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节段骨折

2024-05-15

多节段骨折(共7篇)

多节段骨折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手术方式。方法采用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方法, 恢复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弯曲, 使后纵韧带复张, 椎管间接减压或加用椎板切除减压, 同时用神经剥离子将椎管前方骨块向前推压, 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折共17例。Ⅰ型 (相邻型) 12例, 其中累及2个椎体10例, 累及3个椎体2例;Ⅱ型 (非相邻型) 5例, 损伤间隔1个正常椎体3例, 间隔2个正常椎体2例。结果术后椎体高度、脊柱生理弧度明显恢复, 经3个月6年随访, 复位后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 无断钉、断棒, F ranke l分级获13级恢复。结论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影响脊柱稳定性, 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能够恢复脊柱稳定性及生理弧度, 为改善神经功能提供条件。

关键词:多节段,胸腰椎骨折,长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胸腰椎骨折常见于胸腰段, 且以单个椎体骨折常见。若是2个或2个以上椎体发生骨折, 则为多节段骨折。多节段骨折可以是相邻或者非相邻椎体骨折。后者又称为跳跃式胸腰椎骨折, 多数为坠落伤引起。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8年4月共收治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17 例, 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加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 取得良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7 例中, 男11 例, 女6 例;年龄19~67 岁, 平均年龄31 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3 例, 车祸伤4 例;Ⅰ型 (相邻型) [1]12 例, 其中累及2个椎体10 例, 累及3个椎体2 例;Ⅱ型 (非相邻型) 5 例, 损伤间隔1个正常椎体3 例, 间隔2个正常椎体2 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 A级1 例, B级3 例, C级3 例, D级5 例, E级5 例。合并伤:颅脑损伤3 例, 肋骨骨折5 例, 跟骨骨折2 例, 股骨骨折1 例, 胫腓骨骨折2 例, 脾破裂1 例, 休克3 例。全部病例均行X线、CT、B超等检查, 明确损伤情况, 休克者先抗休克治疗, 脾破裂行脾切除术。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全身静脉麻醉, 俯卧位, 取伤椎上一节段至伤椎体下一节段椎体棘突的后正中切口, 显露两侧棘突、椎板及关节突。在C型臂X线机增强影像器监测下行椎弓根钉的植入。a) 2个相邻椎体骨折者, 若是一个椎体骨折严重, 而另一个椎体骨折较轻, 则在骨折椎体上、下各一个正常椎体及骨折较轻的椎体植入6枚钉;若是2个椎体骨折均较严重, 则于伤椎上、下各2个正常椎体植 入8枚钉;b) 骨折间隔一个正常椎体的, 在伤椎两侧共3个正常椎体上植入6枚椎弓根钉;c) 骨折间隔2正常椎体的在伤椎两侧共4个正常椎体上植入8枚钉。d) 3个相邻椎体骨折, 一般有1~2个椎体骨折较轻的可以打钉, 伤椎上、下各1~2正常椎体植入椎弓根钉。头、尾两侧椎体植入单向钉, 中间的椎体植入万向钉, 两侧安装预弯的连接棒, 根据骨折复位情况作适当的撑开, 以恢复椎体的高度和脊柱的生理弧度。然后根据患者的神经症状及椎管受压情况决定是否减压。对于有神经症状或椎管受压大于50%而无神经症状者, 常规行椎板减压, 并用神经剥离子将硬膜襄腹侧致压骨块向前推压。透视骨折复位满意, 安装横连, 冲洗切口, 放置引流管, 将椎板减压咬除的碎骨植于横突间, 关闭切口。术后卧床6~8周, 后佩戴腰围离床逐渐活动。

2 结 果

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 h (2~4.5 h) , 平均出血500 mL (300~800 mL) , 均未发生感染现象, 术后X线片复查测量示:全部病例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1% (10%~70%) 恢复到术后平均95% (85%~100%) 。后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3% (35%~86%) 恢复到术后平均97% (92%~100%) 。17 例均获随访, 时间3个月~6年, 平均2年8个月, 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3 例复位椎体高度轻度丢失约10%。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情况见表1。

(例)

3 讨 论

3.1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受伤机制和临床特点

多节段胸腰骨折一般认为是严重的暴力引起。近年来, 由于高层建筑坠落及交通事故的增多, 这类患者亦显著增多, 本组大部分是近3年病例。一些观点认为, 由于受伤时呈特殊弯曲状, 受瞬间冲击力和反冲击力传递至多平面脊柱损伤。一般下位椎体爆裂骨折的程度较上位椎体严重, 对脊髓的压迫亦较严重。多平面损伤, 应力分散, 骨折和神经损伤比较轻, 椎体前中柱损伤较严重, 但后凸移位畸形多较单椎体后凸成角轻。考虑暴力作用椎体时, 沿椎体纵向暴力较大, 造成椎体多平面损伤, 而向后剪力较小, 使椎体向后移位小, 以至直接造成脊髓横断发生率低[2]。本组仅1 例为全瘫。

3.2 手术指征

邻近多节段的压缩性骨折产生的后凸畸形是可以叠加的, 可能因此产生神经症状, 应认为是不稳定骨折。对于所有产生神经症状的和达到以下三个标准的多发压缩性骨折均应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后路内固定植骨术) 。a) 任何椎体压缩超过40%, 青壮年患者;b) 邻近多个椎体压缩程度叠加超过50%;c) 明显急性后凸畸形[2]。

3.3 手术减压

手术前先根据X级及CT片情况, 决定是行直接手术减压, 还是间接减压, 以及减压范围。对于CT显示椎管面积受压大于50%, 预示后纵韧带损伤严重, 行伤椎节段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 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用神经剥离子向前推压椎管内致压骨块。对于椎管内压迫小于30%, 一般不作减压, 利用器械行骨折椎体撑开复位, 伸展后纵韧带, 从而间接使椎管内的骨块复位。对于致压骨块达椎管30%~50%者, 若有神经症状者给予椎板减压, 而无神经症状者则不作减压。

3.4 固定节段

a) 对于相邻节段骨折, 而且2个椎体爆裂均较严重, 不宜行伤椎固定者, 在伤椎上、下各两个正常椎体植入椎弓根钉共8枚。b) 若1个椎体骨折较轻, 则在骨折椎体上下各1个正常椎体及较轻的椎体植入共6枚钉。c) 对于“跳跃式”骨折间隔1个正常椎体的, 行伤椎上、下两侧共3个正常椎体上植入共6枚椎弓根钉。d) 对于间隔2个正常椎体者, 行伤椎两侧共4个正常椎体上植入8枚钉。e) 对于连续3个邻近椎体骨折, 只有1个椎体骨折严重, 则行伤椎上、下各1个正常椎体和骨折较轻的1个椎体固定。f) 若有2个椎体较重, 而且是相邻的2个椎体, 则固定骨折较重的2个椎体上、下各2个椎体, 其中包括骨折较轻的1个椎体, 共8枚椎弓根钉。

3.5 椎弓根钉的选用

T8~10钉直径用5.0 mm或5.5 mm;T1~L2用直径5.5 mm或6.0 mm钉, L2~5用直径6.0 mm或6.5 mm钉固定, 头尾两侧的钉用单向钉, 固定中间椎体的用万向钉。万向钉的出现, 大大简化内固定安装的难度。

3.6 植骨

未作减压者, 一般后柱结构破坏较小, 可以不作植骨。对于减压者将减压时所咬除的碎骨粒植于减压节段的横突间。本组未用异体骨或在其他部位取骨。

3.7 术后处理

本组病人术后均卧床6~8周, 后佩戴腰围离床活动。

通过本组病例治疗发现, 多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长节段后路固定, 效果可靠, 可明显改善神经症状, 按照Frankel分级, 获得1~3级以上的改善。术后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等, 仅个别复位椎体高度轻度丢失。该手术缺点是固定节段较长, 患者胸腰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

参考文献

[1]毛伟欢, 陈才兴, 孙成长, 等.多节段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钉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7, 13 (4) :229-231.

[2]周忠, 徐皓, 林建华.腰椎跳跃式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8) :505-507.

[3]冯传汉, 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025.

多节段非相邻型的脊柱骨折诊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收治的MNSF患者34例归为一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18~49(平均36)岁。其中5例患者在别院被延误诊断,占13.89%。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高处坠落伤22例,重物压砸伤2例。按脊Frankel髓神经损伤分级:A级4例,B级2例,C级6例,D级12例,E级10例。合并有颅脑外伤10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7例,腹部脏器损伤3例,骨盆骨折2例,合并跟骨等四肢骨折12例。术前全部患者都要进行常规全脊柱正侧位的X线片、CT检查和MRI检查,避免漏诊、误诊引起的伤害。

1.2 骨折具体分型

目前,对多阶段非相邻型骨折的分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分型,一种是按照在唐三元[2]分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后的分型,既按照中间间隔节段数和骨折节段数分型:中间间隔1~2个正常的节段,且有2处骨折,但每处骨折可以是相邻的两个节段,属于A型,有20例;中间间隔>3个正常的节段,且是2处骨折属于B型,有12例;而中间间隔>1个的节段,但是3处骨折为C型,有2例。二是按骨折的部位分型:颈胸椎(C4~T2)4例,颈腰椎(C2~L2)2例,胸椎(T1~T12)6例,胸腰椎(T9~L2)20例,腰椎(L1~L4)2例。共计84个节段受累,颈椎9个,胸椎43个,腰椎32个;其中爆裂骨折46个,压缩骨折32个,骨折脱位6个。

1.3 神经损伤分类

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判断脊髓损伤情况:A级4例,B级2例,C级6例,D级12例,E级10例。18例原发损伤,5例继发损伤。神经症状主要出现在颈椎段4例,胸椎段14例,胸腰段5例。

1.4 治疗方法

根据骨折的具体分型和神经损伤的分类采取相应的治疗。我院对4例无神经损伤症状并稳定的骨折患者予以卧床、牵引、过伸复位、使用支具外固定等非手术治疗,并进行腰背肌的康复锻炼。根据椎体的损伤程度以及有无神经损伤症状,对本组30例患者予以手术治疗,其中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后结构断裂,后凸畸形度>20°,椎体高度的丢失>50%,CT显示的椎管累及度>50%判为不稳定性骨折[3]。然后根据Load sharing评分来选择前、后路手术入路[4],若分值<7分,提示骨折为不完全爆裂,选择在后路椎弓根进行螺钉撑开复位融合内固定术,若分值在7~9分,提示骨折为完全爆裂,选择在前路进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此过程中通过对前路手术直接去除椎管内压迫以达到更好的减压效果[5]。研究者[6]认为对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椎骨骨折,可以进行椎板切除减压,清除或者对椎管内骨块复位。但是本研究认为这样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伤。所以为了避免近一步损伤脊柱的稳定性和神经功能,对后路手术都不进行椎板切除减压。而对于两个部位都进行手术的患者,若两个部位相隔1~2个正常的椎体,可以在长节段内进行固定植骨融合术;若相隔>3个的正常椎体,可按单节段骨折分别用短节段的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2 结果

对术后的30例患者以及4例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为期10~13(平均9)个月。结果如下:术后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切口感染、内固定的松弛和断裂。骨融合处均有良好的效果,有患者稍有畸形但不明显。术后个别患者有腰背肌疼痛者进行康复训练后均有好转。脊髓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可判定为,34例患者中30例神经功能改善1~3级,其中13例D级、7例C级和4例B级均恢复至E级,3例由C级恢复至D级,3例从A级恢复至B级;余4例均Frankel A级患者,其中1例无变化。

3 讨论

由于各种统计学计算的MNSF的发病率相差很大,且MNSF的复杂性,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得出以下结论:治疗早期应先及时处理危害患者生命的损伤,以避免继发性脊柱损伤。后期治疗要根据骨折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术类型。关于手术方式,本研究对比两种手术后得出,后路手术较操作简单,危险系数少,可以为非相邻型多节段脊柱骨折提供良好的稳定。但后路手术不足之处是爆裂性的椎体骨折需要部分切除脊柱后路结构,这使得前中柱脊柱更加不稳定。术后的脊柱稳定程度是靠骨性的融合程度。虽然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去除椎管内压迫,达到较好的减压效果。但是前路手术易出血多,且手术时间长,创伤危害大,手术难度系数大,需要一定的手术技巧。所以,对于MNSF的患者要做好全面仔细检查,不同类型不同对待,结合骨折类型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Korres D S,Boscainos P J,Papagelopoulos P J,et al.Multiple-leve Noncontiguous fractures of the spine[J].ClinOrthop,2003,411:95-102.

[2]唐三元,徐永年,陈庄洪,等.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6:247-249.

[3]袁文.胸腰椎骨折外科治疗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8-10.

[4]翟晓军,陈其昕,陈维善,等.AO分型、脊柱载荷及小稳定程度评分的应用研究[J].中国骨伤,2005,18(5):263-265.

[5]陈梓锋,郭延杰,林斌,等.前路减压、钦网支撑植骨、Z-Plat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5,8(4):304-306.

多节段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86例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1日之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依据稳定骨折和不稳定骨折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 人数分别为40例和46例, 其中甲组包括了22例男性和18例女性, 其中13例为交通意外伤, 17例为高空坠落伤?10例为重物砸伤, 患者的年龄在15~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5.6±2.1) 岁, 患者骨折到就医时间间隔在30 min~6 d, 平均时间为 (4.5±0.3) h, 6例患者合并肋骨骨折, 2例合并四肢骨折;而乙组包括了26例男性和20例女性, 其中23例为交通意外伤, 10例为高空坠落伤, 13例为重物砸伤, 患者的年龄在21~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0.6±3.2) 岁, 患者骨折到就医时间间隔在2 h~7 d, 平均时间为 (7.5±1.3) h, 4例患者合并肋骨骨折, 7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合并脾、肝、肠破裂。以上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就医时间长短、致伤原因、并发症等方面仅具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于治疗前对以上86例患者进行MRI、CT、X线检测, 进而基本明确患者的损伤情况, 如稳定性、损伤程度及其骨折类型。其中脊柱不稳定损伤的判定标准如下:椎体压缩1/2以上, 后凸畸形在20°以上, 三柱损伤, 且CT现实椎管累及50%以上[4]而稳定型骨折则与之相反。之后将损伤椎进行主次区分, 通常次要损伤多为压缩型骨折, 而主要损伤则包括了骨折脱位和爆裂型骨折[5]。其中40例患者被诊断为稳定骨折, 而46例患者被诊断为不稳定骨折, 前者采用的植钉固定或保守治疗, 后者采用的是前路固定、短节段和长阶段固定手术疗法。

1.2.2 治疗方法

针对乙组46例不稳定型骨折患者, 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骨折部位长短, 进而将长节段固定术和短节段固定术合理的选择, 并且以检测的X线片子为依据进行手术治疗, 具体的方法是先对患者进行全麻, 之后将后路手术实施, 患者取仰卧位, 垫枕于会阴部、胸腰段两侧和胸部, 悬空腹部, 抽出垫于胸腰段两侧的垫枕后复位, 以纵向牵引进行骨折复位, 腹部施压结胸腹部返反弓, 在复位失败的情况下, 则应用椎弓根钉, 在它和连接棒的压紧, 提拉和撑开作用下复位, 同时行后正中入路, 且以伤椎为中心, 将相邻椎间关节和椎板显露, 再在X线的作用下将椎弓根螺钉置入[6]。假如将长节段固定应用, 则要将伤椎相邻的上下椎体固定, 在明显压迫椎管和神经症状严重的情况下, 则切除椎板, 达到减压的目的, 之后再复位突入骨块, 并将横突间植骨和椎间融合实施, 外露马尾神经的, 则应修复硬膜囊, 并将引流管放置, 而实施前路手术的患者同样也是进行全麻, 之后气管插管, 且患者取右卧卧姿, 将联合切口选在左侧胸腹, 切开胸、腹部膜后, 将椎体侧方和前方暴露, 切除伤椎椎体和上下间盘组织, 显露椎体侧前方硬膜囊, 清除脱落骨块及骨折坏死组织, 将与切除椎体相同的植骨植入和固定, 最后进行分层缝合止血、以上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将患者的脊柱生理弧度、椎体高度恢复, 同时解决椎管受压情况和神经症状[7]。而甲组的40例稳定型骨折患者则是选择的植钉固定或保守治疗, 要绝对卧床, 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行植钉固定, 从而起到减轻椎板压力, 促进患者治疗和治愈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伤椎椎体后凸角与前缘高度, 并比较治疗成效。

1.4 临床诊断标准

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体征和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并且经MRI、CT、X线检测, 骨折部位均愈合, 且恢复了正常胸腰椎功能[8];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体征和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 经MRI、CT、X线检测, 骨折部位愈合良好, 未完全恢复正常胸腰椎功能[9];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 并且经MRI、CT、X线检测, 骨折部位愈合情况较差, 未恢复正常胸腰椎功能[10]。治疗有效率= (治疗显效+有效) /该组总人数×100%。

1.5 统计方法

对调查的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以率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伤椎椎体后凸角与前缘高度比较

以上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方式的治疗之后, 在伤椎椎体后凸角与前缘高度上与治疗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如表1。

2.2 治疗成效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 甲组的显效、有效和无效人数分别为15例、22例和3例, 乙组在以上指标上分别为18例、24例和4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 (37/40) 、91.30% (42/46) , 可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如表2。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依据相关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合理分型, 并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即对40例稳定骨折患者实施植钉固定或保守治疗, 对46例不稳定骨折患者实施前路固定、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手术疗法, 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治疗之后, 在伤椎椎体后凸角、前缘高度、治疗有效率上与治疗前相比较之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且以上的研究结果与学者党洪胜的研究具有一致性[8]。由此可见, 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无论是采用手术治疗还是采用保守治疗, 在治疗成效上均可达到90%以上, 因此, 在后期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手段, 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成效,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但是该研究认为要想将良好的治疗成效达成,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脊髓损伤及其程度;②骨折的类型及其稳定性;③其它并发症的情况与损伤程度, 只有先处理危及患者生命复合伤, 并且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开展骨折治疗, 也只有严格遵循以上诊断和治疗原则, 才能够促进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但是以上的调查研究还有不足之处, 主要是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影响, 在样本的抽取量上严重不足, 这也是后期研究所需要补充的。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方法与成效。方法 以86例2013年6月1日—2014年6月1日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稳定骨折和不稳定骨折将患者分为甲组 (40例) 和乙组 (46例) , 前者采用植钉固定或保守治疗, 后者采用前路固定。短节段和长节段固定手术疗法, 同时采用MRI、CT、X线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伤椎椎体后凸角与前缘高度, 并比较治疗成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伤椎椎体后凸角与前缘高度均得以改善, 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治疗成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手段,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伤椎椎体后凸角与前缘高度。

关键词: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马俊.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13) :74, 76.

[2]杨荣.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 (16) :82.

[3]韩成龙.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 2012 (4下半月) :226-227.

[4]潘登, 张长江, 李洪珂, 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1) :94-95.

[5]鲁天祥.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7) :102-103.

[6]张建军.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4) :153-154.

[7]刘志修.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2) :264-265.

[8]党洪胜, 赵猛, 严永祥, 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诊治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12) :1441-1444.

[9]Leferink VJ, Keizer H J, Oosterhu is JK, et al.Function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treated with dorsal instrum entation and transpedicular cancellous bone grafting[J].Eur Spine J, 2003, 12 (4) :261-267.

多节段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63例, 其中男37例, 女26例, 年龄38~72例, 平均年龄 (50.5±10.5) 岁, 依据骨折类型进行分组, 其中不稳定性骨折患者31例为甲组, 稳定性骨折患者32例, 其中高空坠落伤18例, 交通意外伤29例, 重物砸伤16例。

1.2 治疗方法

63例患者均术前所有患者均行X线、CT或MRI判定骨折类型、脊髓受压和损伤程度及其稳定性, 当三柱损伤、后凸畸形>20°、椎体压缩>1/2及CT示椎管累及>50%时视为脊柱不稳定型损伤[1]。甲组患者31例, 为不稳定性骨折, 采用长节段固定术、短节段固定术或是前路固定术进行治疗, 主要是在C臂X线的指引下进行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治疗;乙组患者为稳定性骨折32例, 采用绝对卧床, 内科保守治疗或是植钉固定术治疗, 主要是进行椎板减压, 置钉固定术的治疗。

1.3 临床疗效诊断标准

治愈: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经X线说是CT扫描结果显示骨折部位均愈合良好, 胸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显著缓解, 经X线或是CT扫描结果显示骨折部位愈合情况良好, 胸腰椎功能恢复良好, 但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无缓解, X线及CT扫描骨折部位愈合较差, 胸腰椎功能无显著变化。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对比临床治疗效果, 甲组总有效率为93.54%, 乙组为93.7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治疗前后病变椎体的平均高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术后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3 讨论

多节断脊柱骨折是脊柱节段 (除棘突和横突外) 两个或两个以上发生骨折, 骨折节段位于胸腰椎则称为胸腰椎多阶段骨折[2]。其致伤机制较为复杂加之胸腰椎的独特解剖结构, 有漏诊和误诊等特点往往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3]。

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较多, 由于患者为多发性骨折其较多累及多个骨关节, 所以对其进行治疗方法应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在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时应依据以下几点进行分析和考虑: (1) 依据患者骨折的类型及骨折发病的稳定性; (2) 依据患者脊髓损伤的部位及损伤程度; (3) 合并其它组织及脏器的损伤, 及损伤程度。依据上述几点进行综合性考虑, 选择手术治疗的方法[4]。但对于生命体征平稳胸腰椎的骨折没有损伤神经的患者, 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进行绝对卧床或是石膏固定进行治疗。对于生命体征变化较大, 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应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正确的选择手术方式可以及时的恢复胸腰椎的排列顺序、脊髓减压、植骨和内固定, 继而有效的防止脊髓损伤及加重并保护神经根功能及恢复[5]。

该文中对该院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患者63例, 分别依据患者的骨折的类型, 进行临床诊断及治疗, 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术前、术后的病变椎体的高度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综上所述, 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 依据患者骨折的类型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 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2年8月该院收治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63例, 依据骨折的类型进行分组, 甲组为不稳定性骨折患者31例, 采用长节段固定术、短节段固定术或是前路固定术进行治疗;乙组患者为稳定性骨折32例, 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或是植钉固定术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病变椎体的高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对比临床治疗效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病变椎体的平均高度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结论 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 依据患者骨折的类型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 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骨折类型,诊断,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党洪胜, 赵猛, 严永祥, 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诊治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24 (2) :1441-1444.

[2]唐三元.多节段脊柱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3) :281-284.

[3]田纪伟, 赵庆华, 王雷, 等.多节段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4) :265-267.

[4]陈伯华, 周秉文, 胡有谷, 等.多节段脊柱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1992 (12) :334.

多节段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随机选取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因交通事故致伤的患者有31例,因高空坠落致伤的患者有16例,因重物砸伤的患者有13例。征求患者治疗意愿后,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前路手术给予临床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年龄阶段在40~72岁之间,平均年龄(60.2±3.5)岁,对照组患者的年龄阶段在38~72岁之间,平均年龄(58.8±4.5)岁。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前路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给予气管插管,取右卧体位,选择左侧胸腹作为联合切E1,胸、腹部的膜被切开后,暴露椎体前方及侧方,将伤椎椎体及上下间盘组织切除,直至使该稚体侧前方硬膜囊能够清楚的显露;将骨折坏死组织后及脱落骨块彻底清除十净后,植入与切除椎体大小相同的植骨,并将植骨固定.分层缝合止血后的伤口[2]。

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患者行全麻后进行气管插管。采取俯卧位,切口为受伤部位后正中处,将受伤脊椎及其上下相邻的各段椎节暴露,并把骨折坏死组织后及脱落骨块彻底清除干净且在定位后使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植骨在受伤脊椎复位之后植入,并固定,止血并分层缝合伤口[3]。

1.3 观察指标

两组骨折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对他们的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进行观测评价。

1.4 评价指标

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骨折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对患者骨折部位行X线平片检测,发现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迅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自主活动,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骨折疼痛症状明显好转,对患者骨折部位行X线平片检测,发现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情况较好,患者肢体功能还未得到完全恢复,活动的开展需要其他人协助,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较术前有提高。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骨折疼痛症状久未消失,对患者骨折部位行X线平片检测,发现患者骨折部位愈合状况不佳,患者肢体功未能恢复,不能实现自主活动,腰椎功能恢复不明显,患者生活水平不高。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方法

对稳定型骨折患者和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t检验。

2 结果

根据患者的实际骨折情况实施不同手术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见表1。

另外,对两组患者椎体的前缘高度及后凸角观察发现,观察组病变椎体的平均高度有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属于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它通常是由于严重外力暴力致使患者胸腰椎2个或2个以上的节段发生骨折,该骨折情况的发生往往累及多个胸腰椎体。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致伤机制较为复杂,其会累及脊髓及神经损伤,且胸腰椎的生理解剖构造独特,因此,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漏诊及误诊情况的发生[4]。如果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则会影响今后诊治活动的开展,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面临死亡的威胁。

由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且该病致伤机制复杂,因此,在实际手术治疗过程中往往根据患者具体的骨伤情况进行治疗[5]。首先,先对骨折患者骨折情况的稳定性做出分析,然后根据患者脊髓损伤部位及程度,并结合累及其他组织或器官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合理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对生命体征稳定且未发现有神经性或内脏器官损伤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疗中要求患者绝对卧床静养,而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且伴有神经性损伤的患者应给与手术治疗[6]。

只有根据患者实际骨折情况选取合适的手术方法才能使患者的胸腰椎的排列顺序、脊髓减压及固定得到恢复,同时,还能有效防止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累及其他组织或器官情况的发生,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恢复和保护作用[7]。通过该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患者的实际骨折情况实施不同手术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椎体的前缘高度及后凸角观察发现,观察组病变椎体的平均高度有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研究结果与李健,黄海,潘永谦等[8]研究数据互相符合,证明了前路手术对改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椎骨折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的骨折情况给予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以帮助患者减轻椎体压力,并对脊柱起良好固定作用,且还能避免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火荣,徐文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4):495-497.

[2]韩成龙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226-227.

[3]马俊.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3):36-37.

[4]许明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6):82-83.

[5]杨春兆.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633-634.

[6]吴扬帆,吴河海,张贵祥.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192-193.

[7]何大川,唐三元,张治军,等.胸腰椎多节段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4):633-634.

多节段骨折 篇6

关键词: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特殊类型脊柱骨折, 多是由高空坠落或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暴力外伤所致, 累及两个以上节段椎体病理性骨折, 临床症状和体征较为特殊, 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 临床治疗相对棘手, 故早期的治疗显得更为重要[1,2]。虽然对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 但国内外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为研究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实际应用效果,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采取合理的术式进行治疗, 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23~54 (33.52±3.13) 岁;病程2~42 (13.32±6.52) 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2例, 高空坠落14例, 重物砸压4例;合并症:四肢骨折23例, 骨盆骨折19例, 颅脑损伤17例, 血气胸13例, 腹腔脏器损伤11例;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A级1例, B级5例, C级8例, D级12例, E级14例。所有患者均行x线、核磁共振成像 (MRI) 或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手段, 疾病明确其脊髓和神经的受损状况, 以及骨折块在椎管内的占位等情况。

1.2 方法

依据Denis评价标准[3]对患者的骨折节段稳定性进行评估, 初步鉴定40例患者中, 共有74个节段受损, 其中稳定压缩型骨折29个, 不稳定型骨折45个, 分别针对不同的骨折类型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前先对患者骨折部位的脊柱实施麻醉, 待麻醉效果产生后, 患者取俯卧位, 切口处先行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 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 于脊柱受损节段的前后节段的中间部位做切口, 完全暴露两侧棘突、关节突和椎板, 以伤椎上下相邻的椎体置入并撑开椎弓根内固定脊柱钉棒系统。不稳定型骨折的患者依据复位、减压、固定、融合的顺序依次开展手术, 若两个骨折节段中夹有一个未骨折的节段, 则需在骨折节段相邻的几个未骨折的脊柱中置入8枚钢钉[4]。不稳定型脊柱骨折, 采用长节段固定22例损伤椎, 短节段固定15例损伤椎, 前路固定4例损伤椎;稳定型脊柱骨折, 采用植钉固定15例损伤椎, 另有6例未予处理。所有患者于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 持续记录患者的脊柱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过程的手术时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复查随访, 分别比较术前、术后和随访期的经X线测量的损伤椎体的前缘高度和后凸角。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数据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的手术时程为2.5~5.5 (4.21±0.62) h, 术中出血量240~770 (468.35±40.25) ml, 患者术后均为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患者于术后6个月开始随访复查, 随访时间6~12个月。结果证实, 患者术后腰背疼痛、下肢疼痛麻木、脊柱活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术后和随访期X线测量的患者损伤椎体的前缘高度明显高于术前水平, 后凸角度数也明显低于术前水平, 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概念最早由著名骨科医生Kosven于1965年提出, 由于胸腰椎独特的解剖学结构, 相比于单节段的胸腰椎脊柱骨折, 多节段在致伤机制上更为复杂, 临床治疗的难度较大, 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较多[5]。手术治疗是目前针对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唯一疗效得到证实的方法。手术的目的主要是骨折复位, 纠正椎体高度丧失, 帮助脊柱正常序列和生理曲度恢复, 有效降低椎管对脊髓神经的压迫, 保障神经功能和脊柱的稳定性[6]。

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故制定治疗方案时, 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骨折部位、类型及其稳定性, 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其他合并损伤的程度, 并严格遵循“先抢救生命, 后挽救肢体”的原则, 首先对一些需要优先处理的, 会危及患者生命的合并损伤进行治疗, 如颅脑损伤、腹腔脏器损伤、血气胸等, 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再行手术治疗[7]。

手术过程中, 可能出现术中出血量过大的情况, 原因主要是切骨减压时间过长或节段血管结扎不理想。手术时应当完全暴露节段血管, 主刀医师应当具备深部结扎的技术, 则可有效控制出血。另外, 手术切口的位置选择依赖于影像学的诊断结果, 需要医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 以准确把握下刀部位。患者术后可做康复训练, 增强术后恢复效果, 同时预防褥疮和肺炎等并发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患者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且未发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和正常椎体间的脊柱不稳现象, 总体恢复效果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 依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采取合理的术式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能够有效帮助骨折复位, 纠正脊柱的生理曲度, 恢复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且安全性较好, 值得广泛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徐火荣, 徐文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 (4) :495-497.

[2]刘志修.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2) :264-265.

[3]鲁天祥.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7) :102-103.

[4]雷俊琦.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骨折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32) :6684-6685.

[5]潘登, 张长江, 李洪珂, 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1) :94-95.

[6]韩成龙.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2, 10 (4) :226-227.

多节段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5例, 女25例, 年龄17~59岁, 骨折范围C4~L4, 其中累及椎体75个节段, 累及2个节段56例, 3个节段10例, 4个节段4例, 平均2.5节段;骨折表现为:椎体压缩骨折45节, 椎体爆裂骨折14节, 椎弓骨折8节小关节骨折5节, 椎板骨折3节, 其中上述有混合骨折, 脊髓损伤程度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SIA) 标准评定:A级30例, B级14例, C级18例, D级9例, E级0例。骨折距手术时问5h~9d。

1.2 手术方法

本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 植骨融合6例;胸腰椎、胸椎、腰椎后路减压, 椎弓根螺钉系统长或短节段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共64例。对于ⅡA型 (其间隔节段较近者) , 如2个节段均不稳定则仍采用上述长节段内固定器, 若仅1个节段不稳定则用短节段固定器, 而对ⅡB、ⅡC型 (相隔节段较远者) 则按单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方式分别予以处理, 多采用短节段固定器, 如A-F钉、Dick钉、Steffee钢板。对于, 另外对于本组50例前、中柱压缩严重的胸腰椎或腰椎椎体爆裂型骨折患者在椎管环形减压、节段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同时, 采用经伤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术, 或不固定向单纯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

2 结果

本组病例关键部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见表1。未出现因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 术后CT显示伤椎椎管减压充分, 椎体内植骨块边缘模糊, 融合良好, 骨块无吸收现象。随访2.5~10 (4.3±0.7) 个月。随访2个月以上患者的椎管形态均显示有再塑形现象。

3 讨论

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 (MNSF) 的治疗方法与单节段不同, 由于存在多个节段, 应按照骨折类型, 对关键损伤部位及次要损伤部位分别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综合考虑。即对不同类型骨折, 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3]。固定融合的范围应根据脊柱骨折的类型, 选择相应的固定融合节段。笔者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加上我们的工作实践, 对本组70例的A、B、C3种不同类型的骨折采用了不同的手术和固定方式,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脊椎理想的固定系统应该可以提供充分的稳定而不用外固定或外部支持物并允许患者早期活动, 再进一步则只应固定损伤的运动节段, 如果可能相应避免植入物或融合之范围超越, 非损伤节段[4]。脊椎骨折脱位的解剖复位是对大部分患者神经减压的最佳方法, 在多数患者中不宜把椎板减压术作为单独的手术, 因为这不仅可使神经症状加重而且还可导致进行性的畸形, 如果进行椎板减压术则必须同时作固定术。如果骨折脱位复位以后神经压迫仍然存在, 则必须立即考虑进一步手术的可能性以及手术的时机。2个椎体运动单位的固定, 可用长钩形钢板在2个运动单位间架桥固定切除中间的棘突。准备好上部螺钉钻孔、钩的切迹、植骨床, 选好钢板长度并定好中心点。钢板应大约短2mm以容许加压, 放入H形植骨铺好钢板并将上部螺钉固定。拧紧螺钉并产生一定的加压作用。随之取平行于上部螺钉的方向将下部螺钉孔进行钻孔, 钻头通过钢板孔的上部时取偏心位, 先拧紧下方螺钉, 然后再拧紧上方螺钉, 最后达到两个运动单位的加压固定。

对于突入椎管碎骨片的切除的问题, 可先在椎体的中份或中前l/3处纵行切断椎体, 用直咬骨钳咬除部分椎体, 再用大骨刀逐层向椎管切除椎体后份的骨质, 至有突破口后换用椎板咬骨钳、尖嘴咬骨钳或刮匙向四周逐步扩大切骨范围, 直至切除残余椎体后壁和突入椎管的碎骨片。

手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术中出血多, 节段血管结扎不好或切骨减压的时间太长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术中出血多。暴露好节段血管并具备深部打结的技巧就可较好地处理节段血管。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再开始切骨, 注重动作的有效性并适当用明胶海绵止血, 一般可控制出血在500~1000m L。减压困难, 多因后方暴露不够。后方应显露出椎弓根和椎间孔, 可以先切除椎弓根, 看见椎管的侧壁后再切除后份椎体;也可逐层切除椎体后份, 在其正中出现破口后再以此为突破口。器械的位置安放不好, 除螺钉进入椎管应绝对避免外, 还可能置螺钉于椎间盘中。主要的原因是暴露不清楚所致。术后并发侧弯畸形, 植骨时过度伸开而植骨块没有超过正中线, Z-plate过度加压, 忘记放低腰桥或腰部垫枕等因素都可能引起。植骨内固定时考虑到以上问题就可避免该并发症。腹膜后假性血管瘤以及尿道损伤虽很少见, 但后果严重, 操作时应加提防。

总之, 由于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具有损伤暴力大、致伤机制复杂、脊髓损伤严重、合并损伤多、易于漏诊或延误诊断等特点[5], 所以应早期明确多节段骨折的关键部位及骨折的性质, 积极分节段处理骨折失稳, 并根据骨折的类型选择相应的固定融合节段, 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三元, 徐永年, 陈庄洪, 等.自制框架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并截瘫的评价[J].中国骨伤杂志, 1997, 10 (20) :627.

[2]WittenbergRH, HargusS, SteffenR, et al.Noncontiguous unstable spine fractures[J].Spine, 2002, 27 (3) :254-257.

[3]王旭生, 王素伟, 张应鹏, 等.AF系统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8, 8 (4) :197-198.

[4]王正国.道路交通伤的发生机制[J].中华创伤杂志, 2007, 15 (2) :85-88.

上一篇:泛娱乐时代下一篇:左甲状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