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权创新

2024-06-13

使用权创新(共11篇)

使用权创新 篇1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我国开始试点流转, 然而农村宅基地作为其构成之一却被限制流转。对此政府态度审慎,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基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是一项制度创新, 本文从制度评价的3个标准合理性、合法性和现实性对现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创新。

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演变

农村宅基地是指已建房屋、建过房屋但已无上盖物不能居住的土地或者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农村宅基地作为农村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由农村宅基地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共同规范和调整。[1]根据农村宅基地所有权性质演变与原始取得宅基地权力的主体演变, 从1949年至今宅基地制度的演变可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

1.农村宅基地农民私人所有, 农民享有宅基地所有权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农村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阶段农村宅基地以农民个人为单位, 无偿取得和平均分配。宅基地属于农民私有, 农民享有完全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所有权, 两权主体合一, 宅基地可买卖、出租、继承和以其他方式流转不受法律限制。

2.农村宅基地归生产队集体所有, 农民仅享有宅基地使用权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宣布“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 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 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和宅基地等, 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这是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开端, 也是宅基地产权模糊的肇始。这一阶段, 农村集体宅基地属于生产队所有, 不准出租、买卖和擅自转让;国家承认农民无偿取得的原始宅基地占有, 可长期使用;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自然状态不可分。农民宅基地未予登记也无房屋产权证书, 宅基地使用权性质不明导致了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法律规则的矛盾。

3.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享有使用权

1982年初至1996年底,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可原始取得宅基地使用权, 都可以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村宅基地, 但以农村居民使用为主。这一阶段农村宅基地使用法律制度设计仍体现农民居住权保障功能, 农村宅基地以个人为单位, 平均分配和无偿取得, 同时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可低价有偿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城市宅基地属于国家所有。[1]除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住宅需要使用集体土地的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方面没有重大突破。

4.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农民享有宅基地使用权

1997年至今, 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只有农民可原始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现阶段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基本特点是:①主体的特定性。农村宅基地权利的取得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也只能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 农民申请取得的宅基地只能自己建房不能转让。②产权无偿性。宅基地取得是基于本集体经济组织而不是交易获得, 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宅基地有偿使用。③使用无期限性。宅基地使用人有权依法取得宅基地构建建筑物, 依法永久享有所有权。④权能限制性。农村宅基地不能自由转让, 只允许在集体组织成员之间进行转移, 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宅基地。[3]

从以上制度的演变可看出, 国家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控制逐步加强, 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态度一直是保守和审慎的, 时代和环境在不断往前发展,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一成不变是否可行。

二、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

1.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合法性评价

首先, 制度合法性的根本就是公平和正义。农村宅基地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平均分配给集体组织内部成员, 无偿取得并长期占有, 其实质是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分配生活资料。农民不能对自己的宅基地拥有最终处置权和经营开发权, 也不能转让和抵押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个人和组织。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显然只是一个没有市场价值的权利, 土地资产价值无法显化并得到实现, 这是农民土地产权不平等的表现。其次, 城乡土地产权不平等。城镇住宅用地可以流转, 而农村宅基地不能转让, 虽然前者属于国有土地, 后者属于集体土地, 但是两种用地的目的和效应相同。针对相同用地目的和效应的土地使用权, 在流转权上的区别对待就是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不公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土地所有权国有与集体所有之间的区别, 仅仅体现主体之间经济成分的不同, 但是不同主体之间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应该相同对待宅基地的流转问题。再次, 城乡居民之间不平等。允许农村居民到城镇购买房地产, 而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购置宅基地, 这样对城镇居民不公平。允许城镇居民自由转让房屋, 而限制农民转让宅基地, 这样对农村居民又不公平。因为物的主体身份不同而对物的交易进行区别对待, 实质是加剧物的主体差异。[4]面对城乡统筹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号召, 我们就应该消灭这种城乡二元结构, 给予农民平等的土地产权和使用权。

2.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合理性评价

首先, 制度合理性的价值取向是效率问题。目前, 农村宅基地采用“无偿、无期限、无流动”的使用制度, 致使农民超标占用宅基地严重,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 建筑容积率低,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因为缺乏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 势必加剧农村人口数量和农村宅基地面积的逆向发展, 导致农村宅基地的配置效率和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下降。其次,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农村实际居住人员减少, 但是农村住宅建成以后, 住宅、房屋和宅基地就形成了无期限、无流动和无价格的使用和占有关系, 离开的农民要么闲置原有宅基地, 要么将宅基地无偿交回集体, 要么违法低价进行地下宅基地交易, 这3种做法显然都是低效率的。目前, 城市住房需求旺盛, 若允许农村宅基地流转, 农民转让或出租多余住房, 可获得稳定收入, 农民收入增加, 劳动力转移更加彻底。另外, 城市低收入群体可在农村购买或租赁农民较便宜房屋, 降低生活成本, [4]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来说是双赢的。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阻碍了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的合理配置, 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可见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低效的。

3.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现实性评价

制度的现实性有以下内涵, 即制度必须和它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 任何制度都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运作性, 任何制度都要关注成本, 成本过高就失去了现实性。[6]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并转变成城镇居民, 农村人口的减少就必然导致宅基地的闲置, 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会造成土地配置效益低下, 这与现行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要求相违背。虽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制度安排, 与其被赋予的社会保障功能密不可分,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 闲置宅基地的财产功能远远比保障功能更加重要。所以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与目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不相适应。目前, 农村宅基地没有完善的宅基地使用权分配、登记和收回制度, 也没有对应的法律保障, 加上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虚位, 宅基地使用缺乏透明度, 导致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运行性, 大量违规违法使用宅基地的现象存在。总的来说, 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和现阶段发展不相适应, 可操作性低, 加上维持制度的成本过高, 现实性比较低。

根据以上分析和评价, 得出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 正在成为阻碍经济发展和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有根本改革现有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才能为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对现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 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改进创新。

三、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问题

1.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分配和取得不规范

目前, 我国农村宅基地没有相应的分配政策体系, 导致宅基地使用权随意性分配, 每个省的分配方法和分配量不一, 甚至省内不同地方的分配方法也不一样。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村宅基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批, 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但是, 这个规定和相关规定中并没有明确对宅基地使用权的审批程序和审批内容, 导致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不规范。加上宅基地所有权主体虚位, 宅基地使用权分配制度缺乏透明度, 宅基地的分配受行政力量和特权干预严重, 权力大地位高的人可以取得更多的宅基地使用权, 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甚至公然占据良田大肆建造豪华别墅和多处住宅。这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与浪费, 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村宅基地流转和收回制度缺失

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不仅限制农村宅基地的流转, 也缺乏对宅基地的收回制度。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农村居民不断向城镇迁移, 留下的宅基地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留下的宅基地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必须收回, 收回后怎么处理, 如果不无偿留给集体经济组织又无法进行合法的流转。所以, 离开农村的居民只好选择闲置宅基地等待新的政策落实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或者违法进行低成本私下流转。这样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土地闲置严重, 市郊农村出现大量空心村, 宅基地交易纠纷不断。

3.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监管体制不完善

目前,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监管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登记制度的缺失和管理的失效。据调查, 全国有74.49%的农民表示全部或部分领到了宅基地使用权证或房产证, 18.79%的农民表示没有领到证, 还有5.45%的农民表示不清楚是否领到证。[3]这表明我国农村宅基地登记制度的不完善, 也表明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如果没有清晰的产权登记制度, 就会为以后的产权纠纷埋下隐患, 也会造成司法和管理的困难。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失效表现在对农村宅基地的用地规划不合理, 宅基地不断向交通便利的地方扩张, 村镇规划难于进行。

四、现行农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进创新

1.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体系

目前,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在法律规范上资源非常稀缺, 农村宅基地在分配和取得制度上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条文, 而且宅基地使用权法律规范缺乏系统性。目前, 还没有直接解决、调整和规范宅基地的法律, 仅靠分散在《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范来调整, 而且内容不明确和全面, 效力层次低。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只是粗线条的勾勒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框架, 并没有对其法律内容做出详细和准确的司法解释, 或重新构建专门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面对发展中的农村宅基地问题, 只有完善法律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同时必须从立法和执法两方面来构建和完善专门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法律体系, 以有效、公平和公正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各行为主体, 减少农村宅基地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2.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 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首先, 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凡在城镇购买房产和愿意放弃宅基地进城定居的农民, 只要自愿退地还耕且以后不申请宅基地, 政府可以按照退出的宅基地面积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就为农村宅基地复垦整理创造了条件, 也有利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但是农民放弃宅基地后, 不影响其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利和其原农民身份。[8]其次, 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宅基地有偿使用可打破传统的宅基地使用行政区域界线, 推动村民住宅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也可减少宅基地面积超标, 一户多宅的问题。再次, 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参照土地承包权的改革方向, 调整农村宅基地的产权设置。允许农村宅基地在试点区域有序流转, 探索建立与农村宅基地合法流转相配套的财税制度、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和农民合理的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3.政府应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 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一般都充当参与者或者推动者, 而且地方政府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者, 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更容易发挥积极的作用。相关政府部门首先要做好宅基地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和土地估价工作, 为宅基地的登记和规范奠定基础。将宅基地超标的户主、超标面积和四至进行记录, 对1户多宅和宅基地闲置的农户进行登记, 将违法违规的土地收回, 严格颁发宅基地使用权证和房产证。其次,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积极引导, 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 加紧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和整理。实行分类指导, 鼓励农民进入中心村、镇建房和新型社区, 提高城镇人口集聚水平和住宅用地的建筑容积率。再次, 对宅基地置换和建筑容积率提高后的节余土地集中进行开发经营, 建立公开透明的宅基地交易信息发布制度, 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提供咨询服务。逐步使农村房地产市场和城镇房地产市场接轨, 推进城乡居民在居住场所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2]丁关良.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演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8) .

[3][7]艾琴, 梁丹辉.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创新思路[J].中国房地产, 2009, (04) .

[4][5]诸培新, 曲福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公平与效率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05) .

[6]辛鸣.制度评价的标准选择及其哲学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 (05) .

[8]曹良明.关于创新农村宅基地制度的若干思考[J].经济纵刊, 2008, (01) .

创新使用网络摄像头 篇2

为了更贴近顾客、更透明、同时更有力度,创业者开始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来宣传他们的企业。来看看这四家公司怎么靠流媒体直播来赚钱,学会后你也能这么干。

Beachwood烧烤店

创意:每隔15分钟抓拍一张饭店墙上的酒水单。

位于美国加州Seal Beach的Beachwood烧烤店从2006年开始营业,一年内就增加了很多酒水品种。但对两位创始人——31岁的加百利·戈登(Gabriel Gordon)和32岁的莉娜·佩尔曼(Lena Perelman)来说,更新网上的酒水单就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网站经常几星期都没有更新,让那些专门来喝某种酒的顾客觉得很不满。

副产品:戈登说,不会再有顾客扫兴而归了。而且随着网页点击率的增长,餐厅的营业额也从2007年的63.5万美元提高到140万美元。

意料之外:戈登说,“有住在美国东海岸的人写信来说他们每天都会上网看我们的菜单。”

Lisa P.Maxwell

创意:允许公司32名员工在公司进行现场网络直播(并带有聊天功能)

Lisa P.Maxwell是芝加哥的一家创意营销代理公司,老板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er)今年42岁,他觉得应该根据企业的特点来改善网站。米勒说:“那种透明和坦诚开放的感觉非常吸引我。”

副产品:去年秋天网站上线时,第一个月平均每天有6个博客站点会提到米勒公司的网站。这家有7年历史的营销企业的工作就是为顾客吸引舆论,所以“告诉顾客我们曾成功地让自己成为舆论的焦点”会更有说服力。

意料之外:米勒说创新中确实会出现一些问题,包括不适宜的信息和私人聊天。

Sugar Hooker娱乐公司

创意:每周的网络电视直播节目

29岁的杰拉·思朋斯(Jerra Spence)在2004年创立了Sugar Hooker娱乐公司,很快成为了20岁以下年轻女孩的综合跨平台生活方式品牌。她说,“本来只想做生意,结果却变成了一种群体文化。”每周的少女文化综艺节目就是在这个群体中走红的。

副产品:去年10月在Stickam,com网站推出SHE TV节目以来,每周能吸引37,000多位观众。“令我的电子商务销售有惊人的增长。”思朋斯说,去年接近200万美元。

意料之外:综艺节目的成功带动了其他新产品,她说,“我想最后会变成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娱乐频道。”

创意:宠物狗看护特许经营机构的实时短片

35岁的艾米·尼古拉斯(AmyNichols)在2002年开设了她的第一家Dogtopia中心,从那时起她就一直希望顾客能够很方便地查看爱犬的现状。“不得不找地方寄养我的狗时,我心里会充满罪恶感。”她说。因此在2005年,尼古拉斯通过OnlineDoggy.com网站提供的宠物看护网络摄像系统推出了网络摄像功能。

副产品:尼古拉斯说:“顾客非常喜欢,这是个很好的卖点。”虽然系统的初期成本不低,“但只要看到一个顾客的反应,加盟商能明白这套系统的价值。”

意料之外:即时网络摄像头兼具安全监视器和训练工具两种功能。

使用权创新 篇3

一、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 现有法律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形成限制。

根据产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产权只有实行正常转让, 才能使产权效益实现和交易成本降低, 否则会相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 一切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就是流动转让。土地能否合理的流转, 决定着土地配置效率的提高。但是中国法律对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持谨慎的态度, 《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 再申请宅基地的, 不予批准。”“农民经济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可见, 农民享有宅基地使用权但不能随意处分, 而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可以处分。根据“地随房走”原则, 转让房屋必然会造成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事实。为防止农村宅基地流入非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手中, 2004年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明文禁止了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

法律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虽然没有完全限制, 宅基地使用权可以随地上建筑物的转让而转让, 但是受让的对象必须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物权法》关于宅基地的条款也基本上延续了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农村宅基地流转受限造成城乡居民房屋产权的不平等。

房屋是一种特殊的财产, 房地一体, 任何房屋都离不开土地。按照当前的城市房地产管理制度, 当房屋产权发生变动时, 其依附的土地所有权也随之发生变动, 即“地随房走”。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取得房屋产权的形式, 实现产权房的自由流转, 由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受限, 实际上限制了农村房屋的自由转让。因此有学者提出, 中国农村住房产权不是独立的产权, 具有明显的“所有权残缺”特征[1]。在现有政策法规下, 农民只能将建造的住房转让给本集体内符合宅基地使用权分配条件的农户, 一般情况下, 符合宅基地分配条件的农户不会购买一处旧房来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 更愿意申请分配一处新宅基地。因此, 农村房屋的潜在购买者范围极小, 结果只能是房屋闲置或以比较低的价格转让, 导致农民房屋因不能交易失去财产性。

3. 农村宅基地取得制度不合理。

其一, 通过调查发现,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产生更多遵循的是非法律化的乡土规则[2]。《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村村民住宅用地, 经乡 (镇) 人民政府审核, 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但是法律上并没有对宅基地使用权的审批程序和审批内容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导致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审批工作不规范, 许多地方的审批权主要集中在村组干部的手中, 农村宅基地多占、超占情况突出。其二,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具有无偿性。中国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和使用不需要缴纳费用。虽然有的地区农民取得宅基地使用权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但同宅基地的价格相比, 缴纳的费用微乎其微, 也就是说农民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成本基本为零。这种制度安排造成很多地方宅基地超占、多占现象严重,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4.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监管体制不完善。

一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不完善。从调查情况看, 大部分农户没有申领宅基地使用权证或房产证[2], 登记制度的不完善给将来的产权纠纷埋下隐患, 也造成了司法和管理上的困难。二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管理失效。缺乏建设用地规划, 乱建乱占情况严重, 有的村庄向外、尤其是向交通便利的地方急剧扩展, 使老宅基地空置闲置, 形成“空心户”、“空心村”。

5. 农村宅基地制度造成了宅基地资源的闲置, 不利于宅基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 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历史性转移、迁徙, 在全国农业人口减少的同时村庄用地却反而增加, 如中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3%, 提高到2006年到25.98%, 正是在城市化增长最快的这10年中, 全国农业人口减少了1.28亿, 村庄用地却增加了100万亩 (其中新增宅基地约80万亩) , 人均宅基地面积从0.29亩上升到0.34亩[3]。由于中国现有农村宅基地“无流转、无期限、无偿使用”的政策现状, 致使农民进城购房成为“城乡两栖”居民, 拥有“城乡两权”住宅, 但农村住房又不能实现自主流转交易, 进而造成很多农村住房闲置、荒芜。

6. 现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与中国城市化目标不相一致。

城市化过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大量农村人口进人城市, 其中有不少人在城市长期居住, 实际上已经融人城市生活。农村人口的减少必然带动农村建设用地需求的减少, 但是, 很多进城农民即使在城市有稳定的收入和居所, 却仍然占有农村住房和宅基地而不忍放弃。农村土地制度隐含着对农村劳动力在集体之间的自由流转的限制, 以及对土地向非集体成员流转的限制。当农村宅基地无法通过转让产生预期收益时, 农民只好选择让其闲置。农村宅基地的价值无法通过流转获得增加, 也不能够促使土地资源向更高回报率的方向流动。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阻碍了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的合理配置, 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稀缺的土地资源难以优化配置, 无法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 一方面, 造成城市发展缺少必要的建设用地, 另一方面, 却因土地价格低廉使得大量农村宅基地被空置、废弃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地方创新实践及评析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针对农村宅基地存在的突出问题, 依据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的原则, 许多地方在建设用地和拆迁置换过程中对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其具体做法有:

1. 天津“以宅基地换房”模式[4]。

具体做法是:农民以宅基地 (包括村庄用地) 换取城镇住宅, 迁入小城镇居住, 对原有村庄范围按新城镇占地面积的土地进行复耕, “宅基地换房”节约出的建设用地, 一部分整理拍卖后充作建设费用, 另一部分为经济建设的储备用地或置换指标。

2. 四川省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 针对

重灾县市出台了联建政策, 外部资金可进入农民宅基地重建领域, 并取得合法的房屋产权证, 初步具备了流转前提[5]。这事实上打破了城市居民不能到农村购买房产的禁令, 也是迄今为止通过官方许可的外部居民获取农村房屋产权的唯一案例, 在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3. 重庆市2009年12月正式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 推出以“地票”交易为核心的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模式。

所谓“地票”, 是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该凭证作为“地票”即可直接进入农村土地交易所进行交易。通过公开竞购取得城乡建设用地挂钩指标的地票持有人则可以申请将其纳入年度新增加建设用地计划, 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

“地票”交易的核心, 是“先造地后用地”, 先把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 才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 在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的同时农村耕地面积不会减少, 一方面, 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依法有序退出, 解决农村建设用地浪费问题;另一方面, 城市建设用地有比例有节奏增加, 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 但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不会增加、耕地总量不会减少。以重庆市为例, 重庆农业人口人均生活用地在250平方米以上, 而城市人均用地只有80多平方米, 一个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就可节约出17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如果未来二十年全国按4亿人口转移进入城镇计算, 按“地票”模式, 则将节约680亿平方米建设用地, 相应增加1亿亩耕地。

这几种地方创新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突破了宅基地限制流转的法律框架, 彰显了宅基地的财产价值, 让农民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分享了土地增值收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不同之处在于, “以宅基地换房”模式改变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无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变相的征地”, 但其巧妙地规避了国家法律, 大大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有效地化解了征地制度的缺陷, 在目前中国县乡财政紧张及集体收益不足的状况下能达到地方政府、集体、农民等各参与主体的一致性同意,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地票”交易模式通过土地交易所公开交易土地指标, 在不改变土地权属、不改变现行土地制度的前提下, 充分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远距离、大范围的置换, 使城郊级差地租向偏远农村地区转移, 大大提升了偏远地区的土地价值, 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的目的。

“宅基地入市流转”模式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完整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权能, 符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发展趋势[4]。国家应顺应宅基地流转的客观趋势, 积极制定并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推动宅基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

三、中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创新思路

1. 修改《担保法》等法律, 允许农民用宅基地抵押贷款以解决融资难问题, 激活农民“沉睡的资本”。

《担保法》虽然规定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可以抵押, 但这部法律同时规定, 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不得抵押。虽然农民以宅基地上的房屋作抵押是有效的, 但是抵押权的效力不能及于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宅基地使用权, 一旦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 债权人只能以抵押房屋的建筑材料作为动产优先受偿。将房屋拆除后以建筑材料还债, 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房屋的价值。因此, 金融机构等债权人一般不愿意接受借款人用农村房屋设定抵押。这就造成农民向银行贷款时, 很难以房屋作为抵押物, 而许多农民又没有其他的抵押物, 因此, 目前农民用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十分困难。如果农民对宅基地拥有完全物权化使用权, 促进农村宅基地流转, 能够提高农民对宅基地的资产价值意识, 盘活农村资本市场。以全国两亿农户、户均100平方米估算, 200亿平方米的房产, 按每平方米300元计算, 农村房产市场将有六万亿元的市场潜力。如果仅仅按10%的抵押贷款比重, 就会吸引6 000亿元的贷款进入农村, 为农民所用, 这对农村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启动将会发挥巨大作用。事实上, 在中国, 浙江温州、四川成都等地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从2009年1月份开始, 温州市全面推行“农房抵押贷款”。据温州市有关部门统计, 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 全市十多家银行发放农房抵押贷款余额已逾100亿元, 受益农户3万多人, 不良贷款率仅0.8%。 (1)

2. 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 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中国目前尚未建立农村不动产登记制度。《物权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的登记制度。因此对农村房屋应该进行规范的产权登记。利用土地、房产行政管理部门已有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房地产测绘、产权登记、档案管理队伍, 对城乡土地、房屋权属进行统一管理, 对农村房地产办理房屋产权证和宅基地使用权证, 保护农民房屋产权, 促进农村房屋流转, 实现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则配置。首先应对农村宅基地进行一次全面详查, 健全宅基地地籍档案,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籍调查规程及土地确权规定。在办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时, 应实行城乡联网登记, 清查空置、多占或面积超标的宅基地,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造册, 实现宅基地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

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应是针对农民转让房屋和宅基地使用权收益部分而言, 鉴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农民通过申请符合村庄规划的宅基地免收有偿使用费, 但是如果要出租、转让、置换等方式获得宅基地, 国家可“一视同仁”, 在城乡统一的房屋交易市场中对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交易进行征税。

3. 建立城乡统一的宅基地及房屋交易市场。

中国现行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制度下的产物。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时对鼓励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有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农村人员大范围的流动, 城市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原有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限制流转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约束, 使农村宅基地的利用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农村宅基地流转改革思路上, 可以借鉴重庆市以“地票”交易为核心的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新模式, 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宅基地及房屋市场, 让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住房所有权实现公开竞价交易, 逐步与城镇房地产市场体制接轨。只有在城乡统一的市场中, 才能做到房屋同地同价, 保护农民的权益, 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让农村、农民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同时也便于加强对宅基地的管理, 规范宅基地的隐性市场, 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管理, 节约用地, 快速推进城市化, 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莉, 闫小培:从城乡统筹的视角看农村宅基地的流转[J].调研世界, 2008, (8) :10-12.

[2]韩立达, 李谱.四川省农村宅基地问题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 2009, (8) :4-6.

[3]曹玉春.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 2009, (8) :8-9.

[4]梁亚荣, 朱新华, 邓明辉.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153.

[5]王军.宅基地有限自主流转的可行路径[J].农村经济, 2009, (3) :13-14.

[6]付鹏.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J].地方财政研究, 2009, (1) :62.

使用权创新 篇4

电子白板是汇集了尖端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它通过应用电磁感应原理,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教学。电子白板由普通白板发展而来,最早出现的电子白板为复印型电子白板,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市场的需要,出现了交互式的电子白板。

一.基本参数

电子白板的最影响也是最直观的基本参数是:

(1)计算机接口:国际标准通用USB接口。

(2)分辨率:分辨率是指每一线上的点数数量(或者像素)。通常是沿着一个屏幕或监视器的水平和垂直边缘来表示点数;分辨率越高,画面越清晰流畅。

(3)校准方式:一般校准点数至少要2点以上,这样比较精确定位,不会产生漂移,反应快。

(4)响应速度:响应速度越快,越接近人平常习惯操作,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5)触摸精度:精度高,对触摸反应越灵敏。

二.基本功能

1.基本的批注与绘画功能;

2.鼠标功能;

3.恢复和更新功能。

4.辅助工具。

5.屏幕捕获、层技术、图形编辑功能。

6.无限页书写功能;

7.手写识别功能。

三.自身优点。

1、通常我们开会,有了电子白板以后只需认真听讲就可以了,演讲的人书写完之后,只需轻按一下按键或按一下遥控器,就可以把白板上书写的内容完完整整的打印下来,只需几秒钟的时间;或者使用电脑的人只需轻按一下按键或按一下遥控器,就可以把白板上书写的内容完完整整的输入到电脑里。

2、电子白板可以无限延展书写空间。

3、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实现远程开会与远程教学。

四.应用领域

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电子白板产品备受教育市场关注,特别是互动电子白板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互动电子白板于课堂教学上,已成为全球教学活动多媒体化发展的趋势,互动电子白板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互动式电子白板全面搭配短焦投影组成多媒体教学系统,在与互动电子白板配合使用时更方便,演示更完整,交流更顺畅。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可以在白板上直接操作,对文件进行编辑、注释、保存等在计算机上可以实现的任何操作。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平台,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实现了高品质、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和超越黑板的所有功能,包括随意书写、画图、批注重点,并且可以使用或编辑丰富多彩的电子课件.五、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优势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项综合性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建构知识

教师通过预设的资源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教学资源的精心设计,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这样,在形象的强烈刺激下,唤起学生对长时记忆中有关知识的经验和表象,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通过师生之间的协作和会话,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2、创新设计教学活动,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利用交互白板可以巧妙构思,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方便地解决PowerPoint 或Flash 课件中难以实现的交互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地使用遮罩功能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用文字拉幕、页面快照等功能来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利用电子白板中前置、后置、对象移动、翻转、透明度等功能来诠释教学中的难点。

3、电子备课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备课时预设的,而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和老师不断修改课堂预设内容的过程。在高度的

课堂交互中,通过师生的讨论与交流,能产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想不到的问题。利用交互白板自带的工具与资源库,就可对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产生了比常规教学更多的生成性资源和不同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而且富有成效。

4、及时反馈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反馈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地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交互白板,将有更多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个人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把处理复杂的概念和问题的结果更加清晰、高效、动态化;对教师来说,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六、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设计牵强附会

教师为了体现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特意设计学生轮流上讲台在电子白板上划勾或花圈,一个很简单的授课内容被无限制地放大,设计的活动明显是为了使用电子白板,牵强附会使教学策略出现了偏差。

2.电子白板角色定位不准

教师仅仅将电子白板的使用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一种表演方式,在被动地使用电子白板,一会儿使用电子白板,一会儿又使用黑板。殊不知电子白板完全可以取代黑板,并实现许多黑板不能实现的功能,电子白板仅仅发挥了投影加幕布的作用,教师只是给PPT 演示换了个新舞台。

3.冗余资源应用表现明显

实验课例中,教师一边做实物实验,一边又将整个实验过程通过视频展台投影到电子白板上,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能够用直接观察法完成的学习转换为电子白板呈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七、结论

浅析如何创新地使用高中政治教材 篇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处理;素质教育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内容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材观念、教材内容、教材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在处理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也应当打破传统桎梏,以更加先进的理念,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来使用新教材,以便让新教材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更好地为政治教学活动服务。

一、转变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观往往把教材视为权威,视为不可更改的真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往往把掌握教材内容作为使用教材的基本方式,因此,我们常常会看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整理,然后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以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这种教材观往往使得教学活动变成了“教书”,而不是将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来“用书”,这显然与教材应当具有的功能不相符合。在这种落后的教材观的指导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都容易受到教材的限制,影响了思维的活跃度。因此,作为教师,面对新的教材,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材观,将过去的“教书”转变成“用书”,真正的把教材视为一种教学工具,根据教学实际主动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活动的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重视挖掘教材内涵

旧教材往往比较重视理论逻辑,在内容上会稍显呆板单一,而新教材对于教材中的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改进,在编写思路上更加贴近生活逻辑,叙述方式也更加活泼化、生活化,给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使得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更加亲切自然。然而,恰恰由于这一方面的改进,也使得新教材在理论性方面稍显不足,学科知识结构显得较为散漫,重点知识显得不那么突出。针对新教材的这一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加重视挖掘教材的内涵,注意将教材中一些较为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使得这些内容在逻辑性、理论性方面更强,从而强化教材内容的理论根基。

三、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虽然当前我们使用的是较新的教材,但由于知识本身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政治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更新,即使是新教材,在内容上依然滞后于当前的时事,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不能局限在教材内容之上,要注意结合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增加。在增加教材内容方面,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补充:第一,结合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以及一些重大决策,把教材理论知识同鲜活的事件直接连接起来,增加教材内容的活力;第二,结合乡土特点补充材料。例如,在讲到经济常识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经济发展状况对该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增加了内容的实用性;第三,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适当的补充。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通过把生活现象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内容的实用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颇受关注的高房价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在分析热点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识。总之,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可以使得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

旧的教材一个最遭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将一些知识点进行了过多的整理总结,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于是在新教材中,开始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究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开始认为没有必要对新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而是采用“放养”的方式处理教材内容,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因为这种观念偏离了新教材基本的编写理念,不利于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新教材的结构化处理。在进行结构化处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思路来着手进行处理:一个是围绕着一个知识点进行结构的整合;另一个是围绕着一个专题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结构化的处理,既可以弥补新教材在内容上零散化的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知识观。

五、积极开发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探究活动的设置比例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契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的开发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真正的开展起来,努力避免过去那种轻视探究活动,探究走形式等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中真正的获得发展。

总之,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教材内容和形式都更加契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我们要把握住新教材的优势,并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弥补教材的不足,真正发挥教材功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侯瑞奇.浅谈高中政治教材处理技巧[J].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10期.

[2]王喜军.高中政治老师应如何应对新教材的新特点[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4期.

[3]丛海啸.谈高中政治教材的“二次开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第Z1期.

使用权创新 篇6

信息系统给现代企业经营带来了无法忽视的影响。通常学术界将那些在实施过程中资金投入较多、技术上相对复杂、需要跨部门协调、并涉及业务流程改进的信息系统界定为复杂信息系统 (Complex information system) [1]。当前, 越来越多的复杂信息系统软件在功能、技术、以及流程灵活配置等方面日趋完善, 如果企业用户对这些复杂信息系统仅仅作为日常惯例、以及基础性的使用, 往往会限制信息系统本身的潜能[2]。近年来, 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的研究正成为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因为不少学者认为, 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地创新使用能充分发挥现有系统的全部潜能, 有助于理解IT投资绩效实现的内在机制, 继而帮助企业更好地提升绩效。

信息系统使用是指用户利用信息系统的某项或多项功能来完成企业经营管理任务的活动[3]。不少学者在此概念基础上, 基于不同研究角度, 提出了许多有关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概念内涵。其中多数的基于个体用户层面, 从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拓展。关于组织层面的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研究还并不多, 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都处于发展阶段。

本研究从组织创新氛围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limate) 视角来分析影响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的因素。首先介绍组织创新氛围的内涵, 以及对创新行为影响的相关文献, 同时归纳了复杂信息系统两种创新使用类型。通过企业案例访谈和调研, 设计了组织创新氛围的4个维度和两种信息系统创新使用量表, 提出了研究假设, 运用192家企业有效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从中得到了一些结论。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组织创新氛围的内涵

组织创新氛围的准确内涵, 诸多国外学者提出过不同的解释, 本质上组织创新氛围 (也称为创新气氛) 是一种组织成员在人际互动以及组织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组织创新导向、创新特性和组织支持的一致认知和解释[4]。国内研究者认为, 组织创新氛围是存在于组织内部, 能够被组织成员体验, 并影响其创新行为的持久特性。它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是否具有创新特性的主观知觉与描述, 这种知觉会影响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创新行为, 最终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5]。组织具有创新氛围, 就能够将创新者“浸润”其中, 并持续体现出支持和激励, 从而更有利于创新行为的达成。

1.2 组织创新氛围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国际上关于组织创新氛围的研究方兴未艾, 不同管理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组织创新氛围进行了分析。很多研究表明, 只有组织中形成了较强的创新氛围才能够有效引导组织成员的注意力和行为趋向创新。例如McGrath (1995) 的研究表明, 创新团队对经营环境综合理解力与团队成员彼此信任的熟悉关系会影响团队的创新表现。Amabile (1996) 分析了创造性工作环境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发现组织中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和组织的生产力与组织鼓励、上级鼓励、工作团队支持、自由度、挑战性工作等显著正相关。Scott (1998) 的研究显示, 组织是否具有共同的文化, 是否鼓励全新的工作实践行为方式, 这都会影响组织创新绩效。Bharadwaj & Menon (2000) 发现, 个人创造力、组织创新机制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即个人创造力与组织对于创新的支持力度越大, 组织的产品创新绩效就越好, 创新氛围能有效预测工作团队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此外, Isakesen (2001) 与欧洲创新研究中心 (2005) 的研究也都表明, 组织创新氛围与许多组织行为变量有着密切关系[6]。

国内关于组织创新氛围对创新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是近几年的事。薛靖 (2006) 研究了创意团队成员个人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 实证结果发现, 成员对团队支持创新氛围的认知程度对个人创新行为的确具有显著影响[7]。孙锐 (2008) 对中国背景下624家不同企业中的组织创新气氛差异进行了分析探索, 构建了组织创新氛围的内在维度量表[8]。可以看出, 组织创新氛围对组织员工创新行为产生正向积极影响的结论, 国内外研究学者已基本达成共识。组织创新氛围是推动组织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情景变量

1.3 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

借鉴探索性与拓展性创新理论, 归纳现有研究成果, 并依据国外学者建议, 可以将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分成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拓展使用, 是指企业拓展现有复杂信息系统本身具有的更多功能用法, 优化现有的业务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各项需求。例如Sage & Zmud (1994) 提出拓展使用概念, 指组合更多的系统功能完成一组更广范围的任务[9]。Wang & Hsieh (2006) 对组织复杂信息系统的拓展使用行为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Schwarz (2003) 提出建议相关概念:深度使用, 定义为使用信息系统中不同功能的程度[10]。这些概念本质上都是指系统用户挖掘信息系统本身更多功能, 使用信息系统内在更多的功能来完成。

另一种类型探索使用, 是指企业以新颖的方式对复杂信息系统进行创新, 用独特的解决方案来支持和促进企业的工作长期顺利发展。这种使用从本质上是富有创造性的, 它所能支持完成的工作任务, 以前在技术与系统使用手册指南中并没有描述说明。如Sage & Zmud (1994) 提出紧急性使用概念, 是指以新颖的方式使用信息系统, 而这些系统使用方式在并没有被正式认识或被认为是不可行的使用。Jasperson 等 (2005) 提出功能拓展概念, 指用户发现了一些可行的方法来使用信息系统的某些功能, 而这些功能的用法使用并没有出现在软件设计者或实施方提供的软件使用说明书中。Nambisan等 (1999) 和Agarwal (2000) 提出用户探索信息系统意图, 是指一个用户为完成工作任务, 愿意并决定寻找新方法来使用系统的程度[11]。Ahuja & Thatcher (2005) 提出信息系统创新使用, 作为衡量信息系统采纳后在日常工作环境下, 信息系统使用行为是否是新颖的或创新的[12]。Mills & Chin (2007) 提出个体用户信息技术创造使用的概念, 即:以新颖的方法用一个系统中一个或多个特征来完成一项任务[13]。这些概念都关注系统用户以新颖的方式, 创新性地使用信息系统, 目的是完成组织更为宽泛和长远的工作任务。

2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2.1 探索性案例研究

为精确相关概念, 初步确定创新氛围与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相关性, 我们选择6家不同行业的企业, 与IT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其中3家国有企业、1家外资企业、1家民营企业和1家股份制企业, 代表了不同性质的企业。通过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 发现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普遍存在, 由于每个企业所用的信息系统不同, 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企业在进行拓展使用时侧重点有所区别, 归纳起来, 主要活动包括改进系统内在功能配置、挖掘系统内在功能、持续改进并优化原有流程、利用系统解决新需求等方面。访谈还发现不同企业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水平相差很大, 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主要集中在自主开发新的功能模块、增加新的系统功能、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数据职能分析、学习信息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总体设计独特性等方面。

案例分析发现, 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与某些创新氛围因素的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主要包括IT工作团队支持、IT学习成长、IT知识技能、IT资源提供、IT领导支持等等因素。由于信息系统创新活动通常由各个企业信息化团队共同完成, 所以整个团队的IT知识技能和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6家受访谈企业一致认为, IT工作团队的互相支持、IT知识技能、IT学习成长对具体的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影响明显。有5家企业认为IT资源提供比较明显。有3家企业认为领导支持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实施阶段, 即保证项目顺利完成, 但在使用阶段的具体创新行为, 领导支持的作用影响并不明显。

2.2 研究量表测量设计

各个研究变量借鉴现有国内内外文献已用过的量表, 再根据本案例研究取得实际情况加以修改作为问卷调查的工具。在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前, 咨询相关领域专家, 并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了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中国经济环境下的组织IT创新氛围可以从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学习成长和IT知识技能四个维度进行测量。IT工作团队支持采用4个观察项目、IT资源提供采用3个观察项目、IT学习成长采用4个观察项目、IT知识技能采用3个观察项目。复杂信息系统 (CIS) 拓展使用和探索使用都采用4个观察项目。调查问卷显示出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项目如表1所示。

2.3 研究假设

依据理论推演和案例研究, 我们构建创新氛围对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研究模型。其中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学习成长和IT知识技能为自变量, 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和探索使用两变量为因变量。不少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 如Amabile (1996) 、Tushman (1996) 、Tesluck (1997) 、邱皓政 (1999) 、王湘凌 (2003) 、孙锐 (2008) 等[14], 都把工作团队支持作为组织或团队层面创新氛围的必要因素, 案例研究也显示IT工作团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创新行为因素之一。因此假设:

假设1 (H1) IT工作团队支持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5 (H5) IT工作团队支持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为保证企业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相应的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资金、设备、人员等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Janssen (2005) 的研究调查显示, 员工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创新资源, 感觉到管理者对创新的支持, 就会利用在工作中的影响力推动创新活动展开[15]。同时一些国内和台湾学者, 包括邱皓政 (1999) 、李信莹 (2002) 、王湘凌 (2003) 、孙锐 (2008) 等, 在研究中也都强调资源提供对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此假设:

假设2 (H2) IT资源提供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6 (H6) IT资源提供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通常学习成长是主要测量组织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培训、交流和共享等情况。早期国外学者Ulich & Weber (1996) 、台湾学者邱皓政 (1999) 和李信莹 (2002) 、以及孙锐 (2008) 等在研究中把学习成长因素作为企业创新氛围的维度, 并通过了实证的检验。在本研究的案例访谈中同样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因此假设:

假设3 (H3) IT学习成长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7 (H7) IT学习成长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对于复杂信息系统而言, 用户使用行为的差异显得相当重要。Mills & Chin (2007) 研究发现, 系统用户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用户进行系统创新的决定性因素。通常组织创新程度与相关知识技能水平高低有关, 因为创新是较高智商的活动。国内外学者, 如Stevens & Campion (1994) 、Mumford (2002) 、Shao (2002) 、孙锐 (2008) , 在研究中将知识技能作为衡量企业创新氛围的因素之一, 且给出了合理性解释。综合这些研究以及访谈内容, 提出假设:

假设4 (H4) IT知识技能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假设8 (H8) IT知识技能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3 研究数据与结果分析

3.1 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国内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总计发放问卷600份, 有效问卷有192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32 %。192家样本企业中, 使用ERP (企业资源计划) 的企业数量最多, 有172家企业;使用OA (办公系统) 有156家企业;使用HRM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的企业有104家;使用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有81家企业, 使用SCM (供应链管理系统) 有70家企业, 使用EAM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有51家企业, 使用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有46家企业, 使用PLM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有36家企业, 使用 PM (项目管理系统) 也有36家企业, 使用KM&CC (知识与协同管理系统) 有32家企业, 使用DSS (决策支持系统) 的企业数量最少, 仅29家企业。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对EPR最为重视, 这与大中型企业占主体, 以及制造行业占多数有关。尽管理论界比较关注知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但从样本企业来看真正使用KM&CC、DSS等系统还是不多。

3.2 基于相关和回归分析的假设关系检验

相关分析是初步检查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性。本研究通过Pearson 相关系数来初步判断模型设置或假设是否合理。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与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知识技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77、0.596和0.648, 在0.4—0.7之间属于中度相关, 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与IT学习成长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90, 低于0.4, 相关程度较低。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与IT工作团队支持、IT学习成长、IT知识技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0.603、0.587和0.589, 在0.4—0.7之间属于中度相关, 为而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与IT资源提供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3, 低于0.4, 相关程度较低。

** 表示P<0.01 (2-tailed) * 表示P<0.05 (1-tailed)

进一步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与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知识技能作回归分析, 结果 (表3) 显示IT工作团队支持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160, p=0.000<0.05)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1;IT资源提供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292, p=0.000<0.01)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2;IT知识技能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312, p=0.000<0.01)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4。

进一步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与IT工作团队支持、IT学习成长、IT知识技能作回归分析, 结果 (表4) 显示IT工作团队支持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277, p=0.000<0.01)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5;IT学习成长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158, p=0.000<0.05)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7;IT知识技能与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β=0.319, p=0.000<0.01) , 从而支持本研究假设H8。

经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本研究的假设H3和H6没有得到支持, 不成立。

3.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关系检验

基于前面相关与回归分析, 建立变量的结构模型, 并将量表数据运用LISREL8.70进行SEM分析。卡方统计值 (χ2) 与自由度 (df) 的比值为1.61、平均残差平方根 (SRMR) 为0.04、平均近似值误差平方根 (RMSEA) 为0.057、基准的配合指标 (NFI) 为0.96、非基准的配合指标 (NNFI) 为0.98、比较配合指标 (CFI) 为0.98等均在标准范围内, 其中三项指标值在0.95以上。调整的拟合度指针 (AGFI) 0.89虽然不是很理想, 但非常接近标准值0.90。本研究IT工作团队支持、IT资源提供、IT学习成长、IT知识技能、CIS拓展使用和CIS探索使用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95、0.92、0.93、0.94、0.83和0.83, 平均萃取变异量分别为0.84、0.79、0.77、0.85、0.55和0.56, 均已超过最低的可接受水平。因此可以利用该模型的结果进行研究假设关系验证。表5显示了研究模型的路径系数和假设检验结果。

** p﹤0.01, *** p﹤0.001

运用相关与回归分析, 和结构方程模型两种分析方法, 得到的假设检验结果一致。

3.4 研究变量的效应分析

路径系数显示变量间的直接效应, 我们还需要计算间接效应与总效应。表6显示IT工作团队支持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直接效应值为0.28, 通过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对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产生0.12的间接效应, 总效应值为0.40。IT资源提供通过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产生0.13的间接效应, 但未达到显著水平。IT知识技能对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直接效应值为0.24, 通过在通过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对信息系统探索使用产生0.19的显著间接效应, 总效应值为0.43。

从总效应的影响来看, 在影响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的3个变量中, IT知识技能的影响效应值最大, 其次是IT资源提供, 再次是IT工作团队支持。在影响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的变量中, IT知识技能的影响效应值最大, 其次是IT工作团队支持, 再次是IT学习成长, 最小的变量是IT资源提供。这说明了企业内部信息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是决定企业是否有能力对信息系统进行创新最重要的因素。

4 研究结论分析与讨论

本文通过理论文献探讨及企业深度访谈, 提出研究假设, 选择中国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作为实证对象, 相关结论讨论如下:

(1) IT工作团队支持和IT知识技能两个变量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以及探索使用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 同时IT资源提供变量显著影响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 IT学习成长变量显著影响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结论一方面说明, 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能力对于信息系统创新行为相对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 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创新使用形成机理即有共性, 也存在着差异。

(2) 在创新氛围的4个维度中, IT知识技能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和探索使用的影响程度都是最为明显。这个结论说明提高企业成员IT知识技能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也符合企业案例分析的结果, 通常企业对复杂信息系统进行创新, 相关成员不仅需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 熟悉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还需要熟悉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关于IT知识技能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重要性, 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有过类似的结论, 例如Nambisan 等 (1999) 在研究中的“技术认知水平”、Zhu & Kraemer (2005) 研究中“技术能力”、以及Mills & Chin (2007) 研究中的“用户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概念内涵都接近于本研究中“IT知识技能”, 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对信息系统使用以及创新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3) IT 学习成长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的影响不显著, 分析原因可能在于, 测量IT学习成长变量的4个项目中3个是衡量内部员工进行IT学习及培养的情况, 对系统创新行为的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长期创新效果, 因而此变量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影响显著, 而对复杂信息系统拓展使用影响并不显著。IT资源提供对复杂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的影响不显著, 分析原因可能在于, 通常企业对IT创新活动的支持, 相关资金资源的提供, 通常在信息系统投入实施阶段和使用初级阶段明显, 而在信息系统内化阶段大体保持稳定。这也就可能使得IT投资对系统创新行为的影响, 在系统不同使用阶段或不同类型的系统使用上, 程度会有所区别。

本研究启示在于,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 除了重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更要关注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能力的培养。企业要鼓励IT团队协同工作、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要提高员工IT知识技能, 促进知识共享与交流等。企业管理者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通过相应制度措施来提高人员的IT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信息系统创新活动不是个体用户独立的活动, 往往需要团队协作, 增强组织凝聚力也非常必要。总的来说, 创新氛围源于组织中合理的政策、实践、程序和惯例等, 可以由高层管理者倡导和培育, 进而渗透到整个组织。本研究为企业培育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能力提供了参考, 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企业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差异原因, 也有利于深入理解企业IT投资绩效差别的更深层次原因, 并为后续研究奠定分析基础。

使用权创新 篇7

一、创新存货日均库存管理模式的意义

存货日均库存管理是指对存货日平均库存量的管理。存货日平均库存量是指存货库存在统计期内每种存货每日24点时库存量之和除以统计期内天数所得库存量, 即统计期内每天库存量的平均数。这个计算方法是为了避免临时降低时点库存, 让存货实实在在得到日常控制, 要想完成控制目标, 要进行日常监控。

一直以来, 企业的存货管理是以月末余额 (时点指标) 为依据进行考核, 这样容易产生为达成月末绩效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例如, 到月末存货突击入库、出库, 外发, 以降低存货月末资金占用, 不能完全体现存货日常管理水平, 不能真实反映生产组织、在产品及产成品库存控制水平, 不利于企业整体存货控制水平的提升。大宗原材料如果没有均衡采购和按需采购, 会造成日常库存量偏高或偏低, 影响生产, 同时也影响物流运输的组织和物资的堆放, 不利于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成本管理。在此背景下, 创新存货日均库存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二、创新存货日均库存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存货日均管理模式就是实行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存货日常管控, 明确各部门、各员工职责, 将个人经济效益与存货控制管理绩效挂钩, 在产、供、销的每个环节对存货进行精细化管理。2015年, 涟钢对存货的管理创新采用了存货日均管理模式, 具体措施如下:

1.成立库存控制领导小组, 制订库存控制方案

为全面完成涟钢年度财务资金预算, 进一步降低日均库存, 减少资金占用, 公司按各在产品及产成品成立了库存攻关小组。每个小组由相应的主管副总为组长, 明确了责任单位、相关指标、保障措施及奖励与考核相关规定。

2.完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1) 加强内部审计控制。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并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 包括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等。采购、保管、记账分工由不同部门担当, 部门之间互相稽核, 确保企业资产安全。

(2) 合理制定适合于本企业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企业根据自身的规模和行业的要求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费用结算程序和方法。比如:仓库保管员发货后及时登记存货明细账, 并在ERP系统进行出库处理;财会部门根据发料汇总表按用途汇总分配, 分摊材料成本差异, 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和结转存货的耗用和销售成本, 并保持按ERP系统操作流程处理。采用恰当的成本核算流程和账务处理程序, 对账目进行归集和分配。结算时, 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 财会部门接库房通知承付货款, 经严格审核后, 依法办理付款手续, 对货到发票未到的存货, 月末应及时办理暂估入库手续。

(3) 健全财务会计核算水平。企业财务职位上配备与岗位相适应的财会人员, 以提高存货与生产成本的财务核算水平, 进一步健全企业存货会计核算。财务会计人员包括仓库保管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的财务专业人员担任, 并不断提高存货核算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以提高生产成本的财务核算水平, 提高企业资产损益的真实性, 规范企业的存货管理。

3.严格实行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及日常监管制度

企业划分存货的采购权、验收权和保管权, 分别授权于不同部门, 明确界定各部门的职责, 形成各部门之间权限的相互制约, 构筑有效的内部控制体制及存货日常监管制度, 对存货所占用的流动资金实行追踪。存货内部控制涉及部门和控制点较多, 应狠抓采购、验收﹑储存、保管、领用、销售这六个关键环节。

(1) 加强采购计划管理。为了达到加强存货采购管理, 制定出一个合理的采购计划, 企业可根据存货的业务流程, 结合本企业的业务特点,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建立采购授权批准控制、采购合同控制、存货检查验收控制等存货采购控制制度。

从2012年开始, 涟钢二级生产厂必须严格按照消耗定额申报采购计划, 超计划外的储备资金采购必须以急件形式报机动部, 经机动部现场落实情况再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才能实施采购。签订合同时, 确保存货采购合同在授权下进行。对采购回来超过三个月没领用的物资要考核计划申报单位。公司存货采购管理关注的重点是“在哪里存货、什么时候存货、存什么货、货物种类及仓库如何搭配”等内容, 其根本目标是谋求“通过适量的库存达到合理的供应, 在不影响生产前提下进行低库存动作, 使总成本最低”。从2013年起, 大宗原材料由华菱总公司集中采购, 保证低库存运行, 使湘钢、涟钢、衡钢配矿结构互补, 针对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制订了《进口矿石 (煤) 采购、对外销售管理办法》, 规范了核算流程。

(2) 完善存货验收、储存、保管管理。压缩验收天数, 及时发现所购原材料是否存在质量问题等, 及时解决问题,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验收时必须将采购合同、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保证书与运输部门的运输单相互核对, 保证存货采购数量、品种、质量与合同相符, 再填写存货入库单, 以便与以后发出时相互核对, 负责验收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在存货量为企业安全库存的前提下, 一是将已验收的存货的保管与采购的其他职权相分离, 可减少未经授权的采购风险, 存放商品的仓储区应相对独立, 限制无关人员接近;二是存货盘点及处理, 存货库存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也可以说它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 因此, 为了保证库存货品与计算机所储存的对应数据相统一, 需经常进行盘点。建立存货的定期清查制度, 仓库保管员应定期盘点库存存货, 编制存货盘点表, 以保证账、物、卡三相符;监管部门不定期抽查存货盘点表, 并按月度、季度、年度定期组织盘点。涟钢从2014年以来加强了对生产单位现场轧辊和备件辅料的盘点, 并根据盘点结果, 认真登记存货盘存单, 对于盘盈、盘亏等项目按规定进行处理, 同时对盘点结果进行分析, 总结出产成品存大于销的原因, 并结合市场调查, 为下一阶段的生产计划做好准备;对已经形成的毁损待报废、呆坏账存货资产及其他积压物资, 采取多种方式双管齐下处理库存:一方面对设备、备件、辅助材料等积压物资积极与原供应商进行联系, 争取换成当前能够急需物资或供应商回购;另一方面采取公开竞价让售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出售。根据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批准的处理意见, 财务会同仓库保管员共同调整存货账务, 以确保做到账账、账表、账物相符。一年分两次到港口对进口矿石进行实地盘点, 关注港口尾矿清理, 降低途耗, 为能及时准确在SAP系统中查找港口进口矿石即时库存量, 增加了湖南省内港口库位;每月底对厂内矿石盘点并做平衡;每月4日组织相关人员对上月底进口矿石库存量进行账实核对, 及时查找不相符的原因;每月对进口矿石途耗进行预提, 按流程进行进口矿扣渣, 加强途耗的管理和及时处理。

存货的保管方法有很多种, 但必须以合理存放和科学保养为前提, 以保证在合理摆放的前提下, 原材料的质量不会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 如温度、湿度、空气等而使原材料变质。存货的种类有很多, 每种存货金额差别很大, 可以利用ABC控制法对存货等进行分类管理。ABC分类控制法, 把存货按重要程度、使用率、价值大小、资金占用等标准分成3大类, 然后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突出存货控制重点, 兼顾全面, 提高控制效率。

(3) 完善企业存货领用及销售的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存货领取制度, 为了分清发出存货的用途与明确经济责任, 除了要正确计算存货发出的实际成本外, 还要建立规范的出库制度, 做到只要存货发出, 就要严格填制存货出库凭证。领用时, 生产部门根据核定后的领用计划填制限额领料单, 由负责人审批签字后方可向库房领料, 严禁各生产部门或车间用少领多、私下处理、谋取局部利益、损害企业利益。发出时, 仓库保管须审核领料单。双方检查数量和质量, 确认无误后签字。材料发出后, 保管人员按规定真实记录存货领用业务, 并在SAP系统进行出库处理。

完善存货销售管理。企业销售发出存货应由销售部门根据商品销售计划填制提货单, 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应确保发出存货时有手续齐备的提货单。同时企业销售各类商品或其他存货, 一般应与购货单位签订合同, 以加强双方责任, 保证按期供货, 及时收回货款。

4.加强存货风险控制与防范

存货风险是指企业存货由于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在企业存货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会存在着风险。库存物资要占用资金、场地、派人维护, 形成库存成本。如果库存过多, 易造成积压, 占用大量资金, 存在跌价损失风险。比如, 2015年6月初与7月相比, 进口矿石平均跌价10美元, 6月进口矿石日均库存比7月低17.5万吨, 减少跌价损失175万美元。同时, 长期存放会使物品会因损坏、变质或意外事故、陈旧过时而失去原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库存过少, 易造成缺货, 不仅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还会丧失销售机会, 丢失客户, 从而会造成企业的利润损失。

加强企业的存货风险管理, 不仅要建立健全企业的组织机构, 还要注重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在企业中施行风险管理:

(1) 确定合适的安全库存量安全库存量是在充分考虑存货采购所需时间以及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耗费的基础上确定的存货数量, 当企业存货数量降至安全库存数量时, 企业应及时进行存货采购。企业在确定安全库存量时应综合考虑企业的风险控制目标。不同的风险水平对应不同的安全库存量, 风险水平越低, 要求的安全库存量也越大。例如, 当风险水平由10%降低到9%时, 安全库存量要增加10%;如果要进一步降低风险水平, 由9%降低至8%时, 安全库存量要增加18%。因此, 安全库存量的大小要与公司风险水平的目标相适应, 选择最佳的安全库存量。

(2) 充分利用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 实施库存集中控制利用ERP使人、财、物、产、供、销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 对每个物料可随时进行跟踪, 尽量缩短周转天数, 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 降低库存, 使存货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2012年, 涟钢财务部成立了稽核科, 在ERP小组的配合下, 对SAP系统库存垃圾数据及无用库位进行了清理, 制定《涟钢ERP系统库存地管理办法》, 落实到责任单位, 明确了库位管理职责, 并与考核奖励指标挂钩;在系统里增加了控制、分析存货库存的报表, 如大宗原材料日均库存、在制品、产成品日均库存计划与实际对比表等;利用物流中心, 把不同地方的需求集中起来, 实行库存集中控制, 可以实现风险分担, 降低安全库存。在一个集中型的生产或销售系统中, 物流中心可以通过不同客户间的产品供给分配的协调, 以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安全库存水平, 减少库存风险。

5.强化存货日均资金管理, 加强考核力度

2015年初, 涟钢参照行业较先进水平设置,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月度、季度、年度存货资金预算指标, 为进一步控制库存, 编制存货滚动预算, 根据一季度存货预算执行情况, 对接下来的存货预算资金指标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进一步压缩存货库存资金。同时在编制预算时, 先按年度分季, 并将其中第一季度按细分, 建立各月的明细预算, 以便监督预算的执行过程。到第一季结束后再将第二季度按月细分, 依此类推。由于预算不断修整, 使预算更贴近实际情况, 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全面盘活了资金。主要存货资金占用考核指标存货周转天数要求达到行业较好水平, 且控制在51天以内, 并制定存货日均考核办法。核定储备定额, 实行资金有偿使用, 高于或低于预算目标部分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上浮20%计算资金占用成本, 计入二级单位成本降低额, 其中铁前单位超出部分由生产管理部牵头落实责任单位及考核额度, 其余生产单位按照储备定额考核成本降低额。计算公式如下:

资金占用成本= (实际存货资金日均占用-资金占用目标) X (银行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X120%) /12。

(1) 加强对二级单位储备资金考核在一季度搭建二级单位存货储备资金指标管理体系, 与各成本管理室一起互动对库存进行监控。推行二级单位存货储备定额指标的制订和执行, 将2015年存货日均目标按照原材料、设备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类目和各单位主管库存地的库存物资分解到各个责任单位, 对存货日均超储量制订二级单位考核指标, 按月进行成本降低额考核。设立存货资金创效专项攻关奖, 对各单位的奖金激励与考核按季办理, 由牵头单位负责落实到相关各单位。

(2) 加强对组织管理部门、中层管理人员的组织绩效考核降低库存、降本增效、减债降负是改善运营效率的“牛鼻子”, 公司制定了九大措施, 并与各子公司负责人、公司各业务条线负责人签订了目标委任状, 将降成本、保效益、减库存、缩短交货期和提高质量等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 使每位中层人人有责任指标, 实行中层年薪与指标完成情况考核挂钩, 与中层的“票子”和“帽子”挂钩, 对与存货相关的组织管理部门、中管人员制定存货日均考核目标, 每月按日均库存量进行经济责任制、中管人员绩效考核, 未完成的进行绩效扣分。

(3) 全面对存货进行日常监控, 每旬、每月汇总日均库存量, 并进行分析和通报。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和高炉实际生产状况进行排产, 按需采购和配煤配矿, 建立大宗原材料的库存时限预警机制, 对库存时间超过2个月以上的物资按银行利率考核到相关责任单位;对没按时进行投料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加强大宗原材料的采购管理, 合理运作采购资金, 控制采购成本。

对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各工序之间进行严格日常控制, 通过产销对接减少不对口材;对降等、改判、超轧等脱单材进行跟踪并及时处理;对2015年VAMA库存在制品、产成品数据进行日常监控, 与生产管理部、销售部共同关注其库存变化情况, 与其他库存物资区别分析, 降低其资金占用;敦促生产部、销售部处理长期积压钢材坯。建立库存日常监管体系, 定期对实物清仓查库, 核实数据准确性。每旬、每月汇总日均库存量, 对库存量进行分析和通报。

三、创新存货日均库存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结合学情特点,创新使用教材 篇8

一、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我们知道:一个人接受新知识必须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前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新教材在编写上正是采用了这一原则,选取了大量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经常以简洁的文字配合鲜艳的画面出现,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同时,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编排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着力于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线索与呈现方式。因此,例题一般不直接呈现知识结论和现成的解题方法,甚至都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目的是鼓励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给予一定的思维自由度。

二、重视学生的知识体验,合理调整教材的内容安排

对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也许是一条捷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探索的过程,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形成知识、建立数学概念,同时启迪创新思维。

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就很好地把握了上述精髓,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为教师合理调整安排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大的可能。如“年、月、日”这一内容,从纯粹的知识要求上说,内容简单。事实上,我们以前上这堂课时,包括一些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在内,都是直接找出年、月、日的编排规律,或者找出计算年、月、日的数学模型。对于为什么这样,曾经是怎样,以后又会如何等,教材上没有编写,教学中也概不涉及。现在,新教材第六册在“年、月、日”课后编排了一个课外阅读参考:“你知道吗?”,其中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一年为什么是365天?闰年为什么多1天?为什么通常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要求学生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或上网去查一查。这一安排,把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提了出来,我想,学生会很乐意在课后去完成此项学习活动。但是,我又想:与其课后阅读,不如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去进行有关的知识探寻,为他们创设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适当拓展教材的应用空间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发展学生能力的长远角度来看,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并发展能力,是非常必需的,也是非常紧迫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重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所以,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在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这是与国际数学课程接轨的一个趋势,也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如新教材第五册在“24时计时法”单元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周末一天的安排》。这是一个动手操作型的活动,而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教材仅仅是让学生参照一张时间安排表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对该次活动进行适当的扩展,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内容,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实际活动中,我先要求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制定周末各项活动安排的计划,除了制作自己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还要询问家长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情况,也制作一张类似的时间表。然后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时间安排表,算一算每人除了吃饭、睡觉外的时间,看看有多少用于学习,有多少用于娱乐,并谈谈交流后各自有什么想法。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怎样了解昆山市民的大致学习状况呢?于是,学生就想到要分别统计全班家长用于学习的小时数在不同时间段的情况。等统计结果出来后,我又指出:我们昆山正在创建学习型城市,而家庭用于学习的时间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对此,你有什么话要对自己的父母讲?大家纷纷认为父母们用于娱乐的时间太多,而用于学习的时间太少太少,都希望父母能多花些时间在学习上,也为孩子作出表率。这时,有个学生提出想把课堂上的统计结果告诉市长,请他关心市民的学习问题。我就顺势要求:能不能把刚才的话写成信告诉市长?学生对此来了兴趣,当堂写信,课后还商量着如何寄信。

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24时计时法的有关内容,而且学习了一些做统计的方法,更能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珍惜时间的必要性。同时,活动还让他们了解了社会,从小树立社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较好地达到实践活动的初衷。

路面排水设计及创新材料的使用 篇9

一、市政道路路面排水设计情况

在《道路排水设计规范》中有着明确的规定, 公路路面排水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路界地表排水设计、路面内部排水以及地下排水。路界地表排水又包括路面表面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坡面排水。对路面进行排水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行车道以及路肩的设计, 中央分隔带排水要根据具体的宽度一家表面的横向坡度设定。中央分隔带的设立要保证超局路段的设定, 路面的表面水在上侧, 对坡面排水的设计要充分的考虑到路堤坡面、路壁坡面以及自然坡面的排水情况。坡面排水系统主要是由截水沟、边沟等组成。路面的内部排水主要考虑到路面基层排水以及路面的边缘排水, 大气中的降水经过路面排泄到其他地方, 边沟、集水井等设施都是路面排水。

1. 坡面排水的公共设施

经过实际的工程建设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探究, 路面表面排水以及路面内部排水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来自大气的降水很容易渗透到路面的内部, 对路面内部进行侵蚀的同时通过路面内部的排水设施排出。

2. 技术选择

根据高陡软岩边坡滑坡预报结合本地的自然情况, 提出相应的公路建设施工养护的工作指导, 由科技创新出发加强服务意识建设, 采取优化细化的原则, 对市场进行调研工作搜集相关的资料,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选择新材料应用到工程建设中。通过开展室内模拟与现场试验作为研究的依据, 并且根据水力学计算模型, 将理论分析与工程实际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能够确定所使用的设计方案以及工艺技术, 通过后期的跟踪调查, 检验实际施工产生的效果。

3. 路面排水设计的目的

对路面进行排水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快速的将路面存在的积水排出路面的范围, 达到路面养护的目的, 首先要对汇集到路面的积水进行搜集, 这样才能够将积水通过排水设施迅速地排出, 达到保证路面干燥的情况, 同样也能够将路基范围之内的湿度保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确保路基施工建设的正常运行以及增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少对道路结构的侵害, 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

4. 排水设施建设

按照相关的建设标准, 可以讲路面排水系统分为表面排水和内部排水两个系统。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能够提升路面排水的能力。实现维护公路建设的目的。表面排水作为地表排水系统, 在相关的规定中, 地表的排水系统可以分为表面排水、坡面排水以及公共设施排水等。

二、创新材料在路面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公路会承受多种形式的危害, 现在的排水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排水的要求, 同样排水材料的使用同样制约着排水系统的发展创新。新时期采用土工合成材料作为创新路面排水系统的新型材料。

1. 软式透水管

软式透水管具有明显的倒滤透水作用, 与传统的排水管道相比有着独特的设计原理, 材料构造性能良好, 具有很强的渗水效果, 在吸水、透水、排水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满足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的各种要求, 耐压能力强, 透水性好。在排水系统中具有明显的刚性效果, 可以承受很强的压力, 并且在沿管线路上有很大的柔性, 物理学性能明显。透水管中的承载结构位于管体中的内部, 根据不同的直径需求, 采用的钢丝数量以及螺距都不相同。

钢丝螺距的圈状对主体建设具有明显的抗压扁性能。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经过磷酸防锈处理之后的外表有聚乙稀涂层的钢丝, 同时在外侧添加筋织物的弹簧设置, 并且设置不同型号的土工织物作为反滤材料, 这样能够保证泥沙等细小杂质不能够进入到管内, 达到净化水的目的。在透水管外裹的土工织物, 具有非常好的反滤性能, 良好的透水性是一种经常性使用的外包土工织物。在软式透水管的内部有着很强的粘接剂能够将圈状物体进行支撑, 使土工织物过滤层、外裹保护层等部位形成一个整体。圈状物体主要由聚乙烯材料构成, 能够充分的将钢丝与水分进行分离隔绝, 避免钢丝出现生锈老化的现象。软式透水管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公路、软土地基施工、隧道、地下水排水系统以及盐碱地改造工程等。对高速公路的植被保护, 室内外运动场的排水, 以及调整地下水的使用量等具有明显的效果。当土地出现下沉并且均匀不等的情况下, 软式透水管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相应的拉伸或是变形等。这样软式透水管能够保证正常的工作, 软式透水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使软式透水管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 使在不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受到的压力无论大小都能够保证正常的工作开展。对软式透水管结构、质量进行多样化的设计选择, 设计人员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对工程进行系统的选择, 要能够使用不同的工程要求, 这样才能够到达经济安全的使用目标。

结束语:

对公路路面排水系统进行设计分析, 明确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对在路面创新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排水理论与排水设计进行结合, 充分的应用到施工建设的过程中, 最后通过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说明工作。

参考文献

[1]Chen Z-H, Bodvarssan GS, Witherspoon PA, Yortsos YC.An integral equationformulation for the unconfined flow of groundwater with variable inlet conditions.TransPorous Media 2012;18:15-36.

[2]宋俊杰等工合成材料在公路排水系统中的应用现状[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3. (3) :15-17

[3]王微, 丁志勇, 郭忠印等无纺土工织物透水与反滤性能的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 2012

[4]杨真春、李建民等考虑结构内部排水的沥青路面边缘排水系统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 (应用技术版) , 2011. (3) :29-33

使用权创新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创新;理念;原则

一、教育观创新

目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初高中教育仍然是传统的“纽曼模式”,教师坐在课堂上给学生“填鸭式”的讲解,让受教育者作为接收方无条件接收课本内容。尽管这种课堂讲解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系统连贯地理解课程体系的内容,而且通过课外练习能够较好地掌握课本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创新能力。如果只是按原有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地讲解课本,学生不能良好地参与互动,这与现阶段开阔思维的教育观念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我认为,自主式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不二选择,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在对学生充分尊重并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成为今后教育的主导形式。自主教育观认为个人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个人潜能及其发挥程度,而自主教育观正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首先,它要求受教育者将自己视为有权利的知识主体,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人格。其次是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循循善诱,发展批判思维,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激励学生新奇古怪想法的产生。第三,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拓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教师起到指导疑惑辅助学习的角色,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其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在传授传统博大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正确给学生定位,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索,学会求知,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二、发展观创新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认为的共性至上原则与新时期下个性化发展的原则是两种相反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共性发展模式主要强调教育的各方面要一致化,使千差万别的个性化学生失去了其突出特点,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最显著缺陷。传统模式下过分关注成绩,一方面使得分高的学生唯师是从,缺乏创新意识,只专注于所谓的“重点知识”,无暇顾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得分较低的学生缺乏自尊心和进取心,甚至会导致个性发展扭曲,产生叛逆心理。

现在我们已清楚地意识到,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如果社会或组织对个体的约束过多,必定限制个体个性化的发展,甚至会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培养出的人都是统一标准化的“优质品”,无法应对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所以,个性化自主式的培养方式不仅可以挖掘个人的潜能,利于自身发展,还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化的个体必须是独立的具备特有个性的人,所以初高中的基础教育应在推动学生学习适应社会化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化并为其提供发展空间。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响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满足现代教育要求,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多样化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按照原有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变成教师自己意愿下的标准化合格产品,初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充实其内心发展,帮助学生寻找兴趣,实现思想的交流,思维的感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和自由。

三、人才培养创新原则

20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曾提出“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新的教育理念理应使得每个受教育者发现自己的特长,在教育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并挖掘内在潜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点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同,并受到我国教育部的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并逐步发展推广,响应了国际新教育理念的发展要求。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人才和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所以,必须从基础抓起,促使学生从小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引导其对问题的探索,并在解答疑惑的过程灌输相关知识,逐步挖掘个体潜力和独特长处。特别是语文教师在高中语文文本的解读讲说中,应多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将解读变为平等的探讨和对话,重在探讨文本与读者的共鸣互动过程。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理解,结合自身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思想,挖掘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师在文本的使用中,应该创新使用理念和原则,促使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使其心灵受到教育,人性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塑造。

参考文献:

[1]杨瑾.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1(7).

[2]冯为民.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使用权创新 篇11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如何提高资金的管理与控制效果是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重要措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在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准确把握资金管理与使用原则,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成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为此,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中,应积极构建资金预算体系,并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最后要从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入手,确保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取得积极效果。

二、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积极构建资金预算体系

建立并完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加有效的监管资金资本的筹集、支出、回收等全过程,可以看出资金预算管理在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是从其源头控制的关键。为此,企业应奖励起多级资金预算管理体制,在各级部门设立负责人。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根据企业资金管理实际,建立多级资金预算管理部门

在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资金预算体系的构建取得实效,应根据企业资金管理实际,积极建立多级资金预算管理部门,构建健全的资金预算管理机构。

(二)对各级资金预算管理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

考虑到资金预算管理部门的复杂性,在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对各级资金预算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保证资金预算管理部门能够高效工作。

(三)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制度,保证资金预算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根据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需要,在资金预算体系构建完成之后,应对资金预算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资金预算实际,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制度,保证资金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三、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

完善企业的资金风险管理,要对分散的企业资金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和管理,防范各类资金风险,衡量风险的大小和成因,有效预防资金风险的产生。应收账款实质上是企业无效资金的占用,要控制应收账款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在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资金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企业而言,资金的安全性是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企业资金既要保证合理流动,同时也要保证其安全性满足实际要求,只有满足这两项指标,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取得实效。

为此,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中,应加强对资金风险的认识,并采取必要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对风险的防控能力,最大程度的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使企业的资金能够在严格的控制下发挥其应有作用。所以,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将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作为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的重要内容,确保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取得实效。

四、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引进银行信用,提高资金融通

信用证是企业在日常经营业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融资和规避风险的业务,国内信用证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作为中间担保,以银行的信用来弥补商业信用的不足,规避企业结算业务中的资金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和融通。

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中,考虑到企业自有资金的不足,企业通常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资金融通。在这一过程中,信誉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办理信用证的方式证明企业自身的信誉以及履约能力,进而在银行信贷中获得较多的贷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基于这一认识,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应对信用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引进银行信用的方式,积极提高资金融通能力,满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融通需要,确保企业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益。所以,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应学会积极利用银行信用,将银行作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持,发挥银行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五、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应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

合理使用企业的资金,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考虑,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金运作的过程,要保证资金合理使用,必须要加强内部监督,资金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水平。为此,企业在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应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

为了保证企业的自今年管理与使用满足实际要求,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重点监督资金的流向及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目前中国中铁股份公司推行的《中国中铁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对资金支付起到了很好的监控作用。

(二)企业应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制度,减少资金的浪费

企业在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只有制定完善的资金使用制度,才能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因此,企业的资金管理应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三)企业应把握资金使用原则,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鉴于内部监管的必要性,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应把握资金使用原则,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对资金的内部监管,确保资金能够得到合理使用。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应积极构建资金预算体系,并完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最后要从加强内部监管,减少资金浪费入手,确保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取得积极效果。

摘要: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是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考虑到资金对企业的重要性,做好资金管理与使用,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基于这一认识,企业应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才策略,同时对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策略进行全面创新,使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能够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为提高企业发展质量,促进企业快速全面有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积极创新企业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企业发展,资金管理与使用控制,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晶.关于强化企业资金管理与提升经济效益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2年29期

[2]刘侠.试论货币资金管理中的内控制度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4期

[3]薛龙.浅谈货币资金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9期

[4]黄礼婷,胥哲菡,彭兰兰.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数字化用户;2013年07期

[5]韩媛媛.浅谈企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年12期

上一篇:中毒下一篇:应收账款成本