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疫管理(通用12篇)
检疫管理 篇1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1月4日农业部第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2002年5月24日农业部发布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4号)同时废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动物检疫活动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检疫活动。
第三条农业部主管全国动物检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检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动物检疫的范围、对象和规程由农业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五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官方兽医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检疫工作需要,指定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实施动物检疫。
第六条动物检疫遵循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检疫申报
第七条国家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根据检疫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动物检疫申报点,并向社会公布动物检疫申报点、检疫范围和检疫对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动物检疫申报点的建设和管理。
第八条下列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货主应当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一)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应当提前3 d申报检疫。
(二)出售、运输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应当提前15 d申报检疫。
(三)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相关易感动物、易感动物产品的, 货主除按规定向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外,还应当在起运3 d前向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第九条合法捕获野生动物的,应当在捕获后3 d内向捕获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第十条屠宰动物的,应当提前6 h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急宰动物的,可以随时申报。
第十一条申报检疫的,应当提交检疫申报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运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还应当同时提交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批准的“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
申报检疫采取申报点填报、传真、电话等方式申报。采用电话申报的,需在现场补填检疫申报单。
第十二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受理检疫申报后,应当派出官方兽医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检疫;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章产地检疫
第十三条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动物产品经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检疫合格,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离开产地。
第十四条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 (户) ;
(二)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三)临床检查健康;
(四)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五)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志符合农业部规定。乳用、种用动物和宠物,还应当符合农业部规定的健康标准。
第十五条合法捕获的野生动物,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饲养、经营和运输:
(一)来自非封锁区;
(二)临床检查健康;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十六条出售、运输的种用动物精液、卵、胚胎、种蛋,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种用动物饲养场;
(二)供体动物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三)供体动物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四)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五)供体动物的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志符合农业部规定。
第十七条出售、运输的骨、角、生皮、原毛、绒等产品,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户);
(二)按有关规定消毒合格;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十八条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官方兽医出具检疫处理通知单,并监督货主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技术规范处理。
第十九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用于饲养的非乳用、非种用动物到达目的地后,货主或者承运人应当在24 h内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并接受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乳用、种用动物到达输入地后,在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应当在隔离场或饲养场(养殖小区)内的隔离舍进行隔离观察,大中型动物隔离期为45 d,小型动物隔离期为30 d。经隔离观察合格的方可混群饲养;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隔离观察合格后需继续在省内运输的,货主应当申请更换《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更换《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得收费。
第四章屠宰检疫
第二十一条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向屠宰场(厂、点)派驻(出)官方兽医实施检疫。屠宰场(厂、点)应当提供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官方兽医驻场检疫室和检疫操作台等设施。出场(厂、点)的动物产品应当经官方兽医检疫合格,加施检疫标志,并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第二十二条进入屠宰场(厂、点)的动物应当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佩戴有农业部规定的畜禽标志。
官方兽医应当查验进场动物附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佩戴的畜禽标志,检查待宰动物健康状况,对疑似染疫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官方兽医应当按照农业部规定,在动物屠宰过程中实施全流程同步检疫和必要的实验室疫病检测。
第二十三条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对胴体及分割、包装的动物产品加盖检疫验讫印章或者加施其他检疫标志:
(一)无规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二)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相关屠宰检疫规程要求;(三)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骨、角、生皮、原毛、绒的检疫还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官方兽医出具检疫处理通知单,并监督屠宰场(厂、点)或者货主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技术规范处理。
第二十五条官方兽医应当回收进入屠宰场(厂、点)动物附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填写屠宰检疫记录。回收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应当保存十二个月以上。
第二十六条经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到达目的地后,需要直接在当地分销的,货主可以向输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换证,换证不得收费。换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提供原始有效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检疫标志完整,且证物相符;
(二)在有关国家标准规定的保质期内,且无腐败变质。
第二十七条经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到达目的地,贮藏后需继续调运或者分销的,货主可以向输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重新申报检疫。输入地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动物产品,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提供原始有效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检疫标志完整,且证物相符;
(二)在有关国家标准规定的保质期内,无腐败变质;
(三)有健全的出入库登记记录;
(四)农业部规定进行必要的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五章水产苗种产地检疫
第二十八条出售或者运输水生动物的亲本、稚体、幼体、受精卵、发眼卵及其他遗传育种材料等水产苗种的,货主应当提前20 d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离开产地。
第二十九条养殖、出售或者运输合法捕获的野生水产苗种的,货主应当在捕获野生水产苗种后2 d内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投放养殖场所、出售或者运输。
合法捕获的野生水产苗种实施检疫前,货主应当将其隔离在符合下列条件的临时检疫场地:
(一)与其他养殖场所有物理隔离设施;
(二)具有独立的进排水和废水无害化处理设施以及专用渔具;
(三)农业部规定的其他防疫条件。
第三十条水产苗种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该苗种生产场近期未发生相关水生动物疫情;
(二)临床健康检查合格;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经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检验的,检验结果符合要求。
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监督货主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技术规范处理。
第三十一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水产苗种到达目的地后,货主或承运人应当在24 h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并接受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检疫
第三十二条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运输相关易感动物、动物产品的,除附有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外,还应当向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并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规定取得输入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第三十三条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相关易感动物,应当在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定的隔离场所,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关检疫要求隔离检疫。大中型动物隔离检疫期为45 d,小型动物隔离检疫期为30 d。隔离检疫合格的,由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不准进入,并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相关易感动物产品,应当在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定的地点,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关检疫要求进行检疫。检疫合格的,由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不准进入,并依法处理。
第七章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
第三十五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货主应当填写“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向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同意引进的决定。符合下列条件的,签发“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不符合下列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输出和输入饲养场、养殖小区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二)输入饲养场、养殖小区存栏的动物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三)输出的乳用、种用动物养殖档案相关记录符合农业部规定;
(四)输出的精液、胚胎、种蛋的供体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第三十七条货主凭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签发的“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按照本办法规定向输出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输出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检疫。
第三十八条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应当在“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有效期内运输。逾期引进的,货主应当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八章检疫监督
第三十九条屠宰、经营、运输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应当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经营、运输的动物产品应当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检疫标志。
对符合前款规定的动物、动物产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查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采样、留验、抽检,但不得重复检疫收费。
第四十条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补检,并依照《动物防疫法》处理处罚。
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符合的,按照农业部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一)畜禽标志符合农业部规定;
(二)临床检查健康;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四十一条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骨、角、生皮、原毛、绒等产品,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符合的,予以没收销毁。同时,依照《动物防疫法》处理处罚。
(一)货主在5 d内提供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来自非封锁区的证明;
(二)经外观检查无腐烂变质;
(三)按有关规定重新消毒;
(四)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四十二条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精液、胚胎、种蛋等,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符合的,予以没收销毁。同时,依照《动物防疫法》处理处罚。
(一)货主在5 d内提供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来自非封锁区的证明和供体动物符合健康标准的证明;
(二)在规定的保质期内,并经外观检查无腐败变质;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四十三条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肉、脏器、脂、头、蹄、血液、筋等,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依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罚;不符合下列条件的,予以没收销毁,并依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一)货主在5 d内提供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来自非封锁区的证明;
(二)经外观检查无病变、无腐败变质;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四十四条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依法应当检疫的动物、动物产品的,托运人托运时应当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没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第四十五条货主或者承运人应当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对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以及饲养用具、装载用具等,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消毒,并对清除的垫料、粪便、污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六条封锁区内的商品蛋、生鲜奶的运输监管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实施。
第四十七条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在运输途中发生疫情,应按有关规定报告并处置。
第九章罚则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十一条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用于饲养的非乳用、非种用动物和水产苗种到达目的地后,未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处500元以上2 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乳用、种用动物到达输入地后,未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2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格式或样式由农业部统一制定。
第五十二条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由地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委托同级渔业主管部门实施。水产苗种以外的其他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不实施检疫。
第五十三条本办法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农业部2002年5月24日发布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4号)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检疫管理 篇2
农业部发布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以下是我通过学习所理解和掌握的一点体会。
一、明确了动物检疫与出证主体
根据《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官方兽医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检疫工作需要,指定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实施检疫。据此可以明确以下事项:一是检疫主体是官方兽医,兽医专业人员协助;二是出证主体,只能是官方兽医以自己的名义签发检疫证明,兽医专业人员可以协助做加施检疫标志等辅助性工作;三是指定主体,实施检疫的官方兽医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协助官方兽医实施动物检疫的兽医专业人员,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定,而不是由官方兽医选定。
二、规定了动物检疫工作基本原则
一是过程监管原则,《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的检疫过程监管应当是要贯彻从动物养殖、屠宰、加工、贮藏、运输、经营等全过程监督理念,力求从原则上保障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与消费安全,因为检疫的最终目的是要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二是风险控制的原则,从动物检疫角度而言,要树立风险预测意识,做好有关检疫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如对养殖场进行备案,规范养殖行为,做好免疫、消毒等工作,实施动态监管,严格出证条件;三是可追溯原则,主要是通过建立检疫材料,包括现场检疫记录、检疫标志登记、检疫证明存根保管等来实现对动物检疫的可追溯管理。
三、申报检疫主体和申报时间的确定
一是申报检疫主体,《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2章明确了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是由货主申报检疫,受理报检后,官方兽医到场实施检疫,确认健康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二是申报时间,《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2章中规定了申报检疫要提前“3小时、6小时、15天”不等的具体时间,特别是对合法捕获的野生动物要在捕获3天内报检,是对当事人规定的确定性义务。
四、免疫有效保护期的确认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在对动物或“供体动物”实施检疫出证时,均要求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我认为确认免疫保护期有两种措施:一是查验免疫证明或档案中记载的免疫注射时间;二是进行实验室免疫抗体检测。对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当确认不符合免疫有效保护期内的条件,不予出具检疫证明:一是免疫注射时间未超过7天以上的;二是实验室检测免疫抗体不达标的;三是家禽出栏前其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未超过28天的。
五、屠宰动物入场时把关主体认定过去
屠宰动物入场时往往是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索证、查标、验物”,符合要求的才准许进入屠宰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成了入场把关的责任主体。但按照新《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22条第2款“官方兽医应当查验进场动物附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佩戴的免疫标识,检查待宰动物健康状况,对疑似染疫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的规定。本人理解官方兽医负责的是“已经进场”的待宰动物。动物入场时把关责任主体应当是‘‘屠宰场业主”,屠宰场业主应当确保进入屠宰场的动物符合规定的要求。
六、加快乡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官方兽医建设
规范动物检验检疫,强化检疫措施 篇3
关键词:动物检验;检疫;措施
动物疫苗是全球各地区为消灭动物传染病所采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各国政府防止动物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和在国内蔓延而使用的一项强制性的行政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至今都无疫苗的动物传染病而言更是尤为重要,例如死亡率100%非洲猪瘟。英、美、德等一些发达国家在检疫、扑杀、封锁和消毒上严格遵守“四严”措施,才有效预防了口蹄疫、牛瘟和猪瘟等一些烈性传染病在国内的散布传播,避免了不必要的严重后果。随着国际上传染病防疫格局和动物疫苗形式的完善和发展,检疫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步成为建立全球食品安全体系和动物防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现阶段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状况
(1)相关部门对检疫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我国对动物的检疫工作起步较晚,在国际贸易中对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进出境检疫工作也较晚,加上没有相应的政策宣传和受传统思想观念与工作习惯的影响,一些畜牧主观部门、政府机关以及农牧民群众、基层领导干部、畜牧兽医和技术人员没有高度重视对动物的检疫工作,没有完全认识到检疫对畜牧业、旅游贸易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动物疫病的防控方面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地区出现“重防轻检”的情况,导致检疫的工作程序不规范、责任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得力,存在工作进展缓慢、开展面窄的缺点,检疫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拒检、逃检等违法事件不断发生,检疫工作人员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
(2)检疫体系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相关部门没有设立起承担检疫工作的独立检疫机构,一些单独设立的检疫站或兽医站都没有专职的检疫工作人员,在下达检疫任务时,没有专职的检疫工作者执行,难以展现出检疫工作的责任、目标、义务和权力。
(3)产地检疫工作没有及时到位
由于产地检疫工作的面广、量大,其所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规模场点的检疫难度大,另外受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疫病防控模式、农耕模式的影响,我国至今仍没有对产地进行全面的检疫推广工作,一直没能有效的将产地检疫率提高至百分之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动物疫病扩散的安全隐患。
(4)屠宰检疫工作的不规范
检疫工作的不到位还表现在不规范的屠宰检疫工作上,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多个部门交叉管理造成检疫工作管理的“空档”。各部门没有明确其职能范围,为检疫工作的执行带来不便。二是屠宰检疫场地过于集中。检疫时间和场地布置的不合理给私屠乱宰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让整个动物产品市场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大部分屠宰场地设施简陋。屠宰人员所使用的屠宰手段和工艺都较为原始,没有符合现今的防疫条件,难以落实到位检疫措施。四是定点屠宰检疫的范围小、种类少。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宰检疫工作,知识在一些主要城市实施猪、牛、羊的定点检疫工作。
3 强化动物检疫措施
(1)加强政策领导和媒体宣传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动物检疫工作在我国社会生活、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动物检疫工作,帮助人们树立起“防检并重”的积极思想,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检疫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出对检疫工作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另外,还可以运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书刊等媒体对其进行传播,着力宣传有关动物检疫方面的知识和法规,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到动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推动检疫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2)健全和完善职能独立的检疫体系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检疫工作从兽医工作里分离出来,并将其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规定,健全和完善我国检疫工作体系,设立起职能独立的检疫站,规范各级动物检疫机构的名称,改善各地区动物检疫机构名称杂乱的现状,帮助检疫执法部门树立起权威性和独立性,逐步实现动物检疫工作与国际的接轨,促进中国兽医官制度的落实实施,纠正合署办公室在工作上所造成的敷衍、推诿等不良工作影响。
(3)加大对检疫工作团队的建设
不论多么严谨科学的法律规范和规则,如果不能落实在检疫工作人员方面,那么运用再先进的设施、再完美的标准、再健全的制度、再高新的知识都是无用之功。如果检疫站的工作人员不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那么检疫工作就难以正常顺利的进行开展。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在有效保证检疫质量同时加强对检疫队伍的建设,根据实践工作需求加大对检疫部门的事业编制,关注对检疫工作者的再教育培训,从制度和政策上为我国建立检疫团队予以强有力支持。
4 结语
浅析《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特点 篇4
1 新《管理办法》修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业部旧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自2002年7月1日施行以来, 对于加强动物检疫管理促进养殖业发展,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养殖业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发展格局的新要求, 以及跨省调运动物、动物产品传播动物疫病风险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 原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其检疫制度已不能满足动物疫病防控和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 也不能更好地适用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管理和可追溯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加之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对动物检疫制度做了较大调整, 为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对加强动物检疫工作, 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产品安全的有关规定, 需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执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好的经验和做法, 借鉴OIE的国际规则和其他国家动物检疫工作通行做法, 依据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对旧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新《办法》明确了动物检疫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确定了检疫审批 (跨省) 、指定地点隔离 (无疫区) 、检疫申报、动物的检疫 (产地) 、动物产品检疫 (屠宰) 、检疫处理以及检疫监督等检疫制度, 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所必需的。
2 过去动物检疫制度存在的主要不足
2.1 终极产品检疫检验理念存在的不足
任何健康安全的动物是养出来的而不是检出来的, 健康的动物群体才是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受过去终极产品检疫检验理念的影响, 过去动物检疫制度尽管在出证条件中有来自非疫区规定, 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实施全过程的检疫监管, 动物检疫只注重动物个体健康和终极产品检疫检验, 动物检疫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2.2 确定检疫监管区域为出入县境有待修正
现行动物检疫制度将动物检疫分为出县境检疫和县境内检疫两种模式, 存在以下误区: (1) 将最小行政执法单元的管辖和出入什么区域实施检疫监管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相混淆; (2) 不利于实施无规定动物疫区建设的关键措施, 即省际间动物移动控制的实施; (3) 检疫监管设定为出入县境, 实际无法实现且成本过高; (4) 与国际规则和通行作法有差距, 大多数国家出入省 (州) 境才实施检疫监管, 其依据是无疫区控制动物移动的需要。
2.3 检疫出证条件笼统导致养殖经营者责任不清
现行动物检疫制度设定的检疫出证条件过于笼统, 没有体现养殖、经营者对其养殖、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及消费安全负责。无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符合动物卫生要求, 一经检疫出证, 则意味着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其应负的责任统统转嫁给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果不明确动物养殖、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很难从源头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的监管。
2.4 检疫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在终极产品模式下, 养殖、生产和经营者并未从动物检疫制度中体验到促进卫生质量和消费安全的优势或好处, 往往会出现为了降低成本逃避检疫的现象。现行动物检疫制度中确定的出入县境监管区域太小且又过多, 不可避免地为重复检疫收费留下了漏洞, 加之检疫手段本身缺少科学性, 致使出现个别检疫人员只收费不检疫或不检疫出证的现象。
3 新《管理办法》的特点
新修订的《办法》借鉴了国际规则和通行作法, 吸收了各地先进的检疫监管措施, 坚持了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有效追溯的基本原则, 突出了对养殖、屠宰、加工、贮藏、运输、经营全过程监管的理念, 强调养殖、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动物卫生质量保证体系的观念, 从源头上要求生产、经营者对动物卫生状况和动物产品质量与消费安全负责。通过检疫制度的实施和检疫监管的执行, 可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追求的、提高动物卫生质量安全的目标得到有机和谐统一。
3.1 完善了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审批制度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规定, 进一步完善了检疫审批制度。本办法规定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动物、动物产品, 或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的, 货主应当按照农业部规定向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 填写《动物检疫审批申请表》, 取得《检疫审批单》。同时规定, 输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需要办理动物检疫审批手续的动物、动物产品范围由农业部制定并公布。本办法按照行政审批的程序还规定了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所自受理申报之日起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查决定。经审核合格的, 签发《动物检疫审批单》。不符合要求的告知申请人补正, 不合格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并说明理由。
3.2 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备案制度
《办法》修订, 突出了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管理和可追溯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强调生产、经营者对动物、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和消费安全负责, 要求其建立动物卫生质量保证体系, 故而设定了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备案制度, 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进入流通环节的动物、动物产品是来自符合要求的饲养、生产场所, 并将备案作为是否出具检疫证明的一项条件。
3.3 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首先是检疫申报点的设置和管理, 其次是检疫申报前置。为了防止疫病传播, 保证检疫质量, 检疫的申报必须是“之前”, 即动物在出栏或者屠宰之前, 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之前;检疫必须是“现场”, 即动物养殖地、屠宰地或者动物产品生产地。如果申报在后, 则是货主违法, 违法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将按照未经检疫的情况进行处理。三是检疫程序的启动。没有申报也就不能启动检疫程序, 符合行政许可法要求。四是该制度的实施, 深层次内涵是需要强化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3.4 增加水产苗种的产地检疫
增加水产苗种的产地检疫是对动物检疫范围、对象的完善和补充。《办法》明确其检疫权归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同时也明确该项职能须委托给同级渔业主管部门实施。需要有授权委托书方可生效, 兽医主管部门和渔业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协商, 达成部门间协作管理。
4 新《管理办法》的几项突破
4.1 将重点动物移动监管范围设为出入省境
移动控制范围事关动物、动物产品出入何种区域, 必须实施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参照动物移动监管的国际通行做法, 其确定范围的依据是动物疫病区域区划和无疫区建设对动物移动控制的需要, 大多数国家是将出入省 (州) 境作为实施移动监管范围的, 这也符合动物疫病传播扩散的基本规律。移动控制的范围定小了, 必然会极大地增加执法成本, 所以没有一个国家将移动控制范围确定为出入县境。全世界通过动物移动传播重大动物疫病的事例确实不在少数, 这就足以证明动物移动特别是跨省的移动是重大动物疫病传播蔓延的主要风险因素。因此, 为了将原设定移动控制范围缺陷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使重点动物移动控制范围设定更有利于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本办法将重点动物检疫移动控制的范围设定为出入省境, 并分别设定了省内流通和出入省境不同的检疫。
4.2 出具检疫证明条件的设定
《办法》修订了出具检疫证明条件, 并更注重过程监管和动物卫生状况。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符合下列条件: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 (户) ;强制免疫项目符合规定;临床检查健康;农业部规定需要实验室检验的项目符合要求;标识和养殖档案符合农业部规定;乳用、种用和宠物符合健康标准。跨省调运动物的, 除符合上述外, 并须经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的, 须符合下列条件:无规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相关屠宰检疫规程要求;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的, 检测结果符合要求;骨、角、生皮、原毛、绒符合相关规定。
4.3 明确动物卫生的执法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15号文件和农业部19号文件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 促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 《办法》将动物检疫和监管机构具体明确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否则视为检疫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定要求。这样有利于各地在设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过程中统—名称和职责, 从而避免在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上再出现不必要的交叉和扯皮。
4.4 明确跨省调动有关动物及产品来源问题
为了防止跨省出售调运动物、动物产品传播动物疫病, 《办法》规定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动物、动物产品, 或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 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的, 必须来源于符合规定的养殖场。散养动物不得跨省调运或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 否则, 不予审批。并规定了申请人必须按规定提供有关材料。《办法》同时规定, 输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需要办理动物检疫审批手续的动物、动物产品范围由农业部制定并公布。
4.5 散养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根据《畜牧法》对我国目前规模化、传统养殖的农户养殖实行分类指导, 对规模养殖场 (养殖小区) 实施严格规范和管理, 而对散养户通过立法加以必要规范、引导, 逐步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办法》对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实行分类指导。就动物卫生状况而言, 养殖场与散养比较, 更容易建立控制风险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提高卫生质量与消费安全水平。对散养动物实施指定地点检疫应该是可行的。
4.6 关于动物检疫证明的设置
动物检疫证明是体现检疫制度的法律凭证, 其反映的是动物检疫的执法功能, 是官方兽医实施检疫行为后对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所出具的法律文书。检疫证明本身的功能是要能够证明被检物的动物卫生状况。因此, 《办法》规定检疫证明由农业部统一设定。
4.7 关于跨省检疫和指定输入通道
近几年, 北京、上海等一些地方在跨省动物检疫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其中, 跨省调运动物、动物产品经指定通道输入, 对实施有效监管起到保障作用。《办法》规定了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 调运普通动物落地报告, 调运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落地需隔离;进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须隔离等要求。这是科学设立动物检疫工作事权划分的必然要求, 将为探索进一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4.8 关于动物检疫补检问题
植物检疫工作管理的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分析丽水市植物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个普查、两个建设、三个检疫、四个加强”的发展对策。
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山区,下辖9个县(市、区)。全市共建有10个具有法人资格的植物检疫站。现有在岗的专职检疫员58人,兼职检疫员235人。各级植物检疫站自1984年正式建站以来,为保障我市的农业生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经过22年的运作,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原有的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植物检疫工作,不断传入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将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
1丽水市植物检疫工作的新情况
我市植物检疫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一是大部分应检单位由集体转为个体,管理相对人面广量大。由于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对生产和经营植物及植物产品的管理相对人生产经营情况很难摸清;二是应实施检疫的产品数量增加、面积扩大。植物检疫产品由种子、苗木、种用繁殖材料扩大到粮食、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检疫任务不断加大;三是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几率成倍增加,加大了植物检疫防疫的工作难度,如何防范有害生物的传播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扑灭,对每一个植物检疫工作者来说都是面临的严峻任务;四是随着交通的发展,高速公路不断增加,国道、省道加宽提速,植物检疫公路检查站的作用减弱,应施检疫的产品漏检、逃检数量增加。
2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流通中的检疫问题
一是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成倍增加。如景宁县只有农业“三站”的服务公司和县种子公司等4家单位经营种子,到末有各类种子经营单位和个人37家,来增加了33家;二是近年来兴办的各种货物托运处,都是个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受理货物时基本不履行植物检疫手续;三是农村集贸市场花卉、苗木销售兴旺,一些经营户无产地检疫证书;四是存在检疫的许多盲点,尽管一些地方已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但应施检疫的粮食、中药材、饲料、蔬菜、瓜果等产品的经销基本都未办理植物检疫手续。植物检疫工作不仅要搞好科研、生产单位、企业(公司)的种苗基地检疫,而且还要面对庞大的市场。如何加强与相对人之间的联系,进行针对性的检疫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
2.2调运检疫的`把关问题
多年来,检疫部门主要依靠铁路、公路、邮政、民航等运输部门的协作配合,并通过公路检查站的设卡来开展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把关。而现在交通运输单位发展迅速,一些部门注重经济利益,淡化了检疫意识,往往以减轻货主负担为由,放松了对货主的法律约束,减化植物检疫手续,从而出现了违章调运现象。另外,随着高速公路的增加和道路设卡检查作用的逐渐减弱,强制性手段少了,增加了把关难度。由于违章调运,丽水市范围内已发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已达7种,外来有害生物如加拿大一枝黄花等也相继传入,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2.3执法监督机制和植物检疫体制问题
现在的植物检疫体制分成内检与外检。内检又分为农业和林业二块,因而在具体检疫业务上存在着脱节和扯皮现象,在政策处理上标准不一,给检疫业务的开展带来很多问题。如国外水果近年来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大部分未经植物检疫机关审批和检疫,往往通过外贸联营转口内销。按现在体制,这个问题只涉及到外检,一旦“检疫失控”,国际危险性害虫如地中海实蝇等就会传入。而问题的解决,除了检疫立法外,有赖于建立植物检疫的监督检查机制,变被动检疫为主动检疫。
从当前植物检疫的体制现状来看,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机构设置多样化。我市基层植物检疫站设置有三类:与植保站合署称植保植检站;单独设置为植物检疫站;在农业执法大队增挂植物检疫站牌子。二是专职检疫员调动频繁,力量薄弱。全市10个检疫站有8个基本上只有一个检疫员专门做检疫工作,其他检疫员都兼有其他工作。由于执法大队的建立有一部分非农业专业的人员也进入植物检疫队伍中来,这种状态不利于工作的连续和专业工作的开展。三是检疫员业务水平跟不上形势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和检疫的严峻任务,基层植物检疫员缺乏检疫信息和业务培训,使检疫员的业务和执法水平难以提高。
2.4基层植物检疫站的规范化建设问题
植物检疫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执法,工作性质决定必须具备一定的检疫检验条件,对流通中的植物及植物产品鉴定检疫性有害生物,为调运检疫和市场检疫提供依据。而基层植物检疫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不容乐观,目前丽水市所辖的9个县(市、区)植物检疫站没有一个检疫实验室。就景宁县植物检疫站来说,正常的调运、产地检疫每年规费收入一般在4~5万元,上缴省、市各10%,财政、物价21%,补助乡镇8%,真正可使用的检疫费只占51%,年约2~3万元。这点规费收入连保证正常的检疫工作都显不足,更无法提高检疫检验条件,使得专职检疫员开展检疫工作仍停留在1双手、2只眼睛的原始状态,无法适应严峻的疫情检测需要。
2.5植物疫情的防控问题
近年来,随着柑桔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入传播,对我市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尽管各地都建立了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指挥部,但防控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3丽水市植物检疫工作发展对策
针对我市植物检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认为,现阶段检疫工作的对策是充分发挥植物检疫队伍和专职检疫员的专业优势,拓宽植物检疫领域,以种子苗木繁育单位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的生产、经营单位作为管理突破口,以强化植物检疫执法作为检疫工作的契入点,重点做好一个普查、两个建设、三个检疫和四个加强,使植物检疫工作尽快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1一个普查
指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疫情普查。通过疫情普查:一是可以摸清疫情发生的底细,有利于制定检疫和防治扑灭计划;二是有利于及时办理对应检植物及植物产品的调运检疫;三是可以根据疫情发生情况,按《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正确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四是可以提高专职检疫员的业务水平,并为开展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课题研究打下基础。疫情普查每年都要进行。对已发生的重大疫情要设立疫情监测点定期检查。每个植检站都要有一套疫情档案及疫情分布图。
3.2两个建设
3.2.1植物检疫机构建设。对检疫机构设施要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基层植物检疫站要创造条件建立植物检疫实验室,并利用植物检疫实验室的平台去适应新形势下的植物检疫防疫工作;同时应乘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东风,建立一个真正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规定的独立执法主体。
3.2.2检疫队伍建设。首先是要稳定。植物检疫工作是一项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专职检疫员必须有相当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执法水平,省、市、县各级植物检疫站要严把审批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拒之于门外。同时,对现有专职检疫员骨干人员的调动,省、市植物检疫站要插手留住人才,每个植物检疫站至少应有3人以上专门从事植物检疫工作的专职检疫员,以稳定植物检疫队伍,保证植物检疫事业的兴旺。其次是要加强提高专职检疫员的业务水平。随着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的不断入侵,基层的检疫人员迫切需要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为此我们认为,省、市、县要建立培训基金,开展植物检疫系统专职检疫员的培训、考察制度,从而提高检疫人员的业务素质,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3三个检疫
3.3.1产地检疫要全。对辖区内所有种苗繁殖单位和个人,无论是“双杂”的种子还是常规种子、是农作物还是花卉、苗木、中药材、水果都要进行检疫。就是说,凡是作栽植、播种、出售繁殖材料都要经过产地检疫。
3.3.2调运检疫要严。凡是向外调运的种苗,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确认不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危险性病虫杂草后,方能出具调运检疫证书;凡是从外地大批量引进种苗的,调种单位或个人必须事先向所在地植物检疫站申报,植物检疫站要认真核实种苗提供地疫情,确认没有发生疫情,方可出具检疫要求书;对调运进来的种苗一律要进行复检,证明不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危险性病虫杂草的,方可允许种植。
3.3.3市场检疫要勤。对市场上销售植物及植物产品检查要勤。对调入、调出的各类种苗与繁殖材料要仔细检查“调运检疫证书”、“产地检疫合格证”、“植物检疫要求书”。对“三无”产品,一律按检疫条例处以罚款,并就地销毁。对应施检疫的粮食、中药材、水果、蔬菜、饲料等大宗农产品调入、调出的,也必须具备“调运检疫证书”,对不具备的同样按检疫条例处以罚款。今后的植物检疫工作要形成全国一盘棋,用加强市场检疫和严格执法来维护植物检疫的权威,提高调运签证率,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
3.4四个加强
3.4.1加强组织领导。针对当前植物疫情传入频繁、为害加重、防控压力加大的实际,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指挥部,层层落实防控责任制,组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依靠科技,狠抓各项植物检疫防疫措施的落实,有效控制重大植物疫情的扩散、蔓延和危害。
3.4.2加强宣传培训。植物检疫防疫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一些乡(村)和部门对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存在侥幸思想和畏难情绪,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防疫意识淡薄,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柑桔黄龙病等疫情的发生、流行、危害认识不清,对防治和清除技术掌握不够,主动参与防除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理解,不支持检疫部门的防除工作,导致错失防除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为此,植物检疫部门必须加强植物防疫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广泛深入乡村开展“一户一宣传”活动,及时组织乡村干部、种植大户、果园承包户、育苗户等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向农民群众宣传柑桔黄龙病、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和科学防治知识,引导农民主动配合和自觉参与到防控行动中来,为植物疫情防控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3.4.3加强疫情监测。坚持不懈地做好以红火蚁、葡萄根瘤蚜等为主疫情的监测工作,做好监测点工作的落实,确保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封锁、早扑灭,将疫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世纪大检疫 篇6
温家宝总理:口岸一定要严防严守,不能让疫情在国内扩散。
李克强副总理:检验检疫部门多一分辛苦,人民群众就多一分放心。
——代题记
引子
王勇鞠躬:“拜托大家了!”
第一章
特殊航班
1000头美国猪惊动中南海
中墨航线的最后班机
第二章
汗水与泪水交织的“第一例”
口岸零记录打破了
事已逾三,还能“潜伏”过关吗
轮也该轮到浦东了
罗湖桥头检获兄妹俩
第三章
倒下,也要往前扑
机场局长突发脑梗塞
航检科长倒在了检疫大厅
第四章
谁说女子不如男
汪涛现象
德籍船长伸出了大拇指
第五章
十路援军战口岸
这里没有博士,只何战士
我们的名字叫“80后”
尾声
王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引子
王勇鞠躬:“拜托大家了!”
2009年4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晚8时。全国质检系统防控甲型H1N1流感紧急视频会议,在临战的紧张氛围中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勇的防控部署动员报告,开篇即把人们的视线带到大洋彼岸突发的流感疫情和令人揪心的严峻势态:
4月15日,墨西哥发现并确诊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短短半个月内,就有约80多人因感染病毒死亡,疑似病例逾400。人。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进入紧急状态:关闭所有大、中、小学、取消一切大型公众活动,关闭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场所。
4月26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长纳波利塔诺宣布:鉴于美国本土接连暴发和迅速扩散的甲型H1N1流感发病严峻形势,美国全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闪电般的瘟神!”千百年来,流感大流行带给人类的惨痛记忆甚至超过战火的摧残:1918年至1920年发生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球范围内4000余万人殒命,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总人数的4倍。而类似的大劫难,自16世纪80年代至今的430年间,人类已遭遇30多次!
“魔鬼杀手”、“致命怪病”、“前所未有的危险”,国际传媒大鳄纷纷用最极端的词语报道人类即将面临的危险与灾难。一夜之间,地球村笼罩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跳出潘多拉魔盒肆虐的惶恐与惊悸之中。
4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日内瓦宣布:墨美两国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随后,在4月28日至29日的短短两天内,便将警戒等级迅速从5级提升到5级,并要求“所有国家都应该立即启动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计划”。
疫情逼近国门,战斗已经打响。4月25日,共和国检疫将士闻警而动,严阵以待,在陆海空口岸第一线,构筑起一道防控疫魔的铜墙铁壁。
“我们是国门卫士!”王勇充满激情的战斗动员令通过视频同步回响在遍布全国的46个分会场:“在突如其来的大流感疫情面前,我们身处口岸执法第一线,把守疫情防控第一关。我们要紧急动员起来,迅速行动起来,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这是新世纪首次流感疫情全球大流行,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规模最大的口岸检疫立体阻击战!
使命,责任,荣誉。共和国新一代捡疫将士誓死决战国门,打赢这场看不见硝烟的硬仗。
这是共和国领袖的重托,这是祖国人民的重托。
这更是王勇一履任不满周年的共和国质检掌门人的深切期盼。在结束动员讲话的那一刻,面对电视银屏前8860多位科级以上检疫官,这位54岁的正部级高官突然从主席台上缓缓站起身来,深深鞠下一躬:
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7
关键词: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从疯牛病到口蹄疫再到禽流感,多种多样的动物传染病不但使家禽、家畜大量死亡,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的会使人们传染上疾病,小则生病,大则危及生命安全。而导致众多动物传染病或动物疫情的肆意传播是由于动物检疫工作的疏忽,产生这种疏忽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在进行动物检疫工作时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动物检疫工作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各省、市、地区在动物检疫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对检疫工作进行全面记录的“痕迹化”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但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动物检疫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还使动物检疫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走上了动物疫情预防和检疫的双向发展道路。因此,对于“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 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的具体记录方法
动物检疫“痕迹化”即是将动物检疫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记录、存档、备案,以方便出现人为问题或动物疫情时能够有效的寻根溯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动物检疫进行全程记录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首先,各种表格、证明等的书面记录,从产地检疫到屠宰检疫,所涉及到的整体检疫流程都需要进行书面记录,相关表格和证明也要进行备份,同时对所用文件进行存档,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书面记录形式逐渐被简略化,记录形式被计算机记录所取代。其次,计算机录入与网络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检疫员在进行动物检疫后,将检疫全过程在计算机中采用表格填写的形式作出记录,对涉及到的相关表格和证明等运用扫描仪录入进计算机中,对于动物检疫的“痕迹化”管理中的记录内容在录入进计算机之后,还需通过互联网将记录内容上传至动物检疫部门的网络服务器终端,进行文件的备份[1]。最后,很多动物检疫部门还在采用信息采集系统,设置了检疫执法记录仪,全程监控检疫员的工作流程和执法行为,此种“痕迹化”管理手段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将视频记录反馈到网络设备终端,将“痕迹化”真正做到可追溯化。
2 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措施
2.1 实行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培训
在动物检疫工作中实施“痕迹化”管理模式,前提是进行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培训。首先,从动物检疫部门角度出发,对动物检疫员、协检员、兽医等开设培训班及培训课程,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动物检疫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等,还将包括对各类动物检疫表格的填写规范做出培训(如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过程中需要填写的各类《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使动物检疫人员不但具有专业能力,还要铭记检疫规范[2]。并在培训及工作进行中,定期进行考核和抽查,对于不符合“痕迹化”工作要求的人员和行为,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对于缺乏记录观念的人员,要进行二次培训和考核,达不到工作要求不允许上岗。此外,在开展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多年的临近省市或地区检疫部门中,聘请经验丰富的动物检疫员或检疫专家进行专业化流程指导,使之形成检疫全程记录的规范化意识。其次,从动物检疫员自身角度出发,要形成良好的动物检疫安全意识和卫生监督意识,严格按照工作规范进行检疫,并将检疫内容与结果随时记录。
2.2 在各项动物检疫工作中展开“痕迹化”管理
2.2.1 产地检疫“痕迹化”管理
在产地检疫方面所涉及的“痕迹化”记录内容有:首先,由动物或禽畜养殖方提出动物检疫申请,并填写《产地检疫申报表》,同时需出示《动物健康保证书》,检疫部门对相关申报进行受理,并填写《检疫申报受理表》,随后,检疫部门的检疫员或兽医在进行查验资料以及禽畜标识后,对动物或禽畜进行相关检疫工作,并需要结合检疫过程填写《动物检疫流程表》,对符合动物检疫标准的,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对不符合动物检疫标准的,出具《检疫处理通知》,并需要按照相关处理规定进行动物、禽畜的检疫后期处理。对动物产地检疫全过程要做好详细书面记录,对涉及到的所有相关书面材料、表格、证明等,均需进行检疫员或责任人签字、备份和整理存档,形成产地检疫“痕迹化”管理记录链[3]。
2.2.2 屠宰检疫“痕迹化”管理
首先,在动物或禽畜等进入屠宰场地后,检疫员需要将《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回收,并填写动物或禽畜的《屠宰查验记录》,和在屠宰前6h,填写《待宰动物宰前检查记录》。其次,屠宰进行时,在同步填写《屠宰场同步检疫记录》时,还要将动物标识回收并销毁,填写《标识回收销毁记录》。最后,在屠宰结束后对进行屠宰的场地等进行及时的消毒和清洗,并填写《屠宰场所消毒记录》。此外,对于产地检疫不合格的动物或禽畜,在产地检疫后出具《处理通知单》,并运送至屠宰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应做好拍照工作。随后填写《屠宰场病害动物肉品的无害化处理表》。在屠宰检疫过程中也应做好全程的记录,对涉及到的材料和表格、证明等签字后存档备份,形成屠宰检疫“痕迹化”管理记录链。
2.3 加强对票证等的管理
票证管理是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4]。对于检疫票证要进行专人专管,并根据实际申报次数,进行票证发放。同时,对于票证领取部门和个人需要进行详细记录,并由所在省、市的动监所对动物检疫部门的“痕迹化”管理进行随时抽查,对出现的票证管理问题要及时的整改。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禽畜饲养数量的逐年增多,以及人们对动物疾病传播和对食品安全的逐渐重视,使得处在关键位置的动物检疫工作成为了保障人们食品卫生安全的有效屏障。同时,在动物检疫工作中,实行“痕迹化”管理模式,对动物检疫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等环节都进行记录、存档,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通信技术,将所有内容存档在网络终端备份,这样不仅能够实时掌握动物检疫的各个流程和检疫情况,更能在出现动物疾病传播或疫情时能够及时的追根溯源,从问题发生的源头找寻答案。因此可以说,在动物检疫中实施“痕迹化”管理模式有利于规范动物检疫工作的相关操作;有利于规范动物检疫的记录行为,更能够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文军,胡斌.全面推进全省“动监e通”应用进一步提升无疫区信息化痕迹化管理水平[J].吉林畜牧兽医,2015,36(2):14-16.
[2]王登临,兀征,杨虎,等.甘肃省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模式[J].中国动物检疫,2015(3):18-19,27.
[3]陈伟生.务实创新协同共进合力推动动物疫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工作[J].中国畜牧业,2015(15)15:23-27.
动物监督检疫的规范化管理 篇8
1 我国基层动物监督检疫规范化管理的不足
1)检疫申报和监督管理不规范。我国法律规定动物检疫监督机构应根据检疫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检疫申报和检疫执行场所,并把动物检疫申报点、检疫范围和检疫对象向社会公开发布,而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货主应当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动物检疫申报[1]。由于养殖行业经营和交易的分散性和随意性,给动物检疫监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执行难和监督难等问题,甚至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和疏漏。同时在部分地区,有些检疫监督管理部门的法律和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工作流于形式,没有严格进行执法管理,全面开展落实。甚至出现部分单位重在收取检疫费用,疏于开展监督管理,不严格落实监督管理责任的乱象。种种工作的不力导致了动物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
2)动物监督检疫软硬件建设不健全。受到机构改革和行政级别等原因的影响,基层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机构正在面临软、硬件建设不健全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和检疫监督设备配置不足等方面。由于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环境差、强度大、待遇低和工作不规律等问题,导致当前动物检疫队伍人才断层的困局。在职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不高,年龄不小的问题;年轻人员不愿来,来了留不住,新鲜血液的匮乏已经造成了“青黄不接”和人才梯队难以延续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动物检疫工作水平的提高和进步。
同时,基层检疫监督管理设备设施的不足和落后也已经成为阻碍动物检疫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这不仅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还给工作的精确度和准确效果带来了消极影响。还有因录音、录像设备的缺少,给执法过程中证据的留存带来困难,这都对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2 规范我国基层动物监督检疫管理的措施
1)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动物检疫监督工作效果的发挥需要一个长效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多种方式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检疫监督管理意识的宣传工作,让动物检疫的理念深入人心[2],以提高动物监督检疫管理工作的申报率。其次是加大监督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动物的经营、交易、流通和屠宰加工地点进行随机、突击检查,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并加大惩罚力度。总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漏检和逃检的发生。同时为了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检疫部门可根据动物养殖、经营和交易的密集程度对辖区进行合理划片,分类管理。密集的地方就增加检疫地点和相关人手、设备;对于疏松地区,可以适当减少人员和设备的配置。最后检疫管理人员要严格工作纪律,增强责任意识。在科学规范检疫的基础上,对于不符合检疫结果的动物产品要坚决禁止流通销售,绝不能徇私枉法,置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
2)加强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为了保证监督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规范运行,首先要加强规范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力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要注重新鲜血液的输入,尽量提高招收标准和工资待遇,吸收一些文化水平高、视野开阔、作风优良的年轻人员加入;同时要注重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以不断提高检疫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最后还要增加工作经费,重视先进高科技检疫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先进设备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动物监督检疫的效率和客观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基层动物监督检疫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最终更好地保障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增强对大规模疫情的防控能力,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摘要:从当前我国基层动物监督检疫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该项工作中存在检疫申报和监督管理不规范、动物监督检疫软硬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建议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加强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以期提高该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关键词:动物,监督检疫,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翠华,陈孟月,赵恩科.当前巍山县肉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动物检疫,2011(5):36-37.
浅谈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管理对策 篇9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1. 检疫收费问题。
实施动物检疫是行政执法行为, 这是政府确保群众食肉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 更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因此, 检疫费理应由政府买单, 然而我国现行的政策却是检疫费由畜主或畜产品经营人员买单。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城及乡镇基层动物检疫队伍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叁差不齐的情况下, 难免会出现部分病害畜产品未能及时检疫出来并作出正确处理或只收费不检疫等违规行为, 常常造成检疫人员与畜主或畜产品经营人员相互对立的矛盾, 时常导致争执、吵架或检疫人员被殴打的恶性循环案件。
2. 基层动物检疫队伍薄弱。
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目前主要由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落实, 有的乡镇编制多为2-3人, 有的乡镇甚至只有1个人。他们负有全乡镇动物防疫、检疫、动物疫病诊治、畜牧业生产的规划与指导等多重任务, 而真正在一线执行检疫任务的人员多数是从社会上雇用或聘用的社办集体的兽医人员, 他们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检疫实际操作水平, 更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 无形中更增加了群众对动物检疫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抵触。
3. 管理体制存在一些漏洞。
目前动物检疫工作基本上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 检疫费收入是谁收费归谁使用, 缺乏全国或全省一盘棋管理。有的地方为了增加检疫费收入, 对外地流人的动物或动物产品不要求持有产地检疫证明, 甚至不承认外地的产地检疫证明而重新进行检疫收费, 这样就导致相当一部分畜产品经营人员不愿在动物产地报检并实施产地检疫工作。这就失去了动物产地检疫的真正意义, 也为这些人员逃避动物产地检疫埋下隐患。
4.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改革不能到位。
《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至今我们仍然没有配备官方兽医,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仍然是事业单位性质, 检疫人员、检疫监督管理人员没有纳入国家公务员的管理系列进行管理, 这些无疑有悖于《动物防疫法》等相关规定。
5. 定点屠宰管理不完善, 私屠滥宰现象依然存在, 致使动物检疫监督难度加大。
当前屠宰管理工作尽管由财贸部门负责, 但由于受人员编制、经费困难的限制, 多数地方的财贸部门无法常年开展督查工作, 加上打击私屠滥宰行为需要公安、工商、财贸、畜牧等多部门配合, 政出多门、配套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互相脱节, 致使部分屠宰户见利忘义。此外, 乡镇市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工作基本上由检疫协管员负责实施, 他们的报酬基本上是按照检疫费的收取比例进行发放, 由于检疫量的下降致使检疫费收入也减少, 必然导致协检员的待遇越来越低, 严重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 致使基层动物检疫监督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二、采取对策及措施
1. 改革动物检疫收费办法。
政府如能在动物检疫费的收取方面作出调整, 实行免费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 这不仅又是一项减轻农民负担, 回馈百姓的惠民政策, 更是一剂治疗多年来农业商业两家因收取检疫费引起争夺检疫权、动物检疫部门之间互相争夺检疫费及检疫部门与管理相对人因检疫费而引发矛盾纠纷的良药, 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和动物检疫部门公信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2. 进一步加快、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改革, 依法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
建立垂直管理体制,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对原属国家干部的大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检疫员和动物卫生监督员) 通过认真考核, 对合格人员实行转公务员或参公管理 (该项工作省、市级业务部门已完成, 但县、乡 (镇) 基层人员没有落实) , 加快官方兽医的任命, 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能尽快合法行使检疫监督工作任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这些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板性。
3. 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切实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确实增强国民对《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认识。建立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制度, 宣传工作要由上而下逐级开展, 为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社会氛围。
4. 尽快制定出可行性、操作性强的配套法规细则。
特别是农村散养户与规模养殖户应能区别对待。建议实施检疫报检制度。对规模场动物的检疫工作应做好平时的监管, 及时掌握规模场的疫情动态, 并建立疫情沟通平台。
5. 建立县、乡 (镇) 、村三级防检疫联动机制。
县级着重抓好动物疫情动态、检疫人员 (含协检员) 的技术培训、工作指导监督以及案件的处理等为主:乡镇级要认真做好当地的动物检疫、畜牧业坐产指导、了解疫情动态, 做好国家强制免疫病种的防控工作及村级防疫员 (兽医员、协检员) 的管理工作。村级应建立三员一体的管理机制。实行防疫员、兽医员、协检员三员一体办法。对相关人员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年初下达任务, 年终工作考核考评, 奖先汰劣。
6. 要切实加大经费投入, 加快基层检疫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不同技术层次和区域布局, 在现有诊断室的基础上, 通过改造, 完善和落实实验室仪器设备, 加快建立动物疫病诊断体系和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彻底改变检疫人员仅靠双眼观察、凭个人印象来判断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健康的落后局面。
7. 进一步加强城镇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工作。
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 篇10
1 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
1.1 屠宰检疫设施不健全
我国对猪肉产品的安全质量愈加重视,对检疫工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然而检疫设施仍有待完善,如许多基层地区还没有屠宰检疫的固定用房和专门用于检测实验室;其次,许多基层地区还把显微镜和玻璃片等作为生猪屠宰检疫的主要设施,显得十分简陋。另外,屠宰场和检疫部门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两者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和协调[1]。屠宰检疫的设施跟不上时代潮流必然会造成误诊,导致猪肉疫病的传播,进而危害消费者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1.2 资金少,经费不足
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资金投入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费不足使保障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屠宰检疫难以正常开展。例如,国家暂停征收动物产品检疫费用后,必要的检疫费用没有被基层地区的政府列入财政预算,这种状况对生猪宰前检疫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外,由于经费紧张,许多地方的检疫人员不能接受完善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种种原因导致生猪屠宰检疫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检疫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1.3 检疫人员技术能力偏低
许多基层地区的检疫机构中,检疫人员往往不是出身于正规院校,而是一些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缺乏系统的屠宰检疫技能和完整的知识培训,甚至有一些个别的检疫机构中还存在违反《动物防疫法》等现象。检疫人员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水平低,往往不能严格按照检疫程序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同样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2 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检疫设备是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生猪屠宰检疫的质量,基层检疫机构需要配备完善的检疫设施,如检疫用刀、检验盒、放大镜和体温表等设备,这些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检疫标准配备。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必须用刀,如果遇到可疑的问题,一定要进行采样并送到实验室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滚花,然而出证。根据《关于完善屠宰点检疫设备的通知》的要求,基层屠宰检疫机构必须设置化验室、配备检验工作台和显微镜、染色液等检疫器材。此外,需要配有消毒药、喷雾器和检疫工作服等[2]。
2.2 建设规范高效的检疫队伍
检疫员的各方面素质决定了猪肉产品检验质量的高低,为了完善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必须提高检疫员的素质,建设规范高效的检疫队伍。检疫机构应该制定检疫员上岗培训制度,凡是申报检疫员岗位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且只有通过合格的考试后,才能持证上岗。对于动物检疫员来说,检疫机构要以技能培训为手段,通过就业准入制度选拔合格的检疫员。动物检疫员上岗前,必须取得《动物检疫员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检疫机构应该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检疫队伍,如建立定期的考核和培训机制,对检疫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强化检疫人员关于生猪疫病检疫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借此不断地增强检疫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保证检疫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现今,检疫机构的检疫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培训和考核,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将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检疫人员送到上一级学校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在岗检疫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操作技术。只有加强检疫人员的整顿,加强检疫人员的教育,通过考核,将那些素质低、技术水平不足和法律法规知识不健全的检疫人员进行裁决,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性的检疫员队伍。
2.3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保障机制
生猪屠宰检疫的顺理进行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就当下形式来看,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由于经费的紧张,许多基层地区的检疫人员工资收入较低,对检疫队伍的稳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根据最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县级以上的政府需要遵循本级政府的职责,动物疫病所需要的经费必须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这其中包括预防、扑灭、控制、监督管理和检疫;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2.4 完善各部门的监督体系
对生猪屠宰检疫过程的监督管理是规范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各基层的检疫机构的监督工作应该以《动物防疫法》为依据展开,以全体监督员为基础,以各县区的卫生监督所为重要依托。首先,可以通过卫生合格证的发放来强化检疫工作的监督管理;其次,可以通过执法检查来监督屠宰和检疫过程有无违章现象屠宰检疫以监督为主,生猪产品想要在市场销售,必须持有产品合格证、屠宰和检疫印章等。如果有不符合规定的猪肉产品,必须给予处罚。
3 检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3.1 屠宰前进行检疫
首先,生猪在进场时就要进行严格的登记和查证,检疫人员需要负责查收消毒工具的证明和产地的检疫证明;其次,对需要屠宰的生猪应当进行逐头的检查,只有健康无病的生猪才可以进行屠宰。
3.2 屠宰后进行检疫
屠宰后的检疫主要以剖检和感官检查为主。全流程的同步检疫在生猪屠宰过程中实施,需要对生猪的头、胴体和内脏器官统一对照检查,如遇特殊情况,则需要到化验室进行检验。生猪宰后检疫的优点是可以检测出那些潜伏或不明显的病猪,检疫人员能够尽早发现病猪,这样对疫情的防治和疫病的抑制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3.3 检疫结果的处理
猪肉检疫合格后需要盖上验讫的印章,并出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之后才能准许猪肉出场销售。动物的检疫则由受到法律授权的检疫人员进行检疫,同时检疫人员要对猪肉产品的检疫结果负责。
4 结语
在基层猪肉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中,饮食业是猪肉产品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对其进行监督要依靠卫生防疫部门的力量,检查猪肉产品的来源、检疫证明和验讫印章等文件。猪肉产品质量的安全生、生猪疫病的防控和公共卫生都与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生猪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检疫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高素质的检疫队伍,生猪屠宰检疫的管理才能走向规范化。
摘要:现如今,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当下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必然要求。但受环境、工作条件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基层生猪的屠宰检疫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分析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化建议。
关键词:生猪屠宰检疫,现状及问题,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振林,郑航林,殷慧萍,等.谈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J].肉品卫生,2005(3):18-19.
加强林业检疫 保护生态安全 篇11
【关键词】林业检疫;保护;生态;安全
林业检疫主要是对林业植物进行检疫,这项工作对降低植物出现病虫害问题有着较大帮助,在检疫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注意提高检验的质量以及效果,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林业产品的顺利流通有着保障作用。林业检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林业产品在生产与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或者人为传播而出现林业产品携带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加强林业检疫,可以促进我国林业更好的发展,也可以使我国林业生产更加规范化。
1.林业检疫的概念
林业检疫主要是指为了降低植物出现病虫害等危险,对林业植物进行疫情检测,从而提高林业生产的安全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受到病虫或者杂草的影响,为了保证林业植物的健康生长,相关人员需要利用有效的措施,对林业植物中存在的病害进行除治。林业检疫可以切断病虫害传播的途径,如果林业工作者不重视检疫工作,会影响生态的安全。经过分析发现,比较容易发生疫情传播的阶段主要是树种以及树苗运输这一环节,而且在运输的过程中,人是病害主要的携带者以及传播者,为了控制病虫危害的传播与蔓延,相关人员需要提高警惕,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环境更加安全、健康的发展。
2.影响林业检疫质量与效果的因素
2.1相关领导者没有认识到林业检疫的重要性
我国林业检疫工作起步比较晚,林业检疫的概念是在1952年引进我国的,但是这项工作的正式起步与运行却是在1993年,由于起步比较晚,所以林业检疫的相关技术不够先进,有很多林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林业检疫的重要性。在进行林业检疫时,相关检查工作缺乏连续性,而且检疫的标准缺乏规范性,这极大的制约了林业检疫的发展,也降低林业工作者对有害病虫问题的防控能力。只有得到相关领导者的支持,才能保证林业检疫工作顺利的进行与展开。
2.2疫情检疫缺乏深入性
林业检疫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其需要利用多种先进技术,但是,在我国有的林业企业中,对疫情的检疫却缺乏深入性,使得很多危险性病虫害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加入WTO后,我国林业发展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林业检疫技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根据国际林业生产安全的要求,对林业检疫的标准进行完善。经过调查发现,在我国很多林业企业对有害生物的检疫标准并未统一规定,这会影响疫情检疫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2.3林业产品的调运管理制度不够先进
在林业产品調运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病虫害传播与蔓延问题,这也说明我国林业产品的调运管理存在漏洞,管理力度缺失,相关制度不够先进。由于林业检疫起步比较晚,所以,检疫的标准系统还不够完善,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林业检疫体系框架,但是其在制定标准时,存在一定盲目性,这极大的影响了林业产品调运管理效用的发挥。林业产品在调运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流程比较复杂,而且接触的人员也比较多,所以,很容易由于人为传播,而增加疫情蔓延的风险。
2.4林业检疫的组织工作缺乏规划性
在我国林业企业中,很多检疫人员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检疫的经费严重不足,这使得检疫工作缺乏规划性与统一性,而且检疫的效果比较差。林业植物检疫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检疫人员要承担不同的任务,管理者需要根据检疫人员掌握的技能,对其负责项目进行合理分配。但是由于我国林业检疫的标准并未统一,林业检疫组织工作缺乏规范性,所以,检疫流程无法得到优化。
3.加强林业检疫、保护生态安全的措施
3.1提高林业企业领导对检疫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强林业检疫,可以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从而有效的保护林业资源。我国加入WTO后,林业产品流通速度越来越快,这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相关人员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病虫害问题,所以,对林业产品的流通造成了较大安全隐患,这也对生态安全造成了较大威胁,如果企业的领导人没有意识到林业检疫的重要性,则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达到保护生态安全的目的,林业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提高对林业检疫的重视,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传播。
3.2深入开展疫情检查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重点加强森林植物检疫专业队伍和执法专业队伍建设。林业部门要抓好检疫专业检验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增加检疫人员和仪器设备,提高检疫检验能力,做到早检验、早发现、早处置。在重点时期,要组织检疫执法人员分组上路巡逻、设卡检查,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调运行为。
3.3依法对林业产品实行调运管理
林业部门要认真组织做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所有从事林木种子、苗木、花卉和其他繁殖材料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主动向所在镇(街道办)林业部门申报产地检疫,申请产地检疫合格证。对不按规定申报且未进行产地检疫的,森检部门不予开具植物调运检疫合格证书。对进入我国的林木种子、苗木等,要有合法的调运检疫证书。
3.4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部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努力做到外疫不传入、内疫不扩散。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及时通报情况,依法做好检疫工作;检验检疫部门要重点抓好进出口货物包装材料的检验检疫,对进出境的货物要严格检疫和复检措施,严防国外新疫传入。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林业检疫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工作者无法有效控制林业植物的病虫害问题,这不利于保证林业产品流通以及生态环境发展的安全性。林业检疫是一项专业性比较高工作,其对检疫人员的技能以及素质有着较高要求,只有提高林业检疫的水平,才能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林业检疫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这样才能控制疫情传播与蔓延。林业检疫是保护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加强林业检疫,可以降低病虫害等疫情产生的危害。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谭静.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现状及问题初探[J].管理观察,2008(6):72~74.
检疫管理 篇12
1 加强了对《动物防疫法》的学习、宣传
新《动物防疫法》颁布后,监督所在全区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动物防疫法》的学习、宣传活动。首先组织全区检疫执法人员认真开展了《动物防疫法》的学习、培训。其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共出动宣传车60台次,发放明白纸10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60幅、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座谈20余次。特别加强了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业户的宣传,使广大经营业户了解《动物防疫法》的内容,赢得群众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
2 加强动物检疫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检疫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2.1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为加强检疫队伍建设,提高行业形象,本单位强化了对检疫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2007年共举办3期全区动物检疫员培训班,邀请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授课,讲授疫病防控知识、检疫操作技术,学习了《动物防疫法》、《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检疫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了全体检疫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2.2 加强对检疫人员的管理考核
与各检疫员签订了《动物检疫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检疫员的权利、义务职责和考核管理办法。制定了检疫员《产地检疫百分考核表》、《屠宰检疫百分考核表》。为每名检疫员建立考核档案,变静态管理为动态考核,不定期对检疫人员的到位情况、检疫操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按操作规程检疫、只收费不检疫、不按标准收费或对检出的染疫动物、动物产品不按规定处理等失职、渎职行为的,除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外,还要将处理情况记录到个人档案,作为奖惩的依据。
2.3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加强对检疫工作的管理,保证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动物检疫员守则》、《检疫工作制度》、《票证管理制度》、《检疫员考核管理办法》。组织编写了《动物检疫员手册》,制定了《检疫工作规范》、《动物产地检疫程序》、《生猪屠宰检疫程序》、《家禽屠宰检疫程序》、《证照办理程序》、《动物防疫违法案件查处程序》等。为便于群众监督,把证照发放程序、工作规范、收费标准和举报电话对社会公开,提高了动物检疫执法的透明度。
3 强化源头管理,搞好产地和屠宰检疫工作
3.1 产地检疫工作
一是建立专职的检疫执法队伍。在现有90名检疫人员的基础上,发展村级动物防疫员作为协检员,将检疫工作延伸到千家万户。检疫员、协检员对分管的行政村的畜禽存栏数量、免疫情况、预计出栏时间等进行登记造册,对畜禽饲养情况进行全程的检疫监管,有效杜绝了逃避检疫现象的发生;二是强力推行报检制度;三是依法加强了对经纪人和畜禽运销业户的管理,提高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法律意识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在工作中能够积极配合、主动报检;四是加强了对销售环节、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对逃避检疫、拒绝检疫的饲养业户及经纪人加大了处罚力度。2007年以来,共立案查处逃避检疫业户12人次、畜禽经纪人逃避检疫3人次。违法案件的查处,促进了检疫工作的开展。3.2屠宰检疫工作严格实施了检疫员驻厂检疫制度,做到有宰必检,同步检疫。一是严格了对六和经纬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大型屠宰加工企业的监管。做到畜禽一律凭“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消毒证明”入厂,畜禽产品凭“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消毒证明”出厂;二是加强了生猪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的监管。按照全国农产品质量整治要求和国家农业部、商务部等六部委召开的“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精神,在全区集中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完善了屠宰场基础设施,规范了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提高了屠宰检疫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各项整治目标已于去年底全面完成,目前各生猪定点屠宰场(点),依法施行了生猪凭有效的免疫耳标、“检疫合格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明”进场,凭“准予屠宰通知单”屠宰加工,生猪产品凭《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验讫标志出场上市,检疫不合格的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完善了检疫办公室建设和检疫设施的投入,完善了《屠宰检疫记录》等5项工作记录。屠宰检疫率达到100%。
4 规范了动物饲养场、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
4.1 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
强化了对生猪等30个屠宰加工企业、760个规模饲养场、15个种畜禽场的监督管理,严格其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全年共审核发放《动物防疫合格证》1 600个,对审核不合格的单位依法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80余份,依法严格了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动物防疫条件,规范了其经营活动。
4.2 强化日常监管
为加强检疫监管,与各规模饲养场签订了“畜禽规模饲养场动物防疫监管责任书”,与动物产品经营业户、放心肉店签定了“动物产品安全检查承诺书”,进一步明确了管理相对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落实了监管责任。提高了管理相对人守法经营的自觉性。一年来共签订责任书800余份,对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企业实施了全程检疫监管。
5 强化检疫监督执法,确保法律法规贯彻落实
5.1 加强对动物防疫证照的监督管理
建立了《动物防疫证、章、标志管理制度》,严格了检疫票证的领取、发放、审核、回收制度,规范了票证的使用,严格了收费管理。1998年7月本局与财政局联合发文,将检疫收费全部纳入预算处管理。由区监督所对检疫收费实行了全额管理,各乡镇站都设有专职的票证管理员,所使用检疫证照及收费收据全部从区监督所领取,每月定期审验和上交使用过的检疫票证及检疫收费。结算完毕后全额上缴财政专户,66%通过财政返还乡镇,用于检疫员工资和检疫设施购置。统一管理以来,全区收费规范、标准统一,杜绝了以前检疫不规范、收费混乱的现象。
5.2 加大检疫监督执法力度
【检疫管理】推荐阅读: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10-03
植物检疫工作管理11-20
植物检疫证书管理制度06-29
《动物检疫管理办》学习心得07-10
定点屠宰场检疫工作管理制度06-11
张掖市动物检疫员管理办法01-11
进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监督管理办法06-04
种猪隔离检疫过渡期的饲养管理09-07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52号)12-19
出入境检验检疫查封扣押管理规定-海关总署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