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内容(共12篇)
课程建设内容 篇1
最近几年, 在纸质阅读和传统媒体日渐低迷的大背景之下, 却连续有数本漫画期刊异军突起成为百万大刊, 成功带领中国漫画期刊经过了一场“狂飙突进”式的大转型, 从萎靡不振一举转而风生水起。而就在几年之前, 中国的漫画期刊还多处于接连停刊、市场一片凋零的艰难境地。当前, 国内的漫画期刊市场渐趋有序且发展势头迅猛, 各类期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就当前国产漫画及漫画期刊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发展瓶颈予以梳理分析, 并对发展中的问题和机遇, 尤其是对期刊内容的建设问题进行较为冷静的思考。
一、当前漫画产业现状及漫画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2006年12月, 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柳斌杰专为《动漫创意产业论》作了长序《把漫画做成大产业》, 这成为国家以优惠政策扶持中国漫画产业发展的序曲。动漫产业因其具有的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附加值高等特点, 被称为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而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和效益也越来越大, 同时也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着深刻的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
就目前国内漫画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处于产业形成的初级阶段。既然称作产业, 就应该有投入、有产出、有规模化生产, 要与其他的产业形成关联, 有上游产业、下游产业, 有完整的产业链。但纵观目前国内漫画的产业状况, 商业化程度和产出仍然明显偏低, 漫画作品的出路仍基本以出版为主, 而且在各个出版门类中, 漫画出版物也显属小门类。而至于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衍生与关联, 就更属初级形态。而在漫画产业大国日本, 相关衍生产品所形成的利润和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前期漫画创作的投入, 进而借助良性的资本运作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比而言, 中国漫画及衍生产品则少有成功案例, 漫画作品的创意无法借助产业链的优势延伸到其他产业, 这对漫画的原创性和发展力无疑是一种较大的限制。单就漫画期刊而言,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几点:
1. 漫画期刊的编辑水平较低和市场定位取向模糊是当前各杂志社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实从本质而言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定位的模糊对编辑能力的挖掘和水平的提高起着制约作用, 而编辑水平不高也进一步影响到期刊的定位取向的准确性。
2. 期刊经营人员的发展思路和市场定位的不明确性和
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漫画期刊多面临编辑人才的匮乏和缺失。漫画期刊对各传统出版机构来说仍然属于新事物, 而新业务与旧有体制和工作模式必然经历的这个磨合期能否顺利、短期度过, 对期刊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同质化现象严重。
同质化现象实际反映出的是对漫画期刊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匮乏, 前瞻性的丧失则必然导致对市场认识不足, 盲目跟风。
4. 漫画图书的出版现在也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
自去年初出版发行的原创漫画单行本来调查, 60%的项目选题都是失败的, 实销率较低, 库存量极大。做漫画期刊的经营者自以为选题只要做过杂志, 连载就可以出版单行本, 并没有过多地对项目本身做出市场调研和分析。
如何避开同质化竞争, 确立市场地位, 是每个漫画期刊杂志社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如陈维东预测道:如果以当前的发展来看, 相信很快会淘汰一批“作坊式的杂志”, 然后再淘汰一批“自以为是的杂志”, 最终留下定位准确, 模式恰当, 市场化程度高的杂志社。从陈总对漫画期刊和图书编创、出版、经营等的独到认识和精准理解来看, 这一预测有很大的准确性。这也就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其中最首要的无疑是期刊内容的建设问题。
二、冷静做内容。
期刊的内容建设, 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期刊本身的栏目设置、稿件选取和装帧等外部显性因素, 同时更是包括了人员团队建设、作者队伍建设、读者群的培养与维护以及发行营销等各个隐形环节。因此, 冷静做内容就需要对这所有因素予以合理考量, 整体运作。
1. 刊物自身建设
当前原创漫画期刊的高发行量首先是来自周刊的支撑。从2009年底开始, 国内几家主要漫画期刊都将半月刊改成周刊, 这在当时是让漫画界人士感到振奋的一件大事。能实现漫画期刊的周刊化意味着中国漫画产业开始踏上成熟之路, 也代表着漫画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基础。漫友文化传播机构董事长金城 (微博) 也表示, 周刊化意味着更多原创漫画有了发表空间, 使阅读变得更加频繁、更加连贯。这就为中国漫画期刊的发展从期刊形态的自身建设上提供了物质基础。
2. 编辑队伍建设
当前漫画期刊编辑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类型不均衡, 结构不合理, 缺乏领军人才;以纸介传统图书出版为主, 业态单一, 缺乏掌握数字化出版等技术含量高的人才;人才培训力度薄弱等。
针对于此, 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和现有资源, 积极创新学习培训形式, 坚持按需培训的理念, 使培训工作更具个性化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强化培养急需人才。同时要拓宽思路, 深挖人才引进渠道,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前瞻眼光的领军人才。
3. 作者群的培养
还在几年前, 国内漫画界仍以“技术流”为主要论调, 认为画得专业、漂亮的漫画书就好卖, 随着后来很多漫画家提出“故事和人物的个性比画面重要”, 大批非专业出身的漫画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自由的表现形式迅速抢占市场。
作为漫画期刊, 对作者资源的抢占和培养挖掘, 应努力适应当前漫画作者群日益职业化的趋势, 这既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也是在市场经营中逐渐历练成长的过程。因此, 建立期刊与作者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4. 读者群的维护
做期刊读者群的建设和维护, 最需要的还是要沉得下来, 不浮躁。漫画期刊的目标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和一部分中年, 这个阶段的读者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度相对较强并有很强的求新意识。所以要培养相对稳定并具延续性的读者链, 就要避免盲目跟风, 加强期刊的自身建设, 以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敏锐的时尚触角提供高品质并具有持续市场发展潜力的优秀期刊。
5、营销、盈利模式和体制建设
经营一本畅销的漫画期刊, 在当下的中国要面临诸多困难。由于每个刊社的内容定位、人才资源、资金状况和周边业务等都不一样, 极易在业务活动与体制模式的关系和协作方面产生内在的制约因素, 进而影响期刊的长远发展。因此, 在漫画期刊营销、盈利模式和体制建设方面应立足于现状, 深入研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其中对传统营销模式应坚持深入挖潜与渠道拓展并举, 而对漫画期刊市场出现的全新盈利模式应保持开放姿态, 积极探索、深入研究。
基于以上, 漫画出版的核心问题必然以内容为主。当前漫画期刊对主流价值观的把握普遍欠准确, 这也是造成期刊自身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对自身的定位不准和没有形成期刊独有的文化, 最终也会造成消费者对期刊的积极性和忠诚度不高, 而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依赖期刊内容的准确定位和合理建设。
在期刊的内容建设方面, 陈维东通过长期深入接触并研究市场而大力提倡的剧情漫画及其未来发展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他强调应坚持“读者接受为唯一的检验标准”, 而不是所谓的专家或同行的高端专业评判, 他认为动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观在新时代、新形式下的有效新载体的认识基础等观点的确是金玉之言。漫画作品和期刊必须到市场的大潮中去接受残酷的市场考验, 只有通过了市场考验, 才能算得上被广大读者接受的合格文化产品形态。
在冷静做内容的提法基础上, 我们应坚持期刊办刊的前瞻性, 不盲目跟风, 摒弃以短期利益取代长远规划的短视做法, 本着打造精品期刊和栏目的主旨, 稳步进行期刊作者队伍、编辑队伍、营销体系的建设, 并进而形成和建立既契合现状, 同时亦符合漫画期刊产业发展趋势的漫画编创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飞著.编辑学理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吴平著.编辑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年.
课程建设内容 篇2
P 1
实验一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悬浮聚合 2.掌握高分子合成步骤
3.学会观察和分析合成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将单体以微珠形式分散于介质中进行的聚合。从动力学的观点看,悬浮聚合与本体聚合完全一样,每一个微珠相当于一个小的本体。悬浮聚合克服了本体聚合中散热困难的问题,但因珠粒表面附有分散剂,使纯度降低。当微珠聚合到一定程度,珠子内粒度迅速增大,珠与珠之间很容易碰撞粘结,不易成珠子,甚至粘成一团,为此必须加入适量分散剂,选择适当的搅拌器与搅拌速度。由于分散剂的作用机理不同,在选择分散剂的各类和确定分散剂用量时,要随聚合物种类和颗粒要求而定,如颗粒大小、形状、树脂的透明性和成膜性能等。同时也要注意合适的搅拌强度和转速,水与单体比等。
本实验以氯化镁与氢氧化钠为分散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悬浮聚合。
三、仪器和药品
甲基丙酸甲酯
10ml; 蒸馏水
60ml; AIBN
0.10g; 或BPO
0.07g; 1%聚乙烯醇水溶液
2ml; 三颈瓶250ml
1个; 冷凝管
1支; 搅拌器
1套;
量筒
(10ml、100ml)各一支; 抽滤装置
1套; 温度计
2支;
四、实验步骤 湖南工学院教案用纸
P 2
恒温水浴
1套
安装时搅拌器装在支管正中,不要与壁碰撞,搅拌时要平稳,支管下装有加热水浴,(冷凝管可待料加入支管后再安上)。
依次加入2ml1%的聚乙烯醇水溶液、40ml水、搅拌加热,加入预先已溶解引发剂的甲基丙烯酸甲酯10ml,再用剩余的20ml水分两次洗涤盛单体的容器,并倒入三颈瓶内,加料完毕后升温至70℃,小心调节搅拌速度,观察单体液滴大小,调至合适液滴大小后,保持搅拌速度恒定,将反应温度升至78~80℃,反应约1.5h后,注意观察悬浮粒子的情况,由于聚合物比重增大,球形的聚合物逐渐沉降于支管底部,并且从支管嗅出单体气体很稀,即可升温至85℃熟化半小时左右,通常进行1.5~2小时。
反应结束后,移去热水浴,用水冷却后将产物倾入200ml烧杯,用温蒸馏清
五、思考题
1、悬浮聚合成败的关键何在?
2、如何控制聚合物粒度?
3、试比较有机分散剂与无机分散剂的分散机理。
4、实验中那些因素对分子量(或粘度)产率有何影响── 加以讨论。
5、聚合过程中油状单体变成粘稠状最后变成硬的粒子现象如何解释?
湖南工学院教案用纸
P 3
实验二 苯乙烯的乳液聚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苯乙烯乳液聚合,了解乳液和固体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2、了解乳液聚合特点及操作方法。
3、了解乳液聚合的原理及各组分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聚苯乙烯树脂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热塑性塑料,属无定形高分子聚合物,聚苯乙烯大分子链的侧基为苯环,大体积苯环侧基的无规排列决定了聚苯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透明度高、刚度大、玻璃化温度高、性脆等。主要分为通用级聚苯乙烯(GPPS、俗称透苯)、抗冲击级聚苯乙烯(HIPS、俗称改苯)和发泡级聚苯乙烯(EPS).乳液聚合是指将不溶或微溶于水的单体在强烈的机械搅拌及乳化剂的作用下与水形成乳状液,在水溶性引发剂的引发下进行的聚合反应。体系主要由单体、引发剂、乳化剂和分散介质组成。乳化剂是决定乳液聚合成败的关键,乳化剂分子是由非极性的烃基和极性基团两部分组成的,根据极性基团的性质可将乳化剂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型和非离子型几类。乳液聚合与悬浮聚合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将油溶性单体分散在水中进行聚合反应,因而也具有导热容易、聚合反应温度容易控制的优点,但与悬浮聚合又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乳液聚合中,单体虽然同样是以单体液滴和单体增溶胶束形式分散在水中的,但是由于采用的是水溶性引发剂,因而聚合反应不是发生在单体液滴内,而是发生在增溶胶束内形成M/P(单体/聚合物)乳胶粒,每一个M/P乳胶粒仅含有一个自由基,因而聚合反应速率主要决定于M/P乳胶粒的数目,也取决于乳化剂的浓度。由于胶束颗粒比悬浮聚合的单体液滴小得多,因而乳液聚合得到的聚合物粒子也比悬浮聚合的小得多。乳液聚合能在高聚合速率下获得高分子量的聚合产物,且聚合反应温度通常都较低,特别是如果用氧化还原引发剂时,聚合反应可在室温下进行。乳液聚合的不足之处在于聚合体系及后处理工艺复杂。
本实验采用最典型的乳液聚合配方:不溶于水的单体,溶于水的乳化剂和引
如下: 湖南工学院教案用纸
P 4
发剂,且生成的聚合物可溶于单体中,故可视为理想的乳液聚合体系。反应历程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1实验仪器
三口烧瓶
1只
布氏漏斗
1只
抽滤瓶
1只
电动搅拌器
1套
烧杯(400mL)
1只
2.实验试剂
苯乙烯(99.9 0o以上)
10g
十二烷基磺酸钠
0.3g 过硫酸按
0.3g 去离子水
125ml 饱和CaCl2溶液
30ml
四、实验步骤 湖南工学院教案用纸
P 5
1、根据实验装置图装配好实验装置。向三口烧瓶中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0.3g和去离子水125 mL,开动搅拌器并升温,直至十二烷基磺酸钠完全溶解。
2、向烧瓶中再加人苯乙烯lOg和过硫酸铵0.3 g,继续升温至85~90℃进行反应,反应约1.5h,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待冷却至30~40℃时即可出料。
3、产物可直接应用,也可经破乳后用固体产品。将物料倒入400mL烧杯中,边搅拌边加人20~30mL饱和CaCl2溶液,进行破乳直到无聚合物析出。凝聚物抽滤,并用热水冲洗1~2次,滤干,在60℃下烘箱中烘干,称量并计算产率。
五、注意事项
1、如果乳液发黄,可以考虑在体系中通人N2.2、产品的粒度与温度有关,当温度高时粒度小,温度低时粒度相对较大。
3、在用过硫酸盐为引发剂时,由于过硫酸盐热分解产生HS04-,在非缓冲溶液中进行该反应时,会由于H S04-离解出H+导致溶液的pH值降低,从而促进过硫酸盐的热分解反应,使得反应易出现凝胶。要保持碱性环境,一般可适量加人NaHC03、焦磷酸钠、KOH或NaOH等。
六、思考题
1、苯乙烯单体除进行自由基型乳液聚合外,还可用何种方式进行聚合?
2、乳液聚合与其它聚合方式有何显著区别?
3、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对聚合速率、分子量等有何影响?
4、若用自来水作介质,会有什么影响?
5、还可用哪些试剂破乳?
湖南工学院教案用纸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 篇3
动作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后天的反复练习获得的。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再纠正错误,直至正确无误、完全熟练的过程。体育运动表面看起来是机械重复的,实质上却是一个不断有微小变化的动态过程。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练习质量度会使练习在方向、时间、幅度、力量等方面发生变化。面对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学习者常常不能直接进入动作本身进行练习,只能通过分解成若干比较简单的局部动作来训练,当这些局部动作熟练后,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完整练习活动。
运动技术是体育技能学习的先导,通过运动技术学习形成和发展体育技能。体育是以特有的技术形态与运动方式组合而成。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使用的技术也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技术的获得过程中,身体的外部感受器与内部感受器相一致,最终使运动技术得以形成。运动技术是一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重复多次的演练,形成较稳定的身体活动方式。从运动项目本身来说,很多运动项目的学习不单单是技术学习,特别是深受学生欢迎、锻炼价值有比较大的运动项目,它还包括增强体能的学习和战术的学习。
二、设计现状的分析
1. 内容选择的现状
缺乏特色。体育课程内容应该是多样的,但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却千篇一律。近几年的体育教材大都缺乏地方特色,华南华北一个样,东西部一个样,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一个样。新课标放开了手脚让我们自主安排,可体育工作者却还没做好准备,只是新瓶装旧酒。体育内容缺乏学校特色,除了新课标规定的必修课外,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风格、个性、特色等,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课,形成学校独特的体育文化,比如轮滑学校、街舞学校、足球传统学校、篮球传统学校等。
未能与时俱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就必须反映时代的特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新的课程内容的引进。在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有一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内容的新颖性,大部分大中小学在内容的设计上不能与时俱进。轮滑在中小学生中很受亲睐,比单纯的跑类项目更易吸引学生参加,对提高学生的体能也很有效果,但开展的学校却不多;一些在健身俱乐部里流行的健身操(如踏板操)深受女生欢迎,很少学校有开展的。另外,体育理论内容的选择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肥胖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体质下降,学校的体育理论课可以增设减肥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健康生活方式介绍。
缺乏价值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价值性,表现在:一方面教学内容安排的重复,比如说,短跑中的起跑,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可学生没几个能掌握正确的起跑姿势,因为每次的学习都是匆匆而过,每一次的教学安排都是学习起跑技术、加速跑技术、途中跑技术、弯道跑技术。学生要在十几次课里掌握这么多技术,只能是重量不重质。另一方面,一些内容的设计不受学生的欢迎。比如中长跑,它恐怕是学生最厌烦的项目之一,其实教材的设计者大可以把耐力的训练融入到其他受学生的喜爱的项目中,像篮球的传运球活动。
2. 内容组织的现状
连续性差。体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掌握两三种运动技术及一定的健康知识,为终生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连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连续性不是简单的重复,要体现发展。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不是十几个课时的教学就能做到,而应长期规划,使学生学到系统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例如,足球教学要让学生不仅掌握单个技术,还要学会简单的战术。但是,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整合性弱。整合性是指整合各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内容统一起来。要增强体育课程大的整合性,必须改变现在的内容组织现状。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但我们的体育教学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中的运动技术教学,以运动技术学习为中心,忽视了其他部分的学习。
3. 体系的现状
内容匮乏。体育理论认知性内容是体育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理性上对体育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学会将体育锻炼、体育文化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体育实践的实施。认知性内容匮乏处处可见,这与我们重视不够有关。2002年虽然实施了体育新课标,国家加强了对认知性内容学习的规定,但所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观察一下各个大学的操场,我们常能看到为数不少的学生穿着衬衣、皮鞋或牛仔裤在锻炼或上体育课,再把他们的口袋翻开来看看,一定会发现不少学生的口袋里揣着钥匙等硬物。
缺乏互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体育课侧重运动技术的学习,课外体育活动局限为课间操和一年一次或两次的运动会。除了这些,鲜少学校会再组织其他的体育活动了。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这两个本应密切联系的部分,一个显得沉闷,另一个显得没有生机,上好体育课离不开课外体育活动的灵活开展。曾经有高中学生说,课外的体育比赛是其体育课上学习技术的原动力。可见,课外体育活动能对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提供强大的支持力。体育课的学习目的应是,学生学习后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是学习。
三、建议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要考虑体育技能学习的规律及项目的特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特色、时代性、价值性,要体现地域区别,体现多样性;与时俱进地体现时代性;体现“ 三维”健康观。
课程建设内容 篇4
一、大赛内容对课程内容的引领作用
(一)课程内容现状分析
当今中职生学习目标不清晰,不清楚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要是学会了对他们今后就业有什么帮助,把这种消极的态度带到日后的教学中,不免会出现纪律观念淡漠,性格心理方面内向偏执,不服从管理等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他们找寻方向建立目标,树立职业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么做呢?我们就可以借助技能大赛的平台,将大赛的内容与常规课程内容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大赛内容有助于推进课程内容开发
举办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赛,促进中职学校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引领中职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大赛项目的设定组委会是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企业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的基础上充分论证而设置的,从而保证了比赛项目贴近市场,紧扣市场需求的专业领域,始终走在技术领域的前沿。
二、大赛内容对课程内容引领作用的具体表现
(一)大赛内容为专业课程内容的重点、难度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应贴近企业需要,满足“实用和够用”的要求。可是在具体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却很难把握。这时就可以参照技能大赛所考核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一是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比较科学,能够跟得上当今时代的变化,做到贴近企业生产实践,零距离联系企业前沿技术,而且能够集中、系统地展示本专业的技术点,满足项目教学要求。二是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因受到比赛时间的限制,同时又需要具备典型性和可操作性,所以可以做到突出项目教学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二)大赛内容充实了教学项目,引领了课程内容的发展
大赛内容更全面的涵盖了教学项目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大赛的命题主要由在各院校、企业技术一线的教师、工程师,遵循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及职业技能的新标准设计的,因而,学校根据自身场地、设备条件通过知识点和技能点重组运用到课程内容中,既充实了项目教学内容,又让学生收获到了前沿的加工技术,提高了中职生的就业率。
(三)大赛内容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服务学生自主学习
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讲,学生记,课后再完成作业,此教学模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度,长时间学生往往会厌学,教师讲起课来也很累,不好组织,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引入融入大赛内容为主游戏式项目任务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增加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归属感,更注重了教学内在环境,教师的讲课更有的放矢,教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得以充分调动。
因为补充了大赛内容的教学项目是以技能大赛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为标准,以岗位元素为背景,以生产加工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所以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吸收情况来看,有两大优越性,首先该种教学模式,从分析图纸、编制工艺、编写加工程序、加工前准备,实际操作到工件检测每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找到了“我是课堂主宰者”的成就感。其次,在课堂引入技能大赛极限时间、考试加密等大赛元素,将学生争强好胜的一面激发出来,有一种“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人翁架势,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组内分工合作,组与组之间良性竞争,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该课程内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加工积极性,贴近生活,互动性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乐学、愿学、自学”的目的。
(四)大赛内容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就业率
技能大赛内容重、难点的制订者,通常是在本行业中有多年技术经验或者是本学科的带头人,他们所制订出的考核标准,既可满足当前中职学校项目教学的需求,又能做到注重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切实突出技能大赛技术的前瞻性。近几年大赛内容又加入了职业道德方面的元素,注重选手操作规范、工量夹具摆放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企业更加信任、重用从技能大赛走出去的优秀选手。这样,就对中职学校项目教学的课程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参赛的教师和学生要想取得理想的大赛成绩,就必须在项目教学课程内容中创新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打破知识链,提炼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技术去补充到日常教学中,这样依靠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渗透实际加工经验,将大赛训练常态化,才可以做到节约大赛训练成本,加强符合大赛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这一平台,加强了职业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沟通和借鉴,也方便每个参赛校能及时发现其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推动项目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合理引入技能大赛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已有课程内容进行知识补充、提炼并转化为新的授课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增强体验,使大赛训练融入日常教学中,形成常态化,节约训练成本,方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人才。让大赛真正成为中职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加快课程改革的一个导向标杆。
三风建设内容诠释 篇5
一、校徽
校徽是学校重要标识之一,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从校徽的图案中可以领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佩戴校徽是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辅仁中学校徽:以绿色或蓝色做底色,绿色宽容、大度,充满勃勃生机,象征着生命;蓝色博大、沉稳,充满自信和理智,是永恒的象征;周边分别是“徐州市辅仁中学”的汉英两种文字;中间以车马出行图为背景,是徐州汉文化的象征,也体现辅仁中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人文教育特色;中心是“辅仁”两字的大写字母“F”和“R”,上面变形字母“F”,形似一面扬起的风帆,表明辅仁中学正扬帆远航,渐变的五彩色象征着学生美丽、丰富的五彩人生,也表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还似一支五彩鹅毛笔,书写莘莘学子精美的人生;下面是变形字母“R”,形似一抹地平线上展开的一本书,象征着辅仁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二、校训:
校训是对学校的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管理精神的浓缩。校训词语凝练,内涵深邃,能较好地体现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展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治校风范。一所学校要靠精神支撑方能成为名校,而校训正是学校精神的具体表达,是学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内在的管理文化,缺乏真正校训的学校永远不可能出类拔萃!
辅仁中学的校训是:仁德
方正
和雅
仁德,“仁”是崇高无尚的中国传统的美德观念,就是心灵美。“德”,是指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概括起来,“仁德”是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的一种道德范畴,要求我们教师思想仁义理智,言行通情达理,性格温顺善良,能为别人着想,效仿仁人志士富有节操,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能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用爱心关注弱势群体,把特别的爱献给那些单亲家庭和成绩较差的同学,从而点燃他们心中即将泯灭的希望之火,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合着学校班级的步伐,奋勇前进。
方正,指说话做事合乎规矩,方方正正,也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无邪,刚 正不
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为集体做贡献的强大动力。
辅仁中学的校风是:诚朴
团结
务实
创新
诚朴,“诚朴”是“诚恳朴实”的意思,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诚”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人要诚朴,就是要诚心正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诚朴”要求人有独立人格,得势时不横行霸道,不仗势欺人,失意时不气急败坏,不自暴自弃。“诚”是个人和社会一切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基础,如果个人与社会都不讲究“诚”,那么任何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人信誉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础就会动摇。学校绝不仅仅是传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场所,更应该是教人诚实端正、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园,教给学生如何做人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正如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学问要“诚朴”,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所利。处理作业,不懂就问,懂了自己做,绝不抄袭;认真参加考试,不会的问题就放过去,先做自己掌握的,千万不要作弊,要用真诚之心反映自己的真实成绩,不要用虚假成绩作为骗取文凭的资本。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才实学,才能考入理想的大学,才能担负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圆梦重任。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进步,团结就是胜利。常言道: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获得成功。一个国家需要记住人民的团结,它是我们新中国在最艰苦时的真实写照,“团结战斗,共同建设”,也正是有了这一股强大的团结力量,才能实现今日的辉煌。一个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动力,只要全体教师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血往一处流,就能实现“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创辉煌,努力打造一所办学规范、管理精细、质量卓越、特色鲜明、家长满意,在徐州市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一个班级要团结得铁板一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学校组织的文艺、体育和学业等各项竞赛活动中稳操胜券。同学们要精诚团结,思想上互相鼓励,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不要哥们义气,不要感情冲动而人为地激化矛盾,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才能促进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保证小高考顺利过关,最后升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务实,务实就是要求我们的工作不好高骛远,要有针对性,稳重踏实,讲求实效。务实是我们工作的一种追求。要求我们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领导作风要务实,要认真研究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摆花架子,不做无用功,依据学校整体工作要求,制定切实可
帆远航。只有自己有源头活水,才能以丰富的新鲜知识滋润学生的成长。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
要积极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教师要用自己在新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师生互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态度和求实作风,对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以学为荣、不学为耻”的风尚。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对课堂纪律进行大胆管理,是任课教师的职责。
成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受赏是一种无尚的荣耀,要加强激励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每一次的成功,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奖赏,不足之处要进行帮扶,从而增强教师夺取更大成绩的信心和决心,在教师队伍中能更好地树立正气,更好地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辅仁中学的教风是:严谨
善导
敬业
爱生
严谨,指遵循教育规律,严密谨慎,一丝不苟。严谨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以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严谨做人,严谨治学,严谨从教,从而扎实细致地落实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首先要严谨做人,为人师表,诚实守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凡要求学生做到,教师必须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说明严谨做人的重要性。教师要认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多关注,多施爱,给他们以温暖,给他们以自信,努力促进他们的进步,真正解决木桶上的短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要严谨治学,要用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精神,读准每一字词,讲清每一个概念,画好每一个图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图形画得歪扭七八,字音读得模棱两可,概念表达得稀里糊涂,这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做法,只能给学生留下笑柄,给教育带来损失。再次教师严谨从教,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认真批改每一个作业,按照学校的规定,批改符号全覆盖,批改等第和批改日期齐全,学生做错了,要令其订正,对认真作业、规范做题,正确率高的要外加鼓励性语言,随时进行激励。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学到许多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进而懂得了学习、工作都要认真严谨,实事求是,从而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善导,“善”,善于;“导”,辅导、引导、指导。指讲究教学艺术,更新观念,善于引导学生优质高效地学习。调动积极手段,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交往互动学习,把课堂的独角戏变成师生
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的慈爱之心和真挚关爱是阳光,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具备爱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将在传授知识中塑造着和谐人格,在追求真理中充满着热情和激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随时都可以对学生施爱,校园内外,师生相遇,老师不经意对学生的一个微笑或一声问候,让学生心里感到一阵激动,帮学生定个纽扣,拉平皱褶的上衣等一缕关怀,都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如果学生犯了错误,一场语重心长的感情沟通,胜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给他们以温暖,帮他们充满乐观和自信,从此扬起前进的风帆,破浪前行。
五、学风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气质。学风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而且对学生长远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更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及其外在表现。
中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奠基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学知识、学做人,学习将来的升学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知识,学习和培养与此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其中良好的学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风浓厚的学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高,无需教师口干舌燥地督促检查,也能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根本无暇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反之,学生无心学习,一门心思干些违规的事,给教育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辅仁中学的学风是:勤学
善思
好问
笃行
勤学,是指勤奋刻苦地学习。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学生唯有勤奋、才能打好基础,学有所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起读书,头脑清醒,记忆力强,效果最佳。要真正地读书,而不是摆花架子给老师看。晚上处理作业最当时,做到当天作业当天完成,不推到明天。不论三九还是酷暑,只要有学习任务,就不要贪图安逸,即令是请一对一的家教或是参加辅导,也仍然要刻苦学习,他们没有点石成金的法术,不勤奋努力,只是浪费家长的血汗钱。要勤奋学习,就不能偷懒懈怠,哪怕是智力平平、基础较差的同学,只要刻苦认真学习,照样能把学习搞上去,因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因为“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因为“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做到“知行合一”。成功成才的路有千条万条,但有一条是必经之路,那就是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和实践。
课程建设内容 篇6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课程目标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中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首先,巢宗祺先生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说道:“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特点考虑,语文课程标准不设‘内容标准这一部分。《语文标准》包含‘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叙述。”这就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是混同在一起的。
其次,董蓓非博士认为:“语文课程内容属于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在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规定和表达,其终极目标就是学生语文课程的习得素质——语文素养。它具体描述了学生经过一个阶段学习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的学习结果。”显然,他也认为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规定和表达”的课程内容指的是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
第三,河南师范大学王文彦、蔡明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非常复杂的,纵向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三个维度,横向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的五个领域。”“阅读教学有以下主要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这是从语文教学乃至阅读教学的角度谈的,但反映出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二、为什么说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程内容与三维目标具有一致性
事实上,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程内容是由三维结构组成的。倪文锦先生在《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引用夏特的研究结果,认为“语文课程内容由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关于语言的学习(这里的“语言”与我们的“语文”是同义词)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三维结构。语文课程内容的三维结构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一致的。让我们来作以下剖析:
“学习语言”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是指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五大领域的学习,是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显然,“学习语言”主要指向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学习”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的,是指通过语言中介对文学、文化和语言本身的学习。中国的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情感、习俗、习惯、传统,是积淀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性”。中国人历来讲究修身养性。语文教育要使学生移情——修心——养性,传承中华文化的血脉,让成长的新一代把生命之根深深扎进民族文化之中,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语言学习”以“关于语言的学习”、“学习语言”为基础,以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形成的语文能力为依托,通过文学、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审美情趣。显然,“通过语言学习”主要指向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于语言的学习”是关于语文的元学习。元学习是旨在改善语文学习品质的活动,包括语文策略、语文态度(含兴趣、动机、意志、习惯、情感等)等方面的改善.这些策略、态度的改善,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发挥自身语言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品味文学作品、学习本民族和多元文化过程中所需具备的语文方面的策略、态度。显然,“关于语言的学习”主要指向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关于语言的学习”三维结构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大体上是一致的。当然,正如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交融的一样,“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关于语言的学习”三者之间也是不可分离的。
三、正确理解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不同说法
语文课程内容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各种版本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著作或诸如此类的著作对它的解说各不相同。
说法一:“将综合性学习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它同样既是语文课程的内容,也是语文教材的内容。”
说法二:“总体来看,各国的语文教育都离不开语言、文学、文化的学习。…‘无论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出发,还是从语文课程理论来看,语文课程由语言、文学、文化三个组成部分来构成是被国内外研究者所普遍认可的。”
说法三:“语文科的课程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两大块:一块是形成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释,……用‘定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篇目)来指称;第二块是达到《标准》所规划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目标而必须教与学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
如果我们根据语文课程内容的三维结构来作具体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前两种说法分别从不同角度概括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不同维度,但不能概括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部:说法一主要是从工具性角度提出来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侧重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的基本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内容。显然.说法一属于“学习语言”这一维度。说法二是从人文性角度提出来的,文学、文化和语言本身所折射的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显然,说法二属于“通过语言学习”这一维度。说法三是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角度提出来的,其中“定篇”是课文,学生在学习“定篇”的过程中同时要学习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这里的“事实、概念、原理”是语言、文学、文化中的事实、概念、原理,这属于“通过语言学习”;而“技能”是听、说、读、写的技能,即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应该掌握的技能,这是“学习语言”;“策略、态度、价值观”显然是在学习语言、文学、文化中的策略、态度、价值观,是听、说、读、写过程中的策略、态度、价值观,这些显然属于“关于语言的学习”这一维度。因此,这一说法与语文课程内容的三维结构相吻合,是从整体意义上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解说。
通过对上述三种说法的分析,我们可看出完整意义上的语文课程内容是由多侧面组成的复合体,单从某一个侧面看,构不成语文课程内容的全部,完整的语文课程内容应当从三个维度来看,即“学习语言”维度、“通过语言学习”维度、“关于语言的学习”维度。
课程建设内容 篇7
1.学生数学课堂无兴趣,教学质量不尽人意
1.1生源问题,学生基础差异较大
由于我院属于民办院校,招生、录取学生工作要排在其他公立专科院校之后,导致生源质量较差。部分同学高考是靠着语文、英语成绩考上来的,数学基础几乎为零。例如不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二次根式不会化简;有的甚至分式加减的通分都弄不明白。通过计算统计学生高考数学成绩,数学及格率不到5%,大部分同学的成绩均在40分左右。
1.2学生学习兴趣低,开始抵触数学
经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开学时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同学从初中开始已经放弃学习数学,而且有部分学生抵触数学、抵触数学教师,认为学习数学没有丝毫用处,他们到这里仅仅是为了学习专业技术来的。这样一来,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不太乐观。
2.数学课程与专业课整合的意义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际著名数学教育权威费赖登塔尔的“教学实现”教学思想提出了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他认为[1]:数学教育应该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提出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的知识、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我们数学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课本中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枯燥的接收数学知识,即便是能够学会掌握也是非常被动的。所以我们要尽量的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数学是有用的,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抵触。这时候如果与他们的专业课内容结合在一起,找到专业课中的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他们学习专业课程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2.2突出数学的工具性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加快服务业、制造业的发展,社会也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例如,有些汽车专家认为,现在的汽车业技术水平飞速发展,零件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就要求售后人员要掌握比以往更加先进的技术。同样,即使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现在也要求至少是大专以上的学历。所以加强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专科院校工作的重心。如何将数学这门文化基础课真正的服务于各个专业是我们当下应该深入研究的。我们从服务专业课的角度,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挖掘专业课中的数学内容。例如:针对经管系,会计和轨道管理专业,需要的知识有数列、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等等;机电和汽车专业则需要解析几何、三视图、微分计算以及最重要的三角函数。两个专业都要求会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专业则需要用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三角函数、复变函数等等也是所有专业中需要数学知识最多的一个专业。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数学在专业课中还是有很多用处的。有的专业课老师有时也很无奈,由于学生数学基础不好,很多涉及数学的部分只能略讲,所以将数学内容与专业课整合起来显得十分重要。把专业课中有关数学的问题拿出来,加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的过程,突出数学的工具性。
3.数学课程与专业课整合的方法
3.1重视基础教育、优化教材内容
随着职业院校的项目课程深入,学院对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重视,各个院系也加强了对专业课和实训课的设置,而理论基础课和文化基础课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减少。学生从小认为的“主科”数学课,也渐渐的在他们心中变成了“副科”,有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有人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要想要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重塑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此外,数学教材的内容和顺序也应该进行调整和删减。以我院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为例:由于学生是初中毕业,讲授高中的数学内容,他们接受起来非常困难,2013年我院数学教研室的老师一起编写了一套初等数学教材,2014年被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内容简单、添加知识回顾、专业例题以及趣味数学部分,比起以往枯燥的教材,学生更加喜爱。但是教材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我们仍然是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顺序编写的教材,使得在讲三视图这一部分的时候要等到第二年才能讲授,而汽车和机电的学生已经在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就已经开设了机械识图这门课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毫无新鲜感,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制定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授课计划,探索数学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模式。但是数学学科有其独到的知识体系,我们又不能因为专业课需要而跳跃式的学习,把数学教学内容大乱,这样不仅数学知识结构断裂,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也会降低,如何改、怎样改是我们需要详细讨论的部分。
3.2走进实训车间,提高专业知识
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学习者。我们不仅仅要结合专业课的内容编写数学例题,还要尽可能开拓自己在各个专业的领域的知识面。教师应在平时安排中去实训基地走走,看看实践教学场景和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好的深入课堂,用数学的知识和学生去讨论他们专业的课程,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教师的崇拜,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也能更好的处理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把握历史课程内容主旨 篇8
案例:《统一的隋唐时代》
看着课题——《统一的隋唐时代》,首先跳入我脑海的问题就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可以被称为一个时代?通读第四单元,当把《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放在整体单元内容里思考后,我的思路豁然开朗。隋唐走出了魏晋南北朝近三百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频繁,隋唐文明以其极强的历史穿透力和辐射性,形成了一个“唐文化圈”屹立于东方,的确无愧于“隋唐时代”的美誉。
那么,隋唐是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的?仅仅是因为统一吗?仔细“破题”后不难发现,政治的统一仅是一个前提,隋唐的繁荣昌盛更源于其在统一后的一系列举措:三省六部制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科举制为统治集团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保障了政府机构的健康运行;李世民时期的贤君良臣、合理政策成为盛世局面的助推器。这些都指向了本课的核心主旨——制度的创新。创新消除了隋唐立国、治国的隐忧,创新让制度既有传承又富有时代内涵。创新是本课的灵魂,它串起了本课所有的内容,让书上的三目,即“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不再是孤立的三个知识点。
为了聚集这一核心概念,隋唐的朝代更替我仅通过一段生动叙事勾勒。
公元579年,北周建德八年,一个婴孩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的一代名相房玄龄。房玄龄三岁时,公元581年,外戚杨坚篡权,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再度统一中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走向强盛。房玄龄十八岁,进入仕途被授予羽骑尉。隋朝二世而亡,房玄龄真是生不逢时,然而他却又正逢其时:隋末,房玄龄毅然投奔秦王李世民,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房玄龄四十岁,唐朝建立。随着唐高祖李渊的即位,一场血淋淋的家庭悲剧正在酝酿。李世民在征战中屡建功勋威望日增,严重威胁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企图除掉李世民,李世民获悉后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和齐王。在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因帮助李世民赢得了这场宫廷政变的最终胜利脱颖而出。两个月后,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制度创新的内在逻辑,我在教学中打破了教材编排的顺序,从三省六部制的形成、推进至科举制开始教学,最后教学唐初的明君贤相、政策合理。这样使得制度创新的概念环环相扣,不断深化。同时,我在探讨每一项制度创新时都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不断强化内容主旨。
师:三省六部制要从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讲起。杨坚曾任北周的大丞相,总理军国大事,最终从年幼的周静帝手中夺得帝位。因此,隋朝建立后,对丞相权力过重深有体会的杨坚在建构官制的时候最迫切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削弱丞相的权力。
在完成“三省六部制”教学,转入“科举制”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制度建设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提供了机制上的保证,然而一切都万事大吉了吗?非也!数百年来,统治集团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真正有治国之才的人无法进入仕途,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是无法维系国家统一的。所以,统治集团的重组迫在眉睫。那么,如何选拔出真正的社会精英、优秀人才,重组统治集团呢?
生:改变人才选拔制度。
师:对了,隋唐统治者用科举制替代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我简讲了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让学生自己体验三省六部制运作流程的方式。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与职能分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流程。
情境设置:贞观年间,黄河发生了洪灾,威胁到了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皇帝准备治洪防灾。这时,温彦博任中书令,魏征任门下省侍中,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
师:接下来,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是怎么样的?
学生根据刚才教师对三省职能分工的简介梳理出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
生:三省各司其职,可以防止宰相独大。
师:对,分散相权,加强中央集权;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
启发学生思考后我继续分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整个政令下达的过程中,各部集思广益,谨言慎行,下达诏令十分谨慎,避免决策失误。
我出示了《旧唐书·房玄龄传》材料,并解释: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后长期担任尚书省左仆射一职。在三省六部制的体制之下,他的宰相生涯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变成了中央决策机构的核心成员之一。这就是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的“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的真实写照。
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了科举制较之前朝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后,我并没有就此结束本教学内容,而是向学生抛出了新的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公平公正基础上的考试仍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
生:临场发挥不一定好。
师:所以,唐朝的学子们考试前,要将自己的诗文给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看以求得到赏识,这叫“行卷”。“行卷”一次还不行,只怕贵人多忘事,临考前夕还要再送一次,这叫“温卷”。如果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对某位士子表示赞赏了,就会向主考官推荐,这叫“公荐”。主考官根据推荐,结合试卷反复斟酌,最后发榜。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分科考试之初,还留有什么味道?
生:推荐。
师:所以说,科举制虽然是新生事物,但毕竟是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的,不免还是有些察举遗风!
我随后点出:由此可见,科举制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而是在传承与创新有机整合中的新突破。
点评
七年级的《统一的隋唐时代》一课共由隋唐朝代更迭、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贞观之治四项内容组成,要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这四大内容的教学,没有一个核心主旨贯穿其中,势必会影响教学有效性。只有准确把握内容主旨,才能去枝强干,有中心、有核心地推进教学。本次案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旨,形成了“国家统一→制度创新→繁荣昌盛”的教学思路,切中要领、简洁新颖。因为聚焦了核心主旨,本案例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了结构合理(见下图),取舍得当,问题思考度、难易度务实的优点。
课程建设内容 篇9
1.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践内含及其理论指导价值。
2.秦皇岛开发区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的指导意义。
3.处于环渤海经济带枢纽地位的秦皇岛开发区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其内含和框架及其应用上的核心内容。
一、项目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课题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生态化的理论范式, 并结合秦皇岛开发区的实践, 通过“小生境”模型和仿真规划设计进行具体的案例描述和分析, 在应用方面提出了秦皇岛市开发文化产业的“蓝色文化产业”概念。具体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1. 从理论到实践总结出两个创新概念:文
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和“蓝色文化产业”。前者主要就是体现秦皇岛的区位特色与优势, 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生态”的一体化产业态势;后者主要是体现自古以来的秦皇岛临海古文化底蕴及其海洋文化特色。
2. 首次提出环渤海经济带秦皇岛开发区
文化定位战略。通过详细的区位发展分析, 把秦皇岛开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置于整个环渤海经济带的大环境中, 确立了承接中心区、辐射两翼的文化产业战略定位。
3. 在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分析中,
首次沿着纵横两维一体化的思路构建并实施该模式, 表现为纵向的产业融合, 即以现有开发区主导产业为载体, 深入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横向的产业集聚, 即文化、旅游和生态的融合。
4. 在“蓝色文化产业”建设构想中突出文化
上的唯一性和历史厚重感, 从中挖掘人文历史价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创新及社会效益
1. 帮助和指导开发区文化年建设任务的
圆满完成, 这里通过具体的指标和理论阐述, 使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地实现。
2. 整体提升开发区文化产业建设水平, 通
过“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和“蓝色文化产业构想”具体指导开发区的有关实践。
3. 结合秦皇岛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
形成的特色与竞争力, 从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角度进一步为规划和设计目前的“数谷”建设和“生态园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4. 为环渤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实践和理论的示范参考。
手机电视的内容链建设 篇10
手机电视要想解决其内容缺乏的问题, 首先要改变认知方式, 拓展手机电视的内容来源, 除了传统的广电部门外, 必须积极鼓励第三方创新, 这里包括SP、CP供应商, 也包括受众本身。只有充分开源, 才能促进手机电视内容的发展, 有利于丰富节目内容, 提高节目质量。
(一) 为手机定制的传统内容
这种生产方式主要是依赖传统电视节目的内容。一种是对传统内容进行平移或改编。通常对现有的电视节目进行重新编排, 删去节目中的大部分元素, 只留一个爆发点, 然后进行数字化处理, 转码后以适应手机播放。这是目前手机电视内容生产的主要方式, 但是由于原来的节目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叙事机制和逻辑性, 在转换为手机电视内容时, 难免会在剪辑中丢失部分重要内容, 造成节目的不完整。此外, 传统电视节目的镜头运用也是考虑到电视屏幕的特点, 如果直接平移到手机屏幕上, 也会导致观众收看的不适应感。因此, 这种模式只能作为从传统电视到手机电视的过渡。
另一种是手机电视节目与传统电视节目形成相互补充的机制。传统电视媒体的线性编排往往给观众在收视上带来局限, 如错过现场直播的体育比赛、明星演出等等, 这些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视进行完全个性化的搜索和补充收视。但是, 这些节目在制作上同样面临上述的剪辑、取景、光线等问题。因此, 仅仅依靠这些内容也不足以支撑手机电视的内容平台。
(二) 为手机定制的新内容
新媒体内容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内容的简单平移, 而是需要产品形态的变革。所以, 手机电视亟需属于自己的原创内容, 制作者要遵循手机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内在规律、规则, 针对手机媒体形态设计出有特色的精品,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例如在视频新闻方面, 新华社与中国联通合作的电视节目《新华视讯》, 节目形式为3 0秒以内的口播新闻。这种模式对传统媒体内容制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了解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 把握手机电视的媒介特征, 也要了解手机电视的受众特征, 并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三) 完全跨媒体的节目内容
媒体内容的衍生与互动能够创造出1+1>2的传播效果与价值收入, 这一点在手机媒体的内容开发上也应得到重视与应用。如美国ABC电视网制作的手机版《迷失》, 主要人物没有在电视版出现过, 但是又和电视版的人物和情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使得手机电视节目突破了简单的传统电视节目补充, 而《迷失》也成为了跨媒体节目的成功典范。随着手机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各种丰富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在手机上得以表现。手机电视节目可以整合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的丰富资源, 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来提高传播效果。
二、手机电视的内容特点
(一) 信息内容精确分类
手机媒体是架构在互动数字平台之上的新媒体, 手机电视不仅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 而且其内容都是以虚拟或符号的形态存在, 时间空间资源不再受到限制, 产品的发行成本也不会随着收益的增加出现数量级的递增, 内容的发布和传播完全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终端设备的进化导致内容拷贝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为零或接近于零, 使得草根也能有机会创造规模化的经济效益。手机电视这种低成本规模化的经济学特征刚好符合诞生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长尾理论, 长尾现象的产生正是依靠网络货品陈列空间的无限性、低成本库存加上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才使为数众多的窄众群保持了较高的销售额, 而手机电视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由于手机电视的受众在收视时间和内容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这就要求手机电视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收看方式, 如点播、定制、下载等。
数字化的储存方式为手机电视的海量内容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对于用户来说,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节目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这是手机电视内容发展中逐渐凸显的问题。因此, 手机电视在内容组织和传播上要有库的概念。现在, 许多传统媒体都在重视数据库的建设, 无论是新闻信息采编数据库还是节目资料库, 内容的积累成为媒体竞争力的一部分。而手机电视大量的“微内容”对信息的分类汇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信息量庞大的节目库中, 要进行精确的内容分类, 以标签的方式归类, 同时要强调相关内容的链接, 便于受众检索以及延伸收看。
(二) 收看方式灵活多样
手机电视颠覆了传统电视以家庭为单位的收看模式, 演变成了一种“个人电视”, 更具有私密性。受众所需的往往是极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而手机平台相对于互联网来说是个窄化的信息传播渠道, 除非实现高度的个性化定制才能满足分众化时代受众的需求, 而正是手机电视的这种极度个性化的内容生产才刺激了手机电视领域内呈现出高度的长尾市场特征。长尾理论运用的三个条件是“制造它”、“传播它”和“帮‘我’找到它”。[1]因此, 手机电视要帮助用户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节目, 并通过用户的收视历史, 不断推荐适合用户的新节目。由于手机电视的受众在收视时间和内容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这就要求手机电视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收看方式, 如点播、定制、下载等。新媒体意味着信息消费模式发生变化, 个性化定制服务成为可能。VOD点播可以让用户自主地安排时间, 观众可以随时收看, 自由安排收视时间。点播节目往往更容易抓人眼球, 有关新媒体使用情况的统计也证明, 少数内容占据了大部分注意力资源, 上海文广的手机电视内容中, 排名靠前的2%的节目占据了30%的点击率。年轻的受众在强调个性的同时, 对于流行的追捧依旧热度不减, 因此, 节目开发商要制作出强引爆点的内容, 这是新媒体内容产品设计生产的一个方向。
(三) 节目内容短小精悍
手机电视的传播特点及受众的收视特点, 决定了手机电视节目内容必须以短小精悍为首要特点。首先, 手机电视的小屏幕不适宜长时间的收看, 否则容易导致视觉疲劳, 而手机电池容量也制约了节目总体的播放长度。其次, 受众碎片化的收视特点也要求节目的碎片式传播, 一些节目往往被分割成几个片段在手机上播放。
受众收视习惯的调查显示, 大多数用户每天观看手机电视的时间约为6-15分钟, 而对于单个节目内容而言, 最合适的时间约为1-3分钟,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为手机电视专门生产的一部肥皂剧中, 每集长度仅为1分钟, 可谓短小精悍至极。要想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整地表达一段故事内容或者传递一个信息, 对内容制作者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 给用户提供的新闻资讯内容, 应该是短讯式的, 以即时、突发的滚动新闻为主, 只需要一句话或几个画面把事情交待清楚即可。而在电视短剧的制作上, 应做到结构紧凑, 同时每期要有一个高潮, 才能满足用户收看的心理享受。在叙事方式上做到简洁明快, 重要元素突出。
(四) 内容设计要有互动性
在手机电视中, 人们通过互动功能可以满足视音频点播的要求, 同时由于手机的私人性, 媒体可以通过手机中存储的个人信息定制适合个人的内容产品。手机不仅能实现人机互动, 还能实现人际互动, 通过有视音频录制功能的手机, 人们可以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所以也可以这样考虑, 只要能与消费者形成有效互动, 就应该做内容新媒体。这是手机电视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运作方只需要努力创造有趣的体验环境, 提供畅通的互动渠道和合理的版权协议即可催生出广大用户的创造力资源。
手机电视在内容产品上应做到随时随地与受众进行互动。观众可以自由地从媒介中选取所需的资讯, 也可以参与媒介的传播活动, 受众与传播者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和沟通。受众在自我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及娱乐节目的同时, 又能通过具有高互动性与高参与度的通信网络发表见解评论、参与节目。如今, 互动已经逐渐成为一项内容, 而不再仅仅是一种传播形式。
三、手机电视的内容构建
从美国推广手机电视的经验来看, 最受欢迎的十类手机电视视频内容是:电影预告、音乐、体育节目或新闻、喜剧视频、天气信息、娱乐或明星新闻、地方或国家或国际新闻、电视剧或电影视频、电视焦点内容、动画或卡通片。从日韩的经验来看, 时效性较高的晚会、重大体育赛事等节目的直播是最受用户欢迎的, 其次是综艺娱乐类节目, 比如演唱会、笑话等。据艾瑞市场咨询公司 (i Reserach) 发布的《2007年手机电视研究报告》显示, 新闻、电影、娱乐和音乐是中国手机用户首要选择的节目类型, 用户的提及率均在60%以上;另外, 用户希望通过手机看电视剧、天气预报、综合节目和体育节目等。
(一) 新闻类
利用手机电视的便捷性和信息传达的及时性, 媒体可以加快新闻制作与传播, 实时保存新闻的活性成分, 受众则可以获取廉价快捷的资讯。因此, 手机电视非常适合新闻资讯类节目的播放, 包括天气预报和交通路况等。但是, 手机电视的新闻制作必须针对其特点扬长避短, 选择适合手机电视传播的新闻体裁和内容。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太过复杂的内容不利于手机电视的收视, 短消息就是一种很好的体裁, 它用最快的速度、最凝练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在内容上, 信息主体要具体, 避免抽象化和概念化。随着与传统媒体业务的结合, 手机媒体还可以建立跟报纸、电视直播节目相互补充的机制, 如报纸无法涵盖的独特新闻时段:从夜间至凌晨发生的本地新闻, 以及由于时差原因发生在西方的重大事件等。同样, 在危机事件中, 手机电视的传播优势将得到最明显的体现, 例如灾害信息的即时传播, 个体化的信息到达与反馈, 手机将成为政府危机传播的重要渠道。
(二) 体育类
重大体育赛事向来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重视对体育赛事的报道, 是手机电视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收视群体的重要契机。且手机电视的受众群体中, 男性所占比例较高, 因此体育类节目是手机电视收视率较高的内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中国移动手机电视推广的广告词便是“奥运无处不在”。在奥运手机电视应用中, 由于有丰富精彩的奥运赛事实况片断作后盾, 中国移动的“T D+C M M B”手机电视业务成为一大亮点。据统计, 整个奥运期间, 手机电视用户总数达165万左右, 这也是奥运史上首次利用手机电视模式向大众推出奥运直播视频移动多媒体服务。
在体育节目中, 赛事直播是吸引很多受众的重要内容, 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接收与比赛同步发送的实况转播, 满足体育爱好者对赛况及时掌握的迫切要求。此外, 点播精彩回放也是体育节目的收视热点, 还有浏览比赛信息、收看赛场内外花絮、与网友在线聊天、发表评论等。手机电视的高度互动性和灵活性为体育类节目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收看方式, 这一点在北京奥运会上得到了成功的验证。
(三) 故事类
故事类节目包括各种专门制作的手机短剧、肥皂剧、轻喜系列剧以及手机电影等。在手机电视节目内容开发上, 手机电视剧的制作算是比较具有独特性的内容产品。美国在这方面的探索相对比较领先:《上帝相亲记》是美国为手机电视拍摄的最早的微型搞笑剧, 全片只有两分钟长, 这一剧情荒诞的搞笑剧正在欧美几十万手机用户中间流传;[2]福克斯继成功推出惊险反恐电视连续剧《24小时》后与英国最大的移动公司Vodafone合作, 于2004年底推出了手机版《24阴谋》, 每集1分钟, 共24集, 在23个国家同电视版《24小时》同步推出;美国ABC电视网制作方宣布要专门制作一部手机版《迷失》, 共20集, 每集只有几分钟, 是一档以电视为先导和主要载体的彻头彻尾的跨媒体节目。[3]
国内在这方面的实践虽然落后于欧美, 但也不乏优秀的代表作品, 如上海移动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推出国内首部专门为手机消费者量身定制的短剧《新年星事》, 全剧共10集, 每集3分钟, 讲述一些知名主持人在过年当中的普通生活经历;由北京乐视传媒投资的、中国首部用胶片制作的专门在手机上播放的偶像剧《约定》, 全剧共分5集, 每集约5分钟, 讲述一段青春爱情故事;SMG旗下“东方龙”公司投资的《白骨精外传》, 是中国第一部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手机时尚剧, 以每天5分钟、总共365集、每天更新的方式播放, 电视剧的主人公是一群“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剧情是这个群体的生活、工作、爱情故事。该剧的制作过程完全是互动式的。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时, 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发表评论、预测剧情, 而制作方则会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短片的剧情做出适当调整, 观众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参与剧情的进展。这部电视剧被称为是国内第一个真正适合手机播放的手机电视节目, 制作方也获得了几百万元的收入。这对今后手机电视的内容制作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中国首部专门为手机拍摄制作的系列电影短片《这一刻》由田壮壮坐阵, 汇集了贾樟柯、王小帅、李虹、小江等8位年轻导演分别执导3分钟短片, 曾获邀参展多个电影节。而戛纳获奖影片《青红》也是手机电影的代表作, 6个3分钟的系列电影片段, 将主角人物的命运全面展现。据说, 英国全年的手机电影市场就可以达到1.9亿美元之多。可见, 未来中国手机电影的市场, 也将蕴含着无限商机。
(四) 娱乐类
娱乐的范畴很广, 一些新闻节目在手机电视上也可以以一种轻松娱乐的形式来表现。
1. 表演活动。
比如各种选秀类活动, 可以将每位选手的表现独立编辑, 不仅在长度上更适合手机播放, 也方便观众点播收看自己喜爱的选手表演。还有诸如演唱会、音乐会, 歌迷如果不能到现场的话, 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视收看实况。
2. 音乐电视。
一般MTV的时长在3—5分钟, 时间上刚好符合手机电视的收视习惯。在表现元素上, 优美动听的旋律和色彩艳丽的画面, 既适合在手机上表现, 也与手机电视年轻受众的兴趣相贴合。而且音乐电视由于其视与听的内容相对比较独立, 受众如果在不方便收看视频的情况下, 也可以只接受音频内容。
3. 幽默剪辑。
比如家庭滑稽录像、相声小品剪辑等, 这些节目通常短小而精彩, 在几秒中内就会有一个爆发点。而且, 手机电视的年轻用户往往很喜欢和别人分享这些幽默的小故事和短片, 这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交流和沟通情感的方式, 这点在白领的办公室邮箱中就能找到很好的印证。
4. 互动游戏。
观众通过按键的方式和其他观众一起参与到一个游戏当中, 可以用电子游戏的形式, 也可以设置真人游戏节目的现场, 可以把针对相同类型受众的游戏捆绑播放。娱乐是游戏的体现方式之一, 互动是实现娱乐的方式之一, 受众参与叙事正是为了娱乐、为了完成游戏, 手机电视所拥有的明确的互动性可以帮助受众完成参与游戏的目的, 所以在这方面, 手机电视会超越传统屏幕。
5. 个人DV作品。
随着数字产品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用手中的DV记录生活的点滴, 或是制作探索性的短片, 而手机电视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成果交流分享的展示平台。手机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和艺术要求都不高, 制作门槛很低, 目前存在的大量网络视频, DV短剧、Flash动漫, 甚至于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等网民制作的内容都是适合这一新媒体的内容资源, 价格便宜, 而且蕴藏丰富。受众随看、随拍、随发、随玩, 使电视的娱乐功能在手机上得到充分发挥。
娱乐不只是一种节目类型, 也是其他各类节目的内容表现方式, 如上海文广新媒体有限公司的《互动点点吧》, 节目集娱乐、资讯和聊天为一体, 通过实时互动、娱乐参与等元素有效组合, 使电视观众成为编外的节目制作者, 并在节目中显现重要作用。还有诸如体育节目中的搞笑剪辑、娱乐点评, 电视剧中的情景喜剧等, 各种节目类型都适宜用娱乐的方式来表现, 可以说娱乐化是手机电视制作的重要思路。
(五) 动画类
动画具有鲜明的风格化形式特征, 它有着简明的线条构形、明快鲜艳的色彩、富有动感的镜头变化, 因此, 在有限的手机屏幕上, 卡通形象尤其能够取悦人们的眼球。且手机电视用户与动漫爱好者在群体特征上都表现为年轻化, 手机动漫将为这些追求时尚的年轻用户带来全新的无线娱乐体验。目前, 传统电视荧屏上的动画节目大多是为小朋友设计和制作的, 而手机电视的内容供应商应该开发制作更多适合成人观看的动画, 譬如《蜡笔小新》, 还有一些动作性很强的幽默动画, 也是老少咸宜的选择, 譬如《猫和老鼠》。
同娱乐的性质一样, 动画也可以突破节目类型, 进而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现形式。在各种实景镜头的节目中, 可以对部分镜头进行动画效果处理, 比如, 将气象消息制成动漫在手机电视上播放, 远远胜出直接将央视的《天气预报》搬上手机电视。在手机电视短剧中也可以使用动画效果来表达诸如想象、回忆、梦境等场景。
(六) 信息类
手机的贴身性为用户提供了最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如各种购物信息、天气预报、交通旅游提示等等。目前, 上海文广手机电视推出的20元包月的手机电视套餐, 可以为用户提供包括天气预报、股票信息、电子报刊、医疗健康、教育资讯等多种信息资讯。
购物信息的定向投放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营销方式。广告内容总是要与最有消费/受众市场的媒体终端紧紧镶嵌, 而手机的私密性使广告商很容易获取目标受众的信息, 并利用手机电视的即时互动性进行定向投放。例如, 当消费者进入某个特定的信号覆盖范围时, 手机就会收到商家的促销宣传片, 但是, 由于手机属于个人私密物品, 这样的硬性推广难免带有强迫性。最好是激发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例如, 当用户进入某个预先设定的信号范围内时, 手机就会接收到本区域内相关的购物信息, 如卖场的宣传片、商品的图片及价格等, 用户甚至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购买需要的商品, 这样既能够满足用户需求, 也可以为手机电视开发出广泛的盈利模式。
交通信息也是手机电视可以提供的重要服务。除了提供GPRS定位, 以及用户所在位置周边主要道路的交通信息之外, 还可以利用手机的互动性优势, 让每一个拥有拍照、摄像功能手机的用户是交通信息的发布者。
再如传统电视的节目导视。手机媒体是一种“补偿性媒体”, 因此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并不对立, 更多的是互补、融合的关系。手机内容首先是要起到提示性作用, 内容标题的设计, 吸引用户第一注意力, 用户在得到手机媒体的重要信息提示之后, 根据信息对个人的重要性选择当时消费还是转向其他体验感更好的媒体, 对于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在短时间内通过手机屏幕了解即可, 等更有利的时空环境转向其他媒体了解更多信息。
摘要:新媒体从本质上说无非是新的内容发行平台和分销渠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手机电视不论采用何种运营模式和技术标准, 最终还是要回到内容产品上来。未来的手机媒体上承载的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内容一定是为它们量体裁衣的独特内容。未来内容提供商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将是制作优秀新内容能力的较量。本文从手机电视的生产方式、内容特点及内容建构三个层面来探讨手机电视的内容产业链。
注释
1[1]李晓菲.“长尾”有多长, 手机电视就能走多远.传媒, 2008—02.
2[2]郭嘉.手机电视节目内容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02.
英语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探讨 篇11
英语校本课程的呈现形式
1英语国家知识类课程。英语基础语言知识是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指英语中那些约定成俗的、稳定的符号运作体系。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国家课程的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
2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指以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于一定的实践或情境为宗旨,使其发生迁移的校本课程。英语的语言应用类课程应包括:①口语、书面语和听力训练。②从口语应用的场合可分为课堂、日常、休闲等口语。③从语言表达能力来分可分为社会语言能力,既席表达能力,活动能力等等。
3欣赏类课程。欣赏类课程是指以娱情娱心,提高艺术欣赏感受力、艺术创造力为宗旨的校本课程。英语的欣赏类课程应包括音乐、美术、文学、多媒体音像欣赏等。还有各种形式的英语竞赛、晚会等均属于欣赏类课程。
英语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点
1人本主义的精神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的精神落脚点在“人”,即“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人本主义理论代表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情知合一的“完人”,即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怎样呈现这些内容。
2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中的切入与整合。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英语校本课程中,研制多元智能课程模式与教学计划,是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校本内容选择实践中的最佳的切入点。多元智能理念指导下的内容选择之后,切入于英语校本教学有四个教学阶段:能力的感知——通过触、嗅、尝和看等多种感官经验激活各种智能,感性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景体验情感,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能力的传授——在教学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把智力开发与教学重点相联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发展潜能;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评估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学习,并有所作为。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评估学生能力开辟了新的视角,为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地聪明才智和优秀个性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也为我们整合英语校本内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整合英语校本内容包括:训练选择策略,发展语言智能;指导阅读训练,促进逻辑数理智能;运用空间表征策略,开发视觉——空间智能;营造音乐环境,培养音乐智能;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肢体——运动智能;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认识元认知要素,开启自我认识智能;及训练观察技能,改善自然智能等八个方面。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人的各种智能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也各有特色。我们应注意个体能力倾向的差异,正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客观事实,分析学生的需求,组织开展能够展示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特长的活动,消除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隔阂,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它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校本课程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它课程资源。
“理想”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内容
1课程本身应该是一套丰富的中西社会文化知识材料。“文化渗入”自然是它的一个特色,即校本课程逐步介绍文化。其材料真实、广泛,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和新西兰等)文化知识。充分利用课本课时进行跨文化教育。这些文化点可能蕴藏在一个单词之中,一种表达之中,一个对话或者是一篇文章之中,也可能是文章的背景介绍等等。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体现学生个性,培养其兴趣与特长。能调动学生多种智能的课程内容是最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多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我们可以相对地对人的智能作一个划分,但我们很难对指向智能发展的课程
内容的发展功能作严格的限定。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能引发学生多个智能领域得到发展的内容。
3人本主义的融合课程,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仁爱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延续发展,养成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美德。这种美德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之中,成为更高尚的价值观念。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情感应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英语教本课程理应体现人文精神。①态度与情感。比如同意与不同意、偏爱与选择、责备与鼓励、愿望与打算等;②人与家庭、亲朋;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等。③热点话题。等等。
广电网络内容监管系统建设 篇12
广电业的性质决定其监管重点是社会政治目标。广播的特点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 覆盖面广, 社会影响大。世界各国一般都对本国的广播业实行社会政治方面的监管:一是监管舆论的方向, 防止舆论被别有用心的力量控制;二是维护舆论的多样性, 特别是要为各个地区和各种人群提供言论渠道;三是保护和促进本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四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内容监管系统包括中央核心系统和各省分系统, 负责公司内部内容运营监管、对进入有线电视网络的所有内容以及省际之间节目交换的监管。功能包括内容监审、过滤、拦截, 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集到的各类用户信息和业务数据, 对日常运营涉及的内容、业务等进行监测和管理, 实现对有线电视网络内容、业务的实时全程监管等。
2 广电网络内容监管系统配置
广电网络内容监管系统是广电网络内容集成、分发与监控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与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广播电视内容分发交换中心、有线电视网络运营支撑系统、骨干网传输交换系统和有线电视网络传播广播电视内容集成基地、文化资源集成基地、数字电视出版物集成基地、数字电视互动教育内容集成基地、综合资讯服务基地、数字电视互联网内容集成基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广电网络现状以及内容监管系统需求, 系统建设将分为中央监管系统建设、省分监管系统建设和监管数据采集系统三部分。其中, 中央监管系统建设应考虑与“一个中心”、“六个基地”建设的紧密结合;省分监管系统建设应考虑与各省级内容分发交换中心的建设紧密结合, 并应考虑可扩展建立地市级区域监管子系统, 以实现整体系统以树状方式进行纵向管理。
2.1 中央和省分监管系统建设
中央和省分监管系统的构成包括安全性监管子系统、业务运营监管子系统、业务流程引擎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系统支撑子系统。
(1) 安全性监管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由内容监管模块和监管操作模块组成, 内容监管模块由版权管理服务器群、许可证管理服务器、广播电视音视频内容审核服务器、文化资源内容审核服务器、数字电视出版物内容审核服务器、数字电视互动教育内容审核服务器、综合资讯服务内容审核服务器、数字电视互联网内容审核服务器、外网内容审核服务器群组成, 监管操作模块由内容过滤服务器群、溯源服务器群、阻断服务器群组成。
中央监管系统配备两套套, 省分监管系统各配备一套。
(2) 业务运营监管子系统
中央业务运营监管子系统通过各个省级区域业务运营监管子系统实现各区域网络业务运营的不间断监管。具体地, 中央监管系统收集各区域监管系统在监管过程中采集、生成的数据及相关信息, 并进行存储、分析、整理。中央业务运营监管子系统接纳全网范围内用户投诉以及进行业务纠纷仲裁;开展针对重点业务、重点播出内容的监看、播出质量评估等;在全网范围内监管是否按照相关部门要求开展业务;对网络间交换内容合法版权进行监测;对网间流量结算进行监管。为可靠、稳定实现上述功能, 中央业务运营监管子系统建设设备包括大容量UPS系统、核心交换机、高性能存储服务器集群、数据库系统、数据查询/分析工作站、应用服务器集群、大屏幕高分辨率监看显示设备、视频质量评估服务器集群、版权监测系统及认证服务器集群、网间流量结算数据存储/分析服务器、操作终端PC等。
省级区域业务运营监管子系统在所辖区域内开展服务质量监管、运营质量监管、网间结算监管、并将监管信息上传中央监管系统。为可靠、稳定实现上述功能, 区域业务监管子系统建设设备包括大容量UPS系统、核心交换机、高性能存储服务器集群、数据库系统、数据查询/分析工作站、应用服务器集群、大屏幕高分辨率监看显示设备、视频质量评估服务器集群、版权监测系统及认证服务器集群、网间流量结算数据存储/分析服务器、操作终端PC等。
按照业务规模、用户规模, 中央及各省级区域业务运营监管子系统配置相应数量的设备。
(3) 工作流引擎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由工作流引擎服务器组成, 组织监管流程, 调度各功能单元。工作流引擎服务器中央监管系统配备一套, 31个省分监管系统各配备一套。
(4) 数据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数据处理与分析服务器、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与业务存储服务器、存储阵列、采集前端、采集终端、数据回传线路组成。
中央监管系统配备一套, 不含采集前段与采集终端, 31个省分监管系统各配备一套。
(5) 数据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系统管理服务器、统计和报表服务器、备份服务器、云计算系统组成。中央监管系统配备一套, 31个省分监管系统各配备一套。
2.2 监管数据采集系统
监管数据采集系统由采集前端和采集终端构成, 如图1所示。由于各地有线电视网络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 采集终端的位置多样化, 分布的密集程度不同, 因此为便于监管数据的分布式汇聚和处理, 采集前端采用多级建设方式, 根据网络的传输条件布置采集前端, 使得每个前端管理一定数量的终端, 一方面能及时获取监管数据, 另一方面能有效减小每一级采集前端负荷, 加快处理速度。
终端采集数据到达相应的采集前端后, 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处理, 然后向上级采集前端汇聚, 最终到达一级采集前端。一级采集前端通过监管专用网络将采集的全部监管数据传输到省分监管系统, 由监管系统进行深度的数据统计和处理工作。
3 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 三网融合的加速进行,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会不断增长, 考虑广电行业的政治属性, 如何做好内容监管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广电网络内容监管系统的建设将可以使广电运营可管可控可靠地发展, 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文化生活。
摘要:随着三网融合的进行, 广电网络的开放性和传统互联网的交融性、复杂性不断提高, 将使广电网络面临更大的内容安全考验。本文主要就广电网络的内容监管系统的建设探讨了监管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