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的方式

2025-01-13

调整的方式(精选12篇)

调整的方式 篇1

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生活污水处理站设计流量为100 m3/h, 主要是对公司公寓、招待所、办公楼、职工家属楼等生活污水进行二级生物处理, 使出水水质指标达到设计标准, 同时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CODcr<20 mg/L、SS<200 mg/L、BOD5<10 mg/L等) , 最终满足回用目的。

1 曝气溶氧的方式及机理

污水处理站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 采取人工措施以创造适宜条件, 强化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 加速污水中有机物降解。活性污泥微生物都是好氧菌, 在混合液中保持一定浓度的溶解氧至关重要。对混合液中的游离细菌来说, 一般溶解氧保持0.3 mg/L浓度即可满足要求, 但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聚居”的絮凝体, 溶解氧必须扩散到活性污泥絮凝体的深处, 才能繁殖足够量的好氧微生物, 这就必须保持混合液中溶解氧浓度在2~3 mg/L以上。对此, 重要的人工措施就是向活性污泥反应器—曝气池中的混合液提供足够的溶解氧, 使混合液中的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接触, 通过曝气方式来实现。只有这样, 曝气池中的各种微生物、菌胶团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繁殖、代谢等生命活动, 以污水中的有机物 (COD或BOD) 为食, 从而使有机物得到降解。

现在通行的曝气方法:鼓风曝气、机械曝气和二者联合的鼓风曝气。

鼓风曝气是将空压机送出的压缩空气通过一系列管道运送到安装在曝气池底的空气扩散装置 (曝气装置) , 空气从那里以微小气泡的形式逸出, 并在混合液中扩散, 使气泡中的氧转移到混合液中, 而气泡的强烈扩散搅动, 使混合液处于剧烈混合、搅拌状态。

机械曝气则是利用安装在水面上、下的叶轮高速转动, 剧烈地搅动水面, 产生水跃, 使液面与空气接触表面不断更新, 使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混合液中。

2 生活污水站运行方式及各单体型式

该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 是一种早期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的运行方式。废水从池首端进入池内, 回流污泥由泵送回池内, 废水在池内呈推流式流动至池的末端。废水在反应器内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 使其中的有机物得到降解。

该生活污水处理站曝气池共有2座, 在其底部空气管道安装了双螺旋曝气器。池型尺寸为10 m×6 m×4.5 m, 池底标高-1.90 m, 池顶标高2.60 m, 安全高度0.50 m, 有效水深4.00 m。单体池有效容积V有效=240 m3, 设计水力停留时间HRT=V有效· (Q实际/n) -1=4.8 h。

经过连续多日记录统计分析, 生活污水处理站实际处理流量20~30 m3/h。

实际水力停留时间HRT=V有效· (Q实际/n) -1=16~24 h。式中, n为曝气池个数, 取2。

曝气池中微生物、菌胶团的生长代谢活动需要一定的氧量, 罗茨风机担负着向水中充氧的任务。该公司生活污水处理站罗茨风机共有2台, 一台使用, 另一台备用, 空气流量39 m3/min, 风机压力49 050 Pa。

3 生活污水站鼓风曝气方式的调整

由于该公司职工家属楼建在异地, 产生的污水没有进入该生活污水站, 使该生活污水站实际处理水量要比其设计水量小许多 (只有15 m3/h左右) , 集水池内的污水提升泵是根据集水池内的污水最高水位、最低水位自动启动运行、停止的。当集水池内的污水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 污水提升泵自动启动运行;当集水池内的污水水位达到最低水位时, 污水提升泵自动关闭, 停止运行。因此, 各单体处理构筑物的进出水是间断性的, 这对一单体构筑物而言, 有时是没有进出水的, 构筑物内水是上一时段的进水, 直到污水提升泵运行时, 构筑物内的污水才能得到更替。

通常, 一些污水处理厂、处理站的污水是连续的, 罗茨风机是24 h连续运行。由于该生活污水站进水间断的非连续性, 罗茨风机24 h连续运行没有必要, 不仅使设备受到严重损耗, 同时造成电能浪费, 因此调整罗茨风机的运行方式能够节能降耗, 满足使用, 无疑是该污水站首选的运行方式。根据该污水站处理污水的特点以及设计与实际处理量的显著差别, 决定以曝气池溶解氧变化来确定罗茨风机的运行方式, 为曝气池内的混合液提供充足的溶解氧。

在综合考虑电动设备运行维护特点、运行管理人员交接班制度等因素, 决定每间隔4 h启动风机运行1次, 每次运行时间由溶解氧的变化情况确定。为此, 进行如下试验:在罗茨风机运行20 min后停止, 将氧传感器放入曝气池出水口附近水面下0.5 m处进行监测, 每隔30 min读取一个溶解氧 (DO) 值, 试验结果如表1、图1所示。

从图1曲线可以看出, 在风机刚停止运行时, 溶解氧 (DO) 达到8.34 mg/L, 溶解氧 (DO) 随着时间不断降低, 这是微生物在利用氧来降解有机物 (BOD) 的结果。在经过4 h后, DO值降到3.24 mg/L时, 这时将风机投入运行20 min, 连续监测DO值, 发现溶解氧 (DO) 值又降到3.11 mg/L。在此运行过程中, 二次沉淀池水面不时有上浮气泡产生, 污水在二次沉淀池的实际水力停留时间16~24 h, 远大于设计水力停留时间4.8 h, 使二次沉淀池底部污泥乏氧而发生厌氧反应, 产生H2S、CH4等气体。这种现象会使二次沉淀池污泥上浮, 影响其出水效果, 对污泥活性有一定影响。

鉴于此, 改变罗茨风机运行方式, 运行30 min, 间隔4 h进行调整试验。在罗茨风机运行30 min后停止, 将氧传感器放入曝气池出水口附近水面下0.5 m处进行监测, 每隔30 min读取一个溶解氧 (DO) 值, 获得试验结果如表2、图2所示。

为合理地确定罗茨风机的运行方式, 对二次沉淀池出水的CODCr、BOD5、SS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从二次沉淀池出水看, CODCr为10~20 mg/L, COD去除率为90%左右, BOD5为2~8 mg/L, BOD5去除率为90%左右, SS为4~15 mg/L, SS去除率为85%左右, COD、BOD5、SS的处理效果较好。二次沉淀池水面上浮气泡的现象几乎消失, 二次沉淀池出水的效果非常理想, 满足设计和回用要求。因此, 上述运行方式是合理、可行的。

罗茨风机按每间隔4 h运行30 min, 每天共计运行3 h, 比原来每天少运行21 h, 罗茨风机功率为29 kW, 每年可节约电能22万kW·h。

4 结论

a.从曝气池出水口水面下0.5 m处溶解氧 (DO) 值、二次沉淀池出水指标 (COD、BOD5、SS) 以及水面几乎无上浮气泡产生情况分析, 该运行方式是可行的。

b.罗茨风机运行间隔4 h运行30 min的运行方式比罗茨风机24 h连续运行 (在保证二次沉淀池出水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 节约了大量电能。

参考文献

[1]王宝贞.水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2]张自杰.排水工程 (下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沈耀亮, 王宝贞.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9.

[4]钱易, 米有祥, 王宝贞.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1.

[5]王洪臣.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控制与维护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1997.

调整的方式 篇2

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首先就必须找出我国现今经济结构失衡的症结。“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将会受到破坏。因此,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这些比例关系不协调造成的。”而我国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格局所带来的,必定是重生产资料生产,轻消费资料生产;同时,在积累中,政府所占的比重长期偏高,而企业和居民所占的比重则偏低,这也就导致了需求的严重不足,也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和内部都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否则两大部类的产品就不能全部卖出去,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不能顺利实现三方面的交换,全部社会产品也就不能实现。以往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均衡增长才能稳定增长,协调发展才是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结构优化基础上的总量平衡。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要紧抓三项措施:

1、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2、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要切实调整好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地铁行车组织中的行车调整方式 篇3

【关键词】地铁;行车组织;行车调整;综合应用

0.引言

地铁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受人、机、环境的影响,使运营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具有随机性、复杂性。如列车的晚点、客流增减、运营秩序的紊乱、突发事件及设备故障等的影响,都要求行车组织者在运营组织工作中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合理地采取行车调整措施,使列车尽可能按列车运行图安全、准点行车。

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情况下进行行车调整时,使用的调整方式并非单一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多种方式并行,这时将增加行车调度员关注点及操作量,产生更多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进行行车调整时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人员、设备、设施的潜能,维持降级运营服务,又将行车调度员的关注点及工作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做到安全与效率并重。

1.行车调整方式及适用情况

地铁运营组织中,行车调整应严格按照列车运行图指挥行车。当列车不能按图行车需要进行调整时,必须考虑列车运行的安全以及对服务的影响,做到恢复正点运营和行车安全兼顾。下面将介绍目前使用的几种行车调整方式:

1.1列车加开、替开

加开是增加运行图图外车次,通常是为了缓解大客流或行车调整过程中增加运输能力。替开通常是列车故障下线或行车调整 “套图”时,为了保证列车服务的数量,及列车能够按图行车。加开、替开一般使用备用车。

1.2列车停运、下线

列车故障或不具备服务条件,要组织其停运或下线,使该列车退出服务。根据列车故障情况及其影响,组织该列车中途运行的列车进入中间站存车线或始发站、终点站退出服务。

1.3列车减速运行并增加停站时间

为了保证故障列车或车站有充分的故障处理时间,使行车间隔均匀,后续列车不造成排队拥堵,可以要求相关列车进行限速运行并增加停站时间,控制运营节奏。

1.4列车越站通过或加速运行

某站不具备乘客上下车条件,或安排列车到大客流车站缓解客流,或列车担任救援列车时,可以组织列车载客、空车或清客后不停站通过,即越站(也称跳停)。采取越站方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对乘客的影响,相关车站及司机必须做好服务工作。原则上客流较大车站及首末班车不安排跳停。还要避免一列车连续越站及多列车在同一车站连续越站。列车上客流拥挤或前方站出现意外情况时,也可以采用此方式。在列车晚点或列车前方出现大的行车间隔时,可以要求司机加速运行(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非必要情况下一般不使用)。

1.5列车在车站扣车及区间临时停车

当前方列车或车站设备故障时,要对后续列车进行扣车或区间临时停车。扣车是将列车扣停在后方车站,可以采用设备扣车或口头命令扣车,基本原则是“谁扣谁放”。在区间临时停车是通知司机将列车临时停在区间,司机必须做好乘客安抚工作,行调需通知环控调度启动相应通风模式。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在后方站采取扣车非常重要,能够避免因列车区间停车造成的乘客恐慌。

1.6列车救援

列车在运行中发生故障,无法凭自身动力继续运行或运行速度过低,给全线列车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此时可根据情况,采用前方或后方列车清客后救援,将故障列车推进或牵引至存车线或车辆段。对因供电系统故障造成的救援应当使用内燃工程列车。

1.7列车反向运行

列车运行进路分为上、下行方向运行,如违反常规运行方向的称反方向运行。当一个方向列车密度较大,而另一方向列车密度较小时,为恢复列车正点运行,可利用有岔站的渡线,将列车转到密度较小的线路上反方向运行;当一方向由于列车故障救援等因素可能造成较大间隔时,也可利用渡线将列车转到另一线路上反方向运行,以缩小列车间隔,均衡运行。

1.8列车小交路运行

当某一区段单线或双线中断或运行缓慢,导致全线列车分布严重不均,或列车无法在终点站折返,可以组织列车小交路运行,即组织拥堵线路的列车在中间站清客后,经渡线或存车线折返到另一线路运行。在客流量较大而运用列车数目不足时,也可以采用此方式。

1.9列车单线双向运行

单线双向运行,也称“拉风箱”,就是在一条固定进路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列车往返运行。当一条线路上某个区段堵塞时,可以在另一线路上的相同区段采用此种行车方式,但是两端车站必须控制好列车进路,否则会引起列车冲突。

1.10列车站前折返

列车在终点站折返时,通常采用站后折返方式,此种方式车站接发车采用平行作业,不存在进路交叉,有利于确保行车安全,同时也避免了上、下车客流汇合,但折返时间较长。为了缩短折返时间,可以采用站前折返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缩短列车走行距离,但列车折返会占用区间线路,影响后续列车闭塞,同时导致上、下车客流汇合,需要车站及司机做好乘客引导工作。

1.11加速车站作业,压缩停站时间

需要晚点列车赶点时,可以要求车站做好客流组织,加速车站作业;并通知司机提前发车等方式压缩停站时间。

1.12始发站提前或推迟发车

始发站一般时间冗余较大,因此在始发站组织提前或延迟发车,可以有效地调整运营间隔。

1.13公交接驳

当地铁因故障(事件或事故)中断其一线路运营时,可以启动公交接驳应急预案,将乘客从一个地铁车站通过地面交通工具运送到另一个地铁车站。

2.结论

行车调整作为在地铁发生故障、事件情况下,降低运营影响,维持最大运营服务的重要手段,是行车调度必须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岗位技能。

行车调整的应用并非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以对全线运营、乘客服务影响小,易于执行,安全可靠为衡量标准,选择最优或较优的调整方式,而在地铁发生影响较大的故障、事件时,则会应用多种行车调整方式,这种情况下,行调需要关注更多的安全关键点,发布多个调度命令,进行多项信号操作,这就要求行调在处理过程中思维清晰,决策果断,严谨利落。尤其是在使用反向运行、小交路运行、单线双向运行、列车救援等调整方式时,行车调度能够迅速对全线或某个小交路中行车间隔、行车周期、列车数量进行量化计算,这既考验行车调度员的岗位技能和实践经验,也提出了行车调整方式的综合应用技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瑞华,张国宝,徐行方.轨道交通系统行车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2]季令,张国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调整的方式 篇4

1.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产业结构调整是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产业结构合理性的主要标志是:能合理利用资源;各产业部门协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能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

2.“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提升二者之间关系

总体上讲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提升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1.产业结构对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经济生活中,通常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分析增长方式的构成,该生产函数如下:y=f(L,K)=ALαKβ其中A代表技术状态,L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αβ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产出弹性。其对数形式为Iny=InA+αInL+βInK由此可知,经济增长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技术的提高,二是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的增加。

在产业结构低端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中,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当外界需求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劳动力的工资提升,这将促使劳动供给增加,进而增加产量。同样,在资本密集的产业结构中,市场需求增加,将导致企业对产房,机器等资本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投入更多在资本品上,引起最终产量增加。这种由于需要增加资源投入而带动产量增长的方式为粗放型增长,这种增长所带来的产品附加值较小,因而也可以视为外延型经济增长。

这种产业结构一般存在于农业或低技术工业领域中,所带来的粗放型增长数量扩张速度很快,成本较低,而且由于不需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导致风险较小。但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由于受制于资源有限,给此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了发展瓶颈,而且,粗放增长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等现象,不符合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产业结构较为高端的高技术领域,当外界需求增加时,企业将选择增加技术含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办法来使产量提高,即为集约型或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产业结构一般存在于第二产业中高技术领域或第三产业中,所带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资源利用效率高等诸多优点,但由于改善技术,或更换更先进的设备投入成本较大,生产较高,对科学技术要求较高,见效缓慢,而且有可能导致失业率的升高,所以这种增长方式在不发达或发展中国家还不是很普遍。

2.增长方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采取粗放型增长发式时,将会采取以增加劳动力而带动产业增长,如此用劳动替代技术将导致总福利减小,产业结构低端化。采取集约型增长方式,将引导国家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具体来讲,当企业资本充足,市场需求增加时,为扩大在生产,当企业选择集约型增长方式时,企业将会投入更多资本在技术开发和机器改进上,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大,而且资源利用率较高,形成高端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

3.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依赖和制约

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是相互依赖和制约的。然而,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选择同时又受到资源禀赋和国内收入水平的制约,如果一个国家科技落后,由于技术和需求的制约而不能获得预期的集约型增长。而当一国资源贫乏,人口稀少,而采取粗放型增长的策略将很快面临资源瓶颈,生产可能取消下移而难以得到经济增长。

三、中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在以前的发展中,我国由于地大物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且人口众多,发展多属于粗放型,这在一方面带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失业率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以致于发展速度趋于递减,且面临资源瓶颈制约,不满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应在长期内适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素质,使结构高端化的同时,就业率不受很大影响,最终实现内涵式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摘要: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介绍,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得出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结论,并通过分析中国现状,探讨中国应采取的发展道路,指出劳动力过剩和集约型增长的矛盾。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钟淦恩: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读战后日本通货膨胀史有感,兼论我国的物价政策[J];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2]郑伟民;美国经济形势恶化,但尚未尖锐到爆发危机程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调整的方式 篇5

接入方式的请示

(SSL VPN接入方案)

公司领导:

为进一步提高系统各单位和远程办公人员,通过Internet网接入公司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时数据的安全性,结合目前已完成的网络信息系统改造工作,充分利用系统所具备的安全功能,经研究拟对从外网直接接入公司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方式进行调整,现将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目前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接入方式

具统计,公司现有和计划建设的业务信息系统共有8个,采用3种方式供系统各单位和远程办公人员接入,分别为:

1、网络端口转发方式接入:

2、MPLS VPN专线互联:

3、SSL VPN专线方式接入:

二、现行接入方式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公司大多数业务信息系统使用网络端口转发的接入方式通过公网接入,其存在访问不便利和安全隐患,主要为:

1、业务信息系统服务器容易受到网络攻击。通过地址端口转发的访问方式,需把服务器的接入地址和端口通过防

/ 5

火墙的转换一直暴露在公网上等待接入请求,攻击者可以通过端口扫描软件得到防火墙上所开放接入的地址和端口,从而进行攻击测试。不但使公司内网与公网的连接速度受到影响,而且一但被攻击者找出系统漏洞并成功入侵,就可以随意窃取信息和控制计算机设备。

2、数据在公网上透明传输存在泄漏隐患。通过地址端口转发的访问方式,其实是将服务器的内网IP地址和端口通过防火墙转换成外网IP地址和端口供外网用户连接。因此,用户通过公网操作时数据是以明文的方式直接在公网上传输,黑客可通过监听外网IP地址和端口截取数据,并能轻易的解包分析得到数据内容,造成公司内部信息的泄漏。

3、未经授权人员入侵业务信息系统。由于通过地址端口转发的访问方式,可以直接访问到业务信息系统的登录页面,如果公司员工对自己的登录账号和口令管理设置不善,就可能被人轻易破解,直接冒名登录业务信息系统造成公司内部信息泄漏。

4、没有导航页面,不利于访问操作。各业务系统都为数字组合式的IP地址和端口号,如OA系统的公网地址为

如此长的地址一般人很难记住,其他业务系统也是相同的情况。

三、公网接入方式调整的建议。

综上所述,结合公司#####系统建设和#####系统建设时

/ 5

所采用的网络连接经验,从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的安全,接入调整和日常使用的成本,项目实施和维护管理的难易度上考虑,建议除基于MPLS VPN专线互联的######系统以外,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统一使用SSL VPN的方式接入,其主要有以下几项优势:

1、公司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得到一定的保障。SSL VPN有专用的VPN硬件设备提供接入授权和管理,一般的黑客难以通过攻击VPN设备进行入侵,从而杜绝利用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漏洞入侵公司内网的可能性。

2、信息内容在传输时的安全性得到保障。SSL VPN通过身份认证、协商加密算法、交换加密密钥等一整套方式建立连接,所有数据在传输时都进行了加密封包处理,因此黑客无法打开截获的数据包,从而确保信息内容不被窃取。

3、多种SSL VPN连接验证方式方便不同类型的人员使用。SSL VPN现可通过账号口令方式、USBKey证书方式、手机认证方式等多种方式进行验证建立安全连接。以我公司系统实际,可要求系统各单位确定固定的计算机使用USBKey证书方式接入;公司内部员工在外远程接入时使用手机认证方式接入。从而在方便接入的同时,消除了系统外人员冒名接入系统的可能性。

4、统一的导航页面方便登录不同的业务信息系统。远程办公人员通过SSL VPN建立连接后,能看到该用户可访问

/ 5

的业务信息系统列表,只需点击列表上的链接就能到达业务信息系统的登录届面。如果在登录时保存了账号和口令,则日后再使用时就不必再次输入。

5、接入调整和日常使用的成本低。由于使用SSL VPN所需的硬件设备和网络架构调整,在前期的公司网络系统改造工程中已全部完成,并且SSL VPN是在Internet上进行传输的,因此该接入方式基本上不增加网络费用。仅日后采购USBKey、增加并发连接数购买授权(350元/每并发数)和短信验证码发送(0.1元/条)会产生费用。

6、项目实施和维护管理简便。由于在前期的公司网络系统改造工程中,已全部完成了SSL VPN所需的硬件设备和网络架构调整,目前只需进行添加用户、授权分配等简单的配置就可实施。同时,各业务信息系统的使用授权可分配给相应的部室自己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四、项目费用预算

接入方式调整基本不涉及硬件更新和网络宽带费用,目前已有VPN并发连接授权###个,考虑到用户数量的增加需再购买###个,费用约####元;短信验证功能涉及功能二次开发,费用约##万元,总计费用约###万元,可在######预算中支出。

妥否,请批示。

/ 5

优化方式 把握时机 调整结构 篇6

一、厘清功效,合理选择,优化呈现方式

目前小学阶段我们经常用到的图像呈现方式有两种:一是范图的呈现,它是指教师选择相应的欣赏范图进行直观性的呈现,例如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作品实物、教科书等直接将范图呈现出来;另一种是演示呈现,指需要通过执行一套规范性的程序或动作才把图像呈现出来,属于间接呈现。在实际的运作中,教师应针对教学领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有所侧重,才能体现出呈现方式的合理性。

1.根据课型选择呈现方式

图像呈现应该随着不同课型而有所侧重。例如欣赏课需要对美术作品开展欣赏评述活动,此时最方便的呈现方式是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直接呈现,可以适当辅以简单的间接呈现。当然,直接呈现图像时,呈现的载体也应随着不同课型有所区别:绘画课选用电脑课件、挂图、教科书展示即可;而工艺制作课一般就需要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课需要让学生了解和获得不同媒材的质感来进行创意表达,所以间接的过程性演示就非常占优势。

2.根据目标选择呈现方式

图像呈现方式也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不是本课重点知识的图像可以采用直接呈现,而属于本课重难点的图像最好采用间接呈现,尤其是可以通过绘画或制作的过程演示,来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执教第四册《好大的向日葵》时,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所选用的呈现方式也不同: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向日葵花瓣的不同黄颜色”,由于只是“初步认识”,所以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呈现方式,在黄色花瓣的图像边上,用不同黄色块进行标识;第二课时的目标是“初步学习用不同黄颜色表现向日葵的花瓣”,由于需要“初步学习”,所以笔者采用了间接呈现,演示了不同深浅黄色的搭配,向学生展示了黄色渐变的过程,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这项方法。

3.根据学情选择呈现方式

图像呈现方式应该根据学情而有所侧重。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图像,此时图像仅发挥复习巩固或者是举一反三的迁移作用,所以省时、量多是对呈现的要求,因此直接呈现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对于学生没有掌握或者掌握起来有难度的图像,此时最需要的是分解图像获得的步骤,对呈现的要求是利于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和运用,最适合选用间接呈现。

二、了解学生,因需制宜,把握呈现时机

把握好时机,教师必须通过“听语言、看行动”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和认知冲突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呈图时机。

1.呈现在兴趣激发之时

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图像,可以真实地再现或模拟事实的情景,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达到预期效果。

2.呈现在情感交融之处

特级教师朱国华在执教《泼墨成趣——鸟瞰的大地》的欣赏环节时是这样设计的:先和学生谈论了对妈妈爸爸的情感,然后教师激情演唱了对祖国妈妈表达真挚情感的歌曲“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接下来再看了“北齐南张”的山水画。此时背景音乐《我和我的祖国》伴奏响起。学生和教师都在这如诗如画的氛围中让彼此的情感再次升华,此时出示图像,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抑制向兴奋转化,由感性向理性升华。

3.呈现在思维发散之处

在学生创作之前,教师安排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同龄人的画”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创作之后结合课堂拓展部分,教师出示一些发散思维的图像,这些图像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形象生动直观,激发想象,并在想象之中产生联想。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为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4.呈现在释疑解难之处

结合教学重难点,图像应该呈现在学生认为最需要释疑解难之处,先让学生思考问题,再给予相关图像解答。例如:在执教《自画像》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脸型和五官不同的特点,通过交流后,教师再给予图像演示,这样相比于先出示图像,学生就多了一次比较、提炼的机会。

三、模块设计,灵动丰富,调整呈现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图像呈现结构有两种,一种是线性的,也就是图像按照教学预设路线一张张地播放,这种结构强调严谨,缺点是死板、不能调整,一旦哪一个点出现状况就会影响到整条线的运行,同时也限制了教师从学生学习的渐进性出发安排图片,容易造成学生在欣赏感受时思维处于同一个出发平面。与线性呈现结构相对的是模块呈现结构,即把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图像而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图像单元。这种呈现结构的优势在于开放性强,强调把图片进行不同思维层次、角度方向的重组。

1.逻辑递进式的运用

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使图像在展现的时间轴上随不同的坐标发生学习的进入或上升,达到学习的高度与深度。例如在《画画亲近的人》中,笔者把图像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妈妈的照片”,第二模块妈妈与孩子活动的动态图,第三模块“母与子艺术作品”。这三类图的关系是递进深入。

2.平行并列式的运用

图像单元内容之间联系不密切,非线性推进,可跳跃选择,可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与观察,从而对问题产生更深刻、更生动、更立体、更鲜活的理解。例如在《鱼文化欣赏》中,笔者把图像分为四个模块:“鱼文字”模块,“鱼饰品”模块,“鱼成语”模块,“鱼年画”模块。这四个模块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3.交叉多选式的运用

这种结构较为复杂,兼有前两种关系,既可以先并列后递进,也可以先递进后并列。呈现设计时须先了解其间关系,再确定呈现顺序。这种呈现结构的优势在于深度与广度兼顾。例如在《黑白撕贴画》中,既可以先呈现“撕贴画教学”图像模块,也可以先呈现“黑白灰的颜色对比”图像模块,而最后都汇集成“黑白撕贴画”的图像模块;也可以先呈现“黑白撕贴画”的图像模块,然后再呈现“黑白灰”或者“撕贴画”模块。如图所示:

总之,要促进图像呈现行为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首先要找准图像呈现行为的功能定位,在教学中,要摒弃那种强调呈现的作用而忽视其他行为的“以客代主”的做法,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矛盾,并注重自己图像呈现行为中的创意,通过创意演示、创意呈图、创意板书打开学生学习的心门,从而让他们获得知识的迁移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发散性的思维。

调整的方式 篇7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信息,会计账面调整

币值不变是会计的一个基本假设, 其基本内涵是: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 除非发生新的交易和事项, 依货币计量的会计要素的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但由于市场物价及货币本身价格的不断波动、货币的时间价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及其影响, 因而货币计量的会计诸要素的实际价值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币值常量的静态性假设和实际币值变化量的动态性的矛盾, 必然带来会计要素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不符,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并有可能带来会计主体管理和决策的失误。

实际上, 币值不变的假设只是一个相对性的假设, 因为现行的会计制度, 对会计要素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对如何进行会计账面的调整也有一些基本原则和成熟的处理方式, 笔者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 客观原则与方式

客观原则既是会计核算也是会计账面价值调整的基本原则。客观原则要求会计账面价值要尽可能地与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 如果二者不一致时, 应依相关的会计法规对会计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如当遇到严重的通货膨胀、企业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及发现会计账实严重不符的情况下, 应依法对会计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依据客观性原则对会计账面价值调整的方式主要有: (1) 折旧法。固定资产折旧即为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例行性调整, 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相符。 (2) 复核法。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 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拥有的各种资产、负债及权益进行复核, 如发现账实不复应及时地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3) 追溯法。对由于国家会计政策等的变更而造成会计账面价值与实际财务状况二者不一致时, 按照交易事项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 即应当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 并相应调整变更年度的期末价值以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2 预测原则与方式

预测原则即对各种会计要素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导致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 可以预先估计或测算, 并根据估算的结果对会计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依照预计原则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主要方式有: (1) 预计法。如企业对各种资产的使用寿命、生产能力、消耗方式, 预期效益及残值等均要依法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计, 并以此作为会计核算及账面调整的主要依据之一。 (2) 估计法或估算法。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IO.11) 的规定: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或有损失的金额, 可以根据或有项目可能造成损失的范围的有关资料进行估计。又如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对项目投资中的风险成本的估计, 对企业或有负债 (或有成本) 的估计等都可以作为会计账面价值调整的重要依据。会计准则还明确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 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3) 测试法,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无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每年都应进行减值测试。并根据减值测试确认的资产损失调整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

3 谨慎原则及方式

谨慎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账面价值调整时, 应保持应有的谨慎, 尽可能的使账面价值与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和成果保持一致,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 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依谨慎原则对会计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主要方式有: (1) 比较法。又称孰高 (孰低) 法。如对于资产、投资、权益等账面价值的调整在其成本与市价之间, 成本与可变现值之间, 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之间取最低者, 而对在企业资产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取较高者作为账面价值调整的依据。 (2) 冲减法又称减值准备法, 即对资产、负债、成本等可以预先通过预计或测算的结果, 提出相应的准备金, 当实际资产负债、成本等高于账面价值时, 用冲减相应准备金的方式对会计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4 公允原则

即公允价值原则。要求在处理账面价值与实际规格状况不一致时, 应该按照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对会计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运用公允价值原则对会计账面价值调整的主要方式有: (1) 市价法。是指将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方法。因为市场价格, 一般被认为是对资产的负债的公允价值最好的反映。一个公开市场上的价格, 经常是公允的和可接受的, 对于某些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也是容易得到的。 (2) 类似项目法。是指在找不到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方法。是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需特制注意类似项目的确定, 确保类似项目与所计量的项目具有相同的现金流量形式, 且对于经济状况的反应也是相似的。 (3) 估价技术法。是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 采用一定的估价技术对其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的方法。由于估价技术的复杂性, 因此这种方法也是公允价值方法中难度较大的一种方法。

5 贴现原则与方式

贴现原则也即是净现值的原则, 即当会计账面价值与企业实际财务状况不一致时, 按照净现值的核算方法调整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运用贴现原则对会计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主要方法有: (1) 净现值法, 包括现值指数法, 内容报酬率法。即根据投资或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与其成本费用之间的差值 (净现值) 来调整其账面价值。这种方法充分考虑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投资回收期或资产的使用年限, 利率等因素。 (2) 折算法。主要涉及到有外币业务的会计账面价值的调整。主要有两种折算方法:一是汇率折算法。如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一外币折算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 外币货币性项目, 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 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 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二是物价指数折算法。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并入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报表时, 应当进行折算, 首先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 然后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6 灵活原则与方式

灵活原则是指在对会计账面价值与实际财务状况不一致时, 不同的会计业务项目调整适用的原则不同和调整方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 (1) 调整原则的适应性。如企业会计准则第十八号资产减值的确定和处理中规定: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 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资产、金融资产、未探明矿区权益等资产的减值其账面价值的调整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准则。 (2) 调整方法的多样性。如对不同的资产、权益、债务其价值的认定、计量和调整的方法各不相同, 既体现了会计账面价值调整工作的复杂性, 也反映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7 适时原则与方式

适时原则即对会计账面的调整应适时进行。由于会计核算方法的相对固定性和企业经营内外环境的动态性, 二者矛盾运动的结果使会计账面价值与企业财务实际状况不一致是绝对的, 一致是相对的, 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二者绝对一致。这一方面说明会计账面价值调整没有必要像会计核算一样经常连续地进行, 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对会计账面价值调整应当定期或适时进行。会计账面价值调整的主要时间点有: (1) 资产负债表日。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存贷的可变现净值, 以前减记存贷价值因素已经消失的, 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 并将原已计提的存贷跌价准备的金额转回, 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2) 年终或会计期末。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预计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对无形资产的效用寿命及未来的经济利益消耗方式进行复核, 发现账实不符的要进行相应账面价值调整和处理 (3) 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4) 严重通货膨胀时期。 (5) 国家会计政策的重大调整生效之时。 (6) 会计估计变更当期。 (7) 发现前期会计差错更正日。 (8) 企业资产重组或合并之时。总之, 会计账面价值的调整是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工作, 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 必须在严格遵守会计法规的基础上认真对待, 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完整、准确。

参考文献

[1]王樾.上式公司公允价值应用的经济后果分析[J].财经论文, 2011年01期.

[2]赵选民, 王家品.公允价值对上式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 2009年06期.

[3]张晓军.金融资产计价与减值研究[A].北方省市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 2004年.

[4]王磊.股份制改组后的固定资产价值确定[J].西部财务, 2005.01.

调整的方式 篇8

电力网中配电网的损耗比重较大,主要包括变压器损耗和线路损耗。线路损耗与变压器的运行状况有关,变压器的经济运行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网的经济运行[1]。变压器经济运行是指变压器在功率损耗最小的情况下运行,其电能损耗最少,运行费用最低[2]。因此变压器经济运行有两个标准[3]:1)减少损耗。网损尽可能小于整个系统电能消耗的30%;2)延长变压器的使用寿命。

要提高变压器的运行效率,降低电能损耗,就要根据变压器运行特性来综合考虑变压器的容量、运行台数、功率因数以及运行电压等问题[4]。变压器的容量是按最大负荷时进行设计配置的,这样必然造成配电变压器在轻载或空载情况下,变压器所消耗的空载损耗占输入功率中很大部分,因此必须降低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变压器负载损耗随负荷增大而增大,高峰负荷时其负载损耗及其线路损耗比较大,低负荷时其负载损耗占总损耗的比重不大[5]。因此引入经济供电半径,在满足变压器负载侧供电电压前提下,高峰负荷时降低负载损耗及线路损耗,轻载时降低空载损耗,用定量计算方法,按电源侧电压的高低和负载的大小对变压器运行电压分接头开关进行优化选择,从而降低变压器损耗,提高其运行效率。本文针对变压器的经济运行特性,重点考虑调整变压器运行电压来降低变压器负载损耗和线路损耗。

1 配电变压器及其供电线路损耗

配电变压器的有功损耗主要包括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

1.1 变压器空载损耗

变压器的空载损耗与电压的α次方成正比,与负载大小无关[6]:

式中:Ue为额定电压;U为运行电压;P0e为额定铁损;P0为对应于运行电压的铁损;α为损耗指数。

当变压器电压在(100%~110%)Ue范围内,α=2.8。α值较高主要是变压器选用磁密较高和铁心易饱和造成的,如果变压器运行电压偏高5%,意味着其铁损增大14%。

1.2 变压器负载损耗

变压器的负载损耗为一次及二次线圈电阻损耗Pc1与Pc2之和:

式中:I1、I2为一、二次侧线圈的额定电流,r1、r2为一、二次侧线圈电阻。

由式(1)、式(2)可知:空载损耗主要与变压器的运行电压有关,不随其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而负载损耗则随负荷电流的变化而变化,与负荷电流的平方成正比[7]。

1.3 供电线路的损耗

现实中的输配电网络复杂而庞大,为简化问题的分析,可以用供电半径来描述线路的长度。供电半径是指从电源点到其供电最远的负荷点之间的线路距离,通常指物理距离。所以分析变压器和线路损耗时需要等效处理,这样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确保用户供电质量指标的前提下,供电半径是综合考虑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的最优参数。即低压配电网络建设中,其供电半径既要满足电压质量,又要满足降损节能的经济要求。实际上低压配电线路多属于主干线带有若干分支负荷。为了求出带分支线路的损失率,令主干线中的分支负荷大小相等,且电气距离相等[8]。三相四线制供电如图1所示。

电压损失:(3)

电压损失率:

功率损失:

功率损失率:

式中:P为每一个分支负荷的功率,i为最末端分支负荷电流,P/3=ui,P总=nP/3,n为均匀分布负荷数;r为相邻两负荷之间的线路电阻,,其中,ρ为导线电阻率,l为相临两负荷之间的线路距离,L为供电半径,S为导线截面积。

则:

电压损失率与功率损失率的比值为:

当n逐渐增大时,K在1~1.5范围内变化,n=1为负荷集中在线路末端。

0.4 kV配电网中主干线所带分支数均在15个以上,若n≥15,k≈1.5。即带有分支负荷的线路,若功率损失率达到10%时,则电压损失率已达到15%,因此带分支负荷的线路供电半径应以电压损失率来确定。

由式(7)得出带分支负荷线路的供电半径:

式中:ΔU%为电压损失率;U为线路首端电压;P为每处负荷功率;总负荷nP应小于变压器的额定容量。

《Q/GDW 156—200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规定:为了保证各类用户受电电压质量,各级城市配网允许的最大电压损失必须满足10 kV线路电压损失标准为2%~4%;380 V线路电压损失标准为4%~6%;综合考虑城市中低压配网现状,10 kV线路和380V线路的电压损失都考虑为4%[9]。

2 算例分析

在确定配电变压器的供电半径后,针对不同负荷情况,调整变压器分接头,可计算出变压器及其线路的损耗(本文计算主要针对降压变压器)。

变压器分接头从额定电压档调至最低(高)档,此时低压侧的电压最高(低),如升高(降低)5%,则由负载功率守恒,高压侧电压不变,电流也不变。由于输出功率P一定,则低压侧电流相对不调分接头时降低(升高)5%。

此时变压器的负载损耗变化主要为低压侧,约为:

空载损耗:

线路损耗变化为:

式中:负号表示变压器及线路损耗减少,正号表示损耗增加。

由式(11)、式(12)、式(13)可知:当系统重载时,调节变压器分接头,升高变压器运行电压,可以有效降低变压器及供电线路的功率损耗。当系统轻载时,由表1可知,变压器容量越大,负载损耗与空载损耗的之比越大,约为6~8。对于轻载的配电变压器网络,如果空载损耗占全部配电损耗的50%,此时调整分接头仍可减少变压器及线路损耗。

轻载时降低配电网运行电压后,减少配电线路电能损耗,其数据见表2。由表2可知,铁损占50%及以上的线路,运行电压高于额定值时,降低运行电压将减少电能损耗,对铁损超过60%的线路,降低运行电压线路电能损耗总是降低的[10]。

以湖北省某城区10 kV架空线LGJ-185的参数为例。导线水平排列,钢芯铝绞线LGJ-185计算半径为19 mm,线路电阻r=0.17Ω/km,线路电抗X=0.402Ω/km。平均供电线路长2 km。

由表3可知:负荷率越高,调节变压器的分接头可达到降低损耗的效果越明显。因此,对于不同季节、负荷变化情况比较大的系统,调节变压器的分接头可以达到很好的节电效果。

3 结语

变压器运行方式的优化选择是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中综合考虑电力系统实际运行负荷变化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在合理供电半径范围内,通过考核变压器重载和轻载两种运行方式下,优化选择变压器分接头的方法,可以达到降低变压器损耗和线路损耗的目的,最后通过验算,节电效果比较明显,与预期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

摘要:配电网中的功率损耗主要来自变压器及其供电线路,不同负荷功率情况下,变压器的运行电压对配电网中的损耗有重要影响。因此,改变配电网供电电压,可以改变功率传输过程中在变压器和供电线路上产生的功率损耗。针对电力系统在经济供电半径下,负荷高峰阶段和负荷低谷阶段两种不同情况,分析了如何通过合理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来减少在变压器及供电线路上的损耗。

关键词:变压器,分接头,配电线路,功率损耗

参考文献

[1]SUECHOEY B,EKBURANAWAY J,KRAAISNACHINDA N,et al.An Analysis and Selection of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 for Losses Reduction[C].IEEE Power Engineering Society Winter Meeting,2000,3:2290-2293.

[2]胡景生.GB/T13462-1992,工矿企业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导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3]尹伟,陈杰,易本顺.基于模糊控制的配电变压器节能运行装置[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29(5):74-77.

[4]尹克宁.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节电技术研究[J].电气应用,2005,6(6):5-7.

[5]齐晓波,张绍国.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陕西电力, 2010,38(3):64-67.

[6]李炳建,闫苏莉,魏娜.油田配电网无功优化分析[J].电子设计工程,2008,16(7):25-26.

[7]高庆敏.基于变压器经济运行节电技术研究[J].电气应用,2006,25(4):47-50.

[8]朴在林,孙国凯,曹英丽.0.22 kV低压绝缘导线束供电模式允许供电半径的探讨[J].中国电力,2004,37(9):58-60.

[9]刘堃.湖北省中低压配网架空线路经济供电半径研究[C].全国电力系统配电技术协作网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9.

调整的方式 篇9

一、厘清功效, 合理选择, 优化呈现方式

目前小学阶段我们经常用到的图像呈现方式有两种:一是范图的呈现, 它是指教师选择相应的欣赏范图进行直观性的呈现, 例如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作品实物、教科书等直接将范图呈现出来;另一种是演示呈现, 指需要通过执行一套规范性的程序或动作才把图像呈现出来, 属于间接呈现。在实际的运作中, 教师应针对教学领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有所侧重, 才能体现出呈现方式的合理性。

1. 根据课型选择呈现方式

图像呈现应该随着不同课型而有所侧重。例如欣赏课需要对美术作品开展欣赏评述活动, 此时最方便的呈现方式是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直接呈现, 可以适当辅以简单的间接呈现。当然, 直接呈现图像时, 呈现的载体也应随着不同课型有所区别:绘画课选用电脑课件、挂图、教科书展示即可;而工艺制作课一般就需要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设计应用和造型表现课需要让学生了解和获得不同媒材的质感来进行创意表达, 所以间接的过程性演示就非常占优势。

2. 根据目标选择呈现方式

图像呈现方式也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对不是本课重点知识的图像可以采用直接呈现, 而属于本课重难点的图像最好采用间接呈现, 尤其是可以通过绘画或制作的过程演示, 来方便学生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执教第四册《好大的向日葵》时, 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 所选用的呈现方式也不同: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向日葵花瓣的不同黄颜色”, 由于只是“初步认识”, 所以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呈现方式, 在黄色花瓣的图像边上, 用不同黄色块进行标识;第二课时的目标是“初步学习用不同黄颜色表现向日葵的花瓣”, 由于需要“初步学习”, 所以笔者采用了间接呈现, 演示了不同深浅黄色的搭配, 向学生展示了黄色渐变的过程, 便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这项方法。

3. 根据学情选择呈现方式

图像呈现方式应该根据学情而有所侧重。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图像, 此时图像仅发挥复习巩固或者是举一反三的迁移作用, 所以省时、量多是对呈现的要求, 因此直接呈现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对于学生没有掌握或者掌握起来有难度的图像, 此时最需要的是分解图像获得的步骤, 对呈现的要求是利于学生观察、理解、记忆和运用, 最适合选用间接呈现。

二、了解学生, 因需制宜, 把握呈现时机

把握好时机, 教师必须通过“听语言、看行动”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和认知冲突点, 从而更好地把握呈图时机。

1. 呈现在兴趣激发之时

在导入新课时, 利用多媒体呈现图像, 可以真实地再现或模拟事实的情景, 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 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 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达到预期效果。

2. 呈现在情感交融之处

特级教师朱国华在执教《泼墨成趣——鸟瞰的大地》的欣赏环节时是这样设计的:先和学生谈论了对妈妈爸爸的情感, 然后教师激情演唱了对祖国妈妈表达真挚情感的歌曲“我爱你, 我的家, 我的天堂……”, 接下来再看了“北齐南张”的山水画。此时背景音乐《我和我的祖国》伴奏响起。学生和教师都在这如诗如画的氛围中让彼此的情感再次升华, 此时出示图像, 将学生的心理状态由抑制向兴奋转化, 由感性向理性升华。

3. 呈现在思维发散之处

在学生创作之前, 教师安排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同龄人的画”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创作之后结合课堂拓展部分, 教师出示一些发散思维的图像, 这些图像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 形象生动直观, 激发想象, 并在想象之中产生联想。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为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4. 呈现在释疑解难之处

结合教学重难点, 图像应该呈现在学生认为最需要释疑解难之处, 先让学生思考问题, 再给予相关图像解答。例如:在执教《自画像》一课时, 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脸型和五官不同的特点, 通过交流后, 教师再给予图像演示, 这样相比于先出示图像, 学生就多了一次比较、提炼的机会。

三、模块设计, 灵动丰富, 调整呈现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图像呈现结构有两种, 一种是线性的, 也就是图像按照教学预设路线一张张地播放, 这种结构强调严谨, 缺点是死板、不能调整, 一旦哪一个点出现状况就会影响到整条线的运行, 同时也限制了教师从学生学习的渐进性出发安排图片, 容易造成学生在欣赏感受时思维处于同一个出发平面。与线性呈现结构相对的是模块呈现结构, 即把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 围绕某一主题, 通过整合图像而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图像单元。这种呈现结构的优势在于开放性强, 强调把图片进行不同思维层次、角度方向的重组。

1. 逻辑递进式的运用

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使图像在展现的时间轴上随不同的坐标发生学习的进入或上升, 达到学习的高度与深度。例如在《画画亲近的人》中, 笔者把图像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妈妈的照片”, 第二模块妈妈与孩子活动的动态图, 第三模块“母与子艺术作品”。这三类图的关系是递进深入。

2. 平行并列式的运用

图像单元内容之间联系不密切, 非线性推进, 可跳跃选择, 可个性化学习, 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与观察, 从而对问题产生更深刻、更生动、更立体、更鲜活的理解。例如在《鱼文化欣赏》中, 笔者把图像分为四个模块:“鱼文字”模块, “鱼饰品”模块, “鱼成语”模块, “鱼年画”模块。这四个模块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3. 交叉多选式的运用

这种结构较为复杂, 兼有前两种关系, 既可以先并列后递进, 也可以先递进后并列。呈现设计时须先了解其间关系, 再确定呈现顺序。这种呈现结构的优势在于深度与广度兼顾。例如在《黑白撕贴画》中, 既可以先呈现“撕贴画教学”图像模块, 也可以先呈现“黑白灰的颜色对比”图像模块, 而最后都汇集成“黑白撕贴画”的图像模块;也可以先呈现“黑白撕贴画”的图像模块, 然后再呈现“黑白灰”或者“撕贴画”模块。如图所示:

黑白灰模块撕贴画模块黑白灰撕贴画模块

黑白灰撕贴画模块黑白灰模块撕贴画模块

总之, 要促进图像呈现行为更好地发挥作用, 教师首先要找准图像呈现行为的功能定位, 在教学中, 要摒弃那种强调呈现的作用而忽视其他行为的“以客代主”的做法, 正确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矛盾, 并注重自己图像呈现行为中的创意, 通过创意演示、创意呈图、创意板书打开学生学习的心门, 从而让他们获得知识的迁移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发散性的思维。

调整的方式 篇10

1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原理

循环流化锅炉的原料来源广泛, 但是大多数电厂都采用煤炭作为燃料。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装置, 投入燃料在布风装置的上部一定高度上, 通过三个给煤装置加入到床内。空气由风道送入炉底的风室, 再经过布风板上的风帽向上吹到床内。当锅炉内床料高度达到一定时, 空气通过床料之间的空隙向上流动, 由于刚开始风速较小, 此时固体颗粒之间无法做相对运动, 伴随着风量的逐渐增加, 床压也随着风速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固定床。如果通过固定床的气体流量增加, 相应的气体压降就会连续地上升, 直到悬浮气速达到一个临界值, 也就是最小流化速度。此时作用在物料颗粒上的重力与气流的拽力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 颗粒处于一种类似悬浮状态, 而颗粒转变为类似于流体的一种运行状态, 这种状态具体表现为:a.静压值的平衡状态, 即在任何一个高度的静压近似都等于在此高度上单位床截面积内固体颗粒的重量。b.在此状态下粗颗粒由于密度高于床层表面密度, 所以会在床内会产生沉积, 而相对密度较小的颗粒则会浮在床面上。c.在高温以及风速的影响下, 床内固体颗粒通常以液体的状态从底部的放渣管中排出。d.在运行中无论床层如何倾斜, 床的表面积总是保持水平, 床层的形状也保持容器的形状。e.在此状态下床内颗粒混合状态良好, 当加热床层时整个床层的温度基本均匀。

随着温度的上升, 风速流动的相对运动速度大幅增加时, 由物料组成的床层高度就会急剧的膨胀, 颗粒在气体的作用下上下翻腾, 类似于液体在沸腾时状态一样, 但此时床层具有一个明显的界面, 通常所说的密相区与稀相区的分界面, 这就是通常定义的鼓泡沸腾炉。

2 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因素及调整方式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以及理论证明, 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几个因素, 主要是床层温度、流化风量、料层差压、燃煤种类的变化以及负荷的变化。接下来就分别分析这几个因素运行调整方式。

2.1 床层温度的调整。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在稀相区和密相区各自不同的流体动力特性下表现的也是不相同的。在稀相区的特殊流体动力特性下, 固体物料被速度大于单颗粒物料的终端速度的气流所流化, 物料以颗粒团的形式做上下运动, 颗粒团不断地在以下形态转换:“形成-解体-重新形成”, 由此产生高度返混, 并伴有贴壁下降流, 并不象在气力输送系统中立即被气流夹带, 对炉内的燃烧和传热有重要的影响。而在密相区, 高速运动的烟气与流化的湍流扰动极强的固体颗粒密切接触, 进行流态化燃烧反应过程。由于燃烧反应控制在动力燃烧区内, 燃烧速率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 也就是决定于温度水平, 因此床层温度的高低就是燃烧能否持续稳定进行的关键。

2.2 流化风量的调整。

流化风量的调整可以有效的控制床层的温度, 一般循环流化床内沿高度方向被划分为密相床层和稀相空间, 床内的床料绝大部分是惰性的灼热灰渣, 其中可燃物含量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密相床层煤粒燃烧释放出热量, 而流化风的加热吸收热量, 床层与水冷壁的传热散发热量, 从而使床层保持一定的温度水平。在稳定工况下燃烧区的床层密度是改变床层对壁面传热系数的直接因素, 因此在锅炉燃料量和锅炉蒸发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 调整流化风量是保证过路燃烧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2.3 料层差压调整方式。

料层压差这一参数体现一段高度区域的差压变化, 具体表现特征就是是物料静止状态下的堆积厚度, 在运行状态中代表的是该段区域空隙率或床料的密度变化, 如果床层差压过低, 那么床料密度就会下降, 运行表现为床层温度不易控制, 锅炉出力不足, 有时可能无法点燃新进入的燃料导致锅炉灭火。与此相对, 床层差压升高, 则床料密度就会上升, 这样虽然提高了对流传热能力, 但是却无谓增加一次风机出力, 结果造成浪费, 而且可调范围过窄, 运行表现为风机压头提升。流化风量控制困难。从风机的运行曲线可知, 系统阻力的上升会导致风机风量的下降, 所以料层差压过高将造成一次风机不能在合理的稳定区间工作, 风量急剧下降, 流化风量丧失, 不但床温无法控制, 而且床面不能流化, 只能被迫停炉。料层差压的调整方式同样是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煤种变化。

对于循环流化锅炉的燃料的使用, 绝大部门电厂都是采用煤炭作为燃料, 也有一些生物电厂采用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作为一种新能源在环保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做探讨, 我们先从最广泛使用的燃料-煤, 做分析讨论。

循环流化床锅炉与其他种类锅炉相比, 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对煤种的适应性强, 但这并不是说循环床锅炉能燃用任何煤种, 而是要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种类, 针对不同的种类又有着不同的操作规范。当煤种变化后, 要依然保证还能建立正常的物料平衡和热平衡, 即煤质特性、循环物料的浓度和粒度分布、烟气流速、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床温床压等都还在匹配的范围内, 锅炉各项蒸汽参数能通过现有的调节手段来调节, 并保证锅炉各个受热面不超温、不结渣, 同时锅炉所有辅助设备如:煤的破碎和输送、锅炉所有风机的容量、锅炉除灰出渣设备等都能安全稳定运行, 才能说该锅炉对变动的煤种是适应的。

2.5 负荷的变化。

由于供需关系对电网产生的影响, 电厂的负荷调整较频繁, 通过给煤量调整来适应负荷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 对于大型流化床来说短期内反应很慢, 为了适应电网要求, 满足负荷调整速度要求, 在燃烧调整上我们基本上是通过调整风量为主, 合理利用风煤配合调节来保证负荷和蒸汽温度和力压的稳定。根据不同的负荷保持不同的风室床压, 负荷高时保持较高的床压, 负荷低时保持较低的床压。通过改变给煤量、送风量和循环物料量来实现的负荷调节称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变负荷调节。这种调节可以保证在变负荷过程中, 维持床温基本稳定。在负荷上升时, 投煤量和风量都要相应增加, 如总的过量空气系数及一、二次风比不变, 则预期密相区和炉膛出口温度将稍有变化, 但变化量最大的是各段烟速及床层内颗粒浓度。在保证流化的前提下, 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同时大大加快了升降负荷的调整速度。

综上所述, 床层温度、流化风量、料层差压、煤种变化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参数是决定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它们之间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只有综合的分析, 利用上述运行调整方法才能取得积极地效果。

3 结论

对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稳定性影响因素主要是床层温度、流化风量、料层差压、燃煤种类的变化以及负荷的变化。这几个因素都不是单独起作用, 而是互相制约, 互相影响的, 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综合的分析、运用以上的调整方式使循环流化床锅炉发挥最大的效能, 保证电厂输入更大的电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征.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磨损与对策[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07, 1.

[2]赵明全.燃无烟煤低倍率循环流化床锅炉[J].工业锅炉, 2000, 4.

建设用地审批方式调整意义重大 篇11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整不涉及建设用地审批权,调整的只是建设用地审批方式,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的城市的建设用地审批权仍在国务院,不存在下放问题。该负责人同时表示:“这是土地管理特别是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强化省级政府责任。”

此前建设用地由城市政府一年多次申报,国务院多次审批,报批内容由国土资源部审查以及城市政府自行审查,审批时间长,审批程序繁,尤其是省级政府只充当“二传手”角色,权责不明,徒增环节。审批方式调整后,省级政府不仅负责汇总申报,而且负责审核把关过去需报国务院审查和城市政府审查把关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省级政府要对城市建设用地负总责。

当前我国违法违规用地现象之所以大量存在,即使在治理整顿期间土地“闸门”也没能真正把住,症结之一在于权力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原来的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未能合理解决各级政府权责划分和制约监督问题:中央部门面对一大批城市,很难面面俱到明察秋毫,且陷于日常审批事务,难免影响宏观调控和土地监管;城市政府自报自查,其弊端不言自明;省级政府只相当于“二传手”,积极性自然不高,也很难追究其责任。一些地方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甚至隐瞒不报、压案不查,在土地管理和调控问题上有意无意地当起了“甩手掌柜”,与原来的审批方式有很大关系。

新的审批方式在加大省级政府权力的同时,也强化了省级政府的责任,权责一致成为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重要手段,今后土地方面再出问题,将直接追究有关地方负责人的领导责任。省级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负总责,总体上说就是对申报城市建设用地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负总责,包括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是否符合规划计划、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符合用地申报有关要求、用地是否结构合理、确实需要、节约集约等。具体而言,省级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于对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核把关、检查指导。一是对城市申报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严格审查。二是在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后,对城市申报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把关。三是对城市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与实施方案的申报、实施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种形势下,省级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审查和监管会更加严格。”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用地,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途径不可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补充耕地不到位、土地供应和利用等不符合有关规定,以及未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不会审核同意实施方案和办理回复文件。

此次审批方式调整是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科学划分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权责。中央部门主要审查用地规模、区位和规划用途,有利于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许多具体的审查事项放到了省一级,有利于强化省级政府责任;在国务院一次性批准用地后,城市政府向省级政府申请实施方案更便捷、灵活,有利于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对于国土资源部及各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而言,此次调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国土资源部可以从繁杂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加强调查研究与对地方工作督导,有利于更好地转变职能,强化用地监管;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则可以进行近距离监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解决本地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的实际问题。

调整的方式 篇12

一、把搬迁调整的过程作为贯彻中央决策、统一思想的过程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首钢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 有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 为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钢铁业国际竞争力,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有利于首钢通过新的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充分认识到, 首钢搬迁调整是中国甚至世界钢铁业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建设一流水平的新钢厂, 又要压缩北京钢产量、安置停产人员, 搞好生产经营又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 还要在北京实施转型发展, 多条战线同时推进, 面临着多重压力和挑战。

首钢引导广大干部职工, 把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转变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 把“创新创优创业”作为贯彻中央决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创建学习型企业, 引导广大职工兴起大学习、大练兵的热潮。提出“为创新转变发展理念、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为创优瞄准先进、潜心研究、用心执行、矢志不渝;为创业认清资源、定准目标、选好路径;为建设新首钢坚守奉献、永不懈怠、促进转型发展”。2011年又提出“为创新建立学习创新型体制机制, 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加速转型升级;为创优找准目标、精细苛求, 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 加速追赶先进;为创业抓住机遇、利用优势, 加速提高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系统性、分阶段地推进搬迁调整。

二、把搬迁调整的过程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

首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特点, 体现在率先进行钢铁业的搬迁调整上, 体现在钢铁业搬迁后在北京地区的转型发展上, 为我国钢铁工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探索新经验, 为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贡献。

到2010年底, 搬迁调整的新钢厂建设基本完成。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按照国家提出的“建成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的要求, 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 已建成1000万吨规模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顺义冷轧公司成为170万吨规模的汽车板和家电板生产基地。先期建设的迁钢公司成为能够生产冷轧硅钢的800万吨规模的大型钢铁企业, 首秦公司成为260万吨规模的“专精深强”的宽厚板生产基地。在搬迁调整的同时, 先后联合重组了水钢公司、贵钢公司、长钢公司、伊犁钢铁公司、通化钢铁公司和福建凯西钢铁公司, 使首钢产业规模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北京钢铁主流程的全部停产, 启动首钢在北京的转型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明确了把北京首钢工业区改造成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把首钢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定位, 使首钢的转型发展成为大城市工业区改造的成功范例, 成为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已完成总体规划, 部分先期启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首钢的非钢产业和高端金属材料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 在主厂区改造的同时, 要在北京大力发展高端金属材料业、高端装备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 以及建筑及房地产业, 按北京市范围统计, 到2015年形成1000亿元左右的销售收入, 成为北京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的增长点。

三、把搬迁调整的过程作为科技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搬迁调整的中心环节。为解决新钢厂的先进技术来源, 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一级研发、多地分布”的研发模式, 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化与德国蒂森公司的技术交流, 建立了板材管理体系, 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联合构建了长期长效实体式的联合研发模式, 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在京唐钢铁公司投入运行。“十一五”期间首钢取得科技成果277项, 比“十五”期间增长88.4%, 申请国家专利754项, 增长3.7倍, 获国家专利授权366项, 增长2.4倍, 累计获得产品金杯奖33项, 技术创新进入钢铁业高端领域, 首钢技术中心在2011年全国家729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列第八位, 在钢铁企业中列第三位。

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按照“先进可靠、节省高效、系统优化、集成创新”的原则, 采用我国最大、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系列大型装备, 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220项, 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 设备国产化率约占价值的70%、占重量的90%。例如, 首次在5500m3大型高炉采用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 包括首钢自主研发的无料钟炉顶技术, 自行设计的全干法除尘技术, 联合设计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 大型高炉—转炉界面采用首钢自主集成的“一罐到底”技术。其炼钢厂是国内第一个按“全三脱”冶炼模式设计、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炼钢厂。整个企业构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运行系统。

四、把搬迁调整的过程作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

首钢按照“人、技术、环境和谐一致”的理念, 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搬迁调整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促进“绿色北京”建设, 特别是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 2008年压缩400万吨钢产量, 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下降50%以上;到2010年底北京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 烟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95%以上, 为改善北京环境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搬迁调整中, 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例如, 利用焦化工艺处理废塑料, 获得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资助, 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焦炉处理废塑料生产线;利用北京鲁家山石灰石矿停产后的场地, 正在建设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首钢较早地实施干熄焦工程, 与日本新日铁合作并在国内多家钢铁厂推广应用;率先在大型高炉实施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 推动了此项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发展;在河北迁安市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包括11个项目, 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京唐钢铁公司努力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 基本实现废水、固体废弃物零排放。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国际同类钢厂先进水平。实施海水淡化, 每年节约淡水2000万吨, 为社会提供浓盐水1800万吨;电站采用海水直流冷却, 年节水1070万吨;利用富余煤气、高炉煤气余压、干熄焦余热发电, 年发电55亿度, 占钢厂总用电量的94%;高炉水渣、转炉钢渣和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利用钢厂余热向社会提供200-300万m2居民住户采暖热源等。通过以上措施, 为钢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五、把搬迁调整的过程作为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过程

首钢北京钢铁主流程800万吨钢产量分两步停产, 先后涉及六万多名职工的分流安置, 这是关系首钢搬迁调整大局、关系企业和社会稳定、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大事, 涉及人员之多、工作难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首钢各级党组织满腔热情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细致地做好组织工作, 热情周到地做好生活保障工作, 按照“骨干有岗位, 职工有渠道, 分流有政策, 安置有秩序”的原则, 提出了11条分流安置渠道, 到2009年累计分流安置3.45万人, 到2011年上半年分流安置了3.4万人, 维护了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 保证了企业和社会稳定。在这项工作中, 首钢各级党组织切实发挥了核心保证作用, 广大职工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 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和谐发展还体现在树立企业良好社会形象, 处理好与各地方政府及联合重组企业的关系。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建设了国际一流水平的新钢厂, 体现了高起点、高水平和首钢人顽强拼搏、能打硬仗、精益求精的作风;坚持虚心学习, 潜心研究, 不断与先进企业对比找差距, 加强与兄弟企业的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在联合重组过程中, 充分尊重地方、企业和广大职工的利益, 努力实现文化融合, 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赢得了各级地方政府和重组企业干部职工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

六、把搬迁调整的过程作为深化改革, 加强企业管理的过程

在搬迁调整中不断深化改革。首钢列入北京市国资委改制计划的108家下属非钢单位全部完成改制, 其中辅业改制94家, 通过经营者和职工持股, 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首钢原来兼并的20多家外埠企业, 多数已划转地方政府管理, 经营情况逐步好转。首钢股份公司完成了资产重组预案, 迁钢公司将进入股份公司, 将使上市公司的实力大幅度提高。首钢京唐公司完成了股权变更、首钢股权增加到70%, 理顺了管理体制, 提高了发展质量。北京首钢园区开发健全了政府与企业对接的管理体制。首钢累计与180多家上下游企业、科研、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瞄准世界一流水平, 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和销售渠道, 不断开拓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面对空前严峻的市场形势, 坚持“抓结构、保质量、打品种、提效益、创品牌”的方针, 全面加强精细化管理, 以降低成本、产品开发、市场开发“三个目标倒推机制”、“成本降低一百元、产品附加值提高一百元”作为重要抓手, 把工作落实到指标体系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精益化、开拓市场的敏锐化、执行能力的高效化上来。首钢热轧板产量和价格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冷轧板产量和价格正在缩小与先进企业的差距, 实现了合资品牌A级车整车钢板的批量供货, 首钢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管线钢居第一位, 家电板、集装箱板居第二位、汽车板居第四位。2010年集团销售收入2200亿元, 钢产量3154万吨, 均比2005年增长1.73倍, 实现利润19.7亿元, 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2011年集团销售收入2460亿元, 实现利润与上年基本持平。

上一篇:白葡萄酒下一篇:田间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