥向采用100%, 横桥向及竖桥向分别为30%;加速度值在横桥向采用100%, 顺桥向及竖桥向分别为30%。考虑到涪陵地区的地质条件以泥岩为主, 确定地震反应分析的场地条件为一类场地, 同时考虑到涪陵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结构设计按照Ⅶ度设防。通过计算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 承载能力及强度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元培.斜拉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刘士林.斜拉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3]肖汝诚, 项海帆.斜拉桥索力优化及其工程应用[J].计算力学学报, 1998 (1) .
[4]张士铎.高等桥梁结构理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分析 篇9
关键词:曹植,建安风骨,魏晋诗歌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的文学造诣和文学创作能力受到了魏晋时人的高度评价,其诗歌创作更是成为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和魏晋精神的杰出体现。作为当时诗歌创作的典范和文学创作的高峰,曹植的诗歌可谓风格突出、表现精妙,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一、曹植诗歌风格的转变
诗以言志,诗歌艺术作为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形式和诗人抒发内心、排解忧愁的主要手段,诗歌的风格特色与诗人的人生境遇和处境变化紧密联系。对诗歌的研究必须以对诗人个人人生经历的了解为前提,这在曹植的诗歌研究之中也不例外。蔺文龙指出:“曹植的个人经历,其人生境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其兄曹丕称帝为分水岭。”
在曹植的诗歌也能明显看出前期与后期的风格差异,前期诗歌之中洋溢着乐观昂扬的情绪,作者以王侯公子的富贵生活为主要内容,抒发自己在走马斗犬、郊游踏青等娱乐活动时的心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昂扬的人生态度和潇洒的处事方式。同时,曹植早期的诗歌之中也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心怀天下的胸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精神,《白马篇》、《送应氏》是这时期的代表作。
以曹丕称帝为转折,曹植的人生境遇陡转,从王侯公子变为俎上鱼肉,其后曹植名为王侯实为阶下囚,过着软禁、监视、小心谨慎的生活。生活的转折和待遇的落差使得曹植诗歌创作的后期充斥着幽怨哀婉的情绪,郁郁不得志和伤感落寞成为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主要色彩,《赠白马王彪》、《七步诗》是典型代表。
二、曹植诗歌创作的类型
纵观曹植的诗歌作品,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虽有着类型上的区别,但整体风格一以贯之。在曹植的诗歌创作之中,主要有着以下四种类型,各有其突出的特点,但都体现了曹植本人诗歌创作之中兼有阳刚和柔美的特色:
1、抒发愤懑
这类诗歌是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典范,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身的不幸遭遇或是为朋友遭遇的政治迫害鸣不平。例如《赠白马王彪》,就以自己的感情波折为线索,抒发作者本人屡遭迫害而深埋心底的痛苦和苦闷。此诗同时还自己对和兄长曹丕之间的关系做出回应,指责是小人挑拨离间影响了兄弟之间的感情,是作者政治苦闷之下的合理反应。
2、怨妇诗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以弃妇、怨妇自比的传统,以怨妇喻己,表面上抒发怨妇遭弃的苦闷彷徨,实际是描绘自己壮志未酬、不得赏识而在政治上苦闷的心境。曹植的诗也体现了这一传统,在其诗歌创作后期写作了大量怨妇诗。冯晓玲说:“(它们)或以青春正好却未有佳偶抒发自己年轻却壮志难酬的苦闷,或以妇女无辜遭弃抒发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和幽怨。”
3、述志诗
同样是抒发心志,曹植的述志诗相比怨妇诗更为坦率直白,以直抒胸臆的笔触和直率大胆的口吻叙述己志表明心意,以心怀天下壮怀激烈作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主旨,这类诗上承曹植早期诗歌之中关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怀,一以贯之,成为曹植诗歌始终不变的主旨。
4、游仙诗
苗晓丽说:“现实生活的平庸无趣和处处碰壁的可悲现实往往会将人导往幻想世界之中去,这种情况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魏晋之世并不鲜见。”
三、结语
曹植在曹操、曹丕父子兄弟之中被公认为有着最好的文学水平和创作能力,并被认为可以代表“建安风骨”,这是由于他的诗歌之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同于曹操的苍凉悲壮和曹丕的婉约娟秀,曹植的诗歌兼有父兄二人所长,将慷慨悲歌和温婉含蓄融为一炉,既有着愤懑不平和幽怨悲苦,也有着壮怀开阔,兼取两者之长熔铸出自身的诗歌特点,并在自身的诗歌创作之中一以贯之。曹植的诗作骨气奇高、情兼雅怨,阳性的刚健之美和阴性的柔婉之美构成了完美的融合和和谐统一,浑然天成而又不落俗套,确实体现了曹植本人高深的文化造诣和诗歌创作天分,被认为是魏晋诗歌的高峰和古今诗人的典范可谓是恰如其分。
参考文献
[1]蔺文龙.论曹植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文人化的奠基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冯晓玲.曹植诗歌主基调的成因[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整体分析研究 篇10
某企业现阶段的主要业务为检修和制造各类电机及变压器, 主要产品包括轨道交通用牵引电机、主辅发电机和变压器、高端装备特种电机 (应用于油田、矿山、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军工) 、高效节能工业电机 (压缩机、鼓风机) 等, 未来主要向风力发电机、伺服电机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等其他领域拓展。
以上所列出的大型装备不论制造, 还是检修工艺流程都很复杂。以电机为例, 它是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能量的一种设备, 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 其是电磁学、能量转换、力学、材料等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在制造和检修中, 不仅需要专业人才, 还需要专业基地。
1 规划目标
该企业电机新造和检修部分原占地6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 拥有各类机械设备360台 (套) , 其中大型关键精密设备38台 (套)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如下:CDJD113交流内燃机车牵引电机、JD160A交流电力机车牵引电机、HXN5主辅发电机和CDJF212主辅发电机、ZD109 C直流内燃牵引电机、CDZD102正压防爆直流电动机、CDJD101城轨车辆电机、无刷励磁型同步主发电机、ZDQR310直流牵引电机。
新建基地选址地形:地块大致为长方形, 厂区南北方向最长约4 2 5 m, 东西方向最宽约303m。整个地形高低不平, 局部最低处约483m (西南角) , 局部最高处约498m (东北角) , 最大高差约15m。
结合原有生产能力, 并对市场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 确定新建基地的生产纲领为新造各类电机3000台。检修电机2000台。检修主变压器200台。
2 主要工艺流程
制造或检修大型电机或变压器的工艺流程, 决定和影响着基地布局与规划设计工作。研究了大量直流与交流电机、相关主辅电机、变压器等工业流程, 重点介绍三种:图1为和谐内燃机车交流牵引电机和主发电机的制造工艺流程[1,2];图2为主要直流传动机车直流牵引电机制造工艺流程[3];图3为适合检修直流牵引电机 (交流牵引电机相较直流牵引电机结构简单) 、主发电机、主变压器的工艺流程。
总之, 工艺流程为规划电机修造基地的整体工艺布局主要依据, 本文综合考虑多种电机制造和检修的不同工艺特点, 并适当兼顾整体物流路线和基地形象, 提出不同的方案以作比较[4]。
3 主要构成及功能
该基地技术方案制定在完成搬迁改造的同时, 综合考虑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以实现节约建设资金、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本期建设内容包含:电机制造工部、电机检修工部、绝缘处理工部、加工工部、试验整备工部等五个工部[5]。
电机制造工部主要负责线圈制造、电枢制造、交流转子、直流电枢、直流电机总装、交流电机总装、主辅发电机总装、RD电机总装、BD电机总装、磁极制造及主辅发电机定子叠压等工作。主要设备包括:四柱液压机、无氧退火炉、台车式烘炉、气体保护焊机、铜焊机、直流氩弧焊机、短路环感应焊机、高频感应焊机、焊烟除尘器、交流耐压机、高频绝缘测试仪、打砂除尘装置、数控扁绕机、数控涨型机、数控自动包带机、数控直边自动包带机、下刻机、硬支承平衡机、动平衡机、转子磁极装配台、导条涨紧机、全自动超声波清洗机、总装工作台、起重机等。
电机检修工部主要负责牵引电机电枢、定子、端盖和其他零部件的检修、组装等工作。主辅发电机定子、转子、端盖、磁极和其他零部件的检修、组装工作。主变压器解体、器身、油箱、散热器和其他零部件的检修、组装、试验、整备等工作。主要设备包括:普通车床、V 1 0 0 0卧式车床、摇臂钻床、四柱液压机、交流焊机、氩弧焊机、电阻钎焊机、真空干燥炉、超声探伤仪、磁粉探伤机、电力机车主变试验站、动平衡机、硬支承动平衡机、真空净油机、全自动下刻机、起重机等。
绝缘处理工部主要负责各型新造和检修电机部件的浸漆、烘焙、清理、底漆喷涂等工作。主要设备包括:自动控温干燥炉、真空压力浸漆设备、漆雾净化装置、旋转烘炉、电加热旋转干燥炉、干式喷烘漆室、防爆式起重机等。
加工工部主要负责各型电机 (含发电机、新产业电机) 机座、端盖、转轴等部件的加工、整修、测量、清洗等工作。主要设备包括:数控立车、普通车床、数控卧车、摇臂钻床、数显镗床、外圆磨床、龙门立式加工中心、卧式镗铣加工中心、龙门五面加工中心、数控八面铣、电机转轴荧光磁粉探伤机、交流焊机、气体保护焊机、超声波探伤仪、起重机等。
试验整备工部主要负责新制和检修的各型电机的试验、整备工作。包括:主发电机、直流/脉流牵引电动机、交流牵引电动机、风扇电机、制动电阻风机、辅助电机及新产业电机的试验 (包括例行和型式试验) 、整备 (包括打磨和腻子、杂件组装及喷漆等工作) 。主要设备包括:交流耐压机、直流耐压机、自藕减压启动箱、直流电机试验台、同步电机试验台、主辅发电机例行试验台、交流牵引电机例行试验台、牵引电机翻转机、整备腻子房、整备喷烘漆室、漆雾净化装置、起重机等。
4 整体规划布局
电机检修与新造工艺特点区别很大, 新造工艺主要是模块化设计和组装, 大批量流水线式生产, 环境干净整洁。检修工艺主要是碎片式检测和修复, 独立台位配合小批量流水线方式生产, 环境恶劣。该基地不仅要求兼顾检修与新造工艺, 同时产品复杂多样, 因此整体布局需进行深入分析。
4.1 主要布置原则及工艺技术决定
新建建筑集中布置, 给未来新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并兼顾本期及后期建设内容的有机衔接。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雨污水的排放、消防、节能、绿化等诸方面的规范和要求。满足生产使用需要, 工艺流程合理, 车间的布置考虑朝向及主导风向, 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使各生产环节紧密衔接运输方便。总平面、车间内、车间与车间之间物流顺畅合理。
厂区主要道路均设计为环状, 满足消防及物料运输。
规划方案遵循上述原则的同时, 还应保证特殊工序独立布置, 工艺要求如下:
线圈生产、嵌线工艺和变压器检修工艺都要求洁净度较高, 且与其他工艺区别很大, 易单独隔离生产。
该基地生产电机种类较多, 工作量较大, 需要场地空间大。另外, 电机试验耗时较长, 环境噪声较大, 振动较大, 且要求便于随时观察, 工艺布置上单独隔离设置较佳。
绝缘处理厂房漆雾较多, 生产环境恶劣, 防火防爆要求较高, 应布置漆雾净化装置, 宜单独隔离布置。
4.2 规划方案
根据产能规划、生产工艺流程和物流走向, 结合场地及周边条件, 整个场地共规划了两个总平面布局方案, 如图4.1、4.2所示。实线为本期建设, 虚线为规划预留场地。
方案一: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布置联合厂房。场地中部规划两个联合厂房, 东西两侧规划磁极、绝缘处理、试验整备等厂房, 本期结合整体功能规划, 建设相关厂房。南部规划预留有厂前区用地。南北贯通两条主要通道。设3个大门。南侧和北侧均设置停车区, 便于物流和人员出入。如图4所示。
本方案总体规划了电机检修联合厂房和电机制造联合厂房两座主厂房, 其中电机检修联合厂房主要定位于轨道装备配套电机和变压器的检修, 电机制造联合厂房主要定位于轨道装备配套电机制造。电机检修联合厂房预留部分主要用于物流和未来拓展后其他领域电机和变压器的检修工作 (该跨度厂房也可灵活转换为电机制造厂房) 。电机制造联合厂房预留部分主要用于未来新产业电机的制造工作。
电机检修联合厂房A总长1 4 4 m, 跨度由南向北依次为1 8 m×2 (预留) +1 8 m×2+1 5 m+1 8 m+2 4 m, 南侧贴建3层1 4 4 m×9 m生产辅助间。电机检修联合厂房B总长1 4 4 m, 跨度由南向北依次为1 8 m+1 8 m×5 (预留) +18m, 南侧贴建3层144m×9m生产辅助间 (本期建设2层) 。A 1、A 2厂房1 8 m宽, 预留用于电机组装。A 3、A 4厂房1 8 m宽, 本期建设用于电机组装。A5为2层厂房, 15m宽, 一层用于电机定转子嵌线, 二层用于线圈制造。A 6厂房1 8 m宽, 用于部件加工和铁芯叠压等工作。A 7厂房2 4 m宽, 主要用于机座加工工作。B 1厂房1 8 m宽, 主要用于牵引电机、主辅发电机的检修、组装和整备工作。B 2、B 3、B 4、B 5、B 6厂房皆为1 8 m宽预留厂房, 远期用于电机检修、磁极检修、物流周转和主变检修等工作。B 7厂房1 8 m宽, 本期用于各型号主变压器检修, 远期用于电机解体工作。绝缘处理厂房C长1 3 8 m, 宽2 1 m, 西侧贴建8 4 m长, 6 m宽生产辅助间, 主要负责各型新造和检修电机部件的浸漆、烘焙、清理、底漆喷涂等工作。磁极厂房D长1 3 5 m, 宽1 8 m, 主要负责主辅发电机磁极制作工作, 远期用于绝缘处理。试验厂房E长1 9 2 m, 宽2 4 m, 主要负责新制和检修的各型电机的例行和型式试验工作。整备厂房F长75m, 宽24m, 主要负责物流和试验后的整备工作。
方案二:按照采取联合厂房, 新建建筑集中布置、预留发展用地的原则规划。本期建设内容集中在厂区南部, 北部场地整体预留。场地中部规划两个联合厂房, 东西两侧规划绝缘处理、试验整备等厂房, 南北贯通两条主要通道。厂区不设办公区。设3个大门, 南侧和北侧均设置停车区, 便于物流和人员出入。如图5所示。
本方案总体规划了轨道电机厂房及新产业电机厂房两座主厂房, 其中轨道电机厂房主要定位于轨道装备配套电机的制造和检修, 预留的新产业电机厂房定位于新产业电机的制造。由于新产业电机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产能需求尚不明确, 因此本期对于新产业电机的试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与轨道电机生产共线, 特殊工序独立设置。待市场批量较大, 现有设施不能满足要求时, 根据产品类型、工艺特点、产量需求等条件择机启动新产业电机厂房的建设。
轨道电机厂房A总长1 5 0 m, 跨度由南向北依次为1 5 m (二层) +2 4 m+1 8 m×4+1 8 m (预留二期) +1 8 m×2, 南侧贴建3层1 5 0 m×9 m生产辅助间, 北侧贴建一层1 5 0 m×9 m生产辅助间。A 1厂房1 5 m宽, 共二层, 一层布置嵌线, 二层布置线圈制造。A 2厂房2 4 m宽, 东侧用于布置机座加工区, 西侧用于布置端盖、机座的整修、测量、清洗等工序;A 3厂房1 8 m宽, 用于布置端盖、转轴加工工序。A 4厂房1 8 m宽, 布置交流电机转子、交流牵引电机总装等工序。A5厂房18m宽, 布置直流电机定子、直流电机转子、直流电机总装、主辅发电机总装、R D电机总装机及B D电机总装等工序。A 6为物流库房, A 7为二期预留检修厂房。A 8电机检修厂房1 8 m宽, 主要用于牵引电机、主辅发电机的检修、组装和整备工作。A9主变检修厂房1 8 m宽, 主要用于主变压器器身、油箱、散热器和其他零部件的解体、清洗、检修、组装、试验、整备等工作。绝缘处理厂房C 183m长, 24m宽, 主要负责各型新造和检修电机部件的浸漆、烘焙、清理、底漆喷涂等工作。试验厂房E183m长, 24m宽, 负责新制和检修的各型电机的试验、整备工作。
5 结论
方案特点对比如下:
方案一和方案二设东西两条南北贯通主干道, 南北两个厂前区, 整个厂区布局规整, 体现现代化企业特色。
方案一、方案二均采用联合厂房, 便于物流运输及后期工艺调整, 在同等条件下, 相对于采用零散的独立厂房更能体现建筑体量, 提升企业形象, 其中方案一更加突出。
方案二同方案一相比, 物流路线更短, 且在新产业电机销售情况不确定, 伺服电机和风力发电机对生产基地的工艺要求与牵引电机区别较大的情况下, 集中预留新产业电机生产的建设用地, 便于未来根据需要规划建设。方案二相对方案一适应未来, 且灵活性好。
基于以上分析, 本项目拟采用方案二。
摘要:电机及变压器等装备种类繁多, 技术特征明显, 工艺流程复杂, 有的体型巨大且效能巨大, 为此电机建设和修检基地需要非常专业, 其整体工艺布局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长远发展有较深影响。本文以某电机修造企业搬迁项目为背景, 研究分析了检修和制造各类电机及变压器的工艺流程, 综合电机生产和检修工艺特点, 规划了两种设计方案并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给出适合该企业的布局方案。整体结构布局、工艺流程的论述对业界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牵引电机,工艺路线,工艺布局
参考文献
[1]浅仓诚治, 高魁源.主电动机非分解检修生产线[J].国外铁道车辆, 1999, (4) :40-43.
[2]左藤光正, 姚英.日本大宫工厂新的牵引电机检修生产线[J].国外内燃机车, 2000, (1) :37-42.
[3]上海检修基地牵引电机检修流水线的建立与运用[J].检修运用, 2013, (4) :51-52.
[4]王滔, 郭磊.高速牵引电机的检修[J].电机技术, 2014, (1) :53-56.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关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28-03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哲学理论前提下关于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斗争的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受到我们党的高度重视。而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近年来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热点研究对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更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定为一级学科来建设,众多学者也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探索,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探索。
一、为什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并不是某个学者的一时兴起而带领了整个研究的狂潮,而是由于之前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缺乏整体意识已经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严重扭曲和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所以必须从整体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纠正非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给马克思主义带来的种种曲解和错误,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首先,割裂了整体性研究和分科性研究的关系,偏重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这种分法主要来源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受这种分法的影响,将这三个部分分属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领域进行研究。虽然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能够更加集中深入地挖掘其内容和精神实质,为整体性研究提供基础,但部分不能代替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仅靠分门别类的研究是不能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实质的。因为缺乏整体意识,固然在不同的领域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但是却出现了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曲解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割裂,甚至是对立起来,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其次,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容易造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内容遭到对立,甚至有些反马克思主义者意图从整体上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除了上述的三个部分以外还涉及军事、教育、历史、美学等等很多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分开进行研究,容易造成内容方面的脱节,使得各个部分不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片面或者错误的理解。抛开整体角度,只注重某个方面的研究,也容易夸大某一理论,使得其与体系中的其他理论相分离,或者有些学者甚至不负责任地自由发挥去“充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把一些五花八门的观点乱插入体系当中,不仅破坏了整个体系的结构,而且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容易造成后来的研究者曲解马克思主义。
最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未被设立为一级学科之前,只注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經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研究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才非常匮乏。而且我国有着严重的学科概念,以往只注重与分门别类的研究,使得有些学者无法摆脱单个学科的束缚。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设为一级学科后,能够为学者提供了强大的制度平台,帮助他们开拓新的研究视角,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队伍的建设提供大量的人才,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学术性,提高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完善。
无论是从理论内容还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摆脱分门别类的单一研究,在分科性研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是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对其科学理论的界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进行整体研究,才能完整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其实就是如何从整体上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两个问题都是想从科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准确而全面的概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认识。
它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学科组成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了马克思主义,但是这不能完整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因为这种界定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是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的分门别类研究,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但马克思主义虽然由这三大部分组成,却不仅仅是三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如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和整体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一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从纵向维度出发,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试图解救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号召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它从诞生起,就受到广大无产阶级的关注和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在有生之年不断探索,无论是《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这些经典著作,还是亲自投入到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去,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体系。后来,马克思主义传入到各国,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体系不断创新。五四运动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后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且快速成长起来,不断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创造出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也起到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没有被抛弃,而是继续向前发展,诞生至今的160多年里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从横向维度出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世界观。张雷声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在于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拥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行为,它克服了学科束缚,着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科学性。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安于现状,其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时间和实践的不断推移和发展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的。
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整体性问题,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进一步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组成部分以及二级学科的关系
从学科划分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05年之前不是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模块组成进行分别建设,并没有作为整体进行研究,从而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确实没有从整体上进行学科建设,但是这并不说明我们没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因为整体寓于部分当中,而部分也体现着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三大组成部分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对其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具体领域深入探索,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个领域的地位,挖掘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从而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服务。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并不是完全独立,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就是将其三大模块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他们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其各个组成部分也要立足于整体的高度研究,从整体上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无论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都要体现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属性这一原则。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是从实践上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面分别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这五个二级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载体,它们的研究并不是一概而论的,在研究范围、研究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构成一个整体。至于整体性具体表现在哪里,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但不难看出五个二级学科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还是它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间虽有区别,但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和二级学科的建设,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协调,而且还要抛开单一研究的束缚,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当前理论界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馬克思主义作为一级学科建设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特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运用整体性研究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耀灿,刘伟.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顾海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5]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6]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7]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南京社会科学,1999(10).
[8]靳辉明,张雷声,钟明华,武东生,顾钰民,陈占安,佘双好.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规范化建设笔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问题研究 篇12
关键词: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证券市场
整体上市由来已久。早在1994年之前, 国内的企业大都是以整体上市的形式上市融资。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不断规范和完善, 对拟上市公司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许多老牌国有企业难以达到上市的要求, 只能通过将优质资产拆分上市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近年, 剥离社会职能、出售亏损业务、养老移交社会等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能够符合上市的各项要求。国资委、证监会等有关部门正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 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意义
2005年8月23日, 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后, 支持绩优大型企业通过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份实现整体上市。”由此拉开了固有企业大规模整体上市的序幕。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意义在于:
(一) 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
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 不少国有企业都走上了整体上市之路。随着整体上市工作的不断推进, 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截止到2011年6月底, 中央直属企业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的证券化率分别达到54.07%、68.67%和60.4%, 共控制境内外上市公司359家。未来, 在整体上市工作的推动下, 不仅是央企, 地方国有企业的证券化率也将得到显著提高。证券化对国有资产的好处在于:一是为国有资金退出提供了制度安排, 有利于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的业务转型。二是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经营的透明度, 通过证券市场的约束, 让国有企业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 提升国有资产经营效率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有助于提升国有资产经营效率, 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整体上市把价值链相关部门纳入上市主体, 扩大其企业边界, 以内部组织代替外部交易的方式降低交易费用。二是通过组织架构与业务结构的重塑, 将相同或相关业务整合至上市公司, 在原有上市与非上市资产之间形成“1+1>2”的协同效应。三是整体上市之后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生产规模, 积极向外整合扩张, 促进规模效应的发挥。四是以上市为契机推动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规范整个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五是便于吸引更为优质的资源, 共同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 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
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规模普遍较小, 许多优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纷纷选择国外市场上市。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制度建立之后, 海外上市公司可以回归A股市场, 同时也解决了大型拟上市公司的后顾之忧。国有上市公司大盘股投机性较弱, 存在护盘作用, 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之后, 便于国有资产流转中的定价, 有助于对其业绩及价值进行合理判断, 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规范国有资产交易市场。
(四) 促进国有企业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较间接融资而言具有融资成本低、时间长、稳定性强的特点。国内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是债券进行再融资, 都受到公司规模的制约, 由此导致直接融资占社会总融资比例过低。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之后, 充实了上市公司的资本金, 为其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供了基础, 尤其是针对资本金考核较为严格的国有金融企业。
(五) 减少上市公司关联交易
国有企业拆分上市之后, 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关联交易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股东利用上市公司对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 将原本属于上市公司的收益转移到非上市部分由其单独享有。二是利用关联方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粉饰, 美化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整体上市, 将原来的关联交易内部化, 从根源上切断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利益纠葛。同时, 整体上市后的国有股东利益与上市公司利益基本一致, 减少了其利用关联交易谋取私利的动机。
二、国有企业整体上市面临的问题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虽然对证券市场以及国有企业的发展拥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不容忽视的是, 其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 整体上市资产质量不高
由于受股票发行上市相关规定的约束, 国有企业当初分拆上市的大都是企业内部最为优质的资产, 剩余的多是盈利能力不强、业务相关程度不高或者非营利性业务。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虽然将企业办社会职能机构分离出去, 甚至剥离了非主营业务, 但是剩余资产无论是在盈利性还是成长性方面与上市资产的差距都很明显。整体上市前的投资者购买股票的价格是以优质资产为基础确定的。整体上市后, 如果注入资产质量不如原有资产, 将有损于原有股东的利益。因此, 整体上市对国有资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确定与运行机制研究》 (12BGL04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产有着很高的要求, 否则无法获取非关联股东的支持。实际上, 大部分拟整体上市的资产质量都不高。市场上存在整体上市后业绩急剧下滑的案例, 有的甚至出现亏损, 该现象已经引起了市场的警觉。
(二) 资产收购定价标准不一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缺乏统一的资产收购定价标准。作为卖方的国有控股股东希望获取一个较高的对价, 作为买方的上市公司希望以更高的性价比购买资产。在理论上, 该价格是由供给双方博弈结果而定。但事实上, 博弈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 导致博弈结果往往偏向其中一方, 更多的是偏向于国有控股股东。整体上市定价过程中, 国有股东与保荐人、承销商的利益是一致的, 只有获取较高的对价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整体上市的整个过程, 包括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财务审计、发行定价都是由控股股东及券商主导的, 而代表上市公司利益的中小股东很难参与其中并加以控制。资产收购标准不一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国有股东主导下的高定价, 直接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二是出于快速上市的目的而以较低定价换取市场的认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 股权集中度显著提高
国有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 “一股独大”现象较为严重。股权集中虽然有助于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但是也容易发生控股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拟上市资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 为保证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大都采取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股票购买资产的方式, 由此导致上市公司的股权更加向国有股东集中。股权集中度提高之后, 中小投资者在上市公司中的话语权被进一步稀释, “一言堂”现象更容易发生。国有资产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控制权集中后“代理”问题更容易发生, 管理层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出现的概率更大。
(四) 国有股减持冲击加大
整体上市之后, 盘活了国有存量资产, 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 加速了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 有助于缓解国有股权过度集中现象。同时, 全流通后国有股的大量减持对证券市场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成为A股下跌的一项重要原因, 受到投资者的诸多非议。市场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 担心整体上市后国有股减持对股价的冲击。在一般投资者看来, 持有“原始股”的国有股东无需担心股票价格而随意进行抛售, 由此导致市场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进程加快后的担忧。
三、促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相关建议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 文章提出以下建议用以支持国有企业整体上市。
(一) 完善总体规划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一般对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并不产生影响, 但后续的国有股减持如同IPO和再融资一样使市场形成阴影。大量的国有企业集中在同一时间段整体上市, 其对股市的影响不容忽视。事实上, 这并非最优决策, 分批次、有计划的上市安排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制定完善的总体规划, 使国有资产证券化变得有序有度。在制定规划时, 需要考虑:一是企业的自身需求, 根据不同企业的状况分别安排其整体上市进程。二是市场的承受能力, 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安排不同时间段整体上市的规模。
(二) 严格准入标准
目前,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主要依据的是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并购重组的相关规定。无论是再融资还是并购重组, 都只是一般性要求, 没有针对整体上市的专门规定。这些要求对于准备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而言并不高, 基本都可以达到。只有严格整体上市的标准, 提高准入门槛, 才能支持真正优质的资产进入上市公司, 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整体上市标准趋严后, 能够提高市场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认同度, 增强市场的参与程度, 减少对市场的冲击。整体上市标准应该包括业务的相关性和盈利性;相关性即所注入的业务必须与上市公司已有业务或发展规划相关;盈利性即注入资产的盈利能力要强, 不能明显弱于上市公司。
(三) 规范定价流程
整体上市资产的定价问题关系到国家及投资者利益, 必须加以规范,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中小股东的参与程度, 减少控股股东与券商之间的“合谋”, 保障其在上市公司中的合法权利。二是准确计量定价基数, 消除利益输送行为对拟上市业务财务数据的影响。三是合理确定定价系数, 在系数的确定过程中既要参照行业平均值, 也要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
(四) 拓展上市模式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多采用向国有股东定向增发股票购买资产的方式, 该模式虽然便于操作, 但是却带来了许多问题。整体上市的本质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无异, 其模式也不局限于此, 例如公开增发新股购买大股东资产、向第三方定向增发新股购买大股东资产等方式都可以得到运用。公开增发模式有助于减少整体上市过程中的利益输送, 同时化解控制权过于集中的问题。向第三方定向增发模式有助于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由定向增发的购买方代替广大中小股民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进行监督。
(五) 加强市场监管
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过程中, 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其中,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注重对国有资产和国家利益的保护, 谨防国有资产流失及整体上市时的利益输送。证监部门应当重视对整体上市所涉证券事务的监管, 落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 避免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和破坏市场公平秩序行为的发生。行业协会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深化管理体制, 确保中介机构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业务中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保证会计师、评估师、律师的执业质量。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协作, 建立对国有企业整体上市进行监督的联动机制, 形成完整的市场监督体系, 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键益.我国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效果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0.
[2]黄清.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研究——国有企业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模式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 2004, (2) .
【整体分析研究】推荐阅读:
整体稳定分析12-30
课程整体德育分析06-28
整体分析法07-10
整体市场特征分析12-23
律师行业整体分析11-05
结构体系整体计算分析08-30
高一年级整体考试分析01-14
2024年整体衣柜连锁加盟投资费用分析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