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状态

2024-09-29

血液流变状态(精选7篇)

血液流变状态 篇1

摘要:通过对照分析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成人的血液流变状态指标, 可知部分高血压患者血液的粘滞性、浓稠性、凝固性和聚集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并初步探讨了该项检测对高血压病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液流变状态,测定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 占所有血压病人中的90%以上, 40岁以上患病率明显增加, 可引起心脏、脑、肾脏、血管等器官的病变。通过测定14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12项常用指标, 了解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状态, 并与119例本地区健康成人对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健康成人119例, 男65例, 女54例;年龄38~69岁, 均经本院体格检查排除急、慢性疾病及血流变指标异常者。

病人组:高血压病人143例, 男111例, 女32例;年龄43~84岁, 均经本院临床明确诊断。

1.2 检测方法

采用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供电局制造的XN3型血粘细胞电泳自动计时仪和江苏无锡石塘湾医疗电子仪器厂生产的WTPIV型可调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二用仪, 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操作按规定程序, 测定指标项目见表1。

1.3 统计学处理

部分指标用t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者用Cochran-Cox法检验, 分男、女组别进行比较, 病人组以大于或等于对照相应项目的为阳性。

2 结果

从表1中可见, 在男性病人组中, 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血沉方程K值、体外血栓长度、体外血栓湿重、体外血栓干重和纤维蛋白原10项指标的测定均值都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前9项指标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后一项指标有显著差异 (P<0.05) , 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粘附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都无显著差异 (P<0.05) ;在女性病人组中, 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体外血栓长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5项指标的测定均值比正常对照组高, 且前3项有显著差异 (P<0.05) , 后2项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余7项指标的测定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 。

表1中, 男性病人组的1、2、3项以上指标阳性率分别为70.27% (78/111) , 57.66% (64/111) 和45.95% (51/111) ;女性病人组中1、2、3项以上指标阳性率分别为50% (16/32) 、28.13% (9/32) 、21.88% (7/32) 。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凝固性、聚集性、粘滞性和浓稠性的科学。血液流变状态的异常是疾病在血液循环中的客观表现, 高血压患者血液呈高浓、粘、聚状态[1]。本组资料的结果:在男性病人组中, 除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外, 余10项指标的测定均值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0.05) ;在女性病人组中, 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等5项指标的测定均值都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0.05) , 提示高血压病人血液的粘滞性、浓稠性、聚集性和凝固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其机理如何, 目前尚未明确, 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外学者指出, 血液流变诸因素中, 只要1项粘滞因素异常, 足以产生高粘滞血症, 本组资料中, 男性病人组1、2、3项以上指标阳性率分别为70.27%, 57.66%和45.95%, 女性病人组的1、2、3项以上指标阳性率分别为50%, 28.13%和21.88%, 提示部分高血压病患者血液呈高粘滞血症状态, 而且这种异常的血液流变学状态, 可能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 该项检测, 对高血压病的诊断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未有资料说明该项检测测定对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垂林, 等.290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C].全国首届血液流变学临床科研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1990, 10.

血液流变状态 篇2

但高温在治疗杀伤肿瘤的同时, 常可给机体带来病理生理的改变[3]。随着机体温度的升高, 机体代谢速度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 继而可改善微循环。但过高的温度可使红细胞发生损伤, 继而导致其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加, 反而导致血液粘度增高而影响微循环[4]。因此, 明确不同高温条件下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对临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 我们采用不同高温观察其对大鼠动物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以探讨对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最小的最佳温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分组

选用清洁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50只, 体重在200~250g之间,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A、B、C、D, 每组10只。实验动物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实验方法

所有SD大鼠用5%的氯胺酮按4~10mg/kg的剂量腹腔灌注麻醉, 对照组采用正常体温, 实验组A、B、C、D组分别采用微波加温至39℃、41℃、41.8℃和43℃ (直肠温度) 并恒温2小时。2小时后分别采取各组实验大鼠全血标本4ml, 肝素抗凝。采用LBY-N6B型血液流变仪进行血液流变学分析, 分别检测全血还原粘度、血球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数据。所有取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均由单人一次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 不同高温状态可影响全血还原粘度、血球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其中全血还原粘度、血球压积在39℃、41℃、41.8℃时随温度升高逐渐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41℃与41.8℃时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0.05;但当温度升至43℃时, 全血还原粘度和血球压积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在39℃、41℃、41.8℃时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各温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在温度为43℃时, 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变化与红细胞变形指数相反。在各温度下, 实验大鼠血沉、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无显著改变, 差异无显著性, 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5]。加强肿瘤治疗手段的研究, 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6]。近年来研究发现, 全身热疗可直接损伤肿瘤细胞、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因而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来并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免疫治疗之后的第五种治疗肿瘤的手段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7]。

目前国内外常采取41.8℃/2h的治疗方案来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热疗, 大量研究表明此方法能有效控制肿瘤转移、增强放化疗的疗效等[8]。但长时间的高温也可能对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如可改变机体的血液流变学状态进而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肿瘤的预后[9]。因此, 明确不同高温状态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寻找对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影响最小的最佳温度对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高温状态对血沉和纤维蛋白原无影响。但可影响全血还原粘度、血球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当温度在41.8℃以下时, 全血还原粘度、血球压积较对照组逐渐降低, 41℃和41.8℃时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温度达到43℃时, 全血还原粘度和血球压积显著升高。这一结果提示, 适当的高温可使机体代谢加快、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 可使血液粘度和血球压积降低, 但当高于一定温度时, 由于高温使正常细胞也发生损伤, 血液粘度和血球压积反而升高, 导致高凝状态。

进一步研究显示, 红细胞变形指数在41.8℃及以下时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各温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但在温度为43℃时, 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变化与红细胞变形指数相反。这一结果提示, 适当的高温可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红细胞聚集被解开, 但当温度达到43℃时, 正常红细胞的结构也遭到了破坏,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进而聚集增加。

现代肿瘤学研究表明高于41℃的加热对肿瘤细胞可起到选择性的杀伤作用。目前肿瘤热疗分为亚高温治疗 (39.5~41.4℃) 、高温治疗 (41.5~43℃) 和超高温治疗 (>43℃) 等[10]。我们在临床上除了考虑对肿瘤的杀伤效果以外, 也要考虑高温对机体正常组织的影响, 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起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我们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在41.8℃及以下时, 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在高温的影响下可加速血液循环而降低血液粘度, 但在达到43℃时, 机体转为高凝状态, 血液粘度急剧升高, 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总之, 我们的结果显示, 不同的高温状态可对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对肿瘤患者进行热疗时, 要结合肿瘤患者的具体情况, 采取适当的温度, 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组织。

参考文献

[1]Y Sawaji, Sato, A Takeuchi, et al.Antiangiogenic action of hy-perthermia a by suppessing gene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oftumour-derived endothelial growth fator in vivo and in vitro[J.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02.86, 1597-1603.

[2]曹培国, 阳月新, 姚志平等。亚高温局部热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肿瘤防治杂志。2005, 12 (6) :450-452.

[3]秦颂兵, 周菊英, 俞志英等。肿瘤患者局部热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初步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 26 (6) :1034-1035.

[4]毛晓露, 陈进。老年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变化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0, 24 (5) :411-413.

[5]Yee YK, Tan VP, Chan P, et al.Epidemiology of colorectal cancerin Asia[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9, 24 (2) :1810-1816.

[6]莫春连, 卢永刚.乳腺癌治疗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9) :843-844.

[7]陈洪雷, 王雅杰, 金冶宁.亚高温热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04, 11 (2) :146-148.

[8]D.Atanackovic et al.41.8℃whole body hyperthermia as anadjunct to chemotherapy induces prolonged T cell activation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malignant diseases[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02, 51:603-613.

[9]秦任甲主编.临床血液流变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91-92.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篇3

一个既研究物体的流动又研究其变形的科学称为流变学 (Rheology) , 其中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流动与变形规律的部分称为血液流变学 (Hemorheology) 。目前血液流变学检验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对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血流变学检测也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内容主要包括宏观血液流变学检验及微观血液流变学检验。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是宏观血液流变学检验的重要指标。微观血液流变学检验包括红细胞聚集性、变形性, 红细胞与血小板表面电荷、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和白细胞流变性检测等项目。

2 宏观血液流变学检验[1]及其临床应用

2.1 全血粘度测定

2.1.1 测定仪器

由于全血为非牛顿液体, 它的表观粘度取决于剪切状况的变化, 故全血粘度常用旋转式 (如锥板式) 粘度计来测定, 以便提供不同的切变率。

2.1.2 标本采集

清晨空腹静脉血用肝素粉 (终浓度0.1mg/mL) 抗凝, 抗凝血标本塞紧管口, 置室温中待检。

2.1.3 切变率选择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 建议测定全血粘度的理想切变率范围在1~200/S之间。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仪器的设置选择3个切变率, 高切变率 (简称高切) 在200/S左右, 中切可选在40~50/S之间, 低切可选在10/S以下。

2.2 血浆粘度测定

2.2.1 测定仪器

由于血浆为牛顿液体, 其粘度与切变率变化无关, 可只选择某一切变率 (如120/S) 故用自动化毛细管式粘度计进行测定。

2.2.2 标本制备

抗凝条件同全血粘度测定, 在分离血浆时必须以799g (3000转/min) 离心10min以上, 去除细胞成分并应避免溶血。

2.3 全血及血浆粘度测定的报告方式及参考值

2.3.1 报告方式

粘度的单位为mpa·s (豪帕·秒) 。报告全血粘度时, 应包括高切、中切、低切条件下的3个粘度值, 血浆粘度则只报告1个数值。同时, 报告红细胞比积值, (1) 便于衡量它对全血粘度有无影响; (2) 通过HCT值与全血高切粘度值之间的换算, 可推导出全血还原粘度, 红细胞聚集性及红细胞变形率的结果, 以便于全面分析血液流变学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

2.3.2 参考值

血液粘度是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的综合性表现的一个指标。正常人的血液粘度有一定的波动范围, 由于各实验室检测仪器类型不同, 检测条件和方法不尽一致, 因此各实验室须建立各自的参考值, 见表1。

2.4 血液粘度测定的临床应用

血液粘度测定能为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预防等提供较重要的信息。根据我科的临床应用有如下所见和体会。

2.4.1 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组

冠心病的发病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等导致血液粘度增高有关。其增高的程度可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度, 血液粘度尤其是低切粘度的增高发生在心梗之前, 它是有关症状出现之前较早期的表现。

2.4.2 高血压病组

血液粘度常增高可能与血脂增高、红细胞变形性减低等有关。

2.4.3 血栓栓塞性疾病组

血液粘度常增高, 可能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导致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减低等有关。

2.4.4 血液病组

(1) 各类贫血时由于HCT值下降常导致全血粘度减低; (2) 白血病特别是白细胞数增高的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常导致血浆粘度增高。

3 血液流变学检验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

(1) 由于用药或输液可影响结果, 故应在用药之前进行检测且必须坚持1 2 h空腹后的清晨采血。

(2) 已用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巴米尔、抵克利得等) 及抗血凝药的患者, 应停药1周后取血, 若病情不允许中断药物, 须向采血医师说明并注明于检验单上以便临床医师分析结果时参考。

(3) 采血后, 须置于室温中并于4h内检测完毕, 以保证检验质量。

(4) 所用的检测仪应定期用有关质控品监测其功能状态, 合格时方可用以检测患者的标本。

(5) 在测红细胞变形性时对严重贫血患者应校正血标本的H C T使达参考值之后, 再用以制备红细胞悬液, 否则变形指数会因贫血而减低。

参考文献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糖尿病组, 其中男65例, 女35例;年龄40~75岁。另选同期来我院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其中男50例, 女50例;年龄42~75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被检者均于检查前1d停用各种可影响血液成分变化的药物, 晚餐后禁食、禁水。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液, 肝素抗凝, 采用北京赛科希德科技有限公司SA-69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 红细胞压积采用温氏法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糖尿病组血液流变指标均高于健康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健康对照组同性别比较, *P<0.05

3 讨 论

本文2组血液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值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与文献[1]报道相符。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黏滞性、变形性的科学。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病群, 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组织的慢性进行性微血管病变, 是引起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最重要的危害因素之一。血液黏度变化与红细胞数量、聚集能力、变形能力及血浆成分等因素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 长期监测分析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 对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随时掌握治疗效果、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病变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2]。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0例糖尿病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 比较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低切黏度、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 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组血液流变指标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长期监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 对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随时掌握疗效、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血液流变学

参考文献

[1]朱慧芹.112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J].临床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5 (1) :180-182.

血液流变状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1-2015.6本院体检的,无明显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等基础病疾100例老年体检者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体检、无心肺脑肝脏等疾病的100例中青年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体检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1。

1.2 方法

清晨空腹采集肝素抗凝血。血液流变学使用重庆天海MVIS-2040A全自动血流变学仪检测,血沉和红细胞压积采用天津市亚坤EHK-40测定,血脂采用德国西门子Bayer 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差异。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体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全血粘度、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体检者,男性全血粘度均高于女性,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1。

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体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率

观察组,全血粘度增高42例(42.0%)、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46例(46.0%),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42例(42.0%);对照组,血液粘度增高16例(16.0%)、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23例(23.0%),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21例(21.0%)。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血液流动性及粘滞性,是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性指标[3]。全血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缓,易造成局部器官或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异常等[4];同时易形成血栓影响脏器血液灌注,引发血管疾病[5]。因而全血粘度在缺血性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评估。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体能下降缺乏锻炼,加之长期高脂饮食,血液流动性减慢粘度增加,容易引发各种心血管疾病。文章通过观察发现两组体检者中,男性全血粘度均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的红细胞压积高于女性引起的。老年体检患者与中青年体检患者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率升高、血脂升高,虽暂未发生冠心病、心梗等,但是提示发生疾病的风险。因此老年体检血流变结果异常时要落实临床干预措施,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明,王国征,徐菲等.高脂血症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2(21):9765—9767.

[2]马升俊.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4):577—579.

[3]常永超.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性别间的差异,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0):29—31.

[4]黄玉琼,张继荣.血液流变学检测在临床上的运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90.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 男女比例为3:2, 年龄31~75 (52.1±3.4) 岁, 排除患有严重肝、肾、肺功能损伤等疾病的患者。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 两组在年龄, 男女比例、烟酒嗜好、体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

1.2.1 检测指标

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

1.2.2 检测试剂和仪器

天津市唐宇医疗器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LB-2A07KIVmm血流变分析仪, 德国产的纤维蛋白原分光光度计, 血细胞电泳仪等;试剂包括肝素抗凝剂等。

1.2.3 检测方法

在进行检测前1d, 两组都禁用血管扩张药和降压药等会对血液成分指标产生影响的药物, 避免进食富含糖或脂肪的食物, 控制两组人员饮水总量低于300ml。 (1) 红细胞压积: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 (2) 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患者入院后, 在空腹情况下抽取4ml静脉血, 注入两支含有EDTA-K2真空乘血管中备用, 分别用于全血及血浆黏度的检测。 (3) 血沉K值:血液分析仪在自动换算之后计算出相应的结果。 (4) 纤维蛋白原:采用分光光度计, 应用比浊法测定。检验均由专门检验人员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附表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从血液流变性来看, 糖尿病人高血糖状态使组织暴露于葡萄糖毒性中[3], 血管内皮通透性升高, 内皮细胞粘附, 抗聚集功能减弱, 白细胞和血小板对血管粘附增加, 高血糖可使局部血流速度减慢, 还影响一氧化氮生成, 使血管舒张作用降低, 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聚集性升高, 血小扳聚集性升高, 这些均可引起血黏度增高及血管病变。本研究表明: (1) 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压积高于健康者。红细胞压积主要是对血液中红细胞以及血浆比例的一个反映, 其是血液黏度最为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红细胞压积越大, 血液黏度越高, 从而降低了血液流速和流量, 导致患者组织中氧气不足, 微血管受到影响, 出现微循环淤血症状。 (2) 糖尿病患者全血及血浆黏度明显高于健康者。本文选取的是中等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对比, 高切代表红细胞变形能力, 低切则是红细胞聚集性的反映。而血浆黏度主要有血脂和纤维蛋白含量决定, 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同时出现糖代谢及脂代谢紊乱的现象, 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从而血浆黏度提高, 血细胞聚集性进一步增强, 很可能导致血栓, 出现微循环障碍。 (3) 糖尿病患者血沉K值明显高于健康者。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即血沉。血沉方程K值能客观反映红细胞聚集性。该数值的正常范围为14~94, 高于94时代表血沉快, 红细胞聚集性高。 (4)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高于健康者。糖尿病患者全血黏度升高, 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等有形成分会增加, 并产生一些微小的血栓。

综上所述, 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对该疾病的预防和诊治具有重要作用, 在预防上, 主要可以从日常饮食及运动等方面进行控制, 并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在诊治上, 可以通过这些血液流变学指标迅速判断患者糖尿病发展阶段, 并指导患者进行用药, 在常规降糖药的基础上, 增加血液抗凝、解聚、稀释等药物, 以更好预防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宝英, 王芳.血脂、血流变检测在糖尿病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2 (30) :88-92.

[2]张耀平.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与血流变检测结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 2 (3) :353-354.

直肠癌病人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6月经病理确诊直肠癌病人67例, 病人无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血液病, 其中男性42 例, 女性25例, 平均年龄 (59.1±13.5) 岁。54例行根治性手术, 13例行姑息性手术。根据术中发现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Dukes分期, 其中A期9例, B期19例, C期26例, D期13例。以同期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 男性35 例, 女性25例, 平均年龄 (57.7±12.9) 岁,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实验方法

1.2.1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实验组于术前采空腹血3mL, 置肝素抗凝管, 利用LBY-N6型旋转式血液粘度计在4 h内测定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容、血沉, 应用相应公式计算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凝聚指数。同法检测对照组。

1.2.2 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测定

实验组于术前采空腹血2~3 mL, 利用Clauss法 (凝血酶法) 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甘油三酯与胆固醇测定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法检测对照组。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同对照组相比, 直肠癌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异常, 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升高 (附表) 。

2.2 不同分期的直肠癌病人其血液流变学改变不一致, B期、C期病人几乎所有指标均有改变;某些指标如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改变明显, 在B、C、D三期均有改变, 某些指标如血沉、全血相对粘度仅在某一期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1。

3 讨论

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肿瘤病人常有血液流变学改变[1,2], 本次实验比较了直肠癌病人与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发现直肠癌病人的某些血液流变学指标如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等存在明显的改变, 证实直肠癌病人确实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血液处于高粘滞状态, 这对于直肠癌的辅助诊断、手术前后血栓形成的预防、肿瘤转移的预防等都有重要意义。直肠癌病人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原因可能与肿瘤与凝血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关[3], 同时肿瘤细胞还可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 血粘度增高[4]。

为了研究不同病理分期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本实验根据Dukes分期法将病人为四组, 发现不同分期的病人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并不一致。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 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比较灵敏, 在B、C、D三期都有改变, 而全血相对粘度、血沉等指标仅在某期有所改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直肠癌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 并且随着临床分期、浸润程度的加重而升高[5], 而血浆粘度与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有关, 因此直肠癌病人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可能是血浆粘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其次红细胞比容对多个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影响, D期病人常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致红细胞比容、细胞内粘度下降, 因此全血粘度在D期无明显改变, 而全血还原粘度由于去除了红细胞比容的影响, 因此它较全血粘度更灵敏, D期病人也有明显改变, 相反全血相对粘度去除了血浆粘度的影响, 因此在各期升高不明显甚至下降, 提示血浆粘度的改变可能是全血粘度改变的主要原因。同样血沉受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因此它只在B期有所升高, 其余三期无明显改变, 而血沉方程K值去除了血细胞压积的影响, 能更灵敏准确地反映直肠癌病人血液粘滞度的改变, 在B、C、D三期皆明显升高。因此判断直肠癌病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要注意其病理分期, 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变化灵敏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反之那些仅在某期有所改变的指标, 其特异性较强, 可能有助于判断直肠癌病人的分期, 已有学者探讨过纤维蛋白原与结直肠癌病理分期的关系[6], 因此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对于直肠癌的诊断、术前分期、治疗方式的选择和病人预后的判断都有重要意义, 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晓薇, 林田.血液流变学在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的变化特性探讨[J].四川肿瘤防治, 2007, 20 (2) :115-117.

[2]戚其学, 李玉芬, 曹云鹏.100例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5, 15 (4) :593-595.

[3]Bunn PA, Lilenbaum R.Chemotherap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 Natl Cancer Inst, 2003, 95:341-343.

[4]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Operative Group.Chemothera-py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meta-analysis using upda-ted data on individual patients from52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Br Med J, 1995, 311:899-909.

[5]王琼, 谢嵘, 张青云.结直肠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 2005, 9 (27) :544-546.

上一篇:语言教学理论下一篇: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