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问题

2024-09-24

医学问题(共12篇)

医学问题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 医学逐步由传统的定性描述阶段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阶段发展, 即从能够有效探索医学科学领域中物质的量与量关系的规律性, 向定量、精确、可计算、可预测、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而数学模型正是有助于医学家及生物学家将某些变量隔离出来、预测未来实验结果或推论无法测量的种种关系的强有力的工具。因此, 数学模型及数学理论与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最引人注目的是医疗诊断专家系统[1]及1974年丹麦免疫学家Niels K.Jerne在其论文《关于免疫系统的网络学说》中揭示的现代医学科研新模式:医学问题—数学化 (定量分析) —数学模型—反馈修正 (实践检验) —定性理论。还有一些作者在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传统学科试图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数学理论与方法来探索其数量规律[2]。

而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仅开设高等数学课程, 并没有开设数学建模课程, 使得数学教学内容与医学严重脱节, 没有注意训练学生如何从实际医学问题中提炼出数学模型, 以及如何将数学分析的结果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其结果是学生学了不少数学知识, 但不会应用。所以高等数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应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3~6]。但由于高等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 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带来一定困难。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并能用高等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医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正确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强化其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医学问题, 分析和讨论数学模型方法的应用。

用数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医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即如何在两者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建模) 。我们根据多年的数学建模教学经验, 分析、讨论如何建模并给出一些医学问题的数学模型。

1 如何将医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建立一个医学问题的数学模型, 除需要必须的医学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一定的洞察力和想象力, 以便筛选、剔除次要因素, 突出主要因素, 并作出适当的抽象和简化。全过程一般分为表述、求解、解释、验证几个阶段, 通过这些阶段完成从现实对象到数学模型、再从数学模型到现实对象的循环 (见图1) 。

其中表述即将医学问题翻译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语言确切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关键的过程, 需要对实际医学问题进行分析, 甚至要调查研究, 查找资料, 对问题进行简化、假设、数学抽象, 运用有关的数学概念、数学符号和数学表达式去表现医学对象及其关系。求解即选择恰当的方法, 求得数学模型的解答。解释即为将数学解答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翻译为现实对象。最后通过实践验证解答的合理性。

由于医学问题的复杂性, 建立数学模型不一定一次就能成功。一次建模不成功时, 可以先剔除实际医学问题中的次要因素, 建立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然后逐次修改并逐渐强化条件, 从而建立比较符合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 模型实例

2.1 以血管中单位时间的血流量问题为例讨论如何将医学问题表述成数学问题

虽然血管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几何形状, 但其类似于圆柱体。首先在合理的假设下结合本问题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建立一个粗略的模型, 将血管看成一个圆柱形的管子去考虑。设其横截面的半径为R (cm) , 管中的血流平行于血管的中心轴。由于血管中血液在各点处的流速v是各点与血管中心距离r的函数, 即v=v (r) , 故此时血流量等于流速乘以面积。而已知距离中心轴r处血的流速为:

其中η为血液的粘滞系数, L为血管长度, P1、P2 (P1>P2) 为血管左、右端的血压。

然后求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血流量Q, 但这只是粗略的近似值。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精确的答案呢?联想到高等数学中在求不规则立体体积时使用的微元法, 在取定的横截面任取一个内径为r, 外径为r+dr (圆心在血管中心) 的小圆环作为研究问题的微元 (见图2) , 它的面积近似于2πrdr, 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小环面的血流量dQ近似为:

单位时间内通过该小环面的血流量为:

即为本问题的数学模型。

2.2 以传染病模型[7]为例讨论如何由粗到细建模

传染病传播涉及的因素很多, 如传染病患者的多少、易感人群的多少、传染率的大小、排除率的大小、人口的出生和死亡, 以及人员的迁入和迁出、潜伏期的长短、预防疾病的宣传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因素考虑在内, 很难建立比较合理的数学模型, 因此应先剔除众多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把问题简化,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将所得结果与实际比较, 找出问题, 逐步修改原有假设, 再建立一个与实际比较吻合的数学模型。

可大致通过以下4方面来考虑:描述传播过程, 分析感染人数的变化, 预报传染高峰时刻, 制定相应的群体免疫与预防措施。传染的主体是人, 传播是由于患者在被收治隔离前与其他人的传染接触而发生的, 所以可通过对人群分类来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传染病传播过程的一般规律, 以达到预防与控制疾病的目的。

2.2.1 考虑最简单的情形 (Malthus模型)

设某地区共有n+1人, 最初共有i人感染此病, t时刻已感染的患者数为 (it) , 假定每一已感染者在单位时间内将疾病传播给k个人 (k称为该疾病的传染强度) , 且设此疾病既不导致死亡也不会康复, 可导出:

此模型即Malthus模型, 它大体反映了传染病流行初期的患者增长情况, 在医学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将越来越偏离实际情况。

原因在于已感染者与尚未感染者之间存在明显区别, 有必要将人群划分为已感染者与尚未感染的易感染者, 改进如下。

2.2.2 考虑SI模型

设t时刻的患者数与易感染人数分别为 (it) 与s (t) , 初始时刻的患者数为i0, 根据患者不死亡也不会康复的假设, 可得:

统计结果显示, (2) 预报结果比 (1) 更接近实际情况。医学上称曲线为传染病曲线, 由此模型可得出传染病的流行高峰值。此值与传染病的实际高峰期非常接近, 可用作医学上的预报公式。但SI模型仍有不足之处, 它无法解释医生发现的现象, 且当时间趋于无穷时, 模型预测最终所有人都将患病, 与实际情况不符。为解释医生发现的现象, 再次修改假设条件, 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2.2.3 考虑SIR模型

将人群划分为3类:易感染者、已感染者和已恢复者。分别记t时刻的3类人数为 (st) 、 (it) 和 (rt) , 可得:

其中l为传染病恢复系数, 通常是一个与疾病种类有关的较大常数。不难验证, 当时间趋于无穷时, r (t) 趋向于一个常数, 从而解释了医生发现的现象。

此外, 根据2003年对SARS等传染病的认识, 人群中可能还有疑似患者、潜伏期患者等。所以如果将人群分得更细, 例如将人群分为:t时刻的易感染人数s (t) , 潜伏期人数i (t) , 疑似人数e (t) , 确诊人数p (t) , 治愈人数r (t) , 可得下面更加精细的模型。

2.2.4 考虑GSIR模型

其中k为传染率, l为疑似率, r为治愈率, μ为死亡率, α为疑似病例中每天被排除的确定为健康的人数占疑似病例的比例, β为疑似病例中每天确诊的人数占疑似病例的比例, T为疾病的潜伏期, e为自由带菌者转为患者的日转化率, γ为自由带菌者中每天被发现疑似病例的比例。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 不仅能使学生对数学模型有较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还能使学生明白一个好的数学模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通过不断实践、修改、校正才能逐步接近现实。另外, 传染病模型还可以应用于人口增长模型、新产品的销售等。

总之, 在医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同时, 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医学问题利用数学方法转化为数学问题, 进而逐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数学模型, 并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从理论上说明实际医学问题, 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运用产生兴趣, 逐步提高医疗水平。另外, 还应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方法, 使数学教学从与医学脱节的理论传授模式向医学实际的应用数学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易非易.论医学数学化[J].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1, 21 (4) :124~126.

[2]万志超, 蒋善丽.对医学数学教学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 (6) :462~463.

[3]蒋善丽, 李兆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数学教育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7~9.

[4]罗万春.医学高等数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实验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5~7.

[5]黄平.提高医科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9, 22 (4) :503~504.

[6]韩明莲, 卢书成.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6, 19 (5) :555~556.

[7]姜启源.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医学问题 篇2

PS:表情要丰富,肢体语言要丰富,语言要跌宕起伏。

反方一辩说艾滋病规模大,影响大,危害大,所以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但是对方忽视了对问题进行定性的依据。就像要判断一个人的性别不是根据他外在的器官,不是根据他在哪出生,生活,成长,而是根据他染色体的来源。例如泰国就把XY个体服用激素而成的人妖定性为男性。所以对一个问题进行定性,只能通过问题的来源,不能根据它发生发展的地点和所造成的影响等外在体现来定性。海啸的规模大,影响大,危害大,难道这也是社会问题?

而且,根据对方辩友的理论,那1+1=2也是社会问题,因为对方辩友会说:全世界都知道1+1=2说明这个问题是在社会上发生,发展的。1+1不等于2会引起全世界数学体系的坍塌,说明这个问题的影响大危害大,于是对方辩友会得出结论:1+1=2是社会问题而不是数学问题。所以不是说因为我在这里,而且我帅所以我是***。对方辩友可不要认为骑白马的一定是王子,有可能是唐僧。所以对方辩友拿外在表现来对问题进行定性是错误。

我从下面几点巩固我方观点:

1、时间顺序问题。即先有病毒,后有传播,最后才有影响。

2、前因后果问题。医学落后为因,影响大为结果。

3、反证法。未来医学必定会有飞跃,轻巧治愈艾滋病,这与社会又有何关系?

4、类比法。牛痘接种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天花病的结束,我们有理由相信,某种技术也会彻底解决艾滋病。

医学中的种族问题 篇3

美国是否应该为个别种族开发特定的药物?这个话题引起了广泛争论。《科技创业》的记者为此特地采访了社会学家特洛伊·达斯特(Troy Duster)。他是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曾任人类基因计划的种族,法律及社会问题顾问委员会主席,现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达斯特著有《通往优生学的后门》一书,关注不同民族及种群用不同的目标药物,是否具有科学及医学的根据。

科技创业:研究人员们开始对美国不同族群之间的基因差别有更深入的了解,一些人正推动用这些信息为目标种族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甚至特别的药物,并证明它们是合理的。这是个好主意吗?

达斯特:这个问题没有简单明了的答案。我认为,在某些情况及场合下,种族问题可以是其他需要考虑因素的替代品。例如,我们知道,在美国,镰状细胞性贫血与种族是有关系的,因为美国的西非洲后裔患上这种病的机会比较大。由于在美国没有足够的基金来进行全面的全民体检,设立一个与种族有关的体检计划应该是合理的。然而,这与说我们将根据种族来向一个群体开药方是不同的。我认为,假设种族是非常精确的分类,并可以根据它来开药方,这一开始就是错误的。种族是个巨大的、粗略的类别,其中有很多遗传的变化,尝试为这种群体开发一种专门药品的想法,直觉上是行不通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也是错误的。

科技创业:可是某些药业公司已经在谈论这一话题。

达斯特:是啊。我认为,这是因为利润和市场。药业公司不直接向个人销售药品,它们卖给市场。因此,目前的部分情况是,一种由市场推动的生物技术正在努力为它的产品寻找一个人口基础。

科技创业:但正如你所说的,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研究不同人口群体之间基于基因的医疗差别,是否有潜在的效益?

达斯特:甲组的人患前列腺癌的比例为什么比乙组的人高一倍多?这样的问题是完全合理的。而当甲组的人是美国黑人,而乙组的人是美国白人,我们就会碰到如何处理白人和黑人的尖锐问题。我们知道,任何种族内的基因都有各种变化,我认为,一开始就用基因作为解释上述区别的基础,是个错误的方法。反之,将焦点放在外部或环境因素来了解健康差异的模式,更合乎事实。简单来说,看到任何两个群体(宗教、性别、阶层、种族、年龄、来自美国的哪个地区等)之间的健康差异,并问问为什么,这是好事。然而,要解释这些差别,DNA应该是最后才考虑的因素。每一位分子遗传学家都知道,我们粗略地称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这是广义的分类,每个分类内的基因差别非常大。

科技创业: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研究中采用这种广义的分类似乎非常普遍。从建议中的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临床试验指引,到多种新药成功用于某种特定人口的报道,都出现过。与此同时,大部分科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认为,种族分类没有生物学基础。你如何解决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趋势呢?

达斯特:矛盾是存在的,它存在于科学文献中,有时候就存在于一篇文章中。我必须补充一点,有时候,它还在于作者的脑子里。我认为,处理这一矛盾的方法是承认:在种族被利用的方法中,它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有专断性的、内部自相矛盾的类别,而且,种族也是群体之间深深植根的一套结构关系。有些人希望强调生物学类别的专断性。不过,设想一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异质性,但当这个地方的人在非洲以外旅行时,很可能被视为基因同质治疗。是他们的治疗方法造成模式化的健康差别。如果就这样回到DNA上,好象DNA是差别的源头,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科技创业:霍华德大学宣布,计划建立大型的美国黑人DNA数据库,以更深入了解影响这个群体的疾病。你也知道,对这种研究褒贬不一。你怎么看?

达斯特:我们可能看到一些好处,但是我们必须永远将好处与坏处作出比较。而且,在这个遗传性、种族、医药方面多元世界中,我认为。我们在收集某一种族的基因材料时,应该极为小心,因为这项计划开始发出的信息是,种族与基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我关注的是其象征性的后果:他们正要取得非洲裔群体的DNA,数据库似乎也会是一致性的,或者更加同质。我肯定(霍华德大学研究员)不会这样幼稚,他们是深思熟虑的人,而且对基因相当熟悉。我只是想,我们得知霍华德大学在搜集这类黑人的数据时,我们会问,为什么他们只找黑人?含蓄的答案是:黑人的DNA中有些特别的东西。这当中有着非常强的象征意义。这正是我为什么会认为,开始这种工作时需要十分小心的原因。

科技创业:基因技术的长足进步有没有影响你对遗传差别及不同种族群体的看法呢?

达斯特:有的。这使我对生物医学中简约主义者(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人)的冲动做出了更尖锐的批评。“人类基因计划”与其他的发展已经对以遗传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尝试去解释复杂的社会行为(从罪案、暴力到IQ测试中的表现)给予了科学的、合理性的、新的认可。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通往优生学的后门》时,对分子遗传学被用来做复杂行为的、很有诱惑力的解释,提出了率直的警告。直到1997年左右,行为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还几乎是完全分开的,但是现在,我们正看到这两个领域有趣的、受关注的地方并在了一起。我的批评更清楚了,因为我看见,我们除了对用分子遗传学的认可外,正在放弃任何其他“解释”行为的尝试。

科技创业:作为一位社会学家,你的观点与遗传学家们明显有着很大的差别。社会学家和遗传学家之间的关系是怎样?

达斯特: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社会学家。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遗传学家,除非他们接受过培训。就算是我那些最有善意的同事,也会说出象这样的话:“我希望你的研究组中有遗传学家。”而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做出这样的回答:“我希望你的实验室中有社会学家。”这当中的假设是,如果你要在这个领域中工作,你必须懂得遗传学。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遗传学家,你可以不必知道任何关于社会学的知识。你只是需要做好遗传学的东西就够了。

科技创业:真是这样的吗?总的来说,遗传学家和医学研究人员与他们的研究所涉及的社会及种族因素是协调的吗?

医学问题 篇4

近年来, 随着医学界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多, 人们越来越注意医学成果以及英语表达质量问题。然而, 一直以来, 我国一直缺乏高水平的医学英语专业翻译人才, 造成了国内医学英语翻译混乱, 标准不统一及译文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医学成果在世界上的发布与交流。因此, 独具特色的医学英语专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医学英语专业的发展要靠培养出的一届一届专业学生来实现, 因此医学英语专业学生的责任重大。本文从一次翻译作业为例, 详细分析医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在医学翻译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力求借此来一步步提升医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翻译水准, 将来为医学界的对外交流作出贡献。

2.本次翻译作业内容:

1) 中国古代将人的寿命称为“天年”, 意指上天赋予的“寿数”。古代医家认为正常人的寿命在100至120岁之间。2) 按照生物学的原理, 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至7倍。人的生长期是以最后一颗牙长出来的时间 (20至25岁) 来计算。因此, 人的寿命应该是120岁左右。3) 心藏神, 主血脉, 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心脏患病会影响血脉的运行及神志功能, 从而加速衰老。4) 肝藏血, 主疏泄, 调节情志, 帮助消化, 又有储藏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患病会影响到血液, 情志, 消化等众多方面的生理功能, 故能导致人体衰老。5) 肺主一身之气, 肺气虚损或肺气阻塞, 全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出现不耐劳作, 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逐渐减退等衰老表现。

3.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解答:

3.1 翻译多样化, 但有些为死译

例如1) 句学生对“天年”的译法最多, 有“natural span of life”, “God life”, “natural age”, “Heaven age”, “tiannian”等, 其中“Heaven age”就为死译, 是不可取的。其实这里对“天年”采取异化加解释的译法是最恰当的, 即“tiannian, which means...”, 这样不仅保留了中医文化的特色, 又达到了中医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又如3) 句中“加速衰老”的译文也千姿百态, 学生分别译为“to speed age”, “grow old quickly”, “so speed to become old”, “advance the ageing process”, “expedite being senility”等, 其中“to speed age”和“so speed to become old”完全是死译, 而“expedite being senility”中几个词的意思没错, 用到了高级词汇, 但仍然没用正确, 亦属于死译。最恰当的译法应该为“accelerating ageing”。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医学翻译时要灵活, 适时变通, 才能译出最佳效果。

3.2语法功底不扎实导致对长句的误译

此问题最严重的当属5) 句里学生对“出现不耐劳作, 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逐渐减退等衰老表现”的翻译, 误译且汉式思维最严重的译文如下“The body will show that can’t work, breathe and blood circulate became weaker gradually and even slow death”, 语法问题也非常严重。参考译文为“...will occur such as intolerance to physical labor, gradual functional decline of respiration and blood circulation”, 供大家对比。针对此类语法功底不扎实的医学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一定要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语法知识, 否则再深厚的医学知识, 少了语言这个载体, 也无法达到最大限度的交流。

3.3其他问题

还有学生在翻译作业中出现拼写问题、时态问题、主谓不一致问题和词性用错问题, 例如将affect (v. 影响) 用成effect (n.影响, 作用) , 在此便不一一赘述。对于医学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这些都属于低级问题。相信只要学生更细心一些便可克服这类问题。

4.结语

医学专业面试常见问题 篇5

首先要强调的是,回答问题要真诚。招生委员会的老师不喜欢虚假的或者是反复练习过的回答。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提前练习回答面试可能会问到的问题,面对棘手的问题你就会乱了方寸。

以下就是面试中经常问到的问题,要提前准备好回答。

1. 如果很多学校录取了你,你会怎么选择?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些标准:包括评价以前的病人,与学院同学的亲密关系,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学生的科研机会。

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把这几项看的一样重要。每个学校有自己的偏向,浏览他们的网站你就会发现他们的长处。

2. 在学校里你做了什么对未来发展有利的事情?

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描述一些志愿者项目,服务经历,团队活动和其他一些活动。把参加活动的特点和顶尖医师需要的素质联系起来谈。

不要仅仅用形容词去描述,把你所见所闻和所做的事描述出来,这样面试官就能想象出你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决心,以及你经历了什么。也可以复述一个你参与活动经历的故事。

3. 你克服过哪些偏见?

在面试过程中涉及到自我反思的问题经常出现,因为承认自己的偏见是很关键的。练习着描述一个你曾经面临过的偏见。

例如:“我从小住在中西部的乡村,没怎么接触过其他城市的人,我一直有个印象就是住在美国东海岸的人并不友好。

但是后来我遇见了Francie,她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的舍友。Francie来自纽约市,她很开朗很乐观,她很包容,还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是她让周围的人一起鼓励我不管在哪出生长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值得尊敬的个体。”

举这种类似的具体例子,会得到面试官的认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偏见,并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

4. 你周围的人怎么评价你? 或是你的兄弟姐妹对你有什么看法?

这一类问题在于反映出真实的自己。如果你不确定你的同事或者兄弟姐妹怎么说,面试之前问一下他们。

一般来说他们会分别列出一些你的缺点和优点。即使不问他们,你也能从生活中总结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后给每个优缺点想一个具体的例子。

到了面试最后,面试官可能会核实真实性,甚至是嘲笑你。你要展示给面试官的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医学院学生,还要表现出真实的个人一面以便他们认识你。

1.小升初面试常见问题

2.MBA面试的常见问题

3.面试常见问题汇总

4.面试的常见问题及答案

5.护士面试的常见问题

6.教师面试常见问题

7.面试常见问题及答案

8.面试常见问题答案

9.社工面试常见问题及答案

医学问题 篇6

【关键词】检验;医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17-01

检验医学是一门以临床检验、临床血液、临床生化、临床免疫等为基础,综合应用生物医学、现代应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理论和新型技术,解决临床医学有关疾病的全面诊断、治疗决策、病程监测、预后判断的实验学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僵化发展模式的传统检验学科已无法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其发展呈现出瓶颈态势,举步维艰甚至停滞不前,如何实现现代医学模式下检验学科的新突破,实现高层次快速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在二级医院中,检验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检验医学定位偏差

国内检验在临床治疗中往往处于辅助地位,非独立的运行机制制约了其长远发展。在许多医院,检验技术基本从属于临床诊断,多运用于对病人临床检查的各项指标的检测,长期处于被动过度医疗服务,既导致了功能局限,阻碍了检验技术的开发应用,同时造成医疗资源占用和浪费,使得医疗成本不断增加。

1.2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

检验医学必须为临床服务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因此,质量标准是检验医学的关键。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检验医学走过了化学检验、免疫检验、基因检验三个里程,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自动化小型化仪器设备的层出不穷,各地检验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平衡,质量控制意识的不断淡化,导致检验质量控制标准不统一,甚至与国际标准渐行渐远。近年来,各地医疗事故快速增长,偏差或错误检验结果,不仅没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信息依据,反而造成了误导,给病人生理或心理带来了伤害和损失。

1.3检验人才结构不合理

检验学科辅助定位的思想理念和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使得实际检验工作中,检验诊断的职能弱化甚至消失,国内检验人才培养出现反转现象,在市场竞争中,检验技师甚至比检验医师更好就业,使得高素质的检验医师缺乏和流失,导致检验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并逐渐显现出与现代科学技术、检验医学发展的不适应。

2 在二级医院,检验医学发展的对策

2.1 转变观念,检验人员应深入临床科室

Schwarz在《开展临床与实验室对话》一文提出:“一个实验室医学工作者没有同临床沟通和对话的能力是不能生存的。”首先强调了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与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可将医生的建议和专业问题深入阐述,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合格的标本、准确的操作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如判断血气酸碱分析结果就与病人的输液、特别是碱性液相关,不了解此情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在输血后可影响血液分析和骨髓检查结果。实验室工作者也要倾听病人的意见,同病人沟通。2

2.2检验人员要迎接循证医学的挑战

循证医学要求今天的检验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检验方法的评估、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以及检验结果对健康结局的影响。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检验人员要有循证的意识,善于发现和提出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利用循证医学的现有成果,善于用循证医学的观点追踪和鉴别医学文献,并积极开展循证实验室医学的应用研究,为临床提供最佳证据,墨守成规者注定只能被时代所淘汰。3

2.3 重视检验人才队伍建设

二级医院要非常重视医学检验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提高学历层次,青年医师轮岗,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策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4在二级医院开展健康体检服务。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现代医学正逐步进入预防-保健-治疗的整合医学模式,预防和保健将成为未来医学的发展重点,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使得对日常生活的医疗保健和预防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不愿意或很难花时间像现在一样在大医院里排队等候就诊和接受治疗,这就对快速、高效医疗服务产生了市场需求。检验医学更应根据社会环境和市场发展的趋势,瞄准新的发展方向,取得创新发展和突破。改变传统局限于医院、靠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型仪器进行检验的方法和手段,努力开发小型监测仪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检测手段,以病人为中心,研制检测试剂盒,将部分检测项目打包、配套成简单、易操作的试剂盒,病人在检验医师的处方下可到药房进行购买或者免费使用,检验医师为病人提供有偿的配套检验诊断分析或者开发检验诊断系统。这样,检验医学将切实变为上门到家服务,而医院将只保留对疑难重症的院内检验。1

市场经济下健康检验服务的诞生,将为各项检验技术的突破、改革提供新的动力源,将日益繁重的院内检验工作进行重整分流,集中现有资源进行重点检验项目攻克和技术创新,同时有利于高级检验人才的培养,淡化检验技能,加强检验诊断,给检验医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总之,检验人员的出路在于主动服务临床,必须认清形势、扫除障碍,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改变传统检验的被动、单一服务模式,不断深入全程检验医学,完善全面的质量监控,拓展服务功能,发展健康体检服务项目,走信息化、自动化、床边化的发展道路,最终取得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娟娟,刘卫东.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第4期.

[2]顾可梁.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J].临床检验杂志,2003年第21卷第4期.

[3]赵旺胜.循证医学及其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3年第21卷第1期.

医学问题 篇7

温州医学院作为浙南地区唯一的医学院校,承担着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培养医生的重任,调查目前医德教育及医学生医德的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医德教育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将调查对象限定为温州医学院医学专业学生。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0份,回收率93%。调查问卷分别从学生医德认知、医德现状、医德失范的原因、当前医德教育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设计,以期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医德的认知,以及医德教育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医学生的医德认知。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考察了医学生现代医德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学生的医德认知程度有待加深,对现代医德的认识只停留在“不以权谋私”和“忠于职守”等本职浅显的要求(相对低层次)上面,没有全面地了解医德相关知识,特别是“诚实守信”这一基本原则,只有约25%的学生认为也属于医德范围。

(二)当前社会的医德状况。

我们从对于当前社会的医德现状的态度,医德的缺失是由谁造成的,以及造成医德缺失的原因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当前社会的医德现状的态度,被调查者普遍表示了不满,多达46%的人选择了“不太满意”,另有约20%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可见,医学类学生对于当前医生的医德状况表现出了强烈的担忧。

(三)对医德焦点问题的看法。

调查发现,对于医生收红包或拿回扣现象,56%的人认为“非常不好”,15%的人认为“医生待遇不高,可以理解”,1%的人认为“理所当然,应该拿”,28%的人选择“可以选择性地收红包”。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收病人红包非常反感。

(四)当前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学生中,多数对自身的医德素质要求较高,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可能会导致自身健康受到损害的情况下选择“救死扶伤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会勇敢地冲到一线”与“听从组织安排”的比例分别高达43%和45%。在择业过程中,超过80%的被调查者选择“会优先考虑工作单位的医德风气”。

然而,很多学生对于医学院的医德教育的现状不太满意,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到41%,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同学为39%,另外有高达20%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对我院医德教育方式,高达42%的同学认为“比较陈旧”。那应如何提高医德教育的水平呢?近50%的学生选择“老医师的言传身教”,34%选择通过参加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到医德教育水平,选择“医学伦理课堂教学”的仅占7%,说明学生对于理论教育确实失去了兴趣。

三、结论及思考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医学生普遍对当前的医疗行业中存在的医德失范现象表示不满,大多数人认为当前的社会风气、医院的监管不力是造成医德失范的原因。

近年来,很多学生报考医学院校是由于医生的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较好、父母期望等,我们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有3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更有超过20%的学生是因家长的意志而学医的,而他们中很多人对学医的艰苦,从医的艰辛缺乏足够的认识,更没有为病人甘于奉献的思想准备[2]。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医德水平呢?

(一)发挥德艺双馨的医生的模范作用,对学生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课堂上的道德说教非常不感兴趣,而医学生很多的任课老师是医德、医技水平都很高的人。他们良好的医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在见习、实习阶段,带教老师的榜样力量更是巨大的。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通过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发挥校园文体活动的宣传力和感染力,开展以爱心奉献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体活动中,有意识地增加爱心奉献的活动,并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久而久之,就营造出一种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医德水平的提高也便水到渠成。

(三)走进医院,走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使命感。

医德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医德培养要发挥医医学生特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到医院到基层去,开展诸如导医、义诊之类的活动,接触、了解病人的疾苦和困难,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同时也激发他们为病人减轻或者解除病痛的崇高使命感,这样就能把爱心、奉献的思想内涵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去,让这种情感更真实、更深刻。

参考文献

[1]李理,詹会智.关于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几点思考[A].科教文汇,2009,(2):86.

医学实验室主要伦理问题调查 篇8

1 背景

近年来, 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上升, 已经成为困扰医院发展的大问题,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下, 医患关系发生变化, 患者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医疗投诉增加。医学检验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各项工具, 进行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评估, 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追踪等, 医学检验项目是患者病情检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且其比重会占到医师诊断和治疗选择的80%。但是医学实验室和患者直接发生关系的机会不多, 因此医学检验工作与患者发生冲突的情况比较少见, 医学实验室的伦理问题似乎并不突出。但医学检验模式由以检验结果为目的理念, 向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断和治疗为目的转化, 近年在医学上很多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都是由医学检验科研完成或促动的。因此, 医学检验对于临床的意义已然发生改变:从单纯提供检验结果向提供治疗咨询转变, 医学实验室也正在面临一些隐敝的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1]。

现在的检验医学已不是20世纪初仅用显微镜、比色计等简单仪器进行一些基本的常规检查, 在当时医生领导和指导着检验科, 检验科工作者只是起助手作用, 仅仅负责技术工作, 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全由医生负责。到了21世纪检验医学将掌握人类最先进的技术, 特别是分子诊断学技术, 能开展上万项检验项目。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 医学检验从业人员认为医学检验就是一系列的技术, 医患关系就是一种技术物质关系, 把医疗服务片面理解为技术手段的实施, 淡化了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尊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商业利益对检验工作的侵袭, 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随之呈现多样化趋势, 导致人们在得失、利弊、优劣、荣辱、是非等问题的尺度把握上产生迷惘和困惑;同时社会对高等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质疑, 不擅长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这些都给医学检验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2]。

2 对象与方法

从与我院签署的福州市20多家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学独立实验室等学生见习、实习的基地中随机抽取6家, 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为抽样医院中患者及其家属,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事先设计调查问卷“医学实验室伦理问题调查表”, 共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1~9题) 是了解受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依次为受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就业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平均月收入、经济状况、选择该院就诊的首要原因9个选项。第二部分 (10~20题) 是从患者角度调查医学实验室的主要伦理问题, 依次为“您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吗”、“您对检验科的技术水平满意吗”、“您对标本采集前医院工作人员的告知事宜满意吗”、“您在就医过程中遇到检验科工作人员收红包吗”、“您在就医过程中遇到不必要的检验项目吗”、“您认为检验科存在乱收费现象吗”、“您觉得开放的抽血室会影响您的隐私吗”、“您对检验工作人员在抽血过程中的态度满意吗”、“医生在开检验申请单时征求您的意见了吗”、“您对检验科出具的检验报告单的结果满意吗”、“您怀疑检验科出具的报告单有问题, 您对投诉结果满意吗”11个选项。调查时间是2011年6月—12月。调查对象以无记名方式填写, 当场填答、当场收回, 以保证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

3 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调查表180份, 回收163份, 回收率为90.6%。研究对象中男性占41.78%, 女性占58.22%;年龄30岁及以下者占28.35%, 31岁~50岁者占58.16%, 51岁及以上者占13.49%;文化程度初中学历占28.03%, 高中及中专学历占40.86%, 大专学历占15.41%, 本科学历占10.54%, 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16%;户籍为农村的占38.21, 为城镇的占61.79%。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发现, 医学检验实验室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就医环境不合理, 隐私得不到保护

医院的抽血室都是开放式的, 每天上午多为抽血时间。当抽血不畅时, 往往聚集较多的工作人员和别的患者, 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感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保密医疗不能体现, 有时引发医患矛盾。

3.2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个别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在患者就医过程中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医学检查, 提高了检查费用,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在医疗服务市场化后,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有的医生不管病情需要与否, 滥行检查, 重复检查,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不必要的痛苦。

3.3 标本采集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

被调查人群中55.2%的人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 但仍有34.7%的患者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在医患关系中语言美表现在尊重患者, 主动与患者打招呼或自我介绍, 要杜绝“冷、推、硬、顶”的现象。只有这样, 才能加深医患之间的了解, 使不必要的紧张化为理解与谅解, 建立一种亲切友好、合作型的医患关系[3]。

3.4 患者对检验结果有疑问时如何解释, 这种纠纷的数量仅次于对服务态度的投诉

高达85%的患者反映, 当患者对检验结果有疑问或看不懂时, 检验科工作人员多是“我不知道, 去问临床医生”或“我们只负责检验, 要解释去找医生”之类的回答。与许多同行交流讨论, 他们绝大多数都认为解释是临床医生的职责, 检验人员不了解患者的病情, 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诊疗方面的培训, 为了杜绝风险, 所以要守口如瓶。

3.5 责任心不强, 技术水平低, 造成漏、误诊致医患关系矛盾

个别检验科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工作中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 工作粗枝大叶不细致, 草率从事, 造成误诊, 引起医疗纠纷。

4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学检验环境

4.1 构建正确的医学实验室伦理原则

针对医学检验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技术价值导向的日益强化、医学检验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国际标准化组织临床实验室检验和体外诊断检测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212) 在1999年投票通过了一个文件—ISO15189。其是标准化、规范化世界各国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所制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 即《ISO15189:2003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medical laboratory) 。ISO15189是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一项国际标准, 其中附录C为检验医学伦理学。笔者认为在医学实验室中应建立以下伦理原则[4,5]。

4.1.1 人道主义原则

为解决医学检验技术滥用而引起医患关系淡化的不良后果, 在其应用中必须坚持人道主义原则, 同情、关心、爱护患者, 平等、负责地对待患者;坚持以善良、诚实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医学检验服务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为大多数人的健康服务。

4.1.2 整体效益原则

医学实验室在运用高新技术时, 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局部利益, 而必须顾及到社会的总需求与整体利益, 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 以避免片面追求部门经济利益而任意扩大其使用范围, 诱导需求等现象发生, 避免高新技术的滥用引起的大量伦理道德问题。

4.1.3 精益求精的原则

为防止医学检验新技术在应用中误诊误治现象的发生, 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其应用过程中必须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具体讲, 在思想上, 对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应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切不可因自己的疏忽与失误而损害患者的利益。在知识结构上, 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 了解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不断更新知识内容, 调整知识结构, 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4.1.4 最佳选择原则

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应用首先要严格控制其适应证, 不得任意扩大其适用范围, 随意开列检查项目, 让患者去做那些意义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检查。其次是损伤最小, 在效果相当的情况下, 要选择损伤最小、安全系数最高的手段。在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某项技术但又有一定伤害或危险时, 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并尽力将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确保患者安全。最后是耗费最小, 在选择医学检验新技术时, 应当考虑资源的消耗, 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4.2 提供安全舒适相对独立的抽血环境

抽血室应采光通风良好, 清洁整齐、安静、安全、有序。可采用叫号系统, 在抽血室外另设一间等候室, 让患者在等候室等待叫号, 以保障抽血患者的隐私。抽血前可开展一般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比如, 通过口头语言教育、发放抽血知识宣传单、在注射室张贴抽血须知等, 让患者了解抽血常识, 可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在抽血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巧妙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可缩短与患者之间距离, 有效地消除患者的陌生、紧张感[6]。

4.3 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正确处理新型医患关系

在检验科, 患者对服务态度的投诉往往占相当大的比例, 所以良好的服务态度非常重要。患者对检验结果有疑问时如何解释, 这种纠纷的数量仅次于对服务态度的投诉。应热情回答病患提出的各种疑问, 尽自己所能地给出令其满意的回答, 则会带给患者一种积极而愉快的情绪体验。另外, 检验报告单中的专业代码、名词与图形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等, 是我们检验工作者的强项, 临床医生并不很熟悉, 让患者去找医生解释不如我们自己解释得好。当然, 面对患者的疑问切忌说出绝对的话, 要为可能出现的错误留有余地, 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又很多, 有些是通过检验人员的努力能够克服的, 有些因素则不是检验人员所能克服的, 如某些药物的服用会对肝功能检验产生影响、患者的饮食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等。一般患者找到检验科理论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 而不是蓄意闹事, 只要检验人员真心道歉、努力纠正, 绝大多数患者也不会纠缠不休。因此, 解释工作做得好, 不但不会增大医患纠纷, 反而能减少这种风险。因为首先通过对患者病情和既往检验结果的了解, 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差错, 及时道歉和做出补救;其次, 热心诚恳的解释, 能增进病患对医检人员的理解与信任。

4.4 加强生化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

由于分析前工作的复杂性和质量的缺陷隐蔽性, 检验工作者难以控制, 出现责任不清或难以确定等情况, 容易产生误解和纠纷。分析前质量保证包括检验项目科学合理、患者正确准备、原始样本正确采集和运送, 为了减少和避免差错出现, 医院各部门应协调合作, 多沟通, 形成一整套制度, 并严格执行, 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

4.5 与临床科室在沟通中携手并进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检验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三大常规, 逐步发展为由生化专业、免疫专业、微生物专业、临床检验专业、血液学检验专业等组成的检验科, 给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 为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但检验科要做到健康有序地发展, 应重视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必须加强医院各部门合作意识, 互相沟通, 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

经常与临床科室沟通, 可以及时地把检验科新增检验项目通报给各临床科室, 临床医师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 申请所需要的化验项目;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临床医师目前希望增开的检验项目, 根据目前检验科人员的素质、设备情况和临床意义, 进行全面考察论证, 确实可行的项目应尽快满足临床的需要。

及时有效地与临床科室沟通能掌握更多的患者信息, 对于某些特殊结果可以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必要时可以复检, 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改变检验科做完实验发出报告单即完成任务的观念, 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整体, 应当让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能够享受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方便与实惠, 简单地说就是无论临床科室还是检验科, 都应该对患者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真正做到以解除患者痛苦的目的[7]。

总之, 检验科技术人员和临床医师应遵守循证医学和循证检验医学的原则, 对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寻求最佳的证据, 根据患者的表现, 科学地选择有效、合理、实用、经济的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1]张瑞军.从国家卫生部新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2008年版) 》看医学伦理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J].武警医学, 2009, 20 (9) :853-855.

[2]梁红艳, 李正军, 姜晓峰.检验医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 17 (2) :20-21.

[3]潘传德, 王建华.临床检验标本采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19 (4) :87-88.

[4]肖翠峨.正确采集标本预防检验医疗纠纷[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 12 (5) :458-459.

[5]梅人朗编译.美国和加拿大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 2005, 3 (6) :82-85.

[6]谢圣高, 邹光楣, 夏云, 等.加强医学检验人员敬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16 (1) :2-3.

现有医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探究 篇9

实习是医学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 是将所学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时期, 并将影响到医学生对于医学的兴趣以及未来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目前我国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和三年制专科生临床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年。在这一年中, 经过各科室实习, 医学生对临床工作有了初步认识, 并掌握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但是, 由于缺乏系统安排和规范化制度, 目前我国临床实习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 医学理论教育与临床实习衔接不合理

在我国, 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都遵循基础理论课学习—临床课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模式。其中, 临床课学习+临床见习是最重要的衔接阶段[1]。但对于这个阶段具体的安排不够合理, 被动填鸭式的课时安排, 使医学生尚未消化抽象的知识又得接受新的灌输, 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使部分医学生对临床课程学习产生厌倦甚至抵触情绪。最重要的是, 临床课程学习与见习时间间隔过久, 使见习达不到应有效果, 而接下来的临床实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国外, 医学生学制一般为8~11年, 从第四学年开始临床医学课程教学, 学生上午在教学医院实习, 参加医生查房、书写病例, 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基本临床操作训练, 下午则返回学校上课。这样的教学计划强调了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紧密性, 保证了教学质量。由于国情不同, 我国无法像国外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和完善的设备进行实习生培训, 但理论课程教学和临床见习穿插进行的方式还是可行的。一方面, 学生经过临床感性认识后, 理论知识将得到巩固;另一方面, 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2 实习侧重点有偏差

实习是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初步阶段。这个阶段涉及对以往所学医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整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基本临床操作技能的熟悉等。明确实习的侧重点对医学生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多数教学医院实习侧重点都存在偏差。很多带教医师对实习存在错误认识: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需要了解一般临床工作程序, 初步掌握与病人交流的技巧, 对于临床疾病只需有概念性了解即可, 并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

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是, 大量医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中、小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所等医疗机构, 这些机构缺乏正规、系统的低年资医师培训和计划, 却要面对最基层的病人和最常见的疾病, 显然这样的实习安排根本无法满足医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所以, 实习阶段应使医学生对临床工作有系统认识, 并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容易出现偏差, 比如实习生应掌握的基本临床操作技能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 技能培养如何与理论知识充分融合。这些类似问题在实习教学阶段并无明确的安排和解决方案。所以部分实习生实习结束后, 感觉收获不大, 更谈不上进入临床独立工作了。医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向医生角色的转变是实习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目的[2]。其中, 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常用技术的熟练掌握十分重要, 尤其是各种急救技术。而实习阶段针对基本操作的训练往往是零散的、不成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实习医院缺乏必要设备、系统的训练安排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在于实习生将很多基本临床技术视为“打杂”, 存在好高骛远心理, 而面对各种基本病种时却无法应付。

3 对实习成效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关于实习效果的评价, 对实习生来说作用非常重要, 医院也可通过这些评价找出实习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及不足, 为进一步完善实习教学工作提供参考。目前, 我国大部分实习医院, 对于实习生的评价只停留在各科带教医师填写的实习鉴定表上, 缺乏规范的实习考核制度。这种评价对于实习医院来说只能是感性认识, 无法上升为系统分析, 也无法作为改进依据。因此, 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对于实习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大部分实习医院远离学校, 学生脱离了学校管理和课程考试, 很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定期考核可形成有效约束力, 防止以上情况出现。

4 临床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实习生缺乏主动性。在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实习教学中, 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实习生看来, 临床工作既陌生又繁杂, 所以一切都听命于带教医师, 缺乏主动性。在实习过程中, 很少有学生能够得到有意识的系统引导, 以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动力。可以想象, 失去主动性的临床实践将很难有大的收获。

(2) 缺乏规范的实习指导。在很多医生看来, 实习的两大内容是伤口换药、写病历。为避免医疗纠纷, 很多医院减少了学生有创检查及手术穿刺等项目操作的机会, 这无疑对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带来很大影响。另外, 随着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于安排的实习医生心理上有着本能的排斥, 会表现出不满甚至拒绝, 严重打击了实习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临床实践机会, 医学生在医疗过程中就会产生局外人的感觉, 进而对临床实习失去兴趣, 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 积极为实习生寻找临床实践机会尤为重要。指导实习生如何换药和写病历也很关键。写病历并不只是对病人症状体征的描述, 还应体现与病人的交流能力、对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和对于特定疾病的分析、判断与表达能力。能够写好一种疾病的病历, 往往意味着对于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已有全面、系统的掌握。而目前大多数实习生所面对的是已经确诊无误的病人, 他们只是根据所学书本知识将临床表现记录下来, 并尽力向已知诊断靠拢, 谈不上分析判断、鉴别诊断。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学到的只是如何将病人病情描述出来, 而失去了对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即使是病情描述, 许多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病历书写任务, 能抄就抄, 症状体征千篇一律, 病程记录如流水账, 使病历书写的意义根本无法体现[3]。再如伤口更换敷料, 其中包含了外科最基本的无菌技术和包扎技巧。很多带教医师在带实习生进行一、两次操作后, 便完全放手。对于为什么要换药、如何换药、不同伤口的换药要求等并不解释或一言带过, 实习生也只能“依葫芦画瓢”进行。这样, 很多重要的操作程序和细节很容易被忽略。

(3) 法律意识和人文精神教育失缺。实习阶段意味着真正开始接触病人。当前我国各种医疗法规的出台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实习生法律意识和人文精神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部分医院, 实习生要从事大量的临床一线工作。对于病人来说, 很多时候实习生与医生并无本质区别。因而实习生的一言一行, 要体现对病人的关爱和负责, 同样也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而目前, 很多医院和实习生, 这些方面似乎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更无规范化培训, 使实习生在与病人交流时不得要领, 进而引起病人反感。其结果是, 病人对实习生普遍不信任甚至拒绝其治疗操作, 进而妨碍了整个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5 关于标准化病人的争议

所谓标准化病人, 又称专业化模拟病人, 是指没有医学知识、但经过训练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的健康人, 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标准化病人最早产生于二十多年前的美国, 是一种针对实习医学生和年轻医生的培训和考核手段, 目前在国外开展较为广泛。但在我国只有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和沈阳医科大学等少数单位采用, 且备受争议。有专家质疑, 标准化病人只能模仿主观症状, 很多的客观体征无法模仿;只能进行模仿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而现实中很多病症的表现是不典型的;长期的模仿病人, 是否会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等。总之, 标准化病人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医学实习教学需要[4]。尽管标准化病人存在各种缺点, 但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病人拒绝实习生的检查治疗甚至观摩教学却是不争的事实, 特别是在妇产科、泌尿外科等涉及病人隐私疾病的科室。新出台的《执业医师法》也严格禁止了在临床教学中利用病人来做“道具”。因此, 推广标准化病人作为医学实习教学的辅助手段, 是必要的、可行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运用标准化病人。

病症的千差万别使得对医学生和医师的临床考核无法实现规范、公平, 同一个病人显然无法忍受被反复当做“教材”, 而运用标准化病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也容易得出相对公平的评判结果。若在经得病人知情同意后, 能进行真正的临床教学无疑是最好的, 如果病人拒绝, 标准化病人即可部分代替病人进行教学,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实习生拒绝入内”的尴尬情况和医疗纠纷的产生。因此, 在病人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 标准化病人的出现可以极大地缓解教学资源短缺的现状, 适应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下, 医学生实习既要完成医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又要培养基本的临床能力, 还要尽快适应新形势医疗改革的需要, 医学院校必须和实习医院密切协作, 形成系统、规范的实习管理机制, 使医学生在向医生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迈好这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赖亚宁, 姚巡, 卿平, 等.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下临床实习教育改革[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 :8-11.

[2]王丽媛, 谢咏梅, 汪志凌, 等.医学生敷衍临床实习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7) :101-102.

[3]宋泽庆, 朱艳芬, 彭秋凤, 等.影响教学医院OSCE成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7) :106-107.

医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讨 篇10

一、医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生计, 更关系到社会稳定, 目前医学生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不足以及医学生个人因素, 加大了医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 使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一) 就业结构性矛盾加重医学生就业压力

当前医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问题, 主要是在就业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 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产生不匹配, 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造成的结构性矛盾在就业领域的集中反映, 其突出表现是, 在一批医学毕业生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 另有一批医疗卫生单位难以招到医学毕业生。【2】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 我国经历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进入了平稳发展期, 处于区域经济格局调整阶段,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和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 导致医疗人才资源分配不均。突出表现为:

一方面, 对医学生吸引力大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以及医疗资源丰富的卫生机构受编制、硬件等客观条件限制, 对本科毕业生吸纳能力有限, 不具备扩大就业潜力, 加之本科和研究生扩招后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优秀人才资源, 本着“择优录取”原则, 为保证招聘质量, 满足人才结构需求, 很多单位在学校背景、专业类型、学历层次、执业资质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面提出更高招聘要求, 抬高了就业门槛, 使医学生初次就业难度增大。

另一方面, 急需医疗人才的广大中西部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经济发展落后、地处偏远及为个人提供的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而缺乏吸引力而招不到人才, 甚至还有些基层医疗单位不从自身实际和人才梯队建设出发, 片面提高招聘标准, 给自己设置招聘壁垒。导致出现鲜明对比的“就业难”和“招人难”的二难困境, 但这并不是医学生总量过剩而导致供需矛盾。有数据显示, 我国每千人口职业 (助理) 医师数为2.06人。【3】说明我国医疗人才数量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还远不相称。

其二, 相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就业市场的需求与变化, 存在教育思想僵化, 教育模式单一, 课程设置落后, 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 培养出的学生同质性强, 创新和实践能力不足,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不能满足很多医疗卫生机构对技能型和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实际需求。而需要大量初级医疗人才的基层虽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但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心理和就业需求, 使就业质量不高。

(二)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存在不足

一些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还停留在就业政策宣讲、招聘信息发布、就业技能培训、举办招聘会和毕业生推荐等传统工作中, 缺乏实践型、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对就业指导课程也不够重视, 不仅课时少、指导内容陈旧、授课形式单一、讲授范围狭窄、师资力量缺乏, 而且主要针对毕业年级, 系统化的医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完善。

此外, 医学院校还缺乏与用人单位常态化就业信息沟通和交流, 对医学生就业形势缺乏必要的分析与预测, 不能及时将就业统计数据反馈到学校, 为学校学科设置、招生计划、培养模式等提供参考, 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脱节。

(三) 医学生个人因素

作为缺乏社会经验的在校大学生, 思想意识、思维能力和自我概念等心理条件还不完善, 对他们的就业定位、就业动机和就业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影响他们的就业观念。

1. 就业定位不准

医学生对自我认知和就业定位不准, 往往产生自我概念和现实体验不协调的就业认知。他们毕业后更愿意到经济发达、环境优越的地区或者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医疗单位工作, 就业期望较高, 与社会需要和就业现实脱节。

一些医学生认为本科学历难以找到满意工作, 往往选择“先深造, 再就业”, 期望通过提升学历层次来提高身价, 为将来找到条件更好的工作增加筹码, 就业和创业主动性不强, 还有的毕业生宁可改行也不愿到基层卫生事业机构工作, 导致“有业不就”现象普遍。

2. 就业功利性较强

医学生专业课学习任务重, 容易忽略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育, 而在“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制度下, 医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多是从个人价值和物质利益方面考虑。就业功利性较强, 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对到基层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工作缺乏精神动力和信心, 不能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医疗卫生发展需要相结合, 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

3. 就业心理不成熟

处于生理成熟但心理半成熟状态中的医学生, 心理调试能力较差。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 会产生消极情绪, 使他们在自我价值、职业理想、就业形势、就业规划、择业理念等方面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导致在学业、生活和择业中带有盲目性。而家庭贫困和学习困难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影响面对就业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 使就业思想和心理准备不充分。

二、解决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在2013年12月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中提到:“到2020年, 我国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适应人们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要, 为群众提供安全、方便、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显而易见, 医学生合理就业和分配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保证, 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 必须切实采取措施促进医学生就业。

(一) 政府围绕基层就业制定就业促进政策和进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

将医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与医学教育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逐步建立起促进医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机制。在城市和发达地区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就业门槛提高, 对本科毕业生需求基本饱和的情况下, 加快城镇化建设, 改善就业环境, 增强基层吸纳就业的能力和促进基层就业已成现实需要, 也是与当前国家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

1. 政府制定和完善医学生就业政策

政府对医学生就业促进和优惠政策不能只停留在宏观层面, 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就业者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并设立基层就业专项经费, 让就业者能得到收获, 将政策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 引导和鼓励医学生面向中西部和基层就业, 促进人才资源有效分配。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政府购买基层公共医疗服务等基层服务政策, 对服务期满愿意继续留下工作的医学生在工资待遇、职称职务晋升、继续教育等方面给予物质和精神支持, 同时, 加大基层医疗单位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政策支持, 改善基层医疗环境和设施, 鼓励地区三甲医院对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帮扶, 定期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增强基层就业的吸引力。

政府要灵活掌握招聘制度。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 对基层用人单位在招聘政策和录用形式方面进行调整, 吸引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聘用合同制度, 规范合同管理, 消除医学生就业选择中对编制、合同的顾虑, 维护求职者权益。推动医学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 在“五险一金”、人事档案管理和工龄计算等方面给予支持, 并将见习鉴定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选用见习毕业生的依据, 以鼓励医学生就业。建设面向全国的医学人才招聘信息服务平台和医学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 破除城乡和地区间就业信息壁垒, 健全医学人力资源市场, 使医学人力资源在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下得到有效配置。

2. 政府根据医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和就业市场需求优化医学教育结构, 灵活调整学科设置、学制学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课程结构。加大临床医学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三年制农村实用型初级全科医生的培养。完善“5+3”模式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即五年制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和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到医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中, 培养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将市场需求为就业导向与医学生自主择业相结合, 发挥就业市场调节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互补作用。

(二) 医学院校应建立医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医学院校通过构建全程化、全覆盖医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使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推动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

1. 加强就业指导

建设一支素质强、水平高、专业化, 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就业创业指导能力, 愿为学生服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在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心理咨询、就业创业培训、就业技能辅导、就业基本流程和就业法律法规等方面为医学生提供指导, 保证就业指导成效, 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 除定期的常规就业指导必修课外,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选修课、就业形势与政策课, 邀请就业专家、就业创业先进校友和用人单位来校做专题讲座和就业咨询, 发挥成功就业案例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就业和创业信心。

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调查, 掌握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困难和心态, 以便调整学生的就业心理和择业观念。对有意愿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与指导, 建立校内创业培训基地和校外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一定资金扶持, 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针对学生个性、兴趣、能力、专业和家庭情况等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使学生更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 减少就业中的盲目性, 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 提高就业主动性。

2. 强化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发布招聘信息和组织招聘会等被动的“引进来”就业服务, 应主动“走出去”。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拟推荐毕业生, 了解毕业生供需情况, 带领学生到用人单位实地调研, 增强学生对用人单位的理性认识, 建立长期、动态化的就业信息交流机制。

树立“一次登记, 全程服务”的就业服务理念。对有就业意愿毕业生进行就业登记, 及时将学生就业意向、求职需求、个人情况等信息及时反馈至用人单位。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服务, 并将他们的信息提供给人力资源保障部门, 做好就业服务接续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方面法律培训, 提高就业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供就业法律援助服务, 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减少求职和就业中的法律纠纷。

3. 完善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共享平台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载体已趋向于智能化、便捷性、即时性, 加强网站、Email等传统信息载体在就业指导与服务中作用的同时, 还应利用手机短信、微信、易信、飞信、QQ群等即时信息推送平台, 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订阅和关注的就业信息和求职信息随时发送到用户端。学生在线浏览、查询感兴趣的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也可以按照求职信息锁定符合招聘条件的求职者, 节省了信息传播时间, 提高了信息通达率。同时, 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双选、网上招聘会、远程面试, 拓宽招聘渠道。

4. 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其所从事职业进行系统的、持续的预期和计划, 以满足自我需求为目标的内心体验和工作经历的自我探索、统筹规划、科学决策的过程, 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全过程, 使学生对自己进行学习规划、理想规划、生活规划、职业规划、目标规划, 设计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4】有目的、有计划地确立学习、生活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 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点的优势与不足, 进行个人对比、分析、总结, 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因素之间的矛盾, 不断调整对自己的价值定位, 最大限度的发掘自我潜能, 增强竞争力。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发和引导自己逐步树立符合自身素质、需要、兴趣、特长和价值观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和职业选择, 使就业方向和求职意向更加明确, 促进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形成。

5. 发挥学校相关部门在医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因此, 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 学校其他相关部门也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推动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开展。

学校和院系党群部门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培养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政治理想, 将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吸引优秀就业和创业大学生到党员队伍中来, 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促进大学生就业。

学校宣传部门结合就业工作实际, 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方案, 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橱窗、展板和校园网络媒体等媒介宣传和解读就业政策,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 报道就业和创业先进个人事迹, 倡导向优秀医务工作者学习, 激发学生就业积极性。

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及其领导的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部门, 应发挥联系和团结学生的优势。组织以就业与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鼓励学生建设和参与就业与创业社团, 为学生提供就业经验交流的平台, 发挥同学间朋辈教育效应, 提高就业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社会实践工作, 从这些基层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并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6. 医学院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的就业合作与交流机制

医学院校在为国家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应经常性深入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供需调研工作, 及时征求招聘单位的意见, 进行“订单式”培养。在加强与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合作的同时, 扩大医学生实习和实践渠道, 加大乡镇社区和公共卫生等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搭建基层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就业体验制度, 将学生实习安排在当年招聘单位, 不仅增进了招聘单位和有就业意向学生之间的了解, 而且学生可以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促进形成合理的就业定位, 提高就业的理性认识水平, 为日后的择业做好思想准备, 以实习来带动就业。

医学院校还应主动邀请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经常性到学校开展就业招聘宣讲会和招募见习生, 宣传单位文化、福利待遇、职称晋升和人才培养, 将自身发展规划和引进人才计划反馈到校方, 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供求关系。

(三) 医学院校应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除了要教育学生掌握好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 还应对医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加强培养和锻炼,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为就业做好准备。

1. 思想素质教育

重视和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在医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理论课和思想工作教师队伍优势。针对医学生就业需求和就业形势变化, 结合就业政策, 制定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认识、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能够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义利观启发和规范就业思维与择业行为,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 面向广大基层就业的思想, 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通过思想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将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整个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 才能在就业中选择恰当的定位, 顺利实现就业。【5】

2. 人文素质教育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医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推动临床医学课程与医学人文课程的交叉和融合, 在培养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 加强人文修养和社会主义医德观教育, 拓宽学科视野, 扩大知识储备, 提高就业能力。

3. 心理素质教育

针对医学生就业中的消极心理,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将就业期望与自身实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结合起来, 能够辩证的看待就业、升学和个人发展, 克服就业中的焦虑情绪及自负、自卑、依赖、逃避心理, 敢于面对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就业自信心。

对存在就业困难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现实引起的心理冲突, 调整就业心态和就业思维, 扩大就业思路, 提高心理素质。

4. 医学职业教育

通过医学职业教育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将我国优秀传统医理思想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融入到医学职业教育中, 增强对医学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够真正理解“救死扶伤, 实习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内涵, 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职业理念, 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结语

医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而且也是我国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的保障, 国家、社会和高校应高度重视, 不断探索和研究促进医学生就业的理论和对策。针对就业结构性矛盾, 各级政府应围绕医学生基层就业制定就业促进政策来调控人才分配, 进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 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医学人才, 缓解当前医学生就业压力。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 应通过构建和完善医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就业能力。医学生自身也应该转变就业思维, 摆正就业心态, 调整就业和择业定位, 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摘要:在分析就业结构性矛盾、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医学生个人因素等问题基础上, 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当前医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第一, 政府制定就业促进政策与进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第二, 构建医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来促进就业;第三, 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来提高竞争实力。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我委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EB/OL].[2015-05-25]http://www.sdpc.gov.cn/gzdt/201408/t20140808_621796.html.

[2]中国就业促进会.积极有效地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关于就业结构性问题的研究[N].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4-03-19 (3) .

[3]国家卫计委.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5-26]http://www.nhfpc.gov.cn/guihuaxxs/s10742/201405/886f82dafa344c3097f1d16581a1bea2.shtml.

[4]许振珊.医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5) :50-51.

医学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学生党建思想政治针对性

1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党知识和理论学习有很大差距。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是为了考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基础理论的学习不扎实;甚至一些学生,而且还是入党后的学生,对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有着盲目的向往;个人价值观倾向于实用主义,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

1.2热衷于入党晋位,而忽视了如何党建。很多学生热衷于通过积极表现入党,而入党后的学生却没有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展党员中存在着把关不严,对发展入党的学生要求不是很高;从教育角度看,目前的教育内容不够规范,远远跟不上时代进展;学生的管理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对后期的党员学生的管理机制没有跟上。

1.3学生党支部的生活内容陈旧。支部生活仅仅限于上传下达,和流于形式,表现形式陈旧单一,没有创新性,往往开会较多,谈心较少,说教较多,聊天较少,思想工作过于强调普遍性问题,而对学生的个人问题忽视。

1.4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人员较少,业务水平不足。一般院校中的学生辅导员日常杂事较多,很少有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党建思想工作,从而把流于形式的统一部署当成了主要任务。在大学校园中,辅导员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这些辅导员从毕业到当辅导员时间很短暂,而且本身也没有任何的党建经验,对理论把握,对政策的运用缺乏统筹把握和灵活性不够,这也是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2对如何做好医学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2.1从源头入手,加强和规范大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

2.1.1在临床学院往往是很多学生入党的最后一年,因为很多院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较松,流于形式。其实,学院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的过程,是如何保证一个党员质量的关键。一是要给入党积极分子安排必要的工作,首先要分配班级的工作,让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积极锻炼成长。二是要在系里和学院开展活动时,安排一些积极分子担任组织者和重要的工作人员,通过这些具体的工作,让他们有了责任心,有了使命感,切实地感受到党的印象力,增进对党的感情,同时也为进一步考察准备了第一手的资料。

2.1.2在学生入党时要切实做好新党员的质量关,确保我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一是要发挥好共青团的助手功能,各班团支部要选拔推荐优秀的共青团员给党组织,只有团组织推优,才能保障发展党员的第一步的纯洁性。二是要扩大入党的民众调研工作。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团组织的推荐对象的意见,特别是要扩大范围,包括辅导老师、同学、实习老师、患者等的意见,考察合格,予以公示,如异议,再进行递交入党申请书等材料,同时要组织老党员进行公开评议,评议时要抽取一些学生代表。三是上级的党组织要派出专人进行面对面谈话,进一步了解发展对象的思想和综合素质。

2.2从教育培训入手,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发展后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一是要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连续性、规范性的教育。要充分重视利用一些基本知识的培训班,要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学员要及时总结所学知识,并递交培训感受文章。二是要把预备党员的教育工作当作党员教育培训管理的关键性环节。预备党员首先是大学生的标杆,是最接“地气”的党员。对预备党员的培养要注意多开展个人思想汇报的方式,既要培养又要听取心声。三是要把党员的后续教育和管理作为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支柱。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才能培养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从而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2.3从科技手段入手,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微信等工具,为大学生的思想广开言路,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架构桥梁,为党建工作搭建网络平台。要用现代化的系统管理软件,对党员学生进行目标化管理,从设立目标,明确目的,设立目标实现过程,成果评估等进行管理,从而系统性地提高党员的党性休养,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2.4从党支部入手,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党员学生的继续教育工作。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党员组织生活,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形式,明确宗旨,提高认识。在民主生活会上,要认真研究、部署,要发挥组织者的带头作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同时要注意民主生活的考勤工作,上级部门要定时和不定时抽查。注重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3结束语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我们要从开拓新的教育内容,搭建新的教育载体,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使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卓有成效,确保我们党的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谢骐,黎娅,邓奕,王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管理机制浅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张秋野,俞晨,李均熙.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07).

[3]林建安.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双效互动”模式探微[J].咸宁学院学报,2011(03).

医学问题 篇12

1 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文化素质低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学历上移的冲击,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危机,中职学生生源素质低、后进学生多。虽然中职卫校的生源相对丰富,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品行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情感、心智和行为方面与以往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绝大多数新生入学成绩不足中考总成绩的一半,在起点上“先天不足”,三年制专业教育难以有效弥补其不足,成为农村医学教育无法逾越的屏障。

1.2 学生从医观念不强

从入学动机看,学技术、就业好、管理严是学生和家长青睐卫校的主要原因。读卫校学习农村医学专业并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初衷和志向,而是迫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因此,学生中不乏有对学习消极懈怠、兴趣不浓、专业认识淡薄的现象,对从事卫生职业工作准备不充分。内驱力、上进心的不足与缺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初级医务人员的症结所在。

1.3 教学资源短缺

校的教学活力,整体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提升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5]。我们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小组内集体备课,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了教员授课能力;采取教研室内跨学科集体备课,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和人为分割,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加强了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采取跨教研室集体备课,解决了基础与专业知识的需求度和衔接问题,促进了校内教研活动的开展。3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极大地促进了教员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一是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卫校停办社区医学等涉及临床的专业以来,临床类教师陆续退休、转岗、分流。加之我省高等医学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医学类师资培养渠道不畅、数量不足,医学院校毕业生多选择临床医疗岗位,医学教育师资特别是农村医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知识、年龄老化严重,难以保证农村医学专业教学素质的要求;二是实验和临床实践教学设施陈旧、投入不足。农村医学是新专业,以原医士专业为基础建设,结合农村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变化和农村卫生工作重点,增加农村基本卫生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内容。但原有教学设施设备已淘汰或转为他用,实验、实践教学滞后,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1.4 专业定位和准备不足

农村医学专业虽然是在原医士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不等同于临床医学。在专业定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评价和考核、实践教学、服务方向等方面,明确指向农村基层,着眼人民群众长远而持续的健康需求,把预防保健和提供全面、全程、经济、高效的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全国农村医学专业教改性人才培养方案》(下称《培养方案》),农村医学专业的性质、目标任务、人才要求、内容安排、技能考核、资格准入、继续教育等,以应用能力为主,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把农村医学专业等同于临床、医士、社区医学等,不仅偏离了农村卫生工作方向,而且对毕业生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不利。

2 对策

目前,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医学专业教育在《培养方案》基础上,重新认定目标和方向,不断改革和探索教育模式,立足农村实际,贴近农民需求,以招生入手,改革与强化“六关”,使农村医学专业人才以全新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进入社会,服务“三

参考文献:

[1]陈永勇.集体备课好处面面观[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28(6):

[2]邓淑风,张拥军,宋辉,等.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7,5(5):314-315.

[3]张景芬,刘淼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督导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2):47-48.

[4]严莹,吴军生.集体备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4-15.

[5]颜秉瑞.如何在高校开展集体备课[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182.

论优秀篮球教练员的智能结构

尹军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2002)

摘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优秀篮球教练员应具备的智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代篮球比赛对篮球教练员的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语言智能的要求都较高,而对这3种之外的其他智能的要求则低得多。优秀篮球教练员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语言智能。

关键词:篮球教练员;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目前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位发展心理学家之一的霍华德·加德纳(Harward Gard-

农”,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

2.1 在生源质量上把好“入口关”

为确保生源质量,农村医学专业招生实行“三限”政策,即限人数、限成绩、限生源。采取“应届生中考成绩、往届生校考成绩、高中生免试录取”的入学办法,分批分类确定最低控制分数线,择优录取,以控制数量提高生源质量。在不突破专业招生人数的前提下,优先录取农村生源和志愿扎根农村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城镇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起点上力争“站得高”。

2.2 在专业教育上增强“信念关”

作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要有立志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的愿望和追求,要热爱医学、乐于奉献,以增进和维护健康为使命。为此,以入学教育为抓手,通过学习、听先进事迹报告、见习和实习等环节,在专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让学生全方位认识专业,提升专业价值,增强信念,牢记使命,牢记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实践中实现医学生的人生价值,在专业学习的目标上力求“望得远”。

2.3 在理论教学上夯实“基础关”

扎实的文化知识、必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医学基本知识是农村医学专业岗位的知识要求。为弥补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的现状,专门制订农村医学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并拓展选修模块,不仅能有效解决专业学习上的困难,而且有利于学生中专毕业后的自学提高和继续深造,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根“扎得深”。

2.4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基本关”

掌握现代医学基本技能、医护基本技术、基本诊疗操作,规范使用和管理常用器械、仪器、设备等是农村医学岗位的基本文章编号:1671-1246(2013)16-0031-02

ner)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传统的智商理论,使人们对创造性和认知的理解更进了一步,给人们认识人类的智能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观上引发

能力要求。根据农村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实训计划,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选择农村医疗卫生实践中最需要、用得上、用得起、靠得住的项目、内容和技术,建设以县级以上医院毕业实习为主,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村卫生所(室)实习(见习)为补充的专业实践技能实训基地,在专业学习实践上“贴得近”。

2.5 在考取资格上强化“培训关”

考取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是学习该专业的基本任务。为提高考试通过率,实现农村医学专业与医师资格考试的对接,将专业学制3年调整为4年,从根本上解决学时过少、学程过短、考试通过率过低的问题。另外,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应试指南》为基础,强化培训环节。把学期培训与考前辅导相结合,以考前为主;把理论学习与实训相结合,以实训为主。结合近年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变化趋势,紧密结合医疗卫生实践,制订出适合中职学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培训计划和应试策略,模拟应考,提高应试能力和通过率,在专业实践培训上“瞄得准”。

2.6 在服务方向上定位“基层关”

上一篇:井口设备下一篇:艺术精品之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