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实践课教学方法

2024-08-05

卫勤实践课教学方法(共6篇)

卫勤实践课教学方法 篇1

卫生勤务技能是卫生士官需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卫勤实践课是传授卫勤技能的根本途径, 学习卫勤技能的基本方法, 就如何上好卫勤实践课, 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使用学员示范班教学是其中之一。

1 做法

1.1示范班选拔培训

在各学员队卫勤实践课开始前, 根据各学员队人员情况, 每队选拔责任心强、领悟快、动手能力强、军事基础较好的部分学员, 由卫勤教研室利用自习课或课外时间组织分组分项强化训练, 训练内容为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 后由教研室统一测评, 优中选优, 由6~8人组成示范班。

1.2教学组织形式

教练时由教员宣布教学作业提要, 按每个教练问题, 分理论讲解或理论提示、示范操作、组织练习、小结讲评的程序实施。教员在讲到技能内容时, 要讲解动作的步骤、方法和要点, 示范班学员同步进行演示。演示之前, 要交代演示目的, 向学员提出要求, 让学员带着问题去观看, 教员要结合动作的特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后分组练习, 示范班学员分配到各组, 协助教员组织训练。

2 效果

2.1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他学员反映示范班同学的演示, 更直观、更清楚了, 使学员学的更快、掌握的更好, 提高了教学效果。

2.2提高了训练质量

缓解了教员少、学员多、辅导难的问题, 避免了因学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 基层差的盲目训练, 基础较好的怠于训练的现象。调动了每个学员的训练积极性, 提高了训练质量, 受到了教、学双方的好评。

2.3节省了教学时间

讲解和示范同步进行, 节省了教学时间, 效果事半功倍。

3讨论

3.1示范的目的

是使学员了解某种技能的形象、结构、完成的程序等。示范是具体的、形象的, 它要告诉学员这种技能是什么样子的。示范是贯彻直观性原则, 让学员从感性认识入手, 到掌握事物规律, 并进一步形成技巧的一种最简便的教学方法。

3.2调动了学员训练的积极性

示范班的学员接受任务后, 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他们积极查阅资料、教材, 主动与教员交流想法, 为了取得好的示范效果,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 因压力产生了动力, 技能水平提高的很快, 为示范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示范班教学还能使其他学员增强学习的信心, 他们会想到大家都是同学, 人家能学得这么好这么精, 自己只要努力也同样能学得好, 从而打消高不可攀之感, 其他同学受到示范班同学的激发, 训练中开展"比、学、赶、帮、超", 调动了学员的训练积极性。

3.3优化了教学方式

过去的卫勤实践课, 大多是一个教员边讲边示范, 讲与示范不易同时展示, 使学员的视觉与听觉建立的联系相对延长。通过示范班的演示, 使学员视觉与听觉建立快速联系, 达到更快、更具体、更形象, 把学员的视觉与动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对感觉动作, 加深对动作的理解, 都有很大的帮助。示范班教学的特点是可把一些重点、难点的动作适当的加快、放慢或加以夸张, 达到动作的"定格"或"重复"的效果, 使这种方法象"动画"一样展现在学员面前, 从而加深学员的理解[1]。

3.4丰富了训练手段

卫勤实践课一般在野外和操场进行, 一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使用受到限制, 示范班教学是一个有效地补充。

3.5培养了组训能力

示范班的学员在课堂上和课外的练习中帮助教员辅导其他同学, 发挥了小教员作用, 培养了学员的组训能力。同时形成了一批技术骨干, 可在专业竞技比武和卫勤综合演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6起到了信息反馈作用

示范班的学员在协助教员训练过程中, 能及时发现和了解学员在训练中的问题和困难等情况, 反馈给教员, 便于及时纠正和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加以改正。

参考文献

[1]张克勇, 刘红.体育教学探索之路[M].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32.

卫勤实践课教学方法 篇2

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难点:理解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测物体的体积。

关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8各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织本组的实验。

2.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或圆柱体透明容器,水、尺子、记号、笔、天平、土豆、铁块、铜块、铝块等。3.实验记录单。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导入:是啊,八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聪明的乌鸦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喝到了水。瓶中放入石子,水面就升高了,说明什么呢?(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看来,每个物体都有它的体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测量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活动一:测量计算土豆的体积。

(1)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但生活中还有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呢?

(2)提出问题:像这个土豆,你准备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学生自由发言说方案)(3)总结引领:是呀,我们可以先在圆柱形状的容器里放适量的水,测量出水面的高度;然后将土豆完全没入水中,测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最后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土豆的体。

(4)小组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材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容器若干),现在就用你们想到的这种办法来测量土豆的体积,并填写表格。(表格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5)反馈交流

① 说一说土豆的体积是怎样算的,并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② 提问: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把土豆完全没人水中)2.活动二:测量计算铁快的体积。

(1)谈话:我们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知道了土豆的体积,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别测量两块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表格略)(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最好先称出质量,再测量体积)(3)反馈交流。

比一比: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发现:桶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4)算一算:运用以上知识,称出第三快铁快的质量并计算出它的体积。① 小组合作,称出铁快的质量。② 独立算出它的体积。

③ 交流反馈:铁快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约是7.8 ∕Cm3,怎样理解这个比值?说一说你列式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金属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出示下表略)2.组织活动

(1)借助这些比值,我们能不能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

(2)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中选择一个物体,称出它的质量,计算它的体积。3.交流反馈。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外作业 补充习题有关作业。课后反思:

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52—53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接着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面积变化规律。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步骤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

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想办法验证

学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回答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 正方形:3︰1 三角形:2︰1

圆:4︰1 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四、活动小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教学反思:

实际测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0-6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难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是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尺测、步测、目测几种测量方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动手尝试,使学生不仅有表现的机会,也能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方法和技能。教学步骤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学生直接口答 由小组长拿出每组的测量工具,让组员看一看,摸一摸。

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请同学来演示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根据演示的过程,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教室前简单的操作一遍,其余同学对他们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教师强调:

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学生演示测量方法 学生互相演示1步 学生用步测进行测量 学生尝试估计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2.步测

师:请大家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师:请各小组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学生步测 学生目测

组长汇报比较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邓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篇3

《邓论》课的现状及心态分析

首先是注重自我优于注重社会。我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首先是功利经济,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因此注重自我优于注重社会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其次注重社会与注重自我相脱离。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与个人不能统一起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不能统一起来,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不能统一起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与个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当代大学生理想化色彩浓厚。由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比较薄弱,容易静止地、片面地认识问题,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科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社会的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过大,从而错误地认为理论纯粹是一种说教,对现实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大学生对《邓论》课教学抱着这样几种心态:认为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与个人没有什么关系;个人无法改变现实,学与不学没有什么区别;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气氛沉闷。灌输式教育居多、按部就班式教育居多、通过理论讲理论居多,同时也存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消极思想、偏激的观点等对学生的影响。要改变目前大学生的这些心态,关键是要解决好《邓论》课的体系框架与学生个体成长之间的内在联系,《邓论》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所思所想之间的内在联系,《邓论》课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把其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邓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

面对上述现状,为了更好地推进《邓论》课的“三进”工作,教师只完成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对所学内容要有认同感;教师只停留在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认识上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形成的理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分析新问题、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邓论》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只停留在对教育信息的单向传输上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使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交流有机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经验的总结,而忽视对教训的吸取上,不能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与现实,而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及历史的教训往往比较关注,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该门学科产生一种偏见。所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首先,联系实际要全面。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不仅要联系社会实际,而且要联系学生实际;不仅要联系实践中积极的一面,而且要联系实践中消极的一面;不仅要联系过去的实际,而且要联系我们所处的现实实际,甚至要联系我们将来所要面对的实际。其次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对消极的一面,教师应通过正确分析,和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原因,对消极的现象采取积极认识的态度,使学生树立起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2.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活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大,学生不愿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仅体现在老师讲的条理如何清楚,论证得多么充分,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容忽视,使教学活动是否有实效的基本前提。那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进行讨论,从事社会调查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主导性的原则。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要抹杀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的作用。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主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上。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不能用大话唬人,也不能用权威压人,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这样才能保证引导具有实效性。

4.知识学习与提高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大学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加以接受的知识才是活知识,通过灌输手段使学生被迫接受的知识只能是死知识,不但不起正面作用,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消极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要把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要调整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是传统教学理念的突出特征,教育者接受教育往往被受教育者所忽视。这种观念不利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更不利于民主化教学气氛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树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形成民主教学的氛围,更好地促进教学主客体的适当转换及良性互动,使教学任务在一种学习、交流、探讨、最终形成共识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其次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与《邓论》课中的内容对应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横向来看,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来看,它贯穿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它不仅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关心的问题与《邓论》课中的内容对应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能在《邓论》的适当内容中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再次要注意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邓论》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单纯使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有其消极的一面,如果我们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优势,抑制它们的弊端,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提问法、讨论法、谈话法以及专题讲座的形式、专家讲座的形式、论文形式、考试形式等。为此,我们必须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利弊有比较充分的认识,才能保证不同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提问法可以使学生提高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但要注意设置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回答出来,设置问题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多个问题,对多个问题在设置过程中,要注意其逻辑的联系性,通过学生对系列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谈话法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一种平等感,从而有利于创造比较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深刻、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养成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严谨的良好学风;采取专家讲座的形式使学生由对专家的敬畏感从而增强对知识学习的可信度,同时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考试形式的改革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考试形式及内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如何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考试改革中,我们应本着这样一个原则,注重能力(活知识)测试,避免记忆力(死知识)测试,为此就要加大主观题、辨析题、材料题的比重,减少客观题的比重;注重全程测试,避免一次性测试,为此,就应该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减少期末考核的比重。

综合实践课教学反思 篇4

一、在现有的条件下相信自己行,相信学生行。

在小学,学生“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却是个“大”课。综合实践课,他们的能力行吗?学校的条件行吗?经过这段时间的亲身实践与学习,大家的讨论表明,以前我的理解太狭隘了。综合课无所谓大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路子,意识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的耐心与长时间的培养。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二、要改善课堂中的“收与放”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教”,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要知道,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一上来就放由学生所谓“自主选题”,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经过实践的摸索,我们确定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提示,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而且对课堂的兴趣也会消失,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实践,应在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三、要改变旧的观念,增强新的血液

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实践探究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 复习课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23-02

一、初中化学复习课程的类型研究

复习课程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的始终。按照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制订不同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总体来说,可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学期复习和总复习。

1.平时复习

平时复习是伴随着日常学习而进行的一种经常性复习,也是复习教学中最基础的复习。它不但可以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及时展开复习,还可以进行周期性的复习检测。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利用一部分时间检查学生的复习状况,或者帮助学生重新梳理一下学过的知识,然后再导入新的课程。可以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新课程教学中,经常性复习表现为新旧知识的结合,联系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新知识。分析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教师通常可以借助课堂提问,课堂总结等形式进行及时的复习,有效地将讲过的内容系统化。

2.阶段复习

阶段复习就是在一段时间或者是学习了一定内容后的复习,往往是一个单元结束或者是一个章节结束时,所进行的阶段复习。阶段复习涵盖了较多的内容,所以安排的课时也应当增加。主要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地突出单元或是章节的重难点内容。阶段性复习不能重复所学内容,而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深化。每个单元或是章节往往都有一个比较核心的知识体系,在阶段性复习中就要将学过的内容进行整体规划。阶段复习内容比较集中,所以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如,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树”,在复习课上提出自己的问题等。阶段复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压力,所以复习课要更多地介绍方法,去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鼓励学生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复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3.学期复习

学期复习是在学期末针对学期内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复习,涵盖了整个学期的知识内容。系统化地梳理整本教材的知识,不只是针对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巩固,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期复习范围较广,内容较多,知识体系分支也比较复杂,复习课程教学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分清主次又全面覆盖知识点,多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身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体系。

4.学科总复习

学科总复习是初中阶段整个化学学科的复习,是阶段化学课程全部完成后所进行的总结性复习。学科总复习往往关系到学生升学,所以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总复习要全面落实初中化学教学既定的教学目标,保证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提升。总复习涵盖初中阶段全部的化学内容,除了整体梳理外,还要注重知识重难点的延伸和应用,不能只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思考,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的解决问题。总复习可以从专题、综合和细节三个方面下手,统观全局进行专题训练,每个专题要进行细节的重难点强化,最终综合起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1.提高教师复习课程的教学意识

复习课教学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授课教学,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练习课,机械的重复知识和大量的联系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复习课首先要对复习内容进行全新的设计,如何将所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学习方法上去提升才是复习课的关键。比如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根据颜色猜测是什么物质。光靠生硬的记忆很难全部掌握,但是发现其中一些潜在的联系,就能够大大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蓝色的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铜或硫酸铜,这两种物质都属于铜的无机化合物。根據这个特点,学生可以很快的记忆。另外,白色的固体有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等,也就可以粗略的记忆与钙的化合物大多是白色固体,如果有特殊的情况再重点记忆,反而更容易记住。利用这样的内在联系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比简单的重复知识点更加有效。

2.增强学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

由于复习课通常都是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可能因为失去新鲜感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在复习课上也没有过多的准备,即使教师重新备课也很难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比如在复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以让同学回忆正式上课时的实验现象和过程。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氧化铁粉末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加热后澄清石灰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据当时的实验现象自己写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要积极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回忆和反思是很好地复习材料,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地思考和回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多元化复习目标提升学生能力

大学游泳课教学实践与技巧 篇6

关键词:游泳教学;技术示范;方法技巧

游泳的健身、健心、健美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在特殊情形下,掌握了游泳技术是既可自救,又可救人。因此,游泳是一项具有很强实用价值的生存技能与健身手段。

高校的游泳教学,是实施《全民健身游泳锻炼标准》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在游泳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技巧就在于运用完整、准确的技术示范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和完成的顺序有所了解,这是帮助学生掌握游泳技术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游泳教学中,教师的技术示范是关键性环节,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游泳教学中,当教师进行技术示范时,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陆互补,强化直观效果

由于水的透明和折射性以及教师在水中难于讲解和不便有效进行教学组织等原因,游泳动作的示范常常可在陆上进行,并通过模仿性练习去建立初步的视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多媒体或专门的游泳动作图形、动画音频及视频影像等,往往能更准确和细致地说明技术动作,尤其是放慢的动作示范和演示,能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良好的动作概念。

教师在进行水中示范前,应充分考虑并组织好学生观看示范动作的队形和选择好自己做技术示范的位置,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楚看到。由于游泳技术从侧面进行示范较多,因而队形的组织通常都采用横排的站法,教师侧对学生,示范点离排面2~3米为宜。正面及背向示范时,要顾及学生排面的长短,示范的位置要适当地延长,一般是选择在与学生排面成等边三角形的点上,并以此为中心点,往返进行示范。教师示范点选择得太近或太远,都会影响示范效果。此外,在教师下水进行示范之前,还应该对学生观看动作示范提出明确要求,向学生指明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应有主次先后,提醒学生重点突出地看示范动作的哪一部分,不能一次示范什么都看,结果走马观花什么都没看明白,形成示范走过场,收不到示范应有的效果。如示范蛙泳技术,重点是要求学生看腿、臂配合的时间或手臂与呼吸配合的时间;进行蛙泳腿部技术示范时,重点是要求学生看明白收大腿时与躯干构成的角度,看清楚收腿时的翻脚动作,使学生了解蛙泳正确的收腿、翻脚掌的位置和蹬夹的路线、方向及完整动作的节奏。需要提出的是,水中示范也可有准备地请学习过游泳且技术较好的学生来做,教师则在陆上有针对性地作示范讲解,引导学生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和细节上,有时也可采用正误动作对比演示,使学生象对着镜子一样检查自己的动作。

二、多面示范,速度快慢灵活掌握

游泳教学包括正面示范、侧面示范和背面示范。但这三个“面”的示范比重应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所教的游泳姿势、掌握动作的要求与动作结构。一般教蛙泳的腿臂配合技术或教仰泳腿的技术和蝶泳的配合技术时,多进行侧面示范,在改进蛙泳、仰泳、自由泳臂的对水技术时则多做正面的示范,在教蛙泳脚的收翻蹬水动作时,主要是为了突出翻脚的动作,因此多以背面进行示范。

游泳教学中技术示范的速度应以一般正常的游泳速度进行。但为了使学生有一定时间或便于他们更细致地观察示范动作的渐进过程,有时还应用较慢的速度进行示范。总之,速度的快慢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掌握。

三、完整与分解示范有机结合

游泳教学的技术示范应采用完整与分解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在游泳教学中,无论教哪种游泳姿势,教师都应该先进行完整的技术动作示范,然后再进行分解技术示范。这是由于完整的技术动作示范可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某种游泳姿势的技术结构先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了解,但是完整的技术动作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分解技术动作基础之上进行的配合动作组合练习。因此,游泳教学只能先从分解技术教起,在进行完整技术示范后紧接着就应进行分解技术内容的示范。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分解动作练习时效果明显,这主要是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练习初期对部分分解动作己形成的初步定型上,但到完整动作配合练习时,往往会有顾此失彼现象,从而使得初步的分解动作定型一下子变得紊乱起来,特别是呼吸技术很难和臂、腿技术协调配合,造成游程不远,呛水等状况。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解技术内容示范往往是比完整技术动作示范运用得更多、更频繁。但从一定意义来讲,完整是起点,也是终点。所以游泳教学中的技术示范,采用完整——分解——完整循环往复式教学示范方法效果较好。

四、提前预测,正、误动作对比矫正

在进行某一部分技术教学之前,教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在进行该部分练习时可能出现或产生的错误动作。为了防止这些错误动作的产生,教师在进行完正确的技术示范后,还应有意识地做一下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动作,并向学生指明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使学生对正确技术和错误动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对比。一般情况下,目前高校的游泳教学通常是进行集体教学,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矫正学生错误动作最好是采取分类指导法,也就是把学生所产生的错误动作分成几种类型。如爬泳手臂技术教学中,把移臂有问题的、臂划水不规范的、两臂交叉时间掌握不好的,通过分组分类,抓住各组带有共性的错误动作,经教师有针对性的多做示范,分别向各组提出矫正和改进意见,帮助学生加深对正确动作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矫正一个错误动作往往比学习一个新的动作还要困难,即便被矫正了的动作,如不注意巩固仍然会有重蹈覆辙的可能。因此,教师做技术示范应具有足够的耐心,而且应该要求学生对改正过来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以巩固新建立的正确概念,使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以上诸点,是笔者依据游泳教学实践,总结、归纳的几点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示范手段,适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上一篇:骨折类型下一篇:高校信息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