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2024-10-03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精选12篇)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篇1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1月4日农业部第一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2002年5月24日农业部发布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4号)同时废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动物检疫活动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检疫活动。

第三条农业部主管全国动物检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检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动物检疫的范围、对象和规程由农业部制定、调整并公布。

第五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官方兽医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根据检疫工作需要,指定兽医专业人员协助官方兽医实施动物检疫。

第六条动物检疫遵循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检疫申报

第七条国家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根据检疫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动物检疫申报点,并向社会公布动物检疫申报点、检疫范围和检疫对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动物检疫申报点的建设和管理。

第八条下列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货主应当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一)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应当提前3 d申报检疫。

(二)出售、运输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应当提前15 d申报检疫。

(三)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相关易感动物、易感动物产品的, 货主除按规定向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外,还应当在起运3 d前向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第九条合法捕获野生动物的,应当在捕获后3 d内向捕获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第十条屠宰动物的,应当提前6 h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急宰动物的,可以随时申报。

第十一条申报检疫的,应当提交检疫申报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运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还应当同时提交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批准的“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

申报检疫采取申报点填报、传真、电话等方式申报。采用电话申报的,需在现场补填检疫申报单。

第十二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受理检疫申报后,应当派出官方兽医到现场或指定地点实施检疫;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三章产地检疫

第十三条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动物产品经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检疫合格,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离开产地。

第十四条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 (户) ;

(二)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三)临床检查健康;

(四)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五)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志符合农业部规定。乳用、种用动物和宠物,还应当符合农业部规定的健康标准。

第十五条合法捕获的野生动物,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饲养、经营和运输:

(一)来自非封锁区;

(二)临床检查健康;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十六条出售、运输的种用动物精液、卵、胚胎、种蛋,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种用动物饲养场;

(二)供体动物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三)供体动物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四)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五)供体动物的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志符合农业部规定。

第十七条出售、运输的骨、角、生皮、原毛、绒等产品,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户);

(二)按有关规定消毒合格;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十八条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官方兽医出具检疫处理通知单,并监督货主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技术规范处理。

第十九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用于饲养的非乳用、非种用动物到达目的地后,货主或者承运人应当在24 h内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并接受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乳用、种用动物到达输入地后,在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应当在隔离场或饲养场(养殖小区)内的隔离舍进行隔离观察,大中型动物隔离期为45 d,小型动物隔离期为30 d。经隔离观察合格的方可混群饲养;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隔离观察合格后需继续在省内运输的,货主应当申请更换《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更换《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得收费。

第四章屠宰检疫

第二十一条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向屠宰场(厂、点)派驻(出)官方兽医实施检疫。屠宰场(厂、点)应当提供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官方兽医驻场检疫室和检疫操作台等设施。出场(厂、点)的动物产品应当经官方兽医检疫合格,加施检疫标志,并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第二十二条进入屠宰场(厂、点)的动物应当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佩戴有农业部规定的畜禽标志。

官方兽医应当查验进场动物附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佩戴的畜禽标志,检查待宰动物健康状况,对疑似染疫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官方兽医应当按照农业部规定,在动物屠宰过程中实施全流程同步检疫和必要的实验室疫病检测。

第二十三条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对胴体及分割、包装的动物产品加盖检疫验讫印章或者加施其他检疫标志:

(一)无规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二)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相关屠宰检疫规程要求;(三)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骨、角、生皮、原毛、绒的检疫还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官方兽医出具检疫处理通知单,并监督屠宰场(厂、点)或者货主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技术规范处理。

第二十五条官方兽医应当回收进入屠宰场(厂、点)动物附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填写屠宰检疫记录。回收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应当保存十二个月以上。

第二十六条经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到达目的地后,需要直接在当地分销的,货主可以向输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换证,换证不得收费。换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提供原始有效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检疫标志完整,且证物相符;

(二)在有关国家标准规定的保质期内,且无腐败变质。

第二十七条经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到达目的地,贮藏后需继续调运或者分销的,货主可以向输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重新申报检疫。输入地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动物产品,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提供原始有效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检疫标志完整,且证物相符;

(二)在有关国家标准规定的保质期内,无腐败变质;

(三)有健全的出入库登记记录;

(四)农业部规定进行必要的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五章水产苗种产地检疫

第二十八条出售或者运输水生动物的亲本、稚体、幼体、受精卵、发眼卵及其他遗传育种材料等水产苗种的,货主应当提前20 d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离开产地。

第二十九条养殖、出售或者运输合法捕获的野生水产苗种的,货主应当在捕获野生水产苗种后2 d内向所在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并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投放养殖场所、出售或者运输。

合法捕获的野生水产苗种实施检疫前,货主应当将其隔离在符合下列条件的临时检疫场地:

(一)与其他养殖场所有物理隔离设施;

(二)具有独立的进排水和废水无害化处理设施以及专用渔具;

(三)农业部规定的其他防疫条件。

第三十条水产苗种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一)该苗种生产场近期未发生相关水生动物疫情;

(二)临床健康检查合格;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经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检验的,检验结果符合要求。

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监督货主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技术规范处理。

第三十一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水产苗种到达目的地后,货主或承运人应当在24 h内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并接受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检疫

第三十二条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运输相关易感动物、动物产品的,除附有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外,还应当向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并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规定取得输入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第三十三条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相关易感动物,应当在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定的隔离场所,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关检疫要求隔离检疫。大中型动物隔离检疫期为45 d,小型动物隔离检疫期为30 d。隔离检疫合格的,由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不准进入,并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相关易感动物产品,应当在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定的地点,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关检疫要求进行检疫。检疫合格的,由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不准进入,并依法处理。

第七章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

第三十五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货主应当填写“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向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同意引进的决定。符合下列条件的,签发“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不符合下列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输出和输入饲养场、养殖小区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二)输入饲养场、养殖小区存栏的动物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三)输出的乳用、种用动物养殖档案相关记录符合农业部规定;

(四)输出的精液、胚胎、种蛋的供体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第三十七条货主凭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签发的“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按照本办法规定向输出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输出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实施检疫。

第三十八条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应当在“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有效期内运输。逾期引进的,货主应当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第八章检疫监督

第三十九条屠宰、经营、运输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应当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经营、运输的动物产品应当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检疫标志。

对符合前款规定的动物、动物产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可以查验检疫证明、检疫标志,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采样、留验、抽检,但不得重复检疫收费。

第四十条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动物,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补检,并依照《动物防疫法》处理处罚。

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符合的,按照农业部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一)畜禽标志符合农业部规定;

(二)临床检查健康;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四十一条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骨、角、生皮、原毛、绒等产品,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符合的,予以没收销毁。同时,依照《动物防疫法》处理处罚。

(一)货主在5 d内提供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来自非封锁区的证明;

(二)经外观检查无腐烂变质;

(三)按有关规定重新消毒;

(四)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四十二条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精液、胚胎、种蛋等,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不符合的,予以没收销毁。同时,依照《动物防疫法》处理处罚。

(一)货主在5 d内提供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来自非封锁区的证明和供体动物符合健康标准的证明;

(二)在规定的保质期内,并经外观检查无腐败变质;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四十三条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肉、脏器、脂、头、蹄、血液、筋等,符合下列条件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依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罚;不符合下列条件的,予以没收销毁,并依照《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一)货主在5 d内提供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来自非封锁区的证明;

(二)经外观检查无病变、无腐败变质;

(三)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第四十四条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依法应当检疫的动物、动物产品的,托运人托运时应当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没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承运人不得承运。

第四十五条货主或者承运人应当在装载前和卸载后,对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以及饲养用具、装载用具等,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技术规范进行消毒,并对清除的垫料、粪便、污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六条封锁区内的商品蛋、生鲜奶的运输监管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实施。

第四十七条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在运输途中发生疫情,应按有关规定报告并处置。

第九章罚则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十一条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用于饲养的非乳用、非种用动物和水产苗种到达目的地后,未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处500元以上2 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引进的乳用、种用动物到达输入地后,未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2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动物卫生监督证章标志格式或样式由农业部统一制定。

第五十二条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由地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委托同级渔业主管部门实施。水产苗种以外的其他水生动物及其产品不实施检疫。

第五十三条本办法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农业部2002年5月24日发布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14号)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篇2

一、检疫票证管理总则

1、动物检疫票证管理实行“三专五统一”制度。即:专人负责、专库存放、专帐登记;统一领取、统一发放、统一回收、统一审核、统一销毁。

2、动物检疫票证实行逐级领用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越辖区和级别领用动物检疫票证,不得对非用证单位和个人发放动物检疫票证。

二、检疫票证保管、领发、回收登记

1、动物检疫票证的保管、领取、发放、回收、登记等应指定专人负责。

2、动物检疫票证应专库保存,防潮、防虫、防鼠、防盗,确保动物检疫票证保存安全。

3、保管、领发、回收动物检疫票证时,应严格按照检疫票证相关登记表的要求做好出入库与领发回收登记,并由票证管理员、领用人员签字确认。

4、保管、领发、回收票证时应按照领取人(单位)、时间、名称、数量、起止号码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并专帐管理。

三、检疫票证领取与回收各乡镇检疫人员在领取回收动物检疫票证时必须遵守如下规定:

1、票证领取回收,应提前一天打电话预约。

2、第一次领取的票证,其票根应在第三次领取票证时收回。

3、每批领取的票证,应整批全部用完后,才能收回。

4、票证领取回收时,应等候登记并核对属实后签名。

四、票证使用

1、检疫票证领回后应按照编码顺序逐本逐页使用。

2、各种票证使用完以后,应在封面上分别写明牛、羊、猪(50头以上和50头以下)、鸡鸭、狗等动物的具体检疫头数。票据管理人员在核销时必须认真核对。

五、检疫票证遗失登记动物检疫票证发现丢失的,应立即上报备案,并在报刊上登报遗失声明。

六、检疫票证核销

1、回收的动物检疫票证,票证管理人员应对动物检疫票证的使用情况和统计数字进行审查。并对检疫情况每三月进行汇总统计,填写业务统计报表后,上报检疫主管领导。

浅析如何做好动物屠宰检疫工作 篇3

【关键词】动物屠宰;宰前检疫;宰后检疫;无害化处理

1 规范动物检疫条件审核

遵照《动物防疫审查办法》的规定,对屠宰场动物防疫条件实行量化打分及风险评级,符合防疫条件要求的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不符合标准的下发责令整改通知,监察屠宰场限期整改情况,整改合格后方可发放《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才可以正常经营,保证屠宰场输入、输出的动物达到防疫条件的要求。按农业部要求,规范执法主体的资格,对不符合执法主体要求的,要重点进行督促,做到布局合理、标准规范、建设到位,着重加强检疫申报点、屠宰场所检疫办公设备、现场检疫能力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的作用,严厉打击该检疫未检疫以及逃避或者拒绝检疫的行为,保证动物检疫工作良好、有序的开展。

2 严格检验监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做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做到利用技术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需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市场经济情况出发,认真履行对市场的监管及公共服务职能,掌控好生产加工的起始点。整体实行委派驻地官方兽医对符合防疫条件屠宰场的监管,屠宰场检疫岗位的设立要科学、合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驻场官方兽医签订责任状,严格实施岗位责任制。

3 无害化处理

屠宰场须严格实行无害化处理制度,设立健全同自身规模相匹配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对检验出病害动物以及产品,严格依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对其处理,严禁宰杀、使用、出售、转运,谨防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屠宰前检疫中发现的病畜、死畜及宰后检验出现的病害产品一并扣留,须在两名监督员的监视下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无害化处理实施了何种方法进行仔细记录,指导方法技艺的关键,并做好人员的防护,防止死害动物传染到人。

4 严格卫生监督执法

加强对屠宰企业出现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依法追究其责任,针对不实行各项管理制度、无法证明牲畜来源的、无法做到“瘦肉精”自检等违反规定的现象,依据法律规定做严肃处理并加以罚款。

加大对管辖区域内动物贩卖商户和肉产品经营商户的监督管理,监督其签署《承诺书》,承诺凡是进入定点屠宰场的牲畜、家禽均须其来源符合标准要求,标有动物标识而且有检疫合格证明,绝对不允许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或者畜产品检疫证明以及进货票据等无证销售行为的发生。

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检查力度。加大对屠宰、运输及经营环节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对农贸市场、超级市场以及肉品经营商户的检查强度和频率次数,严格执行对动物检疫证明的检查工作,并对受检查的畜类及畜产品仔细核对,严禁出现顶用、冒用的行为,对没有检疫证明和检疫标准的产品,强制不许其出售,严厉打击私自屠杀、任意宰杀,售卖病死肉的违法行为。坚决阻断未经过检疫、病死、注水、掺杂掺假肉品上市,有效控制以及预防动物疫情传播,保证人们吃到放心肉。

5 加强驻场人员的培训及管理

驻场官方兽医为屠宰检疫工作的实际实施人员,是屠宰检疫工作的关键之一,必须是兽医专业的技术人员,并受过严格的考核以及培训方可上岗。因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决定官方兽医必须有责任心,有职业道德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需对官方兽医进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理论以及现场检疫技术方面的培训,而且还要实行定期轮岗。运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官方兽医进行考核,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从业人员要给予表演和肯定,对于责任心欠缺、疏忽职守的要加以批评和教育,尤其是导致不良后果发生的,针对其情节轻重程度予以警告或是停岗培训,情节尤为严重的甚至可以撤销官方兽医的资格。深入提升驻场官方兽医的工作责任心及职业素养,为动物屠宰检疫工作提供扎实可靠的保证。

要编制检疫人员的管理制度,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实行合理的考勤制度,对于不服管理、违反管理制度的人员予以罚款及通报批评等处理。严格实施驻场检疫人员管理制度,将值班人员信息公开,清晰值班人员的职责。进行检疫是须到达2人以上的标准,做到著装符合要求,佩戴标准。

6 完善检疫登记,强化消毒灭源

宰前检疫工作驻场检疫员需记录动物入场、动物急宰、消毒、无害化处理以及每日余存的记录,宰后检疫人员需进行检疫、检疫出证记录以及屠宰过程中有无出现疫情的记录,当天的屠宰检疫记录需交予企业核实后签字确认,企业在月末汇总,提交给市级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存档。每日屠宰完毕之后,先由屠宰企业或屠宰场工作人员对待宰动物圈舍、屠宰车间以及急宰间等场地、场所进行全面清洗,之后由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指派驻场的专职人员,在早六时至十二时间进行两次机动喷雾消毒,更换屠宰场消毒池的药液,要求2-3种交替使用。对运输车辆更要严格消毒,动物卸载后必须在场内仔细清洗消毒后方才准许离开。

结束语:

检疫部门需要做到一流的工作水平、先进的科技手段、完整的信息体系,力争做到维护国家利益,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团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局势下,检验检疫工作力争做到严谨,打造优良企业品牌口碑。促进检疫工作的有效实施,肉品质量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就需要检疫部门把工作做细致、扎实,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大产品质量及产品安全的工作,确实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生活的顺心,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治国.浅析如何做好动物屠宰检疫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2012(12).

[2]郝林,王国松,王冲,冷义厚.规模化生猪屠宰场如何做好屠宰检疫工作[J].中国动物检疫,2013(08).

[3]马俊平,马耀辉.浅谈如何做好屠宰检疫工作[J].畜禽业,2013(03).

[4]马艳侠.如何做好屠宰检疫监管工作[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04).

浅析《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特点 篇4

1 新《管理办法》修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农业部旧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自2002年7月1日施行以来, 对于加强动物检疫管理促进养殖业发展,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养殖业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发展格局的新要求, 以及跨省调运动物、动物产品传播动物疫病风险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 原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其检疫制度已不能满足动物疫病防控和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 也不能更好地适用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管理和可追溯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加之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对动物检疫制度做了较大调整, 为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对加强动物检疫工作, 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产品安全的有关规定, 需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执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好的经验和做法, 借鉴OIE的国际规则和其他国家动物检疫工作通行做法, 依据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对旧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新《办法》明确了动物检疫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确定了检疫审批 (跨省) 、指定地点隔离 (无疫区) 、检疫申报、动物的检疫 (产地) 、动物产品检疫 (屠宰) 、检疫处理以及检疫监督等检疫制度, 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保障动物、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所必需的。

2 过去动物检疫制度存在的主要不足

2.1 终极产品检疫检验理念存在的不足

任何健康安全的动物是养出来的而不是检出来的, 健康的动物群体才是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受过去终极产品检疫检验理念的影响, 过去动物检疫制度尽管在出证条件中有来自非疫区规定, 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实施全过程的检疫监管, 动物检疫只注重动物个体健康和终极产品检疫检验, 动物检疫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2.2 确定检疫监管区域为出入县境有待修正

现行动物检疫制度将动物检疫分为出县境检疫和县境内检疫两种模式, 存在以下误区: (1) 将最小行政执法单元的管辖和出入什么区域实施检疫监管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相混淆; (2) 不利于实施无规定动物疫区建设的关键措施, 即省际间动物移动控制的实施; (3) 检疫监管设定为出入县境, 实际无法实现且成本过高; (4) 与国际规则和通行作法有差距, 大多数国家出入省 (州) 境才实施检疫监管, 其依据是无疫区控制动物移动的需要。

2.3 检疫出证条件笼统导致养殖经营者责任不清

现行动物检疫制度设定的检疫出证条件过于笼统, 没有体现养殖、经营者对其养殖、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及消费安全负责。无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符合动物卫生要求, 一经检疫出证, 则意味着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其应负的责任统统转嫁给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果不明确动物养殖、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很难从源头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的监管。

2.4 检疫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在终极产品模式下, 养殖、生产和经营者并未从动物检疫制度中体验到促进卫生质量和消费安全的优势或好处, 往往会出现为了降低成本逃避检疫的现象。现行动物检疫制度中确定的出入县境监管区域太小且又过多, 不可避免地为重复检疫收费留下了漏洞, 加之检疫手段本身缺少科学性, 致使出现个别检疫人员只收费不检疫或不检疫出证的现象。

3 新《管理办法》的特点

新修订的《办法》借鉴了国际规则和通行作法, 吸收了各地先进的检疫监管措施, 坚持了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有效追溯的基本原则, 突出了对养殖、屠宰、加工、贮藏、运输、经营全过程监管的理念, 强调养殖、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动物卫生质量保证体系的观念, 从源头上要求生产、经营者对动物卫生状况和动物产品质量与消费安全负责。通过检疫制度的实施和检疫监管的执行, 可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追求的、提高动物卫生质量安全的目标得到有机和谐统一。

3.1 完善了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审批制度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规定, 进一步完善了检疫审批制度。本办法规定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动物、动物产品, 或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的, 货主应当按照农业部规定向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申请办理检疫审批手续, 填写《动物检疫审批申请表》, 取得《检疫审批单》。同时规定, 输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需要办理动物检疫审批手续的动物、动物产品范围由农业部制定并公布。本办法按照行政审批的程序还规定了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所自受理申报之日起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查决定。经审核合格的, 签发《动物检疫审批单》。不符合要求的告知申请人补正, 不合格的书面通知申请人, 并说明理由。

3.2 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备案制度

《办法》修订, 突出了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管理和可追溯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强调生产、经营者对动物、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和消费安全负责, 要求其建立动物卫生质量保证体系, 故而设定了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备案制度, 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进入流通环节的动物、动物产品是来自符合要求的饲养、生产场所, 并将备案作为是否出具检疫证明的一项条件。

3.3 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

首先是检疫申报点的设置和管理, 其次是检疫申报前置。为了防止疫病传播, 保证检疫质量, 检疫的申报必须是“之前”, 即动物在出栏或者屠宰之前, 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之前;检疫必须是“现场”, 即动物养殖地、屠宰地或者动物产品生产地。如果申报在后, 则是货主违法, 违法行为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将按照未经检疫的情况进行处理。三是检疫程序的启动。没有申报也就不能启动检疫程序, 符合行政许可法要求。四是该制度的实施, 深层次内涵是需要强化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3.4 增加水产苗种的产地检疫

增加水产苗种的产地检疫是对动物检疫范围、对象的完善和补充。《办法》明确其检疫权归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同时也明确该项职能须委托给同级渔业主管部门实施。需要有授权委托书方可生效, 兽医主管部门和渔业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协商, 达成部门间协作管理。

4 新《管理办法》的几项突破

4.1 将重点动物移动监管范围设为出入省境

移动控制范围事关动物、动物产品出入何种区域, 必须实施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参照动物移动监管的国际通行做法, 其确定范围的依据是动物疫病区域区划和无疫区建设对动物移动控制的需要, 大多数国家是将出入省 (州) 境作为实施移动监管范围的, 这也符合动物疫病传播扩散的基本规律。移动控制的范围定小了, 必然会极大地增加执法成本, 所以没有一个国家将移动控制范围确定为出入县境。全世界通过动物移动传播重大动物疫病的事例确实不在少数, 这就足以证明动物移动特别是跨省的移动是重大动物疫病传播蔓延的主要风险因素。因此, 为了将原设定移动控制范围缺陷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使重点动物移动控制范围设定更有利于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本办法将重点动物检疫移动控制的范围设定为出入省境, 并分别设定了省内流通和出入省境不同的检疫。

4.2 出具检疫证明条件的设定

《办法》修订了出具检疫证明条件, 并更注重过程监管和动物卫生状况。出售或者运输的动物符合下列条件: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 (户) ;强制免疫项目符合规定;临床检查健康;农业部规定需要实验室检验的项目符合要求;标识和养殖档案符合农业部规定;乳用、种用和宠物符合健康标准。跨省调运动物的, 除符合上述外, 并须经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批。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的, 须符合下列条件:无规定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符合农业部规定的相关屠宰检疫规程要求;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的, 检测结果符合要求;骨、角、生皮、原毛、绒符合相关规定。

4.3 明确动物卫生的执法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15号文件和农业部19号文件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 促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 《办法》将动物检疫和监管机构具体明确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否则视为检疫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定要求。这样有利于各地在设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过程中统—名称和职责, 从而避免在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上再出现不必要的交叉和扯皮。

4.4 明确跨省调动有关动物及产品来源问题

为了防止跨省出售调运动物、动物产品传播动物疫病, 《办法》规定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动物、动物产品, 或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 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的, 必须来源于符合规定的养殖场。散养动物不得跨省调运或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 否则, 不予审批。并规定了申请人必须按规定提供有关材料。《办法》同时规定, 输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需要办理动物检疫审批手续的动物、动物产品范围由农业部制定并公布。

4.5 散养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根据《畜牧法》对我国目前规模化、传统养殖的农户养殖实行分类指导, 对规模养殖场 (养殖小区) 实施严格规范和管理, 而对散养户通过立法加以必要规范、引导, 逐步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办法》对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实行分类指导。就动物卫生状况而言, 养殖场与散养比较, 更容易建立控制风险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提高卫生质量与消费安全水平。对散养动物实施指定地点检疫应该是可行的。

4.6 关于动物检疫证明的设置

动物检疫证明是体现检疫制度的法律凭证, 其反映的是动物检疫的执法功能, 是官方兽医实施检疫行为后对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所出具的法律文书。检疫证明本身的功能是要能够证明被检物的动物卫生状况。因此, 《办法》规定检疫证明由农业部统一设定。

4.7 关于跨省检疫和指定输入通道

近几年, 北京、上海等一些地方在跨省动物检疫监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其中, 跨省调运动物、动物产品经指定通道输入, 对实施有效监管起到保障作用。《办法》规定了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 调运普通动物落地报告, 调运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落地需隔离;进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须隔离等要求。这是科学设立动物检疫工作事权划分的必然要求, 将为探索进一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4.8 关于动物检疫补检问题

动物检疫申报点管理制度 篇5

一、动物检疫申报点应安排专人接受检疫申报。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

二、动物产地检疫实施报检制度。动物出售、运输之前,畜主应当按照规定时间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所(或报检点)申报检疫。供屠宰或者育肥的动物提前三天,种用、乳用动物提前十五天报检,因生产生活特殊需要出售、调运和携带动物或者动物产品的,随报随检。

三、报检可采用书面、传真、电话等形式,但企业初次报检、种用、乳用动物报检须采用书面形式。动物报检应提供畜主名称、地址、报检动物种类、数量、约定检疫时间、用途、联系电话等信息,并准备好相应的养殖档案备查,依法应当办理检疫审批的,须同时提交检疫审批单。

四、报检人虚假报检,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动物卫生监督所(或报检点)接到报检,应当记录报检信息,决定受理的检疫申报,约定检疫时间。准时安排检疫员按照检疫规程实施现场检疫。约定的检疫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

五、检疫员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六、检疫员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要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七、发现重大动物疫情,要按照有关规定上报疫情,并采取先期应急处置措施。

八、发现货主有违犯《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行为,应根据授权立即查处或立即报告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动物产地检疫程序

1、对家畜(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和单蹄动物)应查验动物免疫耳标和动物免疫证明;对小家禽畜(鸡、鸭、鹅、兔、鸟等)应查验动物免疫证明;必要时应查验动物免疫记录。经检疫合格的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

2、经产地检疫合格的屠宰动物,回收动物免疫证明。

3、经产地检疫合格需异地饲养的动物,畜主应将动物检疫证明移交给异地饲养者。

4、经临床检查合格、有动物免疫证明,但无动物免疫耳标的家畜,应先核查免疫档案,对己免疫的动物应先补戴动物免疫耳标后,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

5、经临床检查合格、有动物免疫耳标、无动物免疫证明的家畜,应先核查免疫档案,对已免疫的动物应补发动物免疫证明后,出具动物产地检疫证明。

6、对未经免疫的家畜,应在指定场所或报检点的动物隔离观察室进行补免,补戴动物免疫耳标,补发动物免疫证明,隔离观察十四天,经检疫合格后,出具产地检疫证明。隔离观察期间所需费用由畜主承担。补检加倍收费。

7、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应在指定场所或报检点的动物隔离观察室进行隔离、观察、治疗、消毒;严禁染疫动物进入流通环节。

8、对运出县境的动物应回收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后出具出县境检疫证明。不得重复收费。

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制度

一、为规范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动物检疫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动物卫生监督所(或报检点)接到报检,符合报检要求的,应及时派出检疫人员实施实地检疫。

三、动物产地检疫员应根据检疫规程,了解产地疫情、查验畜禽标识、养殖档案、对受检动物实施临床检查,乳用、种用等动物按规定需要检测的应查验检测报告。

四、检疫合格的,按规定签发检疫证明,需要出具消毒证明的应监督畜主对运载工具进行消毒或查验消毒记录。

五、检疫不合格的,应告知畜主不合格原因、整改措施等。发现疑似疫情的,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向辖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报告。

六、严禁产地检疫员跨区域检疫、未经检疫签证、不规范签证等行为。

七、产地检疫员应及时做好检疫记录,并由畜主签名。

病害动物生物安全处理制度

一、现场检疫发现的病害动物,需要留养治疗的,检疫

员须当场告知畜货主。

二、现场检疫发现的病害动物,需要生物安全处理的,检疫员应当责令并监督畜货主实施生物安全处理措施。

三、现场检疫发现的病害动物产品,检疫员应当责令并监督货主实施生物安全处理措施。

四、畜货主不按照要求对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处理的,检疫员应当根据授权按规定实施处罚和强制待处理;或者立即报告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五、检疫员要做好自身防护和消毒工作。

疫情报告制度

1、发现动物传染病或疑似动物传染病时,须迅速采取隔离措施,立即报告区动监所,区动监所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逐级上报。

2、发现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传染病或当地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或二类动物传染病呈暴发流行时,应在24小时内报告区动监所,然后迅速逐级上报。如发现新的烈性传染病,应在短时间内报告区动监所,并迅速逐级上报。

3、疫情报告中应说明所发生的动物疫病的名称或可疑病名、症状、流行情况、发病地点、发病时间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4、严禁谎报、瞒报或阻碍他人报告疫情,对报告不及时造成疫病流行和重大损失者,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当事人的责任。

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范围和对象

一、猪17种: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丹毒、猪肺疫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支原体性肺炎、猪密螺旋体痢疾、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布鲁氏菌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

其中:

(一)产地检疫1.商品猪(3种)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种猪(14种)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丹毒、猪肺疫、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支原体性肺炎、猪密螺旋体痢疾、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布鲁氏菌病

(二)屠宰检疫(7种)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炭疽、猪丹毒、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

二、牛9种: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蓝舌病、牛白血病、副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炭疽。

其中:

(一)产地检疫1.商品牛(3种)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2.种牛、奶牛(8种)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副结核病、蓝舌病、牛白血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二)屠宰检疫(4种)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炭疽

三、羊8种: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小反刍兽疫、炭疽、绵羊痘和山羊痘、蓝舌病、山羊关节炎脑炎、梅迪/维斯那病、(一)产地检疫1.商品羊(4种)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绵羊痘和山羊痘、小反刍兽疫2.种羊(7种)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蓝舌病、山羊关节炎脑炎、梅迪/维斯那病

(二)屠宰检疫(4种)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炭疽、小反刍兽疫

四、骆驼、鹿3种: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

五、马属动物2种:马传染性贫血病、马鼻疽。

六、禽(鸡、鸭、鹅、鸵鸟、珍珠鸡、火鸡、鸽、鹌鹑等)14种: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鸭瘟、小鹅瘟、禽支原体病、鸭病毒性肝炎、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白痢、禽痘、禽白血病。

其中:

(一)产地检疫1.商品禽(5种)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禽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2.种禽(14种)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鸭瘟、小鹅瘟、禽支原体病、鸭病毒性肝炎、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白痢、禽痘、禽白血病

七、兔

2种: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球虫病。

八、犬、狐、貂、貉3种:狂犬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

九、猫

1种:狂犬病

十、蜜蜂5种: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蜂螨病、瓦螨病、亮热厉螨病。

十一、蚕种2种:蚕白僵病、蚕型多角体病。

十二、实验动物、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参照上述同种属动物实施。没有同种属动物的,不检疫。

十三、动物产品:

(一)肉、头、蹄(爪)、脏器、脂、血液、筋:检疫对象同供体动物的屠宰检疫。

(二)精液、卵、胚胎、种蛋:检疫对象同供体动物。

(三)骨、角、生皮、原毛、绒:检疫对象同供体动物或按照有关标准消毒。

动物检疫申报依据及时限、方式

根据《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实行动物检疫申报制度,检疫申报时限如下:

一、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应当提前3天申报检疫。

二、出售、运输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应当提前15天申报检疫。

三、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相关易感动物、易感动物产品的,货主除按规定向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外,还应当在起运3天前向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四、合法捕获野生动物的,应当在捕获后3天内向捕获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五、屠宰动物的,应当提前6小时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急宰动物的,可以随时申报。

六、申报检疫的,应当提交检疫申报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调运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还应当同时提交输入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批准的《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

动物产地检疫组织实施的新六法 篇6

福建省建瓯市畜禽养殖业比较发达,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的具体情况,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动物产地检疫模式。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工作,熟悉了解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组织与开展,并注意总结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新做法、新经验,使之得到提高和推广,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驻场监督法

驻场监督法产地检疫是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派出检疫人员,常驻大型饲养场、养殖小区实施动物防疫监督,从而保证产地检疫的实施和检疫质量的落实。本方法适合经济发达区,适用于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畜牧养殖业,其关键在于健全的防检监督和先进的防检监测手段。

二、监促防检法

监促防检法产地检疫是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综合运用动物防疫监督法,推动动物产地检疫的开展和落实。

本方法适用于在全面实行定点屠宰和规范的动物交易市场基础上,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统一建立驻场监督办公,对供屠宰和交易出售的动物要查验畜禽标识和《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本方法适用于散养和偏远地区。

三、防检结合法

防检结合法产地检疫是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开展产地检疫时,以健全的动物防疫档案和防疫责任制为基础,实现防检结合,落实产地检疫工作。

防检结合法产地检疫,适用于分散的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此法建立在健全的基层动物防疫、检疫站基础上,对防检疫人员实行分工划片,定岗、定责、定人,建立动物产地防检疫岗位目标责任制,使辖区的养殖村、场、户与防检疫人员一一对应。对饲养的动物建立档案,实行一村一场一档案,一户一账页,存档在基层站,由责任区的防检疫人员掌握在手,适时到村入场入户进行动态管理,开展产地防检疫工作。基本方法以防检疫责任制为基础,防检疫人员入场入户监管为措施,建立“户籍式”动物档案,实施“片警式”管理方法,开展防疫、检疫工作。

四、社会自律法

社会自律法产地检疫是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协调畜牧兽医学会、养殖协会和其他经济组织,规范动物防疫行为,推动动物产地检疫的开展。

此办法适用于外地收购和散养动物出售。建立在基层动物检疫站、山区路口、交通枢纽地带和市场等地的动物防疫检疫报检处基础上,组织吸收动物收购贩运经济人和合作组织加入学会和协会,宣传、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制度,使他们能自觉遵守,积极配合做好防检疫工作。基本方法以“报检报验处”为基础,“社会团体组织”为措施,建立动物防检报告制度,派出人员进行防检工作。

五、行业服务法

行业服务法产地检疫是指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运用畜牧兽医系统专业技术优势,通过开展技术信息服务促进动物产地工作的开展。通过防检疫机关优质、有效、产业化的服务,为经营者提供帮助,解决动物交易活动中的买卖难题,使被管理者自觉服从管理。适用于各种散养动物的防疫检疫管理。

本方法以畜牧兽医服务组织为基础,法制管理与技术服务相给合为措施,建设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部,沟通产、供、销市场信息,结合为动物及其产品交易、运输、经营提供服务,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六、村级防疫员管理法

利用村级防疫员搞好产地检疫。本方法适用于各行政村、自然村,以动物防疫员和动物销售人员为基础,经培训选设1~2名助理检疫员,主要负责产地检疫的基础信息工作,发现在产地有收购、外运、买卖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向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乡镇站)报告,并协助动物检疫员进行临栏检查。助理检疫员的报酬由检疫收费中给予适当补贴解决。

基层动物检疫之缺陷和应对办法 篇7

动物检疫是指为了预防、 控制动物疫病, 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 保护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 由法定的机构和人员, 依照法定的检疫项目和方法, 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处理的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本文的动物检疫是指中国境内的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工作在畜牧兽医工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项目, 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特别是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7 年版本) 中第五章专门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作出了法律规定, 说明国家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 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 给人们的出行和物质交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却给动物检疫工作带来了非常不利的一面。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主要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来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 目前我国的养殖模式和国情却非常不利于检疫工作的开展, 很多时候检疫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前几年高致病性蓝耳病和口蹄疫病在中国部分地区的蔓延就是很好的证明。

2影响动物检疫工作发挥作用的因素

2.1 我国目前的养殖模式不利于检疫工作的开展

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占很大的比例, 大型养殖场在近一两年才开始兴起, 但也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中小养殖户和散养户数量多、分散、不便于管理, 且业主的法律意识淡薄, 养殖观念落后, 对于开展产地检疫工作非常困难。 因为产地检疫的地点是在动物生产地, 要求到村、到户、到场, 可以想象一下是多么的困难。

2.2 现行的检疫体制不合理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是动物检疫的法定机构, 一般都是各县的动物卫生监督所, 但各县的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有限, 就把此项工作委托给各乡镇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基层畜牧兽医站是被委托单位, 执法权限很小, 不是法定的机构, 没有法定的职责, 责任心不强。而且基层畜牧兽医站一般只有2~5 名工作人员, 有些甚至只有1 名工作人员, 同时还担负着动物防疫、畜牧生产发展、饲草饲料监管等其他工作, 执法权力有限, 专业知识有限, 要想把检疫工作搞好也很难。

2.3 动物检疫手段落后

在产地检疫过程中, 现在一般是要求查看免疫档案、免疫标识、临床健康检查、动物的来源, 只要是在免疫期内、标识合格、临床健康、动物来源合乎规定就可出具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在现实工作中会出现两个难点: 一是待检动物虽然在免疫期内, 但是否具有坚强的免疫力不能检查出来; 二是动物疫病潜伏期不能检查出来, 有些动物虽然临床看似健康, 却是带毒的。出现这两个难点的原因就是检疫手段落后, 现在的动物产地检疫完全是靠检疫人员火眼金睛、临床经验, 能把所有的有病的动物和带毒的动物检查出来吗, 不可能。

在屠宰检疫过程中, 要求宰前、宰中、宰后进行同步检疫, 在一些大型的屠宰场会配备相应检疫所需的设备设施和检疫室, 相对来说检疫起的作用会大一点。在一些小的屠宰场, 基本是不会配备检疫的设施设备的, 有些配备了也是摆设, 根本没有检疫人员。现在世界科技如此发达, 国家对肉食品安全如此重视, 却没有与之相符的现代化检疫手段, 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 动物检疫怎么能够发挥作用啊!

2.4 道路运输检疫形同虚设

现在我国的交通很发达, 高速公路到处都是, 运输动物及动物产品可以说是畅通无阻, 各省设置的公路检疫点数量有限, 一般设在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上, 不能对过境或到达的所有动物进行检查。 公路检查点没有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全凭工作人员的眼睛看。没有留置观察的圈舍, 如果工作人员发现有疑似发病的动物, 不知道该把疑似动物安置在什么地方, 只有留在车内, 时间长了, 动物受不了, 可能发生死亡, 货主也吵闹不停, 最后只有放行。 甚至极少一部分检查点沦落为“收钱点”, 只要货主交了检疫费或消毒费, 不管运输的动物有无问题就放行。

2.5 部分检疫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

目前, 我国的检疫工作是要收费的, 各个地方畜牧主管部门就给下辖的基层畜牧兽医站、检疫申报点下达收费任务。为了完成收费任务, 工作人员以收费为主, 检疫放在次要位置, 只要货主交钱就出具检疫证明, 在货主眼中检疫就是收钱, 形象很差。各个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 有些事畜牧专业的, 有些事接班的, 对检疫知识很匮乏, 专业性不强, 怎么能搞好检疫工作。检疫工作特别是产地检疫工作, 要到场、到村、到户检疫, 是需要工作经费的, 比如车费、误餐费等, 但是很多地方是没有工作经费, 有些地方是在收取的检疫费中返给, 造成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不愿到现场开展检疫工作。

2.6 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第九章的第七十六条、七十八条、七十九条等都规定了对违反《动物防疫法》中检疫方面规定的处罚措施, 大多都是以罚款为主且数目较大。 按照行政处罚法, 较大数额罚款都要采用一般程序, 而不能采用简易程序, 一般程序比较繁琐且基层兽医站是被委托执法, 不能执行一般程序,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又有限。 这就造成如果发现有违法行为, 基层的执法人员都不愿执行较大额度的罚款, 一般是小额罚款, 教育为主, 警告违法者不要再犯。但是罚款几十元钱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就会出现经常处罚, 违法行为却不断, 造成工作人员精力浪费, 效果不好, 降低了检疫执法的威信, 相对人不会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以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 以上六方面的的缺陷造成动物检疫工作在动物疫病的防控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没有把动物疫病阻截住, 进而引起动物疫病的蔓延, 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让人心痛, 也让养殖户十分伤心, 多年积累的财富一场大疫病就给毁了, 对人们的肉食品安全也产生很大的威胁。

3对策建议

要充分发挥动物检疫工作的作用, 提高效率,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3.1 养殖模式的改变

虽然国家近几年有一些资金用于规模养殖户的建设, 但我觉得现行的扶植的方式有问题。 一是部分真正搞养殖业的业主并没有得到项目资金, 即使得到了也很少, 而一些不是真正搞养殖业的人利用各种关系和采用各种方法把大量的项目资金套取走了。二是项目建设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 一些项目资金用于修建圈舍, 圈舍修起来了, 牲畜养起来了, 污染问题也来了, 却没有配套的资金修建污物处理设施, 引起项目建设的负效应。

国家项目资金应该给予真正想发展养殖业的人, 且对一个养殖项目的扶植要从头到尾规划好, 建设好, 不要建设一半留一半。 同时应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的审计和项目的验收工作。 通过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引导尽快让我国的养殖模式由散养户过度到规模户, 减少动物检疫工作的难度。

3.2 健全动物检疫体制, 配备足够的检疫人员

动物检疫工作大多数在最基层, 而基层的畜牧兽医站却不是法定的检疫机构。 我觉得应该把基层畜牧兽医站纳入法定的动物检疫机构, 有法定的独立执法权限, 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独立执法权限, 是在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领导下的执法主体。 有了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力, 就有法定的责任, 增强了基层畜牧兽医站的责任心。同时每一个基层畜牧兽医站应根据管辖的地理范围大小和畜禽的养殖量配备足够数量的官方兽医, 官方兽医要做到业务知识精, 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才能把基层检疫工作做好。

3.3 提高动物检疫手段和方法

现在基本每个县的动物疫病控制中心都有实验室, 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却没任何实验室检验检疫设备, 更不说每个基层畜牧兽医站。 我觉得国家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做到对活畜禽通过抽取少量的血液很短时间内就能判定有无重大动物疫病, 对于屠宰阶段能够采取各种理化手段及时判定是否合格, 做到新的科学技术与原来的技术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而不是完全依靠检疫人员的经验和技术。

3.4 加强公路运输检查的力量

首先应适当增加公路运输检疫点的数量, 在比较重要的出入要道都设置检疫点, 且配备足够的检疫人员。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会增加财政负担, 但我觉得比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引起的社会财产的损失还是划得来。 其次, 公路检疫点应具备各种检疫设施设备和留置观察圈, 能够快速地检查出有无重大动物疫情, 对待检查动物能够提供降温保暖的措施。 对可疑的动物能够提供适宜的留置观察圈, 以便于进一步确诊是否有重大动物疫病, 有利于后一步采取措施。

3.5 加强检疫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技术的培训, 拨付足额工作经费

每年应对检疫人员进行一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做到与时俱进, 对违反工作纪律的人员进行惩处教育, 不断提高检疫人员的素质, 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对各级检疫机构应拨付足额的工作经费, 不能让一线的检疫人员受苦受累还要自己掏腰包付车费、误餐费等, 给检疫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积极性, 毫无顾虑地去工作。

3.6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对违法行为的惩罚的主要权力在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关键在于执法人员要严格执法, 有法必依, 不怕困难。 基层检疫人员发现较重大的违法行为要立即报告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卫生监督机构要马上派人查看处理情况, 不要有官僚主义, 不要怕麻烦, 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轻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增大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成本, 让其以后不敢再触犯,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从疯牛病到口蹄疫再到禽流感,多种多样的动物传染病不但使家禽、家畜大量死亡,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的会使人们传染上疾病,小则生病,大则危及生命安全。而导致众多动物传染病或动物疫情的肆意传播是由于动物检疫工作的疏忽,产生这种疏忽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在进行动物检疫工作时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动物检疫工作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各省、市、地区在动物检疫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对检疫工作进行全面记录的“痕迹化”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但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动物检疫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还使动物检疫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走上了动物疫情预防和检疫的双向发展道路。因此,对于“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1 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的具体记录方法

动物检疫“痕迹化”即是将动物检疫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记录、存档、备案,以方便出现人为问题或动物疫情时能够有效的寻根溯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动物检疫进行全程记录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首先,各种表格、证明等的书面记录,从产地检疫到屠宰检疫,所涉及到的整体检疫流程都需要进行书面记录,相关表格和证明也要进行备份,同时对所用文件进行存档,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书面记录形式逐渐被简略化,记录形式被计算机记录所取代。其次,计算机录入与网络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检疫员在进行动物检疫后,将检疫全过程在计算机中采用表格填写的形式作出记录,对涉及到的相关表格和证明等运用扫描仪录入进计算机中,对于动物检疫的“痕迹化”管理中的记录内容在录入进计算机之后,还需通过互联网将记录内容上传至动物检疫部门的网络服务器终端,进行文件的备份[1]。最后,很多动物检疫部门还在采用信息采集系统,设置了检疫执法记录仪,全程监控检疫员的工作流程和执法行为,此种“痕迹化”管理手段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将视频记录反馈到网络设备终端,将“痕迹化”真正做到可追溯化。

2 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措施

2.1 实行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培训

在动物检疫工作中实施“痕迹化”管理模式,前提是进行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培训。首先,从动物检疫部门角度出发,对动物检疫员、协检员、兽医等开设培训班及培训课程,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动物检疫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等,还将包括对各类动物检疫表格的填写规范做出培训(如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过程中需要填写的各类《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使动物检疫人员不但具有专业能力,还要铭记检疫规范[2]。并在培训及工作进行中,定期进行考核和抽查,对于不符合“痕迹化”工作要求的人员和行为,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对于缺乏记录观念的人员,要进行二次培训和考核,达不到工作要求不允许上岗。此外,在开展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多年的临近省市或地区检疫部门中,聘请经验丰富的动物检疫员或检疫专家进行专业化流程指导,使之形成检疫全程记录的规范化意识。其次,从动物检疫员自身角度出发,要形成良好的动物检疫安全意识和卫生监督意识,严格按照工作规范进行检疫,并将检疫内容与结果随时记录。

2.2 在各项动物检疫工作中展开“痕迹化”管理

2.2.1 产地检疫“痕迹化”管理

在产地检疫方面所涉及的“痕迹化”记录内容有:首先,由动物或禽畜养殖方提出动物检疫申请,并填写《产地检疫申报表》,同时需出示《动物健康保证书》,检疫部门对相关申报进行受理,并填写《检疫申报受理表》,随后,检疫部门的检疫员或兽医在进行查验资料以及禽畜标识后,对动物或禽畜进行相关检疫工作,并需要结合检疫过程填写《动物检疫流程表》,对符合动物检疫标准的,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对不符合动物检疫标准的,出具《检疫处理通知》,并需要按照相关处理规定进行动物、禽畜的检疫后期处理。对动物产地检疫全过程要做好详细书面记录,对涉及到的所有相关书面材料、表格、证明等,均需进行检疫员或责任人签字、备份和整理存档,形成产地检疫“痕迹化”管理记录链[3]。

2.2.2 屠宰检疫“痕迹化”管理

首先,在动物或禽畜等进入屠宰场地后,检疫员需要将《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回收,并填写动物或禽畜的《屠宰查验记录》,和在屠宰前6h,填写《待宰动物宰前检查记录》。其次,屠宰进行时,在同步填写《屠宰场同步检疫记录》时,还要将动物标识回收并销毁,填写《标识回收销毁记录》。最后,在屠宰结束后对进行屠宰的场地等进行及时的消毒和清洗,并填写《屠宰场所消毒记录》。此外,对于产地检疫不合格的动物或禽畜,在产地检疫后出具《处理通知单》,并运送至屠宰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后应做好拍照工作。随后填写《屠宰场病害动物肉品的无害化处理表》。在屠宰检疫过程中也应做好全程的记录,对涉及到的材料和表格、证明等签字后存档备份,形成屠宰检疫“痕迹化”管理记录链。

2.3 加强对票证等的管理

票证管理是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4]。对于检疫票证要进行专人专管,并根据实际申报次数,进行票证发放。同时,对于票证领取部门和个人需要进行详细记录,并由所在省、市的动监所对动物检疫部门的“痕迹化”管理进行随时抽查,对出现的票证管理问题要及时的整改。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禽畜饲养数量的逐年增多,以及人们对动物疾病传播和对食品安全的逐渐重视,使得处在关键位置的动物检疫工作成为了保障人们食品卫生安全的有效屏障。同时,在动物检疫工作中,实行“痕迹化”管理模式,对动物检疫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等环节都进行记录、存档,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通信技术,将所有内容存档在网络终端备份,这样不仅能够实时掌握动物检疫的各个流程和检疫情况,更能在出现动物疾病传播或疫情时能够及时的追根溯源,从问题发生的源头找寻答案。因此可以说,在动物检疫中实施“痕迹化”管理模式有利于规范动物检疫工作的相关操作;有利于规范动物检疫的记录行为,更能够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文军,胡斌.全面推进全省“动监e通”应用进一步提升无疫区信息化痕迹化管理水平[J].吉林畜牧兽医,2015,36(2):14-16.

[2]王登临,兀征,杨虎,等.甘肃省动物检疫“痕迹化”管理模式[J].中国动物检疫,2015(3):18-19,27.

[3]陈伟生.务实创新协同共进合力推动动物疫病防控和卫生监督工作[J].中国畜牧业,2015(15)15:23-27.

动物检疫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篇9

1 检疫中存在的困难

1.1 认真执法检疫困难

大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只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干部1~2人, 动物检疫监督执法队伍十分薄弱。他们除担负辖区内动物防疫、检疫、监测、诊疗、生产技术推广等工作外, 还要承担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安排的其他工作, 任务繁重而艰巨。因此, 乡镇动物检疫工作队伍现状是人手少、力量弱。

1.2 检疫全面、到位存在困难

农村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点多、面广、线长”, 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土地面积大, 人口居住分散, 受千家万户零星饲养、户养动物种类多、动物不定时补栏出栏, 饲养户不主动报检、交通条件差和动物检疫员少等条件限制, 直接导致农村动物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低。

对于定点检疫, 每天的检疫工作是在凌晨3点进行, 由于灯光暗, 酮体的病理不是十分清楚。有的检疫人员是女同志, 对屠宰户的粗言粗语畏惧。有的屠宰户明一套暗一套, 宰3头说宰两头。也有的屠宰户凌晨3点钟宰1头, 中午再宰1头。还有的屠宰户宰后不等检疫就批发给卖肉商贩, 更有的屠宰户不到点上屠宰。大的屠宰点一名检疫员凌晨3点起来一直到8点才下班, 一头一头检疫都来不及动刀, 只动眼看, 只能是草草开了合格证了事, 特别是乡兽医站检疫员与屠宰户人缘太熟, 有的又沾亲带故, 检疫工作都不愿做。

1.3 报检制度落实困难

由于一些规模场负责人防疫意识淡薄, 有的又没有兽医知识, 对动物防疫部门提出的要求不予执行或不完全执行, 常导致疫情发生。有的规模场由于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 病死动物的处理很不规范。有的随意抛弃在饲养场周围、有的挖个浅坑草草埋了了事, 更有的竟然联系屠宰户低价出售, 以减少损失, 由此往往导致恶性循环, 旧病未除, 新病又到。经营者和大部分群众动物防疫法律意识淡薄, 对动物监督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意无意识抵制或极不情愿地配合, 使的农村规模饲养场 (户) 的动物防疫监督工作全面落实困难。

2 解决的办法

2.1 增加编制、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

随着畜牧业的蓬勃发展, 为适应畜牧业发展形势的要求, 农业部已在中国移动公司建立了溯源体系网站, 逐步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工作。这就需要提高基层动物检疫人员的法律、文化、技术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此需要适当增加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的人员编制, 以壮大动物防疫队伍, 可录用一批既懂得现代畜牧技术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大中专对口人才, 来改变动物检疫工作队伍的现状。

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是基层动物防疫检疫的一支新生力量, 是我国动物防疫网络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是上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培训, 尽快提高他们的总体素质。二是要适当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 以此增强动物防疫部门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村级防疫员队伍刚刚组建, 县、乡动物防疫部门对他们工作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与真诚信任, 同时加强管理。

2.2 建立免疫档案、改善检疫手段

2.2.1 建立免疫档案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吃上“放心肉”和“安全肉”就要求进行全面到位的检疫。而进行全面到位的检疫, 就要进行全面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档案。通过免疫档案, 乡镇动物防疫部门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可充分了解辖区内动物饲养、免疫情况和基本动态, 便于做好动物检疫工作。

2.2.2 改善检疫手段

各级财政要加强对农村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投入, 添置必要的动物防疫检疫设备, 改进检疫手段, 增加检疫项目, 提高检疫质量。

2.3 采用法律手段

动物防疫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需对规模饲养场规定一些必要的动物

近年来, 随着国家强制免疫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动物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逐步提高, 对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在防疫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防疫事故时有发生, 造成养殖户与防疫员的纠纷不

动层断, 防疫员的工作压力增大个别养殖户因赔付不, 到甚至有个位而上访, 别防疫使基物进而降低了免疫效果员为避免发生防疫事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而人为减少注射剂量, 防南益, (河防疫促进防疫工工作的开展。作正常开展为了保护, 养对造成动物防殖户的合法权疫河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经省唐疫事故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探讨十分必要。事动县验, 提出以下看法, 供参考。

故一动物防疫事故原因分析 (一) 动物的应激反应。个别动物注射疫苗后易产生应激反应, 造成晕厥、休克、流陈祥物疫病

处万李预防控产, 甚至死亡。

置 (二) 动物的体质原因。病弱动物、处于潜伏期或隐性感染动物注射疫苗后, 易发生松制中办47 (三心不良反应) , 防疫员的技术水平影响导致发病或病情加重等。。少数防疫法34员不00严格, 按造成动物交叉感染动物预防注射操作。规程操作, 消毒不探 (一) 二) 减县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建少和有效解决动物防疫事故的办法

立或明确防疫事故处置机构, 确立专门人员负责防疫事故的调查、认定和赔偿工作。事故发生后, 防疫事故处置机构应当立即指派技术人员赶赴现场, 开展事故调查、取证和认定工作, 对养殖户进行安抚, 宣传国家有关政策, 取得养殖户谅解, 同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与疫苗生产厂家取得联系, 争取及早对养殖户进行赔付。

防疫要求, 如实行计划免疫、定期消营者的法律意识以及履行防疫检疫义毒、建立无害化处理设施、设立免疫务的自觉性。自觉抵制私屠乱宰行为, 档案和用药记录等。进一步加强对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他们能积极养场 (户) 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配合动物检疫员、动物监督人员的执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及法行为。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对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单、制作固定少数屠宰户和养殖场 (户) 严重违反标语等多种形式, 提高广大群众和经《动物防疫法》的违法案件要及时处

(二) 县、乡动物防疫机构应当加强对动物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 逐步提高其技术水平。防疫员开展免疫注射前, 首先要对当地的疫情进行调查, 确认无疫情后方可开展免疫注射。注射前要对畜禽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 做到老、弱、病、孕、幼暂不注射。注射时要严格按照免疫注射操作规程及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做到剂量和部位准确, 消毒严格, 不能凭经验盲目进行注射,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三) 做好免疫注射试验。不同批次的疫苗开展集中免疫注射前, 县动物防疫机构要在小范围内进行免疫注射试验, 确认疫苗安全后方可在全县范围内使用。

(四) 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动物防疫机构要加强对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使养殖户了解国家有关防疫政策、畜禽免疫的重要作用及免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可能发生的免疫事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能够配合有关部门按程序对免疫事故进行鉴定和赔付。

(五) 实行科学饲养。在养殖户中推广科学的饲养模式, 改善卫生条件, 增强动物体质, 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六) 做好畜禽免疫保险工作。畜牧部门可以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 做好畜禽免疫保险工作。一旦畜禽在免疫过程中出现死亡, 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解除养殖户和防疫员的后顾之忧。

(七) 实行防疫事故责任追究。各级动物防疫机构要采取必要措施, 尽量避免畜禽防疫事故的发生, 事故一旦发生, 要查明原因。凡属不按畜禽免疫注射操作规程操作引起的责任事故, 要从严追究防疫员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浅谈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管理对策 篇10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1. 检疫收费问题。

实施动物检疫是行政执法行为, 这是政府确保群众食肉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一种手段, 更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因此, 检疫费理应由政府买单, 然而我国现行的政策却是检疫费由畜主或畜产品经营人员买单。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城及乡镇基层动物检疫队伍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叁差不齐的情况下, 难免会出现部分病害畜产品未能及时检疫出来并作出正确处理或只收费不检疫等违规行为, 常常造成检疫人员与畜主或畜产品经营人员相互对立的矛盾, 时常导致争执、吵架或检疫人员被殴打的恶性循环案件。

2. 基层动物检疫队伍薄弱。

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目前主要由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落实, 有的乡镇编制多为2-3人, 有的乡镇甚至只有1个人。他们负有全乡镇动物防疫、检疫、动物疫病诊治、畜牧业生产的规划与指导等多重任务, 而真正在一线执行检疫任务的人员多数是从社会上雇用或聘用的社办集体的兽医人员, 他们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检疫实际操作水平, 更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 无形中更增加了群众对动物检疫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抵触。

3. 管理体制存在一些漏洞。

目前动物检疫工作基本上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 检疫费收入是谁收费归谁使用, 缺乏全国或全省一盘棋管理。有的地方为了增加检疫费收入, 对外地流人的动物或动物产品不要求持有产地检疫证明, 甚至不承认外地的产地检疫证明而重新进行检疫收费, 这样就导致相当一部分畜产品经营人员不愿在动物产地报检并实施产地检疫工作。这就失去了动物产地检疫的真正意义, 也为这些人员逃避动物产地检疫埋下隐患。

4.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改革不能到位。

《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至今我们仍然没有配备官方兽医,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仍然是事业单位性质, 检疫人员、检疫监督管理人员没有纳入国家公务员的管理系列进行管理, 这些无疑有悖于《动物防疫法》等相关规定。

5. 定点屠宰管理不完善, 私屠滥宰现象依然存在, 致使动物检疫监督难度加大。

当前屠宰管理工作尽管由财贸部门负责, 但由于受人员编制、经费困难的限制, 多数地方的财贸部门无法常年开展督查工作, 加上打击私屠滥宰行为需要公安、工商、财贸、畜牧等多部门配合, 政出多门、配套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互相脱节, 致使部分屠宰户见利忘义。此外, 乡镇市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工作基本上由检疫协管员负责实施, 他们的报酬基本上是按照检疫费的收取比例进行发放, 由于检疫量的下降致使检疫费收入也减少, 必然导致协检员的待遇越来越低, 严重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 致使基层动物检疫监督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二、采取对策及措施

1. 改革动物检疫收费办法。

政府如能在动物检疫费的收取方面作出调整, 实行免费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 这不仅又是一项减轻农民负担, 回馈百姓的惠民政策, 更是一剂治疗多年来农业商业两家因收取检疫费引起争夺检疫权、动物检疫部门之间互相争夺检疫费及检疫部门与管理相对人因检疫费而引发矛盾纠纷的良药, 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和动物检疫部门公信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2. 进一步加快、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改革, 依法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

建立垂直管理体制, 实行官方兽医制度。对原属国家干部的大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检疫员和动物卫生监督员) 通过认真考核, 对合格人员实行转公务员或参公管理 (该项工作省、市级业务部门已完成, 但县、乡 (镇) 基层人员没有落实) , 加快官方兽医的任命, 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能尽快合法行使检疫监督工作任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这些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积板性。

3. 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切实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确实增强国民对《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认识。建立法律法规宣传月活动制度, 宣传工作要由上而下逐级开展, 为动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社会氛围。

4. 尽快制定出可行性、操作性强的配套法规细则。

特别是农村散养户与规模养殖户应能区别对待。建议实施检疫报检制度。对规模场动物的检疫工作应做好平时的监管, 及时掌握规模场的疫情动态, 并建立疫情沟通平台。

5. 建立县、乡 (镇) 、村三级防检疫联动机制。

县级着重抓好动物疫情动态、检疫人员 (含协检员) 的技术培训、工作指导监督以及案件的处理等为主:乡镇级要认真做好当地的动物检疫、畜牧业坐产指导、了解疫情动态, 做好国家强制免疫病种的防控工作及村级防疫员 (兽医员、协检员) 的管理工作。村级应建立三员一体的管理机制。实行防疫员、兽医员、协检员三员一体办法。对相关人员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年初下达任务, 年终工作考核考评, 奖先汰劣。

6. 要切实加大经费投入, 加快基层检疫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不同技术层次和区域布局, 在现有诊断室的基础上, 通过改造, 完善和落实实验室仪器设备, 加快建立动物疫病诊断体系和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彻底改变检疫人员仅靠双眼观察、凭个人印象来判断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健康的落后局面。

7. 进一步加强城镇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工作。

PCR技术在动物检疫中的新应用 篇1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自1985年建立以来,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应用日益广泛,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对病原体核酸的扩增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病原体的检测中。并在动物检疫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PCR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核心技术,在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项技术经过不断的开发和改进,已经应用到动物检疫领域的各个环节。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在PCR技术基础上衍生出很多新技术,在动物检疫中逐渐被采用的PCR技术主要有多重PCR和荧光PCR技术。

1多重PCR技术

多重PCR最先被用于疾病的诊断是1988年Chamber-lain将其应用于人的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的检测。随后,在人医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1993年,WirzB将其用于猪瘟病毒和其他瘟病毒属的鉴别诊断,从而拉开了在兽医诊断领域应用多重PCR的序幕。随后该技术不断的被报道用于动物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疾病等的诊断,被公认为是一种方便、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

1.1方法的特点

多重PCR是在常规PC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其基本原理和常规PCR没有差别,所不同的是多重PCR技术是在同一个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检测多个目标序列的存在。理论上讲,引物条数可以不加限制,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随着引物条数的增加,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为复杂,二聚体和错配的几率大大增加,优化各种条件变得更为困难,从而影响引物的扩增效果。虽然目前已有同时用9对引物扩增出相应目标片段的报道,但是实际工作中通常以使用引物不超过5对为好。在把单重PCR合并成多重PCR之前要进行不同扩增子之间引物的分析,条件进一步优化。

1.2方法的应用

多重PCR在动物中使用相当普遍,主要用于病原体强弱毒株的区分、鉴别诊断和分型鉴定等。

1.2.1毒力强弱分析新城疫是家禽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但有时却表现出慢性疾病的特点,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因而需要一种不仅能够诊断该病而且能快速区别病原是强毒株还是弱毒株的方法。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RT-PCR扩增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上,虽然也不失为鉴别诊断新城疫的准确可靠的方法,但测序比较烦琐,成本也较高,难以进行大批量操作。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城疫基因组结构的阐明为建立这种鉴别诊断方法提供了可能。通过对大量不同毒力新城疫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分析,根据强弱毒株FO裂解位点的序列差异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建立了快速诊断新城疫并能鉴别其强弱毒株的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和操作简便的特点,不仅适用于对鸡胚毒的检测,而且适用于对病鸡组织匀浆液的检测,是新城疫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颇具潜力的分子诊断方法。

1.2.2鉴别诊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禽流感(AI)、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鸡新城疫(ND)是严重危害鸡群的4种主要呼吸道传染病。这些传染病感染不同年龄鸡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给养鸡业造成沉痛的打击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这些病原引起鸡表现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解变化,用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难以区别,并且这些方法常受临床病料新鲜度、污染程度或病程的限制,操作也十分繁琐费时。根据4种传染病的各自保守序列设计4重PCR,由扩增后得到的特异性片段的大小来诊断是哪种疾病引起。

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典型猪瘟病毒(CS,FV)、圆环病毒(PCV)、细小病毒(PPV)、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猪伪狂犬病毒(PRV)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常见病原,在临床上常呈混合感染。多重PCR技术用于PRRSV、CSFV、PCV、PPV和JEV感染的诊断能同时检测5种病毒的感染。

1.2.3动物病原体的分型鉴定 猪链球菌分为35个荚膜血清型,1、2、1/2、7、9和14型从发病猪和死猪体内最常分离到的血清型。其中以2型致病性和毒力最强,其他血清型有的毒力偏弱、危害较少。有的甚至在临床上并不导致疾病。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将2型猪链球菌与其他型分开。2型和1/2型猪链球菌的毒力基因cps基因中有几段是其他血清型猪链球菌没有的(cps2F、cps2H、cps2I和cps2J)。建立同时检测这些独有基因和共有基因的多重PCR就可以将2型、1/2型猪链球菌与其他型分开。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极易发生变异,其中以编码血凝素(HA)的基因的突变率最高,其次为神经氨酸酶(NA)基因。迄今已知有16种HA和10种NA,不同的HA和NA之间可能发生不同形式的随机组合,从而构成许许多多不同亚型。据报道,现已发现的流感病毒亚型至少有8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属非致病性或低致病性,高致病性亚型主要是含H5和H7的毒株,特别是H5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导致人的死亡,具有重要的公共安全意义。鉴别诊断H5与其他亚型的多重PCR技术已经在动物检疫中广泛使用。

2荧光PCR技术

实时荧光PCR技术于1996年由美国Applied Biosys-terns公司推出,可以分为探针法和SYBR Green I荧光染料两种方法。比较而言,探针杂交技术在原理上更为严格,所得数据更为准确。荧光PCR把PC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大大提高,灵敏度接近检测方法的极限,荧光探针增加了检测的特异性。

2.1 荧光PCR技术特点

第一是实现了实时检测。能在反应结束后得到PCR扩增动力学曲线。从而很直观地反映整个PCR过程的动态变化。检测点以Ct值为标准,当荧光信号达到Ct值时,PCR反应体系内各种成分均处于最佳饱和状态。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最少,最能反应体系中模板的起始含量。第二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Gerard报道用荧光定量PCR方法,重复40次反应。其Ct值的变异系数为1,6%。如使用电泳后凝胶扫描定量。其变异系数高达31%,两者相差19倍多。第三是用荧光信号的指示剂显示扩增产物的量,能获得较高的检测精度,因为荧光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肉眼观察电泳条带的灵敏度。第四是在荧光定量PCR过程中,除加样一次开盖外,其余过程在闭管情况下进行,反应结束后在电脑上显示,不需要后期的凝胶电泳,有效杜绝了产物污染造成的假阳性问题,同时避免了溴化乙锭或同位素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第五是操作简单、快速,工作效率高。整个过程由电脑控制,从加样到结果出来只需要2h左右,内置9600型PCR扩增仪,可同步完成96个样品的扩增及定量,适宜于大批样品的

检测处理,有利于操作规程的标准化。

荧光PCR也可以设计多重,即多重荧光PCR,通过不同的探针标记不同的发光集团实行荧光分类从而实行多重检测的目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荧光PCR仪中,ABI公司的7500最多可以检测5个通道的荧光,也就是说最多可以进行5重荧光PCR检测。

2.2荧光PCR的应用

荧光PCR由于具备更多的优势,因此在动物检疫中受到更多的青睐。除了需要对PCR产物进行下游处理的试验外,几乎所有PCR进行的工作都可以由荧光PCR来完成。进出口检验中对方法的灵敏度要求很高,要求有微量的病原体就能够检出,荧光PCR正好可以发挥它的优势。

2.2.1 动物病毒检测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动物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及定量检测中已经被广大临床诊断实验室所接受,现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实验室都建立了快速检测病毒的方法,病毒分离结果一致。英国科学家Schweiger报道应用荧光PCR对咽喉拭子等呼吸道标本中禽流感病毒进行型别、亚型鉴定,结果表明敏感性高于常规的病毒分离、培养方法。深圳四基生物工程公司与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研制出了AIV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基于该技术的检测试剂在全国各个出入境检测实验室得到了广泛使用,为有效控制禽流感疫情在国际间的传播起到显著的作用。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FMDV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动物的口、舌、唇、蹄和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破溃并形成烂斑。该病一经检出,相应的家畜及畜产品就禁止运输和出口,造成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FMD的暴发和流行除了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外,对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奶品、肉品供应也造成很大的影响,故各国对FMD的检验检疫非常严格。FMD检测可以通过病毒分离、补体结合实验(CFF)、病毒中和实验(VNT)和动物接种实验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费时费力。特异性和灵敏度也无法满足需要。急需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在我们国家,检验检疫系统中首先建立了口蹄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技术,之后形成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成为进出口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重要检疫规范。

此外,荧光PCR新城疫病毒和猪蓝耳病病毒的检测方法已经建立。部分口岸实验室也在应用。

2.2.2动物细菌病检测 2005年6月,四川省资阳、内江相继暴发猪链球菌病,截止到8月20日,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204例。死亡38例。这些事件不但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且引发了全国性的食品安全恐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国多个动物检疫实验室建立了荧光PCR检测2型猪链球菌的检测技术,其中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立的多重荧光PCR检测技术同时检测2型猪链球菌的荚膜多糖基因cps2I和溶菌素释放蛋白基因MRP,对于控制疫情、减少扩散起到积极作用。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炭疽芽孢杆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感染人和动物,具有高度致病性,特定条件下炭疽芽孢杆菌可以形成芽孢,抵抗力强,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数十年。2002年美国出现的炭疽生物恐怖事件更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对于炭疽的监测和控制具有重大意义。张玲建立了SYBR GREEN I染料法荧光PCR技术,实现了炭疽杆菌的快速检测。2005年陈苏红等针对炭疽杆菌的pX01和pX02质粒建立了Taqman探针荧光PCR检测技术,使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大大提高。根据实验数据,他们的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望在实践中,特别是进出口检验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另外,大肠杆菌0157、霍乱沙门氏菌也都建立了相应的荧光PCR检测技术,对保障进出口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3小结

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 篇1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进程。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直接关乎着动物疫病的控制情况和肉制品安全, 它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 伴随着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然而,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浅谈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希望能够提升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水平。

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的今天, 人们对肉制品需求日益增加, 动物检疫监督管理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紧密相连, 如何借助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有效规范畜牧行业, 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兽药使用、饲料喂养、疫病控制等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最终肉制品安全和质量。因此, 动物检疫部门应加大检疫管理力度, 全面落实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工作, 进而提升动物检疫管理水平, 切实保障肉制品安全, 为人们提供安全、优质的食品。

1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检疫监督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人是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活动对象, 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工作质量。然而, 现阶段, 我国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机构中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尤其在基层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机构中更加凸显。一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业务水平不高, 无法准确判断动物检疫水平, 一旦发现问题, 不能及时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还存在一些工作人员专业基础薄弱, 技术含量较低。因此, 加强动物检疫监督管理人员的培训, 增强其整体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1.2机构冗余

自禽流感、非典等重要疫病发生后, 我国愈发重视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伴随着管理部门的日益完善、管理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检疫制度逐步健全,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水平, 但是也增加了日常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 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再适用。

1.3检疫监督管理手段缺少科学性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涌现出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 这些现代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 其中在动物检疫监督管理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使其更加规范化。然而, 在具体的检疫监督工作中, 仍然过度依赖于人力劳动, 以肉眼为主开展相应的检疫监督工作, 忽略科学技术的先进性, 造成检疫监督管理手段缺少科学性。

1.4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大背景下,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动物检疫标准也更为严格, 这严重冲击了我国动物检疫监督工作, 将我国检疫管理工作硬性列入国家行列中, 同等待遇、公开性等挑战纷至沓来, 急需解决动物检疫监督工作面临的问题, 而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 已成为阻碍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发展的关口, 只有制定科学、可行、统一的管理标准, 才能规范检疫监督管理工作, 使其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改进策略

2.1提高社会关注度

粗放式养殖是畜牧业中最主要的养殖方式, 形成我国养殖规模小、分布广的特点。因人民群众自身对肉制品安全性认识度不高, 导致一些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流于市场并被使用。动物养殖整体水平不高, 疫病发病率较高, 因此, 在此种背景下, 加强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安全的知识传播, 强调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呼吁人民群众关注动物检疫监督工作, 进而购买优质、安全产品。

2.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培训, 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提升业务能力, 增强专业素质, 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开设培训班的形式来完成培训工作。积极引进最新科学技术, 及时淘汰陈旧的动物检疫监督工作, 不断更新, 增加在检疫监督工具中的经费投入, 并针对最新科学技术和现代工具进行培训, 使其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 便于更好地应用, 增加检疫监督工作的科学性。

2.3加强饲料的使用管理

饲料管理工作是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关键, 切实保障饲料质量, 在畜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日常所用饲料的监管力度, 认真检测兽药中的残留物质。另外, 构建饲料安全检测管理体系, 并严格依照此体系开展相应的工作, 进而提升饲料管理水平, 提高饲料质量。

2.4加强屠宰管理

屠宰是肉制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关部门应针对屠宰环节进行统一规定, 科学设置屠宰场, 通常流通状况良好和便于群众的地方是屠宰场的理想位置。加强屠宰管理, 应从根本上改变屠宰场密集的现状, 这主要是以往内过度密集的屠宰场无法有效保障肉制品质量, 对于相对比较集中的屠宰场, 相关部门应格外注意, 严格监督其有效完成收购、鲜肉配送等服务。

3结语

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在畜牧业稳步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外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增加了社会流动性, 加快了动物疫情传播速度, 我们应高度重视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明确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加大动物检疫监控力度, 增强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共同努力, 进而保障畜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江.浅谈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与加强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24:195.

[2]赵雪亭.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8:281.

上一篇:电缆不停电作业技术下一篇:自己的人生请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