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标准(共4篇)
评课标准 篇1
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多年, 校内外听了不少公开课, 感触颇深。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可谓异彩纷呈, 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审视当前的语文课, 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 上得很是热闹, 然而在热烈之余, 热闹背后, 却鲜见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 学生仍是被动地学习, 表面上的合作探究并非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究, 其结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这样被扭曲发展与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尽合理、不够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存在弊端和局限
1.“样样俱全”“细致入微”的评价标准常常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为了符合标准的需要而设计, 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可谓十分完备, 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 诸如,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练”“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整洁美观”“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 发音标准”“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标准的细致使教师常常为达到标准的要求而设计教学, 结果顾此失彼, 忽略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的完成, 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们也发现, 许多观摩课、优质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了评课标准而设计的, 近乎“完美”、非常好看, 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既然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 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获得知识和能力。
如果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感染学生, 教师的形象描述能让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多媒体的手段不用也未尝不可;如果教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思考问题的兴趣, 也并不一定非要不断地用问题来启发学生;如果为了让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 在黑板上的板书即使并不那么整洁美观, 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 又何尝不可呢?
2. 偏重于对课堂教学形式评价的标准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形式化, 忽视了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传统评课标准竭力提倡“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积极”, 重视课堂形式的热闹, 认为那才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结果很多老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许多所谓的优质课、观摩课变成了表演课、作秀课, 好像这就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放一段录像材料叫直观展示, 听一段录音叫电化教学, 来一段搞笑叫活跃气氛, 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叫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板书没有了, 用多媒体展示;提问没有了, 用多媒体代替;甚至对一节课的总结, 也让多媒体代劳。教师似乎成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工具。
结果, 教学内容成了形式的附属, 师生的感觉是好了,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3.“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 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 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 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 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 什么时间讲课, 什么时间提问, 提什么问题, 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 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 演员就是教师, 或者说主角是教师, 学生则成了配角、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 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 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 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 为之喝彩, 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无任何收益。
因此, 我们说教学“学贵得法”, 就体现在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二、评价语文课应力求“以学论教, 以生为本”
实质上, 我们这种评价语文课的传统标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根本出发点的, 是背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以学论教”。就是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状态, 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正是基于这一理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一节语文课。
1. 教学目标的设计
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情操。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总目标的一部分。要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学生学习完毕后可度量可检测的内容。这种目标的描述语言应该是可以检测的。例如: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理解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能够分析文章的某种特色”“能够背诵某些精彩语段”等,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智能水平上。也就是说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是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必须是经过努力才能解决的。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都证明, 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 只有那些高而可攀的操作,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燃起他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
2. 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材, 理解教材, 研究学生脑力劳动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障碍, 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 掌握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合理地选择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等, 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发展能力。
3. 教学氛围的营造
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敢于质疑, 大胆尝试, 乐于交流与合作。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
4. 学生情绪状态的驱动
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把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积极、主动、热情、专注的精神状态。
5. 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给, 学生收;教多少, 学多少;怎么教, 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了。新课程课堂上, 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授课时———主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导演;学生实践操作时———评委。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激活, 学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6. 教学手段的运用
设计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运用道具、录音、多媒体等手段, 使学生观其形色, 闻其声, 如临其境, 促使学生积极探索、高效率地学习。教学手段的选用应该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是整个教学系统和谐的组成部分。
7. 教学效果的显现
教学效果显示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自由活泼, 学生是否进行了思维积极、富有个性的学习、合作探究、质疑创新。从学生答问、讨论随堂练习及检测中反馈出教学效果。
评课的方面是很多的, 这些方面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般标准, 能够评测出一节课的优劣得失。好的语文课, 应主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评判,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所有好课而不仅仅是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评课标准 篇2
教师上课说课评课要求
一、上课要求
参照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评价标准
二、说课要求
(一)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即说明本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本课确定的教学目的及其教学重点、难点等,体现说课者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2.说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主要说明本课设计教法和指导学法要点及其优越性,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实施、指导运用、其预期效果等等。
3.说教学过程。主要介绍本课时安排与教学程序,各教学环节的衔接、组合,以及课堂重要提问与操作要点等等(这是说课的重要内容,最集中体现说课者的教育思想及教学能力)。
4.说板书设计。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等等,从而展示说课者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技巧。
5.说教学理论。即阐明本课教学设计的各种理论依据,如说教材理论,就要指明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的理论依据,包括学科课程标准依据、学科理论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依据等等(说理论可以贯穿在前面几项说课内容之中,不必单独列项阐述。它是说课的核心和重点,直接展现说课者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体现说课者所具有的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能力)。
(二)说课的语言
说课者要使用独白语言和教学语言。
1.独白语言,是独自向评审专家及有关领导说课时的用语。要做到语言简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讲述自然生动,切忌念稿或背稿。
2.教学语言,即暂把听众(评审专家及有关领导)当学生,仿课堂教学用语。主要在说明教学过程或教学方法时使用。如说明课堂导语、结束语、课堂提问或答问举例,语文、英语等学科朗读示范等。使用教学语言表情达意生动形象,能真实再现说课者课堂教学情景,利于听者了解说课者处理教材和课堂调控能力,领略其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三、评课要求
(一)评教学目标。看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合理。主要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清晰明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显性目标,又有随机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隐性目标),是否切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学科能力与个性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看是否实现“主导”和“主体”的最佳结合,是否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主体,体现师生协调一致,思维定向,心理同步,形成教与学的共振、合力。
(三)评课堂教学结构。看是否形成多通道、多层面、多向性信息交流。看是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形成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全班共学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呈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通道、多层面、多向性信息交流。
(四)评教学过程。看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波动性是否和谐统一。看教师是否能依据学科(课型)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的时空序列,使之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看教师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容量和心理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课堂呈现最佳的教学情景。
(五)评课堂训练。看是否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看课堂教学是否以训练为主线,在科学的训练中指导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学有创见,勇于实践,积极进取,养成创新思维的品质和习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六)评教学方法手段。看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否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用与之适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深度融合,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技能,收到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
(七)评课堂气氛。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教学,学生之间愉快和谐,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
(八)评教学反馈。看是否适时反馈,有效调控。看教师是否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现状,注意调整学习内容,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目标。
(九)评教学效率。看教学高效率是否达到三个70%以上,即教学时间利用率70%以上,70%以上的学生获得输出的70%以上的信息。
管窥评课标准静思课改方向 篇3
一、课程理念要先进
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 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解读]
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 传统语文教学曾一度走入“工具”的“迷圈”, 忽略了教学中的人文内涵。新课改以后, 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 “不少在课程改革初期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学者专家, 在课程走完一轮的时候却猛然惊醒:‘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于语文课上过于人文性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目前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 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 (摘自网刊《论语》) ”。已走进课改第8年的我们所拥有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不能偏离语文课程标准, 要弄清楚《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课程”的定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这就已经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清楚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人文性, 二者是统一的。用的是“统一”, 而不是“结合”, 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 犹如一张纸的两面, 是一个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笔者认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互补的、动态的。在语文性质中, “工具性”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 但这并不是语文性质的全部, 因为“工具性”本身并不能明确表达语文教学的价值内涵和价值方向, 而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多元内涵又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我们不能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看成相互平行的两个东西, 它们是互为因果, 此中有彼, 彼中有此的统一的整体。因此, 在说课或评课中常听到有些老师说“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先实现工具性目标, 后补充人文性内容”, 或者“先突出人文性, 后加强工具性”, 这两种说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在语文教学中,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灵活处理好两者的统一。这里所谈因文、因人指导的做法, 意在说明在实际教学中, 在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时, 其侧重点及采用的方式应有所不同, 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要准确
教学目标要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能整合三维目标要求, 突出年段语言训练目标;既有面向全体的最低要求, 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
[解读]
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 着重培养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丰富精神世界, 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语文姓“语”名“文”, 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首当其任的。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 特点是“小”, 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 还有基础性的特征。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曾指出, 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 是阶段性目标不清, 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 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整个小学阶段, 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崔峦强调, 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 体现阶段性, 才能环环相扣, 螺旋上升, 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
笔者认为, 如上第二条评课标准中的“准确”虽只有两个字, 要求却是非常高的。“明确”即不能模糊, 也不能宽泛。“适当”即不能拔高, 也不能降低, 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该学段所应达到的要求, 还要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甚至是该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集中”这里指的就是一堂课的目标不宜过多。老子曾说“少则得, 多则惑”。在一堂课里, 要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总目标及各学段目标, 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努力,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层次”既指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的展开时, 教者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要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积极渗透德育、美育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能整合三维目标的要求, 突出年段语言训练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确地提语言训练, 而这次的评课标准里却如此明确地提出了这个要求, 说明了语言训练的重要性, 这也是在新课程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理解后的一次明示。相信这个评课标准的提出, 会使语言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当然, 作为老师要注意的是, 突出的是年段语言训练目标。无论阅读教学怎么教, 也不能脱离对文本意义的解读, 语言的积累, 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要朴实
教学环节合理、简化, 教学手段运用要简便、恰当、适度, 内容拓展适当、有效, 评价反馈及时、有针对性。
[解读]
评课标准是一个导向性相当强的东西。这条标准告诉我们, 朴实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它还告诉我们, 课堂不是表演, 不是展示教师个人才艺的舞台。有些课, 尤其是公开课, 容量太大, 节奏太快, 课件太多。知识如浮光掠影, 训练似蜻蜓点水。如此, 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因此, 不要硬给语文课加重任务, 拔高要求, 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 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教学手段的运用, 内容的拓展都不宜过于花哨繁杂, 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 喧宾夺主。一切都只为学生学好母语而服务———学生的读本可以丰博, 但课堂则要简约、要瘦身。不要以为朴实的课堂就会失去亮丽, 追求自然就会流于平庸, 关键在于你是追求“意新”还是“形新”。我们应努力做到形神兼备, 对接现代与传统。
当然, 还要注重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语文训练要扎实
能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精心预设, 注重生成;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参与面广;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写字、听说、阅读、练笔训练扎实。
[解读]
继第二条评课标准提出“语言训练”之后, 于此, 又再次提及“语文训练”。可见此次阅读教学大赛组织者对语言训练的关注, 更可看出“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 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 忽略语言的学习的这种失衡的做法, 已遭到了摈弃和鞭挞。
“精心预设, 注重生成”, 这阐明了我们对教材的研究和挖掘要有深度和广度。整个课堂因为教师“站得高”, 学生才能“望得远”, 因为师生“站得实”, 课堂才能“走得深”;因为“语文”根深蒂固, 所以阅读课堂才能精彩纷呈。也就是说有好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学生积极性高, 参与面广”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课堂上,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要让所有的孩子参与语文实践。
语言训练的范围是“阅读、感悟、质疑、运用贯穿始终;写字、听说、阅读、练笔训练扎实”。———其中的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 感悟作者跳动的思想, 揣摩、还原作者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具有张力的问题引导下, 围绕文本作者之思之情之感进行思考、品味、争论, 领悟作者的写法。
余映潮听评课标准 篇4
30个字是评课议课的标准之一 1思路明晰单纯:
2提问精粹实在:提问是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综合素养的表现,提问越多,教师素养越差,没有提炼,没有进行有效训练的能力训练点,所以到处问。
3品读细腻深入:欣赏语言表达之美,是语文教学最本质的内容。2011年新课标,第一次给语文的课程下定义: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定是跟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关的。
4学生活动充分。强调学生观,学生的有效活动充分。实践活动充分,不是浮于课堂表现的,有力度的训练性、积累性的活动。
5课堂积累丰富。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积累二次在初中高中课标中几十次出现。十年来的课标培训专家们居然没有关注到积累二字。积累是课堂教学之魂。没有课堂积累,还是文盲,积累是青少年成长的园地。以上30字课堂设计的标准,也是评课标准
“好课”理念是评课广义课的又一标准。--从课堂教学中提炼出的
一、充分有效利用课文,充分设计学生有效训练活动。
教材是美丽的语言、思想、能力的海洋,教材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书,教材是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
什么是有效的学生训练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在训练活动中经受了困难、克服了困难。
二、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
为什么强调单位时间,就是因为很多地方不讲究单位时间,比如导学案,耗费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再如展示课,一个组一个组地展示,那种熟练的程度、有序程度,不是课堂上所能见到的灵活多姿的生成的,是排练好的,时间用的是课外时间。要看课内一个教师怎样带着学生进行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的当堂生成。
三、既关注语言教学又关注能力训练--这是一条铁的标准
如果没有这两条,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就没有。紧扣课标要注,关于语文,关于精读的评价。精读训练--文意概括,思路分析,层次划分,字词品味,手法欣赏等。没有这样的就是读一读、议一议,谈一谈,基本没有训练。
四、得体的教学,得法的教学
得体:体其体裁,诗歌要有诗歌的味道,教师要用诗歌的术语进行教学等。得法:讲学方法,讲语文学习的方法,讲究高雅体面的方法,讲究灵动艺术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很好的活动。就是看这个教师能不能给学生大量的时间。
去年的课平均值仍然没有达到2007年的让学生安静3分钟的要求。
《春酒》让学生辨识线索,这就是散文的教学,让学生发现
五、着力于思路清晰,着力于提问简洁。
思路清晰是一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表现,提问简洁是课堂执行能力的表现。问题是提问太多,如何降提问量,就是设计学生活动,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写作。
六、内容集中深入,学生集体训练
内容集中深入关系到教材处理,竞赛课特别讲究教材处理,必须要有选点的意识,考查的是选手的高素养,凡整篇进行教学的都会有很大麻烦。知识点、能力点、部位点。
知识点:什么是文意理解,什么是线索,什么是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能力点:概括、阐释、等
部位点:在文意理解的基础上,选择一部分来精读。进行多角度反复的能力训练,而不是解读。
集体训练:很多地方只有小组没有集体,小组活动不等于合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所有学生读8遍,都读都背。抄写,诗中精美的有哲理的语段,抄的时候想有什么用,吟诵背读。写作,微型演讲稿,百字左右,一定要用上诗中的一个句子,为引用手法,为学生的思想表达指一个方向。集体训练的威力远远大于小组合作,避免差生。
七、注重时间效益,注重综合效益。
单位时间内要做更多的更有意义的事。综合效益,学生的训练是多角度、多种能力的,不是线性的。为什么板块式?每一个板块都是一个微型课,都是是一个有训练角度的课。每一板块的角度都不同。远远大于线性、平面的教学。
八、讲求教师素养;讲求教师的教学技艺
教学技术是素养的一部分。教师培训从来不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
第二部分
评课议课的10种对象
1日常听课评课
2教师群体的课堂教学观察 3教学展示活动的评课
4教学竞赛活动的评课(评课和获奖是两条线,这种评课有严格的分析过程,弘扬、纠正,指导大面积的教学)5说课活动的评价
特别是口头评说,即席评课,每一篇课文要读10遍,要录音,反思自己说的好不好,清楚不清楚。
6从科研角度出发的评课
从正向反向研究课堂细节。如听10节课,探究什么是无效活动,进行专项研究。对教研员的思维和技法都是一种训练。7案例比较式评课(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必须有专人进行评课,通过比较提炼出优秀的技法,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素养。8名师案例分析
很有科研价值。案例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大师案例研究。经过很长时间的揣摩,品味细节,进行提炼。余,提炼出100课例,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9.大赛活动关于“课”的综述
一般大赛是先综述,再分述,再总结。综述要有大赛所有课的专项数据。10书面评点式案例评析
案例:黄厚江《孔乙己》
环节一:你认为最能表现孔光彩的点是什么?
这时百引,这个环节开门见山,看似不经意的芨说,其实有重要的目的。这叫作选点节入,于是迅速地进入了课文。由于有了“手”的话题而形成学生阅读思考过程中的“静”(给时间让学生研读、思考、揣摩)
小说是怎样描写孔的手呢? 这里是“起”,“人物的手”,是贯串全课的教学的线索,这是很有修养的教学语言艺术。(我以为还有这样几个地方--很有修养的教学语言艺术)“我以为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描写”
写他的“手”是哪几方面表现的?
这里是承,教师进一步调控内容。显现品读的重点内容。这个教学环节极有层次。哪几方面?哪个最能表现人物个性?从个性性格角度讲,哪个动作最形象?从人物命运讲,哪个动作最深刻?
评:这就叫作活,这就是多角度。环节四转
鲁塑造了孔,你认为哪个地方还可以写?
运用了类似于“主问题”的教学设计手法。学生写,交流,形成集体活动,形成学生的“静场”。使用了高妙的课堂教学设计手法: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一读一写,表现了教师教学思路的艺术递进。情感的浸润就是通过这样的精妙细节表现了出来。环节五合
收束课文教学,把课文品读教学,手折射了他的悲惨命运。是什么造成了孔的悲惨命运呢?真正的课堂对话,非常巧妙的迁移。很渗透了文学的常识。首尾响应,留有余味。最重要的地方是,对孔的命运作了自然而又辩证的分析,这一点,极其值得我们思考。
教学构架、教材处理技巧(选点)、布局谋篇技巧(设问)一问就是一次活动、活动设计技巧,教学调控技巧(圆润)、教师背后的功夫(研读教材,研究技巧)
这样的评课一定会对大面积教师有正向引导作用。
再如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第一部分,总说优点。第二部分,分节点评。分节,概括其特点,提出建议,用“还可以,,”来表述,给个实施的建议。第三部分,课堂观察--六个阅读课带给我们的思考力,从教材只是个例子,教材只是语言材料,错。课堂教学回味不永,没有精读训练。少从能力角度设计课堂的进程。
第三部分,评课的重点
1课文的处理玌运用
课上得不好,质量不高主要两个地方出问题一是课文处理不好,二是学生活动设计不好。
如果没有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充分、扎实、多角度的利用,“课”一定是肤浅的、低效的。
2教学思路的策划
教学思路清晰表现着语文教师基本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水平。3看学生有效活动的设计
不设计学生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特别是精读活动,在理念与手法上都是不符合课标要求的。
新课标里重要的一句话,表现了上层对语文教学的忧虑与指正:提倡学生合作地学习,但要防止用集体的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的阅读。
4深入文本,深入语言
这样才能精读,才能训练,不然就是泛泛而谈
指导学生进行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词句品析、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语文学习活动,是语文课质量的基本保证。
5品唽训练,精读训练。
凡是没有精读训练的课,一定都在二等以下。
没有精读的训练,便没有阅读教学的质量。只有精读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很多人并没有思考研究什么是精读训练。6教学细节
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
通过看细节,可知一位教师应当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细节虽然不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但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主要看8个细节:
是不是碎问不断(限制在20个以内的就已经很优秀了)是不是教学流程无切分、无过渡、无示例、无小结
是不是让学生占有大量有效活动的时间(大赛课一定要让学生有深刻思考的时间)是不是有活动形式与角度的变化
能不能表现出文学作品的教学特点(特别是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的课)
是不是语言罗嗦,评价语重复单调,语言板滞(背教案的语音,无论是对谁评价语都一样,教师的说话质量低于学生。学生说的,教师要有自己的观点,要跟学生交流,特别是高中教学,一定要有对话)
课件是不是无层次、太花哨、很喧闹。(字体字号、内容有层次,朴素一些)是不是预习过分,是不是预伏过多(这个一定要扣分。打八折)小组活动是不是过于频繁(把语文教学搞得没有文气没有雅气)
第四部分
实践不同的评课形式
在不同难度中提升自己的水平
评课需要恰切地评理念,评手法,评思路,评活动,评效益,评教师素质;评课也需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形式一: 这个课案:
一至几处可供我们借鉴地地方 一个需要讲课教师注意的问题 一条修改的建议 形式二 这个课案:
教学过程略述及流程的表达作用分析 突出的亮点 需要改进的地方 形式三 这个课案: 过程分析
谈理念,议手法,说课文 再来看教学过程的优点与弱点 形式四 这个课案: 总体感受 亮点阐释 弱点指正
提出一个完整的与此不同的教学方案
形式五 这个课案: 优点
关注点(需要他、大家、我)细部弱点
课文教学资源分析
提出一个完整的新的教学创意 形式六 优点
引发我们思考的“关键词” 建议新的教学创意 形式七 一批课案 综述
分节点评(优点、弱点,建议一个完整的新的教学创意)综述教师群体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形式八 一批课案 综述
每个课运用一种评课方法 再综述
形式九(庄重场合用)一批课案 综述
一两个优秀案例美点 其他课例的弱点指正 形式十
单个案例的书面评点 总说 分层点评 总评
(每一个环节都讲究技巧,都讲究给我们的启迪)
第五部分
评课议课的高层技能
教研员的工作是发展自己,带动大家。高层次评课水平的五个要素 1能够即席评课
非常讲究听课笔记的记法,一定要有一块详细记录是时间的统计,一定要在思路的关键词上做显眼的标准,显示教学思路;按讲课顺序写出其优缺点,很快整理;写出你的教学创意。说课的即席评课,要很好地倾听,记下关键词。
2能够从理念与手法上分析课例
能给讲课老师和听课人很大的益处,让大家到很多东西,3能够深谈课文的教学价值
4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点拨 5能够提出中肯可行的新创意
第六部分的
河南省课堂教学大赛案例评说
《木兰诗》有充分朗读活动、学生感悟活动。弱点是深度不够,“我从
中仿佛看到了
”这就不是品析语言,是说感受,指向上引导上有偏差。
余设计:背景材料(以朗读为线索)
文意概括(多角度,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给每段加个小标题等)
自读自讲(让学生做,师做一下难点突破的工作,挑几个难句子)
美句赏析(每个学生赏析一个句子即可)《故都的秋》差
没有教学视点。较师改与原文,横生枝节。比较郁达夫与老舍的牵花,也是横生枝节。读的少,没有欣赏,文体的教学视点不行
余设计:文学欣赏课,话题讨论式:六个角度,每个角度都是一节课。情感基调欣赏,意象意境欣赏,景物描写欣赏,章法结构欣赏,抒情手法欣赏,作品语言欣赏。(如果想大赛制胜,选章法结构欣赏)
从全文行文布局的角度来欣赏 从文章首尾安排的角度来欣赏 从主体部分结构的角度来欣赏 从画面节奏变化的角度来欣赏
什么是画面节奏的变化,作者写故都的秋,先是一段一段的写,像春的结构。但写到雨时就变得散了,整段与散段的变化,有节奏变化的美。
语音高亢,不适合教故都的秋。教师的教学语言、语调要随课而调整。《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课文利用不够了,没有读懂课文。
尤其是乡愁,用六七分钟,它没有千变万化。还有大量的画面与音响,课文本身的韵律与能力训练点没有找出来
教学创意:段的品读 从课文的段看逻辑顺序 从课文的段看课文层次 从课文的段式看作用效果 从课的段看表达之美 《动物游戏之谜》 创意:实用文能力训练
概括能力训练(从四个角度对文章进行概括,文体、内容、表达了什么等,提取关键词,概括文意)
阐释能力训练(阐释什么?请你阐释第一二三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阐释课文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评课标准】推荐阅读:
体育课评课稿标准及08-10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听课评课10-28
国际标准组织标准10-26
综合标准化综合标准05-26
安全质量标准标准化06-03
降低标准才能统一标准08-08
标准化学校验收报告标准08-25
标准与标准化的定义09-27
电气国家标准安规标准11-07
园林你绿化养护管理标准一修剪标准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