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液流变学

2024-07-23

脑血液流变学(精选11篇)

脑血液流变学 篇1

脑梗死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加之局部血栓形成,增强了动脉狭窄程度并致其完全闭塞,使得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威胁患者健康的脑血管疾病。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我科将降纤酶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发现其可改变血液流变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54例,按照入院后床位单双号顺序分为甲、乙2组,其中甲组男11例,女16例,年龄40岁~69岁,平均年龄(51.3±1.9)岁;乙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42岁~70岁,平均年龄(53.1±1.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关于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判定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组患者性别、年龄、脑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于发病后24 h内就诊,年龄均<80岁。②均无出血性疾病史,行束臂试验结果呈阳性。③全血低切比黏度>19.63 m Pa·s;高切比黏度>4.49 m Pa·s。④血浆黏度>1.68m Ps·s,红细胞压积>0.45,红细胞聚集指数>4.33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者[2]。排除标准:①正使用抗凝类药物、抗纤溶制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②心源性脑栓塞者。③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房纤颤动者。④有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性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乙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维脑路通注射液静滴治疗,5%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50 m L/支,国药准字H31022786)及0.24~0.36 g/次的维脑路通注射液(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规格:2 m L/0.1 g,国药准字H32026353)混合后静滴,持续用药14 d,7 d为1个疗程。

甲组:用降纤酶(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 U/支,国药准字H11022187)治疗。用药标准为:用10 U降纤酶与100 m L生理盐水稀释静滴,2天1次,7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以上2组患者均在用药2个疗程后进行效果评定。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与治疗14 d后取清晨空腹血3 m L,放置5 m L抗凝管内,离心后再取血清放置在4℃冰箱内备测;检测所用仪器为天津普利生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LBY-N6型旋转式血液黏度计。检查项目为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等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等指标均有所降低,但甲组患者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等指标值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多伴有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呈聚集性亢进,血液黏度升高,促黏附并浸润至心脑血管中皮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脂蛋白与白细胞间彼此作用,血小板集聚时血液凝固系统活化,促进纤维蛋白酶的产生,于脑血管中形成纤维蛋白微小血栓。纤维蛋白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作为纤维蛋白,使血栓变大,引发大脑微循环障碍,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此外,血黏度升高还会让动脉分流处管壁血小板黏附与集聚,加大局部动脉壁压力,增加狭窄严重程度,使得狭窄处出现低流率[3]。因此,纠正人体行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及时改善患者微循环血流量,提高人体缺血半影区脑组织的抗损伤能力。

降纤酶是由蛇毒分离纯化的腹蛇抗栓酶,有凝血酶、精氨酸酯酶活力,能降解纤维蛋白原,有利于释放纤维蛋白溶酶激活物(t-PA),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红细胞通透性,最终达到改善微循环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患者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等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组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等指标均有所降低,但甲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降纤酶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必要给予更为全面、深入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甲组,给予降纤酶静滴治疗;另选取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乙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维脑路通注射液静滴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特征。结果 甲组患者治疗后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等指标值下降更明显,结果优于乙组(P<0.05)。结论 降纤酶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对患者早期神经功能康复更有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降纤酶,血液流变学特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2]毛振邦,丁卫江.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血压及/或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5):294.

[3]贾东佩.降纤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APTT、PT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8(7):124-125、128.

脑血液流变学 篇2

室内空气品质对生物体的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

用动物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室内空气品质,把室内空气品质与生物体血液流变学指标结合起来,得出了室内送风温度、湿度和送风方式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定量关系,为今后建立一套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反映室内空气品质的`体系提供参考.

作 者:罗青平LUO Qing-ping 作者单位:重庆市设计院,重庆,400015刊 名: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4(3)分类号:Q564关键词: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 动物实验 血液流变学

为何要做血液流变学检查 篇3

什么是血液流变学检查

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发现有些物质很稀,如矿泉水、自来水等;有些物质很黏稠,如沥青。很稀的物质流动性很好,很黏稠的物质流动性差或者不易流动。也就是说物质的黏稠度与它的流动性关系很大。

血液是由大量的红细胞,少量白细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和血浆组成,具有一定的黏度。其中红细胞对黏度的影响最大,它的软硬程度、聚集能力、变形能力等都会影响血液的流动性,其他有形成分及血浆也会对血液流动造成影响,但相对红细胞而言要小一些。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血液的黏度及流动性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与疾病发生也会有必然的联系。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的科学,我们就称之为血液流变学;与之相关的检测就称为血液流变学检查,它包括血液的黏度、黏弹性、流动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等近20项指标。

血液流变学检查与糖尿病的关系

血液流变学检查中最重要的指标是血黏度,它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糖尿病控制不好可能会引起血黏度升高。血黏度高引发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大血管动脉硬化症、视网膜病变、肾损害、血脂紊乱和血管狭窄等糖尿病并发症,也是造成血液瘀滞、供血不足、血管损伤、局部缺氧和酸中毒的元凶之一。可以说,糖尿病的许多并发症都是在血黏度高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血液流变学检测对糖尿病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头晕、头涨、耳鸣、健忘、眩晕、乏力、倦怠、肢体麻木、视力减退或模糊者更是要及时检查。

血液流变学检查的作用

当然,血黏度高并非糖尿病的专利,血液流变学检查也不仅仅是查血黏度,它是由多项指标组成的。这些指标除与糖尿病有关外,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心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用时需要结合多项结果及临床表现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更为客观的判断。虽然这些指标缺乏特异性,不能诊断某种病,不能像血糖诊断糖尿病那样准确,也不能确定疾病所在部位,但是它能提示体内存在着诱发病灶,促使我们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诊断。就像血液中白细胞增高可以推断有炎症,但不能确定炎症部位一样。

(编辑/李文解)

脑血液流变学 篇4

关键词: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脑卒中

脑卒中作为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大部分存活者常遗留失语、瘫痪等严重残疾, 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 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因此, 本研究通过检测脑卒中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以期为临床诊断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脑卒中患者200例为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4年制定的关于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 经头颅MRI或CT确诊为脑卒中;其中男123例、女77例, 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2.3岁;选取同期进行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 男46例、女34例, 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41.5岁。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等疾病, 且近期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药物。

1.2 方法

观察组于入院后次日, 对照组于体检当日, 两组研究对象均抽取空腹静脉血6 m L, 采用重庆维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FASCO-3010A型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检测两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采用贝克曼ACL 7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的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联合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

观察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 ,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的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卒中属于世界上第2高致死率的疾病, 也是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3]。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 且对脑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液黏度主要受到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的影响。红细胞的变形性、数量及聚集性则是影响全血黏度的重要因素;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系统中浓度最高的凝血因子, 与凝血酶的活性密切相关, 其浓度变化是影响血浆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纤维蛋白原不仅参与了机体的凝血过程, 还能促进血小板及红细胞的聚集, 增加血液黏滞性, 升高血液粘度, 使血流速度降低, 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和高粘的状态[4]。血粘度的升高易引起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管壁的物理损伤, 导致血小板功能亢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减少, 提示机体内的内源性凝血途径已被启动, 有血栓发生的可能, 其检测值偏离正常值11s以上则表示异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可以有效反映机体内各种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态, 其检测值偏离正常值3s以上则有病理意义。D-二聚体可以通过干扰机体正常的纤溶系统使纤溶和凝血功能出现异常, 造成血栓形成前状态及高凝状态, 导致血栓的形成;D-二聚体还可以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促进高凝状态的形成。D-二聚体在血浆中具有敏感性高、稳定性好和特异性强的特点, 其浓度的升高表明机体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 能作为机体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及高凝状态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5]。

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 观察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高于对照组, 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因此, 应定期进行凝血功能联合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尤其是中老年人, 这对于尽早诊断脑卒中, 及时采取干预治疗措施,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凝血功能联合血液流变学对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先伟, 田庆涛, 杜怡峰, 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 (7) :740-74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 (4) :246-257.

[3]Tsujio S, Chono A, Kawahira K, et al.605 Development of function recovery training assistant system on one cerebral apoplexy paralysis leg:2nd report:A method of inverse kinematic calculation and its evalu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5, 39 (6) :605-606.

[4]张弘娟, 邵春香, 郭文玲.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 17 (1) :89-91.

脑血液流变学 篇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手法血液流变学相关性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及多发病,而80%的患者症状可通过非手术疗法得到缓解。推拿是常见的非手术疗法之一。本文通过观察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推拿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其中全血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认为推拿可以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从而改善微循环,减轻腰的疼痛。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35例门诊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大55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38.5岁;病程最短25天,最长15年。平均4个月。腰痛35例,下肢放射痛29例,下肢麻木31例,肌肉萎缩3例。患侧直腿抬高<45°28例。全部病例均经CT检查确诊。突出部位,L4~5例,L5、S114例,L5、S1、L4~5同时突出22例。中央型突出2例,椎管狭窄4例,腰椎退性变6例。35例均无心血管、血液及糖尿病。

2治疗法及疗效35例患者采用传统推拿手法,隔日1次,每次20分钟。①用揉、推、压法放松脊柱两侧腰背肌;②腰椎侧卧位的斜扳法;③双下肢的人工牵引;④双膝、双髋关节屈伸。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1]将疗效分为4级。临床缓解8例(症状及体征全部缓解),显效18例(症状及体征有明显减轻),有效7例(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程度减轻),无效3例(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

3结果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推拿治疗前及治疗后30天分别测得血液流变学值,如下表示

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前后血液流变的变化表:

推拿30天后复查,除血沉、纤维蛋白原有上升波动外,全血粘度(低切),红细胞聚积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差异有显著性ρ<0.05。

4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症状机制目前认为与下述有关。①机械压迫;②神经根炎[2][3],自身免疫学说。[4]随着CT、MR免疫检测的进展,后两种学说报导文献逐渐增多,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有局部的压迫和炎症,还伴有全身血液及免疫系统的异常。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推拿治疗在缓解腰椎间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同时,有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和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从而改善全身的血循环及局部的微循环,使组织灌注量和氧饱和度增加,利于组织的修复[5]。符合祖国医学中"通则不痛"的说法。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05~706.

[2]Watanale R,Paike ww. Uasculal and neulal pathology of tumlocaual Apinal atenosic.J Neuloug,1986,64:67.

[3]Saal JS, Fuaron RC,Dotuow R,,High teuel of inftommatouy nhospholipase:an atiuity in tumtal disl heuniations spine,1990;15:674

[4]Gentgbein SD,eet al.Auto immunity in degeneuatiue disl dislase of the lumbal Apine Olthop clin N Am 1975:6:67.

脑血液流变学 篇6

关键词:养血清脑颗粒,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由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脑部缺氧、缺血,进而引起的局限性脑软化或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病症[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增加,老年人成为急性脑梗死的多发人群。及时改善脑部缺血区血流状况、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病死率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但其易引起再灌注损伤及出血转化等并发症,临床应用受限[2]。从中医药角度寻求可在溶解血栓的同时消除再灌注损伤药物,进而发挥整体治疗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提示,养血清脑颗粒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作用,同时扩张血管,增加脑部血流,减少自由基而抗氧化[3]。本研究采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结合临床疗效和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9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颅脑CT或MR确诊,且符合2008年全国第八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相关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不超过72 h;意识清醒且愿意配合治疗者;既往未接受过溶栓及抗凝等治疗,且无药物禁忌证者。排除标准:近3个月内有大手术或合并大面积脑梗死者;伴有心、肝、肾等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障碍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5~82岁,平均(63.5±15.8)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28例,小脑梗死10例,脑叶梗死9例,脑干梗死3例;合并疾病:糖尿病17例,高血压病36例,冠心病20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46~80岁,平均(62.9±16.3)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26例,小脑梗死9例,脑叶梗死10例,脑干梗死3例;合并疾病:糖尿病15例,高血压病35例,冠心病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福建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664)5 d,250 m L/d;静脉滴注曲克芦丁注射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2741)2周,1 g/d;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长春大政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6208)2周,1 g/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和吡拉西坦片(哈药集团三精千鹤望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0700),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50 mg/次,2次/d,吡拉西坦片0.8 g/次,3次/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4 g/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0960082)口服,1袋/次,3次/d,连续服用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疗效指数=(治疗前NIHSS评分-治疗后NIHSS评分)/治疗前NIHSS评分×100%。临床疗效判定如下[5,6,7,8]:疗效指数≥90%、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治愈;疗效指数为45%~<90%、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疗效指数为18%~<45%为进步;疗效指数<18%为无效。显效率=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

1.3.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NIHSS量表对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该量表得分为0~45分,其中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9,10]。

1.3.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该量表包括吃饭、用厕、小便、大便、洗澡、穿衣、修饰、上楼梯、活动及转移10个项目,其中活动、转移15分,吃饭、用厕、小便、大便、穿衣、上楼梯10分,洗澡、修饰5分,满分100分,<20分为重度依赖,20~<40分为中度依赖,40~<60分为轻度依赖,≥60分为日常基本自理[11,12]。

1.3.4 血液流变学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取患者清晨肘静脉血5 m L,采用血液流变学测定仪(赛科希德公司生产,型号:SA-6000)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为90.0%(45/50),总有效率为98.0%(49/50);对照组分别为72.9%(35/48)、87.5%(42/50),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2.3 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BI:Barthel指数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多因素导致局部动脉狭窄或完全闭塞,进而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及坏死,引起脑神经损伤而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脑血管疾病[13]。其发生机制与自由基损伤、脑缺血炎性反应、微血管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14]。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4/5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10%左右的患者伴有重度残疾,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存质量[15]。因此,及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对降低致残率、提升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是尽快恢复缺血局部脑血流,保护脑组织,减轻继发性脑损伤[16]。

中医理论认为,脑梗死属于“脑卒中”范畴,病机主要在于气滞血瘀和肝阳上亢[17,18,19,20]。养血清脑颗粒是在妙方四物汤基础上改良而成,主要由决明子、珍珠母、鸡血藤、钩藤、夏枯草、延胡索、熟地、细辛、白芍、川芎及当归等组成,其中熟地、白芍、当归均具有补血功效,且当归有助于行血;川芎可发挥活血行气功效,上述4味药配伍使用针对脑卒中的病机进行治疗,具有补血不滞血、行血不破血的特点;细辛、延胡索可活血散瘀;决明子可平肝潜阳;鸡血藤有助于通经活络、养血祛风;钩藤可平肝熄风。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养血平肝、虚补实泻功效。

血液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即流变性。血液流变性异常可造成微循环障碍,进而形成脑血栓而引发急性脑梗死。有研究表明,及时改善脑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有助于恢复脑部血液灌注,减轻神经功能损伤[21,22,23,24,25]。因此,探讨急性脑梗死治疗药物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对评价药物疗效意义重大。本研究得到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养血清脑颗粒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进而改善脑部缺血状况。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90.0%)及总有效率(9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87.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能作用机制为:①扩张脑动脉,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同时拮抗脑部氧自由基产生,减轻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②减少Ca2+内流,稳定细胞膜,避免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改善延迟后损伤,使神经功能障碍尽快恢复。③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栓溶解,同时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神经元[26,27,28]。

脑血液流变学 篇7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入组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均在1周内, 并全部经头颅CT证实, 将17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04例和对照组68例, 治疗组中男69例, 女35例, 年龄60~79岁, 平均 (68±7) 岁;对照组中男48例, 女20例, 年龄60~78岁, 平均 (69±7) 岁;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 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6 ml, 均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 1次/d, 共治疗3周。两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 均给予一般性对症治疗, 但不使用影响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其他中西药物。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参照1996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②治疗前后血脂的检测:采用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③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采用北京普利生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技术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1.4 临床疗效

观察组有效77%, 对照组50%,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5 两组治疗前的血脂的变化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TC、TG, HDL-C, LDL-C, LP (a) 含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1.6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对照组比较, 疏血通的低切全面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1.7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内均未发现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2 讨论

脑梗死系因脑血管闭塞致使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损害, 其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 目前主要治疗药物包括溶栓药物[3,4]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药物等;溶栓药物有一定效果, 但是有一定的出血不良反应, 风险较大, 禁忌证较多, 限制临床的应用, 安全度不够满意。

疏血通注射液, 主要由水蛭、地龙组成,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凝血时间延长、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抑制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 并具有降脂、抗动脉硬化作用[5]。疏血通的主要成分为水蛭素, 这是一种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剂, 对脑水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能够改善缺血造成的水肿, 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疏血通与血塞通注射液均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静脉制剂, 但两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急性脑梗死患者TG、TC、LP (a) 均升高, 而HDL-C降低, 而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 与文献报道[6]相近, 二者均能改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 但疏血通注射液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强于血塞通注射液, 提示该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脑水肿有关, 而起到治疗作用。临床应用, 安全有效, 不良反应较小, 可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68例。分别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ml, 血塞通注射液6ml每天静脉滴注, 共治疗3周。结果两组均能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77%, 对照组为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降低血液流变学作用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01) 。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微循环, 疗效明显, 对脑水肿有一定的改善。疏血通注射液的降血脂作用与血塞通注射液相似。

关键词:疏血通,血塞通,脑梗死,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山东中医学院中药方剂制剂室.中药方剂学, 1976, 574.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1.

[3]张颖琪, 虞仲英, 韩瑛, 等.巴曲抗栓酶对脑梗死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的作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1997, 16 (6) :367-368.

[4]闫福岭, 方树友, 李建章, 等.噻氯匹定对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1998, 17 (6) :323-324.

[5]Lee KR.The role of the coagulation cascade in brain ded-ma farmation after ineracerebral hemrrhage.Acta Naurochir, 1996, 138 (4) :396.

脑血液流变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114例,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2010年出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3], 且发病时间在6h至24h之间, 年龄在40~75岁, 患者均志愿受试且本人或监护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以下患者:生命垂危者;脑出血、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及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等内脏功能不全;有毒品药品依赖性或精神疾病等。

1.2 分组

纳入观察的114例ACI患者按入院先后排序, 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 其中观察组男36例, 女21例;年龄45~75岁, 平均 (63.5±8.2) 岁;主要病变部位:基底节区33例, 小脑7例, 颞叶3例, 枕叶3例, 额叶2例, 多部位8例;有53例患者伴随疾病:高血压19例, 冠心病11例, 糖尿病9例, 两种以上伴随疾病14例。对照组男35例, 女22例;年龄44~75岁, 平均 (64.7±8.7) 岁;主要病变部位:基底节区35例, 小脑8例, 颞叶3例, 枕叶1例, 额叶1例, 多部位9例;有52例患者伴随疾病:高血压19例, 冠心病11例, 糖尿病11例, 两种以上伴随疾病11例。经统计,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基础病和病情现状进行基础的脑梗死救治, 如控制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采用丹参、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的溶栓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剂 (南京先声东元制药生产, 国药准字:H20050280) , 30mg依达拉奉注射液加入到100m L的氯化钠注射液中, 2次/d, 14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4];另抽取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前后空腹静脉血, 交检验科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完1个疗程的治疗, 治疗期间无死亡患者,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有所下降, 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 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仅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皮疹, 停药1d后明显好转, 后继续用药,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

3 讨论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 一直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征危害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其病因是指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于动脉管壁病变或高血压等致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进而形成血栓所致, 而急性脑缺血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瀑布级联反应是导致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5]。

然而临床中由于时间窗及禁忌证限制, 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往往难以进行。急性梗死灶周围的血流低灌注区即缺血性半暗带区神经功能损伤尚处于可逆状态, 随时间推移则可形成不可逆损害。急性脑缺血时间超过6h后, 在不可逆的缺血中心部位周围存在半暗带区, 血流恢复后, 一部分半暗带区细胞发生迟发性死亡, 导致神经细胞钙内流、自由基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自由基能破坏脂质、蛋白质、核酸, 引起细胞继发性坏死或凋亡。同时当脑缺血及再灌注后, 由于一氧化氮 (NO) 合成酶被激活, 可产生大量自由基, 另外, 缺血后再灌注使黄嚎吟氧化酶形成增多, 从而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 并进一步生成大量的自由基, 使脑组织损伤进一步增强[6]。

因此, 尽早使用自由基清除剂保护脑组织细胞功能, 并改善脑缺血区域血液循环是治疗的关键所在。依达拉奉是一种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 具有清除急性脑缺血后增加的有害自由基、抑制自由基依存性和非依存性脂质过氧化路径、抑制血三烯的合成、降低了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从而起到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相关实验研究结果亦表明, 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 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 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 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清除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等。且依达拉奉分子量小, 大部分均能透过血脑屏障, 静脉注射后可直达缺血半暗带, 阻止梗死的进展[7]。

本研究对观察组57例ACI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 观察并比较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经临床积极治疗后,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 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然而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更好改善, 且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这说明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 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11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 两组均接受临床常规治疗, 观察组同时静滴依达拉奉;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有所下降, 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 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仅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结论 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 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梗死,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思亮, 徐克, 潘学威, 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的变化及依达拉奉对其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 2010, 45 (4) :313-314.

[2]凌云翱.依达拉奉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19) :37-39.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7.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5]郝茹, 张涛.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9) :103-105.

[6]高源, 殷丽娜.依达拉奉在改善脑梗死神经功能状态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13 (2) :74-76.

脑血液流变学 篇9

关键词:活血化瘀,脑梗死,血液流变学

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危重急症, 因患者脑内出现供血障碍而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 临床表现为失语、偏瘫等机体功能障碍, 而重症患者为脑动脉主干闭塞而导致脑组织发生大面积的缺血、缺氧或软化、坏死, 患者多伴有昏迷或抽搐[1,2,3]。重症脑梗死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后遗症重,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 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极大威胁, 而溶栓和抗凝药物治疗易引起出血而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4,5]。笔者所在医院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脑梗死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4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病例, 均为首次发病且于发病72 h内就诊, 年龄44~78岁, 其中男62例, 女42例,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相关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6,7]。并经临床CT或MRI检查证实, 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0分, 梗死部位:脑基底节区65例, 脑叶24例, 脑干10例, 小脑5例。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意识不清、精神障碍、严重器官功能损害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颅内肿瘤或动静脉畸形;消化系统出血者;心肌梗死、严重心力衰竭或心房纤颤者;不配合或自行中断治疗者等。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各52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56.96±5.35) 岁, 梗死部位:脑基底节区31例, 脑叶13例, 脑干6例, 小脑2例;治疗组中男32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61.04±5.78) 岁, 梗死部位:脑基底节区34例, 脑叶11例, 脑干4例, 小脑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并根据病情给予综合对症治疗, 包括降血糖、控血压、调血脂、脱水、抗凝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脑细胞等, 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复方, 组方为当归10 g, 丹参30 g, 川芎10 g, 桃仁10 g, 红花10 g, 地龙15 g, 牛膝20 g, 赤芍10 g, 鸡血藤30 g等,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 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 予以辨证分型后, 进行加减治疗。痰湿偏盛者加半夏、茯苓、白术;痰热偏盛者加胆南星、天竺黄, 枳实;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腰膝乏力者加续断、狗脊、枸杞;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火麻仁、瓜蒌仁;口干者加麦冬、石斛;肢体偏瘫者加全蝎、白附子、僵蚕。1剂/d, 水煎煮分两次服用。10 d为一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液, 采用血液黏度仪测定全血高切、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疗效判定, 即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 病残程度0级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不足18%为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或死亡为恶化。有效率= (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4.23%, 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8.85%,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重症脑梗死是中老年人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因局部脑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相应组织出现急性缺血、缺氧、软化坏死,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如不及时采取血流灌注或脑保护治疗, 则会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8]。近些年国内外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已取得较大进步, 使其临床诊断和急救治疗均得到了长足发展, 患者病死率大大降低, 但如何改善存活者预后, 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9,10]。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中风”范畴, 而中医学认为血行不畅、闭阻脑络而使脑络经脉失养引起中风, 中老年人多气血亏虚, 致使其生血无能、行血不力, 而气滞血瘀、阻闭经脉、血运不畅、筋失荣养, 此时风邪趁虚侵入经脉而致中风, 治疗应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11]。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已逐渐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 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缓解脑血管痉挛等作用[12,13]。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 结果显示疗效显著, 且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方中当归、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均可活血化瘀, 而川芎、牛膝可通血脉, 引瘀血下行, 当归, 鸡血藤养血和血, 地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药合用共同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功效, 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开通, 改善微循环及缺血区脑组织的供血、供氧, 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 且影响血液流变学, 利于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脑血液流变学 篇10

方法 将5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28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血塞通片口服,观察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的hsCRP水平均显著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结论 血塞通片能降低C反应蛋白,改善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减轻高血压病及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塞通片;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4-0400-02

中图分类号:R 5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09

近年来,微循环障碍在高血压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1],微循环障碍是指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及功能紊乱,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变学改变异常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2]。同时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与高血压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文旨在观察血塞通片对高血压病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从而验证其疗效。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符合中华医学会高血压病临床诊断标准[3]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1~72岁,平均51.2岁;对照组28例,男14例,女14例,年龄43~73岁,平均53.6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2.治疗方法 对照组主要进行个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塞通片(云南金泰得三七)口服,每日3次,每次0.1克,14天1个疗程。

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观察治疗2周前后C反应蛋白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栓、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电泳时间)按常规方法检测;血清hsCRP检测按标准操作过程操作,采用免疫浊度方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仪器为IMMAGE免疫浊度仪(贝克曼公司)。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明显(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比较(-±s)

组别例数 全血比黏度 高切低切血浆比黏度

血栓 长度(mm)温重(mg)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电泳时间(s)

对照组2828治疗前治疗后6.31±0.325.96±0.26△7.78±0.367.54±0.23△2.13±0.161.92±0.11△53±2640±21△137±5695±34△81±2453±19△0.45±0.120.36±0.09△

治疗组2828治疗前治疗后6.26±0.355.72±0.25△▲7.83±0.327.36±0.21△▲2.15±0.151.84±0.09△▲55±2329±15△▲142±4278±29△▲79±2131±16△▲0.43±0.150.27±0.08△▲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1

2.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hsCRP水平均显著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s,n=1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tP

对照组281.82±0.561.16±0.683.965<0.01

治疗组281.89±0.630.79±0.616.638<0.01

t值-0.4392.143 --

P值->0.05<0.05--

讨论

本研究提示高血压病时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红细胞电泳时间均增加,这些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加重微循环障碍,使微循环血液阻力增大,血流瘀滞,血栓形成进而产生组织缺氧,细胞坏死,口服血塞通片能有效地改善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降低全血比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等,降低血细胞聚集性及增强变形能力,减轻对靶器官损害,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效。基本机制可能是[4]:①抑制合成及释放,减少带正电荷大分子的产生,从而减轻红细胞聚集;②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提高氧自由基清除酶活性,从而减轻氧自由基对细胞膜流动性的损害,有利于增加细胞的变形性;③抑制血浆原性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微循环障碍。

同时本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时hsCRP明显增高,经治疗后,随临床症状的缓解,hsCRP明显下降,加用血塞通片较对照组更能改善症状,能降低hsCRP,提示随高血压病的好转, hsCRP释放减少。故hsCRP可作为高血压病疗效观察的指标。

参考文献

[1]Knoefel WT,KolliasN,Warshaw AL,et al.Pancreatic microcir ciculatory changes in experimental pancreatitis of graded severity in the rat[J].Surg,1994,116:904. 

[2]李 琳,李 洁,孙 蕾,等.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观察[J].中国微循环,2002,6(5):286.

[3]中华医学会高血压诊断标准. 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1.

[4]Hoffman TF,Uhi E,Messmer K,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thd somatostatin analogus octreotide inischemia/reperfusion-induced acute pancreatitis in rats[J].Pancreas,1996,12:286.

(收稿日期:2009-04-15 修回日期:2009-08-13)

脑血液流变学 篇11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梗死,红细胞免疫功能,血液流变学,影响

脑梗死患者正确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其此时期的用药选择非常重要,其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及消水肿等。依达拉奉作为一种脑保护剂,其在脑梗死的治疗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可以阻止疾病的发展,并对其预后起一定的改善作用[1],同时其对患者的多项检测因子也有一定的影响[2]。本文中笔者就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进行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的49例患者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41~74岁,平均(58.4±4.6)岁;病程0.2~20.1 h,平均(7.5±1.8)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6~22分,平均(8.3±1.4)分。观察组的49例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42~74岁,平均(58.7±4.4)岁;病程0.2~19.8 h,平均(7.6±1.7)h;NIHSS评分5~22分,平均(8.2±1.5)分。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常规治疗,主要给予患者溶栓、抗凝等治疗,必要者给予甘露醇等消除水肿的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给予患者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NS)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2周。

1.2.2 检验方法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及比较,治疗前以患者入院治疗时取血为准,治疗后1周及2周则以晨起空腹血进行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本研究主要检测其中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采用酵母菌玫瑰花环法进行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MVIS-2012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检测所得数据采用软件包SPSS 13.0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1周及2周,观察组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均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具体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及2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1、2周观察组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具体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血管狭窄或者闭塞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主要临床表现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严重患者可危及生命,早期的治疗主要为溶栓、抗凝剂消除水肿。以往的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往往伴有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异常变化,且幅度较大[3,4],同时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也是反映机体免疫及炎症状态的有效因子指标,其在此类患者中呈现异常的变化。以往对于依达拉奉的研究认为其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故其可以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故在脑梗死的治疗中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5,6]。

本文中笔者就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与未采用依达拉奉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其在改善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在治疗后不同时期(1周及2周)的效果均优于未采用依达拉奉的患者,说明其在起效快及疗效佳方面的优势均较突出,肯定了其在本病治疗中的可取性。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较明显,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这些检测指标,可在此类患者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海涛,吴继敏,王爽,等.依达拉奉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9):1463.

[2]Midorikawa S,Sanada H,Hashimoto S,et al.Enhancement by homocys-teine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gene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from vascular endothelial and smooth muscle cells[J].Biochem BiophysRes Commun,2000,272(1):182-185.

[3]伍德生,李强.依达拉奉对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347.

[4]Adya R,Tan BK,Chen J,et al.Pre-B cell colony enhancing factor(PBEF)/visfatin induces secretion of MCP-1 in human endothelialcells:role in visfatin-induced angiogenesis[J].Athero-sclerosis,2009,205(1):113-119.

[5]董同忠.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2):35.

上一篇:食用香精下一篇:除盐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