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文化(精选11篇)
趣味文化 篇1
摘要:新课程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既然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 教学中存在“课间设计”, 必然对话的参与者之一—学生不再是教学加工的对象, 也就理应参与进教学之中。教学中教师应用趣味性来激发求知欲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的浓厚兴趣, 形成自己信息技术文化。
关键词:教学设计优化,信息技术教师,VB程序设计案例,信息技术文化
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意义建构的实施环境, 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 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应该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课堂中的教师往往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讲解加演示—布置任务—任务完成考核, 课程实施还是以“教”为中心, 没有完成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 “整个课堂中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把信息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的培训……学生更不会想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原本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可能空间, 然而, 在现实的课堂中, 由于非人性的知识工具代替了人性的教师角色, 冰冷的数字逻辑语言冲淡了师生的情感化交流, 虚拟的课堂教学界面剥夺了现实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学习的种种乐趣, 结果造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失衡和失范, 导致了他们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人际关系的疏离, 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孤独症心理倾向, 诱发了他们精神上的疲倦、厌烦、急躁、不安、忧郁等不健康的学习心理。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是信息老师必备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 如何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 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 (选修) 的主要内容是VB程序设计初步, 培养问题求解和编程能力, 熟悉程序设计的全部过程, 学会使用编程资料, 提高实际编程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VB对于的初二的学生, 可能枯燥难懂, 他们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抽象思维水平还处于逐步发展完善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 开展既富构造性又具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 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本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从简单的QQ情景案例入手, 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 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这些知识点, 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的知识。同时在案例编写时让知识点和概念反复出现并逐步加深, 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对新的知识点的学习, 同时又能达到对旧知识点的复习。
学生如果一开始就没有兴趣, 那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最终导致学不下去。这就要求一开始就要注意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他们的兴趣呢?本文以“VB输入、输出语句”这一节为例来阐述。
设计思想:以设计制作qq登录界面的综合案例的教学设计优化来集成VB的input等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突破原来的输入、输出语句的简单、枯燥的描述。变讲授为主转变为师生共同行动来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QQ并不陌生, 以QQ登录界面, 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即使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的学生, 对未学知识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 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 坚持“以用为主, 培养能力”的原则, 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这堂课例中可以看出, 选择适当的学生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尝试到信息技术理论与现实相关联成功的喜悦, 学生对界面设计、美感等文化素养通过信息技术得到表征。而文化是人在生存斗争中所使用的一种精致的机制, 一种超机体的方法和工具的体制。信息技术作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也就变得必然。
信息技术学习是文化意义形成的过程, 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输、递送和存储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作为核心体的学生, 占据他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地位, 如何让他们能根据原有的知识建构着信息文化。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第一, 利用学生原有信息存储的影响。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 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 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但是, 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 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 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提出他们的假设。第二, 在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的过程中构建。他们会多渠道地收集知识和信息, 通过以文字、图表、数据等方式记载的载体获得显性知识, 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以及自身的观察、思考、总结等获取隐性知识。第三, 信息的整理。学生会根据确定的目标和自身知识结构, 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 将信息分类, 寻找彼此的异同点, 并将其联系起来, 形成较为科学的信息体系。第四, 信息的转化。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提炼、比较、分析、概括、总结, 转化为知识, 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文化。
参考文献
[1]裴娣娜, 李长吉.《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
[2]满海锋, 毕威, 解月光.久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状况概述[J].信息技术教育.2005 (1) :9-12.
趣味文化 篇2
时间:4月22日(星期日)-4月28日(星期六)
一、1·活动名称:社区吉尼斯(由泰坦尼克号、齐头并进、三个活动组成)
2·活动目的: a.加强宿舍成员间以及宿舍与宿舍间的交流和友
谊,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b.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也缓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
3·活动内容:a.以宿舍为单位,参加一些列小活动,记用时最少的一方获胜。
b.比赛结束后,统计并宣布各小组用时成绩,从而宣布获奖名单。
4·活动时间:4月23日下午(第六节课——第八节课)5·活动地点:二号公寓楼门口 6·活动对象:
10、11级全体学生
7·活动过程:(1)宣传期:从4月22日8.am——4月23日11.am
对全院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文化节当中。(2)宣传方式以横幅、海报、升空小气球、扫楼和发传单相结合为主。
二、活动的进行:1·泰坦尼克号(主打):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须在“ 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结束
之前利用仅有的求生工具——七块浮砖,逃离到一个小岛上。(耗时最短为优胜方)
2、布置游戏场景:将25m的长绳在空地上摆成一个岛屿形状,在另一边,摆4四个长凳,用另外的绳子做为起点。3.给选手5分钟时间讨论和试验。4.出发时,每一个人必须从长凳的背上跨过(就如同从船上的船舷栏杆上跨过),踏上浮砖。在逃离过程中,船员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能与“海面”——地面接触。
5.自离开“泰坦尼克号”起,在整个的逃离过程中,每块浮砖都要被踩住,否则评委会将此浮砖踢掉。
6.全部人达到小岛之后,并且所有浮砖被拿到小岛上,游戏才算完成。参与人数:3~12人一组
道具:木砖24块(每组6块),4张椅子,两条长绳(25m)
2·齐头并进: 活动以接力的方式进行,由两人用头夹着篮球走20米,总共60米,整队篮球掉地上的次数超过两次直接淘汰,选择出优秀的三支队伍进入决赛。
参与人数:6人一大组(每大组分三小组)道具:篮球若干(大于10个)
3·瞎子背瘸子(情侣游戏):三男三女,男生背女生,男生当“瞎子”,用纱巾蒙住眼睛,女生扮“瘸子”,为“瞎子”指引路,绕过路障,达到终点,最早到达者,为赢。其中路障设置可摆放椅子,须绕行;汽球,须踩破;鲜花,须拾起,递给女生。参与人数:一男一女为一组
道具:椅子9张,气球6个(准备备用气球),鲜花3只
2·活动名称:“2+1”定点篮球赛(2男加1女组成比赛)
活动目的:a.能体现出各寝室的集体力量和合作意识。b 充分展现自己,展现寝室风采。
活动内容:a.团队由2男1女生组成,每人每点5球投篮,女生在罚球线一个点,男生在0度、45度两个点上进行投篮。
b.比赛以宿舍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投中次数多的一方获胜。
活动时间:4月25日2:00pm——5:00pm 道具:篮球若干,裁判6人。活动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从三个方向依次进行投篮,投中次数最多的一组为优胜方。3·活动名称:公寓棋王争霸赛
活动目的:a.充分展现展示学生风采,细细体味比赛带来的乐趣。
b.本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课外文化能力,创建和谐公寓文化。
活动内容:a.比赛时采用抽签制,请参赛人员对号入座。b.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均采用淘汏制。活动规则:双方每一次走棋时间不得超过20秒,超过时间则被淘汰。双方比赛以胜者晋级,败者淘汰,如出现和棋现象,则采用三局两胜制。
活动地点:2号公寓楼学生活动区
趣味文化 篇3
关键词:审美趣味 经典文化 感官刺激 精神内涵 速食文化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新兴媒介的发展,“速食文化”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全方位地占领人们的生活空间,并严重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经典文学、绘画、音乐作为传承经典的文化,在穿越奇幻小说、明星自传、时尚杂志、卡通漫画、QQ表情、流行歌曲当道的快餐文化时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那些五彩缤纷却昙花一现的文化“速食”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文化市场。网络通俗文学替代了严肃文学,流行音乐替代了古典音乐,芭蕾舞为广场舞所取代,速食文化渗透到大众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人们的审美趣味及其变化发展,如何纠偏存正,使经典文化与速食文化更好地满足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于当代艺术健康持久的发展和大众审美品位的整体提升,具有着重大意义。
一、 经典文化内涵及审美趣味的界定
所谓“经典文化”,指的是人类优秀经典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流传下来的在某一时期优秀的思想文化理念与相关作品,囊括了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西方优秀经典文化,经典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所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文化,它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审美趣味,即审美主体对各类审美对象主观上的情趣、喜好及鉴赏力。审美趣味具有非功利性,只对单纯形式的喜爱,不掺杂感官享受,由无利害的快感规定着的,因此,人们常常将纯粹的审美鉴赏视为审美趣味。[1]经典文化经历了时间上的考验、历史的选择而被作为文化中的精华,具备一定的审美、鉴别、启蒙和教育功能。如,司马迁的《史记》对于中国审美文化发展而言,它最令人瞩目的是那种宏大的、广阔的、深邃的、历史视野和纵横古今、雄视百代的壮伟气魄。从审美文化史的角度讲,它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汉代偏于外向认知的美学观念发展,对后代小说、戏剧等艺术的影响至为深远。[2]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绘画技法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其构图和表达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顾恺之的绘画《女史箴图》不仅具有劝诫教化意义,更重要的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充分反映了魏晋时期人物画发展的方向,由于老庄学说的流行,形成了一种精神上极自由、富于热情的时代,绘画审美中开始注重对人的神气、风度仪表的把握,更多的注重绘画艺术本身审美需求。[3]《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接近现实生活“回到自然去”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各时期的经典作品都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审美趣味固然不同,但我们不可置否的是,一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艺术作品都有着一定现实性启发意义。经典文化所体现的较为深刻的社会内容、闪耀的思想光芒、出色的表现方式以及绝美的艺术手段,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展。[4]
二、速食文化
“速食”,这个名词,是一个外来语,英语叫“fastfood”,又译作快餐、即食等,只突显“快”,但是缺乏营养的速食品。起初是在快餐领域,逐渐蔓延到文化领域。快餐式文化仅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文化的快餐式包装,本质来说是表现在文化的通俗化、速度化,最大化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不关注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和内在文化的展现。当今的人类社会充分认识到,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效益,因此速食文化迅速兴起,大众很少去接触纸质的经典文学作品,更多地倾向于平面化的视觉性、动态性的网络精简版作品,审美趣味更多倾向于网络武侠、穿越小说这些文本能够给人们提供短暂的消遣娱乐,却阐释不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它让人感到华丽丰富,其实又一无所有。很少听众去听具有高雅的艺术性的大型音乐会,更多的喜欢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如《江南Style》、《小苹果》,喜欢看《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在绘画审美趣味方面,人们不再到画展中欣赏名画,他们的视界中充斥着视觉化、平面化的漫天的广告、漫画,更多地注重感官需求,而不再有过多地思考。速食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是人们只求名利不求其实的表现,速食文化在部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
三、审美趣味的转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前,审美,是一个高雅的名词,它主要集中在精英文化层面上,随着大众文化的普遍流行,审美意境转向为面对大众,大众作为审美的主体,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再去关注具有历史性、思想性,高雅的艺术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平面化、感官化、娱乐化的审美对象。现如今,人们的审美精神逐渐的由高雅、纯美到低俗、泛美转变。
那促使人们审美趣味异化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助推和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具有功利性的特征,并呈现出多元化和感性化等发展趋向,导致基于以前经典美学的理念发生了动摇。在这种大众参与审美过程的条件下,一些艺术家,不得不根据大众审美标准的需求,去创造出符合现代人们所需要的艺术品。传统的被认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经典艺术门类,如小说、诗歌、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已不再作为大众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蓬勃兴起的泛审美艺术[5]。其次,大众文化审美的美学变革加速了美学世俗化、艺术通俗化的进程,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再永远给派定在被教育、被启蒙的位置上,而是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倾向,人们日常生活的美学核心逐渐转变为视觉的满足和满足欲望相关的“视像”的生产与消费,从饮食、服饰、到音乐、绘画、文学等的鉴赏趣味。第三,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也成为大众审美趣味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去进行辩证地分析,速食文化的存在、发展和定性速食文化的诞生与流行并不是偶然,它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节奏和现实是对应的! “繁忙的工作”、“ 巨大的心理压力”、“ 激烈的竞争”使得以年轻一代为代表的人群在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信息娱乐形式多样的同时精神贫乏、没有太大的兴致去追求博大高雅和深远古典的东西,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凸显了休闲娱乐性和刺激趣味性,由此演变为一类消遣式文化,侧重于包装后的效果而形象化,丧失了原本的深度,仅仅凸显出平面视觉文化,速食文化的出现刚好满足了社会心理的各类需求,最大化地让人们内心情感压抑情绪宣泄,从而感受到快乐!
四、速食文化与经典文化孰轻孰重
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传统经典文化和所有文化一样,有优也有劣,传统文化的崇高天伦、不屈不挠的精神、高尚道德等都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但是,它在许多方面同样也存在着不合时宜的滞后之处,需要跟随社会提升和发展,以此来跟上生活的快节奏。“速食文化”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方便,它快捷而充满了新鲜感,“速度之快”是这个文化最大的特点。在这信息化的时代,科技产品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我们足不出户,再也不必埋头于书堆中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不用缠着老师问个不停,只要敲几下键盘,不出几秒,答案便已跃入眼帘,“文化速食”不仅快速,还简单易懂,如此便捷的方式怎不让人们欣喜若狂?然而,当今诸如《品三国》、《玄奘西游记》之类的速食文化,方便简捷,读起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儿,可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之中却错过了经典原著的精髓。同样,一些改编经典名著的电视剧作品暴露出创作中内容层面的空洞和审美层面的缺失,过度地娱乐化,忽略了对观众的审美力的提高以及大众精神架构的改观等等[5]。但也有些人认为,有些名著过于深奥,读来难免感觉乏味费力,曹雪芹的《红楼梦》,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满纸荒唐言”读来或许还有些生硬困难,又怎能理解“一把辛酸泪”呢?但如果你能去看看王国维对此的赏析,或观看一下电视版《红楼梦》,对作者的身世有了些许理解,清楚了他笔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去阅读原著时,是否茅塞顿开,有豁然开朗之意呢?
我们应该看到速食文化的社会负向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存在就有需求,就有其合理的成分,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价值文化涣散的倾向,快节奏的社会确实需要快速的思维方式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来转移我们的压力,我们当前要做的是节制“速食”而守住真实,速食文化的活跃已是时代的潮流,我们无法阻挡潮流,但我们可以借助速食文化引导人们在繁忙之余静下心来读经典,深深体味原著的精华,这才是“速食文化”的真正意义。而经典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面对来自速食文化的挑战应化为机遇,理性思辨生存环境,以温厚的心态传播经典,探索经典与时代的结合,努力培养年轻观众,开创经典文化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杨慧.消费文化视域中的审美趣味及其发展趋向[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5-129.
[2]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4] 刘文斌.关于“经典”文化的思考[J].阴山学刊,2005(4):63-68.
趣味文化 篇4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很大的层面上是与语文教学的内容相重合的。
二、高中生民俗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自己任教班级做简单的民俗文化测试, 发现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从测试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古代纪年、避讳、敬称、谦称等概念不清楚, 对“避席”、“稽首”的行礼方式异常模糊, 有些关于传统节日的常识的问题, 也知之甚少。分析产生这种现象有如下原因:
(一) 传统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远,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的民俗文化和现代人产生了疏离。
民俗文化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不合时宜的内容, 如一些迷信活动和过于繁复的礼节。
(二) 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外来文化大量涌入, 使传统的民俗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
这种趋势, 从青少年对本土动画卡通冷漠淡然, 对外国卡通动漫钟爱追捧;青年人对西方节日青睐有加, 对我国传统节日则不理不睬的情形中, 可见一斑。
(三) 时代的变迁,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兴文化正在一点点地侵烛着我们的民俗文化。
如学生在写作中动辄出现“萝莉”、“控”“hold”等流行词语。
三、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一) 民俗教育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教学大纲相契合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更是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些指导性的文字为民俗文化进入语文课堂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二)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异常丰富
如《琵琶行》、《雨霖铃》、《长亭送别》反映了古代送别的习俗, 《孔雀东南飞》对床、榻等器皿的描写, 对服饰和婚俗的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胡同文化》是建筑民俗的展示……, 凡此种种, 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异常丰富, 这为民俗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最佳载体。
(三)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为民俗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于启发学生感悟人的内心世界、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都是极好的素材。教师如果能恰当的利用这些资源, 一定可以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道德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民俗文化构建趣味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 课堂内活用民俗文化素材生成趣味语文课堂
1. 巧用民俗导入文本, 为语文课堂增趣
很多时候, 文本上涉及到的民俗的素材, 没有教师的提醒, 很容易被一带而过, 没能很好的发掘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反之, 巧妙的运用民俗导入文本, 在学生走进文本之前, 就自然而然的预设了趣味性, 有化枯燥为神奇的效果。
韩愈的《师说》, 几乎是每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优秀的教学设计也屡见不鲜, 如果能够巧妙的运用民俗素材导入文本, 一定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教师可以用自古以来各行各业的拜师民俗导入, 出示事先搜集的拜师民俗画, 说明中国传统特别强调师徒名分, 讲究尊师重道, 注重拜师礼仪。简要归纳不同时期的拜师礼节, 如“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 行“叩拜礼”, 喝“改口茶”是很多行业通行的拜师礼节。然后顺势导入尊师重教的话题上, 至此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讲述文本了。再如教授鲁迅的《祝福》一课时, 教师如果能够巧妙的从民俗的特殊角度导入文本, 让学生把自身过春节的记忆同文本比较, 在感受变迁的同时, 也一定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这样的导入, 一下子就可以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的负面心理预期驱散, 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浓厚的趣味。
2. 巧用民俗化难为易, 为语文课堂增色
语文教学中, 由于时代的差异, 生活方式的差异, 难免存在一些教学难点。特别是涉及到与今天认知迥异的风土民俗时, 往往让语文授课过程横生枝节, 令很多教师头痛。殊不知, 若能巧妙的, 适时的利用民俗文化知识, 就可以破解这些教学难点, 化难为易, 为语文课带来意外惊喜
如《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涉及到了古代纪年术语, 学生很难理解。这时适时的引入我国古代的民俗历法知识——干支纪年法, 详细告诉学生, 干支纪年是将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与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 相互配合用来纪年, 六十年一循环, 俗称“甲子”或“花甲”。解释清楚内在规律,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再如在讲解《兰亭集序》时, 学生一定对“修禊事也”“流觞曲水”等民俗的含义十分陌生, 可能因此觉得文本晦涩难懂。可如果教师能以此为契机, 系统的讲清古人“禊事”的民俗活动, 说明古人农历三月三日在水边借采兰, 祭祀, 聚会等形式, 祛除不详, 驱灾避难。再进一步的生动描述“流觞曲水”的极具浪漫色彩的画面。那么, 课文中的难点, 已于无形中变成了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拨云见日, 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教学方式在增加语文知识含量的同时, 为语文课堂平添了一抹亮色。
3. 巧用民俗拓展知识, 为语文课堂增味
民俗是人民生活的反映, 把民俗教学有机地统一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 可以更好地完成《大纲》提出的“开拓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智力”的目标, 能合理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
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中, “明妃”即王昭君, 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 改称明君、明妃。文字避讳在古籍中是常见的现象, 有避先辈讳, 有避皇帝讳, 不一而足。当讲清避讳现象后, 学生会惊喜的发现教材中存在很多避讳现象, 比如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字, 把姮娥改名为“嫦娥”, 把恒山改名为“常山”, 为了避李世民的字, 唐人文章通常把“民”字改为“人”字。再如, “杨柳”一词从《诗经采薇》篇章中的名句“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问世以来, 在中国文化中就成了分别的特定意象。灞桥折柳送别, 蕴含的就是“柳者, 留也”的别情。因此古人在分别的时候, 常常折“杨柳”相赠以示留念, 在表达离愁别恨的诗文中也多用“杨柳”一词。对上述这些现象的解析, 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传承, 品尝到文化隽永的味道。
4. 巧用民俗剖析文化现象, 为语文课堂增韵
每个民族都有大众文化, 民俗正是一种大众文化。语文课的教学过程, 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 生活习俗的审视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现象, 我们可以不赞成, 不理解, 不接受, 但都必须尊重他的存在。解读陌生文化现象的时候, 如果能教会学生从民俗的角度切入, 联系时代背景, 风土人情, 很多不可理喻的现象, 问题便都会有了合理的解释。同时, 高中语文教材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 涉及到许多民歌、民间故事、传说、风俗习惯、服饰、口语等民俗风物, 这些都是渗透教育生动而形象的好材料。从民俗的窄门走入语文世界, 原本看似深奥乏味的课堂, 就会因此变得韵味十足。
在《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美国, 以快捷、廉价的优势被广为接受的麦当劳, 在中国却成为中产阶级群体聚会, 庆典的场所。麦当劳的“快捷”慢了下来。针对这一现象如果从饮食文化差异的角度, 和中国人爱面子的习俗角度来思考就不难明白原因所在。《古代的服装及其它》一文中, 大量的文字在诠释不同阶级间的用具差异, 孔子《论语》中的大量言论反复强调“礼”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中常有关乎“跪拜”等行为的出现, 以上种种现象, 从民俗的角度思考, 就不难明白它们背后的共同特质, 即古人对等级的苛求。当然,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的真诚豁达;《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尊重他人, 礼贤下士的民俗礼节, 这些并美的风范, 己成为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些对学生的陶冶教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 课堂外围绕民俗文化素材开展趣味语文专题活动
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度,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自发形成了具有不同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这些民族传统节日, 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可在韩国, 日本等国家大肆争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 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却正在遭遇冷落, 年轻人流行过“洋节”, 排斥过本民族的节日。针对这一现象, 可以在课外开展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活动。教师锁定春节、中秋、清明、端午、元宵、重阳等主要的传统节日, 布置学生分头通过从网上搜索、在节日期间观察、向他人询问等多种渠道来获取节日由来、传说、习俗、诗词等有关的节日知识。同学们在收集这些资料后再进行不同的分类、归纳, 小组合作制作图文并茂的“节日手抄报”。
学生通过在传统节日及其来源的收集展示活动的过程中, 认识到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独具情趣的庆祝方式。教师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增加民族凝聚力。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认识到传统节日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已经将灌输式的学习状态, 无形中转变为自主性学习, 由消极的厌学转化为了积极的乐学。
五、避免走入民俗教育反客为主的误区
(一) 分清主次, 以民俗文化教育辅助教学, 但切不可喧宾夺主
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内容非常多。但并非只要有民俗内容或民俗描写就去讲解, 也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地去挖掘。应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 把握全局, 恰到好处的渗透民俗教育。在教学中也应注意把握好轻重主次。对《阿Q正传》、《胡同文化》等作品可重点从民俗角度进行解读。而对课文中出现的某些民俗事象, 应适当点拨, 点到即止。
(二) 以理性的角度审视民俗文化,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几乎所有民族的民俗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 学生由于世界观还不成熟, 对此不见得有好的辨别能力。因此, 更应该将民俗文化编入教材中, 教师则要重视引导学生, 透过现象挖掘其文化深层意识, 揭露出民俗文化中的愚昧和落后因素。在此基础上, 积极地引导学生以理性的角度审视民俗文化。比如涉及到《论语》中关于孝的观点: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子曰:“父在, 观其志;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教师应明确这种“尊老”习俗在今天需要辩证地看待, 不能变“尊老”为“遵老”, 应当把“尊老”与“重德’, 相结合。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结语
用下里巴人唱响阳春白雪, 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我国丰富的地域民俗及文化的传承, 正面临着急剧变迁、转型、重构和融合, 有的甚至面临这流失和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 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
民俗文化教育应该坦然的褪去“下里巴人”的自卑, 用积极的姿态, 在今昔文化变迁的对比中, 理性去审视文明的发展, 利用自身贴近生活的文化之源的优势, 唱响新时代的阳春白雪。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涉及到大量的极具民俗文化内涵的素材。因此, 把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语文教学实践出发, 论述如何在民俗文化探佚的过程中为语文课堂增色, 为构建新型的趣味与实效相结合的语文课堂, 做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民俗文化,趣味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德利.民俗审美论[J].呼兰师专学报, 1997, (2) :12.
[2]关中梅.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民俗教育[J].美与时代, 2003, 10:24-32.
[3]缪克.中学语文渗透民俗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趣味文化 篇5
活 动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人文社科学院公共关系协会 人文社科学院华衣汉服社
活动时间:2013年5月10日
公关礼仪知识讲座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前进,礼仪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活动目的:
1、让大学生们更多的了解一些礼仪知识,掌握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增强个人文化素养。
2、展示汉服文化,了解汉服文化知识。
3.加强学校各个协会大一负责人或者后备之间的认识与交流,方便以后做活动.三、活动主题:
”知文化、明礼仪”趣味知识讲座
四、活动时间:
五月十一号
五、活动地点:
D1 208
六、活动举办单位及参与人员: 主办单位:公共关系协会、华衣汉服社、协办单位:相声协会
活动参与人员:公共关系协会、华衣汉服社、相声协会全体成员以及对本次讲座感兴趣的全校师生。特别邀请、大学生武术协会、英语话剧社、英语俱乐部、科技创新协会、摄氏度摄影协会、百度百科俱乐部、大学生实践协会、皮诺曹话剧社、花艺DIY协会、医学院书法协会、普法协会、等协会负责人。人文社科学院学生会社团部成员。义工联负责人。
七、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准备工作:
(1)5月4号确定讲座的时间、地点、准备活动的审批及教室的申请。(2)5月5号下午与参与本次活动的协会负责人进行协商,安排好各协会所出的节目。
(3)5月6号邀请罗捷老师来为我们做公关礼仪知识讲座。
(4)5月6号至5月10号通过海报、展板、宣传横幅、广播台等途径做好前期宣传工作。
(5)5月7号(星期二)中午12点40开全体负责人会议,具体安排活动期间各部门具体工作。
(6)5月5号至5月9号由公共关系协会外联部负责联系商家,商谈本次活动赞助。
(二)活动期间具体时间安排:
(1)18:00—18:30由组织部人员提前到场地布置教室,装饰舞台。(2)18:30—19:00由文秘部人员检查多媒体、音响、话筒等设备,并播放赞助商家宣传幻灯片及活动视频,安排好观众就坐,等待节目开始。(3)19:00—19:10由主持人致开幕词,由校园十佳歌手林玉雅
演唱歌曲:相见恨晚。
(4)由华衣汉服社为我们带来汉服展示及汉服知识讲解,并进行互动活动。
(5)由快乐相声协会窦丹枫
齐创
为我们带来相声表演。(6)林少锋
戴鹏飞 朗诵节目。
(7)请罗捷老师为我们带来公关礼仪知识讲座。现场学生与罗捷老师的互动环节及竞答活动。
20:50主持人致闭幕词。所有嘉宾及参与人员合影留念。
八、注意事项:
(1)礼仪应该是备受关注的,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在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2)做好宣传工作。
(3)因时间有限,各协会需协商好各自所出的节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尽量给罗捷老师的讲座腾出足够的时间。
(4)与罗捷老师协商好时间,地点,及活动流程,尽量方便老师讲座。(5)各参与人员需对本次活动抱有一颗责任心,避免出现分歧,需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6)讲座开始前半个小时需检查多媒体、音响、话筒等设备是否完好,如出现故障需找相关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设备。(7)安排好相关人员负责现场纪律,避免有观众大声喧哗。(8)服装,道具等需提前准备好。(9)宣传部需安排好人员拍摄照片。
(10)相关负责人员需处理好突发事件,如停电,多媒体出现状况等。(11)讲座结束后由主办协会工作人员清理会场,确保设备齐全及完好。
九、活动总结:由公共关系协会文秘部做好活动总结。
十、经费预算: 音响设备:50元 奖品: 40元 气球: 10元 胶带: 5元 总计: 105元
趣味数学 感受趣味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性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喜欢上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快乐的,知识是有用的,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也才能让学生在感受到学习快乐的同时更愿意学习,实现我们教育的价值。
一、趣味数字,在认识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数字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数、感知数、应用数是我们教学的关键。但是数字教学看似简单,教好却很难,即理论很简单,但是学生在做题时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算理,而是学生对于计算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要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二年级下册《加与减》的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运算时借位、进位时总出现一些错误,于是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爱因斯坦的生日是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是个大科学家,你想成为大科学家吗?那么我们现在算一算,爱因斯坦的生日可以看成数字1879314,我们将数字随便排列得出一个新数字,如9371481,那么用大的减小的,得出的差是7492167,将差中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得出和为36,再将和的各位数相加结果为9。我跟学生说你的生日这样算一定也为9,如果不是9,我就倒着走。一时之间学生的学习气氛高涨,都赶紧去尝试,但试了之后,结果真的如此。这时我说看样大家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家不是靠出生日期的,关键还在于多学习、多探索,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由此在练习了多位数加减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二、趣味字母,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数学不仅仅是算术,由数到式是一个飞跃,也是代数的精髓。数学中用的字母很多,但不是随意的,相当于多有特指。如π指的只是圆周率,这是一个定值,无可替代。其它的可能就会不一样了,像公式中的a、b,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任意数,可我用你也行不用你也罢,我用c、d一样可以表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但是由于习惯使然,有一些也是不可更改的,如h一般表示高,s、v、t一般表示路程、速度、时间,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等等。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运用好字母的特指性和通用性,实现学生由具体数到字母的跨越,这是我们教学的思考,也是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在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的教学时,一开始有好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数与字母的联系,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一起温习了一下幼儿园时都会唱的儿歌“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两只蛤蟆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这时我提问当有n只蛤蟆时有几张嘴,几个眼睛几条腿?这时学生由规律很简单的就可以得出结果,由此实现了由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飞跃,为学习方程奠定了基础。在此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强大功能,并由此回扣原来学过的运算律,更加深了对字母表示数的认识。但它最神奇也是最实用的还是在方程中,通过设未知数x或y并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构建成方程,比我们原来用算式来解应用题要简单的多。由此可见趣味数学重在应用,会应用并为我所用才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三、趣味1+1,在应用中实现数与形的结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构成了我们基础教学阶段数学的基本框架。数学的趣味性不只体现在某一块,更多的体现在它们之间的结合上。如数形结合是我们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体验由数到形或由形到数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时,我们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它数学思想的重要作用,让思想指导我们的具体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形成思想。
如在学习分配律时,我让学生制作了两个长方形,一个的边长为a、b,另一个的边长为a、c,我问,它们的面积和是什么?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b+ac,说明的理由是两个长方形分别的面积加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列式是a(b+c),说明的理由是可以把它们合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在学生说明列式理由的前提下,我问学生这两种列法都对吗?学生一想是都可以呀,由此我写出了等式a(b+c)=ac+bc,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分配律。并且再让学生利用具体的数来验证,通过验证更加证实了式子的正确性。用图形来解决数或用数来解决图形问题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只有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通,才能达到知识的融合,也就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趣味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趣才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也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效果。趣从何来,可以是数学小故事,可以是由生活实例改编成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趣中生理,乐在其中,只有让学生徜徉在学习的乐趣中,才能使学生有再发现、再探索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海东.趣味数学 乐在其中[J].发展,2011(05)
[2]石俊雅.趣味数学课堂[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5)
趣味识字趣味无穷 篇7
一、趣味教学法,汉字学习重中之重
传统的汉字教学法是繁重的机械抄写、识记,学生的学业负担重,识字效率低下。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汉字教学或多或少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法,即反复抄写、组词、造句、注音等方式,费时费力效果差,遇到形似、形近的便慌了手脚,不知所措;作业上、试卷上错字、别字、白字更是比比皆是。纵观如此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识字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运用汉字的音、形、义进行识字教学,坚持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以及做到“六大解放”,让学生动手实践、联想或直观等手段识记字形,达到见形知义之功效,并运用多种方法力避学生错字、别字的现象,以实现高效教学汉字的宗旨。
二、趣味教学法,汉字学习趣味无穷
虽然汉字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但汉字教学的关键集中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对拼音、汉字的教学从零开始,是小学生走进语文知识海洋的第一步,拼音、汉字学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因此,基于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可以采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做等方式,或辅之以游戏、竞赛、猜谜语等形式,或借助于字理知识即象形、形声、会意等构词法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轻松学汉字、趣味学汉字……
1.“教学做合一”学汉字,培养动手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和新课改的主体精神相吻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习得知识,学会学习。
例如,在教学“日”这个汉字时,让小学生拿出学习数学加减法用的“小木棍”学具,让他们在课桌上摆出这个字,通过动手摆出字形,学生再写就不会出错。也可以先让学生摆出“口”字,启发学生,怎样才能构成“日”字,或者由“日”让学生动动小木棍,怎样变成“口”字,再学习“目”时,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摆出这个字形,比日字多一根小木棍,也就是比日多一横,这样的方法简便易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再如,在教学“闪”这个字时,先让学生观察这个字,发现好像“门字里面有个人”,这样形象记忆,学生印象深刻;教学“开、关”等汉字时,让学生快速做开门、关门的动作;学习坐、立、站等汉字时,教师发指令,学生配合做动作,也达到在玩中学之功效。
又如,学习跑、跳等汉字时,让学生做出“跑步”“跳跃”等动作,让学生体会跑、跳时不能离开脚即“足”,因而这两个字都是足字部;教学“拿”这个字时,让学生拿起课桌上的笔,并启发学生思考,拿笔这个动作用什么?手是合上能拿还是分开能拿?学生通过手的动作,不难记忆“合手为拿”,比一笔一划的记忆要事半功倍。
2. 观察求异法学汉字,养成观察习惯
观察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汉字千差万别,但也有许多形似、形近的字,对这些汉字如果釆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会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形似、形近的汉字,以免书写、运用时出错。
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大”,再学习“太”“犬”时,常常会把“大”“太”“犬”混淆不清,作业中,常常把“老太太”写成“老犬”“老大”,除了不细心之外,关键还是这3个字没有掌握。此时,运用观察法“大的下面一点是太、上面一点是犬”可以帮助他们有效记忆。
田、申、由、甲这几个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屡屡出错。教师运用观察法、带领学生分析这4个字的相同、相似或不同之处:“田”是庄稼长在地里,上下不出头;“申”是上下出头;上出头“由”,下出头“甲”。学生轻轻松松就能记住。这样,学生在观察中愉快学汉字,趣味学汉字,也使语文汉字教学课堂再现创新、灵动的特点,打造精彩课堂。
3. 游戏快乐法学汉字,提高学习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乐于参加的活动之一。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使用游戏法,可以促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游戏法在学习语文汉字中的运用多见于词语接龙游戏。所谓词语接龙就是第一个词的尾字是第二个词的首字,如“认识—识别—别人—人物—物品—品质—质量—量体裁衣—衣服”等依次下去,这个游戏起到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扩大汉语词汇量的作用。每个学生说出一个词语,接不下去的同学被淘汰,游戏继续,直至剩下一人为止,这个同学将享有“词语之冠”之美称,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汉语的积极性和兴趣。
除了词语接龙游戏,猜谜游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小学生爱动、爱表现、喜欢动脑、反应敏捷,因此,汉字教学猜字游戏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人在监狱里”这个谜面似乎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不过适当点拨“监狱的特点是四面高高的围墙,犯人在里面,想逃都逃不来”,这样学生找到答案“囚”就不难了,且记忆深刻。
4. 根据字理法学汉字,拓展思维能力
所谓字理,就是字的构成方法。汉字的构成有多种,如象形、形声、会意、假借等,如果根据字理学习汉字,会趣味无穷。
例如,教学“日”时,教师用幻灯片或简笔画展示一轮红日;学习“月”时,展示月半的月亮,日、月两个字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体会到探索汉字构成的乐趣,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再如“明”字,一轮红日加一个月亮,“明”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烙印;一个人疲惫不堪地依靠在一棵树上“休”的形和意就显而易见;“男”是田地里的劳动力、“孙”字“比儿子还要小”、“上头小下面大”便是“尖”等,这些汉字多是象形、形声、会意,在汉字里所占比例很大,如果教师根据字理进行教学,学生会对汉字产生无穷的兴趣。
学习汉字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竞赛法、表演法等。只要是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识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好习惯,都是值得推崇和提倡的好方法。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愉快学汉字,从而打造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225.
[2]高杰.论小学识字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3]王轶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初探[J].魅力中国,2010,(7).
趣味文化 篇8
一、用故事激发兴趣, 让学生“愿学”
一年级孩子年龄小、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不能像成人那样抽象、简单, 如何才能将珠心算中一些比较抽象的、枯燥的概念、口诀弄明白, 理清楚呢?我想只有按照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设计活动环节, 才能激发并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发现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用故事的形式来诠释, 将会使孩子们更愿意倾听、更容易理解, 兴趣也更高涨。
例如, 我在教《算盘的认识》一课时, 我用一个生动的故事拉开了课堂的序幕:在一座美丽的城堡里, 住着漂亮的婉婉公主和英俊的昭昭王子。他们每天嬉戏玩耍, 突然, 一个可恶的巫婆拐走了婉婉公主。昭昭王子发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一定要找回婉婉公主。从此, 昭昭王子踏上了寻找公主的艰辛路途……我见小朋友们听得特别入神, 于是趁热打铁, 问道:小朋友们, 昭昭王子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呢?你们愿意帮助他一起克服困难救出婉婉公主吗?孩子们都热情地喊道:愿意!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想闯过难关, 救出公主的愿望, 更开启了学生学习珠心算的兴趣之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我也是边讲故事, 边教学, 我将和算盘有关的知识点都设置成了一个个难关, 我告诉学生要想闯关成功, 救出公主, 就必须解决每一个难关里的难题, 掌握每一个知识要点。没想到, 用闯关维持学生的学习激情, 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的方法特别有效, 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大家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认识算盘的学习中去。
二、用儿歌调动兴趣, 让学生“乐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是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因此, 在珠心算教学中若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儿歌, 定能给珠心算教学增添不少魅力, 让孩子更愿意去学习珠心算, 增强学习珠心算的兴趣。
如果说故事是一个牵引, 把孩子吸引到珠心算王国之中, 那么, 儿歌就是珠心算王国中最美妙地乐曲,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珠心算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算盘各部分名称的时候, 若是老师说, 学生记, 那未免太枯燥乏味了。于是, 我将算盘的各部分名称编成了一首《算盘歌》:“一把算盘四边框, 框里住着梁珠档。档把珠儿串起来, 梁把算珠分上下。下珠一个表示一, 上珠一个把五当。”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特别喜欢, 容易接受, 于是小朋友们在唱儿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算盘各部分名称给记住了。另外, 我发现许多小朋友在打算盘的时候坐姿经常不正确, 老师一再提醒都无济于事。于是我编了一首《坐姿歌》:“珠心算, 并不难, 第一步, 打算盘。心集中, 莫想玩, 挺起胸, 背莫弯。脚不跷, 眼下看, 抬双臂, 半握拳。认真学, 反复练, 早成才, 挑重担”。每次打算盘前, 我都让学生边念儿歌, 边调整自己的坐姿。没训练几次, 孩子们的坐姿就明显端正了。没想到, 一首小小的儿歌胜过老师的千万唠叨啊!可见儿歌的魅力不可小觑!
儿歌, 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更重要的是它通俗易懂, 便于记忆, 孩子非常喜欢学, 常常挂在嘴边, 通过儿歌的诵读, 算盘在他们的心中将不再陌生, 通过儿歌的诵读, 让孩子体验到了学习珠心算的乐趣所在!
三、用游戏保持兴趣, 让学生“趣学”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也是学习珠算最好的手段之一。趣味十足的游戏不仅能使孩子们感受着乐趣, 更使大脑和身体感官得到充分释放。每堂课的珠心算教学, 我都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 让学生边玩边学。
例如在做“珠数互译”的练习的时候, 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 叫“小兔找家”。每个小朋友的凳子底下都有一张卡片, 上面有数字或者是盘式图, 老师的黑板上有小兔子的“家”。老师播放轻音乐, 学生拿着卡片离开座位找家, 相应的数字就要找到相应的盘式图, 比一比, 谁先帮小兔找到家, 表现出色的小朋友奖励小兔子橡皮一块。这样的游戏, 充分释放了学生手脚和大脑。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真是其乐无穷。再如, 在帮助学生练习巩固算盘各部分名称的时候, 我设计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小朋友围坐一圈, 老师打鼓。鼓声起, 开始传花, 鼓声停, 花传到哪位小朋友手里, 这位小朋友就要抽一张纸条, 猜出纸条上和算盘各部分名称相关的谜语, 猜对有奖, 猜不出, 请其他小朋友帮忙。击鼓传花的游戏学生经常玩, 老师将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搬到课堂上来, 学生们都激动不已, 一个个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 孩子们边玩游戏边巩固所学知识, 真是一举两得!
可见, 充满童趣的游戏在教学活动能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使孩子们从“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 充分体现出想学、愿学、主动去学习的良好氛围。
四、用竞赛体验乐趣, 让学生“爱学”
人在获得成功时, 会产生异常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并强烈期盼着进一步的成功。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好胜心。所以, 在珠心算教学时, 多设计一些竞赛活动, 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他们学习珠心算的最好动力, 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好方式。
珠心算学习需要大量地练习才能有成效, 而年幼的孩子对这些枯燥的练习往往缺乏耐心和恒心, 根据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有意识地举行一些有奖竞赛活动。
例如我课前设计好一些题目让学生在课上抢答, 抢答规则是:举手快, 回答正确加星。另外还有同桌比赛, 小组比赛, 全班比赛等, 只要表现出色的都会不同程度地加星。我还设立了一个奖励机制:每个学生满五颗星就可以换一朵小红花。小红花满五朵就可奖励学习用品。每个星期我还会评出一位“一周之星”, 把这一周内得星最多, 表现最出色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一周之星”的光荣榜上。我发现我的奖励机制一出, 学生的竞争意识, 夺星意识一下子被激发了。孩子们跃跃欲试, 人人争先恐后地夺星, 表现出不甘示弱的精神风貌。原本枯燥的做题变成了趣味地比赛, 还有丰富的大奖等着拿, 孩子们能不喜欢么!这样的比赛以及奖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上刺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孩子主体参与的意识, 使孩子学习积极思考, 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 优化了课堂教学。
趣味文化 篇9
一、接龙游戏, 营造学习氛围
接龙游戏趣味教学法, 是指将接龙游戏与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达到聚焦趣味, 强化兴趣目的。控制课堂学习氛围是一种软教学方法, 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而接龙游戏趣味教学法则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 营造积极、高效的学习氛围。
以牛津英语教材7A中的Unit 7“Shopping”为例, 教师根据本单元主题, 设计chain game (接龙游戏) 。首先, 教师选出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句式。例如:I want to buy____for___ in____ .其次, 教师搜集多类 (花店、运动品店、服装店、书店等) 商店展示商品一角的照片, 此图片要求能够明显地展示本商店特征的典型商品;然后, 教师将其制作成PPT。在学完本堂课的知识点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接龙游戏, 让学生根据PPT所展示的内容进行造句, 但是只截止到in之前, in之后的地点由下一名学生来回答, 回答后再重新造句。如:第一名同学说I want to buy a T-shirt for my mother.第二名同学马上回答in a clothes store.然后继续造句I want to buy a book for my sister.下一名同学接着回答, 依此类推, 一个接着一个回答以至于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
接龙游戏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展开, 帮助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知识点;同时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中来, 避免少数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发生, 最终营造积极、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你比我猜, 强化学习动力
你比我猜趣味教学法, 是指通过你比我猜游戏的形式, 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单词, 达到强化学习动力的目的。在初中英语课堂上,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你比我猜趣味教学法, 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强化学习动力。
以牛津英语9A中的Unit 5“Art world”为例, 教师在课前搜集本单元所需学习的单词如drama, instrument, gui-tar等所对应的图片制作成PPT, 并在每张有关单词的图片旁用英语注释, 以及附上描述此单词的句子。例如:选好“钢琴”图片, 在图片旁注释上Music, 并附上It’s a kind of art form.This word is composed of five letters.People always listen to it.然后在课堂上,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记忆单词, 并用关键词描述此单词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学习之后, 教师将PPT上的英语单词以及描述撤销。你比我猜游戏开始, 一组需要两名学生参与, 一名学生负责看图片用英语描述, 另一名背对PPT的学生负责猜出并在黑板上拼写出对应单词, 拼写对得一分, 错误不得分。每组需要在2分钟之内结束活动, 参加活动的小组中, 得分最高的前5名的为优胜组, 教师可以为优胜组颁发课前准备好的小奖品。
你比我猜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 并为最后的竞猜环节做准备, 强化学习动力。
三、角色扮演, 提升英语水平
角色扮演趣味教学法, 是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 用英语表演指定章节主题的教学方式。角色扮演充分利用初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 通过模拟实践,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 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以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2“Let’s play sports”为例, 教师预先设定好五个场景 (football field, basketball court, volleyball court, table tennis hall, swimming pool) 并写在纸条上。然后将班级同学分为五个小组, 学生可在保证小组限定人数范围内的前提下自行结组, 每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 由组长上来抽签, 抽到哪一场景, 该小组就以纸条上的场景为背景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例如, 抽到basketball court场景的小组, 本小组首先就要讨论出具体的场景片段以及所需要的角色, 并将角色分配到每个成员;接着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重点句式编写出对话内容, 可能会用到“I am watching you when you play basketball, how often do you play it?”“What other sports do you often play after school?”然后, 组长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 让每个成员必须背诵自身扮演角色的对话内容, 在截止时间时进行模拟演练;最后, 在教师规定进行此项活动的课堂上进行表演。
角色扮演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才能、发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趣味文化 篇10
一、以情境激活课堂
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情,对学生而言,拥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流连于音乐课堂,陶醉在音乐的海洋中。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音乐课堂最缺乏的是生机与活力,日复一日地处于“被唱歌”的地位,学生从本应充满快乐因子的课堂中丝毫感受不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体会不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因此,实施音乐趣味性教学,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为音乐教学披上快乐的外衣,为此,教师应当做一个优秀的导演,为学生搭建自由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堂中放松身心、尽情展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而唯美的意境,将学生吸引入美妙无比的音乐情境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探寻音乐足迹,感受音乐魅力,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走进西藏》一课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西部风情,随着大屏幕的滚动,学生欣赏到壮美的雪域风光,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沉浸在辽阔的牧场中,仿佛化身马背上的勇士;学生观赏着名山秀水,感受着多彩的民族风情,品味着瑰丽的民族文化,心中不由产生无限向往和憧憬……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走出课堂,走进幅员辽阔、景色迷人的西部地区,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歌曲,师:不知道同学们对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充满遐想? 就让我们带着对西部的无限向往学习《走进西藏》……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拉进音乐课堂,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跟随VCD模唱,再跟琴唱,利用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力求丰富的教学方式,将趣味教学进行到底。借助这个教学镜头不难发现,传统音乐课之所以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不是学生不爱学,而是课堂不够生动,利用创设情境法激活课堂,不仅激发学生关注音乐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西部的壮美河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借乐器渲染课堂
器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适时、适当地将器乐引入课堂,不仅让课堂充满富有色彩,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然而,大部分音乐课上只有一个录音机、一张嘴,在一句一句枯燥的模仿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每况愈下,逐次递减。因此,初中音乐实施趣味性教学,可以巧妙借助器乐的魔力,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自主享受音乐的美妙。例如:《欢乐颂》这首歌是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歌。师:今天我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合唱,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学生被教师设置的悬念吸引住了,在接下来的学唱中,教师做了精心设计,第一、二个乐句由女生来唱,尽量用“激起”的方法演唱,第三、四个乐句男生加进来,用浓厚的低音衬托,尽量唱得饱满、雄浑。另外,第一遍学生演唱,第二遍由一部分同学进行竖笛演奏。同学们被有趣的组织形式深深吸引住了,愉快地投入到“大合唱”的排练中。在这个过程中,形式的新颖提高了参与热情,无论是跟随老师琴声演唱的同学,还是第二遍负责伴奏的同学,大家都学得热火朝天、其乐融融,此时音乐课堂才是学生的欢乐殿堂,学生自主学习、收获快乐,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享受。当然,并不是每一节音乐课都适合将器乐引入教学,教师要深入研究音乐教材,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合理加入器乐,让学生玩得尽兴、学得痛快。
三、用创造点燃课堂
创造是时代发展的灵魂,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没有创造性的课堂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势必引起学生厌倦,让学生不厌其烦、了无兴趣。回顾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教材本身,只要歌曲会听、会唱了,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音乐课成了名副其实的“鹦鹉学舌”,在日复一日中, 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 生成了厌倦甚至抵制心理。因此,开展趣味性教学,必须点燃课堂活力,让学生将音乐课堂视为音乐创造天地,教师要鼓励创新、激励表达,让学生将音乐学习中获得的点滴灵感在课堂上闪现、绽放,从而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的自主学习。例如:在《渴望春天》教学中,这是一首表达赞美春天、渴望春天心情的歌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之后,发现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春天的烂漫和喜悦中,于是当机立断,不妨让学生学个痛快,师:春天风光无限,这一首歌虽美,但不足以表达全部,请同学们根据对这首歌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开展一个以“春之韵”为主题的小型音乐剧,自由享受音乐,展示春天。这样的活动设计富有挑战性,对于初中生来说极具诱惑力,于是学生忙忙碌碌地开始了音乐剧筹备工作,有的同学搜集与春有关的诗句,配上音乐唱出来; 有的同学在音乐的基础上融入舞蹈……课堂在学生的创造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趣味师生问答 篇11
Boy:I wish I’d lived in the old days.
Teacher:Why?
Boy:Because then there wouldn’t have been so much history to learn
但愿……
男孩:但愿我生活在很久以前。
老师:为什么?
男孩:因为那时没有这么多历史要学。
To Learn French
Boy:Is French difficult to learn?
Teacher:My boy, at the beginning it is, but after that it becomes easy.
Boy:That’s great!I’ll learn the latter half.
学法语
男孩:法语难学吗?
老师:我的孩子, 开头是难, 可往后就变得容易了。
男孩:太好了!那我就学后半部分。
Where Is the Cat?
Teacher:What are you drawing?
Tom:I am drawing a picture of a cat drinking milk now.
Teacher:That’s fine, but where is the cat?
Tom:It runs away after all the milk is gone.
小猫在哪儿?
教师:你在画什么?
汤姆:我正在画一幅小猫喝奶的画。
教师:很好, 可是小猫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