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疫规范

2024-12-08

检疫规范(精选10篇)

检疫规范 篇1

生猪屠宰检疫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食肉卫生和养猪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检疫必须按照法定标准、方法和法定的检疫对象实施检疫,这是动物检疫公正性、权威性的基础。目前,在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的两大环节中,国家于1996年发布了GB16549《畜禽产地检疫规范》和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而生猪屠宰检疫既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也没有省地方标准,因此,为规范生猪屠宰检疫行为,保证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特制订《生猪屠宰检疫规范》。本规范内容包括生猪宰前检疫、宰后检疫以及相关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生猪屠宰检疫的基本条件、生猪入场检查、宰前检疫、宰后检疫和检疫记录。本标准适用于生猪屠宰检疫。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16549—1996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2 基本条件

2.1 检疫设施

2.1.1 屠宰场内应设检疫工作室,有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的高温、化制、销毁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宰后检疫区光照度不低于220 Lex,检疫点光照度不低于540 Lex;检疫区配备检疫废弃物存放容器。

2.1.2 检疫工作室内应配备更衣柜、检疫工具存放柜和检验工作台,配备刀、钩、锉、剪刀、镊子、瓷盘、放大镜、体温表、显微镜、载玻片、冰箱等检疫检验工具和消毒器具、消毒药物,配备检疫合格验讫印章和高温、化制、销毁印章。

2.2 检疫人员

2.2.1 检疫人员岗位设置由所辖地区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安排,和生猪屠宰规模、屠宰流程相适应。

2.2.2 检疫人员应取得国家动物检疫员《职业资格证书》和动物防疫监督主管部门核发的《动物检疫员证》。

2.2.3 检疫员上岗时应带《动物检疫员证》,佩戴“中国动物检疫”胸章,穿雨靴,着工作服,备2套消毒好的直接接触屠体的检疫工具。

2.3 屠宰场

屠宰场必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3 生猪入场检查

3.1 入场索证

生猪入场时,检疫员首先应向货主索取检疫证明。

3.1.1 县内生猪,货主应持有《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3.1.2 县外生猪,货主应持有《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

3.2 验证查物

核对生猪数量,实施临床检查

3.2.1 临床检查的方法按GB16549群体检查和个体检查方法进行,检疫合格准予入场。

3.2.2 对检疫证明逾期或证物不符的生猪进行重检,对无检疫证明,但有免疫证或免疫标记,并在免疫有效期内的进行补检。

3.2.3 对无检疫证明、无免疫标识、未经免疫的生猪,经隔离观察后,按3. 2.1规定的方法进行补检。

4 宰前检疫

4.1 宰前检疫

按GB16549临床健康检查方法进行。

4.2 签发相关决定通知书

根据检疫结果作出准宰、急宰、缓宰、禁宰处理决定,签发相关决定通知书。

4.2.1 准宰:

健康生猪。

4.2.2 急宰:

确认无碍肉品卫生的普通病;对人畜危害不大的一般性传染病和纯物理性原因造成的濒死猪。

4.2.3 缓宰:

疑似传染病而未确诊的生猪。

4.2.4 禁宰:

确认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等国家规定的一类动物传染病;炭疽、急性猪丹毒、败血性链球菌病等对人畜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及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被狂犬病或疑似狂犬病患畜咬伤超过8 d的猪。

5 宰后检疫

5.1 编记编号

每头猪的胴体、内脏、头、蹄在分离时编记同一编号。

5.2 头、蹄部检查

5.2.1 检查天然孔、皮肤、粘膜有无病变。

5.2.2 摘除甲状腺。

5.2.3 剖检左右两侧颌下淋巴结。

5.2.4 与下颌骨平行切开左右两侧咬肌,暴露咬肌面积2/3以上,检查有无寄生虫。

5.2.5 检查蹄冠部有无水泡、溃疡灶。

5.3 胴体检查

5.3.1 检查皮肤、脂肪、肌肉、胸膜和腹膜有无病变和放血程度。

5.3.2 腹股沟浅淋巴结检查:钩住最后乳头后方,腹底壁剖面,拉开,在其中部纵向切开淋巴结,观察有无病变。

5.3.3 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和腹股沟深淋巴结检查:在骨盆腔前方,最后腰椎下,腹主动脉末端分枝处,分别切开紧靠背侧的2个髂内淋巴结、靠腹侧的髂外淋巴结和腹股沟深淋巴结,观察有无病变。

5.3.4 股前淋巴结(即髂下淋巴结)检查:钩住最后乳房处腹壁组织,在耻骨下方,沿股肌群与白色脂肪组织之间,切开结缔组织和股前淋巴结,观察有无病变。

5.3.5 摘除病变淋巴结。

5.3.6 摘除两侧肾上腺。

5.3.7 肾脏检查:切开两侧肾脏包膜,钩出肾脏,检查色泽、大小、有无病变。必要时纵向剖开检查。

5.3.8 腰肌检查:纵向切开两侧腰肌,切开长度2/3以上,检查有无寄生虫。

5.3.9 膈肌检查:采取横膈膜肌脚左右各一块(25 g左右),按胴体号编号后,撕去肌膜,肉眼检查有无旋毛虫和住肉孢子虫机化灶。必要时,顺肌纤维方向剪取24个米粒大小的肉粒,压片镜检,检查有无旋毛虫和住肉孢子虫包囊。

5.4 内脏检查

5.4.1 肺脏检查:

检查外表色泽、大小、触检其弹性。必要时,剖检左右支气管淋巴结,横向切开肺叶,检查有无病变和寄生虫。

5.4.2 心脏检查:

检查心包和心肌表面有无病变和寄生虫。必要时,与纵沟平行切开左心室,检查心瓣膜有无病变。

5.4.3 肝脏检查:

检查色泽、大小,触检其弹性,剖检肝门淋巴结。必要时,横切肝叶及胆管,检查有无病变和寄生虫。

5.4.4 脾脏检查:

检查色泽、大小、弹性有无病变。

5.4.5 胃肠检查:

剖检胃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观察胃、肠浆膜有无病变。必要时,进行剖检。

5.5 检疫结果处理

5.5.1 检疫合格,在胴体上加盖检疫合格验讫印章。胴体、内脏、头、蹄等产品,出具全国统一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县内销售的,按一猪一证出具县内使用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运出县境销售的,按一车(船)一证,出具《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

5.5.2 检疫不合格的胴体、内脏、头、蹄及摘除的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结,按GB16548的规定分别作出高温、化制、销毁的处理决定,加盖“高温”、“化制”、“销毁”印记,签发高温、化制、销毁处理通知书,监督货主按GB16548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深埋法销毁的,应选择远离居民住所、河流、水源地、畜禽场、道路等高燥地方作为掩埋点,用密闭容器运送,埋入距地面1.5 m以下,并做好消毒工作。

5.5.3 宰后检出炭疽、口蹄疫、猪水泡病等恶性传染病,应责令停止屠宰,封锁现场,采取严格防范措施,并向当地政府动物防疫主管部门报告。

5.5.4 宰后检出疑似炭疽、口蹄疫、猪水泡病等病猪时,应停止屠宰,迅速将病料密封后送化验室检查。

5.5.5 宰后检出囊虫、旋毛虫等病猪时,按GB16548的规定予以处理。

5.5.6 宰后仅发现组织、器官有下列病变之一者,应将病变组织或器官作工业用或销毁:局部化脓、明显损伤、发炎、充血与出血、肿胀或水肿、病理性肥大或萎缩、钙化或机化灶、寄生虫结节、包囊或其他损害,以及有异常颜色、气味的。

6 检疫记录

检疫过程中和结束时,详细记录、登记生猪入场检查、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情况,分类保存收取的检疫证明和出具的检疫证明存根以及其他有关材料。

检疫规范 篇2

(产品B)

1.适用范围

用于省内出售或运输动物产品。

2.项目填写

货主:货主为个人的,填写个人姓名;货主为单位的,填写单位名称。

产品名称:填写动物产品的名称,如“猪肉”“牛皮”、“羊毛”等,不得只填写为“肉”、“皮”、“毛”。

数量及单位:数量和单位连写,不留空格。数量及单位以汉字填写,如叁拾公斤、伍拾张、陆佰枚。

生产单位名称地址:填写生产单位全称及生产场所详细地址。

目的地:填写到达地的市、县名。

检疫标志号:对于“带皮猪肉产品”,填写检疫滚筒印章号码;其他动物产品按我部有关后续规定执行。

检疫规范 篇3

黄冈市位于鄂东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全市国土面积1.74万km2,辖7县2市2区,总人口726万。其中农业人口562万,是一个农业大市,畜牧业历来是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30%左右。我市沿江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星罗棋布,水禽养殖呈现规模,专业场、养殖小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纳入全省农业板块经济基地建设。蛋鸡养殖发展迅猛,团风、浠水等县蛋鸡养殖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市禽类饲养量达6 990.09万只,发展势头仍然强劲。但禽类疫病发生频繁,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禽类疫病的发生,严重制约着养禽业的发展。

为保障养禽业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禽类免疫和强制检疫工作机制,但过去禽类及禽产品的检疫工作一直是薄弱环节,国家无标准,行业无规范,动物检疫人员在实施禽类及禽产品的检疫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规范来指导禽类和禽产品的检疫,处置随意性大,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留下公共卫生安全隐患。2006年我市通过全面实施《禽类及禽产品检疫操作规范》(湖北省地方标准DB42/326-2005)以来,检疫人员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对禽类及其产品实施从饲养、运输到屠宰的全过程检疫监管,能有效提高疫病的检出率。及早发现动物疫情,将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禽病,促进养禽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1 全面规范了禽类及禽产品的检疫行为

通过实施湖北省强制性地方标准《禽类及禽产品检疫操作规范》,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人员,严格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对禽类及禽产品实施检疫。一是规范了对县境内活禽的产地检疫。第一是进行活禽的群体观察,包括观察活禽整体的营养状态、精神状态、呼吸、粪便、鼻及口腔状况:查看禽群有无嗜睡、精神沉郁、独自呆立或禽群挤靠等异常现象:查看禽群的采食量是否减少,饮水次数和饮水量是否增加:查看禽群粪便形状、颜色是否正常,粪便中有无粘液、血液或寄生虫等。第二是活禽个体检疫,经群体检查,发现可疑禽只,进行重点检查,主要进行头部、口腔、嗉囊、胸腹部、泄殖腔、腿部、体温、呼吸状态等方面的检查。第三是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发现疑似传染病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检疫合格的禽类及禽产品出具有效的检疫证明。经检疫检出的国家规定的疑似重大禽病,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处置。2007年全市共检疫上市禽类3 025.65万只,检疫出染疫禽类14.27万只,对检出的染疫病禽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通过规范活禽的产地检疫,能将疫病控制在源头。避免疫病的扩散蔓延。二是规范了活禽及禽产品屠宰加工、经营市场的检疫。根据《动物防疫法》、《湖北省实施(动物防疫法)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核活禽经营市场和经营人员开办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加大对无证人员非法经营的打击力度;严格控制活禽交易市场数量,加强对活禽经营市场的监督检查,对其经营活动全过程实施严格监管,对经营的禽类及禽产品严格查验检疫证明,对出栏及运离市场的活禽严格检疫。严禁没有检疫证明的活禽及禽产品上市销售。城区建立禽类定点屠宰场,逐步实施活禽的市场宰销分离措施,确保肉品的安全。2007年全市共屠宰检疫禽类742.65万只,检出病禽2.28万只,检疫禽类产品210.3t,查出病害禽产品0.38t。三是规范了禽类及禽产品检疫合格标识的应用。针对过去禽类及禽类产品检疫存在的漏洞,为严格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的流行,对交易市场、集贸市场、屠宰批发市场等活禽及禽产品经营市场,上市经营的禽类及禽产品经检疫合格后,必须加贴湖北省动物检疫合格标识或脚环。2007年全市共使用检疫合格标识735.5万枚。四是要求市场动物检疫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建档立志工作,实施禽病疫源追溯制度。

2阻断传染链条控制疫病流行

我市地理位置复杂,是鸡新城疫、禽霍乱等禽病的老疫区,2004年初有3个县市先后暴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给我市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也给检疫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禽类及禽产品检疫工作艰巨而复杂。《禽类及禽产品检疫操作规范》的颁布实施,提高了检疫人员对禽类及禽产品检疫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提高了疫病的检出率,提高了对禽类及禽产品的感官检疫判断与实验室检验的准确率,鸡新城疫、禽霍乱、禽球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主要疫病的感官检疫判断与实验室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6.2%、93.4%、96.3%、100%(见表1),这充分证明这一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通过实施这一标准,能及早发现患病禽只,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地降低了家禽发病率和死亡率,2003~2007年家禽死亡率分别是2.15%、2.55%、2.12%、1.02%、0.49%(见表2)。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了疾病的传播,促进了养禽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了人民生命安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3体会

3.1 规范了禽类及产品检疫行为

通过推广应用湖北省强制性地方标准《禽类及禽产品检疫操作规范》,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对禽类及禽产品实施从饲养、运输到屠宰的全过程检疫监管,能有效提高疫病的检出率,及早发现禽类疫情,将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禽病,促进养禽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3.2经济效益显著

2004年元月29日,武穴市在全省首先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随后麻城、黄梅等县市相继暴发疫情。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依法对疫区发布了封锁令,对疫区存笼的276428只禽类(其中鸡189088只、鸭84677只、鹅707只、鸽子1956只)全部实施扑杀、焚烧、深埋等强制措施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全市上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全市参加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县、乡、村干部、群众达57 526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 649人,医护人员1363人,公安干警951人,共投入资金682.1万元,3个疫区县市扑杀补贴达423.86万元,禁止活禽及禽产品交易及流通。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给我市养禽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156万元,产品滞销和价格下挫等间接经济损失高达2 833万元。2004年禽流感所造成的总损失为近4 000万元。

规范屠宰检疫确保肉品安全 篇4

生猪实行“定点屠宰, 集中检疫”是《动物防疫法》赋予的基本职责。为了保障市民吃上“放心肉”, 2002年8月建成了天水市首家生猪定点屠宰厂———秦州区益康生猪定点屠宰厂, 并成立了定点检疫站, 检疫人员常驻屠宰厂实施全流程同步检疫, 实现了生猪肉品由最初的分散屠宰、市场检疫到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历史性转变。多年来, 秦州区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 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农业部三部令、省政府24号令等法律法规, 加大屠宰检疫的执法力度, 累计检疫生猪及胴体50.28万头, 无害化处理2.9万头, 检疫证明和免疫耳标的回收率、无害化处理率及上市肉品的持证率均达到了100%,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从根本上解决了市民吃上“放心肉”。切实保障了消费者身心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在屠宰检疫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做好舆论宣传, 确保定点屠宰检疫工作顺利进行

生猪定点屠宰是市、区两级政府为市民办的一项“民心工程”, 为了从根本上取缔私屠乱宰, 确保定点屠宰检疫工作的顺利实施, 市政府根据《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制订了《天水市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办法》, 并成立了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办公室, 负责生猪定点屠宰的监督管理工作。公安、工商、卫生、农牧、商务等部门密切配合, 加大执法宣传的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形式向广大市民、社会各界、生猪屠宰经营户等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 彻底结束了秦州区一家一户分散屠宰的历史, 实现了生猪“定点屠宰, 集中检疫, 统一纳税、分散经营”的目的。

2 加强学习培训, 提高检疫监督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生猪定点屠宰检疫工作的需要, 我们始终把提高检疫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放在首位,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加强学习培训, 提高检疫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我区实际制定了《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农业部三部令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规范检疫人员的执法行为, 提高屠宰检疫水平。我们将《动物防疫法》, 农业部三部令、省政府24号令、《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畜禽病害肉尸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程序》等印发到每个检疫员, 做到人手一册,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 定期考试考核提高了“两员”的执法水平和业务技能, 建立了一支高效、廉洁、战斗力强的动检执法队伍。

3 规范屠宰检疫程序, 严把屠宰检疫关

3.1 制定了严格的《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程序图》, 依法执检

针对生猪定点屠宰厂生猪来源复杂, 面广量大的实际, 为了使屠宰检疫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我们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 制定了严格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程序图》, 并上墙公示、互相监督, 解决了执法不公的问题。

3.2 严格验证查物, 严把宰前检疫关

生猪进厂前首先由检疫人员对车辆进行认真细致的消毒, 同时索要“四证” (《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或《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非疫区证明》、《动物免疫证》) 及查验耳标, 凡检疫证明出证规范、证物相符, 免疫耳标齐全, 经临床检查健康者, 检疫人员签发“准宰证”后, 屠宰厂凭“准宰证”方可屠宰;对检疫证明不符合规定 (有证逾期、证物不符、涂改检疫证明) 或无检疫证明的实施补检并加倍收取检疫费, 对检疫不合格或不明原因死亡的生猪, 由检疫监督人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隔离观察, 实行缓宰、急宰及禁宰, 严把生猪活检关。

3.3 仔细检查, 科学管理

对进入屠宰厂的生猪, 检疫人员依法实施生猪群体及个体检疫, 把检疫结果及畜主、产地、数量等记录在案, 并填写《生猪屠宰检疫登记表》, 对回收的检疫证明及非疫区证明等“四证”装订归档, 做到了判断准确, 科学管理, 有据可查。

3.4 严格实施全流程同步检疫

检疫人员坚持24 h到岗, 对胴体及内脏逐头进行感观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 实施全流程同步检疫, 对检疫合格的胴体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并加盖验讫印章, 对检疫不合格的胴体及内脏签发《无害化处理通知单》, 并监督屠宰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严禁上市销售。通过严格的验证查物、消毒补检, 一是把生猪的检疫工作推向了产地源头, 做到了“关口前移”;二是大大提高了生猪的免疫率和耳标的佩带率, 有力地促进了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对基层站、兄弟县区出具的不规范检疫证明通过公函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规范了检疫证明的填写及检疫员的出证行为。对检疫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培训作用。

4 密切配合, 部门协作, 形成执法合力, 确保肉品质量安全

为了规范屠宰检疫, 确保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我们与工商、卫生、经贸等部门密切配合, 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检疫监督部门负责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监督, 工商部门负责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 商务屠宰部门负责肉品品质检验和对私屠乱宰的打击。上市的肉品须凭“三章两证” (检疫部门的检疫验讫章, 定点屠宰厂的肉品品质检验章、工商部门的监督检验章, 检疫部门的检疫合格证明、商务部门的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 , 才能上市销售, 彻底规范了肉品市场经营秩序, 保障了屠宰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确保了肉品安全无疫。

5 加大检疫监督力度, 提高检疫执法水平

我局组织检疫监督执法人员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动物饲养、经营、运输、交易市场等第一线, 开展全方位的检疫监督检查, 严格按农业部《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 对动物饲养、经营场所进行防疫条件审核, 对条件合格的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并依法凭证经营, 规范其经营行为, 从源头上确保了肉品安全。同时加大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提高了检疫执法水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关肉品安全方面的违法案件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并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公开曝光, 在社会上树立了检疫人员良好的执法形象。

检疫规范 篇5

浅谈出入境检验检疫保健中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作者:宋小梅 作者单位:362200 福建晋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场科

【关键词】 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一般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分为两种。一种为规定的预防接种:是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对出境者前往某些烈性传染病的疫区或流行区要求的预防接种并持有有效的国际预防接种证书。这类预防接种有黄热和霍乱;另一种为推荐性的预防接种:是检疫医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每周公布的疫情和出境者前往国家的疾病流行情况,推荐出境者接种相应的疫苗,保护出境者不受病原体的感染和发病。做好出入境人员的预防接种工作,要求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熟悉疫苗的性能,认真执行有关禁忌证的规定,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使免疫制剂安全、成功接种到人体。接种场所的要求

(1)室内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2)准备好接种工作台、坐凳及提供受种者休息、等候的条件。(3)接种场所应当按照登记、健康咨询、接种记录、观察等内容进行合理分区,确保接种工作有序进行。(4)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分别设置醒目的疫苗接种标记。(5)保持室内清洁,每天用有效的紫外线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6)接种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帽子和口罩,双手要清洗干净。(7)在接种场所应公示疫苗的品种、作用、接种方法、免疫程序、禁忌证等。冷链设备的使用

2.1 疫苗的储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1)乙肝疫苗、冻干甲肝减毒活疫苗、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菌体霍乱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脑灭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在2 ℃~8 ℃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2)麻疹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风疹疫苗、脊灰疫苗在-20 ℃~8 ℃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3)黄热减毒活疫苗在-20 ℃条件下避光保存和运输,自干燥之日起有效期为2年,2 ℃~8 ℃保存和运输,则有效期为6个月。

2.2 冷链设备中常用冰箱的使用(1)冰箱内储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 cm的空隙,并按品名和有期效分类摆放。(2)冰箱门因经常开启,温度变化较大,门内搁架不宜放置疫苗。(3)每天记录冰箱内的温度及其运转情况。温度计应分别放置在低温冰箱冰柜的中间位置,普通冰箱冷藏室及冰冻室的中间位置,冰衬冰箱的底部及接近顶盖处。(4)使用冰衬冰箱储存疫苗时,注意应将卡介苗、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存放在底部,并将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放在接近冰箱顶部,不可将冷藏保存的疫苗放在距冰箱底部15 cm内的地方,以免冻结。(5)储存疫苗的冰箱内禁止放置私人物品。核实接种对象(1)检疫医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每周公布的疫情和出境者目的地国家疾病流行情况,推荐出境者接种相应的疫苗。(2)医务人员应核对受种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定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

4.1 医务人员应当告知受种者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如黄热减毒活疫苗,是适用于进入或经过黄热病流行地区(包括非洲、南美洲和欧洲的部分地区)的人员,但小于6月龄的幼儿不得注射。皮下接种黄热疫苗后可刺激机体,10天即产生免疫力,用于预防黄热病,免疫力可持续18年以上,国际规程要求10年加强免疫一次。有发热及急性疾病患者;孕妇;有过敏史,尤其对鸡蛋过敏者;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病患者均不能接种本疫苗。还应尽量避免空腹接种。接种本疫苗后个别有发热、头晕、皮疹者需注意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治疗。少数人注射后局部出现疼痛,一般可在1~3天内消退。医务人员有责任和义务让受种者对自己所接种的疫苗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一无所知。

4.1.1 严格掌握各生物制品的一般禁忌证与特殊禁忌证 正确掌握禁忌证,对防止严重反应或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2 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工作 提高受种者的自我预防知识。

4.2 实施接种前 应询问受种者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1】。接种场所疫苗管理

(1)接种前将疫苗从冷藏容器内取出,尽量减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2)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不同疫苗的接种

(1)2种灭活疫苗、1种灭活疫苗与1种减毒活疫苗或1种注射的减毒活疫苗与1种口服减毒活疫苗在同时接种时,一般不会产生免疫干扰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同时或任何时间在不同部位接种。(2)2种不同注射的减毒活疫苗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如未同时接种应间隔4周以上。(3)接种免疫球蛋白需至少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2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接种操作

7.1 医务人员 在接种操作前再次查验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年龄、预防接种证、免疫接种申请表及本次接种疫苗的品种,无误后予以接种。

7.2 皮肤消毒(1)确定接种部位;(2)用75%酒精棉签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 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7.3 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参见国家药典的规定,对未收入药典的疫苗,参见疫苗使用说明书。

7.4 接种时严格执行安全注射(1)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具;(2)抽取疫苗时剂量一定要准确。剂量不足达不到免疫效果,过量则有可能加重不良反应或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3)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4)注射完毕后,不得回套针帽,用截针器毁形后统一回收销毁。

7.5 安瓿开启后 活疫苗超过30 min、灭活疫苗超过1 h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接种记录和观察

(1)接种后及时记录接种时间、疫苗的名称、剂量、接种部位及疫苗批号。(2)接种后,受种者应留观15~30 min。如有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3)嘱受种者3天内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干爽清洁,不要饮酒、食海鲜及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和激烈运动,以免增加反应或局部感染。(4)嘱受种者妥善保管好预防接种证书,以便出入境和到国外申请入托、入学、就业或医疗保险等时,能出示国际认可的有效证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3,24.肺结核的家庭调护

【关键词】:肺结核;家庭调护

肺结核是由于一种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慢性传染病。患了肺结核的患者除了应坚持用药外,还要调理饮食和补充营养,注意休息,适当体育锻炼,保持个人卫生。

肺结核患者的营养搭配肺结核的患者在热能供应上则要高于正常人。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充足的无机盐。成年人每日应从饮食中摄入热能应在2500~3000 kcal,蛋白质为80~100 g。病灶活动期,每天应喝250~500 g牛奶,2~3个鸡蛋和适量瘦肉。牛奶中含丰富的钙质及酪蛋白,是肺结核患者的理想饮食,应坚持食用。维生素和无机盐对结核患者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维生素A有增强身体抗病能力的作用;维生素B和C可提高体内各有关代谢过程,增进食欲,健全肺部和血管等组织功能;维生素D可帮助钙质吸收利用,而钙质是结核病灶钙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同时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及一些粗粮,以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满足患者的需要。伴有缺铁性贫血的肺结核患者,在饮食中还应增加铁质的供给量,以补充血红蛋白的损失。应多吃豆制品、黑木耳、红枣、芝麻、瘦肉、绿色蔬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肺结核的患者应少吃油煎、产气、辛辣食物,应禁忌烟酒。

常用食物治疗肺结核的方法我国民间常用食物治疗肺结核的简易方法:如肺结核咳嗽时,用雪梨1个,蜂蜜50 g,蒸熟吃,止咳效果较佳;肺结核咯血时,用生莲藕250 g,洗净切片加白糖吃,有一定疗效;有盗汗症状时,可用黑豆30 g加红枣10枚及黄芪30 g,水煎,每日早晚分服,盗汗可止。许多中药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强抗结核药的抗结核作用,如党参、白术、百合、胎盘、灵芝、虫草等,可取1~2种泡饮。

肺结核患者适当的体育锻炼肺结核的患者根据身体状况和机体恢复情况,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晨起打太极拳、深呼吸运动和扩胸运动等,既可增强体质,又可预防感冒。肺结核患者的个人卫生要求结核杆菌能耐受寒冷,即使冷到冰点,还不能杀灭它,在干燥状态下,也有耐热的适应力。但是结核杆菌不能耐受湿热,潮湿的情况下,95 ℃的温度,只要1 min就会死亡。所以结核患者使用的器皿、用具可煮沸消毒。书籍、棉被可用紫外线消毒或在阳光下曝晒。不宜加热及日光照射消毒,可用酒精、石灰水、84消毒液等消毒,均能将结核杆菌杀死。

怡情绪、悦情志只要遵从医嘱,坚持治疗,肺结核是可以治愈的。因此,家属应做好思想工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消除患者的恐惧和孤独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关键词】 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通过人工自动和被动免疫的应用,使个体或群体产生自动或被动免疫力,保护个体和群体不受病原体的感染和发病。作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之一,预防接种使人群免疫力提高,就等于筑起一道天然的防病屏障,传染病就不容易发生,从而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以达到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最终达到消除或消灭的目的。预防接种后,绝大多数人获得了对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但是生物制品毕竟是异种物质,也有极个别人在获得免疫力保护的同时,会发生一些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在数以亿计的接种人群中,预防接种后的反应虽是少见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正确认识预防接种反应问题,使医务人员掌握接种反应的知识,以及所应采取的正确措施,对开展免疫预防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反应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的一类反应,这里笔者浅谈在实践工作中对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理原则,以及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局部反应

2.1 临床表现(1)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 cm)、中反应(2.6~5 cm)及强反应(>5.0 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2)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或数月结痂,留有浅在或较深的瘢痕。(3)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 h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少数人其直径>5.0 cm。有的伴有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炎。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 h逐步消退。

2.2 治疗(1)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2)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 min,能帮助消肿,减轻疼痛。(3)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因其性质特殊,一般严禁热敷或冷敷,以防止细菌带入而发生感染。主要是加强护理,勤换衣服,避免其破溃污染化脓。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全身反应

3.1 临床表现

3.1.1 发热 分为轻度(37.1 ℃~37.5 ℃),中度(37.6 ℃~38.5 ℃)和重度(≥38.6 ℃)。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 h或24 h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有的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 h即有体温升高,6~12 h达高峰,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3.1.2 其他表现 个别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头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3.2 治疗(1)发生轻度全身反应者应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2)全身反应严重者予以对症处理。(3)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1)有下列疾患或情况者,请事先告知医生,如:发热、结核病、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过敏史,肝、肾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球蛋白使用史,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2)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及不良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3)预防接种后,受种者应留观15~30 min,如有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生,立即进行处理。(4)接种后,嘱受种者3天内应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干爽清洁,不要饮酒、食海鲜、食刺激性食物,避免劳累及激烈运动,以免增加反应或局部感染。(5)请妥善保管好您的预防接种证书。

作者单位: 362000 福建泉州,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编辑:唐 城)

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须知

接种剂量/剂次:15μg/0.5ml,1剂次。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接种途径:肌肉注射。

保存:甲型H1N1流感疫苗要求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严防冻结。

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禁用人群包括:对鸡蛋或疫苗中任何其他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液等),特别是卵清蛋白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感冒和发热者;未控制的癫痫和患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严重过敏体质者,对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年龄小于3岁者以及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其他人员。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严禁接种。

甲型H1N1流感疫苗与季节性流感疫苗可以同时接种,接种要在不同部位。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无两种疫苗同时接种后的临床试验数据,专家建议,如果需要接种两种疫苗,应至少间隔14天。

动物监督检疫的规范化管理 篇6

1 我国基层动物监督检疫规范化管理的不足

1)检疫申报和监督管理不规范。我国法律规定动物检疫监督机构应根据检疫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检疫申报和检疫执行场所,并把动物检疫申报点、检疫范围和检疫对象向社会公开发布,而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货主应当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动物检疫申报[1]。由于养殖行业经营和交易的分散性和随意性,给动物检疫监督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执行难和监督难等问题,甚至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和疏漏。同时在部分地区,有些检疫监督管理部门的法律和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工作流于形式,没有严格进行执法管理,全面开展落实。甚至出现部分单位重在收取检疫费用,疏于开展监督管理,不严格落实监督管理责任的乱象。种种工作的不力导致了动物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

2)动物监督检疫软硬件建设不健全。受到机构改革和行政级别等原因的影响,基层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机构正在面临软、硬件建设不健全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和检疫监督设备配置不足等方面。由于动物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环境差、强度大、待遇低和工作不规律等问题,导致当前动物检疫队伍人才断层的困局。在职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不高,年龄不小的问题;年轻人员不愿来,来了留不住,新鲜血液的匮乏已经造成了“青黄不接”和人才梯队难以延续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动物检疫工作水平的提高和进步。

同时,基层检疫监督管理设备设施的不足和落后也已经成为阻碍动物检疫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这不仅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还给工作的精确度和准确效果带来了消极影响。还有因录音、录像设备的缺少,给执法过程中证据的留存带来困难,这都对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2 规范我国基层动物监督检疫管理的措施

1)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动物检疫监督工作效果的发挥需要一个长效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多种方式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检疫监督管理意识的宣传工作,让动物检疫的理念深入人心[2],以提高动物监督检疫管理工作的申报率。其次是加大监督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动物的经营、交易、流通和屠宰加工地点进行随机、突击检查,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并加大惩罚力度。总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漏检和逃检的发生。同时为了检疫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检疫部门可根据动物养殖、经营和交易的密集程度对辖区进行合理划片,分类管理。密集的地方就增加检疫地点和相关人手、设备;对于疏松地区,可以适当减少人员和设备的配置。最后检疫管理人员要严格工作纪律,增强责任意识。在科学规范检疫的基础上,对于不符合检疫结果的动物产品要坚决禁止流通销售,绝不能徇私枉法,置群众的生命安全于不顾。

2)加强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为了保证监督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规范运行,首先要加强规范化专业队伍的建设,力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要注重新鲜血液的输入,尽量提高招收标准和工资待遇,吸收一些文化水平高、视野开阔、作风优良的年轻人员加入;同时要注重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以不断提高检疫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最后还要增加工作经费,重视先进高科技检疫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先进设备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动物监督检疫的效率和客观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基层动物监督检疫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最终更好地保障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增强对大规模疫情的防控能力,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摘要:从当前我国基层动物监督检疫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该项工作中存在检疫申报和监督管理不规范、动物监督检疫软硬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建议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加强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以期提高该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关键词:动物,监督检疫,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翠华,陈孟月,赵恩科.当前巍山县肉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动物检疫,2011(5):36-37.

检疫规范 篇7

1 生猪屠宰场点规范化

为防止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根据《动物防疫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对全市生猪屠宰场点进行监督检查,切实加强屠宰行业管理,根据全市的实际情况,各乡镇及管理区分区规划,取缔了不符合要求的生猪屠宰场点,由原来的18个规划到6个,由此使生猪屠宰场点的建设和管理步入统一规范的轨道,动物卫生监督达到由量化到质化的转变。

2 生猪屠宰检疫科学化

(1)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生猪屠宰检疫场和驻场检疫监督管理制度,制定了《屠宰场动物防疫消毒管理制度》、《动物入场及动物产品出场登记制度》、《屠宰检疫工作记录》、《无害化处理登记表》、《屠宰场检疫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2)严把生猪进场关,进场生猪必须佩戴免疫耳标,持有《产地检疫证明》,必须证物相符的条件下,经检疫生猪健康,方可入场,杜绝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生猪入场。同时对进场的屠宰生猪进行24h检疫监管,工作责任落实到人。

(3)检疫人员严格按照《生猪屠宰检疫规程》进行同步检疫,按照法定的检疫范围、检疫程序、判定标准,对屠宰的生猪实施严格检疫,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并对检疫结果负责。

(4)强化无害化处理,对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严格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的规定,在检疫人员的监督下,由屠宰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无害化销毁处理。

3 动物卫生监督法制化

为确保上市肉品的质量,强化屠宰环节的动物卫生监督,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检查中未经检疫的生猪产品要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交有关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执法力度到位,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 培训、宣传系统化

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 篇8

1 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

1.1 屠宰检疫设施不健全

我国对猪肉产品的安全质量愈加重视,对检疫工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然而检疫设施仍有待完善,如许多基层地区还没有屠宰检疫的固定用房和专门用于检测实验室;其次,许多基层地区还把显微镜和玻璃片等作为生猪屠宰检疫的主要设施,显得十分简陋。另外,屠宰场和检疫部门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两者之间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和协调[1]。屠宰检疫的设施跟不上时代潮流必然会造成误诊,导致猪肉疫病的传播,进而危害消费者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1.2 资金少,经费不足

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资金投入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费不足使保障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屠宰检疫难以正常开展。例如,国家暂停征收动物产品检疫费用后,必要的检疫费用没有被基层地区的政府列入财政预算,这种状况对生猪宰前检疫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外,由于经费紧张,许多地方的检疫人员不能接受完善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种种原因导致生猪屠宰检疫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检疫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1.3 检疫人员技术能力偏低

许多基层地区的检疫机构中,检疫人员往往不是出身于正规院校,而是一些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缺乏系统的屠宰检疫技能和完整的知识培训,甚至有一些个别的检疫机构中还存在违反《动物防疫法》等现象。检疫人员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水平低,往往不能严格按照检疫程序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同样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2 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检疫设备是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生猪屠宰检疫的质量,基层检疫机构需要配备完善的检疫设施,如检疫用刀、检验盒、放大镜和体温表等设备,这些设备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检疫标准配备。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必须用刀,如果遇到可疑的问题,一定要进行采样并送到实验室检查,检查合格后才能滚花,然而出证。根据《关于完善屠宰点检疫设备的通知》的要求,基层屠宰检疫机构必须设置化验室、配备检验工作台和显微镜、染色液等检疫器材。此外,需要配有消毒药、喷雾器和检疫工作服等[2]。

2.2 建设规范高效的检疫队伍

检疫员的各方面素质决定了猪肉产品检验质量的高低,为了完善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必须提高检疫员的素质,建设规范高效的检疫队伍。检疫机构应该制定检疫员上岗培训制度,凡是申报检疫员岗位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且只有通过合格的考试后,才能持证上岗。对于动物检疫员来说,检疫机构要以技能培训为手段,通过就业准入制度选拔合格的检疫员。动物检疫员上岗前,必须取得《动物检疫员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检疫机构应该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检疫队伍,如建立定期的考核和培训机制,对检疫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强化检疫人员关于生猪疫病检疫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借此不断地增强检疫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保证检疫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现今,检疫机构的检疫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培训和考核,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将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检疫人员送到上一级学校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是对在岗检疫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操作技术。只有加强检疫人员的整顿,加强检疫人员的教育,通过考核,将那些素质低、技术水平不足和法律法规知识不健全的检疫人员进行裁决,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性的检疫员队伍。

2.3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保障机制

生猪屠宰检疫的顺理进行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就当下形式来看,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由于经费的紧张,许多基层地区的检疫人员工资收入较低,对检疫队伍的稳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根据最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县级以上的政府需要遵循本级政府的职责,动物疫病所需要的经费必须纳入本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这其中包括预防、扑灭、控制、监督管理和检疫;同时,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2.4 完善各部门的监督体系

对生猪屠宰检疫过程的监督管理是规范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各基层的检疫机构的监督工作应该以《动物防疫法》为依据展开,以全体监督员为基础,以各县区的卫生监督所为重要依托。首先,可以通过卫生合格证的发放来强化检疫工作的监督管理;其次,可以通过执法检查来监督屠宰和检疫过程有无违章现象屠宰检疫以监督为主,生猪产品想要在市场销售,必须持有产品合格证、屠宰和检疫印章等。如果有不符合规定的猪肉产品,必须给予处罚。

3 检疫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3.1 屠宰前进行检疫

首先,生猪在进场时就要进行严格的登记和查证,检疫人员需要负责查收消毒工具的证明和产地的检疫证明;其次,对需要屠宰的生猪应当进行逐头的检查,只有健康无病的生猪才可以进行屠宰。

3.2 屠宰后进行检疫

屠宰后的检疫主要以剖检和感官检查为主。全流程的同步检疫在生猪屠宰过程中实施,需要对生猪的头、胴体和内脏器官统一对照检查,如遇特殊情况,则需要到化验室进行检验。生猪宰后检疫的优点是可以检测出那些潜伏或不明显的病猪,检疫人员能够尽早发现病猪,这样对疫情的防治和疫病的抑制扩散具有重要作用。

3.3 检疫结果的处理

猪肉检疫合格后需要盖上验讫的印章,并出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之后才能准许猪肉出场销售。动物的检疫则由受到法律授权的检疫人员进行检疫,同时检疫人员要对猪肉产品的检疫结果负责。

4 结语

在基层猪肉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中,饮食业是猪肉产品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对其进行监督要依靠卫生防疫部门的力量,检查猪肉产品的来源、检疫证明和验讫印章等文件。猪肉产品质量的安全生、生猪疫病的防控和公共卫生都与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生猪屠宰检疫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检疫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高素质的检疫队伍,生猪屠宰检疫的管理才能走向规范化。

摘要:现如今,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当下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的必然要求。但受环境、工作条件和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基层生猪的屠宰检疫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分析基层生猪屠宰检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化建议。

关键词:生猪屠宰检疫,现状及问题,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振林,郑航林,殷慧萍,等.谈基层生猪屠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J].肉品卫生,2005(3):18-19.

检疫规范 篇9

为了便于各级动物检疫工作者及社会各界能正确地领会新规程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 笔者结合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实际, 通过比较新规程和旧规范的异同, 发现新规程的优点, 以期能帮助大家学习好、领会好、使用好这4部新规程。

1 新规程的表述更准确

首先, 新规程在适用范围中明确地指出, 规程所适用的地理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适用的工作范围为4个规范分别针对动物的产地检疫和省内调运种用、乳用动物的产地检疫。对于跨省调运种用、乳用动物的产地检疫, 此次公布的规范并不涉及, 还有待后续的检疫规程做具体说明。旧规范对适用范围的表述为“适用于离开饲养产地之前的畜禽检疫”, 单从表述上看旧规范已经明显存在不足。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流通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县, 而有可能是超出一个县域范围甚至是省域范围, 因此, 产地检疫的概念已经不是局限于饲养产地而应该同时还包括出县境检疫和在隔离场进行的隔离检疫。其次, 在检疫对象的表述上, 旧规范也存在不足。根据《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中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表述, 动物应当包括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家畜是指马、骡、驴、牛、羊、猪、骆驼、鹿、兔、犬等;家禽包括鸡、火鸡、鸭、鹅、鸽子等;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涵盖各种试验动物、特种经济动物、观赏动物、演艺动物、伴侣动物、水生动物以及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动物产品还包括来自动物本身, 供人食用、饲料用、药用、农用或工业用的产品。以上所列动物及动物产品均可视为产地检疫的检疫对象, 但是旧规范只是笼统地表述为适用于畜禽检疫, 而新规程在适用范围上有了明显突破。

2 新规程检疫对象更明确

《生猪产地检疫规程》的检疫对象明确为猪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炭疽、猪丹毒和猪肺疫等动物疫病;《反刍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的检疫对象为牛的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炭疽、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 羊的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绵羊痘和山羊痘、小反刍兽疫、炭疽等疫病, 还包括鹿和骆驼的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家禽产地检疫规程》的检疫对象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禽痘、鸭瘟、小鹅瘟、鸡白痢、鸡球虫病;《马属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的检疫对象明确为马传染性贫血病、马流行性感冒、马鼻疽、马鼻腔肺炎。规程中所列动物疫病均为《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所列的对畜牧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疫病, 部分疫病还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因此是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中需要首先关注的重点。对于规程所列以外的动物疫病, 虽然现阶段不是关注的重点, 但是也是检疫工作中需要适时把关的对象。旧规范并没有明确列出检疫对象, 这给检疫员的具体工作带来了麻烦, 也影响了规范的可操作性。对比旧规范, 新规程对象明确, 涵盖广泛, 因此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3 新规程检疫合格标准更清晰

在旧规范中虽然强调了开展疫情调查、查验免疫证明和临床健康检查等检疫关键步骤, 但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检疫合格标准, 这就给检疫员的实际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容易因为个人理解差异所导致的检疫标准不一致。新的产地检疫规程明确列出了6条检疫合格标准: (1) 来自非封锁区或未发生相关动物疫情的饲养场 (养殖小区) 、养殖户; (2) 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 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3) 养殖档案相关记录和畜禽标识符合规定; (4) 临床检查健康; (5) 需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 检测结果合格; (6) 省内调运的种用、乳用动物的须符合种用动物健康标准, 省内调运精液、胚胎的, 其供体动物须符合种用动物健康标准, 省内调运的种禽须符合种用动物健康标准, 省内调运种蛋的, 其供体动物须符合种用动物健康标准。这6条检疫合格标准为检疫员判定检疫对象是否合格提供了准绳。

4 新规程检疫程序更合理

根据《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 货主在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 以及运输动物产品之前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由于检疫是一项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因此货主的申报是检疫发生的先决条件。通过明确检疫申报制可以有效控制检疫员检疫行为的随意性, 同时能够加强货主的主动检疫的意识, 避免因为货主逃避检疫而产生的责任争端。

根据《检疫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动物和动物产品在离开产地前需要按规定时限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 如:出售、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 应当提前3天申报检疫;出售、运输乳用动物、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 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 应当提前15天申报检疫;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输入相关易感动物、易感动物产品的, 货主除按规定向输出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外, 还应当在起运3天前向输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至于为什么需要提前申请而不是现时申请, 笔者认为可能是基于以下3点原因的考虑: (1) 有利于发现动物疫病。动物疫病往往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货主提出申请的当时, 动物眼观也许是健康的,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疫病的症状才能显现出来。 (2) 有利于检疫员工作时间合理安排, 减少漏检现象的发生。现阶段, 我国养殖业是规模养殖和农村散养同时并存。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 家庭式的小养殖户数量非常众多, 而现阶段基层所配备的检疫员和协检员数量十分有限, 检疫员和协检员的服务对象可能分布在一个广阔的范围中。为了降低检疫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检疫员的工作效率, 检疫申报制无疑是个有效的选择。 (3) 有利于检疫员对动物疫情信息的掌握。通过一个申报时间间隔, 检疫员可以搜集到足够的流行病学资料, 对产地周围的动物疫情能有足够的了解, 提高产地检疫结果的科学性。

5 新规程临床检查内容更实用

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 旧规范对产地检疫的检查内容写得比较简略和笼统, 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在检疫工作中, 因为检疫员个人水平的差异, 如果仅指出检疫员看什么部位, 而不对疑似症状进行详细说明这就容易导致人为因素所产生的检疫误差, 并且对于许多年轻的检疫员来说, 回答看什么也许不是难题, 难的在于看到临床症状之后能否给出正确的判断。旧规程由于没有写明何种情况下检疫员可以做出疑似判断, 这一方面加大了检疫员做出判断的难度, 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货主的误解。新规程对于每一种检疫对象的典型临床症状和检疫部位均做了详细的描述, 这可以使检疫员了解临床检查的关键点, 也使检疫结果更具说服力, 降低因为自由裁量不明而导致的争议。

6 新规程对检疫记录提出明确要求

检疫规范 篇10

关键词:动物检疫,监管制度,规范执法,可追溯管理

对动物的检疫和监督工作是保障社会整体健康的一项重要的卫生安全工作, 对疾病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把关环节。以往所发生的禽流感以及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疾病表明对动物检疫方面工作的加强迫在眉睫。因此, 动物检疫工作的有关机构被给予了更大的期望和要求, 为创造良好安稳的社会环境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1 目前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动物检疫申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章中, 对检疫有着明确的规定, 货主必须依照要求时间, 在规定地点接受相关部门的检疫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地区的零散性, 一些地区并没有设置定点屠宰场, 这便导致检疫工作在时间和地点两方面达不到指定要求, 检疫工作波动性和被动性增大。同时, 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中的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七条中, 对于检疫之后的分销是否继续征收费用的问题有一定的矛盾性, 使得在实际工作中, 给检疫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难题。

1.2 检疫、监督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对质检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执法者才能够在这一工作中表现出色。一方面, 执法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执法任务, 另一方面, 执法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 这两者缺一不可。而在实际工作中的检疫和监督人员并没有这样的素质具备, 他们多是通过形式考试来获取工作机会, 一些地方甚至默许一些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人在一线进行工作, 实在是不可取的一种行为。

1.3 检疫、执法行为不规范, 检疫手段不先进

第一点, 检疫收费方面不够规范, 很多地方都是只收费, 而对检疫环节不给与重视, 甚至不进行检疫, 做假账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检疫点为了一己私利而出现高标准收费和重复收费现象。

第二点, 在检疫监督的执法过程中存在较多不规范行为, 一些检疫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缺乏, 且没有明确的法律观念, 办事不按规定程序, 没有很好的及时处理问题。

第三点, 工作作风问题比较严重, 个别性的检疫工作者为了一己私利而允许一些不合规格的、未经检疫的肉类销往市场。同时也有一些工作者办事效率很低, 没有为群众办实事。

第四点, 检疫监督中所运用的手段比较落后, 切应用的设施设备都比较陈旧不堪, 使得一些需要细致探讨的检验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实现。

2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 完善对畜禽定点屠宰管理机制的建立

加快畜禽定点屠宰机制管理的建设速度, 将屠宰、检疫和监督场所集中在一起, 有利于极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保护环境。

2.2 完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经过检验后确认合格的动物产品, 在送达要求的目的地之后要重申相关的检疫规定, 建立起分销申报登记备案制度, 免费给予换证资格的只针对经过检疫确保合格的产品。一些不法商贩为了一时利益滥竽充数, 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其的监督和打击力度, 严格查看保质期以及厂家, 对有问题的厂家必须严肃处理, 以儆效尤。

2.3 实行区域化动物卫生监管制度

我国在检疫方面实行的是区域化管理, 以区域性为出发点来建立国家动物安全水平。在操作过程中, 要不断强化活畜禽跨省调运方面的监督和管理, 推动产品出入市场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 对各类所需证明证件严格把关, 缺一不可, 为动物防疫的安全性做出保障。同时, 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工作要积极推动, 加强相关的国际认证申请。另外, 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畜禽生产企业的安全建设工作, 从源头处加强安全性。

2.4 实施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

在实际的检疫工作进行过程中, 所涉及到的生产、信息、流向、质量以及责任, 都是有方向可循的, 必须加快对动物标识及其产品的追溯管理过程, 我们可以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动物检疫平台, 促进多方信息和实践的操作管理, 提升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2.5 实行动物卫生监督与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相分离的工作机制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是动物检疫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分管不同部分的机构, 在工作中要担负起自身职责。

2.6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规范执法行为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建设要不断加强, 有关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学习有关制度, 增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同时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的服务技能, 并且对有关的法律知识要熟记于心。再者, 要不断引进动物检疫工作的专业人士, 从基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并且注重对其政治素质的考究和考量, 锻炼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其次, 对于上岗者要进行严格考试, 不能只是流于形式, 对于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应试者则直接予以否定, 不发放有关证件。另外, 要加大检疫工作的监督执法力度, 对于滥用职权的一些工作人员, 必对其做出处罚, 坚决淘汰不符合要求者, 从内部直接增强队伍本身的纯洁性, 打造更优秀的工作者形象。

坚持以上几项执法队伍管理措施, 对于动物检疫工作的整体建设有极大的支持性和推动性, 执法监督工作者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公正文明进行执法, 从根源处对其进行解决和处理, 塑造良好的工作形象和社会风气。

2.7 加大投入, 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加强动物检疫工作者自身的各项措施外, 各级政府也需要多方面做好工作, 尤其是在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和支持, 给予其过硬的技术支撑, 以促进在现实操作中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对一些必要的经费问题也要有足够的支持。而检疫工作中所需要的检测设备、摄像取证器、快速检测仪器以及交通和我通讯设备等, 也要给予大力支持。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现今的动物检疫行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现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这类的需求也更加显著, 保证这一方面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现如今的社会安全稳定。针对在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相关部门必须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解决, 提高自身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多方面多途径的将这一问题得以妥善保障, 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明敏, 郭忠欣.浅谈动物检疫中的不规范行为.中国牧业通讯.

[2]李淑云., 刘思华.湖南省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 (下册) [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2006.

上一篇:语言文本论文下一篇:公司面临的风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