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疫现状

2024-09-04

检疫现状(共12篇)

检疫现状 篇1

产地检疫是指动物及其产品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官方兽医所进行的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的检疫。产地检疫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流行、保证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随着社会迅速发展, 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日益频繁, 动物产地检疫已经日益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

1 产地检疫作用

(1) 通过产地检疫, 及时发现动物疫病的发生, 有效控制动物疫病扩散。检疫员在到场、到户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疫病, 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疫病的扩散和传播, 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尽可能减少损失;通过产地检疫, 切断运输、屠宰、加工、储藏和交易等环节, 防止动物疫病蔓延, 防止人畜共患疫病在人间的流行, 确保畜牧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 通过产地检疫, 可以促进动物免疫工作的开展。实施产地检疫既能防止未经免疫的动物进入流通领域, 又能有效地监督和促进动物免疫工作, 推行免疫耳标的使用, 逐步建立畜产品的可追溯制度, 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3) 通过产地检疫, 防止染疫的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 把好动物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产地检疫可以确定销售和出栏畜禽的是否健康, 禁止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上市流通, 是保证动物食品安全、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4) 通过产地检疫, 可以促进对饲养场的监督管理。检疫员在实施产地检疫的过程中, 通过对饲养场实地产看, 能够掌握饲养场使用饲料、兽药、疫苗情况, 对于打击使用违禁药品等添加物、饲养场疫病的预防治疗、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工作是一种督促。

2 产地检疫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兽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断完善, 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不断提升, 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得到更好保障。但是, 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产地检疫执法工作与国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当前产地检疫、监督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需要认真对待和努力解决。

2.1 机构设置不适应, 人员、经费不到位

《动物防疫法》第八条和第四十一条明确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实施检疫, 此规定确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是唯一的检疫执法主体, 具有排他性, 除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之外, 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没有资格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一条明确了实施检疫工作是代表国家的执法行为。目前, 一些地方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 名称千差万别, 承担的职能也五花八门, 更重要的是不具备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 人力、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我国养殖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 分散饲养作为畜禽养殖业主要生产形式还相当普遍, 到户检疫具有工作量大、面广的特点, 由于人力和经费投入严重短缺, 全面实施产地检疫还有一定难度。

2.2 宣传工作不充分, 畜主报检意识不强

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就其本身而言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由于我们的宣传工作不广泛、不到位, 很多养殖户还认识不到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必要性, 还不能积极支持这项工作。对产地检疫的要求和做法不理解、不接受, 存在抵触情绪;主动报检意识不强, 存在动物出栏或销售前不报检、逃避检疫的现象。

2.3 执法人员学历偏低, 不能适应检疫要求

产地检疫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行政工作, 既带有专业常识, 又带有执法技巧, 产地检疫工作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执行产地检疫的人员兽医知识参差不齐, 一些执法人员检疫经验不足, 兽医大专以上人员占整体从业人员的比例达不到职业要求;一些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组成老化和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偏低。部分地方存在检疫监督执法不规范、工作服务不到位现象。个别检疫员不注重检疫技术操作规范和执法形象, 甚至有执法违法现象的发生。损害了检疫执法的形象, 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4 基层站 (所) 基础设施差, 缺乏化验设备

经调查, 基层站 (所) 普遍存在财政投入不够, 大部分基层的检疫站 (所) , 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 有办公地点的基础设施简陋, 办公条件差。监督检查设施设备相对落后, 有很少甚至没有基础的化验设施, 检疫只是凭借肉眼看, 不能采取化验措施。没有固定消毒隔离场所, 消毒设施不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标志、公示栏、规章制度、督查档案不健全不规范, 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产地检疫工作的深入开展。

2.5 低标准收取检疫费, 助长逃避检疫

有的检疫员或检疫单位, 为了自身利益, 当外地畜禽运到本地时, 发现没有检疫证明、免疫耳标的, 不按规定检疫, 或者补检, 不按标准收取检疫费, 以此吸引畜禽贩运户到其所在处检疫, 增加自身的收入。贩运户见收费标准低, 有利可图, 于是铤而走险想方设法逃过当地检疫。这种的违法行为, 造成当地较大的经济损失, 助长了逃避检疫的风气。

3 如何做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

3.1 建立、健全产地检疫联动机制

实施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是一项有机的系统工程, 目前单靠乡镇动监所是很难达到产地检疫到户率100%的目标, 要做好此项工作, 需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并完善村一级防疫、检疫网络, 配备村级协检员, 形成县动检站、乡镇监督所、村协检员三级动物检疫机构, 实现监督、检疫、防疫的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形成县级监督所、乡镇监督所、村协检员的上下联动机制。以动物产地检疫为工作重心, 促进免疫、保证监督。

3.2 加大宣传产地检疫的知识和法律

要加大动物检疫知识和有关法律的宣传力度, 产地检疫工作的法律依据是《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面对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宣传, 争取他们对产地检疫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面向广大饲养户和经营者宣传, 产地检疫工作的重要性, 使其能够学法、懂法、守法, 主动报检, 接受管理与监督, 使产地检疫工作真正对公共卫生安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阻止动物传染病危害人类, 保证养殖业稳步发展。

3.3 规范产地检疫执法行为

(1) 设立报检点, 完善产地检疫网络, 加快产地检疫实验室建设步伐。在每个乡镇或养殖密集的村庄, 设一个或者数个检疫点, 形成产地检疫, 并公布报检电话, 报检点要做到24h值班, 便于检疫员及时到现场检疫。面对当前兽医技术与国际接轨的形势, 应积极争取检疫实验室建设项目, 培养专职检测技术人员, 按照国家规定的检疫程序及检疫项目, 引进先进的快速的检疫检测方法, 为产地检疫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大产地检疫执法力度。加大对贩运、经营、加工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畜禽和逃避检疫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经营病死动物和逃避检疫的典型案件进行大力查处。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对案件进行从重从快查处, 严厉打击不法之徒的嚣张气焰, 鼓舞监督队伍的士气, 维护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正常秩序, 保障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强化兽医公共卫生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各地应面对现有执法人员, 重点展开兽医知识、公共卫生常识教育, 采用短期培训和长期教育相结合, 抓住常见疫病和对畜禽危害较大的疫病、人畜共患疾病、寄生虫病等的检疫诊断要点, 从疾病的流行病学和对公共卫生的危害找准掌握点, 抓住国内国际动物疫病流行态势, 优化县级执法人员中、高级层次人员比例, 努力提高从业者专业水平, 提升执法档次。以适应新形势下日益繁重的检疫工作的需要。

3.4 推进产地检疫信息化管理

产地检疫信息化管理是一项覆盖面较广的基础性工作, 应努力推进电子化检疫信息管理构建, 逐步淘汰目前纸质档案。依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 应该设专人负责检疫书证的领取、发放和存根回收工作, 有领取发放记录;检疫证明存根每月定期回收;在此基础上, 各地可根据情况, 成立产地检疫信息化传送中心, 设立乡镇报检点传送服务终端, 努力和动物标志追溯制度接轨, 真正起到从养殖场到餐桌的无缝覆盖管理。

3.5 加强流通环节监督检查, 强化检疫换证制度

对无产地检疫证明的畜禽一律禁止收购、运输。严把交易市场、屠宰场所的检疫关口, 无免疫耳标、产地检疫证明的一律禁止入场 (厂) 交易和屠宰, 动物屠宰时, 检疫员查证验物, 收缴产地检疫证明和回收耳标, 对屠宰前检疫合格的, 换发准宰证, 凭准宰证予以屠宰。通过严格把关, 促进产地检疫的开展。

3.6 加快官方兽医的认证, 积极和国际接轨

官方兽医是产地检疫工作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的官方兽医认证工作正在起步阶段,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尽快和国际接轨, 增强产地检疫的法律地位, 提高外部形象, 树立检疫威力, 在开展动物疫病防控, 维护人类生存安全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 产地检疫工作要坚持不断创新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建立联动长效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等多措并举, 全面推动产地检疫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为畜牧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畜产品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检疫现状 篇2

[ 10-12-26 15:49:00 ]

编辑:studa20

作者:贾学新 王显安 王春卷

摘要介绍了安康市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对策,以期为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植物检疫;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安康

陕西省安康市为北亚热带地区,秦巴大陆性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温暖湿润,无霜期长,生物资源丰富,水热条件良好,作物种类繁多,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市内传统特色作物,如烤烟、蚕桑、茶叶、魔芋、柑桔、中药材等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也为各类农业有害生物提供了最佳适生环境。据2009年普查统计,全市柑桔、魔芋、桑树、烤烟、黄姜、马铃薯、食用菌、蔬菜八大类区域特色优势作物共发生各类有害生物75种,其中2种有害生物属国内检疫对象,2007年市内发现1种新传入外来有害生物。近年来,安康市周边地区检疫性有害生物频繁出现,形势严重。同时,种子市场开放后,各类种子经营门店突增。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已有种子经营门店近600家,其中跨地区种子分公司8家,所经营的种子来源于全国各地,增大了检疫执法的难度,安全隐患和危险性加大,给植物检疫市场监管带来了巨大压力。

1检疫工作现状

安康市植物检疫工作为农业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曾成功地堵截和铲除了毒麦、柑桔溃疡病、水稻白叶枯病等一批入侵本市的危险性生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深化,有害生物灾害预警愈来愈受到各级广泛关注,加大了对有害生物防控资金的投入[1]。安康市的植物检疫事业在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检疫业务大幅提升,年办理各类农作物产品调运检疫业务600~800批次,调运货总量0.8万~1.0万t,办理各类花卉苗木150余批次,调运量125万~150万株(盆),办理申请调引种要求函130余批次,核准调入主要农作物种子200~300 t。种子市场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种子经营持证率明显提高,连续3年执法检查和调查,“三杂”种子持证率达100%,常规种子持证率达85%以上。目前,植物检疫工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面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使检疫工作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疫情普查经常化。自2001年,每年坚持全市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对红火蚁、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扶桑棉粉蚧、柑桔小实蝇、梨枝枯病、稻水象甲等危险性有害生物进行了全面监测与防范,为安康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安全环境[2]。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疫现状 篇3

1.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现状

1.1基层对动物检疫工作认识不足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以来,特别是非典型性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病疫情发生以来,动物检疫工作受到了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将其作为其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现在广大人们群众对于动物检疫工作并不是真正全面了解,很多报纸和媒体都是片面的曝光了一些动物检疫工作的另外一面,直接导致了国内公众对动物检疫工作更加误解,认为通过检疫后的“放心肉”并不能真正放心食用。

1.2产地检疫效率和质量都不高

目前我县市场流通的动物产品,基本上都来源于各个养殖户的分散饲养,由于规模不等,数量不一,分布过散,出栏时间不统一,报检率普遍不高,而且一般在动物装车后再报检,检疫难度加大。加之少数检疫人员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不到检疫现场实施临栏检疫,甚至把检疫证明转给动物交易人员代开代收检疫费,检疫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1.3屠宰检疫不规范

一是开展定点屠宰检疫的动物种类少、范围小。只是在一些主要城市开展了牛羊的定点屠宰检疫工作。二是大多数屠宰场点设施简陋, 屠宰工艺和手段比较原始,防疫条件不符合要求,检疫措施难以落实到位。三是场点过度集中,检疫时间不合理,给私屠乱宰提供了机会,使整个畜产品供应市场替在较大的安全问题。四是多头管理造成管理“空档”。

1.4检疫设备短缺 检疫手段落后

我县的现状是,严重缺乏检疫工作所有必备的先进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基层检疫工作人员的工作现状仍然是最简易的方法,用肉眼凭经验去观察检测畜产品。没有准确是实验检测设备,单纯靠经验来检测,肯定不能完全检测出不安全的动物产品,直接影响动物检疫工作的效率,一旦这样的不合适的动物产品流向流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检疫工作人员急切需要配备使用最常见的快速检测检验试剂盒等。

2.做好动物检疫工作的几点建议

2.1政府部门加强领导

根据《动物防疫法》中所规定,对于区域内动物防疫工作具有领导责任的是各级人民政府。因此各级政府要重视动物检疫工作,加强对动物检疫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工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的动物检疫工作计划,把动物检疫工作的各项开支都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加大政府财政对于动物检疫工作的资金投入,促进动物检疫科学实验研究。在所管辖的区域内可以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和功能,增强人们群众对于动物检疫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组织和协调各只能部门都做好动物检疫部门配合工作。真正意义上全民重视畜产品监管工作。

2.2加强检疫法规体系建设

动物检疫行政执法监督行为,必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必须立足实际,在总结多年来检疫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检疫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监督机制,特别是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及省际运输检疫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 加强检疫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使检疫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和完善,使行之有效。

2.3政府保证工作基础设备需要

动物检疫工作,畜产品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地方政府要把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的各项开支都纳入地方财政全额预算管理范畴,政府财政承担动物检疫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动物检疫日常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开支,解除检疫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否安心稳定公正的进行日常工作。现阶段最基本的要改善检疫人员在检疫监督执法中所必需的适应工作需要的交通工具和日常工作检测设备,尤其是配备先进的快速检测设备。政府要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有规划的逐步建立健全动物检疫的实验室体系。

2.4提高动物检疫工作者的能力

县政府和动物执法监督的主管部门和领导地方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目的性的按期举办各类培训班,通过培训的形式,对只执法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动物检疫法律法规的培训,动物检疫执法检疫检验技术的培训,以此来挺高动物检疫工作者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在日程的工作中,部门都要建立考核制度,通过日常工作的考核的结果,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执法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使之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技术水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畜牧经济对动物检疫工作的发展要求。

2.5降低收费,加重处罚

动物检疫工作的各项开支都划归财政全额拨款的情况下,对于动物检疫费收费标准可采取适当的降低合理收费,减少动物贩运经营者的运营成本,可以有效的提高报检率,通过这样的也避免病死畜禽经营等违法活动流向市场,切实可行的保证各级的畜产品安全,加强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效果。同时各级部门可以相关依据法律和法规,对动物贩运经营者的一些违法活动必要的经济惩罚,提高他们的对于动物产品进行产地检疫的必要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物卫生执法监督工作,通过这些可以使兼顾动物贩运经营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等各方面的利益。

肉类市场检疫的现状及对策 篇4

1 肉类市场检疫现状存在的问题

1.1 监管力度明显不足

虽然我国对于肉类检疫体系的要求有清晰说明,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却不乏执法人员少、执法力度小、执法体系不完善的不良局面。通常情况下, 我国对上市肉类进行检疫工作的队伍人员组成在3~5人, 而该队伍需要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定点屠宰检疫、肉类市场检疫等多个体系环节。人数少、任务多的困境显然限制了肉类检疫体系的效能发挥。此外, 由于团队人员少, 而肉类市场待检疫对象多, 时常出现工作人员工作进程阻碍重重, 导致逃检、漏检等不良行为在内的现象时有发生, 检疫范围也无法做到全面、细致, 这一现象有违肉类检疫的工作目的。

1.2 缺乏先进设备的辅助支持

肉类市场检疫工作需要依托无害化处理等专业设备, 但目前检疫工作人员采取的检疫方法仍旧停留在“一把刀、两只眼”的落后水平, 这种落后检疫方法的效果微乎其微。肉类检疫体系内核的空泛令检疫工作流于形式, 也催生了乱收费等不良行为。对于被检测不合格的肉类产品, 由于专业设备的缺乏, 没有严格按照“四部”肉品卫生检验的试行规程予以处理, 在检疫人员走后, 商贩会将这类不合格产品变卖他人, 对消费者的肉品食用安全形成威胁。

1.3 检疫工作人员职业素养良莠不齐

近年来从事肉类检疫工作的人员在自身素质方面无统一规范标准要求, 个别检疫人员甚至私自收费、降低收费、不按实际检验数量收费等, 造成了商贩与政府人员联合违章现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 从事肉类检疫工作的人员需要依法检验、执法从严、有售必检。但在实际检疫过程中, 仍旧存在商贩不具备检疫证明、用过期检疫证冒充等不该出现的情况。

2 提升肉类市场检疫有效性的对策

2.1 加大肉类市场监管力度

即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背景下, 建立具有地方针对性的肉类检疫的规范制度。地方各级别政府需要以包括《动物防疫法》、《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条例》在内的法律法规核心内容为基础, 针对本地肉类市场特征以及检疫问题现状, 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动物屠宰、加工、经营以及销售行为的约束法规条款, 以为肉类市场的检疫工作提供方便。

2.2 加大肉类检疫队伍建设

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 尤其是在肉类检验检疫方面, 形成比较完善、科学的检验检疫体系。通过基层工作人员职业素质的提升, 保障肉类检疫工作体系的作用。现阶段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通过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法规明细学习为主体的培训环节予以改善, 检疫人员管理者需要不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业务培训、技能提升等活动, 通过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办事自觉性。可以按照农业部指定的“四到位”人员素质要求, 结合工作环境及条件, 对基层防疫检疫人员进行全方位轮训, 提升工作人员对于各种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

2.3 提升先进设备的引进量

必要的无害化处理设备供应量需要增加, 从技术层面保障肉类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由于技术手段匮乏而对肉类检疫效果产生的负面效应亟需通过必要设备供应予以改善, 以此杜绝问题肉类产品的变相流通, 从而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权益。

3 小结

检疫现状 篇5

根据相关工作的实际要求,在跨省调运禽畜动物申报、审批、检疫检查等等方面,要逐步明确相关的细则,赋予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实际的管理职责和相应的处罚责权,提升公路运输环节动物检疫的工作质量。逐步基层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工作效力,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实行“条块化管理”制度,做到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对21条公路的垂直化管理。财力上给于积极地扶持,加大公路运输检疫的财政扶持力度,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正常运转。

3.2积极争取项目基金,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路检疫基础设施建设,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着重抓好重点几个公路检查站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每个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都有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室、报检室、化验室、隔离观察室、消毒设施、常规的`检疫设施、消毒管理设施、防疫监督取证设备等等。同时,配齐相关的交通工具,满足长距离作业的工作需要。

3.3执行规范运输检疫程序,大大提升检疫监督水平

入境动物检疫必须做到六个程序,即接受报验和准备工作、现场检疫、隔离检疫、实验室检验、检疫出证和处理、总结归档等。现场检疫环节必须要做到上路检疫、登车检疫,查看有关单证,核对货物是否相符,观察动物健康状况,对运载工具、铺垫物及污染场地、物品进行消毒。规范入境动物的检疫程序。

3.4注意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加大公路联合执法的效力

同境内公路检查站定期组织交流,相互之间互通保检监督信息,能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并分析好现阶段出入境动物及产品的安全形势,做好信息共享提升检疫执法效力。对所有入境动物做好信息通报,及时向输入地检查站、毗邻检查站进行通报,能及时做好跟踪调查。过境动物,落实好出境反馈制。

3.5执行指定道口进入制度,健全相应的监管惩罚制度

考虑到目前公路运输工作的繁重工作,在充分调研调查的基础上,必要积极借鉴先进省份的工作经验,积极报请省市政府对调运进来的所有动物及产品,都要规范到制定的道口进行检疫。同时,配套落实好相应的惩罚惩戒制度,确保公路检疫的质量。

3.6加大可追溯体系建设,严禁未佩戴耳标动物流通

公路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督工作,是做好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此,为满足一线工作的实际需求,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有必要将动物标识监督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禁止市场上有未佩戴耳标动物的流通。

3.7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检疫人员综合素质

做好专业技术培训,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强化执法人员操作技能,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业务技能比赛、实验室检测技术比赛等等,大大提升检疫人员的整体办案水平。同时,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等多种方式,向基层贩运户、养殖户等等进行相关的法律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遵纪守法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徐萍.关于流通环节动物防检疫监督工作的思考[J].成功:中下,,(10):59.

检疫现状 篇6

措施。

关键词 动物;检疫;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43-3

1 现状

1.1 尚未建立完善的农检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要求家禽等动物实施定点屠宰、统一检疫,由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对农用家禽进行集中检疫,而实际的地区农养动物检疫时,只有部分市、县对农用家禽制定了管理机制,绝大多数的农用家禽屠宰还未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偏远地区更是处于自宰状态,没有对农用家禽进行有效的检疫管理,给农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1.2 传统生活方式的遗留

我国具有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蓬勃的特点,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给农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农民比较习惯家禽、家畜自宰自用。农民对动物检疫认识不深,缺乏一定的畜禽检疫意识,部分家禽身体中还有大量的有毒元素,长期食用会出现各种疾病,给农民的健康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1.3 动物检疫部门监管不力

农民动物检疫主要由当地的动物检疫部门对其作出处理,现存的动物检疫部门有着较多的问题,例如经费紧张、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人员匮乏、技术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致使容易出现管理不严、管理漏洞、监管机制不全、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检疫方法与手段。由于现行的检疫管理方法是将工作与绩效挂钩,不少人员只注重收取检疫费,而不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大部分检疫存在重费轻检的情况,检疫工作没有发挥出具体效用,甚至存在违法、法规的现象。

1.4 基层动物检疫队伍的素质相对不足

大部分基层的动物防检疫部门有着工资低、专业人员稀缺、人员老龄化的特点,现存的动物检疫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新形势下的动物检疫工作与传统的检疫工作有所差别,以往的工作模式过于落后,不适应新时代的检疫要求。

2 有效措施

做好农村自宰自食畜禽检疫工作,有利于规避或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对农民的生命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农村自宰自用动物检疫现状出发,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说明如下。

2.1 建立健全的动物检疫防疫法律法规

从实际的农村畜牧业现状出发,制定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自宰自食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动物防疫法、管理法、食品卫生安全条例等,通过多角度考虑农村自宰自食动物的问题,扩大法律范围逐渐补充和完善,使各地方农村自宰自食动物行为变得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2.2 加大宣传力度

要做好农村动物的防疫检疫工作,就要从农民着手,建立健全的的动物检疫法律法规也只是对其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若要彻底解决农村自宰自食动物问题,通过加强培养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明白未经检疫的动物存在的危害性,动物检疫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的深入,笔者认为应抓住这一机遇,改善农村办学水平,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畜牧业知识培训,例如畜牧业生产技能、产品质量安全等,辅以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畜牧业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农民对动物防疫的认识,使以往的宰食观念得到

转变。

2.3 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宰杀行为与检疫

行为

加强对基层屠宰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关的屠宰管理制度,由地方政府挑选屠宰人员,要求其具有责任心、思想觉悟高、兽医卫生知识、屠宰技术等,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后,待检验合格后颁布相关证书,并作出登记,才将其投入屠宰工作中,没有相关资格证的人员不予参与屠宰工作。不可屠宰牲畜的范围包括检疫不合格、未检疫、未注免疫标识、休药期曾注射过药物、生病的牲畜等。农村自宰自食检疫工作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检验能力。建立健全的检疫制度可从建立检疫人员驻村制度、建立检疫申报制度做起,建立地方动物检疫队伍,所有屠宰的动物需提前三天以上进行申报,在动物检疫的过程中,检疫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检验合格可屠宰的动物给予证明,凡不合格的动物实行无害化处理。

2.4 加强监管力度,强化部门配合

为对农村牲畜自宰自食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与管理,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其统一控制,加强多方面的管理,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建立部门与部门间的交流、沟通,尽量减少各阶段的管理漏洞,强化各阶段的有效衔接,明确各方主体的职责与义务,避免出现监管不善、监管不力、管理混乱的情况。农村动物检疫属于畜牧管理部门中主要部分之一,在农村开展动物检疫监管工作,完善动物检疫工作方式和流程,为农村动物检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优化农村牲畜自宰自食的基础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定相关产品流通制度,重点培训屠宰人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并持证上岗。工商部门做好屠宰市场监管工作,未检疫的动物不予投入市场进行贩卖,各部门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运用自身的主体优势做好分内工作,加强区域监管,一旦发现不合规定的畜禽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可直接对其作无害化处理,公开监管电话鼓励群众举报。对私屠滥宰的行为作出严格的处理,没收屠宰商品,对不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避免未达到卫生标准的屠宰商品进入流通,对影响恶劣的生产商、贩卖商给予严厉处罚,必要时追究其法律责任。

2.5 建立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与动物检疫基础设施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对动物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动物检疫部门担负的职责也随之增加,为了实现动物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就要不断完善基层动物检疫的管理制度,优化动物检疫工作流程与方式。随着物价的上涨、工作负担的增加,动物检疫经费投入也应作出处理,首先将动物检疫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保证动物检疫事业的顺利开展,合法收取的检疫费用应缴纳国家财政,从支出与收入加强对动物检疫的管理。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动物防检疫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升,但建设水平比较参差不齐,各地区的动物防检疫基础设施水平差异明显,严重制约了建设现代化动物防疫工作的发展。当前动物防检疫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际的动物防疫工作情况不相符,为加强建设农村动物防疫检疫设施,提高基层防疫水平与条件,根据实际出发,全面建设基层防检疫设施,这对基层防检疫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畜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农民收入来源中的重要环节,与我国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自宰自食动物检疫是保证食用动物质量的关键,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动物检疫工作也会随之越来越规范,为人们提供更多质量安全的好食材。

(责任编辑:刘昀)

沈阳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现状及建议 篇7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严重萎缩, 我国出口大幅下滑。2008年在全国出口增速同比下降8.5个百分点的背景下, 沈阳市出口却创出历史新高, 实现出口总额41.3亿美元, 同比增长24.3%, 增幅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 全国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 一方面沈阳市出口产品结构比较合理, 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到86.44%;另一方面与沈阳检验检疫局发挥技术优势, 破解贸易技术壁垒, 支持企业出口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密不可分。

(一) 支持企业出口的相关工作

沈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组建于1999年, 由原沈阳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沈阳动植物检疫所和沈阳卫生检疫局合并而成, 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辽宁局在沈分支机构 (副厅级) , 在本溪设有工作站, 主要负责出口商品、出入境人员和动植物的检验检疫、发放出口质量许可, 执行国家、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家局签订的国际协议、协定书,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检疫协议的实施, 拥有电子电器产品检测和环保微生物菌剂检测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技术水平和业务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内陆城市中名列前茅。近年来, 在帮助企业巩固海外市场, 扩大出口等方面沈阳检验检疫局做了大量工作。

1. 发挥技术优势, 帮助企业克服技术壁垒。

为适应新形势, 该局在帮助相关重点企业培训检验检疫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检验检疫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 适应国际市场对以维生素C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和药品添加剂不断提出新的质量要求, 我国将维生素C系列产品列入法定检验产品, 提高了该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出口门槛。该局帮助东药集团提高了相关产品的质量检验检疫水平和效率, 在进口国家设置重重绿色壁垒的不利条件下, 2008年仍完成了2.1亿美元的出口额, 同比增长53%, 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针对日本、韩国对从中国进口的熟肉制品新增120个检测项目的新情况, 该局帮助华美畜禽和蒲兴禽业集团研究突破了熟制鸡肉串的检测方法, 并与日本和韩国官方检测机构进行交流, 检测结果获得两国认可, 保证了沈阳市一季度5000多吨熟肉串顺利出口, 使沈阳市肉食品出口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2. 提高通关效率, 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为提高通关效率, 沈阳检验检疫局对全市具备条件的出口企业全部推行检验检疫电子审单、快速核放制度;对出口企业施行分类管理, 建立了一类出口企业“绿色通道”, 其产品可享受优先报检、免于口岸检验、直接换证放行等优惠服务措施。在此基础上, 该局还实行了“5+2”工作制度, 即每周7天工作制, 同时开展预约报检, 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使各品种出口产品检验检疫周期由原来的平均3-5天缩短到2-3天。加大普惠制产地证和关税区域性优惠政策实施力度, 2008年共为沈阳地区进出口企业签发普惠制产地证及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共9883份, 签证金额48965万美元, 按平均优惠幅度5%计算, 出口产品累计获得关税减免2448.27万美元。同时免费为50家重点出口企业代培检测人员, 2008年培训质量自检人员、管理和植保人员400多人次, 为重点企业节约培训费用800万元。

3. 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认证、免检和国外注册。

该局利用其国家重点电子电器产品检测实验室授权范围广的优势, 使沈阳出口企业不需要到辽宁省 (大连) 局就可以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证, 极大地方便了企业。近年来, 沈阳市取得国家认证的产品由原来的43大类59种扩大到113大类219种, 推动了乐金电子等一大批机电企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依托国家重点环保微生物菌剂检测实验室, 开展了对出口农产品和食品中的40多种残留物指标项目检验, 保证了出口食品类产品安全。针对一些国家对进口食品须在该国注册的要求, 组织评审专家, 对重点企业进行全面指导, 使沈阳地区获得国外注册的企业不断增加, 目前已有7家企业获得10个国家的注册考核, 为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外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 企业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9年以来, 沈阳市出口形势非常严峻, 头两个月, 全市出口严重下滑, 各类企业出口均出现负增长, 全市完成出口总额4.8亿美元, 同比减少17.89%, 比2008年同期降低了35个百分点, 下降幅度比全省多1个百分点, 比全国少3个百分点;3月份由于支持企业出口的相关政策措施开始显现, 沈阳市出口下降态势有所趋缓。一季度, 完成出口总额8亿美元, 下降了11.1%, 但总体下降趋势仍然没有改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出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 美、日、韩等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使用本国产品的政策措施, 突出体现在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保护加强, 对农产品和药品的检验检疫标准提高, 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规定进口产品前置条件。

如韩国提出进入该国市场必须获得韩有关部门质量许可的要求, 之前沈阳市有113家木质家具企业从事对韩出口业务, 目前能获得质量许可的企业不足40家。

2. 提高进口产品检验检疫标准。

受“毒饺子”、“三聚氰胺”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多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 国外对中国出口的食品类产品检验检疫标准非常苛刻。东药集团每月出口维生素C产品1800吨左右, 过去只是抽样检查, 现在从原料到产品批批检查, 受检产品量达1600吨, 出具检验检疫证单150份, 在时间和成本上都给企业增加了巨大压力。由于日本、韩国不断提高进口肉类产品的检验标准, 我国也对相关出口产品从原料到成品增加了4项呋喃代谢物、氯霉素、三聚氰胺等10多个检测项目, 产品检测时间由原来的5天增加到一个月左右。如日本提出对农产品500多项农药残留检测指标, 导致沈阳新北浅食品有限公司前三个月仅出口辣根等133吨, 与去年同比减少了64.2%。蒲兴禽肉集团今年计划出口韩国鸡肉产品5000吨, 头两个月只完成500吨。

3. 检验检疫工作超负荷运转。

随着检测指标、批次增加和检验时间延长, 加大了检验检疫工作负荷, 尽管采取“5+2”工作制, 常年雇佣大量临时工作人员, 但由于检测设备数量和编制人员相对不足, 仍难以适应超负荷的工作现状。

二、关于协调和支持检验检疫工作的建议

(一) 外地相关做法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鼓励驻地检验检疫机构上设备、创环境、提高服务功能, 支持出口企业取得了一定实效, 值得沈阳市借鉴。

1. 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

广州市根据国家有关对国家级创新型骨干企业出口产品免检的政策, 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产品出口免验。

2. 支持检验检疫机构更新检测设备。

2008年, 苏州市政府向苏州检验检疫局提供了3000万元购置实验室设备补助资金;哈尔滨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 为哈尔滨检验检疫局购置了用于检测三聚氰胺等项目的专用设备。

3. 对检验检疫局超负荷工作给予奖励。

今年初, 大连市政府拨付400万元专项经费, 奖励辽宁 (大连) 检验检疫局加班加点为韩伟集团、瓦轴集团等出口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优质服务。

(二) 几点建议

城市的出口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质量的重要标志, 尽管沈阳市年出口值占GDP的比重较低, 但无论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还是着眼于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目标, 沈阳市都必须加强出口方面的工作。企业是出口市场的主体, 检验检疫是破解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关键环节, 沈阳市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此, 我们借鉴外地做法, 结合沈阳市实际, 提出以下建议。

1. 为落实支持企业出口相关政策措施创造条件。

2009年以来, 全市相继出台了“30条政策措施”和“12条促进农产品出口政策措施”, 将支持企业出口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沈阳检验检疫局结合沈阳市出口企业和产品的特点, 制定了包括缩短检验检疫周期、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规避市场风险、降低企业出口成本, 支持机电产品和食品农产品出口, 积极申请沈阳机床集团产品出口免检等方面的《沈阳检验检疫局帮扶企业二十五条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 涉及环节较多,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出口企业共同努力。应由市外经贸局牵头与市经委、农委和沈阳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建立出口检验检疫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制度,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协调解决支持企业出口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2. 对沈阳检验检疫局提升技术服务功能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沈阳检验检疫局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检测设备无论在数量和性能方面都难以适应检验检疫的指标和项目越来越多, 质量和时间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 亟待更新和增加部分关键检测设备, 市财政对其新购置的实验室检测设备, 按购进价格的15%给予一次性补助。该局正在申请立项筹建国家级农产品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建成后, 能够缩短对农副产品农兽药残留项目初筛、检测、确认有毒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检测时间, 提高检验检疫水平, 促进农副产品出口;将有助于沈阳市20万亩水果蔬菜出口生产基地向50万亩规模扩展。预计每年可出口水果、蔬菜、禽肉等食品、农副产品20万吨左右, 货值10亿元人民币, 政府有关部门可比照“30条政策措施”关于“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给予500万元奖励”的政策, 对该实验室建立给予奖励。

3. 建立出口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风险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应协调检验检疫局与重点出口企业建立健全出口市场监测预警体系, 密切跟踪国际市场形势, 完善出口产品市场信息反馈机制, 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引导企业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控制手段, 规避贸易风险, 提高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减少和避免出口贸易摩擦和积极开辟新的国际市场。

课题组组长:周凤翱 杜铁滨

检疫现状 篇8

1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现状与问题及其原因

1.1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现状与问题

1.1.1 动物产地检疫现状

自1997年《动物防疫法》颁布实施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以来,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受到了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各级政府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产地检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检疫队伍逐步稳定, 动物检疫员由原来的自收自支大多转体为财政全额拨款, 工资待遇有了保障;二是建立了产地检疫申报制度, 乡镇建立了产地检疫报检网络;三是产地检疫工作从无到有正逐步开展起来, 尤其是规模养殖场的检疫正逐步走上正规化。

1.1.2 动物产地检疫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产地检疫要真正按照发达国家的做法或国际通行做法来实施, 尚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一是养殖户思想认识不到位, 产地检疫到位率低;二是服务措施不到位;三是法制不健全, 致使产地检疫开展困难重重。

1.2 动物产地检疫难于开展的原因分析

1.2.1 饲养条件和客观因素导致检疫不到位

目前分散饲养是我县畜禽养殖的主要形式, 到场到户检疫是产地检疫的主要方法。由于到户检疫具有次数多、数量少、高度分散、距离远、无时间规律、工作量大, 使到场到户检疫除需要有足够的人力外, 还需交通工具等。但是就目前, 我县动物检疫人力和经费的严重不足, 导致散养户的检疫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

1.2.2 法制不健全, 致使产地检疫开展困难重重。

1.2.2. 1 法规不健全、缺乏约束力

目前, 国家还没有对动物实施全程监控的法律法规规定, 没有对动物进行临床诊断学的肉眼病理学判定的技术操作规范。如《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和……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本单位疫情统计登记制度, 并定期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所规定的内容, 只能算作其义务, 不能算作他们的职责, 缺乏约束力, 在具体运作中基本没有落实, 也不能落实。

1.2.2. 2 法律宣传不到位, 执法环境差。

目前, 农村饲养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对开展产地检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主动报检意识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瞒报、谎报、漏报, 逃避检疫的现象, 为我们执法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县农业部门没有主动承担检疫宣传的责任, 对于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缺少深入有效的宣传, 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很多饲养户对于动物产地检疫缺乏必要的了解。

2 对策及措施

2.1 加强宣传, 强化认识, 营造产地检疫的良好氛围

《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是开展产地检疫的法律依据, 各级政府应该认识到产地检疫工作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重要一环, 并将产地检疫推进工作纳入政府防疫责任状中, 制定出报检的强制性政策, 打击、制裁未经产地检疫出场行为, 确保产地检疫工作推进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横幅、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产地检疫的宣传, 使产地检疫工作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努力营造一个政府重视、群众理解、社会各界支持的有利于产地检疫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2.2 转变观念, 尽快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产地检疫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产地检疫工作要与时俱进, 采取现代科学的检疫方法和技术实施检疫, 尽快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产地检疫制度。

2.2.1 划分区域, 责任到人

在各行政区域内划定责任区实行责任包干, 责任到人, 细化考核奖惩制度等措施, 对在产地检疫工作中, 工作马虎、没有责任心和知法犯法的人员给予必要的处理, 做到奖罚分明。

2.2.2 规范报检点建设, 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形象

按照方便群众、规范检疫、有利流通、统一规划的原则, 设立村级报检点, 方便畜禽养殖场 (户) 和经营户报检。统一制作报检点公示牌和产地检疫登记记录本, 细化报检点建设和产地检疫操作要求, 全面提升我县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水平。

2.2.3 全程监控、科学检疫

在饲养环节中责任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程序免疫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并进行定期的巡回临床观察, 记录动物的动态表现, 对疫病的发生发展, 诊断结论及临床用药情况作好详细记录并备案。对新购进动物查验检疫证明, 进行隔离观察, 动物出栏时, 依据以上资料进行综合判定动物健康状况, 并出具有效证明。

2.3 加大投入, 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的官方兽医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垂直管理, 尽量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对检疫执法行为的不良影响和干预, 确保其独立、统一、公正地执法。由国家技术行政支持体系做后盾, 确保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这样有利于《动物防疫法》的贯彻落实,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动物疫病传播风险, 大大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地位, 推进执法工作的开展。

2.4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 切实保障产地检疫工作开展

动物防疫监督工作是保障动物产地检疫规范开展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对动物生长过程的监督,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动物疫病免疫、戴标、疫病防治和疫病检疫检测等情况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病畜, 净化畜群;其次加强市场监督, 严格执行查证验物制度, 凡没有佩带免疫耳标, 无产地检疫证明的动物, 不准进入市场交易;三要加强运输检疫的监督检查, 适当设立公路检查消毒哨卡, 查处逃避检疫的对象和行为;四要加强畜禽屠宰场点的检疫监督, 凡屠宰动物必须佩带耳标, 持有动物产地检疫证明才能屠宰, 确保产地检疫工作的切实开展。探索产地检疫工作的长效机制, 真正实现以监促检、以检促免、以免保养的目标。

2.5 健全法制, 完善规章制度, 实行产地检疫目标管理责任制

基层森林病虫害检疫现状及对策 篇9

1.1 要做好入境植物的检疫工作, 有效地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

苗木调运入境的检疫不严已经成为现阶段外来病虫害传播的主要方式, 也给城市森林病虫害的检疫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源头上的防范, 不断更新检疫技术, 规范产地检疫工作和调运检疫程序。

1.2 要做好病虫害的测报, 为综合防治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推动调入苗木的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更上新台阶, 不断完善病虫测报预警系统。坚持定期进行监测活动, 从而准确地把握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并且要做好病虫害情报的发布。当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 要积极组织展开防治活动, 做到早发现、早治理。

1.3 应该对苗木进行科学的养护, 不断增强苗木的抗病害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 创造出最适合苗木生长的外在环境;选择抗病虫能力较强的品种引进, 有效降低病虫的适生寄主。按照不同苗木的特征, 组建多层次的人工植物群落, 积极引进一些有益植物, 发挥出植物多样性的优点, 从而让城市森林系统更加科学。

1.4 努力普及生物防治技术, 尽可能确保生态平衡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天敌防治, 病虫不会对其产生抗性, 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人、畜和环境的健康。只要天敌建立了种群就能够长期地对害虫进行控制, 但是天敌防治对于技术上的要求相对严格, 成本也比较高, 防治的对象也仅仅局限在某一种类的害虫上, 所以必须要和其它的防治手段相结合, 发挥出综合防治的有效性。

1.5 适当的选择化学防治手段

化学防治的优势在于能够不受地域束缚、操作简单、适合大面积防治。当病虫害大规模发生以后, 化学防治往往是最有效的办法, 我们可以对施药形式和用药量进行改进, 从而降低药物残留, 确保生态环境健康;另外还应该尽量选择那些低毒高效的药物, 弥补化学防治手段的缺陷, 发挥其优势。

2 松材线虫的检疫与防治策略分析

2.1 做好疫情监测

松材线虫病发生区以乡 (镇、林场) 为单位, 每年6~7月份按森林资源小班分布图, 沿设计路线对全区松林进行普查, 查清发生分布范围、发生面积 (以小班统计为准) 和病死树数量, 绘制发生分布图, 计算病死树株率和木材损失, 掌握疫情发生情况, 为制定年度防治计划提供依据。

未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地区要以街道为单位, 每年6~7月份对交通沿线、风景区、大型企业、仓库、驻军营房、城镇和电视发射台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区附近的松林进行全面普查。发现松树枯死, 查明分布地点、树种、面积、枯死株数、松褐天牛危害情况, 绘制松树枯死情况分布图。同时取样分离鉴定, 确定是否有松材线虫, 并及时上报和进行跟踪调查, 随时掌握疫情动态。

2.2 把好源头关

强化检验检疫工作力度, 在进行外检的过程中, 尤其是对从南方以及东北地区调入的苗木进行严格的检疫, 查明其中是否存在松材线虫的幼虫和虫卵。只有做好检疫工作, 才能够从源头上对松材线虫进行防控, 避免因为检疫工作松懈而导致松材线虫大面积传播。但是我国在检疫技术上一直都缺乏一个高效准确而操作简单的检疫方法, 这就导致我国在外检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对于这个技术难题, 南京林业大学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种分子监测技术, 相信不久就能够用于松材线虫的检疫工作中。

2.3 切断传播途径

我们知道, 松材线虫一般都是通过松褐天牛进行传播。因此我们可以引进一些松褐天牛的天敌物种比如啄木鸟、肿腿蜂等鸟类和昆虫, 从而有效地降低松褐天牛的密度。天牛寄生线虫主要寄生于松褐天牛的生殖器官中, 从而对其精巢与卵巢造成破坏, 破坏其繁殖能力, 对于松材线虫的传播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4 育种法

我们可以在松材线虫危害相对严重的地区, 选择一些受害程度比较低或者没有受到其危害的植株作为候选株, 接着在这些候选株上进行采穗生产嫁接苗, 对于一部分保持了遗传稳定性的嫁接木开展首次人工接种检定工作, 根据上述的接种判定标准来科学地选择候选木。之后对于选择出来的候选木开展第2次人工接种检定工作, 同时把最后的候选木的无性繁殖后代列为抗性无性系中, 运用于未来的造林工作中。比如说日本的“抗松材线虫育种”研究小组从松材线虫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选出幸存的植株, 然后嫁接在火炬松砧木上, 人工接种松材线虫2次, 以此来确定抗性无性系。这样选拔鉴定后的“超抗性松”在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2.5 清理病区林地

在松褐天牛的非羽化时期, 对于虫害感染区的病死苗木必须要进行全面的清理, 或者选择一次性砍伐的方法, 彻底清除掉寄住植物。当病区皆伐的时候, 所有的伐桩高度应该不超过5cm。进行病区清理之后应该将残留枝桠清理干净, 对于病死树根应该使用塑料薄膜覆盖之后用土掩埋或者使用磷化铝1~2粒通过熏蒸方式处理, 另外也可以选择连根刨除, 之后再进行集中烧毁。对于感染区分散开来的死树, 再将其砍伐之后应该把树干和树枝砍成小段, 并将其装入专门的熏蒸袋, 再投入磷化铝并将塑料袋密封, 指导松褐天牛的羽化期结束。对于一些散落的已经感染的病枝, 可以选择这种方法进行防治。

3 结语

总之, 我们必须要坚持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科学防控的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我国林业的发展大局, 积极树立森林健康观念, 不断加强林业病虫害调查监测和检疫防治工作力度, 坚决防止外来有害物种侵入, 积极推行无公害防治策略, 坚决遏制林业病虫害的发展势头, 从而确保我国林业建设稳定、持续、高效发展, 最大限度地减轻各类病虫害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摘要:近年来, 基层森林病虫害尤其是城市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越来越严重, 作为基层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者, 我们必须要重视病虫害对于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但要考虑到整体性, 同时也要确保检疫工作的社会实践可行性。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生物特性,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统一防治。本文主要讨论城市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重点论述松材线虫的检疫与防治策略。

关键词:病虫害检疫,松材线虫,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华, 张凤海.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体系建设工作的几项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 2009 (4)

植物检疫的现状与技术发展分析 篇10

1.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现状

我国的植物检疫开始相对较晚, 1993年才真正意义上拉开序幕, 因为这一年公布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和《林木引种》, 为植物检疫的发展提供了蓝本。此后直到2005年, 林业植物检疫体系的框架才初步形成。随后的2年, 我国制定并公布了4项检疫标准。这4项标准的设立, 使得我国的植物检疫体系初具规模, 这4条标准主要是针对林业除害处理、林业检疫管理、林业检疫检验技术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等方面进行完善, 对于我国林业检疫系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1.2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的植物检疫起步较晚, 在很多规定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标准的不完善、数量少、不连续等问题, 极大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发展, 以后工作的开展也将面临更大的问题。目前, 要改善我国植物检疫标准滞后的局面, 必须加紧制度建设, 不断地创新和学习。

2 推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对策

2.1 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

结合我国当前林业检疫发展的现状, 加大修订标准制度的速度和力度, 对于一些当前比较急需的标准, 要重新开展制定工作, 比如, 检疫管理、除害处理技术等,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林业检疫发展的需要。

2.2 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植物病情的检疫至关重要, 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根据当前的疫情数据, 做好疫情防范规划工作。各个林业的检疫部门要安排相关人员, 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定时检查, 发现疫情立即采取措施, 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加强市场植物检疫

已经流向市场的植物和植物产品是检测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 这类产品的检疫十分重要。当前, 必须要求各类可以种植与繁殖的植物必须持有“三证”, 这是产品流向市场最基本的要求。相关单位一定要执法必严, 姑息无证流通的产品就是在损害消费者的健康, 必须要在这一最后的环节上把好关。

2.4 建立健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

在信息化时代, 要将电子信息技术和立业检疫管理相结合, 二者相辅相成。在逐步实现网络标准化服务的同时, 为林业检疫系统提供高效、准确、权威的标准信息服务, 为人类的健康和整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5 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作用, 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要加大对于林业检疫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完善人才的培养制度和体系, 竭力留住优秀的人才, 并尽量给他们提供更高的平台让他们深造, 使其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人才。

2.6 加大采标工作力度,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拥有更多的国际平台和视野, 我国的林业检疫工作的开展也要抓住这样的契机, 不断地在国际平台上展现自己, 向优秀的国家学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深入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 加快国际标准的学习进程, 尽早“为我所用”, 全面提高我国林业检疫标准化的水平。

3 结语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林业检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同时, 加大投入, 改善和优化林业植物检疫的环境, 改善硬件和软件设施, 结合当下的新型媒体以及互联网优势, 让更多人了解关于林业检疫标准化的常识。我国目前的林业检疫标准化还正处在初步阶段, 任重而道远,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结合更多的有识之士, 为我国的林业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不断创新和发展新思路, 找到自己的瓶颈, 克服各种困难。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完善人才体系, 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 汲取别人优秀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相信在未来, 我国在林业检疫管理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多的成就。

摘要:植物检疫为农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的优质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植物检疫的现状,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为推进我国植物检疫工作的进步而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关键词:植物检疫,现状,发展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 李纪汴, 袁德灿, 田光合.森林植物检疫的意义及当前应当加强的几项工作[J].河南林业科技, 1988 (4)

生猪屠宰检疫技术 篇11

东莞市虎门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529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常见食品的检疫工作。猪肉作为我国主要的肉食品,在人民群众食品结构中食用率达到50%以上。生猪屠宰过程中实施检疫工作,有利于遏制病害经过猪肉食品途径传播给人民群众,从而避免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生猪;要点;屠宰

生猪屠宰检疫是由官方兽医对待宰的生猪实施的宰前检疫和宰后同步检疫。屠宰检疫对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保证人民肉食品卫生安全和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部2010年颁布实施的《生猪屠宰检疫规程》为官方兽医搞好生猪屠宰检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兽医知识结合起来,在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抓住操作要点,做到判断快速准确,处理及时得当,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一、入场监督查验

1、查证验物

对送宰的生猪应检查其是否佩戴耳标及核查生猪数量,并查验入场生猪 《动物检疫合格证明》,验证耳标,并询问生猪在运输途中有无发病及死亡情况,对证物不符,手续不全的一律严禁入场。

2、临床检查

对生猪群体的精神状态、排泄物及呼吸状态等进行检查,发现疑似染疫病猪,要进行隔离观察,并按个体临床检查要求作进一步检查。

3、消毒工作

消毒的主要目的是将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消灭,并减少生猪体表携带的病原体继续蔓延。通常屠宰场应做好以下消毒工作:①对运输车辆出入口消毒池进行消毒。②生猪卸车前进行消毒。③生猪卸车后对空车进行消毒。

4、盐酸克伦特罗等“瘦肉精”抽样检测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抽样检查,生猪必须经“瘦肉精” 抽样检测,待检测合格后再进入待宰间进行屠宰。屠宰场卸猪时间段规定为每天8:00~19:00,有利于确保足够的检测时间和肉品的及时上市。通常选择金标快速检测方法对待宰生猪按不低于5%的比例进行筛查,筛查呈阳性样本进一步用ELISA 检测法进行复检,要求22:00前完成检测工作,确保生猪在24:00屠宰前全部检测完毕。

5、宰前检疫结果处理

(1)准宰:生猪检测合格后应开具准宰通知书。

(2)急宰:对患一般性传染病的生猪、普通病患生猪等无碍肉食卫生要求的,可立即签发急宰证明书进行急宰,销毁病猪病变部位,并高温处理其他部分。

(3)缓宰:对普通病或一般性传染病的病猪,有治愈希望的情况下应予以缓宰。

(4)禁宰:若检测出有急性烈性传染病、危害性大的病猪应禁宰,并将有同一类型传染病的病猪及时销毁,并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处理。

二、宰前检查

1、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的方法

群體检查主要是观察猪群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判别猪群的健康与否。健康猪群表现为群体营养良好,个体大小匀称,被毛光亮;精神状态良好,反应灵敏,行动自如,行走时不停觅食。相反,则是不健康的表现。个体检查是在群体检查后,对疑似患病的生猪或者对健康猪群抽取一定量的生猪进行详细检查,通过视诊、听诊、触诊以及检查体温、脉搏、呼吸数等,判断生猪是否健康或者判断疾病的性质。宰前检疫主要的检查有无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丹毒、猪肺疫等。

2、结果与处理

1.准许屠宰合格的生猪,准予屠宰。

2.处理不合格猪措施:

(1)发现有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等疫病症状生猪,要限制移动。

(2)发现有猪丹毒、猪肺疫、猪Ⅱ型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等疫病症状的,患病猪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同群猪隔离观察,确认无异常的生猪,准予屠宰。(3)发现患上述检疫对象规定疫病以外疫病的生猪,隔离观察,确认无异常,准予屠宰;隔离期间出现异常,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等有关规定处理。

(4)确认为无碍于肉食安全且濒临死亡的生猪,视情况进行急宰。

(5)监督场(厂、点)方对处理患病生猪的待宰圈、急宰间以及隔离圈等进行消毒。

三、生猪宰前检疫的要点

宰前检疫在屠宰前2h内进行,在实际工作中多用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具体做法可归纳为动、静、食的观察三个环节和看、听、摸、检四大要领。

1、群体检查

群体检查是将来自同一地区或同批的生猪作为一组,或以圈作为一个单位进行检查检查时以下列方式进行:

(1)静的观察

检疫人员进入待宰圈,在不惊扰生猪使其保持自然安静的情况下,观察其精神状态、睡卧姿势、呼吸状态,有无咳、气喘、战栗、呻吟、流涎、嗜睡和孤立一隅等反常现象,对有上述症状的生猪标上记号。

(2)动的观察

经过静的观察后,可将生猪轰起,观察其活动姿势,注意有无踱行、后腿麻痹、打晃踉跄、屈背弓腰和离群掉队等现象,发现异常时标上记号。

(3)饮食状态的观察

主要观察生猪进食或饮水时状态注意有无停食、不饮、少食等异常状态,发现异常时标上记号。

2、个体检查

在群体检查中被剔出的病猪或可疑病猪,进行较详细的个体临床检查,个体临床检查的方法,实践中总结为,看、听、摸、检四方法。

1.看,就是观察病猪的表现:

(1)看精神、被毛和皮肤。健康猪一般精神活泼,膘肥体壮,对周围环境变化反应敏感,被毛整齐、光亮,皮肤着色正常、弹性良好,病猪则表现兴奋不安或沉郁呆钝,被毛粗乱,皮肤出现颜色异常、肿胀、皮疹或溃烂等现象。

(2)看运动姿态:是否出现足踱等反常运动姿态。

(3)看鼻镜和呼吸动作:在生猪安静状态下,查看其鼻盘的干湿程度,呼吸动作有无异常和困难等。

(4)看可视粘膜:注意观察眼结膜、鼻粘膜和口粘膜颜色是否异常,以及分泌物流出等情况。

(5)看排泄物:注意有无便秘、腹泻、血便、血尿及血红蛋白尿等。

2.听,用耳朵直接听或用听诊器间接听取猪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听叫声注重是否有异常的叫声,如呻吟、磨牙、嘶哑等。

(1)听咳嗽:注重区别干咳与湿咳,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及病种的可能性。

(2)听呼吸音:借助听诊器进行、了解肺和胸膜的机能状态。

3.摸,用手触摸猪体各部,并结合看、听进一步了解被检组织和器官的机能状态。可以大概判定其体温的高低。

(1)摸皮肤:注意有无肿胀、疹块或结节,并查明其性质如软硬度等。

四、宰后检疫

宰后检疫是宰前检疫的继续和完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利于确保肉品卫生质量、防止病源传播。因此,要认真检疫每一个检疫部位,避免出现错检、漏检现象。

1、头部检疫

对左右颌下淋巴结进行剖检,检查是否有结核、炭疽;对口腔粘膜、唇及鼻盘进行检查,检查是否有水泡病的病变、口蹄疫及萎缩性鼻炎等。

2、皮肤检查

主要通过观察其皮肤色泽,看是否有充血、血斑等情况。若皮肤有血斑则可能有猪瘟,皮肤发黄则可能有炭疽等。

3、内脏检疫

畜牧兽医工作中动物检疫现状浅析 篇12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高速发展, 动物疫情的传入和传播不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阻碍动物出口也制约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颁布实施以及《 动物防疫法》 、《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 畜牧法》 及《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相继修订实施后,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动物检疫工作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饲养环节、畜牧产品深加工、流通环节, 消费者对动物检疫工作和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地检疫一直是动物产品检疫的重要形式, 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养殖技术水平、防疫水平、地方政治经济、检疫管理上仍存在很大差异。 特别是近年来, 由于非典、禽流感、萨斯病毒和猪链球菌病疫情的发生, 动物检疫工作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基于这种形势, 国家和社会对动物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级政府也将动物检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但由于公众对动物检疫工作缺乏真正全面的了解, 特别是多起病坏死禽兽进入食品加工销售环节事件在媒体频频曝光, 导致公众对检疫工作的成果信赖度不高, 甚至持怀疑态度, 对检疫后的“ 放心肉”也不能做到真正的放心。 通过对检疫工作的现状进行认真调研, 从检疫工作现状上分析, 主要问题如下:

( 1) 农村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不高。 目前检疫工作已基本实现了运输检疫向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向屠宰检疫的根本性改变, 在乡镇都设立了产地检疫报检点, 实现了“ 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检疫工作的准确率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城乡市场供应的动物产品主要依靠各个养殖户的分散饲养, 由于规模不等, 数量不一, 分布过散, 出栏时间不统一, 使检疫工作面临成本高, 报检率低, 检疫率低等诸多困难, 检疫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而且目前定点屠宰检疫的动物种类少、范围小, 一些乡镇的定点屠宰检疫设施简陋, 布局不合理, 屠宰工艺和手段落后, 检疫措施无法落实到位。 加之少数检疫人员为了降低出检费用, 往往不到检疫现场实施临栏检疫或者检疫只靠肉眼观察, 简单加盖检疫章了事, 还存在个别人员将检疫证明交由动物交易商贩, 代为行使检疫程序等行为, 便检疫质量难以保障。

( 2) 养殖者和大部分群众的检验检疫意识淡薄, 甚至抵触和不配合检验检疫人员的工作, 认为检验检疫既费时费力, 又会增加他们的养殖成本。加之农村检疫站所设施较城市的水平低, 检疫手段落后, 严重缺乏检疫工作的必备先进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 工作方法简易, 仅凭经验检测, 直接影响动物检疫工作的效率。 部分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 对于检验检疫的重要性宣传工作不到位, 也造成了农村检验检疫意识淡薄的局面。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了检疫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也是部分养殖户和农民拒绝检验的原因之一。

( 3) 违法案件办理难, 监督环节薄弱, 以监促检相对滞后。 逃避检疫、贩卖病死动物等违法行为的不断被发现, 在养殖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监管环节的缺失发生疫病的畜禽死亡后, 被随意丢弃或因利益驱使进入黑市交易, 最终走向百姓的餐桌。例如, 今年1 月江西省发生的贩卖病死猪肉事件中, 违法销售金额达2000 多万, 在此案例中病死猪肉从收购、加工、销售已形成一条有规模的长期的隐蔽的渠道, 生猪变成猪肉, 需在专门的屠宰点屠宰, 宰前、宰中、宰后都要进行层层检验检疫, 只有检疫合格的猪肉才能准入市场。病死猪想要进入市场, 要经过层层“ 关卡”。这起案件的发生, 看似严苛的关口均失效, 因此严格的惩处机制最为关键, 破获案件后还应倒查病死猪肉来源、去向, 严肃追究大量出售、购买病死猪肉的养殖户、餐馆经营者等人员责任, 提高违法成本才能真正震慑不法分子。 同时对于不履行监管职责、导致病死猪流入市场的人员要问责, 特别是对收受贿赂, 为收购、销售病死猪肉提供便利的公职人员更要严惩。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 病死猪肉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 类似案件将不可能再发生。

( 4) 动物检验检疫工作还涉及到工商、税务、卫生、环境、交通等多个部门, 因此这是一项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 仅凭畜牧部门的力量无法做到全面。但是农村动物屠宰管理现状却是各单位受本部门的法律法规、部门规定以及部门利益的驱使, 各自为政、单独行动、很少组织相关部门联合执法, 一些行政职能被分割, 甚至存在互相扯皮推脱, 无法形成整体合力管理, 检疫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和开展, 人为造成多头管理的“ 空档”。 这种状况不仅发生有利益的方面重复管理, 无经济收入的地方又出现真空管理的状况, 使管理力度削弱, 形成了农村动物屠宰不好管的局面。

2 进一步提升动物检疫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2.1 政府部门重视动物检疫工作, 加强领导

产地检疫是动物疫病防控和肉类产品食用安全的基础, 严格、高效、科学的产地检疫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具有领导责任的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动物检疫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工作, 制定相应的动物检疫工作计划,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纳入地方财政全额预算管理范畴, 为产地检疫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在人员编制、工作设施、办公条件、工作经费、劳动保护等方面予以改善, 促进动物检疫科学实验研究。 同时建立健全实验室体系, 配备先进科学的检疫设备、交通工具、取证办案设备设施, 不断强化监督执法, 充分发挥“ 以监促检”的积极作用。

2.2 加强动物检疫宣传工作, 加大违法案的查处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结合传统宣传方式和信息时代的传媒优势, 通过短信、微信、电视传媒等宣讲动物防疫、检疫知识;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设置宣传栏等, 自上而下, 广泛深入地进行动物检疫宣传工作。 定期组织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深入农村, 向养殖户讲解检验检疫的重要性, 做公益性技术的推广工作。向广大群众宣传《 动物防疫法》 、《 吉林省防疫和动物产品安全管理办法》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 增强人们群众对于动物检疫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 自觉抵制私屠乱宰行为。组织和协调各职能部门做好动物检疫部门配合工作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各种违法活动。 尤其是对贩卖病死禽畜染疫肉制品的违法案件, 一方面要从源头杜绝病死猪。 无论是上游的养殖户、猪贩还是下游的摊贩、餐馆、食品加工企业, 要通过法制与食品安全教育让他们明白销售病死猪其中危害, 自觉不丢弃、贩卖、加工。另一方面对养殖户养猪情况建立台账, 对入栏、出栏等情况实行动态监管, 切断病猪入市机会。 第三, 应建立病死猪补贴、回收、处理机制, 即使猪病死, 也让养猪户能自觉进行无害化处理。 同时对失职渎职行为的检疫人员立案侦查。 优化检疫执法环境, 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2.3 分类管理, 增强农民和养殖业户检疫意识

将畜禽按种用、乳用、役用按照进行分类, 特别是猪、牛、羊等家畜应制定具体、明确规范的健康检疫标准, 并随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狂犬病等及时调整有所侧重的检疫标准。针对各种不同的疫情对畜禽检疫规范及免疫时效期做相应调整。及时升级更新技术规范和畜禽标识, 经检疫合格后出具的检疫证明应与现行的五种检疫证明相符合。避免免疫标识与免疫效果不符现象。政府可以给以养殖户适当的财政补助, 用于补助他们的动物进行检验检疫, 提高他们检疫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对恶意逃避检疫、以非法手段获取检疫合格证明的应加重处罚。以便引导养殖检疫逐步走向正规途径, 减少动物养殖和经营的成本, 也可以有效提高报检率;加重对违法经营活动的经济处罚, 避免病死畜禽流向市场。

2.4 提高动物检疫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强化动物检疫技术

基础动物检疫工作人员直接影响我国的动物检疫水平, 因此加强农村动物检疫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旨在必行。动物检疫执法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动物检疫执法、检疫检验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从而提高动物检疫工作者的法律、文化和实际操作水平, 适应现代化畜牧工作的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投入, 添置必要的动物防疫检疫设备, 改进检疫手段使检验检疫更科学化;增加检疫项目, 提高检疫质量, 提高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这也是对养殖业户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负责。

2.5 明确职责, 明确监管范围

上一篇:意义场域下一篇:P2P系统模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